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7-12 16:11:59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在朗读中体会诚实的可贵

  3. 学做一个诚实的人。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在朗读中体会诚实的可贵。

  教学准备:一个布娃娃、课题卡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觉得这个布娃娃可爱吗?

  师:对,你们也像这个布娃娃一样的可爱,在父母的眼里你们是乖巧可爱的娃娃,在老师的眼里,你们也是聪明活泼的孩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

  生:可爱的娃娃

  2.齐读题目:可爱的娃娃

  3.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想问我的?

  师: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这一篇课文。

  二、新课

  1.全班初读课文(思考: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分析第二自然段

  师:课文哪里告诉我们娃娃很可爱?

  ——“多可爱的娃娃!”参观的人人连连称赞,“瞧,他的衣服多么漂亮!他的微笑多么美丽!”(女同学读一下这个句子)

  师:连连称赞什么意思?

  ——一个接一个,不停的赞美

  3..仿写

  ①先讲解主语必须是同一个人。

  ② 老师举例子

  ③学生口头练习

  多么 ! 多么 !

  4.分析第三自然段

  ——看了又看,舍不得离开。闭馆的铃声响了。看看周围没人,她拿起娃娃,装到书包里,赶在人群后面,来到大街上。

  5.分析第四自然段

  ① 听了男同学读,你从哪里知道珍珍会不开心?

  为什么珍珍不敢回家?

  为什么珍珍会心惊肉跳?

  为什么珍珍拿到了可爱的娃娃,反而不快乐?(板书:偷布娃娃)

  最后,珍珍为什么又大哭起来了,她当时的心情会是怎样的?(板书:不快乐)

  ② 带着珍珍悔恨,羞愧的心情美美地读第四自然段(请喜欢读的同学站起来读)

  ③ 小结:对,她用不诚实的'手段“得到”的同时,也失去了更加宝贵的东西————快乐的心情

  6.分析第五自然段

  师:珍珍承认错误后,快乐吗?(板书:快乐)

  小结:原来,勇于承认错误也是诚实的一种表现,而唯有诚实,生活才会快乐。

  三、 可爱的娃娃的含义

  1. 师:你觉得珍珍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可爱、用于承认错误、知错能改

  2. 含义

  师:正应为珍珍知错就改,勇于承认错误,所以她也是一个可爱的孩子。

  师:这里可爱的娃娃除了指珍珍外,还指什么?——布娃娃

  四、 全文总结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诚实会给我们带来快乐、高兴,愿我们都做一个诚实的好孩子。

语文教案 篇2

  1.1 教学目标

  (1)学会发现现代汉语中的病句。

  (2)学会分析病句产生的原因。

  (3)学会修改病句,在语言的运用中避免出现病句。

  1.2 教学重点、难点

  (1)辨析现代汉语中的病句。

  (2)学会分析病句产生的原因。

  1.3 教学形式和课时

  (1)教学形式是课堂讨论。

  (2)本课总课时为2课时。

  二、第一课时教学步骤

  2.1 教学要点

  列举生活中的出现的病句,探究语病的“病因”。

  2.2 教学过程

  (1)内容导入──主持人的“脱口误”

  以多媒体显示引子中的病句,并略加分析。例如:①*这样的说法简直是空穴来风。(“空穴来风”──有了洞穴才会有风进来可,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这里意思相反)。②*在目前状况下,进行股票投资是否有没有风险呢?(“是否”、“有没有”──只需要留一个)。③*我国人口众多,盲人数量也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数量――是――国家”──主语和谓语不搭配)。

  (2)病句的辨析──诊断“病情”

  学生讨论“如何发现病句?”教师归纳总结:

  A. 仿造类比法。例如:①*“天然安睡宝”让你在睡眠中改善颈椎病。(可按照此句仿写:“改善胃病”,“改进颈椎病”,“完善颈椎病”──可见动词和宾语不搭配)。②*这个经验值得文教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的重视。(可按照此句仿写:“值得他们的学习”,“值得我们的参观”--可见多了”的“字)。

  B. 主干紧缩法(结构梳理法)。例如:③*杜绝汗味的根本是双管齐下。(可采取提取句子主干的方法:“杜绝汗味”(主语)“是”(谓语)“双管齐下”(宾语),显然不可搭配)。④*过去几万名地质队员经过数十年才能做到的事情,资源卫星几天内即可完成。(提取句子主干:“事情”(主语)“完成”(谓语),显然不可搭配。应改为“过去几万名地质队员经过数十年才能做到的事情,资源卫星几天内即可做完”)。

  C. 语感审读法。例如:⑤*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顶峰。(读起来就觉得“不管……都……”很别扭,不顺畅。应改为“尽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顶峰”)。

  D. 逻辑分析法。例如:⑥*凡是有杰出成就的人,都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练成才的。(“凡是……都……”在逻辑形式上表达“全称肯定命题”,表示毫无例外。显然扩大了表述对象的外延。应改为“大多数有杰出成就的人,都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练成才的”)。

  (3)教师举例归纳──寻找病句的“病因”(病句的三种类型)

  A. 搭配不当。成分与成分之间存在着不合情理的搭配关系。常见三种情况。A1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例如:①*杜绝汗味的根本是双管齐下。(应改为“杜绝汗味的根本方法是双管齐下”。加“方法”作主语;或“杜绝汗味要双管齐下”。改判断句为陈述句,“杜绝汗味”作主语,“要双管齐下”作谓语)。A2. 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例如:②*“天然安睡宝”让你在睡眠中改善颈椎病。(应改为:“天然安睡宝”让你在睡眠中治愈颈椎病。由“治愈”作谓语)。A3. 定语、状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例如③*中西合璧的主持风格,强烈的收视魅力。(定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应改为“中西合璧的主持风格,显著的收视效果。”)。④*未来的通信会更加多样、快捷和共享。(状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应改为“未来的通信会更加多样、快捷和享用广泛。”)。

  B. 成分残缺或赘余。成分残缺是在一个结构中缺少必要的成分,或与之相反,在一个结构中重复出现某个成分,造成结构重叠和语义重复。常见两种情况:B1.成分残缺。例如:⑤*这也使得君来酒楼在开业不久就引来业界瞩目的.重要原因。(应改为“这也是使得君来酒楼在开业不久就引来业界瞩目的重要原因。”补足动词谓语“是”)。⑥*在我报考大学的时候,就已经下了攻读博士学位的决心。(应改为“我在报考大学的时候,就已经下了攻读博士学位的决心。”将“我”提到最前边作主语。或“在报考大学的时候,我就已经下了攻读博士学位的决心。”将“我”放在“就”的前边,同样是作主语)。B2. 成分赘余。例如:⑦*营造更好的、彰显成功人士的好楼房。(应改为“营造彰显成功人士的好楼房。”或“营造更好的、彰显成功人士的楼房。”总之都去掉重复赘余的一个“好”)。⑧*《史记》所写的人和事,都是真人真事。(应改为“《史记》所写的都是真人真事。”去掉多余的“人”和“事”)。

  C. 语序不当。词语在句子中的位置不恰当。常见四种情况:C1. 名词的多项定语次序不当。例如:⑨*许多附近的居民都来看表演。(应改为“附近的许多居民都来看表演。”)。C2. 动词的多项状语次序不当。例如:⑩*这期研讨班是北京大学和山东大学联合于今年5月底举办的。(应改为"这期研讨班是北京大学和山东大学于今年5月底联合举办的。”)。C3. 虚词的位置安排不当。例如:⑾*我们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应改为“如果我们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C4. 时间、空间或逻辑关系的顺序不当。“时间顺序”是指由以前到现在再到将来,如果是一件事情则按照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表述。“空间顺序”是指由上到下,由外到内,由远及近,先中间后两边等顺序表述。“逻辑顺序”是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等顺序表述。例如:⑿*由于会议开得及时,促进了工作,抓住了关键,解决了问题。(应改为“由于会议开得及时,抓住了关键,解决了问题,促进了工作。”)。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人们说话的言外之意。学会在生活中学语文。

  2、读背《浪花和礁石》,学会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有声有色地读。

  3、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4、练习口语交际,学当健康小顾问。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理解人们说话的言外之意。学会在生活中学语文。

  教学过程

  一、教学“语文与生活”第一部分

  1、自由读,不认识的字查查字典。

  2、指名读。

  3、你对“哥哥”的一句话演说是怎么理解的?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说说理由。(最会说的未必是本领最高的;有真才实学的人,不一定是话说得最多的人;从说与做来看,做比说更重要,只说不干的人,将一事无成。)

  4、小结:要理解别人的言外之意。

  二、教学“语文与生活”第二部分

  1、出示图:说说图上分别画的是什么?

  2、将图和名称连线,找出这些物体的共同点。(它们都是航天器。)

  3、在这些航天器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谈谈对它的了解。

  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读背《浪花和礁石》,学会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有声有色地读;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教学过程

  一、教学“诵读与感悟”

  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其他同学用笔划出浪花和礁石说话时的语气。

  礁石吼道浪花笑了笑

  讥讽()

  有气无力

  联系上下文,在括号内填写合适的提示语

  3、小小组练习分角色朗读。

  指名一组同学读,大家评议。

  4、读了故事,给你什么启示?

  二、教学“写好钢笔字”

  1、指导

  朗读这段话,引导学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重点指导“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在整体布局中的'写法。

  2、练习

  描红,要求一气呵成,注意行款布局。

  3、反馈

  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对写得不好的字,进行纠正,强化训练。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练习口语交际,学当健康小顾问。

  教学过程

  一、审题

  1、健康是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地学习和工作。可是,一些同学缺乏健康意识,养成了许多不良生活习惯。这时,你就可以做他的健康小顾问。

  2、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二、指导

  1、引导学生将课前搜集的资料回忆并整理出来。

  2、学生针对本班同学的具体情况作介绍。

  三、练习

  1、指名上讲台当健康小顾问,介绍健康小常识。

  2、同学提问,“小顾问”接受咨询。

  四、反馈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文知道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认真听,认真看,认真完成

  知识、技能目标

  学习燕、菜等15个生字,了解声调的标法,拼读音节

  过程、方法目标

  1、练习上下文猜字;

  2、熟读课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教学重点:

  1、继续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2、鼓励学生将感悟到的情感读出来。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冬瓜、茄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们喜欢笑吗?大家笑一下,好吗?燕子妈妈也和小朋友一样喜欢笑,为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师范读

  2、生自读(不懂的字猜一猜,查字表,或请教他人。)

  3、认读生字词

  A找生字:一生上前找,把找到的字贴到黑板上,并领读。

  B记生字:怎样才能很快,很准确地记住这些字呢?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4、指名分段读课文。

  5、同桌互读课文,读准字音

  三、讨论学文

  1、小燕子到菜园里去观察到了什么?同桌讨论,全班交流。(板书)

  2、小组讨论:你觉得小燕子认真观察吗?为什么

  指导三次观察的朗读。

  3、全班交流:怎么做才是认真观察呢?

  A反复观察

  B仔细观察

  四、延伸

  出示西红柿和黄瓜,观察他们的异同点。

  五、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瓜、皮

  1、说说笔顺,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

  2、你觉得要怎样写才好看?左耳刀重点指导

  其他字的笔顺你知道吗?

  3、同桌说说怎样写才好看?

  4、生描写,师巡视个别指导

  5、反馈评议

  板书设计:

  燕子妈妈笑了

  学会观察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课题 :习作四:记一次体育活动

  教学课时 :2课时 主备教师 李丹

  教学目标 :

  1.要求学生通过对运动员和观众动作、表情、语言的描写,将场面写细致,做到有详有略,把比赛情节再现。

  2.把运动员奋力拼搏的动作、表情、语言及观众热情助威的场面写出来。

  3.要求学生学习评价和修改习作。学会修改习作的方法,提高修改习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确定作文中心,写清难忘的体育活动是什么,为什么难忘,自己能从中吸取什么教训或者留下怎样深刻的记忆。

  教学准备及手段

  资料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习作指导

  一、 在单元的学习中,我们曾经阅读了一组明星事迹的文章,他们的顽强拼搏精神为人们深深感动。今天就让我们把自己参加的体育赛事获的经历写下来。

  二、明确习作要求:

  1.要求学生通过对运动员和观众动作、表情、语言的描写,将场面写细致,做到有祥有略,把比赛情节再现。

  2.要求学生学习评价和修改习作。学会修改习作的方法,提高修改习作的能力。

  三、提示习作方法:

  1、用侧面描写你经历的赛事。

  2、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

  3、习作引路

  记一次阳光体育活动

  十月的第三周是我们金陵小学的“阳光体育健身”活动周,星期五下午则是五六年级的活动日。

  那天下午,我们早早地带着小凳子跟随同学们迫不急待的跑到操场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有说有笑,整个操场顿时热闹了起来。老师安排我们坐下,运动员在前,我们这些啦啦队员们坐在后面。六年级的比赛项目有:男子单摇、女子单摇、男子1000米、女子1000米当然还有最激动人心的集体项目:跳大绳。

  比赛前,运动员们忙着热身,裁判员则忙着准备比赛用的器材。场下的同学们一个个都伸长脑袋,翘首企盼比赛快点开始。我和另一名同学讨论我们班能不能得第一。

  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了,比赛开始了,首先是跳绳、踢键子和跳大绳,运动员们个个卯足了劲,使出了浑身解数,谁也不甘落后为班级争光。接着是男子1000米跑步,随着裁判的一声令下,运动健儿们都像离弦的箭一样冲了出去,只见我们班的蒲成磊同学有力地摆着双臂,两条腿飞快地交替着,速度快的像一只猎豹;我心里高兴极了,可是到了第二圈,他的`脚步有些零乱了,速度也不如刚开始那会儿,渐渐地,他与其他对手已拉开了一段距离,他落后了,排到了第五位,只有两个同学还在他的后面努力地跑着,我的心里很着急,在场下拼命地喊着“加油”。跑到第四圈时,好几个同学的体力明显不支了,速度渐渐慢了下来,有的甚至开始一步一步往前挪,这时,刚才那些排位靠后的同学反而加快速度,渐渐超过了前面的同学,他们胸前的红领巾和背上的号码布随风飘舞,好象在为他们加油助威,场下的啦啦队更是喊得卖力:“加油、加油……”。虽然运动员们热得汗流浃背、累得筋疲力尽、气喘吁吁,但是场下啦啦队的加油声,好像使他们忘记了疲惫,更加坚定了目标,拼命得向前冲去。

  比赛结束了,我们班没有取得第一名,大家都觉得非常遗憾。但是老师对我们说:“名次得第几无所谓,重在参与,最重要的是咱班的每个人都尽力了,所以我们不后悔。”

  比赛过去了很长时间,但运动员们在场上激烈拼搏的场面时常在我的脑海激荡。是的,我应该学习他们为了实现理想而勇敢拼搏,不懈努力的精神,用这种精神指导我的学习与生活。

  四、指导修改习作:

  1、朗读习作:推荐有代表性和有特色的作品朗读,看那些地方写得清楚,生动,感受写作深刻感人。那些地方尚存不足,需要修改和完善。

  2、学生自评:朗读自作的同学自我评价。说说自己对这片作文哪些地方最满意,认为最有新意、最深刻,那些地方需要修改,引导学生体验习作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3、师生评价:看文章内容介绍是否明白、生动,是否联系自己的生活写出了感受,在评价中分享他人习作看到来的快乐。

  4、师生互改:老师给学生面改,学生相互交换修改。

  5、誊抄成文

  板书:

  记一次体育比赛

  1.结合自己参赛的经历来写。

  习作要求 2.力求做到有点右面,详略得当。

  3.把运动员奋力拼搏的动作、表情、语言及观众热情助威的场面写出来。

语文教案 篇6

  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是指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按照一定的任务或目标,采用一定的学习策略,阅读文章、观察生活、妥善表达,独立提取知识、总结规律,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培养起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能力。

  随着探究性学习越来越深入地走进课堂,如何实施有意义的探究性学习成为研究的热点。对探究性学习的操作过程、心理特点、实施环境等问题的研究确实起到了理顺操作思路、明确实施过程的作用,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笔者还是发现了这样一些问题:把探究和接受对立起来,单纯引导学生探究,忽视了教师的传授;布置探究题目要求学生在课下完成,课堂只用来交流展示学习成果;过分强调自主,忽略对学生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的指导和帮助。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恐怕是因为没有理清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的关系、课内探究和课外探究的关系、自主探究和教师引导的关系。

  探究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但它并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多种多样,每种学习方式都有长处和短处,运用得好就会发挥其他学习方式不能代替的特殊功效。因此,倡导探究并不意味着排斥接受,探究和接受是相对的,但不是相对立的,两者相辅相成,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互相补充。探究的过程中需要接受,接受的过程中也有探究。接受是探究的基础,有意义的接受和探究相结合,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在《石钟山记》一课中,某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了这样一个问题文中体现了苏轼的哪些精神品质? 学生回答说他敢于大胆怀疑前人的结论。为了使探究深入,老师补充介绍了郦道元的身份、成就,于是学生在思索之后有了下面的探究成果邮道元是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他对地名的考证是很有权威的,苏轼仍然不盲从,由此可见苏轼敢于质疑、勤于实践的治学品质。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给予为学生进一步探究提供了把手,学生在接受的同时将探究深入下去了。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探究性学习并不排斥对知识的获取和掌握,相反,它要求学生通过探究去获取更广更多的知识,它强调的是运用有关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明确了探究的含义、理顺了探究和接受的关系,我们再来考虑指导学生深入探究的教学策略。

  一、探究的起点

  任务驱动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主要特征。什么样的任务能取得撮佳的驱动效果呢?学生在走进文章之前是有一定的知识背景和经历体验的,因此探究任务不能是零起点的,应在学生已知已有己会的基础上确定,以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为起点。以己知为基础,探究的思维力度更强,而思维力度;恰恰是学生探究的内驱力,能够让学生精力更集中,更容易进入高水平的思维状态。还以某教师执教《石钟山记》为例,整节课的探究层次如下:

  1.文中作者主要探究了什么问题?

  2.是什么引起了作者探究的兴趣?

  3.文中写到了古人的两种说法,都是谁的?

  4郦道元和李渤的说法有什么不同之处?

  5.苏轼考察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6.你认为李渤可笑吗?作者为什么耍笑他呢?

  7.文中体现了作者的哪些精神品质?

  8.在这次探险之旅结束后,作者悟出了什么道理?

  1-8的探究层次体现了非常清晰的教学顺序,探究题目的设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在这些题目的引领下,学生的探究能够环环相扣、逐层深入。但是,教什么的前提是学生已经会了什么,这个探究层次的设计关注到了教学顺序的科学性,却忽略了教学起点的合理性。对高中学生来说,前五个问题结合注释完全可以自主阅读解决,零起点的探究问题对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高价值不大,反而会消耗学生的精力,消磨他们的斗志。第6、7、8个问题是整节课的着力点,但一步一步地搭台阶搭到这些问题的时候,课堂时间己经过了三分之一,学生探究的劲头明显不足。如果注意到了探究的起点问题,学生探究的热情恐怕会更高。

  二、探究的方向和方法

  探究的方向和方法可以由老师限定,也可以由学生自主选定。在学生还没有养成探究的习惯、没有形成科学的探究方法之前,老师要帮助学生选定探究的方向,至少要帮助学生调整探究的方向,而且要在探究方法上提供尽量全面的帮助,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习惯、找到方法,循序渐进地由教师限定逐步过渡到学生自主选定。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我们不能单纯地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却忽视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例如在《荷塘月色》一课的设计中,某教师先让学生交流初步阅读的感受,然后利用多种途径查找相关资料,选题探究,学生共同讨论分析后,选定了八个题目:

  1.浅析《荷塘月色》中作者情感的变化。

  2.对旧教材删改原文的看法。

  3.分析《荷塘月色》中我的形象。

  4谈《荷塘月色》比喻手法的使用。

  5.谈《荷塘月色》叠词使用的效果。

  6.《荷塘月色》炼字艺术例说。

  7.谈《荷塘月色》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8.我看余光中对朱自清散文的评价。

  选定题目后,老师详细说明探究方法,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选择感兴趣的.话题写鉴赏文章:

  1.探究情感要先找出文中直接或者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分析作者情感变化的线索。了解到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还不够,还要进一步考虑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变化,引起情感变化的触发点是什么。写分析文章的时候一定要扣紧原文。

  2.探究语言特点首先要找出有特点、有味道的语句,然后把这些语句分类,发现共同点,再逐句分析表达效果。写赏析片段不能空说、空评,一定得用具体的词句作例子来支撑观点。

  3.分析别人的评价文章,要在论点、论据、论证上下功夫,依据原文看他的观点、例子、论证方法是否站得住脚。自己要有明确的观点,不能被别人的看法牵着走。

  最后,老师批改学生阅读探究后写成的分析文字,根据学生的写作内容分成“情感分析”,“语言分析”“我看余光中对朱自清散文的评价”三个组,课上交流三个小组的赏析文章,并由各组派代表回答同学提问,大家共同讨论后得到探究结果。

  在这个探究过程中,探究方向是在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学生自主选定的。在选定方向的同时,教师还明确了探究的方法,这样的探究过程给学生以后的选题探究提供了参照,学生在操作实施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受到了方法的引导,在潜移默化中学到了一些探究方法,整个探究过程自然顺畅。

  从上面的课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探究性学习与成人的科学研究是有区别的,它更强调探究的过程,强调让学生通过探究过程去参与、体验和掌握探究的方法,因此对方法的体验和把握比探究结果的得出更加重要。 换句话说,我们在教学中开展探究式学习是模拟科学研究的过程,在过程的推进中构建学生的探究意识,并不是真的要学生取得显著的研究成果。学生开始使用的万法可能不恰当,但在教师的帮助下,他们可以边实践边思考、修正,最终掌握适合自己的科学合理的探究方法。因此,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探究方法应该正是学生探究这个问题所需要的,能够支持、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实践,其操作性越强越能够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三、引导探究深入的教学设计

  探究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如何使之深入下去呢?对于课内合作探究来说,教学环节的设计至关重要。教学环节的设计是教学组织形式的具体体现,巧妙的教学设计能给学生带来新奇感,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让他们在愉悦的心理状态下积极主动地探究,良好的探究过程也往往可以带来良好的探究成果。我们可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采用以下手段:

  1.开展批判性阅读,激发探究的欲望。 批判性阅读是一种强调思考、评析的阅读方法。它是构成自学能力的核心因素,也是个体智力发展水平的标尺,是深入学习、研究和不断进取的基础。真正有价值的阅读,应该是积极进取的,这就需要读者独立思考,通过批判与扬弃逐步获得真知,而不是人云亦云,全盘接受。中学生可能不了解批判性阅读的概念,但他们有批判的欲望,这种批判也符合正在发展中的学生的心理变化,能够激发他们深入探究的欲望。

  在《胡同文化》一课中,某教师抛出了这样的探究题目:“我想问问各位,读过文章之后有什么感受,或者发现了什么问题? ”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下,学生进入了活跃的思维状态,有人发表见解说:“我认为文章完全可以从‘胡同文化是封闭的文化’写起,前面的内容和题目没有关系,和后面的内容也没有什么关系。”

  学生的观点只是一种直觉的判断,但这种直觉的判断往往能引发他们探究求证的强烈愿望,使探究在兴奋的心理状态中展开。对作者行文思路的批判激发探究的起点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需要根据课情和学情来确定。对于知识功底比较好的学生来说,我们完全可以把前五个间题作为预习题,课堂探究从第6个题目开始,让学生的探究有较强的思考力度。

  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这个问题就成为他们走进文 本的切入口,在用心阅读、品味后,学生理解了胡同和胡同文化的关系,掌握了文章布局谋篇的技巧。因为学生整节课都在验证自己的观点,为自己寻找论据,因而对文章的阅读细致而深入,探究在沉稳的情绪氛围中逐步推进。

  2.采用多种训练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 活跃的思维状态是探究走向深入的重要保证。如何激活学生的思维呢?新鲜的训练方法常常能事半功倍。新鲜的训练方法能够让学生觉得新奇、有兴味,进而激发深入探究的兴趣,让他们乐于思考、乐于表达。笔者曾尝试过以下几种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设计情境。在《将进酒》一课中,请同学们聚焦在李白和朋友一起饮酒的情境,想象一下,李白当时会说些什么。要了解李白会说些什么,首先要了解诗歌里写了些什么,这个情境推动学生品味词句、探究思考,进而整体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2)仿写练习。在《项脊轩志》一课中,用《醉翁亭记》和《陋室铭》的内容和情感拟了两句话,让学生仿写假醉翁之亭欧阳绘山水相映表放情林木之乐意 托鄙陋之室禹锡寄仙龙之说议淡泊修业之洁志。

  仿写的过程就是学生探究文章主要内容和情感的过程,这一设计使探究不着痕迹地深入下去。学生写出了借项脊之轩震川叙三世遗迹言人事变迁之悲情的语句,这就表明学生把握了文章忆往事、言悲情的内容和情感。

  (3)填空练习。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课中,设计了这样的填空练习:这是一个_________的梦。

  设计这个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探究诗歌所写梦境的特点,要求学生阅读诗歌第2段,填入词语后结合诗句解释分析。

  学生发表见解后,再给出新的探究题目梦是心中想,李白写这样一个梦,传递了他怎样的情感,表达了他怎样的慨叹?学生的探究结果是这样的作者借梦的无常写出了人生的无常,借梦的瞬息万变写出了人生的起伏变化,他渴望的宫廷生活忽然之间消失得无影无 踪,这个梦打着李白长安三年的生活印记,是李白人生探索的一个缩影,反映了李白人生的巨大落差。学生的探究成果说明了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是成功的。

  探究的目的不只在于探究结果的展示,还在于教师能够在探究过程中给予学生思考的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以上三种训练方法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展示学生寻找答案的过程,学生的探究成果在学习过程中借助师生交流、生生交流逐渐完善,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有较大帮助。

  3.强化诵读指导,以诵读带动探究。 诵读指导也是带动探究的有效手段,怎么读反映的是怎么理解、有哪些感悟。老师的范读是对文本的二度创作,能够营造探究的情感场,学生在老师诵读的氛围中更容易走进探究的心理氛围,更容易进入老师设计的探究情境,老师诵读时重音和停顿的处理对学生的探究还有一定的导向作用。老师读带动学生读,学生读带动学生思考,探究就在诵读的带动下走向深入。例如在《荷花淀》一课中,某教师在诵读时有意强化了文中对水声的描写:哗哗,哗哗,哗哗哗,并且告诉学生50年代的教材编者把最后一个哗字删去了,孙犁专门写信说明那最后一个哗删不得,为什么呢?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水声越来越急反映的是妇女们的心情也越来越紧张。这时的诵读就不仅有暗示作用,还有启发作用了。又如在《绿》一课中,某教师诵读时强化了对叠词的处理,学生的注意力被引到了文中叠词的使用上,最后拓展到朱自清其他文章中叠词的使用,得出了这样的探究结果:叠词写景传神,表达情感细腻,读起来节奏和谐悦耳。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诵读起到了引导探究方向的作用。;

  4.引入评论,增加探究的力度。 探究的方向确定以后,还要注意把握好探究的着力点。我们可以用引入评论的方式来突出着力点,增加探究的力度。例如在《项脊轩志》一课中,我们可以引入桐城派主要代表人物姚鼎对归有光散文的评价震川之文,每于不要紧之题, 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这句话是说归有光善于选择平常小事、平凡场景,用平淡的语言来表现情感,文章少雕饰、尚自然,少约束、尚闲散。引入评论后, 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圈点勾画,寻找一些富有表现力的不要紧之题和不要紧之语,并说出自己的理 解和感悟。学生交流阅读发现的过程就是不断深入文本的过程,在评论的带动下,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究冲动,感悟新鲜独特,而且有了相当的深度。

  应该说,引导探究深入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们使用手段的法则是有利于营造探究的良好心理氛围,有利于学生深入探究,具体的手段可以根据课情和学情不断创新,而且要努力做到常变常新,以保证学生的探究状态和探究成效。

  四、探究结果的呈现方式

  在课堂上呈现探究成果可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发光体,保证学生探究热情的持续。探究成果的呈现方式也是多样的,读、说、写都是很好的方式。

  把自己的探究结果读出来,这是比较感性的呈现方式,学生为了更准确地将探究成果展现出来,就会尝试使用一些诵读技巧。诵读容易创造交流感悟的气氛,让其他学生在对诵读的思考、比较中重新审视、修正自己的观点,使探究结果更成熟、更准确。

  说出自己的探究结果或心得体会也是常用的方法。有人说,教育的过程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腹有诗书气自华,学生发言时的精神状态和遣词用句都是他们探究成果的外化,教师能够借助学生的外在表现发现问题,从而匡正学生的探究方法和探究结果。在表达与倾听中,探究者各自的想法;思路被清晰化、外显化,探究者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审视和监控,听众也可以边听边思考、鉴别,在说出来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是在贡献自己的思想,而不只是借用思想。

  写出鉴赏文章是比较高水平的呈现方式,好多学生能说得清楚,但落实在文字上却显得艰涩,这是因为从思想到文字还需要一个整理的过程,如果学生每次都能够将探究结果形成文字,那会对他们语文素养的提高有着非比寻常的作用。

  在整个课内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起到示范、引导、矫正、评价的作用,使探究整体推进,帮助学生真正养成探究习惯、鼓励学生逐步找到适合自己的探究方法、支持学生将探究进行到底。这样,探究课就变成了没有终点的课,探究就变成了一个不断延续的过程。

  五、课内合作探究与课外个人独立探究相结合

  一节课很难把一个问题探究清楚,我们还要把探究延伸到课外,将短期探究学习与长期探究学习相结合、课堂合作探究和课外个人独立探究相结合。长期探究和课外个人独立探究是以课内的探究成果为基点的,是短期的课内探究的延伸和拓展。

  怎样实现课内合作探究和课外个人独立探究的融合呢?我们可以尝试使用建立网络交流平台和布置开放式长作业的策略。

  例如一位教师在《祝福》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使用了网络课件。网络课件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两部分。课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合作的方式,共同解决对作品主题的理解这一问题。教学顺序如下:教师发布关于作品主题的几种不同观点,让学生在网站上通过投票来分组,然后在网络论坛里发帖子讨论,最后在论文栏里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在探究过程中,各组的版主把本组论文保存到与教师共享的文件夹里,版主发言时再把它投影到大屏幕上,让同学和老师边看边听,以助于理解,加深印象。课后,教师把各组论文上传到课件里,以保存学生智慧的结晶。在这节课结束后,如果学生还有想法,可以继续登录这个网站的留言板,表明自己的见解,教师和其他同学再给以回复,如此循环下去,这个《祝福》的网络课件就超越了时空,成为师生研究《祝福》的永久阵地。借助这个网络课件,学生以课内的探究成果为基点继续进行课外的个人独立探究,使对《祝福》的长期探究得以实现。

  布置开放式长作业也是使课内探究与课外探究有机融合的好方法。所谓开放式长作业就是先由教师向全班学生布置探究性学习任务,可以提出一个综合性的探究专题,也可以不确定范围,由每个学生自定题目,并各自相对独立地开展探究活动,用几个月到半年时间完成探究性学习作业。例如在新词语的使用情况调查的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新词语的基本特点、形成 原因、主要来源、使用人群等问题,要求学生用一个月的时间搜集新词语并按一定的标准分类。一个月后,学生共同交流搜集、整理的情况,并进一步探究新词语是否具有生命力、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和使用新词语。在这个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课外独立探究是由课内合作探究引发的,学生探究的热情很高。第二次课内探究又是在课外探究的基础上进行的,课外探究为课内探究的深化准备了充分的条件。开放式长作业的效果显而易见。

  课内合作探究是对探究方法的体验,课外独立探究则是对课内所学方法的应用和实践。两者有机结合,学生对探究性学习的感受会比较全面,因而也更有利于培养探究的思维习惯。

  探究性学习的特点决定了其评价内容的丰富性。评价内容涉及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态度、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探究方法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学习成果。单就学习成果来说,其形式也是多样的,如一篇研究论文、一份调查报告、一次主题演讲。丰富的评价内容需要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使评价能够促进探究性学习的开展。

  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教学策略的制定是一项系统考虑各个教学要素,总体上择优的富有创造性的设计工作。 语文探究性学习教学策略的制定怎样才能更加科学、完善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入研究探讨的问题,可以说对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探究永远没有终点。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3.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教学重点:

  1.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2.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课前预习:

  (1)借助工具书,通读原文。

  (2)参考有关资料,对《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中的地位及《左传》的语言特色有所了解。

  (3)初步了解故事情节,特别注意对烛之武这个中心人物的把握。

  (4)画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及难点。

  一、从复习《曹刿论战》引入,进一步认识《左传》。

  (可让学生回忆初中的有关知识,然后回答,教师补充。)《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大约成书于战国初,与《国语》成书时间差不多,二书在思想倾向上与基本一致,《左传》比《国语》有新的发展,民本思想更加鲜明。《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良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客等。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

  二、让学生听本文的录音带或教师范读,让学生注意重点字的读音。

  汜(fàn)南佚(yì)之狐夜缒(zhuī)而出共(gōng)其乏困阙(jué)秦秦伯说(yuè)逢(páng)孙

  然后让学生以各种形式(自读、领读等)读三遍。

  三、简介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四、理清层次

  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课后练习题一,实际上是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各段大意。

  第一段:秦、晋围郑

  (让学生思考本段的作用)寥寥25字,写出了形势(“晋侯、秦伯围郑”,两大国围一小国——兵临城下,形势严峻);写出围郑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两事与晋利害相关,和秦利害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写出驻军位置(“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参照“春秋时期形势图”和“秦晋围郑形势图”(《教师教学用书》P162-163),读过下文,就可以看出作者伏笔的巧妙、行文的缜密。

  第二段:临危受命本段以简约之笔,刻画了3个人物。

  ①佚之狐的话对刻划烛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②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当郑伯准备使烛之武见秦君时,却遭到拒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鲜明地流露出对年轻时未被重用而产生的牢骚与不满。而郑伯则表现得大度宽容而不卑不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于是,烛之武只得“许之”。

  第二课时

  第三段:说退秦师

  “夜缒而出”说明秦晋完全包围了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进一步说明兵临城下的严峻形势。本段的重点在“说”,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入。可分四层: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因为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秦、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这样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如果说第二层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层则是引诱秦伯了。假如烛之武继续挑拨秦、晋关系,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攻郑还是友郑,秦王当然要权衡利弊了。

  烛之武退秦师..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在经边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助守。

  第四段:迫晋退兵面对风云突变的局势,晋侯没有感情用事,而表现了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以上对文章层次和大意的了解可通过学生讨论、教师补充的方式进行,不必字字落实,只求了解大意。)

  五、总结全文。本文的主要特点是:①伏笔与照应得当。

  ②情节波澜起伏。大军压境——佚之狐荐烛之武——烛之武发辞——晋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子犯建议攻秦兵——晋公再晓之以理。

  ③叙事详略得当。六参考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第三课时

  一、在熟读了解大意的基础上落实实词、虚词、语法等文言知识。

  可由让学生提问的方式进行。教师可以先分类然后让学生回答。

  分类如下:

  1.通假字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同“供”。供给。

  句意是:秦国的外交使臣经过郑国,郑国可以供给他们所缺少的物资粮秣等物。)

  (2)秦伯说。(说,同“悦”。句意是:秦穆公听了很高兴。)

  (3)失其所与,不知。(知,同“智”。句意是:失掉了盟国,不是聪明。)

  2.古今异义词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一个代词“夫”与名词“人”表达:“那个人”之意。今常为一词,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亦去之。(去,离开。今常用于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或过去的时间。)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出使的人。今常用于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网篮等。

  句意是:秦国的外交人员经过郑国,郑国可以供给他们缺少的资粮。)

  3.一词多义

  封(1)既东封郑(做疆界,动词)

  (2)肆其西封(疆界,名词)之(1)唯君图之(代词,指阙秦以利晋)

  (2)子犯请击之(代词,代秦军)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助词“的”)(4)烛之武(介于姓、名之间的助词)

  (5)臣之壮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其(1)君知其难也(他的,代词)

  (2)吾其还也(表希望的语气副词)

  (3)以其无礼于晋(郑国,代同)以(1)敢以烦执事(拿,介词)(2)以乱易整(用,介词)

  烛之武退秦师..

  标签:高三语文复习教案,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高中语文教案,烛之武退秦师..,

  (3)以其无礼于晋(因,介词)

  4.词类活用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作动词,作为边邑。句意是,越过别国而以远处地方为自己的边邑。)

  既东封郑。(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面。句意是,既然晋国把郑国作为东西的疆界。)肆其西封。(西,方位名词作定语,西面的。句意是:扩展它西面的疆界。)

  因人之力而敝之。(敝,形容词作动词,损害。句意是: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伤害他。)晋军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扎。句意是:晋军屯驻在函陵。)

  5.古汉语句式

  (1)判断句邻之厚,君之薄也。(“也”表判断。句意是:邻国的势力雄厚了,也就是您秦国的势力削弱了。)

  以乱易整,不武。(否定判断句。句意是:用自相冲突改变步调一致,不是威武。)

  (2)倒装句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句意是:晋国哪有满足的时候。)

  佚之狐言于郑伯。(介词结构后置句,句意是:佚之狐对郑文公说。)

  烛之武退秦师..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3)省略句许之。(省略主语“烛之武”。句意是:烛之武应许了他。)

  敢以烦执事。(“以”后省略了宾语“之”〈代亡郑的事〉。句意是:请拿此事麻烦您的左右。)二、总结、扩展正确把握文言文的文意,并正确进行分析评价,就要掌握评价文意的方法和技巧。这是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这对准确地理解,分析和评价文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了解作者生平及概况,正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如作品的思想内容,才能做出正确的分析和评价。

  3.从内容到结构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这是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对记叙性的文章,要重点搞清人物、事件,前因与后果,记叙与议论;对议论的文章,要把握文章的观点,正确理解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4.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具体地历史地,实事求是地分析作品的思想意义。如此,我们才能正确把握文意,并准确进行分析评价。

  二、布置作业

  1.写一段能表达人物个性的语言片断,要求300字左右。2.辨析下列多义词的意思。注意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若:1.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

  3.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

  说:1.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2.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一种文体〉)

  3.秦伯说,与郑人盟(喜欢,高兴)

  辞:1.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

  2.停数日,辞去(告别)3.不辞劳苦(推托)

  鄙:1.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边远的地方)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边境)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微:1.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

  2.微闻鼠有作作索索(暗暗地)

  3.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之:1.辍耕之垄上(往,到)

  2.子犯请击之(他们〈指秦军〉)

  3.是寡人之过也(的)

  4.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不译)

  3完成练习三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8-05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的教案01-09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4-02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4-05

语文试讲教案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