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5篇(通用)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教学重难点
1.使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前播放《爱在文登》歌曲,创设情境,活跃气氛,引领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刚才听的那首歌叫什么名字吗?(爱在文登)对,爱在文登,那么,请同学们看这组图片,你们能说出这是我们文登的哪些地方吗?对,非常好!这是青龙生态旅游度假村、这是文登学公园、这幅是新建的南海公园、最后一幅是昆嵛山风景区。
这些都是我们文登的旅游胜地,它们有的坐落在城市里,有的则建在乡村。(导入部分加上了一首我们文登人自己的歌《爱在文登》,出示了文登的一些旅游景点的图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是我们人类集中居住的地方,我们统称为聚落。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相关聚落方面的知识。
二、新授知识:
第一部分:聚落与环境
(一)出示学习目标,自主学习
请大家看课本87页图文内容,完成导学案第一部分,自主学习。(板书: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什么是聚落?聚落的主要类型有哪两种呢?谁来说说?(板书:乡村与城市)大家对城市和乡村了解多少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城乡,感受城乡差异。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相关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图片,进一步了解它们间的差异。这是一组相关乡村聚落的图片:图片中有什么?谁来说说?
正如以上两位同学所说,乡村中有农田、果树、池塘、有通往小镇的小路。乡村聚落中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相对应他们所从事的是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这是一组相关城市聚落的图片,在图中你能够看到什么?(我们能够看到城市里高楼林立、有很多商店、学校、医院,道路纵横,车辆很多)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工业、商业、服务业)(添加了更多的图片,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这是一组相关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差异的表格。谁来说说?(师出示表格内容)……
(二)小组合作
同学们,前面我们了解了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那么你知道聚落是怎样形成的吗?什么样的地区聚落密集、什么样的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聚落在不同地区分布的形态是怎样的?(板书:形成、分布、形态)热
(三)交流展示,师总结
(一)承接:请同学们看屏幕,这里有四幅图片:沙漠、极地、高山、平原。现在,让我们做一个假设,假设你是一个原始部落的首领,你会带领你的子民选择把家安在哪里呢?(D)大家都选择把家安在D这里,也就是平原地区。哪个小组起来说一下理由?(A是干旱的沙漠地区,B是寒冷的北极,C是地势高峻的山地,D是近海的平原地区,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气候适宜)在比较中我们发现,自然环境的优劣对聚落的形成与分布有很大的影响。(出示图片协助学生分析影响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
(二)小结:哪位同学能够总结一下:有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呢?多媒体展示:有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什么样的地区聚落密集、什么样的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生答)聚落在不同地区分布的形态是怎样的'?(出示图片,生答)
1、承接:同学们,我们知道,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聚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往往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在世界各地就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当地特色的一些建筑。下面我们就以西亚的民居和东南亚的民居为例,学习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请同学们阅读课本91页内容,完成导学提纲内容。(板书:民居与环境) 2、小组内交流答案。请同学们看屏幕,西亚的民居、东南亚的民居,他们的建筑外貌有什么特点?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这位同学,你起来说一下,好,谁还有补充?这位同学,你说!很好!最后老师来总结一下,请看屏幕!……(师看屏幕讲解)世界各地的民居风格不同,既能适合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社会经济生活关系密切,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
三、拓展延伸:除此之外,你还了解哪些世界上有特色的民居呢?它们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又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威海这里有没有与我们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合的有特色的民居呢?(海草房)谁来说说海草房的建筑外貌有什么特点?我们威海的气候特点是什么?(生答)
世界上其他地区有没有与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合的有特色的民居呢?请大家再看一组图片。(出示江南水乡、蒙古包、泰国高架屋、日本的轻木质房屋、云南丽江古城等图片并讲解)。云南丽江古城是我国的传统聚落,我们国家还有一些有代表性的传统聚落,对于这些聚落,我们是应该保护还是拆除呢?请同学们读课本90页,思考这个问题。(保护or拆除)(保护,并且在保护的基础上加以改建,更利于人类的生活)
出示四合院旅馆和窑洞旅馆图片加以讲解(拓展延伸到世界上一些有特色的民居,观察其建筑外貌,分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使学生对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理解的更为深刻)
四、巩固:下面给大家几分钟时间记忆一下课本上的重点内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了解了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差别;了解了世界上一些有特色的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五、课堂总结。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2、会使用各种方法查阅资料。
教学重点:
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教学难点:
学会使用各种方法查阅资料。
课前准备:
1、天气预报流程图
2、学生课前准备:查找有关天气的网站、准备语文书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随着天气渐凉,我们所在的地区已进入了秋季,同学们都增加了衣服。那今天要给同学介绍的天气有什么特点?现在就请两位同学说一下近几天的天气状况。
1、如何描述天气?
承转:天气是我们经常聊起的熟悉话题,那么什么是天气,如何描述天气?请同学们仿照书本上图A的描述来描述我们现在的天气。
板书:
一、描述天气
活动:看书,同位交流。描述我们现在的天气。
提问:书本上A描述的是什么天气状况?
总结:一般人们会用哪些词语来描述天气?
(人们经常用阴晴、风雨、冷热等等来描述天气。)
展示图片:展现雾、沙尘暴、台风、暴雨、冰雹的天气图片。提问;除了我们刚刚描述的天气状况外,你还知道有哪些天气状况吗?请同学们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
二、天气有什么特点?
承转:究竟什么是天气呢?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话来总结什么是天气?
(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
提问:天气和气候是一样的概念吗?
(不一样。)
讲述:气候反映的是一个地方多年平均的大气状况。
判断:判断以下所描述的是天气还是气候?
1、明天大风降温
2、昆明四季如春
3、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极地地区全年严寒
过渡:正所谓天有不测之风云,天气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活动:学生同位之间讨论,全班交流。
小结:变化快——同一地方,不同时刻,天气不同。
差别大——同一时刻,不同地方,天气不同。
判断:下列描述说明了天气的什么特点?
1、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2、天气就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
3。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承转:今天的天气、过去经历过的天气我们都能描述出来。那么,明天的天气怎么样?我们能不能知道?可以通过什么途径?
活动:学生交流获取天气预报的途径(看电视、上网、打电话、手机短信定制、看报纸、从生活迹象推测……)活动:请几位同学介绍《如何在网上查找天气资料》并介绍几个网站的名称。
如:
过渡:天气对我们的生活、生产关系密切,人们必须要提前掌握天气的发展动向,以便安排好近期的工作和学习。正是在这样的需求下,历史上才出现了第一张天气图。那么,天气图是预报天气的主要工具,但是天气图是怎样完成的呢?天气预报又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呢?
板书:
3、天气预报
补充: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绘制天气预报专家制作
数据图表分析预报预报节目
小结:收看天气预报可以安排好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也是良好的习惯。请同学收看一周的天气预报,下节课的任务是《模拟天气预报》。
布置作业:
模拟天气预报:
1、学生提前一周收看天气预报及空气质量日报,并在表格中填出。
2、以一个小组为单位进行,由小组长负责召集。
3、讨论以什么形式进行模拟天气预报。
4、每组推荐2-3位同学共同做主持人。
5、请各小组准备的解说词写在作业本上。
板书设计:
第三章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第三节天气和气候
1、气候与天气的区别:
2、天气预报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3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热爱地球的情感
[知识和能力]
1.能运用实例和数据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发展水平的差异。
2.知道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
教学重点: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水平的差异。
教学难点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水平的差异。
教学设计
[新课引入]
设计意图
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和自己的向往切入,活跃气氛,启发思维。
内容
自由介绍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和自己向往的家庭状况(可引导学生从收入途径、支出方式、居家设施、餐饮等方面介绍)。
小结
总结归纳每位学生家庭经济存在差距的方面和差距的大小。
讲述
国家及地区间也存在着这些差距,我们根据这些差异把世界上的国家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大类。
活动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读图来认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地区分布的`差异。
过程:(1)各组学生在《世界政治地图》上找出主要发达国家: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2)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
(3)试解释“南北对话”、“南南合作”的含义。
活动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发展水平的差异、发展中国家间的发展差异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来认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发展水平的差异。(教师规定甲组学生代表发达国家,乙组学生代表发展中国家)
过程:甲、乙两组学生之间模仿“南北对话”进行交流与合作,发展中国家间进行“南南合作”交流与合作。(要求学生注意记录)
内容:把自己搜集到的图片和数据进行整理并分成发达和不够发达两大类。
(1)甲组学生运用图片或数据说明发达国家的经济状况。
(2)乙组学生运用图片或数据说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状况。
(3)全体学生自由发挥:用其他事实说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发展水平的差异。
(4)各组学生提出各自所代表国家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并进行取长补短。(出示下表)
发达国家
经济增长率(%)
发展中国家
经济增长率(%)
美国
2.9
中国
11.0
日本
1.4
新加坡
8.7
加拿大
2.8
韩国
7.3
德国
1.4
印度
8.6
法国
1.5
印尼
7.2
意大利
1.2
巴西
4.2
(5)学生读上表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速度的差异。
(6)乙组学生提出发展中国家中各国的优势与不足,并进行取长补短。
教师总结:(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生活水平、生产力、进出口商品、对外贸易额等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2)发展中国家相互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悬殊,但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速度都较快,如中国。
活动三:寻求缩小国家及地区间的发展水平的差异,促进全球经济共同发展的道路。
设计意图:营造氛围,放开学生思维,激发兴趣,树立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观念。
过程:(1)讨论国际上应该如何解决好这些国家及地区间的发展水平的差异。
(2)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作鼓励性评价。
课外活动:家乡的巨变
设计意图:了解家乡、认识家乡,从家乡的发展看祖国的发展
内容:(1)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报刊、访谈和家庭调查等方式,搜集当地的资料,完成下表。
20年前
10年前
现在
设想10年后
饮食
居住
交通状况
着装
其他
(2)写出调查报告小论文“家乡的巨变”。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4
一﹑自学质疑
让学生阅读课本第一部分:国土辽阔,完成以下问题:
1、在亚欧大陆的北部,有一个国土辽阔的国家,这就是世界上面积的国家——俄罗斯。俄罗斯东西长1万多千米,南北宽约4000千米,面积超过1700万平方千米。大部分地区地形比较平坦,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
2、找出俄罗斯的陆上邻国:芬兰、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朝鲜。
二、交流展示
1、读图7.45,找出俄罗斯的纬度范围和经度范围,并找出俄罗斯周围的大洋有哪些?
答:纬度范围:50°N—70°N;经度范围:20°E—180°E。
周围的海洋:北临北冰洋、西邻大西洋、东临太平洋。
2、再读图7.45“俄罗斯的地形图”,完成以下几个小题:
(1)找出俄罗斯地势倾向及主要地形区。
答:俄罗斯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地势走向,自西向东有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
(2)有哪些河流,其流向如何?注入哪里?
答: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注入北冰洋;伏尔加河,全长3600km,是俄罗斯最长的内流河,注入里海。阿穆河即黑龙__,注入太平洋。
3、读图7.46“俄罗斯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完成以下问题:
(1)看等温线分布图,分析俄罗斯气温有什么变化规律?
(2)看降水分布情况,你又能总结出俄罗斯的降水有什么规律?
(3)俄罗斯大部分地区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以哪种气候类型为主?
(4)描述雅库茨克的气候特征。
三、互动探究
根据以下材料,联系所学的有关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20xx年8月13日,俄罗斯海军的中坚舰艇“库尔斯克”号多功能核潜艇在巴伦支海失事沉没,全世界为之震惊,一年后的`9月,俄罗斯开始了“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打捞工作。
材料二:亚欧分界的趣闻
第一个以乌拉尔山脉来划分欧洲和亚洲的是俄国彼得大帝时期的地理学家和历史学家瓦里塔季谢夫。乌拉尔山脉,北起喀拉海,南至哈萨克斯坦草原,海拔20xx米左右,是欧亚大陆上纵贯20xx多千米的一道天然界标。塔季谢夫对乌拉尔山脉进行了长期的考察,发现乌拉尔山脉东西两个地区的动植物有许多显著区别。考察发现,发源于乌拉尔山脉的河流往两个方向:一面流向西方,注入伯朝拉河和卡马河,另一面流向东方,注入鄂毕河,而且向西面和东面的河流流域的植物群和动物群有着极其明显的区别,在西面河流域里的鱼,体呈红色,如娃鱼、茴鱼。在东面河流中虽然他们的外表同西面河流中的一样,如折乐鱼、聂利玛鱼,但鱼体是白色的,而且味道也不同。根据乌拉尔山脉的位置和特点以及它的东西两部分地区所在的各种不同特点,塔季谢夫提出,将乌拉尔山脉作为欧洲和亚洲的分界线是比较合适的。他的这个看法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1)俄罗斯东隔白令海峡与美国的阿拉斯加洲相望。俄罗斯有14个陆上邻国,其中哈萨克斯坦是世界上的内陆国,中国 是面积的邻国。
(2)俄罗斯的国土面积有3/4位于乌拉尔山脉以东的亚洲部分,但俄罗斯传统上是个欧洲国家。请说明其原因。
答:俄罗斯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核心部分均在欧洲,全国的工业和城市也多集中在欧洲。
(3)俄罗斯的地形以叶尼塞河为界,以东的地形以山地和高原为主,以西的地形以平原为主。西部的平原主要是东欧平原和西西伯利亚平原,它们以乌拉尔山脉为界。
四、精讲点拨
1、俄罗斯由于纬度较高,大部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又由于东西距离长,出现了东西方向上的差异。东欧平原受大西洋的影响,气候比较温和。西伯利亚地区受极地寒冷气流影响,冬季非常寒冷,而且时间很长,北冰洋沿岸是终年严寒的极地气候。
2、地形:东高西低,南高北低。
气候:大部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北部地区为寒带气候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道地图的三个基本要素。
2、在地图上正确辨别方向;会比较比例尺的大小,并能根据比例尺,量算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能够根据地图的图幅大小、所示范围大小,正确选取比例尺。
3、了解地图的制作原理和地图的分类;实例引导读图尝试,学会判定生活中地图上的方向。
4、体验演示判定方向的快乐;领略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方向的判定,熟知比例尺大小与表示范围大小、内容详略的关系。
教学方法
以学案为载体,实行小组教学形式,实施零距离课堂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谜语导入:“四四方方一张纸,世界各地都容纳,有山不能爬,有水它不流。”—引出“地图”。“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最重要工具”,学会看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之一。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绘制地图的一般方法
1、自主学习:
读图1—7和图1—8,思考:
(1)、是不是图中那所学校象图中的那样小?画我们学校的校园平面图,要用一张象校园那么大的白纸来画吗?
(2)、把校园中的事物象画美术作品那样真实地画在纸上吗?
(3)、如何让人看明白哪里是教学楼?哪里是运动场?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
3、合作探究:
地图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把地理事物按一定的比例缩小(比例尺),用不同的符号表示不
同的地物(图例),并用文字、数字标明(注记)。
地理事物按一定的`________缩小,并用_______画在平面上,注上必要的_______,就成为一幅地图。
鸟瞰图—平面图—地图
学习任务(二)地图的分类
1、自主学习:读第7页第一段,思考:地图都有哪些种类?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
3、合作探究:
《肥城市各年龄段人口统计图》、《山东省河流分布图》各属于哪一类
地图?
:一般来讲,阅读地图时,应先看图名,知道地图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接下来是看图例,了解地图内容的表达方式怎样;阅读地图内容时,应该是先整体,后局部,先综合,后要素。尽量多地发掘地图内容,达到“图”尽其用的目的。
尽管地图的种类多种多样,内容不一,但每幅地图的制作均是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地理事物后,用符号、文字来表达地理事物的,所以地图必须具备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学习任务(三)方向判定
1、自主学习:读课本第7页,思考下列问题
(1)地平面上的方向如何判定?
(2)判定地图上的方向:
①普通地图的方向如何判定?在右侧“米”字形示意图中标出。
②指向标地图中如何判定方向?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
A·
B·
右图中A点在B点的_______方向。
指向标地图中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箭头前方为北,后方为南;箭头左方为西,右方为东。
正北方
通过实践明确方法:
1、扭身子不如扭图
2、指向标太小可放大
3、为求精确可平移指向标
学习任务(四)比例尺
1、自主学习:请大家自主学习第8、9页,完成下列问题
(1)比例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例尺可以用、和三种形式表示。三种表示方式的转换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______________
(3)如何比较比例尺的大小?(由分式大小的比较规则,得出比例尺的大小的比较规则)分母愈小,比例尺愈;分母愈大,比例尺愈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
比例尺的大小与范围、内容的关系:
北京市地图
中国地图
比例尺大小
表示范围大小
表示内容详略
(1)两幅图的比例尺哪个大?哪个小?
(2)两幅图表示的范围哪个大?哪个小?
(3)两幅图所表示的北京的地理事物,哪幅图详细?哪幅图简单?
图幅相同的情况下,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表示的内容越。反之,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表示的内容就越
分母
比例尺
表示实际范围
内容
越大
越小
越大
越简略
越小
越大
越小
越详细
三、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1、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医院在学校的______方向。
(2)小明从水电站步行到学校,速度为每分钟50米,则大约分钟可以到达。
解析:(1)首先要看地图上有无指向标。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根据指向标所指的
北方确定方向,把指向标平移到学校,可判定医院在学校的东南方。
(2)先量得水电站到学校的图上距离为2cm,代入实地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实地距离=2/1﹕20000=40000cm),即400m,用距离/速度(400/50=8)即得出时间。
答案:(1)东南方(2)8分钟
2、下列四幅图中,按比例尺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④①③②B.②④③①
C.②③①④D.③①④②
解析:一般说来,在地图图幅大小相同时,比例尺越大,地图所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的地图所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故D符合题意。
3、完成教材10页活动题1、2、3、4、5。
充分用好图中的比例尺数据,并可提供没有比例尺但图幅大小相同但范围明显不同的两幅地图来对比,以深化认识。
通过减0后明确1厘米代表的实地范围,以乘法口算即可。
四、总结梳理归纳方法: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学会看地图,其中方向判定和比例尺是本节课的重点,我们要学会学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记住并应用比例尺定义、公式表示形式及其转化、大小等,初步树立“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工具”的观念,建立正确的空间概念。
五、巩固练习,达标检测:
能力训练P7基础巩固:2、3、4、5综合运用1、2、4、5
六、附板书设计:
第二节我们怎样学地理
一、学会看地图
(一)地图的制作与分类
1、制作2、分类
(二)地图的三要素:
1、方向:一般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指向标地图:根据指向标定方向
2、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1)表示方法: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
(2)比例尺大小与内容简略的关系
这节课重点在比例尺,与数学知识联系密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稍一粗心就会做错,所以这节课重在理解,让学生自己动脑得出结论。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6
教学目标
1、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现实体验出发,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并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3、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读图,用图及简单的绘图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及气温分布图。
教学难点:
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分布规律。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可在上本节课前将学生分成三组,让学生注意收听连续三天的天气情况,每个小组分别关注一天的天气情况,每组代表作好记录并填在以下表格当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一天都会关注当天的天气情况,那么,每天的天气状况又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呢?请同学们拿出你们自己记录的天气状况表格,然后看看,在这个季节里,你们最想知道的是哪一项?是风力,阴天、晴天,还是气温?
现在天气逐渐转凉了,变冷了,气温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气温的有关知识。
教学新课:
一、气温与生活
提出问题:大家可以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天气现象是与气温有关的?
学生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在一起相互讨论,然后每组派一位或几位代表站起来发言。
大屏幕投影:想一想 说一说
学生回答完后,让学生阅读书上的“活动”部分的五则生活实例,再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每则例子分别说明了气温与穿衣、饮食、住房、农作物、交通等的关系。如果同学思维较活跃的话,还可引导学生说出气温与其他的人类生活、生产方面的关系。
让我们再来看一下刚才的这个表格,最后两栏是什么?那么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是怎么测出来的?再看到书上的表3、10,请读出一天中,8时、14时、20时、2时的气温是多少摄氏度?从这个图表中,你能观察出气温与时间的关系吗?你会用数学方法来计算该地的日平均气温吗?
大屏幕投影:看一看 算一算
既然一天当中,会有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那么我们在不同的时刻测出来的气温是不是一样的呢?下面,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在横线上填出几个字,来概括一下气温状况。
大屏幕投影:午?晨,冬夏、
在一天中,一年中,我们这里的气温是不是相同的?那么,现在,这个季节,我国的南方与北方,中国与澳大利亚的气温又是不是相同的呢?由此,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气温是变化的。从而过渡到第二个问题的学习。
二、气温的变化
提出问题:同学们请看课本上的图,你们能从这两幅图上看出一些什么信息,然后又能间接地得出一些什么信息呢?
大屏幕投影:读一读 想一想
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讨论、比较,然后经过整理,可能得出以下结论:
1、图的纵坐标都是表示气温,横坐标都是表示时间。
2、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数值约为31℃,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大概4时左右,数值约为24、5℃。
3、一年中,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约为24℃,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约为—6℃。
4、图中的曲线形状都是中间向上隆起,呈波峰式。(当学生得出这个结论时,可趁势引导他们得出南半球的气温曲线呈波谷式,这是判读气温曲线图的要领之一)
5、可以间接得出的结论是:通过计算,可以知道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就是日较差,约为6、5℃;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为年较差,约30℃。
(学生在经过这样的自己分析读图,讨论整理之后,已经有了一定的读图析图能力)
师小结:由此可见,这种用曲线的弯曲变化来反映一个地方的气温变化情况的图就是气温曲线图,它能更直观地反映出气温在一天或一年中的变化规律。
好的,下面我想问问大家,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一些什么知识?
学生经过回忆,思考,先后回答出:
1、了解了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知道了气温有最高值和最低值
3、会计算气温的平均值
4、学会了怎么读气温变化曲线图
下面,我就想来考考大家,看同学们掌握得怎么样了,我们自己动手来绘制一幅气温曲线图。
大屏幕投影:画一画 比一比
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可相互讨论,商量,教师可在下面进行适当地引导、指点,然后绘图,最后,各小组选出一到两幅画得比较好的图放到屏幕上投影,让大家进行点评,这样可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教学新课:
三、气温的分布
教师引导读图并提问,这是一张什么图?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能够回答出来。
大屏幕投影:想一想
提问:世界的气温是怎么分布的呢?有什么规律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要先学会读等温线图。
引导学生读书上图3、16,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等温线?它与我们以前所学的等高线有什么不同?
2、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气温是否相等?
3、相邻两条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多少?
4、等温线的稀疏与气温差之间有什么关系?
5、在等温线闭合处,如何判断是高温中心还是低温中心?
等学生答出这些问题后,再回到“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等温线,并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
1、等温线分布有什么特点?与纬线有什么关系?
(经过小组讨论思考,学生可以答出: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并且,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2、在图中找出北半球的20℃等温线,看看它的分布怎样?在经过陆地与海洋时,等温线是不是平直的?这说明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有什么?还有什么因素也会影响气温分布?
(不平直,等温线会发生弯曲,这说明除了纬度会影响世界气温的`分布外,还有海陆的分布也会影响气温的分布)
3、在炎热的赤道附近的高山上,可不可能有终年不化的积雪,为什么?
学生对这个问题,可能还不太熟悉,教师先引导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说明气温受海拔的影响,比如,我们爬山的时候,会感觉爬到山顶就很凉爽;夏天,人们愿意去城市郊区附近的山地乘凉,然后再引导学生看看书上的图3、18,并根据有关的提示,计算出该座山顶的气温应该是24℃。所以说,在同一座山地,海拔越高,气温降的越低。即使是赤道附近的山地,只要海拔够高,山顶也可能终年白雪皑皑。
归纳小结: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世界上气温的分布,会受到纬度、海陆分布、地势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得气温的分布变得很复杂了。
做一做:
最后,让学生做一做书上57页的“活动”题,并进行讲解,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授课体会:
这节课部分知识有一定难度,对于“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虽然使用了挂图,但同学们还不是很理解。在根据“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摄氏度”这一规律,计算某些些题目时失分率还是很高。下节课对于这个知识点还要加以练习。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7
学习目标:
1、了解世界各地区的气候差异地;
2、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地区;
3、了解影响气候的几个因素及其基本道理。
学习重难点:
1、世界主要气候的类型及分布。
2、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学法指导:小组合作探究,合作完成,个别指导重点点拔。
导学过程:
1、请同学们结合前两节学习的知识,能说出来“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2、天气的特点是什么?气候的特点是什么?
3、课本p57的A、B、C三幅图是描述哪些地区的气候的?
4、其中A、B两幅图中,都有“一年到头”这几个字,同学们想一想,这里的一年指的是某一特征的年份,还是一般而言呢?
5、人们描述天气,关注的时间是一天,常用到气温、降水、风、云、雾等要素。从图3.22的'谈论中看,人们描述气候,关注的时间是多长?一般只注意哪两个要素?你们能用一句话概括当地的气候特点吗?
6、在前两节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世界上气温和降水的地区差异很大,同学们想想,世界上哪些地区温度高,哪些地区温度低?哪些地区降水量多,哪些地区降水量少?
7、课本p58,看图3.23能说出世界上有哪些主要气候类型。
8、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9、除了自然因素,人类活动对气候有哪些影响?
达标检测:
1、课本p58活动题2。
2、课本p59—60活动题1、2、3、4。
3、课本p61—62活动题2、3、4。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我采用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的方法,得出影响气侯的主要因素,由浅入深,易化难点。
2、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理解起来有困难,通过小组间的互助学习加深理解。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8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应该以体验领悟、分析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体验人地关系的和谐与发展,顺应学生心理发展趋势,深入浅出地突破学生学习的畏难心理,了解地理知识的现实和应用价值,在思想上获得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产生无限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创造力。为其合作学习、多元化学习、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度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理解聚落是环境的产物,必须适合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
(2)通过理解体会传统聚落的内涵与价值,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聚落与环境的相互适合,进一步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体会人类文明的发达水准和思想实践上的智慧高度,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乐于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
聚落对环境的适合表现,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教学难点】
聚落对环境的适合表现。
【教学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使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问题引导法、交流合作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推陈出新,创设情境
展示课件中不同聚落的图片,启发学生分析:分出乡村还是城市,人们从事什么样的劳动生产活动,师生互动得出聚落的本质差异在于劳动生产方式。
转承:劳动生产方式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适合环境,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手段,所以必须立足于环境。因而,聚落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课件演示)
二、水到渠成,新知分布
1.聚落与环境
师:探究事物间的关系必须弄清两个方面:(1)弄清两者之间的作用与影响。(2)理解相互适合表现。
师生共同分析归纳教材中影响聚落分布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设计意图:学生能够根据书上的图,还能够联系生活,活跃了思维并勇于探索发现和推断,使他们在参与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自信,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师:聚落是环境的产物。(学生认同后继续)是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不但具有鲜明的环境特征,还深刻地体现了人类对环境的适合智慧和改造水平。
展示课件中东南热带雨林区的民居,西热带沙漠区的民居,学生讨论。
转承:民居建筑适合于环境,更适用于生活,它体现了环境更体现了人类的智慧。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聚落也在持续的发展变化。能够说:传统聚落记录人类智慧的发展进程,它是浓缩了的历史,而现代民居则体现了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并在飞速发展中。
2.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师: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回望历史,农耕文明的发展,生态退化出现了;如辉煌的巴比伦古国就是在发展农耕中,生态恶化后过早陨落的;工业文明的发展,环境污染随之而来。所以我们在发展与变革中,一定要顺应自然规律,权衡利弊,以保证进一步的发展。聚落的发展我们应如何面对呢?(课件演示)
学生快速阅读教材总结聚落发展表现及出现的变化。
设计意图:设置问题学生回答,教师给予肯定,引发学生对消失中的传统聚落的注重,先抑后扬,牵引着学生的心。
生:总结传统聚落的价值。
师:全世界人民都已意识到这个点,并已经把在乡村和城市建设中,如何保护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作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了。
生:根据生活所见回答。
师:总结归纳:
(1)立法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热。
(2)圈建保护。
(3)异地迁建保护。
转承:有些极其珍贵的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已经不再是某国某地为保护自身特色和历史的珍宝,而成了全世界人民的文化瑰宝了,那就要把它们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加以保护了。
生:根据课件中图片回答,了解37处世界文化遗产及其中有6处属于传统聚落类的文化遗产。
三、开阔视野,迁移拓展
师:放眼世界,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传统聚落还有很多,这里是?(课件演示)
生:意大利水城威尼斯!
师:真棒哦!我们了解一下意大利水城威尼斯。那么这里?(课件演示)
生:中国的威尼斯――苏州。
师:我们来谈谈你们对苏州的印象。
生:水乡,园林,人间天堂,苏州工业园区。
师:苏州是我们中国首批的历史文化名城,小桥流水、民居老街、大小园林,真可谓是移步易景啊!
四、晒晒收成,展我风采
师:展示课件中关于苏州的组图。
生:根据课件所展示的图片分组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对苏州园林的建筑风格与环境的适合,和对苏州发展的建议,让学生把本节所得的思想加以应用,实现内化。
五、归纳总结,收获累累
学生总结,教师点拨,强化重点难点。
六、兴趣盎然,走进生活
师:苏州在发展,我们家乡也在发展,请分析一下我们的家乡,有哪些与环境相适合的表现,它的发展应注意哪些问题?到网上查找详细资料,写成小论文,相互交流。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9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对比世界不同年代的人口总数,说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
2、学会通过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资料,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的快慢;
3、学会阅读世界人口分布图,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并能简单分析其成因。
4、运用资料和地图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比较、讨论、探究,获取新知。
5、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归纳、合作的能力。
6、初步形成科学的人口观,感受自然条件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2、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
一、新课导入
由二孩政策的新闻视频导入。
活动2【活动】
二、探究学习一:
世界人口的增长
1、看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了解世界人口增长情况。
(1)指导学生根据数据变化了解世界人口不断增长的特点。
(2)根据人口每增加10亿所经历的时间长短,分析人口增长的速度。
(学生看图分析数据后归纳总结)
过渡: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口增长的特点有什么不同?
2、看课本P70图4.1,并结合文字叙述分析世界人口增长所经历的阶段。
(1)指导学生读图步骤。
(2)学生图文结合试着分析。
(3)全班交流,请生看图分析。教师引导。
(4)提出疑问,试着分析每阶段人口变化的原因。
【明确:l800年前,人类适应自然环境能力差,因战争、自然灾害和疾病等原因使人的寿命很短,每年死亡的人数多。在这之后医疗条件改善,人的寿命逐渐增长,死亡人数减少;特别是1950年之后,人口基数不断增大,增加单位人口所需要的时间越来越少,所以世界人口总数增长也越来越快。】
过渡: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的快慢又用什么来衡量呢?
3、结合具体例子探讨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之间的关系。
【明确: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自然增长率>0时,人口增加,数值越大,表示增加越多,人口增长快;自然增长率=0时,人口既不增长,也不减少,人口停止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率<0时,人口减少,数值越大,表示减少越多,人口减少快。】
小结:人口自然增长率越高,人口增长的速度越快。
4、读P71世界各大洲或地区人口数(20xx年)及平均自然增长率(20xx-2010)图,自然增长率从高到低排列起来,能从中发现什么问题?
(1)提醒学生学会读图。
(2)找自然增长率最高和最低的大洲,分析原因。
【明确:非洲增长最快,欧洲增长最慢。原因:生产水平、生育观念制约人口增长。】
(3)归纳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和较低的大洲或地区。
(学会合作:结合老师提出的问题,小组内相互探讨,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积极完善他人的见解。)
(4)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的.地区,人口数量就一定多吗?
活动3【活动】
三、探究学习二:
世界人口的分布
1、70多亿人是均匀分布在地球上的吗?若不均匀,哪些地区人口稠密、哪些地区人口稀少呢?
(1)、怎样来衡量一个地区的人口疏密呢?
【明确: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分布疏密状况用人口密度表示。】
(2)计算某地的人口密度,理解人口密度的含义。
【明确:人口密度=该地区的人口总数/该地区的总面积。一般是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数。】
(3)、探讨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和原因。
合作探究:①观察分析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找出人口稠密区和人口稀疏区。
②讨论影响世界人口分布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①认真看图例,找出人口密度在每平方千米100人以上和1人以下的地区。
②结合P65图3.28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和课本最后附页的世界地形图从位置、地形气候等方面分析原因。
a、四人一小组合作探究。
b、交流,补充。
C、师展示课件,加深理解。
【明确: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东部的沿海和平原地区,人口稠密。原因:①自然条件优越,四地都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气候适宜;地势平坦,多在平原地区;位于临海地带,交通便利。②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亚洲的东、南部是人类发祥地之一,农业发展较早,养育众多的人口;欧洲和北美洲东部的工业发展较早,经济发达。
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人口稀少。这些地方自然条件恶劣。】
d、以中国人口分布为例,进一步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的影响。
小结: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稠密;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人口稀疏。可见,自然环境对人类的生存有着重要影响。
2、拓展:想一想,能不能用人口迁移的办法使世界人口平均分布?
活动4【活动】
四、课堂小结
课后习题
1、目前,世界人口已超过( )
A、40亿 B、50亿 C、60亿 D、70亿
2、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和最低的大洲是( )
A.非洲、欧洲 B.亚洲、大洋洲 C.亚洲、北美洲 D.非洲、南极洲
3、衡量人口疏密程度的指标是( )
A、人口出生率 B、人口自然增长率 C、人口密度 D、人口总数
4、关于世界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因此人口总量最多
B.欧洲西部人口稠密,因此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
C.人口稠密的国家,经济都欠发达
D.人口稠密的国家,人口总量不一定大
5、欧洲人口稠密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展较早 B、工业发展较早、经济发达
C、地势低平,气候温暖少雨 D、河湖众多,常泛滥成灾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0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如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最重要的工具”,学会看地图。
2、初步学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运用比例尺换算实际距离,了解图例与注记的含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看地图、运用地图,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绘图能力。
2、通过学习运用地图认识周围环境和地域,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高计野外旅行线引导学生丰富课余生活,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掌握地图的三要素,懂得辨别方向,运用比例尺换算实际距离,了解图例和注记。教学难点
弄清比例尺大小与所表示的范围、内容详略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探究、合作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绘制学校平面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要求学生拿出自己课前准备的自己绘制的学校平面图,教师选几名代表抽查,同桌之间也相互检查。
二、课前热身
1、师:地图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
点拨:用绘绘平面图的方法,把地球表面某一区域的景物,按一定比例缩小,并用符号画在平面上,注上必要的文字就成为一幅地图。
请几位同学对照自己的地图介绍一下所在的学校。
2、全作探究
(1)整体感知
师:你还见过哪些地图?地图有多少种?你会看地图吗?请同学们围绕这些问题自学课本P6~10。
(2)四边互动
互动1:在庞大的地图家庭中地图分为几类?各有哪些类型?
明确:地图分为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前者包括地形图、气候图、水文图、自然植被图等,后者包括工业图、农业图、商业图、交通图、人口分布图等,另外还有电子地图等之类的地图。
尽管地图种类繁多,内容不一,但每幅地图都是按一定比例把地理事物缩小后,用符号、文字来表达地理事物的。
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互动2:阅读地图,一定要学会辨别方向,你知道地平面上有哪些方向吗?(教师在黑板上面画一个“米”了开,要求学生把方向标上。)
东南西北要用字母表示。
除了以上方法以外,还有其他方法确定方向吗?
明确:有的`地图用指向标批示方向,指向标箭头一般指方向北方,没有指向标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来确定方向。
学生将自己绘制的地图拿出来,分组交流:学校大门、办公楼、池塘、花坛、食堂等各在什么方向?如何在野外判定方向?(教师指导学生阅读P8“确定平面方向”)
你还有其他的确定方向的方法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几种确定方向的方法呢?
互动3:在一般的地图里,按一定的比例将地理事物缩小,缩小的程度就是比例尺,比例尺如何计算呢?指名学生根据小学的收获写出比例尺的计算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提示:图距与实距之间经常要进行单位换算:1千米=100000厘米
师:比例尺有哪三种形式?
明确:比例尺有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三种形式。
练习:学生分组全作、讨论转换表达的形式。
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
1︰300000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250千米0 20 40
学生讨论后汇报答案,教师指正。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P10活动第2题,计算实际距离。
教师指导学生比较比例尺的大小(如1/300000和1/30000利用分母大小进行比较、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反而小)。
练习:比较中国地图、北京地图完成表格
中国地图北京及其附近地区
表示范围大小
地理事物详略
比例尺大小
学生讨论后教师点拨
明确:图幅大小相同的地图,比例尺魇表示的范围小,内容详细;比例尺小的,表示的范围大,内容简略。互动4:教师先指导学生阅读P10图例、快速、熟悉。然后抢答题目。
明确:我们熟悉了图例、注记以后就可以在地图上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
3、达标反馈:
(1)填空
在庞大的地图家族中,把地图分为(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
地图表示的内容虽各不相同,但都具备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
指向标的箭头一般指向(北方)
比例尺有三种表达形式,它们分别是(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
(2)计算:把实际距离为600千米的地理事物,绘制在30厘米的图纸上,该选用多大的比例尺?(1︰20xx 000)
某地图的比例尺为1︰1000000,从甲地到乙地图上距离为4。5厘米,请问甲地到乙地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45km)
4、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请一名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要点。
(2)方法小结:本节课主要采用了读图、比较、计算、合作讨论等学习方法。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1
一、指导思想
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地理,能够对地理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通过学习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
二、学情分析
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对于七年学生而言是一门新的课程,俗语说“万事开头难”,作为自然和人文交叉的学科,在初中课程中扮演着相对“尴尬”的角色。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其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学生进入初中后,其认知水平由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系统思维能力。学生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并结合日常生活,已经掌握了一些比较简单的地理学知识。同时,对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也有所了解,学习兴趣和未知欲望显得非常浓厚。因而可结合有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内容分析
第x章让我们走进地理
本章主要介绍地理学基本常识,介绍地理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意义、地理学习的方法与途径。学习本章内容是为今后学习地理做情感上的铺垫与准备,引导学生热爱并亲近地理学科。
第x章地球的面貌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认识地球、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地形、海陆变迁四部分。这些内容都是学习地理的基础知识,同时又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基础知识,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既是地理知识的基础课,又是人生发展的奠基课。
第x章世界的居民
本章最基本的内容是世界人口,包括人口的数量、分布和人口问题。在此基础上再讲述人种、语言、宗教、聚落等内容,让学生了解世界人口的基本状况,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正确看待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懂得尊重历史和珍惜祖先留给我文化遗产。
第x章世界的气候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天气和气候、气温和降水、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世界气候类型四部分内容。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天气和气候的概念,看懂天气图、知道气温和降水的测定方法,会阅读气温和降水曲线图,了解主要降水类型,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及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并能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基本的气候特点分析。
第x章世界的发展差异
本章引入世界的发展差异、国际合作、国际组织等政治经济概念,为以后学习各大洲、认识国家和地区的人文地理概况起到基础性作用。通过本章的教学,学生可以对国家、对世界有一个更深入、更完整地认识,从而通过现象了解世界发展变化的本质,理解合作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为做一个世界中的中国人奠定基础。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怎样看地图、地球的形状、经纬线与经纬度、地球的运动、七大洲与四大洋、五种陆地地形与海底地形、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两大火山地震带、世界人口的特征及人口问题、世界三大人种及分布、世界的语言与宗教、聚落的形态、天气与气候的特点、天气符号的识别、气温和降水、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国际经济合作。
教学难点:比例尺大小的比较、经纬线与经纬度的识别、地球的公转与自传、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识别方法、三大宗教的代表性建筑物特征、聚落的演化过程、三种降水类型气候资料的分析方法、如何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分析气候类型的.特征。
五、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理清教材知识结构和教学思路,把握教材重点、难点。运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制作教学道具等,创设教学情境,设置多种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
2、强化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巩固学生读图、填图和绘图的能力。利用地图、地理填充图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强化理性认识。同时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地理常识和地理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地理概念。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好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注意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并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情感,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和融洽的师生情感,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设施,多方位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课堂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
5、教学方法得当。对不同的内容灵活选用恰当的教法,在教学中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认真批改作业,通过测验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2
教学目标
1、知道“天气”的含义,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能用事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天气的含义;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够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难点:
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景
教师活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家都非常关心天气的变化状况,也经常用到反映天气或者反映天气变化的术语。那么,请大家思考:
1、你见过那些天气的现象?
2、知道哪些反映天气状况的术语?
3、这些天气现象与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样的关系?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自由回答。
二、理解天气的含义及其特点
1、请学生看这窗外,用自己的语言将此时的天气状况描述出来。(板书:一、天气及其影响——理解天气的含义及其特点)
2、讲述:除了我们刚才描述的教室外的天气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经常从电视、广播、网络、旅游中看到或听到其他地方的天气状况。
(1)、请一位同学将头一天听到的天气预报中的成都、北京、上海、广州的天气向全班同学做一个预报。(学生活动:预报四地昨天的天气)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
(2)、其他同学做好记录,并思考:他是从那些方面描述天气状况的'?(学生活动:是从阴晴、风雨、冷热、湿度等方面描述的。)
(3)、从我们刚才对天气的描述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天气发生的时间长短怎么样?(学生活动:时间短)
(4)、在同一时间,成都、北京、上海、广州的天气状况是否相同?从中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学生活动:不相同。得出结论,同一时刻,不同地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3、引导学生回想昨天的天气是什么样的,看看今天的天气是什么样,猜猜明天的天气又会是什么样。从中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学生活动:自由发言,得出结论:同一地点,不同时刻的天气不同。)
4、讲述:由以上两个方面,我们可以认识到:天气到多变的。(学生活动:明确天气是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的阴晴、风雨、冷热等大气状况,是多变.)
三、天气对人类的生活、生产的影响
1、引导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喜欢什么样的天气?为什么?讨厌什么样的天气?为什么?(板书:天气对人类的生活、生产的影响)
2、请几位同学上台分角色扮演不同职业人员对天气的感受。(学生活动:几位同学上台扮演,其他同学作评)
3、讲述:由此可见,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不同职业人员的生产和生活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同时请大家结合课本活动题总结一下:天气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会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从实际出发,举例说出天气从哪些方面影响我们的生产和生活。(1)天气与交通。(2)天气与农业。(3)天气与战争。(4)天气与日常生活。)
4、引导学生结合这项活动,结这项活动拟定一个名称。写一篇小短文,或以此为素材画一副画。
四、课堂活动:
地理填充图完成。
五、板书设计
板书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天气及其影响
1、理解天气的含义及其特点
2、天气对人类的生活、生产影响
3、阅读天气预报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3
学习目标:
1、准确说出地球的形状,学会运用有关地球的基本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2、认识地球仪,能在地球仪上准确找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和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3、了解赤道、纬线、纬度的定义。
4、分析掌握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明确南北纬度、南北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5、根据所给出的纬线图准确说出某一点的纬度位置、南北半球位置及所在的纬度区位置。
学习重点:
1、了解赤道、纬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南北半球的划分。
学习难点:
掌握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并能准确说出某一点的纬度位置、所在的南北半球位置及纬度区。
学生自学
学习任务(一)自学课本14—16页地球的形状部分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说出地球的形状。
2、利用图中有关地球的基本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组内:相互交流自己的认识,比较出不同之处,提出疑问并记录。
组间:以各组代表为代表交换各组记录,作出汇总。并互相解答。
学习任务(二) 自学课文第16—17页地球仪部分思考回答:
1、什么是地球仪?
2、在地球仪上准确指出地轴、南北两极、赤道、南回归线、北回归线、南极圈、北极圈、经线及纬线。
3、说出赤道、纬线、纬度的`概念,南北纬度的是如何划分的,南北纬度各用那个字母表示。
4、观察“纬线与纬度”图分析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填下表。
纬线(圈)
形状特征
指示的方向
长度的特点
纬度的范围
度数的变化规律
相同度数的区分
零度线的确定
划分地球半球的界线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4
教材分析
本课是湘教版七年级地理第四章第一节内容。教材把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天气状况作为切入点,让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对天气状况的描述。首先介绍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要求学生说出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与“气候”是日常接触较多,但有时又不太注意区分的两个概念,正确区分这两个概念,是正确理解、表述、传达天气和气候信息的前提。教材接着介绍了天气预报的有关知识,给出了常见的天气符号,卫星云图和城市天气图,重在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天气预报图的能力。
最后教材提供的大气环境监测的阅读资料,既是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的内容,又是具有前瞻性的内容。随着人们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关注,大气环境质量的变化将会像天气变化一样受到重视和关注。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从实践出发,联系实际,将生活实际带入课堂,让学生切切实实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能够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能够体会到天气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4.学会看城市空气质量日报,能根据污染指数评价不同城市的空气污染状况,理解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借助多媒体设备,使学生认识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和联系。
2.通过组织游戏、小组讨论等活动,了解天气预报,认识卫星云图,熟悉常用的天气符号,从环保的角度让学生理解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2.通过让学生记录天气预报及空气质量预报的'有关数据,使学生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通过收听、收看当地电视台、广播电台的天气预报和全市空气质量预报的节目,了解家乡的天气及大气环境,培养学生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4.通过让学生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的活动,增强学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应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1.从日常生活入手,着重区别“天气”与“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
2.要求学生学以致用,认识常用的天气符号,学会看天气预报。
3.学会看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理解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解决措施:借助多媒体设备,通过组织游戏、小组讨论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为以下六部分:
1.突破教材安排的顺序,将天气和气候安排在两个板块进行学习,最后进行比较,得出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第1小组描述天气及有关的成语,第2小组描述与气候和气候有关的成语。
3.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各种天气现象,师生运用“三板”绘制天气符号简图。
4.学生模拟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播报城市天气状况。
5.学生小组讨论,分析了解空气质量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6.做一做:课堂小结,完成相关作业。
设计依据
采用多媒体及地理“三板”教学手段,充分发挥计算机所特有的优势和自身教学条件,将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图像等多种媒体综合,它在教学中的运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通过角色扮演,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导入】天气对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教师提问:
1.每天坚持收看天气预报的同学有哪些,为什么?,你是怎样收看天气预报的?
2.介绍你说看到的在6月20日期间安阳形成的11级大风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有哪些?学生活动: (举例说明)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天气对于上学、参加活动、生活等方面的影响。(天气对户外活动、交通、农业生产、航海、军事等的影响)(举例说明)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讲授】天气的概念和特点
1.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什么是天气?天气的概念是什么?
2.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天气的特点(短暂性,易变)。
3.将学生分组,开展第一轮竞赛活动。
学生分成2个小组,要求各组同学通过讨论,1组的同学写出有关天气的成语,(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认识有关天气内涵是什么) ,第二组同学判断下列词语和诗句反映的是否是天气,并说明理由(加深理解和应用,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活动】认识天气符号
教师活动:
1.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天气状况呢?
2.(播放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视频)
3.展示:常用天气符号图,引导学生通过分类、形象记忆并熟悉天气符号。
4.展示一些常见的天气现象。
学生活动:
1.学生回答:看云识天气、农谚、广播、报纸、电话(121)、上网、电视等。
2.仔细观察并议一议,在卫星云图上,蓝色表示_____,绿色表示_____,白色表示______区。白色越浓,云层越____,降水量越____。
3.学生根据展示的天气现象,绘出天气符号。
(图文结合。可以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使其有意注意的时间延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易于理解、识记。)
4、展示世界各大城市的天气情况图,由学生模拟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播报课件显示出的城市天气状况。
【讲授】气候的概念和特点提出问题:
1.今年我国南方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的成因是什么?播放视频并介绍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
2.展示并介绍我国北方的气候景观,学生也可以自行总结归纳。
通过以上对天气的学习,采用对比比较的方法让学生总结我们安阳地区的气候特点从而掌握气候和天气的异同。
【活动】环境质量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提出问题并思考
1.安阳地区去年冬天的严重污染,排名倒数第一的现实状况以及今年的重视环境治理后的蓝天白云,说明了什么
2.你会看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吗?出示全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日报。
3.你将采取哪些措施来改善我们城市的大气环境?
讨论:
1.环境对生活的影响是什么?
2.了解空气污染指数的含义。,判断出各城市空气质量优劣。
3.角色扮演:以市民、环保局的政府官员、工厂老板、农民等角色来说说怎样保护大气环境。
(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感受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练习】课堂练习
一.填空题
1.卫星云图是由( )拍摄的地球大气运动状况图像。在此图上,蓝色代表( ),( )代表陆地,白色代表( )。蓝色、绿色代表的天气状况是( )。
2.一天中,气温最高出现在( )约( )时,最低气温出现在( ).一年中,北半球陆地月均温最高出现在( )月,最低出现在( )月。南半球海洋月均温最高出现在( )月陆地月均温最高出现在( )月。
3.无论一月还是七月,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是( )是受( )因素影响造成的。
二.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不是描述天气的是( )
①济宁市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四季分明,雨热同期
②台风“龙王”在福建省登录,滞留时间长达10个小时
③欧洲西部地区受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全年温和多雨
④未来的24小时内,将有6-7级偏北风,气温下降6-8度
A.①、②、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2、下列关于卫星云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
A.在卫星云图上,绿色表示林地
B.在卫星云图上,蓝色表示陆地
C.白色表示云雨区,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
D.降水的多少与卫星云图上的白色深浅无关
【作业】布置作业
地理读本:基础梳理部分填写;并进行课外调查,调查红水河的污染状况,并写出调查报告。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大陆、半岛、岛屿、大洋、大洲、海洋等概念及世界海陆分布特点。
(2)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3)培养学生阅读图文和空间想象能力。
二、教学重点
1、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2、培养学生在活动中,自我发现问题及积极探究的精神和能力。
三、教学难点
1、认识七大洲轮廓及位置的确定。
2、自我发现问题、积极探究问题的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
活动探索式教学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名字呢?(地球),从海陆分布的角度来看,这一称呼是否正确呢?
活动一:
下面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线绳把地球仪任意平分成大小相等的两个半球,平分几次之后,你能发现什么问题?(无论怎样划分,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过渡并提出问题:所以,从海陆分布的角度来看,我们生活的星球应叫什么?(水球),我们的先人为何叫地球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后,小组内讨论。
小结:
由于古人缺少对地球面貌的整体认识,不知道地球表面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所以才称作“地球”,既然已经叫了那么长时间地球了,也没有必要再改成“水球”了,但对于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这些实质性的问题我们要有所把握,绝不能习惯成自然。
活动二:
通过上述活动,我们已经了解了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它们所占的比例分别是多少呢?请同学们按自转方向拨转地球仪,闭上眼睛,用手指随意按住地球仪的任意部位,咱们看看每次分别按住陆地和海洋的比例是多少?(重复几次取平均值)
小结并提出问题:
通过上图,我们得出了地球表面三分陆地七分海洋的结论,它们是均匀分布于地球表面的吗?请同学们观察手中的地球仪,思考南北半球海陆分布有何不同?(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中图2.5,在该图上随意找出几组大陆、半岛、岛屿、海洋、海峡。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分别概括上述地理名称的概念应该是什么?除了这些名称以外,我们还经常听说大洲一词,它的含义是什么?请同学们结合教材中,图2.6及其阅读材料,完成下面的'活动。
活动三:
1、出示各大洲轮廓图片,在黑板上挂出相应的世界海陆分布图。
2、请每小组同学选派代表逐一介绍其名称、由来,面积排序,并用磁钉钉在底图相应的位置上,同时说出相应位置的四大洋名称及面积排序。
训练:
通过观察地球仪完成下列问题:
1、找出相连的大洲及其分界线(亚-非)
2、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是?(南极洲,北冰洋)
3、被三个大洋围绕的大洲?(北美、亚洲)
4、被赤道穿过大陆的大洲?(南美、非洲)
5、被五个洲围绕的大洋是?(大西洋,太平洋)
6、既有热带,又有温带,还有寒带的大洲是?(亚洲、北美洲)
7、练习一笔画世界
8、在世界简图上填注七大洲、四大洋名称
9、《同步训练》练习题
总结: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它为我们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请同学们举例说明陆地和海洋对我们人类的生存有何意义?作为地球这个大家庭的一员,你觉得应该怎样去做呢?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相关文章: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2-22
【经典】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07-15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02-02
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1-03
【优选】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06-09
[集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06-09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优]06-09
[精]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07-15
(优选)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07-16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