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7-12 18:44:11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复习目标:

  1、 复习掌握第一、二单元的生字生词,能用“康复”、“意外”等词造句。

  2、 重点了解背诵情况,要求能背诵第一课、第三课和第七课,并能默写重点段落。

  3、 加强阅读理解,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4、 能把句子补充完整,能修改病句。

  复习内容:

  一、听写词语。

  1、 听写词语:

  蜿蜒 民族 驾驶 谱写 奴隶 曲折 不朽 岛屿 海域

  宝库 水天相连 星罗棋布 连绵起伏 询问 固定 顿时

  传递 快慰 哀伤 飘飘悠悠

  2、 同桌互批

  3、 提出易错字,师生共同修改,加深印象。

  4、 齐读。

  二、能用“康复”、“意外”造句。

  1、 出示词语。

  2、 指名说说这两个词的意思。

  3、 明确要求:用这两个词语造句时,分别将这两个词用于句子的中间和最后。

  4、 指名交流。

  5、 师生评价。

  三、把句子补充完整,并加上标点。

  1、六一联欢会开始了,我仿佛( )。

  2、( ),我很自豪。

  3、中国载人航天飞船试飞成功的消息像( )。

  四、修改病句。

  1、 出示句子。

  (1) 我捡起了地上的。

  (2) 吸引住了我的目光。

  (3) 小明从小就养成了讲文明。

  (4) 今天到公园去赏花。

  2、 指名上黑板修改。

  3、 共同批改。

  4、 说说这个什么病句,进一步强调正确的修改符号。

  5、 齐读正确的句子。

  五、复习课文。

  1、 采用齐读、听读、分组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式复习两单元的内容。

  2、 指名背诵课文。

  3、 默写第一课。

  4、 同桌互批,各自订正。

  5、 出示填空:

  (1)桑兰在她美好人生刚刚开始时,就发生了天大的不幸,然而她用( )的毅力,( )的精神,( )承受( ),赢得了海内外人士的敬佩。

  (2)爸爸说雪儿是一只信鸽。信鸽是不怕( ),它能飞越( ),忠实地为人们( ),所以人们称它是“( )”。

  (3)啊,我为雪儿欢呼!你看它那双翅膀( ),在蓝天中( )……

  六、阅读分析。

  1、齐背《雪儿》一文中的第二自然段。

  2、师出示要求。

  (1)照样子,写词语。

  雪白雪白( )( )( )

  飘飘悠悠( )( )( )

  (2)用横线画出“我”对刚到家的客人的做法。

  (3)读一读最后一句话,说说“蓝天白云”跟雪儿有什么关系,跟“我”又有什么关系。

  (4)我天天和雪儿一起到阳台上去看蓝天白云,我们还会看到( ),看到( )。

  3、逐条按要求完成。

  4、 指名说,师生共同评议。

  5、 再一次齐背课文。

  七、复习作业(见试卷)

  第二课时

  复习目标:

  1、复习掌握第三、四单元的生字生词,能用部分词造句。

  2、重点了解背诵情况,要求能背诵第十课、第十一课、第十四课,并能默写重点段落。

  3、加强阅读理解,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4、能正确修改病句。

  复习内容:

  一、听写词语。

  1、听写词语:

  自豪 镜子 疼爱 陷进 变幻 增添 姿态 笼罩 遮挡

  酿蜜 槐花飘香 瑞雪初降 铺天盖地 糊涂 警惕 翻译

  据说 同胞 边境 惊呆 神勇无比 热火朝天 平平盏盏

  2、 同桌互批

  3、 提出易错字,师生共同修改,加深印象。

  4、 齐读。

  二、写出带有下面偏旁的字各三个,并组成词语。

  犭 ( ) ( ) ( )

  氵 ( ) ( ) ( )

  辶 ( ) ( ) ( )

  艹 ( ) ( ) ( )

  纟 ( ) ( ) ( )

  土 ( ) ( ) ( )

  1、 练写。

  2、 交流。

  3、 说说规律,帮助记忆。如“犭”与动物名称有关,“氵”与水有关等。

  三、复习成语。

  1、 读一读练习三和练习四上的成语积累。

  2、 同桌互背。

  3、 听写成语。

  4、 同桌互批。

  5、 点出易错字,帮助记忆。

  四、修改病句。

  1、出示句子。

  (1) 这幅山水画多么美丽而漂亮啊!

  (2) 我们从小就培养了讲卫生的好习惯。

  (3) 我对学校每个地方都非常熟练。

  (4) 同学们被解放军叔叔的英勇事迹感激了。

  (5) 今天开家长会,所有的各位家长都到齐了。

  2、 指名上黑板修改。

  3、 共同批改。

  4、 说说这些句子属于什么病句,进一步强调正确的修改符号。

  5、齐读修改后的句子。

  五、复习课文。

  1、采用齐读、听读、分组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式复习两单元的内容。

  2、指名背诵课文。

  3、默写《塞下曲》。

  4、同桌互批,各自订正。

  5、出示填空:

  (1)小骆驼原来挺( )的,因为( )。通过沙漠之旅,他明白了,那两个肉疙瘩能( );两个又大又厚的脚掌能防止( );眼皮上长着两层眼毛可以( ),从此,他为自己感到( )。

  (2)庐山的景色十分( ),那里有( ),有( ),有( ),有( ),尤其是( ),更给它( )。

  (3)孩子们跑来了,篮儿挎走( ),心里装着( )。中午,桌上就摆出了(),( )、()、( ),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都(),整个槐乡都浸在()中了。

  六、阅读分析。

  1、齐背《庐山的云雾》第二、三自然段。

  2、读一读,分别画出这两个自然段的中心句,再齐读。

  3、第二自然段中介绍了庐山云雾()的特点,第三自然段介绍了()的特点。

  4、找出其中的比喻句读一读,说说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

  5、想一想,庐山云雾还会变化出什么样子?用“一会儿……一会儿……”将文中省略号的内容补充完整。

  (1)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2)指名交流。

  七、复习作业(见试卷)

  第三课时

  复习目标:

  1、 掌握第五单元的生字词。

  2、 会背诵《古诗两首》,并能默写。

  3、 能用“果然”、“如果……就……”造句。

  4、 灵活运用字词。

  5、 进一步练习加标点。

  6、 继续进行阅读训练,加强阅读能力。

  复习内容:

  一、听写词语。

  1、 听写词语:

  瀑布 黄鹂 浪费 关键 评理 可惜 整顿 分析 思索

  肺结核 聚精会神 两全其美

  2、 同桌互批

  3、 提出易错字,师生共同修改,加深印象。

  4、 齐读。

  二、默写古诗。

  1、 限时默写古诗,指四人上黑板默。

  2、 共同批改,订正黑板上的古诗。

  3、 同桌互相批改,各自订正。

  4、 齐背。

  三、造句。

  1、 出示词语:果然,如果……就……。

  2、 说说应该注意什么。

  3、 试着用两个词造句。

  4、 师生共同评议。

  四、练习加标点。

  1、 出示句子:

  (1) 哥哥不以为然 在声争辩道 你这话不对 大雁就该煮了吃 烤了吃 烟熏火燎的 能有什么好味道

  (2) 弟弟很不服气 鸭子不是可以烤了吃吗 皮香肉嫩的 味道多美呀 为什么大雁就不行了呢

  2、 试填。

  3、 指名交流。

  4、 进一步强调引号的用法。

  5、 结合对话习作,说说如何把提示语写完整。

  6、 齐读。

  五、复习课文。

  1、采用齐读、听读、分组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式复习两单元的.内容。

  2、出示填空题:

  (1)“两个黄鹂鸣翠柳,( )。( ),( )。”这是( )代诗人( )写的古诗《 》。在这首诗中,作者前两句写了( ),后两句写了( )景,( )、( )、( )、( )四种色彩相互映衬,表达了诗人( )。

  (2)《争论的故事》中故事的起因是兄弟俩想( )充饥,经过是兄弟俩为怎样吃大雁( ),并跑到村里找人( ),结果是他俩找到了一个( )的办法,可惜这时候大雁( )。

  3、指名回答。

  4、师读,生听,并把答案记下来。

  5、 交流,订正。

  6、 齐答。

  六、阅读分析。

  1、 齐读课文《争论的故事》第三大段。

  2、 联系上文说说“赞许”的意思。

  3、 为“聚精会神”换上适当的近义词。

  4、 说说盛老师为什么不时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

  5、 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感想,请说一说,再写下来。

  6、 交流,指名说。

  7、 师生评议。

  七、复习作业(见试卷)

  第四课时

  复习目标:

  1、 掌握第六单元的生字词。

  2、 灵活运用词语。

  3、 进一步练习修改病句。

  4、 按课文内容填空。

  5、 进行关联词的练习。

  6、 阅读训练,进一步提高阅读水平。

  复习内容:

  一、听写词语。

  1、 听写词语:

  必须 泛起 坚定 上钩 神秘 凶猛 匕首 货轮 输送

  佩服 救援 望而生畏 展翅高飞

  2、 同桌互批

  3、 找出易错字,师生共同修改,加深印象。

  4、 齐读。

  二、复习成语。

  1、读一读练习上的成语积累。

  2、同桌互背。

  3、听写成语。

  4、同桌互批。

  5、 点出易错字,帮助记忆。

  6、 齐背成语。

  三、修改病句。

  1、 出示句子。

  (1) 经过努力,王丽做作业马虎的现象比以前进步了。

  (2) 老师讲的知识,我基本上全懂了。

  (3) 我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

  (4) 乌云和大雨从空中倾泻下来。

  2、指名上黑板修改。

  3、共同批改。

  4、说说这些句子属于什么病句,进一步强调正确的修改符号。

  5、齐读修改后的句子。

  四、复习课文。

  1、采用齐读、听读、分组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式复习本单元的内容。

  2、 出示填空:

  (1)海上救护机可以迅速救援海上遇难的船只,它还有许多兄弟,有的( );有的( );还有的( )……

  (2)恐龙大多以吃( )为主,也有专门( )。霸王龙就是非常( )的( )恐龙,它( ),牙齿就像( )。

  3、 生听答。

  4、 把听到的内容写下来,同桌互批。

  5、 齐答。

  五、关联词练习。

  1、 说说你所知道的关联词。

  2、 出示句子:

  (1)()我认真听讲,()我的成绩进步了。

  (2)隔壁老奶奶()给我弄吃的,()教我读书。

  (3)()不注意用眼卫生,我们的眼睛( )会近视。

  (4)()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他一点儿也不骄傲。

  3、说说应该填上什么关联词。

  4、齐读句子。

  六、阅读分析。

  1、齐读《恐龙》第二自然段。

  2、联系上下文,说说“庞然大物”和“望而生畏”的意思。

  3、用波浪线画出本段的中心句。

  4、这一自然段主要介绍了哪四种恐龙,指名交流。

  5、说说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向我们具体介绍了这些恐龙的特点。

  6、师总结。

  7、齐读本段。

  七、复习作业(见试卷)

  第五课时

  复习目标:

  1、掌握第七单元的生字词。

  2、学会把句子补充完整。

  3、能按课文内容填空,背诵《荷花》

  4、进一步练习修改病句。

  5、进行阅读分析,提高阅读水平。

  复习内容:

  一、听写词语。

  1、听写词语:

  蜜蜂 俘虏 蜻蜓 伸缩 功绩 肌肉 暑假

  舅舅 满载而归 舞蹈 饱胀 莲蓬 翩翩起舞

  2、同桌互批

  3、找出易错字,师生共同修改,加深印象。

  4、齐读。

  二、复习成语。

  1、读一读练习上的成语积累。

  2、同桌互背。

  3、听写成语。

  4、同桌互批。

  7、 点出易错字,帮助记忆。

  8、 齐背成语。

  三、修改病句。

  1、出示句子。

  (1) 那晚的情景一直在我心中铭记。

  (2) 经过小华努力,使成绩有了很大进步。

  (3) 我们有总共四十一个人。

  (4) 这是鲜艳的一面国旗。

  2、指名上黑板修改。

  3、共同批改。

  4、说说这些句子属于什么病句,进一步强调正确的修改符号。

  6、 齐读修改后的句子。

  四、把句子补充完整,并加上标点。

  1、荷花( )

  2、( ),多开心啊

  3、下课了 老师对我说( )。

  指名交流,师总结。

  提醒一定不能忘记加上标点。

  复习引号的用法。

  养成好的习惯,句子填完后要再用心读一读。

  五、复习课文。

  1、 采用齐读、听读、分组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式复习本单元的内容。

  2、 指名背诵《荷花》

  3、出示填空:

  (1)海底的各种各样的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 ),有的像小鸟一样( ),有的像小狗一样( ),还有的像人在( )……

  (2)这时,沙滩上已经有好多人了,他们( )螃蟹,( )海鱼,( )贝壳……

  (3)一阵微风吹来,我就( ),( ),不光是我一朵,( )。风过了,我停止舞蹈,( )。蜻蜓飞过来,( )。小鱼在脚下游过,( )……

  4、听答。

  5、把听到的内容写下来,同桌互批。

  6、齐答。

  六、阅读分析。

  1、 齐背《荷花》第二三自然段。

  2、 联系上下文说说“挨挨挤挤”、“饱胀”的意思。

  3、 说说刚开的、全开的、未开的花的姿态。

  4、 默写这些句子。

  5、 “我”把眼前的一池荷花当作一大幅活的画说明了什么?指名说。

  6、 画家是谁?从中你可以看出什么?指名交流。

  7、 齐背。

  七、复习作业(见试卷)

  第六课时

  复习目标:

  1、 巩固第八单元的生字词。

  2、 整理错乱的句子,练习用“渐渐地”和“越来越……越来越……”造句。

  3、 能背诵《小露珠》,并按课文填空。

  4、 学习修改病句。

  5、 进行阅读分析,进一步提高阅读水平。

  一、听写词语。

  1、听写词语:

  简直 仿佛 捕杀 喇叭 精神 疑惑 疯长 挥舞

  葱绿 威胁 欢天喜地 生机勃勃 传染病

  2、同桌互批

  3、找出易错字,师生共同修改,加深印象。

  4、齐读。

  二、整理错乱的句子。

  1、出示句子:

  ( )有一次,一条小金鱼游到我的身边。

  ( )文文家有个小水池,养着许多金鱼。

  ( )我常常趴在池沿上,睁大眼睛看它们在水里游来游去。

  ( )它尾巴一摇就游跑了,可我差一点掉进水池里。

  ( )我探着身子,伸手想抓住它。

  2、说说看到这种题目,应该怎么做。

  3、 指名说。

  4、 师总结:先读一读,了解大意。再根据其中的联系,找出句子的前后顺序。一般的都有是按时间或地方的顺序来写的。整理好了后,一定要再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

  5、 按上述方法,练习做。

  6、 指名交流。

  三、修改病句。

  1、出示句子。

  (1) 经过三个月的锻炼,小明的身体。

  (2) 车子开到一个南京市区宾馆门口停了下来。

  (3) 第一堂课,沙老师就给我留下了永远不能忘记的难忘的印象。

  (4) 我断定这个好主意可能是聪聪想出来的。

  2、指名上黑板修改。

  3、共同批改。

  4、说说这些句子属于什么病句,进一步强调正确的修改符号。

  5、 齐读修改后的句子。

  四、造句。

  1、出示词语:渐渐地,越来越……越来越……。

  2、说说应该注意什么。

  3、 试着用两个词造句,要求如下:

  (1) 渐渐地:(写天气的)

  (2) 渐渐地:(写人物活动的)

  (3) 越来越……越来越……:(学习方面)

  (4) 越来越……越来越……:(生活方面)

  4、师生共同评议。

  五、复习课文。

  1、采用齐读、听读、分组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式复习本单元的内容。

  2、指名背诵《小露珠》

  3、出示填空:

  (1)( )降临了,( )、( )、( )出现了( )小露珠。小露珠( ),( ),越来越大,越来越亮,到( )的时候,已经( )。

  (2)经过王大伯的修剪,枝条是大大地( )了,但来年的桃子产量却大大( )了。“( )”是为了“( )”,这里面还真有学问哩!

  4、听答。

  5、把听到的内容写下来,同桌互批。

  6、齐答。

  六、阅读分析。

  1、 齐读《剪枝的学问》最后一自然段。

  2、 找出其中的一个比喻句,说说把什么比作什么。说明了什么。

  3、 “我”看到桃树上又多又大的桃子又惊又喜。喜的是什么?惊的是什么?

  4、 在我们生活中也有许多事例隐含着“减少”是为了“增加”这个道理,你能举出一、两个例子来吗?

  5、 齐读课文。

  七、复习作业(见试卷)

  第七课时

  复习目标:

  1、 综合修改病句。

  复习内容:

  1、 出示病句:

  (1) 桑兰是海内外人士敬佩的。

  (2) 我们要不断新的知识。

  (3) 艰难地向高峰攀登。

  (4) 我决心改掉作业马虎。

  (5) 他把小女孩一口气背到了医院。

  (6) 我们把教室里的打扫得整整齐齐。

  (7) 宽敞的草原是牛马的乐园。

  (8) 这是两个四(2)班的同学做的好事。

  (9) 海峡两岸人民都愿望着祖国早日统一。

  (10) 听了校长的报告,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11) 在同学们的帮助下,我克服了错误。

  (12) 大家积极体育活动。

  (13) 商场里有各种各样种类繁多的儿童玩具。

  (14) 一小时后,我们到达了。

  (15) 妈妈说明天可能不一定下雨。

  (16) 我们要专心致志老师讲课。

  (17) 李方详细地检查了作业。

  (18) 我接受了老师的批评,但是我犯了错误。

  (19) 森林里,小兔的房子造得坚固结实。

  (20) 李川特别喜欢踢足球和排球。

  (21) 花园里的花很美丽极了!

  (22) 语文这门功课对我很感兴趣。

  (23) 书架上各种各样的摆着图书。

  (24) 老师讲的知识,我基本上全懂了。

  (25) 爱迪生试制电灯,不知多少次做了实验。

  (26) 我在公园里看到奇异的一种花草。

  (27) 我断定这个好主意可能是聪聪想出来的。

  2、 复习我们学过哪些形式的病句。

  3、 回忆分别应该用什么修改符号。

  4、 试着修改。

  5、 全班校对,同桌互批。

  6、 师重点指导易错的题目。

  7、 生对调订正。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读准带拼音的生字,理解“要塞、苍劲、气势磅礴、广袤无垠、慷慨悲歌、干戈扰攘、征战频仍”等词。

  2.有感情的朗读本课。

  过程和方法目标:

  结合图片、资料,学生交流、思考、朗读,领悟文章内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山海关之雄伟壮观,还要体悟其“忠贞”的灵魂。

  教学重点

  联系课文内容查找资料,搜集中华儿女与外族入侵作斗争的故事,了解山海关历史,明确山海关的不可替代作用。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去过山海关吗?

  山海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今天我们就走进

  山海关,板书课文题目。

  2、初读课文

  要求: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要读准确,句子读正确,读错的字写在纠错本上。

  容易读错的字:

  铮铮响、大扁额、雉墙的垛口、脖颈儿、屏藩要塞、烽台烟墩、广袤无垠、逶迤翻腾、身披盔甲、金戈、慷慨悲歌、干戈扰攘、征战频仍、抵御、捍卫

  3、品读领悟

  中心话题:

  来到思慕已久的山海关作者看到了什么?产生了怎样的联想,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学生自渎合作、探讨、交流。

  预设点1

  结合4、5自然段和资料,你看到什么?摘出重要的字词,从这里你想到了什么?把自己的理解写在书上。

  这段中着重抓住“巍然耸立于白云之间、高耸云天、气势磅礴……好雄伟的关塞,好险要的去处!”

  体会山海关的雄伟壮观。

  北面是燕山山脉,重重叠叠,万里长城连绵起伏;南面是苍茫无垠的渤海,万里长城从角山上“直冲下来”,“一头扎向渤海岸边”。。。。。。

  这时让同学交流感受。

  再朗读,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山海关,耸立于万里长城的脖颈上,进出锦西走廊的咽喉之地,的`确是名不虚传的天下第一关”。通过“脖颈”“咽喉”

  这两个词让学生感觉山海关险要的地理位置,结合学生发言指导朗读。

  追问:你读那里这几段山海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设点2

  结合6、7、8自然段,说一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摘出有关的句子,再一次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并结合自己搜集的中华儿女与外族入侵做斗争的故事进行讨论。

  学生会从“我真想……”

  “我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等句段中感受作者的思绪。通过“我还想随着那蜿蜒南去的老龙头,纵身跳进那碧波万顷的渤海,去一洗那炎夏酷暑的汗水、关山万里的风尘……我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古战场上,身披盔甲,手持金戈,站立在这威武的雄关之上,一股慷慨悲歌的火辣辣的情感涌遍我全身。这雄关巍然屹立于华夏的大地上,山海之间、咽喉要地,一次又一次地抵御着异族的侵略,捍卫着神圣的国土。这高耸云天的坚固的城墙上的一块块砖石,哪一处没洒过我们英雄祖先的殷红热血?”让学生感受作者内心油然而生的慷慨情怀。

  生:作者思如泉涌,尽情宣泄。

  生:作者的想象不至于此,甚至回到金戈铁马的“古战场上”,不难发现,作者写雄伟的山海关,是因为“这雄关巍然屹立于华夏的大地上,山海之间,咽喉要地,一次有一次地抵御着异族的入侵,捍卫着神圣的疆土。

  师:对。“这高耸入云的坚固的城墙上的一块块砖石,哪一处没撒上过我们英雄祖先的热血?这雄关外面的乱石纵横、野草丛生的一片片土地,哪一处没有埋葬过入侵着的累累白骨?”这段铿锵有力的文字,字字动人心魄,足以说明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这雄关所发生的巨大作用。

  生:一个热血沸腾、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在这里作者既在议论又在抒情。

  师:进一步体会我们的祖先为了捍卫国土献出了自己的鲜血,他们身上散发着爱国情怀,结合学生发言,指导朗读。

  预设点3

  结合9、10自然段说一说作者的议论和抒情,看到作者这么强烈的感受,说说自己的感受。

  在学生充分理解与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己的感悟,鼓励学生大胆说己的见解,并作出恰当、及时的。

  生:山海关之所以雄伟壮观,是因为它那伟大的体魄、忠贞的灵魂,它永远刻在人们心中。

  师:对,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山海关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作者在文中把抒情同记事巧妙地结合起来,在叙事中抒情,在抒情中叙事。从而使我们深深地受到感染。

  4、再次朗读课文

  5、作业

  搜集关于山海关的历史故事。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要求:

  1、能读懂“习作要点讨论”和材料提供的读书卡片。

  2、学习利用资料卡片收集、整理素材,并能按一定的顺序介绍某种动物。

  3、通过习作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按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将动物的外形和动作特点写具体。

  三、教学难点:

  多向构思,融入思想感情。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五、分课时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能读懂“习作要点讨论”和材料提供的读书卡片。了解扬子鳄的有关特性及其价值。

  2、学习利用资料卡片收集、整理素材,并能按一定的顺序介绍某种动物。

  3、通过习作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按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将动物的外形和动作特点写具体。

  (三)教学难点:

  多向构思,融入思想感情。

  (四)教具准备:

  图片等资料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国是世界上动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我国的动植物中有很多是世界上珍贵、稀有的动植物。今天我们就要来学写一种动物,它被列为我国一级保护动物。

  二、运用投影片观察插图,认识写作对象。

   1、仔细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珍稀动物?

  2、如果让你来写扬子鳄,你打算从哪几方面来写?

  三、明确内容要点,结合收集的材料,理清叙述顺序。

  1、扬子鳄还有什么俗名?

  2、扬子鳄的分布地区。

  3、扬子鳄被称为“活化石”的原因。

  4、扬子鳄的外形特点。

  5、扬子鳄的生活习性。

  6、扬子鳄目前的生存状况。

  7、根据板书小结。

  这次作文可以按“名字--分布情况--考古价值--外形特点--生活习性--生存状况”的.顺序,有条理地叙述。

  四、讲清习作注意点。

  1、语言要通俗明白,力求生动有趣。

  有些资料或者工具书中对扬子鳄有关情况的解释说明,在语句上可能是高度概括的,有的还带有文言色彩。在习作时,要在理解语意的基础上进行。文字表达要力求通俗易懂

  2、文章要有一定的情节。

  对扬子鳄活动、捕食、栖息、繁殖等方面的生活习性,应该进行细致的描述,这样才会增加习作的趣味性和可读性,从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学生口头练习。

  1、编列提纲,给收集的材料编号。

  2、指名口述,集体评议。

  第二课时:学生写作

  板书设计:

  习作3扬子鳄

  名字

  分布

  考古价值

  外形特点

  生活习性

  生存状况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抓住外貌特征,刻画人物精神面貌的写作方法。

  二、学习鲁迅同情、爱护劳苦大众,和工农站在一起的崇高精神和坚定立场,激励学生以鲁迅为榜样,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三、掌握字、词: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三教时。

  二、引导学生体会三写鲁迅肖像在反映人物精神、气质上的作用,是本文教学的重点;通过“‘一面’的印象的分析,加深对‘一面’的力量”的理解,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三、三写肖像的文字,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讲解和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四、以课文为借鉴,结合作文,写一个初次相识的人的外貌特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

  《一面》是一篇回忆鲁迅的文章,最初发表在1936年11月5日出版的《中流》杂志一卷五期上,当时离鲁迅逝世只有半个月时间,第二年收入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鲁迅先生纪念集》。在这以后的四十多年中,多次被收入各地结集出版的鲁迅回忆录里。作者阿累当时是上海英商汽车公司一个普通的汽车售票员,他回忆了在内山书店与鲁迅先生偶尔相遇的“一面”的印象,逼真地勾画了鲁迅先生真切动人的形象,从而写出了“一面”的力量、“一面”的意义,从一个侧面深刻地反映了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揭示了鲁迅先生是和劳苦大众永远站在一起的这一深刻主题。用“一面”作题目,朴实、亲切,反映的是记叙的中心:“一面”的印象;同时也是主题所在:“一面”的力量——“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我们只有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

  二、检查课前预习。

  课前要求预习、掌握字、词。堂上检查正音、正字、释义、(详见“教学目的”三),展示小黑板,拼音由学生上黑板填写,辨形可以安排选字填空练习,释义是口头回答。

  三、划分段落层次。

  (一)确定自然段。

  1、教师指导:独立成节的一段文字最末一个标点符号如果是冒号或者是破折号,那么划分自然段时,应该将下一个独立成节的文字一起划为一个自然段。

  2、学生标自然段。全文计35个自然级。

  (二)划分段落层次。

  根据学生讨论归纳:全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31自然

  段,“一面”的印象。第二部分:32——35自然段,“一面”的力量。第一部分又可以分三个层次:①1——3自然段,交代时间、地点、事体和人物;②4——14自然段,写“我”渴望得到鲁迅译的《毁灭》却又无钱购买的矛盾心里;③15——31自然段,写鲁迅低价卖书和赠书。

  四、指导学习课文。

  (一)学习1——3自然段。

  1、提示:这一层首先交代了时、地、人、事,引导学生分别划出。“接连一个礼拜的夜班,每天都要在车上摇晃十一个钟头”,以至于“已经困软得像一团棉花了”,这是旧社会汽车工人生活的写照。“摇晃”一词形象地写出了工人辛苦颠簸的生活。

  2、借助注释简介内山书店店主内山完造。内山完造,日本社会活动家,中国人民的朋友。1913年他来到上海,当过日本药房职员,后来开设内山书店,与鲁迅交谊很深。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回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他致力于日中友好活动,任日中友好协会副会长,曾经多次访问中国,1959年在北京病逝,遗体葬在上海。著有《一个日本人的中国观》、《花甲录》和记述中国见闻的随笔集数种。

  3、指名朗读第3自然段。提示,这一自然段是第一次集中笔墨写鲁迅肖像。在写肖像之前,首先写书店里“有两个人用日本话在谈笑”,“说得很快”、“有时忽然一阵大笑,象孩子一样的天真”,气氛和谐而又活跃。文章由朗朗的笑声写到“模糊辨出”的最初印象,因为是“阴天,暗得很”,又是在“店后面长台子旁”,印象当然不甚清晰,却也勾出了人物的大致轮廓反映了人物的外貌特征。

  提问:作者是抓住人物怎样的外貌特征,勾勒出鲁迅的大致轮廓的?学生回答,教师的摘要板书:“瘦瘦的”、“五十上下”(以上总写大概的印象)、“穿一件牙黄的长衫”、“嘴里咬着一支烟嘴”(再从衣着、嗜好写印象)。

  (二)学习4——14自然段。

  1、这一层,写了作者翻检书籍和内山老板的殷勤接待,写了“我”渴望买书却又力不从心的矛盾心理。先看,翻看南面一排社会科学杂书,作者觉得怎样?翻到《毁灭》一书时,“我”的心情又怎样?为什么?学生回答,明确:一般的社会科学杂书,“觉得没有什么合意的”,翻到《毁灭》时,马上记起杂志上介绍过“是一本好书”,又见到“鲁迅译”三字,“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可见鲁迅著作的感召力,鲁迅是为劳苦大众说话,和劳苦大众心心相通的。

  2、出示小黑板,要求学生将第5自然段删节过的文字与原文比较,怎样才能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感情?

  “……忽然,我看见架上横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我记得一本什么杂志上介绍过,说是一本好书。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毁灭》?”加上这一句,更显

  出“我”的惊喜之情,作者又是在翻检过一般的社会科学杂书作过比较之后,此时,尽管“秋风”“细雨”(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扭”字,很形象,把风雨人格化了),“店里冷得象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我”却就像在黑暗中见到了光明,地窖里遇到了阳光一样,惊喜之情,无可言状,“《毁灭》?”句正表达了我的这样一种心情,表达了“我”渴望读到鲁迅的书的一种急切之情。“赫然”表达了对鲁迅的无比敬仰,“……便……立刻……”,又表达了惊喜之情。

  3、请大家说说这里的“忽然”一词的作用。

  在学生议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作者对社会科学杂志不合意,“秋风”“细雨”又令人冷得扫兴,通过“忽然”一转,又是另一种感情,这样不仅使前后文贯连了起来,而且突出了作者想得到《毁灭》的渴望和对鲁迅的崇敬的心情。

  4、指名朗读第4、5自然段,加深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及其对鲁迅崇敬的心情。

  5、指名朗读第6——14自然段,体会内山老板对“我”热情接待的感情。内山老板是鲁迅先生的朋友,我们中国人民的朋友,他是这样同情中国、同情穷苦工人,内山老板确是值得我们敬爱和感激的“先生”。

  6、引导学生找出反映“我”渴望看到鲁迅译的《毁灭》,却又无钱买书这种矛盾心理的词语、句子。词语:“窘”、“踌躇”、“摩挲”,引导学生看课本有关注释;句子:“……拿在手里,有一种怪舒服的感觉”“饭是不能不吃的,然而书也太好了……我摩挲着那本书,舍不得丢开,不说买,也不说不买。”

  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呢?下一课再学习。

  五、布置作业

  除常规作业外,可加下面标点训练:

  给下面一段文字加上标点(不看课文,作后自对):

  忽然我看见架上横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毁灭我记得一本什么杂志上介绍过说是一本好书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学生上黑板,摘要出第一次写鲁迅肖像的主要词句。

  二、继续指导学习课文。

  (一)“我”正踌躇,老人出来了。文章又一次集中笔墨描绘了鲁迅的肖像,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二写肖像的第16自然段,并与一写肖像作比较。学生齐读节16自然段。

  (二)指定学生上黑板摘要写出二写鲁迅肖像的主要词句,教师整理、修正(板书要求参考板书设计总表有关部分)。

  (三)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分析:这段肖像描写,文字虽然不多,却是十分逼真地再现了鲁迅外形消瘦精神却很好的形象特征。作者与鲁迅面对面观察更为仔细,描写也就进了一层,先写面孔,次写头发,再写胡须,就像电影中逐渐放大的脸部特写镜头一样,把人物最鲜明的外表特征,由整体到局部再到细部,逐一展现在读者眼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一写肖像只是突现了“瘦瘦的”“穿一件牙黄长衫”“嘴里咬着一枝烟嘴”的外表特征;二写肖像,从瘦入手着重写他的精神特征。“他的面孔是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反映了“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接着通过“但是”一转,由“一根根精神抖擞”的头发、“很打眼”的浓黑的胡子,写他“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完全是个战士的精神状态。(要求学生在有关词语下划线。)

  (四)集体慢速朗读第16自然段,体会作者通过最鲜明的外貌特征,描绘出鲁迅精神状态的肖像写作特点。

  (五)第17自然段写作者仔细观察后的深刻感觉,使读者进一步加深印象。请同学上黑板作这方面的选词填空练习(出示小黑板):

  “你要买这本书?”他看了我一眼。那种正直而——(慈祥、安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按摩)(严厉、严肃)和——(慈祥、慈爱)交织着的——(抚摩、抚摸)似的。

  (六)要求学生在16——23自然段中分别找出人物肖像描写(通过人物外貌的描绘,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叫做肖像描写)、语言描写(通过人物语言,去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叫做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用人物行动去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叫做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用人物的所想所感去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叫心理描写)的有关文字。学生回答,教师归纳:①肖像描写集中在第16自然段。②语言描写:“你要买这本书?”“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一本好。”这种诚恳的劝告,充满了感人肺腑的挚爱。③行动描写:“他看了我一眼”、“他从架上扳下一本书来”、“用竹枝似的手指递给我”,这样的诚恳、热情,这与平素见到的“西装同胞的嘴脸”正好形成鲜明的对照。心理描写,集中在第17、第21两个自然段。本文较好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七)讲读第24——31自然段。

  教师范读。简析:通过对话描写,说出了鲁迅的赠书。鲁迅的赠书使作者大为感动、振奋,平添了力量,恢复了勇气。在这基础上,三写鲁迅肖像。我们看,三写鲁迅肖像与前两次的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特点?(学生回答,教师边归纳边板书)第三次肖像描写,既写外貌,又写精神,是前两次肖像描写的综合。这是它的主要特点。同时,对烟嘴和长衫写得更细了: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牙黄羽纱的长衫”作者所以一再写这些特点,目的是为了表达作者对鲁迅的崇敬心情和使读者对之不断加深印象。(要求学生将第三次肖像描写与前两次相同的和不同的,分别用双线和单线把它们划出来)当作者想起这正是哪本杂上的一段访问记所写的时,他的心情无比激动。请同学们回答,哪些词、句表达了作者激动的心情。学生回答,明确:“您就是——”,“——”这里表示由于十分高兴激动而说不出话来:“结结巴巴”、“喜欢得快要跳起来”;“一定是他!”“一定是他!”的重复;两个“蹦”字。鲁迅的表情是“微笑”、“点头”,显得那样的安祥、慈爱,充满了对穷苦工人的信赖和关切,对青年一代的鼓励和希望。

  指名朗读第30自然段。启示体会用词:同志、朋友、父亲、师傅、战士。

  集体朗读,要求将第27自然段和第30自然段中“这一来不会错了……越老越顽强的战士”连起来读,进一步体会通过肖像描写突现人物性格和精神的作用。“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用时间的停顿突出“瘦”,与上文的顽强呼应,显示了鲁迅的精神状态。

  (八)结语:“一面”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廉价卖书,甚至亲自送书给一个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工人,这是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关怀;孩子般天真的笑声,使人想见先生性格的爽朗;诚恳地推荐别人的书,先生又是多么谦逊;那“带着奖励似的微笑”、“点头”,蕴含了先生对青年一代的信赖和希望;而先生那“黄里带白的脸”,“那竹枝似的手指”,“瘦得教人担心”的身体,正反映了他把整个生命都献给了革命事业。于细微处见精神,鲁迅的品格是多么伟大!“一面”的印象有着无可估量的精神力量!

  三、布置作业:

  (一)课本“思考和练习三”。

  (二)预习思考:课本“思考和练习二”。

  第三课时

  一、复习旧课,检查“作业(一)”,答案参见前两教时的有关内容。(教师归纳时,出示板书设计总表)。

  二、讲读课文第二部分。

  (一)集体慢速朗读第32自然段,体会作者为什么能在“历尽……”“受尽……”“艰苦”和“虐待”的情况下,能“咬紧”牙,“哼都不哼一声”,“总是昂着头”?这力量是从哪里来的?

  学生思考、议论,明确:这力量是从“一面”来的,是“一面”给了作者这样巨大的精神力量。因为“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提问:在这一段里接连用了一系列动词,从表达思想内容来说,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议论回答,明确:这一系列词都是写“我”在种种艰苦和非人的待遇面前怎么能咬紧牙关,昂首挺胸的,充分显示了“一面”给人的巨大力量。

  提问学生:“历尽”与“受尽”的位置在文中能否对调?明确:不能。互换后动宾搭配不当。

  (二)学生自由默读第32自然段 加深理解上述内容。

  (三)齐读第34、35自然段。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的深切怀念和无限崇敬的心情,同时也进一步写了“一面”的力量,决心“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

  (四)集体朗读第二部分。

  三、课文小结与当堂巩固练习

  四、布置课外作业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文的作者梭罗曾在瓦尔登湖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写成了一本“超凡入圣”的《瓦尔登湖》,《神的一滴》就是这本书的一部分。梭罗以他特有的视角,描摹了他眼中的瓦尔登湖,可近可亲,可目可人;然而,作者离开之后,砍伐、工业及冰藏商人的贪欲,给美丽的瓦尔登湖带来了不幸。不过,瓦尔登湖并不因此消亡,她倔强的生长着,让作者读出了她的庄严与纯洁,给作者的精神带来了快乐,灵魂得到了净化。 也许正因为这样的优美与深刻的文字,编者才把它安排在苏教版必修1中“像山那样思考”专题的“湖山沉思”版块中。学习本文,对于本专题目标的达成,具有诸多方面的作用,可以引导学生亲近自然,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能够激发他们热爱自然的情感与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梭罗与《瓦尔登湖》,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

  2、能力目标:以文本为触发点,调动学生的阅读经验与生活直觉,点燃他们的对于自然的潜在的感悟与灵性,促使他们思考自然,获得美感;课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阅读读本中“与大自然晤谈”的相关散文,读懂自然这本大书。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文本的交流,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激发他们热爱自然的情感与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引导他们思考与实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感悟能力、想象能力与表达能力

  难点:能够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与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引导他们思考与实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

  四、学情分析

  我们面对的是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他们被沉重的升学考试缠绕着,失去了亲近自然的机会,尤其是城市里的孩子;有一些孩子逐渐地淡漠了与自然的关系,另一些孩子很渴望走入自然的怀抱,但是,由于学习的紧张与压力,以及对于自然美的捕捉与感悟的能力退化,而不懂得欣赏大自然。

  五、教学方法

  1、采用师生共读共赏共评的方法。 主要是读出美感,读出问题,读出自我,平等对话,分享思想。所谓读出美感,就是读出文本的语言节奏与形象特质,体现美文美读的思想;读出自我就是师生读出文本所传达的与自己生活、生命体验中相通的东西;读出问题即师生读出自己困惑或思考的问题;平等对话就是师生、生生应在以文本为媒介的基础上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分享思想,即把课堂当成一次思想的`盛宴,做到共同分享,共同成长。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

  (一)朗读全文,要求学生圈点勾画出课文中感情色彩浓烈的词语。

  (二)体味赏析感情色彩浓烈的词句。

  ①你眼中的瓦尔登湖是个什么样子?②你会有跟梭罗一样的亲近大自然的欲望吗?③回味一下我们在大自然的环抱中曾经产生过什么样的美好感受?④到学校的人工湖畔静静地坐一坐,你眼中的人工湖与瓦尔登湖有什么异同?

  2、教师的教学准备:PPT课件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多媒体教室,五人一组。课前学生交流、探究自己的查阅结果。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境导入、展示目标

  (1)播放班德瑞《蓝色的爱》,营造舒缓、自然优美的课堂气氛,并用幻灯片展示一组瓦尔登湖图片。在舒缓的曲子中,教师引导学生:“蓝色的爱”就是大海的爱,湖泊的爱,班德瑞以优美的旋律把我们灵魂的浮躁清刷得干干净。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童话的教育意义,体会爱的博大无私,培养学生以为人民服务为荣的荣辱观。

  2、过程和方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概括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体会文章的主旨,探讨作者寄寓的愿望,培养学生以为人民服务为荣的荣辱观。

  2、想象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丰富的想象。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1、学生在课下阅读天文方面的书籍,了解星座的有关知识;2、收集关于星星的故事;3、带领学生观察星星,指导学生认识常见的星座。)

  一、设置情景,激发兴趣:同学们,在繁星满天的夜晚,我们仰望夜空,望着那闪烁的星星你想到了什么?你可知道关于他们的传说和故事?(学生自由谈自己了解的有关行星的故事:牛郎织女、吴刚伐桂等)在星空的正北方,有排列成斗形的七颗星,闪闪发光,为人们指示着方向,有人知道这其颗星的名吗?(学生回答,北斗星)那你知道他们的来历吗?同学们,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那想象的翅膀,给了北斗星一个美丽而又动人的故事,咱一起来领会。〔板书课题:七颗钻石托尔斯泰]

  二、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1、自由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读,将你不会读的的字词或认为应该注意的在书上画出来,读完后请教小组其他成员)

  2、反馈检查:(1)你会读吗?试一试。指定两个学生读,读后写拼音,其中四学生到讲台上写,确定无误后全体齐读两遍。

  干涸一瞬间唾沫清澈咽

  (2)词义理解:注意词义相近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区别

  喜出望外瞬间清亮清澈干涸干枯捡拣

  3、学生接力读课文,读完后用简短的语句概括课文叙述的故事。

  4、复述故事。

  三、研读课文,挖掘主题:

  同学们,现在我们对文章叙述的故事已基本了解了,下面咱来认真地研究课文,试着找出托尔斯泰在故事中所寄托的深一层的含义。

  1、来找一找小姑娘的水罐发生了几次变化?每一次变的变化是什么?

  五次:变出了水、变得端端正正、木的变成银的、银的变成金的、变出七颗钻石和清澈新鲜的水流。

  2、试找出每一次发生变化时故事中的情节。

  为救母亲找水被绊倒将水倒给小狗一些病得要死的母亲把水让给小姑娘把水让给过路人

  3、请分析这些故事情节中所发生的原因。

  一次为:对妈妈的爱急着为妈妈送水用爱心对待小狗母亲对女儿的爱把爱心给路人

  4、小结:水罐的神奇正是爱心的巨大力量。在那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的大旱灾过后,是什么拯救了人类,拯救了世界?是爱心、是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作者让那象征着为他人着想的水罐变出了七颗宝石,又让那七颗宝石变成了北斗星,同学们,北斗星已经成了爱的象征,北斗普照人间,他帮助夜晚迷失方向的人们确定方向,他帮助在海上航行的人掌握航向。不正是希望爱心能像北斗星一样普照人间吗?

  四、拓展延伸,训练能力(想象的`运用):

  1、童话中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地上睡着了。”如果小姑娘作了一个梦,她会做一个什么样的梦呢?请你发挥想象说说梦中的情景。

  [好梦:找到水――欢乐噩梦:找不到水――悲惨有奇思妙想的要大力表扬]

  2、假如说,当过路人讨水喝的时候,小姑娘没有将水罐递给过路人的话,故事的结局又会怎样呢?请你发挥自己的想象,说说故事的结局,与原文作比较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学生自由想象,以背离人民就会得到惩罚为主,由学生总结出“为人民服务光荣,背离人民耻辱”的结论。]

  五、结语。两种做法,两种结局:为人民服务光荣,背离人民耻辱。课文用简单的故事情节:水罐的神奇变化;表达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心的力量是巨大的,是人类幸福的源泉!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做起,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愿大家像北斗星一样在自己的岗位为人民服务,相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人间将更加温馨幸福,让我们用自己的双手,服务于人民,造福于人民。

  板书设计:

  七颗钻石

  列夫托尔斯泰

  神一、变出了水来――为母亲找水爱

  奇二、绊倒水未洒――急送给母亲心

  的三、木的变银的――倒给小狗喝的

  水四、银的变金的――母亲让女儿&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缘、骚、逊”等5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会写“题、侧、峰”等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结合插图、注释等理解诗意,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内容,想象古诗中所描写的景象。

  2.比较两首古诗在写景方面的异同,把握古诗揭示哲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过渡: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的《题西林壁》是一首哲理诗,向我们传达了为人处世之道。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这首《雪梅》也是一首哲理诗。大雪飘飞,梅花绽放,多么美的景致。可是有一天雪和梅却争执起来了。诗人正是捕捉住了这小小的争执瞬间,发出令人深思的议论。诗人通过雪、梅的争执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快随老师品读诗句,一探究竟吧!

  2.理解诗题。教师板书诗题,并同步讲解。

  明确:“雪梅”即雪中的梅花,这是诗人评论的两个对象。

  3.介绍诗人,简介背景。

  卢钺 ?宋朝末年人,具体生卒年、生平事迹不详,存世诗作也不多,以两首《雪梅》留名千古。

  创作背景 ?对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书上记录不详,推测作于宋末的一个初春日梅花开放,作者赏玩之时。

  二、初读古诗,夯实基础。

  (1)课件出示古诗及生字,引导学生自读,在读中识记生字新词。

  会写的字:阁(ɡé) ? 费(fèi) ? 须(xū) ? 逊(xùn) ? 输(shū) ? ? 会认的字:骚(sāo)人

  (2)教师进行生字书写示范,引导学生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生字。

  ◆书写指导:

  [阁]半包围结构。“门”阔、大,从左、上、右包围“各”。

  [须]左右结构。左部“彡”三撇的撇尖上下对齐;右部“页”的竖撇从横中线的上方起笔,向左下撇出,末笔长点顿笔有力。

  [输]左右结构。左部“车”末横变提,书写时先竖后提;右上部撇、捺舒展,罩住下部。阁须输

  ◆易错提示:

  [费]下边是“贝”,不要写成“见”。

  [降]右下部是“”,不要写成“干”。

  [输]右部下边是“”,不要漏写短横。

  (3)播放朗读音频,引导学生朗读古诗,并划分节奏。

  雪梅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三、运用方法,自主学习

  1.出示阅读要求。

  (1)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把握诗歌的主旨。

  (2)观察教材中的插图,图上画了什么?它们各具有怎样的品质?

  (3)同桌之间交流有问题的地方。

  2.教师检查学生对古诗的掌握情况,引导学生赏析古诗。

  (1)理解“梅雪争春未肯降”的意思。“降”是什么意思?梅雪为什么不肯“降”?这句诗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预设: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降”是“服输”的意思。出示梅花雪中绽放的图片,再结合诗句使学生明白梅雪不肯“降”是因为“争春”,即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这里把梅、雪拟人化,运用的是拟人修辞手法,使梅、雪具有了人的特性,将梅、雪的美别出心裁、生动活泼地表现了出来。

  过渡:梅、雪争春,到底谁更能代表春天呢?正在欣赏梅、雪的诗人该如何评判呢?

  (2)理解“骚人阁笔费评章”的诗意。“骚人”是什么意思?“费评章”的原因何在?你认为“骚人”应如何评议梅、雪?

  预设:课件出示“骚人”的意思及其来历。因为战国诗人屈原创作了《离骚》,故后人称屈原为“骚人”,后来泛指忧愁失意的文士、诗人。“费评章”指难以评议。为什么呢?这里就要引导学生结合上句诗来思考。至于“骚人”应如何评议梅、雪,学生可以各抒己见,表达合理即可。

  过渡:梅、雪各有特色,诗人一时也难以评议,但是梅、雪仍然争执不下,究竟该如何是好呢?读读下面两句诗,也许我们能找到答案。

  (3)理解“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诗意。在这两句诗中,诗人指出梅、雪各有什么长处、短处?诗人将梅、雪的长处、短处对照着写,客观地进行评价,你如何看待这种评价方式?结合自身实际说说你从中受到的启发。

  预设:讲解这两句诗之前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看待自身的长处和短处,然后再将目光移至这两句诗上。这两句诗说的是如何评判梅、雪的问题,梅含清香,但比之雪的白则逊色三分;雪晶莹洁白,却少了梅的清香。诗人没有单纯地赞美梅或雪的独特优点,而是综合分析其优缺点,说明它们各有长短,这种评价显得十分中肯、公允。将诗人对梅、雪的评价引到自身实际,学生可以畅所欲言,紧扣“人各有长短,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来谈即可。

  小结:梅花雪中绽放,清香幽幽,自古以来,很多文人墨客都为之写下赞美的诗篇。而本诗作者却另辟蹊径,赞美梅,也不落下雪,在评议它们各自的特色时更是由物即理,告诉人们正确看待他人、自己的方法,使人颇受教益。同学们,“罔谈彼短,靡恃己长”,这是古人告诉我们的处世之道,希望你们能行之于身,不断提升自身素养。

  3.引导学生再次朗读古诗,并进行适当的拓展。

  过渡:同学们,这是一首流传久远的佳作,尤其是后两句,多次被人们引用。其实,卢钺当初创作《雪梅》时,共写了两首,本文是第一首。你们知道第二首是什么吗?同学们在课下可以搜集一下,并尝试将它背诵下来。

  雪梅(其二)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诗意:只有梅花没有雪花的话,看起来没有什么精神气质。如果下雪了却没有诗文相和,也会非常俗气。在冬天的傍晚夕阳西下时写好了诗,刚好天空又下起了雪。再看梅花雪花争相绽放,像春天一样艳丽多姿,生气蓬勃。

  赏析:这也是一首说理的诗。课文所选的第一首诗主要写梅与雪的`特点,这首诗则主要写梅与雪以及它们与诗之间的关系。诗人认为如果只有梅花独放而无飞雪落梅,就显不出春光的韵味;若有梅有雪而没有诗作,也会使人感到不雅。这三者缺一不可,只有三者结合在一起,才能组成最美丽的春色。从这首诗中,可看出诗人对赏雪、赏梅、吟诗的痴迷及其高雅的审美情趣。

  四、对比阅读,整体回顾

  1.分析比较,整体阅读。

  过渡:同学们,三首古诗已经学完。这三首古诗中均有精彩的写景内容,但第一首是景中含情,后两首是景中寓理。对景物的生动描摹得益于诗人认真、仔细的观察,情的抒发、理的阐释则有赖于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感悟。我们再读一读这三首诗,感受古诗的魅力。

  (1)学生齐声朗读三首古诗。

  (2)出示表格课件,引导学生填写表格,在对比中对三首诗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2.课外拓展,增加积累。

  过渡:同学们,对那些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人们给它们取了一个名字,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学生齐答:哲理诗)对了,就是哲理诗,也叫说理诗,我们这节课上所学的两首诗就属于这一类诗。哲理诗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蕴含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你们还知道哪些哲理诗呢?请同学们于课外搜集,并简单说明它们揭示的道理。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诗意: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这句话使得前来爬山的人白白地欢喜一场。当你进入到崇山峻岭的万山之中,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立刻将你阻拦。

  哲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做好充分的估计,不要为一时一事的成功而陶醉。

  观书有感[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意: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要问那方塘里的水为什么会这样清澈,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哲理: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8-05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的教案01-09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4-02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4-05

语文试讲教案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