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五年级语文教案>语文五年级上册部编版教案

语文五年级上册部编版教案

时间:2024-07-16 09:59:51 五年级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精华]语文五年级上册部编版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五年级上册部编版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华]语文五年级上册部编版教案

语文五年级上册部编版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汉字,会写12个字,积累“适宜、嫌弃、镜匣、清澄”等词语。

  2.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读出对白鹭的喜爱之情,背诵课文。

  3.通过优美生动的语句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作者借助具体的事物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读出对白鹭的喜爱之情,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优美生动的语句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作者借助具体的事物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古诗导入。

  1.出示诗歌《咏白鹭》。

  咏白鹭

  宋 陈普

  我在这边坐,尔在那边歇。

  青天无片云,飞下数点雪。

  2.学生朗读诗歌,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3.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你首先想到了哪首诗。

  预设:

  关于白鹭的诗歌有很多,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4..导入新课。

  美丽的荷塘边,一群白鹭有的凌空展翅,有的站立枝头,有的突然冲入水中叼起一条鱼来。

  多么美的画面的.啊。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白鹭的优美。

  5.走进作者: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考古学家、思想家、革命活动家、诗人。主要作品:诗集《女神》、《星空》等;历史剧《屈原》、《蔡文姬》、《武则天》等; 回忆录《洪波曲》等。一生创作了极多文学作品。

  二、检查预习,掌握生字。

  1.本课的生字较多,而且有些还比较复杂,你能够认识它们吗。

  出示词语指读:

  白鹭 嫌弃 长喙 黛之 镜匣 嗜好 镶嵌 清澄

  2.生字从词语中走出来了,你还认识它们吗。

  鹭 匣 嗜 嫌 嚓 黛 嵌 澄

  3.注音领读。

  4.重点掌握词语“嫌弃、黛色”的意思。

  预设:

  嫌弃:厌恶而不愿意接近。

  黛色:青黑色。

  5.现在我们打开优教学生字,学习生字吧。相信你也可以写得很好。

  我们在书写时一定要先把坐姿规范一下。请拿起你的钢笔跟老师一起写字吧。

  (1)出示生字:宜、鹤、嫌等12个生字。

  (2)指导学生观察写法。板书笔顺。

  (3)打开优教学生字。讲解生字的意义与写法。

  (4)小组合作,研究书写这些生字的注意事项。

  重点指导:

  利用形近字区别法,记住“嫌、哨、恩”的写法。

  (5)学生临习生字。

  教师巡回指导。

  6.积累词语。

  精巧 配合 身段? 适宜 白鹤 生硬 寻常 忘却 流线型 镜匣 清晨

  孤独 安稳 悠然 黄昏 形象化 美中不足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2.读一读课文,去感受作者表达的感情吧。把你的感情读出来。

  3.小组交流不理解的句子,分享优美的句子。

  四、赏析课文,感受美好

  白鹭是诗人的爱物,让我们在文章中一起领略白鹭的美。画出描写白鹭外形的句子,看一看白鹭是什么样子的呢。

  (一)感受外形美

  1.快速默读课文,说一说你从哪一段的描写中感受到了白鹭的外形美。

  预设: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提出问题: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展示了白鹭的外形美的。

  预设:颜色和形体(色素的配合和身段的大小)。

  2.出示句子: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

  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

  预设:

  “那……那……那……那……”连用四个“那”字,从“簑毛、结构、喙、脚”(从整体到部分、从头到脚)描写白鹭的美。

  3.出示句子:

  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

  “增-减、素-黛;长-短、白-黑”选用四对反义词,运用整齐的句式,写出了白鹭的外形美。

  充分展示了作者对白鹭的热爱。

  4.除了描写白鹭,作者还描写了哪些鸟。

  为什么要描写这些鸟。

  预设:

  作者还描写了白鹤、朱鹭、苍鹭等几种鸟。这样做的目的是跟白鹭形成对比,在展示白鹭独特的美的同时,也体现作者对白鹭的情有独钟。

  (二)感受图画美

  白鹭外形美,同时,作者描写白鹭的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图画美。

语文五年级上册部编版教案2

  【设计意图】

  拓展学习咏物诗,激发学生对咏物诗的兴趣,从而多诵读积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借物抒情

  运用对比

  一词多义

  托物言志

  【教学反思】

  本次语文园地教学,我主要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展开教学。

  学习“交流平台”时,我首先让学生回顾本单元课文在写法上的特点,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然后引导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发现,同时再说一说课文是怎样借助事物来表达作者的情感的,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借物抒情的表达方法。

  接着重点引导学生学习对比的方法,领悟一词多义,诵读、积累咏物诗。教学时,我除了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更注重对知识的运用与巩固,设计了大量的.词句与阅读训练,在设计训练题时,我注重了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中,我相信学生的能力,鼓励学生开阔思路,大胆去说、去练,既能达到训练的目的,也能创造性地解读教材,而不只是学教材。

语文五年级上册部编版教案3

  【设计意图】

  借助课件,引导学生提炼“交流平台”中学习伙伴们的对话中的意思,总结本单元课文借物抒情的表达特点,同时梳理出借助具体事物表达情感的多种方法。变文本阅读为学习互动,形式活泼。

  板块二

  借助示例,体会对比的作用

  1、读懂示例,初识对比。

  (1)读下面的句子,想想它们在描写事物的方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出示课件:

  ·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白鹭)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使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2)先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预设一:这三段话都是先写事物本身的特点:花生的果实埋在地里;白鹭的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瓜、藤和叶构成了别有风趣的装饰。然后再写与它们相比较的事物的特点:桃子、石榴、苹果的果实挂在枝头;朱鹭、苍鹭体型稍大,且不寻常;石狮子、旗杆不够可爱。

  预设二:这三段话都运用了对比的写法,突出了所描写的事物的'特点。

  (3)比较发现:去掉这三段话中对比的部分(课件中加横线的部分),指名朗读,说说在表达效果上与原句有什么不同。

  预设:运用对比,使所描写的事物(花生、白鹭、瓜架)的特点更鲜明、更突出。

  (4)回顾学过的课文或读过的文章,还有哪些也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小组内交流。

  2、联系生活,巧用对比。

  (1)仿照上面的句子,运用对比的方法,将下列句子表达得更具体。

  出示课件:

  ·文具盒非常实用,不像文具袋,没有坚硬的外壳保护文具,里面的文具很容易折断。

  ·王老师性格温和,与校门口粗声喊叫的保安大叔形成鲜明的对比。

  ·茉莉花香而清雅,恰到好处,桂花的香气过于浓郁而使人发腻,向日葵几乎毫无香气,又叫人觉得美中不足。

  (2)学生练习反馈。

  (3)练习用对比的方法描述生活中某种事物的特点。

  (4)全班交流展示,评议修改。

  出示课件:

  水仙花开了,洁白的花瓣,金黄的花蕊,碧绿而修长的绿叶,蒜瓣似的球茎,一盏清水,一个白瓷盆,在玻璃茶几上绽放它的生命。它没有牡丹的雍容华贵,没有菊花的高贵典雅,但它却有着超凡脱俗的圣洁。

  3、小结:将所描写的事物与其他事物进行对比,能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表达情感。希望同学们学会在习作中恰当地使用这种写法。

语文五年级上册部编版教案4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通过读句子,联系生活实际,体会一词多义,能在不同的语境中灵活运用多义词,并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板块二

  积累古诗,读中感受诗情

  1、导入:文章能借物抒情,古诗也能托物言志。下面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虞世南的《蝉》。读中体会:诗人要借助蝉来抒发自己怎样的情怀?

  2、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学生自读古诗。借助字典等工具书,读准字音,读懂诗意。

  (2)指名读,教师相机正音。强调:(ruí)、藉(jiè)。

  (3)粗知诗意。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大意,同桌交流。

  (4)全班交流。

  ①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②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补充资料,释疑。

  课件出示:

  垂:在诗中指蝉的触须。因为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叫“”,蝉头部伸出的触须与其有些相似。

  流响:指的是蝉连续不断的鸣叫声。

  藉:凭借的意思。

  3、读出诗情。

  (1)学生练读,男女生读。

  (2)介绍诗人,体会诗情。

  ①资料补充。

  课件出示:

  虞世南,唐初书法家、文学家。唐太宗评价他:“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一曰忠谠,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词藻,五曰书翰。”虞世南的人品、才学都是一流。

  ②交流:诗人借蝉表达什么感情?

  语文要素

  ③联系本单元课文的写法,体会诗人借蝉表达自己高洁的志向和情操的写法。

  4、背诵积累。

  (1)回顾内容,指导背诵。诗的前两句写了蝉的三个方面的内容:形象——“垂”;习性——“饮清露”;声音——“流响”。后两句抒发的是诗人高洁的志向。

  (2)学生借助插图,练习背诵。

  (3)同桌互背古诗。

  (4)拓展延伸: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也寄托着自己的情感。像这类托物言志的诗歌叫咏物诗。这类诗还有很多,我们一起来欣赏。

  课件出示:

  (一)竹石

  郑

  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二)菊花

  元

  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三)墨梅

  王

  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语文五年级上册部编版教案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通过读描写人物语言的语句,体会说话人的情感,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难点

  通过读描写人物语言的语句,体会说话人的情感,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父母对我们的爱会呈现出不同的方式。妈妈对我们的爱如春风,那么温柔,那么温暖;爸爸对我们的爱是秋风,能扫去我们的浮躁。爸爸妈妈用他们自己的方式爱着我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父母是怎样用爱引导孩子不断成长的吧!

  板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梳理课文内容。

  2.标出自然段的段落序号,把不理解的句子画出来和同学交流。

  3.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4.理清脉络层次。

  生总结,汇报

  生认清字形,并能一字组多词,规范书写,理解词语。

  板书:主要内容:

  作者七八岁的时候,写了一首小诗,父亲和母亲对他的作品有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最后他从两种评价中感悟到父母的爱。

  板书:脉络层次。

  第一部分(1-14):写“我”创作的小诗得到了母亲“精彩极了”的表扬和父亲“糟糕透了”的批评。

  第二部分(15):写几年之后,“我”意识到了父亲的评价是对的,并继续坚持写作。

  第三部分(16-17):写“我”成年后在事业上所取得的成功,归功于父爱和母爱的共同力量。

  三、精品细读,感悟表达。

  1.品读巴迪情感变化。

  (1)在这三个不同的年龄阶段,巴迪对父母两种截然不同评价的认识一样吗?速读1-14自然段,用横线标出表示巴迪心情的词语。

  得意洋洋 迫不及待 立刻 自豪 满怀信心 紧张极了 湿润 沉重 失声痛哭

  板书:童年写诗,母亲表扬,父亲批评

  表扬与批评共存

  (2)通过这些词语,我们可以读懂此时巴迪的心情,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巴迪对两种不同的声音的.认识吗?

  矛盾 不解 困惑 不知所措

  2.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1)父母不同的态度,不同的声音,让幼小的巴迪迷惑不解。快速浏览1-14自然段,看看巴迪的爸爸妈妈是怎么说的。用直线和波浪线画出来。

  (2)找出文中对爸爸妈妈的动作描写,和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体会。

  3.关注文章细节描写。

  巴迪面对母亲雨点儿般的赞扬和热烈的拥抱,他多么渴望也能得到父亲的赞扬,我们来看细节描写----

  整个下午……父亲的位置上。

  七点,七点一刻……我实在等不及了。

  你读懂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

  4.体会巴迪正确认识父母的评价的情感升华。

  (1)默读第15自然段,思考:几年后巴迪理解父母的评价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理解“不得不承认”。

  板书:长大感悟 母亲鼓励,父亲严格

  慈母与严父同在

  (3)自由朗读第16、17自然段,思考:巴迪成年后,又是如何看待父母的爱的?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可以在句子旁边简单批注自己的感受。

  (4)体验交流

  ①作者为什么越来越体会到儿时是“多么幸运”?引导学生抓住“越来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巴迪对爸爸妈妈的评价由不理解到理解,再到感激的过程。

  ②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丧失信心而一蹶不振。”

  ③作者为什么说“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对母亲的赞扬和父亲的批评都有了正确的认识,感谢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提醒。)

  板书:成年体会,精彩极了是创作的源泉,糟糕透了,是警告的力量,这两种爱缺一不可

  评价相反,但是目的相同。

  四、拓展延伸:联系自己的生活,体会不同的教育方式

  师:确实如此,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不同的爱,我想同学们一定有被父母、师长鼓励、赞扬、批评、训斥,甚至责骂的事,你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讲一讲你喜欢母亲这种鼓励的方式,还是父亲的这种严格要求的方式?(指名说)

  五、总结全文: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学了课文,我认识了严父与慈母的爱,正是他们的爱让巴迪成为了大作家。因此,在生活中,我们要正确地看待不同的爱。)

  师:有一首诗,正说明了这一点:敌视伴随着孩子,他学会争斗;嘲弄伴随着孩子,他羞愧腼腆;

  鼓励伴随着孩子,他信心倍增;赞美伴随着孩子,他鉴赏有方;

  认可伴随着孩子,他爱心常存;分享伴随着孩子,他慷慨大方;

  诚实与公正伴随着孩子,他领悟出真理与正义。

  六、作业:小练笔

  同学们,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巴迪后来的成功,与他童年时所受的教育分不开。在座的同学们,你们是否也有过类似的感受?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习本文的写法,写一写自己曾经历过的爱的故事,以及你从中汲取了怎样的力量。

  板书设计: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童年写诗:母亲表扬,父亲批评,表扬批评共存

  长大感悟:母亲鼓励,父亲严格,慈母严父同在

  成年体会,精彩极了是创作的源泉,糟糕透了,是警告的力量,这两种爱缺一不可

语文五年级上册部编版教案6

  教学目标

  1.了解抗日战争中,我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和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进而体会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

  2.理解课文内容,分清课文的段落、层次。

  3.学习生字、新词。练习用“如果……就……”“不但……还……”造句,并体会分号的用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抗日战争中,我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和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进而体会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冀中的地理位置及战争背景。

  (二)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三)初读课文,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冀东的地理位置及战争背景。

  (二)初读课文,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三、教学过程

  (一)解题并介绍时代背景

  1.板书课题后提问。

  哪位同学来解释“冀中”?在预习中你是怎样理解的。

  (经过查字典我知道“冀”是河北省的简称。“冀中”是河北中部平原。)当你看到“地道战”三个字时,你想的最多的问题是什么。

  (我想的很多,主要是为什么要开展“地道战”?“地道”是什么样的?怎样“战”呢?战的结果又如何呢?)

  2.介绍冀中地道战的时代背景。

  在抗日战争时期,具体一点说就是1942年到1944年,日本帝国主义调集了几十万军队对我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实行野蛮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他们在铁路和大道的两旁挖了很深的封锁沟,挖出的泥土就用来筑成封锁墙,十里一碉,八里一堡,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封锁政策。为了粉碎敌人的“大扫荡”,冀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狠狠地打击了敌人。

  (二)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2.读准字音,辨别字形。

  出示投影,请同学在学习生字词的基础上填空,以此巩固和检验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

  (1)按要求填空。

  ①“冀”按部首应查()部,再查()画,按音序应查(),读音是()。

  ②“堡垒”的“垒”按部首应查()部,再查()画,字义是()。

  ③“妨碍”的“妨”按音序应查()部,读音是(),字义是()。

  ④“岔道”的“岔”按部首应查()部,读音是(),字义是()。

  ⑤“毒辣”两个字的读音分别是()和(),词义是()。

  ⑥“迷惑”的“惑”按部首应查()部,再查()画,“惑”的意思是()。

  (2)辨字组词。

  碍()撑()岔()

  得()掌()盆()

  堡()虚()搁()

  保()虑()阁()

  3.解释词语,理解重点词语。

  牢固:坚固、稳定。

  防备:做好准备来应付攻击或避免受害。

  毒辣:心肠或手段恶毒残酷。

  吆喝:大声地喊叫。

  扫荡:用武力或其它手段扫清敌人。本课指日本侵略军对我抗日根据地大举进攻。妨碍: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

  口:本课指地道里小得只容得下一个人爬过去的关口。

  堡垒:在重要地点作防守用的坚固建筑物。

  纺车:手摇或脚踏有轮子的纺纱或纺线的工具。

  荆棘:泛指山野丛生的带刺的小灌木。

  迷惑:辨不清是非,摸不着头脑。

  不计其数:形容数目极多,无法计算。

  无穷无尽:没有穷尽,没有限度。

  奇迹:想象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

  牢固:坚固、稳固。

  隐蔽:借旁的事物来遮掩。

  警戒:军队为防备敌人的侦察和突然袭击而采取的保障措施。

  岔道:分岔的道路。

  转移:改换位置,从一方移到另一方。

  (三)初读课文,概括各段的段意。

  全文共8个自然段,教师组织学生朗读,然后分小组讨论,概括各自然段的内容并板书。

  第1自然段:介绍当时的情况。

  第2自然段:地道战的产生。

  第3自然段:概括介绍地道战的规模和作用。

  第4自然段:具体介绍地道里的构造。

  第5自然段:介绍地道的出口和通道。

  第6自然段:介绍地道怎样防火、防水、防毒。

  第7自然段:介绍地道里的通讯联络。

  第8自然段:介绍地道战的结果。

  (四)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分段、概括段意。

  出示投影: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人民创造了地道战;地道的式样和特点;利用地道对付敌人的进攻;地道战粉碎了敌人的“扫荡”。

  请同学将这四句话作为分段的依据,把八个自然段分成四段,看哪几个自然段可以划为一段。

  学生回答,教师在自然段的.序号上画出分隔符号。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结构就会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小结。

  同学们还记得刚才提出的四个问题吗?这四段都作了回答。

  教师指着投影上的四句话,复述同学们提出的四个问题。

  为什么要开展地道战?地道是什么样的?怎样“战”的呢?“战”的结果又如何呢?

  (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六)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进而体会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

  (二)介绍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和地道的结构特点。

  (三)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上下文理解重点语句。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二)介绍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和地道的结构特点。

  三、教学难点

  介绍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和地道的结构特点。

  四、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找四个同学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看老师演示表现课文内容的投影片。

  (二)学习第一段。

  这一段交待了地道战产生的时间和背景。哪位同学知道为什么要开展地道战呢?

  (因为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在冀中平原上修筑封锁沟、封锁墙,想搞垮我们的人民武装,在这种情况下,冀中人民创造了“地道战”,坚持敌后游击战争。)

  说得好。日本侵略军修筑封锁沟、封锁墙,就是要使冀中平原上的人民相互之间不能来往,不能联合起来打击敌人。于是冀中人民就创造了“地道战”,打击敌人。这就是“地道战”产生的原因。

  (板书:封锁沟封锁墙地道战)

  这一新的斗争方式有什么作用,有什么好处呢?

  (第3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敌人来了,我们就钻到地道里去,让他们扑个空,敌人走了,我们就从地道里出来,照常种地过日子,有时候还要打击敌人。”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地道战”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保护自己;二是能够更好地打击敌人。)

  (板书:保护自己打击敌人)

  在第3自然段中哪句话、哪个词最能总结“地道战”的情况?

  (第一句话中的“奇迹”一词。)

  “奇迹”是什么意思?

  (“奇迹”是想象不到的很不平常的事。)

  “地道战”的确是个奇迹。课文又从三个方面给我们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三)学习第二段,这一段是以任丘的地道为例,介绍了地道的样式和特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一段还可以分为几层,怎样分?

  (这一段还可以分为地道的内部和地道的出口两层。)

  地道的内部构造分为哪几部分?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默读课文后按顺序回答,老师根据学生的答案,进行板书。

  (板书:地道内部高、深、大洞、小洞、气孔)

  教师一边板书一边重复地道内部构造的特点,并在同学分析的基础上,再次提出问题,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老太太把纺车也搬进来,还嗡嗡地纺线呢。”说明了什么?

  这句话进一步说明地道里既不气闷也不黑暗,非常安全。冀中人民在这里边战斗边生产,充满生活气息。

  课文是怎样介绍地道出口的呢?地道出口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默读后回答问题,教师板书重要词语。

  (板书:地道出口

  口外:荆棘陷坑

  口内:坚固的洞迷惑洞

  死道:地雷

  活道:口)

  教师解释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是李白诗里的一句话。讲的是一个人把着关口,一万个人也打不进来,形容地势十分险要,易守难攻。夫,古代成年男子的通称。关,关口。莫,不能的意思。

  教师结合板书小结这一段。

  这一段对地道的构造及特点介绍得比较清楚,使我们学习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只是一百多种地道中的一种。地道的特点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既可以保存自己,又能够打击敌人。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地道战”的确是——

  学生齐答:奇迹。

  (四)学习第三段。

  冀中人民利用“地道”打击敌人同样说明这是“奇迹”。冀中人民是怎样利用“地道”打击敌人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段。

  (敌人想方设法破坏,冀中人民发挥聪明才智,想出许多妙计来防备。)

  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板书。

  (板书:破坏防备)

  (用“土”和“沙”灭火;吊板用来挡住毒气;利用枯井暗沟防备水攻。任凭敌人想出什么毒计,冀中人民也有妙计来对抗。另外,因为地道都是通着的,还可以转移到别的村子去。)

  (板书:火攻毒攻水攻土沙吊板枯井暗沟)

  教师用箭头将上下板书连接起来并小结,使学生能够更清楚地理解这些内容。

  冀中人民还有更先进的方法保护自己,打击敌人,因为他们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发明了“无线电”“有线电”。我可要提醒同学们,这可不是现在的“手机”“呼机”,它是什么呢?请一位同学读一遍下面这段话大家就会清楚了。

  学生读收,教师板书。

  (板书:无线电——吆喝有线电——拉铃)

  组织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在书上及电影、电视节目中获得的知识,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讨论:

  “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这句话的含义。

  教师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在第一课时后指导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用泥巴等材料做一个任丘的地道模型,也可以鼓励学生画一张冀中地道示意图。目的是让学生在动手中感受冀中人民的智慧和抗敌妙计,激发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最后使学生明白这句话是对冀中人民利用地道打击敌人的种种妙计的总结,同时赞扬了冀中人民对敌人斗争的智慧和才能,点明了课文的中心。

  (五)学习第四段。

  学生齐读最后一段,教师提出问题。

  地道战在抗日战争史上有怎样的地位呢?

  (不但坚持了生产,还有力地打击了敌人。在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尾?

  (总结性的结尾,写清了地道战的结果和作用。)

  请同学把开头段和结尾段连起来朗读,让学生体会前后互应的作用。教师板书。

  (板书:

  为了粉碎“扫荡”——“扫荡”被粉碎了

  简直是个“奇迹”——留下惊人的“奇迹”

  (六)总结板书,进一步理解课文。

  课文从“奇迹”一词开始,到“奇迹”一词结束。全篇课文通过对地道的构造、特点和冀中人民利用地道巧妙地打击敌人,以及地道在战斗中所起的作用几个方面的描写,具体阐明了地道战是个惊人的“奇迹”。从而说明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人民战争具有巨大的威力。

  (七)请同学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八)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课后作业1、2、3题。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带有分号的句子,学习分号的用法。

  (二)理解“如果………就………”和“不但……还……”的句式,然后造句。

  (三)练习背诵第4自然段。

  (四)巩固练习。

  二、教学重点

  画出带有分号的句子,学习分号的用法。

  三、教学过程

  (一)放配乐朗读课文的录音磁带,请同学边听边画出带有分号的句子。

  以“敌人来了,我们就钻到地道里去,让他们扑个空;敌人走了,我们就从地道里出来,照常种地过日子,有时候还要打击敌人。”为例组织同学们讨论分号的用法。

  首先从字面来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再分析它们的关系,由此体会分号的作用和用法。

  这句话前后两部分分别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是对地道作用的说明。前半句说明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地道起着保护自己,消灭敌人的作用。后半句话说明地道起到了保障人民正常生活、生产和打击敌人的作用。)

  这两个句子是什么关系呢?

  (它们是并列的关系。)

  并列关系的句子有个特定的标点“;”叫做分号。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一找还有哪句话是用分号隔开的,想一想它们是不是并列的关系。

  引导同学在课文中找出来带有分号的句子说一说,体会并列关系。如果学生有兴趣也可以在已学过的课文中找,让学生自己分析,充分理解。

  (二)理解关联词的用法,并造句。

  一个句子的前后两部分都是有一定关系的,而且都有相应的关联词相连。教师可以出示几个句子,让同学们体会、理解以上的说法。投影、小黑板或直接板书均可。

  “如果敌人放毒气,就把吊板放下来挡住,不让毒气往里跑。”

  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个句子“如果敌人放毒气,”是已经放了,还是没有放,哪个词说明了这一点。

  (“如果”这个词告诉我们“毒气”还没有放,这只是一个假设,有这种情况出现,“就把吊板放下来,不让毒气往里透。”后面的内容就是前面发生情况的结果。)

  同学们理解得对。“如果……就……”的句型前后是一种假设关系,句子的前一部分假设一种情况,后一部分是假设的情况实现后的结果。表示假设关系的词语还有:“即使……也……”,“哪怕……也……”。

  教师再举出几个例句或让同学在课文中找出假设关系的句子,指导学生理解,然后结合生活实际造句。

  如果得了病不及时治疗,就会越来越严重。

  如果明天下大雨,运动会就必须延期举行。

  再出示一句话,请同学分析理解。“冀中平原上的人民但坚持了生产,还有力地打击了敌人。”

  这句话前后两句表达了什么意思?它们是什么关系?

  (前面的句子讲了那里的人民坚持了生产,后面的句子是说在生产的基础上又打击了敌人。后面的句子比前面的句子深入了一步。)

  说得好。后面的句子的确比前面的句子更深入,程度上更强一些。这样的句子我们称为递进关系的句子。这种句子的关系,一般是后面的句子比前面的句子有更深一层的意思。表示递进关系的词语还有:“不但……而且……”,“不光……还……”,“不仅……也……”等。

  教师再举出几个表示递进关系的句子或请同学在课文中找一找同样关系的句子,然后请同学结合生活实际用“不但……还……”造几个句子。

  张华不但自己学习好,还经常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在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已不是难点,但是教学时一定要提示同学讲究方法,尤其是背诵。

  第4自然段是以任丘地道为例,介绍了地道的总体结构,按“地道”、“洞”、“气孔”的顺序,有条理地作了具体的介绍。背诵的时候也应该抓住写作上的特点,分几部分有条理地进行背诵。

  首先教师按照写作的条理帮助同学将第4自然段分成几部分,然后由同学自己标出各部分的特征或主要的词语,以这些词语为点带动全段文字,以便深刻记忆。

  在反复背诵的基础上,集体背诵结束这一课。

语文五年级上册部编版教案7

  教材分析

  《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从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中所受到的教育。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学情分析

  本文短小精悍,通俗易懂,以对话性语言为主,揭示做人的道理;花生又是一种常见的事物,因此学生阅读、理解时难度不大。但在生活中,怎样像花生一样,“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可能存在分歧。

  教学建议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并联系实际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培养感悟、理解能力;并初步了解文章借物喻人、借物喻理的写作方法,读写结合,抓准契机进行语言实践,提高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词。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明白花生最可贵的好处,懂得做人应该做一个对他人有好处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只求外表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4.用一段话写写身边像“花生”那样默默无闻地作着贡献的人。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障碍。

  2.通过联系实际体会课文重点句的含义,引导学生做一个有用的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中渗透做人的道理,引导学生做一个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

  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做人的道理。

  2.运用本文写作方法尝试写身边的人。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生字、新词卡片;投影和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花生的生长特点及有关花生的常识,知道落花生名字的来历。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生字、新词的能力。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的脉络。重点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生字、新词的能力。

  难点

  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的脉络。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来,打一种植物。“根和胡须放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谜底:花生)

  2.出示花生图片: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这种植物的花落了,果实长在土里面,所以叫落花生。

  3.板书课文题目,简介作者。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出示学习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借助字典掌握生字的字形,注意生字的书写,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

  (3)标出自然段序号,把不理解的句子标出来,大家讨论。

  2.学生按要求自主学习。

  3.汇报交流自学成果。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出示生字、新词卡片)

  (2)理解词语。

  出示重点词语,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花生”讲了哪些内容。(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和议花生。)

  2.再次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划分全文段落层次,并讨论段意。

  3.学生讨论交流划分的段落。

  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种花生、收花生。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母亲提议过花生收获节,并做了准备。

  第三部分(第3~15自然段):父亲和“我们”边吃花生边议论花生,父亲对花生品格的赞扬,使“我们”对花生产生了敬佩之心。

  4.根据划分的段落朗读课文。

  四、小结全文

  1.同学们,课文题目是“落花生”,你认为课文着重描写的是什么?你们从课文内容中发现了什么?

  (写“种花生、收花生”作者仅仅用一个自然

  段,而更多笔墨是在描写父亲与孩子们“边吃边议花生”上。)

  2.课文中的父亲想借花生告诉我们什么呢?让我们在下节课共同研究吧!

  落花生

  事情的发展顺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种花生、收花生。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母亲提议过花生收获节。第三部分(第3~15自然段):议花生。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本文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含义,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做人的道理。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含义,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做人的道理。

  难点

  在学习中,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重点内容

  1.导入:普普通通的花生竟能引出这么多话题,使我们也对花生产生了兴趣。

  2.作者一家人在议论花生的什么?他们借花生又要告诉我们什么?

  二、整体感知,抓重点内容

  1.默读课文,回忆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

  (“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是略写,“议花生”是详写。)

  三、重点学习“议花生”,感悟做人的道理1.出示学习要求。

  (1)分角色朗读课文第3~15自然段。

  (2)找出父亲几次对孩子们说的话,看看父亲讲了花生的什么,又想告诉孩子们什么。

  (3)画出关于作者听了父亲对于花生品格的议论之后的感悟的句子,读一读,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2.学生边读边思考。

  3.汇报交流学习成果。

  (1)赞花生。

  “花生的好处很多……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①朗读课文第7~10自然段,想一想,大家谈论了花生的哪些好处?父亲的观点是什么?

  (大家谈:味儿美、能榨油、便宜。父亲说花生最可贵的是它的果实埋在地里。)

  ②出示父亲第一次议论花生的语句,思考:父亲是怎样说明花生的可贵之处的?

  (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较。通过果实的样子,说明即使花生成熟了,也无声无息,不急于表露,需要别人去挖掘、发现。)

  ③父亲借用其他事物的生长特点是想告诉我们花生有什么可贵的品质?

  (不求虚名、默默奉献、朴实无华。)

  ④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2)学花生。

  “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朗读句子,联系上下文谈一谈父亲的第二次议论是什么意思。

  (父亲教育子女要做能实实在在地为人们做好事的人。)

  (3)做有用的人。

  “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朗读句子,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作者的话的理解。

  (这句话是作者在听了父亲对花生品格的`议论之后得到的感悟。作者虽然年纪还小,但已经体会到了父亲对他们提出的要求: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却没有实际用处的人。没有实际用处,主要是指对他人和社会没有好处或贡献。)

  4.分角色朗读全文。

  四、拓展延伸,体会写作方法

  1.作者借落花生说明做人的道理,这种写作方法称为什么?(借物喻人。)

  2.我们曾经还学习过哪些借物喻人的文章?

  3.花生会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无闻作贡献的人,那竹子、梅花、蜜蜂、路灯这些事物能让你想到哪些人?

  4.讨论交流。(清洁工、送报人、修理工、建筑工人……)

  5.课文的内容安排很特别,前面的内容写得较简略,后面议花生的篇幅较多。你们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吗?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这样能分清主次。议花生是主要的,父亲的议论是着重写的,这样可以突出文章的中心。其他内容略写,但可为文章的主要内容起说明交代的作用。)

  五、总结全文,拓展练笔

  1.这篇课文借写花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我们再想一想作者的笔名,你们明白他为什么叫“落华生”了吧!

  2.请同学们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写写你身边平凡的人吧。

  板书设计

  落花生

  种花生:买——翻——浇收花生:居然收获了尝花生:做成好几样食品

  好处:味美榨油便宜

  不好看议花生特点:埋在地里很好用

  像花生一样做有用的人

  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落花生》一文时,侧重于引导学生对父亲与作者的对话内容进行探讨,交流,感悟,“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用处的人”,是作者听了父亲两次议花生后的感悟。我让学生通过多次地朗读在理解了花生的可贵之处后,再让学生体会这句话的内涵,就容易了许多。随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说说有哪些人像落花生,朴实无华、不图名利、默默无闻,为他人为社会作着贡献。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我的启发下,感悟到“清洁工”“邮递员”“建筑工人”“警察叔叔”“教师”等都是具有花生品格的人,他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这样安排下来,学生受到了充分的情感熏陶。

语文五年级上册部编版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认识“栈、冤”等生字,会写“蚕、屑”等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抓住文中对人物的语言、行动、外貌等进行描写的句子,指导学生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通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2)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

  3、情感与价值

  (1)感受父子情深:父亲深沉的爱子之情,儿子对父亲的怀念和对父爱的深深感谢。

  (2)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

  【教学重点】

  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父亲深沉的爱子之情,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怀念和对父爱的深深感谢。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为什么以“父爱之舟”为题目。

  【教学准备】

  学生:1、搜集关于父爱的文章,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

  2、搜集作者吴冠中的资料。

  3、搜集关于母爱、父爱的古诗词。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是孟郊的《游子吟》,这是一首歌颂母爱的古诗。千百年来,歌颂母亲的作品层出不穷,而讴歌父亲的作品却少之又少。难

  道父亲就不爱自己的子女吗?当然不是,只是父爱可能比母爱更深沉、含蓄。著名画家吴冠中记忆中的父爱,却能载于小舟之中,飘入他的梦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父子深情的著名散文《父爱之舟》。(板书课题)

  二、了解作者

  吴冠中,中国当代画家,1919年8月29日生于江苏省宜兴县一个农民家庭。从无锡师范初中部毕业后,考入浙江大学代办的工业学校电机科。1936年转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师从李超士、常书鸿及潘天寿等学习中、西绘画。1942年毕业,任国立重庆大学助教。1946年考取公费赴法国留学。1947~1950年

  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苏弗尔皮教授工作室进修油画;同时在洛特工作室学习,并在卢佛尔美术史学校学习美术史,各项成绩优异。吴冠中1950年秋回国。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建筑系、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曾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全国政协委员等职。(课件出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完成以下两个任务: (1)标出自然段序号。

  (2)圈点勾画生字词,借助手中的工具书自主、互助扫清本文

  的文字障碍。

  2、检查生字词认读情况,把下面的词语读两遍。

  蚕茧 报考 糖果 凉席 庙会 纸屑 启迪 钉鞋

  暑假 枕边 煮饭 毕业 恍恍惚惚 密密层层 千变万化

  3、再读课文,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围绕父亲送“我”上学、带“我”投考学校这一重点,记录了许多看似平淡无奇的琐碎小事,提到了小时家境的困难,父亲挣钱的艰辛、节省的程度,写父亲领“我”吃豆腐脑,为“我”做万花筒,写父亲背“我”上学,用船送“我”考学,替“我”铺床,父亲为“我”缝补棉被等,表现出了父爱之伟大与深沉。

  4、默读课文,画出深受感动的句子,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 5、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课文都写到了父亲和“我”之间的哪些事。

  父亲卖了蚕茧给“我”买枇杷吃;

  父亲带“我”去报考学校和上学;

  父亲带“我”赶庙会;

  父亲给“我”做万花筒;

  父亲背“我”上学;

  父亲为“我”缝补棉被。

  6、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事情的?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开门见山,直接入课

  同学们,父爱是个永恒的话题,它是一首永远唱不完的歌,是一部永远拍不完的电影,它值得我们用一辈子去欣赏,去品 味,去敬仰。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父爱之舟》,一起来感受一下父爱的伟大。

  二、品读语言,体悟情感

  1、自主读课文,将自己感动的句子多读几遍,想一想为什么感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通过读感动的句子,说感动的原因。 课件出示句子:

  (1)朦胧中,父亲和母亲在半夜起来给蚕宝宝添桑叶……每年卖茧子的时候,我总跟在父亲身后,卖了茧子,父亲便给我买枇杷吃……

  这是常见的刻骨铭心的情节;表现父亲对“我”的爱的情节。父母深夜为蚕宝宝添桑叶,是“我”童年难忘的记忆,这一情景既交代了家庭生活背景,写出父母的辛劳,也由此引出父亲对“我”的疼爱。

  (2)父亲动心了,但我年纪虽小却早已深深体会到父亲挣钱的艰难。他平时节省到极点,自己是一分冤枉钱也不肯花的,我反正已被咬了半夜,只剩下后半夜,就不肯再加钱换房子。 文中写父亲借姑爹的小渔船,带“我”在船上吃住,来体现“他平时节省到极点”。而当父亲看到“我”被臭虫叮咬时,心疼极了,所以对“加点儿钱换个较好的房间”动了心。再次体现了父亲对“我”的疼爱。“我”出身贫寒,懂得体谅亲人的不易,因此住旅店时不愿父亲花钱换好房间。父亲对儿子的关爱更为突出地跃然纸上。

  (3)回家后他用几片玻璃和彩色纸屑等糊了一个万花筒,这便是我童年唯一的也是最珍贵的玩具了。万花筒里那千变万化

  的图案花样,是我最早的抽象美的启迪者吧! 因为这个万花筒曾给童年的“我”带来莫大的幸福,也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爱。

  (4)父亲送我到学校,替我铺好床,他回家时,我偷偷哭了。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的哭都大不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 “我”哭了是因为:①家里能卖得都卖了,钱很紧,为了让自己上学,家里的经济状况更难了,理解这是父母的血汗钱。②“钱很紧,但家里愿意把钱都花在我身上。”③家里的状况,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也是第一次离开了父母寄宿。

  (5)送我去入学的时候,依旧是那只小船,依旧是姑爹和父亲轮换摇船。不过父亲不摇橹的时候,便抓紧时间为我缝补棉被,因我那长期卧病的母亲未能给我备齐行装。我从舱里往外看,父亲那弯腰低头缝补的背影挡住了我的视线,但这个船舱里的背影也就分外明显,永难磨灭了! 父亲的背影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父亲对“我”的关爱,更深刻地领悟到父亲的伟大。显出了父爱之深挚,以及“父爱之舟”在“我”心头留下的难忘的影子。

  (6)虽然姑爹小船上盖的只是破旧的篷,远比不上绍兴的乌篷船精致,但姑爹的小渔船仍然是那么亲切,那么难忘……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

  姑爹的渔船,既是送“我”上学的工具,也是父亲的爱,两者已经融为一体。就是这一只小船,送“我”走到人生的一个又一个关口,承载着父亲对“我”的深切期望和浓重的爱。 小组内进行朗读比赛,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看看谁读得最好。

  小组推荐读得好的同学,在班上读,老师可以适时范读、指导。

  三、升华主题,理解中心

  再次通读全文,小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

  1、作者为什么要以梦境的形式回忆往事?

  全篇采用倒叙的手法,从梦境开始,引入对往事的回忆;以从梦中醒来、泪湿枕边结束,首尾圆合。往事潜入梦中,说明往事难忘,更深刻地表现出父爱在“我”心中留下的印记难以磨灭。

  2、文中四次写到了姑爹的小渔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文中四次写到姑爹的小船,以此贯串全文,把种种往事连为一体,父爱与小舟不可分割,船来船往,“我”的感受也在变化,主题在叙述中得到了层层深化。最后一次提到小船时,作者明确地写道:“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至此点明题目,文章的主旨也得以揭示。

  3、文章为什么要以“父爱之舟”为题? (1)“父爱之舟”把父爱与船联结起来,形象地揭示了父爱对“我”早期成长的承载作用。

  (2)“父爱之舟”实指姑爹的渔船,虚指父亲的爱,以此为题,化抽象为具体。

  (3)“父爱之舟”是全文的线索,父亲总是以此舟送“我”读书、考学,此舟在文中反复出现,串联起全文内容。 (4)“父爱之舟”情感内涵丰富,以此为题,既写出了父爱的伟大,也见证了“我”的成长。

  4、“……醒来,枕边一片湿。”这样的结尾有什么好处?

  照应文章开头的“我刚刚梦醒”,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父亲的感激与怀念。

  四、回顾全文,体会并学习写法

  1、通过学习课文,大家想想本文作者是通过什么样的写作方法来表达情感的呢?

  全篇采用倒叙的手法,从梦境开始,引入对往事的回忆;以从梦中醒来、泪湿枕边结束,首尾照应,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2、从选材方面看,文章所选取的都是些平凡小事,却小中见大,表现出了父爱之伟大与深沉。作者以时间为序,围绕父亲送“我”上学、带“我”报考学校这一重点,记录了许多看似平淡无奇的琐碎小事,提到了小时家境的困难,父亲挣钱的艰辛、节省的程度,写父亲为“我”做万花筒,写父亲背“我”上学、用船送“我”考学、替“我”铺床、为“我”缝棉被等等,这些事情依旧萦绕在“我”的梦中,可见这饱含着父爱的点点滴滴是多么令人难忘!事情愈小,表现的父爱愈深。想一想,在最细微处都替儿子着想的父亲,是多么伟大的父亲,他的爱又是何等深沉啊!

  五、总结拓展

  1、总结本文。

  《父爱之舟》一文围绕“父爱”这一中心,写出了父亲深沉的爱子之情,抒发了儿子对父亲的怀念和对父爱的深深感谢。“父爱之舟”,既是指姑爹的渔船,也是指父亲的爱,两者已经融为一体。就是这一只小船,送“我”走到人生的一个又一个

  关口,承载着父亲对“我”的深切期望和浓重的爱。平凡的语言,平凡的小事,却因父爱的伟大,使文章充满了魅力。掩卷沉思,我们是否能悟出父亲对自己的爱就隐藏在自己平时一点都不注意的小事中呢?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的父母为你做的哪些事让你深受感动。和同学们交流。

  六、作业

  1、写一篇读后感。

  2、写一写自己的父亲或母亲,题目自拟。

  【板书设计】

  父爱之舟

  卖了蚕茧给“我”买枇杷吃

  带“我”去报考学校和上学 带“我”赶庙会父亲父亲爱儿子

  给“我”做万花筒

  背“我”上学

  {为“我”缝补棉被}

  儿子怀念、感谢父亲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注重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在教学中紧扣课文的主要内容,抓住关键词句,进行讨论交流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例如,找出文中最感动你的句子,并说说感动的原因。哪些词语感动了你?指导学生朗读和体会,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2、注重培养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全面地理解课文。

  “讨论交流”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整堂课教学环节中,教师设计了多个“讨论要点”来让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全面地理解课文。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全面地理解课文的能力。

  3、重视生字词的教学。

  生字词的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在第一课时生字词的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再让学生范读生字,在此基础上,教师又结合本课生字的特点,以及针对学生容易读错的字音和容易写错的部件,进行具体的订正和指导。

  4、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对父爱、母爱的体会。

  在第二课时的最后两个环节中,教师要求学生说一说在读背中感受到的平凡而伟大的母爱和父爱,再让学生说说父母在平时生活中为我们做些什么事,最后要求学生动手写写,并与同学交流。把课堂学习内容拓展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进一步体会父母伟大而无私的爱。

  [不足之处] 教学过程违背了语文教学的“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原则。

  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教师以“讨论要点”贯串全文,整节课在组织学生讨论什么地方或某一部分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朗读,只是为讨论而讨论,没有给予学生去亲自进行朗读体验的机会和时间,违背了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原则。应该在学生明白应用什么样的语气朗读后,让学生进行朗读体验,并指导学生读出恰当的语气,让学生在具体的朗读体验中,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语文五年级上册部编版教案9

  教学目标

  1.会认“恳、筛”等9个生字,会写“爹、嫂”等14个生字,会写“嫂子、床铺、照看”等词语。

  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能复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牛郎、织女敢于追求新生活的决心,懂得劳动才能创造幸福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能复述故事。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牛郎、织女敢于追求新生活的决心,懂得劳动才能创造幸福生活的道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恳、筛”等9个生字,会写“爹、嫂”等14个生字,会写“嫂子、床铺、照看”等词语。

  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能复述故事。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每当夜幕低垂、群星闪烁时,我们仰望天空,隐约中不难发现一条银色的天河。瞪大眼睛仔细看看,就会发现天河两边有两颗闪亮的星星,这两颗星星就是“牛郎星”和“织女星”。民间早就有关于牛郎和织女的动人传说。今天,我们来欣赏一下吧。(板书:牛郎织女)

  二、初读课文。(出示课件3)

  1.画出不认识的字词,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

  2.小组内分自然段轮流朗读,检查读音是否正确。

  三、初步自学(出示课件5)

  小组合作,探究思考:

  1.牛郎和老牛是怎样相处的?

  2.牛郎和织女是怎样认识的?

  3.根据学生的概括,梳理提纲(主要以牛郎为线索):

  板书:身世凄苦——照看老牛——得牛相助——认识织女

  4.选读自己特别喜欢的部分。

  5.在交流中进一步熟悉故事,为进一步感悟及复述做准备。

  四、复述练习。

  师:同学们,我们熟悉了这篇文章,了解了这个故事。谁能把这个故事复述出来?(出示课件6)

  复述时应注意:首先了解故事内容;复述时尽量口语化;复述尽量简化描述,只把重要内容突出即可,文章略写部分可以省略或简化。

  生练习复述,师随时点评。

  师总结:同学们,我们的复述做得很好,看来我们掌握了复述的要点。希望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多练习。

  五、布置作业。(出示课件7)

  1.默写生字词。

  2.继续阅读课文,了解牛郎、织女是怎样的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牛郎、织女敢于追求新生活的决心,懂得劳动才能创造新幸福的道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出示课件10)

  1.复习生字词。

  2.再次邀请同学复述课文,复习课文内容。

  二、精读课文,解决问题。(出示课件11)

  1.多么神奇的想象,多么美好的生活!牛郎真幸运,他是多令人羡慕哇!怎么,为什么只有他能有这奇遇呢?

  (把神话色彩去掉,我们会发现,神话故事确实很大程度上是人们现实愿望的反映。换个角度提问,引领学生去发现藏在神话后的人心。)

  2.带着问题阅读,提示学生做批注,以便交流。

  3.交流。老牛和织女为什么如此青睐牛郎?(出示课件12)

  (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有关牛郎的段落,体会对牛郎的动作、语言等的描写,从中感受人物形象。)

  ①牛郎勤劳。第三自然段、第八自然段有集中体现。

  ②牛郎关心他人。到第三自然段中找。

  ③牛郎十分乐观豁达。爹娘都死了、兄嫂不喜欢、吃剩饭、穿破衣裳、睡牛棚。牛郎的态度是哼小曲儿,对牛照顾周到,打柴、种庄稼来安家。

  小结:勤劳、关心他人、乐观,这些优秀品质使牛郎不仅赢得了老牛的倾力相助,还赢得了织女的芳心。

  (板书:心地善良吃苦耐劳)

  4.织女是个怎样的.人?(出示课件13)

  师:我们可以先在文中找到关于织女的描写,再进行总结。

  生总结:织女是个善良的、追求自由的人。

  (板书:心灵手巧渴望自由)

  5.请就你感受最深的一方面,用语录体的形式,写下你的感想。(出示课件14)

  预设:

  “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关爱别人就是关爱自己!”

  “真诚的关爱必定能换来真诚的爱!”

  “幸福靠自己创造。”

  “幸福美好的生活是靠辛勤的劳动换来的。”

  “不怨天不尤人,勤劳才能改变命运。”

  三、拓展活动,自选其一

  1.牛郎织女的故事历来为人们所传颂,请爱好古诗词的你背诵这首词:

  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2.民间流传着不少优美的传说,善于讲故事的你可搜集《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田螺姑娘》等,准备参加故事会。

  3.爱好天文的你别忘了观察星空,查阅、搜集有关星空的图片、文字等资料,找一找天河、牵牛星、织女星。

语文五年级上册部编版教案10

  在内蒙古自治区,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民间故事。

  从前有一个猎人,名叫海力布。他热心帮助别人,每次打猎回来,总是把猎物分给大家,自己只留下很少的一份。大家都非常尊敬他。

  有一天,海力布到深山去打猎,忽然听见天上有喊救命的声音。他抬头一看,一只老鹰抓着一条小白蛇正从他头上飞过。他急忙搭箭开弓,对准老鹰射去。老鹰受了伤,丢下小白蛇逃了。

  海力布对小白蛇说:“可怜的小东西,快回家去吧!”小白蛇说:“敬爱的猎人,您是我的救命恩人,我要报答您。我是龙王的女儿,您跟我回去,我爸爸一定会好好酬谢您。我爸爸的宝库里有许多珍宝,您要什么都可以。如果您都不喜欢,可以要我爸爸含在嘴里的'那颗宝石。只要嘴里含着那颗宝石,就能听懂各种动物说的话。”海力布想,珍宝我倒不在乎,能听懂动物的话,对一个猎人来说,实在是太好了。他问小白蛇:“真有这样一-颗宝石吗?”小白蛇说:“真的。但是动物说什么话,您只能自己知道。如果对别人说了,您就会变成一块石头。”

  海力布点点头,跟着小白蛇到了龙宫。老龙王对海力布十分感激,要重谢他。老龙王把他领进宝库,让他自已挑选珍宝,爱什么就拿什么。海力布什么珍宝也不要,他对龙王说:“如果您真想给我点儿东西作纪念,请把您嘴里含着的那颗宝石送给我吧。”龙王低头想了一-会儿,就把嘴里含的宝石吐出来,送给了海力布。

  海力布临走的时候,小白蛇跟了出来,再三叮嘱他说:“敬爱的猎人,您要记住,无论动物说了什么话,都不要对别人说。如果说了,您马上就会变成石头,永远不能复活了!”海力布谢过小白蛇,就回家了。

  海力布有了这颗宝石,打猎方便极了。他把宝石含在嘴里,能听懂飞禽走兽的语言,能知道哪座山上有哪些动物。从此以后,他每次打猎回来,分给大家的猎物更多了。这样过了几年。有一天,他正在深山里打猎,忽然听见一群鸟在议论着什么。仔细一听,那只带头的鸟说:“咱们赶快飞到别处去吧!今天晚上,这里的大山要崩塌,大地要被洪水淹没,不知道要淹死多少人呢!”

  海力布听到这个消息,大吃一惊。他急忙跑回家对大家说:“咱们赶快搬到别处去吧!这个地方不能住了!”大家听了感到很奇怪,住得好好的,为什么要搬家呢?尽管海力布焦急地催促大家,可是谁也不相信他。海力布急得掉下了眼泪,说:“我可以发誓,我说的话千真万确。相信我的话吧,赶快搬走!再晚就来不及了!”有个老人对海力布说:“海力布,你是我们的好邻居,我们知道你从来不说谎话。可是今天你让我们搬家,你总得说清楚哇。咱们在这山下住了好几代啦,老老小小这么多人,搬家可不容易呀!”

  海力布知道着急也没有用,不把为什么要搬家说清楚,大家是不会相信的。再迟延,灾难就要夺去乡亲们的生命。要救乡亲们,只有牺牲自己。他想到这里,就镇定地对大家说:“今天晚上,这里的大山要崩塌,洪水要淹没大地。你们看,鸟都飞走了。”接着,他就把怎么得到宝石,怎么听见一群鸟议论避难,以及为什么不能把听来的消息告诉别人,都原原本本照实说了。海力布刚说完,就变成了一块石头。

  大家看见海力布变成了石头,都非常后悔,非常悲痛。他们含着眼泪,念着海力布的名字,扶着老人,领着孩子,赶着牛羊,往很远的地方走去。他们走在路上,忽然乌云密布,狂风怒号,接着就是倾盆大雨。半夜里,听见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大山崩塌了,地下涌出洪水,把他们住的村子淹没了。

  人们世世代代纪念海力布。据说现在还能找到那块叫“海力布”的石头呢。

语文五年级上册部编版教案11

  教学目标:

  1、研读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2、体会牛郎、织女及老牛之间的真挚情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3、搜集资料,了解牛郎织女的相关内容。

  一、激趣导入。

  漫漫银河中,有这样两颗星星,一颗是牵牛星,一颗是织女星,他们的传说是那样令人心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民间故事的方式走近他们二位。

  二、检查预习。

  检查预习效果:

  1、解决本课生字词。

  2、搜集资料,了解牛郎织女的相关内容。

  3、说一说你读完文章后的疑问。

  三、初读课文。

  小组活动出示:

  1、这篇课文讲了______和______的故事?他们是怎样的人?

  2、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汇报交流结果。

  四、精读课文。

  1、理清人物关系:

  我们先借助题目看看,文章的'主要人物是谁?(板书:牛郎

  织女)除了这两个人物外,还有哪些人对情节的发展影响很大?

  感受人物形象。板书:

  牛郎:勤劳善良

  哥嫂:铁石心肠

  老牛:知恩图报

  织女:美丽善良

  2、体会织女之“决”

  出示:“织女见牛郎心眼好,又能吃苦,便决心留在人间,做牛郎的妻子。”(“决心”变红)

  一个高贵的仙女要嫁给一个贫困潦倒的牛郎,是需要一定勇气的呀。

  姐妹们,好好劝劝织女吧!(练习说话)

  五、关于民间故事。

  1、简介其他三部民间爱情故事《白蛇传》《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

  2、体会民间故事的特点。

  民间故事就是要表达人与人之间、人与万物之间,追求和谐生活与美满感情的决心,歌颂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六、拓展延伸

  作为高年级同学,我们可以做一些课外延伸。

  选择一:课后可以看看我国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

  选择二:试着去创编你心中的《牛郎织女》。

语文五年级上册部编版教案12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母亲的慈祥与善良,体会母爱的深沉。

  【学习过程】

  一、回顾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同学们,学完了《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后,我们深受感动。一位父亲经过38小时挖掘终于救出了遇险的儿子。这件事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父爱所迸发出来的力量是巨大的。这种爱是伟大、无私的。那么,母爱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慈母情深》,将让我们深深地感受一番母爱。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要求,学生自学:

  ⑴借助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生字要多读几遍。

  ⑵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同桌相互读课文,相互正音。

  3、汇报自学情况:

  ⑴出示生字“陷、碌、攥”,学生认读。

  ⑵交流: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体会感情

  1、感悟慈母对孩子深沉的爱:

  ⑴根据“提示”要求,自学课文:

  画出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等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这是一位_____的母亲,有理由即可。

  ⑵小组交流。

  2、体会“我”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与热爱之情:

  读完课文,谁都会被慈母情深深打动,更何况是文中的“我”。请找出“我”深受感动的语句,如,“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那一天,我用那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引导学生用学过的阅读方法──联系上下文,反复读读,边读边想,体会“我”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与热爱之情。

  四、感情朗读,升华情感

  1、选取自己感受深的语句读,读出对伟大母爱的赞颂以及对母亲的热爱和感激。

  2、指名有感情朗读,教师相机指导。

  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联系生活实际,讲述自己亲身经历母爱的故事。

  2、自由朗读课后的“阅读链接”《纸船──寄母亲》,感受冰心奶奶热爱母亲,怀念母亲的思想感情。

  3、写几句话或编一首诗,抒发你对母亲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六、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母爱是慈祥的,母爱是深沉的,母爱也是伟大、无私的。这种爱,作为子女永远也报答不了,正如唐代诗人孟郊所写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课件播放《烛光里的妈妈》,学生跟着轻轻哼唱。

  七、作业超市,注重积累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搜集颂扬母爱的名句或诗歌。

  3、课外阅读颂扬母爱或感激母爱的文章,如《母亲的“存折”》、《那一刻,我理解了母爱》、《妈妈的心,是瓷器》等等。

语文五年级上册部编版教案13

  设计说明

  《牛郎织女》是中国一个古老的民间故事。本文叙述了牛郎从童年到成人的生活经历和织女在天宫没有自由和快乐的生活,以及他们在老牛的帮助下结成夫妻的故事。表现了牛郎和织女善良、诚实、勤劳的品格,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封建恶势力的反抗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这些要求与提高语文能力是融为一体的。

  基于此,本教学设计重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感受人物品质,尝试通过想象、表演等方式把故事中的简略部分说具体。同时,启发学生寻找关键情节,初步感受民间故事的传奇特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视频、教学课件、图片。

  学生准备:熟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搜集牛郎星和织女星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激趣,谈话导入

  1.课件展示图片:夜空中群星闪烁,接着出现宽大的银河,再出现闪烁的牛郎星、织女星。

  2.导入:每当夜幕低垂,群星闪烁时,我们仰望天空,会发现一条银色的天河。

  如果仔细观察,我们还会发现在这美丽的银河两边有两颗最亮的星星,这两颗星星就是“牛郎星”和“织女星”。民间早就有关于牛郎和织女的传说。今天,我们就跟随叶圣陶老先生一起走进这个动人的民间故事。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出示作者图片,了解作者:叶圣陶,又名叶绍钧,江苏省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的童话《稻草人》和《古代英雄的石像》在我国现代儿童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5.介绍民间故事的特点:民间故事是由劳动人民集体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它们大都直接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愿望、要求和理想。

  设计意图:展示银河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起学生阅读故事的欲望。同时,通过资料介绍,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民间故事的特点。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课文讲了什么故事。

  2.检测生字词语的掌握情况。

  (1)出示词语,指名读。强调“筛”是翘舌音,“嫂、梭”是平舌音,“酿”的声母是n,“落”是多音字,在“落在了后边”中读là。

  嫂子勤勤恳恳筛土好歹稀罕监狱酿酒瞌睡无拘无束

  (2)说一说自己不理解的词语,请小老师帮助解答。

  (3)重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勤勤恳恳:勤,勤劳。恳,诚恳。勤劳诚实,为人实在,让人信任。也比喻工作勤劳踏实。

  眉开眼笑:眉头舒展,眼含笑意。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

  一五一十:指计数。形容从头至尾,原原本本,叙述没有一点遗漏。

  眼中钉:比喻极其厌恶痛恨的人。

  无拘无束:不受任何拘束。形容非常自由。

  相依为命:指相互依靠着生活。

  (4)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造句。

  3.说一说本课中出现的主要人物。(牛郎、织女、老牛)

  4.围绕主要人物的言行,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牛郎孤苦伶仃,在老牛的帮助下遇到了织女,组成家庭,过上美满的生活。)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教学,使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语,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学习抓住主要人物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方法。

  三、理清脉络,拟小标题

  1.指名分段读文,试着给文章各部分内容拟出一个恰当的`小标题。“小标题”是高年级乃至初中学生写作的重要方法,要善加指导。

  2.按照课文内容介绍的顺序,归纳每一部分的小标题:牛郎身世——人牛相伴——老牛说话——幸逢织女——组成家庭。

  3.课文中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地方,你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与大家交流吗。

  预设:

  生

  1:老牛突然会说话了,它知道织女何时会下凡。

  生

  2:织女虽然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但是还要没日没夜地织早晨和傍晚的云霞。

  生

  3:当织女提议要见识见识人间的景物时,别的仙女也有这样的想法。

  生

  4:织女愿意和牛郎组成家庭,一块儿过日子。

  4.小结:同学们找到的不可思议的地方,既是民间故事内容上的一个特点,也是民间故事在表达时的一个特点。我们深入文本后,通过具体分析,会对这种“不可思议”有更深刻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拟定小标题的形式,帮助学生理清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了解文章脉络。同时,通过交流“不可思议”的情节,感受民间故事的神奇、动人之处。

  四、写字指导,提高能力

  1.出示课后要求会写的生字,口头给生字组词。

  2.说一说这些字在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3.教师示范,重点指导:郎、妻、嫂、趟、辈。

  “郎”的左部是“”,不是“良”。

  4.学生练习书写,同桌互相评议。

  5.投影展示,师生评议。

  6.练习巩固。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1)形近字组词。

  (2)把词语补充完整。

  ( )( )不舍、无( )无( )

  ( )开( )笑

  设计意图:通过示范、练习、评议,指导学生把字写正确、美观。结合课堂练习,巩固对生字、词语的掌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课

  1.出示词语,开火车读一读。

  笑嘻嘻眉开眼笑成家立业好歹稀罕微弱妻子晚霞无拘无束相依为命

  2.指名用“相依为命”“无拘无束”分别造一个句子。

  3.回忆上节课拟定的几个小标题,在小标题的提示下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复习词语,巩固对词语的掌握。回忆小标题,把小标题串连起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深入读文,品析形象

  过渡: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都具有鲜明的特点。默读课文,想一想牛郎、织女各是怎样的人,用不同的符号画出相关句子,圈画关键词语,批注出自己的感受。

  (一)知牛郎。

  1.感知牛郎的可怜、孤苦伶仃。

  (1)小时候的牛郎是可怜的。

  结合“哥哥嫂子待他很不好,叫他吃剩饭,穿破衣裳,夜里在牛棚里睡”可以看出牛郎受了很多苦,吃不好,穿不好,睡不好。

  (2)长大后的牛郎被赶走。

  结合“眼中钉”“发狠”等词语感受哥哥嫂嫂待牛郎很刻薄,他很可怜,与老牛相依为命。

  2.感知牛郎的心地善良。

  (1)学习第3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挑很好的草地”“让它喝干净的水”“刷得干干净净,不沾一点儿草叶、土粒”“打扫得干干净净”等关键语句体会牛郎对老

  要从牛郎的所作所为中感悟他的善良。

  牛照看得很周到、精心。

  (2)想象一下,牛郎还有可能怎样精心照看老牛。

  (3)指导朗读第3自然段。

  (4)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老牛跟牛郎很亲密。引导学生学习第4自然段,抓住“牛摇摇耳朵闭闭眼,好像听得挺有味儿”“牛咧开嘴,笑嘻嘻的,好像明白他的意思”“眉开眼笑”等词句感受老牛和牛郎的关系亲密。

  (5)牛郎常常把看见的、听见的事告诉老牛,牛郎会和老牛说些什么。

  老牛又会有怎样的反应。你能发挥想象,仿照第4自然段的表达形式,具体说一说吗。

  (6)小结:正因为牛郎心地善良,精心照看老牛,老牛才会与牛郎如此亲密,这也从侧面衬托出牛郎的心地善良。

  3.感知牛郎的勤劳。

  抓住第8自然段中“从那以后,他白天上山打柴,柴装满一车,就让老牛拉着,到集市上去换粮食”等关键句来体会牛郎的勤劳。

  (二)知织女。

  适时对学生进行善良、勤劳的思想渗透。

  1.感知织女的勤劳能干、心灵手巧。

  (1)课件出示第18自然段的重点句:每天早晨和傍晚,王母娘娘拿她织的彩锦装饰天空,那就是灿烂的云霞,什么东西也没它美丽。

  (2)播放空中彩霞满天的图片,感受织女的心灵手巧。

  2.感知织女的勇敢和对自由的渴望。

  (1)织女生活在天上,她快活吗。从哪里看出来的。(引导学生从“织女身子老在机房里,手老在梭子上,劳累不用说,自由也没有了,等于关在监狱里,实在难受”这些语句中体会到织女很辛苦;从“她总想离开天上,到人间去,哪怕是一天半天呢,也可以见识见识人间的景物”体会到织女多么希望能得到自由。

  )

  (2)织女把到人间去看一看的想法告诉了别的仙女,别的仙女也都说早有这种想法。请你想象一下,她们是怎样商量瞒着王母娘娘去人间看看的。先想一想,再在小组里演一演。

  (3)请小组同学表演给全班同学看。

  (4)小结:故事中的一些情节写得很简略,我们可以依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发挥丰富的想象,把这些情节说得更具体。

  3.想一想,织女留在人间与牛郎在一起意味着什么。(背叛:身份悬殊、天上人间、违犯天规、受严厉的惩罚。

  受苦:放弃天上的锦衣玉食、荣华富贵,与牛郎同甘共苦,历尽艰辛。)

  4.小结:在织女眼中,荣华富贵不重要,受到惩罚也不怕,她向往什么。(自由、爱情)天庭冷漠、不自由,连下到人间也是趁王母娘娘喝醉酒后偷偷下来的。她更向往人间的自由与真情,哪怕吃苦与受罚,她也要大胆追求,多么勇敢。

  (三)知老牛。

  1.过渡:牛郎与织女的结合,还与一个“人物”有关,那就是——老牛。

  2.想一想老牛有怎样的特点。(善解人意、忠心耿耿、知恩图报)

  3.指名读第12自然段老牛说的话,体会没有老牛的指点,牛郎娶不到织女这样好的妻子。老牛在这里,就是红娘、月老、媒人。

  设计意图:深入研读人物形象,结合重点语句感受人物特点。同时,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发挥合理的想象,试着把简略的情节说得更具体。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感受民间故事的特点,深入感悟人物形象。

  三、复述课文,训练表达

  1.我们可以怎样来复述课文内容呢。

  预设:

  生

  1:可以根据小标题的提示。

  生

  2:可以将每一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串联起来。

  2.练习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课文的内容。

  3.指名在全班讲一讲故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复述能力,提高口语表达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复述,帮助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小结设疑:牛郎织女的故事到这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他们还经历了哪些坎坷的故事呢。在下一篇课文中我们就会有更多的了解。感兴趣的同学自主去了解相关的内容吧。

  2.布置作业:搜集有关牛郎织女的诗词、习俗、传说等。

  设计意图:通过设疑,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主动去了解、搜集相关的内容,拓宽视野,初步感受民间故事的影响力。

语文五年级上册部编版教案14

  课题

  珍珠鸟

  课型

  略读课文

  授课

  时间

  1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识“蔓、幽”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提高默读能力,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领悟信赖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基础,激发学生爱护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教学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

  难点

  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提高默读能力,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领悟信赖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基础,激发学生爱护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识“蔓、幽”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分钟

  一、激趣导入。

  哪些同学家里养了小动物?谁来说说你和家中的小动物是怎样相处的?老师给你们带来一只珍珠鸟。(出示课件1)小小的珍珠鸟可爱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叫《珍珠鸟》。(板书:珍珠鸟)

  【设计意图:用问题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新课

  教学

  ()分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出示课件4)

  1.学生默读课文,扫清生字词的障碍,正确认读10个生字。

  2.浏览课文,思考:从哪里可以看出怕人的珍珠鸟后来会一点都不害怕人,而且和作者相处得非常好?这些变化是怎么来的?从哪里体现了“我”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文章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三、品读课文,尝试回答前面3个问题。(出示课件5)

  1.读课文,说一说: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发生了哪些变化?珍珠鸟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

  2.找出文中重点句子,深入体会“我”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

  四、合作,探究。(出示课件6)

  1.教师提出参考方向,学生们通过分组合作,讨论探究某一方面,解决文中的难点、疑点。

  (1)为什么文章在起始部分用单独一段强调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

  (2)珍珠鸟在“我”的照料与呵护下发生了哪些变化?

  (3)为什么写小珍珠鸟啄那些大文豪的名字?这有何用意?

  (4)珍珠鸟开始怕人后来不怕人,这是一种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5)“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对全文有什么作用?

  2.小组推荐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回答其他组提问,全班讨论。(出示课件7)

  师总结:珍珠鸟对人的情感经历了怕——喜——近——亲——爱这个过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小珍珠鸟对人的情感变化,而这一变化来自于“信赖”。

  (板书:怕——喜——近——亲——爱)

  五、回顾全文,有感情地朗读令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体会语言特色。

  六、联系生活实际,再次理解课文重点句。(出示课件8)

  板书:“信赖创造美好的境界”。

  作者仅仅是为了给我们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吗?他想告诉我们什么?师生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在提出疑问的前提下,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解决问题,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分钟

  作业布置(出示课件9)

  结合生活实际,把你对“信赖创造美好的境界”的理解写下来。

  【设计意图:作业的布置,不仅能增加学生的积累,还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当中,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并体会生活中的美好。】

  板书

  内容

  【板书设计】

  珍珠鸟怕喜近亲爱

  信赖创造美好的境界

  课堂作业新设计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连一连。

  màn háo āi xiǎng jiǎn péi móu zā

  豪蔓享挨睑咂陪眸

  二、在括号里填入合适的词语。

  ()的丛林()的鸣叫()的绒毛。

  ()的境界()的吊兰()的球儿

  三、对下列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A信赖能让人心里感到非常美好。

  B这是作者的感觉,别人不一定有这种感觉。

  【答案】

  màn háo āi xiǎng jiǎn péi móu zā

  豪蔓享挨睑咂陪眸

  二、幽深清脆嫩黄美好茂盛蓬松

  三、A

  教学反思

  1.在课堂教学中,我根据课文的特点,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小珍珠鸟对人的情感的变化,从而自然而然地揭示“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一主旨,效果较好。

  2.在对主旨的把握上,我主要是通过重点句的分析,让学生理解重点句包含的意思,同时,结合课文内容以及板书,让学生从情感上受到熏陶。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对于个别问题我统得过死,导致一些同学没有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在学习中超越自我,不断进步。

  备课素材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珍珠鸟》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篇文章,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冯骥才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这篇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作者对珍珠鸟的悉心照顾和真切关爱,让小鸟由怕人到喜人、近人、亲人、爱人,最后与人和谐相处的经过,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之间爱的颂歌,并由衷地发出了“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感慨。

  【作者介绍】

  冯骥才:男,1942年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宁波慈溪县(今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民间艺术工作者,民间文艺家,画家。早年在天津从事绘画工作,后专职文学创作和民间文化研究。他大力推动了很多民间文化保护宣传工作,创作了大量优秀散文、小说和绘画作品,有多篇文章入选中小学、大学课本。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珍珠鸟:金山珍珠的别名,学名叫斑胸草雀,也叫胁草雀、锦花鸟、锦华鸟、小珍珠、锦花雀等。原分布于澳洲东部和印尼东部热带森林中。中国大约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由澳大利亚引进,现已繁殖培育出骆驼色、白色、花色等多个品种。这种鸟羽色艳丽,体形娇小玲珑,叫声细柔,给人以美的享受,是驰名世界的人工繁育鸟。在国内有些养鸟专著将金山珍珠另立一种,实质上金山珍珠与斑胸草雀是同种异名。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给下列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豪(háo áo)享(hēng xiǎng)陪(bèi péi)睑(jiǎn liǎn)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简易——()茂盛——()

  轻易——()立即——()

  三、我会把句子补充成比喻句。

  1.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_____________。

  2.它躲进藤蔓,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能力大提升

  四、课文内容梳理。

  这篇课文描写了鸟儿对人________的'过程,其中包括了怕人、喜人、近人、爱人,最后与人完全融为一体的过程,作者不禁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感慨。

  五、重点句段品析。

  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这样,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小红嘴,嗒嗒啄着我颤动的笔尖。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再三的呼唤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

  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吓跑它。待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爪子刚好被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咂咂嘴,难道在做梦?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细腻——()友好——()

  2.用横线画出小家伙睡着后的样子。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小家伙趴在作者的肩上睡着,足见小家伙对作者的信赖。

  B小家伙趴在作者的肩上睡着,说明小家伙太困了。

  思维创新大拓展

  六、生活中有很多互相信赖的事让人感动。把你身边的一件关于“信赖”的事情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háo xiǎng péi jiǎn

  二、简单茂密容易立刻

  三、1.一只蓬松的球儿

  2.躲进深幽的丛林一样安全。

  四、信任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五、1.粗糙敌视

  2.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爪子刚好被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

  3.A

  六、我们那里有个卖糖葫芦的摊子。这个摊子上没人看着,你想买糖葫芦,就自己把零钱放在旁边的盒子里,然后拿走糖葫芦。虽然没人看着,但是钱从来没少过,糖葫芦也没有被多拿走过。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信赖。

语文五年级上册部编版教案15

  教学目标 1.会认“窠、旷”等6个生字,会写“黎、晕”等9个生字,会写“黎明、红晕、彩云”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3.学习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习按照时间顺序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窠、旷”等6个生字,会写“黎、晕”等9个生字,会写“黎明、红晕、彩云”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分钟 一、激趣导入(出示课件1)

  同学们,一年有几个季节?分别是什么?每个季节有什么特点?

  生说自己喜欢的季节及其特点,师加以点拨。我们看看日本作家清少纳言笔下的四季是怎样的。请我们打开书,翻到90页,大家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提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生齐读,师板书课题。

  板书:四季之美 新课教学(

  )分钟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出示课件2)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2.小组活动,大家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并在小组内交流。

  3.小组长检查小组每个同学对生字的识记和理解情况,并及时向老师汇报。

  4.每个小组在向老师汇报学习生字的结果时,要总结出本小组的识字方法。

  生汇报识字情况,并总结识字方法。

  三、初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出示课件3)1.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全文总共有四段,每段的段意是什么?

  生总结、汇报(出示课件4)

  这篇文章描写了四季不同的美景。

  作者抓住每个季节不同的美景进行描写。

  板书:

  春天----黎明

  夏天----夜晚

  秋天---黄昏

  冬天-----早晨 【设计意图:让学生们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生字词,在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解决,从而理解课文内容。用这种方法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的美。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出示课件5)

  师进行朗读指导: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感情。这篇文章描写的是四季之美,表达的是作者对四季之美的喜爱之情。因此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要把这种喜爱的情感读出来。我们要通过轻重读的变化、语速快慢的改变,来表达情感。下面,我们读课文,看谁读得好。

  2.生自由读课文。

  3.小组读课文,推荐读得好的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读。其他同学及时做出评价。

  【设计意图:这篇文章写得很美,在朗读中要把这种美体现出来,因此朗读指导非常重要。教师对朗读进行指导,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同时也有利于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把握主要内容和产生美的感受。】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明白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且通过朗读,达到了对课文内容的熟悉。这节课还是有所收获的。

  六、布置作业。(出示课件6)

  1.掌握课后生字词。

  2.背诵课文。

  3.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体现的四季之美。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读拼音,写词语。

  1.乌鸦在yè mù( )降临的.时候,飞回了自己的窝。

  2.姑娘的脸上露出幸福的hóng yùn( )。

  二、根据意思写词语。

  1.心胸开阔,精神愉悦。( )

  2.蝴蝶飞舞的样子。( )

  3.寒冷刺骨。( )

  三、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夜幕 2.红晕

  二、1.心旷神怡 2.翩翩飞舞 3.凛冽

  三、这篇文章介绍四季美丽的景色。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2.学习本文按照时间顺序的写作方法。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一、复习导入 【设计意图:

  分钟 1.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四季之美》这篇文章。

  板书:四季之美

  2.听写词语。(出示课件9)

  黎明 红晕 漆黑 夜幕 降临愈发 心旷神怡 闲逸 和谐 扫兴

  设置复习这个环节,能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为进行新课做准备。】

  新课

  教学

  分钟 二、深读课文,体会四季之美

  1.读第一自然段,说一说,春天的美体现在哪里?作者写这一部分用了怎样的写法?

  生总结,汇报(出示课件10)

  作者认为春天最美的是黎明。作者描写了春天黎明的动态变化,描绘出春天特有的特点,体现出春天的动态美。

  板书:春天----黎明(颜色的变

  鱼肚白-----微微的红晕---红紫红紫的彩云

  2.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抓住了夏天哪些景物,体现出夏天怎样的特点。(出示课件11)生总结,汇报

  板书:夏天----夜晚(萤火虫的动态)

  【设计意图:在朗读的过程中通过阅读重点句子来品味四季之美,让学生获得美的感受。】

  夏夜萤火虫----迷人

  3.读第三自然段,说说秋天的美体现在哪里。

  生总结,汇报(出示课件12)

  板书:秋天---黄昏(鸟儿们的动

  乌鸦归巢 成群大雁 大自然的各种声音

  4.读第四自然段,说说冬天美在哪里,你的心情怎样。(出示课件13)

  生总结,汇报

  板书:冬天早晨----落雪----师总结:分析课文,我们发现,作者笔下的四季和我们常接触到的描写四季的文章不同。作者在描写四季之美的时候,只是抓住每个季节最具有代表性的美。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三、探讨写作顺序。(出示课件14)

【语文五年级上册部编版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五年级上册部编版教案01-17

语文五年级上册部编版教案07-15

五年级上册部编版语文教案01-17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1-15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3-15

五年级语文教案上册部编版01-17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5-23

语文五年级上册部编版教案15篇01-17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太阳》语文教案11-18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慈母情深》教案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