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一年级数学教案

一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4-07-04 15:35:26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一年级数学教案15篇【荐】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年级数学教案15篇【荐】

一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课本第70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10的加法与10减几,并巩固10以内的加、减法。

  2、在练习过程中,初步感受加、减法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3、在练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10的加法与10减几。

  教学难点:

  巩固10以内的`加、减法。

  课前准备:

  课件、投影、光盘。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口算。(口算卡片)

  7-5 4+4 8-5 3+2

  6-3 5+0 9-5 6-6

  6+3 9-3 9-8 2+6

  5+3 9-7 8-2 1+7

  2、一图四式。

  (1)出示第1题图,指名说说图中葫芦的个数。

  (2)在书上写出四个算式,并在小组中交流每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3)反馈,说说写出的算式,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算式。

  (4)小结:根据一幅图,我们可以列出四个算式,其中两个加法算式,两个减法算式。

  二、基本练习

  1、完成第2题。

  (1)出示第2题图,让学生看图说说:图上有些什么?告诉我们什么?

  (2)师:小蜜蜂各应该采哪一朵花上的花粉呢?请小朋友在书上用线连一线,帮助小蜜蜂正确采到花粉。

  (3)汇报交流,说说你是怎样连的,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连线。

  2、完成第3题。

  (1)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开火车。

  (2)奖励口算又快又准的小朋友。

  (3)让学生在书上填写得数。

  三、综合练习

  完成第4题。

  (1)出示第4题。

  (2)学生比较第一组数,指名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上下两题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比较算式与数的大小时,先要算出算式的得数,再比较)

  (3)在书上完成其它的题目。

  (4)反馈交流,集体订正。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1. 7+3=10 10-7=3 3+7=10 10-3=7

  3. 1 8 9 10 9 5 10 3 4 10 2 7

  4. 2 4 3 2

一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跳绳(“8”和“9”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具体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有关“8”和“9”的加减法,并能正确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和涂色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实践等良好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情境图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加以解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同学们,我们马上就要举行跳绳比赛了,你们想不想取得好成绩?要想取得好成绩,我们得怎么做呢?同学们

  说得很对,要想取得好成绩,就要加强练习。你们看,操场上的.这些同学,他们练得多认真呀!

  2、出示跳绳图。

  (1)师:仔细观察这幅图,你都看到了什么?根据你所看到的内容,你都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仔细看图,自己小声说一说。

  指名汇报。(举例)

  ①有2个同学抡绳,6个同学跳绳,一共有几个同学呢?

  2+6=8,6+2=8

  ②有4个女同学,4个男同学,一共有几个同学呢?

  4+4=8

  ③跳绳的同学中有3个人穿裙子,5个人穿裤子,一共有几个同学呢?

  3+5=8,

  5+3=8。

  学生说教师板书:

  6+2=82+6=84+4=8

  1+7=87+1=83+5=8

  5+3=80+8=88+0=8

  把上面的加法算式读一遍。

  (2)师:你能提出减法问题吗?试一试。

  先在小组内小声说一说,再指名汇报。例如:

  a、操场上有8个同学在跳绳,有4个女同学,有几个男同学?

  b、操场上有8个同学,有2个同学在抡绳,有几个同学正在跳?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减法算式。

  二、画一画。

  1、师:现在,老师想为你们引荐一位新朋友,你们愿意吗?

  2、出示大象图。

  1)这是谁?

  师:大象伯伯正在装修房子,他想把这九块瓷砖涂上颜色,你们看它多辛苦呀,你们愿不愿意帮助大象伯伯呢?如果

  由你们来替大象伯伯涂色,你们想怎么涂呢?请同学们拿出纸和一根油画棒,自己动手画一画。同桌两人一组,一人

  涂色,一人列出算式,针对同桌涂色的情况,想一想你都能列出哪些加、减法算式呢?

  3、组织全班交流。

  三、试一试。

  1、出示:

  7+2=□9—4=□4+4=□

  6+3=□8—5=□8+□=□

  5+□=8□—4=5□=1+8

  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订正,针对重点题目进行指导。如:5+□=8□—4=5□=1+8

  四、练一练(第35页)

  1、说一说,填一填。

  看图说说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然后列式。

  全班订正。

  2、口算第35页第2题。

  学生都能算对。

  3、数学游戏:凑成9。

  每组准备1~8八张数字卡片,拿出卡片,找朋友,两个数能凑成9的卡片放在一起为好朋友。

  4、数学故事:八戒吃瓜。看图讲故事,根据故事情节列出相对应的算式。

一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2、53页的例1、例2及“做一做”,练习十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1元、1角、5角的纸币和硬币与1分、2分、5分的硬币九种人民币,理解1元=10角,1角=10分。

  2、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并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认识较小面值的人民币。

  【教学难点】

  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1、谈话交流。

  同学们,你们自己去买过东西吗?买东西时要用到什么呢?(学生答:钱)那你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吗?(人民币)

  2、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些小面值的.人民币,并学会正确使用它们。

  [板书课题:认识人民币]

  二、引导探索,认识人民币

  1、组内交流,初步认知。

  每个小组桌面上放一个信封,里面放有一些小面值的人民币,请同学们认一认,把你认识的人民币在小组里介绍一下,然后认真观察人民币上都有什么?注意要互相谦让,不要损坏人民币。

  2、分组汇报,交流展示。

  谁愿意到前面来把你认识的人民币介绍给大家?要先说出你介绍的人民币的面值(就是多少钱),再简单说说你是怎样辨认出来的。

  人民币上都有什么呢?引导学生观察。

  师:我们可以通过看阿拉伯数字知道它是多少元。你通过这种方法还认识哪些人民币?

  师:人民币上大写的汉字还有壹、贰、伍等。

  板书:壹、贰、伍

  生1:我认识1元的纸币,我是通过看颜色认识的。1元是绿色的。

  生2:我还认识5角的纸币,5角的正面有两个少数民族的人像,背面有国徽。

  小结:

  1、认识人民币的办法很多,不仅可以通过颜色、数值,还可以通过图案进行辨认,也可以将这几种方法结合起来辨认。

  2、国徽代表我们伟大的祖国,所以,我们一定要像热爱我们的祖国一样爱护人民币,不要在人民币上乱涂乱画,更不要损坏人民币。

  三、认识人民币的单位,了解元、角、分之间的进率

  1、简单分类,了解人民币的单位。

  (1)给这些人民币分分类,小组内研究分类的方法。

  (纸币和硬币)

  (2)学生汇报不同分法,教师板书“元、角、分”,介绍元、角、分就是人民币的单位。

  (板书:元、角、分)

  2、探究元、角、分的关系。

  我们认识了人民币,现在老师想买一支一元钱的自动铅笔,请同学们想一想,我可以怎样付款。

  这些付款方式都对吗?为什么呢?(板书:1元=10角)

  你们知道1角等于多少分吗?

  引导学生拿人民币学具摆一摆。

  (板书:1角=10分)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学生交流汇报。(学生交流后强调:认识人民币可以通过颜色、图案、文字来辨别,以及1元=10角,1角=10分)

  (1)填数。

  1角=()分

  8角=()分

  70分=()角

  60分=()角

  2元=()角

  30角=()元

  3元2角=()角

  4角8分=()分

  12角=()元()角

  12分=()角()分

  (2)在○里填上“+”或“-”。

  9分○7分=2分

  12分○5分=1角7分

  90元○4元=94元

  8角○3角=1元1角

  40分○60分=1元

  9角○5角=1元4角

 1、在○里填上“>”、“<”或“=”。

  9角○1元  8角9分○9角8分  1元○10角  3角7分○4角

  9分○1角  1元○9角  9分4元○4角4分  8元4角○10元

  2、计算。

  5角+2角=  7元+3角=  5分+4分=  3元4角-8角=

  2元8角+5角=  30元+8元=  1元-7角=  1元-10分=

 一、换人民币。

  1、1张1元可以换成()张5角。

  2、1张10元可以换成()张2元。

  3、1张50元可以换成()张10元。

  4、1张10元可以换成()张5元、()张2元和()张1元。

  二、应用题

  1、明明有100元钱,买书包用去50元,还剩多少元?

  2、一个计算器50元,明明现在有40元钱,想买一个计算器够吗?明明还差多少钱?

  3、星期天妈妈去买菜,用去16元后还剩下10元,妈妈原来有多少钱?

  4、王老师去体育用品商店买了一个56元的足球和一个40元的篮球,王老师一共用去了多少钱?

一年级数学教案4

  目的要求

  1、让学生认识1元及1 元以下的人民币,知道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1元=10角,1角=10分。2 、让学生初步认识商品的价格,在活动中感受1元的实际价值,获得一些简单的购物经验。3、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养成爱护人民币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难点: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及互换。

  一、 导入新课。

  在日常的生活中,爸爸妈妈经常要买东西,小朋友上学要买文具,这些东西都是用什么买来?(钱)对了,买东西离不开钱,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人民币的知识——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

  二、 新授。

  1.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

  (1)出示书66页第一幅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提问。

  a.图中画些什么?

  b.三名孩子在做什么?

  三名孩子要买东西,买东西要用人民币,你认识下面的人民币吗?(2)出示1元、1角、1分的硬币。

  a.先让学生自己辨认,再指名回答。

  b.教育学生人民币是我们国家印制的,人人都要爱护,不能在上面乱涂乱画,不能乱折或损坏。

  (3)出示教材第66页第二幅图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提问:

  a.图中的学生说了什么?营业员阿姨说了什么?从他们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请你从自己所带的人民币中拿出1元来。

  (1元=10角)(有的学生拿一张1元,有的学生拿10张1角,都可以,进一步建立元与角的进率关系。)

  b.从图中我们已经知道1元=10角、那么你知道1角等于几分。请你从自己所带的人民币拿出1角来。

  (1角=10分)(有的学生拿一张1角,有的学生拿10个1分。都可以,进一步建立角与分的进率关系。)

  c.完成书第66页填空,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1元=10角 1角=10分

  学生齐读。

  (4)除了1元,1角,1分以外,1元以下还有这样一些人民币你认识吗?(出示教材第67页第一幅图)

  (5)刚才我们学习了1元以下的人民币,谁来说说1元以下的人民币有哪些?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小结:

  1元以下的人民币有5角、2角、1角的纸币还有5角、1角、5分、2分、1分的硬币。

  三、换一换

  1)1张1元纸币可以换成几张5角的?几张2角的?几枚5分硬币可以换成1枚1元的?同桌两人换一换。

  学生活动,老师巡视,了解活动情况。

  2)指名说说换的结果以及为什么这样换?

  四、练习:

  1、第1 题。

  连一连,看谁都能连对。

  2、算一算。第2、4题。

  得出元和元加得几元,角和角加得几角,分和分加得几分。10角=1元

  3、付一付。第3题。

  五、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数学教案5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景,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使学生熟练的掌握这部分内容,并为学习更深的几何知识奠定基础。新的课程标准对本册教材图形部分内容总体要求是、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名称、会比较角的大小。本节课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能在具体情境中找到角。并能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实践思想,同时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团结合作,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能准确的判断出各种图形,也就是说学生已具备了关于角的感性认识。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形象思维为主,这部分内容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如果让学生找这些图形,对学生来说一点也不困难,但学生在抽象出角的过程中,说出角的特点,会比较困难。有可能混淆生活中的角与数学意义上的角,如可能会跟钉子尖混淆,因为那些东西摸出来也是扎扎的。还有可能出现认为两条边长的角就大。所以本节课要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在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如找一找、摸一摸画一画等活动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以及突破学习角的难点。最后建立角的表象,认识数学意义上的角。

  教学目标

  1、能够初步认识角,形成角的初步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能辨认直角、锐角、钝角。知道角的大小与边得长度无关,与两边张口大小有关。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实践思想,3、同时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团结合作,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本节课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能在具体情境中找到角。

  难点:并能理解交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预习要求:

  拿出自己的七巧板,看一看教材第4页的内容,并根据课本内容拼一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了解七巧板的构成及拼摆七巧板,进一步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拼七巧板使学生巩固已经认识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通过摆给出的图案和自由摆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体会图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进一步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及平行四边形的`知识。

  教学难点:

  拼指定图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谈话:同生们喜欢看动画片吗?

  (播放动画片《打乒乓球》)

  (2)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①从动画片中你看到了什么?

  ②想知道这段动画片是怎样制作的吗?

  (课件出示用七巧板拼成的“打乒乓球”的图形)

  (3)引导观察,导入新课。

  图中共有几种物体?仔细观察每种物体,它们有什么特点?

  (都由七块拼成,用一套七巧板拼成)

  (板书:七巧板)

  二、认识七巧板

  七巧板制作过程:

  谈话:想知道七巧板是如何制作的吗?

  (多媒体演示七巧板制作过程)

  引导观察,发现图形间的关系。仔细观察,这些图形有何不同?(颜色、大小、形状均有不同)见附页1

  (1)从大小上比较。

  ①哪些图形?

  ②两块的有何特点?如何验证?

  (请学生展示验证过程)

  ③哪些图形最小?有何特点,如何验证?

  (请学生同位交流验证过程)

  (2)从形状上比较。

  谈话:除颜色和大小外还有何不同?(形状)

  哪种图形最多?有几个?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这儿有个图形很有意思,它被三角形团团包围着,(指出)它叫什么呀?(正方形)

  说说你是怎么判断它是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

  这个图形很有意思(指平行四边形),你觉得它漂不漂亮?为什么?(课件闪动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观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并告诉学生这个图形的名称是“平行四边形”)

  (3)数一数,算一算。

  一起数一数,这里有几个三角形?几个平行四边形?几个正方形?

  教师接着板书:△□5+1+1=7(块)

  三、拼一拼,练一练

  (1)师示范拼。

  取两个大三角形拼一个正方形。(用展示台展示拼摆过程)

  (2)生用两个大三角形自由拼图。

  可以拼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均展示。

  (3)拼指定图形。

  谁能拼出大一点的三角形?七巧板中的拼图想用几块就用几块。

  学生自由拼,师巡回指导。

  展示不同拼法,计学生口述“用了几块什么样的图形拼成的三角形”。

  (4)分组比赛:拼第4页“你知道吗”中的四个图案。

  ①自由拼。学生操作,组内交流。

  ②集体展示。

  四、总结延伸

  (1)这节课你觉得有趣吗?为什么?

  (2)回家用七巧板拼摆出有趣的图形,并编成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七巧板

  5+1+1=7(块)

一年级数学教案6

  一、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上一册“认识钟表”的基础上教学的,上册学生已认识整时和半时,这里主要教学认识几时几分。

  二、教学目标

  1、会读、写几时几分。

  2、通过直观演示和操作,知道1时=60分。

  3、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三、教材说明

  1、从上课起立情境图引出,分两个层次教学。

  (1)先教学5分5分地数,因为钟面上一个大格是5分,先教学5分5分地数,学生比较容易掌握。P81先让学生通过填数,认识钟面上每个大格对应的是几分,再出示两个时间,让学生利用刚才钟面上每个大格表示多少分来读取,第一个时间是几时5分,是最基本的。为了让学生直观地看出,分针走过了多少分,教材把分针走过的区域涂上了颜色。

  (2)1分1分地数,也是在5分5分数的基础上教学的。P82例2,左图通过5分5分数的方法读出4:15,右图在此基础上,接着往下数16分、17分、18分、19分,并且把一分一分数的过程清楚地标示了出来,以帮助学生读取。

  这一思路在“做一做”中得到了体现。教材把分针经过的大格,都注明了对应的分钟数,以提醒学生在5分5分数的基础上,1分1分地往下数。

  2、为了让学生感受时间与生活的联系。

  (1)P83第1题,结合儿童的一天,练习5分5分地数时间,感受时间与自己生活的联系,注意良好作息习惯的养成。

  (2)P85第8题,结合一个同学快乐的星期天,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时间。上面四幅图把小朋友周末一天的活动,按先后顺序排列了出来,下面的时间没有按顺序排列,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将上面的.图与下面的时间对应起来。

  (3)P85生活中的数学,给出了升国旗,火车票两个实例,让学生感受时间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受到国旗教育。

  四、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用上午、下午、晚上,帮助学生说出时间。

  教材中釆用12时记时法,不用24时记时法,老师在教学时就注意用上面的词语,帮助学生说时间。

  2、注意通过直观操作,认识时间。

  关于时与分的关系的教学,可以通过实际拨一拨来体会。教材是用三个连续的图,动态演示时与分的关系。为了看清时与分的关系,还将时针、分针走过的区域分别涂上不同的颜色,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1时=60分。

  在这里,除了让学生认识时与分的关系,还应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上学期学生学过了半时,但对于半时为什么用30来表示,可能不太理解,这里可以结合分针、时针转动的关系,使学生看到当时针转过半个大格时,分时正好转过了半个钟面,所以半时写成30,分针正好指着30分,所以12时半可以写成12:30。

  这一单元,老师们反映比较难,读分针还是比较容易的,关键是读时针,当时针不是正好指着整时时,学生往往弄不清,究竟是几时。对此,老师可以通过拨表,加强几时多一点的教学。也就是拨出整时,再多拨一点点,让学生观察时针的变化,确定时针指的是几时。如有条件,可以在教室里放一个钟表,经常性地认读。将认读时间作为一个长期性的练习,帮助学生逐步认识时间。

一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页的例3、例4,第3页做一做,练习一第10~13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确定积的小数位时,位数不够会用0补足;

  使学生初步掌握“当乘数比1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在积中点小数点时,位数不够如何用“0”补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7×0.84.2×0.31.3×0.5

  口算并说说怎样想的?

  2、指名说说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3、把下面各数缩小1000倍

  12.5256103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30.056×0.15

  (1)启发提问:①怎样列竖式?要不要小数点对齐?为什么?

  ②怎样把0.056×0.15转化成整数乘法?

  ③按整数乘法乘出来的积,比原题的结果扩大了多少倍?

  ④要得到原来的积,该怎么办?

  ⑤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怎么办?

  (2)强调:计算小数乘法在点小数点时,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就要在小数的前面补零。

  注意:先点小数点,再去掉小数末尾的零

  (3)验算:交换因数位置后让学生说说0.056×0.15、

  0.15×0.056各求的是什么?然后进行检验。

  (4)练一练

  1.3×0.050.025×1.8

  2、教学例4

  (1)指名读题

  (2)列出算式:这题该用什么方法计算?

  (3)说说18.5×2.4表示什么意义?

  (4)指出:以前表示两个数的位数关系的都是整数,现在倍数关系也可以是比1大的小数,就象这里,18.5的`2.4倍就是求18.5的2倍和18.5的十分之四合起来是多少?

  求18.5的2倍用乘法,求18.5的十分之四用乘法,因而求

  18.5的2.4倍也用乘法。

  (5)算出得数(学生自练后填在书上)

  集体订正

  3、观察例3,例4,比较积和被乘数的大小

  (1)小组讨论并填表:当积小于被乘数时,乘数有了什么特点?(与1比较是怎样的关系)

  当积大于被乘数时,乘数有了什么特点?

  为什么有这种规律?

  (2)做一做

  先判断一下,积比被乘数大还是小,再计算

  指名板演,其余自练

  集体订正,说说怎样算的

  三、巩固练习

  1、P5第10题小组形式,小组长报题,组员抢答

  汇报情况,共同纠正易错题,择题说说口算步骤

  2、判断下列各题是否正确,为什么?

  0.2812.2

  ×0.5×0.5

  ───────────

  0.014061.0

  3、P5第12题做在书上后集体订正,指名说出每道题对错的理由

  4、P5第13题自练后评讲

  四、全课

  今天学习的小数乘法,在点小数点时碰到了什么问题?怎么解决的?乘数比1小时,积比被乘数大还是小?反过来呢?

  五、布置作业

  P5第11题

  六、板书

  一个数乘以小数

  例3注意点

  计算过程表格

  例4

  计算过程

一年级数学教案8

  一.单元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课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27-30页。

  包括三个例题内容:

  例1让学生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

  例2感知平面图形的关系。

  例3通过拼搭活动,感知立体图形的关系。

  二.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及合作交流和初步的创新意识。

  三.教材分析

  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与图形和空间有关,良好的空间观念是学生数学素养重要内涵。学生形成了良好的空间观念,不仅可以从形状上去认识周围事物、把握事物的特征,描述事物间的关系,而且也为进一步发展能力奠定基础。因此,在《标准》中,空间与图形是大力加强的内容。根据这一要求,教材一方面安排了“图形的拼组”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提供了图形更为丰富的内容和素材。通过对所学图形特征及图形间关系的感知,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另一方面,教材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探索性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操作、探索的活动中,观察、感知、猜测,感受图形之间的关系与变化的奇妙,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另外教材还根据儿童的已有经验和兴趣特点,设计了大量的观察、操作、游戏等活动,即那些学生能亲自参与又有趣的活动。如长方形纸做圆筒,用三角形拼出美丽图案等,丰富学生对图形关系的感知认识,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图形的拼组”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辨认和区别所学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了,那么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是把握好教学要求,既不能在上学期的基础上简单重复,又不能拔高教学要求。

  1、“认识物体和图形”与“图形的拼组”两个单元不同的教学要求:

  (1)认识物体和图形:一年级上册: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其中教材中也有拼摆,但只是用所学的图形的形状拼搭一些有趣的图案和事物,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图形的认识,从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同时体会图形的显著特征。如,知道球、圆柱容易滚动,长方体、正方体不容易滚动等。

  (2)图形的拼组:一年级下册: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一些特征,如,知道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长方形的对边相等,三角形由三条边组成等。并感知平面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在这里,长方形、正方形角的特征,长方体、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是不要求学生掌握的。因此,这块内容的教学重、难点就是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2、教材编排呈现特点

  (1)教材编排体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例1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教材通过一张长方形纸和一张正方形纸,让学生沿所标虚线折一折,体会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从而使学生了解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在此基础上,用一张长方形纸做出一个风车。这些都和生活贴近,它们与其说是数学知识,不如说是生活中的手工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体会了平面图形的特征,又看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如把长方形纸折成正方形纸利用了正方形四边相等的特征;把正方形剪成四个三角形时,看到了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转动风车时,又看到了风车所转动的路径是一个圆。教材这样编排,我认为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知道数学知识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2)教材在编排上具有开放性和创造性的特点。

  比如例2是一个拼组活动,这里提供的是一个让学生体会平面图形关系的思路,具体活动时,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拼。拼完后交流一下拼的情况,说一说用了几个什么图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例3也是一个拼组活动,但拼组的是立体图形,其意图和例2一样。这些开放的特点,为我们教师灵活组织教学和学生创造性学习实践开拓了广阔的天地。

  再比如,练习六的第1题,给了两种颜色的大小相同的一些三角形,让学生按自己的兴趣,发挥想象力来拼组一些图形。学生可以创造出许多我们想不到的美丽图案。这里,学生不仅有了学习的兴趣,还感受到了几何美、数学美。像这样的题,都具有开放性和创造性的特点。

  (3)教材中安排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给了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

  教科书第27-30页中很多地方,如例2、例3的拼组活动、练习六的第1题、最后的折纸飞机手工活动等都给学生自主实践的机会。可以说这些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得到了充分的自由,成了名副其实的学习的主人。

  四.教学建议

  以下提出的各项教学建议,属不成熟个人意见,仅供参考和借鉴。

  (1)应尽量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中获得好的情感体验。

  “图形的'拼组”这一单元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再加上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经验,所以我们老师在设计教学中就完全有理由放手让学生以合作的形式共同探索尝试,让他们在思想的交流碰撞中得到启迪,能够创新,我们老师何乐而不为呢!最重要的是,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从同伴身上获得欣赏、倾听、包容等情感体验是我们教师单凭简单的师生交流无法给予的。这些也是以前我们所欠缺的。所以,教学时我们老师只需创设大量的让学生操作折纸、做风车、变魔术(用一张圆形纸剪一张正方形纸)、拼图、搭积木等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情境就可以了,学生就会在轻松、和谐、愉快的氛围下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人。

  (2)教学时要从已有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出发,切忌重复学生已会的知识。

  比如例1“平面图形的特征”,学生的已有知识可以辨认和区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这里,我们教学时就不应再教给学生哪个是正方形、哪个是长方形、哪个是三角形、哪个是圆。而是应该让学生通过折、剪等操作活动,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如果还是简单重复已会的知识,这样只能扼杀孩子们的创造力,使他们对数学失去兴趣。

  (3)进行的探究活动鼓励学生要充满个性。

  学生由于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也会不同。如教科书第30页最后的一个折飞机活动,由于学生个体不同,会有不同的折法。常说探究方显创新本色。为了学生个性的张扬,我们老师应该鼓励,尊重学生有不同的思路,绝不要强迫学生放弃自己的方法。做到努力实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4)要活动就让学生真正活动,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

  我们组织学生折、剪、拼、摆等操作活动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流于形式,水过地皮湿。因为这样的活动,只能使学生对数学活动失去兴趣。更无从说能从合作中获得有关团队意识、协作精神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体验了。

  课时安排的建议:

  这一单元“图形的拼组”共2课时,分为“平面图形的拼组”和“立体图形的拼组”。我们在安排内容时可把第27页的例1、例2,第28页上部分的做一做为第1课时;第28页的例3、下部分的做一做为第2课时。

  第1课时《平面图形的拼组》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了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之后,通过动手拼组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及图形之间的一些关系:主要有三个知识点(1)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点(2)图形之间的互相转换(3)几个相同的图形可以拼组成一些图形,从而揭示一些图形的组成。这是一节可视性、操作性很强的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来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它无论从内容的选材上还是表现形式上都给人全新的体验。针对新教材,我们在设计本节课时就要力求体现《标准》精神,把新理念融入课堂当中,整堂课都应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为主,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际操作,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充分的参与中去感悟,去体验。

  具体教学可以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通过学生大量拼摆图形,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美。

  (4)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第2课时《立体图形的拼组》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中,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学生提供一些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探索。这一节课在设计上可分三个教学环节来进行教学。第一个教学环节是感知特征。首先让学生观察正方体、长方体的各个面都是什么形,不仅对已有的知识进行了复习,也培养了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能力。第二个教学环节是图形的拼组。这里包括正方体的拼组、长方体的拼组、正方体和长方体放在一起的拼组。我们老师要本着新课标所提出的“空间观念的建立,必须以学生的亲身体验为基础”让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探索。教学时始终可让学生按自己的意愿和喜好来拼组,然后拼好后互相交流欣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到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欣赏到了几何美和数学美。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去欣赏他人的良好心态。第三个教学环节是做纸筒。可以提出“你能用一张长方形或正方形纸,借助胶水的帮忙,做一个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吗?”这里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操作,使他们初步体会到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

  具体教学可以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拼摆,使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善于与人合作,从多角度去欣赏他人的良好心态。

  这一单元2课时教学是按照教科书和教学用书的编排意图来制定的。但我认为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可以开放教材、活用教材把这块内容分3课时进行教学。2课时教学时,例1──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包括一个做风车活动),例2──感知平面图形的关系的教学内容,为第1课时“平面图形的拼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和年龄特征,考虑到教学时间的限制,可以大胆地冲破了教材和教参的束缚,依据新理念重组教学内容,再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这一节课内容分解为两课时。怎样分呢?可以将教科书中规定选用的一页半教材内容(例1、例2、做一做),改为只用半页教材内容(例1),删去例2──感知平面图形的关系(拼组活动),再增加“探究各种平面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为第1课时。然后按“感知特征”→“探究关系”→“做风车”这样的顺序来呈现教材,课题也就要相应调整,叫“图形的转换”也许适当些。那例2──感知平面图形的关系(拼组活动)就为第2课时“平面图形的拼组”。第3课时的内容就为例3──感知立体图形的关系(拼组活动)。当然,根据不同班级的实际情况,我想各位老师也会有具体不同的课时安排。应该说不管怎样安排都是为了更好地展示教材内容,力求做到开放教材、活用教材,使教材为我所用。

一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课本第86-8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能够运用已有知识计算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和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难点:

  能理解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挂图、小棒、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复习儿歌。

  1个十,1个一,合在一起是11;

  1个十,2个一,合在一起是12;

  1个十,3个一,合在一起是13;

  1个十,4个一,合在一起是14;

  1个十,5个一,合在一起是15;

  1个十,6个一,合在一起是16;

  1个十,7个一,合在一起是17;

  1个十,8个一,合在一起是18;

  1个十,9个一,合在一起是19;

  2个十,合在一起是20;

  二、探究交流

  1、教学例题。

  (1)出示图画。

  问:同学们,图上有什么?有几个?如果让你列出四道算式,你会吗?先和旁边的小朋友商量商量。

  (2)请学生发表意见,教师板书:

  10+5= 15-5=

  5+10= 15-10=

  (3)发表意见。

  问:有哪个小朋友摆的是10+5的?请你说说,你是怎么摆的.?

  (提示学生:10就是1捆小棒。)

  问:如果没有小棒,你该怎么想10加5等于15呢?可以先小组讨论。

  教师:因为1个十5个一合在一起是15,所以10加5等于15。

  (5)思考:10加3等于多少?为什么?

  那么10加9呢?

  (6)我们已经知道了10加5等于15,你能很快说出来5加10等于多少吗?为什么?(加号两边的数交换位置得数不变。)

  同样道理,那么3加10等于多少呢?9加10呢?

  教师小结:看来,十加几就等于十几,几加十也等于十几。

  (7)那么15-5等于多少呢?谁来用小棒摆一摆?

  1捆零5根减去5根,就剩1捆,就是10。

  如果是17-7呢?18-8呢?

  小结:看来十几减几就等于10。

  (8)小组讨论15-10等于多少,为什么?17-10呢?18-10呢?

  小结:看来十几减10就等于几。

  三、反馈完善

  1、出口算卡片。

  10+6 13-3 4+10 18-8

  10+9 12-10 1+10 16-10

  2、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

  教师出示图画。

  3、完成第2、3题。

  (1)出示卡片,让学生直接说得数。

  提示:为什么10+2和2+10都等于12呢?12-2为什么等于10呢?12-10为什么等于2呢?

  (2)让学生把得数填写在书上。

  (3)集体订正。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仔细观察图形,根据题意答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到了什么知识?

  板书设计:

  十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10+5=15    15-5=10

  5+10=15    15-10=5

  教学反思:

  本课的知识基础是11-20各数的组成,所以教学时先复习11-20各数的组成,作为铺垫。注意让学生总结规律,培养初步探究能力,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教学资源,又予以拓展,较好地完成了教学内容。教学例题采用摆小棒的方法,直观性强,在讨论10+5等的计算方法时学生难以想到用数的组成来想算法,可见抽象性的内容在教学中还需设法突破。

  合理设计活动内容,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生对自己发现的知识理解得最深,也最容易掌握,本节课所设计的活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探索的空间,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一年级数学教案10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

  第一课时:1~5的认识

  教学内容:p14~16;练习二第1、2、3、4题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写1~5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

  2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和认真书写的习惯

  3 利用“野生动物图”使学生初步感知“用数学”的乐趣,同时滋生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良好愿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1~5的基数意义和写法。

  难点是1~5的写法。

  教具、学具准备:

  电脑课件;1~5数字卡片;投影仪;计数器;小木棒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喜欢去动物园吗?动物园里有什么动物?现在同学们就来看一看这些可爱的动物。除了看动物之外,我们还要从中学习数学知识,1~5的认识,看谁学得又快又好。(板书)

  二、教学1~5的认识:

  1、(屏幕显示“野生动物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画了什么?各有几个?说给你的同桌听。(指名说)

  2、你们能不能按照顺序来说一说?先说数目小的,在说数目大的。再说给你的同桌听。(指名说,根据学生发言操作课件)

  3、这幅图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用“?”来表示?

  4、(投影“1”数字卡片)现在请你拿出1根小棒,摆在数字“1”的下面,可以怎么摆?(学生上来演示)

  5、(投影“2”数字卡片)现在请你拿出2根小棒,在桌子上摆一摆自己喜欢的'图形(学生上来演示)(“3”、“4”、“5”类同)

  6、谁能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个数可以用1~5各数表示?

  三、教学数序

  1、(计数器上拨1颗珠子)老师拨了几颗珠子?用几表示?(板书:1)

  2、(计数器上再拨1颗珠子)再拨一颗珠子,一添上一是几?(板书:2)(3、4、5类同)

  3、齐读1、2、3、4、5

  4、1的后面是几?5得前面是几?3得前面是几?后面是几?(全班回答)

  四、教学书写

  1、(屏幕显示1~5的数字卡片)请同学们插上想象的翅膀,想一想,这5个数字各像我们生活中的什么物体?(学生自由回答)

  2、教学1、2的写法。

  (1)动画展示“1”、“2”笔顺。

  (2)请同3学们跟着老师用手划。

  (4)在书上描写。

  3、教学3的写法。(同上)

  4、教学4、5的写法。(同上)

  五、练习

  p21练习二 1、2、3、4

  板书:

  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关系计算十几减8,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做减法想加法的思考方法.

  2.培养学生的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

  3.结合学生动手摆,动口说,培养学生的动脑筋、想问题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十几减8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十几减8的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用加法算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十几减9的减法,你们还记得计算十几减9的几种方法吗?(数数法、破十法、平十法、想加法算减法)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运用这些方法来计算十几减8。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主题图。

  2.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师:小朋友们,请看这幅图,在图中你都看到了些什么呢?

  3.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生:我发现了一个数学问题--13人玩捉迷藏,外面有8人,藏起来的有几人?

  师:刚才这位小朋友发现的这个问题,谁能帮他解答呢?请大家列出算式自己试一试。

  (学生列算式,教师巡视)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为什么要这样解答?

  生:这里有两个信息,信息1:13人玩捉迷藏;信息2:外面有8人;那么计算藏起来的人,就应该用减法。13-8=5(人)

  师:说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就用数学来解决问题!

  师:13-8怎样算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请小朋友们和同桌用小棒代替铅笔摆一摆,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同桌交流,老师巡回指导。

  师:现在请小朋友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全班交流,师整理板书。

  (1)破十法把13分成10和3先用10-8=2,再用2+3=5

  师板书:10-8=2   2+3=5

  (2)平十法把8分成3和5

  师:你为什么要分成3和5呢?

  师板书:13-3=10 10-5=5

  (3)想加法算减法因为8+5=13,所以13-8=5

  师板书:8+(5)=13 13-8=5

  师:孩子们真棒,想出这么多的算法,说明你们都是爱动脑筋的孩子。你最喜欢哪一种?

  师:现在老师来考考你,用你喜欢的方法算算“16-8=”,你是怎样算的?

  师板书:16-8=(8) 10-8=2 2+6=8

  4.尝试练习。(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12-8= 17-8=

  请两位小朋友板演,其余小朋友做在自己本子上,师巡回指导。并请两位小朋友说一说自己的算法。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同桌合作完成,全班交流谈论。

  2.完成教材第5页“练一练”第2~4题。

  让学生独立在教材上完成,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第5页“练一练”第5题。

  先算出卡片上算式的得数,然后再根据得数寻找苹果上的数,连一连。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完成《名师测控》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捉迷藏

  (十几减8)

  13-8=5(个)

  方法一:破十法10-8=2  2+3=5

  方法二:平十法13-3=10   10-5=5

  方法三:想加法算减法8+(5)=13 13-8=5

一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自主探索得出计算8、7、6加几的各种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8、7、6加几。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及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数学应用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自主探索得出计算8、7、6加法的各种方法,培养学生初步对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具准备:图、小棒、卡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星期天上午,天气非常好,小文、小黎、小明等8个小朋友到公园去玩。他们来到公园门口,正要买门票,又来了他们的5个同学。这时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应该买多少张门票?他们想请同学们帮忙算一下。同学们相帮这个忙吗?先在小组里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2、小组合作讨论。

  3、小组汇报交流。

  数出来的、8后边继续数、凑十法(8和2、5和5凑十)教师小结:同学们想出的这几种方法都不错,这4种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

  二、动手操作,自我感悟,探求新知:1、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如果用计算的方法,应该怎样列算式呢?学生回答,教师板书8+5.2、8+5应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用小棒摆一摆。小组汇报交流,由于学生有了9加几的基础,所以很容易想到用“凑十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小组先摆了8根小棒,又摆了5根小棒,然后从5根里拿出2根放入8根小棒里凑成了10根小棒,10根小棒再加上剩下的3根,就等于13根小棒。

  3、一个小组汇报操作的`情况,边板书边小结:同学们真聪明,都想到了从5根里拿出2根放入8根小棒里凑成了10根小棒,10根小棒再加上剩下的3根,就等于13根小棒。这种方法真不错。其他小组还有不同的方法吗?4、刚才我们通过摆小棒,计算出了8+5=13,现在我们不摆小棒,只看算式,你能计算出8+4、7+6、6+5的结果吗?学生汇报,因为计算8加5时,学生用摆小棒的方法研究过了,所以用“凑十法”计算这三个算式应该没什么问题,教师这时应多让几个学生说想法。

  5、师小结“凑十”的方法:同学们刚才都是把8、7、6分别凑成10,然后用10再加上剩下的数,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共同研究的主要内容8、7、6加几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三、巩固内化,发散思维:同学们真不简单,自己想出了做8、7、6加几的题的方法,这种方法跟我们学过的9加几的方法有什么关系?(一样)那老师这里有一组题目8+9,看那个同学想到的方法最多?汇报:2和8凑十、9和1凑十、因为9+8=17所以8加9也等于17

  四、应用新知,解决问题:1、圈一圈,算一算。

  +=+=

  2、公交车上原来有6个人,又上来了7个人,这时车上有多少人?小兔找家:每个小兔身上有一个算式,每个小屋上有一个得数,学生做对后,小兔就能回到自己家。

  五、小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了解到什么?

  板书设计:

  课后小记:

一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会根据10以内数的加减,推算出20以内没有进退位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类比能力。

  3、经历主动分类、尝试探究、实践应用的行为过程,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重点培养学生推算能力;会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难点:练习中11+9、20-9这类题目的推理思维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口算卡片。

  学生准备:双色片、计算条片、画好若干数射线的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游戏引入

  1、(操作课件)小朋友,这些小动物都在寻找自己的好朋友。我们一起来帮帮他们吧!

  燕子小猪小兔蚂蚁松鼠乌龟小象小猴

  3+1 4+5 5+5 7+1 15+5 7+11 13+1 14+5

  2、仔细观察,同桌讨论,交流汇报:(根据学生汇报,整理成如下4组题目)

  3+1 4+5 7+1 5+5

  13+1 14+5 7+11 15+5

  3、小朋友们真聪明,今天我们这节课继续来研究加减法的本领。(出示课题)

  二、尝试探究,构建新知

  1、观察比较,体验计算方法。

  (1)汇报:你们为什么这么分,能说说理由吗?(根据整理提问)

  生1:竖着看,前面三组第二个加数是相同的.,最后一组是第一个加数相同。

  生2:另外一个加数的个位上的数字也相同。

  生3:每一组的下面一个算式都比上面一个算式多了十。

  (2)先来研究第一组题目,提问:3+1都会算,13+1你会算吗?请大家任意挑选一个学习好伙伴:双色片、计算条、数射线,互相摆一摆、算一算。

  (3)请三位同学分别说说操作方法,教师根据汇报,同步在媒体上演示。

  生1:我是用双色片算的,3+1就是先摆3个圆片,再添上1个圆片,所以是4个圆片;13+1就是先摆13个圆片,再添上1个圆片就是14个圆片。

  生2:我是用计算条片算的,3+1就是先摆3个计算条片,再添上1个计算条片,所以是4个计算条片;13+1就是先摆13个计算条片,再添上1个计算条片,所以是14个计算条片。

  生3:我是在数射线上做的,3+1就是从3往前跳1格,跳到4的位置,13+1就是从13往前跳1格,跳到14的位置。

  (4)师:小朋友想出了许多计算的方法,都可以证明:13+1=14。

  (5)再次比较:3+1=4和13+1=14,说说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异同之处?

  (6)归纳小结:在计算13+1的时候,只要思考3+1=4,就能知道13+1=14,这样比较方便。

  2、尝试练习,提炼计算方法。

  (1)同桌口答完成剩下的三组题目:4+5 7+1 5+5

  14+5 7+11 15+5

  (2)重点讨论:15+5你是怎样想的?7+11你是怎样想的?

  (3)教师小结:计算的时候,我们可以先计算几加几,然后就能推算出十几加几。

  三、灵活运用,收获新知

  1、加法练习,不断加以巩固

  (1)找到教材P42第2、3题,思考:横着算还是竖着算,为什么?

  (2)比比谁算得又对又快?及时反馈练习情况。

  5+2= 6+3= 2+4= 4+5=

  15+2= 16+3= 12+4= 14+5=

  3+6= 1+7= 1+9= 3+5=

  13+6= 11+7= 11+9= 13+5=

  2、游戏体验,揭示减法规律

  (1)(出示口算卡片)13+3 4+14 12+8 15+2集体抢答。

  (2)把“15+2”变换成“15-2”,你们会算吗?怎样算最快?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回答:在计算15-2的时候,只要思考5-2=3,就能知道15-2=13,这样比较方便。

  (3)动手操作:任意选用双色片、计算条、数射线中的一种,验证15-2=13。

  (4)教师小结:计算的时候,我们可以先计算几减几,然后就能推算出十几减几。

  3、减法练习,加强难点突破

  (1)找到教材P42第5、6题,比比谁算得又对又快?及时反馈练习情况。

  8-2= 7-5= 4-3= 6-4=

  18-2= 17-5= 14-3= 16-4=

  7-6= 10-9= 8-5= 9-7=

  17-6= 20-9= 18-5= 19-7=

  (2)重点讨论:20-9你是怎样想的?可以借助数学小伙伴来加以理解。

  4、加减综合、强化新知运用

  (1)找到教材P42第7题,比比谁算得又对又快?及时反馈练习情况。

  13+4= 18-7= 11+6= 17-4=

  14+3= 14-4= 12+7= 20-8=

  16+2= 19-3= 14+2= 16-5=

  (2)根据几加(减)几的卡片,你会编出新的加减法题目吗?

  3+4 13+4 3+14 23+4 ……

  2+8 12+8 2+18 22+8 ……

  7-3 17-3 27-3 ……

  10-5 20-5 30-5 ……

  5、教师归纳:根据10以内的加减法,我们可以运用今天的新本领解决很多新的加减法,因为我们在计算的时候,只要先算几加几或几减几,就能推算出十几加几或十几减几,还可以推算出几十几加几或几十几减几。

  四、总结全课,作业巩固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知道了什么?

  五、检测目标达成练习:

  1、推算

  5+3= 4+()=9()+()=()

  15+3= 4+()=19()+()=()

  2、填数。

  10+2=()10+4=()10+6=()

  19-9=()15-5=()11-1=()

  11=10+()13=10+()20=10+()

  10+()=10 10+()=12 10+()=14

  作业布置:

  练习册P26

一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第一册第八单元《认识钟表》第二课时《小芳的一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巩固认读钟表,体会整时过一点或者整时差一点的情况,会用“快几时了”或“刚过几时”等词语描述时间;

  2、过程方法目标

  (1)通过看一看,认一认,比一比的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索认识整时过一点或者差一点整时的情况。

  (2)通过看一看,拨一拨,连一连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认读钟表。

  3、情感态度目标

  (1)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几时刚过和快几时了;

  教学难点:

  用语言准确描述“几时刚过”和“快几时了”。

  教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钟表表盘、钟面图片

  学具:学具盒中的表盘、"快乐的星期天"表格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有一个小朋友也想加入到我们的学习中来。她的名字叫小芳,她给我们带来了她一个上午的时间安排,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课题:小芳的上午)

  1、尝试认表。

  (1)多媒体课件出示书上第一幅图,让学生认一认图中的钟表。

  提问:①、小芳在什么时间干什么?(六时刚过一点点的时候刷牙)

  ②、你是怎样认出时间是6时刚过?

  情况一:认为是6时,教师引导:看一看分针正好指向12么?分针刚刚走过12,应该是6时刚过。

  情况二:认为是6时3分,教师予以肯定,并引导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读出钟面上的时间。

  情况三:认为是6时刚过,教师引导6时整的时候时针正好指6,

  分针正好指向12;而现在时针刚刚走过6,分针过了12,

  应该是6时刚过。

  教师小结:分针刚刚走过12,时针刚刚走过几,就是几时刚过。

  (2)多媒体课件出示书上第二幅图,让学生认一认图中的钟表。

  提问:①、这是什么时间:(快8时)

  ②、为什么认为是快8时

  情况一:7时55分,教师予以肯定,并引导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

  现在时针接近8,快要走到8;分针还不到12,应该是快8时。

  情况二:8时55分,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进行辨认,读出钟面上的时间。

  情况三:快8时,教师予以肯定,并引导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读出钟面上的时间。

  教师小结:时针接近几,快要走到几,分针还不到12,就是快几时。

  【引导学生观察钟面,尝试认表,教师帮助总结整时过一点或者差一点整时的特点。】

  (3)第三幅图,是9点整,学生认读没有困难。问学生:你是如何认读的?(9时整的时候时针正好指向9,分针正好指向12)

  (4)第四幅图,放手让学生认读,并说说自己是怎样读的。

  (快10时现在时针接近10,快要走到10,分针还不到12,应该是快10时。)

  2、说一说

  刚才老师和小朋友又学会了认读新的时间,现在同学们把时间和小芳在做什么连起来说一说,小芳的上午是如何度过的?从小芳的`身上,同学们学到了什么?

  3、比较、区别

  老师出示两个钟面,一个是12时刚过,一个是快12时

  读出两个钟面的时间,比较他们有什么不同?(四人小组讨论交流,集体汇报)

  学生反馈总结

  (12时刚过的时针刚刚走过12,分针过了12;快12时,时针接近12,快要走到12,分针还不到12。)

  教师揭示“整时过一点”和“差一点整时”的特征:由于时针、分针的位置不同,所表示的时间不同。几时刚过的钟面是时针刚刚走过几,分针过了12;快几时的钟面是时针接近几,快要走到几,分针还不到12。

  【通过比较12时刚过和快12时的区别,使学生进一步加深整时过一点和差一点整时的印象,掌握整时过一点和差一点整时的基本特征。】

  二、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第一题,小动物读得对不对,请你把错误的读正确。

  (先让学生独立辨认,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最后集体反馈)

  错例

  ①小燕子:第3个钟面上的时针指向6,分针指向12,应该是6时。它把时针和分针搞错了!

  ②小狗:它的钟面上的时针就快到12了,分针也快到12,应该是快12时。

  2、连一连(课本93页第2题)

  3、动手操作:安排“快乐的星期天”

  每组小组长拿出"快乐的星期天"的情境图,小组合作,在图上帖上自己组选择的合适的时间。

  活动规则

  1、先小组有秩序的讨论出每个情境的合适时间。

  2、再在组长的带领下将钟面贴在"快乐的星期天"的情境图上。

  3、各组找一名小朋友汇报。

  (各小组代表反馈,学生之间互相评价)

  三、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作业:在妈妈帮助下为自己设计一份作息时间表。

  (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一年级数学教案15

  目的要求

  1、在操作、游戏、活动中,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10以内各数的分与合。

  2、在层次分明、形式多样的练习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组织活动的能力。

  3、通过学生喜爱的形式学习让学生爱学、乐学并在合作中形成团结协作的精神,以及灵活的、创新的思维。

  重点难点

  加深理解所学知识,并能熟练运用。

  培养学生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能力。

  一、开门见山

  这些天我们主要学了2-10这些数的.分与合,这节课,我们要通过玩玩,摆摆,练练,来复习一下。

  二、摆一摆

  练习四第1题

  可以让学生用圆片或小棒来代替蘑菇。

  摆完后,可以让学生按顺序说一说,记一记。加深印象。

  三、猜一猜

  1、师生做:老师先用手指分好,再让学生猜,如,请你们猜一猜,我把10分成了几和几?直到学生猜到为止。

  2、同桌玩这个游戏。

  让学生熟悉10的分成及用手势表示1-9的的数。

  3、想想做做3。看谁找得快

  每人拿出1-9的数字卡片,准备好。

  老师出示一个要分成的数,学生从数字卡片里取出两个可以分成的数,起来回答。

  如,老师出8,学生拿出5和3 ,然后请他回答,8可以分成5和3,5和3合成8。

  四、练一练。小明种的智慧树长大了。你知道树叶的秘密吗?

  想想做做4。出示图,看第一题,找出两片叶子和花上的数字的关系,然后按这个规律填写其他花或叶子上所缺的数。

  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五、游戏:蚂蚁找家

  第5题,同桌合作完成后,全班交流。

  提醒学生不要漏掉。合作时声音要小,只有2人听见。

  六、开放题。

  想想做做6。把9个桃放在3个盘里,每盘个数各不相同。

  让学生用小棒代替桃分一分,交流不同的分法。

  师教给学生有序的分。可以第一盘分1个,第二盘2个,剩下的全放在第三盘里,还可以2、3、4。

  让学生养成遇事多思考的好习惯。

  七、书写练习。

  想想做做6。看谁写得又好又快。展示优秀作业。

【一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一年级数学教案11-06

一年级北师数学教案02-25

一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02-23

一年级数学教案11-07

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案06-12

一年级趣味数学教案04-30

一年级数学教案08-16

一年级下数学教案01-27

(经典)一年级数学教案07-01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