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新课标语文教案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有令自己印象深刻的标语吧,标语具有非常明显的时代特征和行业特色。那什么样的标语才算得上是经典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新课标语文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课标语文教案1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的八个生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在抗日战争中游击队员的英勇风采,体会小兵张嘎的懂事、勇敢、机智。
3、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品质及所蕴含的感情,学习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
重点难点:
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品质。
教学方法:
1、自我研读发、
2、读议法、
3、角色表演法
4、多媒体演示法
教具:
1、挂图、生字卡片
2、搜集【小兵张嘎】的电影片段和当时的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自古英雄出少年”你们都知道那些战斗小英雄呢?(学生自由发言)在抗日战斗的血与火中,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小英雄。如:把敌人引入包围圈而牺牲的王二小;巧送鸡毛信、勇敢机智的海娃……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小英雄,小兵张嘎。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观看【小兵张嘎】的电影片段、了解故事的内容和背景。(多媒体播放)
4、看了以后,张嘎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你喜欢他吗?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全文生字、新词:
冀淀伪垮囊腔霎啃
3、指名读生字,并组词,并把生字,词所在的句子读一读。
4、着重强调:如“淀”的发音,读dian(4音)不读ding
“霎”的发音读sha(4yin)不读cha(4音)
指导“霎”的笔画安排。
5、通读课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6、读完全文,你能说说小兵张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吗?
7、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嘎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吗?
8、出示句子:小兵张嘎是一个()的孩子。
三、课堂小结:
课文选取了张嘎与奶奶相依为命、成为小侦察兵,与区队长一起消灭日本鬼子的几个画面,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少年的英雄形象,使一个懂事、勇敢、机智、爱憎分明的少年英雄张嘎跃然纸上,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四、布置作业
1、书写生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体味人物的形象的特点,在读课文中感悟嘎子的机智,勇敢。
3、绘声绘色的讲这个故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小兵张嘎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二、细读课文,感悟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品质
1,、默读课文,找出课文写了小兵张嘎的哪几件事?哪件事写得详细?哪件事写的简略?
2、哪件事写得最详细?
3、指名读1——5自然段、思考1——5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4、重点读6——11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感悟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品质。
出示句子:
(1)嘎子一惊,失声叫道:“哎呀,两个鬼……”“子”还没出口,他急忙改口高叫道:“奶奶!有两个太君进院了!快准备饭啊!”指名读句子思考:通过这句话你体会到小兵张嘎的什么形象?
(2)齐读:边读边体会小兵张嘎的临危不乱、聪明机智。
(3)说时迟、那时快、嘎子见他要跑,急忙“咣当”把门一关,鬼子军官身子才窜出半截,便夹住了后腿一个嘴啃地,栽在台阶上。读句子,思考:这句话体会了张嘎的什么形象?
(4)自由读句子边读边体会,小兵张嘎的聪明机智勇敢以及对敌人刻骨铭心的仇恨。
(5)课文哪几处写到小兵张嘎对枪的喜爱和渴望?
(6)小兵张嘎最后终于拥有一把枪,他的心情怎样?你能举个自己的例子来说明一下他当时的心情吗?
(7)此时的嘎子会想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
(8)指导朗读出示的重点句子
(9)齐读出示的重点句子
(10)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和同学们演一演、比一比谁演的最逼真。
三:根据情节、复读故事
1、理清课文线索
2、指导学生复述,同桌互相复述。
3、指名复述课文内容
4、回家讲给爸爸妈妈听
四:总结拓展升华主题
1、总结全文,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和收获?
2、小兵张嘎给你留下怎么的印象,你喜欢他吗?为什么?
3、算一算、张嘎要是活着,他现在多大了?你现在要是见到张嘎,你会问他些什么呢?
五:课堂总结:
课文为我们刻画了一个懂事勇敢机智爱憎分明的少年英雄形象,让我们永远记住“小兵张嘎”这个名字,永远记住这个少年英雄的形象,永远记住他英勇的抗日事迹。
六:布置作业:
1、将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2、收集并了解关于小兵张嘎的故事。
七:板书设计:
26
失去奶奶
成为小兵略写
勇敢机智
诱敌入屋临危不惧
关门加敌详写
扑敌夺枪
新课标语文教案2
整体感悟:
上节课我们了解到这是一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散文,此类文章写作成功的基础是先
把景物写好,那么我们来看一下,本文是如何写景的。
学生默读课文,然后发言谈谈自己认为本文写景哪里写得好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言加以引导总结,可以将问题总结到以下几点上来:
1、第一段的作用
2、景物描写的顺序
3、景物描写的角度
4、所使用的修辞手段
研读赏析:
此阶段要紧承上阶段的讨论总结,以解决上面列出的问题,本阶段主要在于围绕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反复阅读、体会文章在写景上的独到之处
1.文章的第一句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从侧面烘托出紫藤花引人止步,眩人眼目的美丽,也引出下文,照应结尾。
2、描写的角度
花形(像一条瀑布;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
花色(辉煌的淡紫色;深深浅浅的紫,泛着点点银光;颜色边上浅下深)
花态(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在笑,嚷嚷;)
描写的顺序:
3、花瀑②——花穗(花串)③⑤——花朵⑤;整体——局部。
从描绘的形象看:作者先从所见的整体着笔,“只见一片辉煌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在和阳光互相挑逗”,将花瀑拟人化,使静态变为动态,赞美花繁花盛,如盛装少女欢歌笑语,生趣盎然。再按照视线所及,从局部着笔,细写每一朵花,像“帆”、如:“舱”,“船舱鼓鼓的”“像忍俊不禁的`笑容”。进而提出花中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的问题,这便写出花不仅生机勃勃.而且还具有神话般的美丽。
从描绘的颜色看:仍是先写整体,“一片辉煌的淡紫色”,“紫色的大条幅”.再写局部“泛着点点银光”“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上深下浅,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作者着力描写紫色是因为紫色是深沉的,象征着生命的永恒。
新课标语文教案3
世说新语
教学目标
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②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③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方式:诵读、复述、疏通、讨论
教学工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1.课前两分钟训练(讲故事)
请一名同学讲述“司马光砸缸”或其他故事。
2.导人
3.学生简介作者及作品,教师补充。
4.诵读课文教师教读
5.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过渡)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复述,为疏通课文打好基础。学生四人小组复述,也可以全班交流复述。
6.疏通文意
教师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
7.教师导学
① 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② 要求学生写下讨论笔记。把研讨中有代表性的和有难度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全班讨论,得出结论。必要时,教师加以点拨。(可不必考虑学生提出问题的顺序,教师灵活把握,如重点问题尚未提出,可由教师提出。)
第二课时
一、《咏雪》问题组:(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定)
a.“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怎样的家庭氛围?
b.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c.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多媒体投影下大雪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再讨论分析。)
d.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教师给予鼓励。对于咏雪的名句,让学生拓展思维。
[教师导学]
以上的'学习,同学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得很好。运用以上的学习方式学习下一篇,希望同学们的收获更大。
二、《陈太丘与友期》问题组:
a.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b.“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
c.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d.多媒体放一段录像,让学生指出其待人接物的一些错误,如无条件,可让学生讨论:家里来了客人,家长不在家,你是怎样接待的?谈谈你的具体做法。
作业
① 完成课后练习
②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查阅《世说新语》,讲给其他同学听。
新课标语文教案4
知识、能力教学目标:
1、认识“俩、摘”等7个生字,会写“球、玩”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有请求语气的句子。
4、能读懂课文的内容,对“地心引力”现象发生浓厚的兴趣,并大致了解这一科学常识;从而对身边的一些科学现象探求的欲望更强烈。
教学重点:
认识“俩、摘”等7个生字,会写“球、玩”等6个字。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文感悟教具、学具准备:
生字卡片、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美的导入
1、教师画简笔画(一只小手):这是什么?手有什么用?(学生兴致勃勃地说)
2、教师再画地球:地球爷爷也有手,他的手有什么用呢?
3、教师板书课题:地球爷爷的手
设计意图:兴趣是儿童的老师。从儿童熟知的“小手”入手,突出地球爷爷"手"的与众不同,以此为切入点,更容易唤起儿童探究的欲望。
二、美的发现
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出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实在读不好的句子做上标记,请教学习伙伴或教师。
2、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俩、摘、伯、而、且、踢、引。指名认读。
(2)不带拼音,学生自己练读,然后指名当小老师领读。
(3)打乱顺序挑战读。(指定一人读,同学打等级,另一人如果不服气可以向他挑战。)
(4)做游戏:同座互拿字卡比赛读。
(5)把生字送回课文的词语中,指名读词语,开火车式读词语。(读得全对的小组可以得到地球仪模型。)
3、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同学互相评议,看谁读得既正确又流利。
4、针对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教师重点指导带请求语气的句子,然后学生反复朗读小动物和地球爷爷的对话。
5、投影出示第十自然段:读了地球爷爷的话,你知道了什么?(先以4人学习小组进行组内交流,然后小组选代表在全班讨论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6、分角色朗读课文。(配乐带头饰读、自编自演课本剧)
7、质疑问难:读了课文,你还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能自己解答的就让学生自己去回答。)
三、美的升华
(一)总结
1、教师演示回形针靠近磁铁的实验。学生观察,亲自感受。
教师小结;地球爷爷的手就像磁铁一样有吸引力,它能吸引地球上的一切,这种引力就是地心引力。
2、拓展:你还能举出例子说明地球爷爷是有手的吗?(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各抒己见,大家互相评议。)
3、总结谈话:地球爷爷的趣事说也说不完,同学们课后可以查找一些资料,了解地球方面的有关知识。
(二)指导书写:
本课要写的字都是左右结构,“球、玩、跳、桃、树”应该写得左窄右宽,“刚”字应写得左宽右窄。“球、玩”二字,要注意引导学生区别“王”字与王字旁的异同;“跳、桃”结构一样,字形相似,可以结合起来指导书写,“足”字的捺变提,“木”字的捺变点,“兆”字的笔顺及笔画“竖撇”都要仔细指导。
1、学生仔细观察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引导学生发现写好这六个字的关键,教师范写。
3、学生描红,练写,看谁写的正确美观,写几个不限,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4、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及时展示写得好的学生作业。
(三)课外建议:
1、把课文读给家长听,请他们给你写几句评语。
2、请爸爸妈妈帮忙查找有关地球方面的书刊,并在早读时间“黄金屋”上和同学进行交流。交流后把文字和图片资料整理好放在成长档案袋中。
3、尝试小实验:一大一小两个东西从高处落下,哪个先落地?
第二课时
一、美的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玩纸飞机吗?你在玩纸飞机的时候最希望的是什么?(学生各抒己见。预测学生心理:最希望纸飞机能飞得更高更远……)
好,现在你们想玩一次吗?我们来比比谁的纸飞机飞得远、飞得高。(学生放飞自己折好的纸飞机。然后老师也放飞一次纸飞机。)
(遗憾地)——呵,不管我们的纸飞机能飞多远、多高,最后它们总是会掉下来。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读懂了课本上的这个故事(板书课题),你们就能找到答案了。(齐读课题《地球爷爷的手》。)
兴趣是的老师。所学知识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学生们爱玩纸飞机,而纸飞机必然落下这一现象,正与课文的核心内容密切相连。因而以此为切入点,让生活走进语文学习,走进学生的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二、美的'发现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学生根据要求独立读课文。)
明确读的要求,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十分必要,这样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有利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认读带有拼音的生字:俩、摘、伯、而、且、踢、引。(反馈时,学生想读哪个就读哪个,读对了的,其他学生跟着将这个字读3遍。)
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努力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3、认读没有拼音的生字:以小组比赛的形式读。(小组“开火车”认读生字,读得全对的小组能得到5颗星。)
比赛是学生特别喜欢的方式,而小组比赛更有助于培养团结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4、认读本课的生词:他俩、摘桃子、伯伯、而且、踢到、地心引力。(学生先独立认读,然后再给大家读自己想读的那个词,最后集体边击掌边认读所有的词2遍。)
5、这篇课文共有多少个自然段?(让学生用手势表示。)
6、你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给大家读哪个自然段。(先自由练习读,然后指名自由选自然段读。其中着重读第五、七、十自然段。)
打破传统的“串讲”形式,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教师就不再去多讲,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7、感悟地球爷爷说的话:读了地球爷爷说的话,你们知道了什么?(先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交流和讨论,再以小组的形式发表交流和讨论的
结果。)
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8、读了课文,你们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自由质疑,学生能解答的就让学生自己去说,教师不作具体的答复。)
“学而不思则罔”,质疑是思维的火花;质疑应该从一年级开始培养。
9、类比感受,体验“引力”。(让学生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做实验,观察当回形针靠近磁铁时,会产生什么现象;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化抽象为具体,努力让学生亲自感受。“引力”本来就是抽象的,一年级的小学生更难建立“地心引力”的概念。但这个小小的实验却能让学生直观而形象地感受到它。
10、指点:我们地球爷爷的心脏就像这些磁铁一样具有引力,而且它的引力要比磁铁的不知大多少,能吸引住地球上的一切,它的这种引力就叫“地心引力”。现在你们能明白为什么纸飞机不管多轻,最后总是会掉下来了吗?(板书:地心引力)
11、练习分角色读课文。(以四人小组的形式练习,再分别请愿意展示的小组给大家戴头饰表演读。)
三、美的升华
1、你们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说明地球爷爷有“手”——也就是“地心引力”?(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各抒己见,师生共同评议。)
2、指点、展示:我们的地球爷爷,它用那双有着很大很大力气的“手”——“地心引力”,牢牢地抓住了地球上的一切。看——(在地球仪上粘贴高楼、人等立体模型。)大家想想:如果地球爷爷没有“手”了,我们的世界会是什么样?(自由想像说。)
3、总结谈话:关于我们的地球爷爷还有许多有趣的事情呢!只要同学们能多看多想,就会有很多新的发现。让我们睁开双眼,开动脑筋吧。
新课标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点:初步认识反义词,加强语言积累,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建立句的概念,会用“谁做什么”说完整话。巩固汉语拼音,区别声、韵母,读准音,认清形。训练点:复习巩固认识的字,渗透语言积累,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
发散点:
把认字、学词和认识事物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地兴趣。教育点: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激发自觉诵读古诗的兴趣。激发在生活中独立识字的兴趣和愿望。
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的兴趣。认识反义词,进行逻辑思维训练教学准备
⒈三幅孩子活动的图画。
⒉制作带姓氏的花。
⒊声、韵母贴图两张,拼音卡23个。
⒋反义词生字卡。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我会写
1、激趣导入: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了我们前面学习中认识的老朋友:声母和韵母,你们还记得吗?
2、复习声母、韵母:
(1)提出要求。
(2)读字母。课件一个一个的出示拼音字母,学生开火车读。
(3)引导学生评价并及时鼓励、随时正音。
(4)教师贴图,两座小房子,分别写着声母、韵母。请学生把拼音朋友送到休息室,看谁送得又快又对。
(5)学生贴完后,指读,评价。
(6)小组合作把拼音分类,并按分好的类抄在四线格里。
(7)同桌相互检查。
二、我会连
1、认识反义词。课件出示。想想为什么把“出、入”连起来,并告诉学生这样意思相反的两个词称一对反义词。
2、找出这样的词连起来,然后全班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连的,也可指名板演。
3、学生说出自己生活中的反义词。
4、反话游戏。
三、我会读
1、出示无序的字,同桌互读,点名读、开火车轮读
2、给字宝宝排队。
3、小组汇报,老师随机板书,并请学生说说这样排的理由。
4、当小老师领读排好的字。抽检与个别辅导
四、我会连
1、件出示词语王国的词,学生自己试读,不认识的字请教同学或老师。
2、学生自愿起立选词读。
3、自由选词语说话。
4、试着连一连。同座互相检查一下
5、抽生汇报。
五、作业:
回家后把家中自己喜欢的东西画下来,再用学过的或拼音把名称写下来。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建立句的概念,会说完整的句子。
2、认识姓氏,激发在生活中独立识字的能力。
3、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激发自觉诵读古诗的兴趣。重点难点建立句的概念,激发生活中独立识字的能力。会说完整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读读说说
⒈谈话导入在家里,爸爸、妈妈和你常做的.事有哪些?
2、出示书上的句子,学生自由读。了解基本句型,说完整的句子。两个例句都是说“谁做什么”
3、同桌互相读。
4、口头填空。说句子时,如果学生说出的是完整的句子,但不是例句的形式,教师不必否定,可引导:你能说说沙沙做什么吗?
5、做书面填空练习。
6、检查评议。指名读。
二、我会认
1、用课件依次出现三朵“花”,
2、让学生把自己认识的姓氏字读给大家听。
3、在课本上涂色并相互交流。涂色的姓读给同桌的同学听
4、想办法认识那些不认识的姓。
5、汇报评议。
三、读读背背
1、教师介绍作者。(骆宾王)全诗描绘了鹅在水中浮游时的欢快情景,表达了作者喜爱鹅的心情。
2、教师指导朗读。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借助拼音,把每个字读正确、读清楚。
3、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4、边读边想象画面上鹅的样子。
5、指导背诵。
新课标语文教案6
通过《夜莺的歌声》的教学,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沉寂、盘问、口哨、埋伏、凝神、鬼子、汉子、烧毁、木屑、蘑菇、呻吟、宛转”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被称为“夜莺”的孩子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
2、了解开头三个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之间的相互照应。
教学难点:
“小夜莺”的机智来自思维敏捷,敏捷的思维来自热爱祖国的感情,这一点难于理解。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通过上网、翻阅书籍、请教大人等方式收集有关苏联卫国战争的资料。(历史背景、有关故事)
2、没见过“夜莺”的同学,通过查字典,了解一下夜莺这种鸟。
3、预习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主要讲什么。
4、回顾自己熟悉的小英雄的故事。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了解“夜莺”吗?谁来说一说。
教师过渡:体态小巧玲珑,叫声清脆宛转,每当月上高楼,它就会放开歌喉纵情歌唱。今天,就让我们穿过时光隧道,一起走进1941年的苏联卫国战争,走近一只勇敢的夜莺,去聆听他神奇、机智的歌声吧!(板书课题)
二、学情调查
1、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对于前苏联的卫国战争,你了解多少?
三、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指导学生读通句子。
3、再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小夜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交流读后印象。
过渡:这是一个精彩的故事。下面,我们就来讲讲这个故事,争取讲得和故事一样精彩。
四、把握故事的基本内容
1、再读课文,注意课文中的空行。想一想:“夜莺”是怎样巧妙地和敌人周旋,为游击队送情报的?
2、重点读课文的一、二部分,看看“夜莺”是怎样迷惑敌人,为敌人带路和怎样与游击队联络的。
3、试着把这篇故事的基本内容讲一讲。可在准备的基础上分小组讲,讲后评价,主要看是否把握了故事的基本内容。
设计意图:抓住主线,理清脉络。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初读全文,概括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小夜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在此基础上再默读全文,抓住主线,要求学生试着把这篇故事的基本内容讲一讲,从而理清课文脉络。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
1、联系上下文,初闻歌声。
⑴学习课文第一段,让学生找出描写夜莺歌声的句子。
教师出示:“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用一股新的劲头唱起来。”鼓励学生质疑。
学生问:“‘沉寂’是什么意思?”
教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读读,体会体会。
学生从读中体会到战斗刚刚结束,树木、房屋被破坏,空旷的花园里空无一人,死一般的静寂。
⑵让学生分角色读课文第三到第十九自然段,两生上台演一演军官和小夜莺,从对话中去体会、去品味。
“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小夜莺把问话故意岔开,避免了正面回答,看似一副糊涂的样子,却有着格外清醒的头脑。
“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小夜莺巧妙的回答,既保护了群众,又痛骂了敌人。从字里行间流露出小夜莺的乖巧、机智。
学生进入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中,做到了“口而诵,心而维”,边朗读边揣摩,从中体会到这是有意吸引敌人的歌声。
2、自问自答,理解歌声。
⑴学习课文第二段,让学生继续找出描写夜莺歌声的句子。
⑵教师出示:“小孩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的,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引导学生自问自答,同桌练习一个问一个答,扩大了训练面,人人都得到了训练的机会,学生各有所得。在此基础上,教师充当“向导”的`角色,引领学生比较:“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了。”“他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了。”这两句话意思有什么不同?学生展开讨论。
3、比较异同,破译歌声。
⑴学习课文第三段,学生继续找出描写夜莺歌声的句子。
⑵四人小组讨论歌声的作用有何不同,破译歌声的含义。结合语境,让学生探究既然那歌声已经没有什么新鲜的意思了,为什么夜莺还是兴致勃勃地唱着?通过朗读,学生感悟出小夜莺为了不引起敌人怀疑,发出信号后仍继续唱歌,同时也表达了他临战前的兴奋。
4、探究寻根,深挖歌声。
⑴齐读课文第五段中描写夜莺歌声的句子。
⑵教师出示:“从孩子的嘴里飞出宛转的夜莺的歌声。那歌声即使是听惯了鸟叫的人也觉察不出跟真夜莺的叫有什么两样。”
⑶问学生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探究寻根,表面赞扬宛转的歌声,实则颂扬小夜莺勇敢、机智和热爱祖国的品质,悟出语言文字背后所蕴藏的深意,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设计意图:夜莺的歌声是课文的一条红线,抓住夜莺歌声的句子展开教学,便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引导学生以读为主,以读促悟,重点深究夜莺歌声的含义成为本课教学的重中之重。
二、以读引说,迁移运用
文章以浓重的笔墨谱写小夜莺引诱敌人进入游击队的伏击圈,而对游击队员的描写则着墨极少,这给学生提供了想像的空间,教师可设计这样的训练题练说:“战斗胜利了,几个游击队员围着小夜莺,。”
设计意图:教师抓住这一语言“空白”,引导学生走进课文所描绘的语言情境之中,去朗读,去感受,去想像,贴近书中的人物,与他们一同分享胜利的喜悦,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从而水到渠成地称赞了小夜莺,在语感训练中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布置作业
1、练写生字,读写、读记“词语盘点”中本课的词语。
2、阅读其他的小英雄的故事。
板书设计:
吸引敌人
14夜莺的歌声 麻痹敌人
传递情报
︱
小男孩──机智勇敢、热爱祖国
新课标语文教案7
教材分析:
《欢庆》这首诗写的就是给祖国妈妈过生日的情景。从田野到枫林,从蓝天到大海,从首都北京到天涯海角,到处都沉浸在欢乐之中。金黄的果实,火红的枫叶,洁白的鸽子,阵阵的海涛,构成了多么美丽、欢乐、祥和的图画!读着读着,我们似乎看见农民丰收的笑脸,看见天安门广场上缓缓上升的国旗,似乎听见中华儿女对和平的呼唤,听见各民族兄弟姐妹祝福祖国的共同心声。
学情分析:
本课采用诗歌的编排形式,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喜欢这种课文。而且,课文内容浅显,学生容易理解,本课可在感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读出喜庆、欢乐的气氛。
3、感受语言美,体会诗歌描写的情景,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认识“献、奏”等7个生字;会写“亿、洁”等8个生字。通过朗读感悟,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
读课文时要读出喜庆、欢乐的气氛,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爱国之情。
教学方法:
情景法、讨论法、讲读法。
教具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课前预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教师把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画面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设问1:我们每个人都有生日,同学们先来说一说自己的`生日是怎么庆祝的?
设问2:你们知道祖国妈妈的生日是哪一天吗?我们刚欢度完祖国妈妈的生
日,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国庆节的有关知识?(设计意图:了解国庆节)
二、揭题解题
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写欢庆国庆的小诗,板书课题并读课题。二年级上册语文书第9课
2、结合自己过节的感受说说什么是欢庆?除了可以说欢庆国庆节还可以说欢庆什么?(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亲身体会,理解课题)
3、想一想,你能用什么巧办法来记住这两个字?在写这两个字时要注意些什么?(老师范写,学生练写,并在小组里交流,展示给小伙伴看)。
三、识字读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生字读准,把课文读通顺,有生字的地方注意读准生字的音,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
2、出示“我会认”中的生字,自由读,学生领读,齐读。
3、出示词语,读准字音。注意“乐”是多音字,读准“欢乐”和“乐曲”。
4、采用各种方法检查学生读课文的情况。
四、精读理解
1、自由读课文,把不懂的地方划起来,小组讨论,共同商量解决。
2、小组汇报: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没有读懂?(师生共同研究解决)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祖国妈妈生日了,大海唱什么歌?鸽子会对祖国妈妈说些什么祝福的话呢?(师生共同研究解决)
3、把喜欢的句子好好研究一下,读一读,看怎样读才能读出感情。(指名读、互评,录音范读、自由读、小组读、齐读)
4、带着这种自豪骄傲的语气来读后四句。
5、怀着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
五、拓展延伸
1、祖国妈妈生日了,小朋友想送些什么礼物给她?
六、布置作业
1、带拼音抄写课文生字并背诵课文。
2、搜集有关祖国的歌曲,读一读歌词,唱一唱歌。
新课标语文教案8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认识“镶”“嵌”等八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想象画面,感受异国风光。揣摩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并摘抄下来。
3、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荷兰的喜爱之情,激发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在学生了解荷兰牧场特点基础上,感受荷兰的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旅游吗?去过哪儿旅游啦,谁来告诉大家?(指名说)那有去过欧洲的“荷兰”这个国家的吗?(指名说)这节课,杨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去异国他乡--荷兰,来一次跨国旅游,好吗?
请欣赏:“荷兰”风光图。(课件出示图片、播放“草原”音乐)
师一边出示,一边介绍。
(师介绍):荷兰是“花之国”,请看高空俯瞰下的花海。荷兰是郁金香的国度,郁金香是荷兰的国花,品种达200多个。除郁金香以外,荷兰还有洁白如玉的“水仙花”和富有浪漫情意的“风信子”。所以,荷兰是当之无愧的“花之国”,获得了“欧洲花园”和“花卉王国”的美誉。荷兰还是“水之国”。境内的运河纵横交错。在运河之间,是一望无际、大小不一的风车,所以,荷兰又称“风车之国”。荷兰也是“牧场之国”,牧场占全国领土面积的三分之一。绿茵茵的牧场辽阔无垠、一碧千里,一群群马牛羊在牧场上悠闲地吃草。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荷兰的牧场,去领略荷兰的牧场风光。(板书、读题)
二、学习生字、新词。开火车读。理解:镶嵌。
三、初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
(一)导读先行:
默读提示语。
(课件出示阅读提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谁来读读阅读提示,看看我们该如何学习这篇课文。
(出示“阅读提示”: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次,要字字入目;2.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你自由地读课文,在读中去感受荷兰的田园风光吧!
过渡:同学们读得多专注啊,你能说说课文讲的主要内容吗?
2、在这牧场中都有哪些动物呢?板书:牛、骏马、羊、猪、鸡。
师:第五自然段写什么呢?(荷兰牧场夜晚的寂静)板书:夜
师:齐读第一自然段。师:第1段先讲了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课文后面接着就写牛、马、羊及牧场的夜晚;可以看出:课文主要从哪方面写“荷兰”的呢?(牧场)这是什么结构?(总分)这句话在文中叫什么句?有什么作用?(总起句,有开篇点题、总领全文的作用。)
四、精读课文,感受牧场风光
出示:四人小组交流学习。
学习提示:默读课文,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荷兰牧场的美景,用--勾出来,并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四人小组交流学习:2、3、4、5段。
(一)真正的荷兰--奶牛天堂
1、 “一条条运河之间的绿色低地上……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句一: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牛犊的模样像贵夫人,仪态端庄。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长,无比尊严。
(1)感悟“专注”
A、专注是什么意思?换个词?(专心)
B、这老师就不明白了,为什么它们能这么专注地吃草呢?C、难道就不怕人来打扰他们吗?这么美妙的环境是谁为它们提供的?(荷兰人)
师:是的,荷兰人环保意识很强,注意保护自然环境,才给动物门创设了这么好的生活场所,是人与自然环境与动物的和谐统一,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同学们我们也要向他们一样保护环境,爱护自己的家园。
(2)它们可能会在思考什么呢?
师:这句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拟人)
(3)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刻画了奶牛的不同特点,更增添了几分乐趣!谁能专注地读出奶牛的特点?生读
句二: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丝绒般的碧绿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
补充资料(出示)“荷兰国土面积只有41000多平方公里,有三分之一是牧场,奶牛业相当发达,全国共有6万个奶牛饲养场,共饲养奶牛几百万头。”
引导:你能把牧场读得更远一些?花牛读得更多一些吗?
你的视线还不够远呢?请你读得再远一点!
100米了,1000米了,我感受到一碧千里的草原和成群结队的牛羊了!
句三:一条条运河之间的绿色低地上,黑白花牛,白头黑牛,白腰蓝嘴黑牛,在低头吃草。
这里的牛--真多啊,色彩--真丰富啊!
我们来叫叫牛的名字 读一读。
师小结:这片如丝绒般碧绿的草原是奶牛的天堂。它们可以尽情享受草原上最鲜嫩的青草--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2、(出示画面)好一幅牛儿吃草图啊,如此美丽的画卷,让我们用朗读把它定格在脑海中,请齐读:2自然段。
(板书:碧绿草原牛成群)
【过渡:牧场不仅是奶牛的天堂,还是骏马的王国。】
(二)真正的荷兰--骏马王国
“除了深深的野草遮掩着的运河,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它们飞驰到远方。辽阔无垠的原野似乎归它们所有,它们是这个自由王国的主人和公爵。”
(1)你感受到什么?抓“主人、公爵”体会马的自由自在。
理解“公爵”:上文提到贵夫人,这里又说马儿是公爵,你知道公爵是什么意思吗?(公爵是外国的一种爵位,是仅次于国王的最高级的贵族。)
师小结:这里是骏马的王国,在这辽阔无垠的原野上,它们拥有绝对的自由,可以尽情地驰骋--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师小结:在这样一个动物王国里,它们是主人,是公爵,是何等的尊贵啊!假如你作为这自由王国的主人和公爵,内心该是多么的自豪、骄傲啊!请你自豪的告诉大家,你就是是这个王国的主人吧!
男孩们,你们就是这自由王国的主人和公爵,拿出你的自信,尽情挥洒你的热情吧!请男生读3自然段。(师板书:骏马自由任飞驰)
【过渡:牧场是奶牛的'天堂、骏马的王国,更是家畜的乐园!】
(三)真正的荷兰--家畜乐园
出示:在天堂般的绿色草原上,白色的绵羊,悠然自得。黑色的猪群,不停地呼噜着,像是对什么表示赞许。成千上万的小鸡,成群结队的长毛山羊,在见不到一个人影的绿草地上,安闲地欣赏着这属于它们自己的王国。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你体会到了什么?
(1)“成群结队”、“成千上万”感受动物多
(2)感受“安闲”。 师:这里藏着一个拟人句你发现了吗?(赞许)
师:小猪会赞许地说什么呢?(我在这儿生活的太幸福了……)
师:我也想变成一只小猪,快乐的生活在荷兰的大草原上。
师:听同学说,我也忍不住想读,去感受小动物的悠闲自在。(引读,老师读动物名称,学生跟读后面的内容)
师生配合读。(板书:羊闲猪乐鸡安闲)
师:这里是家畜的乐园,它们在这天堂般的绿色草原上,过着悠闲快乐的生活--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过渡:白天的荷兰,是奶牛的天堂,是骏马的王国,是家畜的乐园,到处充满了勃勃生机,不愧为--牧场之国。那么,当夜幕降临,牧场之国--荷兰,又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四)真正的荷兰--宁静的家园
出示:到了傍晚……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师:牧场的夜晚是怎样的景象呢?(牲畜归圈、夜晚漆黑、挤奶人默默无言)
师:荷兰夜晚的寂静也是那么的美,面对这样的荷兰,我们不得不再一次赞叹道--“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请女生们轻轻地读5自然段。(师板书:牲畜归圈夜宁静)
【过渡:“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在文中出现了几次?(4次)用﹏﹏勾出来。】
(五)引读四次: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顺序分别是:齐读、男生读、女生读、老师读。
师:为什么要反复出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句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了四次,这是一条清新柔和的线索,将课文各个自然段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句看似简单的话不仅仅是对荷兰的介绍,也表达了作者一种强烈的情感,怎样的情感呢?对牧场之国的喜爱和赞美)
五、积累“美句”。
摘抄美句,积累语言。
课文写得如此之美,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作者深深的赞叹之情,很多词句都很值得我们去积累,请同学们把优美的句子找出来,抄在“摘录卡”上。
六、小结:这趟“荷兰”之行马上就要结束了,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荷兰牧场的美景。(师指板书引导孩子回顾)
七、作业。
练习仿写:
以“这就是真正的家乡”为开头或结尾,写一段话。用上合适的修辞方法。
板书
碧绿草原牛成群
牧场之国 骏马自由任飞驰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羊闲猪乐鸡安闲
牲畜归圈夜寂静
新课标语文教案9
教学理念:
综合名家名篇,发现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可以弥补单纯的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空白,可以把连续的线性思维和零散的点状、碎片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更有利于孩子在众多跳跃的信息中提取关键、有效的信息,更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经过反复研究,我们提出融合“非连”文本法,即“通过在阅读教学中,融合非连续性文本,辅助连续性文本的理解、运用、创新,以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方法。”
此课教学采用融合“非连”文本法,通过读文教学设计非连文本,促进阅读理解;改变补充形式,激荡学生情思;图文印证,体会写作方法;以“非”促“连”,发展语用能力;适时呈现,激发阅读期待等方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
教学目标:
1.理解“固执、胆大妄为”等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4.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初步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伽利略以亚里士多德的结论正确为前提,所做的大胆的推测。
教学准备:PPT
教学流程:
课前热身环节:分享故事,明确点赞 点赞词
一、回顾导入,整体感知人物。
1.人物名片
姓名:亚里士多德
国籍:古希腊
职业:大哲学家
成就:影响了几乎所有之后的西方哲学家
姓名:伽利略
国籍:意大利
职业:数学教授
他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还记得伽利略做了什么事?
师板贴: 产生疑问 反复试验 公开试验
【教学意图】改变资料的补充方式,变单一文本为综合文本,变连续文本为非连续文本,更能激活学生思维,更能激荡学生情思,因为它是承载信息的媒体不是从左到右直线性连续呈现,而是多维分布性呈现的文本。利用人物名片的“非连”文本,唤醒学生对人物的初步印象,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对课文有整体把握。
二、学习“产生疑问”,为“善于思考”点赞。
1.去掉关键词填空,帮助理解“一快一慢的两种结论”。
2.看着动画演示,学会表达。
3.用上文中的句子演示图标。
4.总结伽利略产生疑问的过程,渗透思考严谨。
5.伽利略产生疑问,点赞词呢?(交流、板书)
6.师小结学习方法。
【教学意图】对非连续性文本的解释说明,往往是以连续性文本的形式呈现的,因此,利用非连续性文本组织阅读教学,学生必须在非连续性文本跳跃的信息之间,积极思考内化连续文本的信息,最后以连续性文本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样,既促进语言文字的内化积累,语言能力又得到发展。学生通过动画、具体的图标演示,理解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并学习表达,还从中感受伽利略的`品质,并学会点赞。
7.生自主学习,走进伽利略的内心。
出示:(默读4-6自然段),你从哪些语句看出伽利略很赞,划出来?在语句旁边请写出点赞词!
8.生自主学习,师巡视指导并发现。上台写点赞词。
三、学习“反复试验”,为“严谨”点赞
1.先来交流第4段“反复试验”。
2.文中“反复”可以换“重复”吗?生谈理解。
3.设想:伽利略“反复试验”考虑的不同条件。
伽利略反复试验记录表
不同条件 重量不同 高度不同 天气不同 ……
铁球1
铁球2
4.伽利略这样反复试验,补充点赞词是? 师写:严谨
【教学意图】在学生学习遇到瓶颈时,教师的帮助是雪中送炭,但绝不是全盘“奉献”,而在于恰到好处的“提点”。非连文本,只提醒关键处,就像沟渠疏通关键的节点,就像点燃的火种,火焰就自然地蔓延开去。记录表的作用,就是让学生积极地发散思维,去感受伽利略试验过程考虑到的不同条件,体会到伽利略在反复试验中的严谨。
四、学习“公开试验”,为“胆大不妄为,执着” 点赞。
1.表格:“公开试验”前后,人们的不同反应。查找
公开试验前:
公开试验后:
(相机出示)“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
“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
2.想象一下:人们说话时的表情、动作和心理?读出人们的指责。
3.“公开试验”冒着生命危险,补充布鲁诺资料。
4.“公开试验”后,围观的人们反应--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说话训练。
公开试验前:
公开试验后:
“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
“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
5.侧面描写的妙处:
公开试验前后人们的反应写得这么详细,可以去掉吗?生谈理解。
(内容上:伽利略的坚持和压力;人们的盲从和看到试验结果后的醒悟
形式上:内容更加丰富、增加可读性)
6.这次公开试验让人明白道理: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通过连线,理解句子的含义读。
不是全都对的 全都错
全都对
全都不是对的 会出一点错
7.拓展思维,谈身边的事例。
8.总结写法: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
【教学意图】设计填写非连续文本,促连续文本的阅读,学生根据设计的需要,边读边提取相关信息,以形象的方式呈现出连续文本所表达的意思,既促进学生积极阅读、思考、理解,又能检验学生阅读过程中理解是否有偏差,以便及时纠正。用公开试验前后人们不同反应的表格,培养学生对信息提取整合能力,对作者为何将此写得如此详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和阅读评价能力,用连线题更准确地理解“不是全都对的”,更形象直观,且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五、升华文本,拓展延伸。
1师小结:点赞词
2.为“像身边努力的人”点赞。
六、板书
23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产生疑问 思考严谨
反复试验 坚持、执着
公开试验 胆大不妄为
具体事例 人物品质
新课标语文教案10
知识目标:理清全文思路,通过复述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学会多角度思考文章。
情感目标: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复述情节,整体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探究、感悟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式:朗读,讨论分析,合作学习。
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重点是朗读课文,理清全文思路,通过复述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在山的那边》,我们懂得了一个怎样的道理?(学生回答:只要百折不挠的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我们懂得该怎样面对和实现理想,那么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险阻又该如何去面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学习一篇新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
二、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1、迅速默读全文
要求:(1)读全文包括课题、作者、提示。
(2)速度在第分钟500字左右,全文用5分钟读完。
(3)思考: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哪座城市,什么时间爬悬崖的,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哪两个,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处有多高?
学生默读后,能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标出生字词,,交流生字词
闷热 弹子 训诫 耸立 峭壁 颤抖 瘦骨嶙峋 迂回 凝视 啜泣 纳罕
恐惧 安慰 头晕目眩 经历 屡次 抵达 暮色苍茫 小心翼翼 灰心丧气
三、再次默读,整体把握课文
1、 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准备复述。
2、 复述方法指导:
A、抓住故事里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B、快速捕捉文章中的数字等有效信息,抓住关键词语。
C、复述不是照搬原文,而是对文章主体的一个提炼加工过程。通过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新的感悟和思考,获得生活的启示。
3、学生复述(3—4人),自评复述得失。
4、教师应有针对性的指明学生默读的速度和复述过程中的不足之出,明确复述方法,然后再让学生有的放矢地纠正自己第一次复述的不当之处进行二次复述。
5、学生根据复述的得失,将经验和复述方法记下来。
四、布置作业:20个词语,每个5遍。
第2课时:重点是学会多角度思考文章,探究、感悟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思考:
1、学生朗读,提要求。
2、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无漏字漏字,注意语速、语调。
3、思考:
作者遇到了困难,从哪些地方可看出?
归纳:从小多病,不能活泼勇敢 颤抖 “如果你想待在那里,就待着好了。”
以旁观者的眼光看,这算困难吗,从哪儿可看出?
归纳:悬崖不高 伙伴们轻松爬上去了 “我”后来很容易地下来了
怎么很容易地下来的呢,心理有什么变化?
归纳:走一步 顿生信心
再走一步 信心大增
慢慢爬下悬崖 巨大成就感(只有几米高,为什么有巨大成就感?)
心理变化:害怕——顿生信心——信心大增——有巨大成就感
二、从中你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
学生讨论,明确人生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个个认真地解决小困难,坚持不懈地走下去,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三、合作探究
1、你从课文的那些地方体会出这样的生活哲理的?
(引导学生在课文中寻找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体会文章的'蕴涵)
学生小组讨论发言,对于理解有难度的词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追问为什么?
A、 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标题的含义是什么?
B、 18小节的“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而要“一步一步”?
C、23小节的“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
2、你觉得文中最让你感动的是哪儿?或你是如何看待故事里的各个人物的?(多角度阅读评价)
教会学生多角度阅读的方法,以提高阅读质量。
确立角度的方法:着眼于课文中的某个人物,或者着眼于课文中的某一情节
举例:评价杰利哪些地方做的好,哪些地方做的不好?
父亲教育孩子的方式
伙伴们的做法有不当的吗?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引导归纳
四、质疑与交流:
1、课文还有什么问题,你觉得可以提出来让大家来共同探讨的?
2、你受到什么启发?该如何面对困难?
同学畅所欲言。
五、教师小结
六、延伸与拓展:读汪国真诗句
七、布置作业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的?有什么经验教训?细心留意身边的事,感悟生活,写一篇短文。(学生在课内时间充分的情况下自由漫谈,课后写在作业本上)
八、板书设计:
二、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走一步 顿生信心
再走一步 信心大增
慢慢爬下悬崖 巨大成就感
心理变化:害怕——顿生信心——信心大增——有巨大成就感
九、教学反思:多角度阅读方法较好,课上加强渗透和指导。
新课标语文教案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11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田字格中的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在多种形式的读的基础上想象、感悟。
2、通过表演、联系生活体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秋儿为完成妈妈交给的任务,克服恐惧独自在家的经历中受到启迪,学习做个勇敢、守信的孩子。
重难点分析: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秋儿等电话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秋儿的具体表现,通过指导学生个性化朗读、表演等方式体验人物情感,感受秋儿的成长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一)谈话导入。
1、你们有没有一个人在家过夜的经历?如果让你晚上独自在家,你会害怕吗?
鼓励学生实话实说。
2、有一个叫秋儿的小朋友,本来她胆子可小啦,可是她居然独自在家度过了整个夜晚。你一定好奇,她是怎么由胆小变勇敢的呢?这可多亏了一个重要电话。板书课题
(二)读题质疑。
看到这个题目,你的脑瓜里一定出现了不少问号吧,你想知道什么呢?
如:这个重要电话是谁打的,谁接的?电话的内容是什么?这个电话为什么能让秋儿变得勇敢?为什么说这个电话是重要电话?
教师随机简单板书有价值的问题。
好,现在赶紧读一读课文,去文中寻找自己的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读通课文,自学字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2、画出生字新词,多读一读,想想有哪些识记本课生字的好方法。
(二)检查自学效果。
1、课件出示生字词,指名读,开火车读。
2、当“小老师”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 “比一比”,给形近字“娜、哪、那”分别组词,然后做选字填空练习。
4、指名接段读课文。评议、正音。
(三)初步解疑,了解课文大意。
1、对刚才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你有答案了吗?
电话是妈妈打给秋儿的,在电话中夸奖秋儿是个勇敢的小姑娘。
教师随机板书“秋儿、妈妈、胆小、勇敢”等词语。
此时解答简单的问题,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暂时存疑。
2、谁能用上这几个词(“秋儿、妈妈、重要电话、胆小、勇敢”)来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反馈,能讲清大意即可。
三、前后对比,体会变化。
(一)体会“胆小”。
1、第二自然段,指名读。
2、谁能读得让我们都感觉到秋儿胆小?谁能读得让我们觉得秋儿的胆子还要小?
3、体会哪些词重读可以突出秋儿的胆小?
可、每逢、总要……
(二)感受“勇敢”。
1、最后一句话
你现在知道为什么妈妈说秋儿勇敢了吗?
这一次秋儿独自在家过夜,没有再逃到娜娜家。
2、从“胆小”到“勇敢”,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下节课看看这一夜秋儿到底是怎样度过的。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感受成长。
(一)品读“有电话”部分。
1、课件出示语段(妈妈临走时说的话),指名读。
板书“有”,即有重要电话。
2、指导学生用郑重的语气读,并做出严肃的表情。
3、你发现妈妈特别强调哪个词?——重要。
电话这么重要,妈妈这么重视,那么秋儿会以为是什么电话?
秋儿可能以为是哪个病人有急事找妈妈,事关生死。)
4、如果你是秋儿,听了妈妈的话,你会怎么想呢?
我一定要完成妈妈交给我的任务。
(二)品读“等电话”部分。
1、过渡: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等电话(板书:等。)的过程中,胆小和勇敢就像两个小人,在秋儿心里打了起来。这个是“胆小鬼”秋儿,这个是“勇敢者”秋儿。两个秋儿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较量。
2、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自由读4-8自然段,想一想:“胆小鬼”秋儿和“勇敢者”秋儿各有怎样的表现?用直线画出体现秋儿胆小的语句,用曲线画出体现秋儿勇敢的语句。
学生自读自悟。
3、全班交流。按事情发展顺序,引导学生读语句,谈体会,并指导感情朗读。
(1)妈妈刚走……
①指名读自己画出的语句,说明是哪个小人的表现。
②得出第一轮较量结果:“胆小鬼”秋儿处于绝对优势。
(2)一会儿,电话铃响了……
①读语句,谈体会。
②让学生表演“扑”、“抓”动作,体会秋儿急切的心情。这么着急,说明什么?
秋儿胆小,想接完电话后逃到娜娜家去。
③通过做表情理解“懊丧”一词。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⑤得出第二轮较量结果:“胆小鬼”秋儿仍占据上风。
(3)天色渐渐暗了下来……
①读语句,谈体会。
从“静得可怕”、“非常紧张”体会秋儿的胆小。
从“高兴”、“平静”体会秋儿渐渐变得勇敢。
②是不是真有老鼠在走廊跑动呢?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体会这仅仅是秋儿恐惧时的一种想象。
③得出第三轮较量结果:“勇敢者”秋儿和“胆小鬼”秋儿打成平手。
(4)地板上忽然响了一下……
①小组合作,表演第7自然段描述的场景。
分配角色:由两名同学分别扮演“胆小鬼”秋儿和“勇敢者”秋儿,其他同学可以当导演,对演员的表演提供建议。
注意把秋儿的'心理活动变成台词说出来。
②登台表演。师生评议。
③得出第四轮较量结果:“勇敢者”秋儿占了上风。
(5)躺在沙发上……
①“秋儿躺在沙发上,使劲回忆故事里、电影里那些勇敢的人。”想象一下,她可能想到了哪些人哪些事?
②得出第五轮较量结果:“胆小鬼”秋儿甘拜下风,“勇敢者”秋儿最终取得胜利。
4、小结:在漫长的等待中,秋儿由最初的想逃到后来坚定地对自己说“我不能走!”她终于克服了自己的恐惧,成长为一个勇敢的孩子。
(三)品读“接电话”部分。
1、课件出示语段。默读9-11自然段,想一想:接到妈妈的电话(板书接。),秋儿明白了什么?。
妈妈采用这样的做法是在帮自己克服胆小怕黑的缺点,用心良苦。
2、她接下来会对妈妈说什么呢?
课件播放铃声。学生扮演秋儿,老师扮演妈妈,进行互动表演。
二、回顾课题,总结全文。
1、你认为这个电话重要在哪儿?
让秋儿克服恐惧,变得勇敢、自立。
2、你觉得秋儿是一个怎样的小姑娘?
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回答这个问题。如:由胆小变得勇敢、有责任心、遵守诺言等等。
3、总结: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也会有畏惧、依赖的心理,让我们多想一想秋儿,相信你也一定能获得战胜困难的勇气,变成一个勇敢的孩子。
三、独立观察,书写生字。
(一)读准课后田字格内的生字。
(二)认真观察字形和占格位置,想想书写生字时要注意什么。
(三)课件出示生字,交流。
1、左右结构的字:
刚:左宽右窄。
敢:与“取”字区别比较。
2、上下结构的字:
勇:上下一样宽,横画写紧凑,注意上边不带钩。
3、半包围结构的字:
逃:示范书写,提醒笔顺。
(四)学生独立描红书写。
四、课后实践,积累运用。
作业安排:
练习讲这个故事,把故事讲给家长听,并和家长交流心得体会。
新课标语文教案12
重点难点
1、通过重点句的学习体会李大钊的精神。
2、掌握对比和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的文章写作方法。
2教学过程
2.1 第二学时
2.1.1教学目标
1、学习在法庭上、被害后两部分,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表情。
2、通过重点句的学习,体会李大钊的精神。
3、体会开头、结尾呼应的作用。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部分,可采用多种阅读方式,如:分角色、范读、集体读、自由读等。
2.1.2学时重点
通过重点句的学习体会李大钊的精神。
2.1.3学时难点
掌握对比和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的文章写作方法。
2.1.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回顾内容,谈话导入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除开头外,是按什么顺序来叙述的?(板书: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同时我们还了解到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抱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即使在局势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他仍然坚决留京工作,就在被捕时也依然那么沉着冷静、临危不惧,那么接下来将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板书:10、《十六年前的回忆》。
活动2【讲授】自由朗读,品味其人
(一)集体交流“在法庭上”这部分,走进人物内心。
1、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课文18-28自然段。
2、经过一段时间,我们和父亲又见面了,那是在什么地方?
3、这时“我”看到的父亲是什么样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出示课件: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4、李大钊面对亲人的哭喊声,他有什么表示?他的表情是怎样的?
出示课件: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1)为什么“没有说一句话”难道是李大钊不疼爱自己的孩子,不留恋自己的妻子吗?谁来谈谈自己的想法。
(2)为什么李大钊此时依然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3)这种伟大的力量是什么?
5、在法庭上我的`表现又是怎样的?
6、
(1)李大钊立刻会意到了什么?
(2)课文第27自然段“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此刻他的心里想说些什么呢?此时无声胜有声。在那样的时刻,李大钊不能说,现在就让我们把他心中的话儿说出来吧!
(二)、学习被害后。
以读代讲,在读中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时期亲人后的悲痛心情。
1、父亲的被害,作者是怎么知道的?
2、听到父亲被害的消息,全家人有何反应?
(1)自由读,感受亲人的悲痛心情。
(2)老师范读,体会感情。
(3)再指名读,评一评,议一议。
3、“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母亲这句话想告诉作者什么?试着想一想。
活动3【练习】读说结合,拓展思维
1、出示课件(李大钊临刑前的照片,并配音乐)教师激情述说:“1927年4月28日,这是一个春天的下午,李大钊与另外19位年轻的革命者一起走向了刑场。他们的青春本来应该像春花一样灿烂,而此刻他们面对的是两台巨大而阴森的绞刑架。大钊先生深情地望了一眼亲人和同志,然后头也不会的第一个走上了绞架,”神色未变,从容就死“。他牺牲时还不到38岁。
(1)李大钊虽然就义了,但他的精神永远留在每一个中国儿女的心中,你此时此刻想对李大钊说些什么?
(2)你又想对他的亲人们说些什么?
2、思考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你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体会到了什么?
(1)读开头和后三个自然段。
(2)教师小结。
内容上首尾连贯、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谨严,表达清楚;表现了作者对父亲深切怀念的沉痛心情。
活动4【测试】用心倾听,提升感悟
同学们,千言万语,万语千言都无法表达我对那些”魔鬼“和刽子手的痛斥……此刻,我相信你们的心情和我一样激动。在为革命胜利的斗争中,还有很多像李大钊一样的革命先辈。我们深情缅怀他们,我们的民族为他们而骄傲!那就让我们倾听李大钊《口占一绝》这首诗歌,体会他们为革命抛弃个人离愁别恨的革命豪情和为实现革命理想矢志奋斗的决心吧!
新课标语文教案13
教学目标
1.浏览课文,理清课文结构,培养学生概括能力、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2.初步认识“序言”(“后记”),探寻序言的痕迹、领悟本文的写作主旨,依据序言特点猜测《城南旧事》的内容和主题培养选择和阅读整本书的能力。
3.配乐朗读,带领学生沉浸于文学语言情境,增强文学审美体验。
教学重难点
1.初步认识“序言”(“后记”),探寻序言的痕迹、领悟本文的写作主旨,依据序言特点猜测《城南旧事》的内容和主题培养选择和阅读整本书的能力。
2.配乐朗读,带领学生沉浸于文学语言情境,增强文学审美体验。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中年”→“童年”
回忆别人——文学作品里——的童年[林海因《窃读记》、叶文玲《我的“长生果”》(人教版、北师大版)、陈慧瑛《梅花魂》、琦君《桂花雨》、巴德·舒尔伯格《“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冰心《忆读书》(北师大版)、契诃夫《凡卡》(北师大版)]。
对接自己的童年……
一、聚焦文章结构,训练概括能力
1.运用默想默会——“过电影”的策略,沉浸于故事情境。
2.浏览课文,练习运用抓核心词——“动词+名词”结构词组——的方法概括文章内容,理出文章结构,推进阅读理解。
形成板书一:
3.对着板书,再次默会课文,对接阅读过的有关童年的文章和自己写过的有关童年的习作。
二、聚焦文体(序言或后记),训练“文体思维”和推论能力
1.运用比较策略,引出“序言”。查阅词典,认识“序言”。对照序言读课文,琢磨序言的“说明写作宗旨和经过”在课文中的反应。
2.引入“代序”,猜测并“向往”《城南旧事》的“那些事和情”。
3.引入“后记”,理解“补充个别内容”,突出“骆驼队”(其实是关于“骆驼”精神、骆驼队中的人——尤其是爸爸和妈妈)对英子的影响,观看视频(《城南旧事》电影片头——“骆驼队”未写入《城南旧事》正文,却成为“序言”和电影的“序幕”——足见其重要地位),丰富对序言的认识。
形成板书二:
三、聚焦文学语言,增强文学体验
1.运用音乐渲染和朗读使学生沉浸于文学语言意境。
再次回到板书,聚焦“抒情”,师生轻声美读课文最后两自然段。
2.回聚标题,引导疑问。
标题中的三个词是什么关系?一个都不能少吗?哪个词最重要?哪个词最富有意蕴?
3.利用标题,反观阅读和写作,强化学生阅读和写作的“标题”意识。
尾声——
童年是一首诗
越品越有味
童年是一首歌
越唱越动人
童年是一坛酒
越陈越香醇
我们正在童年——
好好抒写
好好惜珍
课后作业
1.阅读小说《城南旧事》。
2.观看电影《城南旧事》。
3.阅读
(1)萧红/著《呼兰河传》的“尾声”;
(2)[英]卡罗尔/著黄建人/译《爱丽丝漫游奇境》的序言(“推荐序”“译本序”“原版前言”)。
拓展资料
序言(叙言、译文、叙文):一般写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有作者自己写的,多说明写书宗旨和经过。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本书内容。
后记:写在书籍、文章等后面的文字,用以说明写作目的、经过或补充个别内容。[此文在小说《城南旧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xx年版)中,为“后记”,即《冬阳童年骆驼队(后记)》。]
作者生平:林海音(1918-20xx),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生于日本大阪,3岁随父母返台,5岁来到北京。1948年,举家迁往台湾,在台湾仍以办报、办刊、写作、出版为主,联络了大批在台的文化界人士,提携了大量台湾的文学青年,出版了众多文学名作,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林海音以她的成就、她的为人、她的号召力,成为联接大陆与台湾文学、中国与世界文坛的桥梁。作品被译为多种文字,荣获众多文学奖项,1998年“第三届世界华文作家大会”荣获“终身成就奖”。
[此教学设计于二○一六年二月二十日完成初稿,四月十日定稿]
附:
城南旧事(代序)(节选)
差不多快十年了,我写过一篇题名《忆儿时》的小稿,现在把它抄写在这里:
我的生活兴趣极广泛,也极平凡。我喜欢热闹,怕寂寞,从小就爱往人群里钻。
记得小时在北平的夏天晚上……
……
……那是真正的欢乐,无忧无虑、不折不扣的欢乐。
我记得写上面这段小文的时候,便曾想:为了回忆童年,使之永恒,我何不写些故事,以我的童年为背景呢!于是这几年来,我陆续地完成了本书的这几篇。它们的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写着它们的时候,人物却不断地涌现在我的眼前:斜着嘴笑的兰姨娘,骑着小驴回老家的宋妈,不理我们小孩子的德先叔叔,椿树胡同的疯女人,井边的小伴侣,藏在草堆里的小偷儿。读者有没有注意,每一段故事的结尾,里面的主角都是离我而去,一直到最后的一篇《爸爸的花儿落了》,亲爱的爸爸也去了,我的童年结束了。那时我十三岁,开始负起了不是小孩子所该负的责任。如果说一个人一生要分几个段落的话,父亲的死,是我生命中一个重要的段落,我写过一篇《我父》,仍是值得存录在这里的:
写纪念父亲的文章,便要回忆许多童年的事情……
……
……父亲的死,给我造成这一串倔强,细细想来,这些性格又何尝不是承受于我那好强的父亲呢!
童年在北平的那段生活,多半居住在城之南——旧日京华的'所在地。父亲好动到爱搬家的程度,绿衣的邮差是报告哪里有好房的主要人物。我们住过的椿树胡同、帘子胡同、虎坊桥、梁家园,尽是城南风光。
收集在这里的几篇故事,是有连贯性的,读者们别问我哪是真是假,我只要读者分享我一点缅怀童年的心情。每个人的童年不都是这样的愚騃(ái)而神圣吗?
林海因
一九六○年七月
(选自《城南旧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xx年版)
6冬阳·童年·骆驼队
林海音
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门前。
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头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空气中。
爸爸在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
爸爸和他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
“为什么要系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戴上了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就不敢侵犯了。
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您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倒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才给骆驼戴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了,太阳特别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吗?骆驼也脱掉它的旧驼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妈:“夏天它们到哪里去?”
“谁?”
“骆驼呀!”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新课标语文教案14
制作班级纪念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以生活为本,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经历中选取作文材料,开拓思路,使学生体会到:同一题材,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写出不同的文章。
过程与方法
说写结合,完成两篇小作文。 1、介绍照片中的“我”。 2、为同学的照片写一份说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制作“班级纪念册”,培养学生热爱母校、珍惜同学情谊的思想感情,培养团队精神。
教学重难点
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经历中选取作文材料。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同学们即将离开生活了六年的母校,告别朝夕相处的同学,必定有些依依不舍。为了给母校留下一个永久的纪念,建议你们每人选一张自己认为最有意思的生活照片,汇集成一本“班级纪念册”送给母校,好吗?
二、范例及讲评。
你为什么用这张照片?它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它能说明什么?想一想,谁愿意说一说?
讲评重点:有吴具体内容,是否介绍清楚。
板书:围绕一个意思要有具体内容,特点介绍要清楚。
三、练习。
1.独立思考:这张照片是在什么情况下拍的,其中有什么故事?
2.小组交流,练习口述。
四、小组交流。
请各小组推荐:哪位同学说的.较好?
教师讲评,进一步启发思维,引导学生介绍各自的特点。
五、当堂习作。
限定时间,快速习作。
六、相互修改。
找一个朋友,征询意见,自行修改。
七、小结。
八、把小作文修改、誊清。
第二课时(照片中的“他”)
一、直接导入。
上节课我们都向大家介绍了自己,这节课我们学习如何向大家介绍你的同桌。
二、范例及讲评。
你的同桌叫什么名字?他有什么特长?在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活中,他都取得了哪些成绩?你怎样评价他?
讲评重点:层次是否清楚,是否抓住了重点?
板书:介绍一个人,要层次清楚地突出他的特点。
三、小组交流。
哪件事能表现出他的特点?
请各小组推荐:哪位同学说的较好?
教师讲评,进一步启发思维,引导学生介绍同学的特点。
四、当堂习作。
限定时间,快速习作。
五、征求对方的意见,修改。
六、小结。
七、修改把小作文誊清。
新课标语文教案15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能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3,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无比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重难点:
理解课文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幸福的时代,日子过得很幸福,有亲人的疼爱、有朋友的关怀、有丰富多彩的课程、还有有趣的运动会……可是,这些幸福并不属于每一个孩子,大家请看图片(多媒体播放图片、音频)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在哭的小孩,受伤的人,炮弹声……)
师:是什么造成这样的景象呢?(战争)
师:是的,是战争,今天让我们再次去聆听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二、品读课文,感受丧父之痛
1, 雷利发出了什么呼声?(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2, 他为什么发出这样的呼声?(因为他的父亲在战争失去生命)
3, 我们知道他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爱和平,爱妻子,爱孩子的人)
师:是啊,这样一个爱妻子,爱孩子的父亲,临别时的诺言让我至今难忘,是什么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可以是默读,也可以大声朗读,并且做出标记。
生找出“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蓝盔还代表着(和平),那爸爸说带回来一顶蓝盔的意思是?(凯旋归来,带来和平)
那爸爸再说这句话的时候应该是?(认为自己一定可以胜利,语气很坚定)
师:你从哪个词看出爸爸很坚定(一定)
生1读(老师听到了你坚定的语气了)
谁还想试试
生2读
我一直坚信爸爸说的那句诺言,指课件,生回答(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
学生想象,照着这个约定,我和父亲的见面应该是怎么样的?
【雷利的爸爸是1991年参加维和行动,三年没有回来,1994年他们全家接到爸爸回来的消息】
可是,我如约而至,见到的却是怎样的场景?(配乐朗读“现在这顶蓝盔……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
师:同学们,爸爸的嘴张着,他是在呼唤着什么?(和平,和平,和平)
师:啊,我仿佛听见了,爸爸轻声的呼唤着(和平,和平,和平!)
妈妈听见了,爸爸那坚定不灭的呼唤着……
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爸爸那掷地有声的呼唤……
全世界都听见了,爸爸发出的那强而有力的呼唤……
师:此刻,如果你是雷利,面前是你朝思暮想却永远离开的爸爸,你会怎么样?你会想对爸爸说什么?
师:作为一位维和战士,爸爸呼唤和平,更用生命捍卫和平,所以今天,儿子为爸爸献上一束最美的鲜花,虽然我为爸爸的死感到悲痛,但是 ppt他的死是光荣的……他是保卫和平的光荣战士!”
联合国的秘书长加利先生给予了爸爸高度评价(ppt出示加利先生的'话)
三、感受呼声,激发热爱和平之情
父亲维护和平失去了生命,可是世界和平吗?
(1)联系现实,体会“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课件出示战争资料)
和平之花是娇嫩的,爱的同学们,我们用最真的情感,再读读这个中国孩子的心声吧!
生1: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生2:为了母亲不再失去儿子,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为了孩子不再失去父亲,全世界应该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生3:让那已经能够听到脚步声的21世纪,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
师:这只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吗?
师:让我们和雷利,和全世界的孩子们一起呼吁“让那已经能够听到脚步声的21世纪,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
师:同学们,学完了这篇课文,你想说些什么?(说话练习)
四、布置作业:
给受灾难地区的小朋友写封信。
【新课标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新课标教案06-21
新课标小学语文教案05-20
新课标语文教案07-03
新课标《语文园地二》的教案08-15
新课标语文园地二教案02-08
新课标小学语文教案(精华)05-20
【优秀】新课标小学语文教案05-20
(精选)新课标小学语文教案15篇05-20
语文新课标心得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