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8-07 16:56:16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鸟”“儿”“飞”“鱼”“虫”5个生字,读准字音,了解字义,正确书写。学会新笔画“提”。

  2、激发学生喜爱小动物的感情,爱护小动物。

  教学重点:

  学会“鸟”“儿”“飞”“鱼”“虫”5个生字,读准字音,了解字义,正确书写。学会新笔画“提”。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喜爱小动物的感情,爱护小动物。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鸟”“儿”“飞”3个生字,读准字音,了解字义,正确书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韵母ɑo、ou、onɡ、er,整体认读音节yu。

  2、熟字“乌”“田”“云”等。

  3、笔画乚、乙、横撇、提。

  二、看图说话。

  指导学生从上到下有顺序地看图说话,如:天上小鸟飞,水中鱼儿游,地上小虫爬。

  三、拼拼读读。

  1、拼音重点读准niǎo和chónɡ。

  2、看看哪几个字跟学过的什么字相近,可以怎么记。

  3、自己书空试写。

  四、字词教学。

  鸟:跟哪个字相近?(乌)仔细看有什么不同?用象形方法记忆:一“点”是鸟的.眼睛。乌鸦因为羽毛是黑的,眼珠也是黑的,这一“点”就看不见了。你还知道哪些鸟?(喜鹊、麻雀、黄鸳、啄木鸟、猫头鹰……)给学生看各种乌的图片。

  儿:“儿”也是“儿子”的“儿”。组词,如“乌儿”“花儿”“小孩儿”等。乌儿能吃害虫,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爱鸟。

  飞:样子像一只展开翅膀的小鸟。让学生做“飞”的动作。还有什么会飞?(靖蜒、蝴蝶、飞机……)

  五、书写指导。

  六、复习巩固。生字认读卡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鱼”“虫”3个生字,读准字音,了解字义,正确书写。学会新笔画“提”。

  2、激发学生喜爱小动物的感情,爱护小动物。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认读生字卡片。

  二、字词教学。

  鱼:由三部分组成。上部是撇、横撇,中间是“田”,下部是横。你知道哪些鱼?(金鱼、带鱼、黄鱼、卿鱼……)给学生看各种鱼的图片。

  虫:注意读准字音。你知道哪些虫?虫分为益虫和害虫。益虫对人们有好处,像蜜蜂。害虫对人们有害处,像蚊子、苍蝇,我们要消灭它们。

  三、书写指导。

  四、复习巩固。

  1、卡片认读生字。

  2、抄写生字。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知目标

  1、了解“说”的 特点。

  2、能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初步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3、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能力目标

  1、能够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义以及用法。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疏通文意,背诵课文。

  2、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的映衬作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文的教学录音带,与课文有关的图片与资料,辅助教学的小黑板。

  2。学生准备: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及写作背景,了解“说”这一文体特点。②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欣赏课本一幅莲花插图,引导学生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

  (学生吟诵诗句……)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题解

  1、简介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2、说说本文写作背景。

  3、“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含义: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

  三、感知课文

  1、听录音朗读(注意听准字音,把握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

  2、扫清生字词

  yífán yū zhuó lián xiè yìyīxiǎn

  颐 蕃 淤泥 濯 清涟 亵玩隐逸 噫 鲜

  3、学生齐读课文

  4、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参照注释,疏通文意并翻译课文。

  重点讲解两个重要的文言句式:

  (1)“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句型为“……,……也”可译为“……,是……”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倒装句, “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译为“爱菊” 。“莲之爱”、 “牡丹之爱”与此相同。

  5、指名朗读

  四、 探究课文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文中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

  2、作者对莲花的描写中赋予莲的哪些品质? 你能读出来吗?

  (二)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映衬的作用。

  1、文章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

  2、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为什么还写了菊花和牡丹?起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来正衬莲花,用“牡丹”来反衬莲花。

  (三)把握主旨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四)对照板书,齐背课文。

  五、总结:

  谈谈学完了课文后的一点收获?

  六、能力训练。

  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因为它。。。。。。。

  七、作业

  1、加强背诵,认真默写。

  2、完成《爱莲说》练习册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猴子栽树的故事,懂得做事情要有主见、有耐心,不要见异思迁、朝三暮四,也不要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否则,到头来只能两手空空、一无所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认识10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教学难、重点:

  1、通过阅读课文明白做事情要有主见、有耐心,不要见异思迁,朝三暮四,不要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特别是文中的对话。

  3、复述课文。

  4、学会书写10个生字。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读书指导

  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语文学习方法,也是最主要的语文学习目标。本课教学的读书指导应以读为本,将多种形式的读、多种层面的读作为理解课文、培养语感、涵养情感、积淀语言、领悟道理的主要方法。读通、读懂、读好也是学习课文的主要目标。

  1、谈话导课,揭示课题。

  分步出示课题。先板书“小猴”,让学生谈谈自己所知道的关于小猴子的故事,调动学生前期经验,奠定学习本课的知识前提和情感前提;再板书“栽树”,设置悬念,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欲,激发阅读兴趣。

  2、读通课文。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难读的生字、词语、句子标记出来反复练读。

  (2)学生合作读课文:同桌互读,纠正读音、停顿、语气等问题。

  (3)师生合作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轻声伴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对重点字的正音和长句子的停顿。如“栽”、“所”是平舌音,“施”是翘舌音;“擂”是后鼻音,声母是l而不是n;“樱”是后鼻音,“耐”的声母是n而不是l。文中的“兄弟”的“弟”读轻声。如长句子“小猴子/在山坡上刚栽上/一排梨树”、“他/到处吹嘘/自己种的桃树/三年就能结出大桃子”要读好停顿,防止把完整的意义单元读破。)

  3、读懂课文。

  (1)小组合作学习:默读课文,照例子填空。

  小山羊 杏树 四年 栽树 杏

  小黄牛

  小白马

  小猴子在干什么呢?他真的是“一无所得”吗?

  (2)完成课后讨论题和揭题时提出来的问题。

  (“学生对语言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对课文的解读不是惟一的,关于本课的寓意,学生如果能结合具体事例或关键词句说出小猴子大吹大擂、盲目看样、急于求成、朝三暮四,急功近利等意思都应给予肯定;当有学生对小猴为美好愿望而努力、不断追求更好办法提出肯定时,教师也应认可。能否形成一致的认识没有必要也不可能,重要的是对学生个性的张扬和多角度看问题思维方式的培养。)

  4、读好课文。

  (1)让学生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对话,反复朗读。

  (2)学生朗读对话,教师相机指导,通过语气变化体会“大吹大擂”、“吹嘘”、“不耐烦”等词语的意思。

  (3)分角色朗读全文或给课文的动画片配音。分角色朗读不是简单地轮读课文,而是设身处地进入情境,将心比心地体验,诉诸情感地表达。可按如下的教学流程设计:设置故事情境——把握角色特点——形成角色感——分角色朗读——朗读评价。

  5、复述课文。

  举例子让学生明白复述课文与背诵课文的区别。(如复述课文第一节:春天到了,正是栽树的好时节。小猴子在山坡上栽下了一排梨树,累得满头大汗。他看着自己刚栽下的梨树,就觉得马上会结梨子了,于是大吹大擂起来:“我栽的'梨树要结大梨子啦!我栽的梨树要结大梨子啦!”)

  二、积累内化

  1、归类积累词语:

  果树名:

  动物名:

  (先让学生抄写课文中的词语,再写出课外积累的。)

  完成课后的“自选词语”练习。

  2、按顺序排列下面的词语:

  结果 施肥 栽树 开花

  3、联系课文插图了解“满山遍野”、“两手空空”、“一无所得”的意思;也可以让学生看图说话,用上这些词语。

  三、迁移练习

  1、认读生字。

  除其他方法外,可以连生字成句,让学生在新的语言环境中认识、巩固生字。如:

  兄弟栽树,浇水施肥。秋天刚到,果实遍野。

  小猴拔树,一无所得。要问原因,请你回答。

  2、指导书写10个生字。

  先让学生观察这几个生字的字型特点,说说写字时应该注意什么。写独体字笔画要舒展,重心要稳定;写合体字要注意部件的比例和位置,特别是独体字做偏旁后一些笔画的变化。教师范写,学生书空,再让学生在配套用书《写字》中练写。

  易写错的字:“野”,在写“予”时不要少点、多撇;

  不易写好的字:“坡”、“改”、“种”,注意左边偏旁同独体字“土”、“已”、“禾”在书写上的变化。

  四、实践活动

  1、排演课本剧。

  (1)“招聘”小演员: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分成“小猴子”演员组、“小山羊”演员组、“小黄牛”演员组、“小白马”演员组。

  (2)排练:背诵对话,设计动作,练习表演。每个小组推荐一名表演最好的同学。

  (3)表演课本剧。全班评议。

  (依据课文中的角色特点和关键词句进行评议。)

  2、到了第二年,小猴子会怎样做?请以《又是一年植树时》为题,拓展教材,展开想像,续说课文。也可以编排成课本剧教学目标:

  1、通过小猴子栽树的故事,懂得做事情要有主见、有耐心,不要见异思迁、朝三暮四,也不要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否则,到头来只能两手空空、一无所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认识10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教学难、重点:

  1、通过阅读课文明白做事情要有主见、有耐心,不要见异思迁,朝三暮四,不要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特别是文中的对话。

  3、复述课文。

  4、学会书写10个生字。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读书指导

  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语文学习方法,也是最主要的语文学习目标。本课教学的读书指导应以读为本,将多种形式的读、多种层面的读作为理解课文、培养语感、涵养情感、积淀语言、领悟道理的主要方法。读通、读懂、读好也是学习课文的主要目标。

  1、谈话导课,揭示课题。

  分步出示课题。先板书“小猴”,让学生谈谈自己所知道的关于小猴子的故事,调动学生前期经

语文教案 篇4

  眼睛是人体的一个器官,我们拥有她,是多么幸福,多么方便,她是无法比拟的财富。当某个人失去生命时,尚好的眼睛如果能带给失明者以光明,那将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呀!这个人的眼睛也将得到永生,这又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呀!本文具有语言美、情感美,人物形象鲜明,文章刻画了让人难忘的形象:善良、心中有他人的父亲;有省悟能力、并付之于行动的“我”以及可爱、才华横溢的女儿。他们热爱生活、关爱别人的心,让人尊敬、让人感动、让人怀念,让人学习。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北师大实验小学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有着较好的家庭背景及家庭教育。但也有一部分孩子比较自私,不懂得关爱别人。我们学校一直坚持搞“感恩”教育。这正好是一篇渗透德育的好文章,可借助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来唤醒孩子们的爱心。促使孩子们都来为别人、为社会献爱心!本校的学生有很好的一个学习习惯,就是查阅资料,特别是上网查阅资料的积极性很高。他们会通过多种途径查到相关的信息,丰富课内外知识。本课中,学生对于捐助眼角膜的事情可能了解得不多,可以鼓励大家借助网上资料获取相关信息,使之更多地了解有关内容,以及捐助的意义,从而对于“爱的奉献”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 使学生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2、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产生敬佩之情。

  3、能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小书签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课文:

  我们昨天已经读过了课文,谁来说说哪个情景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我们穿过时间的隧道,回到1965年那个炎热的夏日。当时琳达只有14岁,母亲就不幸去世了,当警官来访,为了医院要取用母亲的主动脉瓣膜和角膜而征求父亲的意见时,琳达和爸爸的表现截然不同。快速的找一找相关的句子,用”――”画出琳达的表现,“浪线”画出父亲的表现。把你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2、汇报:指读琳达的`表现。

  3、琳达无法抑制自己的痛苦,冲着父亲哭喊着,(生接读)琳达发疯似的哭喊着,(生接读)可是父亲却这样说,(生接读)

  4、谈感受。指导读。

  5、看似普通的话语,女儿却感到是振聋发聩的,你怎么理解“振聋发聩”?接着学生的回答,问:爸爸的话使琳达受到了哪些触动?

  6、那振聋发聩的话是什么呢?我们也记住这句话,慢慢的理解、慢慢的体会吧(齐读)。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父亲那振聋发聩的话语给琳达上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课。也就是从这一刻起父亲便开启了琳达那扇爱的大门――导读5-7自然段。(生读父亲的话)

  2、父亲在说这些话的时候流露出了怎样的心情?指读。

  3、父亲曾说过:如果死后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那么死也是有意义的。父亲认为捐献自己的眼睛有什么意义?能从他的的话中感受到吗?谈读结合。

  4、在谈论生与死这个话题的时候,他想到的是盲童、是盲童的父母、是自己的女儿!我们再来通过朗读感受一下父亲那伟大的心愿吧!女、男分读两次话。

  四、学习并感受“骄傲”:

  1、父亲想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让琳达感到骄傲,事实上不仅是琳达,就连14岁的温迪都为此而感到骄傲。所以在后面的文章当中有一个词就反复出现了多次,这个词就是“骄傲”。

  2、默读下文,画出带有“骄傲”一词的句子。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

  3、指读四处句子――出示句子――集体读。

  4、琳达把父亲的话告诉了温迪,温迪被外公的心愿深深打动了,此后,她也见证了外公捐献角膜的动人一幕。她对妈妈说了什么?温迪为谁感到骄傲呢?为什么?

  这种行为是多么令人骄傲呀!温迪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着浓浓爱意的家庭里,耳濡目染,使她为母亲、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所以她骄傲的对妈妈说。师生对读对话。

  5、父亲献出的远非一副角膜。这话是什么意思?追问:还有什么?

  父亲所遗留的仍辉映在温迪的眼睛里,温迪为此感到骄傲!琳达也为有这样懂事的女儿感到骄傲。没想到不幸的事又一次降临到了这个家庭里。什么事?

  6、听说有的同学在读这部分时满含着泪花,谁来给大家读读文章中的句子?

  年幼时失去了母亲,中年时失去了父亲,两周后又失去了可爱的小女儿。女儿,这是妈妈唯一的希望呀!琳达再也看不见女儿那碧蓝的大眼睛了,再也看不见她那栩栩如生的画了。这岂是一般的人所能承受得了的呀!而琳达却承受住了,她是怎么做的?我们一起读一读!

  7、为了别人能够见到光明,温迪愿意像外公、外婆一样在死后捐献自己的眼睛,为了别人能见到光明,琳达在承受着一次又一次的打击时,帮助父亲、女儿实现了他们的愿望。这是多么无私的骄傲,多么伟大的骄傲呀!温迪去世三周后,琳达收到了一封来自奥列根勇敢者角膜银行的一封信。全班同学一起怀着感激之情给琳达读读这封信好吗?

  8、琳达一边看信一边想。齐读15自然段。你认为温迪是为谁而骄傲?为了什么而骄傲?

  9、透过那双闪烁着骄傲光芒的眼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爱的家庭。外公曾经说过(带学生说):如果死后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那么死也是有意义的。这不仅是温迪的外公、外婆做到了,就连14 岁的小温迪也做到了。他们的眼睛仍在世上焕发着生命的光彩。

  所以说他们的眼睛就是一齐读课题。

  10. 你认为这永生的仅仅是他们的眼睛吗?

  11. 这是爱的永生,是奉献精神的永生。他们这样做有助于别人,有助于人类,有助于世界。这是多么令人骄傲呀!孩子们,再来读读课题,相信你们的感受会更深刻。――齐读(饱含着浓浓的爱意!)再读课题。

  12. 你们知道吗?世界上有多少人需要得到这样的眼睛呀!仅我国就有400多万因角膜病而致盲的人!而目前我国的角膜库存却很少,每年只有3千多人能进行角膜移植手术。他们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着。因为他们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会像琳达一家人一样愿意死后捐献自己的器官。你们听说过这样的事吗?你们看,他们就是这样的人。

  五、课外延伸,展示资料

  (出示图片)他叫吴翼飞,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大三学生。在大家眼里,他是一个阳光、善良的大男孩,去年他死于骨癌。他的眼角膜让四位患者重见光明……

  (出示图片)这是吴翼飞生前为角膜捐献中心所设计的宣传图案:它是由无数片美丽的花瓣编织成的一颗美丽的心。它似乎在呼吁着我们“献出一点爱吧,世界将会更美好!”此时此刻,相信你们一定会有很多的话想说,把你最想说的一两句话写下来,好吗?――(把想要说的话读给大家听)

  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这么小就懂得感动与关爱。这不禁使我想到多年以后,你们当中一定会有人主动捐献出自己的器官。因为你们已经同琳达一家人一样深深的懂得了生命的意义。我们再来用心的朗读一次父亲那令人振聋发聩的话吧!

  六、总结升华:

  孩子们,老师把喜欢的3句名言,还有从书中摘录的爸爸的话制成了小书签,送给你们。好好收藏起来,好吗?相信你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生命的感悟一定会更深、更透彻。世界上还有各种各样的人需要我们的帮助。让我们伸出友爱之手吧!让我们人与人之间因真情而温暖吧!让他人因有我们的存在而骄傲吧!

  教学反思:

  《永生的眼睛》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刻画了“我”的父辈为了他人能够更好的生活,尽自己最大所能来帮助别人延续生命、生活得更美好的可贵品德,并借此来教育“我”和所有的人。

  曾有专家大发感慨:现在我们的一部分语文课都是游离于文本之外的。文章写得很美,写得很有深度,但是我们老师在讲课中却不能够引领着学生真正的走进文本中去。我想这么感人的故事我要是讲不出感觉来,那就是失败!于是我用心的感受着,用心的朗读着,我的泪水一次又一次的夺眶而出,我想到了我的家人,我那温暖的家,如果缺了任何一个人,我们将如何的面对现实?我那慈爱的爸爸,温柔的妈妈,我那疼我爱我的丈夫、活泼可爱的小女儿……我不敢想像。而琳达一家人却对此事是那么的平静。他们没有哭得死去活来,没有发疯,而是在失去亲人那极度悲痛中还能够捐赠出器官给别人,并以此为骄傲。这怎能不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反思呢?我走进了课文里,我感动了,我要通过教学,带着我的学生也同我一样走进文章当中去,我要让他们理解、懂得爱的奉献的真正含义。

  虽说是教育,但这是语文课,我们在具体执行教学的过程中,不能离开语言环境进行空洞、抽象的说教,我让学生读中感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探究课文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以“情”为主线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有一定内涵句子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教育并唤醒学生要有爱心,培养一种意识,树立起对生命的热爱,对他人的关爱。

  果真,在老师那浓浓的爱意引导下,在课文中那感人的字里行间中,学生明白了很多,那凝重的课堂氛围似乎就是在完成一部电影的拍摄――入情入境。特别是第12、13自然段的内容,学生读出了自己的不同感受。

  一堂课下来,虽说是情感味很浓,但是我有一种感觉就是讲的过多,牵的过多,生成的内容并不多,原因是我的预案设计的过于细致,走教案成分过重。这节课上得还是不够大气。我想今后的教学设计应该是把握住文章的主旨、设计的思路,有张有弛、有收有放!

语文教案 篇5

  一、学习目标设计:

  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腾云驾雾、漫山遍野、铺展、凝结、折射”等词意。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四自然段。

  能力目标:通过第二、三、四自然段的教学,进行朗读感受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表达力。指导学生进行“五彩池成因”的探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搜集处理信息能力以及同伴协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借助网络平台,引导学生了解五彩池是个神奇、美丽的地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二、教材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1、教材内容简析

  《五彩池》是一篇写景记叙文,课文讲的是“我”到四川松潘去旅游,在藏龙山上看到五彩池的情景。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第一段作者先介绍小时侯向往的瑶池,然后说见到了像瑶池那样的五彩池,既交代了五彩池在哪里又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五彩池是什么样的以及五彩池为什么呈现出各种色彩;第五自然段即课文的最后一段是作者的赞叹“原来五彩的瑶池就在人间,不在天上。”也是对全文的总结,与开头呼应,再一次突出五彩池的神奇、美丽。

  2、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2、3、4自然段,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想象和探究,了解五彩池的奇异以及五彩池水的成因,感受大自然的美。

  三、教学对象分析:

  我国思维发展心理学家对我国小学生思维发展进行了长期研究得出的结论认为: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心理学家认为:情绪和情感像一种侦察机构,监视着思维活动,它能促进或组织工作记忆、推理操作和问题解决。在心情良好的状态下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而心情低郁时则思路阻塞,缺乏创造性。四年级的小学生容易受外界的干扰,情感不稳定,情绪波动大,但已经有了自己的见解,有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教好的自学能力。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愉悦和谐的氛围,引导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抓住兴奋点,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优势,采用“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学时,我们以语言实践为基础,进行学法指导,以“导”为主,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遵循媒体组合设计整体优化的原则,从“审美教育”、“技能教育”、“知识教育”几方面指定教学目标。在这一目标导向下,努力使视、听、读、讲、思、议有机地组合成一个既能传授知识、提高语文综合能力,又能获取审美感受、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动态教学系统。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仅以文字形式让其感悟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中间缺乏形象的声像资料的依托,那是很困难的事。在教学时,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运用图片、视频、动画,把课文的内容动态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获得真切感,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在这情趣盎然的学习氛围中,学生自读、自创、自探、自悟。这样使学生探索大自然的美好愿望,融思想教育与“艺术审美”为一体,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五、教学媒体设计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运行。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紧密结合,大大扩展单机多媒体计算机的功能。多媒体网络不仅具有各种媒体信息处理和人机交互功能,更重要的是,实现了网上多媒体信息传递和多媒体信息资源共享,形成了一种理想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

  针对课文特点,教师利用网络平台制作相应的网络课件进行教学。课件分知识库、小字典、金点子、学习区、赏佳文、写一写、测试区、画一画、网上探究栏目。

  “知识库”里有丰富的图片、文字、视频、动画、录音等与课文相吻合的静动态资料,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金点子”是引导帮助学生掌握学习中的重难点。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及对教材中的重难点进行导学,便于学生在没有老师讲课的`情况下,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小字典”一栏有生字的读音、书写笔顺、部首、近反义词、同音词、组词,以及相关成语等资料。学生在自学生字时,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信息,进行自学。“学习区”是对课文的重点段句进行导学。,帮助学生进行深入探究。“赏佳文”栏目的设置,旨在拓展学生的阅读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这里既有名家的名作,也有同伴的佳文,让他们从中汲取营养,使他们有比较丰厚的语言积累。“写一写”栏目是为学生提供发表的场所。我们认为,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因此,教师每教完一篇课文后,让学生进行一次小练笔,积累他们的写作素材。“测试区”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分两种形式,一种是计算机自动评判题,学生测试后可即时了解自己还有那些知识没有掌握,促使其寻找途径弥补学习中的不足之处。另一种是教师批阅题,实现了教师电子批改这一新型的批改方法。“画一画”是将课文中的空白部分,给学生以想象发挥的空间,或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文字后将自己的理解进行转化,并以画画的形式把自己的理解感受表达出来“网上探究”是留给学生相互之间讨论或学生与老师之间共同探讨有关课文的疑问。。

  六、教学过程与分析

  (一)、谈话导入,激趣探奇。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的水有颜色吗?媒体显示:五彩池的画面师述:在我国四川松潘的藏龙山上有个五彩池,那里的水不但有颜色,而且还非常奇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3课。(板书:五彩池)

  分析“有了兴趣,就会乐此不疲、好之不倦。”这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阶段,小学生渴求新知,导入时,教师设计一张静态的五彩池的美景图,声情并茂的导语仿佛把学生带到五彩池边;接着,展示动态的录像,让学生感受五彩池的美景,然后引入课文内容:“你见过有颜色的水吗?”教师精心设计的导语和图象创设情感性情境来激励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的情感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形成师生情感沟通、融合的统一合作场。

  (二)、理清思路,检查预习。

  1、课文围绕五彩池的美丽、神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方面?(板书:数量、形状、颜色、成因)

  2、检查交流预习情况。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找出容易出错的字,查阅小字典,帮助记忆。

  (2)引导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并说说自己了解到了些什么?

  (3)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提出疑问。

  分析:自学能力是独立学习的能力,是观察、理解、综合概括等多方面能力的统一表现。学生在预习、自学中确定学习目标,提出自学要求,养成良好自学习惯,而学校开发的网络平台为他们进行课前预习质疑提供了极大方便。预习的目的是了解学习内容。但切实达到“先学再教”则应首先解决学生预习中的困难和盲目性。教师精心设计自学提纲,有助于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自学。这样为理解领悟课文较深刻的内容奠定了基础。自己能读书,不待老师讲,先学后教的模式在网络环境中充分得到体现。网络平台已成为课上、课下学生学习的伙伴。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体会到了什么?并用朗读的方式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2、学生交流

  (1)理解句子A:“那是个晴朗的日子,我乘汽车来到藏龙山,只见漫山遍野都是大大小小的水池。”体会到:水池很多。从哪里体会到的?(漫山遍野、大大小小)媒体显示:大大小小的水池师:是呀,据资料统计藏龙山上的水池有400多个。把水池多的意思读出来。齐读句子。水池真多,还有谁来交流?

  (2)理解句子B:“无数的水池在灿烂的阳光下,闪耀着各种不同颜色的光辉,好象是铺展着的巨幅地毯上的宝石。”体会到:水池很美。请学生听师范,读边听边想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

  生:看到了宝石。媒体显示:视频“宝石般的水池”

  师:宝石很美,晶莹剔透。藏龙山上的水池就像宝石一样,铺展在绿地毯上,在阳光照耀下,光彩夺目。把水池的美读出来。女同学齐读句子。水池除了美,还怎么样?

  (3)理解句子C:“水池大的面积不足一亩,水深不过一丈。小的像个菜碟,水很浅,用小拇指就能触到池底。”体会到:水池很好玩。媒体显示:大小深浅不同的水池打比方理解,读出好玩的意思。男同学齐读。

  (4)理解句子D“池边是金黄色的石粉凝成的,像一圈圈彩带,把大大小小的水池围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有像葫芦的,有像镰刀的,有像盘子的,有像莲花的……”体会到:水池的形状很多,各种各样。师:那省略号说明什么?

  生:还有很多形状,作者没有都写出来。媒体显示:各种形状的水池请同学发挥想象力,想想还有哪些形状的?学生交流。

  师:作者运用比喻的方法把五彩池的多姿多彩展现给了我们,我们能通过朗读把它表达出来吗?齐读句子。

  3、小结:这一自然段作者通过数量、形状写出了五彩池的美丽神奇。媒体显示:视频“五彩池”徜徉在这神奇的大自然中,聆听着美妙的音乐让我们美美地读好课文,再来一下欣赏美丽的画卷。五彩池真美啊!美得让我惊奇。

  4、默读课文第三段,找找课文中用了几个“却”字,去掉这些“却”字再读读,看看能体会到什么?学生交流。媒体显示:有着各种颜色的水池师生对读,再次感悟。(颜色的神奇)小组赛读。指导朗读。师:五彩池仅仅是五种颜色吗?请同学换个词语说说。换词练习。分析:重点深究是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是训练学生理解语言文字,体会思想感情,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过程。教学中,我们充分网络的优势,利用创设的情境,扶放并行,引导学习探究,给他们“动眼看、动耳听、动口说、动脑想、动手做”的机会,精心设计,突破重点难点。儿童学习的过程是认识能力日益提高的过程。遵循儿童的学习思路来组织教材,突破重点,应选择好适当的方式,组织新的结构类型。如学生自读二自然段后,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进行朗读体会,通过读书、探讨、查资料,领悟到五彩池大小不一、深浅不同,像宝石一样美。当教师显示五彩池有各种各样的形状时,学生的发表欲特强,他们说,有的像弯弯的月亮,有的像燃烧的枫叶,有的像五角的星星……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说话能力。

  (四)、协作学习,深入探究。学习第四自然段。媒体显示:“流动的水池”师:明明是清水,为什么在水池里会显出不同的颜色来呢?请同学读读课文,打开知识库找找有关的资料,同桌的同学共同探讨其中的奥秘。小组交流。

  小结成因:(1)池底长着许多石笋,高低不平。媒体显示:高低不平的石笋。

  (2)石笋表面凝结着一层细腻透明的石粉,阳光透过池水,石笋就像高低不平的折光镜,把阳光折射成各种不同的色彩。媒体显示:视频“三棱镜演示光的色散”讲述:作者是在夏天去五彩池,阳光特别强烈,被石笋折射成各种色彩。

  (3)再加上水池周围的树木花草长得很茂盛,倒影使池水更加瑰丽。集体完成口答练习题(五彩池的成因)所谓拓展阅读是指:就语文阅读教学某一阅读素材相关的某一主题,搜寻更多的阅读材料加以整理与阅读,从而对该素材描述的事件所处的大背景,或者某个特定的视角形成自己的认识教案。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掌握一些文言词、句的意思。

  2. 结合全文内容提炼出全文的中心,理解古代仁人志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乐而乐”的思想,并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

  3. 自主判断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并通过小组合作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

  4.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品味本文对仗工整、音律协和的语言。

  5. 通过“妙点”赏析,品味本文写景之“妙”和材料处理的精当。

  教材分析:

  重点难点:

  1. 分析古代仁人志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并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2. 品味语言的音律协和之美。

  3. 通过“妙点”赏析,理解本文写景之“妙”和材料处理的精当。

  本文是范仲淹的传世名篇。它是一篇文言形式的散文,先叙事后写景,由景入情,

  因情而生发议论,环环相扣,层层蓄势,表达了作者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这是本文立意的深邃和人生境界的高远之处,理当成为重点。文章句式长短错落有致,大量使用骈句,语言凝练,形象而富有音乐美;写景方法精妙奇绝。这是本文语言和写法别具一格之处,也列为重点。

  本文被安排在苏教版语文9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五篇。从编排的角度和疏通意思的要

  求看,这样安排既是对已学过的写景散文(如《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三峡》)的小结,又是对即将要学习的《醉翁亭记》的引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它又具有独特的个性魅力,这是它脍炙人口的原因之一,因而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能突出本文的个性特点。

  教学设想:

  努力构架立体式的课堂。从对文本的解读上,着眼于全篇,按音读、译读、理读、

  析读、有感情地朗读、诵读的顺序展开,从不同的层面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为深入分析文章的“妙点”作铺垫,并在读、析、写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从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着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收获,又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原则,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从课堂教学流程的设计上,采用冰糖葫芦式,力求做到板块之间的连接自然。这样,力求做到既夯实基础,又突出重点、训练能力;既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又引导学生领略文章的美,并在学生自主活动、生与生合作、师生互动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使课堂内容饱满,节奏和谐,充满生命的灵动。因为,一方面,9年级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文言知识和学习文言文的技巧,而且也有一定的朗读能力;另一方面,新课标写道:“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学流程:

  一、 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了不起的人。他两岁丧父,家贫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致于遭谗言被贬官后,不仅自己心忧天下,还在他的传世名篇中劝勉好友藤子京也这样。他是?这篇文章是?

  二、小组合作交流(5分钟)

  在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小组交流导学案中的内容(见下面【】中),要求:

  1.由组长负责,先校对、补充,再交流各自疑惑并整理出本组的疑难,写在黑板上。

  2.点评本组小短文的亮点和需要改进之处,推荐本组的优秀短文准备集体展示。

  字形:〖百废具兴(俱) 横无际涯(崖) 朝晖夕阴(辉) 忧谗畏讥(馋饥) 静影沉璧(壁) 宠辱偕忘(庞)

  (二)译读。再读文章,结合注释,翻译句子,独立完成下面问题,交流时订正。

  1. 用红色笔在文中画出自己翻译时有困难的词句。

  2. 找出含有通假字的句子,指出通假字并解释。xkb1.com

  (百废具兴:“具”同“俱”,全,都。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叮嘱。)

  三、精讲点拨。 (5分钟)

  1.集体交流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中未能解决的词句意思。

  2.各小组派代表朗读本组优秀短文,老师评分。

  四、组内研读 (6分钟)

  1.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式整齐的句子或段落,按DCBA的顺序在组内朗读,在读中初步感受本文语言节奏和谐的音律美。

  2.发挥集体的智慧,通过自评和他评,揣摩如何控制朗读时的语气、语速、语调才能达到有感情朗读的效果。

  (§3:语气凝重、语速缓慢、语调低沉, §4:语气轻松、语速轻快、语调激昂)

  3.再次按DCBA的顺序在组内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感受语言的音律美。

  五、小组品读。(6分钟左右)

  展示交流:前四个获得展示机会的小组展示自己的朗读,老师点评并判分。

  六、课堂小结。(3分钟)

  各人小结本课的收获和有待改进之处,写在导学案上,然后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七、巩固练习:组长负责抽查自学中错误率高的内容。(5分钟)

  八、布置作业

  1.复习导学案,组长负责抽查10个词语解释和5条句子翻译。(其它组负责检查的人在下节语文课前向老师汇报被检查组的完成情况)

  2.完成第二课时的导学案。

语文教案 篇7

  知识目标:

  ⑴了解评论的文体特征。

  ⑵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从事例中引出观点、层层深入说理的特点。

  能力目标:

  ⑴继续培养学生搜集、筛选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阅读评论的能力。

  情意目标:

  了解人类探索精神的可贵之处,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建议

  课文主题

  文章通过对"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事件的追思,回顾了人类敢于探索的精神,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一切科学事业都需要探索精神,"挑战者"号爆炸了,人类的探索精神是不灭的。

  课文思路

  全文共4个自然段。围绕着人类的探索精神展开。

  第1段:由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入笔,写到因此而罹难的麦考利夫以自己探索太空的勇气,为全世界上了惊心动魄的一课。

  第2段:由航天飞机,联想到早期的飞机,说明从早期的飞机到今天的航天飞机都是人类探索精神的物化。"挑战者"号虽已化为碎片,但人类的探索精神却得到了发扬。

  第3段:由航天事业推及到一切科学事业,说明探索精神不可缺少。

  第4段:由自然科学论及社会科学,说明社会科学同样需要探索精神,并由"挑战者"号爆炸了,美国的宇航局并没有因此关门,航天飞机仍会在万里苍穹中穿行,得出结论:人类的探索精神是不灭的。

  写作特点

  1、摆事实、讲道理。

  文章在第1、2段中先后列举克里斯塔·麦考利夫为实现上两次"太空课"的愿望,冒险登上航天飞机最后遇难;以及人类历史上第一架飞机的发明者莱特兄弟和早期飞机的乘坐者的事例,证明探索精神在航天事业中的重要性。作者把"挑战者"号化为碎片,看作是"人类的探索精神"得到了发扬。

  在第3段文字中,又列举了达尔文、诺贝尔、利赫曼和罗蒙诺索夫等科学家的事例,说明一部科学史证明一条定理:为了开拓,必须冒险。生动的事例,使人信服,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2、层层推进、深入说理。

  本文追思"挑战者"号的目的在于赞扬人类生生不息的探索精神。作者认为:从早期的飞机到今天的`航天飞机都是人类探索精神的物化。航天事业需要探索精神,一切科学事业也不例外,自然科学如此,社会科学同样如此,这样层层推进,由点到面,有力地证明了人类探索精神存在的可贵之处和普遍意义。

  文章由事及理,事理结合,血肉饱满,富于活力。

  教学重点切入方法建议

  本文是一篇针对"挑战者"号升空后爆炸一事发表看法的评论,旗帜鲜明、举例典型、说理透彻。如何针对当前发生的重大事件表明观点和态度,摆出事实从不同角度论证观点、层层说理,这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学习本文可以从这样一些角度切入:

  一是从题目的解析入手:"追思"是追忆和思考的意思,表明本文是对"挑战者"号升空后爆炸一事发表看法的,阅读时,要思考作者对此阐述了怎样的观点。

  二是从介绍评论特点人手:评论被称为报纸的"旗帜"、"灵魂",是新闻宣传的"第一提琴手",评论有社论、短评、述评、编者按等不同形式。本文属短评,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平易灵活。

  三是从比较阅读人手:与新闻《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相比较,在内容、写法、表达方式等方面有何区别、联系,注意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或通过怎样的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态度的。

语文教案 篇8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二、学习准备

  课前可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

  三、学时安排

  2学时。第一学时学习第一部分;第二学时学习二、三及四部分。

  四、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1、介绍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6月25日,美帝国主义唆使南朝鲜李承晚集团进攻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9月15日又纠集15个国家的雇佣军,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在朝鲜仁川登陆,不顾中国人民的一再警告,把战火引向中国的边境,轰炸中国的安东(今丹东)等地。中国人民响应毛泽东同志发出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由彭德怀出任志愿军总司令。于10月25日开赴朝鲜前线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军。在中朝人民的沉重打击下,美帝国主义连遭失败,于1953年7月27日,被迫在朝鲜停战协议上签字。中国人民志愿军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分期分批撤出朝鲜回国。1958年是最后一批。)

  2、审题,提问题。(这话是谁说的?——“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既可理解为志愿军对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说的话,又可理解为朝鲜人民为志愿军送行时说的话。在什么地方说的?怎么说的?为什么志愿军和朝鲜人民要互称亲人呢?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的?……)

  3、同座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要求正确、流利;

  4、听两组(4人)读课文,评价读的情况,穿插正音(注意生字“锁、暂、糕、阻、谊、捣、谣、侦、混、吵、耗、嫂”的读音);

  5、自学第一部分。

  ⑴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三件事。(一是几夜没合眼给志愿军洗补衣服。二是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回去时昏倒在路旁。三是在敌机轰炸时,为了救护在他家里休养的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

  ⑵结合课文说说“雪中送炭”是谁在什么情况下送去什么?(朝鲜大娘在志愿军战士战斗了三天三夜,已经饿到极点的情况下,冒着炮火穿过硝烟,给战士送打糕吃。总结出,“雪中送炭”是指在别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体会“唯一”的含义。(隐含着大娘付出的代价是多大呀。)

  ⑶这篇课文是一篇抒情散文,感情真挚强烈;同时又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语言十分亲切感人。朗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基调:对大娘,应该怎么读?(如对长辈慈母,应怀着敬重的.情感朗读。)在朗读的过程当中,还要读好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反问句。例如:“大娘,停住你送别的脚步吧!”(祈使句,恳求大娘不要再送。)要读出恳求的语气,读时句尾声调要下降。“能支持得住吗?”(疑问)读时句尾语调要上升,要带上关切的感情。读感叹句时,句尾语调先上升后下降,“这真是雪中送炭呀!”读反问句时应注意重音,“你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我们怎么能忘记?”应把“怎么能”读得重一些,表达出更加肯定的意思。

  ⑷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6、质疑。

  第二学时

  1、背诵第一部分。

  2、听写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3、学习第二、三部分。

  ⑴回忆学习第一部分的方法——①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三件事;②结合课文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③感情朗读;④背诵。

  ⑵自学。用自己的话说说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做了些什么?结合课文重点理解“同归于尽”、“噩耗”、“代价”等词语。

  ⑶分组交流、讨论。

  ⑷大组交流、讨论。

  4、学习第四部分。体会“亲人”“亲爱的土地”的含义。(朝鲜人民关心爱护志愿军,甚至为他们献出生命,所以称为“亲人”。为什么叫“亲爱的土地”?因为在朝鲜的土地上,中朝人民曾经并肩战斗。这片土地上,不仅洒下了朝鲜人民的鲜血,而且洒下了志愿军的鲜血,所以叫“亲爱的土地”。正因为中朝人民的战斗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所以说“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5、体会前三段开头和结尾的写法。

  (1)画出课文前三个自然段开头和结尾写法相似的句子。

  (2)开头句子是:“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小金花,……再给我们唱个《捣米谣》吧!”“大嫂,请回去吧!”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都尽在这一声声的恳求中了。

  (3)这三段的末尾是:“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我们怎么能忘怀?”“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4)先将反问句转换成陈述句,体会二者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不同。(反问句表达的情感比陈述句更强烈。)

  (5)反复朗读体会这两种句式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对金花,如对下辈女儿,应怀着亲切的情感朗读;对大嫂,如对同辈亲属,应怀着关切的情感朗读。)

  (6)前三自然段开头都是祈使句,表示恳求,体现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最后一句都是反问句,表达了更加肯定的意思和强烈的感情。这样的表达避免了平铺直叙,将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6、以《梦中见到阿妈妮》或《小金花来到我们中间》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

《语文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1-09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4-02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4-05

语文将心比心教案08-26

语文蜡烛教案08-26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鸟”“儿”“飞”“鱼”“虫”5个生字,读准字音,了解字义,正确书写。学会新笔画“提”。

  2、激发学生喜爱小动物的感情,爱护小动物。

  教学重点:

  学会“鸟”“儿”“飞”“鱼”“虫”5个生字,读准字音,了解字义,正确书写。学会新笔画“提”。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喜爱小动物的感情,爱护小动物。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鸟”“儿”“飞”3个生字,读准字音,了解字义,正确书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韵母ɑo、ou、onɡ、er,整体认读音节yu。

  2、熟字“乌”“田”“云”等。

  3、笔画乚、乙、横撇、提。

  二、看图说话。

  指导学生从上到下有顺序地看图说话,如:天上小鸟飞,水中鱼儿游,地上小虫爬。

  三、拼拼读读。

  1、拼音重点读准niǎo和chónɡ。

  2、看看哪几个字跟学过的什么字相近,可以怎么记。

  3、自己书空试写。

  四、字词教学。

  鸟:跟哪个字相近?(乌)仔细看有什么不同?用象形方法记忆:一“点”是鸟的.眼睛。乌鸦因为羽毛是黑的,眼珠也是黑的,这一“点”就看不见了。你还知道哪些鸟?(喜鹊、麻雀、黄鸳、啄木鸟、猫头鹰……)给学生看各种乌的图片。

  儿:“儿”也是“儿子”的“儿”。组词,如“乌儿”“花儿”“小孩儿”等。乌儿能吃害虫,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爱鸟。

  飞:样子像一只展开翅膀的小鸟。让学生做“飞”的动作。还有什么会飞?(靖蜒、蝴蝶、飞机……)

  五、书写指导。

  六、复习巩固。生字认读卡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鱼”“虫”3个生字,读准字音,了解字义,正确书写。学会新笔画“提”。

  2、激发学生喜爱小动物的感情,爱护小动物。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认读生字卡片。

  二、字词教学。

  鱼:由三部分组成。上部是撇、横撇,中间是“田”,下部是横。你知道哪些鱼?(金鱼、带鱼、黄鱼、卿鱼……)给学生看各种鱼的图片。

  虫:注意读准字音。你知道哪些虫?虫分为益虫和害虫。益虫对人们有好处,像蜜蜂。害虫对人们有害处,像蚊子、苍蝇,我们要消灭它们。

  三、书写指导。

  四、复习巩固。

  1、卡片认读生字。

  2、抄写生字。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知目标

  1、了解“说”的 特点。

  2、能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初步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3、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能力目标

  1、能够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义以及用法。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疏通文意,背诵课文。

  2、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的映衬作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文的教学录音带,与课文有关的图片与资料,辅助教学的小黑板。

  2。学生准备: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及写作背景,了解“说”这一文体特点。②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欣赏课本一幅莲花插图,引导学生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

  (学生吟诵诗句……)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题解

  1、简介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2、说说本文写作背景。

  3、“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含义: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

  三、感知课文

  1、听录音朗读(注意听准字音,把握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

  2、扫清生字词

  yífán yū zhuó lián xiè yìyīxiǎn

  颐 蕃 淤泥 濯 清涟 亵玩隐逸 噫 鲜

  3、学生齐读课文

  4、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参照注释,疏通文意并翻译课文。

  重点讲解两个重要的文言句式:

  (1)“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句型为“……,……也”可译为“……,是……”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倒装句, “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译为“爱菊” 。“莲之爱”、 “牡丹之爱”与此相同。

  5、指名朗读

  四、 探究课文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文中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

  2、作者对莲花的描写中赋予莲的哪些品质? 你能读出来吗?

  (二)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映衬的作用。

  1、文章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

  2、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为什么还写了菊花和牡丹?起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来正衬莲花,用“牡丹”来反衬莲花。

  (三)把握主旨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四)对照板书,齐背课文。

  五、总结:

  谈谈学完了课文后的一点收获?

  六、能力训练。

  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因为它。。。。。。。

  七、作业

  1、加强背诵,认真默写。

  2、完成《爱莲说》练习册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猴子栽树的故事,懂得做事情要有主见、有耐心,不要见异思迁、朝三暮四,也不要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否则,到头来只能两手空空、一无所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认识10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教学难、重点:

  1、通过阅读课文明白做事情要有主见、有耐心,不要见异思迁,朝三暮四,不要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特别是文中的对话。

  3、复述课文。

  4、学会书写10个生字。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读书指导

  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语文学习方法,也是最主要的语文学习目标。本课教学的读书指导应以读为本,将多种形式的读、多种层面的读作为理解课文、培养语感、涵养情感、积淀语言、领悟道理的主要方法。读通、读懂、读好也是学习课文的主要目标。

  1、谈话导课,揭示课题。

  分步出示课题。先板书“小猴”,让学生谈谈自己所知道的关于小猴子的故事,调动学生前期经验,奠定学习本课的知识前提和情感前提;再板书“栽树”,设置悬念,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欲,激发阅读兴趣。

  2、读通课文。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难读的生字、词语、句子标记出来反复练读。

  (2)学生合作读课文:同桌互读,纠正读音、停顿、语气等问题。

  (3)师生合作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轻声伴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对重点字的正音和长句子的停顿。如“栽”、“所”是平舌音,“施”是翘舌音;“擂”是后鼻音,声母是l而不是n;“樱”是后鼻音,“耐”的声母是n而不是l。文中的“兄弟”的“弟”读轻声。如长句子“小猴子/在山坡上刚栽上/一排梨树”、“他/到处吹嘘/自己种的桃树/三年就能结出大桃子”要读好停顿,防止把完整的意义单元读破。)

  3、读懂课文。

  (1)小组合作学习:默读课文,照例子填空。

  小山羊 杏树 四年 栽树 杏

  小黄牛

  小白马

  小猴子在干什么呢?他真的是“一无所得”吗?

  (2)完成课后讨论题和揭题时提出来的问题。

  (“学生对语言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对课文的解读不是惟一的,关于本课的寓意,学生如果能结合具体事例或关键词句说出小猴子大吹大擂、盲目看样、急于求成、朝三暮四,急功近利等意思都应给予肯定;当有学生对小猴为美好愿望而努力、不断追求更好办法提出肯定时,教师也应认可。能否形成一致的认识没有必要也不可能,重要的是对学生个性的张扬和多角度看问题思维方式的培养。)

  4、读好课文。

  (1)让学生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对话,反复朗读。

  (2)学生朗读对话,教师相机指导,通过语气变化体会“大吹大擂”、“吹嘘”、“不耐烦”等词语的意思。

  (3)分角色朗读全文或给课文的动画片配音。分角色朗读不是简单地轮读课文,而是设身处地进入情境,将心比心地体验,诉诸情感地表达。可按如下的教学流程设计:设置故事情境——把握角色特点——形成角色感——分角色朗读——朗读评价。

  5、复述课文。

  举例子让学生明白复述课文与背诵课文的区别。(如复述课文第一节:春天到了,正是栽树的好时节。小猴子在山坡上栽下了一排梨树,累得满头大汗。他看着自己刚栽下的梨树,就觉得马上会结梨子了,于是大吹大擂起来:“我栽的'梨树要结大梨子啦!我栽的梨树要结大梨子啦!”)

  二、积累内化

  1、归类积累词语:

  果树名:

  动物名:

  (先让学生抄写课文中的词语,再写出课外积累的。)

  完成课后的“自选词语”练习。

  2、按顺序排列下面的词语:

  结果 施肥 栽树 开花

  3、联系课文插图了解“满山遍野”、“两手空空”、“一无所得”的意思;也可以让学生看图说话,用上这些词语。

  三、迁移练习

  1、认读生字。

  除其他方法外,可以连生字成句,让学生在新的语言环境中认识、巩固生字。如:

  兄弟栽树,浇水施肥。秋天刚到,果实遍野。

  小猴拔树,一无所得。要问原因,请你回答。

  2、指导书写10个生字。

  先让学生观察这几个生字的字型特点,说说写字时应该注意什么。写独体字笔画要舒展,重心要稳定;写合体字要注意部件的比例和位置,特别是独体字做偏旁后一些笔画的变化。教师范写,学生书空,再让学生在配套用书《写字》中练写。

  易写错的字:“野”,在写“予”时不要少点、多撇;

  不易写好的字:“坡”、“改”、“种”,注意左边偏旁同独体字“土”、“已”、“禾”在书写上的变化。

  四、实践活动

  1、排演课本剧。

  (1)“招聘”小演员: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分成“小猴子”演员组、“小山羊”演员组、“小黄牛”演员组、“小白马”演员组。

  (2)排练:背诵对话,设计动作,练习表演。每个小组推荐一名表演最好的同学。

  (3)表演课本剧。全班评议。

  (依据课文中的角色特点和关键词句进行评议。)

  2、到了第二年,小猴子会怎样做?请以《又是一年植树时》为题,拓展教材,展开想像,续说课文。也可以编排成课本剧教学目标:

  1、通过小猴子栽树的故事,懂得做事情要有主见、有耐心,不要见异思迁、朝三暮四,也不要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否则,到头来只能两手空空、一无所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认识10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教学难、重点:

  1、通过阅读课文明白做事情要有主见、有耐心,不要见异思迁,朝三暮四,不要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特别是文中的对话。

  3、复述课文。

  4、学会书写10个生字。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读书指导

  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语文学习方法,也是最主要的语文学习目标。本课教学的读书指导应以读为本,将多种形式的读、多种层面的读作为理解课文、培养语感、涵养情感、积淀语言、领悟道理的主要方法。读通、读懂、读好也是学习课文的主要目标。

  1、谈话导课,揭示课题。

  分步出示课题。先板书“小猴”,让学生谈谈自己所知道的关于小猴子的故事,调动学生前期经

语文教案 篇4

  眼睛是人体的一个器官,我们拥有她,是多么幸福,多么方便,她是无法比拟的财富。当某个人失去生命时,尚好的眼睛如果能带给失明者以光明,那将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呀!这个人的眼睛也将得到永生,这又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呀!本文具有语言美、情感美,人物形象鲜明,文章刻画了让人难忘的形象:善良、心中有他人的父亲;有省悟能力、并付之于行动的“我”以及可爱、才华横溢的女儿。他们热爱生活、关爱别人的心,让人尊敬、让人感动、让人怀念,让人学习。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北师大实验小学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有着较好的家庭背景及家庭教育。但也有一部分孩子比较自私,不懂得关爱别人。我们学校一直坚持搞“感恩”教育。这正好是一篇渗透德育的好文章,可借助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来唤醒孩子们的爱心。促使孩子们都来为别人、为社会献爱心!本校的学生有很好的一个学习习惯,就是查阅资料,特别是上网查阅资料的积极性很高。他们会通过多种途径查到相关的信息,丰富课内外知识。本课中,学生对于捐助眼角膜的事情可能了解得不多,可以鼓励大家借助网上资料获取相关信息,使之更多地了解有关内容,以及捐助的意义,从而对于“爱的奉献”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 使学生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2、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产生敬佩之情。

  3、能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小书签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课文:

  我们昨天已经读过了课文,谁来说说哪个情景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我们穿过时间的隧道,回到1965年那个炎热的夏日。当时琳达只有14岁,母亲就不幸去世了,当警官来访,为了医院要取用母亲的主动脉瓣膜和角膜而征求父亲的意见时,琳达和爸爸的表现截然不同。快速的找一找相关的句子,用”――”画出琳达的表现,“浪线”画出父亲的表现。把你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2、汇报:指读琳达的`表现。

  3、琳达无法抑制自己的痛苦,冲着父亲哭喊着,(生接读)琳达发疯似的哭喊着,(生接读)可是父亲却这样说,(生接读)

  4、谈感受。指导读。

  5、看似普通的话语,女儿却感到是振聋发聩的,你怎么理解“振聋发聩”?接着学生的回答,问:爸爸的话使琳达受到了哪些触动?

  6、那振聋发聩的话是什么呢?我们也记住这句话,慢慢的理解、慢慢的体会吧(齐读)。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父亲那振聋发聩的话语给琳达上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课。也就是从这一刻起父亲便开启了琳达那扇爱的大门――导读5-7自然段。(生读父亲的话)

  2、父亲在说这些话的时候流露出了怎样的心情?指读。

  3、父亲曾说过:如果死后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那么死也是有意义的。父亲认为捐献自己的眼睛有什么意义?能从他的的话中感受到吗?谈读结合。

  4、在谈论生与死这个话题的时候,他想到的是盲童、是盲童的父母、是自己的女儿!我们再来通过朗读感受一下父亲那伟大的心愿吧!女、男分读两次话。

  四、学习并感受“骄傲”:

  1、父亲想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让琳达感到骄傲,事实上不仅是琳达,就连14岁的温迪都为此而感到骄傲。所以在后面的文章当中有一个词就反复出现了多次,这个词就是“骄傲”。

  2、默读下文,画出带有“骄傲”一词的句子。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

  3、指读四处句子――出示句子――集体读。

  4、琳达把父亲的话告诉了温迪,温迪被外公的心愿深深打动了,此后,她也见证了外公捐献角膜的动人一幕。她对妈妈说了什么?温迪为谁感到骄傲呢?为什么?

  这种行为是多么令人骄傲呀!温迪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着浓浓爱意的家庭里,耳濡目染,使她为母亲、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所以她骄傲的对妈妈说。师生对读对话。

  5、父亲献出的远非一副角膜。这话是什么意思?追问:还有什么?

  父亲所遗留的仍辉映在温迪的眼睛里,温迪为此感到骄傲!琳达也为有这样懂事的女儿感到骄傲。没想到不幸的事又一次降临到了这个家庭里。什么事?

  6、听说有的同学在读这部分时满含着泪花,谁来给大家读读文章中的句子?

  年幼时失去了母亲,中年时失去了父亲,两周后又失去了可爱的小女儿。女儿,这是妈妈唯一的希望呀!琳达再也看不见女儿那碧蓝的大眼睛了,再也看不见她那栩栩如生的画了。这岂是一般的人所能承受得了的呀!而琳达却承受住了,她是怎么做的?我们一起读一读!

  7、为了别人能够见到光明,温迪愿意像外公、外婆一样在死后捐献自己的眼睛,为了别人能见到光明,琳达在承受着一次又一次的打击时,帮助父亲、女儿实现了他们的愿望。这是多么无私的骄傲,多么伟大的骄傲呀!温迪去世三周后,琳达收到了一封来自奥列根勇敢者角膜银行的一封信。全班同学一起怀着感激之情给琳达读读这封信好吗?

  8、琳达一边看信一边想。齐读15自然段。你认为温迪是为谁而骄傲?为了什么而骄傲?

  9、透过那双闪烁着骄傲光芒的眼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爱的家庭。外公曾经说过(带学生说):如果死后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那么死也是有意义的。这不仅是温迪的外公、外婆做到了,就连14 岁的小温迪也做到了。他们的眼睛仍在世上焕发着生命的光彩。

  所以说他们的眼睛就是一齐读课题。

  10. 你认为这永生的仅仅是他们的眼睛吗?

  11. 这是爱的永生,是奉献精神的永生。他们这样做有助于别人,有助于人类,有助于世界。这是多么令人骄傲呀!孩子们,再来读读课题,相信你们的感受会更深刻。――齐读(饱含着浓浓的爱意!)再读课题。

  12. 你们知道吗?世界上有多少人需要得到这样的眼睛呀!仅我国就有400多万因角膜病而致盲的人!而目前我国的角膜库存却很少,每年只有3千多人能进行角膜移植手术。他们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着。因为他们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会像琳达一家人一样愿意死后捐献自己的器官。你们听说过这样的事吗?你们看,他们就是这样的人。

  五、课外延伸,展示资料

  (出示图片)他叫吴翼飞,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大三学生。在大家眼里,他是一个阳光、善良的大男孩,去年他死于骨癌。他的眼角膜让四位患者重见光明……

  (出示图片)这是吴翼飞生前为角膜捐献中心所设计的宣传图案:它是由无数片美丽的花瓣编织成的一颗美丽的心。它似乎在呼吁着我们“献出一点爱吧,世界将会更美好!”此时此刻,相信你们一定会有很多的话想说,把你最想说的一两句话写下来,好吗?――(把想要说的话读给大家听)

  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这么小就懂得感动与关爱。这不禁使我想到多年以后,你们当中一定会有人主动捐献出自己的器官。因为你们已经同琳达一家人一样深深的懂得了生命的意义。我们再来用心的朗读一次父亲那令人振聋发聩的话吧!

  六、总结升华:

  孩子们,老师把喜欢的3句名言,还有从书中摘录的爸爸的话制成了小书签,送给你们。好好收藏起来,好吗?相信你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生命的感悟一定会更深、更透彻。世界上还有各种各样的人需要我们的帮助。让我们伸出友爱之手吧!让我们人与人之间因真情而温暖吧!让他人因有我们的存在而骄傲吧!

  教学反思:

  《永生的眼睛》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刻画了“我”的父辈为了他人能够更好的生活,尽自己最大所能来帮助别人延续生命、生活得更美好的可贵品德,并借此来教育“我”和所有的人。

  曾有专家大发感慨:现在我们的一部分语文课都是游离于文本之外的。文章写得很美,写得很有深度,但是我们老师在讲课中却不能够引领着学生真正的走进文本中去。我想这么感人的故事我要是讲不出感觉来,那就是失败!于是我用心的感受着,用心的朗读着,我的泪水一次又一次的夺眶而出,我想到了我的家人,我那温暖的家,如果缺了任何一个人,我们将如何的面对现实?我那慈爱的爸爸,温柔的妈妈,我那疼我爱我的丈夫、活泼可爱的小女儿……我不敢想像。而琳达一家人却对此事是那么的平静。他们没有哭得死去活来,没有发疯,而是在失去亲人那极度悲痛中还能够捐赠出器官给别人,并以此为骄傲。这怎能不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反思呢?我走进了课文里,我感动了,我要通过教学,带着我的学生也同我一样走进文章当中去,我要让他们理解、懂得爱的奉献的真正含义。

  虽说是教育,但这是语文课,我们在具体执行教学的过程中,不能离开语言环境进行空洞、抽象的说教,我让学生读中感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探究课文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以“情”为主线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有一定内涵句子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教育并唤醒学生要有爱心,培养一种意识,树立起对生命的热爱,对他人的关爱。

  果真,在老师那浓浓的爱意引导下,在课文中那感人的字里行间中,学生明白了很多,那凝重的课堂氛围似乎就是在完成一部电影的拍摄――入情入境。特别是第12、13自然段的内容,学生读出了自己的不同感受。

  一堂课下来,虽说是情感味很浓,但是我有一种感觉就是讲的过多,牵的过多,生成的内容并不多,原因是我的预案设计的过于细致,走教案成分过重。这节课上得还是不够大气。我想今后的教学设计应该是把握住文章的主旨、设计的思路,有张有弛、有收有放!

语文教案 篇5

  一、学习目标设计:

  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腾云驾雾、漫山遍野、铺展、凝结、折射”等词意。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四自然段。

  能力目标:通过第二、三、四自然段的教学,进行朗读感受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表达力。指导学生进行“五彩池成因”的探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搜集处理信息能力以及同伴协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借助网络平台,引导学生了解五彩池是个神奇、美丽的地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二、教材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1、教材内容简析

  《五彩池》是一篇写景记叙文,课文讲的是“我”到四川松潘去旅游,在藏龙山上看到五彩池的情景。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第一段作者先介绍小时侯向往的瑶池,然后说见到了像瑶池那样的五彩池,既交代了五彩池在哪里又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五彩池是什么样的以及五彩池为什么呈现出各种色彩;第五自然段即课文的最后一段是作者的赞叹“原来五彩的瑶池就在人间,不在天上。”也是对全文的总结,与开头呼应,再一次突出五彩池的神奇、美丽。

  2、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2、3、4自然段,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想象和探究,了解五彩池的奇异以及五彩池水的成因,感受大自然的美。

  三、教学对象分析:

  我国思维发展心理学家对我国小学生思维发展进行了长期研究得出的结论认为: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心理学家认为:情绪和情感像一种侦察机构,监视着思维活动,它能促进或组织工作记忆、推理操作和问题解决。在心情良好的状态下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而心情低郁时则思路阻塞,缺乏创造性。四年级的小学生容易受外界的干扰,情感不稳定,情绪波动大,但已经有了自己的见解,有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教好的自学能力。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愉悦和谐的氛围,引导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抓住兴奋点,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优势,采用“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学时,我们以语言实践为基础,进行学法指导,以“导”为主,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遵循媒体组合设计整体优化的原则,从“审美教育”、“技能教育”、“知识教育”几方面指定教学目标。在这一目标导向下,努力使视、听、读、讲、思、议有机地组合成一个既能传授知识、提高语文综合能力,又能获取审美感受、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动态教学系统。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仅以文字形式让其感悟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中间缺乏形象的声像资料的依托,那是很困难的事。在教学时,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运用图片、视频、动画,把课文的内容动态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获得真切感,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在这情趣盎然的学习氛围中,学生自读、自创、自探、自悟。这样使学生探索大自然的美好愿望,融思想教育与“艺术审美”为一体,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五、教学媒体设计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运行。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紧密结合,大大扩展单机多媒体计算机的功能。多媒体网络不仅具有各种媒体信息处理和人机交互功能,更重要的是,实现了网上多媒体信息传递和多媒体信息资源共享,形成了一种理想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

  针对课文特点,教师利用网络平台制作相应的网络课件进行教学。课件分知识库、小字典、金点子、学习区、赏佳文、写一写、测试区、画一画、网上探究栏目。

  “知识库”里有丰富的图片、文字、视频、动画、录音等与课文相吻合的静动态资料,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金点子”是引导帮助学生掌握学习中的重难点。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及对教材中的重难点进行导学,便于学生在没有老师讲课的`情况下,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小字典”一栏有生字的读音、书写笔顺、部首、近反义词、同音词、组词,以及相关成语等资料。学生在自学生字时,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信息,进行自学。“学习区”是对课文的重点段句进行导学。,帮助学生进行深入探究。“赏佳文”栏目的设置,旨在拓展学生的阅读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这里既有名家的名作,也有同伴的佳文,让他们从中汲取营养,使他们有比较丰厚的语言积累。“写一写”栏目是为学生提供发表的场所。我们认为,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因此,教师每教完一篇课文后,让学生进行一次小练笔,积累他们的写作素材。“测试区”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分两种形式,一种是计算机自动评判题,学生测试后可即时了解自己还有那些知识没有掌握,促使其寻找途径弥补学习中的不足之处。另一种是教师批阅题,实现了教师电子批改这一新型的批改方法。“画一画”是将课文中的空白部分,给学生以想象发挥的空间,或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文字后将自己的理解进行转化,并以画画的形式把自己的理解感受表达出来“网上探究”是留给学生相互之间讨论或学生与老师之间共同探讨有关课文的疑问。。

  六、教学过程与分析

  (一)、谈话导入,激趣探奇。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的水有颜色吗?媒体显示:五彩池的画面师述:在我国四川松潘的藏龙山上有个五彩池,那里的水不但有颜色,而且还非常奇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3课。(板书:五彩池)

  分析“有了兴趣,就会乐此不疲、好之不倦。”这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阶段,小学生渴求新知,导入时,教师设计一张静态的五彩池的美景图,声情并茂的导语仿佛把学生带到五彩池边;接着,展示动态的录像,让学生感受五彩池的美景,然后引入课文内容:“你见过有颜色的水吗?”教师精心设计的导语和图象创设情感性情境来激励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的情感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形成师生情感沟通、融合的统一合作场。

  (二)、理清思路,检查预习。

  1、课文围绕五彩池的美丽、神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方面?(板书:数量、形状、颜色、成因)

  2、检查交流预习情况。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找出容易出错的字,查阅小字典,帮助记忆。

  (2)引导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并说说自己了解到了些什么?

  (3)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提出疑问。

  分析:自学能力是独立学习的能力,是观察、理解、综合概括等多方面能力的统一表现。学生在预习、自学中确定学习目标,提出自学要求,养成良好自学习惯,而学校开发的网络平台为他们进行课前预习质疑提供了极大方便。预习的目的是了解学习内容。但切实达到“先学再教”则应首先解决学生预习中的困难和盲目性。教师精心设计自学提纲,有助于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自学。这样为理解领悟课文较深刻的内容奠定了基础。自己能读书,不待老师讲,先学后教的模式在网络环境中充分得到体现。网络平台已成为课上、课下学生学习的伙伴。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体会到了什么?并用朗读的方式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2、学生交流

  (1)理解句子A:“那是个晴朗的日子,我乘汽车来到藏龙山,只见漫山遍野都是大大小小的水池。”体会到:水池很多。从哪里体会到的?(漫山遍野、大大小小)媒体显示:大大小小的水池师:是呀,据资料统计藏龙山上的水池有400多个。把水池多的意思读出来。齐读句子。水池真多,还有谁来交流?

  (2)理解句子B:“无数的水池在灿烂的阳光下,闪耀着各种不同颜色的光辉,好象是铺展着的巨幅地毯上的宝石。”体会到:水池很美。请学生听师范,读边听边想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

  生:看到了宝石。媒体显示:视频“宝石般的水池”

  师:宝石很美,晶莹剔透。藏龙山上的水池就像宝石一样,铺展在绿地毯上,在阳光照耀下,光彩夺目。把水池的美读出来。女同学齐读句子。水池除了美,还怎么样?

  (3)理解句子C:“水池大的面积不足一亩,水深不过一丈。小的像个菜碟,水很浅,用小拇指就能触到池底。”体会到:水池很好玩。媒体显示:大小深浅不同的水池打比方理解,读出好玩的意思。男同学齐读。

  (4)理解句子D“池边是金黄色的石粉凝成的,像一圈圈彩带,把大大小小的水池围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有像葫芦的,有像镰刀的,有像盘子的,有像莲花的……”体会到:水池的形状很多,各种各样。师:那省略号说明什么?

  生:还有很多形状,作者没有都写出来。媒体显示:各种形状的水池请同学发挥想象力,想想还有哪些形状的?学生交流。

  师:作者运用比喻的方法把五彩池的多姿多彩展现给了我们,我们能通过朗读把它表达出来吗?齐读句子。

  3、小结:这一自然段作者通过数量、形状写出了五彩池的美丽神奇。媒体显示:视频“五彩池”徜徉在这神奇的大自然中,聆听着美妙的音乐让我们美美地读好课文,再来一下欣赏美丽的画卷。五彩池真美啊!美得让我惊奇。

  4、默读课文第三段,找找课文中用了几个“却”字,去掉这些“却”字再读读,看看能体会到什么?学生交流。媒体显示:有着各种颜色的水池师生对读,再次感悟。(颜色的神奇)小组赛读。指导朗读。师:五彩池仅仅是五种颜色吗?请同学换个词语说说。换词练习。分析:重点深究是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是训练学生理解语言文字,体会思想感情,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过程。教学中,我们充分网络的优势,利用创设的情境,扶放并行,引导学习探究,给他们“动眼看、动耳听、动口说、动脑想、动手做”的机会,精心设计,突破重点难点。儿童学习的过程是认识能力日益提高的过程。遵循儿童的学习思路来组织教材,突破重点,应选择好适当的方式,组织新的结构类型。如学生自读二自然段后,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进行朗读体会,通过读书、探讨、查资料,领悟到五彩池大小不一、深浅不同,像宝石一样美。当教师显示五彩池有各种各样的形状时,学生的发表欲特强,他们说,有的像弯弯的月亮,有的像燃烧的枫叶,有的像五角的星星……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说话能力。

  (四)、协作学习,深入探究。学习第四自然段。媒体显示:“流动的水池”师:明明是清水,为什么在水池里会显出不同的颜色来呢?请同学读读课文,打开知识库找找有关的资料,同桌的同学共同探讨其中的奥秘。小组交流。

  小结成因:(1)池底长着许多石笋,高低不平。媒体显示:高低不平的石笋。

  (2)石笋表面凝结着一层细腻透明的石粉,阳光透过池水,石笋就像高低不平的折光镜,把阳光折射成各种不同的色彩。媒体显示:视频“三棱镜演示光的色散”讲述:作者是在夏天去五彩池,阳光特别强烈,被石笋折射成各种色彩。

  (3)再加上水池周围的树木花草长得很茂盛,倒影使池水更加瑰丽。集体完成口答练习题(五彩池的成因)所谓拓展阅读是指:就语文阅读教学某一阅读素材相关的某一主题,搜寻更多的阅读材料加以整理与阅读,从而对该素材描述的事件所处的大背景,或者某个特定的视角形成自己的认识教案。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掌握一些文言词、句的意思。

  2. 结合全文内容提炼出全文的中心,理解古代仁人志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乐而乐”的思想,并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

  3. 自主判断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并通过小组合作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

  4.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品味本文对仗工整、音律协和的语言。

  5. 通过“妙点”赏析,品味本文写景之“妙”和材料处理的精当。

  教材分析:

  重点难点:

  1. 分析古代仁人志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并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2. 品味语言的音律协和之美。

  3. 通过“妙点”赏析,理解本文写景之“妙”和材料处理的精当。

  本文是范仲淹的传世名篇。它是一篇文言形式的散文,先叙事后写景,由景入情,

  因情而生发议论,环环相扣,层层蓄势,表达了作者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这是本文立意的深邃和人生境界的高远之处,理当成为重点。文章句式长短错落有致,大量使用骈句,语言凝练,形象而富有音乐美;写景方法精妙奇绝。这是本文语言和写法别具一格之处,也列为重点。

  本文被安排在苏教版语文9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五篇。从编排的角度和疏通意思的要

  求看,这样安排既是对已学过的写景散文(如《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三峡》)的小结,又是对即将要学习的《醉翁亭记》的引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它又具有独特的个性魅力,这是它脍炙人口的原因之一,因而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能突出本文的个性特点。

  教学设想:

  努力构架立体式的课堂。从对文本的解读上,着眼于全篇,按音读、译读、理读、

  析读、有感情地朗读、诵读的顺序展开,从不同的层面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为深入分析文章的“妙点”作铺垫,并在读、析、写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从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着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收获,又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原则,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从课堂教学流程的设计上,采用冰糖葫芦式,力求做到板块之间的连接自然。这样,力求做到既夯实基础,又突出重点、训练能力;既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又引导学生领略文章的美,并在学生自主活动、生与生合作、师生互动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使课堂内容饱满,节奏和谐,充满生命的灵动。因为,一方面,9年级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文言知识和学习文言文的技巧,而且也有一定的朗读能力;另一方面,新课标写道:“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学流程:

  一、 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了不起的人。他两岁丧父,家贫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致于遭谗言被贬官后,不仅自己心忧天下,还在他的传世名篇中劝勉好友藤子京也这样。他是?这篇文章是?

  二、小组合作交流(5分钟)

  在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小组交流导学案中的内容(见下面【】中),要求:

  1.由组长负责,先校对、补充,再交流各自疑惑并整理出本组的疑难,写在黑板上。

  2.点评本组小短文的亮点和需要改进之处,推荐本组的优秀短文准备集体展示。

  字形:〖百废具兴(俱) 横无际涯(崖) 朝晖夕阴(辉) 忧谗畏讥(馋饥) 静影沉璧(壁) 宠辱偕忘(庞)

  (二)译读。再读文章,结合注释,翻译句子,独立完成下面问题,交流时订正。

  1. 用红色笔在文中画出自己翻译时有困难的词句。

  2. 找出含有通假字的句子,指出通假字并解释。xkb1.com

  (百废具兴:“具”同“俱”,全,都。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叮嘱。)

  三、精讲点拨。 (5分钟)

  1.集体交流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中未能解决的词句意思。

  2.各小组派代表朗读本组优秀短文,老师评分。

  四、组内研读 (6分钟)

  1.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式整齐的句子或段落,按DCBA的顺序在组内朗读,在读中初步感受本文语言节奏和谐的音律美。

  2.发挥集体的智慧,通过自评和他评,揣摩如何控制朗读时的语气、语速、语调才能达到有感情朗读的效果。

  (§3:语气凝重、语速缓慢、语调低沉, §4:语气轻松、语速轻快、语调激昂)

  3.再次按DCBA的顺序在组内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感受语言的音律美。

  五、小组品读。(6分钟左右)

  展示交流:前四个获得展示机会的小组展示自己的朗读,老师点评并判分。

  六、课堂小结。(3分钟)

  各人小结本课的收获和有待改进之处,写在导学案上,然后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七、巩固练习:组长负责抽查自学中错误率高的内容。(5分钟)

  八、布置作业

  1.复习导学案,组长负责抽查10个词语解释和5条句子翻译。(其它组负责检查的人在下节语文课前向老师汇报被检查组的完成情况)

  2.完成第二课时的导学案。

语文教案 篇7

  知识目标:

  ⑴了解评论的文体特征。

  ⑵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从事例中引出观点、层层深入说理的特点。

  能力目标:

  ⑴继续培养学生搜集、筛选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阅读评论的能力。

  情意目标:

  了解人类探索精神的可贵之处,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建议

  课文主题

  文章通过对"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事件的追思,回顾了人类敢于探索的精神,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一切科学事业都需要探索精神,"挑战者"号爆炸了,人类的探索精神是不灭的。

  课文思路

  全文共4个自然段。围绕着人类的探索精神展开。

  第1段:由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入笔,写到因此而罹难的麦考利夫以自己探索太空的勇气,为全世界上了惊心动魄的一课。

  第2段:由航天飞机,联想到早期的飞机,说明从早期的飞机到今天的航天飞机都是人类探索精神的物化。"挑战者"号虽已化为碎片,但人类的探索精神却得到了发扬。

  第3段:由航天事业推及到一切科学事业,说明探索精神不可缺少。

  第4段:由自然科学论及社会科学,说明社会科学同样需要探索精神,并由"挑战者"号爆炸了,美国的宇航局并没有因此关门,航天飞机仍会在万里苍穹中穿行,得出结论:人类的探索精神是不灭的。

  写作特点

  1、摆事实、讲道理。

  文章在第1、2段中先后列举克里斯塔·麦考利夫为实现上两次"太空课"的愿望,冒险登上航天飞机最后遇难;以及人类历史上第一架飞机的发明者莱特兄弟和早期飞机的乘坐者的事例,证明探索精神在航天事业中的重要性。作者把"挑战者"号化为碎片,看作是"人类的探索精神"得到了发扬。

  在第3段文字中,又列举了达尔文、诺贝尔、利赫曼和罗蒙诺索夫等科学家的事例,说明一部科学史证明一条定理:为了开拓,必须冒险。生动的事例,使人信服,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2、层层推进、深入说理。

  本文追思"挑战者"号的目的在于赞扬人类生生不息的探索精神。作者认为:从早期的飞机到今天的`航天飞机都是人类探索精神的物化。航天事业需要探索精神,一切科学事业也不例外,自然科学如此,社会科学同样如此,这样层层推进,由点到面,有力地证明了人类探索精神存在的可贵之处和普遍意义。

  文章由事及理,事理结合,血肉饱满,富于活力。

  教学重点切入方法建议

  本文是一篇针对"挑战者"号升空后爆炸一事发表看法的评论,旗帜鲜明、举例典型、说理透彻。如何针对当前发生的重大事件表明观点和态度,摆出事实从不同角度论证观点、层层说理,这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学习本文可以从这样一些角度切入:

  一是从题目的解析入手:"追思"是追忆和思考的意思,表明本文是对"挑战者"号升空后爆炸一事发表看法的,阅读时,要思考作者对此阐述了怎样的观点。

  二是从介绍评论特点人手:评论被称为报纸的"旗帜"、"灵魂",是新闻宣传的"第一提琴手",评论有社论、短评、述评、编者按等不同形式。本文属短评,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平易灵活。

  三是从比较阅读人手:与新闻《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相比较,在内容、写法、表达方式等方面有何区别、联系,注意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或通过怎样的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态度的。

语文教案 篇8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二、学习准备

  课前可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

  三、学时安排

  2学时。第一学时学习第一部分;第二学时学习二、三及四部分。

  四、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1、介绍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6月25日,美帝国主义唆使南朝鲜李承晚集团进攻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9月15日又纠集15个国家的雇佣军,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在朝鲜仁川登陆,不顾中国人民的一再警告,把战火引向中国的边境,轰炸中国的安东(今丹东)等地。中国人民响应毛泽东同志发出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由彭德怀出任志愿军总司令。于10月25日开赴朝鲜前线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军。在中朝人民的沉重打击下,美帝国主义连遭失败,于1953年7月27日,被迫在朝鲜停战协议上签字。中国人民志愿军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分期分批撤出朝鲜回国。1958年是最后一批。)

  2、审题,提问题。(这话是谁说的?——“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既可理解为志愿军对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说的话,又可理解为朝鲜人民为志愿军送行时说的话。在什么地方说的?怎么说的?为什么志愿军和朝鲜人民要互称亲人呢?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的?……)

  3、同座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要求正确、流利;

  4、听两组(4人)读课文,评价读的情况,穿插正音(注意生字“锁、暂、糕、阻、谊、捣、谣、侦、混、吵、耗、嫂”的读音);

  5、自学第一部分。

  ⑴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三件事。(一是几夜没合眼给志愿军洗补衣服。二是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回去时昏倒在路旁。三是在敌机轰炸时,为了救护在他家里休养的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

  ⑵结合课文说说“雪中送炭”是谁在什么情况下送去什么?(朝鲜大娘在志愿军战士战斗了三天三夜,已经饿到极点的情况下,冒着炮火穿过硝烟,给战士送打糕吃。总结出,“雪中送炭”是指在别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体会“唯一”的含义。(隐含着大娘付出的代价是多大呀。)

  ⑶这篇课文是一篇抒情散文,感情真挚强烈;同时又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语言十分亲切感人。朗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基调:对大娘,应该怎么读?(如对长辈慈母,应怀着敬重的.情感朗读。)在朗读的过程当中,还要读好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反问句。例如:“大娘,停住你送别的脚步吧!”(祈使句,恳求大娘不要再送。)要读出恳求的语气,读时句尾声调要下降。“能支持得住吗?”(疑问)读时句尾语调要上升,要带上关切的感情。读感叹句时,句尾语调先上升后下降,“这真是雪中送炭呀!”读反问句时应注意重音,“你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我们怎么能忘记?”应把“怎么能”读得重一些,表达出更加肯定的意思。

  ⑷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6、质疑。

  第二学时

  1、背诵第一部分。

  2、听写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3、学习第二、三部分。

  ⑴回忆学习第一部分的方法——①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三件事;②结合课文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③感情朗读;④背诵。

  ⑵自学。用自己的话说说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做了些什么?结合课文重点理解“同归于尽”、“噩耗”、“代价”等词语。

  ⑶分组交流、讨论。

  ⑷大组交流、讨论。

  4、学习第四部分。体会“亲人”“亲爱的土地”的含义。(朝鲜人民关心爱护志愿军,甚至为他们献出生命,所以称为“亲人”。为什么叫“亲爱的土地”?因为在朝鲜的土地上,中朝人民曾经并肩战斗。这片土地上,不仅洒下了朝鲜人民的鲜血,而且洒下了志愿军的鲜血,所以叫“亲爱的土地”。正因为中朝人民的战斗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所以说“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5、体会前三段开头和结尾的写法。

  (1)画出课文前三个自然段开头和结尾写法相似的句子。

  (2)开头句子是:“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小金花,……再给我们唱个《捣米谣》吧!”“大嫂,请回去吧!”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都尽在这一声声的恳求中了。

  (3)这三段的末尾是:“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我们怎么能忘怀?”“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4)先将反问句转换成陈述句,体会二者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不同。(反问句表达的情感比陈述句更强烈。)

  (5)反复朗读体会这两种句式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对金花,如对下辈女儿,应怀着亲切的情感朗读;对大嫂,如对同辈亲属,应怀着关切的情感朗读。)

  (6)前三自然段开头都是祈使句,表示恳求,体现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最后一句都是反问句,表达了更加肯定的意思和强烈的感情。这样的表达避免了平铺直叙,将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6、以《梦中见到阿妈妮》或《小金花来到我们中间》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