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案(通用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物理教案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早上好!
我是XX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电压》。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在工作学习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初中人教版物理教案这样的问题。雷锋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因此,面对初中人教版物理教案我们应该有努力探索的精神。承认自己的恐惧毫不可耻,可耻的是你因害怕而裹足不前。对于这个问题也是一样的。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对于初中人教版物理教案我们一定要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解决办法。雷锋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电压”一节是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第十六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在学习了“电流和电路”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电压和电压表。电压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个不易理解的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电学概念和电学规律的重要的基础知识。电压表是电学实验中的重要仪表之一,学生通过用电压表测电路中的电压,不仅锻炼了使用电学仪表的技能,而且可以加深对运用实验探究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的'认识。
二、说学情
(过渡句: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过“电流和电路”这一章内容,已经具有了学习电压这一节的前提基础。而电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电压”一词听起来并不陌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其潜能,老师仅指导和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学生们可以自主探索电压的作用及测量方法,帮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在快乐中掌握知识,学会如何使用测量工具。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和九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电压的作用,电压的单位及换算,会正确使用电压表,会用电压表测量用电器两端的电压。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学电压表的使用方法,养成自学的能力,通过用测量用电器两端的电压,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与他人合作和交流能力,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切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尝试探究活动的乐趣从而激发探究的欲望。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电压在电路中的作用,知道电压表正确的使用方法。
【难点】
能够用电压表测量电路中电压大小。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句: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
在初中物理的电学知识体系中,电压的概念是深入学习电学基本规律的必备知识。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复习回顾电流表的使用,通过实验现象对比电流表、电压表使用的异同点加深掌握电压表使用的方法。另外利用多媒体教学、演示实验创设学习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实验探究学习。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句: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环节一:新课导入
播放关于各种用电器电源铭牌的图片,播放城市夜景,闪电图片。电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和看到“电压”这个词。用电器要在一定的电压下才能正常工作,一节干电池的电压大约是1.5伏;电视机供电的电压是220伏;输电用的高压电线的电压可达几万伏甚至更高;它们所代表的意思是什么呢?引出课题电压。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中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物理现象、实例与电压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的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
环节二:新课讲授
教师展示两节干电池,小灯泡,开关,若干导线。用一节干电池与其他元件组成闭合回路,观察小灯泡亮度较暗;然后再用两节干电池接入电路中,在闭合开关之前提问同学们灯泡亮度如何变化,观察到实验现象之后,发现灯泡较亮,总结实验现象,说明电路中电流的强弱与电源有关。提问学生电流的强弱与电源的什么量有关?
组织学生通过合作交流,通过讨论和师生共同总结可以得出,电压是电源提供的,电源有正负两个极,两极间有一定的电压。把用电器的两端分别于电源的正负极链接,电路中就有电流通过,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
【设计意图:改换电路中串联电池节数的多少引起灯泡明亮程度发生变化的实验,引出不同电源的电压不同,产生的电学效果也不同,从而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这也是一种很重要的科学方法】
教师讲解电压通常用字母U表示,它的单位是伏特,简称伏,符号是V。
常用单位有千伏(kV)、毫伏(mV)
在讲解完电压的相关概念之后,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常见的电压(教材中小资料中常见的电压表格)
通过教师的讲解,了解电压的作用、提供装置、单位及单位换算,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桌同学面前都有一个电压表,让同学们拿起来并观察,
教师讲解电压的高低可以用电压表测量,并说明学生面前的是学生用的电压表。
让学生独立阅读电压表使用说明,阅读完以后提问学生一下问题。
1、电压表应该跟被测用电器串联还是并联?
2、电压表标有“-”号的接线柱应该连接在什么位置?另一个接线柱应该连接在什么位置?
3、什么情况下使用标有“3”字样的接线柱,什么情况下使用标有“15”字样的接线柱?在预先不知道被测电压的大小时,为了保护电压表,应先选用大量程,还是小量程?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进行改正并总结。
教师讲解电压表的使用步骤:
1、调:调节调零旋钮,使指针指在零刻度线处
2、认:认清量程和分度值。
3、连:连接电压表
4、读:读数
教师组织学生开始练习使用电压表先将电压表接在小灯泡两端,接通电路,读取数据;再将电压表接在电源两端,接通电路,读取数据。电压表两次读数是否相同?
实验结果表明,电压表两次的示数是相等的,即在只有一个用电器的电路中,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与电源两端的电压相等。
紧接着让学生回忆电流表的读书方法,说出电压表读数和电流表读数的异同点。
学生通过实验室电压表测量电路电压,体会应用物理知识带来的快感,学以致用。
环节三:巩固提高
学完本节课的新内容之后,给出一道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应用刚刚学过的知识解题,以进一步加强对电压及电压表相关知识的掌握。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练习,既让学生巩固了基本概念,又让学生能熟练应用所学知识应用到基本问题上来,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和促进学生能力的形成和提高,用“快学快练”的方式巩固刚学过的知识点,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环节四:小结作业
在小结时,我会以提问的方式进行提问总结,梳理本节课知识点。
在作业布置环节,完成课后第三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置,对新知识的巩固,也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拓展认知领域。】
推荐一个教师必备工具“Yichafen”,是一个在线查分系统,全国8000所高校都在用,三分钟极速创建发布查分系统
七、说板书设计
(过渡句: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初中物理教案2
第——怎样认识和测量电流
【教学目标】
(1)通过类比的方法理解电流的概念,
(2)掌握电流方向的规定
(3)掌握电流单位及换算
(4)认识电流表,知道电流表的图形符号。
(5)会正确选择量程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和正确读数
【教材分析】
电流的概念比较抽象,为了让学生更轻松的理解和接受电流,老师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说说“水流”、“人流”、“车流”的形成,必须有两个条件:一是流动的物质如水、人、车,二是朝某一方向。与“水流”、“人流”、“车流”类似,电流的形成也要有两个条件,就是电荷和向一定方向,把电流的概念引出。电流方向的问题是物理学的规定,要求学生记住通过P15图11-27的演示看到灯泡的亮度不同,说明电流有强弱和水流有急缓类似,公式I=Q/t可补充,同时电流的单位的内容也随机说明介绍。认识电流表借助实物和挂图讲解,用电流表测量电流通过实验器材操作演示给同学们看,有时间和条件的让学生动手练习,达到增强记忆加深印象和提高兴趣的'的效果。
【学情分析】
学生对电流的概念比较难理解,用类比的方法讲解让学生通俗易懂。电流表的读数一定要看清量程和分度值,写法上不要忘了单位。正确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避免出现错误的操作动作。
【教学理念】
本节的教学重点:电流的方向的规定
正确选择量程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和正确读数
本节的教学难点:电流的概念
正确选择量程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
【教学过程】
我们知道闭合开关,电灯会亮,风扇会转,各用电器会工作,说明电路中有电流通过了电灯、风扇和各用电器。通过用电器是否工作来判断电路中是否有电流。那么电流是什么呢?物理学中常用电流与水流、人流、车流来类比,引入电流的概念。
一、认识电流
1、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或者说向一定方向移动)形成了电流。
2、电流方向:物理学中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由于正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也可以说电流的方向与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用电器接入电路闭合开关时,电源外部电流沿着电源正极→开关→用电器→电源的负极的方向流动,电源的内部电流从电源的负极→电源的正极的方向流动。
如图11-3-1所示串联、并联电路电流方向。会标电流的方向
3、电流的定义:用每秒电荷通过导体任意横截面的电荷量表示电流的强弱叫电流。用字母I表示。表达式I=Q/t,其中Q表示电荷的多少,单位库仑,简称库,符号C。t表示时间单位秒符号、电流的单位:国际单位安培,简称安,符号=1C/s 常用单位:毫安(mA),微安(μA)换算式:1A =1000 mA 1 mA=1000μA 1A =106μA 台灯工作时的电流为的含义:表示每秒通过台灯的电荷量为
二、怎样测量电流
1、认识电流表
①作用:测量电路中电流的大小
②电路符号 圆圈内的A表示所测的电流用安培作单位。
③有三个接线柱,标了“—”或“+”表示公共的接线柱,另二个标数字的表示量程的接线柱。二个量程:“0~”“0~3A”对应的分度值分别为,
2、电流表的使用
为了方便学生记忆,将书P16电流表使用说明书详解后归纳为以下几个字。
①校零:使红色指针对准“0”刻度线。
②串联:只串不并,并则短路,因电流表电阻很小,相当于导线。
③正进负出:使电流从电流表“+”接线柱进,从“—”接线柱出。
④量程:估测或试触(从大量程先试,如偏角小则试小量程。)
⑤禁止:不允许把电流表不经过用电器直接接在电源的两极。
3、电流表的读数方法
①看量程
②看分度值
③看指针向右偏了多少小格,用分度值乘以小格数就是电流表的示数。但记住一定要把单位读出来。练习读出下图11-3-2电流表的读数,若改用“0~3A”的量程结果又怎样?
4、用电流表测电流
在活动3中目的是使学生能正确接入电流表,用不同的量程正确读出读数;比较读数的不同,知道用哪个量程测量会使结果更准确。注意:在电路电流不超过的情况下使用“0~”的量程,读数会更准确。因为“0~”的分度值,“0~3A”分度值,测量工具的分度值越小,测得的结果越准确。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自我评价与作业
初中物理教案3
教学目标
1、常识性了解水能和风能的利用的知识。
2、知道水能和风能的利用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3、知道水能和风能是清洁能源,在使用中的能量转化和我国使用能源
教学目标
1、常识性了解水能和风能的利用的知识。
2、知道水能和风能的利用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3、知道水能和风能是清洁能源,在使用中的能量转化和我国使用能源的概况。
4、通过本节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和节约能源的教育。
教材分析
本节介绍了天然的机械能-水能和风能,以及它们对人类的开发和利用。教材的内容联系实际,是动能和势能的知识延续,是机械能在自然界中的具体体现,学习本节可以使学生对机械能形成比较具体的概念和全面的认识,在教材中还包含了大量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的内容,应当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
教法建议
本节的重点是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对建筑拦河坝提高上游的水位,到水流冲击水轮机,水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这三个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风能和水能的利用可以采用让学生阅读,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教学。提供的资料是:我国水能的使用情况;我国风能的使用情况;关于水能和风能使用的照片。
做好调查的准备,课本后面有两个调查题目,分别是是否有利用水能和风能的可能,及是否有水电站,对于水电站做一些调查。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三节水能和风能的利用
【课题】水能和风能的利用
【重点难点分析】从动能和势能转化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要修建拦河坝来提高上游的水位,对于水轮机的构造和发电厂的组成不要详细分析,从联系实践来学习,并扩展对机械能的认识视野。
【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内容建议用阅读的方法学习
1,用课前诊测引入新课
提出思考问题:重力势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动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河水从高处落下,说明水的能量转化情况。
2,阅读水能的利用
方法1,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自行阅读并提出问题,组织成小组讨论,并提交思考答案,由全班同学审查。此种方法适合于班级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并组织的教师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较广的知识面。
方法2,提出思考问题:我国古代利用水能的情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利用水能发电的情况;拦河坝提高水位的意义;利用水能发电的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利用潮汐发电的方法和意义及其发电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3,阅读风能的利用
教学方法同上,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提供关于风能的利用的资料(这是在上一节课应当布置的课题),学生提供的资料可以由班级共享。对于一般的教学过程,可以提出思考问题:风能的利用状况;风能的特点(优点和发展特点)等。
4,布置学生实践题目
调查本地域中水能和风能的利用状况;是否还有可以利用的水能和风能资源;实际的水电站的使用情况等。
初中物理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感到学习有用,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重、难点: 力的概念(重点)
力的作用效果,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难点)
教 具: 弹簧、乒乓球、排球、磁铁、小车、铁钉、锯片、汽球、海绵;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方法 : 问题——体验——探究教学法
教学课时 : 一课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新课引入
先设计悬念,激起学生求知欲,从而引出所要探究的内容“力”,再让学生看课文“?”后面的一段内容,再让学生说出常用“力”字的词及其意义。(接着让学生体验下面的过程)
1、学生紧握拳头。
2、同桌或后桌的同学互相掰手腕。
3、全班学生用力搬起课桌站立10秒钟。
让学生谈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原因。
先请学生谈谈对力的认识,举出平时用力的一些动词,如:推、拉、压、握……。然后讲解人们对力的认识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的,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从事生产劳动中经验的结晶,如:提水、挑物体、拉车、射箭等都不同程度感觉到肌肉紧张。在此基础上,引入“什么是力”的课题。
(多媒体投影): 什么是力
新课教学:
一、力是什么?(多媒体投影)
1、观察、演示:(多媒体投影——出示一组运动图片)
①在刚才学生的体验下,引导学生得出“力”是人对物体的作用,是人对物体施加了力。
②接着让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物体间能否发生力的作用呢?生产中,有没有见过其他物体对物体施加力的情况吗?(教师组织,学生互问互答)
③学生思考并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多媒体投影)
④刚才学生所举的例子都是物体与物体相互接触而发生力的作用的,让学生对此提出不同的意见。(举出一些不接触也能发生力作用的例子)(多媒体投影——A、B图片)
A》苹果离开树后能下落;
B》铁钉没有接触磁铁,磁铁吸引仍能铁钉;
结论:相互接触的物体间能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也有力的作用。
⑤学生总结出:物理学中的力,是物体对物体推、拉、提、压等的作用,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有学生对“作用”的疑问,教师对此进行解释:在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叫做作用。)
2、概 括:(多媒体投影)
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教师讲解:综上所述,两个物体无论是否接触,它们之间都能发生力的作用,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我们把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多媒体投影)
(学生懂得从例子中分辨这两种物体)
3、多媒体投影上述记录与分析,加深学生对物体力作用的体会
4、鼓励学生由体验提出疑问:一个物体能否发生力的'作用?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从主观感觉出发,有碍概念的理解,例如:紧握拳头时,手没接触别的物体而肌手也紧张,认为一个物体也能有力的作用(处理方法,让学生握拳体会手指与手掌的相互挤压。手指、手掌为两个物体)。
学生总结出:单独一个物体不能发生力的作用。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观察和体验:(多媒体投影和学生实验相结合)
提出问题,再次激起学生继续探索的兴趣:一个人摔倒在地是怎么站起来的?
1、学生实验:
①让全体学生举手拍书桌
②学生用双手拉弹簧
2、(多媒体投影)
① 站在滑板上的学生推墙后的场面;
② 游泳时手和脚向后划水,人为什么前进?
③ 观察球从高处落地后的情况,引导学分析得出结论;
3、总结(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故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运用:划船时船浆向哪个方向划?为什么船能前进?(多媒体投影)
5、质疑讨论:
甲乙两同吵架,甲用手打了乙的脸,脸痛手不痛,是脸受到了力而手没有?
6、做 一 做:
让学生吹好气球后,再放开,气球就会从手中飞出去,分析原因。由此你获得什么启示?(多媒体投影——火箭)
原因:气球向后压出气体,反过来气体向前推气球
三、力的作用效果
先提出问题:物体间力的作用看不见,摸不着,怎样知道物体是否受到了力呢?会产生什么效果呢?
教师讲解什么是运动状态的改变,由学生的实验概括出结论(多媒体投影和学生实验相结合)
1、学生演示:两名学生传接排球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学生演示:
(1)轻压气球
(2)轻拉压弹簧
(3)使锯片变弯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3、质疑讨论:
(学生实验)学生用手压桌面,桌面看不出变化,从而提出: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不都是能产生效果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多媒体投影帮助释疑。)
四、理解知识,发展智力:
创设教学情境,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重视个体,激活学生思维,并使学生获的成就感(穿插于过程)
1.马拉车时车,车随马前进,可见车受力而马不受力对吗?
2.脚踢球时受到的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这时受到球作用的物体是什么?
3.人站在地面上不动,人就不受力吗?
4.磁铁能够吸引铁钉,铁钉也能吸引磁铁吗?
5.玻璃杯摔到水泥地上为什么会碎?
6.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
7.让学生吹好气球后,再放开,气球就会从手中飞出去,分析原因。由此你获得什么启示?
五、探讨总结(多媒体投影)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
独存在;物体间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直接接触的物体间可以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
接触的物体间也能发生力的作用。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运用这个知识
解释生活、生产实际中遇到的一些实例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4、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六、教师结束语:
有的力很小:小蚂蚁搬着面包屑,细雨纷飞飘落;分子在吸引,在排斥。有的力很大:狂风巨浪,轰然巨响,火箭腾飞,斗转星移,宇宙奇观,力真美妙!关于力还有更神奇美妙的力学现象,同学们回去后按探究问题探究,如果发现新的问题,我们大家再来共同探讨!
七、探究问题
1、力的大小如何比较?
2、怎样对力进行测量?
3、你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一种测量力的工具吗?
初中物理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电压表使用步骤及注意事项,正确使用电压表进行测量,知道在只有一个用电器的电路中,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与电源两端的电压相等。
2、通过测量电压,掌握电压表使用方法,提高动手操作及实践能力。
3、体会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养成严谨认真的科学研究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电压表的使用方法。
【难点】正确使用电压表进行测量。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上课,同学们好!上课之前老师想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电路中电压的大小应该利用什么仪器进行测量?举手最快这名同学你请来说。他说测量电压要用电压表。请坐,看来你对于之前的知识掌握得很牢固。同学们,在只有一个用电器的电路中,用电器两端电压和电源两端电压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能否利用电压表测量并得出结论?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来走进今天的新课《用电压表测电压》。
环节二:新课讲授
同学们我们先来从连接电路的角度思考,需要哪些实验仪器?老师听到有的同学说要用到电源、开关、导线,还有的.同学说需要小灯泡、电压表等仪器。
我们已经知道了要用到的实验仪器,那么再来想一想,怎样正确使用电压表?第二排这名男同学你请来说。很好,请坐,他说使用前,要预估待测电压,选择电压表中恰当的量程,使用中电压表要注意正接线柱电流流入,负接线柱电流流出,且电压表要与被测用电器并联。还有哪位同学能来补充?同桌请来补充。她说如有需要,可以直接与电源进行串联,此时测量的是电源电压。待示数稳定后读数,认清所选量程所对应的分度值,进行正确读数。使用后要将仪器整理放回。请坐,看来同学们对于上节课的知识已经完全掌握了。
要用电压表进行测量电压,具体步骤是什么呢?老师在多媒体屏幕上展示了一张实验仪器图,同学们试着结合图片说一说测量的具体步骤应该是什么?靠窗的这名女同学你请说。她说先将电压表接在小灯泡的两端,接通电路,读取电压表的示数;再将电压表接在电源两端,接通电路,读取电压表的示数。观察两次测量电压表的示数。很好,请坐,总结得十分全面。
那么同学们,测量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呢?老师在这里告诉大家实验的注意事项。首先一定要先连接电路,检查无误后再闭合开关进行测量。每次想要更改电路,需要先将开关断开,再进行操作。
现在同学们相邻四人为一小组,老师给大家十分钟的时间,结合桌上准备的实验仪器进行测量吧。好,时间到,老师通过巡视发现同学们都参与其中,并且分工明确。现在我们找一组同学说一说,他们组的测量结果?第三小组代表请说。第三小组说通过实验发现,两次测量数据是一样的,都是3V。那么通过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他说,在只有一个用电器的电路中,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与电源两端的电压相等。很好,请坐,看来你们观察得很仔细,总结得也很正确。
环节三:巩固提高
同学们,我们现在更换电阻,再次测量,看一看上述实验结果是否正确。老师看到很多同学都已经展示了他们的测量结果,并且得出的结论与上述实验相同。
环节四:小结作业
这节课马上接近尾声了,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掌握了哪些知识?我们重温了电压表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并通过实验,知道了在只有一个用电器的电路中,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与电源两端的电压相等这一结论。
下课后,同学们试着想一想为什么电压表使用时要与被测用电器并联?
同学们,下课!
四、板书设计
(略)
初中物理教案6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选自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书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这节课是高中力学的基础和重要内容,也是高一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掌握好弹力能为今后力学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形变和弹性形变
2、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3、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图示中正确画出它们的方向
4、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成正比,会用胡克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三、[教学重点]
1、弹力有无的判断和弹力方向的确定
2、胡克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
弹力有无的判断和弹力方向的判断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弹簧海绵微小形变演示仪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体会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发现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无论是推、拉、提、举、还是跳高,跳水都是在物体与物体接触时发生的,这种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可以称之为接触力。我们通常所说的拉力、压力、支持力等都是接触力。接触力按其性质可以分为弹力和摩擦力,它们在本质上都是由电磁力引起的。本节学习弹力。(板书弹力)
[新课教学]
一、弹力的产生
温故知新:在初中我们已经学过了形变,下面一起来复习一下形变的概念:
形变: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形状或体积改变
问题引领:
1、问题:物体为什么会发生形变呢?(教师举手示意)
学生:因为受到了力的作用。
2、问题:如果发生形变的物体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称之为什么形变?
3、问题:如果不能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又叫什么形变?塑性形变又可以称为范性形变或非弹性形变。
(1)弹性形变:能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
(2)塑性形变: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
4、弹簧发生的形变一定是弹性形变吗?(有的同学说是,有的同学说不是)现在请同学们拿起课前我们自制的小弹簧,轻轻的弹一弹,我们发现它能恢复原状,然后我们在拉住弹簧的两端用力拉,它现在还能恢复原状吗?学生答:不能,那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呢?引出弹性限度的概念。
(1)弹性限度:形变超过一定限度,物体形状将不能完全恢复,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
5、问题:一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都能发生形变吗?同学们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而实际上所有的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都会发生形变,只是有的形变非常微小,不易观察。现在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伸出一个手指按压桌面,你能看到手指的形变吗?你能看到桌面的形变吗?
那么对于像桌面的这种微小的不易观察的形变我们就可以用下面的方法进行放大观察。请看大屏幕。课件展示:显示微小形变
最后教师总结:一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都会发生形变,只不过一些物体比较坚硬,虽发生形变,但形变量很小,眼睛根本观察不到它的形变。
6、问题:那形变和弹力又有什么关系呢?
请用手拉伸桌面上的弹簧感受手与弹簧之间力的作用,我们看到弹簧在力的作用下发生了形变,由于弹簧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手产生了力的作用。同时我们也能看到手的形变,由于手要恢复原状就对跟它接触的'弹簧产生力的作用。我们就把这种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称之为弹力。
(1)弹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来的形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发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分析弹力: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弹力的概念,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能恢复原状的形变是什么形变?学生一定回答弹性形变。对于它接触的物体要产生力的作用,光发生形变不接触的力能称之为弹力吗?学生回答不能,例如磁铁吸引有一定距离的铁块。这种力就不能称之为弹力。所以弹力的产生是有条件的。
请同学们根据定义总结弹力产生的条件?
学生:一般都能说出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
老师总结:相互接触物体间是否存在弹力的判断方法
1、从弹力产生的条件判断
2、从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
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弹力的产生条件进行判断下列哪些力属于弹力(边讲边练)
课件展示例题:以下各种力属于弹力的是()
A、压力
B、地球吸引树上的苹果
C、支持力
D、绳子对物体的拉力
二、弹力的方向
通过以上两个实例分析压力支持力和绳的拉力的方向。
以抢答的形式完成下列两个表格。
1、支持力的方向: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2、压力的方向: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压的物体;
3、绳的拉力方向: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案例分析─弹力方向判断(此处图根据需要选择)
(1)平面与平面间弹力方向:过接触点垂直平面指向受力物体
(2)点与平面间弹力方向:过接触点垂直平面指向受力物体
(3)曲面与曲面间弹力方向: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垂直并指向受力物体
[交流与讨论]如何判断物体间是否有弹力?
三、弹簧的弹力
[学生实验]: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
课件展示实验过程,引领学生操作,开始学生实验。得出数据用表格绘图的形式直接呈现给学生,从而得出结论。
1、结论: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弹力的大小F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x成正比
2、胡克定律:F=kx
3、k:劲度系数,描述弹簧的软硬程度,单位是牛顿每米,符号是N/m
四、巩固练习:(此处习题根据需要选择添加)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完成学案上的习题
初中物理教案7
教学目标
(1)理解电功率概念,理解电功率和电压、电流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2)能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3)能根据测量电功率的实验需要,正确选择器材、设计电路和确定实验步骤;
(4)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在电流一定时导体消耗的电功率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电功率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2、能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3、知道并理解测定小灯泡电功率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2、根据测量电功率的实验需要,能正确选择器材、设计电路和确定实验步骤;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基本概念的复习
二、主要复习过程
(1)设疑引入课题
(2)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
前面布置了简单的复习提纲,首先请几个同学回答一下,师给予激励性评价。
1、电功率是反映什么的物理量?
2、电功率的定义是什么?电功率的计算公式是什么?电功率的单位是什么?
3、其他计算电功率的公式有哪些?
4、什么叫额定功率?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有什么不同?
5、测定小灯泡额定功率实验中,需要哪些器材?在实验中应注意哪些问题?请画出实验电路图。 “100W的'白炽灯一定比25W的亮”,你认为这一说法对吗? 请生用桌上“6V 6W”和“6V 12W”的两盏灯、6V学生电源、开关、导线连接电路模拟实验。
提出问题:这两盏灯可以怎样连接?
让学生对实验现象分组讨论,教师在必要时给予启发和引导。
小结:电流一定时,根据P=I2R得出电功率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当电压一定时,根据P=U2/R得到电功率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学生回答1-5题
学生积极讨论,甚至产生争论
学生讨论,容易得出:两灯可以串联或并联 实验探究,观察现象:
两灯串联时,6W比12W的灯泡亮。
两灯并联时,12W比6W的灯泡亮。
学生分组对实验现象分析和探讨
通过探讨,学生对 “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关系有了深刻的理解。知道了灯泡亮与暗是取决于实际功率而非额定功率。知道了在电流一定时导体消耗的电功率与导体通过提问检验了学生自主复习的效果引发了学生要探究的欲望面对两个相反的实验现象,学生进入主动思维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使
为了巩固和延伸,请生进行实验2:桌上有“6V 3W”的灯泡一只,8V学生电源一个,若要测该灯的额定功率,还需要选择哪些器材?怎样连接电路?
教师巡视指导
用Flash制作的电脑课件,在 “背投”上将学生刚做的实验过程动态模拟演示,组织全班进行集体研讨,在讨论和争论中,教师适时点出问题关键,帮助学生理顺思路,使全班学生都有所提高。将L1“6V 6W”和L2“6V 12W”的两盏灯串联接在某电源上,已知其中有一盏灯恰好正常发光,而其中的另一盏比正常暗,问
(1)哪一盏正常发光?
(2)电源电压是多大?
利用投影将学生练习反馈矫正。
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 通过实验,学生真正理解了滑动变阻器在本实验中的作用是:改变灯泡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
学生练习
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基础上。明确解题逻辑性和规范性精选习题,巩固提高.
(3)本课小结
(4)课堂练习
(5)布置作业:中考题选编
初中物理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重力是如何产生的,能列举生活中的重力现象,感知重力;
(2)了解并描述重力的方向,会用重力方向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通过实验探究,知道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4)了解重力的重心。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方法;
(2)通过体验和观察,感知重力方向,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思考的能力;
(3)通过创设物理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观察、实验、设问释疑,营造师生情感交流、相互启迪、轻松和谐氛围;
(2)通过体会“物理就在身边”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学生经历自主建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的过程,认识重力;
(2)通过观察、讨论及实验,让学生了解重力方向、重力的作用点。
教学难点:
(1)通过创设主动学习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描述“重力方向”过程的教学
三、教学准备
学生:弹簧测力计、质量已知的钩码、重垂线、铁架台、细线、简易水平仪
教师: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自制“重力方向”演示器、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下面老师要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场景,请同学们判断是什么原因?
搬不动讲桌 学生向上跳跳不来 小球下落
生:是由于地球的吸引力
生活还有那些事实可以支持你的观点呢?
师:我们就把这种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师:请同学们利用身边物品创设不同情境,体验重力的存在。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小结学生感受,引导探究方向
2、重力方向教学
师: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同学们观看课件中苹果下落?
请同学们利用身边物品分组探究并讨论。
师:巡视、指导。在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
师:你发现了什么?
师:什么样的方向是竖直向下呢?请看实验:
师:竖直向下的含义是什么?
生:垂直于水平面
3、重力大小教学
师: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请猜想!依据什么?
师:引导学生讨论、验证猜想,选择有价值的猜想进一步探究。
师:巡视、指导
师: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质量有什么关系?依据什么?
师:引导学生讨论重力与质量数学表达式中各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多媒体展示
4、重力作用点的教学:
师:用手指托住直尺;若手指移向两边,还能托住直尺吗?直尺所受重力的大小并没有发生改变呀,为什么托不住了呢?
师:你知道了什么?
师:还想了解什么?
四、小结:
重力: 由于地球地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重力的大小:物体所受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G=m g g=9.8N/Kg 表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
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
初中物理教案9
一、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物理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亲身体验,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物理教学中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发展能力,最终目的培养学生终身的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教材地位作用分析:本节课处于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第四节。本章整体学习能量知识,前面学习了《机械能》、《内能》。这一节是将机械能与内能进行结合,学习两种能量的转化及生活应用。同时本节也是对改变内能的方式的补充,所以学好前三节知识是前提,学好本节知识是对前面知识的提升和应用。
3、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知道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
2、通过视频了解热机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3、知道四冲程内燃机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过程方法目标:
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提高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1、了解内能的利用在社会发展的意义
2、通过探索性实验,提高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培养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本节重点为:认识到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其他形式能向内能的转化过程。难点是:通过观察、分析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实例,知道热机的工作原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不会时,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一些问题台阶,帮助学生逐步通过现象分析到本质。在对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情况分析时(外界对物体做功时内能增加;物体对外界做功时内能减小)通过实验归类,进行突破。对热机的工作原理这个重难点突破方法上,我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刺激:有视频、有自主学习课本、有问题引导合作讨论、有模具针对点观察(曲轴的转动情况)。调动学生的各种学习机能来主动学习。
5、教法设计:
实验探究法、视频辅助法、指导读书法、问题引导法。运用实验探究法能更好的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同时还能让学生亲身体验。视频辅助法把不容易展现的汽油机工作过程全方面多角度的展示给学生,弥补了模具小、可视性差的缺陷。指导读书法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阅读课本时教师通过问题引导,使自主学习更具指向性,目标性更强。对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知识点教师通过针对点专门突破讲解。
6、学法设计:实验法、观察法、阅读法、讨论法。这些方法的应用都是为了让学生限度的参与教学,做学习的主人,自己参与,自己解决。
二、教学准备:利用铁丝、铅笔、图钉等随手可得的器材让学生动手体验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演示两个实验空气压缩引火仪、电子式火花发生器、酒精、小瓶,学生体会归纳内能与机械能的转化。利用汽油机模型、观看汽油机工作视频,物体与视频资源结合,学生通过多种方法学习。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新课引入
ppt图片导入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什么?
图片情境导入:为什么汽车高速行驶时,轮胎的温度会升得很高?
火箭上天,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寻找图片中改变内能的方式,复习回顾旧知
复习旧知,引出新课题。
二、新课教学
1、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
活动与演示:
(1)把图钉按在铅笔的一端,手握铅笔使图钉在粗糙的硬纸板上来回摩擦,用手触摸一下摩擦的地方,有何感觉?图钉的内能变化了吗?
(2)小组活动:弯折铁丝十余次,用手指触摸一下弯折处,有何感觉?铁丝的内能变化了吗?
(3)学生演示:空气压缩引火仪,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提问:在刚才的活动中,物体增加的内能从何而来的?能量是如何转化的?(在克服摩擦做功时,物体的机械能减少,内能增加,即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板书: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做功
提问:(1)采用哪些办法可以使铁丝温度升高内能增大?这些方法中,哪些是采用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的?哪些是通过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的?
学生举例,如:放在太阳下晒;在石头上摩擦;放在热水中烫;放在火上烧;用锤子敲;用力反复弯折等。
(2)仅凭铁丝温度升高内能增大这一现象,能否断定是通过热传递方式还是做功方式来实现的?(做功与热传递的等效性)
(3)你能再举一些通过做过来改变物体内能的实例吗?(钻木取火;飞船自由下落时温度升高;)
区别:热传递方式是内能的转移过程,能的形式没有变;而做功方式是机械能向内能的转化过程,能的形式已经发生改变。
2、热机
(1)热机中的能量转化情况
演示:演示点火爆炸实验。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学设计分析能量转化情况:化学能内能机械能
结论:酒精燃烧后的燃气对外做功,燃气的内能减少,转化成机械能。
(2)汽油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热机:是将燃料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燃气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
观看视频:汽油机的工作过程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设问:
(1)汽油机的主要结构是哪几部分?名称各是什么?各有什么作用?
(2)汽油机完成一个工做循环要经历几个冲程?分别是什么?
(3)每个冲程的特点是什么?(从气门的开闭和活塞的移动角度分析)
(4)这四个冲程都有能量转化吗?如果有分别是怎么转化的?
(5)汽油机完成一个工做循环曲轴旋转圈,活塞往返次,四冲程内燃机只有________冲程对外做功,其他三个冲程靠_______完成。
第5个问题教师利用模具进行突破。
用考一考的方式来考察对汽油机的学习效果,用超链接制造出翻翻看的效果.
3、阅读:了解热机的发展历程。向学生补充一些蒸汽机、燃气轮机、涡轮喷气发动机、火箭发动机的初步知识。
4、小结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做一做
看一看
学生思考,内能的增加是通过什么方式?
归纳这三个活动的共性:做功,并且是外界对物体做功
学生举例
指导学生总结热传递与做功改变内能时的区别。
分析能量的转化情况
思考:与前三个试验的区别是什么?
学生看视频
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后经过小组讨论再回答
学生自主学习,互动交流后填写答案
通过多个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并归纳总结。注重知识的获得过程。
三个活动分别对应:克服摩擦做功、压缩做功,让学生总结共性,学会归纳的方法。
让学生明白:新旧知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进行归纳,寻找异同
由点火爆炸试验引出热机,同时与前面知识做一对比。让学生分清机械能与内能转化包括两种情况:外界对物体做功与物体对外界做功
先通过视频让学生对汽油机有一个整体认识
再通过问题驱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寻找答案
课堂练习
1、如图所示是热机的四个冲程,其中属于做功冲程的是( )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学设计
2、汽油机工作过程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冲程是( )
A.吸气冲程B.排气冲程C.做功冲程D .压缩冲程
3、汽油机在压缩冲程中,工作物质被压缩,气缸中气体的( )
A.压强增大,温度降低B.压强增大,温度升高
C.压强减少,温度降低D.压强减少,温度升高
作业布置
练习册21页1-----10题
板书设计
初中物理教案10
【教学目标】
1.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象的特点.
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能进行有关的计算.
3.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会应用这一公式分析和计算.
4.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象的物理意义,会根据图象分析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一时间、位移-时间公式的理解及计算.
【教学难点】
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象的理解及应用.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教师提问:
什么是加速度?加速度与有什么速度、速度变化、速度变化率的关系?
判断:加速度变大,速度一定变大?加速度不变,速度也不变?
(二)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物理学中将物体速度发生变化的运动称为变速运动.一般来说,做变速运动的物体,速度变化情况非常复杂.本节,我们仅讨论一种特殊的变速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汽车匀加速启动时,各时刻对应的瞬时速度:
t/s 0 1 2 3 4 5
v/m· 2 4 6 8 10 12
生:每增加1s,小汽车的速度值都增加2m/s。每个相同时间,速度变化相同。
师:计算小汽车的加速度,选取任意两个时刻,如将3s和4s,2s和5s对应的速度值代入加速度定义式。
生:加速度为2m/s2
教师:从数据中可知:小车速度怎么变化,但是加速度又如何呢?.
生:小车速度不断增大,但是加速度保持不变.
得出结论:物理学中,称物体加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为匀变速直线运动.
教师:匀变速直线运动是一种理想化的运动模型.生活中的许多运动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运动规律往往比较复杂,但我们忽略某些次要因素后,有时也可以把它们看成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例如:在乎直的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在超车的一段时间内,可以认为它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刹车时则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到停止.深受同学们喜爱的滑板车运动中,运动员站在板上从坡顶笔直滑下时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笔直滑上斜坡时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三)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关系v-t=v0+at
速度——时间公式可以由上述表格中的数据通过数学归纳法得出。也可以通过加速度的定义式推导得到:a=
其中vt为末速度(时间t秒末的瞬时速度)
v0为初速度(时间t秒初的瞬时速度)
a为加速度(时间t秒内的加速度)
教师:之前我们复习了加速度的定义:a=。那么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在匀变速直线中,加速度a确定不变,初速已知v0。时间t秒末的瞬时速度怎样表示呢?
生:vt=v0+at.
教师:很好,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关系vt=v0+at。
那么什么时候物体匀加速运动,什么时候匀减速运动呢?
讨论:
(1)当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时,a 与v0 同向,为匀加速直线运动;
(2)当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减小时,a 与v0 反向,为匀减速直线运动;
(3)如果初速度为零,v0 = 0 , 则 vt = at 。
一般取v0方向为正,当a与v0同向时,a>0;当a与v0反向时,a<0
可见:v-t=v0+at为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公式的一般表达形式(只要知道v0和a就可求出任一时刻的瞬时速度.)
例题1:斜面上一小球以初速度12m/s沿斜面向上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为 ,求5s后该小球的速度。
(四)速度—时间图象:
1.取初速度为正方向,匀加速直线运动图像
先通过一个实例来让学生画图,让他们对速度时间图像有直观的了解。
(1)由vt=v0+at可知,vt是t的一次函数,根据数学知识可知其速度—时间图象是一倾斜的直线.
(2)由v-t图象可确定的量:
图线上点的意义——某时刻物体速度的大小、方向
图线中线的意义——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直线为匀变速运动)
线的斜率的意义——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图线与纵轴的截距——物体的初速度
2.其他匀变速直线运动图像
下面图像都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吗?加速减速?初速度方向?加速度方向?(用正负表示)
3.辅助练习
例如:根据图我们可以求出:
(1)甲的初速度为2 m/s,乙的初速度为12 m/s;
(2)在第2 s末甲、乙瞬时速度相同,均为6 m/s;
(3)甲做匀加速运动,加速度为2 m/s2;乙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为-3 m/s2;
(4)甲、乙前2 s内的位移分别为:s甲=(2+6)×2/2 m=8 ms乙=(12+6)×2/2 m=18 m.
(四)位移—时间关系
1.先说明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时间图像与时间轴所夹的面积大小等于物体运动的位移。由此得出速度位移图像与时间轴所夹的面积等于位移。
猜测:匀变速直线运动中,v-t图包围面积也表示位移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来推导(微元法).把匀变速直线运动分成几个匀速运动,匀速运动位移为速度乘以时间。当分成越来越多的匀速运动后,就越接近匀变速直线运动。由此可见包围面积表示位移。
意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内的位移数值上等于速度图线下方梯形的面积.
得s=×t,s=(v0+v0+at)t=v0t+at2.
讨论:当a=0时,s=v0t;
当v0=0时,s=at2;
当a<0时,s=v0t-at2(此时a只能取绝对值).
初中物理教案11
教学重点和难点:
超声波的应用
学生查找、交流信息、应用知识的能力
课前准备:
收集信息
处理信息(在医学上、在军事上、在生活中、近代科学技术)制成Powerpoint
教学设计图示: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与意图
什么是超声波
超声波有哪些主要特征
超声波有哪些应用 收集信息
处理信息(在医学上、在军事上、在生活中、近代科学技术) 充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把学校的课堂与社会实践和科学技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的引入:
播放海豚表演的视频,提出问题:你知道海豚是如何捕食吗?
新课的教学:
学生主持:今天我们就学习超声波,我们人耳能感觉到声音的频率在20 Hz 至20000Hz之间.频率低于20Hz和高于20000Hz的声波,都不能引起人的听觉,低于20Hz的声波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超声波.超声波的特点:束射特性、吸收特性、超声波的能量传递特性、超声波的声压特性.现在我分别介绍它们.
一.束射特性
由于超声波的波长短,超声波射线可以和光线一样,能够反射、折射,也能聚焦,而且.遵守几何光学的定律.即超声波射线从一种物质表面反射时,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当射线透过一种物质进入另一种密度不同的物质时就会产生折射,也就是要改变它的传插方向,两种物质的密度差别愈大,则折射也愈大.
二.吸收特性
声波在各种物质中传播时,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强度会渐进减弱,这是因为物质要吸收掉它的能量.对于同一物质,声波的频率越高,吸收越强.对于一个频率一定的声波,在气体中传播时吸收最历害,在液体中传播时吸收比较弱,在固体中传播时吸收最小.
三.超声波的能量传递特性
超声波所以在各个工业部门中有广泛的应用,主要之点 还在于它比可听声波具有强大得多的功率.为什么有强大的功率呢?因为当声波到达某一物资中时,由于声波的作用使物质中的分子也跟着振动,振动的频率和声波频率—样,分子振动的频率决定了分子振动的速度.频率愈高速度愈大.物资分子由于振动所获得的能量除了与分子的`质量有关外,是由分子的振动速度的平方决定的,所以如果声波的频率愈高,也就是物质分子愈能得到更高的能量、超声波的频率比可听声波可以高很多,所以它可以使物资分子获得很大的能量;换句话说,超声波本身可以供给物质足够大的功率.
四.超声波的声压特性
当声波通入某物体时,由于声波振动使物质分子产生压缩和稀疏的作用,将使物质所受的压力产生变化.由于声波振动引起附加压力现象叫声压作用.由于超声波所具有的能量很大,就有可能使物质分子产生显著的声压作用、例如当水中通过一般强度的超声波时,产生的附加压力可以达到好几个大气压力.液体中存起着如此巨大的声压作用,就会引起值得注意的现象.当超声波振动使液体分子压缩时,好像分子受到来直四面八方的压力;当超声波振动使液体分子稀疏时,好像受到向外散开的拉力,对于液体,它们比较受得住附加压力的作用,所以在受到压缩力的时候;不大会产生反常情形.但是在拉力的作用下,液体就会支持不了,在拉力集中的 地方,液体就会断裂开来,这种断裂作用特别容易发生在液体中存在杂质或气泡的地方,因为这些地方液体的强度特别 低,也就特别经受不起几倍于大气压力的拉力作用.由于发生断裂的结果,液体中会产生许多气泡状的小空腔,这种空泡存在的时间很短,一瞬时就会闭合起来.空腔闭合的时候会 产生很大的瞬时压力,一般可以达到几千甚至几万个大气压力.液体在这种强大的瞬时压力作用下,温度会骤然增高. 断裂作用所引起的互大瞬时压力,可以使浮悬在液体中 的固体表面受到急剧破坏.我们常称之为空化现象.
现在由每组推荐的同学给大家介绍超声波的应用.
第一组:超声波在医学上的应用
人体各个内脏的表面对超声波的反射能力是不同的,健康内脏和病变内脏的反射能力也不一样.平常说的“B超”就是根据内脏反射的超声波进行造影,帮助医生分析体内的病变.美国科学家正在研究用超声波止住病人体内出血的新技术,可免除手术止血的痛苦与危险.
据新一期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医生通常用动手术的方式来为病人止血,这一方法风险较大.有研究者设想用超声波对体内伤口进行加热烧灼,借以止血.但如果出血位置在脑部,或出血面积较大,这种方法就很不可取.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科学家发现,高密度聚焦超声波能加快自然凝血过程,无须加热烧灼伤口就能止血.实验表明,超声波会加快血液运动,激活血小板,使它们错认为自己是在流经一个破裂的伤口,从而加强粘着性,与细胞膜及其它血小板粘附,促进凝血. 这一方法比手术止血和超声波加热止血更安全.研究人员将进一步完善这项技术,先在动物身上试验,然后用于人体.
第二组:超声波在军事上的应用
为什么在水中不采用雷达、卫星遥感技术等先进技术而仍用落后的声纳呢?
海水能吸引电磁波,雷达用不上了.海水吸热能力太强,红外线技术无用武之地;水的透光能力差,而吸收光的能力却很强,光学观察设备如望远镜也使不上了.特别是深海中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探照灯又会暴露自己. 而海水的传声能力却比在空气中强得多.声纳技术就应运而生了.声纳机发出一束不同频率的声音信号,再用特殊设备接受反射信号加以分析,这样就如同安上了蝙蝠的耳朵,周围的情况也就知道了
第三组:超声波在生活中的应用
超声波鼠虫驱除器:超声波没有穿透力,故遇到障碍物不能穿透,但是能反射回来,但是必须是硬物体才能反射,但损耗很大.超声波遇软物体能被吸收,如窗帘、沙发、衣、被等物,所以也影响它的使用面积.该仪器寿命3年以上耗电极微,每月1—3度电,输出为1W电压为11伏对人无危险伤害,安全可靠
超声波洗衣机:彻底“抛弃”洗衣粉,与传统洗涤方式不同,超声波洗衣机主要利用超声波的“空化”作用(超声波作用于液体时可产生大量小气泡 .一个原因是液体内局部出现拉应力而形成负压,压强的降低使原来溶于液体的气体过饱和,而从液体逸出,成为小气泡.另一原因是强大的拉应力把液体“撕开”成一空洞,称为空化.空洞内成为液体蒸气或溶于液体的另一种气体,甚至可能是真空.因为空化作用形成的小气泡会随周围介质的振动而不断运动、长大或突然破灭.破灭时周围液体突然冲入气泡而产生高温、高压,同时产生激波.和空化作用相伴随的内摩擦可形成电荷,并在气泡内因放电而产生发光现象.在液体中进行超声处理的技术多数与空化作用有关),产生巨大能量,将污垢从衣物上“震”下来溶解到水中,然后再通过内筒的转动对衣物进行摔打和水流穿透,洗净衣物.超声波洗衣机不仅无污染,而且比普通洗衣机节水三分之一.
BJ49-密度计超声波清洗器,本系列仪器的超声波发生源和震板为独立组件,主要适用于油田、炼油厂密度计圆管内壁清洗,同时也适于各种相同密度计尺寸规格的管道、圆管、方管内壁的清洗.
超声波加湿器
第四组:超声波在近代科学技术上的应用
很多动物都有完善的发射和接收超声波的器官.以昆虫为食的蝙蝠,视觉很差,飞行中不断发出超声波的脉冲,依靠昆虫身体的反射波来发现食物.海豚也有完善的“声纳”系统,使它能在混浊的水中准确地确定远处小鱼的位置 .现代的无线电定位器——雷达,质量有几十、几百、几千千克,蝙蝠的超声定位系统只有几分之一克,而在一些重要性能上,如确定目标方位的精确度、抗干扰的能力等都远优于现代的无线电定位器.深入研究动物身上各种器官的功能和构造,将获得的知识用来改进现有的设备和创制新的设备,这是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叫做仿生学.
教学反思:
教学点评:
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同学们对超声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首先对所有的同学付出的努力我感到很高兴,大家通过自己的查找资料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知识,而且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同学们的自由发言、提问都非常的出色.现在我们整理一下课堂学习的思路是什么?
提出问题 合作讨论 得出结论.现在同学们完成下列表格,选出自己认为优秀的同学
初中物理教案12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1.会使用表、刻度尺测量平均速度.
2.正确观察和测量平均速度.
情感目标
1.通过实验养成认真细致的行为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2.通过实验养成和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 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设计实验来巩固平均速度的知识,练习用钟表测时间,用刻度尺测长度,选用的器材简单,木块、斜面和小车,在斜面的中间放上铁片,用来划分两段路程,在小车或小球撞击到铁片上时能记录时间,两段时间之和就是小车在斜面上的总路程所通过的时间.
教材要求学生计算前半程、后半程、总程的平均速度,应当严格按照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计算,在计算中复习物理计算的步骤.
教法建议
用实验法 教学 ,观察实验仪器,看各部分的在实验中的作用,并分析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和如何测量该物理量,实验表格中的数据对应着哪步的测量结果.
要分小组做实验,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小组可以有发令成员,负责使小组各位准备完善后统一进行实验.有手持小车准备实验的成员,当听到发令后进行实验,有记录成员,当小车到达铁片时,听到撞击声就记录钟表所用的时间,并记录在表格中,三个成员共同完成本实验.
还可以在条件较好的学校、学生中使用其他的方法,例如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的过程,只要能完成测量平均速度的目的就可以采用.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学 设计示例
【 教学 单元分析】
实验要求学生会用钟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同时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对于实验器材可以自行选择.
将数据填入表格中,计算三个阶段的平均速度,如果用停表计时,可以用教材中的表格,如果用钟表计时,应当将运动时间改为三个栏目“计时开始、计时结束、运动时间”,再分别计算出运动时间.
对于时间的测量,应当进行适当的.练习,经过几次实验,时间就会测得准确些.
【 教学 过程 分析】
一.实验指导
小车的坡度要很小,小车在斜面的运动时间就会较长,测量时间增长,最后结果的误差就会减小.金属片放在斜面的中间,测量出斜面的总长,则前半程、后半程和全程的距离都可以得到.
二.表格设计
提供一个表格供参考
路程
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
计时开始
计时结束
运动时间
s 1 =
t 11 =
t 12 =
t 13 =
v 1 =
s 2 =
t 21 =
t 22 =
t 23 =
v 2 =
s =
t =
v =
三.实验过程辅导
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实验器材可以让学生说明,指出长度、时间的测量可以用测量工具直接测量,而速度测量需要测量长度和时间再根据速度公式计算,所以实验原理是速度的公式 ,由公式也可以看出实验器材是钟表和刻度尺.
平均速度测量,实验难点是计时结束以听到撞击声为准,即听到声音的同时记录结束时刻,注意学生区分时刻和时间的概念,时刻是结束或开始时刻在时间轴上的位置,而运动时间是这两个时刻之间的在时间轴上的长度,所以表格中的 t 13 = t 12 - t 11 , t 23 = t 22 - t 21 .
平均速度的计算,注意物理量的对应, .而 决定不能认为 ,可以让学生分析两个问题以加深理解:
1.某运动过程中,行驶的路程前半程的速度是10m/s,后半程是20m/s,计算全程的平均速度.
2.某运动过程中,前半段时间行驶的速度是10m/s,后半段时间行驶的速度20m/s,计算全程的平均速度.
对于问题1,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对于问题2: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 板书 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
调查在交通规章制度中,对速度的限定
【组织形式】
学生小组
【 教师 辅导参考方案】
1.我国不同的公路、铁路(两者都分不同的级别)中对速度的要求.
2.对于同一种路面,各个国家的规定是否相同,分析其特点.
3.其他相关的问题,例如某路面超速的处罚是什么.
【评价】
1.从网上学习的小组,列出学习过程.
2.在实际调查中,小组如何分工协作的,写出各个成员的任务列表.
3.学生是否提出了创新问题.
初中物理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加速度概念,知道加速度方向和大小
2,运用类比法得到加速度公式
3,学会利用DIS试验获得加速度运动物体v-t图像,并利用其图像的数学含义加深和完善对加速度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
知道加速度是矢量,能判断加速度方向
三、教学难点
加速度概念的建立
四、教学过程
教师:前面几堂课主要学习的是匀速直线运动,对于这类运动有什么特点?
学生:单位时间里经过的位移都应该相同,任何时刻物体的速度都是一样的。
观察下面几个场景(火箭升空等),这些物体的运动是否匀速直线运动?
(学生回答)这些运动都不是匀速直线运动。
教师:可见生活中的很多运动都不是匀速直线运动,应该属于变速运动的范畴,这些物体的速度时刻在发生变化。
举例讨论:麦克拉仑车队的赛车最高时速可达231千米/小时;它从启动加速到60千米/小时需要3.2秒,从启动加速到100千米/小时要6.3秒。
法拉利赛车的最高时速可达220千米/小时;它从启动加速到60千米/小时需要3 .1秒,从启动加速到100千米/小时要6.2秒。
教师:这两辆赛车各有什么优势和劣势?
学生:法拉利赛车的启动比较快。
提问:学生提到的“启动快”的确切物理含义是什么呢?
学生:是速度增加的快
教师:对,他们增加相同的速度,所用的时间不同,也就是有快慢的区别。今天我们就来速度变化快慢的问题!
下面再看几个例子,阅读教材P29:
1.卡车起动
2.摩托车启动
3.运动员起跑
4.兔子起跑
在10秒内哪个速度变化快?
既然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速度变化有快慢之分,那么我们用怎样的物理量来表示物体速度变化之快慢呢?
设问:怎样表示物体速度变化大小,怎样表示物体速度变化快慢?
学生:速度变化量ΔV=Vt-Vo
教师:速度变化快慢=(Vt-Vo)/ t
我们已经学习了,位移变化快慢=(St-So)/ t
问全体:我们是用什么物理量来描写位移变化快慢的?
学生:速度v= Δs/Δt
1.确立概念
用加速度a速度变化快慢a=Δv/Δt
2.归纳小结:表示物理量变化快慢的.方法
某物理量变化快慢=某物理量变化量/变化量所需的时间
例如:位移变化快慢:Δs/Δt(v= Δs/Δt)
速度变化快慢:Δv/Δt(a=Δv/Δt)
3.加速度概念
加速度:速度变化量v与发生这一变化所需时间t的比。
公式:a=Δv/Δt
单位:m/s2
读法:米每二次方秒
教师:加速度是矢量还是标量(可参考速度概念)
应用:
1.法拉利赛车从启动加速到60千米/小时需要3 .1秒,试计算该过程的加速度。
如果从启动加速到100千米/小时要6.2秒,试计算该过程的加速度。
2.DIS试验:
加速情况:V-t图,使学生了解加速情况下加速度大小计算方法和斜率物理意义。
2.加速度方向
有公式可以知道,加速度a的方向和速度变化Δv的方向相同
(1)加速时
V0表示Vt表示
Δv=Vt- V0的方向向右,a的方向也向右
(2)减速时
V0表示Vt表示
Δv=Vt- V0= Vt +(-V0)
教师:上面2个速度矢量叠加后的方向向什么方向?
结论:加速时:a与速度方向一致
减速时:a与速度方向相反
【小结】
1.什么是加速度?加速度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2.加速度的表达式是什么?
初中物理教案14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一些实例了解质量的初步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
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学会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3.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
4.通过使用天平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助精神。
【教学重、难点】
1.质量的单位以及换算;
2.学习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教学用具】
大水泥钉、小水泥钉各一枚,订书针一锭,天平。
【教学过程】
引导讨论:
(1) 一根大水泥钉与一根小水泥比较有何相同之处?不同之处?
(都是钢造的,用途相同;大小不同;重量不同;所用的钢的量不同)
(2) 一根订书针和一锭订书针比较有何相同之处?不同之处?
(都是相同材料构成,含有的材料多少多少不同)
(3) 物理课本与课桌在构成上有何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外?
(都由物质构成,但它们是不同物质构成的,物理书是纸等材料构成,桌子是木头等材料构成,物理书要的材料的量没有课桌要的材料的量多)
小结:所有物体都由物质构成,一种物质能构成大小和形状不同的物体,由于物体的形状和用途不同组成它们的'物质的多少也可能不同 。
1.质量的概念
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2.质量的单位
(1) 讲解:
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Kg 常用的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和吨(t)
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补充:生活中斤、两也是质量的单位,它在我国民间使用,不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
(2)引导估测常见物体的质量 及小资料的讲解。
一只苹果的质量 、你身体的质量 、
一袋方便面的质量、一只鸡蛋的质量
初中物理教案1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建立热值概念。知道热值是燃料的重要特性,了解热值的表示法和常见燃料的热值,能利用热值表进行有关燃料放热的简单计算。
2、了解热机效率。知道热机工作时燃料释放能量的主要流向,知道可以怎样提高热机效率以及提高热机效率的意义所在。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社会调查、分组交流合作,了解热机效率及热机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热机的利用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并能够简述热机使用产生的排放物
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培养自觉的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燃料的热值、热机效率以及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
教学难点
热机效率的理解和环境保护。
课前准备
木柴、烟煤、焦炭、汽油、柴油、酒精、液化石油气(打火机中装有)等燃料样本,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课前进行有关环境污染方面的社会调查。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无论是烧菜做饭,还是奔驰的汽车与火车,乃至直入苍穹的火箭等都离不开燃料。即从原始人类学会用火的那天起,至今,人们使用的能量绝大部分还是通过燃料燃烧获得的。那么燃料燃烧释放的能量究竟有多少用来做了有用功?以及燃料的燃烧对环境会造成那些影响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四节 热机效率和环境保护”。
二、新课教学
1、课件展示:木柴取暖、煤气烧饭、锅炉中煤炭燃烧、内燃机车、飞机、轮船等,引出常见的燃料。
2、设疑:常见的燃料有木柴、煤炭、汽油、酒精等,在燃烧时都会释放能量,但它们释放能量的能力是否相同呢?如果不同,那又如何来表示它们这种能力的大小呢?
3、交流与讨论:如何比较不同燃料燃烧释放能量的能力的不同?
注:如果学生不能回答,可由教师引导:必须保证哪些量相同才能进行比较?(燃料的质量要相同,而且都要完全燃烧)。
(一)燃料的热值
燃料的热值:把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释放出的能量(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用q表示。单位是J/kg,气体燃料热值单位是J/m3。
注意,质量必须是单位质量1千克,必须完全燃烧。
强调:热值是燃料的重要特性,只和燃料的种类有关,与质量和是否完全燃烧无关。
学生查热值表,并表述木柴、液化气热值的物理意义。
由热值的定义我们知道:
1kg的干木柴完全燃烧释放出1.2×107J的热量;
那么质量为m kg的干木柴完全燃烧释放出多少J的热量,怎么计算?
m﹒q
由此得出热值的计算公式:Q=mq 。
思考:气体燃料通常不用质量而用体积,因此计算气体燃料放热时,公式应该写成 Q=qV
例:计算4kg柴油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
解:查表可知q=3.3×107J/kg,
所以Q=mq=4 kg×3.3×107J/kg=1.32×108 J。
答: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为1.32×108 J。
估算练习:在图12-26所示的情况下,所需的干木柴、烟煤和汽油。
交流与讨论:在图12-26中,实际需要的干木柴、烟煤和汽油的质量大大超过计算得出的数值,这是为什么?
(二)热机效率
实际上热机工作时,并不能将燃料所蕴藏的化学能全部用来对外做有用功,有很大一部分能量在工作的过程中损耗掉了。
课件展示:教材图12-27“热机燃料燃烧能量走向示意图”。
由图可知,真正能转变为有用功的能量只是燃料燃烧所释放能量的一部分。
热机效率:热机转变为有用功的能量与燃料完全燃烧所释放的能量的比值称为热机效率。用η表示(即η=Q有/Q总×100%)。
过渡语:为了合理利用能源,人们一直都在努力提高热机的效率。
自学P38第四自然段
交流与讨论:如何合理利用能源,提高热机的效率?
归纳:主要途径是减少热机各种能量损失。
具体措施:(1)使燃料尽可能完全燃烧(煤粉、鼓风)
(2)减小机械摩擦(选用优良润滑油)
(3)尽量简化机械传动部分(三角旋转式发动机)
5、课件展示:各种热机的效率
思考:热机的效率能否达到100%?为什么?
(三)环境保护
热机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造成了环境污染,如噪声污染、废气污染等。
课件展示:燃料燃烧造成的环境污染的有关图片和生活场景。
交流与讨论:通过上面的展示,并联系我们的生活环境谈一谈:燃料燃烧对环境有哪些影响?
归纳:(1)燃料燃烧排放的烟尘,使空气混浊,影响动植物生长。
(2)汽车等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如过多二氧化碳,引起地球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CO能造成“煤气中毒”,让人缺氧致死。二氧化硫会形成酸雨,危害植物、危害庄稼,破坏生态平衡,还会腐蚀建筑物……
阅读:我国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和信息窗内容,进行环保总动员。
三、课堂小结:
1、热值:①概念:②单位;③公式:④计算:
2、热机效率:①概念:②提高热机效率的.途径:具体措施:
3、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四、课堂练习
1、液化气的热值是4.9×107J/ m3,,其物理意义是 ,完全燃烧5 m3 的液化气可以产生 J的热量。
2、火箭常用液态氢气作燃料,其原因是 。
3、下列关于热值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燃料不燃烧,其热值为零。
B、燃料不完全燃烧其热值要变小。
C、.燃料的热值与燃烧情况和质量无关,只与燃料种类有关。
D、 燃料燃烧时放出热量多的其热值就大。
4、一个含0.6 kg无烟煤的蜂窝煤,能烧开5瓶水,而0.6 kg的液化气可以供普通人家一天做饭、烧开水、洗澡用水。这样看来不同的燃料的 不同,若q无烟煤=3.4×107J/kg,5瓶水的质量是9kg,从20℃到烧开,那么这个煤炉的效率是 。(一个标准大气压下)
5、要提高热机的效率,下列做法不可行的是( )
A、尽量减少废气带走的热量。
B、尽量保持机械部件之间有良好的润滑。
C、尽量减少曲轴传递给飞轮的机械能。
D、尽量减少散热损失。
6、煤和石油在燃烧时生成的气体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氮氧化合物等,燃料的不完全燃烧还会产生粉尘和一氧化碳,这些 和 排放到空气中,严重污染了大气。
7、用煤炭烧开水,水实际吸收的热量远远小于依照热值计算的热量,为什么?
作业设计
①一台大型推土机的推力约为3×104N,匀速推着土总行程达10km,消耗柴油约30.3kg,求推土机上装的柴油机的热机效率。
②点燃一只无烟煤(0.6kg),能烧开5瓶水,而点燃0.6kg的液化气可以供普通人家烧一天的饭菜,开水还可以烧淋浴用的洗澡水。这样看来:不同的燃料( )不相同。若q无烟煤=3.4×107J/kg,5瓶水的质量约为9.5kg,从20℃烧开,那么这个煤炉的热效率是( )
板书设计
第四节 热机效率和环境保护
一、燃料的热值。
热值:1千克的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
(1)符号:q
(2)单位:焦/千克。(J/kg)。或气体燃料的热值:J/m3
(3)热值的物理意义:
(1) 公式: Q=mq或q=Q/m
二、热机效率。
三、环境保护。
【初中物理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物理教案03-09
初中物理教案03-22
(精选)初中物理教案07-17
初中物理教案优秀09-01
初中物理教案:功率11-18
初中物理教案:电压11-23
初中物理教案(精)07-03
初中物理教案(热门)05-25
初中物理教案【优选】05-25
【优秀】初中物理教案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