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三年级数学教案>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4-07-02 12:29:39 三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精品]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品]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15篇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1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铅笔有多长》(分米、毫米的认识)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厘米和米的基础上,认识分米和毫米。教科书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借助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引入对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并关注了对长度单位之间关系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

  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能根据具体情境恰当选择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估测意识,并激发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通过寻找生活中“1分米”“1毫米”的事物,加强对分米和毫米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通过实际测量,知道1分米、1毫米有多长,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

  (二)难点。通过实际测量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三)教具、学具准备。米尺,卡片,吸管,铅笔,剪刀,测量单

  五、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温故引新。

  1、观看数学故事《偷吃红土的小象》。

  师:请看数学故事《偷吃红土的小象》,看看在这个数学故事中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数学思考?你有什么好办法?

  2、回忆在测量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师:你觉得在测量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周老师带来了现场留下的脚印,谁来测量?

  生:测量并汇报,这个脚印的长度是10厘米。

  3、揭示“分米”。

  师:10厘米还可以用另一个长度来表示,它就是——1分米,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米的认识。

  师:你知道分米用字母怎么表示吗?

  (二)认识分米(11:00之前必须结束)

  1、在直尺上找出“分米”,揭示分米和厘米的关系。

  师:现在请你拿出直尺找一找1分米,并用手指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

  PPT 活动一:

  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并用手指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

  生汇报

  师小结:借助直尺,同学们充分的感受了1分米的长度,如果要把1分米和10厘米用一个符号来连接,你会选择哪个符号呢?

  师:很好!1分米=10厘米。

  2、自主学习,进一步认识分米。

  师:现在,我们对1分米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接下来请你拿出桌上的吸管,估一估这根吸管的长度比1分米长,还是短?

  师:现在我们就利用这根吸管来继续研究1分米。请看活动要求!

  PPT 活动二:

  估 估一估1分米的长度。

  量 用直尺量一量,进行调整后剪下1分米长的吸管。

  找 用1分米长的吸管比一比,量一量长约1分米或几分米的物品。

  生汇报

  师小结:在今后的估计中,这些1分米、2分米、7分米(分别拿出吸管、文具袋,指出课桌的高)的长度都可以作为我们估计的标准和依据。

  3、发现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上学期我们还认识了米,那米和分米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请四人小组合作探究,试着在米尺上找一找,也可以借助吸管来研究。

  PPT 活动三:

  小探究

  1米 ? 分米

  生汇报

  师小结:真棒!我们通过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用手指来比划1分米,还找到了生活中的1分米,相信同学们对分米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和感受!

  (三)认识毫米

  1、通过“量一量”,揭示毫米。

  师:请用直尺在测量单上“量一量”铅笔有多长?

  生汇报

  师:不是6厘米吗?铅笔的长度比6厘米长,但是又不到7厘米,这时候就需要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它就是刚刚——毫米,用字母来表示。

  2、通过自学,发现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师:刚才我们一起对分米进行了研究,接下来请同桌之间用研究分米的方法,展开对毫米的独立学习吧!

  PPT 活动四:

  找一找 在直尺上找出1毫米。

  比一比 用手指比划出1毫米。

  看一看 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或几毫米。

  想一想 1厘米=?毫米。

  生汇报。

  师小结:看来同学的收获可真多,通过自学,我们知道了1厘米=10毫米。

  3、通过摞卡片,感受毫米、厘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

  师:刚刚我们说一张卡片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现在请你将3张卡片放在一起,这时的厚度大约是——3毫米,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3毫米,现在把5张卡片放在一起,这时的厚度大约是——5毫米,再用手摸一摸!如果同桌两个人把所有的卡片合在一起,这时候大约是——10毫米,也就是1厘米,用手指感受一下10毫米的长度吧。

  师:现在请看,周老师吧20张卡片摞在一起,这就是?30张卡片呢?90张卡片呢?再添10张卡片就是?

  师:10厘米也就是——1分米!那看来1分米就是10厘米,也是100毫米!看来1毫米实在是太短了!不细心都注意不到,所以,在测量时一定要认真仔细!

  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并且在老朋友米和厘米的帮助下,发现了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接下来就请你带着这些满满的收获,赶快帮黑猫警长找到偷吃红土的小象吧!

  (四)实际应用,解决问题

  1、测量脚印

  师:你觉得案发现场的这个脚印是哪只小象留下的'?

  生独自测量

  师:看来确实是小象嘟嘟偷吃了红土,可是,你知道小象为什么要偷吃红土吗?

  师:红土中有小象所需要补充的矿物质铜和盐,但是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想要的东西,不劳而获是不对的。

  2、修改日记。

  师:小马虎最近也学习了长度单位,他已经迫不及待的写了一篇数学日记,一起读一读吧!

  今天早晨,我从2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拿起1毫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洗了洗脸,用70米长的毛巾把脸擦干,吃过早饭去上学。来到学校,我坐在5分米高的凳子上,拿出7厘米厚的语文书准备开始语文课。

  3、选择合适的单位填空。

  师:这两个算式请同学们今天回家后想一想,并把自己的想法说给爸爸妈妈听!

  1( )-9( )=1( ) 1( )-99( )=1( )

  4、全课小结。

  师:谁来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小结:看来同学们收获了很多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其实长度单位不只是我们现在认识的这四个,还有比米更长的单位,也有比毫米更短的单位,这些长度单位都等着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去探索、去发现!

  (五)板书

  分米、毫米的认识

  米

  1米=10分米 分米 d

  1分米=10厘米 厘米 cm

  1厘米=10毫米 毫米 mm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结合“货比三家”的具体情景,经历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

  2、体验小数大小比较的多种方法,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教学重难点:

  掌握小数大小比较的不同方法,并会比较小数的大小。教具准备:

  投影片(P4的情景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文具店里学到的数学知识,这节课,想不想到其它文具店里走一走?(生:想)(师出示下图)

  师:图片中告诉我们什么?

  生1:奇奇文具店中铅笔盒4.9元、橡皮2.63元、尺子2.5元。

  生2:丁丁玩具店??

  师:你能从中提出个数学问题吗?生3:哪个文具店中的铅笔盒便宜?

  生4:要买书包应到哪个文具店去买???

  师:同学们真棒,那么现在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二、学习新知

  1、师:同学们想一想,去哪个文具店中的买铅笔盒便宜呢?

  (1)学生独立思考。

  (2)指名回答。师:谁能说一下。

  生1:去奇奇文具店买,因为4.9元小于5.1元。师:你是怎样比较4.9元与5.1元的大小的呢?

  (3)汇报交流。

  生1:因为4.9元=4元9角、5.1元=5元1角。所以,4.9元く5.1元。

  生2:因为5.1元比5元多,4.9元比5元少。生3:??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解决问题的'办法,现在淘气有个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忙,

  同学们说帮不帮?(帮)

  师:小淘气想买一块橡皮,但不知到哪家文具店去买,同学们帮他选一家,好不好?(好)

  (1)学生自己比较大小。

  (2)小组讨论:你是怎样比较的?(3)指名回答,教师小结。三、巩固练习

  1、比一比,填一填。

  1.25元○2.4元0.48元○1.3元0.05元○0.50元3.06元○3.60元6.00元○6.0元4.95元○4.94元小组自己练习。

  2、到哪个商店去买?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生1:我学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生2:我知道小数的大小比较有不同的方法???(教师小结)

  板书设计:

  货比三家

  4.9元○5.1元

  ①4.9元=4元9角②5.1元比5元多,5.1元=5元1角4.9元比5元少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教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51~52。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认识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并知道它们实际的大小。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经历用不同的单位测量同一平面等活动,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建立面积单位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

  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在探究活动中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获得成就感。

  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具体的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难点:认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各一个。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正方形纸片各一个,每两人一把剪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组织抽纸涂色比赛:教师为学生准备大小各异、形状不同的纸放在信封中,当学生代表抽出纸片并髙高举起示意时,学生们的反应可能是截然相反的,抽到大纸片的一方感情激愤认为这样不公平,而抽到小纸片的一方则兴高采烈。

  为什么不公平?(引导学生说出纸的面积的大小不同)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游戏让学生初步感受什么是面积,并对面积的大小有初步的感知,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认识面积单位。

  1、计算课本的面积。

  师:刚才大家认为不公平,是因为面积的大小不一样。现在同学们看我们的数学课本,它们的大小应该一样吧?

  生:一样。

  师:现在我们用画方格的办法,看看课本的面积有多大。

  生:用方格衡量课本面积。

  师:说说你们画的课本有多少个方格?

  生1:12个。

  生2:14个。

  师:为什么画出的格数不一样呢?

  生:方格大小不一样。

  师:要是我们规定的方格大小一样,是不是大家画出的格数就一样了呢?

  生:那样就会一样。

  师:看来,为了计算面积的大小,需要我们统一面积单位。

  2、认识面积单位。

  认识1平方厘米。

  师:大家能画出一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吗?

  生:能。(画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

  生:大家画的这样大的正方形面积,就是一平方厘米。

  师:我想量一量这个文具盒盖的面积,大家帮老师想想该选用哪个面积单位呢?

  生:1平方厘米。

  师:请大家从你的`桌上找出1平方厘米的纸片。

  师:谁知道多大的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生: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记作1 cm2﹙板书:1平方厘米,记作1cm2﹚。

  师:你还能从哪里找到1平方厘米?

  学生汇报:大拇指的指甲盖、教室开关的按钮……

  认识1平方分米。

  师:1平方厘米的面积比较小,我们计算面积还需要比较大的单位。同学们再画一个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

  生:(画正方形)。

  师:这样大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

  师: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取出那张蓝色的正方形纸片。先用尺子量出它的边长是多少分米,再用手摸摸这个面的大小。学生认真地用尺子量边长,然后用手触摸这个正方形的面。

  师:同学们刚才摸的这个面的大小就是1平方分米,记作1 dm2﹙板书:1平方分米,记作1 dm2﹚。

  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见过哪些物体的面大约是1平方分米?学生举生活中的例子。

  多媒体展示1平方分米的物体的面:粉笔盒的盖、连环画的封面、同学的手掌、练习本的一半、电表的玻璃盖……

  设计意图:通过列举生活中1平方分米的面积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1平方分米的印象,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师:请同学们把手中1平方分米的蓝色正方形放回学具袋中。闭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分米该有多大,再伸出手比划一下,1平方分米是多大。

  学生闭眼想后,和同桌一起伸手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

  师:请同学们拿出剪刀,在白纸上剪出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注意:请不要拿出袋里的蓝色正方形纸片去比,也不要用尺1子去量。(不到1分,学生就剪出了他们心中的1平方分米。)

  师:请大家从学具袋里再拿出那张蓝色正方形纸片与你剪么样?

  生:

  师:同学们,你们对自己剪出来的作品满意吗?

  生:……

  师:好,请大家还是按照上次的要求,再剪一次吧!

  学生都非常投人地开始思量怎样剪得更准确。他们剪得比上次更认真、更专注,花的时间比上次也要长。当老师再次让他们拿出学具袋里标准的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比一比时,尽管还是有点误差,可是他们那稚嫩的脸上已经充满了愉悦和自豪。

  师:下面请找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片,四人一组用它量一量一张课桌的面有多大﹙分组测量)。

  师:哪一组来说说呢?你们又是怎样量的?

  学生分组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两次剪1平方分米的纸片,强化学生对1平方分米的记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认识平方米。

  师:你们的办法真好,很巧妙。下面请大家用这个1平方分米的纸片来量一量我们这个教室的地面有多大。

  学生纷纷蹲下身。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产生学习平方米这个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不一会儿学生就纷纷说:老师,我想要个大点的纸片来量,这个太小了。

  师:大点的纸片到底是多大呢?

  生:1平方米。

  师:你是怎么知道平方米这个面积单位的呢?

  生1:我从书上知道的。

  生2:是爸爸给我讲的。

  师:谁知道1平方米有多大呢?

  同学们汇报自己对1平方米的表象认识。

  师: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米,记作1㎡﹙板书:1平方米,记作1㎡﹚,下面请大家用手比划一下1平方米有多大。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见过身边的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学生汇报。

  多媒体展示1平方米的物体的面:一扇窗户、大电视机的屏幕、黑板的一半……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1平方分米有它的局限性,1平方米是应需要而产生的。

  三、知识运用,解决问题

  修改小明的日记。

  今天是我的生日。晚上,妈妈到市场买了很多菜回来。其中有一条4厘米长的大鱼和一只30平方厘米高的鸡我特别喜欢。妈妈开始忙着为我们做饭。不一会儿,饭菜都做好了。这时爸爸也回来了。我就忙着把这些菜都端到1平方分米高的桌子上。开始吃饭了,我拿起20米长的筷子夹起鱼头,放到大约2平方米大的碗里,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吃饱了,我就开始做作业。作业做完了,时间也不早了。我来到了我那10平方分米大的卧室,躺到3平方厘米长的床上准备睡觉。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67~69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读、写简单的分数。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比较,培养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拓展思维;并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使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得到发展。

  3.情感态度。

  感受到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掌握简单分数的写法和读法,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具准备

  苹果、多媒体课件一套。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的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和大家做个游戏,听清楚游戏的规则,我们今天回答问题不用嘴而用手,答案是几,就拍几下。

  出示实物﹙苹果﹚问:老师手里有4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个?(拍手表示)

  如果老师手里有2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个?(拍手表示)

  如果老师手里有1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个?(学生无法用拍手表示,可能会有学生说“半个”)

  师:拍手无法表示“半个”,你能用其他方式来表示半个苹果吗?请发挥你的想象,大胆创造表示“一半”的方法。可以画各种各样的图形,也可以发明一种符号来表示。

  请全班的学生在练习本上画或写,再请4个同学上台用自己的方式表示一半。

  根据学生画、写的情况,全班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在这些方法中同学们观察思考用哪种办法表示一半更简单呢?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入手,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同时注意到以情激趣,使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学习数学。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认识1/2,感受分数的意义。

  1.初步认识1/2的意义。

  师:这个数就是今天我们要认识的分数。

  师:(用多媒体配合讲解+的含义﹚请看,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就是这个苹果的,那另外一份呢?

  师:(实物演示没有平均分的情况)如果用一个圆表示一个苹果,这样分,其中的一份能用表示吗?为什么?

  师:看来,要找到,必须怎样分?(板书:平均分)

  设计意图:学生理解分数意义的关键是“平均分”,这样可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2.感受1/2。

  师:同学们看教材第67页中间,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涂出这些图形的1/2。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师:你还能找出生活中其他物体的1/2吗?

  小结:通过找1/2,我们知道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设计意图:让学生参与创造,先感受表示“一半”的方法是多样性的,在多种方法的对比中体会用1/2表示“一半”的优越性,并滲透分数写法所表示的意义。

  ﹙二﹚认识几分之几,进一步感受分数的意义。

  1.认识几分之几。

  (1)正方形折出1/2﹙小组合作学习)

  师:我们找到了1/2这个分数,其实分数还有很多,比如1/4,你能说一个吗?你能用正方形纸折一折、涂一涂,想办法找出这些分数吗?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把学生找出的四分之一贴在黑板上,并贴出三种1/4的折法)

  师:这是谁的?说说你找的分数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

  生:我折的是1/4,我将一张正方形纸对折再对折,涂出其中的1份,就是这个正方形的1/4。

  师:对折两次,打开后就平均分成了四份,取了其中的……就是它的……

  师:这是谁的?你找的是多少?(1/4﹚肯定吗?(指着第二个图)这又是谁的?你找的是多少?(1/4﹚是吗?

  ﹙对比黑板上的三幅图)

  涂色部分不一样,都能用+表示吗?为什么?四人一组讨论一下。(学生讨论并汇报)

  师:看来,都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了四份,取了其中的一份,都可以用1/4表示。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利用正方形“折一折”“涂一涂”表示1/4等操作活动,丰富了对1/4内涵的理解,深化了对分数的认识。

  (2)圆形折出3/8。

  师:出示圆的折纸和展开图。演示折纸的方法后,引导学生观察能得到哪些分数并涂一涂。

  生:1/8,2/8,3/8……

  师:总结。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几分之几。

  ﹙3﹚长方形折出4/5。

  师:利用一个长方形纸片,你能折出4/5吗?还能折出几分之几。

  生:自由探究活动。

  2.说分数。

  师:如果不用折纸,你能说出一个分数吗?

  生1: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了8份,如果取了6份,就用6/8表示,如果取了8份,就用8/8表示。

  生2: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了16份,如果取了1份,就用1/16表示,如果取了8份,就用8/16表示。

  你在生活中发现了哪些分数?你认为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哪些?(小组交流汇报)

  生:我在路上见到过……

  生:我在商场里见到过……

  生:可以上网查询。

  生:看电视,读报纸,问家长……

  教师以小组成员的身份作适当的补充。

  3.小结:我们知道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一份就用几分之一来表示,取其中的几份,就用几分之几来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生活中的分数,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读写法。

  师:像1/2,1/4,3/8……都是今天学习的分数。

  师:仔细看老师写一个分数。(板书:3/4﹚发现了吗?分数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师:仔细看一下课本,你又知道了什么?

  ﹙学生汇报)

  师:真了不起,同学们有着很强的数学阅读能力,读好数学课本知识,也是我们学好数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教师小结:一个分数,分数中间的.横线叫分数线,表示平均分,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分数线上面的数叫分子,表示取的份数。

  师:在写分数时,我们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这个数读作:四分之三。(板书:读作四分之三)你能用这种方法写一个你喜欢的分数吗?(学生个别汇报)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分数,比如:一周有7天,1天就是一周的你能联系生活实际,用几分之几说一句话吗?

  与同桌说一说。

  设计意图:在学生认识分数的基础上,通过介绍分数各部分名称,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试一试。

  ﹙1﹚教材68页最上三幅图。

  ①三个图都表示什么分数?

  ②为什么能表示相同的分数?

  ﹙2﹚教材68页中间图。

  ①这四个图能表示哪些分数?

  ②4/4的含义是什么?

  2.知识拓展。

  师:根据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因为明明吃了1/2块饼,芳芳吃了1/2块饼,所以说明明和芳芳吃的一样多。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分數的意义,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与美,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今天,同学们表现得真棒!想一想,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能用分数说说生活中的事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有利于建立完整的认知结构。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4~5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从材料的情境中发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方法,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过程。

  3.情感态度

  引导学生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和判断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

  难点:引导学生探究出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课件出示48个橘子,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如果平均分给悟空、八戒和沙僧,每人可以分几个?(教师板书)

  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2.师生进行互动交流。

  师:从题目中你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生:48个橘子,如果平均分给悟空、八戒和沙僧3个人,每人可以分几个?

  师:题目要求我们要怎么分?

  生:平均分给3个人。

  师:题目要我们求什么?

  生:每人可以分几个?

  师:根据这些信息,谁知道该怎么列式呢?

  生:可以用除法运算列算式:48÷3=16(个)

  3.教师与学生合作摆一摆,验证以上结论是否正确。

  4.介绍用竖式解决以上问题。

  由具体到抽象,帮助学生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48 ÷3=16(个)也可以用竖式计算。边写边说明每一步的含义:

  先写“厂”,表示除号,把要分的48个橘子,也就是被除数写在“厂”的里面。平均分给3个人,也就是除数写在“厂”的左边。写好后,按下面的步骤用竖式计算。

  一试商:48除以3,商是几,写在哪?根据乘法口诀求商,商是1,相同数位对齐,即商与被除数48的十位对齐。

  二相乘:商与除数相乘的积写在被除数48的十位4的下面,相同数位对齐。

  三相减:从4里减去3,还剩1,表示还剩1筐,然后把1筐和8个放在一起就是18个,再平均分给3个人。在个位上商6,得18﹣18=0。

  引导学生总结,都是从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估算一位数除三位数的商是几位数,能正确计算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方法,运用除法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除数和被除数最高位的大小来判断商是几位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学生板演竖式计算。

  81÷9 84÷7 54÷3

  68÷2 80÷5 56÷4

  师: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板书课题:商是几位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商是三位数的笔算除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6页主题图,并提出问题:从北京到四平的铁路全长888千米,动车运行时间约6时。平均每时运行多少千米?

  师引导思考:求“平均每时运行多少千米?”怎样列式?同时引导学生列出算式:888÷6=□。

  引导学生先估一估商是几位数,再算一算。

  学生交流估算:因为600÷6=100,所以888÷6的商肯定比100大,商一定是个三位数;或者先假设商是三位数,那么最小的三位数是100,100×6=600,而888比600多得多,所以商一定是三位数;或者888÷6,百位上的8比6大,所以商一定是个三位数。

  师质疑并引导:到底我们估计的对不对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算一算。

  指名学生上台板演竖式书写过程,师最后课件出示完整过程:

  888÷6=148(千米)

  2.课件出示教材第6页图片,让学生结合方格图说一说竖式每一步的意思。

  先指名学生看图说一说,再根据学生汇报加以说明:先把600平均分成6份,600÷6=100,在竖式百位上商1;再把240平均分成6份,240÷6=40,在竖式十位上商4;最后把48平均分成6份,48÷6=8,在竖式个位上商8.结果是100+40+8=148,所以888÷6=148。

  3.估一估商的位数。

  课件出示教材第6页估一估练习题。让学生按照上面学习的方法来估一估下面三个除法算式的商是几位数,并在小组内交流估计的方法,再算一算验证一下。

  4.小结:当被除数的最高位百位上的数字大于或等于除数时,商是三位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7页“练一练”第1题。

  (1)画一画,分一分,然后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2)在小组内交流竖式计算中每一步的意思,再集体交流订正。

  2.完成教材第7页“练一练”第2题。

  (1)让学生估一估每个算式的商是几位数。

  (2)学生计算各题的商,并对照估计的'商,初步判断结果的正确性。

  (3)交流对照计算的结果,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正。

  3.完成教材第7页“练一练”第3、4题。

  第3题,第(1)小题是求把685本平均分成5份,求一份是多少,列式:685÷5=137(本);第(2)小题是看584厘米里有几个4厘米,列式:584÷4=146。

  第4题,先求一共有多少颗幸运星,用375+309=684(颗),再把这684颗幸运星平均分成6份,装在这6个盒子里,列式:684÷6=114(颗),即为每个盒子装的颗数。这里要注意的是,“送给幼儿园的6个班”这个条件是多余条件,在这里与所解答的问题无关。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三位数的除法。还学习了判断商的位数,当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字大于或等于除数时,被除数是三位数,商也是三位数。

  【教后思考】

  在求商的过程中,先让学生估计商是几位数,让学生在除的过程中理解第一次得到的商应写在百位上,然后尝试列竖式进行笔算,并引导学生将前面掌握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方法,迁移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三位数的计算上来,优化新知识的学习过程。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这是学生在已学过的表内除法和简单的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使学生在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培养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用除法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两位数,以及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

  2、会解决有余数的.除法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教学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及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两位数除一位数的口算和竖式计算的方法;除法验算。

  难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商末尾有0的除法。

  关键: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课时:

  9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生活动:25分钟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页。

  教学目标:

  1、理解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及其算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

  2、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计算方法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和平共处算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竖式的书写。。

  教学准备:

  小棒,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知铺垫

  1、口算练习。

  指名口算。

  63 82 93 55

  口答。

  46里面有( )个十( )个一。

  95里面有( )个十( )个一。

  84里面有( )个十( )个一。

  73里面有( )个十( )个一。

  二、探究新知

  1、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揭示课题)

  2、教学口算。

  ? 理解图意,学生观察场景图,说说知道了什么,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

  ? 讨论第一个问题:平均每个男孩买多少枝?小组交流。

  ? 小棒可以演示。

  ? 讨论第二个问题:平均和每个女孩子买多少枝?结合实际操作让学生形成思维。也可以先让学生模仿提问。

  ? 归纳:先把4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捆,即20枝,再把6枝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枝,合起来是23枝。板书:

  402=20 62=3

  20+3=23

  3、即时训练,口答。(让学生说说算么算的)

  402 603 642 555

  505 804 844 363

  4、教学竖式计算。

  ? 教师结合462说明竖式的写法,边说边板演。

  ? 探索算理。(步骤:除、乘、减、移)

  ? 思考: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

  ? 小结:用竖式计算,要从十位除起,先用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再用个位上的数除,除到哪商就写在哪一位上。

  三、实际运用。

  1、 完成第2页第1题。(注意区别与联系)

  2、 完成第2题。

  让学生试做前两题,再让学生独立完成后两题。注意笔算注意什么?以及联系与区别。

  3、 完成第3题和第4题。

  4、 第5题,先独立后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许学生不同的策略解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70~72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结合创设的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问题的探究意识。

  3、情感态度。

  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数学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一个整体可以由许多个体组成,会用分数表示整体的一部分,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难点:利用分数表示由许多个体组成的整体中的一份或若干份。

  教具准备

  小红花7朵,饼图1张,多媒体课件一套。每人准备红、黄、蓝色彩笔各1支,活动报告1份,小正方形9个,饼图1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

  生:喜欢。

  师:今天是鹿弟弟的生日。我们一起看看鹿妈妈是怎样给鹿弟弟过生日的。

  课件出示:鹿妈妈给鹿弟弟过生日的情境,鹿妈妈先端上一张饼,四个鹿姐姐和鹿弟弟互相谦让谁也不抢着吃,最后还是聪明的鹿弟弟想出了分饼的办法。

  师:同学们,你们猜它想的什么办法?

  生:我猜它把这张饼平均分成了5份,每只小鹿吃其中的1份。

  师:那鹿弟弟是怎么想的呢?

  电脑出示鹿弟弟将饼平均分成5份的过程。学生的眼神由好奇到欣喜,他们为自己和鹿弟弟的意见不谋而合感到高兴。

  师:鹿弟弟和同学们想的一样,大家都满意地吃到了饼,接着又发生了什么呢?

  课件出示:鹿妈妈再次端出刚恪好的一大摞饼,鹿弟弟感到为难。

  师:怎么第一次分饼那么容易,而这次就有些为难了呢?

  生:学生不约而同地说太多了!“

  师:刚才分的是一张饼,分一张饼用分数表示我们学过吗?﹙上节课学的)现在要分的还是一张饼吗?(不是﹚那是多少?学生用不同的词语描绘着”一摞饼、一些饼、一堆饼、一打饼……“。

  师:分这一摞饼怎样用分数表示呢?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分一分﹙二﹚”。(板书:分一分﹙二))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生动、活泼的情境,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通过两次分饼这一新旧知识的对比,引出学习任务,毫无雕琢之感,使学生自然地进入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去。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一﹚探究分饼问题。

  课件展示:把一摞饼展开变成5张。

  师:这5张饼平均分给5只小鹿,每只小鹿能得到这些饼的几分之几呢?下面请同学们亲自动手去分一分。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汇报结果。

  生:我把这5张饼平均分给5只小鹿,每只小鹿得1张饼。﹙同学们点头表示赞同)

  师:好,1张是这些饼的几分之几?(1/5﹚还是这一张饼的1/5吗?(不是﹚那是谁的1/5﹙是这5张饼的1/5﹚。

  师:你们会写吗?

  设计意图:在师生的问答交流中,加深学生对群体的认识。在写分数的过程中复习分数的写法,分子分母的名称及各自表示的意思。

  师:那么1/5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把这些5张饼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这些饼的1/5。

  师:1只小鹿吃了这些饼的(1/5﹚,那么2只小鹿吃了这些饼的几分之几呢?(2/5﹚谁的2/5?2/5是什么意思?

  师:2/5里有几个1/5呀?

  学生边说教师边配合电脑演示数的过程:1个2/5,2个1/5。

  师:3只小鹿分到了这些饼的几分之几?(3/5表示的意思是什么?左边同学当老师,右边同学说一说,如果他说对了就点点头,如果需要纠正就悄悄地告诉他。﹚

  师:4只鹿吃了多少?﹙4/5﹚4/5的意思是什么?右边同学当老师,左边同学说一说。

  师:还剩多少?1/5把剩下的1/5给鹿弟弟,到现在它们一共吃了这些饼的几分之几?(5/5﹚吃了5/5也就是吃了多少?

  学生异口同声:所有的饼。

  设计意图:把5张饼平均分成5份,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讲并不难,而理解将群体平均分如何用分数表示以及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应该是本节课的难点。在学生充分经历了分饼过程的基础上,请学生依次说一说一只小鹿、两只小鹿直到五只小鹿分到了这些饼的几分之几,学生结合分饼的结果,依次说出了1/5、2/5、3/5、4/5……重点研讨了每个分数表示的意思。教师在学生说的过程中强调了是五张饼而不是一张饼的五分之几,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了要分的是一个群体,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师:你们想想第一次分饼和第二次分饼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次分的是1张饼,第二次分的是5张饼。

  生:第一次得到的是1块饼,第二次得到的是1张饼。

  师追问:为什么第一次只得到一块,而第二次却得到一张呢?

  生:这是因为两次饼的张数不同。

  师进一步追问:那怎么都能用分数表示呢?

  生:不管是分一张饼还是分几张饼都是把它们平均分成了五份,取其中的一份或几份,所以都可以用分数表示。

  师:那么鹿弟弟觉得第二次分饼比第一次分饼难,难在哪?是难在它不会平均吗?(学生摇头﹚那是难在哪呢?

  生:难在这饼一多,它就不会把分得的结果用分数表示了。

  师:同学们,你们真是太棒了!你们善于观察和思考,能够在分饼这样极其平常的生活小事中发现数学问题,这是一种多么好的学习习惯啊!

  师:同学们表现得这么好,我要发奖了,老师决定把这1朵花奖给发言积极的同学。先奖给谁呢?

  话音刚落,大家异口同声地喊出了刚刚发言的那个女生的名字。师:你是个善于观察,爱动脑筋的孩子,老师决定奖给你这些花的1/7。谁来给她颁奖?

  学生高举着自己的小手,老师请了一位胖乎乎的小男孩,他从7朵花中小心翼翼地取下了一朵。

  师:这么多花你怎么才取一朵呀?

  生:您不是说取这些花的1/7吗?

  师:1/7就取一朵?

  生:1/7就是把这7朵花平均分成7份,取其中的1份,就是一朵花呀?

  师:同学们,你们看他也很了不起,学过的.知识马上就能灵活运用。

  小男孩满脸严肃,郑重地给同学颁奖。大家用羡慕的目光注视着,全班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

  设计意图:在这里安排颁奖的环节,得到花的同学为自己的突出表现感到骄傲,颁奖的同学为自己能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到高兴,智慧花始终激励着同学们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学习活动,几朵普通的小红花起到了评价和巩固所学知识的双重作用。

  ﹙二﹚数学活动。

  师:刚才我们帮助小鹿解决了问题,下面给同学们一些时间,通过自己的活动,发挥自己的智慧,写出自己认为正确的分数,好吗?

  师:拿出老师课前发的一张活动报告﹙如下图)和一个装有9个小正方形的小信封。请同学们给这9个小正方形分别涂上红、黄、蓝3种不同的颜色,每种颜色的个数不限,你们可以先商量一下再涂色,涂完后把这9个小正方形摆在这个圆圈(活动报告中的集合圈)里,然后认真思考填写下面的活动报告,填完以后可以再说说你们写的分数的意思是什么。

  活动报告:

  教师说的过程中,屏幕同步显示“涂色、摆放、填写、交流”,学生每一步操作目的明确,指向清晰。

  小组合作:各小组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三人每人负责一种颜色,还有一人负责填写活动报告,交流的气氛非常热烈。

  设计意图:这里没有指定涂色个数,孩子们想出了多种不同的涂色方案,他们的思维在交流和碰撞中不时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学生真正成为了知识的探究者。

  学生在充分交流后,个个举着小手期待着能代表自己的小组进行汇报,我在充分了解了学生涂色方案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先请涂色个数分别为1、4、4的小组,被叫到的同学自豪地走到投影仪前宣读他的活动报告。

  大家认真倾听着,仔细看着这个同学的活动报告,念完后他就把目光转向了我,期待着我的评判,我示意他征求同学的意见。

  师:这几个分数的意思你都清楚吗?(他点头示意)那么把机会给大家,我们请同学说说好吗?好,你来提问,我这有8张书签,如果他们的回答你满意就送给他一张,如果不太满意可以请其他同学给他补充或纠正,把书签送给那个听得特别认真的同学。

  设计意图:在生生的相互交流中,再次巩固了分数的意义,同时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好习惯。

  师对提问的同学说:你表现得非常棒!老师决定把剩下的书签都送给你。

  师:老师原来有几张书签?你给了同学多少?你有多少?他们得到了所有书签的几分之几?你得到了所有书签的几分之几?你们谁得的多?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巧妙设计看似奖励,却又在奖励中挖掘了新资源,一物多用,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在不经意间将知识进行了拓展、延伸。

  师:其他组看看你们的活动报告,还有和他们组不一样的分数吗?教师有意识地请上两组同学,他们每种颜色都涂了3个,在两位同学念完活动报告以后,引导学生观察“你们看他们两人的活动报告,每种颜色的个数﹙相同),可写的分数却(不一样),一个是﹙3/9﹚,一个是﹙1/3﹚,他们到底谁写的对?”

  填3/9的同学马上站出来自信地说:我觉得我们组填得对,3/9表示把这些正方形平均分成﹙9份),每种颜色是9份中的﹙3份)。

  另一个同学不服气地争辩:老师,我觉得我写得也对,我把每种颜色看成一组,一共三组,每种颜色是三组中的一组,所以可以用1/3表示。

  生:我知道他的意思了,大家看,1/3就表示把这些正方形平均分成﹙3份),每种颜色是这3份中的(1份),所以用1/3表示。

  这时课件展示:将9个正方形按不同颜色平均分成3份,圈出了其中1份。

  ﹙孩子们兴奋地叫道“哦,原来是这样”,“这么简单,我怎么没想到。”)

  师:由此我们也可以想到,分数与平均分的份数和取得的份数有关系吗?(有)

  ﹙这时教师及时奖励给了两位同学剩下6朵花的1/3,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设计意图:这一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动手操作、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空间,学生在这一系列操作活动中,运用了自己的智慧,进一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

  三、巩固新知,拓展应用。

  师:鹿弟弟过完生日觉得自己长大了,它在家里收集了一些信息,提出了几个问题请同学们回答,你们愿意试试吗?(愿意)

  花瓶中有1朵红花,4朵黄花,鹿弟弟:红花占这些花的几分之几?

  再添1朵红花,现在红花占这些花的几分之几?

  2个红苹果,6个青苹果,鹿弟弟:红苹果占这些苹果的几分之几?青苹果占所有苹果的几分之几?

  糖罐中有12块糖,鹿弟弟:你能圈出这些糖的3/4吗?

  师:鹿弟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它善于观察,在自己的家里找到了分数,提出了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在我们的教室里找到分数或者也和鹿弟弟一样提一些问题请同学们回吗?

  ﹙学生结合教室中的资源,争先恐后地说着自己发现的分数)

  师:看来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在生活中的各个角落都能找到分数。

  小游戏:猜多少。

  A、B两个盒子里都放着橡皮(数量不同),请上两位同学各自拿出自己盒子橡皮数的+后,让同学猜“他们手里的橡皮是否一样多?”进而引发思考,“都是1/2,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都用1/2表示?”

  ﹙适时奖励剩下4朵小红花的1/2﹚

  师:最后还剩两朵小红花奖励给谁呢?

  ﹙学生争抢着“我要,我要……”)

  师:你们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参与整个学习活动,给老师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决定把最后这两朵小红花奖励给全班同学。

  设计意图:再次为学生提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实际问题的机会,达到及时巩固,将知识学活、用活的目的。同时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而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今天,同学们表现得真棒!想一想,学了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好玩《有趣的推理》。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经历对生活中某些现象判断、推理的过程,能对生活中的现象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逻辑推理。

  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学会用连线、列表等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推理,发展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用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推理过程,在经历推理判断的过程中树立自信,体会生活中这些现象蕴含的数学道理。

  教学重点:

  利用表格进行生活中的推理,并对过程和结果进行描述。

  教学难点:

  借助表格整理信息,能有条理表述自己推理的过程和判断的结果。

  教学准备:

  课件、学习单。

  教学方法:

  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两个新朋友,想认识吗?

  1.出示双胞胎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看到这幅图,你想说什么呢?

  预设:她们俩个长的好像啊!

  预设:他们谁是姐姐(妹妹)?

  2.抓住有效信息:“谁是姐姐?”让学生猜一猜,得出要确定那个是姐姐还需要一些信息?

  3.出示信息:豆豆说:“我不是姐姐。”

  4.学生根据信息用排除法进行简单的推理。

  教师肯定学生的表现并小结:孩子们,想刚才那样,通过一些信息,得出一个结论,这样的一个过程就叫做推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中有趣的推理。(板书:有趣的推理)

  二、探究新知,体会方法的多样化。

  (一)、出示信息,读懂信息。

  1.大屏幕出示信息,学生读一读,理解题意。

  师:今天我们的老朋友奇思、淘气和笑笑也和我们一起来学习推理,谁能用自己响亮的声音读一读。(请一名学生读,肯定学生的表现)

  2.理解“他们都不在同一小组”这句话的意思。

  师:“他们都不在同一小组是什么意思呢?谁能为大家解释一下这句话的意思。”

  预设:他们都参加了不同的兴趣小组,三人都不在一个兴趣小组。

  预设:他们三个人分别分布在三个兴趣小组。

  教师肯定学生的说法。

  (二)、寻找线索,合作探究,体会方法的多样化。

  1.出示线索:学生根据线索说一说,进行初步的感知。

  2.合作探索:

  合作要求:请小组合作,用文字、连线或列表等方法记录自己小组的推理过程和结论。

  合作开始:教师了解学情,不断巡视,对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对快速完成的小组,可以请他们尝试用别的方法做一做。

  3.学生们展示自己的方法。

  预设:文字的方法展示。(方法贴在黑板上)

  预设:连线的方法展示。(方法贴在黑板上)

  预设:列表的方法展示。(方法贴在黑板上)

  (三)、优化方法,感知从肯定句入手的优势。

  1.方法优化。

  师:孩子们,大家非常聪明,讨论出来了这么多的方法,那么大家想一想哪一种方法既能看出推理的过程,又能看出推理的结论。

  预设:文字方法。

  预设:连线方法。

  预设:表格方法。

  针对学生说的`不同情况,进行比较,让学生感知文字方法需要慢慢看,而且写的时候花费时间,不够简洁;连线方法不能看出推理的过程;只有表格的方法既能看出推理的结论,又能看出推理的过程。

  2.请学生用表格的方法从另外一个同学入手进行推理。

  (1).体会关键句(肯定句)入手的重要性。

  推理进行一步,请学生比较,为什么从奇思入手可以推理出5个结论,可是从淘气或者笑笑入手只能推理出一个结论。

  预设:因为奇思是关键句。

  预设:因为奇思是肯定句。

  预设:因为奇思就是答案。

  只要孩子说的合理,都表扬肯定学生。

  (2).完成推理。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在推理的过程中有很多的方法,比如文字、连线、列表等,列表的方法既能看出推理的过程又能看出推理的结论,在推理时我们要抓住肯定句,这样会使推理更简洁。

  三、运用知识,展示成果。(前一个题扶着走,这一道题放给学生独立做)

  1.大屏幕出示信息。

  2.运用表格学生独立完成。

  3.成果展示,用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推理过程。

  四、延伸拓展: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是通过三个信息得出了三个结论,如果有四个信息、五个信息,你能得出四个结论,五个结论,甚至六个结论吗?

  预设:能

  同桌两人合作完成。

  1.读懂信息,寻找线索。

  2.抓肯定信息,连续思考。

  3.展示交流。

  预设:抓肯定信息后,先把左边的动物都送回家,然后再送右边动物回家。

  师:孩子们,这也是我们推理常用的方法-分类法。(板书:分类)

  五、总结回顾:

  1.教师小结。

  2.你学到了什么?

  六、作业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10

  一、学情分析

  经过两年的小学生活,孩子们基本懂得了学习的习惯和常规。但孩子们由于存在着心理特征及思维发展不一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从上学期的学习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达到该册的目标要求。但仍有少数同学学习态度的问题,有待于今后积极引导,让他们达到学段目标。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分四个领域,八个单元。

  1、数与代数:a主要学习一位数乘(除)多位数的口算、笔算。结合具体情境,感受乘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一位数乘(除)多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会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两步运算。b学习质量单位千克、克、吨。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吨;了解千克、克、吨的实际大小。掌握千克、克和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c学习年、月、日的有关知识。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平年、闰年,能判断平年和闰年。体会引入24时记时法的必要性,认识24时记时法。感受时间中的数学问题,培养时间观念。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空间与图形:a学习根据指令搭立体图形,并学习从多方位观察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b学习周长的概念,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认识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3、统计与概率:学习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X k b 1 . c o m

  4、实践活动:本册教材在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中,配有题材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呈现形式多样化的应用问题和实践活动。除此之外,还安排了搭配中的学问交通与数学时间与数学(一)时间与数学(二)四个专题活动,让学生综合运用这一阶段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三、主要措施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加强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体验。

  3、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5、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6、注重让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7、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8、加强导优辅差工作,特别是后进生的辅导,努力使他们迎头赶上。

  四、教学进度表

周次日 期教 学 内 容课时备注
18.149.5乘除法4
29.69.12乘除法4教师节
39.139.19观察物体4
49.209.26观察物体千克、克、吨3中秋节
59.2710.3千克、克、吨2国庆节
610.410.10千克、克、吨3国庆节
710.1110.17搭配中的学问、乘法4
810.1810.24乘法4
910.2510.31乘法4
1011.111.7周长4
1111.811.14周长、期中测评4
1211.1511.21交通与数学、除法4
1311.2211.28除法4
1411.2912.5除法4
1512.612.12除法、年、月、日4
1612.1312.19时间与数学4
1712.20xx.26整理与复习4
1812.27元.2可能性3元旦
19元.3元.9生活中的推理、总复习4
20元.10元.16期末检测

  做生活的有心人,做学习的有心人,点点滴滴地学习,可以把学习变成非常有趣味的事情。谢谢大家阅读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32~35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结合“队列表演”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经历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会 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 的乘法计算,掌握竖式计算的算法、算理及书写 格式,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

  通过交流、互相 启发、互 相影响、是学生掌握数学的.知识、思想与学 习方法、充分感受教学的魅力。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竖式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竖式的计算理论。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揭示课题

  出示教材第32页最上情境图。请同学们帮助 计算一下这个队列有 多少人?

  二、探讨交流

  列式14×12=。

  2.计算。

  方法一:

  算两个14×16。

  方法二:

  先算10×10,再算14×2 。

  方法三:

  先算10×10、10×4,再算10×2、2×4。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36~37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结合“电影院”的具体情境,培养学生运用估算的方法,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进行估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灵活掌握两位数 乘两位数﹙有进位﹚的各种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 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进位的乘法竖式计算的算法。

  难点: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很多同学都喜欢看电视,从电视里我们可以学到许多书 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去电影院看过电影呢?

  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电影院里一排排的座位排 列的情况吗?怎样才能顺利找到自己的位置呢?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从生活中寻找学习素材是新课程的一个重大举措。 教师从日常生活中的看电视、电影引入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索。

  引导观察,发现问题。

  ﹙出示教材第36页图)

  你从图上得到什么信息?你能根据得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观察,正确理解图意是学习数 学的重要手段。

  启发学生运用估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共有21排座位,每排可坐26人。来了500个人座位够吗?小组交流、讨论,探究出估算的方法。

  估算的方法:21可看成20,每排坐26人,这样电影院的座位就有20×26=520﹙个),500人应该够坐。

  设计意图:估 算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十分广泛,灵活运用估算,加强估算练习,学生会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受益匪浅。

  3·探究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问题:这个电影院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方法探究 :怎样计算26×21?﹙小组交流学习,要求每一 小组至少想出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交流汇报。(指名学生上台板演)

  方法一:26×20=520 26×1=26 520+26=546。

  方法二:

  × 20 1

  20 400 20

  6 120 6

  400+20+120+6=546。

  方法三:用竖式计算。(重点分析进位)

  26×21=546﹙个)。

  再次强调:

  第一:乘数21十位上的2表示什么?(这里的十位上的2表示2个十,即20。)

  第二:积“52 “中的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这里的52,是表示52个十,即520。这里把个位上的0省略不写。)

  第三:列竖式计算时,先用第 二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去乘第一个乘数,用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积就要和那一位对齐,哪一位上的乘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你认为竖式计算与上面的哪种方法有联系?有什么样的联系?

  四、总结

  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知识?课下与 同桌交流。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实例和具体活动,感知镜面对称现象。掌握镜子内外图形对称、左右错位的规律,能利用镜子寻找对称轴(特别是不能对折的物体)。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发现、交流,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特征的过程,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解释生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探索镜面对称的一些特征。

  教学难点:

  感知镜面对称现象,发展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镜子。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引入新课

  1。讲《猴子捞月》的寓言故事。猴子在路边散步,看到天空高挂一轮圆月;猴子走到井边,发现井边有一轮圆月,猴子以为天上的月亮掉到了井里;猴子大声叫喊,同伴扛来长长的网兜。众猴子怎么也捞不出“月亮”。问题:“这是什么原因?”(不是月亮掉到井里,而是井水倒映出月亮。)“在生活中,你们好有没有发现类似的现象?”(照镜子时,出现的现象;光滑的地板也会出现倒影等。)

  2。揭示课题。

  (1)总结,说明以上几种现象的特征。

  (2)板书课题:镜子中的数学。

  二、组织活动

  1。教师示范。

  (1)在黑板上贴一个大的黑体字——“王”的一半。

  (2)把镜子放在虚线上(对称轴),让全班学生观察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

  (3)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发现?(看到“王”字,镜子里的图形是镜子外图形的对称图形。)

  (4)让学生试一试。

  2。试一试。

  第(1)题:让学生把镜子放在虚线上,看看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说一说,看到了什么。在书上画出对称图形。说一说,这条虚线在对称图形中称什么?

  第(2)题

  (1)镜子中的小女孩是举起了左手,小女孩其实举起的是哪只手?

  (2)从镜子你能知道现在是几点吗?

  (3)小组讨论:你发现了镜子中有什么数学学问?究竟小女孩照镜子时是几时?

  (4)小组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的成果。

  3。小游戏

  模拟照镜子的游戏。

  师:假设苏老师站在镜子前,谁来做镜子中的苏老师呢?

  (师生表演。)

  采访镜子中的人:你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准确?

  (同桌互相做游戏,请一组学生全班展示。)

  三、归纳小结,提升认识

  师:今天同学们有什么收获?你的心情怎样?

  (评析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关注学生情感。)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14

  内容:

  第50页面积单位

  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具体情景,体会面积换算的必要性,以及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认识公顷、平方千米等面积单位。

  3、能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基本教学过程:

  1、出示问题:

  小明家卫生间有一块长5分米,宽5分米的地面损坏了,需要多少块面积是25平方厘米的方砖才能修补好?

  让学生先对“地面”的大小有个正确的认识。可以在黑板上先画一个25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在让学生在自己的纸上画一个25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然后讨论,怎么算出需要多少块砖。

  当学生逐个摆放后,提出,假如手上的小正方形有限,能不能用少量的小正方形预测出需要几块砖?

  引导学生把问题特殊化:先解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地面,需要几块25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也就是让学生可以用手上的纸张来完成解决这道题目。

  2、填一填:

  结合上面的探究活动,将P50的填一填完成。使学生知道1平方分米与1平方厘米的换算关系。

  教学反思:

  学生认识了面积单位后对每个面积单位有多大都能比划出。但是碰上不同单位的`数,学生换算已经全乱套了,有1米=100分米,把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混为一谈。这个,教师应多加训练。

  3、探究1平方米=?平方分米

  利用教室现成的素材-----低砖,先让学生测量一下地砖的大小。然后探究1平方米的地砖上可以摆几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4、一会1公顷、1平方千米。

  利用周边的环境,如足球场,广场对1公顷、1平方千米有所感受。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27~29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结合生活经验和实例,感受平移和旋转现象,并会直观地区别这两种常见的现象。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情感态度。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在活动中把握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征,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

  难点:直观区别平移、旋转这两种现象,理解平移的距离。

  教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小方格纸、小房子。

  学具:小蚂蚁图片、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同学们都去过游乐园吧,那儿的游乐项目好玩吗?今天我们再来玩一次。一会儿你们跟随画面用自己的动作和声音把看到的表演出来。(课件出示:各种游乐项目,有激流勇进、小火车、摩天轮等)

  2、好玩吗?你最喜欢哪个游乐项目?想一想它是怎样运动的。这些项目的运动都一样吗?那你能不能按它们不同的运动方式分类呢?在小组内说一说。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平移和旋转。(板书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两种运动方式。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感受平移与旋转,让他们发现数学就在身边。

  二、自主探究,进一步理解。

  1、我们再来看一组运动。它是属于旋转还是平移呢?请同学们用手势判断是平移还是旋转。

  ﹙课件出示:升国旗、风车、方向盘、推拉窗、推箱子、钟表等)

  2、﹙指着平移)这些物体在平移的时候,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怎样运动的?

  3、你们观察得真仔细。物体平移时是沿直线运动,而且在平移过程中位置变了,方向没变。(板书)

  4、我们再来看一个运动,它属于什么运动方式?

  ﹙课件出示:在马路上直线行走的出租车)

  生1:我觉得汽车在行走时,方向没变,一直往前开,这样应该是平移。

  生2:但是你看到轮子在旋转了吗?

  生3:对啊,那汽车行走时到底是旋转还是平移呢?

  生4:从整体看汽车在平移,但轮胎却在做旋转运动。

  师小结:你们的说法很有道理,观察得很仔细。其实就是这样,汽车在平移,但车轮在旋转。

  我们一起来表演平移、旋转的动作,看谁最有创意。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综合应用的例子,在讨论中同学们进一步地理解了平移、旋转的特点。

  三、感知平移﹙教材第28页“试一试”)。

  1、移一移、描一描。

  师:你们能按照要求找到棋子、铅笔、三角板平移后的位置吗?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兴趣,解答疑难。

  2、小组操作、验证、讨论。

  生汇报,师出示课件,展示把棋子、三角板、铅笔图平移的过程及移动后位置与先前的对照。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图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图形的平移过程。

  3、自主合作、完成平移。

  师:通过刚才的.实践操作,我们知道了平移的过程,那么你们能说一说铅笔图和三角板图经过怎样的平移过程才能得到图形③呢?

  生:小组合作研讨“说一说”中图形的平移过程。

  师:指名汇报,师随汇报完成平移。

  生1:铅笔图①先向右平移5格后,再向下平移2格能平移

  到图③。

  生2:铅笔图①先向下平移2格后,再向右平移5格能平移到图③。

  生3:三角板图②先向右平移3格后,再向上平移2格得到图形③。

  生4:三角板图②先向上平移2格后,再向右平移3格得到图形③。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平移,知道三角板和铅笔移动前后的位置关系及移动过程,更好地掌握了平移知识。

  四、拓展延伸,运用知识。

  1、生活中还有哪些平移、旋转的现象?告诉你的同桌,然后全班交流。

  播放课前准备好的关于平移和旋转的幻灯片。

  2、除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了解的平移和旋转的应用外,你还想了解平移和旋转的其他应用吗?

  3、学校会议室有个大门。请你想一想,是把门设置成旋转门还是平移门好呢?请同学们替学校设计一下。

  ﹙同时看看会议室大门的画面)

  设计意图:同学们在选择平移门还是旋转门的讨论中,进一步提高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们发自内心地体会到数学的神奇力量。

  五、小结。

  同学们,你们在这节课上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想?下课后请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教案-北师大版08-17

三年级数学教案北师大02-21

数学教案-教室 - 北师大版08-16

数学教案-统计与猜测(北师大)08-16

数学教案-轻重 - 北师大版08-16

数学教案-乘车 - 北师大版08-16

数学教案-玩具 - 北师大版08-16

北师大数学教案三年级模板01-06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07-01

数学教案-小猫钓鱼 - 北师大版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