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推荐)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小数加减法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
2、掌握先把小数点对齐,再从低位算起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
3、提高推理和归纳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了整数加减法的学习基础,而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是相通的。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识迁移类推,总结归纳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课前调研,大部分同学不难掌握笔算小数加减法时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的基本方法,但对于为什么这么算的道理,即相同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的道理还不是很清楚,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过程中明晰算理,进而掌握基本的笔算方法。
重点难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理解算理。
教学过程:
一、第一阶段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创设情境
出示四本图书的图片及价格信息。
问:你能就这些信息,提出一个能一步解决的问题并列式解答吗?
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
4.17+3.92
3.92+4.6
2.13+4.17
4.6-4.17
……
2、引入课题
问:请认真观察,这些式子有什么特点。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小数的加减法(板书:小数的加减法)
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并列式。
①购买《百科全书》和《睡前故事》一共要花多少钱?
②购买《睡前故事》和《丁丁上学记》一共要花多少钱?
③购买《游戏力》和《百科全书》一共要花多少钱?
④《丁丁上学记》比《百科全书》贵多少钱?
……
学生观察发现:是关于小数的加、减法。
白板课件
二、第二阶段
教学新课,探究新知
1、整、小对比,初步体会。
探究小数加法2.13+4.6的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回忆整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对比思考: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一样吗?
2、对比分析,总结方法。
探究小数加法3.92+4.6的计算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在笔算小数加、减法时应该将小数点对齐,才能保证相同数位对齐。(板书: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
(1)利用反馈器做学情调查
问:为什么要将小数点对齐,也就将相同数位对齐?
利用反馈器反应此刻的想法:知道的选1,不知道或还不太清楚的选2。
教师通过反馈情况和询问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作出有针对性的活动建议。
(2)出示活动建议,开展小组探究活动。
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交流,明晰算理:相同数位对齐是因为相同数位上的数的计数单位相同,而只有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
(4)在明晰算理的基础上,总结算法。
问:在笔算小数加、减法时应该怎么做呢?
3、迁移类推,学习笔算小数的减法。
要求:列竖式计算
4.6-4.17 并验算。
教师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指导。
说明:为了计算方便,要将被减数补齐数位后,再计算。
教师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4、总结归纳算法及要注意的问题。
学生利用互动反馈器选择正确的解法。并说明解法①的错误原因:满十没有向前进一。
学生回忆整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个位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
思考: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减法的笔算方法是否相同。
学生利用互动反馈器选择正确的解法。不同意见双方说明各自的理由。
学生利用互动反馈器反应自己对小数加减法算理的认知情况。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探究算理。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自己的探究结果,并在班内进行讨论。对不同的做法进行自评和互评。
学生总结方法: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
学生列竖式计算。
2.13+4.17
一名学生板演。
学生列竖式计算。
4.6-4.17
并演算,一名学生板演。
学生总结方法和注意事项:
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结果要化简;为了计算方便要补齐数位;要善于演算……
第三阶段
练习巩固,拓展提高
1、我会计算:(比比谁最厉害)
12.44+24.36= 7.8-3.74=
2、一串小银片的单价是4.85元,一个毛线球的单价是0.68元,买一串小银片和一个毛线球一共要花多少钱?买一串小银片比一个毛线球多多少钱?
第四阶段
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畅谈收获(知识上的或学习方法上的收获)
……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2
标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射线,直线,能识别射线、直线和线段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初步能力。
4、培养学生关于射线、直线、线段和角的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直线、射线和角的表象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能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学。
重点角的意义
难点射线、直线和线段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具课件、活动角、尺或三角板
教师导学学生活动旁记补充
一、认识射线,直线
1、复习线段的特点。
出示线段:它有什么特点?
2、认识射线。
(1)课件显示,学生感知线段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
(2)射线有什么特点?
(3)生活中你见过射线吗?
指导学生用尺或三角板画射线。
3、认识直线。
(1)课件显示,学生感知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
(23)学生尝试画直线。
(4)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关系?
4、线段、射线和直线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出示表格:以小组为单位填表
名称图形联系区别
线段
射线
直线
小组汇报
5、练习,下面那些图形是线段、哪些是射线、哪些是直线?(P39、1)
引导想象
课件显示:从一点可以引出无数条射线,为学习角作铺垫。
二、认识角
从一点引出的射线中留下两条,问:这个图形认识吗?
什么叫做角?角该用什么符号表示?下面我们来研究角。
1、你能举例见过的角吗?
学生举实例,教师随着学生举例课件显示实物并抽象成各种形状的角,让学生感知生活中角的存在。
2、建立角的概念。
(1)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画角的步骤:
①画出一点,从这一点引出一条射线;
②从这一点再引出另一条射线;
③写出各部分名称。用∠1表示。
(2)问:到底什么叫角?总结角的概念。
从一点到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点叫做和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角的符号用“∠”表示。
三、巩固练习:
1、P36“做一做”1、2
2、P39、2、
四、课堂小结
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知道什么?
我们这节课研究了直线、射线和角(板书课题:直线、射线和角)
五、课后作业:P40、8学生汇报:直直的,有两个端殿,能测量
学生观察思考后汇报
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向一端无限延长。
通过练习,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巩固复习。
板书设计
直线、射线和角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简便运算的基本思想方法是凑整,利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使运算简便。
2、技能目标:会正确运用加法运算律,对某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3、情感目标:接纳并乐于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通过综合运用运算定律,使学生感到自由。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数学家高斯小时候,老师出了这样的一道题目:l+2+3+…+99+100=()。同学们都埋头算了起来,高斯却没有,他仔细地观察了算式,认真地想了想,马上报出得数。他是怎么想的?你能算吗?为了彻底搞清这个问题,让我们从考察比较简单的问题人手。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3:254+687+313
(1)师生竞赛,看谁算得快。
(2)通过比赛,请速度快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可能有两种情况:
a、不用简便的方法计算,只是学生计算能力强、速度快。
问:有更简单的.方法吗?
b.生答:254+687+313=254+(687+313)
问:你是怎样想到的?这样算为什么会比较快?
(1)揭示课题:
(2)学生小结:把能凑成整千、整百的数结合起来先算,可使运算简便。(板书:关键“凑整”方法:“用运算定律”)
(3)基本运用:用简便方法计算。
718+57+8257+62+138
让学生独立完成,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
A、生共同归纳方法:碰到一个加法算式,先看一有没有能“凑整”的数,如有,再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①观察——有没有能凑整的数。
②如无,按顺序计算或竖式计算。如有,用加法运算律计算。
2、凑整训练:
决定是否运用运算律,关键看题中有没有可凑整的数。因此要正确迅速地作出决定,必须加快我们分辨凑整数的速度。
把左边和右边的数相加的和是整百、整千的用线连起来。
36283
1597253。
47164
317403
3、教学例4:27+56+173+44
(1)学生进行尝试练习。
(2)反馈——投影出示整个计算过程。
(3)请同学们当小老师,说说为什么可这样做?根据什么?
(4)小结:先凑整,再简算。
凑整中同时使用交换律、结合律,我们可以把加法式中的数任意调换位置,也可以按需要把任意两个数放在一起加。
三、自主训练
1、怎样简便怎样算。
77+255+45+23273+15+185+18
68+74+33+67125+21+33+48
(1)分组完成(每组一张玻璃片,中等生解答,投影校对)。
(2)说说为什么可以这样做?依据是什么?(指名说、同桌互说)
2、看算式直接写出得数:“练一练”3。
口答得数,说说依据和方法。
①发展训练:老师出给高斯的题目怎样算?
1+2+3+4+5+6+7……+99+100
=(1+100)+(2+99)+…十(50+51)
=101×50
=5050
四、课堂小结:
1、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在计算中有什么作用?关键是什么?
2、综合运用计算律进行计算,你有何感觉?
注意:当能熟练运用时,简算过程可写可不写。
五、课堂作业:《作业本》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4—56页上面的内容,练习十二的第1-6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已学过的减法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减法的意义,对减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教学减法的意义
1.减法的意义。
教师:我们在前三年已经学过减法的计算方法,现在来学习一些有关减法的规律性知识,首先学习减法的意义。
教师出示第多4页上面的题:
(1)一班有男生24人,女生有19人。 ’ 24 + 19 = 43(人)
全班共有多少人? │ │ │
加数 加数 和
(2)二班有43人,其中男生24人, 43 — 24 = 19(人)
女生有多少人? │ │ │
和 加数 加数
(3)一班有43人,其中女生19人。 43— 19 = 24(人)
男生有多少人? │ │ │
和 加数 加数
先做第(1)题,让学生自己分析数量关系,进行解答,然后提问:
“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谁能说出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第(1)题的右边板书出加法算式,并在算式下面写出“加数、“加 数”、“和”(如右上)。
接着让学生解答第(2)、(3)题,然后回答:
“与第(1)题比较,第(2)、(3)题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说出第(1)题是已知男生和女生人数,求全班人数用加法,第(2)、(3)题是已知全班学生人数和男生或女生人数,反过来求女生或男生人数,都用减法计算。教师板书出第(2)、(3)题的减法算式(如右上)。
然后教师提问:
“如果撇开题里讲的具体的事,每道题各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启发学生说出:第(1)题是已知两个加数,求它们的和,用加法;第(2)、(3)题都是已知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第(2)、(3)题的算式下面注出“和”、“加数”、“加数”(如右上)然后启发学生想:
“根据第(2)、(3)题的算式与第(1)题的算式的联系,你能说一说减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个加数的运算。
让学生看书上第54页,读一读书上的结语。然后提问:
“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什么?”(被减数。)
“要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什么?”(减数。)
“要求的未知加数叫做什么?”(差。)
教师说明: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减数,求出的未知加数叫做差。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逆”就是相反的意思,“逆运算”就是相反的运算。我们可以通过上面的例子来理解;第(1)题用加法计算,第(2)、(3)题都用减法计算,第(2)、(3)题与第(1)题比较,第(1)题的问题在第(2)、(3)题中变成了已知条件,第(1)题中的其中一个已知条件在第(2)、(3)题中变成了问题。也就是说,减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加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相反,在加法中已知的,在减法中变成了未知的,在加法中未知的,在减法中变成了已知的。所以减法是与加法相反的运算,通常叫做“逆运算”。
2.练习。
(1)做第55页上的“做一做”。
要让学生根据减法的意义说明各题的得数是怎么得来的。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做练习十二的第1题。
要让学生应用减法的意义说明各题为什么用减法计算。在语言的叙述上。尽量紧扣减法的意义,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说理的.能力。如第(1)题,可以启发学生说出:因为已知小明和小强的邮票张数的和,又知道小明的邮票张数,要求小强的邮票张数,就是已知和(小明和小强的邮票张数的和)与一个加数(小明的邮票张数),求另一个加数(小强的邮票张数),所以用减法算。
二、教学0在减法中的特性。
提问:
“在加法中关于0的运算有几种情况?”(两种。)
“谁能举例说明?”(7+0=7,0+0=0。)
“根据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那么减法中关于0的运算有哪几种情况?”
引导学生写出下面三种情况:
7—0=7, 7—7=0, 0—0=0
然后引导学生归纳:
“我们先来看第一种情况:7—0=7,那么8—0等于几?9—0呢?任意—个数减去0得多少?用一句话说就是……。”
“再来看第二、三种情况:7—7=0, 0-0=0,任意一个数减去它自己等于多少?也就是当被减数等于减数时,差怎样?”
最后,概括成两条:
1.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
2.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三.教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提问:
“我们已经学过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你仍还记得吗?”
“谁能说出加法各部分问的最基本的关系是什么?”
“知道和与其中一个加数,如何求另一个加数?”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出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2.减法各部分问的关系。
提问:
“减法中各部分间的最基本关系是什么?”
“知道被减数和减数,怎样求差?”
“知道被减数和差,怎样求减数?”
“知道减数和差,怎样求被减数?”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进行归纳,整理出下面的关系式:
差=被减数-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3.完成练习十二的第2、3题。
这两道题,既可以根据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说明,也可以用减法的意义说明。例如,第2题,根据2100-695=1405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既可以把2100、695、 1405分别看作被减数、减数、差,运用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来做,又可以把它们分别看作和、加数、加数运用减法的意义来完成。
4.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的应用。
教师:我们学过了上面这些关系,那么应用这些关系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呢?
说明应用这些关系,可以对加、减法的计算进行验算。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生活中的各种平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平行线的概念和位置关系。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让学生树立合作探究的意识。
3、重点在正确理解“同一平面内”和“互相平行”等概念,进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确保同学们正确理解“同一平面内”、“互相平行”等概念,并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教授同学们如何画平行线。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水彩笔,尺子,三角板,小棒。
[教学过程]
一、引入环节——观察生活中的平行现象
老师通过让同学们观察生活中的一些平行现象,如平移窗户等,引导同学们对平行线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
二、探究环节——画平行线
老师让同学们想象并画出两条无限延伸的直线,然后让同学们探究这两条直线是否会相交。通过讨论和课件上的验证,同学们明确了两条直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因此永不相交,从而了解了平行线的定义。
三、总结环节——正确理解“同一平面内”和“互相平行”概念
通过刚才的探究过程,同学们已经初步理解了平行线概念,而在这一环节,老师着重向同学们解释“同一平面内”和“互相平行”的含义,并通过举例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这些概念。
[教学反思]
通过让同学们参与探究的方式,我成功地引导了同学们对平行线的.定义和位置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注重与同学们的互动,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如果我把这两条直线倾斜一下,它们是否仍然平行?为什么?
追寻生活中的平行线
除了上述例子,你还能在生活中找到其他的平行线吗?
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平行线的种类并不少。例如淘气这个小朋友,他发现所有的窗户都长得一模一样,毫无创意可言。于是他设计了一种全新的窗户。
你能接受淘气的设计吗?为什么?
除了静止的例子,让我们再看看平移时的平行线。
每周一,我们都要举行升旗仪式。国旗在上方平移,这时它们还是平行的。
看看这张图,箭头从一点平移到另一点。同学们,线段HG在起点,移动后变成了H1G1,这两条线段是否平行?你能从移动前后的箭头中找到其他相互平行的线段吗?
绘制平行线
老师演示使用三角板平移并绘制直线的方法:
1.对齐;2.靠边;3.平移;4.绘制。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四、课堂总结,总结新学的内容
学完这节课,你对平行线有更深刻的认识了吗?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我们对平行线的理解也会越来越深刻。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认识直角、平角、钝角、锐角和周角.
2.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各种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正确地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演示课件角的度量导入
提问:这些角你能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给他们排一下队吗?
教师指出左端两个大小比较接近的角
提问:你知道他们相差多少吗?
2.教师谈话:如果我们能够度量出每个角的大小,以上问题就可以解决了.你们想不想知道他们究竟相差多少呢?(揭示课题角的度量和角的分类)
二、探索新知
(一)角的度量
1.出示图片认识量角器
讲解:量角的大小,要用量角器,因为它的形状是一个半圆,所以又叫关圆仪.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结合图片,认识半圆仪中心,0刻度线和内外圆刻度.
2.(1)播放视频1角的概念
(2)出示几个不同的角,并估算角的度数.
(教师:要想知道所估算的是否准确,还要通过测量.)
3.量角的方法
(1)自学教材第123页第一、二自然段.
(2)由学生汇报度量角的方法.结合黑板上的角,边度量边介绍.
(3)播放视频量角方法
(4)尝试测量角的度数(尽量使角的开口方向不同)巡视中注意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5)教师举出几种学生常见的错误:
错误类型一:学生量角时,量角器中心点和角的顶点没重合.
错误类型二:量角器0刻度线与边没对齐.
错误类型三:看错了刻度,应看里圈,却看外圈刻度了,或者应看外圈却看里圈刻度了.
(6)讨论:怎样避免前面的错误,正确迅速地量出角的度数呢?
(0在哪个圈上,就在哪个圈上找角的另一边所对的刻度)
(7)播放视频角的大小比较
(播放前先请同学用估算的方法判断,播放后教师进行总结)
(二)角的分类
1.自学教材第124页《角的.分类》.(可按书中内容边学习边操作)
2.小组讨论:
(1)角可以分哪几类?每类角的特征是什么?
(2)直角、平角、周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3)平角和直线一样吗?
3.利用活动角,按老师要求摆角.
(直角、钝角、平角、锐角......)
三、巩固练习
1.量一量一副三角板中各个角的度数.
2.完成教材第126页第7题.
说出每个钟面上的时间,量出时针和分针所成的角度.
提问:不用度量你能知道每个时刻分针与时针的夹角吗?
3.利用活动角的量角器摆出下面各角.
(1)直角(2)平角(3)120(4)30(5)77
四、质疑总结
1.这节课都学会了什么?
(角的度量和分类.量角时要对刘顶点和0刻度线,确定如看哪一圈刻度)
2.教师整理成顺口溜助记
量角器量角很简单,角可分为五大类.
中心重合角的顶点,直、平、周角最特殊,
一条边对齐0刻度,锐角小于九十度,
角的度数看另一边.钝角介于直、平间.
3.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题
五布置作业
完成第127页第9题.
把下面的角的度数分别填在适当的圈里.
五、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和角的分类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7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四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的内容。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是学习小数乘法和除法的基础,也是进行单位换算的重要手段。它是小数的另一性质,它与前面所学的小数性质不同,主要是研究小数点移动如何改变小数的大小,是学习小数知识的重要内容。
二、学情分析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数的有关知识,特别是十进制计数法以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等知识之后学习的,所以学生对于小数的大小是有认识的。学生能发现小数点移动后,蕴含什么规律,学生还不清楚,还不能把小数点移动和小数的大小变化规律建立联系。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会通过探究活动,理解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的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总结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合作探究与反思的能力,并渗透德育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比较并概括出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初步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出新知
1.比较小数大小:0.3和0.300;4.75和4.750;2.68和26.8;0.9和0.09
2.让学生观察发现前两组根据小数的性质判断它们的大小不变,后两组小数中的小数没有变,小数点的位置变了,它们的大小是不同的。
3.得出结论: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从而引出课题。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积极性。
1.创设情境:孙悟空打妖怪。
2.让学生通过情境图,观察金箍棒的变化。
(板书:9毫米,90毫米,900毫米,9000毫米)
(三)辅助学生,试探小数点向右移动的规律。
1.引导观察整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1)让学生观察9毫米,90毫米,900毫米,9000毫米,并思考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倍数关系。
(2)提醒学生“扩大了10倍”和“扩大到原来的`10倍”之间的区别,规范学生的用词。
2.联系新旧知识,发现小数点向右移动的秘密。
(1)让学生把这些数量改成用米作单位。
(板书:0.009米,0.09米,0.9米,9米)
(2)提问学生把以毫米为单位的数转化成以米为单位的数,那金箍棒的长短发生变化了吗?引导学生9毫米和0.009米的大小是一样的。
(3)通过整数间存在的倍数关系引导学生观察小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4)观察小数的倍数关系和小数点移动两者之间的规律
(5)提问学生如果小数点向右移动四位,五位?小数又会扩大到原来的几倍?
(6)总结出小数点向右移动的规律
(7)四人小组讨论得出小数点向左移动的规律的方法
(8)观察整数,由整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得到小数之间的倍数关系,观察小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和小数点移动两者之间的规律。
(四)引导学生,自探小数点向左移动的规律。
1.师:刚才我们通过金箍棒的过程已经发现了小数点向右移动的秘密了!孙悟空把妖怪打败了,他会扛着那根又打又粗的金箍棒回去吗?
2.引导学生从下往上观察。
3.小组讨论参考得出小数点向左移动的规律的方法从而得出小数点向右移动的规律。
4.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
5.交流讨论得出小数点向右移动的规律。
(五)小结归纳,感触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1.让学生总结小数点向右移动的规律和向左的规律。
2.创设情境,让学生知道一个小数点的重要性。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8
学目标
1.使学生会进行简单的数据整理,能把整理的数据填入统计表.
2.使学生能根据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整理数据的能力以及根据统计表、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表或统计图回答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
能把不完整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你家有几口人?”
“我们班有多少学生?其中多少男生?多少女生”?
这些问题太简单了,通过数数就可以实现.但全市有多少人?全国有多少人?是怎样知道的呢?今天我们就共同了解一下“简单的数据整理”(板书).
二、探究新知.
1.教学统计表.
出示例1.学生住家的分布挂图(例1图).
教师指出:这张图是调查了四年级某班学生居住情况后制成的,通过这张图,一眼就可看出哪条街巷有这班学生.
2.老师进一步引导:每条街巷住了多少同学?哪条街巷的人多?最多的比最少的多几个?全班共多少同学?这时如果只看图,要准确回答以上几个问题,很不容易.
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做能使回答方便?(将各街人数分别记录下来)
我们可以用画表的方法进行整理.出示下表
街巷名称
学生人数
教师指出:第一栏不填写具体街巷名称,一般留做合计(一共多少人).
3.老师先带领学生填写两个街巷的数据,再让学生在其他街巷对应地方填写数据.然后将一共多少人.在合计栏中填写,形成完整的统计表.指出这样的表叫统计表.
街巷名称
合计
和平一巷
和平二巷
胜利一巷
胜利二巷
东大街
学生人数
41
7
8
6
9
11
4.组织学生根据表回答问题:
哪条街巷住的人最多,是多少?
哪条街巷住的人最少,是多少?
全班共多少人?
5.教学条形统计图.
为更加形象直观地表示数据的多少,常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出示画有小方格的小黑板,说明:每一格代表一个人,有几个人,就用几个小格表示,并把这几个小格涂上色.
6.老师先在纵向上注明人数0,5,10(单位:人),再在横向上标明街巷名称,然后根据学生口述,老师在相应地方涂色,制成条形统计图.
7.看条形统计图,回答:住和平一巷的比住胜利二巷的少几个人.
8.反馈练习:
下图中是同学投垒球的成绩.
姓名
小芳
小丽
小玉
小红
小梅
成绩
14米
16米
12米
18米
15米
(1)左图每格代表多少米?
(2)用图表示每人的成绩.
(3)谁投的最远?
(4)谁投的最近?
带领学生完成表示小芳的成绩的'长方形条.其他人的成绩,要求同学们在书中填空完成,并集体订正.
三、巩固发展.
1.四年级一班同学,每人从家里带来一本课外书,办起小小图书室.共有连环画13本,故事书15本,科技书6本,其他书5本.把书的本数分别填在下面的统计表里.
种类
合计
连环画
故事书
科技书
其他
数量(本)
同学们一共拿来了多少本书?根据本数制成条形图,画在下面的方格图上.
回答下面问题:
(1)一个格代表多少本?
(2)哪种书最多?哪种书最少?
(3)科技书比连环画少多少本?
(4)故事书是其他书的几倍?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完成.重点引导:合计栏应该怎样填写?学生分组完成时,可以互相讨论研究.教师巡视时重点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2.马拉松比赛的路程是42千米195米.一名运动员用2小时25分跑完全程.这名运动员平均每分钟跑多少米?
提示:先统一单位,利用此题复习“平均”的含义,为下节课学习“求平均数”做铺垫.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怎样整理数据,怎样填写统计表、统计图.用统计表、统计图进行数据整理有什么好处?(可以用统计表和统计图来整理数据.好处是清淅,直观)
五、布置作业.
活动性作业:调查一下四年级各班的人数,填入下面统计表.
班 别
合计
一班
二班
三班
人 数
(1)哪个班人数最多?
(2)二班和三班比,哪个班人数多?多多少?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根据数级正确地写千亿以内的数,会将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学具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一把算盘。
教学过程:
一、教学亿级数的写法
1.复习。
(1)指名说出从个位到千亿位的数值顺序表,教师板书出来。
(2)教师在数位顺序表的左边写出三个数(如下图)。
千百十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亿亿亿万万万
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
三万
四十万八千
七干零三万零二十
先让学生独立写,再指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每写出一个数,让学生说一说,这个数含有几级,先写哪一级,再写哪一级?是怎样写的。当写到“七千零三万零二十”时,提问:
“这个数百万位、十万位、千位、百位和个位为什么要写0?”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出万级以内数的写法法则:
1.先写万级,再写个级。
2.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o。
2.教学例2。
(1)引出课题。
教师:万级的数我们会写了,如果把这几个数改成亿级的数该怎样写呢?(在上面几个数的下面板书出例2的数,(如下图)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千百十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亿亿亿万万万
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
三万写作:30000
四十万八千写作:408000
七千零三万零二十写作:70030020
三亿:
四十亿八千万:
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
(2)教学例2。
①引导学生写“三亿”,提问:
“这个数是几级的数?先写哪一级?怎样写?其余两级怎样写?”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对照着数位顺序表板书出这个数。
②引导学生写第二、三个数,每写一个数,提问:
“这个数是几级的数?先写哪一级?怎样写?再写哪一级?怎样写?最后写哪一级?”
③比较亿级的数和万级的数的写法的异同点。提问:
“亿级的数与万级的数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点?”(亿级的数有三级,要先写亿级,再写万级,最后写个级;用一句话说就是一级一级地往下写。万级的数只有两级,要先写万级,再写个级。)
“亿级的数与万级的数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从高位写起,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o。)
3.引导学生总结多位数的写法法则。
提问:
“亿级的数,要先写哪一级,再写哪一级,最后写哪一级?用一句话怎么说?”
“有的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怎么办?”
教师板书出多位数的写法法则:
(1)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地往下写;
(2)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o。
4.介绍三位分节的写法。
教师:多位数的写法,我们是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有起每四个数位一级,来写数的。但在实际生活中,往往按照国际习惯,从个位起,每三位分作一节,节与节之间空半个数字的位置。例如,一亿二千三百四十五万六千写作:123 456 000。看课本第38页最下面的底注。对于这种写法,大家知道写出的数是多少就行了,不要求一定按三位分节法来写。
5.练习。
(1)做例2后面“做一做”中的第1题。
先对照数值顺序表,写出一个整亿的数,提问:
“这个数的最高位是多少?是几位数?这个数的末尾有几个0?”
然后,让学生不看数位表,回答:
“一个数的最高位是亿,这个数是几位数?整亿的数的末尾要写几个零?”
“一个数的最高位是百亿,这个数是几位数?”
(2)做练习九的第5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一个数的最高位是十亿位,这个数是几位数?
“一个数的最高位是千亿位,这个数是几位数?”
(3)做例2后面“做一做”中的第2题。
写数前,提醒学生想一想亿位是右起第几位,要先写哪一级。写完后,让学生读一读,看和原来要求写的数是不是一致。
二、教学把整亿的数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1.复习。
把下面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20000 l00000 53050000
让学生说说改写的方法,明确把—个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的.方法:先找到万位,把万后面的4个0去掉,写上一个“万”字。
2.教学例3。
教师:把一个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我们已经会了,那么把一个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你们会吗?
教师在上面3个整万的数的末尾添4个o变成例3,让学生仿照上面的方法,把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写完后,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一般的方法:把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要先找到亿位,然后把亿后面的8个o去掉,写上一个“亿”字。
3.完成“做一做”。
让学生按照总结出的一般方法,把题目中的各数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集体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做的。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九的第6—11题。
1.做第6题。
写完每小题中的三个数,让学生说一说个级、万级;亿级的数的写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着重说说关于零的写法。
2.做第7题。
让学生按题目要求,在算盘上拨出题目中的各数,说一说各是几位数,再写出来。
3.独立做第8、9题,集体订正。
4.做第10题。
同桌同学先互相读,然后再指名读,说一说是怎样读的。
5.做第11题。
教师念数时,要念得慢一些。学生写完后,互相交换着读一渎,看是否写对了,然后集体订正。
6.做第12*、13*题。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做这两道题。这是两道根据条件写数的题,是读、写法则的综合运用。做题前;提示:想一想o写在什么位上要读出来,写在什么位上不读出来。然后让学生试做。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测量、撕拼的方法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180°。
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合理猜想和验证三角形内角度数和等于180°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及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愿望和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探究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教学难点:
在猜想和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理解内角、内角和概念
1、谜语引入:形状似座山,稳定性能坚,三竿首尾连,学问不简单,打一几何图形猜一猜是什么?
Q:结合谜面的信息来说一说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2、介绍内角:这三个角都在三角形的里面,又叫内角。
Q:三角形有几个内角?
3、介绍内角和:把三个内角的度数加起来求和就是三角形的内角和。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内角和。
活动2【活动】观察图形
1、观察图形的变与不变
ppt依次出示
Q:这是锐角三角形,什么是它的内角和?
出示直角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指?
出示钝角三角形,内角和是指?
质疑:哪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最大?
预设1:钝角三角形内角和大。(说想法)
预设2:一样大。(说想法)
预设3:180度。
小结:三个三角形的样子不一样,大小也不一样,三个内角也不一样,但内角和是一样的。
(二)活动二:猜想内角和不变的度数
Q:这个一样的度数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1:听说过,学过。
预设2:直角三角尺上三个角的度数和是180度。
预设3:等边三角形。
这两个都是我们知道度数的特殊的三角形,请你根据这个特殊的三角形来大胆的猜猜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那任意的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度数是不是180°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
活动3【活动】测量验证
(一)思考量的方法和原因
过渡:你想怎么研究?(用量角器去量)
Q:谁来介绍介绍量的方法?
预设:要想研究内角和,只要把三个内角度数量出来再加起来看看是不是180度就可以了。
(二)动手测量
PPT:操作建议:
1、请你找到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用彩笔标序号1、2、3。
2、用量角器仔细测量后,记录角的度数。
3、列式计算出三角形内角和度数。
动手测量
(三)汇报交流:
学生1展示测量的过程。
Q:还有谁测量的这个锐角三角形,说一说?
追问:为什么同一个三角形内角和度数却不一样?
Q:你在测量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Q:观察这些数据,虽然都不太一样,但是都很接近?
小结:测量确实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三个角的度数,加起来就可以求出内角和,但是测量有误差。
活动4【活动】拼角验证
(一)思考其它验证方法
Q: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预设1:学生没有反应。
师引导:说到180度,你想到什么角?(平角)
预设2:撕拼法
Q:怎么把三个内角拼在一起?
(生不撕,教师帮助突破,撕下三个内角。)
Q:你能在投影上拼一拼吗?
预设3:折叠法
你的方法也很好,你们听懂了吗?一会儿可以试试。
预设4:描画法
Q:怎么描?你能演示一下吗?
其他同学观察他在做什么?
引语:刚才说的方法都很好,下面我们自己来试一试。
(二)动手拼一拼
操作要求:
1、请你用彩笔在纸上随意画一个三角形,并剪下来。
2、用彩笔标出三个内角。
3、尝试操作。
动手操作
(三)汇报交流
Q:你是怎么研究的?发现了什么?
(四)小结
刚才每人的三角形是自己任意画出的,形状、大小都不一样。无论是撕拼、折叠、还是描画的方法,都是在把这三个内角拼在了一起,转化成一个平角,我们发现他们的内角和都是180度。
活动5【活动】几何画板验证
引:但我们时间有限,研究的三角形个数有限,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呢?我们可以借助几何画板来看一看。
师:介绍:计算机能够帮助我们比较精确地测量出三个角的度数,并计算它们的和。
观察:老师拉动一个顶点,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小结:也就是,无论我们怎么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大小,虽然它的内角在变化,但三个内角和的却是不变的,都是180度。
活动6【练习】基础练习
1、三角形中∠1=55°,∠2=45°,∠3=?
2、直角三角形:我有一个锐角是40°,求另一个角?
3、说一说:在一个三角形中,能有两个直角吗?能有两个钝角吗?为什么?
4、拼三角形
师:两个180°不是360°吗?
小结:看来,组合以后的图形还要分清楚哪些是内角。
活动7【练习】拓展练习
(一)拓展练习
今天,我们通过自己的研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那四边形有没有内角和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课件演示。
说说这节课你的收获?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1
一、尺子
尺子是用于测量长度的工具,常见的尺子长度为15厘米或30厘米。在数学学习中,尺子可以用来测量线段的长度,帮助学生理解数值大小之间的关系。使用尺子时,需要将尺子的起点与被测量的物体对齐,读取尺子上的刻度,得到准确的'长度。
二、直尺
直尺是用于绘制直线和测量长度的工具,通常长度为30厘米。在数学学习中,直尺常用于画图、作图和绘制平行线等操作。使用直尺时,需要将直尺的边缘与绘图纸上的边缘对齐,保持笔或铅笔平行于直尺边缘,从而得到直线和准确的长度。
三、量角器
量角器是用于测量角度的工具,通常包括半圆形和全圆形两种类型。在数学学习中,量角器常用于测量角度的大小、绘制特定角度的图形等。使用量角器时,需要将量角器的中心对齐于角的顶点,然后读取量角器上刻度的数值,从而得到准确的角度。
四、计算器
计算器是用于进行数值计算和运算的工具。在数学学习中,计算器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解决一些复杂的计算题目。使用计算器时,需要正确输入数值和运算符号,按下相应的功能键,然后读取计算结果。
五、折纸工具
折纸工具包括折纸纸张和直尺等,用于进行折纸操作。在数学学习中,通过折纸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几何形状的性质、进行几何构造等。使用折纸工具时,需要按照规定的步骤进行折叠,保持折痕整齐、准确。
综上所述,四年级数学学习中常用的工具包括尺子、直尺、量角器、计算器和折纸工具等。这些工具能够帮助学生进行长度测量、画图作图、测量角度、进行数值计算和进行折纸操作,提升他们的数学学习效果和理解能力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结合律,能够应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2、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乘法结合律的应用。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讨论法、尝试教学法
授课时间: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前面我们学习了乘法交换律,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乘法结合律。
板书课题:乘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
问:同学们,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教学新课
1、学习乘法结合律
出示例2,让学生默读题目,弄清题中的条件和问题,齐读后,用两种方法解答出来。
(5×4)×2 5×(4×2)
=20×2 =5×8
=40(个) =40(个)
让学生说说解答思路。
教师:这两种思路,都求出共有40个球,既然这两个算式的结果是相同的,我们就可以用等号把这两个算式连接起来。
比较一下等号两边的算式,她们的相同点是什么?
它们的不同点是什么?
再出示两组算式:(15×4)×10( )15×(4×10)
(125×8)×5( )125×(8×5)
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相等说明了什么?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
比较上面的三个等式,仔细分析一下这三个等式,并回答下面的问题。这三个等式中,等号的两边都是几个数相乘?这三个等式中,等号两边的三个数系统吗?等号两边的 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多让几个同学发言。让学生打开教科书看例2后面的'结语,先请一个同学读一遍,再让全体学生齐读。接着,教师指出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用字母表示:a× b×c=a×(b×c)
做第28页前半页“做一做”
2、教学例3
出示例3 43×25×4
如果按照运算顺序计算,应该先算什么?
想一想,怎样计算可以使计算比较简便?根据是什么?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板书:
43×25×4
=43×(25×4)
=43×100
=4300
3、教学例4
出示例4 25×43×4
让学生讨论,这道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让学生自己做,集体订正。
教师板书:254×43×43×4
=25×
=100×43
=4300
比较例3和例4的共同点,使学生知道在计算连乘时,可以先把能凑成整百或整十的数先乘起来,使计算简便。
三、巩固练习。
1、做第28页最后“做一做”中的题目。
2、做练习五的第6—9题。
四、作业:练习五的第10、11、12题。
五、小结
什么叫乘法结合律?
附板书:
乘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
(5×4)×2 5×(4×2)
=20×2 =5×8
=40(个) =40(个)
43×25×4
=43×(25×4)
=43×100
=4300
25×43×4
=25×4×43
=100×43
=4300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9—60页练习十二的第20—25题。
教学目的:
1.通过对加、减法各部分问的关系的应用,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这些关系的理解。
2.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做练习十二的第20题。
让学生把口算结果写在练习本上,同桌同学互相订正。
二、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
1.做练习十二的第2l题。
让学生先自己写,写完后说一说所写的加、减法算式分别是根据什么关系写的。
2.做练习十二的第22题。
写出两小题的得数后,让学生说一说各是根据什么关系写出的`。
3.做练习十二的第23题。
第(1)题,既可根据加法交换律交换两个加数再加一遍进行验算,又可根据一个加数 =和-另一个加数的方法用减法进行验算。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验算并说一说两种验算 方法的依据是什么。
第(2)题,两种验算方法都是根据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来进行的。做完后,也要让学生说说验算的依据,以培养学生有理有据地思考问题。
三、简便算法
1.做练习十二第2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多说各题是怎样计算的。
2.独立完成练习十二的第25题。
四、选做题。
学有余力的学生做下面的题。
1.做练习十二的第26*题。
2.做练习十二的第27*题。
3.做练习十二的第28*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
教材第63、第64页的内容及第65页练习十五的第4、第5、第9、第10题。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探究,掌握三角形的分类标准及方法,体会每类三角形的特征,并能够识别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2、通过观察、分类记录等活动,折、剪等操作,提高学生的探索精神、归纳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同时懂得合作可以提高效率的道理。
教学重点:
通过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别从三角形的角和边两个方面的特征,对三角形准确的地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能够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以及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各种三角形图形。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如果让你把班里某一个小组的同学分成两组,你将如何分组呢?
(学生回答)
师:既然如此,如果把三角形进行分类,你觉得应该按什么样的标准来分呢?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原因)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两种方法,按边分或者按角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分类。
(板书:三角形的分类)
二、自主探究
1、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课件出示例5.
师:用量角器量出每组中每一个三角形的每一个角的大小,看看三角形中每个角是多少度?各是什么角》
生1: 通过测量发现,有些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是锐角。
生2:有些三角形有一个直角、两个锐角。
生3:有些三角形有一个钝角、两个锐角。
师: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钝角三角形。
2、把三角形按照角进行分类。
师:如果把所有的三角形看做一个整体,那么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都可以分别看作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你会画图表示吗?
(课件出示三种三角形的关系图)
3、认识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和斜边。
(课件出示直角三角形图)
师:在直角三角形中,夹直角的两条边叫直角边,直角所对的边叫斜边。你能用直尺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吗?测量后你会发现什么?
生:通过测量发现,在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中,斜边最长。
4、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课件出示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图)
师:观察三角形的三条边会发现什么?
生:有的三角形的三条边都不想等,有的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有的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
师:在数学上,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有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又叫正三角形。
5、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各个部分的名称。
师:在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两条边叫做三角形的腰,另一条边叫等腰三角形的底,两腰的夹角是等腰三角形的顶角,腰和底边的夹角是三角形的底角。在等边三角形中,三条都相等的边都叫三角形的边。
6、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师:你能说说等边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吗?
生:两腰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所以等边三角形师特殊的等腰三角形,但是等腰三角形不一定是等边三角形。
7、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各自角的特征以及认识等腰直角三角形。
通过测量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角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三角形的各个角都相等。
有些直角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有两个角相等,这样的三角形在数学上叫等腰直角三角形,如常用的直角三角板中的一种。
三、探究结果汇报
师:哪一组的同学愿意为大家展示一下按角分类的成果呢?
(老师根据学生的讲述板书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师:按边分呢?
生:三角形按角分可以分成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按边分可以分成任意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四、师生总结收获
师: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懂得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生:三角形可以按边分类,也可以按角分类。
师: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数学方法?
生:分类。
师:分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和重要,因为运用了分类方法,我们的生活才变得井井有条,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舒心,更加精彩。
五、板书设计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2.能正确地用“四舍五人法”求近似数.
3.使学生理解保留小数位数越多,精确程度越高.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取近似值对结果的精确程度的影响.
教学难点:
理解保留小数位数越多,精确程度越高.
教学方法:
探究交流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课型:
1课时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情境图,电子秤上显示的数据和售货员的话,提出疑问怎么会不一样?引出“四舍五入法”
2.引出近似数,复习整数求近似数。
(二)探究交流
1.出示情境图,在实际应用小数时,往往也没有必要说出它的准确数,只要它的`近似数就可以了。提出0.984的近似数是多少?小组讨论后指名汇报。
(根据学生汇报现场操作展示在多媒体PPT中,插入函数能在播放时在方框里输入学生汇报结果,能及时将学生的想法展现在课件上)
2根据汇报结果,分别具体探讨保留两位小数的近似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整数后的近似数。并说一说操作的过程。
3、强调取近似数的要求不同表示方法
4、小组探讨1与1.0的精确度
5、引导通过线段图理解保留一位小数是1.0,小数末尾的0,应当保留,不能去掉。
6、总结:刚才是利用什么方法求0.984的近似数?独立完成想一想后在小组中交流,找不同说原因。
(三)巩固练习
1、选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1)保留( )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
①一位 ②两位 ③三位
(2)如果要求保留三位小数,表示精确到( )位。
①分 ②百分 ③千分
2、求下面小数的近似数
(1)保留两位小数
0.256 12.006 1.0987
(2)精确到十分位
3.72 0.58 9.0548
(选两组,整组4人一起在电脑前讨论后,将本组答案用电脑操作展现在课件上放映呈现给大家)
3、按要求填出表中的近似数
4、拓展题
四、全课总结
1、数学课将结束了,你有哪些收获?在哪方面还需努力?
2、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课本73页的知识,打开课本,认真看一看课本,找出书中你认为需要掌握的知识用笔做个记号,然后大声地朗读出来。
课后作业: 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板书设计: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0.984≈0.98 0.984≈1.0 0.984≈1
小于5,舍去 大于5,向前一位进1 大于5,向前一位进1
表示近似数的时,0不能去掉
课后反思: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小学数学教案10-23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经典】07-06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07-21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01-09
小学数学教案10-04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6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3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5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5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