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一年级数学教案>一年级数学教案

一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4-07-12 12:16:38 一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一年级数学教案(热)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年级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年级数学教案(热)

一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钟面,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

  2.培养学生建立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钟、钟面模型。

  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学具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设疑,听音乐导入,引出钟表。

  2.钟表自我介绍,动画演示钟表自述。

  3.揭示课题:认识钟表。

  二、自主探究

  1.指导看主题图。

  (1)教师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

  ”让学生认识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钟表,并及时教育学生要早上按时起床,上学才不会迟到。

  (2)认识钟面。

  ①分组观察钟面。

  讨论:要求学生说出钟面上一共有12个数,有两根长短不同的指针。

  ②认识分针、时针。

  ③教师出示钟面模型,让学生辨认分针、时针。

  (3)认识整时。

  ①②③指导观察主题图中的分针和时针分别指向几,建立7时的概念。

  ②先出示8时的钟面,提问:“这是几时。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同时写出“8时”并教读法;然后出示3时的钟面,让学生说,教师板书“3时”;最后出示6时的钟面,让学生自己写出来。

  ③引导学生观察8时、3时、6时,这三个钟面上的分钟和时针分别指向,分组讨论:“怎样才能准确地看出它是几时。

  学生可能回答:8时的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8;3时的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3;6时的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6。学生也可能回答: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从1到12的任何一个数,指向几就是几时。

  教师小结:在钟面上,当分针指向12的`时候,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2.反馈练习。

  (l)让学生上台拨钟,教师先要求学生拨出几时,然后集体订正。

  (2)接着,让学生给学生出题拨钟,并相互评价。

  (3)小组拨钟练习:一人说时间,其他三人进行拨钟练习,并相互检查。

  (4)创设情景讲解12时。

  有一天,小东在看钟表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问题:“咦。

  钟面上怎么只剩下一根针了。”教师提问:“是钟表坏了么。你能帮助小东解决这个问题吗。”

  使学生明确:当钟面上表示12时的时候,分针和时针都指向12,正好在合在一起,所以只能看到一根针。

  (5)创设情景:老师中午12时吃午饭,过一个小时要午休,你知道老师是什么时候午休吗。

  指名提问学生,使学生建立时间之间联系的理念。

  3.认识电子表及时间的第二种写法。

  (1)教师提问:“你知道8时在电子表上怎么表示吗。

  ”当学生说出以后,再出示

  8:00,验证学生的说法。

  (2)让学生想:3时在电子表上的表示方法。

  指名回答,教师板

  3:00。

  (3)让学生自己写出

  6:00。

  4.课堂小结。

  我们一起认识了表示整时的时间,并学会了表示整时的时候,有两种表示方法。你学会了吗。

  三、课间活动(音乐伴奏,师生律动)。

  四、指导看书

  五、实践应用

  1.完成第92页“做一做”,结合内容教育学生要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从小养成爱惜时间、遵守时间的好习惯。

  2.找朋友练习(练习十六第1题)。

  3.完成课本第94页练习十六第3题。

  六、听故事做练习

  小山羊为了庆贺自己的生日,准备请小猴到他家去做客。

  他给小猴打电话,说:“喂。

  是小猴吗。

  今天我过生日,请你来我家做客,请你再过两个小时来。”小猴看了看钟表,这时钟表的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10。

  请你帮小猴想一想:他读什么时候到小山羊家去呢。

  七、设计题

  分小组讨论:周末准备怎么安排。然后上台说给大家听一听。

  认识钟表(半时)。

一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经历小组合作,整理、交流10以内加法表的过程。

  2.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把10以内的加法算式有规律地整

  理在加法表中,能够发现加法表中的`简单规律。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体验与同伴合作的乐趣。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小组交流,列出所有算式,对10以内的加法进行归纳,从中发现规律。

  难点: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研究与探索的过程。

  教具学具:10以内加法算式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10以内的所有加法,今天我们就来总结一下。以前是老师给你们讲,今天请同学们自己整理我们学过的所有加法算式。你们有信心吗?

  设计意图:明确要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良好的氛围。

  二、探究新知:

  1.整理加法表。

  师:现在同学们先在小组内把我们学过的10以内的加法算式写在卡片上,注意写得越完整越好。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写卡片。

  师:老师已经把我们学过的加法算式都整理在了卡片上,我们要想把这些整理好,就要仔细看看,好好想一想先确定一个标准,按什么分类整理呢?

一年级数学教案3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7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数学游戏,巩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以及应用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

  将所学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具体的问题中。

  四、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五、教学关键: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数字卡片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算

  数学游戏。(找朋友)

  每人手拿一张两位数的数字卡片,任选两人出示卡片,其他的同学先把两数相加,计算出得数。如:出示28、31,全班即回答31+28=59......

  (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1、书57页第10题。

  打枪游戏。

  (1)先让学生看懂图意。

  20+()

  35+()65~75

  16+()

  即两个加数相加得数应在65和75之间。

  50+()

  38+()70~80

  44+()

  即两个加数相加得数应在70和80之间。

  (2)由于本题具有开放性,有多种不同的答案,学生只要说出一种就符合要求。

  2、书57页的数学游戏。

  先向学生说清游戏规则,可以先指导两个学生进行游戏,然后再组织全班进行,然后再组织全班进行。

  规则:两人轮流选数。

  (1)、每人每次选两个数相加,结果要小于100。

  (2)、填表并把选过的数划掉。

  (3)、比较两人的得数,把大的得数圈起来。

  (4)、连续玩5次,谁圈的多谁就胜利。

  活动中,注意学生的分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能力。

  (三)、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数学游乐场

  35+(31)65~75

一年级数学教案4

  活动一:认识我的前后

  过程:创设情境,引入教学。

  1、今天有这么多听课的老师,谁愿意向老师们介绍一下自己,你愿意在介绍你自己的同时,把你的前面、后面同学也一起介绍一下吗?

  2、我也想介绍一下我的前后。我的前面是一(三)班43个可爱的同学,我的后面是黑板。今天在这里我们一起上一节数学课:前后(板书)

  3、写完“前后”这两个字,我发现刚才好像向大家介绍错了。我前面是黑板,我的后面才是同学们。这是怎么回事?

  4、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5、他说的对吗?那什么是前?什么是后?

  师:我现在明白前后与我站的方向有关。我面向着你们站,我的前面就是同学;我的背对着的方向是我的后面就是黑板。

  6、你们的前后是什么呢?

  全体起立,面向老师,说一说,你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面向听课老师,你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

  同桌互相说一说:如果面向窗户,你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再想像一下,如果面向走廊,你的前面是谁?后面又是谁?

  要求:同桌合作,一人说,一人仔细听,听的小朋友就是小评委,听伙伴说完后还要评一评。

  活动二:排队买票

  过程:在情境活动在中体验前后

  1、上课前,笑笑向我透露一个消息,说今天动物园举行一场森林运动会,她作为一个记者要去现场做采访报道。现在她正在排队买票呢。(电脑出示)

  2、笑笑排到哪儿?你怎么知道的?她前面有几个人?她后面有几个人?

  3、从前面数或从后面数,你能说一说你在组里的位置吗?(同桌互说)

  4、请每组的'最后一名同学站在最前面来,再观察一下,你的位置变了没有?两人说一说。你的同桌说的对吗?在说的时候你遇到什么困难了吗?

  活动三:按要求做动作

  1、那我们也要进场了,为了方便老师给每一位小朋友编号,按顺序第一排1号,第二排2号依此类推。

  2、教师讲解规则教师要哪些人起立,那些人要迅速起立,做得又好又快的可得到红花。师:哪位小朋友能说说游戏的要求有哪些?生复述。

  师:—同学小耳朵灵

  3、活动开始:①2号前面的同学请起立。②5号后面的同学拍拍手。③3号前面的同学请起立。④1号后面的同学跺跺脚。⑤2号后面4号前下、面的同学请起立。3号后面6号前面的同学请起立。⑦6号前面的同学请起立。

  活动四:百米赛跑

  过程:在情境中理解前后变化的相对性。

  1、同学们,紧张的百米赛跑就要开始了。请小朋友们看一看,有哪些运动员参加比赛。预测谁得冠军。nhb

  2、比赛开始,跑了一会,情况怎么样?你看到了什么?两人说一说。

  3、学生反馈,谁跑在最前面?谁在它的后面?谁跑在最后呢?谁在它的前面?你还能提一些数学问题吗?

  4、如果跑步比赛继续进行,可能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你想一想,猜一猜。马上要到终点,现在你又看到什么?谁能说一说现在每只动物的位置?四人一组,说一说每只动物现在的位置。

  活动五:卡丁车赛

  过程:在具体情境中,主动探索前后位置与顺序。

  1、紧张的百米赛跑刚刚结束,更加激烈刺激的卡丁车大赛就要开始了。笑笑赶快来到卡丁车赛场准备进行现场报道。忽然信号不好,没有画面了。真遗憾,我们没办法看到比赛。比赛的情况怎么样,我们也不知道。没关系,笑笑用手机给我们发来了这样一个信息,小朋友听仔细:2号车排在最前面,1号车在4号车和3号车的后面,3号车的前面是4号车。

  2、你能根据这些信息,用手中卡丁车图片摆出比赛的画面吗?

  3、四人一组摆图片(其中一组在黑板摆)

  4、反馈交流

  5、回答几个问题:1号车是第XXX名,4号车在XXX号车的后面,在XXX号车的前面。

  6、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活动六:机动(数车的辆数,动画出现)

  活动总结:

  1、这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数学本领?

  2、现在应用我们所学“前后”的知识,来做一个游戏。

  (1)我的前面是你,你的前面也是我;

  (2)我的后面是你,你的后面也是我;

一年级数学教案5

  (一)教学内容

  主要内容:1~5各数的认识;加、减法的含义及计算;0的认识。

  (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能认、读、写5以内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2.使学生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认识“>”、“<”、“=”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小于、大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的数的大小。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5.能运用5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三)教材说明

  这一单元内容的编排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1~5的认识相对集中编排。

  ①义务教材第一册中的“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这个单元,我们认为太长了,在编写实验教材时把这个单元拆分为两部分:“1~5的认识和加减法”及“6~10的认识和加减法”。老师们都很熟悉,义务教材中在安排“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这部分内容时,是一个数一个数地认识,而且每认识一个数都是从数的基数、序数含义,数的认、读、写,数的顺序,数的大小的比较,数的组成等各个方面来认识数的概念的,并且在学习了加减法的含义之后,每认识完一个数就练习相应的加减法,很扎实。当时我国的学前教育还不普及,许多学生入学前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数学知识,有的根本没有学习过数学知识,这样安排,小步子地进行教学,可以说是符合实际的,也是必要的。而现在入学的儿童通过学前教育,有许多已经掌握了20以内的数的认识及加减法,有的孩子还认识了百以内的数,如果教材中还是一个数一个数的教学,会影响学生的兴趣,所以我们对1~10各数的认识做了调整,将1~5各数的认识集中编排。

  ②但由于各地学前教育的水平参差不齐,学生掌握数学的水平也不同,虽然有的学生已经掌握了20以内的数的认识及加减法,但多数是在唱数,对数的概念的整体认识还不够,有的计算加减法只是在背数。基于这种现状,我们继承了现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中重视数概念教学的做法,从数概念(数的基数、序数含义,数的认、读、写,数的顺序,数的大小的比较,数的组成)的各个不同方面一起进行认识。

  ③还继承了现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中认数和计算相结合的思想,在教学1~5各数的认识之后,教学加减法的含义和计算,将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结合起来教学,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也有利于熟练掌握5以内的加减法。

  2.尊重学生个性,体现算法多样化。例如在教学计算“4+1=?”我们呈现了三种不同的算法,体现了三种不同的思维水平。

  (四)各小节教材说明

  1.1~5各数的认识。这一小节是将1~5各数的认识集中编排,从数概念的不同方面分别进行教学,从1~5各数的数的基数、序数含义,数的认、读、写,数的顺序,数的大小的比较,数的组成等几个方面进行认识。这一部分内容的编写,继承了义务教材中好的思想,但在编排方式和呈现形式上有一些变化。

  (1)1~5各数的基数含义及认、读。

  教科书第14~15页,这一单元的主题图是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野生动物园”,渗透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思想品德教育。主题图的教学有两部分内容:数数和认数。数数的教学:教材中用集合圈圈出各种数量的事物,让学生数一数,抽象出数,而且这些事物都是从主题图中抽取出来的。认数的教学包括两个方面:一认识数字,会读、知道怎么念。二看数字能知道每一个数字所表达的数量含义是什么。如看着1就知道表示有1个物体,在头脑中再现这个数所表示的数量是多少,并能摆出相应数量的小棒(通过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从3开始釆用几何图形,增加学生的兴趣,并为以后学习几何知识打下一个基础。如3摆出一个三角形,4摆出一个四边形,5摆出一个五边形。

  (2)1~5各数的顺序。

  教科书第16页,与义务教材的编排相同,通过计数器和点子图进行数的顺序的教学。①计数器是非常好的教具,很直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会用到。在这,我们把5个计数器一同放上,排列在一起,使学生直观地看到后一个数是在前一个数加1的基础上得到的`,后面的数比前一个数多1,相邻两个数的数量关系十分清楚。(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拨计数器的操作帮助学生直观感知每一个数都是在前一个数加1的基础上得到的,也可以用学具卡片做类似的操作,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数的顺序。)②点子图是在计数器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得到的,将5个数的点子图同时呈现在这,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1~5各数的顺序。(为后面用直尺、数轴表示数的顺序做准备。我们关于“数的顺序”的内容的编写思路是先借助计数器、点子图直观地进行教学,再借助直尺,逐步抽象到用数轴表示数的顺序。)

  (3)1~5的写法。

  教科书第16页下部,这次我们将1~5的认识集中起编排,1~5集中认数没问题,但如果集中教学1~5的写数,确实有困难。有的老师提出意见,一节课什么也干不了,只能写数。写数是一个教学难点,老师们都很清楚,学生对数字的结构、笔顺掌握很难,写3经常横过来m,0、6、8也很难,要花较长时间才能写好。而且由于儿童的手指小肌肉群还很不发达,易疲劳,写字时间长了对学生身心发育有害。由于在义务教材中是1个数1个数地学习数概念的各个方面及加减法,教学时间较长,很自然地分散了这个难点。

  这一次我们将1~5的写数集中编排,是教材的结构和编写方式决定的,并不是让老师也一定集中教学1~5的写数。实际上教学是开放的,老师们可以根据本班的具体情况灵活处理,调整每节课的内容,使其符合实际情况。不必要一节课全用来写数,那样不仅很枯燥,而且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害。可以把写数的教学分散在1~5各数的认识这一部分内容的每节课中,1~5各数的认识这一部分内容会用一段时间进行教学,教师可以每节课利用十分钟来练习写数就可以了,这样就分散了教学难点。

  (4)1~5各数的大小比较。

  教科书第17页,教材中呈现了一幅“三个小猴分水果”的情景图,图中小猴和各种水果是散乱放置的,我们先进行分类,将相同的东西放在一起,并一一对应竖直排成一列,统计出数量,然后再比较数的大小。并且在这里渗透了统计的思想,给学生出示了简单的象形统计图,让学生认识。引出第一批数学符号“=”“>”“<”,介绍如何用数学符号“=”“>”“<”来表示数的大小的比较结果。

  在教学中,有的老师就利用主题图中的素材编了“三个小猴分水果”的故事,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生动的故事情节中很自然地去比较猴子的数量和各种水果的数量。还有的老师把教科书的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动态地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中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不看图能确定3<4吗?引导学生回顾1~5的点子图的排列顺序,3在4前面,所以3<4,3在2后面,所以3>2。

  抽象的数学符号是很重要的,数学的抽象、简明与其符号化是直接有关的。老师们一定都很熟悉,在义务教材中这些符号是一步步地出现的,先出现“>”(2的认识),再出现“<”(3的认识),再教学写法(6的认识)。现在考虑到学生对数的认识有基础了,花在认数上的时间少了,所以我们可以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认识数学符号的教学上,就一同出现了三个数学符号让学生认识。在这里先是让学生认识,以后再通过练习逐步掌握它们的用法。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经常出现错误,我们的教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①有一位教师在帮助学生认识这些符号的开口方向时,是这样做的:教学“=”时,在“=”两端各画两个小方块,数量相同,让学生直观地看到“=”表示相等;教学“>”时,在“>”的左边画2个小方块,右边画1个小方块,教学“<”时,在“<”的左边画1个小方块,右边画2个小方块,用直观的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开口方向,开口始终对着大数。②有一位老师在帮助学生记忆符号名称时,是这样做的:在“>”的左侧用简笔画画一条大鱼,在其内侧画一条小鱼,并给出口诀“一条大鱼和小鱼,大鱼在前读大于”;在“<”的内侧用简笔画画一条小鱼,在其右侧画一条小鱼,并给出口诀“一条小鱼和大鱼,小鱼在前读小于”,帮助学生记忆抽象数学符号的名称。在教学中如何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和数学符号用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形象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是很重要的。老师们尽量用直观、生动的方法来介绍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老师们一定还有许多好的做法。

  (5)第几。在数购票人次序的过程中,感知自然数的序数含义。

  教科书第18页,教材此处的处理同义务教材第一次引入序数含义相同,也是从日常生活中的情境“排队买票”引入,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区分几个和第几,感受数不仅可以表示数量也可以表示顺序。

  我们教材呈现的是一幅静态的图,但如果只用一次这幅图就失去意义了。在教学中,很多老师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将静态的教材动态化。比如有的老师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呈现的情境图并提问:“有几个人在排队?现在小朋友排在第几位?前面有几位阿姨?”学生回答后再引导学生思考:“第一个阿姨买完票后,小朋友排第几?”,还有一些有条件的老师将这个排队买票的过程制成多媒体课件。这样不仅符合生活实际,而且将教材中静态的情境图动态化,使教材提供的素材更活,更生动,利用的更充分。还使学生直观地通过人物位置的变化体会到顺序的变化。

  (6)几和几(数的组成)。

  我们认为数的组成作为数概念的一部分内容,是一种很直观的方式,可以用来帮助学生认识加减法,而且确实佷有作用。我们从这个角度考虑,还是将“数的组成”作为数概念的一部分内容在这里单独进行教学。

  这块内容包括两部分:教科书的第19页,先以4的组成为例,借助操作帮学生认识4以内数的组成,然后再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探索5的组成。都是让学生通过操作来学习数的组成。摆小花或摆小棒,把数的各种组成形式摆出来,帮助学生记忆。

  配合教学内容,教材中安排了多种多样的练习,这些练习的要求都很明确,有一个题想请老师们注意:第22页第7题,这是有关序数的含义的一个操作活动,左边的学生说:“我把红花摆在第二。”右边的学生想:“红花还可以摆在第几?”在小组活动中,学生可任意移动红色的花朵。使学生通过操作体会位置变了,顺序也会变,通过位置的变化体会顺序的变化。有的老师问:“可不可以分别从两头数出两种答案?”我们不主张从两头数,教材中只要求从左数。因为对刚入学的孩子来说,这个年龄的孩子在认识“左、右”的时候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理解左右的相对性比较困难。教材中还没有讲左右的相对性,在二册才讲,所以不亦要求过高,只要学生能按照日常生活中的经验(读书、数数、摆放物品)从左数起就可以了,当然如果学生已经有了分别从左右两头数的经验也是可以的。

  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

  主要内容:加、减法的含义和1~5的加减法。

  (1)加法的含义。

  教科书第23页,加减法含义教学的基本思想与义务教材相同,都是先从情境引入,通过直观演示体会加法的含义,再通过过程图进一步说明加法的含义,最后通过操作逐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帮助学生列算式。但实验教材在呈现方式上更有生活气息,更有故事性和连续性。

  老师们一定都很熟悉,在义务教材中教学加法含义时,是一个小朋友每只手里各拿着一个气球,然后将两只手合在一起,1加1等于2。这个活动虽然简单,但形象、直观地表明了加法的含义--把两个数和在一起,解决这样的问题用加法算。在教学建议中我们还特别建议老师用手势表示,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和”是加法的基本含义,在头脑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①我们很喜欢这幅图,但考虑到如果作为主题图放在这里有些单薄,因此这一次我们设计了一个更有故事情节,含义更丰富的素材。左边的1个男孩拿着1只粉色的纸鹤和右边的1个男孩、1个女孩各拿着1只蓝色的纸鹤走到了课桌前,都把手里的纸鹤放在了桌面上,放在了一起。1只粉色的纸鹤和2只蓝色的纸鹤飞到一起,是一个合并的过程,可以用1+2=3来表示。我们的情境图中还提供了其它的素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如左边的1个学生和右边的2个学生走到了一起,是一个合并的过程,可以用1+2=3表示;一个女孩和2个男孩走到一起,是一个合并的过程,也可以用1+2=3表示。在此处渗透了三个具体问题的含义,只用1+2=3一个算式就可以表示了,渗透了不同的含义的事情可用一个抽象的算式来表达的数学思想,使学生初步感受、体会数学抽象的作用及数学的简洁美。(老师们可以看到本书的封面就是釆用了加法含义的主题图。)②接下来还是小丑合气球的过程图(与义务教材中小朋友合气球图的思路是一样的)来进一步直观形象地表达、说明加法的含义,让学生对加法的含义有更深一层的理解。③第23页的做一做,通过操作,帮助学生说出算式。①②③

  在教学中,有的老师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活动:首先将教科书第25页第一幅图的情节做成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反复观察,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充分感知从日常生活的事例中抽象出数和符号及加法算式的过程,理解加法的含义。然后,出示教科书第25页的第二幅图让学生通过观察、联想,看图说出加法算式,从中体会加法的含义。教师还引导学生用语言、手势(如手拿铅笔、苹果、梨等普遍性的素材)表示合并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加法含义的直观理解。最后老师让学生摆一摆、说一说,通过边摆边说的操作活动去感悟、去体会,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2)减法的含义。刚才我已经介绍过了,这一部分内容与义务教材相比在呈现方式上更有故事性和连续性。减法含义教学的情境与加法含义教学的故事情节就是连续的,老师们可以看一下教科书第25页。教学加法含义的故事情节是三只纸鹤飞到了一起,合在一起,用加法,教学减法含义时我们设计了一个小男孩拿着1只纸鹤走开了的连续的情节,飞走了一只蓝色的纸鹤,飞走了,用减法。同样教学加法含义的过程图是小丑将气球合在一起,用加法,教学减法含义时的过程图是小丑的气球飞走了2只,飞走了,用减法。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连续的故事情节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自然而然地学习数学。

  (3)加法的计算。

  教科书第24页,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理念,让学生选择他们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我们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对计算部分所做的最大的改革,就是突出算法多样化。老师们一定都有印象,过去在教材中出现大量数的组成的练习,在计算时也是先出数的组成,再计算,很明显是要求学生借助组成来计算。实验教材中不再这样呈现,老师们可以看一下,在计算4+1=5时,教材中给出了从头点数1、2、3、4、5;接着大数点数4、5;借助数的组成来计算等三种方法,呈现了三种不同的思维水平,突出算法多样化。表明在解决同一个问题时每个学生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不暗示或要求学生一定要用哪一种方法,学生只要能够正确解答就可以了。在教学中老师要尊重学生的选择,不要对学生的算法做过多评价和暗示。

  (4)减法的计算。减法计算与加法计算的编排是相似的,老师们可以看一下,第26页计算5-2=3,教材中给出了从头点数1、2、3;倒着数5、4、3(在学习数的顺序时,学生已经有了前一个数比后一个数少1的知识,去掉1个少1个,可以采用往前数1个数的方法);借助数的组成来计算等三种方法,同样突出了算法多样化。

  3.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

  教科书第29页,这一部分内容的编排与义务教材相比变化不大。

  (1)0的认识。

  ①用小猴逐次吃桃子的情境图教学没有可以用0来表示;

  ②出示直尺图,教学生活中0还表示起点,并通过直尺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数的顺序。

  (2)0的加减法。根据没有可以用0表示来计算。

  ①教材用3只小鸟从鸟窝里飞走了的情境图,教学得数是0的减法的意义。

  ②通过两片荷叶上的青蛙图教学有关0的加法。

  ③在讲有关0的减法时,让学生独立思考。

  没有太多要说的,只有一点需要说明。在没有可以用0表示的教学中,义务教材中呈现的是三个静态的图,第1个圈里放着2个杯子,用2来表示其个数,下面写2;第2个圈里放着1个杯子,用1来表示其个数,下面写1;第3个圈里1个杯子也没有,没有用0来表示,下面写0,很形象而且很直观。在实验教材中,我们继承了这一好的思想,并做了一些改进,设计了小猴子吃桃子的情境(盘子中有2个桃子,小猴吃掉了1个,还剩1个,小猴忍不住又吃掉了,全吃光了,没有了用0表示)。虽然只增加了一个小猴和两个箭头,就把原来教材中的3个静态的图动态化了,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中体会从有到无这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更好地理解没有可以用0表示,也使教材显得十分生动活泼。在教学过程中,许多老师充分利用了教材的资源。有的老师讲了一个非常生动的小猴吃桃子的故事,有的老师根据这个情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兴趣,直观展示桃子的个数由2-1-0的变化过程。

  以上就是这一单元的具体分析,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教学生写数字、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在教学加减法计算时,应提倡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算法,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引导学生学习较高水平的算法,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一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要求:

  1、在观察人民币以及换币、取币等活动中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知道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

  2、初步认识商品的价格,学会简单的购物,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3、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勤俭节约的教育。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各种面值人民币之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

  1、出示例题第一幅图,让学生仔细观察。

  2、提问:你们从图中看到些什么?你们买过东西吗?买东西要用什么?各个国家的钱都有不同的名称,谁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

  3、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主探究

  1、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你们认识人民币吗?请你从盒子里找出认识的人民币,介绍给本组的小朋友听。分组活动。

  组汇报: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逐一介绍面值不同的人民币,教师随机补充,并把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分别展示出来。

  認识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

  让学生辨认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的思想教育。

  提问:小朋友,你们能把这些人民币分分类吗?请学生拿出盒子里的人民币,小组合作分类。

  学生汇报分类情况,并说说分类的依据。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人民币的种类有:硬币、纸币;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

  2、例题第二幅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

  提问:图中的小朋友想买什么?(手表)

  买手表该付多少钱?(1元)

  请学生从盒子里拿出1元钱,比一比谁的拿法多。

  学生汇报拿1元钱的不同方法。当出现拿一个1元的和10个1角的时候,引导学生建立“元”与“角”之间的`进率关系:1元=10角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1元=10角”,那么1角等于几分呢?(1角=10分)

  完成填空:

  1元=()角

  1角=()分

  3、试一试:一张1元的人民币可以换几张5角的?几张2角的可以换1张1元的?同桌互换。

  请学生说说互换的结果,以及为什么要这样换。

  三、应用拓展

  1、连一连。(“想想做做”第1题)观察并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每种物品的价钱是多少?有几种面值的人民币?分别是多少?

  请学生把要买的物品和对应的人民币连起来。

  2、填一填。(“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说说每个题目的意思,再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拿一拿。

  (1)“想想做做”第3题。

  (2)“想想做做”第4题

  思考:用一种人民币怎么拿?两种呢?三种呢?

  游戏:购物。(“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货架:橡皮(每块4角),美工刀(每把9角5分),铅笔(每枝4角),自动铅笔(每枝7角),尺(每把3角)。

  请小朋友用1元钱购物,想一想,说一说,可以买哪几样东西?应找回多少钱?

  四、总结延伸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认识元角分)知道了什么?(人民币有纸币和硬币、1元=10角、1角=10分)关于人民币,小朋友们还知道什么呢?这些面值更大的人民币,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西师版一年级数学教案分一分最新文案3

  教材分析:

  上、下、前、后是学生在生活中辨认方向的基础,是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的起始阶段。教材首先呈现了一幅江上大桥图,图中有丰富的关于“上、下”“前、后”的素材。在对这幅情景图的观察和表述中,学生可以根据轮船、火车、汽车三者的位置关系,认识上、下方位,根据轿车、卡车、大客车三者的位置关系,认识前、后方位。

  情境图下的文字分别示范了如何表达物体的上下或前后位置关系,左边的第三句话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还让学生“再看图说一说”,给学生的表述和交流留出了空间,加深学生对空间方位的理解。

  “做一做”让学生把课桌上的文具按要求的上下位置关系摆放,加深对上下位置关系的认识。同时整理好桌面,使之整洁有序,也能使学生感受确定的位置关系能够带来“秩序”。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孩子,对上、下、前、后等方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这些经验往往与自己的身体部位相联系:上边是头,下边是脚,前面是脸,后面是背。在教学中,应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可以尽量放手让学生独立辨别,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理解和掌握上下前后位置的相对关系,培养学生观察、描述位置关系的习惯与应用意识,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观察判断法,交流互动法;

  学法:活动体验法,尝试判断法,沟通补充法。

  教学目标:

  1、认识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上与下、前与后它们具有相对性,并能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在学习活动中,借助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抽象出四个方位词,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方位在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

  正确辨认“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上、下”“前、后”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揭示课题

  1、游戏:

  手指上面,手指下面,手指前面,手指后面。

  全班活动——师指生说。

  刚才的游戏我们用上下前后表示了方向,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四个方向位置。(板书课题:上下前后。)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认识上下

  (一)认识“上、下”。

  1、师:你看到了什么?你能说说谁在谁的上面吗?反过呢,谁在谁的下面?

  个别说-集体说

  2、课件出示:这是一幅江上大桥图。

  (1)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2)你能用“上、下”这样的词说一说这些交通工具的位置吗?

  (3)大家一会儿说火车在上面,一会儿说火车在下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4)怎么才能说清楚呢?

  3、摆一摆:

  (二)认识“前、后”。

  1、课件出示动画汽车图

  2、学生观察,交流讨论。

  (1)你又看到了什么?

  (2)你能用“前、后”这样的词说一说这些车的位置吗?车头开向的方向就是“前”。

  (3)怎样才能说清楚呢?看谁跟谁比,标谁前谁后,然后说清楚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

  3、练一练。

  三、练习

  1、练一练:你的前面是谁?你的后面是谁?

  请坐在小明前面的同学起立。

  请坐在小明后面的同学把手举起来。

  2、课件:练习三第1题。

  (1)说一说: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

  (2)讨论:小玉在小兵的前面还是后面呢?你是怎样想的?

  (3)小结:一般情况下,我们把“面”对的方向叫做“前”,所以小玉的前面是小兵,小兵的前面是小玉。

  3、课件上下山图,强化上下位置关系。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你学会了吗?

一年级数学教案7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p82~83的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9加几和十几减9的计算。力求能正确地算出得数。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深化探究、思考的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3、为继续学习8、7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打好基础。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算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9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媒体:电脑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9加几和十几减9的知识,今天我们来做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板书课题:练习六

  二、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1、做练习六第1题。

  (1)课件出示左边的图,让学生看图说话,从中提出数学问题。

  (2)学生独立计算,完成后同伴交流算法。

  (1)引导加深理解“凑十法”。

  (2)课件出示右边的'图,让学生按学边的图的方法来自学。

  (3)全班交流算法。

  (4)引导加深理解“想加算减”的方法。

  2、做练习六第2题。

  游戏“钻山洞”:两名学生做山洞,手持写有“9+□=□”的卡片。其余的学生手里分别拿写有1~9的数字的卡片,在钻过山洞时必须说出正确的答案才能通过。如果说错了就要说对才能钻过。

  3、做练习六第3题。

  游戏“跳树桩”:同桌间合作口算。抽几道题让学生说说计算的思路。

  4、做练习六的第4题。

  游戏“夺冠军”:让学生通过计算、比较发现算式间的某种联系,知道可以利用相邻的算式推出得数。

  三、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想一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知识?这些知识你是怎样学的?互相说一说,再告诉大家。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p83的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9加几和十几减9的计算。力求能正确地算出得数。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深化探究、思考的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3、为继续学习8、7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打好基础。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算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9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媒体:电脑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上课我们做了一些练习,这节课我们继续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1、做练习六第5题。

  (1)先让学生说说怎样才能比较出两个数的大小?

  (2)学生独立计算,完成后同伴交流算法。

  (3)指名板演,订正。

  2、做练习六第6题。

  游戏“开火车”:指名一个小组说出式子的得数。

  3、做练习六第7题。

  (1)出示图,让学生说图意。

  (2)回答问题:哪只猫钓的鱼最多?

  哪只猫钓的鱼最少?

  (3)问:你还能看图提出哪些问题呢?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想法。

  三、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想一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知识?这些知识你是怎样学的?互相说一说,再告诉大家。

一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要求:

  1、学会看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2、能够根据图意写出算式,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掌握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一套口算卡片一套

  教学过程:

  一、口算

  12-7= 12-4= 12-3= 14-8=

  16-9= 6+8=13-6= 14-5=

  (全班齐练,集体订正)

  评讲:16-9=?

  你是怎样想的?

  二、计算

  17-8-3=9+4-6= 11-6+7=

  5+9-8=5+4+6=8+7-9=

  (全班齐练,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三、比一比

  夺红旗,比一比,看哪个组能够最先夺到红旗

  要求:选出8个同学分成二组,进行接力赛。对于做得又对又快的组给予鼓励。

  1、11-8= 12-6= 13-7= 14-9=

  2、12-7= 13-8= 11-6= 15-9=

  四、看图

  电脑出示第4题的图

  1、让学生看图,同桌互说图意

  2、指名说图意

  3、学生列式解答,并与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再指名说

  五、用数学

  电脑出示课本26页第6题图

  师问:你看到了什么?你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生:我看到农民伯伯今天收了7棵大白菜,14棵包菜,通过信息比较,我知道农民伯伯收的包菜比大白菜多,大白菜比包菜少。

  师:这位同学观察得很认真,获得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你所获得的信息,算一算“大白菜比包菜少几棵?包菜比大白菜多几棵?”

  你能解决图中提出的这个问题吗?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六、思维拓展

  1、出示教材26页第8题的'情境图。

  2、指学生说图意。

  生:松树16棵,柳树9棵,白杨树5棵。

  师:栽的松树比柳树多几棵?找出松树的棵数,在找出柳树的棵数。用松树的棵数减去柳树的棵数。

  七、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哪些收获?

一年级数学教案9

  一、口算.

  7+8=  15-9=  9+8=  11-6=  16-9=

  3+8=  15-7=  12-5=  11-3=  12-6=

  8+7=  15-6=  14-5=  7+7=  14-6=

  4+9=  8+8=  12-9=  13-7=  14-8=

  二、填( ).

  9+( )=17  8+( )=15  7+( )=16

  6+( )=13  3+( )=12  5+( )=14

  三、填□.

  四、在○里填上“>” “<”或“=”.

  14-9○6  18-8○9  12-6○6

  五、填空.

  1.第一行摆6个○,第二行摆△,要比○多3个.第二行摆_______个△.

  2.摆14个○,9个△.○比△多_______.

  3.8+7=□  9+8=□

  □+□=□  □+□=□

  15-8=□  17-9=□

  □-□=□  □-□=□

  六、

  七、

  17-9-4=  16-7+8=  14-8-5=  6+7-9=

  八、

  九、小红有8本连环画,小明有7本.两人一共有多少本?

  □○□=□(本)

  答:两人一共有_______本.

  十、小红有16本车环画,借给小明9本,还剩几本?

  □○□=□(本)

  答:还剩_________本.

  参考答案

  一、时间5分钟,先算一算,后收回,再做其他题.

  二、略.

  三、略

  四、<、>、=

  五、略.

  六、12-6=6  15-8=7

  七、4、17、1、4

  八、略.

  九、8+7=15(本)

  十、16-9=7(本)

一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

  教学目标:

  知识: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

  能力:培养准确的计算能力。

  德育:教育学生做题要认真。

  教学重难点:能准确的进行口算。

  突破方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具:小黑板、投影机、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口算

  20+58+1060+340+30

  20+5080+1060+3040+20

  2、提问

  43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57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

  40=30+()57=7+()

  二、新授

  1、教学例1中的'43+2

  先在左边摆34根,右边摆2根,引导学生把单根小棒合并起来,然后在整捆小棒合在一起。

  2、教学34+20

  3、34+20和20+34的计算比较

  计算时要12个十和整十相加几个一和12个一相加也就是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

  三、小结

  四、达标测评

  1、做一做

  2、17+233+54+8230+16

  41+5038+6025+58+66

  3、把下列算式从大到小排列

  30+2521+157+8055+10

  板书设计:第3节: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

  34+20=54

  20+34=54

  教后经验与失误分析:

  第四节:有小括号的加减法两步式题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第四节:有小括号的加减法两步式题

  教学目标:

  知识:认识小括号知道带小括号的加减法两式题的运算顺序。

  能力:会计算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德育: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会计算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突破方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具:小黑板、投影机、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5+617-85+415-98+6-7

  15-611-414-8-315-7+5

  二、新授

  1、教学例6

  (1)出示实物,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题应用括号表示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所以这里的括号不能换掉。

  2、教学例7

  出示15-(10+2)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三、小结

  四、达标测评

  5+6+414-2-85+(6+4)14-(2+5)

  30+4+880-(12+30)60-(50-20)

  板书设计:第四节:有小括号的加减法两步式题

  15-(10+2)

  =15-12

  =3

  教后经验与失误分析:

一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

  第37——38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的过程,掌握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2、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知识迁移儿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谈话: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解100以内的数,你能任意地说出一个别100以内的数吗?(指定三四人说一说)老师手里有很多雪花胶片,你们猜猜看可以用100发内的哪个数表示。我们一起来数一数,看小朋友们猜得怎么样。

  下面请你们也抓一把雪花胶片先猜一猜有多少个。

  然后再数一数是多少。刚才这几个同学说的这些数

  谁大谁小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较数的大小。

  板书课题: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新课

  (1)、教学例题图。提问:今天小松鼠和小兔去海边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你能看着图说出它们做了一件什么事吗?你还看到了什么?

  看着这幅图你想知道什么?

  小松鼠和小兔比谁拾得多呢?你是怎样想的?

  (2)合作交流

  谈话:请把你的想法先说给小组同学听一听(小组内交流)。

  谁愿意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一听(在班内交流)。

  (3)谈话:在这道题里比较哪一个小动物拾的贝壳多就是比较38与46哪一个数大。

  你能用一个数学符号表示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吗?

  教师板书:46 38

  指定学生上黑板>。

  全班学生读一读算式46>38。

  1、教学“试一试”

  谈话:老师这里还有几组数,你们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请打开书第14页“试一试”看着计数器比较两组数的大小。(学生在书上完成并汇报结果。)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二、巩固深化

  1、“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看着计数器把数先填出来,然后再比较数的大小。

  指名汇报。

  2、“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学生互相检查。

  3、“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我们再来看看,小白菜又给同学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你们能回答吗?

  你能说一说六十几有哪些数?(按顺序说一说)这些数与六十相比,比六十大还是小?比七十呢?

  口答:四十几在几十与几十之间?八十几比几十大,比几十小?

  4、“想想做做”第4题。

  (1)指定一个学生(座位号是两位数的)说

  出自己的座位号。谈话:他的座位号是两位数(板书:两位数)你知道两面三刀位数是什么意思吗?请座位号是两位数的同学都站起来。其他同学的座位号是几位数?

  (2)写出三个个位上都是6的两位数。

  学生写好衙提问:你写了哪三个数?谁最大?谁最小?你能把这三个数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吗?

  (这个学生在黑板上排,其余学生装在座位上排)

  为什么这样排?(可以从小到大,也可以从大到小排)

  个位上是6的.两位数有几个?(顺次说一说)

  (3)写出三个十位上都是6的两位数,比一比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让学生多独立完成后再相互交流。

  5、“想想做做”第5题。

  谈话:刚才小朋友写了几个数,老师也写了三个表示天气温度的数(2度20度35度)我们一起读一下。

  你能猜一猜它们各是什么季节的气温吗?(小组讨论后汇报)

  我们来看看小朋友们猜得怎么样?(出示每个季节的景象图)你能用符号表示三个数的大小关系吗?

  6、“想想做做”第6题。

  独立填写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7、游戏(排路队)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还想写数吗?请你们每人再写一个数。在小组里比一比谁写的数最大,谁写的数最小。

  (2)排路队:出示路队旗(旗上分别写着:“比30大而比60小的数”“比30小的数”、“比大的数”)

  根据刚才自己写的数到前面来排队,然后排着整齐的队路队下课。

  教学后记

  学生的合作能力不够强,时间安排不够、学生从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的过程,掌握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知识迁移儿抽象概括的能力。

  板书设计

  比较数的大小

  46>38  38<46

一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理解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算理

  2、熟练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熟练计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

  难点:掌握计算方法

  教具: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67+3098—7074—5035—20xx+20

  76—4065—5074+20xx—20xx+10

  2、直接说得数

  75—3029+3035+4072—5024+50

  56+20xx—20xx—3072—5085—20

  二、巩固练习

  1、看图编题并列式回答

  ⑴、

  挂图挂图

  ①、分组观察第一幅什么意思?再观察第二幅。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分组汇报

  荷叶上有38只青蛙,跳到水里一些,还剩下5只青蛙,跳到水里几只?

  ③、列式解答

  38—35=33(只)

  38只青蛙是一个整体,5只是一部分,从整体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

  答:跳到水里33只青蛙

  ⑵、

  还缺多少把椅子?

  ①、自己理解题意,与同桌说一说。

  ②、把自己编的题说给大家听

  学校组织同学看节目,一班42人,现在有30把椅子,还缺多少把椅子?

  ③、分组分析

  学生汇报:一班学生42名看节目已经摆好30把,还缺多少把椅子?把42把椅子看成一个整体,从整体中减去已经准备好了的30把这一部分,求还缺多少把椅子?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

  列式:42—30=12计算时把42分成40和2,40减30等于10,40210加2等于12

  10

  答:还缺12把椅子。

  2、计算下面各题

  43—20xx—20xx—556—378—20

  72—5072—20xx—1063—4038—7

  74—354—1089—676—20xx—3

  三、课堂作业

  1、直接说答案

  75—484—5078—887—40

  86—20xx—524—1046—20

  2、连线

  43+205236—20xx

  75—207284—7077

  86—45575+214

  72—208263—11

  四、布置作业

  1、两个加数都是30,和是多少?

  2、计算下面各题

  3、连线练习

一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 通过填写百数表,进一步体会100以内数的排序顺序,以及100以内数的大小。

  2、 探究百数表中隐含的规律,提高探究的乐趣,发展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百数表上行和列的编排规律。

  教学难点:

  理解百数表上行和列的编排规律。

  教具学具:

  教具:百数表。

  学具:学具百数表、田字框、十字框。

  学情分析:

  学生在之前已经认识了百以内的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知道一个数的前面是谁,它的后面是谁。会辨别上中下、左中右。也知道横着的一排叫行,竖着的一排叫列。同时还能根据所给的数找到它们之间的规律,并写出下面的数。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我们把这些数按照一定的顺序做成一个表格,你能完成这个表格吗?(课件出示未完成的百数表)

  学生在自己的学具卡上完成百数表。

  师:现在每个同学斗把这100个数填写到了表格中,这个表格就叫做百数表。百数表上有很多数学小秘密,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看能发现多少个它的数学小秘密。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初发,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

  二、探究规律

  观察探究百数表上数的排列规律

  师:为了便于探究,先说一说行和列。横着的叫做行,竖着的叫做列。横着看,每行的数有什么特点?

  小组讨论,进行探究。汇报交流。

  1、 交流每行数的特征。

  生:每行都有十个数。

  生:我发现同一行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大1。

  生:我发现第二行都是十几,第三行都是二十几,第四行都是三十几……

  师此时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第二行不都是十几,最好一个数是二十。第三行不都是二十几,最后一个数是二十。即:每一行的前9格十位数是相同的,个位上的数相差1。

  师:第二行前面是11~19,为什么最后一个数不是十几?

  生:因为19+1=20。

  生:因为10个一可以用1个十来表示。

  生:因为满十进一。

  师:第五行的数从几到几?

  生:41~50。

  师:不看表,第七行是从几开始的?

  手势汇报,有可能是61,也有可能是71。

  同桌讨论,是几?为什么?

  生:我是从第一行数的,数下来第七行是从61开始的。

  生:1~100的数要按次序排队的。每一行只能排10个数。第一行从1开始,第二行从11开始,第三行从21开始,第四行从31开始,这样看第七行就从61开始。

  2、 交流每列数的特征。

  师:竖着看,每列的数有什么特点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我发现第一列个位上都是1,第二列个位上都是2,第三列个位上都是3……

  生:我发现最后一列是整十数。……

  师:第三列从几到几?

  生:3~93。

  师:用手遮住眼睛,想想第八列从几到几?

  生:8~98。

  小结:通过探究 ,你们发现了百数表上行和列排列的一些小秘密,每行的数都是挨着次序排列的,每次大1。每列也是挨着次序排序的,个位数字都相同,但它的次序是每次大10。

  3、 斜着看,找规律。

  师:如果我们斜着看,又能发现什么?

  学生交流,师生小结:

  从左上到右下的对角线下面一条斜线上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都相同,从左上到右下的对角线上,个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每次变化都相差1。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观察兴趣和认知冲突,学生们在思辨、探讨过程中观察百数表上行和列的排列规律,同时揭示“满十进一”是编排规律的真正原因。在学生汇报交流时可以引导学生先说说行,再说说列。从而,帮助学生有条理地汇报,将学生的发现进行梳理。再小结,进一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构建百以内数的一些基本概念。)

  三、练习巩固

  出示:

  师(指填22这格):填几?怎么想的?

  生:12下面一行的数比12大10,填22。

  生:23前面一列的数比它小1,填22。

  剩下两格,指名学生填空。

  师:现在这两个表中数应该怎样填?

  学生思考,交流汇报方法。

  小结:你们真会动脑,有的从列想,从不同角度思考,这个学习方法真好。

  (设计意图:扩展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发挥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动和能动作用,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在“百数表”中隐去大部分数,只留下有关联的一些数,让学生们根据数与数之间的结构关系填数。引导学生既看行又看列,渗透二维坐标思想。)

  四、课堂延伸

  师:这节课我们发现了百数表上行列数排列的一些小秘密,其实,百数表上还有许多小秘密。能发现这是什么秘密吗?课下可以讨论,也可以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研究。

  (设计意图:这里用有趣的3张表向学生展示3个编排规律;偶数编排规律;3的倍数编排规律,两条对角线编排规律;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百数表的欲望,体会到百数表的奥秘无穷,为今后学习数阵等知识作初步的铺垫。)

  板书设计:

  做个百数表

  横着看:后面的比前面的数多1。

  竖着看:每竖排个位都相同,下面的比上面的数多10。

  斜着看:从左上到右下的对角线下面一条斜线上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都相同,从左上到右下的对角线上,个位上的数字与十位上的数变化都相差1。

一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

  课本42、43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动手做(三)》一年级数学教案。

  2.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主动探索的精神,学会欣赏他人,树立与人合作的意识。

  3.初步培养动手操作、观察、想像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折纸对简单的图形进行分解和拼补。

  课前准备

  教师、学生每人准备8张不同形状的彩色纸。

  教师准备3幅简笔画,彩色纸若干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展示作品,发挥想像,激发兴趣。

  1.教师:同学们,老师自己画了几幅画,请同学们来欣赏一下。

  教师逐一展示三幅图画,请同学们充分说一说。

  2.教师: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许多同学们折好的精美的手工制品。请同学们来看一看,猜一猜他们像什么。

  展示学生的折纸作品,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3.教师:同学们的手可真巧啊。今天就来上一节《动手做》(板书课题),请同学们也来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看看哪些同学在这节课上能做到又动手、又动口、又动脑。

  二、折一折、剪一剪、比一比。

  1.请学生拿出1号图形(等边三角形)。

  教师:你会把这个三角形折成一样的两部分吗?请你试一试。(学生试折。)

  教师:你是怎样折的`呢?(请学生陈述。)

  教师:这两部分一样大吗?请动手剪一剪、比一比。(请一些同学展示操作过程。)

  2.接下来拿出2号图形。

  教师:这是什么图形呢?

  你能动手把这个圆折成一样的两部分吗?请你动手折一折、剪一剪、比一比。(学生展示、汇报。)

  3.教师:刚才,我们是分哪几步把1号、2号图形分成一样的两个部分的?(师板:1折,2剪,3比。)

  4.教师:请拿出你的3号、4号图形,说出是什么图形?

  能用刚才学习的方法把正方形折成一样的两部分吗?看谁的方法多?

  请同学们充分说一说,每一幅图像什么?出示最后一幅图,让学生说说这幅图是由我们学过的那些平面图形组成的。

  学生拿出1号图形(等边三角形),小学数学教案《《动手做(三)》一年级数学教案》。

  学生试折。

  学生陈述。

  一些同学展示操作过程。

  学生回答:圆形。

  学生展示、汇报。

  生答。

  学生回答:正方形。

  学生折,然后汇报结果:一种横折,一种竖折,还有一种把相对的两个角对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5.教师:怎样把5号、6号图形(长方形)折成一样的两部分。

  三、拼一拼。

  1.教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40页,给你的同桌说一说,这些图形是由哪些平面图形拼成的?拼成的图形像什么?

  2.教师:你能用刚才剪出来的图形拼一拼吗?请你动拼出你最喜欢的两个图形来。

  3.教师:你还能拼成别的图形吗?

  选择有创意的能构成一幅情境的图形粘在黑板上。请同学们说说像什么,再请作者介绍一下。

  四、折一件自己喜爱的物品。

  1.教师:喜欢折纸的同学请举手,你们会折什么?

  2.教师:请同学们评价这位同学折得怎么样。

  五、自由创作。

  1.教师:你会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折成正方形吗?

  2.教师:你能把这一张正方形纸剪成四个一样大的部分吗?你有几种方法?(四个三角形,四个正方形。)

  3.教师:你用这四个一样大的图形可以拼出哪些图形?

  展示学生们的作品。

  课后总结

  展示不同的折法,并请一名同学上来剪、比。

  同桌说一说

  学生拼图。

  学生拼好后,粘在大白纸上。

  介绍给同学们。

  请一位同学边折边说你是怎么折飞机(或青蛙或纸鹤)的?

  学生折好后汇报一下自己的折法。

  学生剪,剪好后说一说。

  发挥想像,自由创作,展示作品。

一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1.通过折纸、剪纸、拼图等活动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2.能对简单图形进行分解与组合。3.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教学设计〗

  (一)活动一:折一折

  师:首先,请大家拿起面前的正方形纸,把它折成相同的两部分,然后举起来说说它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1:它变成了两个一样大的长方形。生2:它变成了两个三角形。

  师:(假装奇怪地)咦,都是正方形,怎么有的变成长方形,有的变成三角形,什么原因呢?

  生1:因为我们折的方法不一样(用手比划),我是斜着折的,他是对折的。

  师:(拿起一张纸示范,明白了似地)噢--,有的是沿对角折的,有的是对半折的,是吧?

  生:(高兴地)是。

  师:真是些聪明的孩子,现在请将桌面上的长方形、三角形、圆形全部对折,看看它们的'变化,然后在班上汇报。

  生1:我的长方形对折后变成了两个正方形,圆变成了两个半圆,三角形变成了两个更小的三角形。

  生2:我的长方形变成了两个三角形。生3:我把长方形折成了两个小长方形。

  师:现在请同学们沿对折线将这些图形全部剪开。(学生剪纸)

  (二)活动二:拼一拼

  师:我们有了这么多的图形,可以用它们来干什么呢?想一想。生:可以把它打扮成我喜欢的东西。

  师:(欣喜地)说说看。生1:(拿起一个正方形)给它画上花朵和线条,就变成了漂亮的手绢。

  生2:(举着一张三角形纸)把它涂成红色,就变成了一面小红旗。(学生激昂、兴奋起来,纷纷举手。)

  生3:(举起一张长方形纸)给它上面画上锁,就变成了一扇防盗门。

  生4:把两个三角形拼在一起,就变成鱼了。

  师:(意外地)还可以拼呢!生:用一个半圆,一个正方形可以拼成房子。(生抢着回答,有的急得跳了起来。)

  师:同学们想出的主意真好,那我们就利用剪出的图形拼一种自己喜欢的图案,粘到老师为大家准备的大白纸上,然后用彩笔装扮成一幅图,挂到教室墙周围的绳子上。

  (放轻音乐,学生拼图。)

  部分学生作品。

  (各小组相互参观作品)(音乐停止)

  (三)活动三:说一说

  师:刚才看到的图案中你最喜爱的是哪一幅?说一说。

  生1:我喜欢两只小鸟在说悄悄话的那幅。生2:我喜欢那座美丽的宫殿。

  生3:我看见一只船在大海上航行。

  生4:我看见一只小狗在看大门。......(学生表达的欲望非常强烈,七嘴八舌地各抒己见。)

  师:同学们都想说,那就把你最喜欢的说给同桌听。

  (四)活动四:猜一猜

  师:同学们拼出了这么多美丽的图案,老师为你们骄傲,老师也拼了一幅图案,请大家先闭上眼睛,我喊一、二、三,到三时你们再睁眼看,然后说出它是什么。

  (出示图)

  生1:狐狸的耳朵!生2:这是一顶古代人的帽子。生3:古时候国王的帽子。生4:是裤子!也有可能是一顶尖尖帽。

  师:同学们真富有想象力。这是我用附页1图3的材料做的一顶王冠。你们还能用这些材料拼出其他有趣的图形吗?请大家取出准备好的材料,剪一剪、拼一拼。

  部分学生作品展示:

  (请部分学生拿着作品到讲台上展示,先让其他学生猜猜是什么,然后请作者说出名称。)

  (五)活动五:叠一叠

  师:一张普普通通的纸,经过同学们聪明的头脑和灵巧的手,竟然设计出这么美丽的图案,真神奇!你还会用纸做什么?生1:我会用纸叠飞机、小鸟、还有狐狸。生2:我会叠企鹅、骑士、衣服、裤子。......

  师:好,你想叠什么就叠什么,叠完后和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叠的方法。(学生折叠、交流叠法,相互欣赏作品。)

  (六)活动六:谈体会

  师:这节课,老师欣喜地发现,同学们都有一双发现美、欣赏美的眼睛,有一颗创造美的心灵,有一双灵巧的手。这就是我这节课最大的感受。你们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生1:我最大的感受是:我很聪明,我会拼美丽的图画。生2:我发现任何形状都有用处。

  生3:我学会了叠小猫。生4:我发现我的手不如他的巧。(指同桌)......

  〖教学反思〗

  我在设计本课时,按照递进的层次安排“折一折”“拼一拼”“说一说”“猜一猜”“叠一叠”等活动,让学生经历图形的分解与组合过程、从设想到实际创作的过程、由个人创作到观赏以及描述他人作品的过程、由拼组平面图形到折叠立体图形的过程,使他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真切感悟到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教学过程中的各环节过渡,我采用激发兴趣、启发诱导、悬念引领等方式,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创新思维。

  问题:本节课中有些地方给学生的思维空间不足。如:“拼一拼”这一环节,为了便于展示和欣赏,我事先为每个学生准备了一张16开白纸,并且在教室里拉上线绳,要求学生先拼好一幅图,再粘到白纸上,最后用彩笔装扮好,挂在绳子上。可是在课堂中我发现这“粘--画--挂”的过程缩小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因为把拼好的图案粘在白纸上挂起来,使还想拼一拼的学生没有拼图材料了,这等于告诉学生:“你只能创作一幅图”。如果不是这样,学生利用这些材料还可以拼出一些更精彩的图案。所以,在课后,我想:如果这里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作品,既能使学生充分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又能充分满足他们的创造愿望。

【一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一年级数学教案08-16

一年级下数学教案01-27

一年级数学教案11-06

一年级数学教案11-07

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案06-12

(经典)一年级数学教案07-01

一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02-23

一年级北师数学教案02-25

一年级趣味数学教案04-30

一年级数学教案范文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