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大全15篇
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22页例2,课堂活动的第2题及练习三的第4、5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方法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2.让学生明确学习和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重要性,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选择“四舍法”或“五入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这学期,我们班转来了几位新同学,为了增进大家的了解,谁愿意用数据向他们介绍一下自己或者我们学校的情况?
学生1:我今年10岁,身高大约140厘米。
学生2:我的体重在36千克左右,我家有3个人,爸爸妈妈每月的收入大约1万元。
学生3:我们学校有学生2125人。
教师:在刚才介绍的这些数据中,哪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
学生:10、 3、2125是准确数,大约140、36千克左右、大约1万是近似数。
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不需要也不可能得到准确数,这时就要用到近似数,比如:20xx年重庆市总人口约3100万,中国大陆总人口约13亿等都是近似数。那么,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呢?
[点评:体现数学的现实性。利用学生身边现有的、熟悉的学习材料引入教学,让学生在相互介绍的过程中,感受到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存在和广泛应用,突出其学习价值。]
二、学习新知
1探索“四舍五入”法。
(出示:534607)
教师:这是一个准确数,如果改成一个近似数,大约等于多少?
学生1:约等于五十三万四千六百。
学生2:也可以约等于五十三万四千。
学生3:还可以约等于五十三万、五十万。教师:了不起,还写成了用“万”作单位的数,你们认为“五十三万”和“五十万”谁比较合适?
学生1:我认为五十万比较合适,因为这样的近似数比较简单。
学生2:我不同意,我认为五十三万比较合适,因为五十万与准确数相比,比准确数少了三万多,相差太多,而五十三万与准确数很接近,只相差四千多。
教师:五十四万怎么样?
学生1:不行,与准确数相差五千多了。
学生2:我发现,只要千位上的数没有达到五千,就可以直接去掉万位后面的数,约等于五十三万。
学生3:对,当千位上的数达到或者超过五千,就可以在万位上增加1,再把万位后面的尾数舍去,约等于五十四万。
(出示:38290)
教师:按照大家刚才讨论出的办法,38290约等于多少万?
学生:千位上是8,满了5,所以,万位上增加1,约等于4万。
2.归纳方法。
教师:同学们表现很出色,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讨论,整理出“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先看千位上的数,千位上的数小于5,就把万位后面的尾数直接舍去,千位上的数是5或者大于5,就向万位上进1,再把后面的尾数舍去。
教师: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四舍五入”法。
(学生看书第22页例2,质疑)
[点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围绕“怎样用近似数表示”这一问题展开了大胆的、富有个性的讨论,自主探索出了“四舍五入”法,知识的建构水到渠成。而教师的点拨——“谁比较合适”对学生的进一步探索起了重要的作用。]
3.练习。
(1)教科书第22页的试一试。
教师: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学生独立完成,评讲)
(2)教科书第23页的课堂活动第2题。
师生活动:老师出示卡片,学生说近似数。
师生活动:同桌活动,一人写数,一人说近似数。
4.扩展。
(出示:省略153904270亿位后面的尾数,它的近似数是多少?)
教师:先回忆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想一想,这个问题怎样解答?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再交流)
学生1: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看千位上的数“四舍五入”;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就该看千万位上的数“四舍五入”,约等于2亿。
学生2:也就是省略哪一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就看那一位后面一个数位上的数“四舍五入”。
[点评: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经验验,迁移类推到新知识的学习中。通过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很容易得出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即“看后面一位四舍五入”。]
三、小结(略)
四、课堂练习
教科书第24~25页第4~6题(学生独立完成)。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第二单元 公顷和平方千米
一、教学内容
1.认识公顷。
2.认识平方千米。
二、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C}1.对两个单位单独安排了例题,分别进行认识。(ppt无)
{C}2.通过操作并借助直观,让学生充分体会两个面积单位的大小。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测量土地时常用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知道并理解公顷、平方千米与平方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经历从实例到表象建立的过程,丰富直观经验,初步形成1公顷、1平方千米的表象。
四、具体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将原三年级下册“面积”单元中的`“公顷和平方千米”移至这里,放在“大数的认识”之后教学,这样编排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让学生认识平方千米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关系,二是习题也不再受数的范围的限制,并可利用大数充分地感知这两个大的面积单位。
1.例1:认识公顷。
公顷这个面积单位太大,不容易直接建立表象,所以教材从学生比较熟悉的“鸟巢”引入,从而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公顷”是一个很大的面积单位。接下来,教材又从3个方面对“公顷”进行了刻画:一是正方形表征,通过边长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来表征“1公顷”,体现了面积单位研究方式的延续性。二是根据边长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0000平方米得到“1公顷=10000平方米”,从而使学生将“公顷”与“平方米”之间建立起联系;三是通过呈现400米跑道围成部分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使学生建立起“1公顷”的直观表象。
“做一做”则通过测量活动,使学生先建立起100平方米的直观表象,在此基础上再来推算1公顷,从而为学生准确建立1公顷的表象提供间接经验支持。
2.例2:认识平方千米。
以我国陆地领土面积引出“平方千米”,从而强化“平方千米”是一个比“公顷”更大的土地面积单位,引起学生的关注。
为了更好地建立“1平方千米”的表象,教材也呈现了三种方式:一是语言描述,以正方形表征1平方千米;二是沟通1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公顷之间的进率;三是以天安门广场和“鸟巢”等直观场景描述1平方千米。
下面的阅读材料介绍了我国土地面积的市制单位“亩”的相关知识。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第1单元 大数的认识
第4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8~10页练习一第4、6、8、10~14*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熟练亿以内数的读写。
【重点难点】:
重点: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难点:根据不同的要求写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教师:大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我们要能熟练地读写出一些大数。之前的几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我们这节课就来巩固一下,对亿以内数的读写进行集中的练习。
首先,回忆一下:怎样读写亿以内的数呢?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回顾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然后指名说一说。
二、指导练习
1.教材第8~9页练习一第4、8题。
(1)组织学生先独立完成练习一第4、8题,再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检查。
(2)汇报:从这些题目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你有什么想法?
让学生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数感。
2.教材第10页练习一第13题。
(1)课件出示练习一第13题。
(2)图上的哪些说法是与事实不相符合的`?
(3)指名学生进行判断。
3.动脑筋。(教材第10页练习一第14*题。)
(1)课件出示练习一第14*题,让学生仔细读题,理解题目的要求。
(2)在小组中讨论:这些数是多少呢?
同样的要求可以写出不同的数来,让学生先讨论,寻找写数的规律。
例如:读两个0,那么在个级和万级中间都应该有0,或在个级的千位和十位上有0,而其他数位上的数字可以不尽相同,可以是1或2,或3,或4。所以同样读两个0,可以写出很多个不同的数来。
(3)分小组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写出的数多。
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培养一题多解的能力。
4.信息交流。(教材第10页练习一第10题)
组织学生将课前收集到的数据在班上交流,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
三、实践应用
1.读出或写出下列各数。
40600000 30500500 4239450
二十八万零三十 七十万七千 九百零五万零四十
指名读一读,写一写,然后集体订正。
2.教材第9页练习一第6题。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通过拨计数器、写算式等不同的方式来表示数。
3.教材第10页练习一第11、12题。
同桌合作,一个读数一个写数,然后交换,互相订正答案。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亿以内数的读写的练习课,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能够根据不同的要求组数。
整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自始至终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整堂课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练习课上,教师要尽量扩大学生的自主作用,教师只充当引导和指正的作用,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具体的问题逐步巩固亿以内数的读写的知识。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道克、千克、吨之间的进率,会 熟练的进行重量单位间的换算。
2、能正确判别日常生活中称 物体重量所使用的单位,并会进行简单的重量计算。
3、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的问题。
2.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吨”这个计量单位的实际重量,知道克、千克、吨的进率。
熟练地进行重量单位之间的换算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师:日常生活中的物体一般都有重量,你知道下面这些物体的重量大约是多少吗?
出示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感知:
一个两分硬币重量是1克
一个一元硬币重量是6克
一瓶1.25升的可口可乐重约为1千克
出示重量单位:克与千克
2、师:你知道他们的进率是多少吗?
出示克与千克的进率:1千克=1000克
3、揭示课题:师:我们知 道克这个单位是比较小的,那么在重量单位中你知不知道其它的单位?
这节课我们就要来认识“吨”(板书:从克到吨)
二、新课探究
探究一:
(1)学习吨的字母表示:师:1吨可以用1t表示。
(2)感受1吨重量
师: 这里有一桶水重10千克,你觉得你能提起这桶水吗?
师:100桶这样的水大约重1吨,想象一下,你一次能提得动1吨吗?(学生回答)
师:可见1吨很重。你能说说生活中的事物那些重一吨?
(学生回答)
师:我们班的某某同学体重约40千克,那么多少个某某同学重1吨?
探究二:
(1)出示课本第20页 上各种动物的体重。
师: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 这些大型动物体重非常大、非常重都可以用“吨”来表示他们的重量)
(2)出示:报纸、信封、河马、鲸、白菜、苹果等。说说哪些物品的'重量要用“吨”来作单位?其它物品用什么重量单位比较合适。
(3)实例介绍新浦东号:
上午10点30分,随着“新浦东号”的命名,我国这艘集装箱“巨无霸”在沪东中华造船公司大型船坞缓缓出坞。这艘集装箱船可一次装载5668个标准集装箱,是目前国际航运市场最具先进水平的第六代集装箱船,其技术和附加值远远高于前几代集装箱船。船长279.9米,宽40.3米, 航速26节,载重量为6.6万吨,并配有610个冷藏箱插座,集装箱箱位达到5668个。超大型特大型集 装箱船被国际造船业公认为是最具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船舶之一,目前仅日、韩等少数国家有能力建造。
探究三:
(1)100桶10千克的水大约重1吨
那么1吨=( )千克
电脑出示:1吨(t)=1000千克(kg)
(2)口答:
5t=( )kg 20xxkg=( )t
师 :说说你是怎样得到结果的?
三、课内练习
练习一:
出示图片和实物:
师:请你把这些东西和下 面的重量配配对
学生汇报,要求说出理由。
苹果 西瓜 洗衣粉 大象 乒乓球 卡车
5克 180克 5千克 5吨 500克 5吨
师:你能说说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重量可以用吨表示、用千克表示、用克表示。
练习二:填空
8t=( )kg 12000kg=( )t 6000kg=( )g
3t=( )g 23kg=( )g 4000000g=( )t 8t-4500kg=( )kg 3700kg+4t=( )kg
练习三:
大小比较
500千克( )1吨 8吨( )3500千克
1200米 ( )12千米 300毫米( )3分米
2t15kg ( ) 2150kg 1230m( )1km230m
师:请你说说你是如何比较的?
练习四:
应用
(1)仓库里有795吨钢材,如果每辆货车可装6吨,需要多少货车才能把这些钢材全部运走?
(2) 一桶纯净水重19kg(含桶重),一辆载重2吨的小货车最多可以装多少桶纯净水?
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我们又学习了一个新的重量单位,知道了相邻两个重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并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重量的问题。
1吨(t)=1000千克(kg)
1千克(kg)=1000克(g)
1吨(t)=1000000克(g)
“吨”这个单位用来表示较重物体。
课后习题
五、回家作业
查找日常生活中用克,千克,吨来表示的物体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第六单元可能性
第2课时可能性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第67—69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列举出简单随机事件中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能正确判断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索的意识和与他人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能对简单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
教具准备:
数字卡片、红、蓝铅笔、正方体、红、黄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揭示本课练习内容,板书课题。
二、完成练习十第5—9题。
1、第5题。
先让学生看图说说转动每个转盘,指针落在红色区域的可能性分别是怎样的,再逐一回答书上的问题。
2、第6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思考放铅笔的.方法,再按要求完成操作。
展示、交流。
3、第7题。
摸出的结果可能有多少种?
(共有9个样本,因而就是9种)
摸出单数的可能性大,还是双数的可能性大?
(单数几个?双数几个?)
4、第8题
学生做这样的正方体,同桌合作,试一试,并填写统计图。
5、第9题。
先估计再实验。
三、思考题
列举出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再进行判断。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 、用“综合--分析法”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
2、能结合树状算图理解“综合--分析法”,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3、让学生感受到在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教学重点/难点
能用“综合--分析法”分析数量关系,掌握分析复合应用题的基本方法。
结合树状算图,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口答:根据问题说出数量关系。
(1)复印机37分钟可复印多少张纸?
生1: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量
(2)实际每月生产多少辆汽车?
生2: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3)小巧从家到学校走了多少分钟?
生3:路程÷速度=时间
出示课题“应用(二)”
二、新课探究
探究一:
出示主题图和题目
(1)小丁丁从家到学校要走15分钟
示意图:
①问: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条件?
②问: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从已知条件开始想,如果用同样的速度从学校到少年宫要走多少分钟?
出示:小丁丁家到学校的路程是1020米,需要走15分钟,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
生:1020÷15=68(米/分)
出示:小丁丁用同样的速度从学校到少年宫要走多少分钟?
师问:把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结合起来思考,你会列式计算吗?
生:
816÷(1020÷15)
=816÷68
=12(分钟)
答:从学校到少年宫要走12分钟。
探究三:
小丁丁用同样的速度从少年宫回家要走多少分钟?
师问:你会解答吗?在小组里交流,并列式解答。(先讨论,再列式)
根据学生汇报出示:先汇报分析思考过程,再汇报算式
340÷(1020÷15)
=340÷68
=5(分钟)
答:小丁丁用同样的速度从少年宫回家走5分钟。
三、课内练习
练习一:
一只成年的大熊猫一周大约要吃140千克的鲜竹,照这样计算,一只成年的大熊猫一个月大约要吃多少千克的鲜竹?(一个月按31天计算)
生1:
140÷7×31
=20×31
=620(千克)
师问:你是怎么想的?
生2:一只大熊猫每天吃的千克数×天数=一个月吃的千克数
练习二:
选择题:
(1)复印机5分钟复印了340张纸,照这样计算,复印2516张纸需复印多少分钟?算式是( )
A、2516÷(340÷5 )
B、340÷5×2516
C、(2516-340)÷5
问:你是怎么想的?选B或C问题可怎么改?
生1:我选(A)我是从问题想的。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2)奶牛场每天生产牛奶2100升,如果每升牛奶可以卖3元,8月份生产的牛奶全部卖出后总共可以收入多少元?算式是( )
A、2100÷3×31
B、2100×3÷31
C、2100×3×31
问:你是怎么想的?
生2:我选(C)。我是从问题想的
单价×数量=总价
练习三:
根据条件提问题,并列式。
一辆汽车每小时行45千米,从甲地出发行了4小时后,离乙地还有135千米。
师: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呢?
生1: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45×4+135
生2:汽车从甲地到乙地共需几小时135÷45+4
师:这样列式,你是怎么想的?
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解答应用题先审清题意,然后可以从条件出发,也可以从问题出发,还可以把条件和问题结合起来思考。分析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经历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想象验证、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探究发现圆的特征,形成圆的概念。
2、认识圆心和半径,并会用字母表示。
3、会正确使用圆规画圆。
4、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几何图形的美,激发数学学习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在观察和操作活动中发现圆的特征,形成圆的概念和画圆技能。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图钉、线、圆规、卡纸等。
教学过程:
一、溯源生活,激发兴趣
1、(PPT演示)雨水滴在湖面的圆形水波。
同学们,大自然奇妙无比,小小的水珠滴在湖面也会形成美妙的景色,请看。
问:你们发现,水珠滴在湖面上,湖面上出现了什么形状水波?
2、生活图片欣赏。
1)问:在这组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形状的图形?
2)抽象出圆。(PPT)
3、学生举例:生活中,你还看到过那些物体的形状也是圆形的?
4、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有关圆的知识。
板书:圆的初步认识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抓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教师的媒体演示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圆,激发学习兴趣。】
二、操作体验,形成概念
(一)圆规画圆,初步感知圆的特征
1、初步感知:
1)看着屏幕上的“圆”,谁愿意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圆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图形?
2)师评价:大家说得都有点道理,那接下来我们就自己动手,来画一个圆,看一看,圆是不是具有刚才小朋友所说的特征?
2、圆规画圆
1)我们可以用什么画圆?
2)认识圆规(PPT)
3)师:好,知道了圆规的构造,我们开始画圆,看哪个小朋友画得最漂亮(要求,不许擦,画圆失败,只要找到失败的原因。)
3、反馈探讨画圆的方法
1)你是怎样画的?上台演示。
2)讨论:画圆失败的原因
3)讨论:画圆时应该注意什么?(生………………)
小结:确定一个点,确定一段长度。
板书:
点
长
4)再想一想,刚才我们在画圆时,针尖和笔尖落在纸上,各自确定了一个点,也就是两个点。然后在画的过程中,这两个点的“分工职责”有什么不同?
(一个点负责固定,一个点负责绕,旋转。也就是一个点是不动的,另一个是动的,我们暂时把着两个点叫作:“定点,动点”)
板书:定点
动点
5)师:那画圆时,这个“动点”是不是可以随便的动的?还是有一定的运动规则的?什么规则?
(动点移动到任何地方,和定点的距离保持不变。)
6)那你如何证明你用圆规画圆的时候,这个动点和定点的距离始终没有变化呢?
(圆规的两个脚分开后,只要没有外力去动这两个脚,针尖和笔尖之间的长度距离是不变的。如:我们人的两个脚在走路是。)
7)师演示圆规画圆。
师:看一看,老师如何画圆的。
小结:圆规画圆的方法
8)学生再次画圆
师:根据刚才老师的演示,大家能不能在用圆规画一个圆,看一看,是不是比刚才画得漂亮?
反馈讨论:这一次,你画得这么圆,画的时候注意了什么?
(二)操场画圆,丰富画圆方法
1、展示足球场上的圆。
师:我们现在能用圆规画一个漂亮的圆,那这个圆我们能画吗?
1)讨论:这个圆我们怎样画?说说你的想法。
2)课件演示:体育老师画圆。
3)教师演示(用“线钉”)
2、探究不同画圆法的内在联系
师:我们发现,在纸上画一般的圆,我们可以用圆规,如果在生活中画较大的圆,我们还可以用线、钉和木桩。它们画的工具不一样,但原理相同吗?
1)讨论:相同在什么地方?
钉子就是…… 线就是…… 小推车就是……
2)圆的构成确定
师:画了那么多圆,那你能告诉老师,哪一部分才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圆?
(生上台指圆)
3)演示:(PPT)
揭示:到某一个定点的距离相等的无数个的点连起来组成的一条封闭的曲线,叫做圆。
(三)圆的特征揭示
1、设疑讨论:你认为黑板上的圆能不能画的更大些?谁决定了这个圆的大小?
(定点个动点的距离圆规两个脚之间的距离…………)
2、师演示验证谁决定了圆的大小。
3、揭示概念“半径”,用“r”表示
4、揭示概念“圆心”。(在画圆过程中的那个定点叫“圆心”,用“o”表示)
板书:半径
圆心
5、学生演示画“半径”
1)师:谁能上来画出这个圆的半径?
2)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半径?(圆心到圆上一个点的距离)
找一找:下图中,圆的半径是()
6、问:在这个圆里,还能画一条半径吗?还能画几条?
(学生在自己的'圆上画半径,看能画几条?)
得出:在一个圆里,能画无数条半径。
7、观察讨论:在同一个圆里,所有半径的长度有什么特点?(相等)
为什么?
教师小结:(从动点到定点方面研究考虑)
师:相信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门对圆已经有了更深的认识。其实,正是圆的这些特征,圆在我们的生活中广泛应用。
三、回归生活,解释应用
1、展示:车轮为什么是圆的?
1)学生讨论
2)媒体展示解释
2、人文素养的培养
1)理解:墨子的“圆,一中同长也”。
2)媒体演示。
3、圆的归类
1)出示篮球。问:这是圆吗?
2)讨论反馈
小结:球是立体的,圆是平面的,和以前学过的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都属于平面图形,而篮球是立体图形。
四、总结梳理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圆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相信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门对圆已经有了新的认识,在以后的生活中,你将会发现更多的有关圆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
圆的初步认识
定点点圆心(o)位置
动点长半径(r)大小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四年级第一学期第60——61页
教学目标
1、在创设的情境中体会理解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并会用字母式表达。
2、通过练习学会运用交换律对加法和乘法的计算结果进行验算,培养学生自觉检验计算结果的习惯。
3、感悟运用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使一些运算更简便。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乘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
教学难点
会运用加法、乘法交换律解决一些计算问题。
教学过程:
一、理解交换
1、教师和学生交换铅笔。
2、教师左右手交换练习册。
3、教师和学生互相交换位置。
4、学生互相交换位置。
5、师:其实,像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经常碰到。刚才我们做了什么?发现什么?(交换后位置变了,东西没变)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碰到交换,数学中也有交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运算定律。
二、加法交换律
1、规律的发现
(1)创设情境,引导发现
①出示主题图,向学生介绍“爱心助学大行动”,某商店为帮助贫困山区学生特别举行义卖活动把营业额全部献给希望小学。看,小胖和小亚也来帮忙了。
②根据问题列式计算
桌上共有几罐果汁?
8+18=26
18+8=26
③因为计算结果相等,所以两个算式可以用“=”连接
8+18=18+8
④你还可以提出类似的问题吗?
1月10日共销售果汁多少罐?
板书:400+520=520+400
1月11日共销售果汁多少罐?
板书:550+450=450+550
⑤其他的两组算式我们也可以用“=”连接吗?为什么?这些算式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为什么和不变?
还能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⑥像这样的例子举得完吗?
能不能用什么方法把所有的例子都包括进去呢?(学生独立写,交流)
我们通常用字母a和b表示加法交换律:a+b=b+a
⑦像这种在加法中交换两个加数的关系,和不变的规律是一条重要的规律,你能帮它起个名吗?(揭示:加法交换律)
⑧说一说,什么叫加法交换律。
补充板书: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根据加法交换律发现乘法交换律
①看到“加法交换律”这个名称,你想到了什么?
②举例验证。
师:除了加法中有交换律,还有什么运算中也有这样的规律呢?
大胆猜想可能还有什么交换律,再举例验证。
学生独立验证并填写学习单
我猜想:可能还有交换律,你可以用写一写和画一画的方法举例验证。
③反馈交流。
根据汇报板书几个等式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中有没有交换因数位置积不相等的例子?(没有)看来乘法交换律是存在的。
A、概括:发现了什么交换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可以用字母表示?
B、说一说,什么是乘法交换律?
C、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D、其他的运算有这个特征吗?
E、交换律的'特征是什么?(交换两个加数或因数的位置,结果不变)
三、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的式子符合交换律吗?如果符合,说说是什么交换律?
(1)43+0=0+43()
(2)136×50=50×136()
(3)2×2=2+2()
(4)★+▲=▲+●()
(5)v×t=v×t()
想一想,我们还在哪里用过交换律?
(1)验算
师:你能用交换律进行验算吗?。
(2)“34×124”可以怎样计算?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哪些词给你的印象最深?(交换)
交换是事物的位置发生变化,但变化中存在这不变,你能抓住“变与不变”来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吗?
五、课堂延伸。
下面的事物交换后,分别会得到怎样的结果?
1、交换苹果。
2、交换方法。
我的一种方法你的一种方法
六、练习
1、运用交换律填空
52×( )=976×()
34+78+66=34+()+( )
()+△=()+□
( ) ×☆×○=( ) ×△×()
42○55=55○42
2、比一比,谁列出的算式多:
1)一次小队活动中,小胖她们分工统计了世博会上一个小时中参观下列三个场馆的人数。(要求:根据问题只列式,不计算)
问:这一个小时内,参观三个场馆的人数一共有多少人?
台湾馆:358人;香港馆:537人;澳门馆:442人。
板书6个算式。
这些算式,三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结果不变。
2)算一算,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
板书设计:
运算定律————交换律
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
a+b=b+a a×b=b×a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四年级第一学期第74-76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会正确使用圆规画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初步认识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能发现问题并进行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到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感受到圆的美。
教学重点:
通过操作和观察活动初步认识圆。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圆规画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次性杯子、线、图钉、圆规、直尺、铅笔.?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出示:在我们生活中经常能看到圆。(媒体)
举例:你还在哪些地方看见过圆?(学生介绍)
师举例动态的圆:水滴落在平静的水面泛起的一个个圆形的波纹,这其实是一个动态的圆。(媒体展示动态的圆)
揭示课题:生活中处处有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圆的知识。(板书课题:圆的初步认识)
尝试探索:
(一)尝试用各种工具画圆。
师提供的工具:线、图钉、一次性杯子、棋子、尺。生自备圆规。
学生尝试利用各种工具画圆。
交流画法:
利用圆形物体画圆
利用线、图钉画圆
利用圆规画圆
我们来看看体育老师和数学老师上课的时候是怎么画圆的?
比较各种方法
你觉得用什么方法画的圆最标准?(用圆规画的圆最标准)
(二)尝试用圆规画的圆,并认识圆心、半径。
介绍圆规的构造。
圆规它有两个脚,一个是带针尖的脚,另一个是带有铅笔的脚,还有一个把手,用来旋转的。
学生尝试用圆规画圆。
交流画法
先用铅笔在画纸上点一点,再把圆规两脚分开一定距离,把有针尖的一脚固定在点上,捏住圆规的把手,把另一只装有铅笔的脚绕固定的点旋转一周。
小组讨论用圆规画圆的要点。
(板书:定圆心、定半径、绕一周)
老师示范画圆
小结:
在圆中固定的那一个点叫圆心用字母O表示,圆上所有的'点到圆心O都有相等的长度,叫圆的半径用字母r表示。(板书:圆心、半径)(在黑板上的圆中标出圆心和半径)
(三)尝试画半径是2厘米的圆
学生操作
汇报交流画的过程
同桌相互检验
(四)探究圆心和半径的作用
请学生在一张纸上任意画两个圆。
出示同心圆,看了这两个圆你有什么想法?
这两个圆一个大,一个小,这是因为两个圆的半径长度不一样。所以会一大一小。
出示上下位置半径相同的两个圆,那这两个圆呢?
这两个圆一个在上,一个在下,这是因为这两个圆的圆心位置不同,所以会一个在上,一个在下。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因为这两个圆的圆心位置不同,所以会一个在左,一个在右。因为它们的半径长度不一样。所以会一大一小。
通过观察你能不能说说圆心、半径在圆中有什么作用?
圆心决定了圆的位置,半径决定了圆的大小(板书)
总结:
在今天的学习活动中你有什么收获呢?
拓展阶段:
通过今天的学习活动,同学们知道了很多有关圆的知识。用圆可以设计出各种美丽的图案。(出示媒体)弯月、五环、小花,你想不想也来试试!那我们就来试试吧!
板书设计:
圆的初步认识
定点 圆心 决定圆的位置
定长 半径 决定圆的大小
绕一周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复习两位数乘除法。
2.在具体的情景中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方法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和习惯。
2. 教学重点/难点
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巩固两位数乘除法的计算。
能从不同的角度来解决两步(或三步 )的应用题。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 签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关于节水的资料。
一、新课导入
竖式计算:(课本P6)
25×45=
师:说一说,在做乘法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生:数位要对齐。
生:横式上不要漏写答案。
生:计算后可以验算一 下。
填空:(课本P6)
师:□中填几?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3×2=126,126÷2=63;62×□=189,189÷63=3。
递等式计算:(课本P7)
450+24×(37-28)
师: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小结:在计算的时候,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有圆括号的,先算圆括号里的,再算圆括号外的。
二、新课探究
(一)探究一
师:小胖的想法和我们是一样的,他决定从身边的小事的做起,节约用水。
出示:我家如果每天节约水30千克。
师: 你能根据这个条件提出一些什么数学问题呢?
学生反馈:一周可以节约多少千克水呢?
一个月可以节约多少千克水呢?(按30天计算)
一年可以节约多少千克水呢?(按365天计算)
师:你们能帮他算一算吗?
学生练习、汇报
师:这道题你是怎么想的,数量关系是什么?怎样列算式?
师:在计算的时候要注意 什么呢?
出示:当因数末尾有零的时候,可以先把零前面的数相乘,再看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零,就 在得到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零。
[设计说明:主要复习两位数乘多位数的乘法]
(二)探究二
师:实际上节约水资源也可以节约水费的开支,关于水费的问题小兔帮小胖算了这样一笔帐:
出示:小胖家去年共缴了1224元的水费,它想请大家帮它算算小胖家平均每个月缴多少元的水费?
学生练习、汇报,由学生自己讲解
(问:这道题你是怎么想的,数量关系是什么?怎样列算式?)
一年的水费÷12个月=平均每月要缴的元数
1224÷12=102(元)
问:在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时候,你又有什么话想对大家说呢?
出示:从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 哪一位上不够除就用“0”来占位。
[设计说明:主要复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三)探究三
出示:小胖家今年准备平均每个月比去年节省4元水费,照这样计算,今年预计一共要缴多少元水费?
问:这里哪些词的意思不理解,你可以提出来?
“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呢?是照“怎样”的计算呢?
师:请大家自己试着做一做,有困难可以先和小朋友商量一下。
学生尝试、汇报交流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102-4)×12 1224-4×12 102×12-4×12
=98×12 =1224-48 =1224-48
=1176(元) =1176(元) =1176(元)
师:
①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
②这三种解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③这样的两、三步计算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设计说明:主要复习两、三步计算的计算顺序]
三、课内练习
1. 练习 一:计算下列各题
45×12= 45×102= 450×1200=
504÷14= 4284÷14= 32640÷32=
师:在计算的时候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2. 练习二:括号中应填几?
( )×3 2=256 1430÷( )=13
( )÷109=109 128+( )=2987
师:括号里的数该如何求?
3. 练习三:实际运用
小胖和小巧在游泳馆练习游泳。(从泳道的一端游到另一端算一次)
①小巧在泳道中泳一次要37秒。她用同样的速度游了13次 ,需要多少秒?
②小胖在泳道中用了7分12秒游了12次,每次需要多少秒?
③他们俩谁游得快呢?如果他们同时出发,都游了14次。相差多少秒呢?
课堂小结
四、本课 小结
1.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
2.在计算四则混合运算的时候,要先算乘、除,再算加 、减;有圆括号的要先算圆括号里的。
课后习题
五、课后作业
1.买6袋奶粉付款300元,1200 元能买这种奶粉多少袋?
2.食堂运来面粉和大米各3袋。面粉每袋重25千克,大米每袋重50千克。运来面粉和大米一共多少千克?
3.学校买彩色粉笔45盒,买的白粉笔比彩色粉笔多15盒。一共买了多少盒粉笔?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第5单元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第6课时 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材第66页例4。
【教学目标】:
巩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探讨学过的几种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
【重点难点】:
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我们认识了哪些四边形?
2.这些图形各有什么特点?
指名回答后,继续提问。
3.长方形和正方形可以看成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吗?这些图形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
(板书课题: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二、自主探究
1.出示例4。
根据学生前面的回答,出示几个不同的四边形。
2.探讨图形之间的关系。
师:同学们,每一个图形都有自己的特点,请你仔细观察一下,这几个图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学生回答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共同之处。
教师演示:一个平行四边形框,手拿它的两个对角拉动它,边拉边问是什么图形,继续拉到四个角变为直角的位置。问学生:现在是什么形状?
师:有同学说是长方形,有同学说是平行四边形,那我们一起来看: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互相平行,现在这个图形的两组对边分别互相平行吗?
师:它符合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它就是平行四边形,只不过它比起刚才的平行四边形特殊了一点,你知道它特殊在哪儿吗?
学生回答出角的特点,四个角都是直角。
师:这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叫做长方形,现在你知道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吗?
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发现正方形和长方形之间的关系)
师:同学们通过观察、思考,理解了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之间的关系,我们能不能用一种形式清楚地表示出来呢?请大家想一想。
学生用各种形式表示:语言叙述、画图表示……
师:大家一起来看(点击课件),我们就可以把四边形看成是一个大家庭,但其中不仅仅包括这四种图形,还有任意四边形。教师用集合图的形式表示这些图形之间的相互关系,你有什么问题吗?用语言叙述他们之间的关系。
课件出示:
3.巩固练习:
教材“练习十一”第8题。
判断,并说明理由。学生独立练习,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练习十一”第9题。
学生动手摆一摆,小组内互相说一说,重叠的部分是什么图形?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多摆几次,验证一下。
2.教材“练习十一”第10题。
先说说各是什么图形,再量出各图形中每个角的度数,并填表,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动手测量,小组内合作完成,检查交流测量结果,再议一议:发现了什么?再任意画一个四边形试一试,结论相同吗?
小组代表汇报、展示。
四边形四个角的度数和是360°。
3.教材“练习十一”第14?*题。
图中有哪些我们学过的图形?每种图形有几个?看谁最细心,数得又准又快。
小组合作交流,再数数看。
4.教材“练习十一”第11、12、13题。
小组内合作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组内互相检查学习。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平方千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千米,建立1平方千米的量感。
2.知道一般表示大的土地面积时,使用平方千米作单位。
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信息、观察、思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
情感与态度:
通过学习认识上海、感知上海的变化,从而热爱家乡。感知祖国国土的辽阔。
教学重难点:
1.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千米,建立1平方千米的量感
2.知道一般表示大小、土地面积时,使用平方千米作单位
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这节课我们 要学习有关面积单位的知识,你们已经收集了这方面的信息,交流一下。
师:刚才的信息中用到哪些面积单位?
生:平方米、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千米
师:平方米、平方厘米、平方分米我们已经学过了,这节课我们就要来认识平方千米。
板书课题:平方千米
学生交流回答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交流准备的信息这一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核心推进
(一)引入平方千米
出示课页16页的陆家嘴地区的航拍图片
师:这是数年 前陆家嘴的航拍图片,照片里有哪些标志性建筑物?哪些有名的建筑物还没有建设?
师:根据给我们的信息,这张照片拍摄的区域的面积有多大?
生:1000×1000=100 0000(平方米)
师:这块区域就有一百万平方米,整个上海面积有多大?整个中国面积有多大?
师:表示大面积时,就要用到平方千米。
(二)深入学习1平方千米
1.手势比划:
师:我们以前总是用手势来表示1cm2.1dm2.1m2,谁来表示一下。
生:1cm2大约是我们的一个大拇指指甲的大小,1dm2大约是一个3寸软盘的大小,1m2大约能放15本数学书(或请4人手拉手来表示)。
师:那1平方千米到底有多大呢?
师:我们的.校园占地面积是××平方米,1平方千米大约几个我们这样的学校这 么大?
2.展示P17题2的图片。
师:如果1平方米可以站 17人,1平方千米可以站多少人?
生:可以站17000000个人。
师:如果1平方米可以站17人,那么 1平方千米 可以容纳整个上海市的人口,1平方千米这么大。
出示:P18华东六省的面积。
师:读一读华东六省的面积。
生:山东153000km2 安徽139600 km2
江西166900km2 江苏102600 km2
浙江101800km2 福建121400 km2
师:上海市的总面积约是6341平方千米,我国的总面积大约是9600000平方千米。我国是个地大的国家。并介绍与其他国家之间国土面积之间的倍数。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观察、发现较大面积应用平方千米这一面积单位。感受浦东开放的速度。
通过用手势表示、用校园的占地面积、及1平方千米可站的人数,使学生建立1平方千米的量感。并感知我国、上海国土之辽阔。
三、拓展练习
练一练
1.P23/3 填入适当的单位名称。
师:你是 什么想的?
2.P21/3 求下列地块的面积
学生独立填写、核对。
设计意图:
在复习长方形、正方形面格积计算的同时,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使用范围延伸至平方千米。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怎么用 在生活当中?
学生回答交流。
设计意图:
整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教学反思:
建议:
1.(一)引入平方千米中,可以用身边学生熟悉的某一个地块,这样学生感觉会更 加深刻。
2.学完平方千米后,用生活素材时一定选用学生耳熟能详的例 子,如:体育公园,动物园,人民广场等。
3.练习中让学生选择单位时,不仅关注单位还要关注数据的变化对单位的影响。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教材第102页。
教学目标:
1、复习学习过的容量单位:升和毫升,知道升和毫升之间的关系;
2、能观察由此来看个正方体拼成的图形,并用平面图形表示出来;
3、知道两条直线之间的关系,并能熟练地测量角的度数。
教学重难点:
角度数的测量与画角
教学准备:
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升和毫升
1、我们学习过表示容量的单位有哪些?升和毫升之间的有什么样的关系?
2、完成P102页第12题和13题。
3、指名汇报交流。
二、复习观察物体
1、我们已经学习过从哪几个位置观察物体?
2、完成第14题。
三、复习角的有关知识
1、本学期我们认识了哪几种角?怎样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互相平行的直线有什么特点?
2、完成P102页第15题
把一条线段延长,表示射线;另一条线段延长,表示直线。
线段、射线和直线各有什么特点?
归结小结:共同点:都是直的'
不同点:直线没有端点、射线一个端点、线段两个端点
3、P102页第16题
下面各是什么角?哪几个角的度数可以直接说出来?其余的角你能用量角器量一量吗?
用量角器量角时要注意什么?
4、P102页第17题
你会用量角器量角了,那你会画角吗?
(1)画一个70度的角。
(2)分别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什么叫垂线,什么叫平行线?画出的两条直线有什么关系?
四、课堂总结:
今天复习了什么知识?
板书设计:
共同点:都是直的
不同点:直线没有端点
射线一个端点
线段两个端点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理解连减的简便计算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连减时不同算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寒假期间,你都去过哪些地方?
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1、出示情境图。(多媒体演示)
师:现在正是踏青的好季节,李叔叔打算外出旅游。在出发前,他要查阅资料。请同学们看,你从图上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自助旅游》这本书共234页
李叔叔昨天看了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
问:还剩多少页没看。
师:这个问题同学们会解决吗?那就试试吧。
2、小组交流汇报。
师:你们是怎么想的?
第一种解法:234—66—34(从总页数中减去昨天看的,再减去今天看的。)
第二种解法:234—(66+34)(先算出昨天和今天一共看了多少页,再从总页数中减掉。)
第三种解法:234—34—66(先从总页数中减去今天看的,再减去昨天看的。)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下面就请你从这三个算式中任选一个计算一下吧。
3、交流。
你是用哪种方法计算的?
4、小精灵(动画人物)总结。
通过解决问题可以看出,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方法。可以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也可以把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去掉;还可以先减去后面的减数,再减去前面的。我们可以根据算式中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连减的计算。(板书课题:简便运算)
5、现在我把234改成266,想一想,你认为怎样计算简便?
(学生思考回答)
三、巩固练习
1、比一比,谁的方法简便。
621—82—18560—178—22756—189—156
2、利民水果店原有711千克苹果,已卖了476千克,坏了24千克,还剩多少千克好苹果没卖?
3、提出可以用连减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
四、小精灵总结全课
同学们在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了连减计算的不同方法,并且都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巧妙的运用到生活中。希望你们平时多留心、多观察,发现和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获得更多的数学知识。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教材第21页例4。
【教学目标】:
1.能用“四舍五入”法正确地求出亿以上数的近似数。
【重点难点】:
掌握亿以上数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已经学会了亿以内数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方法。那么亿以上的数又该怎样求近似数呢?
(板书课题:求亿以上数的近似数)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4。
(1)整亿的数我们都会直接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了,如果不是整亿的数怎样才能知道它接近多少亿呢?也可以用“四舍五入”法来求出亿以上数的近似数。
(2)出示例4。
①试做。
②指名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先分级找到亿位,再看千万位上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数,再加上“亿”字。
(3)小结方法: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要看千万位上的数是大于或等于5、还是小于5,根据“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出近似数,结果要加一个“亿”字,由于是近似数,必须用“≈”连接。
(4)教材第21页“做一做”。
指名板演,余者练习,集体订正。
三、实践应用
1.补充练习:
把下面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不是整亿的,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
10600000000 503000000000 7200000000
5270230000 49692000000 26900800000
(1)组织学生独立练习。
(2)教师巡视,检查学生存在什么问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03-28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05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09
【热】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09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推荐】12-10
【推荐】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11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12-11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荐】12-12
【荐】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18
【精】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