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六年级数学教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时间:2024-07-19 12:31:02 六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篇(精)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篇(精)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

  第4课时分数除法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49页例5,“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八第1-4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联系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已有认识,学会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分数乘、除法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理解。

  教学重点:

  体会分数乘、除法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理解。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学习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例5中两瓶果汁图,估计一下,大、小两瓶果汁之间有什么关系?

  出示:小瓶的果汁是大瓶的2/3。

  这句话表示什么?你能说出等量关系式吗?

  板书:大瓶里的果汁×2/3=小瓶里的果汁

  如果大瓶里的果汁是900毫升,怎么求小瓶果汁里的果汁?自己算算看。

  如果知道小瓶里的果汁,怎么求大瓶中的果汁呢?

  2、揭示课题: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1、出示例5,学生读题。

  提问:你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2、讨论交流:你是怎么想、怎么算的?

  (1)用除法计算。

  600÷2/3

  引导讨论:为什么可以用除法计算?依据是什么?

  (2)用方程解答。

  讨论:用方程解答是怎么想的,依据是什么?

  解:设大瓶里有果汁x升。

  2/3x=600

  让学生在教材中完成解方程的过程,并指名板演。

  3、引导检验:x=900是不是原方程的解呢,怎么检验?

  交流检验的方法。

  4、教学“试一试”

  (1)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2)讨论:这里中的两个分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这题中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

  板书:一盒牛奶的升数×1/2=喝了的升数

  (3)这题可以怎么解答,自己独立完成,并指名板演。

  (4)交流: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4、小结。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各自独立解答后,进行交流汇报。提倡学生用两种方法进行解答。

  2、做练习八第2题。

  (1)读题,画出题目中的关键句。

  (2)让学生说一说“一桶油用去3/5”和“黑兔是白兔的2/3”各表示什么意思?

  (3)引导学生说出并在书上写出数量关系式。

  (4)独立解答,并指名板演。

  (5)集体评议并校正。

  3、小结解题策略。

  四、布置作业

  练习八第1、3、4题。(学生自主完成后全班交流)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通过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理解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的算理,能正确计算。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演绎推理、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体会数学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探究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及约分方法。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唤醒认知

  (一)列式计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5个12相加是多少?10个23的和是多少? (概括:整数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二)口答

  (三)感受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1个相加太麻烦了,有没有简单的表示方法?(学生会想到用乘法表示成 ×21)然后让学生说一说 ×21表示的含义。 揭题:怎样计算 ×21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法——分数乘整数。

  二、出示问题,探索新知

  1、自主学习红点1。

  (1)出示窗1:小鸟风筝的尾巴是用5根布条做成的,小鱼风筝的尾巴是用6根布条做成的,每根布条长都是 米。学生提出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出示红点1问题:做小鸟风筝的尾巴一共需要多少米的布条?指名口头列式。

  (2)自学提示: ×5表示什么意义?两个小朋友分别是怎样计算的?学生自学课本47页。

  (3)交流、质疑。

  (4)比较这两种方法的联系和区别。 计算5个 相加是多少,一种方法是加法,另一种方法是乘法。 但结果是相同的。你喜欢哪种方法? 教师指出,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其中连加的步骤在计算时可以省略。 板书简便的写法: ×5= = (米)

  2、自主学习红点2。

  (1)出示问题:做小鱼风筝的尾巴,一共需要多少米的布条? 学生尝试独立解决。指名板演。集体评议。

  (2)比较计算过程,分类梳理:a先计算再约分;b先约分再计算。讨论:哪种算法更简便? 6× = = =3(米) 比较两种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 ×6= =3(米) ×6= ×6=3(米) (3)小试牛刀(突破难点):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6× = ×13= 评议谈体会。强调:分数乘整数,通常先约分再计算比较简便。

  3、归纳概括: 一个分数乘整数表示什么?(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分数乘整数怎样计算?(用分子和整数相乘,分母不变 ) 应注意什么?(能约分的要先约分)

  三、分层练习,强化认知 .巩固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1、自主练习第1、2题:看图写算式。集体订正,说说乘法算式的意义和计算过程。

  2、计算擂台。自主练习第3题,巩固分数乘整数的算理和算法。

  3、明辨是非。

  4、结合实际,解决问题。

  (1)一个正方体的礼品盒,底面积是 1/9平方米,要想将这个礼品盒包装起来,至少需要多少包装纸?

  (2)美术馆要进行美术展览,有5张画是边长7/10 米的正方形的,如果为这几幅画配上镜框,需要木条多少米?

  四、总结

  本节课学习了那些内容?通过学习你有那些收获? 分数与整数相乘,要用分数的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不变。计算时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计算出结果。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内容:六年级上册第105页第七单元“数学广角”。

  教学目标:

  1、经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形成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2、通过多种途径查找资料,经历走进生活、材料收集、整理交流和表达,培养观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感受到节约用水的现实性和迫切性,增强节约用水的意识和行为,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水龙头滴水速度的测算及折线统计图的绘制。

  教学难点:

  运用所测量的数据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应用。

  课前准备:

  1、调查目前水资源现状,有条件的同学上网了解知识。

  2、观察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用图片或文字呈现出来。

  3、学生分组收集一个漏水龙头的漏水量。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统计表、铅笔、直尺、橡皮、量杯。

  教学过程 :

  一、情景激趣,引入课题

  师: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非常熟悉的朋友,“双手抓不起,有刀切不开,煮饭和洗衣,都要请它来”。这是谁?

  生:这是水。

  师:同学们真棒!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用水的问题。

  [设计意图:用谜语引入课题,既简单又贴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水一直被人们形容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这样吗?(不是)请同学们谈谈你们的观点?(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那只是海水,是不能饮用的,而淡水资源是有限的)

  师:请同学们将课前搜集的信息向大家汇报

  生1:地球上有70%多的地方都是水域,淡水只占地球水总量的3%,而在这3%的水当中,又有很多淡水在南极和北极的冰川中,因此只有极少数的水才能被人利用。

  生2:我知道每年的3月22日是“世界水日”。我国是世界是13个贫水国家之一。

  生3:今年4月发生三起水污染事件分别是:兰州、武汉、靖江。导致城市供水中断,市民上演“抢水大战”。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

  师:对呀,这是我们蔚蓝迷人的地球,它同时有一个别名叫做水球。

  师:水资源组成,扇形统计图并简单讲解。(虽然全球水覆盖面积约70%,远远大于陆地,但陆地上的淡水仅占世界所有水资源中的2.6%,而可供人类轻易采用来维持生命的淡水,又仅占所有淡水的0.4%)

  下面是我国水资源分布情况,请同学们大声齐读

  生齐读:(我国的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23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四分之一,排在世界第121位,是世界山13个贫水国家之一。在我国的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有110个城市严重缺水。)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资料

  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大量的缺水?

  师小结:正是环境的破坏,导致了大量的缺水,因为缺水,导致大片良田

  干涸,颗粒无收;因为缺水,沙漠正一步步吞噬着生机盎然的绿洲;因为缺水,人们的日常饮用水受到严重威胁。当我们看到这些画面时,我们是否感到心情沉重难过,我们需要发出怎样的呼喊?

  (学生可能回答:节约用水。)

  师:板书课题:节约用水。

  [实时评析:课堂上连续呈现几幅部分地方缺水的生活场景图,学生受到极大的震撼,因而从心灵深处发出要“节约用水”的呼喊。教育学生应节约用水,并感受节约用水的迫切性。]

  二、实验探究、综合运用

  (一)估算一个水龙头一天的漏水量。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碰到这样情况:水龙头坏了或没有关紧,水一滴一滴往外流,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

  (学生可能回答:我会想办法去关掉。)

  师:那么我们来估算一下一个漏水的龙头一天大概浪费多少水呢?

  (学生可能回答:“一桶吧”;“一杯水”;“四五桶吧”;“十个脸盆吧”;……)

  (二)收集信息

  师:到底谁说得最接近?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收集一个漏水龙头的漏水量。现在请各小组代表将收集情况汇报一下。包括收集地点、漏水量大小、收集时间。

  (水龙头漏水量统计表,生汇报,师输入信息)

  (三)整理数据,填写统计表

  水龙头漏水量统计表

  小组编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收集用时 (分)

  收集漏水量(毫升)

  每分钟漏水量(毫升)

  1、分析数据,回答问题:

  (1)师:每个水龙头每分钟漏水量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不一样,有的快一点,有的慢一点。)

  那大家把每一个水龙头的每分钟的漏水量算出来吧。(生齐汇报,师输入数据)

  (2)师:我们任意选其中一个龙头的漏水量能代表所有水龙头的漏水量吗?(不能)

  2、复习统计知识

  (1)师:怎样才能表示全班同学调查到的水龙头漏水的'一般水平呢?

  (生:选中位数,当一组数据的个别数据偏大或偏小时,用中位数来描述该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就比较合适。)

  师:那么这组数据的是中位数是多少?是怎么算的,哪位同学汇报一下?

  生:答略

  师:板书:中位数25毫升

  3、计算,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

  (1)计算平均每一个水龙头一小时的漏水量是多少升?(注意单位是升)

  (2)现在我们就用这组数据具体计算一下,究竟一天能滴多少水呢?把你们计算的结果填入老师发下来的表格中。

  (3)师输入数据

  (4)根据统计表格绘出一个相应的统计图。

  (5)展示学生绘制的统计图。

  (6)出示师绘制的统计图

  (7)说说从这张统计图中你们感受到什么?水龙头的漏水量随时间的变化 是怎么变化的?(生:1.发现漏水量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多。2.漏水量与对应时间的比值始终不变(即每分钟漏水量一定)。3.时间是原来的几倍,漏水量也是原来的几倍。)

  4、一个水龙头一年浪费的水量。

  师:到底浪费的多吗?我们来计算一下,如果按照这样的滴水速度,一个水龙头一年大约浪费多少水呢?师:1000升水是1吨,想一想,一个水龙头一年大约浪费了多少吨水呢?

  [实时评析: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测量、收集和整理数据,计算水龙头的滴水速度,不仅渗透了函数的思想方法,而且使学生经历了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解决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形成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1、师:虽然一个漏水龙头一分钟的漏水量并不多,但如果不加以注意控制,一小时、一天、一年浪费水的量是惊人的。我们日常生活中比如在家里、学校有没有浪费水资源的现象。

  生(答略)

  师:有哪些?

  生(答略)

  2、师:昨天午餐,我在我们学校水池边看到同学们在洗碗洗手时,老师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平时我们在洗碗洗手时能不能节约用水?于是老师带来了这样一组数据:

  (1)如果洗手时把水龙头拧小,每次大约能节约几升水?

  (2)照这样计算,如果每人每天洗手5次,一天可以节约多少水,一年呢?

  (3)师:照这样计算,全国13亿人每人每天节约多少吨水?

  (4)师:如果每吨水2元,大约浪费水费多少元?

  (5)师:如果每套新桌椅200元,可购买多少套供全国小学生使用?

  [实时评析:通过计算的结果,他们的感官受到强烈的冲击,意识到浪费水的严重程度如此触目惊心,感悟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培养学生的节水意识。]

  四、讨论深化 明理导行

  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讨论,在今后我们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做到(节约用水),那我们怎样才能做到节约用水呢?

  (学生可能回答:我们在平时用水的时候,应注意把水龙头开至适量的位置,用完后要拧紧水龙头。)

  (学生可能回答:碰到水龙头没关紧的,要把它关好。)

  (学生可能回答:用了的水先把他装好,可以用来打扫卫生用,或者浇花、种草。)

  2、节水措施

  五、小结

  1、畅谈收获:

  师:今天这节课与大家共同探究知识,老师很开心!老师有不少收获感受,那你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有哪些收获与感受呢?(生略)

  2、节水倡仪:

  师:同学们,水资源是有限的,让我们向家庭、学校和社会发出倡议,让我们大声读这段话(节水倡议,生齐读: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从节约每一滴水做起。)

  [实时评析:让学生意识到在水资源如此紧缺的情况下,不仅自己要节约用水,而且要让全社会提高节约用水的意识。]

  3、欣赏水之歌(同学们进一步感受到水资源的可贵)

  师小结: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节约每一滴水,让我们的生命之水源远流长,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好。下面请欣赏水之歌来结束今天这节课!

  [课后总评: 这节课,努力营建了多层次、立体型的课堂空间,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和生活经历出发,关注学生的内在潜能,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积淀一种数学文化,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思考,学会理性的、有创意的生活。“节约用水”教学中,尝试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建立在学生自觉关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生生之间和谐有效的互动,增强了学生的自我意识,时时处处用事实来说话。学生经历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后,对“节约用水”认识已经不只是停留在“浪费水就是浪费钱”这一表层认识上,而能从珍惜“世界水资源”的角度去衡量自己的行为,认识身边的现象,把“节约用水”内化为自己的行为。]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理解圆面积的含义,经历猜想、操作、验证、讨论和归纳等过程,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其公式的应用。

  数学思考:经历自主探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和掌握“转化”和“极限”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空间观念。

  问题解决: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在提升自我的同时,尊重他人,在表现自我的同时,心中有他人。

  【教学重点】

  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圆的面积。

  【教学难点】

  理解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1)软硬件设备:多媒体教学课件、平板互动系统、教师和学生平板终端,

  (2)教具:圆纸片、不同等分的圆卡片

  (3)学具:剪刀、圆纸片、不同等分的圆卡片。

  【教学过程】

  学生课前完成课前导学案(后附课前导学案的内容)

  一、课前互动:

  师:同学们,前段时间我看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绘本故事,想看吗?大家请看,其中一张图片是这样的,猜一猜最后的这一棵盆栽会长出怎样的图形呢?为什么?

  生:越来越接近圆形。

  生:圆形,因为从三角形开始,然后到正方形、正五边形……图形越来越接近圆形。

  师:说的太好,看来我们班的同学们都是观察能力强,思维敏捷的同学。随着正多边形边数越来越多,越来越多,这个图形就会越来越接近一个圆了

  师:哪一个图形最特别。

  生:圆形,因为它是曲线围成的图形,其它是由线段围成的图形。

  师:真棒,其实这一张图片蕴藏着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这个思想帮助我们解决了一个历史难题,想知道是什么思想吗?

  生:想。

  师:那么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会有所感悟。下面我们就开始上课了。上课。

  二、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圆,知道了怎样求圆的周长,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内容是圆的面积。(板书课题)

  师:看到课题你最想研究什么问题?

  (预设)生:什么是圆的面积?

  (预设)生:如何求圆的面积?

  师:问的好,能提出问题的一定是会思考的同学,很多伟大的发明往往从提问开始,我们来整理一下提出的问题,主要是:圆的面积是什么?如何求圆的面积?(教师板书:是什么?如何求?)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四基和四能,其中一项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很多教师所忽视的环节,通常让学生提问题的环节让本课的研究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针对性更强。

  师:现在我们逐个问题来解决。请看,这里有一个圆(出示一个圆的方框)谁来说一说什么是这个圆的面积?

  (预设)生:圆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师:说的对,是这一部分的大小吗?(课件把圆填充颜色)

  师:(拿出手表)那么,什么是这个圆形手表镜面的面积?(手表镜面占平面的大小),所以圆占平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看来,“什么是圆的面积”这个问题大家很容易就解决了。

  (课件出示)

  师:接着我们来研究如何求圆的面积。请看,第一个正方形是由四个小正方形组成的,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是r,那么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大家会求吗?(会,是r×r,也就是r2),这个大正方形的面积就是4

  r2,等于4个小正方形的面积之和,大家猜一猜第二个正方形的面积大约等于几个这样的小正方形的面积呢?

  (预设)生:2个小正方形的面积

  (预设)生:3个小正方形的面积

  师:这样猜还是有一点困难,根据我们以前的经验,可以把第二个正方形重叠到第一个图像上来比比。

  (预设)生:等于两个正方形的面积之和,也就是2r2,。

  师:那么这个圆的面积呢?还要重叠过来吗?

  师:原来这个圆的半径和小正方形的边长是相等的。谁来说说这个圆的面积是多少?

  (预设)生:大约是3r2

  师:能确定?为什么不估2r2和4r2

  (预设)生:因为里面这个绿色的正方形的面积是2r2,圆的面积比它大,而蓝色大正方形的面积是4r2,圆的面积比它小。所以我估算是3r2.

  师:分析得有道理,太棒了,通过这比较的办法,我们知道了圆的面积的范围,就是大于2个以圆的半径为边长的正方形面积之和,小于4个小正方形面积之和。这也是数学上经常说的“内外逼近”的方法。

  (课件出示)两个正方形的面积<圆的面积<4个正方形的面积

  2r2<S圆<4r2

  师:那么圆的面积与r2(也就是与以圆的半径为边长的这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否存在一个固定的倍数关系呢?如果有,又是几倍的关系呢?根据课前我对多个学校六年级学生的调查,发现主要有以下的几种想法。

  (平板电脑出示题目和选项:那么圆的面积与它的'r2是否存在一个固定的倍数关系呢?如果存在,它是几倍的关系呢?

  A:圆的面积是它的r2的3倍

  B:圆的面积是它的r2的3.5倍

  C:圆的面积是它的r2的π倍

  D:圆的面积是它的r2存在其他的倍数关系

  D:圆的面积与它的r2不存在固定的倍数关系)

  师:你认同哪一种呢?请大家根据刚才的分析和昨天课前的思考,在平板电脑上独立作出选择。(学生选完后系统对数据进行统计,并出示条形统计图)

  师:有30%的同学认为圆的面积是它的r2的3倍

  ,有50%的同学认为圆的面积是它的r2的π倍,还有少部分同学有其他的想法。太棒了,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珍贵的猜想,很多伟大的发明都是来源于猜想,至于这些猜想是否正确呢?就要进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板书:猜想、验证、结论)现在我们一起进入验证的环节,请大家先思考一下,你打算怎样验证自己的猜想,可以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也可以结合昨天的课前小研究、还可以利用桌面的圆纸片。比一比谁最快有思路。开始吧!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圆与小正方形的面积关系,不仅让学生巩固了圆面积的概念,初步了解圆的面积在2

  r2与4

  r2之间,还体会了“内外逼近”的数学思想。另外,在学生提出猜想的环节加入平板互动系统的统计,更加清晰和全面地反映了学生的思维困惑,更加直面学生的认知基础,既关注了全体学生的培养,又重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大的学习空间,充分地体现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

  三、启发探究,尝试验证

  (一)数格子验证

  师: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生:可以利用数格子的方法。

  (学生的课前研究单上有一个半径是3厘米的圆)

  (预设)生:我数了半径是3厘米的圆,不满一个的算半格,每个格子是1平方厘米,圆的面积大约26格。所以面积大约是26平方厘米。

  师:数格子(板书:数格子),很好的思路,数出圆的面积再除以半径的平方就可以知道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了。26除以半径的平方大约等于3,大家觉得这个思路怎样?这样数出来的得数有误差吗?

  (预设)生:有,这些不满格的要估算。

  师:有道理,你看,这些不满格的还有这么大面积需要估算(指着图),那么,有什么办法提高数格子的精准度?如果把格子变小一点,像这样(课件出示下图)估算的误差会不会小一点。

  (预设)生:会,因为这样需要估算的面积就会越少,所以更准确。

  (课件展示)

  师:如果继续把格子变小,无限地变小,想象一下,这样数出来的结果就会(就会很准确了)。

  师:讲得太棒了,像这样把格子无限地平均分,其实相当于把圆平均分成无数个格子,这种思想就是我们数学常说的极限思想。(板书:数格子

  极限思想)

  师:但是,如果格子分得太细的话,我们能数得过来吗?(不能),看来,通过数格子的办法也很难准确地求出圆的面积,还有没有别的思路?

  【设计意图】数格子是学生计算新图形面积的常用办法,通过汇报“课前研究单”中数圆的面积,并比较格子的大小对估算圆面积大小的影响,让学生初步感受数格子中的极限思想,同时引出了数格子的不足,为下一步把圆平均分成无数个近似三角形埋下伏笔。

  (二)“对折”验证

  (预设)生:我用对折的办法,把圆对折、再对折、再对折,折到这么小,就很像一个三角形,这样就可以求出三角形的面积,再乘以三角形的数量就是圆的面积了。

  师:真棒,思路非常独特,你觉得同学们都听懂了吗?你觉得哪个地方同学们不是很理解,还要重点再讲讲?

  (预设)生:要尽量折得小一点,这样圆的这条曲边就会越来越直(边操作,边说),这样就会越来越近似于三角形。

  师:大家同意吗?太厉害了,我觉得这里应该有掌声。这个同学用对折的办法,相当于把圆平均分成若干份,(拿着学生的圆)平均分成4份的时候,这个近似三角形的底边还是比较弯曲的,对折几次后这个近似三角形的底边就会越来直了,如果让这条边变得更直的话,我们要怎样做?

  (预设)生:再对折。

  师:折一折,看一看,这条边是不是更直了,再对折看看

  (预设)生:太小了,折不了,

  师:没关系,纸片折不了,我们可以利用平板电脑帮忙,请大家打开平板,继续把圆平均分,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利用平板电脑点击把圆平均分成32、64、128份)

  师:(学生展示平均分成128份)这是大家平板上的画面,你来说说。

  (预设)生:随着平均分的分数越多,这条边就会越直,128等分的时候,这条边已经很直了。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继续无限地平均分,这条底边就会(简直就变成直线了)

  师:太棒了,刚才同学们想到了,把圆平均分(板书:平均分)成无限个近似的三角形,这样每个近似三角形的这条曲边就会无限的接近于直线,这就是极限思想的魅力,它能画曲为直(板书:化曲为直),然后只要求出一个近似三角形的面积,再乘三角形的数量就等于圆的面积了。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很多教师的做法是让学生折纸以后再用课件展示,这种做法中学生的体验是不足的,因此在这里引入平板电脑的手段,让学生不但可以通过折一折,还能利用平板电脑把圆平均分成更多等分,再结合分享和展示,增加学生在操作中的体会和经历,更加直观地理解化曲为直和极限数学思想。

  (三)等积转化验证

  师:还有其他的思路吗?

  (预设)生:把圆平均分后再拼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就像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

  师:说得好,你的思维很敏锐,厉害,转化,把未知转化成已知,像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时候,把它剪拼转化成长方形,然后再推导出计算公式,这样就不用数近似三角形的数量了,直接就能求出圆的面积就,不如我们一起来试试看。(板书:转化

  、推导)

  师:在每人的平板电脑上里都有4等分、8等分、16等分的圆,也可以利用等分圆的学具,还可以利用圆纸片进行任意的剪拼,请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索

  活动要求:1.拼一拼。将等分后的圆拼成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

  2.比一比,拼成的图形中哪一个更接近于我们学过的图形。

  (学生在小组内操作的画面在讲台的一体机中流动显示)

  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你是几号平板(马上在一体机中调出学生的画面)

  (预设)生:16等分的圆拼成的图形更接近于我们学过的平行四边形。因为16等分拼成的图形的底边是最直的。

  师:为什么会最直呢?

  (预设)生:像刚才一样,平均分成的分数越多,每一份就越近似于一个三角形,底边就越直,拼成的图形就越近似于平行四边形。

  师:如果像这样继续平均分,会变成怎样呢?请打开平板系统,继续试一试(每人的平板出示32、64、128等分的圆)

  师:谁来讲讲发现。

  (预设)生:你看,等分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的底边会越来越直,而且(指着图形的两条宽)左右两条边跟底边就越接近于垂直,所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像这样继续无限地平均分,平均分成256分等等……,然后再拼起来,拼成的图形就会无限的接近一个长方形了,这个极限思想太了不起了,不仅能画曲为直,还能化圆为方。(板书:化圆为方)

  我建议我们要把这个过程留在板书上,我们通过把圆平均分成若干个近似的小三角形,然后拼成近似的长方形,随着无限地平均分,这样拼成的图形就会无限地接近一个真正的长方形。(板书:16等分的圆拼成的图形和一个长方形)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融合信息技术手段能有效打破传统学具的限制,传统的学具最多把圆平均分成32份,这样拼起来的图形与长方形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理解化圆为方的思想有些困难。当信息技术与传统学具融合后,学生不仅能更直观、更方便地探究,而且又避免了信息化手段容易固化学生研究思维的缺点,让学生还能利用常规学具进行随意剪拼,这样学生研究的素材更多元化。另外,通过平板系统,学生在探究和分享、师生互动、学生间互相学习的过程中都能随时调用画面到屏幕上进行互动。让教学更加直观形象,让交流分享更加充分和完善,让学生的互相学习更加有效。

  师:研究到这里,到了最关键的一步了,就是推导计算公式,这个过程是老师教你,还是大家自己来。

  (预设)生:自己来。

  师:真的,我就站在旁边,有困难就举手。

  四、寻找联系、推导公式

  要求:

  想一想: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的什么有关呢?

  试一试:把推导的过程写下来。

  师:我把这个画面(圆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的画面)发到大家的平板上,大家可以结合我们刚刚的发现来推导。

  学生分享:

  (预设)生:因为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的面积,拼成的长方形的长近似于圆周长的一半,宽近似于圆的半径,而且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的面积=圆的周长的一半×圆的半径,即S圆=C÷2×r。

  因为C=2πr,所以S圆=πr×r,S圆=πr2。

  师:我真没想到我们班同学能把这个问题讲的这么清楚,你觉得大家在哪一部分的理解还是有点欠缺呢?要不要再讲讲?

  (预设)生:我觉得长方形的长近似于圆周长的一半这点是比较难发现的,要这样来看,在圆平均分成若干份后,把这些近似的小三角形分成了上下两部分,例如下面这部分,这些小三角形的底边就是原来圆的边,它们的总长就是原来圆的周长的一半。

  【设计意图】通过平板系统的引入,在推导公式的过程中,每个小组不仅可以把推导的过程发送到互动平台让其他小组互相学习,而且在分享中也能随时调出其他小组的作品加以质疑和评价,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深度学习。

  师:太棒了,见过厉害的,但是没见过这么厉害的,掌声鼓励一下。

  师:经过大家的研究我们似乎把公式推导出来了,我们一起来整理一下,

  师: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的面积,长方形的长近似于圆周长的一半,宽近似于圆的半径,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的面积=圆的周长的一半×圆的半径,即S圆=C÷2×r。

  因为C=2πr,所以S圆=πr×r,S圆=πr2。

  (板书)

  S长方形=长×宽

  S圆=周长的一半×半径=C÷2×r=2πr÷2×r=πr2

  师:太好了,终于把公式推导出来了,原来圆的面积就等于它半径的平方再乘π,圆的面积与它半径的平方之间是π倍的关系,哪些同学猜对了(学生举手),掌声表扬,你们有数学家的眼光。没猜对的同学也不要紧,因为你们已经把公式推导出来了,也掌声鼓励。你知道吗,在古代,曾经有很多的数学家对圆的面积做了详细的研究,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魏晋数学家刘徽的千古绝技

  “割圆术”请看。

  五、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展示魏晋数学家刘徽割圆术视频)

  师:刘徽在当时这么简单的条件下计算了正3072边形面积。他提出的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奠定了此后一千多年来,中国圆周率计算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此时此刻我再一次为我国古代的数学文化感到震撼和自豪。而且,这也是我们课前小游戏的奥秘,无限分割和极限思想。所以我也为大家在这节课上的发现和总结感到骄傲。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魏晋数学家刘徽的割圆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优秀传统中国数学文化,不仅增加了民族自豪感,还培养了数学素养】

  六、巩固知识,实际应用

  师:既然已经我们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接着来尝试运用公式来解决实际的问题(板书:运用),你会吗?(会)

  1.一个圆形沙井盖的半径是30厘米,这是沙井盖表面的面积是多少?

  2.一个圆形花坛的周长是12.56米,这个花坛的面积是多少?

  七、全课总结,课堂延伸

  师:大家请看(指着板书),我们班的同学太棒了,一节课下来有了那么多的总结,如果要圈出本课的重点,你觉得要圈什么?(圈出本课的核心)

  (预设)生:S圆=πr2

  、转化、化曲为直、极限……

  师:刚才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采取了什么策略,(猜想、验证、结论、运用),在验证的过程中运用了什么方法(转化、化曲为直、极限思想)

  师:对于圆的面积你有什么新的思考。

  (预设)生:圆的面积还有其他的推导方法吗?

  师:问的好,生活中还有很多的有趣的推导圆面积的方法,例如可以把它拼成一个三角形甚至是拼成梯形,大家可以带着这个问题回去继续探索,只要大家用数学的眼光和数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去研究,你会有更多的发现。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八、布置作业

  书本第68页做一做的第一题。

  (题目:一个圆形茶几的直径是1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书本71页第4题。

  (题目:小刚量得一颗树干的周长是125.6cm,这棵树干的横截面近似于圆,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3、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下一节课与同学们分享。

  九、板书设计

  附录:《课前导学案》

  《圆的面积》课前小研究工作纸

  班别:

  学号:

  姓名:

  同学们!大家好,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圆的周长,接着要学习什么呢?当然是圆的面积啦!还等什么呢,赶快出发吧,马上进入数学的神奇世界……

  同学们,看到《圆的面积》这个课题,你想到什么问题?请把它写下来。(写2-3个问题)

  2、请大家先观察下面图,你知道圆的面积和这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圆的面积小于于()个小正方形的面积

  我们可以这样分析:

  圆的面积大于()个小正方形的面积

  ()<圆的面积<()

  3、我们还可以通过数格子的办法数出圆的面积,试试看吧!

  图中每个格子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圆的半径是3厘米,请你数一数,这个圆形的面积大约占了()个格子,所以圆的面积大约是()平方厘米。

  (为了方便数数,你可以在格子中写数字或作记号)

  4、圆可以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吗?

  (1)圆可以转化成()形,请画图说明。转化后的图形与圆有什么关系?你能尝试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2)除了书本的推导办法,还有其它的办法推导出圆的面积吗?可以和家长一起探索,也可以上网搜索查询。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第一单元位置

  内容:P2~3位置

  目标:1、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及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理解数对确定位置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我们在前几年的课程中多次学习了位置与方向,说一说我们以前是怎样确定位置的。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位置,看一看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确定位置。

  2、教学例1。

  (1)出示P2例1,观察主题图。

  (2)问:教师是怎么知道确定张亮的位置的?

  (3)介绍操作台的情况。

  竖排叫列,横排叫行,第几列是从左往右数,第几行是从前往后数。这是一种约定。

  (4)你能指出哪个是张亮同学吗?

  (5)说一说其他同学的位置。

  (6)张亮的位置可以用(2,3)表示出来。

  张亮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

  (2,3)中的数字分别表示什么含义?

  (7)小结:可以用有顺序的两个数组成数对表示出一个确定的位置:用括号把列数和行括起来,并在列数和行数之间写个逗号,把两个数隔开。

  (8)试一试:用数对表示出其他同学的位置。

  (9)张亮的位置用(3,2)表示可以吗?

  注意:用数对表示位置时,一般先表示第几列,再表示第几行。

  3、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一说确定位置的方法。

  4、教学P3例2

  (1)观察动物园示意图,这幅图和以前见过的示意图有什么不同?

  ①动物园的各场馆都画成一个点,只反映各场馆的位置,不反映其他内容。

  ②表示各场馆位置的那些点都分散在方格纸竖线和横线的交点上。

  ③方格纸的竖线(横线)从左到右(右到左)依次标注了0,1,2……。

  (2)找一找动物园大门的位置,可以用数对怎样表示出大门的位置?

  (3)说出熊猫馆、大象馆、海洋馆、猴山的位置。

  (4)比较大象馆和海洋馆的数对,第2个数都是4,说明什么?

  如果两个数对中的第1个数相同,说明这两个场馆的位置有什么特点?

  如果用(X,4)表示某场馆的位置,能确定在哪里吗?

  (5)在图中标出下面场馆的位置。

  飞禽馆(1,1)猩猩馆(0,3)狮虎山(4,3)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P4练习一第2题。

  四、分课小结,提高认识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怎样用数对表示位置?应该注意些什么?

  五、课堂练习,辅助消化

  P4练习一第1题。

  第二单元分数乘分数

  第一课时分数乘以整数

  教学内容:第1~2页内容。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运用“先约分再相乘”的方法进行计算。

  重点难点: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展示教学目标:1、理解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2、掌握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二、自学:计算下面各题:

  思考:有什么特点?应该怎样计算?

  出示例1:小新爸爸、妈妈一起吃一块蛋糕,每人吃块,3人一共吃多少块?

  1、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2、两名学生用两种不同方法板演

  3、用加法算:(块)

  用乘法算:(块)

  学生思考:这里为什么用乘法?乘数表示什么意思?

  得出: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的和的简便运算。学生齐读一遍。

  练习:说一说下面式子各表示什么意思?(做一做第3题。)

  问:那么分数乘以整数方法应该是怎样算?(通过观察例1,得出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三、巩固练习

  1.第2页做一做。

  2.练习一

  第二课时分数乘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10页例3,第11页例4以及“做一做”练习二中的第3、4题

  教学目标:1.理解一个数乘分数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2.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重难点、关键1.重难点: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2.关键:理解一个数乘分数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计算下面各题。

  12×3/4 5/16×32 15×3/5 3/8×12

  2.说一说,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步骤。

  (1)整数与分子相乘的乘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2)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3.根据题意列出算式。

  (1)一袋大米,每天用去3/4千克,3天用去多少千克?

  (2)某修路队,每天修路3/2千米,5天修多少千米?

  (3)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全程的3/20,4小时行驶全程的几分之几?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3。

  出示题目:(出示课文插图)

  问题一:1/4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

  (1)你想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5×1/4

  (2)分数乘分数怎样计算?

  ①1/5×1/4表示什么?

  经过讨论,使学生理解1/5×1/4,就是求1/5的1/4是多少,也就是说把1/5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是多少?

  ②画示意图分析。

  ③从图上可以看出,这面墙的1/5的1/4,是哪一块?它占整面墙的几分之几?

  通过观察得出:这面墙的1/5的1/4,是占整面墙的1/20。

  板书:1/5×1/4=1/20

  ④发现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和结果,看一看其中的`联系。

  板书:1/5×1/4=( )/( )=1/20

  想一想:应该是怎样的一个计算过程呢?

  学生经过思考交流,不难发现其中的计算过程。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补充其中的计算过程。

  1/5×1/4=(1×1)/(5×4)=1/20

  然后,联系以上的算式,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

  学生不难发现: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教师可不急于作出归纳,再提出问题,继续验证学生自己的发现。

  问题二:3/4小时粉刷多少呢?

  (1)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1/5×3/4

  (2)你认为计算结果是多少?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5×3/4=1×3/5×4=3/20

  (3)画示意图加以验证。

  注意:画示意图时,要紧密结合1/5×3/4的意义加以分析。

  (4)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师生共同总结,教师板书:

  分数乘分数,应该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2.教学例4

  出示教材例题,学生简要了解蜂鸟。

  (1)2/3分钟能飞行多少千米?

  ①列出算式

  3/10×2/3

  ②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计算情况。

  完成后,选择两位不同计算过程的学生上台板演。

  ③强调: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2)5分钟能飞行多少千米?

  ①学生独立列式解答,请一位学生上台板演。

  ②教师出示算式,学生判断可以不可以。

  ③说明分数和整数相乘时约分的方法。

  强调:整数约分后的结果要写在整数的上面,并与分子相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例题后“做一做”

  2、完成练习二第3、4题

  第三课时运算定律的应用

  教学内容: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教材第14页例5、例6,练习三的1、2、4、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推广运用到分数乘法,并使一些计算简便。

  2、培养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重难点、关键: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学会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解决有关中“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学会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能计算出实际问题中“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在学习第四单元时,我们初步认识了百分数,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关于百分数的知识?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板书,对学生没有说完整的知识点,可以进行适当补充。

  2. 引入:百分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用处很大,从这节课开始,我们来学习百分数的应用知识。

  板书课题:百分数的应用(一)

  二、互动新授

  1.探究“增加百分之几”解题方法。

  (1)引导学生认识“水结成冰,体积会增加”这种物理现象,并让学生看教材第87页情境图,并提出数学问题:冰的体积比原来水的体积月增加了多少?

  (2)尝试解答。

  ①小组讨论:“增加百分之几”是什么意思?

  学生反馈,教师适当总结:增加百分之几指的是多出来的体积占水的体积的百分之几。

  ②指导学生画线段图。

  ③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教师巡视,对解题有困难的学生适当指导。

  学生反馈解法:

  方法一:(50-45)÷45

  =5÷45

  ≈11%

  方法二: 50 ÷45 ≈111.1%

  111.1%-100%=11.1%

  指名学生说出自己具体的想法:

  方法一:先算增加了多少立方厘米,再算增加了百分之几。

  方法二:先算冰的.体积是原来水的体积的百分之几,再

  算增加百分之几。

  (3)小结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方法。

  2.解决“减少百分之几”的问题。

  (1)引导:如果冰化成了水,体积比原来减少了百分之几呢?

  (2)追问:“减少百分之几”的问题应如何解决?

  (3)解答:让学生独自画线段图,小组内展示,并说说所画线段图的意思。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视。

  指名说说解题过程,并说清楚解题思路。

  (4)即时练习:指导学生完成第88页“试一试”。

  (5)小结求一个数比另一个减少百分之几的方法。

  三、巩固拓展

  1.填空。

  (1)小明的身高比小强矮20%,把()看成单位“1”。

  (2)今年我们班的学生人数比去年增加4%,表示()占()的4%。

  2.完成教材第88页“练一练”第1题。

  3.举例说出生活中的有关百分数的应用问题,并尝试解决。

  三、总结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增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方法

  (1)先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增加或减少的具体量,再除以单位“1”。即:两数差额÷单位“1”

  (2)先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再把另一个数看作单位“1”即100%根据所求问题两者用减法运算。

  四、练习提高

  指导学生完成第24页练一练第1,2,3,4,5题。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第一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9课时 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内容:

  课本第19页例12和“练一练”,练习四第9-1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会正确运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

  2、让学生用对比的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掌握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重点:

  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合理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课前准备:

  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以及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提问: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3)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问:你能猜出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吗?

  二、自主探索,验证猜测

  1、教学例12。

  (1)挂图出示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以及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

  (2)这两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否相等?你是怎样想的?

  (3)用图中给出的数据分别计算它们的体积。

  学生分别算一算,然后在班内交流。

  (4)根据它们的.体积相等,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5)谁来说一说:为什么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用同样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吗?

  学生小组讨论,班内交流

  3、小结:你能说每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4、你能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解释为什么1升=1000毫升呢?

  三、巩固深化

  1、出示练一练的习题。

  学生独立完成。

  班内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2、出示练习四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班内交流。

  出示练习四第10-12题。

  学生独立完成,班内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3、出示练习四第13题。

  学生读题,思考:两个容器各能盛水多少毫升是求什么?也就是两个长方体的什么?独立完成,说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布置作业

  练习四第14题。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已学会的一些基本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引出列方程解一些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的方法。

  2、能根据题中的信息,熟练地找出基本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

  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找等量关系。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铺垫练习

  (一)解方程:

  χ+40%χ=7 χ-15%χ=10.2 140%χ-χ=0.5

  (二)列出方程解应用题。

  (1)阳光机械厂有职工130人,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 。阳光机械厂男、女职工各多少人?

  (2)阳光机械厂中男工人数比女工人数少26人,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3/5。阳光机械厂男、女职工各多少人?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0,出示例10。

  (1)读题,理解题意

  问:60%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比较时,要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你能想出怎样的数量关系式?

  (2)让学生根据上面的分析画线段图

  (3)学生列方程解答

  (4)交流解答过程及结果

  (5)让学生尝试检验 ;

  (6)小结:这样的题目告诉我们什么?求的是什么?我们可以怎么思考?

  2、教学“练一练”。

  (1)第1题,先把数量关系填写完整,再列方程解答。

  (2)第2题,学生独立尝试解答,完成后交流讨论:

  1、是怎样想到列方程解的?

  2、列方程时,依据了怎样的等量关系?

  三、课堂总结

  今天学的百分数应用题有什么特点?解决这类题目怎样思考?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七第1-3题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能掌握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方法。

  2、能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设计图案。

  3、欣赏各种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

  教学重、难点:

  1、能够有条理地表达一个简单图形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的.过程。

  2、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欣赏生活中美丽的图案。

  2、看到这些生活中美丽的图案,你想说什么?

  3、揭示课题:图案设计

  二、探究新知

  课件展示教材中的花瓣图案

  1 、提问:这个花瓣图案是如何通过图形A得到的?

  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3、小组汇报,展示各自的方法与结果。(汇报花瓣图案分别是由哪个基本图形变换过来的?)

  4、鼓励创新。

  你还有其他方法吗?

  5、小结:

  这朵美丽的花瓣图案,原来是由基本图形A,通过平移、旋转、轴对称的变换得到的。

  6、提问:笑笑是怎样把图1变成图2,你知道她是怎样做的吗?

  三、动手实验

  1、练一练第1、2题。

  2、小组合作设计图案。

  (1)作品展示。

  (2)学生评价。

  四、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目标】

  1、掌握各种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方法;

  2、掌握折扣、纳税、利率里的各种概念以及解题方法;

  3、经历整理复习过程,体验归纳整理,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法;

  4、体验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及乐学情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各种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课型】

  复习。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有哪几种方法?

  2、折扣、纳税、利率这些学习内容需要掌握哪些概念和数量关系?

  二、解决问题。

  1、105页第1题.。

  【设计意图:复习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知识点。】

  2、105页第2题。

  3、105页第3题。

  【设计内容:复习“折扣”相关内容。】

  4、105页第4题。

  【设计意图:复习“纳税”相关知识,让学生将这一内容带到生活中。】

  5、105页第5题。

  6、105页第6题。

  【设计意图:复习“利率”相关知识。让嘘声将这一内容带到生活中,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德江县稳坪镇中心完小:安世兵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生

  2、学科:小学数学

  3、课时:1课时

  二、教学课题:圆的认识

  三、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六年级上册P55/56/57页

  四、教材分析:

  《圆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圆》中的教学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进一步认识圆、了解圆的特征、掌握用圆规画圆。渗透了曲线图形和直线图形的关系。通过对圆的认识,不仅能加深对周围事物的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今后学习圆的周长、面积、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扎实的基础。

  (一)、教学目标:

  1、学生从圆中初步去感知,掌握圆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2、理解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3、会使用工具正确规范画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知并了解圆的基本特征,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突破方法:通过实践操作归纳总结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熟练掌握画圆的方法。

  突破方法:在尝试的基础上发现掌握圆的画法。

  五、教学方法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2、课堂上坚持以生为本,创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情感交融的课堂氛围。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六、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好圆规、直尺、圆形纸片、一张白纸

  (2)学生自带一个轮廓为圆的物体。

  (3)教师准备好课件、与圆相关的其它教学资源。

  七、教学过程

  师指出:我们把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叫做半径。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

  板书:半径。

  3、请同学们继续观察,刚才我们把圆对折时,每条折痕都从圆的什么地方通过?两端都在圆的什么地方?(出示课件)

  生:回答。

  师:我们把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d”来表示。

  板书:直径

  ㈢研究圆的特征

  1、师:请同学们在圆形纸片上画半径,10秒钟看能画出多少条?生:由学生完成。

  师:如果继续让你们画,你们能画出多少条?

  组织学生讨论。

  师:你们能发现这些半径有什么特点?

  生:……

  师:在同一圆内,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2、想一想:直径有什么特点呢?

  组织学生讨论:

  师:在同一圆内,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3、请同学们再用直尺量一量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长度?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课题课时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 (第七课时 解决问题一)

  教学内容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

  书上37页例题4及练习八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 的解答方法,能熟练地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弄清单位“1”的量,会 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一、课前小研究

  1、根据测定,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2/3,而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六年级学生小明的体重为35千克,他体内的水分有多少千克?

  2、让学生观察题目,看看题目中所给的三个条件是否都用得上,并说说为什么。

  3、选择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确定出单位“1”,并引导学生说出数量关系式。

  小明的体重× 4/5 =体内水分的重量

  4、指名口头列式计算。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的第一个问题: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1)读题、理解题意,并画出线段图来表示题意:

  (2)引导学生结合线段图理解题意, 中的数量关系式,并写出等量关系式。

  小明的体重× 4/5 =体内水分的重量

  (3)这道题与复习题相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是它们的数量关系是一样的.;不同点是已知条件和问题变了)

  (4)这道题什么是单位“1”?单位“1”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怎样求?(引导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式,将未知的单位“1”设为χ,列方程来解决问题)

  (5)启发学生应用算术解来解答应用题。(根据数量关系式:小明的体重×4/5 =体内水分的重量,反过来,体内水分的重量÷4/5 =小明的体重)

  2、解决第二个问题: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7/15 ,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1)启发学生找到分率句,确定单位“1”。

  (2)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爱的解法进行计算,独立解决第二个问题。

  (3)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题意的,并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出示线段图)

  ①方程解:解:设爸爸的体重是χ千克。 ②算术解: 35÷7/15 =75(千克)

  7/15χ=35

  χ=35÷7/15

  χ=75

  3、巩固练习:P38“做一做”(学生先独立审题完成,然后全班再一起分析题意、评讲)

  三、练习

  1、练习八第1—2题。(先分析数量关系式,然后确定单位“1”,最后再进行解答。第二题注意引导学生发现250ml的鲜牛奶是多余条件)

  2、练习八第6题(引导学生先求出单位“1”——爸爸妈妈两人的工资和1500+1000,再根据数量关系式进行计算)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教学内容:

  教材第31-32页的内容及做一做,练习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圆锥,知道圆锥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锥的特征。

  2、了解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

  掌握圆锥高的测量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定标

  1、回顾:我们学习了物体的哪些特殊形状?你能在生活中找出具有这些形状的'物体吗?(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2、欣赏日常生活中圆锥形的物体,介绍圆锥,你还见过哪些圆锥形的物体?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圆锥。

  二、自学互动,适时点拨

  【活动一】认识圆锥的特征

  学习方式:独立学习、组织交流

  学习任务

  1、取出圆锥体学具,请大家看一看、摸一摸,与圆柱比一比,你看到了什么?摸到了什么?说给同桌听。

  2、通过观察,认识圆锥的顶点、面。

  (1)圆锥有一个顶点和两个面,一个底面,一个侧面。

  (2)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3、讨论、交流,认识圆锥的高。

  (1)圆锥的高在哪里?

  (2)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圆锥的高?(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3)圆柱的高有无数条,圆锥的高有几条?

  【活动二】测量圆锥的高与圆柱和圆锥的区别

  学习方式:动手操作、讨论交流

  学习任务

  1、出示圆锥形教具,引导:像这样的物体,它的高看得见吗?看不见怎么能知道它高多少呢?你有办法吗?

  2、小组讨论,动手合作测量圆锥体的高。

  3、汇报测量的步骤及测量结果。

  4、课件演示测量高的过程,注意:测量时,圆锥的底面要水平地放;上面的平板要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5、猜测:一个长方形通过旋转,可以形成一个圆柱,那么你们知道绕一个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旋转,会形成什么形状?

  6、动手操作转动一根贴有直角三角形硬纸的木棒。

  7、说说各自的发现。

  8、交流圆锥和圆柱的联系与区别。

  提问:圆锥和圆柱有哪些相同点,哪些不同点?

  三、达标测评

  1、完成课本第32页的“做一做”。

  先让学生在教材的几何图形上标出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再利用实物投影进行交流。

  2、完成课本第35页练习六的第1题。

  投影出示课本上各个物体的图片,指名说说每个物体由哪些图形组成。

  3、完成课本第35页练习六的第2题。

  先让学生在课本上连一连,再进行交流。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圆锥的认识

  顶点:1个

  面:2个 侧面(曲面) 底面(圆)

  高: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只有1条)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理解圆面积的含义;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实验操作,逻辑推理的学习方法。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初步了解极限思想;体验发现新知识的快乐,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圆的面积。

  【教学难点】:理解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准备】:相应课件;圆的面积演示教具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遇到了一个问题,要给学校的圆形花坛铺草坪,每平方米8元,很显然要求出这个圆形花坛的面积,那么怎样计算一个圆的面积呢?我们能不能和以前学过的图形联系起来呢?如果知道了圆的半径或者直径,可以计算出图中圆的面积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圆的面积)前面我们学习了圆的有关概念。针尖所在的点叫做圆心;

  圆心与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

  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就是圆的周长。周长公式c=πd或c=2πr同学们可知什么为图形的面积,比如此长方形,长方形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长方形的面积。那么圆呢?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板书)如何求圆的面积呢?同学们还记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怎么去求的,去推导的吗?

  二、探究合作,推导圆面积公式

  1、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师:圆的面积怎样计算呢?计算公式又是什么?你们想知道吗?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

  生: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切割成两部分,把这两部分拼成长方形师:哦,请看是这样吗?(教师演示)。

  生:是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长方形的.宽,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师:同学们对原来的知识掌握得非常好。刚才我们是把一个图形先切,然后拼,就转化成别的图形。这样有什么好处呢?

  生:这样就把一个不懂的问题转化成我们可以解决的问题。

  师:对,这是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当中的一种很好的方法。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

  师:那圆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你们想知道吗?(想)

  2、演示揭疑。

  师:(边说明边演示)把这个圆平均分成16份,沿着直径来切,变成两个半圆,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

  师:如果老师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2份,那又会拼成一个什么图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师课件演示)。

  师:大家想象一下,如果老师再继续分下去,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小,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于什么图形?(长方形)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渗透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那就是转化的思想,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新的问题可以转化成旧的知识,利用旧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并借助电脑课件的演示,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化曲为直的剪拼过程。]3、学生合作探究,推导公式。

  (1)讨论探究,出示提示语。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老师给的三个问题,请你们四人一组,拿出课前准备的学具拼一拼,观察、讨论完成这三个问题:

  ①转化的过程中它们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是它们的(面积)不变?

  ②转化后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

  ③你能从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推导出计算圆的面积的公式吗?尝试用“因为……所以……”类似的关联词语。

  师:你们明白要求了吗?(明白)好,开始吧。

  学生汇报结果,师随机板书。

  同学们经过观察,讨论,寻找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真了不起。

  (2)师:如果圆的半径用r表示,那么圆周长的一半用字母怎么表示?

  (3)揭示字母公式。

  师:如果用S表示圆的面积,那么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就是:S=πr2

  (4)齐读公式,强调r2=r×r(表示两个r相乘)。

  从公式上看,计算圆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在计算过程中应先算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拼成的长方形与圆之间的对应关系,有效地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1.教学例1。

  师:同学们,从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看出,要求圆的面积,必须先知道什么?(出示例1)知道圆的半径,让学生根据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圆的面积。

  预设:

  教师应加强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并提醒学生注意公式、单位使用是否正确。

  2.如果我们知道一个圆形花坛的直径是20m,我们该怎样求它的面积呢?请大家动笔算一算这个圆形花坛的面积吧!3.求下面各圆的面积。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掌握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可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解答,从而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作业。

  1、教材P68页“做一做”第1小题。

  2、判断题让学生先判断,并讲一讲错误的原因。

  3、填空题复习圆的半径、直径、周长、面积之间的相互关系。

  4、教材P71页练习十五第3、4小题。

  5、完成课件练习(知道圆的周长求面积)老师强调学生认真审题,并引导学生要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哪一个条件(半径),知道圆的周长就如何求出圆的面积,老师注意辅导中下学生。

  五、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圆的面积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圆的面积=圆周长的一半半径=rr=r2S=r2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储蓄的意义;明确本金、利息、税后利息和利率的含义;掌握计算利息的方法,会进行简单计算。

  2、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积极参加储蓄;支援国家、灾区、贫困地区建设的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

  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地计算利息,解决利息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民收入增加,人们可以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储蓄起来。这样一是支援国家建设,二是对个人也有好处,既安全和有计划,同时又得到利息,增加收入。那么,怎样计算利息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二、新课

  1、 介绍存款的种类、形式。

  存款分为活期、整存整取和零存整取等方式。

  2、 阅读P99页的内容,自学讨论例题,理解本金、利息、税后利息和利率和含义。(例如:小丽20xx年月1月1日把100元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一年,到20xx年1月1日,小丽不仅可以取回存入的100元,还可以得到银行多付给的确1.8元,共101.8元。)

  本金: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小丽存入的100元就是本金。

  利息: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

  税后利息:国家规定,存款的利息要按20%的税率纳税。小丽实际得到的1.8元是税后利息。国债的利息不纳税。

  利率:利息和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1)利率由银行规定,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利率有时会有所调整,利率有按月计算的,也有按年计算的。

  (2)阅读P99页表格,了解同一时期各银行的利率是一定的。

  3、学会填写存款凭条。

  把存款凭条画在黑板上,请学生尝试填写。然后评讲。(要填写的项目:户名、存期、存入金额,、存种、密码、地址等,最后填上日期。

  4、利息的计算。

  (1)出示利息的计算公式: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2)计算方法

  按照以上的利率,如果小丽的'100元钱存整取三年,到期的利息是多少?学生计算后交流,教师板书:1002.70%3=8.10(元)

  (3)三年后取款,小丽能得到8.10元利息吗?为什么?

  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指出:1999国家规定存款时,要按利息的确20%缴纳利息税,你能再算一算如果你存入100元,3年后实际能得多少利息吗?

  (4)学生计算后回答,教师板书

  利息税金:8.1020%=1.62元 税后利息:8.10-1.62=6.48元

  加上她存入本金100元,到期时她可以实际得到本金和税后利息一共是106.48元。

  5、练习。

  (1)完成二十三的第6题,学生读题后,提问:贝贝存入的本金是多少?利率是多少?存期是多少?然后由学生解答,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二十三的第9题。

  教学总结:

  折扣、纳税、利息是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其中,折扣是学生们日常生活最熟悉的,教学中,我没有剥夺孩子们想说的权利,让他们自由地来说说他们对折扣的理解,并引入商品打折销售的情境,解决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但教学中我没有说清楚几折就是十分之几,因此个别孩子对于七五折这样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楚。而纳税和利率,则主要是通过公式的掌握教给孩子解题的方法。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六年级上册数学的教案09-28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11-17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11-18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教案06-30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教案(精选)06-30

数学六年级上册《利率》教案08-22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教案01-08

数学上册教案01-15

六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01-08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