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语文教案精选[8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
2.体会作者借对梅花凌寒独放品格的赞美来表白自己坚贞不屈、不怕挫折的心境。
3.背诵并默写古诗。
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要求1;教学难点:要求2。
教学日期:
教学流程:
1.初读诗句,了解主要内容。①读题,简介作者后,检查学生对“凌”字字形掌握的情况。②先指几名朗读能力稍差的学生读并稍加指导,之后学生自读诗句,边读边想作者写了梅花的哪几个方面的特点。
2.细读诗句,理解诗意。第一、二句。①首先让学生参考注释试着讲讲两句诗的意思。注意启发学生运用过去学习古诗的方法,对每个词加以理解后,适当添加一些恰当的词,再调整一下顺序把意思连起来。②指几名语言表达能力稍差的学生说说,再帮其订正,直到他表述清楚、准确为止。③启发学生从“墙角”、“数枝”中体会出梅花“形孤”的特点;从“凌寒”、“独自”中体会出梅花“姿傲”的特点。④朗读体会。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之后再读,深入体会。第三、四句。①参照注释试着说说诗意,再集体讨论订正。在理解这两句诗意的时候特别要注意启发学生想象出梅花洁白如雪的特点,虽然不是雪,却像雪一样洁白。②轻声自由读诗句,体会梅花“色洁”、“幽香”的特点。③感情启发,朗读体会。
3.再读诗句,体会作者的心境。①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②说说这首诗写了梅花的哪些特点,并分析从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到。③启发想象,体会意境。请学生认真地想象并体会:诗句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画面?这种画面使人产生怎样的感受?思考好之后用自己的话说说。④再读诗句,边读边思考,从“凌寒”等词语中体会,作者表面上赞美梅花凌寒独放,实际上是在表白什么心境?(可适当地作背景介绍)需要注意的是,对诗人心境的体会是个难点,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深究。⑤朗读诗句,边读边体会作者的感情。
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
梅花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形孤)
凌寒独自开。(姿傲)
遥知不是雪,(色洁)
为有暗香来。(香幽)
表达了“坚贞不屈、不怕挫折”的心境。
教学反思:
《竹石》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郑燮的故事,有关竹的诗句
2、小黑板或课件
教学日期: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 看图:图上有什么?(板书:竹石郑燮说到诗人,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
2 你知道郑板桥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
(1)江苏兴化人,扬州八大怪之一……
(2)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3)早年家贫,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做鱼竿”说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
(4)故事: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共5页,当前第1页12345
3 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课件欣赏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师吟诗,生读读古诗。
二、学诗
1 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学习更多的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2 学生说说学古诗的有效方法。
3 学生自渎,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弄懂诗意。合作学习、自我体会均可。
4 反馈:抓住哪些字眼来理解?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最传神?
(“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根据学生学情板书:咬定 千磨万击
坚劲
立根 东西南北风
三、体情
1 合作表演竹与石的对话。
2 诗人喜欢竹子吗?他是怎样表达的?再读古诗,体味诗人写竹,是写什么?
(板书:咏物明志)
借物喻人,表明诗人刚正不阿的品性,不怕打击、不畏风浪的气节。
把自己想象成郑燮,说说自己看到竹石的心情、感悟
3 怀着对劲竹、对诗人的敬佩之情朗读全诗(对读、指名读、齐读)
4 你喜欢竹子吗?你认为竹子具有哪些品质?
(如:竹是空心的,很谦虚;竹在生命的旅程中每成长一步会留下印记;竹不开花,朴素,保持本色;竹扎根很深,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四、拓展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有竹,“岁寒三友——竹松梅”也有竹。有多少人吟诵过这看似普通的竹子!
交流诵读我们课外搜集的竹的典故,竹的诗句。
典故:宋代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
诗句: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苏轼《於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李白《慈老竹》“里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郑燮《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五、巩固
在画的空白处题写《竹石》,要求默写。也可以题写你喜欢的写竹的诗句。
竹 石
郑燮
板书:
咬定 千磨万击
坚劲
立根 东西南北风
咏物明志
教学反思:
《菊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菊花》,了解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学习诗中生字,理解词句意思,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爱菊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观赏过菊花吗?你是什么时间观赏的?揭题《菊花》。共5页,当前第2页12345
二、检查预习情况,介绍作者,学习生字词。
1、师生共同介绍作者:元稹(779—831),字微之,唐代诗人。河南府(今河南省洛阳市)人。九岁能诗,十五岁明经及第。他与白居易共同开创浅切的新诗风,世评“元轻白俗”。他两人均曾企图以诗为救世之工具,共同致力于讽谕诗。其诗朴质深切,反映了广泛的现实生活。与此同时,他还遗有许多感伤性质的杰作。有许多歌咏元、白两人深厚友情的酬答诗。有《元白长庆集》。
2、小组讨论预习生字词的情况并汇报。
菊( j* )——菊花。
秋丛——秋天的菊花丛。
舍 ( sh8 )——房屋。(组词:宿舍、校舍)
陶( t2o )——本诗中指姓陶的家,即陶渊明家。(陶渊明是晋朝著名诗人,最喜爱菊花)
偏( pi1n )——偏爱,在几个人或几件事中特别喜爱其中的一个或一件。
此( c! )——此花,这个花。
尽( j@n )——完。开尽:开完。
篱( l0 )——篱笆。
三、学习古诗 (看视频,屏幕出示《菊花》全文字幕)
( 1)自由读:结合课后注释,试着小声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2)互助学习:在小组里每位同学说说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请同学、老师帮助。
( 3)各小组推举一位同学汇报学习情况。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这句诗的意思是:一丛丛的菊花围着院墙屋舍开放,仿佛到了陶渊明的家。诗人围绕着开满菊花的篱笆流连观赏,以至不觉中太阳已西斜。这两句诗是写景,写菊花之多,使观赏者留连忘返,不知时间流逝。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是人们偏爱菊花,是因为这种花开完后,就没有别的花再比的上它。(菊花是百花中最后凋谢的)这两句写了作者偏爱菊花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热爱菊花的深情,也赞美了菊花傲霜斗寒的高贵品质。
四、再读古诗,体会意境及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同学之间互相读。
2、互相交流,谈谈诗中表达的意境和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菊花》一诗,诗人描写了菊花的多、美以及自己偏爱菊花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热爱菊花的深情,也赞美了菊花傲霜斗寒的高贵品质。
五、指导朗读
秋菊绕舍 / 似 / 陶家,遍绕篱边 / 日 / 渐斜。
不是花中 / 偏 / 爱菊,此花开尽 / 更 / 无花。
前两句赏花,用缓慢轻松的语调读出诗人清高自豪的'情感。后两句诗人直白内心想法,朗读的语气肯定,干净利落,表达对菊花的情有独钟。
六、背诵古诗
1、自己读一读,试着背一背。
2、同学之间互相背一背。
教学反思:
快乐读书屋三《黄山松》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感悟能力。
3.德育目标:体会诗人昂扬的革命豪情,乐观自己的生活态度。
4.情感目标:体会诗歌炽热饱满的情感。
教学难点: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
教学重点: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
教学方法:研体式
教学日期: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黄山是享有盛名的旅游胜地,那里的松树更是一道绝世的风景,黄山“七十二峰”高耸入云,在浮动的云海中,一棵棵黄山松昂首挺立,像一面面“昂首的战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黄山松》。共5页,当前第3页12345
二、 自主学习:
1、读标准音:
峰峰皆(jiē)到 寒彻(chè)骨 闪烁(shuò) 劲(jìng)枝 迸(bèng)
2、写规范字:
雷tíng( ) 夹xí( ) luǒ( )露 不屈不náo( )
3 作者简介:张万舒是我国当代诗坛一位著名的诗人,《黄山松》一诗是他的代表作。
4、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 合作学习:
1、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描绘黄山的形象
(明确:“挺的硬,扎的稳,站的高,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
2、诗中写“谷里的阴风,高山雪冷,紫色的岩”等形象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用烘托的方法显示出黄山松英雄般的气节。)、
四、 合作探究:
黄山松具有怎样的品格?
(明确:顶风傲雪的自强精神,坚毅不拔的拼搏精神;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五、 回顾与反思:
1、你从黄山松身上感受到什么?
感受到了黄山松“挺的硬,扎的硬,扎的稳,站的高,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的战士般的精神。
2.这首现代诗与《苍松怪石图题诗》各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略)
板书设计:
顶风傲雪(自强)
坚毅不拔(拼搏)
百折不挠(进取)
教学反思:
能说会写
我最喜欢的诗文
教材简析
本课是口语交际教学。此次口语交际是本学习了本单元几篇描写植物的诗文后,安排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的描写植物的诗文,说出喜欢的理由,并和同学们交流感受,表达自己对读过诗文的体会,从而达到学会欣赏诗文,提高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目的。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遵循“语文教学要为学生提供经常的、具有挑战性的听说训练,提高他们的听说能力,养成良好的听说态度”的教学理念,课前安排学生选出自己喜爱的诗文并收集有关材料,课上让学生采取独白、会话两条线交叉进行的方式相互交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叙说、去倾听、去评价,促使他们想说、乐说、会说,提高学生叙说、交流和评价的能力,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1.能用普通话与他人交流,表达自己内心对读过诗文的感受。
2.能在交流中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了解他人讲话的内容。
3.学会欣赏诗文,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表达欲望
同学们,你们喜爱诗吗?老师可是一个诗迷。我喜爱李白诗中“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豪迈飘逸;喜爱杜甫诗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辛辣尖锐。我时常慨叹于“高堂明镜悲白发”的年华消逝,也常激动于“怒发冲冠”的壮怀激烈。
这节课,我们就来说说自己最喜爱的诗文。(板书课题)
(在充满诗意的讲述中,引导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到古诗优美的意境中,以创设口语交际的具体情境,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二、创设情境,互动交流
1蔽鹿手新,生成口语交际的要求。
(1)自由说。
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了四首描写植物的诗,谁来说说你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引导学生从叙说刚学过的诗入手,使学生既感到亲切,又有话可说,也可调动学生乐于参与的积极性。)
这几位同学说出了自己喜爱的诗文,还说出了自己的喜爱之情,同学们,你们想知道龙龙和文文最喜欢的是哪一篇诗文吗?请大家把书翻到44页,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
(2)指名说。
预设:
①龙龙最喜欢的诗文是《竹石》,因为生长在岩缝里的竹子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②龙龙最喜欢的诗文是《竹石》,他说:“一个‘咬’字把竹子写活了。作者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生长在岩缝里的竹子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共5页,当前第4页12345
③文文最喜欢的诗文是《梅花》,因为梅花有不畏恶劣环境而开放的坚强个性。
④文文说她最喜欢的诗文是《梅花》,诗文通过“凌寒”“独自”“暗香”等词语,写出梅花不畏恶劣环境而开放的坚强个性。
在学生的表述中生成并出示口语交际的要求:表明态度,说明理由,交流感受。
(教师站在旁听者、建议者的角度提示学生在表达中怎样才能把理由说得充分、具体、感人,学生更容易认同其课堂主人的地位,有利于其发挥主动性,明确了从诗文的字、词、句中表达喜爱之情的话题,满足学生想说的欲望,充分表达自己对诗文的感受。)
2焙献鹘涣鳎生生互动。
(1)根据本节口语交际课提出的要求,自由练说自己最喜欢的诗文,要说清楚喜欢的理由和感受。
(2)指2~3名同学说自己最喜欢的诗文,要说清喜欢的理由和感受,大家注意倾听、评价。
(3)刚才几位同学在叙说中,分别从诗文的字、词、句中说出了自己喜爱的原因。老师感到,很多同学都在跃跃欲试,想一吐为快。现在就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并评一评,谁说得最好,为什么好?
3鼻榫吃傧郑提升能力。
同学们在自主交流中一定有很大的收获。那你们愿不愿意把自己的感受与大家共享,让大家也从中得到愉悦呢?
各小组推荐代表进行叙说,其他同学围绕刚才生成的口语交际的要求进行评价。同时,老师把准备好的几首古诗的情境和音乐轻柔地播放出来。
(在学生自说的基础上,进行学生间的自主交流,让学生互说、互评,展开互动,并在具体的情境和音乐中,让学生体验叙说的乐趣,享受审美乐趣,提高欣赏诗文的能力。)
三、课外延伸,拓展空间
同学们,在刚才述说的过程中,大家共同欣赏了优美的诗文,受到了美的熏陶。那么,你们想不想评选出几篇优秀的作品来,再深入地感悟一下诗文所蕴涵的哲理呢?
分小组进行评选。
(在学生评选过程中,再一次为学生创造交流和表达的机会,以此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与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结合起来,使学生明白学以致用的道理,帮助他们到生活实践中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实践知识。)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为科技事业的发展而勤奋学习的自觉性。
2.了解课文中所介绍的几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中所介绍的几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课
激趣解题同学们,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一个人影进入了陈列着珍贵字画的博物馆,准备划破玻璃,偷里面的字画。当他的刀划破玻璃的时候,四周便响起了急促的报警声。警察立即赶来,把这个小偷给抓住了。同学们一定会奇怪地问:这是什么玻璃呀?怎么一接触它就发出报警声呢?这是一种新型玻璃。(板书:新型玻璃)
二、新授
(一)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
1.划出生字、新词及不理解的词。
2.给生字按结构分类归纳。
3.运用自己掌握的方法,记住这些生字。
“型、罪、恙、炎、调、促、粘、阻、踪、付、店、废。”
(1)熟字换偏旁识字。如识记“浅”:“线”去掉“纟”换上“氵”;“粘”:“战”去掉“戈”换上“米”;“调”:“绸”去掉“纟”换上“讠”。
(2)编顺口溜:两“火”“炎”。
(3)编谜语。一“心”咬掉羊尾巴。(恙)
(二)词语解释
1.提出不懂的词,学生相互解答。
2.查字典,理解词义。
安然无恙:形容很平安,没有受到损害。
报警:一般指报告紧急情况。本课指发出紧急信号。是动词。
警报:发出的表示有危险的信号。是名词。
奇迹:想象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自动窗帘”——就是指变色玻璃。
“问世”——是指著作等出版跟读者见面。文中的“问世”指“吸热玻璃”早就生产出来和用户见面了。
(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认识“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作用。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思考:夹丝网防盗玻璃有什么特点?它有什么作用?划出有关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
特点:玻璃中夹一层金属丝网。丝网接电源,跟自动报警器相连。
作用:防盗。
(2)在学生理解了“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和作用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思考:“夹丝网防盗玻璃”有什么用途?划出有关句子读一读。(自由读)
(“博物馆可以采用,银行可以采用,珠宝店可以采用,存放重要图纸、文件的建筑物也可以采用。”)
(3)思考:这句话中用了几个“可以”说明了什么?
(这句话用了3个“可以”一个“也可以”,说明“夹丝网防盗玻璃”用途很广泛。)
(4)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你能用“……可以……,……可以……,……可以……,
也可以……。”说一句话吗?
例如:铅笔的用途可广了,老师可以用它备课,学生可以用它写作业,工程师可以用它设计图纸,画家也可以用它勾画蓝图。
2.第二段讲的是“夹丝玻璃。”
特点:非常坚硬,受击安然无恙,碎了藕断丝连。
作用:高层建筑采用,保证安全。
3.第三段讲的是“变色玻璃”。
特点:反射阳光,改变颜色。
作用:调节室内光线。
4.第四段讲吸热玻璃。
特点:使房间冬暖夏凉。
作用:阻挡强光和冷气。
5.第五段讲“吸音玻璃。”
特点:消除噪音。
作用:闹市临街建筑物采用,减少噪音。
6.齐读第六段。
思考:第六段主要讲的什么?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主要说新型玻璃在现代化建筑中的重要作用及人们将会创造出更多的新型玻璃。这段有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的作用。
7.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用笔画下来。(出示课件)
(1)夹丝网防盗玻璃;
(2)夹丝玻璃;
(3)变色玻璃;
(4)吸热玻璃;
(5)吸音玻璃。
8.讨论 课文使用了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请在文中找出一种,并说一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语文教案 篇3
一、导入
(组织课堂,布置同学预习课文,还可结合当时的情况导)
师: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用心写两个字“母亲”我们把什么人称作母亲呢?
生:把生我的妈妈称作母亲。
(生:生我们养我们的人)
师:那有时我们还把什么比作母亲呢?
生:祖国 土地 大海 地球 老师等
师:(鼓励性的语言)我们把土地、祖国也称作母亲,因为它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又是我们大展身手的用武之地,是我们所有炎黄子孙一起的母亲。母亲给予我们最多的是什么呢?
生:关心 照顾 呵护 和爱
师:(同学们都是非常懂得感恩的人)那我们也应该回报母亲以“爱”不同时代的人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于祖国土地的热爱(黄河大合唱的音乐)正是这种对祖国的热爱将我们紧紧的团结在一起克服了一切的困难。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听听他是怎么歌唱对祖国的热爱的。(这里要不要听朗读带或者是老师朗读一遍)
二、进入课文
(这里会不会冷场,怎么启发同学)
师:诗歌,诗歌,诗是用来唱的,请同学们先以自身喜欢的方式来读读这首诗。读完之后可以结合具体的语句来谈谈你初读的感受。
生:好象有一种很深沉的爱吧,因为最后一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生:好象还有一种悲愤的感情吧“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的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生:好象读不太懂,为什么要说假如我是一只鸟,还有这些土地,河流什么指的是什么呢?
生:好象和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些歌唱祖国的诗歌不一样。还有一点点悲伤在里面。
师:同学们真是些老实、坦率的人,老师初次读这首诗时也有同感。因为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艺术,语言又极富跳跃性,往往让我们发生一种距离感。需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用联想和想象去补充。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诗创作的背景和作者的一些情况。
师: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开始任意践踏蹂躏中国的国土和人民,1938年连续侵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掠,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制造了一系列骇人听闻的惨案,我们的祖国母亲遍体零伤,满目仓痍,我们的同胞、兄弟姐妹被任意的杀戮。中国人民没有退却而是奋起反抗,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解说伴着影片同时进行)爱国诗人艾青正是在这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着对祖国的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跳动着时代最强音的慷慨激昂的诗。
师:(这里有没有必要介绍一下作者呢?)艾青(1910~1996)浙江金华人,原名蒋海澄,1932年由法国回国,因参与爱国运动被捕入狱,狱中创作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诗集《向太阳》 《黎明的通知》主旨:诅咒黑暗和丑陋,讴歌光明与进步,抒发爱国爱明之情。
师:《我爱这土地》是抗日战争时期一首广为传诵的诗歌,唱出了许多人的心声。请同学们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读读这首诗歌,讨论讨论哪些词语或者句子打动了你,该怎么去读。(同学能不能到这个层次)(与上一次的读是不是在逐层深入,联系紧不紧密)
生:我觉得这个句子特别打动我“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感到非常的愤怒,还有一种抗争在里面。
(鼓励同学“声音真洪亮,读得棒极了,为大家开了个好头,等等)
师:能不能试着读读,表达强烈感情的地方我们要读成重音。
生:这一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应该要读得深沉一点,有个省略号声音要拖一点。
师:体会的真不错,感情深沉我们可以把音调压低一点,语气舒缓一点,试试能不能用声音表示出来呢?
生:“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个“嘶哑”似乎有一种很执著的感情。
师:(同学们的感情真的是非常细腻,读得把老师都感动了)再读几遍肯定会更好,我们来听听朗读带,注意听他的节奏、重音和感情是怎样掌握的。
三、品位、感受诗歌(这里单独列出来好象有重复的感觉,不流畅)
师:(同学假如在跟读或者是在标停顿和重音,和时的鼓励褒扬)通过反复的朗读,我们已经体会了诗人一局部的感情,比方说对祖国、土地的爱,对敌人的恨等等,诗人的感情又是通过哪些具体的事物,用什么方式表达出来的呢?(用什么方式同学是否明白)请同学们细读这首诗,动动脑,大胆的发现问题,并将你们发现的问题先在小组进行讨论,待会推选代表汇报小组学习的效果,还不是很明确的,我们一起讨论解决。
生:我们这小组主要是找到了作者对于祖国的爱主要是通过对土地、河流、风等的描写体现出来的,被暴风雨打击的土地,应该是指侵掠者践踏的国土,悲愤的河流和激怒的风应该是说面对侵略者中国人民感到很愤怒,奋起反抗,但是这个温柔的黎明不知道指什么?
师:你们小组可真棒,刚刚你们提到被暴风雨打击的土地应该是指侵略者践踏的国土,这种通过对一种事物具体形象的描绘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一普遍意义的表示手法就是──
生:象征手法。
师:这些事物也就是诗歌中常用的“意象”──饱含着诗人感情的事物。
师:那么根据同学们的理解“土地象征着历经磨难的祖国”“河流和风象征着人民的悲愤以和百折不挠的反抗”经过人民的反抗,我们中国就必将迎来什么呢?
生:胜利。所以这个温柔的黎明应该是指革命斗争的光明前景,敌后根据地的希望。
生:我们这小组主要找到了这两句话“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我们认为“嘶哑”应该也能表达对祖国的爱,但是我们有个疑问为什么不能用“圆润或者是嘹亮来形容他的喉咙呢?”
师:这小组的同学真不错,会换一个词语来体会诗歌。同学们无妨假设自身是这只鸟在什么情况下会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因为什么,都已经嘶哑了还要歌唱,我们看哪个同学回答的又快又全面。
生:应该是当时的中国被帝国主义侵略,感到很悲愤,所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师:还有同学要补充吗?
生:应该是他一直在歌唱,唱到喉咙都嘶哑了还在唱。
师:嘶哑了还在不停的唱,标明了什么呢?
生:对祖国执著而深沉的爱
师:所以歌唱的不只仅是鸟,还是作者,是作者借鸟的形象来歌唱对祖国的爱。
生:我们这小组还认为“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句诗很能体现出诗人对祖国的热爱。死了之后羽毛都腐烂在土地里面,说明死了都要和祖国大地融为一体,充沛表达了对祖国的眷念和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师:生前是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死后魂归这片自身深爱的大地,这是一种怎样的深情呀。诗歌是不是就此结束了呢?
生:没有,最后一个自然段,诗人用“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是直接表达了对祖国的爱,但是这一段和第一段有什么关系呢?
师: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第一节是借鸟的形象抒发对祖国的爱,第二节直接抒发对祖国深沉的爱,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正是因为有了第一节的感情的抒发,才会有第二节直接的抒情,应该是一种升华。
师:我们一起来小结一下这首诗,这首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来形容鸟儿的歌喉,进而续写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将鸟儿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诗意层层递进。贯穿始终的是对祖国深沉的爱。请同学们顺着这个思路,满怀深情的读读,我们等下请同学们结合关键词语齐背这首诗。
四、拓展延伸
1、常用意象的积累:
师:诗人的感情通过一些具体的事物的描写体现出来,它们就成了诗歌中的意象,他往往象征着另一普遍的意义,就象本诗中的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等,他们使诗歌形象生动,含蓄隽永,让人回味无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学习过的古诗文,哪些意象或者象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结合具体的诗句说说?
(同学一下说不出来老师可提示,其实在我们身边很多花草树木等就有它常用的象征意)
生:荷花是纯真、清高的象征 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师:不错,讲过的东西记得很牢固,还有没有,
生:明月象征思乡之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愿人持久,千里共婵娟”。
生:柳树象征离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见好就收,鼓励“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看来平时就很注意积累了)
2、我也会:
师:“诗缘情,言志”诗歌是表达感情抒发志向的很好的方式,同学们对于自身的祖国、故乡、自身的亲人朋友应该也有许多要表达的感情,我们就以“假如我是……”来写一首小诗,能用象征就最好了,一两句能够表达你的感情志向就可以了。
(准备几个提示的句子,让一两个同学说说就可以了,注意对同学的点评)
3、诗歌阅读欣赏:
师:学习了这首诗歌,我们知道要阅读欣赏一首诗歌要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呢?
生:时代背景、重点词句、意象象征等等。
师:概括,课件展示,希望同学们能学以致用,课外多搜集一些诗歌进行阅读欣赏,提高文学修养。
五、结束全文
音乐(爱国歌曲)或者是齐背。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时要有一定的速度。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到凡事都应该为别人着想,逐渐培养先人后己的良好品格。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第16课《七色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大意
1.出示预习提纲
(1)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通,不懂的词语。
(2)思考:
①珍妮得到一朵神奇的七色花,以后发生了什么事情?
②珍妮手中的七片花瓣都是怎样用掉的.?
③你认为哪一片用得最有意义?为什么?
④你要是有一朵七色花,你会怎么用?
2.检查预习效果,教师适当指导。
(1)指名读课文,检查读音是否正确。
(2)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指导。
3.指导朗读课文。
(三)总结、扩展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你明白了什么?
(四)整体回顾课文
教案点评: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师注意指导学生把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读书方法用于本课的阅读学习中。凭借阅读提示或预习提纲,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培养学生能联系上下文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在学习中渗透德育教育:学习小姑娘真心助人,做有意义的事。
探究活动
同学们,学习了这篇童话故事你有什么想法吗?是不是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欲望在心中蠕动、萌发,快拿起笔把你的心声写下来。
1.我想对小女孩说……
2.他跑呀,跑呀,珍妮怎么也赶不上!……(续写)
3.我也要写一个童话故事,题目为:“×××”
4.读后感。
5.……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①反复诵读课文,疏通课文大意,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②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③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①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②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②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联想及想像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资料做成多媒体课件。能讲清“山市”形成的原理。
学生: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反复阅读。
爱好美术的同学可用绘画展示“山市”的美景。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导入
(展示几幅海市蜃楼的图片)提问:你见过这样的景象吗?你知道它是什么吗?(学生自由发言)
提示:在夏天,沿海一带或沙漠地区,经常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事物的影像,古人无法解释,误认为是大蛤蜊吐气形成的,因此,就称为“海市”或“海市蜃楼”。这种现象,有时人们在山区也可以看到,人们就称之为“山市”(出示课题)
出示学习目标
介绍作者、作品
作者: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早岁即有文名,但屡应省试皆落第,七十一岁才补为贡生。他用数十年的时间写成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作品:《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作品近500篇,以短篇小说为主,此外还有散记特写、随笔寓言等,主要写鬼狐精怪的故事,也收录一些奇特的事。构思奇妙,语言生动。
诵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第二遍,学生自渎;第三遍,学生齐读。
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奂huàn冥míng甍méng垣yuán睥睨pìnì
亘gèn扉fēi逾yù倏shū
根据查阅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碧瓦飞甍历历在目风定天清
一切乌有直接霄汉黯然缥缈
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划出来。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注意理解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⑴相顾惊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⑵数年恒不一见(经常)
⑶无何,见宫殿数十所(不久,不一会儿)⑷高垣睥睨(高墙)
⑸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连绵不断)(城市)⑹历历在目(清清楚楚)
⑺一切乌有(乌,同“无”)⑻黯然缥缈(隐隐约约)
⑼裁如星点(裁同“才”)⑽窗扉皆洞开(窗户)⑾或凭或立(靠着)
⑿倏忽如拳如豆(突然)⒀见山上人烟市肆(集市)
想一想该怎样翻译。
⑴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又惊奇又疑惑,心想这附近并没有佛寺啊。)
⑵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过来)
⑶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过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朗,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上与天接)
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低层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各赶各的事情,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
作业
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1、解释词语。
2、口头翻译。
研读思考
1、“山市”从开始到最后是怎样一步步变化的?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明确:综观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三个阶段:
①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
②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先总写一笔:”高原睥睨,连亘六七里。”颇有恢宏的气象。然后分写:“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虽然寥寥数语,却可以诱发读者想像出一副跟《清明上河图》相似的画卷来。
③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因“风定天清,一切乌有”,只剩下一座高接霄汉的危楼,所以楼的形状看得格外清楚,连楼外的天空也显现了出来,给人的感觉是距离比先前的城郭缩短了一些。更为特殊的是,楼上还有来来往往的人,或凭或立,与人世无异,这又给人以亲切感,增强了观赏的兴趣。最后写幻景的消失,跟影视中的'渐隐镜头颇为相似,又使人感到余味无穷。
2、作者描绘山市时,是以什么为序的?
明确:是以时间为序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无何、未见、既而、逾时等。
3、山市的变化是很快还是很缓慢?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明确:山市的变化很快,从下列词语中可以看出来:忽、无何、未几、既而、逾时、倏忽等。这些词语中“忽”表明了山市出现得很迅速,“倏忽”,表明山市变化的突然性,“无何”“未几”“既而”“逾时”等词语都表示极短的时间,表明山市的景象率化很快。
4、文章对山市景象的描写生动形象,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以达到这种效果呢?
明确:主要采用了以下修辞方法:
夸张: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比喻: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排比: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
以上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
拓展延伸
1、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以图画或语言的方式展示自己脑海中的“山市”。
可以让绘画好的同学画出,在班里展示欣赏,然后总结补充,其实,美的东西也许留在想像中会更美,想有多美有多美,正是,此时无画胜有画。
2、探究“山市”形成的原因。
开头,我们提到了海市蜃楼,这种奇观古人是无法解释的,才有了大蛤蜊哈气而成的想象。可我们现代人已经懂得了它的科学道理,你知道么?(课后查阅资料:参考高中物理第二册191页)
作业
1、课后查阅有关“海市蜃楼”的资料。
2、阅读体会蒲松龄其他的文章。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积累本课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3.学习作者一家人正确对待死亡,自愿死后捐赠器官,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教学用具:
投影仪、小黑板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2.练习复述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练习复述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齐读题目。
2.本文为什么要用“永生的眼睛”为题?你怎么理解“永生的眼睛”?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1.指名读课文,并纠正读音。
2.练习复述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详细地复述课文
(2)简要地复述课文
(3)提示:文中都有谁捐赠了角膜?
(母亲——→父亲——→女儿)
(4)用几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作者的三位亲人死后捐献角膜,使他人重见光明的感人故事)
(三)再读课文。
1.分别指名读“母亲、父亲、女儿”捐赠角膜这三部分内容。
2.自由读课文,分组讨论:为什么写女儿温迪捐献角膜的经过要简略地写?
3.指名回答。
(四)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让学生组词
达( )命( )肿( )肺( )访( )
组( )勇( )敢( )骄( )拥( )
教师重点讲解:“肺”字的最后一笔是竖,右半部分不要写成“市”。
2.积累本课词语
突如其来栩栩如生热泪盈眶与世长辞才华横溢
3.按拼音填空
yigrave;才华横()、文()、回()、容()、翻()、()思、友()
jiāo()阳、()傲、()花、()气、上()、香()
zǔ()挡、()织、()力、()国、()成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本课四字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深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忆课文。
1.提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回答。
(二)深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部分:母亲捐献角膜
(1)默读课文,找出“我”对父亲同意母亲捐献眼角膜这件事态度的`句子,体会一下当时“我”的态度是怎样的?(不理解)
(2)画出父亲说的话,并出示投影:
父亲平静地搂着我,“你所能给以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的死亡之躯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①自由读父亲说的这段话,思考:父亲认为怎样的死是有意义的?
(我们的死亡之躯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这样的死是有意义的.)
②听了父亲的话,“我”的情感有了怎样的变化?
③指导背诵这段话。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2.学习第二部分:父亲捐献角膜
(3)自由读课文,画出父亲的心愿。
出示投影:
他愉快地告诉我:“我去世后要捐赠所有尚完好的器官,尤其是眼睛。如果一个盲童能够借助我们的帮助重见光明,并像你女儿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有多美妙!
①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②体会父亲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是怎样的?(高兴、愉快)
③指导背诵这段话
(2)“我“将父亲的心愿告诉了温迪,温迪有什么表现?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出示句子:孩子热泪盈眶,过去紧紧地拥抱外公。
(体现出温迪对外公的敬佩之情。)
(3)父亲也遵照遗愿捐赠了他的角膜,这使温迪有了怎样的认识?
体会最后一句话:
在这一刻,我领悟到父亲所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还有辉映在我女儿眼睛里的一种骄傲!
①指名读句子
②自己默读这句话
③体会“骄傲”指的是什么?(4)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部分
3.学习第三部分:女儿温迪捐赠角膜
(1)齐读“奥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来信的内容”
(2)理解句子,并出示投影:
我那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①指名读句子
②结合题目“永生的眼睛”来理解这个句子的意思。
③请同学说一说
(3)学生自己有感情地朗读第三部分内容,老师适时指导
(三)回读课文内容。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谈感想:学习了这篇课文以后,你一定有什么感想吧,请谈一谈。
3.小组内交流并汇报
(四)布置作业。
将你的感想写下来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回顾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所要表现的崇高品质
2.针对课文内容进行巩固、扩展练习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人物所要表现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课文内容,加深对题目的理解。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课文内容,进一步理解“永生的眼睛”这个题目的意思。
3.指名回答。
(二)自由读全文,体会人物所要表现的品质。
1.自由读课文。
2.讨论:①说说全文要歌颂的是什么精神?(歌颂了尽自己的一切所能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
②那些句子体现了这种精神?
3.指名回答。
4.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扩展练习。
1.请你结合实际说说,你是如何看待“死后捐赠角膜”这件事的?
2.指名说
(四)小练笔。
1.请你写一件给你感触最深的事情,要求内容要有详有略。
2.学生练笔,老师巡视指导。
3.交流自己的习作,教师给予充分鼓励。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将你的小练笔读给家长听
板书设计:
18永生的眼睛
母亲 父亲 女儿(捐赠角膜)
(不理解)——→(理解)——→(影响)(“我”的态度)
语文教案 篇7
【内容简析】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写“我”派一只鸟儿去侦察鸟类,收到鸟儿的侦察报告,知道了许多鸟儿因生态环境受到污染,有的死亡,有的正受到威胁,连去侦察的鸟儿也没有飞回来,告诉人们要增强环保意识,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保护动物。
【设计理念】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结合实践,在自读自悟中明理悟情,获得启迪。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爱护动物。
2.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注意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认识本课要求会认的字。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注意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录音带。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设计流程】
一、出示课题,据题质疑
1.板书课题,齐读。
2.启发质疑:同学们读完课题后,想知道些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自由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多读几遍。(可借助生字卡片让学生认读。)
2.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什么事?
3.听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感受如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读中感悟,探究发现
1.再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读了鸟儿的三份侦察报告,你知道了什么?(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讨论交流,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结合挂图理解。)
2.读了本课以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了解到我们的生存环境所受到的污染,进而增强环保意识,爱护动物。
3.引导学生质疑问难,交流讨论。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总结全文
五、课外延伸
1.让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环境,看看是否被污染。
2.开展“爱鸟、护鸟”活动。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内容:《练习4》
教学目标:
1、通过描写秋景的词串进行字词句的结合练习。
2、读读背背成语和古今贤文。
3、写好左右都有竖笔的钢笔字。
4、说说写写——留言条。
5、 学写毛笔字——基本笔画“撇”。
6、通过处处留心,唤起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借助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学习语文,积累词语,提高对生活的体悟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字词:边读边想象12个词串,以“过电影”的方式,将词与景相连。
掌握与课文《卧薪尝胆》相关的8个成语
写好钢笔字,注意右边竖比左边竖写得长
2、 句: 为图配上诗句,可引用名家的,也可以自己写劝学篇的名言警句要求熟记于心
3、篇: 掌握“留言条”这种应用文的基本写法。能再生活中学习运用。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教学“处处留心”和“写好钢笔字”。
一、教学第一题:处处留心
1、第一部分
出示:美丽秋景图。看到这么美丽的秋景图,你头脑中想到了哪些词语?
有些词语就藏在我们的语文书里,翻开书,自己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有不认识的字可以。自由读:一边诵读一边想象词串表现的情景。
谁来当小老师带大家读准它?
小组合作练习:在小组里美美地读一读,看看谁读得最有味。小组推荐同学读给大家听。
评议。
2、第二部分。
(1)审题明确题意。
(2)选一个你喜欢的词语,美美地读一读,说说词语所描绘的优美情景。
(3)学生自由确定作画方法(独立、合作),完成绘画。教师巡视指导。
3、第三部分。
审题:指名读。
你知道哪些诗是描写秋天的?能吟一吟吗?
能把你们吟诵的诗句和你们画的画联系起来吗?
写一写。
二、教学第三题:学写钢笔字
认识要写的字。
指导观察:它们是什么结构呢?左右两部分都有一个相同的笔画,是什么?
怎么写才好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我的发现”吧:右边的竖要比左边的竖写得长些才好看。
在田字格里观察这三个字,注意间架结构和布局。
练写钢笔字,教师提示握笔和坐姿,巡视指导。
展示写得好的字,并指出在描、临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及时进行矫正性训练。
三、我的十分钟
反馈:举办“小画展”,在展示自己的图画的同时,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想法;师生共评,选出“小画家”。
第 二 课 时
课时目标:完成“读读背背”、“学写毛笔字”、“说说写写”。
一、教学第二题:读读背背
审题:指名读题目,弄清题目的要求。
2、教学第一部分。
指名复述《卧薪尝胆》。
自由读,要求能边读边联系课文思考这些成语的大概意思。
教师范读:让学生边听边体会每排的两条成语之间有什么关系。
小组学习:理解、交流自己的认识和发现。
练说这些成语的意思。
忍辱含垢:垢,耻辱。忍受耻辱。
以屈求伸:意为尺蠖(huo)弯曲身子,是为了向前伸展。比例以退为进。
救亡图存:拯救国家的危亡,谋求民族的生存。
催人奋进:促使人奋勇前进。
羽翼丰满:比喻力量已积蓄充足。
练习读背:自由读背、同座位互相练背。
反馈:指名试背,齐背。
说一说你曾经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些成语。
3、教学第二部分。
(1)自由练读,要求读通顺,读正确。
(2)教师范读:体会这些名言警句强调了什么。
(3)讨论:你读懂了什么?教师对难点进行讲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4)自由练读,指名读,要求读出韵味来。评议:引导学生评议是否能读出感情和韵味来。
(5)练习背诵:自由背诵。
(6)反馈:指名背,齐背。
二、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审题明意:今天我们学生“斜撇”和“长撇”的运笔方法。
教师书写斜撇和长撇,指导运笔方法。
斜撇,从竖中线稍右起笔,向左底角线撇出,笔锋有略向左上提起之意。
学生练习写斜撇。
长撇,起笔同悬针竖,下行到横中线下向左撇,提笔出锋,悬空收笔。
学生练写长撇。
三、教学第四题:说说写写
1、审题。
(1)揭示说说写写的'话题:学写留言条。
(2)学生自读范例。
2、指导
(1)教师谈话:“留言条”就是用书画形式留下要说的话,一般是离开某个地方或某个场所时留下的。在生活中经常需要写“留言条”。
(2)说说什么时候需要写留言条,写留言条应该注意什么。小组内讨论。
(3)汇报交流:写清给谁看的,写清留下的话,还要写上留言人的名字和留言的时间。
(4)指名说格式:
①先写条子留给谁,称呼要顶格写。 ②再写具体内容,另起一行空两格写。
最后写留言人的姓名,另起一行靠右边写。再另起一行靠右写日期。
(根据自己留言的内容,同桌互说,并纠正。注意礼貌用语)
四、我的十分钟
打开作业本,试写留言条。(注意格式)
交流 纠错
智慧瞬间: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8-05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的教案01-09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4-02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4-05
语文试讲教案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