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7-31 11:57:30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导学新概念】

  新教材强调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在学习本单元时,要注意实词的积累,注意多义词的辨析,尤其要重视对课文的熟读背诵。

  学习本文,要在着重了解烛之武说退秦师的理由的同时,注意欣赏包括本文在内的《左传》的文学价值。

  【教学设计ABC】

  设计A

  文言文的教学重在解决提高阅读水平的问题,而较之现代文,我们更应该激发学生热爱文言文的热情。因为文言文在它出现的年代上,在它所要表达的与今人类似的思想感情上却能用如此精美的语言形式,实属难能可贵。于是宜有以下导言:

  同学们,如果说在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之下,大凡事物总是现在的比过去的好的话,那么大家能不能想一想,在文化艺术的某些方面,有没有与一般规律相反的情况呢?(这样一来一往的问答,并不难引导学生想到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以罗马为代表的雕塑,比如据说维娜斯女神的断臂今人就无法设想能够补得很好,以及中国古代的文言文似乎不是今人可以写出当时那样的水平的。然后接着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册的第一篇文言文,看它究竟有哪些方面的精美以至妙不可言呢!

  于是可让大家听本文的录音带或教师以较高的水平先把课文诵读一遍。然后承接第二单元所学的“理清思路”理论,实际上也就是本课后面的练习题二,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问题,而实际上等于在熟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各段大意,即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是说“秦、晋两国为什么围攻郑国”的问题,第二自然段是说“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问题,第三自然段是说“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兵的”,第四自然段是说“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进攻的原因”。

  在上面问答练习的基础上,可让学生以多种形式诵读,之后再让他们在已经看过课本中注释的情况下提一提文中还有哪些实词的意义不清楚,还对哪些虚词的'用法或古汉语现象不理解。这其中由学生提也好,由老师问也好,宜将第一段中两个“于”均解为“对于”之意,两个“军”字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当“驻扎”讲。且“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两句均为古汉语中所谓省略句,即均在“军”字之后省掉一个介词“在”,而就这一点,已能证明古今语言形式上的不同习惯,这对让学生逐渐习惯看文言文是大有好处的。

  同理,在第二自然段中应让学生弄清楚:“言于”当“告诉给”讲;“若使”中的“使”当“让”讲;“臣之壮也”中的“之”是典型的结构助词夹在主谓结构之间起“取消主谓独立性”作用的例句;“也已”不仅注释上有“已,同‘矣’”的字样,关键是要解释这种“语气词连用”的古汉语现象;从“今急而求子”中不难看出,根据上下文,“而”在此只能当副词“才”讲;至于“是”通常在古文中多当代词“这”讲,只是为了上下文意思的通顺而把它整个译作“这是”罢了;最后“然郑亡”一句,和今意相对照,显然是个被动句。

  第三自然段:“夜缒而出”里的“而”强调是起前对后修饰作用的,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地”;“若亡郑”中“亡郑”是“亡”的使动用法;“越国以鄙远”一句的注释中虽然说明了其中的“鄙”,“边邑”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用法,而“远”是形容词活用为“远地”的名词用法,但整句意义的通俗理解应该是“越国以远鄙”;“邻之原,君之薄”中的两个“之”直译时,还是应当看作是起“取消主谓独立性”作用的;“夫晋,何厌之有”中的“之”此时是起“动宾倒置”标志作用的,即意义上应看作“有何厌”;“既东封郑”一句应强调就其直译而言,“既”当“等到……以后”或“已经”之类意思讲,“东”是古汉语中典型的名词当状语,译作“向东”,“封”,名词“疆界”,此处当动词用,译作“作疆界”,而“郑”作为句子的补语,也是以名词当状语的形式理解的,应译作“以郑”,于是整句的确切直译应该是“等到向东以郑国作了疆界以后”等。

  最后一段中则应该让学生承认,看过书上的有关注解之后,剩下的就没有什么可感到难解的地方了。

  上述程序之后即宜让学生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全文,其中不乏用多种形式背诵。比如教师先领背、分段集中背等,因为字面意思过得较为彻底了,所以背诵起来就应该相对容易。同时在熟读背诵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让学生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表达反映在遣词造句、语言组织上的精妙,比如可以对比同样或类似意思表现在古今语言形式的不同上,应该承认文言文形式上的言简意赅和音韵方面的朗朗上口等,而这些,也正是《左传》等的文学价值。

  至于课后练习中关于多义词辨析的题,应该说在上述教学全过程之后,难度是不大的。

  设计B

  与“设计A”相比,本设计在导语、教师的诵读和按理清思路完成课后练习二前半个问题上的内容以及程序均可完全相同。只是在进行练习二后半个关于“背诵全文”的练习时,教师完全可以从此把全课讲授的重点都放在这上面,即可以用“以背代讲”的办法来授课。也就是教师在学生理清课文思路并回答了课文段落大意的基础上,教师一段一段地领背,当然在领背时,往往是先一句一句地,然后是一段一段地,在背的过程中教师以提问或自己讲解的形式完成文中实词的积累,至于古汉语语法可少涉及甚至可不涉及,即在学生预习过注释的情况下,真正实践“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母语学习特色。

  至于在背诵中应该主要积累哪些实词,那就基本以课前学习的提示和课后练习第一题的要求作为标准。

  在领背若干次之后即可让学生先集体背诵,进而再可分小组,乃至单个人背诵等。总之,按照文言文每课平均三课时来分配,其中专门拿出一课时半来实现最终的全面(指课文的全部和全体同学两方面说)背诵,应该是没有多大问题的。

  最后可用半课时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中关于“归纳多义词义项”的题目,同时还可让学生讨论文言表述方面的精美和由此而对《左传》的文学价值方面的看法。此时可灵活掌握,既可让大家畅所欲言,又可简单举例点到为止,总之以课时为限。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记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面对暴秦勇敢无畏、义正辞严地同秦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使秦王折服而保全国土的经过,颂扬了唐雎忠于使命、誓死捍卫国家利益的精神。

  二、结构内容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这场斗争有两个回合,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2段),写唐雎揭示秦王的骗局,表现了维护领土的严正立场。

  第二层(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第三部分(第4段),写斗争的结局。

  三、参考译文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打算用五百里的土地换取安陵,希望安陵君能答应我!”安陵君说:“承蒙大王给予好处,拿大块土地来换取小的,那很好;虽然这样,可我从先人手里继承了这块土地,愿意始终守住它,不敢拿它交换。”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因而派唐雎出使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五百里的土地来换取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再说,秦国灭掉了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凭着五十里的地方能保存下来,是因为安陵君是个年高德劭的人,所以我不想打他的主意。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来交换安陵),扩大他的领土,可安陵君却违抗我,(这)岂不是小看我吗?”唐雎答道:“不,不是像您说的这样!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上地,并且守住它,即使拿一千里土地来,也不敢交换,何况(您)只拿来五百里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你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道:“小臣没有听说过。”秦王说:“天子一发怒,将会有百万人死亡,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走,拿脑袋撞地罢了。”唐雎说:“这是庸人发怒的样子。志土发怒可不是这样。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有一道白光直冲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的有志之士,他们胸怀愤怒还没有发作的时候,天上就降下了征兆,加上我,就有四个人了。如果志士真的发了怒,将会有两具尸体倒下,血流五步,天下的人都将穿上白色孝服——今天的情况就是这样。”(说罢)拔出宝剑站了起来。

  秦王(顿时)脸色沮丧,挺身跪起向唐雎道歉道:“先生请坐,哪里至于这样!我懂了,韩魏灭亡而安陵却凭着五十里的地方保存下来,仅仅是因为有您唐雎先生啊。”

  四、通假字

  ①秦王不说(“说”通“悦”,高兴。)

  ②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安放。)

  ③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

  五、词类活用

  ①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如动词,意动用法,“认为……轻”,小看。)

  ②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如动词,使动用法,“使……扩充”。)

  六、写作特色

  本文在写法上有以下三个特点:

  ①采用反衬手法刻画人物。

  本文篇幅虽短,却生动传神地塑造了唐雎和秦王的形象。唐雎是一位有胆有识的谋士。他不卑不亢,针锋相对地与秦王抗争。秦王的骄横、狂妄、狡诈和前倨后恭、外强中干的形象反衬出唐睢的沉着、镇定、坚强、无畏的精神。

  双方交锋两个回合。秦王盛气凌人,威逼唐睢,唐睢镇定自若,据理力辩,回绝了秦狂妄无理的要求。秦王理屈词穷,恼羞成怒,竟以“天子之怒”、武力杀伐相恫吓,企图使唐睢屈服于自己的'淫威之下。然而,在生死存亡的考验下,更显出正义的力量、英雄的本色。唐睢引述古代侠士义举,指出“布衣之士”发怒的威力,暗示自己将以身效法,并“挺剑而起”,表现了为国献身、义无反顾的决心。秦王在这大义大勇之下,“色挠”而“跪谢”。这些行动、语言、胆识气概的层层对比,使古代爱国义士的形象和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秦王专横的性格将唐雎不畏强权的英雄形象反衬得更加高大完美。

  ②通过人物对话来展示情节,刻画人物的性格。

  这篇文章,主要是通过对话来展示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文章主要篇幅写人物对话,全篇除了五六句是直陈描写句外,其余均为人物的对话。对话双方各自的语气符合各自的身份和个性,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秦王的话充满“天子”的压人威势,如文章开头第二句“寡人……安陵君其许寡人!”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五十里之安陵,以大易小,这是显而然是欺诈:“其许寡人”一语,突出地表现秦王无可商量的横蛮态度。第二段中,秦王责备安陵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这种问罪口吻,在欺诈的同时,加之以威胁。唐雎回答:“否,非若是也”。语气坚决,否定了秦王的“逆”和“轻”的说法。第三段中秦王和唐雎的对话,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秦王的仗势骄横、色厉内荏和唐雎的不畏强权、机智勇敢的性格特征,在精彩的对话中,都得到充分的表现。

  ③结构严谨,重点突出。

  文章虽短,但围绕“”这一中心事件,形成的“开端一发展一高潮一结局”的故事情节,开头和结尾简略地交代故事的缘由和结果,中间两段详尽细致地写唐雎与秦王的斗争,前有伏笔,后有照应,自然而紧凑、严谨而完整。

  本文重点详写了唐雎与秦王的对话,而秦王与安陵君的对话一笔带过,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主人公——唐雎,突出文章重点。

  七、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战国策》善于写辩论说辞,尤其是人物对话直接生动,个性化极浓。《》写秦王从以大国自居、妄图欺侮弱小的安陵的野心到向唐雎长跪道歉、恭而折服的丑态;写唐雎为维护国家的尊严和领土的完整,不畏强秦,胆识过人的勇智,均是通过直接记录人物的对话表现出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野心狡诈,“安陵君不听寡人,……,轻寡人与?”狡诈恫吓,软硬兼施,“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骄横、狂妄,“先生坐!…,徒以有先生也”好话说尽,丑态毕露。这是写秦王。写唐雎呢,从第二段开始,用双重否定句和反诘句,其特点是据理力争,坚决果断,义正词严。第三段的回答则是针锋相对,咄咄逼人,激昂慷慨,陈述句与反诘句、排比句和比喻句交叉运用,气势突兀,雄心尽示。全文就是在这样主体对话并助以行动的描写中,用秦王的骄横、狂妄、狡诈和前倨后恭的种种表现反衬出唐雎的大无畏精神。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在文章的笔法上最具特色,值得我们去学习、揣摩。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内容简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5课《玩出了名堂》是一个有趣的故事。说的是荷兰人列文虎克喜欢玩镜片,利用看守大门工作的清闲磨镜片,做成放大镜,在玩放大镜时,突发奇想,把两片放大镜放一起有了惊人的发现,随后做成一架简单的显微镜,进而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微生物世界。全文贯穿一个“玩”字,似乎列文虎克的重大发明创造是在不经意的玩中完成的,其实不然,正是列文虎克在玩的过程中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玩出了震惊世界的名堂。

  这篇课文紧扣观察的专题,目的是启发学生在平时的玩耍、游戏中,如能细心观察,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可能会有所发现,从而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观察事物的习惯。

  二、通过本节课学习拟达到以下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堂、镜、闲、待、阅”5个生字。正确读写“名堂、浪费、镜片、看守、定时、清闲、放大镜、细微、阅读、随意、调节、简单、显微镜、挤来挤去、微生物、拜访、玩具”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三自然段。

  3.了解列文虎克一开始是怎样磨镜片的,想象他当时的想法。

  三、教学重点:

  通过放手让学生自读了解课文内容,学会生字、新词。

  四、教学准备

  1.电脑制作的生字课件。

  2.师生搜集列文虎克的有关资料,拓展资料袋里的内容。

  教学流程

  谈话导入

  1.教师引述。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同学们平常爱玩什么?

  2.学生交流。

  3.教师导入。玩耍常被看成是浪费时间、不务正业的行为,然而在科学史,有许多伟大的发现却是在玩耍中产生的。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题目就是“玩出了名堂”。(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4.学生读题,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

  5.教师可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列在黑板上。如:

  a.什么是“名堂”?

  b.谁玩出了名堂?

  c.他玩的是什么?

  d.怎么玩的?

  e.他玩出了什么名堂?

  [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喜欢的游戏和在玩中体会,即从玩中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另外,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也激发了浓厚的阅读兴趣。为一会儿的读文打好基础。]

  由疑而入,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通顺。

  a.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遇到生字、新词想办法读准。

  b.同桌互相听读课文,纠正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交流。通过自读,你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在交流中可以让学生介绍一下搜集的有关列文虎克的资料。

  [放手让学生自读,允许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方式。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新词,真正做到自主学习。让学生把问题提出来,又把问题还给他们,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并且,充分的交流阅读收获是一个实效性很强的学习方式。]

  逐段朗读,探究发现

  1.学习第一自然段。

  a.读一读。指名读、齐读这一段。

  b.议一议。玩耍通常被看作是浪费时间的.行为,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教师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c.语言引述:在科学史上,有许多伟大的发现就是在玩中产生的。下面,我们就来进一步了解他喜欢玩什么,是怎么玩的,好吗?

  [给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以自主学习成果激励成功学习的自信。目的是掌握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a.读一读。指名多人次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教师重点指导读准多音子的读音。

  b.说一说。列文虎克喜欢玩什么?是怎么玩的?

  c.想一想。从他玩镜片的过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体会列文虎克玩镜片的特点:在做中玩,在玩中做。

  d.联系自己的“玩”,谈谈你对他的这种玩法的看法。

  e.带着赞赏的感情朗读第二、三自然段。

  [充分的朗读是理解课文的扎实有效途径,真正做到在读中感悟。时时把“玩”与“名堂”紧密联系在一起。]

  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卡片“堂、镜、闲、待、阅”。

  2.小组内交流各自识记生字的方法。

  3.仔细观察发现特点,提醒写字注意事项,介绍写字经验。

  4.学生写字。

  [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写字基础。因此,鼓励他们交流识字方法、引导他们观察发现结构特点。发挥其积极性和自主性。]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重点: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内容后,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 。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

  导学过程:二 次 备 课

  预习提纲

  1、初读课文圈划文中生字

  2、自由读课文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⒈谈话激趣

  ⑴今天,老师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叫玲玲,她在生活中也遇到了不高兴的事,我们来看看,她是怎么处理的呢?请同学门打开课本116页,教师(板书课题:25《玲玲的画》)

  ⑵齐读课题,学习生字“玲”。说说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玲”。

  二、尝试学习、读文识字

  ⒈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里写了一件什么事?再标一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⒉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本课的生字、词语,读准字音。

  ⒊合作学习

  (1)桌合作学习文下带拼音的生字,互读、互听、互纠。

  (2)尝试让学生当老师,主持学习生字。

  ◎教师引导:平时我们都用哪些游戏识字的?你来当一回老师,教同学们认识生字。

  ◎学生说出一种识字游戏方法,就让该学生当老师主持这游戏。

  (3)四人小组讨论识记这些生字。

  (4)全班交流。

  三、整体感知、初步了解。

  1、小组内读课文,互评互纠正,推荐一位组员。读后在小组中互相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推荐的组员再次读课文,纠正读音。

  3、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教师引导事情的三要素:起因;经过;结果。

  全班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起因:画弄脏,来不及画。(坏事)

  经过:在弄脏的地方画了只小花狗。

  结果:得了一等奖。(好事)

  5、设疑:

  一件坏事怎么变成了好事,其中有什么奥妙吗?我们下堂课学习。

  四、指导观察、练习写字。

  ⒈让学生先自己观察文后每个字在小楷格中的位置,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⒉教师重点指导并范写“糟、楼梯、脑筋”这几个字、词,要注意指导学生把他们的各部分写紧凑些。

  ⒊学生练写。

  4、把学生写的生字、词进行展示,并引导学生评一评。

  第二课时

  一、游戏激趣、复习生字

  ⒈游戏“大转盘”(转盘上写着生字,教师转动转盘,学生开火车读。

  ⒉请把你和生字交朋友的好办法告诉同组的小朋友。

  二、启发思维、朗读感悟。

  1、提出问题:一件坏事是怎么变成好事的?

  2、解决问题:

  ◎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交流。并读出相关的句子。

  1)爸爸仔细地看了看,说:“别哭,孩子。在这儿画点儿什么,不是很好吗?”

  为什么要加上“仔细地”看了看,可不可以去掉?

  为什么爸爸不直接告诉玲玲画什么?

  你觉得这是一位怎么样的爸爸?

  2)玲玲想了想,……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玲玲满意地笑了。

  玲玲想了想,她会想什么?

  她为什么要画小花狗?而不是其它东西?

  “玲玲满意地笑了”说明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想些什么?

  3)爸爸看了,高兴地说:“看到了吧,……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这里的坏事指什么?好事呢?你找到坏事变好事的秘诀了吗?(随学生回答完成板书:动脑筋)

  3、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要求:爸爸的话要读得亲切一些,问句要读出询问的语气;玲玲的`话要读出天真的、幼稚的语气。)

  4、在小组、班级中进行读书评比擂台赛,比一比谁是我们班的金嗓子?然后学生进行评

  议:谁读的好?好在哪里?还有什么不足?

  5、分角色朗读课文,深化理解。

  三、训练表达,渗透思想

  1、小朋友们看,从课文中我们不难看出,玲玲在生活中遇到了不高兴的事,在爸爸的指点下,她通过动脑筋,将坏事变成了好事,老师想知道,在你们的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吗?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充分地说)。

  2、如果小朋友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也碰到类似课文中这样的事,我们应该怎么办?

  四、做一做:完成课后练习

  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语文教案 篇5

  内容预览:

  在山的那边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3、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4、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朗诵课文。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课前准备:

  教师:录音机、磁带(钢琴曲《大海》)、投影仪。

  学生:熟读课文。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

  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检查学生预习字词(投影出示)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2. 形似字辨析。

  3. 解释词语。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重点语句含义

  1范读课文,可播放背景音乐。

  学生听读时:

  a.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意义重音。

  b.理解诗中“山”与“海”的意思。

  2组织学生讨论“山”与“海”在诗中的意思。

  学生刚刚接触合作讨论的方式,能说对大意就行。老师要以鼓励为主,即使说的不全面、不深刻也无妨,后面还要引导深入探究。

  3学生练习集体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

  a.先给诗句划分朗读节奏。

  b.再挑选意义重音。

  以上两点是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朗读方法,掌握了朗读节奏与重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义。教师可以以几个诗句为例,然后让学生讨论、自己划出节奏及意义重音即可。

  投影出示举例诗句的重音及节奏。

  c. 学习集体朗读。

  4、结合朗读生意,指导学生探究式阅读,讨论。

  a. 讨论,理解重点词语含义.(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

  “铁青”什么意思?是写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现什么?

  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诱惑”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喧腾”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的“终会”表达了一种什么心情?

  学生通过讨论,以上重点词语基本可以正确理解。个别有争议的词语,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山”与“海”的含义,也从象征意义上来理解,来解释,可予以补充,纠正。

  b.在学生初步掌握朗读节奏、意义重音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揣摩语意,初步读出句子所表达的语气。然后讨论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教师投影出示句子)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这两句话写出了小时候的“我”有什么特点?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合作探究性阅读,是学生接触的新学法,也是本节课重点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点拨,以调动学生思维。答案不求统一,要点合理即可。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全诗所讲述的道理

  ①引导学生再次讨论“山”与“海”的深刻象征意义。

  ②讨论,全诗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以上所讨论的内容,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想,多说,不要强求答案用语标准,意思正确就行。

  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深刻领悟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①引导学生讨论,谈谈自己为了实现一个目标克服困难的经历或感受。

  这是体现语文与生活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引导学生说真话,诉真情。

  ②全班激情齐读。

  小结,布置作业

  ①小结:激越的情感,显示出我们已深深懂得:要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

  ②布置作业。

  a.根据“山”与“海”在文中的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也可以写自然的海)。

  b.熟练朗读课文,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背诵。

  c.抄写生字。

  四、点评

  本教案简洁、明晰,在设计中紧紧抓住诗歌这种体裁特点,采用朗读教学法,在朗读中整体感悟诗歌内容,在朗读中品味诗歌的语言、意境,在朗读中享受到美的情感熏陶。这一步步,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学生主动、合作完成的。在教学中贯彻新“课程标准”,就是要让学生自己研究,合作学习,而老师只起引路、搭桥、鼓励作用。结合学生自身生活体验的反思的活动,也体现了新课程密切联系生活,启迪学生思维的特点。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理解诗的内容,通过幻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2、学会本课九个生字和新词,认识八个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我的小小愿望。

  难点:大胆想象,仿照课文第三节再编一段。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内容,了解“我”的小小的愿望。

  2、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观看美丽景色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教师说:当同学们看到鸟语花香、绿树成荫、蓝天白云这些美丽的景色时,想到了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的作品中,去品味生活。

  3、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 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把生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下来。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 纠正读音,你认为哪些字的读音应注意,提醒大家注意。

  “哇”读“wa”,轻声。

  “汲取”中的“汲”读ji

  4、老师简要介绍作者。

  高洪波:1951年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开鲁县,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出版有儿童诗集《大象法官》《我喜欢你,狐狸》等。儿童诗《我像》获全国作家协会第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5、指名读课文第一至四节。

  三、理解内容。

  1、 从第一至第四节中选择你喜欢的一节分组学习。

  自学提示:

  (1) 我想变成什么?为什么?

  (2) 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小组讨论。

  (3) 用读或演的形式汇报。

  2、交流汇报。

  (1) 交流第一、二节内容。

  (2) 学习第三节。

  指名读第三节。启发学生想象:“我把眼睛装在风筝上,飞上高高的.蓝天,望啊望——作者能望到什么?

  鼓励学生充分说。

  解决疑难:为什么说“蓝天是我的课堂”?

  (3)、学习第四节。

  齐读第四节。请学生说说对蒲公英、柳絮的了解。

  启发学生想象:遥远的地方会是哪里?作者飞到那里干什么?

  3、学习第五节。

  (1) 指名读第五节。分组讨论:“我”要和爸爸妈妈商量什么?

  (2) 交流汇报。

  四、巩固练习。

  1、 配乐,同桌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互相评议。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生活的美好。

  2、 推荐读得好的同学向大家汇报。

  3、 配乐齐读课文。

  五、总结全文。

  1、 读完课文,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充分说。

  教师总结。

  大自然是这样美好!我们的生活是这样美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指导背诵这首诗。

  2、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仿照课文第三节再编一段。

  3、 学会九个生字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 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

  2、 配乐齐读课文。

  3、 指名读第三节。要求:仿照这一节,再编一段。

  (1)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想象。

  (2) 同桌相互说,相互评价。

  (3) 推荐读得好的同学向大家汇报。

  二、背诵指导。

  1、 依据板书内容自己独立试背。

  2、 指名分小节背。

  三、学习生字。

  1、 出示生字、词卡片检查认读情况。

  2、 小组内相互交流识记字形的方法。

  3、 小组代表汇报。

  悠 谷 脚 丫 软

  营 柔 堂 遥

  4、 指导书写。

  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扩词练习。

  悠:悠久 悠扬 悠闲

  谷:稻谷 谷子 深谷

  脚:脚印 脚步 脚趾

  软:松软 柔软 软弱

  营:军营 营地 营房

  堂:食堂 纪念堂 礼堂

  柔:温柔 柔弱 柔美

语文教案 篇7

  金陵晚报近期开展的“油盐酱醋茶”姓氏大调查活动,在读者群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一时间,满城尽刮“油盐酱醋茶”旋风。

  人世间到底有没有姓“盐”的和姓“酱”的?他们的姓氏又是怎么来的?这是很多人最为关心的话题。昨天,记者与公安部公民身份查询机构及有关部门联系上,在有关部门的大力协助下,“油盐酱醋茶”姓氏大调查活动有了突破性进展,全国范围内的绝大多数“油盐酱醋茶”都被找到。

  

  根据有关部门统计,以上姓氏中,第一姓氏“油”姓在江苏全省共有7个人,其中3个“男油子”、4个“女油子”,年纪最大的“女油子”在苏北灌南,今年69岁,年纪最大的“男油子”在南京,今年43岁(其女儿今年15岁)。

  

  具有重大进展的是该报在持续几天的寻找中,终于从江苏省约8000万人口中找到了13个“盐罐子”,其中五男八女,年纪最大的在苏北睢宁县,是个90岁的老太太,而年纪最小的“盐罐子”则生活在江苏丹阳,是个今年刚满7岁的女童。

  

  其实,根据本次活动开始前的预测,在上述姓氏中,最难找的就是姓“酱”的,但这次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我们居然在其他省份总共找到了14个人,这六男八女分布在云、贵、川、鄂、豫地区,分属汉、苗、侗、白4个民族。仔细一找,竟然找出这么多的“酱”,让人看了瞠目结舌。而更让人吃惊的'事情还没完,在“酱”姓人中,湖北省随州市竟然有两个同名同姓者——酱豆腐,一个1983年出生,一个1985年出生,两人同一个村,估计“酱豆腐”在当地是道“名小菜”。

  

  在“醋”姓的寻找中,其结果与前期调查的结果相一致,南京河海大学的“醋院科”和南京理工大学的“醋波涛”占据两席,全省再也找不出第三人。看来,除了“酱”,“醋”姓在江苏全省最为金贵了。

  

  继发掘出南京城里的“六朵茶花”后,放眼全省,我们竟然找出男男女女总共107朵“茶花”,并且分布苏南、苏北各地区,据初步了解,多数是云贵地区嫁到江苏来的“茶花女”。

  另外,最新一期的《国家地理》杂志编辑部也梳理了中华民族姓氏。 7年1月13日,陕西省泾阳县埝口五村。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师马宏杰指挥几十位村民拍集体照。因为这些村民都姓“第五”。“第五”这个姓其实并不鲜见,古时候从“第一”到“第八”都是姓氏,《百家姓》中的最后8个字就是“第五言服、百家姓终”。

  人姓氏中有趣的很多,比如“柴、米、油、盐、酱、醋、茶”。为了找到姓“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朋友,编辑部派了好几个摄影师分头去河南、山东、江苏、山西、云南等地。姓“油”的是位老汉,摄影师请他拿着一桶油拍了一张照片。姓“醋”的是位小伙子,摄影师为他拍了抱着醋坛子的照片后,还同他合了一个影,以纪念找他的艰辛。“盐”姓朋友找的过程很曲折,最终在上海找到一位姓盐的时尚女孩。连许多人觉得不可思议的“酱”姓朋友,最后也找到了。虽然寻找他们很辛苦,却充分体现了中华姓氏的奇妙。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认识央、瓦等13个生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北京的热爱。

  教学方法应用:

  小组合作学习法、质疑问难。

  教师教具、学生学具准备:

  CAI课件、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关于北京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北京行政图。

  2.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个城市的地图吗?

  3.师:是的,今天老师就要带同学们到北京去旅游一番。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师:让我们把课本打开,翻到第45页,同学们试着把课文读一遍,并画出生字。

  2.师:读生字的字音,再将生字连成词读一读。(课件出示词语。)

  3.请小老师带大家读词语,愿意读哪个就读哪个。

  4.全体齐读词语。

  三、再读课文,理解新知,指导朗读

  1.再读课文

  (1)师:同学们,你们的词语读得可真不错,你们能把课文也读好吗?

  (2)师:请一位同学来试一试,老师给他配上音乐。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北京的哪儿最吸引你?你最想去北京的什么地方旅游?

  (3)师:说说看,他读得怎么样?

  (总结:读书要声音响亮、有感情、字音要读得准、注意停顿。)

  2.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师:现在你们最想去哪儿看看?

  (1)教学第二自然段。

  生:我想去北京的中心看看。

  (点击课件,展示天安门以及天安门广场画面和第二自然段文字。)

  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师:让我们看看课文中是怎么说的。(教师范读第二自然段。)

  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理解中央庄严矗立等词的意思。

  小组选出代表配乐比赛朗读第二自然段,评出最佳朗读奖。

  (2)学生自主学习第三自然段。

  生:我还想去看看北京的马路。

  师:好,刚才是老师带领大家去参观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的,这一次,老师让大家自己去看看北京的马路。

  课件出示北京马路和立交桥画面以及第三自然段文字。

  师: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再读读文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点击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说说从画面看到了什么。

  2。读读这一自然段。

  3。说说读懂了什么。

  4。问问不懂的问题。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自学讨论。

  分小组汇报自学的四个要求。

  理解绿树成阴川流不息等词的意思。

  分男、女生比赛朗读第三自然段,评出最佳朗读奖。

  (3)教学第三自然段,拓展知识。

  生:我还想去看看北京的名胜古迹。

  集体朗读第四自然段。用有还有到处到处说话。

  点击课件,播放北京各种名胜古迹、公园、高楼大厦画面,让学生感受北京的美。

  自由组合,互相讨论看到了什么,以某个景点为例,续编一个自然段。

  当回小导游:分小组选代表上讲台演讲续编的内容,教师点击课件,配上相应的图画。游客有问题,也可以向导游提问。

  评出最佳导游奖和最佳小组合作奖。

  四、课外延伸

  师:北京是我们的首都,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把你收集来的关于北京资料告诉大家。

  师:此刻,你最想对北京说什么?

  总结:北京,首都,值得我们每个中国人骄傲!

  五、集体配乐齐读全文

《语文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的教案01-09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4-02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4-05

语文《秋游》教案08-25

语文《丰碑》的教案03-01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导学新概念】

  新教材强调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在学习本单元时,要注意实词的积累,注意多义词的辨析,尤其要重视对课文的熟读背诵。

  学习本文,要在着重了解烛之武说退秦师的理由的同时,注意欣赏包括本文在内的《左传》的文学价值。

  【教学设计ABC】

  设计A

  文言文的教学重在解决提高阅读水平的问题,而较之现代文,我们更应该激发学生热爱文言文的热情。因为文言文在它出现的年代上,在它所要表达的与今人类似的思想感情上却能用如此精美的语言形式,实属难能可贵。于是宜有以下导言:

  同学们,如果说在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之下,大凡事物总是现在的比过去的好的话,那么大家能不能想一想,在文化艺术的某些方面,有没有与一般规律相反的情况呢?(这样一来一往的问答,并不难引导学生想到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以罗马为代表的雕塑,比如据说维娜斯女神的断臂今人就无法设想能够补得很好,以及中国古代的文言文似乎不是今人可以写出当时那样的水平的。然后接着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册的第一篇文言文,看它究竟有哪些方面的精美以至妙不可言呢!

  于是可让大家听本文的录音带或教师以较高的水平先把课文诵读一遍。然后承接第二单元所学的“理清思路”理论,实际上也就是本课后面的练习题二,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问题,而实际上等于在熟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各段大意,即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是说“秦、晋两国为什么围攻郑国”的问题,第二自然段是说“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问题,第三自然段是说“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兵的”,第四自然段是说“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进攻的原因”。

  在上面问答练习的基础上,可让学生以多种形式诵读,之后再让他们在已经看过课本中注释的情况下提一提文中还有哪些实词的意义不清楚,还对哪些虚词的'用法或古汉语现象不理解。这其中由学生提也好,由老师问也好,宜将第一段中两个“于”均解为“对于”之意,两个“军”字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当“驻扎”讲。且“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两句均为古汉语中所谓省略句,即均在“军”字之后省掉一个介词“在”,而就这一点,已能证明古今语言形式上的不同习惯,这对让学生逐渐习惯看文言文是大有好处的。

  同理,在第二自然段中应让学生弄清楚:“言于”当“告诉给”讲;“若使”中的“使”当“让”讲;“臣之壮也”中的“之”是典型的结构助词夹在主谓结构之间起“取消主谓独立性”作用的例句;“也已”不仅注释上有“已,同‘矣’”的字样,关键是要解释这种“语气词连用”的古汉语现象;从“今急而求子”中不难看出,根据上下文,“而”在此只能当副词“才”讲;至于“是”通常在古文中多当代词“这”讲,只是为了上下文意思的通顺而把它整个译作“这是”罢了;最后“然郑亡”一句,和今意相对照,显然是个被动句。

  第三自然段:“夜缒而出”里的“而”强调是起前对后修饰作用的,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地”;“若亡郑”中“亡郑”是“亡”的使动用法;“越国以鄙远”一句的注释中虽然说明了其中的“鄙”,“边邑”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用法,而“远”是形容词活用为“远地”的名词用法,但整句意义的通俗理解应该是“越国以远鄙”;“邻之原,君之薄”中的两个“之”直译时,还是应当看作是起“取消主谓独立性”作用的;“夫晋,何厌之有”中的“之”此时是起“动宾倒置”标志作用的,即意义上应看作“有何厌”;“既东封郑”一句应强调就其直译而言,“既”当“等到……以后”或“已经”之类意思讲,“东”是古汉语中典型的名词当状语,译作“向东”,“封”,名词“疆界”,此处当动词用,译作“作疆界”,而“郑”作为句子的补语,也是以名词当状语的形式理解的,应译作“以郑”,于是整句的确切直译应该是“等到向东以郑国作了疆界以后”等。

  最后一段中则应该让学生承认,看过书上的有关注解之后,剩下的就没有什么可感到难解的地方了。

  上述程序之后即宜让学生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全文,其中不乏用多种形式背诵。比如教师先领背、分段集中背等,因为字面意思过得较为彻底了,所以背诵起来就应该相对容易。同时在熟读背诵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让学生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表达反映在遣词造句、语言组织上的精妙,比如可以对比同样或类似意思表现在古今语言形式的不同上,应该承认文言文形式上的言简意赅和音韵方面的朗朗上口等,而这些,也正是《左传》等的文学价值。

  至于课后练习中关于多义词辨析的题,应该说在上述教学全过程之后,难度是不大的。

  设计B

  与“设计A”相比,本设计在导语、教师的诵读和按理清思路完成课后练习二前半个问题上的内容以及程序均可完全相同。只是在进行练习二后半个关于“背诵全文”的练习时,教师完全可以从此把全课讲授的重点都放在这上面,即可以用“以背代讲”的办法来授课。也就是教师在学生理清课文思路并回答了课文段落大意的基础上,教师一段一段地领背,当然在领背时,往往是先一句一句地,然后是一段一段地,在背的过程中教师以提问或自己讲解的形式完成文中实词的积累,至于古汉语语法可少涉及甚至可不涉及,即在学生预习过注释的情况下,真正实践“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母语学习特色。

  至于在背诵中应该主要积累哪些实词,那就基本以课前学习的提示和课后练习第一题的要求作为标准。

  在领背若干次之后即可让学生先集体背诵,进而再可分小组,乃至单个人背诵等。总之,按照文言文每课平均三课时来分配,其中专门拿出一课时半来实现最终的全面(指课文的全部和全体同学两方面说)背诵,应该是没有多大问题的。

  最后可用半课时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中关于“归纳多义词义项”的题目,同时还可让学生讨论文言表述方面的精美和由此而对《左传》的文学价值方面的看法。此时可灵活掌握,既可让大家畅所欲言,又可简单举例点到为止,总之以课时为限。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记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面对暴秦勇敢无畏、义正辞严地同秦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使秦王折服而保全国土的经过,颂扬了唐雎忠于使命、誓死捍卫国家利益的精神。

  二、结构内容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这场斗争有两个回合,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2段),写唐雎揭示秦王的骗局,表现了维护领土的严正立场。

  第二层(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第三部分(第4段),写斗争的结局。

  三、参考译文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打算用五百里的土地换取安陵,希望安陵君能答应我!”安陵君说:“承蒙大王给予好处,拿大块土地来换取小的,那很好;虽然这样,可我从先人手里继承了这块土地,愿意始终守住它,不敢拿它交换。”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因而派唐雎出使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五百里的土地来换取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再说,秦国灭掉了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凭着五十里的地方能保存下来,是因为安陵君是个年高德劭的人,所以我不想打他的主意。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来交换安陵),扩大他的领土,可安陵君却违抗我,(这)岂不是小看我吗?”唐雎答道:“不,不是像您说的这样!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上地,并且守住它,即使拿一千里土地来,也不敢交换,何况(您)只拿来五百里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你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道:“小臣没有听说过。”秦王说:“天子一发怒,将会有百万人死亡,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走,拿脑袋撞地罢了。”唐雎说:“这是庸人发怒的样子。志土发怒可不是这样。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有一道白光直冲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的有志之士,他们胸怀愤怒还没有发作的时候,天上就降下了征兆,加上我,就有四个人了。如果志士真的发了怒,将会有两具尸体倒下,血流五步,天下的人都将穿上白色孝服——今天的情况就是这样。”(说罢)拔出宝剑站了起来。

  秦王(顿时)脸色沮丧,挺身跪起向唐雎道歉道:“先生请坐,哪里至于这样!我懂了,韩魏灭亡而安陵却凭着五十里的地方保存下来,仅仅是因为有您唐雎先生啊。”

  四、通假字

  ①秦王不说(“说”通“悦”,高兴。)

  ②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安放。)

  ③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

  五、词类活用

  ①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如动词,意动用法,“认为……轻”,小看。)

  ②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如动词,使动用法,“使……扩充”。)

  六、写作特色

  本文在写法上有以下三个特点:

  ①采用反衬手法刻画人物。

  本文篇幅虽短,却生动传神地塑造了唐雎和秦王的形象。唐雎是一位有胆有识的谋士。他不卑不亢,针锋相对地与秦王抗争。秦王的骄横、狂妄、狡诈和前倨后恭、外强中干的形象反衬出唐睢的沉着、镇定、坚强、无畏的精神。

  双方交锋两个回合。秦王盛气凌人,威逼唐睢,唐睢镇定自若,据理力辩,回绝了秦狂妄无理的要求。秦王理屈词穷,恼羞成怒,竟以“天子之怒”、武力杀伐相恫吓,企图使唐睢屈服于自己的'淫威之下。然而,在生死存亡的考验下,更显出正义的力量、英雄的本色。唐睢引述古代侠士义举,指出“布衣之士”发怒的威力,暗示自己将以身效法,并“挺剑而起”,表现了为国献身、义无反顾的决心。秦王在这大义大勇之下,“色挠”而“跪谢”。这些行动、语言、胆识气概的层层对比,使古代爱国义士的形象和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秦王专横的性格将唐雎不畏强权的英雄形象反衬得更加高大完美。

  ②通过人物对话来展示情节,刻画人物的性格。

  这篇文章,主要是通过对话来展示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文章主要篇幅写人物对话,全篇除了五六句是直陈描写句外,其余均为人物的对话。对话双方各自的语气符合各自的身份和个性,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秦王的话充满“天子”的压人威势,如文章开头第二句“寡人……安陵君其许寡人!”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五十里之安陵,以大易小,这是显而然是欺诈:“其许寡人”一语,突出地表现秦王无可商量的横蛮态度。第二段中,秦王责备安陵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这种问罪口吻,在欺诈的同时,加之以威胁。唐雎回答:“否,非若是也”。语气坚决,否定了秦王的“逆”和“轻”的说法。第三段中秦王和唐雎的对话,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秦王的仗势骄横、色厉内荏和唐雎的不畏强权、机智勇敢的性格特征,在精彩的对话中,都得到充分的表现。

  ③结构严谨,重点突出。

  文章虽短,但围绕“”这一中心事件,形成的“开端一发展一高潮一结局”的故事情节,开头和结尾简略地交代故事的缘由和结果,中间两段详尽细致地写唐雎与秦王的斗争,前有伏笔,后有照应,自然而紧凑、严谨而完整。

  本文重点详写了唐雎与秦王的对话,而秦王与安陵君的对话一笔带过,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主人公——唐雎,突出文章重点。

  七、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战国策》善于写辩论说辞,尤其是人物对话直接生动,个性化极浓。《》写秦王从以大国自居、妄图欺侮弱小的安陵的野心到向唐雎长跪道歉、恭而折服的丑态;写唐雎为维护国家的尊严和领土的完整,不畏强秦,胆识过人的勇智,均是通过直接记录人物的对话表现出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野心狡诈,“安陵君不听寡人,……,轻寡人与?”狡诈恫吓,软硬兼施,“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骄横、狂妄,“先生坐!…,徒以有先生也”好话说尽,丑态毕露。这是写秦王。写唐雎呢,从第二段开始,用双重否定句和反诘句,其特点是据理力争,坚决果断,义正词严。第三段的回答则是针锋相对,咄咄逼人,激昂慷慨,陈述句与反诘句、排比句和比喻句交叉运用,气势突兀,雄心尽示。全文就是在这样主体对话并助以行动的描写中,用秦王的骄横、狂妄、狡诈和前倨后恭的种种表现反衬出唐雎的大无畏精神。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在文章的笔法上最具特色,值得我们去学习、揣摩。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内容简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5课《玩出了名堂》是一个有趣的故事。说的是荷兰人列文虎克喜欢玩镜片,利用看守大门工作的清闲磨镜片,做成放大镜,在玩放大镜时,突发奇想,把两片放大镜放一起有了惊人的发现,随后做成一架简单的显微镜,进而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微生物世界。全文贯穿一个“玩”字,似乎列文虎克的重大发明创造是在不经意的玩中完成的,其实不然,正是列文虎克在玩的过程中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玩出了震惊世界的名堂。

  这篇课文紧扣观察的专题,目的是启发学生在平时的玩耍、游戏中,如能细心观察,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可能会有所发现,从而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观察事物的习惯。

  二、通过本节课学习拟达到以下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堂、镜、闲、待、阅”5个生字。正确读写“名堂、浪费、镜片、看守、定时、清闲、放大镜、细微、阅读、随意、调节、简单、显微镜、挤来挤去、微生物、拜访、玩具”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三自然段。

  3.了解列文虎克一开始是怎样磨镜片的,想象他当时的想法。

  三、教学重点:

  通过放手让学生自读了解课文内容,学会生字、新词。

  四、教学准备

  1.电脑制作的生字课件。

  2.师生搜集列文虎克的有关资料,拓展资料袋里的内容。

  教学流程

  谈话导入

  1.教师引述。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同学们平常爱玩什么?

  2.学生交流。

  3.教师导入。玩耍常被看成是浪费时间、不务正业的行为,然而在科学史,有许多伟大的发现却是在玩耍中产生的。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题目就是“玩出了名堂”。(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4.学生读题,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

  5.教师可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列在黑板上。如:

  a.什么是“名堂”?

  b.谁玩出了名堂?

  c.他玩的是什么?

  d.怎么玩的?

  e.他玩出了什么名堂?

  [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喜欢的游戏和在玩中体会,即从玩中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另外,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也激发了浓厚的阅读兴趣。为一会儿的读文打好基础。]

  由疑而入,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通顺。

  a.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遇到生字、新词想办法读准。

  b.同桌互相听读课文,纠正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交流。通过自读,你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在交流中可以让学生介绍一下搜集的有关列文虎克的资料。

  [放手让学生自读,允许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方式。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新词,真正做到自主学习。让学生把问题提出来,又把问题还给他们,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并且,充分的交流阅读收获是一个实效性很强的学习方式。]

  逐段朗读,探究发现

  1.学习第一自然段。

  a.读一读。指名读、齐读这一段。

  b.议一议。玩耍通常被看作是浪费时间的.行为,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教师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c.语言引述:在科学史上,有许多伟大的发现就是在玩中产生的。下面,我们就来进一步了解他喜欢玩什么,是怎么玩的,好吗?

  [给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以自主学习成果激励成功学习的自信。目的是掌握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a.读一读。指名多人次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教师重点指导读准多音子的读音。

  b.说一说。列文虎克喜欢玩什么?是怎么玩的?

  c.想一想。从他玩镜片的过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体会列文虎克玩镜片的特点:在做中玩,在玩中做。

  d.联系自己的“玩”,谈谈你对他的这种玩法的看法。

  e.带着赞赏的感情朗读第二、三自然段。

  [充分的朗读是理解课文的扎实有效途径,真正做到在读中感悟。时时把“玩”与“名堂”紧密联系在一起。]

  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卡片“堂、镜、闲、待、阅”。

  2.小组内交流各自识记生字的方法。

  3.仔细观察发现特点,提醒写字注意事项,介绍写字经验。

  4.学生写字。

  [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写字基础。因此,鼓励他们交流识字方法、引导他们观察发现结构特点。发挥其积极性和自主性。]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重点: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内容后,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 。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

  导学过程:二 次 备 课

  预习提纲

  1、初读课文圈划文中生字

  2、自由读课文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⒈谈话激趣

  ⑴今天,老师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叫玲玲,她在生活中也遇到了不高兴的事,我们来看看,她是怎么处理的呢?请同学门打开课本116页,教师(板书课题:25《玲玲的画》)

  ⑵齐读课题,学习生字“玲”。说说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玲”。

  二、尝试学习、读文识字

  ⒈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里写了一件什么事?再标一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⒉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本课的生字、词语,读准字音。

  ⒊合作学习

  (1)桌合作学习文下带拼音的生字,互读、互听、互纠。

  (2)尝试让学生当老师,主持学习生字。

  ◎教师引导:平时我们都用哪些游戏识字的?你来当一回老师,教同学们认识生字。

  ◎学生说出一种识字游戏方法,就让该学生当老师主持这游戏。

  (3)四人小组讨论识记这些生字。

  (4)全班交流。

  三、整体感知、初步了解。

  1、小组内读课文,互评互纠正,推荐一位组员。读后在小组中互相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推荐的组员再次读课文,纠正读音。

  3、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教师引导事情的三要素:起因;经过;结果。

  全班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起因:画弄脏,来不及画。(坏事)

  经过:在弄脏的地方画了只小花狗。

  结果:得了一等奖。(好事)

  5、设疑:

  一件坏事怎么变成了好事,其中有什么奥妙吗?我们下堂课学习。

  四、指导观察、练习写字。

  ⒈让学生先自己观察文后每个字在小楷格中的位置,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⒉教师重点指导并范写“糟、楼梯、脑筋”这几个字、词,要注意指导学生把他们的各部分写紧凑些。

  ⒊学生练写。

  4、把学生写的生字、词进行展示,并引导学生评一评。

  第二课时

  一、游戏激趣、复习生字

  ⒈游戏“大转盘”(转盘上写着生字,教师转动转盘,学生开火车读。

  ⒉请把你和生字交朋友的好办法告诉同组的小朋友。

  二、启发思维、朗读感悟。

  1、提出问题:一件坏事是怎么变成好事的?

  2、解决问题:

  ◎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交流。并读出相关的句子。

  1)爸爸仔细地看了看,说:“别哭,孩子。在这儿画点儿什么,不是很好吗?”

  为什么要加上“仔细地”看了看,可不可以去掉?

  为什么爸爸不直接告诉玲玲画什么?

  你觉得这是一位怎么样的爸爸?

  2)玲玲想了想,……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玲玲满意地笑了。

  玲玲想了想,她会想什么?

  她为什么要画小花狗?而不是其它东西?

  “玲玲满意地笑了”说明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想些什么?

  3)爸爸看了,高兴地说:“看到了吧,……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这里的坏事指什么?好事呢?你找到坏事变好事的秘诀了吗?(随学生回答完成板书:动脑筋)

  3、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要求:爸爸的话要读得亲切一些,问句要读出询问的语气;玲玲的`话要读出天真的、幼稚的语气。)

  4、在小组、班级中进行读书评比擂台赛,比一比谁是我们班的金嗓子?然后学生进行评

  议:谁读的好?好在哪里?还有什么不足?

  5、分角色朗读课文,深化理解。

  三、训练表达,渗透思想

  1、小朋友们看,从课文中我们不难看出,玲玲在生活中遇到了不高兴的事,在爸爸的指点下,她通过动脑筋,将坏事变成了好事,老师想知道,在你们的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吗?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充分地说)。

  2、如果小朋友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也碰到类似课文中这样的事,我们应该怎么办?

  四、做一做:完成课后练习

  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语文教案 篇5

  内容预览:

  在山的那边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3、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4、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朗诵课文。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课前准备:

  教师:录音机、磁带(钢琴曲《大海》)、投影仪。

  学生:熟读课文。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

  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检查学生预习字词(投影出示)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2. 形似字辨析。

  3. 解释词语。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重点语句含义

  1范读课文,可播放背景音乐。

  学生听读时:

  a.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意义重音。

  b.理解诗中“山”与“海”的意思。

  2组织学生讨论“山”与“海”在诗中的意思。

  学生刚刚接触合作讨论的方式,能说对大意就行。老师要以鼓励为主,即使说的不全面、不深刻也无妨,后面还要引导深入探究。

  3学生练习集体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

  a.先给诗句划分朗读节奏。

  b.再挑选意义重音。

  以上两点是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朗读方法,掌握了朗读节奏与重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义。教师可以以几个诗句为例,然后让学生讨论、自己划出节奏及意义重音即可。

  投影出示举例诗句的重音及节奏。

  c. 学习集体朗读。

  4、结合朗读生意,指导学生探究式阅读,讨论。

  a. 讨论,理解重点词语含义.(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

  “铁青”什么意思?是写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现什么?

  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诱惑”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喧腾”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的“终会”表达了一种什么心情?

  学生通过讨论,以上重点词语基本可以正确理解。个别有争议的词语,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山”与“海”的含义,也从象征意义上来理解,来解释,可予以补充,纠正。

  b.在学生初步掌握朗读节奏、意义重音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揣摩语意,初步读出句子所表达的语气。然后讨论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教师投影出示句子)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这两句话写出了小时候的“我”有什么特点?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合作探究性阅读,是学生接触的新学法,也是本节课重点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点拨,以调动学生思维。答案不求统一,要点合理即可。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全诗所讲述的道理

  ①引导学生再次讨论“山”与“海”的深刻象征意义。

  ②讨论,全诗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以上所讨论的内容,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想,多说,不要强求答案用语标准,意思正确就行。

  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深刻领悟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①引导学生讨论,谈谈自己为了实现一个目标克服困难的经历或感受。

  这是体现语文与生活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引导学生说真话,诉真情。

  ②全班激情齐读。

  小结,布置作业

  ①小结:激越的情感,显示出我们已深深懂得:要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

  ②布置作业。

  a.根据“山”与“海”在文中的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也可以写自然的海)。

  b.熟练朗读课文,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背诵。

  c.抄写生字。

  四、点评

  本教案简洁、明晰,在设计中紧紧抓住诗歌这种体裁特点,采用朗读教学法,在朗读中整体感悟诗歌内容,在朗读中品味诗歌的语言、意境,在朗读中享受到美的情感熏陶。这一步步,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学生主动、合作完成的。在教学中贯彻新“课程标准”,就是要让学生自己研究,合作学习,而老师只起引路、搭桥、鼓励作用。结合学生自身生活体验的反思的活动,也体现了新课程密切联系生活,启迪学生思维的特点。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理解诗的内容,通过幻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2、学会本课九个生字和新词,认识八个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我的小小愿望。

  难点:大胆想象,仿照课文第三节再编一段。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内容,了解“我”的小小的愿望。

  2、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观看美丽景色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教师说:当同学们看到鸟语花香、绿树成荫、蓝天白云这些美丽的景色时,想到了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的作品中,去品味生活。

  3、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 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把生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下来。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 纠正读音,你认为哪些字的读音应注意,提醒大家注意。

  “哇”读“wa”,轻声。

  “汲取”中的“汲”读ji

  4、老师简要介绍作者。

  高洪波:1951年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开鲁县,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出版有儿童诗集《大象法官》《我喜欢你,狐狸》等。儿童诗《我像》获全国作家协会第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5、指名读课文第一至四节。

  三、理解内容。

  1、 从第一至第四节中选择你喜欢的一节分组学习。

  自学提示:

  (1) 我想变成什么?为什么?

  (2) 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小组讨论。

  (3) 用读或演的形式汇报。

  2、交流汇报。

  (1) 交流第一、二节内容。

  (2) 学习第三节。

  指名读第三节。启发学生想象:“我把眼睛装在风筝上,飞上高高的.蓝天,望啊望——作者能望到什么?

  鼓励学生充分说。

  解决疑难:为什么说“蓝天是我的课堂”?

  (3)、学习第四节。

  齐读第四节。请学生说说对蒲公英、柳絮的了解。

  启发学生想象:遥远的地方会是哪里?作者飞到那里干什么?

  3、学习第五节。

  (1) 指名读第五节。分组讨论:“我”要和爸爸妈妈商量什么?

  (2) 交流汇报。

  四、巩固练习。

  1、 配乐,同桌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互相评议。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生活的美好。

  2、 推荐读得好的同学向大家汇报。

  3、 配乐齐读课文。

  五、总结全文。

  1、 读完课文,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充分说。

  教师总结。

  大自然是这样美好!我们的生活是这样美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指导背诵这首诗。

  2、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仿照课文第三节再编一段。

  3、 学会九个生字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 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

  2、 配乐齐读课文。

  3、 指名读第三节。要求:仿照这一节,再编一段。

  (1)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想象。

  (2) 同桌相互说,相互评价。

  (3) 推荐读得好的同学向大家汇报。

  二、背诵指导。

  1、 依据板书内容自己独立试背。

  2、 指名分小节背。

  三、学习生字。

  1、 出示生字、词卡片检查认读情况。

  2、 小组内相互交流识记字形的方法。

  3、 小组代表汇报。

  悠 谷 脚 丫 软

  营 柔 堂 遥

  4、 指导书写。

  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扩词练习。

  悠:悠久 悠扬 悠闲

  谷:稻谷 谷子 深谷

  脚:脚印 脚步 脚趾

  软:松软 柔软 软弱

  营:军营 营地 营房

  堂:食堂 纪念堂 礼堂

  柔:温柔 柔弱 柔美

语文教案 篇7

  金陵晚报近期开展的“油盐酱醋茶”姓氏大调查活动,在读者群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一时间,满城尽刮“油盐酱醋茶”旋风。

  人世间到底有没有姓“盐”的和姓“酱”的?他们的姓氏又是怎么来的?这是很多人最为关心的话题。昨天,记者与公安部公民身份查询机构及有关部门联系上,在有关部门的大力协助下,“油盐酱醋茶”姓氏大调查活动有了突破性进展,全国范围内的绝大多数“油盐酱醋茶”都被找到。

  

  根据有关部门统计,以上姓氏中,第一姓氏“油”姓在江苏全省共有7个人,其中3个“男油子”、4个“女油子”,年纪最大的“女油子”在苏北灌南,今年69岁,年纪最大的“男油子”在南京,今年43岁(其女儿今年15岁)。

  

  具有重大进展的是该报在持续几天的寻找中,终于从江苏省约8000万人口中找到了13个“盐罐子”,其中五男八女,年纪最大的在苏北睢宁县,是个90岁的老太太,而年纪最小的“盐罐子”则生活在江苏丹阳,是个今年刚满7岁的女童。

  

  其实,根据本次活动开始前的预测,在上述姓氏中,最难找的就是姓“酱”的,但这次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我们居然在其他省份总共找到了14个人,这六男八女分布在云、贵、川、鄂、豫地区,分属汉、苗、侗、白4个民族。仔细一找,竟然找出这么多的“酱”,让人看了瞠目结舌。而更让人吃惊的'事情还没完,在“酱”姓人中,湖北省随州市竟然有两个同名同姓者——酱豆腐,一个1983年出生,一个1985年出生,两人同一个村,估计“酱豆腐”在当地是道“名小菜”。

  

  在“醋”姓的寻找中,其结果与前期调查的结果相一致,南京河海大学的“醋院科”和南京理工大学的“醋波涛”占据两席,全省再也找不出第三人。看来,除了“酱”,“醋”姓在江苏全省最为金贵了。

  

  继发掘出南京城里的“六朵茶花”后,放眼全省,我们竟然找出男男女女总共107朵“茶花”,并且分布苏南、苏北各地区,据初步了解,多数是云贵地区嫁到江苏来的“茶花女”。

  另外,最新一期的《国家地理》杂志编辑部也梳理了中华民族姓氏。 7年1月13日,陕西省泾阳县埝口五村。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师马宏杰指挥几十位村民拍集体照。因为这些村民都姓“第五”。“第五”这个姓其实并不鲜见,古时候从“第一”到“第八”都是姓氏,《百家姓》中的最后8个字就是“第五言服、百家姓终”。

  人姓氏中有趣的很多,比如“柴、米、油、盐、酱、醋、茶”。为了找到姓“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朋友,编辑部派了好几个摄影师分头去河南、山东、江苏、山西、云南等地。姓“油”的是位老汉,摄影师请他拿着一桶油拍了一张照片。姓“醋”的是位小伙子,摄影师为他拍了抱着醋坛子的照片后,还同他合了一个影,以纪念找他的艰辛。“盐”姓朋友找的过程很曲折,最终在上海找到一位姓盐的时尚女孩。连许多人觉得不可思议的“酱”姓朋友,最后也找到了。虽然寻找他们很辛苦,却充分体现了中华姓氏的奇妙。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认识央、瓦等13个生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北京的热爱。

  教学方法应用:

  小组合作学习法、质疑问难。

  教师教具、学生学具准备:

  CAI课件、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关于北京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北京行政图。

  2.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个城市的地图吗?

  3.师:是的,今天老师就要带同学们到北京去旅游一番。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师:让我们把课本打开,翻到第45页,同学们试着把课文读一遍,并画出生字。

  2.师:读生字的字音,再将生字连成词读一读。(课件出示词语。)

  3.请小老师带大家读词语,愿意读哪个就读哪个。

  4.全体齐读词语。

  三、再读课文,理解新知,指导朗读

  1.再读课文

  (1)师:同学们,你们的词语读得可真不错,你们能把课文也读好吗?

  (2)师:请一位同学来试一试,老师给他配上音乐。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北京的哪儿最吸引你?你最想去北京的什么地方旅游?

  (3)师:说说看,他读得怎么样?

  (总结:读书要声音响亮、有感情、字音要读得准、注意停顿。)

  2.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师:现在你们最想去哪儿看看?

  (1)教学第二自然段。

  生:我想去北京的中心看看。

  (点击课件,展示天安门以及天安门广场画面和第二自然段文字。)

  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师:让我们看看课文中是怎么说的。(教师范读第二自然段。)

  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理解中央庄严矗立等词的意思。

  小组选出代表配乐比赛朗读第二自然段,评出最佳朗读奖。

  (2)学生自主学习第三自然段。

  生:我还想去看看北京的马路。

  师:好,刚才是老师带领大家去参观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的,这一次,老师让大家自己去看看北京的马路。

  课件出示北京马路和立交桥画面以及第三自然段文字。

  师: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再读读文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点击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说说从画面看到了什么。

  2。读读这一自然段。

  3。说说读懂了什么。

  4。问问不懂的问题。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自学讨论。

  分小组汇报自学的四个要求。

  理解绿树成阴川流不息等词的意思。

  分男、女生比赛朗读第三自然段,评出最佳朗读奖。

  (3)教学第三自然段,拓展知识。

  生:我还想去看看北京的名胜古迹。

  集体朗读第四自然段。用有还有到处到处说话。

  点击课件,播放北京各种名胜古迹、公园、高楼大厦画面,让学生感受北京的美。

  自由组合,互相讨论看到了什么,以某个景点为例,续编一个自然段。

  当回小导游:分小组选代表上讲台演讲续编的内容,教师点击课件,配上相应的图画。游客有问题,也可以向导游提问。

  评出最佳导游奖和最佳小组合作奖。

  四、课外延伸

  师:北京是我们的首都,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把你收集来的关于北京资料告诉大家。

  师:此刻,你最想对北京说什么?

  总结:北京,首都,值得我们每个中国人骄傲!

  五、集体配乐齐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