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15篇【推荐】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意义,体会平均数的作用,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能计算平均数。
2、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概念。
3、在活动中,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平均数的特征,用平均数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你乘车买票吗?六岁以前买票吗?你对乘车是否买票这方面的常识了解吗?我们把1.2米这条线叫“儿童乘车免票线”。看,就是这条线,经过相关部门研究决定,六岁以下儿童乘车免票线为1.2米。你知道怎么去确定这个标准吗?调查谁?如果数据来了,有高的,有矮的,如何处理?让我们一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来解决这些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然进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体会为什么要学均数。)
二、探究新知,自主构建
(一)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上个月我校开展了保护环境,争优环保小队活动,我班成立了三个小分队:快乐队、天使队、阳光队。
1、相同数据,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代表性。
出示快乐队数据:宁宁12个,丁丁12个,冰冰12个。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要表示快乐队每个人的收集情况,用哪个数比较合适呢?
小结:快乐队每人都收集了12个矿泉水瓶。12能代表快乐队每个人的收集情况。
2、不同数据,深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出示天使队数据:小红12个,小兰14个,小丽11个,小明15个。
你看到了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现在,每个人收集的数量各不相同,该用哪个数据代表第二小队每人的收集情况呢?14能代表吗?12呢?(如果每人同样多就好了)怎样把他们的瓶子变成同样多?
小组合作学习,用学具摆一摆。并在组内说一说你是怎么把它们变的同样多的。
交流汇报。
学情预设:
生1:可以移动瓶子,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然后每个人就一样多了。(刚才这些同学都是通过把多的瓶子移出来,补给少的同学,让每个同学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就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
生2:计算的方法(14+12+11+15)÷4=13,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先把四个人的瓶子数合起来,再平均分给四个人)为什么要除以4?除以3可以吗?4表示什么。括号里的表示什么?关系式:总数量÷份数。板书:先求和再平分)
总结:其实无论是移多补少,还是先求和再平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使原来不同的数变得——同样多。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个数叫做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3、追问中理解平均数的虚拟性。
继续看天使队的收集情况:13是小红收集的数量吗?是小兰收集的数量吗?是小明收集的数量吗?
13到底是什么呢?是哪个同学收集矿泉水瓶的数量吗?
小结:13是天使队平均每人收集的数量。它代表天使队收集矿泉水瓶的一般水平。
(设计意图:由浅入深,快乐队每人收集12个,用12代表每人的收集数量;天使队每人的数量各不相同,该用哪个数代表呢?学生体会到:都不合适,如果和快乐队一样,每人同样多就好了。通过移多补少或求和平分,用一个虚拟的13来代表。这样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让学生慢慢体会平均数良好的代表性。在追问中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虚拟性特征,以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二)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平均数的作用
出示阳光队收集矿泉水瓶统计表。阳光队一共收集了多少个?哪个小队能评为“环保小队”呢?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学情预设:
生1:快乐队收集了36个,天使队收集了52个,阳光队收集了60个,第三小队收集的多。
生2:他们人数不同,这样不公平!
生3:人数不同,应该比较平均数。怎么求阳光队的平均数呢?
学生列式:(13+11+14+10+12)÷5=12(个)
12代表什么?哪个小队能评为“环保小队”?
小结: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作比较更公平!
平均数13能代表天使队的一般水平,12能代表快乐队、阳光队的一般水平。(板书: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设计意图:人数不等,哪个队能评为“环保小队”?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在辩论中学生清楚:比总数不公平,而平均数能代表每队收集的一般水平,所以用平均数作比较更公平。从而加深对平均数作用的理解。)
(三)思考交流,理解平均数的敏感性
如果阳光小队的王林收集的瓶子变多了或变少了,平均数会怎样呢?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平均数就是这么敏感!这组数据中任何一个数发生变化,都能引起平均数的变化。
结合平均数观察表格,平均数处于什么位置呢?
平均数正如你们所说,可以代表一组数的一般水平,而且知道平均数在值和最小值之间,相信大家对平均数有了一定的认识。
(四)首尾呼应,引起共鸣。
相关部门是怎么确定这个儿童乘车免票线的呢?和你们想的一样,相关部门就是参照了平均身高确定免票线的。据统计:6岁男童平均身高119.3厘米,6岁女童平均身高118.7厘米。
看来,平均数的作用真不小,连确定免票线的高度都可以参照它。
(五)联系生活,体会平均数的用途。
生活中在哪儿用到过平均数呢?出示平均数资料。如果学校订做校服,用平均身高订做可以吗?平均数的用途很广泛,可是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三、应用拓展,巩固提高
1、小明家每人每天月平均用水量是多少?
在严重缺水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量约为3千克,你知道3千克的水有多少吗?
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一则信息。
请选择正确答案。(2)第(1)式和第(3)式分别求的是什么呢?
小刚家平均每人每天用水88千克,严重缺水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3千克,比较这两个数据,你有什么感受?
2、小明会遇到危险吗?
游泳池平均水深只有120厘米,小明身高130厘米,小明站在游泳池里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四、回顾反思,结束全课
谈谈你对这节课的收获,把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说一说。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2
一、设计说明。
1、给学生足够的自学空间。
改革课堂,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是教育实践所得出的方法。本课时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对题目中的信息并不陌生,所以本设计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给他们足够的信任,促使学生在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中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2、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本设计遵循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理解与阅读、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三个环节,尤其突出了“分析与解答”的过程,引导学生以发言的形式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分析,目的在于先将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计划表达清楚,再有理有据地解决问题,最后回顾反思。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再一次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进一步巩固了解决问题的几个步骤,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实践能力。
二、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PPT课件。
2、学生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学具卡片。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下列复习题。
(1)5平方米=( )平方分米
4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2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2)一块长方形菜地,长8米,宽5米,这块菜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16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汇报后订正。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复习题,进一步明确了面积单位间的换算,巩固了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复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以及在实际中的应用,使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得以巩固和激活,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72页例8。
(1)请学生说一说从题目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生1:我知道客厅的长是6米,宽是3米。
生2:我知道地砖是正方形的,边长是3分米。
生3:要解决的问题是“一共要用多少块地砖?”。
(2)理解题意。
师:要求一共要用多少块地砖,就是求什么?
生1:就是求长方形客厅的地面上能铺多少块地砖。
生2:就是求长6米、宽3米的大长方形里能摆多少个边长是3分米的小正方形。
2、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1)小组内讨论交流,尝试列式计算,解决问题。
师巡视指导。
(2)交流算法。
生1:我先算出客厅地面的面积,再除以每块地砖的面积,就是所需地砖的块数。即地砖的块数=客厅的面积÷地砖的面积,计算时要注意的问题是统一单位。解题过程如下:
客厅的面积:6×3=18(平方米),
统一单位:18平方米=1800平方分米,
地砖的面积:3×3=9(平方分米),
需要地砖的块数:1800÷9=200(块)。
生2:我先分别算出客厅的长和宽可以铺多少块地砖,再用乘法算出需要地砖的块数。即地砖的块数=长铺的块数×宽铺的块数,在计算时也要注意统一单位。解题过程如下:
6米=60分米,
3米=30分米,
长铺的块数:60÷3=20(块),
宽铺的块数:30÷3=10(块),
所需地砖的块数:20×10=200(块)。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3
教学 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发现并会解决体育中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与体育的密切联系。
2、尝试数学与体育等学科间的整合,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 重难点
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
课时 安排 1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喜欢体育活动吗?喜欢哪些体育活动呢?
其实体育中也有许多的数学知识,你们发现了吗?发现那些数学知识?
学校组织开展趣味体育比赛:体操表演和拔河。大家想参加吗?
二、设计体操表演的对形
1、让学生观看体操表演片段后,提问:刚才的表演觉得怎么样?怎样能使对形更好看些?
2、学生设计对形的变换方法,分小组合作完成。
3、展示评比学生设计的,让学生说一说想法。
三、安排参加拔河比赛
1、全班分四个组参加比赛,可以怎样安排比赛呢?(循环赛和淘汰赛)
2、每两个组展开进行一场比赛,全班一共进行几场比赛?说一说解决问题的办法。
3、让学生分小组安排循环赛的场次
4、淘汰赛需要赛几场?又可以怎样安排呢?抽签进行比赛。
四、。
板书设计
体育中的数学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4
教学内容
教材P41~42例1、例2。
教学目标
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教学重点
体验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多种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口算练习:
30×3 20×6 20×4 13×3 2×4 200×4
9×50 120×2 40×7 2×3 23×2 400×2
让学生任选两题说说口算的方法。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41页例1。
出示例1。观察,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师:要求3筐草莓有多少盒,也就是求3个15是多少,怎样列式呢?
生回答,教师板书:15×3
教师: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口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组讨论,看看怎样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方法一:将15分成10和5,口算10×3=30、5×3=15、30+15=45。
方法二:根据竖式计算的方法,想5×3=15,个位上的数相乘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十位上的数1和3相乘得3个十,加上个位上进上来1个十,就是4个十,口算结果是45。
教师对学生的口算方法给予归纳总结并板书,在黑板上加以评价,方便全体学生了解不同方法的口算过程。
教师:想一想,150×3=____
学生分组讨论计算方法,教师板书。
小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可以把两位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积与一位数乘一位数的积相加,就可以算出结果;还可以利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进行口算,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即先口算几百几十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再在后面添一个0。
2.学习教材第42页例2。
出示例2。
师:观察图,你从中知道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6×10。
教师: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口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组讨论,看看怎样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学生总结口算方法,老师板书。
口算10×6时,可以利用乘法口诀“六九五十四”求出9个6是多少,由于算式中要求的是10个6是多少,因此,还要再加上一个6。
列式解答:6×10=60(个)
答:10盒有60个。
师:要求20盒有多少个苹果,怎样列式呢?
生答,师板书:12×20
教师:应该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口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组讨论,看看怎样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学生总结口算方法,老师板书。
因为可以把20看作2×10,所以口算12×20时,可以先口算出12×2的积,然后再用12与2相乘的积乘10。
列式解答:12×20=240(个)
答:20盒有240个。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P41和P42的“做一做”。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做一做”,完成后集体订正,每道题各选几名同学说一说自己的口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以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一般把整十数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这两个乘数一共有几个0,再在所得的积后面添上几个0。
五、作业
教学至此,敬请选用相关习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根据学生已有经验,以及本课在本单元教学中的基础作用,我将教学目标预设为:尝试口算方法探究过程,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体验多种口算方法及能正确地进行计算为重、难点。我采用“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积极组织学生以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教师点拨、精讲的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学结束,对比预设与生成,我觉得有理想方面,也有不足之处。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会写简单的分数。
使学生经历能日常生活中抽象出分数,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小组合作等学习活动,感受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
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价值,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重点:
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正确读写几分之一。
难点:
理解每个分数所表示的实际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用猴王给猴子分桃的情境来导入:
猴王给猴子分桃,怎样分才公平?
4个桃子分给两个猴子
2个桃子分给两个猴子
1个桃子分给两个猴子
把一个桃子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分得多少?怎样分?
学生探讨怎样分
(学生思考:一个猴子得一半,一半用数怎样表示)
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是这个蛋糕的一半,这一半该用什么样的数来表示?
学生:二分之一
像二分之一这样的数就是分数。我们这节课一起来认识分数。
(板书) 认识分数 分数线 分子 分母
总结:说一说我们是怎样得到这个“二分之一”的桃子的。
(直观感知,初步认识)
(二)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1.认识二分之一(1动手操作,深化认识 2联系生活,加深理解 3观察判断,拓展认识)
拿一张长方形,先折一折,把它的1/2涂上颜色。
展示学生涂色的作品(折法不同的各种情况)让学生理解只要是平均分的就是二分之一。
折法不同,为什么涂色的部分都是长方形的1/2呢?
举例说说生活中的二分之一
巩固练习:
下面哪些图形里的涂色部分是1/2,在( )里画“勾”。
说一说
2.认识三分之一 四分之一 八分之一
(1)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
生: 1/4、1/8、1/3、1/6……(师板书)
(2)拿一张纸折一折,并用斜线表示出它的几分之一。
汇报:你把这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涂色部分是它的几分之一?
生1:我把它分成8份,涂色部分是它的1/8。
生2: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4份,涂了其中一份,每份是它的1/4。
小组内交流。 展示作品:
长方形、正方形、圆形表示的1/4
(3)形状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它的1/4?
生:因为它们都平均分成四份,涂色的是其中的一份。
(4)不同的图形,能表示出相同的分数吗?
(5)相同的图形,能表示出不同的分数吗?(请圆形操作的学生举起)
、比较分数大小
(1)展示作品:圆形表示的1/2、1/4
比较它们各自涂色的`部分,你能说出哪个分数大?
生1:1/4
生2:1/2
1/2表示哪一部分?(一大块)1/4呢?(一小块)中间用什么符号?(小于号)
(2)用完全相同的圆,表示出它的1/8,和1/2、1/4比,想象一下怎么样?(小)
用学生作品验证。
(3) 同样大小的长方形、正方形能表示出不同的分数吗?老师给每组中发的图形大小相同,谁表示的分数大?谁表示的分数小呢?组内比较。
6、分数的书写。
(1)师教写1/2。
(2)你能用分数表示下面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吗?(书上练习)
汇报:1/3 1/6 1/9 1/8
(3)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怎样的?请生阅读书P98
中间短横,是?(分数线 板书)表示平均分
2是?(分母)分母是2表示平均分成?(2份)
1是?(分子)分子是1表示其中的一份。
(4)先看图估一估,再填上合适的分数。(书上题目)
长方形 1
1/3 先估,课件移动1/3,验证长方形被平均分成3份。
1/6 先估,课件移动1/6,验证长方形被平均分成了6份。
你怎么一下子就估对的?有什么窍门?
生1:1/3是下面的2倍。
借助观察比较估计,这是多好的学习方法。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生活中的几分之几,你能联想到几分之几
(四)知识梳理,总结评价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6
教学内容:
平均数例1、2(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3)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
重点难点:
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篮球,秒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今天我们进行一次拍球比赛,一二组叫开心队,三四组叫幸运队,每队选出3名代表比赛,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个队拍球的总数最多,哪个队就为胜利队。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
1)每队各派3名代表参加拍球比赛,每人拍5秒钟
师把各队拍球的数量板书在黑板上(开心队:9、13、14,幸运队:12、14、16)
2)生计算每队的结果。师宣布:“通过比总数,开心队拍了42个,幸运队拍了36个,开心队胜了。”
3)这时老师请求加入乙队,现场拍球5秒种,使乙队拍球数增加了12个。老师又一次重新宣布乙队为获胜队(乙队抗议)
4)师:看来人数不相等,用比总数的办法来决定胜负不公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比较这两队总体拍球水平的高低?
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1)生提出求平均的方法,师肯定其方法,告诉学生:当比总数不公平时可以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比较
2)怎样计算每个队拍球的平均数?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了计算的方法:(8+13+14+12)÷4和(11+14+16)÷3
3)学生计算结果(有余数时用近似数表示):幸运队大约是12,开心队大约是14———要使人数少的那队平均数大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开心队称甲,幸运队称乙)
1)师:求平均数用什么方法?(除法)用什么除以什么?
小结:平均数=总数÷相应的总份数
2)师以乙队的平均数为例追问:12表示什么?
生:表示乙队拍球的平均数
师:你怎么认识理解12这个数?这个数与乙队每个选手实际拍的次数相比,你有什么发现?是某某拍的吗?是拍得最多的吗?还是拍得最少的呢?
拍得最多的是14个,怎么变成了12个?拍得最少的怎么也变成12个?
生:把多的给少的
师:你们的意思是说,把多的给少的,这样就——(生接:平均了)
3)师:平均数可能多于14个吗?或者少于8个呢?(不可能,因为要多的给少的)
4)师总结:平均数并不表示实际每个同学拍的,而是处于最多和最少中间的一个平均水平,只表示这个小组的平均水平,12这个数是8、13、14、12这一组数的平均数,它比较好地表示了这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5)同样的方法分析甲队的平均数,再次巩固平均数概念
6)师:当人数不相等,比总数不公平,是谁出现在我们的课堂?生:平均数
师:此时此刻,你不想对平均数发自内心地说两句吗?
生1:平均数啊平均数,你很公平。生2:平均数,你使不公平的事变公平了
4.沟通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
师: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遇到平均数。像这次考试,老师会说我们班的平均分是94分,这个94分是每个人都考的成绩吗?(不是)它是怎么得到的?(多的给少的)如果用计算应该怎么列式?(全班的总分÷全班的人数)
师:看来平均数不是一个实际的数,而是多的给少的,这才每个人一样多。而且平
均分不可能高于最高分,也不可能低于最低分。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师:学习了平均数能为我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吗?让我们继续研究
(一)门票统计问题
1)出示统计图,学生观察
厦门五一期间鼓浪屿售出门票统计图
师: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师:面对这么多信息,你还想了解什么?(让生提问题)
3)师提问:这五天中平均每天售出门票大约多少张?
a.让生动笔列式计算
b.集体订正,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结合平均数公式)
生:我把五天售出的票加起来再除以5
4)师:大家计算得准不准呢?你们有没有不同的方法验证?
启发学生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进行验证,结果平均每天售出门票1000张
生:我从1300中拿出300张分给5日,从1100张中拿出100张分给4日,这样每天售出门票都是1000张了。
5)师让同学给自己的方法起个名字:“先加后除法”“移多补少法”
(二)月平均用水量
1.电脑出现一则信息:(出示小刚家各季度用水情况统计表)小刚家每季度用水分别是:16吨、24吨、36吨、27吨”
请你帮他算一算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应该选择下面哪个算式?
出示算式:
(1)(16+24+36+27)÷4
(2)(16+24+36+27)÷12
(3)(16+24+36+27)÷365
2.同学们形成不同意见
1)师请代表说明理由:“题目让我们求平均每用水多少吨,一年有12个月”
2)师电脑演示:÷4表示求每个季度;÷12表示求每个月;÷365表示求每天
3.师: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小刚家要节约用水
四、总结评价,提高认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平均数=总数÷相应的总份数
2)平均数不是一个实际的数,它在最多数和最少数之间,表示总体的平均水平
五.延伸—过河
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米10厘米,小明身高1米30厘米,小明到河里玩会有危险吗?强调:平均水深的意义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7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和简单乘除混合运算。
3、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培养独立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意识。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5、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学习比较复杂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讲授法,以自主探究为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今天要介绍一个新的旅游景点—观光塔,同学们去过观光塔吗?在那里你见到过什么?
二、新课:
1、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图,你看到了什么?图中告诉我们哪些数学信息?学生交流。
2、教学第一个问题:今天最多有多少人上观光塔?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哪两个条件?
学生回答:电梯限乘28人,今天运送了39批乘客。
解释什么叫限乘。学生列算式,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
学生汇报交流:
1、可以用估算的方法。把39看作40,即39≈40,40×28=1120,所以
28×39≈1120人。
2、可以用笔算的方法。28×39
3、可以看作今天运送了40批乘客,先求出40批乘客有多少人,然后减去1批乘客的人数,剩下的就是今天上观光塔的人数。
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28×40=1120人,1120-28=1092人。
师,只要方法合理,都予以表扬。重点强调比算的算法和算理。
4、教学第二个问题:两张票30元,买6张票,100元够吗?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理解图意,明确问题。
教师提示:要想知道买6张票,100元够吗,先要求出什么?
学生回答,先要知道买1张票多少钱?
问:一张票多少钱,怎么求?根据哪个条件来求?
学生列算式解答,找一名同学到黑板前做。
问:这道题目还可以怎样做?学生交流自己的做法。
可能是:先求出6张票是2张票的几倍,然后再求需要多少钱,做后和100比较大小。
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可以分步列式,也可以列综合算式。
5、师出几道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式题,学生练习后让学生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巩固运算。
三、课堂练习:
1、自主练习1,学生独立做题,找4名同学到黑板做,重点说说比算的算法和算理。
2、自主练习2,指名读题,学生独立思考后列出算式,进行解答,交流后集体订正。重点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四、拓展延伸:
师问:根据这幅情境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答:平均每分钟经过这个路口的车辆大约有93辆,12分钟经过这个路口的车辆共有多少呢?
指名回答,交流自己的问题并说己的想法。
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列式解答。
五、:
师本节课的知识点,重点强调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比算题时,每一部分积应该怎样书写,弄懂算理。
六、布置作业:自主练习3。
课堂练习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整十数乘整十数,整十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的笔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法)的笔算。
2、复习巩固复杂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及乘除混合运算。
教学重难点:综合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乘除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课型:复习课。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练习法。
教具学具准备:口算卡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挂图,学生观看画面,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说一说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新课:学生交流自己的问题,教师选择有价值的问题板书。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这条街上同样的广告灯有29个,一个广告灯一天的租金是45元。29个广告灯4天的租金是多少?
2、48根灯条,每根灯条上有71个灯泡,一共有多少个灯泡?
3、5棵圣诞树用了75米彩线,用400米彩线装饰剩下的25棵
圣诞树,够吗?
4、甲种车限乘25人,乙种车限乘8人。租4辆甲种车正好,如果租乙种车,需要几辆?
学生根据问题独立思考列式解答,然后学
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全班集体交流,。
解决第一个问题:重点让学生说出要求29个广告灯4天的租金是多少,先求29个广告灯1天的租金是多少,列出算式。
解决第二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完成,集体订正。
解决第三个问题:先求出一棵圣诞树用了多少米彩线,然后求出25棵圣诞树需要多少米彩线,最后与400米比较。
解决第四个问题:先求出4辆甲种车可以做多少人,然后在求出同样的人数租用乙种车需要几辆车?
三、课堂练习:
1、完成自主练习1,教师看时间,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训练口算能力,看谁做的又快又对。
2、完成自主练习2,先用竖式计算,然后连线。
四、布置作业:
完成基础训练上的题目。
课堂练习设计: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及运用乘除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相关知识。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自己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教学课型:复习课
教学方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完成自主练习的题目。
1、完成第3题,让学生自己读题,明白需要的条件是什么,然后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2、完成第4题,练习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单价、数量、总价三者之间的关系,然后再计算填表。
3、完成第5题,是一道综合运用乘除知识解决问题的题目,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然后通过交流,让学生体会要想求出少年宫有多远,需要先知道小林平均每分钟走多远,要想知道小林平均每分钟走多远,需要借助第1小题的答案和9分钟来解决。
4、完成第6题,让学生自己看表格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5、完成第8题,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理清画面中的各种信息,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并独立解答,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说说解决问题的思路。
6、完成第9题,让学生自己看题自己做,提高学生解答文字题的能力。
7、完成第10题,让学生自己通过看图来找到解题需要的条件,然后自己解决问题,集体订正,重点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8、作业:
课堂练习设计: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及运用乘除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相关知识。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自己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教学课型:复习课
教学方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完成自主练习的题目。
1、完成11题,这是一道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让学生自己读题,自己解决,集体订正。
2、完成12题,这道题渗透了乘法的交换律,练习时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说说是怎样算的。
3、完成13题,让学生回忆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然后独立完成表格。
4、完成14题,这是一道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让学生明白要想求出问题需要先知道什么,这是混合运算的题目。
5、完成15题,引导学生自己读题自己解决,注意做题的准确性。
6、完成16题,是比较简单的混合运算,让学生明白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然后自己完成。
7、完成17题,是一道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思考题,让学生先结合实际说说自己教师的楼层数与楼梯层数的关系,然后解决。
8、完成“我学会了吗”练习时,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再小组和班内进行交流并进行集体,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回顾与反思,自己学习本单元的表现和主要收获。
9、作业: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会进行计算,学会检查,并提高准确率。
教学重点
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解决问题。
1、哪种要便宜。
出示书本上的两幅图,让学生看懂图意。
第一幅图:如果把2千克的大瓶作为标准,那么小瓶的要达到大瓶的'数量,需要乘4,所以价钱也乘4。如果把小瓶的作标准,那么大瓶装的买500克,只需要除以4,价钱也除以4。
第二幅:判断哪种油便宜。先让学生思考,再讨论。
二、计算。
让学生把这些题做在2号本上,教师批改后,再针对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出一些题让学生练习。
三、解决问题。
出示题目和图片:有96位客人用餐,可以怎么样安排桌子?
合理地安排桌子,要让客人都有座位,桌子上又没有空位。
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安排方法,如8张圆桌,2张方桌;4张圆桌,7张方桌。
四、递等式计算。
也要求学生做在2号本上,独立完成。
五、解决问题。
出示题目:小明星期天想帮妈妈做事情,下面是小明做每件事所需要时间:
用洗衣机洗衣服30分,扫地5分
擦家具20分,晾衣服5分
怎么样做得快?至少要花多少分?
教师引导学生用洗衣机洗衣服的同时,先后做扫地、擦家具两件事,共用25分,最后晾衣服5分,最后晾衣服5分,所以至少要花35分。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9
设计说明
发现和应用乘法的计算规律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了以下两点:
1.关注学生的发现。
在教学中,出示几组算式,先让学生观察每组中算式之间的联系,再进行计算;在计算之后,观察乘数和积的变化,从中总结出规律。通过这样的反复观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关注学生的应用。
学以致用是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在学生理解并掌握了一些计算规律之后,及时地安排学生按照规律写算式,根据规律进行计算,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能得到及时的检验和巩固。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出示复习题,直接写得数。
200×6= 30×8= 400×5= 8×60=
13×4= 16×3=
指名口算,并说说算法。
2.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
设计意图: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在学习新知之前,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有利于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探究新知
1.算一算。
(1)课件出示教材30页第一个问题中的三组算式。
师:请大家先观察一下每组中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再想想该怎样计算出结果。
学生独立观察、思考该怎样计算出结果。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师:计算出结果了吗,是怎样计算的?请说一说。
预设
根据乘法的`意义计算出结果,重点理解下面四个算式的算法。
50×10就是50个10,是500,即50×10=500。
30×20就是30乘2个10,30×2=60,所以30乘2个10等于60个10,即60×10=600,所以30×20=600。
12×40就是12乘4个10,12×4=48,所以12乘4个10等于48个10,即48×10=480,所以12×40=480。
120×40就是12个10乘40,12×40=480,所以12个10乘40等于480个10,即480×10=4800,所以120×40=4800。
根据学生的汇报,师用课件出示每组算式的结果。
2.看一看。
(1)提出问题。
师:观察上面每组算式中乘数和积的变化,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说说自己的发现。
(2)集体交流。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你们有什么发现?跟全班同学说一说吧。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描述:
①两个数相乘,其中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10,积也乘10;
②两个数相乘,当一个乘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另一个乘数不变时,积也扩大到原来的10倍;
③两个数相乘,如果每个乘数都扩大到原来的10倍,那么积就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3.根据规律写算式。
(1)课件出示下列算式。
6×3= 15×4= 18×2=
提出要求:根据你的发现再写出几组算式。
学生仿照上面的算式自己想一想,写出几组算式。
(2)交流想法和体会。
组织学生说一说各自的想法和体会。
师:你们是怎样想出这些算式的?通过写这些算式你们体会到了什么?(生自由说一说)
4.根据规律计算。
(1)课件出示教材30页的第四个问题,请学生仔细读题,理解题意。
师:还记得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吗?你们能利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这些算式的结果吗?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根据16×3=48,直接写出其他算式的结果。
(2)引导学生交流,用已经发现的规律来说明计算的过程。
师:这些算式你们分别是根据什么规律算出结果的?说一说。
学生交流汇报,师相机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计算规律,而学习计算规律的目的在于指导计算,本环节就是给学生提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平台,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面积单位间简单的换算方法,熟练地进行换算。
2、培养学生类推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熟悉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熟练地进行换算。
教学难点:熟悉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熟练地进行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填空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1平方米=( )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二、新授
1、教学例3
(1)例3、 一块正方形水泥砖,砖的面积是25平方分米,合多少平方厘米?
教师提问: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哪个大?
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
25平方分米是多少个100平方厘米?
教师板书:25平方分米=2500平方厘米
2、教学例4
(1)例4、 根据量得的'长和宽算出桌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合多少平方分米?
教师提问:怎样计算桌面的面积?
根据是什么?(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教师板书: 120×55=6600(平方厘米)
平方厘米和平方分米哪个大?
多少平方厘米是1平方分米?
6600平方厘米里包含几个100平方厘米?
66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怎样想?
3、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发现在进行面积单位换算时,首先要分清什么?在换算时有什么规律?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1)38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2)400厘米=( )分米=( )厘米
(3)42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4)17平方米=( )平方分米
(5)29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6)98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2、一张写字台的台面长是13分米,宽是6分米。他的面积是多少?合多少平方厘米?
3、一条人行道长20米,宽4米。面积是多少?合多少平方分米?用面积是25平方分米的水泥砖铺地,需要这样的水泥砖几块?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收获?在进行面积单位换算时有什么规律?
五、课后作业
练习二十八 6、7、8
六、板书设计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11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
第1课时:
例1及练习。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具准备:
东、南、西、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创造情景让学生说说“前、后、左、右、向左、向右、向后转”。复习和感受方位。
2、组织学生活动:面向黑板,指一指前、后、左、右。
3、师:“谁认得东、西、南、北方向?你是怎样认识的?”
4、出示课题:东西南北
二、新知:
1、早晨,太阳从哪边升起?引出东。
2、指一指哪边是东?教室的东边有什么?(黑板)
3、东和西是相对的,那西边是哪边呢?教室的西边有什么?
4、组织全班活动,起立,指一指东和西。指左边练习表达:这边是北。指右边:这边是南。练习用教室的北和南各有什么说一说?
5、完成书本填空和做一做:
出示例1挂图:
图书馆在操场的东面,体育馆在操场的( )面。教学楼在操场的( )面,大门在操场的( )面。
完成“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先观察,你从对话中了解到什么?(可以确定了两个方向:北和西)
你能说说哪边是东、哪边是南吗?说说房间是怎样布置的?东南西北方向各有什么?
2、在教室玩“走方向的游戏”。
3、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学校的东西南北方向?各个方向各有什么?
4、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东莞市的东西南北方向?
5、背儿歌:早晨起床面向太阳,前边是东后边是西,左边是北右边是南。
四、小结。
课外作业:
认方向。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例2、例3及练习
目标:1、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2、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重点: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过程:
一、复习:
1、汇报课外认方向的情况。
2、说说教室和校园的东西南北各有什么。
3、玩“认方向”的游戏。
二、新课:
(一)例2:
1、观察第3页的校园图,你能画出校园的示意图吗?怎样画,能让别人看懂方向?
2、学生同桌合作画。
3、交流汇报:把学生画的多种情况展示出来。
4、请大家观察这几种不同的示意图,你觉得怎么样?(没有统一的.标准,太乱了。)
5、为了方便交流,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现在,你能按这个要求画出示意图吗? 并注意标上“北”的方向。
6、学生独立绘制“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示意图。
(二)例3:
1、观察例3图,你是怎么找到“北”边的?(图上标有)
2、两个小朋友在做什么?少年宫怎么走?请你先用手指出路线图,同桌互相看看指对了吗?
3、同桌互相说:
去体育馆怎么走?去医院怎么走?去商店怎么走?去电影院怎么走?
三、巩固练习
1、认一认地图上的方向:(挂图)
2、做一做:从图上获知“北”,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练习指一指。
四、总结:在这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对今后的生活有什么帮助?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综合练习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东西南北方向的认识。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12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10~12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
进一步掌握用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养成自觉进行验算的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0)的算理。
难点: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计算:
480÷4 369÷3
一、新知探索。
﹙一﹚学生阅读教材第10页情境图。
师:自己读题思考:你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吗?﹙给学生一段时间,让他们自己解决。会有一小部分学生拥有解决本题的能力,老师让他们暂时保留己见,为后面的重难点突破做好铺垫。大多数学生会发现问题,这时就遇到了本课待解决的难点问题:商中间有零的三位数除法)
师:老师想看一看,谁能够解决这一问题?(会有小部分学生积极举手。这时老师要峰回路转把话题抛给那些只会做到一半却不会最后计算的学生)
师:我可不想把这一问题只留给你们这几位学生,老师偏偏找那些不敢举手的同学,让我看一看你们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了?(其余学生会如释重负地坦言自己遇到的难题)
生:老师我会列式可是不知道怎样计算。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他哪里不会计算好不好?你是怎样计算的?
﹙让遇到困难的学生边列式边计算,直到遇到难点为止,师板书计算的过程)
师:他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你们谁也遇到了相同的情况?谁能帮一帮他?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征服难题的勇气。通过学生的语言来找到解决问题的简单、准确的方法)
师:你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一小部分学生有知识基础,借助他们得到方法二。如果学生们都不会,教师就介入到学生的学习中,立接把方法授出)
小黑板提示:
针对“方法二”思考:在计算时,你注意到了竖式的第几步有变化?哪一步可以省略不写?商的十位上写几,为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后进行集体汇报交流,最后总结比较上面两种竖式写法,从而发现“不够商1就商0占位”这个规律。同时确定竖式的简便写法)
师:同学们,商中间的0起到了什么作用?(这个0很重要,起占位作用)
师:计算除法的过程中,什么时候写零?计算除法时,不要忘记什么?(计算除法时,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对着哪一位商0。不能忘了写0﹚
想一想、议一议:如果少写了商中间的这个0,商成了几位数?所得的结果对不对?
﹙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的计算方法
师:请同学们先计算:520÷4。
生:自行计算。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0页下面的习题,先列出算式,再尝试计算。提出问题:
﹙1﹚商的数字“13”后面为什么填0?
﹙2﹚余数和被除数大小是什么关系?
点拨:商的`“1”是“一百”,“3”是“三十”,需要用0占数位。余数要小于被除数。
﹙三﹚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无余数)的验算
出示502÷2的三种算法。
提出问题:
1.以上三种算法哪种正确呢?
2.用什么方法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老师点拨:
根据被除数、除数和商的关系,如果商正确的话,应该有:除数×商=被除数。根据这个关系,我们可以通过估算和笔算来验证计算的结果。
二、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了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除法,主要研究的是商中间有0的除法。同学们在做练习题时,要先判断一下商是几位数,商的最高位在什么位置。竖式一定要写整齐,可以简写的要注意书写格式。
师出示“除法法则”小歌诀:除数一位看一位,一位不够看两位;除到哪位商哪位,不够商1,0占位;除数当姐,余当妹。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13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合作探索的过程中感知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1.2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提高学生构建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练习,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及其算法。
2.2 教学难点:
理解并用平均数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6.1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都接触过哪些数呢?有没有听说过平均数?
生:应该有整数、小数等。
师:晓丽期中考试语文考了92分,数学考了94分,成绩单上写着平均分为93分,你知道平均分是怎么算出来的吗?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
师:现在我们分成3各小组,第一个个小组分给了8只蝴蝶,第二个小组分了4只蝴蝶,第三个小组分了1只蝴蝶,你觉得公平吗?如果不公平怎样才能公平呢?
生:不公平。
师:现在来看看我这样分公平吗?(多媒体播放动画)
第一步:把发出去的蝴蝶先收回来。
第二步:每个组一只挨一只发,直到发完为止。
生:这个方法很公平。
师:这里面我们把12个蝴蝶平均分成了三份,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平均数。
6.2探究新知
一、求平均数
师:现在我们回头看看刚才的问题?(出示示意图)
师:知道了总数量和总分数,根据(平均数=总数量÷总分数)即可求出。
生:举手发言
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问题难易程度由浅入深,学生通过这个简单的问题,提高了对本节课学习的兴趣。
问题解析:
解: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186÷2
=93
答:晓丽的平均分为93分。
师:结论:平均数=总数量÷总分数
二、求总数量
师:如果我们知道平均数和总分数能不能求出总数量呢?
题目:班里有5个小朋友,老师给每人都发了2个苹果,老师一共带来了多少苹果?
师:现在我们来集体解决这个问题。
生:独立思考
师:讲解计算原理(多媒体展示)
问题解析:
解:2×5=10
结论:平均数×总份数=总数量
二、求总份数
师:现在同学们分小组来探索一下下面的这个问题?
题目:现在有16个苹果,如果每人拿2个,可以分给多少人?
师:同学们分三个小组进行比赛,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生:学生分组以最快的速度解决问题。
问题解析:
解:16÷2=8
结论:总份数=总数量÷平均数
6.3巩固提高
师:现在我们分小组来看看平均数的应用? (课件出示题目)
题目:
1、我们班有
12名男生,8名女生,男生的平均体重为50Kg,女生平均体重为45Kg,那么整个班级学生的平均体重为多少?
师:要找出题目的关键,理清思路,细心解题。
生:学生互相探讨交流,完成整个题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解析:
总数量=12×50+8×45
=600+360
=960
总份数=12+8
=20
解:
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960÷20
=48KG
答:整个班级学生的平均体重为48Kg
师:接下来,再看一个题目,这次要分组进行,看看哪个组做得又快又好。(课件出示题目)
题目:
2、小花中午吃饭
3次拿了12个苹果,下午吃法2次拿了6个苹果,上午比下午平均多拿了几个苹果?
生:各小组在竞争中享受获取知识的乐趣。
解析:
中午总数量=12
中午总份数=3
下午总数量=6
下午总份数=2
解:
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中午平均数=12÷3=4个
下午平均数=6÷2=3个
4-3=1个
答:上午比下午平均多拿了1个苹果。
师:同学们再来看一个题目,这次要自己独立完成。
题目:
3、小明和小花去爬山,山路一共有
1600米,小明用了40分钟,小花用了45分钟,小明比小花名分钟多走多少米?
解析:
总数量=1200
小明总份数=40
小花总数量=45
解:
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小明平均数=1200÷40=30
小花平均数=1200÷45=27
30-27=3
答:小明比小花名分钟多走3米。
7 方法总结
平均数计算:
1、平均数=总数量
÷总份数
2、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
3、总份数=总数量
÷平均数
课后小结
这堂课同学们通过学习了平均数的意义,探索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要用到平均数,希望同学们能用平均数的.知识去解决。这节课主要为了让同学们掌握平均数的计算和应用,在教学中涉及了学生互动,分组学习等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寻找知识、体会知识。并在授课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这样学生才能更加清晰的了解平均数计算过程和原理。
课后习题
1、小明参加了三次化学竞赛,总平均分为
83分,后两次的平均分为81分,第一次的分数为多少?
解:
83×3-81×2
=249-162
=87
答:第一次的分数为87分。
2、小明个同学们分苹果,
12个男生总共分了36个苹果,8个女生总共分了32个苹果,女生比男生平均每人多分了几个苹果?
解:
32÷8-36÷12
=4-3
=1
答:女生比男生平均每人多分了1个苹果。
3、总共有
20个数,8个数的平均数为25,后12个数的平均数为30,这20个数的平均数为多少?
解:
(25×8+30×12)÷20
= (200+360)÷20
=560 ÷20
=28
答:这20个数的平均数为28。
板书
第1节平均数
平均数计算:
1、平均数=总数量
÷总份数
2、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
3、总份数=总数量
÷平均数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14
教学内容:
教材第2至3页例1及练习一第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体验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辨认东、西、南、北等方向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在观察主题图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2008年的奥运会在哪里举行吗?这是我们祖国的骄傲,也是全国人民努力的结果,大家想不想看看首都北京的美景呢?
二、愉快体验,探究新知
1.观察主题图
(1)出示第2页彩图。
(2)我们现在来到了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你们看见了哪些建筑物?愿意当小导游为大家介绍一下吗?同桌之间互相解说。
(3)指名上台讲。
2.学习例1:出示第3页彩图。
(1)图上画的是小明和他的'学校,你能告诉老师他在干什么吗?大家想和他一样去我们的操场上认识这四个方向吗?
早上太阳在什么方向?面朝太阳,我们面对的是什么方向?背对的方向是什么方向?
学生相互说说自己前面的和后面的方向。
现在同学们像老师一样伸开两臂,我们左手指的方向是北,右手指的方向是南。
(2)让学生说说学校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建筑物。提问学校的教学楼等建筑物在操场的哪一面?
(3)请4位同学面朝4个方向背对背站好,让他们说说自己面对的方向。引导其他同学观察和发现东西两个方向的同学背对背,南北两个方向的同学背对背。
强调东西相对,南北相对。
(4)回教室填写例1。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各有什么(练习一第1题)?
2、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的方向。
3、你说我做:5人一组,1人指挥,4人做动作。(1人指挥站中间,4人听指挥站4个方向。)
四、课堂小结
今天大家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回家按照4个方向观察房间的摆设,明天来告诉大家。
板书设计: 位置与方向
早上太阳在东方
面东,背西,左手北,右手南
东西相对,南北相对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探索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初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能力。
3.情感态度。
在学习过程中感受身边的数学,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
名片一张、多媒体课件一套。边长是1cm的小方片若干,学生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提问:你知道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吗?(学生提到的逐一让他用手势表示单位面积的大小)
如果表示操场的面积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如果要表示这张名片的面积呢?(教师出示一张长方形名片)
请学生来估计一下名片的面积。
你想知道名片到底有多大吗?要求名片的实际面积就是求什么?(长方形面积)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因为学生已对面积单位有了一定的认识,且能具体感受到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等大致有多大,这样导入能让他们进一步巩固己学的知识,同时也会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望。这些都为下面的新知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自主探究,理解算理。
师:同学们能利用你们手里的小正方形,摆出一个面积为6平方厘米的图形吗?
生:(很快摆出)。
师:同学们能摆出一个面积为6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吗?
生:能。(两种摆放方法:一字排开或者双行。)
师:有什么办法能验证摆出图形的面积就是6平方厘米呢?
生1:我们用的是6个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师:能用算式表示下吗?
生1:1×6=6(平方厘米)
生2:2×3=6(平方厘米)
师:大家想一下,怎么摆出面积为20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呢?生1:20个小正方形排成一排。
生2:每行10个,摆成2行。
生3:每行4个,摆成5行。
生4:每行5个,摆成4行。
师:大家摆放的都是正确的。下面大家能根据老师出示的图形,看看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有多大?(每个小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
生5:我查了一共是24个,就是24平方厘米。
生6:每订有6个,共有4行,4×6=24(平方厘米)。
生7:每行有4个,一共有6行,4×6=24(平方厘米)。
师:一个长为4厘米、宽为6厘米的长方形面积怎样计算呢?
生:4×6=24(平方厘米)。
师:总结:长方形面积=长×宽。那么正方形面积怎么计算同学们尝试一下计算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每个小方格的面积为1平方厘米)
生:6× 6=36(平方厘米)。
师总结: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尝试运用。
师:我们学会了用多种方法测量长方形的面积,也知道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下面我们来口答几个图形的`面积。(多媒体逐一出示下列几个图形,口答下列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生2:正方形有四条边,6乘4等于24平方分米。
师:现在有两种意见,你同意谁的意见?为什么?
生3:我同意第二位同学的意见。
生4:我认为第二位同学这样算出来的是周长,所以是不对的。
师:大家再看一下,这样算是周长,而我们要求面积。
师:刚才第一位同学说这个图形是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也可以用两条边相乘来计算吗?
生:因为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长方形用“长×宽”计算面积,现在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所以可以改为用“边长×边长”计算面积。
师:这位同学的解释你们明白吗?
(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师:同学们真厉害,归纳出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以后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就方便了。
设计意图:对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我没有把它作为例题来教学,而是把它放在练习中。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通过正方形的特点,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三、总结延伸,归纳整理。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你能谈谈你的学习体会和感受吗?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下册教案03-16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07-22
三年级下册数学数学教案01-14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11-11
三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11-07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01-18
小学三年级教案数学下册07-16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1-06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推荐01-21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