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经典(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第3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教学内容:
课本第41页例3及试一试。
教学目标:
1. 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过程,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通过观察 、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休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打篮球吗?一定很熟悉篮球场吧!
2.出示教材第41页例题的,让学生仔细观察。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这幅图画的是篮球场,体育老师地四周划上线,篮球场地是长方形的,长28米,宽15米)
请你提出数学问题。
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教学例题。
(1)提问:篮球场是什么形状?请指出篮球场的周长?
求篮球场的周长就是求什么图形的周长?怎样才能计算出这个长方形篮球场的周长呢?
(2)自己动手算一算。
(3)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的算法,并说明这样算的理由,然后选出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
算法可能有:(1)28+15+28+15=86(米)
(2)28+28+15+15=86(米)
(3)28×2=56(米)
15×2=30(米)
56+30=86(米)
(4) 28+15=43 (米)
43×2=86 (米)
(4)提问:你喜欢是哪一种求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为什么?你认为求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条件,怎样计算?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题目:一个正方形手帕的边长是25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2)学生试做。
计算方法可能有:(1)25+25+25+25=100(厘米)
(2)25×4=100(厘米)
(3)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你哪一促种算法?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独立做题,在班内共同订正。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独立做题,在班内共同订正。
提问:做这两题时,你们先干什么?又干什么?从这里可以看出要求长方形的周长需要什么条件?求正方形的周长呢?
3.做“想想做做”第3、4题。
独立做题,在班内共同订正。
追问:做这两道题时你是怎样想的?你为什么分别求长方形的周长和正方形的周长?
四、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告诉大家好吗?
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教学反思:
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时应先让学生根据篮球场的形状以及教材中提出的问题,说一说什么是篮球场的周长,求篮球场的周长就是求什么图形的周长。然后引导学生利用对周长的认识先自己想想猜猜,再算算试试。学生可能有不同的算法,应该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思考进行计算。算出结果后,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算法有什么道理,为什么这样算。在学生汇报他们各自的算法后,应该引导学生去体会和理解不同的算法,把握不同算法间的相互联系,再让学生比一比,说说自己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
在学会了长方形周长计算的基础上,通过“试一试”学习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可以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计算正方形的周长,算出结果后,在小组里交流并归纳出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教学,应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算法不能灌输给学生,更不需要揭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自己的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理解算法。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课本第41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探究商中间有0、末尾有0的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理解商中间的0的占位作用。
2、让学生知道0乘任何数、除以任何数都为0 。
3、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会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中,商为两位数的除法,并理解算理。
4、对学习困难生要求能正确地计算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并掌握哪一位上不够商1,用0来占位。
教学重难点:商的中间和末尾有0的竖式计算;0的运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比较情境,发现问题,并让学生通过探究,解决问题。
1、师:小朋友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三位数被一位数除的竖式计算,现在就让我们来比一比,谁算得最快?
出示:632÷3= ?
学生笔练,汇报交流
师:谁把这道题的计算过程来说一说。
问:商个位上的0能不写吗?
师:对,个位不够商1要用0来占位。
师:现在老师把632改成了612,612÷3= 这道题和刚才那一题,有什么不同吗?你还能用竖式算出答案吗?请你们小组里一起来做一做。小组交流。
2、出示学生练习的两种情况:
师:这两种情况谁的正确呢?你们能不能想办法用已经学的`本领来验证一下呢?
得到:第1种答案正确。
问:那为什么商的十位上要写0呢?
十位上的0能不能不写呢?
小结:对呀,十位上的1除以3不够商1,十位上就要用0来代替。
练习:
836÷4= 632÷3=
3、分层:
能独立完成的同学,独立完成
要和别人合作完成的同学,可以找人讨论完成;也可以先看看书上的方法,再来自己做一做。结果、方法汇报
4、竖式简化的写法
师:小朋友,小熊猫做了4道题,(出示:41页的第4题)这些竖式可以这样写吗?
生:任何数减去0都等于这个数的本身,所以减0的这一步可以省略。
创设比赛情境,来进行练习。
师:现在每组桌上都有好多一样的题,请你们组员合作,来比一比哪一组在2分钟内算的题目最多最正确!
学生完成30页的练一练
三、巩固运用
1、师:小朋友学得这么好,让我们放松一下,去花棚走走吧!
花棚里这么多花,一共有254盆呢!如果每排放4盆,那么可以放多少排啊?
还剩下多少盆呢?
2、小组汇报,并把书上小兔的竖式计算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其中的算理。
问: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为什么会是两位数呢?
得到:被除数最高位上的2除以4不够商1就要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商的最高位在十位上,商是一个两位数。
3、练习
从中选择2题来练一练
问: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些题目都有怎样的共同点?
总结
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课后检测练习:
课后反思:
提醒:
新学期军训、分班卷、课本同步试题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第2课时乘法倍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总复习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掌握对倍概念的理解,并能解决相关的问题;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简单的归纳、整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倍”的相关问题。
难点:培养学生简单的归纳、整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过关于倍的认识和多位数乘一位数,本节课我们就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复习。
2.出示学习要求:
①这两个单元我们学习过哪些内容?
②你认为哪些内容较难?易出错?
③你还有什么问题?
3.请同学们围绕这些问题,翻开书看一看,自行进行归纳整理,再把归纳的情况在小组内交流。
二、归纳整理,构建知识网络
1.这两个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情况?下面是老师整理的与你们整理的有什么地方不一样?
(1)大括号形式。
(2)知识树形式。
(3)文字叙述。
2.查漏补缺,突破难点。
你认为这两个单元哪些较难?你容易出错误。(连续进位乘法比较难;进位的数老忘加;有时忘写等式后面的数;对倍的实际问题有时理解不清楚。)
三、巩固拓展
1.基本练习。
(1)()里最大能填几?你是怎么想的?
3×()<22 4×()<37
()×2<11()×5<38
(2)教材第110页第1题(4)、(5)题。
①填写。
②说算理。
③集体订正。
(3)教材第112页第6题。
①独立完成。
②反馈订正。
(4)教材第112页第7题。
①独立完成。
②你是怎样估算的?
2.提高练习。
(1)教材第112页第8题。
①试做。
②说说列式的'理由。
(2)教材第112页第9题。
①独立完成。
②反馈订正。
③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
④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复习了什么内容?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2.评价学生的学习习惯。
【教学反思】
本节复习课大胆让学生自己归纳整理知识,通过学生交流、师生交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为以后学生的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第1课时 平移和旋转图形
教学内容:
教材第P80~8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2.通过联系生活经验,使学生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培养空间观念。
3.通过动手操作、模拟示范以及观察图片,加深学生对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以及动手实践的能力,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
认识平移和旋转。数出平面图形平移和的格数,以及画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纸飞机、溜溜球、各一个;师生都准备一个圆盘、一个指针,学生准备“动手做”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老师出示美丽的图形,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
二、学习新知
(一)认识平移
1.出示例1图
(1)依次出示3个运动的画面(火车、电梯、和国旗的运动)。
提问:你感觉这些运动有什么共同特点?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明确这些运动都是沿着直线的运动。
指出:像图中火车车厢电梯国旗这样的运动,都可以看成是平移。
(板书:平移)
举例:请小朋友说一说,你还见过哪些平移现象?
(二)认识旋转。
1、出示例2图
提问:你能看出图中表示的是哪些物体的运动吗?
引导:电风扇叶片、螺旋桨和钟面指针做的是怎样的运动呢?你能用手势表示这些运动吗?清小朋友来说一说,并且表示给大家看一看。
指名学生交流并表示运动方式。
提问:你知道这些运动有什么特点吗?这几个物体运动时,为什么它们的位置固定在那里而没有移动到另一处呢,这是什么原因?
学生交流,明确这些运动都是围绕一点转动。
指出:像图中电风扇叶片、螺旋桨、钟面指针这样的运动,都可以看成是旋转。(课题位置板书:旋转)旋转的特点是绕着一点转动。
(板书:旋转绕着一点转动)
追问:电风扇叶片绕着哪一点转动?螺旋桨和钟面指针呢?
举例:小朋友还在哪里见到过旋转现象?
2、学生“试一试”。
(1)做转盘出示“试一试”中的转盘,让学生用事先先准备的转盘面和指针,照样子做一个转盘。
提问:你是怎样做成这个转盘的?圆面中心为什么用一个掀钮固定?
(2)动手旋转
引导:请小朋友按老师的要求做一做:把指针从指向A点旋转到指向B点,再把指针旋转到指向C点或者指向D点。
提问:刚才指针是什么运动?是绕着哪一点转动的?请小朋友再把指针从指着A点开始,顺时针旋转一周回到A点。
还可以怎样旋转一周回到A点?请大家做一做。(学生逆时针旋转)
追问:怎样的运动是旋转?
(三)比较
引导:请大家用手势表示平移,再用手势表示旋转。
比较一下平移和旋转,它们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小结:我们刚才研究了物体的运动,认识了物体运动的两种方式,这就是平移和旋转。沿着直线移动的运动,是平移,绕着一点转动的运动是旋转。
三、练习巩固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独立观察,把通过平移能和绿色树叶重合的图上颜色。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方格图,让学生说一说平面图上的方向,让学生说说两枚棋子各在原来位置的什么方向。
4、完成“动手做”
指出:不管向哪个方向旋转,只要是绕着一点的转动,就是旋转运动。
四、课堂总结
谈话: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能说说平移和旋转有什么不同吗?你还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平移和旋转
在日常生活中,像火车车厢、电梯、国旗等物体的运动方式,我们称之为平移。
在日常生活中,像电风扇扇叶的运动、飞机螺旋桨的'运动、时钟钟摆的运动,这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是转动的,我们称这种运动方式为旋转。
教学反思: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而这种发现的最佳途径则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去获取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各种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和实践中去体验、思考、讨论,在教学活动中经历、感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课程标准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教师要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创设一切条件设计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素材,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中。通过与生活的联系,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体会除法计,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数的除法的口算及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重难点
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数的除法的口算及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课程标准中相对应的知识技能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除法的意义。
2、能熟练地口算整百整十数的除法口算
3、能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的除法。
4、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5、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6、学习验算的方法。
7、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风筝厂的见闻为大的学习背景,使学生学习用一位数除多位数的方法,内容包括口算除法、估算、笔算除法、验算四部分。
本册教材中的除法,每个例题都有配有不同的情境图,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并在学习中体验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和方法。
单元教学建议: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探索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
3、结合教学内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利用课件创设情境和学生一起“走进风筝加工厂”。
让学生整体观察画面后,重点去仔细品读情景图提供的文字信息,并引导学生根据信息联系实际提出“保证按时交货”“各种风筝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只”等一系列问题,引入对新知的学习。
教学时先让学生根据问题列出算式,再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小组讨论,交流出计算方法。
教学中教师注重体现算法多样化,让学生体会估算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达到初步培养学生估计的能力。
建议教学课时数:11课时个人补充意见年级三年级课题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上课教师第二单元(组)课时第一课时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整百、整十数的除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3、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掌握整百、整十数的除法的口算方法
课前小研究设计观察信息窗一,研究以下问题:
1、我发现的信息是:
2、我提的问题是:
3、我解决问题的思路是:
4、我的列式是:
5、我计算的方法是: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建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猜想、验证的研究过程中,初步感知研究的基本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通过“量”“折”“比”等方法,经历验证的过程,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交流:由例子抽象出图形
1.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图形?长方形;那这又是什么图形呢?(依然出示长方形,现场撕成正方形)正方形;
2.寻找身边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师:在实际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呢?
学生举例交流,教师帮助矫正错误的说法。
二、验证:在操作中证实猜想
1.猜测长方形和正方形本身有哪些特征?
追问:同学们都是抓住边和角来猜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的,我们猜测的不一定正确怎么办?验证。
2.聚焦研究方法,在交流互动中,验证得出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
重点一:引导学生通过“量”“折”“比”的方法,分别证明得出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结论。
重点二:在操作、观察中,理解长方形“对边相等”的内涵。
3.认识长方形的“长”“宽”。
4.小组研究讨论,验证得出正方形边和角的特征。
(1)提出活动要求。
先独立研究:看看用什么方法能验证得出正方形的特点?
再小组交流:可以采用哪些方法去验证得出正方形的特点?
(2)全班交流反馈,辨析各研究方法并统一观点。
5.认识正方形的“边长”。
6.比较:看看这些经过我们证明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你发现了什么?
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引导学生比较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突出强调:正方形不仅相对的边是相等的,任何两条边的长度都是相等的。
三、巩固:在活动中深化认识
1.围:出示几根小棒。
思考:如果要围出长方形,你对老师提供的小棒有要求吗?
学生自由阐述。
思考:如果给你四根一样长的小棒,可能围成什么图形?
追问:围出来的一定是正方形吗?
根据学生的阐述,适时摆放小棒。
引导学生明晰:正方形不仅要四条边一样长,还必须四个角也是直角。
2.猜:出示只露出一个直角的信封,猜是一个什么图形?
引导学生猜测,得出可以是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梯形、五边形等各种图形。
得出:必须是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结论:平面图形中,只有长方形和正方形,所有的角都是直角。
四、全课总结
五、布置作业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
第五册《三角形的分类(2)》P56到59.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按三角形边的长短对三角形进行分类,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不等边三角形。
2、能根据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理解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折叠,探索,初步体会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部分特征。
2、通过小组学习活动,养成协作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应用的乐趣,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部分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教学准备】小棒、三角形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师:我们在二年级时已经初步学了一点有关三角形的知识。谁能说说你对三角形有哪些认识。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动手操作、以旧引新
1、三角形按角分
教师出示8三角形,请你根据角的的特征,对这些图形进行分类,并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学生交流,媒体演示:
三角形按角分:
2、师:小朋友说得真好,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那么三角形除了按角的特征分,还有其他分法吗?(学生猜测)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共同探究,合作交流
1、三角形按边分
把刚才7个三角形,请你通过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再一次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依据。
学生反馈:根据边的特征,2条边相等、3条边相等、3条边都不相等。
师:3条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你能给它取个名字吗?
板:不等边三角形。
想一想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角度相等吗?
师:我们把三条边和三个角都不相等的三角形称为:不等边三角形。
2、研究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你怎么知道这些三角形两条边相等和三条边相等的呢?
这些边和角都有各自的'名称,它们叫什么呢?
自学课本: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58页,自学一下。
认识等腰三角形
媒体演示(教师不说出三角形的具体名称)
这些三角形我们称为什么呢?
(板书:等腰三角形)
(2)认识等边三角形
说说这个三角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
学生动手折一折:发现这三条边的长短一样长,三个角也相等。
根据三角形边的特征,给它们取名字。(板书:等边三角形)
3、辨析三类三角形中的轴对称图形。
师:我们刚才分出的三类图形都是通过折的方法得出,那你想想看它们中有我们刚刚学过的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话它的对称轴有几条呢?请同学们挑选一些图形画一画,来验证一下。
师: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它们的对称轴分别是1、3条。
4、小结并板书
轴对称图形
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不等边三角形
两边条相等 三条边相等 三条边不相等
两个角相等 三个角相等 三个角不相等
(三)探究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的关系
1、探究: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的关系
媒体演示: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提示学生:正方形和长方形之间的关系)
3、小结:边小结边出示集合圈
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四)小结:三角形按边分可以分成两类,即等腰三角形是一类,不等边三角形是一类,等腰三角形中包含等边三角形。而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又都是轴对称图形。
(五)练一练: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2、等腰三角形都是等边三角形。
3、等腰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想想今天学的什么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四)动手验证、深入理解
1、小组合作,用小棒搭等腰三角形。
2、同桌交流,媒体出示
既是钝角三角形又是等腰三角形等腰钝角三角形
既是直角三角形又是等腰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
既是锐角三角形又是等腰三角形等腰锐角三角形
3、完成学习单
图1既是( )三角形又是( )三角形
图6既是( )三角形又是( )三角形
4、小结:根据边和角的特征,我们知道同一个三角形有两个不同的名称。
三、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计算。
2、继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细心计算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
掌握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三、教学难点
掌握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四、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
1、 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0×3= 12×4= 23×2=
200×3= 120×4= 230×2=
20xx×3= 1200×4= 2300×2=
20000×3= 12000×4= 23000×2=
2、 引导学生观察,找出每组算式特点。
3、 说一说20xx×3和230×2的算法。
4、归纳: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二、自主探究
1、 探索竖式中积末尾有0的乘法。
2、 尝试解题:3×380。
(1)思考:先想一想,怎样算比较简便?
(2)独立尝试计算。
(3 )同桌交流解题方法。
3、 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4、 展示伙伴算法。
5、 讨论:你认为那种方法比较简便?为什么?
6、 独立练习(做后校对)。
7、归纳。
三、内化知识
1、列竖式计算。
2、游戏:算一算,排一排。
(1)独立计算。
(2)按得数从小到大排卡片。
(3)读一读每个音节,再将卡片上字母连起来是什么意思?
(4)集体交流,体验成功。
四、总结评价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要注意什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沟通分数与平均分的关系,加深对分数含义的理解,能解决有关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2、在图形、语言与算式表征不断转化的过程中提升思维的逻辑性。
教学类型
实物操作型、小组讨论型、讲授型
教学资源与环境
ppt、camtasia studio软件、教室
设计理念
学生对新事物的认识得有个过程,同时有他的局限性和规律性。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先复习旧知,然后从生活实际入手, 引出问题,接着提供操作提纲,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然后通过学生分小组的讨论交流与ppt的演示,使学生掌握“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的思路、算理、以及方法。最后利用两题不同层次的练习题的讲解,让学生把新学的知识和生活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联系起来,使得新知识得以深化和巩固。这样逐步推进的过程,既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及特点,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设计思路与特色
本节微课围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内容来进行,它是在学生充分理解分数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根据分数的含义,用整数乘除法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微课的教学设计在编排上分三步来展开。首先是“阅读和理解”,引导学生从问题题收集、提取和解读信息;接着是“分析与解答”,借助孩子们的讨论形式,把直观图分析、动手操作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展现出来,并结合孩子们之间的对话说明解决问题的两个步骤;最后是“回顾和反思”,对解答的步骤和结果进行检验与小结,并结合练习题的讲解进行实际运用。这样的设计,使得整节微课层次清晰,自然流畅,易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教学过程
环节,内容,时间:
一、复习回顾,提出问题。利用ppt把上一节课的知识点展示出来,既是对上一节课知识点的回顾,也顺势提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0-55秒
二、阅读与理解,提操作要求。结合ppt的演示逐步分析问题,把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展现,并提出接下来的动手操作的要求。 56秒-2分05秒
三、学生操作,小组讨论。学生根据老师提出来的操作要求进行实践,并尝试列式解答。然后进行小组内的讨论与交流。 2分06秒-5分05秒
四、回顾与反思。利用ppt的演示把孩子们的思路整理并展现出来,再次小结解题的思路、算理、以及方法。 5分06秒-6分00秒
五、实际运用。利用ppt讲解两道比较经典的习题。第一题是基础题,通过讲解,巩固孩子对“分数的简单应用”知识点的掌握;第二题是提高题,通过对比与分析,让孩子进一步把握本节微课的知识点。 6分01秒-9分46秒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9-6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并知道1分=60秒。
2、让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通过各种活动准确的`体验一分、一秒。
3、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品质,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认识秒,并准确建立一分、一秒的时间观念,知道分秒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表,自制钟面。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识
出示钟面唤起学生记忆,并拨几个学生熟悉的时间让学生认读。
师:大家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谁能说说关于时钟你知道些什么?
生:我知道有时针和分针。(与学生共同说说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是及时补充)
生: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走一大格是5分钟,走一圈是60分钟,也就是一小时。(若是学生说的不够完整,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进行复习)
生:……
师:同学们的记忆里可真好,看来大家学过的知识是难不倒你们了!那你们能正确迅速的说出钟面上的时间吗?来比比赛!(教师拨时间,学生认读, 对于不正确的给予指正,并说说是怎样认读的? )
二、 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可真聪明啊!敢不敢继续挑战自己?大家仔细看看老师出示的这些钟面上针的多少,你能看出有什么不同吗?
生:有的钟面上有三种针,有的钟面上有两种针。(师提示:较短的一根指针叫时针,它表示多少时;较长的一根指针叫分针,它表示多少分。)
师:你知道最长最细的是什么针吗?秒针走一小格是多少呢?对,就是一秒!
今天咱们就来一起来认识一下秒。(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2、说说是几秒,教师提问:秒针走一大格表示几秒,从1走到4表示几秒,从7走到1是几秒,……同桌再互相说一说。
3、正确认读钟面上的时间(适当的给学生讲解秒表的读法)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这是什么发出的滴答声?
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看了你们刚才的表演,你觉得1秒的时间过得怎样?(学生畅谈1秒时间感受)是呀,1秒的时间很短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出示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学习1分=60秒,并体验1分钟
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秒针走一圈是60秒,分针正好走一小格,由此得出1分=60秒。
让学生静静地观看钟面上的秒针走一圈。
问:1分钟我们能做些什么呢?请你选一个你喜欢的活动,咱们来做一个1分钟的体验活动。
师生共同总结一分钟可以做的事。
三、 联系巩固
1、填单位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时间单位,知道了1分=60秒,以前我们还学过哪些时间单位呀?现在老师想来考考你们,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人每天睡觉大约9( ) 系红领巾大约20( ) 煮饭大约30( )
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秒。
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计量时间的单位---秒。知道了1分=60秒,一秒过得快不快?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能浪费1秒钟!
五、课外作业。(略)
板书设计:
秒的认识
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1分=60秒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教材第79~80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2.通过找一找、说一说、画一画、剪一剪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
难点:能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1.课件播放美丽的校园录像,学生欣赏。
教师:这是哪儿?在这幅图中你能发现哪些图形?(课件出示定格的校园图片)
学生从中找一找图形,一边看一边汇报。
(学生很容易说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至于平行四边形、菱形、梯形、半圆形等,虽然教材中还没有正式出现,但学生并不一定就一无所知,如果学生能说出,教师要适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如果学生没说出,教师可以补充)
学生回答时,教师可以演示课件:把学生发现的图形用不同的颜色涂出,当学生全部回答完后,课件只留下图形,其他内容全部隐去。
2.教师:大家真能干!在我们的校园中,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图形。看来啊,图形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其中的一个图形——四边形,你们愿意和它成为好朋友吗?(板书课题:四边形)
二、初步感知,发现特征
1.想一想。
教师:同学们,我们来到了数学王国!在这里我们就要和新朋友四边形认识了。
你想象中的四边形应该是什么样的?
指名回答,让学生能够充分发表意见。
2.找一找。
教师:四边形到底是什么样的图形呢?看,数学王国里有这么多的图形,请你挑出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并涂上颜色。
(出示例1图,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
(有的学生可能会把长方体也涂色,可能有两种情形:一是把长方体的三个面涂上颜色,因为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二是涂的就是整个长方体,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混淆。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说一说想法,如果是第一种,不盲目否定,要指出这个图形虽然每个面都是四边形,但整个图形不是四边形。如果是第二种,教师要给予指正,让学生认识到四边形是平面图形,长方体是立体图形。)
3.讨论四边形的特征。
教师:请大家观察一下,在“四边形的家”里面的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小组活动后全班交流。
(如果学生能说出“四边形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教师要给予表扬;如果学生说出“有四条边,有四个角”,教师可出示““这样的图形,让学生判断它是不是四边形,使学生理解四边形的边是直的边)
概括出四边形的特征后,引导学生说一说例题1中涂色的几个图形为什么是四边形,另外几个为什么不是四边形。
教师板书四边形的特征: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同桌相互说一说四边形的特征,再分别指一指例题1中四边形的边和角。
4.寻找生活中的四边形。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形状是四边形的。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及时鼓励。
5.画四边形。
教材第79页做一做第2题。
(1)在点子图上画自己喜欢的四边形。
(2)展示学生作业,评价是四边形吗?为什么?
三、教学例2
1.教师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纸条让学生观察,说说长方形和正方形分别有什么特点。
教师指出:长方形较长的一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长,较短的一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宽;正方形的4条边都叫边长。
板书:长、宽、边长。
2.深化练习:
(1)教材第80页做一做第1题(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2)做一做第2题(用长方形纸剪出一个正方形,展示剪法)。
四、巩固练习
1.练习十七第1题。(判断,说理由)
2.练习十七第2题。(独立填写,集体反馈)
3.练习十七第4题。(填一填,为什么这样填?)
4.练习十七第5题。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教学中,我努力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经验的积累,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之前尽早感受,这种做法在课堂教学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多种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四边形的特征,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交流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本课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分张扬了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学生的智慧在活动中得到升华。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课本第37页
教学目标:
进一步理解和巩固除法竖式的计算方法和书写规则。
理解被除数的个位上不够商1的时候要用0占位。
教学重难点:商不够商1时用0占位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昨天我们学的很好,今天小兔带来了一些习题来考一下同学。
出示:小明家养了4只兔子,这天她买了86克红萝卜,请问平均每只小兔可以吃到多少克红萝卜?还剩多少克?
问:要解答这道题应该怎样想?算式怎样列?
得到: 一共的千克数÷兔子的只数=平均每只兔子可吃到红萝卜的千克数
86 ÷ 4
师:86÷4的商是多少呢?请你们自己在练习本上试着算一算。
学生尝试、交流汇报
86÷4=21(千克)……2(千克)
答:平均每只小兔可以吃到21克红萝卜,还剩2克。
问:你们是怎么算的`呢?谁能来计算过程说一说。
改错
师:小亚也做了这道题,我们来看看她的做法。但她算了一半,做不下去了。你们能帮帮她吗?
出示:
二、探究新知
师:小胖今天带来一些数学本做奖励,经过昨天学习有小亚等3名同学获得了优秀,小胖带来了61本,请同学们帮忙分发一发,看看每个小朋友可以得到几本数学本?
61÷3 = ?
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
出示学生的几种情况:
个位上的0能不写吗?
为什么最后一步可以省略?
师:哪些竖式是正确的呢?请大家小组讨论一下。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得到:第1、第3个竖式是正确的。但第3个竖式的最后一步可以省略。
问:从这道题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得到:个位上不够商1要商0来占位。
三、练一练(第37页)
拓展题
师:小胖对同学的答案很满意,为此他给小朋友发了奖学金
一等奖:小巧(95元)
二等奖:小丁丁(65元)
三等奖:小亚(45元)
这三个同学拿着奖学金去买文具用品
价目表:
铅笔盒 活动笔 橡皮 尺
9元 7元 4元 2元
若小巧全买铅笔盒,可以买几个,还剩几元?
若小亚全买橡皮,可以买几块,还剩几元?
若小丁丁全买活动笔,可以买几支,还剩几元?
(小组活动,自编习题,互相问答)
课堂检测练习:竖式计算
86÷9 67÷5 96÷3 46÷4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课后反思: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第4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44~46页练习九第2、14题。
【教学目标】
熟练计算三位数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题意,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
难点:能熟练进行三位数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计算下列各题。
124+456=345+892=
456-234=860-668=
二、基础练习
同学们,我们上一节课已经学习过运用加、减法解决问题了,也知道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今天我们就来练习一下,一起来看看下面的题目。
课件出示教材第44页练习九第2题。
引导学生先观察图,再读题,使学生能正确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学生板演,然后教师订正讲解。
这时园内有多少位游客?
892-265+403=1030(位)
园内全天来了多少位游客?
892+403=1295(位)
三、巩固练习
1.红花服装店有526件童装,上午卖出362件,下午卖出123件,晚上老板进了135件,晚上卖出25件。现在红花服装店里有多少件童装?今天一共卖出多少件童装?
教师提示:解决本道题目的关键在于理解各数量间的关系。
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解答,小组派代表板演汇报。
解答:现在红花服装店里有多少件童装?
526-362-123=41(件)41+135-25=151(件)
今天一共卖出多少件童装?
362+123+25=510(件)
2.课件出示教材第46页练习九第14题,学生独立思考,选择自己的方案。
小组汇总各自的方案,并派出代表进行汇报,其余小组补充。
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方案既完整又正确。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解决问题的.练习课,前面已经学习过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以及解决相应的问题,本节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熟练运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节课我已经教学生如何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本以为学生应该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了。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仍有部分学生不懂得选用合适的计算策略。我认为最主要是对题意的理解不清,因此我认为在讲解题目的过程中,一定要将分析题目作为重点,让学生养成分析题目的良好习惯,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应用题打好基础。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49页上的内容。
教学目的:
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记住各月及平年、闰年的天数,能初步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帮助学生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促进思维的发展。
教学重点:
时间单位年、月、日计时法。
教学难点:
计算一年内有多少日。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答:2小时=()分60秒=()分60分=()小时
二、新授。
1、课题:认识年、月、日。
提问引入:我们以前学过了一些时间单位,如小时、分、秒,谁知道还有哪些时间单位?
引入年、月、日,并板书课题。
问:谁知道一年有几个月?
2、认识年历。
师生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年历。
教学生学会看年历,并且指导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一边回答问题:一年有几个月?
每个月的天数都一样吗?各有几天?
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二月有多少天?
分别找出:儿童节、元旦、国庆节、教师节、劳动节、妇女节的月、日,说出今年这些节日是星期几。
用铅笔在今年的年历上圈出自己生日是几月几日,说出那天是星期几。
3、认识平年和闰年。
问:二月有多少天?一定是28天吗?(出示几张不同年份的年历)
使学生明确:二月有28天的那一年叫平年,有29天的那一年叫闰年。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83页有关平年、闰年的那段文字,了解确定闰年的`方法:教师讲解:经过科学家的测定,地球绕太阳转一周的时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大约是355天6小时。用公历年份除以4,能整除的是闰年。如1984、1988、1992年都是闰年。
强调:通常每4年中有一个闰年。公历年份中是整百年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下列年份中,哪些是平年,哪些是闰年?
16051840190219441955
21001976198719942400
4、学会记大月与小月的方法。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 “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2.在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
4.通过探究过程,使学生感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培养探究性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探究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教具、学具】
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图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 考考老师:请同学们利用已经学过的找规律的知识,用学具设计一个规律,然后告诉老师,你是怎么摆的,接下来你想让老师猜几号学具,老师不用看就能猜出它是什么。不信,谁来考考老师?(可以请不同的学生试一试,学生很惊奇。)
2. 适时引入:想不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来的?等你们学会了今天的知识,就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来的了。
[评析: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用学生考老师的形式引入新课,这样做,既为学生创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探索新知,建构概念
(一)明确图意,展开思维
利用课件呈现主题图:通过创设校园里学生课外活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思考:哪些素材可以用除法计算。(如插旗子时按4面为一组的;跳绳时分成4人一组;打篮球的学生为5人一组;板报下面的花为3盆一组等。)
[评析: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主题图,引导学生展开观察、交流和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学生对“平均分”的应用意识,为下面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奠定基础。]
(二)实际操作,感受新知
1. 教学例题1。
(1)利用课件演示例1:国庆节到了,同学们打算将联欢会的会场用鲜花布置,小朋友先般来15盆花,他们打算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老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来分一分,你们愿意吗?
(2)动手操作:请小朋友拿出学具,用15个学具表示15盆花来摆一摆。
(3)提问思考:有15盆花,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15盆花有没有摆完?想一想15里面有几个5?
(4)尝试列式: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15÷5=3(组)
(5)明确写法:(结合操作思考)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并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同时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评析:引导学生在已具备的表内除法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有余数的除法的学习。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但还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因此,首先由情境引入例题,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运用摆学具的方式感知除法的意义,同时通过理解表内除法竖式的含义,给学生创设自主建构知识的活动空间。]
2.教学例题2。
(1)课件演示例2:同学们将校园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会场,还是每5盆摆一组,最多可以摆成几组?
(2)动手操作:你们是不是也能用学具代替23盆花来摆一摆。看看每5盆摆一组,能不能全部分完?还剩几盆?剩下的够不够再分一组?
(3)认识余数:23里面最多有几个5?这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这个数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板书课题:余数)
(4)尝试列式:23÷5=4(组)……3(盆)
(5)适时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6)小组讨论:如何列竖式?把自己的想法和同组的小朋友说一说。
(7)学生汇报。
(8)列出竖式:
3.观察比较:看看例1和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4.尝试练习:选择两个算式用竖式计算。(一个正好分完,另一个不能正好分完。)
[评析:本环节教学,教师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对新知识的学习进行准确定位,既为学生创设了“跳一跳,摘桃子”的思考平台,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会到探索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三、观察比较,理解概念
1. 探究关系:出示例3,引导学生运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先列式算一算,再引导学生讨论:观察余数与除数,你们发现了什么?
15÷5=3(组)
17÷5=3(组)……2(盆)
19÷5=3(组)……4(盆)
21÷5=4(组)……1(盆)
23÷5=4(组)……3(盆)
25÷5=5(组)
16÷5=3(组)……1(盆)
18÷5=3(组)……3(盆)
20÷5=4(组)
22÷5=4(组)……2(盆)
24÷5=4(组)……4(盆)
2.归纳总结:(1)剩下不能再分的数才叫余数;(2)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评析:本环节是在前两个例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教学中如果让每一个学生都来计算这一组题,势必花费学生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也会产生厌烦情绪;而采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让学生真正体验到通过团队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
四、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1. 巩固题:第52页的“做一做”。(判断题,进一步明确“余数要比除数小”。)
2. 开放题:想一想在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如果除数是8,余数有可能是几?如果余数是6,除数有可能是什么数?
3. 游戏题:“猜猜看”。
(课件呈现:一组有规律的图形,猜一猜第10个是什么图形、第18个是什么图形,运用课件验证。)
4. 拓展题:现在你们能想出老师为什么会很快猜出你们前面所摆的学具是什么了吗?你们也能运用今天学的“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很快地猜出第24个、第30个图形是什么吗?
[评析:练习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层次性、开放性、灵活性、启发性和挑战性。通过让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练习,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尤其是最后一个练习,给学生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整节课前后呼应,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五、归纳小结,结束全课
小朋友,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体验最深的是什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第1课时 分数的简单计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96~97页例1~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探索、对比观察,初步感知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学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 点:学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难 点:理解算理,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 4/9里面有( )个1/9 。
2. 5/9是5个( )。
3. 7/8里面有( )个1/8;3个1/5是()。
4.1里面有( )个1/3或( )个1/8或( )个1/9。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分吃西瓜的情境图。
(2)教师:从图中了解了哪些信息?
(3)教师:哥哥吃了西瓜的几分之几?
(板书:2/8)
教师:弟弟吃了西瓜的几分之几?
(板书:1/8)
(4)他俩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5)哥哥吃了这个西瓜的2/8,弟弟吃了这个西瓜的1/8,如果要求“他俩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你们会解决吗?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可以借助学具帮助理解。
(6)交流反馈。
教师:哪个小组来汇报?
①哥哥吃掉2份,就是它的2/8;弟弟吃掉1份,就是1/8,合起来是3份,所以是3/8。
②2块是2/8,1块是1/8,一共是3块,所以是2/8+1/8=3/8。
③2个1/8加1个1/8是3个1/8,就是3/8。
(7)老师总结算理,先让学生自己来说,然后老师画图引导学生表达清楚、完整。“2个1/8加1个1/8是3个1/8,就是3/8“。(课件演示并板书:2/8+1/8=3/8)
(8)巩固。
3/5+1/5=2/9+3/9=2/7+4/7=
教师:观察分子中的分子、分母,你又发现了什么?谁能说说同分母分数加法是怎样计算的?
小组讨论,汇报交流。(分母相同的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2.教学例2。
(1)讨论5/6-2/6 的结果。
5个1/6减2个1/6是3个1/6,就是3/6 。(板书:3/6)
(2)巩固。
4/7-3/7 = 8/9 - 6/9 =
教师:观察式子中的分子、分母,你又发现了什么?谁能仿照加法说说同分母分数减法是怎样计算的?
小组讨论,汇报交流。(分母相同的分数相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减。)
3.引导归纳分数加减法特征。
(1)分母相同。不管是加法还是减法,只有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才能进行加减运算。
(2)计算方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4.自学例3。
讨论:(1)”1“为什么可以看作44?
(2)”1“还可以看作分母是几的分数?请写几个。
三、巩固应用,发展能力
1.完成教材第97页”做一做“第1~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练习二十一第1题。
先让学生观察图意,再计算。订正时,说一说每幅图的意思和计算过程。
3.练习二十一第2题。
让学生把结果写在书上,集体订正。
4.练习二十一第3~7题。
(1)尝试完成。
(2)说说列式的理由。
(3)说说计算的想法。
5.练习二十一第8*、9*题。
多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加减法,计算时大家要仔细认真,注意检查。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01-10
三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01-26
三年级数学教案上册02-21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5-15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22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荐】12-18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热门】12-17
【推荐】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16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20
【热】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