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八年级数学教案>八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4-06-23 12:46:05 八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八年级数学教案集合(15篇)

  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八年级数学教案集合(15篇)

八年级数学教案1

  一、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1、了解方差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理解方差概念产生和形成过程。

  3、会用方差计算公式比较两组数据波动大小。

  重点:掌握方差产生的必要性和应用方差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方差公式。

  二、自主学习:

  (一)知识详解:

  方差:设有n个数据,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分别为

  用它们的平均数表示这组数据的方差,即

  给力小贴士:方差越小说明这组数据越稳定,波动性越低。

  (二)自主检测小练习:

  1、已知一组数据为2.0、-1.3、-4,则这组数据的方差为。

  2、甲、乙两组数据如下:

  甲组:10 9 11 8 12 13 10 7;

  乙组:7 8 9 10 11 12 11 12。

  分别计算出这两组数据的极差和方差,并说明哪一组数据波动较小。

  三、新课讲解:

  引例:问题:从甲、乙两种农作物中各抽取10株苗,分别测得它的苗高如下(单位:cm):

  甲:9.10.10.13.7.13.10.8.11.8;

  乙:8.13.12.11.10.12.7.7.10.10;

  问:(1)哪种农作物的苗长较高(可以计算它们的平均数: = )?

  (2)哪种农作物的苗长较整齐?(可以计算它们的极差,你可以发现)

  归纳:方差:设有n个数据,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分别为

  用它们的平均数表示这组数据的方差,即用来表示。

  (一)例题讲解:

  例1、段巍和金志强两人参加体育项目训练,近期的5次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哪个人的成绩比较稳定?为什么?

  测试次数第1次第2次第3次第4次第5次段巍1314131213金志强101291311

  金志强 10 13 16 14 12

  提示:先求平均数,然后使用公式计算方差。

  (二)小试身手

  1、甲、乙两名学生在相同条件下各射击靶10次,命中的环数如下:

  甲:7.8.6.8.6.5.9.10.7.4

  乙:9.5.7.8.7.6.8.6.7.7

  经过计算,两人射击环数的平均数是,但 S = ,S = ,则 S S ,所以确定去参加比赛。

  1、求下列数据的众数:

  (1)3.2.5.3.1.2.3 (2)5.2.1.5.3.5.2.2

  2.8年级一班有46个学生,其中13岁的有5人,14岁的.有20人,15岁的有15人,16岁的有6人。8年级一班学生年龄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分别是多少?

  四、课堂小结

  方差公式:

  提示:方差越小,说明这组数据越集中。波动性越小。

  每课一首诗:求方差,有公式;先平均,再求差;求平方,再平均;所得数,是方差。

  五、课堂检测:

  1、小爽和小兵在10次百米跑步练习中的成绩如下表所示:(单位:秒)

  小爽 10.8 10.9 11.0 10.7 11.1 11.1 10.8 11.0 10.7 10.9

  小兵 10.9 10.9 10.8 10.8 11.0 10.9 10.8 11.1 10.9 10.8

  如果根据这些成绩选拔一人参加比赛,你会选谁呢?

  六、课后作业:

  必做题:教材141页练习1.2;选做题:练习册对应部分习题。

  七、学习小札记:

  写下你的收获,交流你的经验,分享你的成果,你会感到无比的快乐!

八年级数学教案2

  菱形

  学习目标(学习重点):

  1.经历探索菱形的识别方法的过程,在活动中培养探究意识与合作交流的习惯;

  2.运用菱形的识别方法进行有关推理.

  补充例题:

  例1. 如图,在△ABC中,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AC交AB于E,DF∥AB交AC于F.四边形AEDF是菱形吗?说明你的理由.

  例2.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 角线AC的`垂直平分线与边AD、BC分别交于E、F.

  四边形AFCE是菱形吗?说明理由.

  例3.如图 , ABCD是矩形纸片,翻折B、D,使BC、AD恰好落在AC上,设F、H分别是B、D落在AC上的两点,E、G分别是折痕CE、AG与AB、CD的交点

  (1)试说明四边形AECG是平行四边形;

  (2)若AB=4cm,BC=3cm,求线段EF的长;

  (3)当矩形两边AB、BC具备怎样的关系时,四边形AECG是菱形.

  课后续助:

  一、填空题

  1.如果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加上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就可以是矩形;加上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可以是菱形

  2.如图,D、E、F分别是△ABC的边BC、CA、AB上的点,

  且DE∥BA,DF∥ CA

  (1)要使四边形AFDE是菱形,则要增加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要使四边形AFDE是矩形,则要增加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解答题

  1.如图,在□ABCD中 ,若2,判断□ABCD是矩形还是菱形?并说明理由。

  2.如图 ,平行四边形A BCD的两条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OA=4,OB=3,AB=5.

  (1) AC,BD互相垂直吗?为什么?

  (2) 四边形ABCD是菱形 吗?

  3.如图,在□ABCD中,已知ADAB,ABC的平分线交AD于E,EF∥AB交BC于F,试问: 四 边形ABFE是菱形吗?请说明理由。

  4.如图,把一张矩形的纸ABCD沿对角线BD折叠,使点C落在点E处,BE与AD交于点F.

  ⑴求证:ABF≌

  ⑵若将折叠的图形恢复原状,点F与BC边上的点M正好重合,连接DM,试判断四边形BMDF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八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分式概念.

  2.理解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能熟练地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难点:能熟练地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让学生填写[思考],学生自己依次填出:,,,.

  2.问题:一艘轮船在静水中的最大航速为20千米/时,它沿江以最大航速顺流航行100千米所用实践,与以最大航速逆流航行60千米所用时间相等,江水的流速为多少?

  设江水的流速为x千米/时.

  轮船顺流航行100千米所用的时间为小时,逆流航行60千米所用时间小时,所以=.

  3.以上的式子,,,,有什么共同点?它们与分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发现,这些式子都像分数一样都是A÷B的形式.分数的分子A与分母B都是整数,而这些式子中的A、B都是整式,并且B中都含有字母.

  [思考]引发学生思考分式的分母应满足什么条件,分式才有意义?由分数的分母不能为零,用类比的方法归纳出:分式的分母也不能为零.注意只有满足了分式的分母不能为零这个条件,分式才有意义.即当B≠0时,分式才有意义.

  二、例题讲解

  例1:当x为何值时,分式有意义.

  【分析】已知分式有意义,就可以知道分式的分母不为零,进一步解出字母x的取值范围.

  (补充)例2:当m为何值时,分式的值为0?

  (1);(2);(3).

  【分析】分式的值为0时,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①分母不能为零;②分子为零,这样求出的m的解集中的公共部分,就是这类题目的解.

  三、随堂练习

  1.判断下列各式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

  9x+4,,,,,

  2.当x取何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

  3.当x为何值时,分式的值为0?

  四、小结

  谈谈你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课本128~129页练习.

八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命题的组成.

  2.命题真假的判断。

  二、能力训练要求:

  1.使学生能够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能判断命题的真假

  2.通过举例判定一个命题是假命题,使学生学会反面思考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通过反例说明假命题,使学生认识到任何事情都是正反两方面对立统一

  2.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发展史,拓展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3.通过对《原本》介绍,使学生感受数学发展史和人类文明价值

  【教学重点】准确的找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教学难点】理解判断一个真命题需要证明

  【教学方】探讨、合作交流

  【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引入新课

  师:如果这个星期不下雨,我们就去郊游,这是命题吗?分析这句话,这个周日,我们郊游一定能成行吗?为什么?

  新课:

  (1)观察下列命题,你能发现这些命题有什么共同结构特征?与同伴交流。

  1.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2.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那么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如果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那么这个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4.如果一个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那么这个四边形是矩形。

  5.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互垂直,那么这个四边形是菱形。

  师:由此可见,每个命题都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的,条件是已知的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一般地,命题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如果”引出部分是条件,“那么”引出部分是结论。

  二、例题讲解:

  例1:师:下列命题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

  1.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他们是对顶角;

  2.如果a>b,b>c,那么a=c;

  3.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5.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例题教学建议:1:其中(1)、(2)请学生直接回答,(3)、(4)、(5)请学生分成小组交流然后回答。

  2:有的命题的描述没有用“如果……那么……”的形式,在分析时可以扩展成这种形式,以分清条件和结论。

  例2:上述命题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你是怎么知道它是不正确的?与同伴交流。

  师:正确的命题叫真命题,不正确的命题叫假命题。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通常可以举一个例子,使之具备命题的条件,却不具备命题的结论,即反例。

  教学建议:对于反例的`要求可以采取启发式层层递进方式给出,即:说明命题错误可以举例→综合命题(1)、(2)的两例,两例条件具备→例子结论不吻合→给出如何举反例要求。

  三、思维拓展:

  拓展1.师:如何证实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呢?请同学们分小组交流一下。

  教学建议:不急于解决学生怎么证实真命题的问题,可按以下程序设计教学过程

  (1)首先给学生介绍欧几里得的《原本》

  (2)引出概念:公理、定理,证明

  (3)启发学生,现在如何证实一个命题的正确性

  (4)给出本套教材所选用如下6个命题作为公理

  (5)等式性质、不等式有关性质,等量代换也看作定理。

  拓展2.师:任何公理、定理是命题吗?是真命题吗?为什么?

  建议:在学生回答后归纳总结:公理是经过长期实践验证的,不需要再进行推理论证都承认的真命题。定理是经过推理论证的真命题。

  练习书p197习题6.31

  四、问题式总结

  师:经过本节课我们在一起共同探讨交流,你了解了有关命题的哪些知识?

  建议:可对学生进行提示性引导,如:命题的构成特点、命题是否都正确、如何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如何证实一个命题是真命题。

  作业:书p197习题6.32、3

  板书设计:

  定义与命题

  课时2

  条件

  1.命题的结构特征

  结论

  1.假命题——可以举反例

  2.命题真假的判别

  2.真命题——需要证明 学生活动一——

  探索命题的结构特征

  学生观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1)这五个命题都是用“如果……那么……”形式叙述的

  (2)这五个命题都是由已知得到结论

  (3)这五个命题都有条件和结论

  学生活动二——

  探索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生:命题1、2如果部分是条件,那么部分是结论;命题3如果两个三角形两角和其中一角对边对应相等是条件,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是结论;命题4如果是菱形是条件,那么四条边相等是结论;命题5如果两三角形全等是条件,那么面积相等是结论。

  学生活动三

  探索命题的真假——如何判断假命题

  生:可以举一个例子,说明命题1是不正确的,如图:

  已知:∠AOB,∠1=∠2,∠1,∠2不是对顶角

  生:命题2,若a=10,b=8,c=5,此时a>b,b>c,但a≠c

  生:由此说明:命题1、2是不正确的

  生:命题3、4、5是正确的

  学生活动四

  探索命题的真假——如何证实一个命题是真命题

  学生交流:

  生:用我们以前学过的观察、实验、验证特例等方法

  生:这些方法往往并不可靠

  生:能够根据已知道的真命题证实呢?

  生:那已经知道的真命题又是如何证实的?

  生:那可怎么办呢?

  生:可通过证明的方法

  学生分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生:命题的结构特征:条件和结论

  生:命题有真假之分

  生:可以通过举反例的方法判断假命题

  生:可通过证明的方法证实真命题

八年级数学教案5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1、2、3、4,并能与性质定理、定义综合应用.

  2.使学生理解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的区别与联系.

  3.会根据简单的条件画出平行四边形,并说明画图的'依据是哪几个定理.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探索式试明法”开拓学生思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2.通过教学,使学生逐步学会分别从题设或结论出发寻求论证思路的分析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一题多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体会几何证明的方法美.

  二、学法引导

  构造逆命题,分析探索证明,启发讲解.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1、2、3的应用.

  2.教学难点:综合应用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3.疑点及解决办法:在综合应用判定定理及性质定理时,在什么条件下用判定定理,在什么条件下用性质定理

  (强调在求证平行四边形时用判定定理在已知平行四边形时用性质定理).

八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解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意义,理解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法则,会进行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运算。

  能力目标:

  (1)经历探索乘法运算法则的过程,发展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

  (2)体会乘法分配律的作用与转化思想,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教学重点】

  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运算

  【教学难点】

  推测整式乘法的运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复习引入课题(学生作答)

  1.请说出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的`法则:

  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出现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系数×系数)×(同字母幂相乘)×单独的幂

  例如:( 2a2b3c) (-3ab)

  解:原式=[2· (-3) ] · (a2·a) · (b3 · b) · c

  = -6a3b4c

  2.说出多项式2x2-3x-1的项和各项的系数项分别为:2x2、-3x、-1系数分别为:2、-3、-1

  问:如何计算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例如:2a2· (3a2 - 5b)该怎样计算?

  这便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二、新知探究

  已知一长方形长为(a+b+c),宽为m,则面积为:m(a+b+c)

  现将这个长方形分割为宽为m,长分别为a、b、c的三个小长方形,其面积之和为ma+mb+mc因为分割前后长方形没变所以m(a+b+c)=ma+mb+mc

  上一等式根据什么规律可以得到?从中可以得出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运算法则该如何表述?(学生分组讨论:前后座为一组;找个别同学作答,教师作评)

  结论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运算法则:

  用单项式分别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用字母表示为:m(a+b+c)=ma+mb+mc

  运算思路:单×多

  转化

  分配律

  单×单

  三、例题讲解

  例计算:(1)(-2a2)· (3ab2– 5ab3)

  (2)(- 4x) ·(2x2+3x-1)

  解:(1)原式= (-2a2)· 3ab2+ (-2a2)·(– 5ab3) ①=-6a3b2+ 10a3b3 ②

  (2)原式=(- 4x) ·2x2+(- 4x) ·3x+(- 4x) ·(-1) ①

八年级数学教案7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三角形中相关元素的概念、按边分类及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2.内容解析

  三角形是一种最基本的几何图形,是认识其他图形的基础,在本章中,学好了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为进一步学习多边形的相关内容打好基础,本节主要介绍与三角形的的概念、按边分类和三角形三边关系,使学生对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三角形中的相关概念和三角形三边关系.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教学目标

  (1)了解三角形中的相关概念,学会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

  (2)理解并且灵活应用三角形三边关系.

  2.教学目标解析

  (1)结合具体图形,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元素.

  (2)会用符号、字母表示三角形中的相关元素,并会按边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3)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性质,并会运用这一性质来解决问题.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在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探究、推理、交流等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的和推理能力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回忆生活中的三角形实例,结合你以前对三角形的了解,请你给三角形下一个定义.

  师生活动: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发言,针对学生下的定义,给出各种图形反例,如下图,指出其不完整性,加深学生对三角形概念的理解.

  【设计意图】三角形概念的获得,要让学生经历其描述的过程,借此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加深学生对三角形概念的理解.

  2.抽象概括,形成概念

  动态演示“首尾顺次相接”这个的动画,归纳出三角形的定义.

  师生活动:

  三角形的定义: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补充说明:要求学生学会三角形、三角形的顶点、边、角的概念以及几何表达方法.

  师生活动:结合具体图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让学生学会由文字语言向几何语言的过渡.

  【设计意图】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三角形中相关元素的认知,并进一步熟悉几何语言在学习中的应用.

  3.概念辨析,应用巩固

  如图,不重复,且不遗漏地识别所有三角形,并用符号语言表示出来.

  1.以AB为一边的三角形有哪些?

  2.以∠D为一个内角的三角形有哪些?

  3.以E为一个顶点的三角形有哪些?

  4.说出ΔBCD的三个角.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从概念出发进行思考,加深学生对三角形中相关元素概念的理解.

  4.拓广延伸,探究分类

  我们知道,按照三个内角的大小,可以将三角形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如果要按照边的大小关系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又应该如何分呢?小组之间同学进行交流并说说你们的想法.

  师生活动:通过讨论,学生类比按角的分类方法按边对三角形进行分类,接着引出等腰三角形及等边三角形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的联系,强化学生对三角形按边分类的理解.

八年级数学教案8

  一、学习目标

  1.使学生了解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二、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难点:将单项式化为平方形式,再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学习方法:归纳、概括、总结。

  三、合作学习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在前两学时中我们学习了因式分解的定义,即把一个多项式分解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还学习了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即在一个多项式中,若各项都含有相同的因式,即公因式,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几个因式乘积的形式。

  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不具备相同的因式,是否就不能分解因式了呢?当然不是,只要我们记住因式分解是多项式乘法的相反过程,就能利用这种关系找到新的因式分解的`方法,本学时我们就来学习另外的一种因式分解的方法——公式法。

  1.请看乘法公式

  左边是整式乘法,右边是一个多项式,把这个等式反过来就是左边是一个多项式,右边是整式的乘积。大家判断一下,第二个式子从左边到右边是否是因式分解?

  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的因式分解,第(2)个等式可以看作是因式分解中的平方差公式。

  a2—b2=(a+b)(a—b)

  2.公式讲解

  如x2—16

  =(x)2—42

  =(x+4)(x—4)。

  9m2—4n2

  =(3m)2—(2n)2

  =(3m+2n)(3m—2n)。

  四、精讲精练

  例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25—16x2;(2)9a2—b2。

  例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9(m+n)2—(m—n)2;(2)2x3—8x。

  补充例题:判断下列分解因式是否正确。

  (1)(a+b)2—c2=a2+2ab+b2—c2。

  (2)a4—1=(a2)2—1=(a2+1)?(a2—1)。

  五、课堂练习

  教科书练习。

  六、作业

  1、教科书习题。

  2、分解因式:x4—16x3—4x4x2—(y—z)2。

  3、若x2—y2=30,x—y=—5求x+y。

八年级数学教案9

  分析:由二次根式的定义,被开方数必须是非负数,把问题转化为解不等式。

  解:(1)∵a、b为任意实数时,都有a2+b2≥0,∴当a、b为任意实数时,是二次根式。

  (2)—3x≥0,x≤0,即x≤0时,是二次根式。

  (3),且x≠0,∴x>0,当x>0时,是二次根式。

  (4),即,故x—2≥0且x—2≠0,∴x>

  2。当x

  >2时,是二次根式。

  例4下列各式是二次根式,求式子中的字母所满足的条件:

  分析:这个例题根据二次根式定义,让学生分析式子中字母应满足的'条件,进一步巩固二次根式的定义。即:只有在条件a≥0时才叫二次根式,本题已知各式都为二次根式,故要求各式中的被开方数都大于等于零。

  解:(1)由2a+3≥0,得。

  (2)由,得3a—1>0,解得。

  (3)由于x取任何实数时都有|x|≥0,因此|x|+0.1>0,于是,式子是二次根式。所以所求字母x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

  (4)由—b2≥0得b2≤0,只有当b=0时,才有b2=0,因此,字母b所满足的条件是:b=0。

八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知道负整数指数幂=(a≠0,n是正整数)、

  2、掌握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3、会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小于1的数、

  教学重点:

  掌握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难点:

  会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小于1的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堂知识使学生懂得任何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理论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能利用事物之间的类比性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课堂引入

  1、回忆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1)同底数的幂的乘法:am?an = am+n(m,n是正整数);

  (2)幂的乘方:(am)n = amn (m,n是正整数);

  (3)积的乘方:(ab)n = anbn (n是正整数);

  (4)同底数的幂的除法:am÷an = am?n(a≠0,m,n是正整数,m>n);

  (5)商的乘方:()n = (n是正整数);

  2、回忆0指数幂的规定,即当a≠0时,a0 = 1、

  3、你还记得1纳米=10?9米,即1纳米=米吗?

  4、计算当a≠0时,a3÷a5 ===,另一方面,如果把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am÷an = am?n (a≠0,m,n是正整数,m>n)中的m>n这个条件去掉,那么a3÷a5 = a3?5 = a?2,于是得到a?2 =(a≠0)。

  二、总结:一般地,数学中规定:当n是正整数时,=(a≠0)(注意:适用于m、n可以是全体整数)教师启发学生由特殊情形入手,来看这条性质是否成立、事实上,随着指数的取值范围由正整数推广到全体整数,前面提到的运算性质都可推广到整数指数幂;am?an = am+n(m,n是整数)这条性质也是成立的、

  三、科学记数法:

  我们已经知道,一些较大的数适合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有了负整数指数幂后,小于1的正数也可以用科学记数法来表示,例如:0。000012 = 1。2×10?即小于1的正数可以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a×10?n的形式,其中a是整数位数只有1位的正数,n是正整数。启发学生由特殊情形入手,比如0。012 = 1。2×10?2,0。0012 = 1。2×10?3,0。00012 = 1。2×10?4,以此发现其中的规律,从而有0。0000000012 = 1。2×10?9,即对于一个小于1的正数,如果小数点后到第一个非0数字前有8个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这个数时,10的指数是?9,如果有m个0,则10的指数应该是?m?1。

八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情意目标: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

  能力目标:

  能利用等腰梯形的性质解简单的几何计算、证明题;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

  认知目标:

  了解梯形的概念及其分类;掌握等腰梯形的性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等腰梯形性质的探索;

  难点:梯形中辅助线的添加。

  教学课件:

  PowerPoint演示文稿

  教学方法:

  启发法、

  学习方法:

  讨论法、合作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图片,说出每辆汽车车窗形状(投影)

  2、板书课题:5梯形

  3、练习:下列图形中哪些图形是梯形?(投影)

  4、总结梯形概念:一组对边平行另以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

  5、指出图形中各部位的名称:上底、下底、腰、高、对角线。(投影)

  6、特殊梯形的分类:(投影)

  (二)等腰梯形性质的探究

  【探究性质一】

  思考:在等腰梯形中,如果将一腰AB沿AD的方向平移到DE的位置,那么所得的△DEC是怎样的三角形?(投影)

  猜想:由此你能得到等腰梯形的内角有什么样的性质?(学生操作、讨论、作答)

  如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求证:∠B=∠C

  想一想:等腰梯形ABCD中,∠A与∠D是否相等?为什么?

  等腰梯形性质:等腰梯形的同一条底边上的.两个内角相等。

  【操练】

  (1)如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B=60o,BC=10cm,AD=4cm,则腰AB=cm。(投影)

  (2)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DE∥AC,交BC的延长线于点E,CA平分∠BCD,求证:∠B=2∠E。(投影)

  【探究性质二】

  如果连接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图中有哪几对全等三角形?哪些线段相等?(学生操作、讨论、作答)

  如上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AC、BD相交于O,求证:AC=BD。(投影)

  等腰梯形性质: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探究性质三】

  问题一:延长等腰梯形的两腰,哪些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为什么?对称轴呢?(学生操作、作答)

  问题二:等腰梯是否轴对称图形?为什么?对称轴是什么?(重点讨论)

  等腰梯形性质:同以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对角线相等

  (三)质疑反思、小结

  让学生回顾本课教学内容,并提出尚存问题;

  学生小结,教师视具体情况给予提示:性质(从边、角、对角线、对称性等角度总结)、解题方法(化梯形问题为三角形及平行四边形问题)、梯形中辅助线的添加方法。

八年级数学教案12

  学习目标

  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感受图形上点的坐标变化与图形的变化(平移、轴对称、伸长、压缩)之间的关系并能找出变化规律。

  2、由坐标的变化探索新旧图形之间的变化。

  重点

  1、 作某一图形关于对称轴的对称图形,并能写出所得图形相应各点的坐标。

  2、 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已知轴一边的图形或坐标确定另一边的图形或坐标。

  难点

  体会极坐标和直角坐标思想,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学习过程(导入、探究新知、即时练习、小结、达标检测、作业)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旧知回顾:

  1、平面直角坐标系定义:在平面内,两条____________且有公共_________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2、坐标平面内点的坐标的表示方法____________。

  3、各象限点的坐标的特征:

  二、新知检索:

  1、在方格纸上描出下列各点(0,0),(5,4),(3,0),(5,1),(5,-1),

  (3,0),(4,-2), (0,0)并用线段依次连接,观察形成了什么图形

  三、典例分析

  例1、

  (1) 将鱼的顶点的纵坐标保持不变,横坐标分别加5画出图形,分析所得图形与原来图形相比有什么变化?如果纵坐标保持不变,横坐标分别减2呢?

  (2)将鱼的顶点的横坐标保持不变,纵坐标分别加3画出图形,分析所得图形与原来图形相比有什么变化?如果横坐标保持不变,纵坐标减2呢?

  例2、(1)将鱼的顶点的纵坐标保持不变,横坐标分别变为原来的2倍画出图形,分析所得图形与原来图形相比有什么变化?

  (2)将鱼的顶点的横坐标保持不变,纵坐标分别变为原来的1/2画出图形,分析所得图形与原来图形相比有什么变化?

  四、题组训练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坐标为(0,0),(2,4),(2,0),(4,4)的点用线段依次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图案。

  (1)这四个点的纵坐标保持不变,横坐标变成原来的'1/2,将所得的四个点用线段依次连接起来,所得图案与原来图案相比有什么变化?

  (2)纵、横分别加3呢?

  (3)纵、横分别变成原来的2倍呢?

  归纳:图形坐标变化规律

  1、 平移规律:2、图形伸长与压缩:

  第二课时

  一、旧知回顾:

  1、轴对称图形定义:如果一个图形沿着 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中心对称图形定义:在同一平面内,如果把一个图形绕某一点旋转 ,旋转后的图形能和原图形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就叫做中心对称图形

  二、新知检索:

  1、如图,左边的鱼与右边的鱼关于y轴对称。

  1、左边的鱼能由右边的鱼通过平移、压缩或拉伸而得到吗?

  2、各个对应顶点的坐标有怎样的关系?

  3、如果将图中右边的鱼沿x轴正方向平移1个单位长度,为保持整个图形关于y轴对称,那么左边的鱼各个顶点的坐标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三、典例分析,如图所示,

  1、右图的鱼是通过什么样的变换得到 左图的鱼的。

  2、如果将右边的鱼的横坐标保持不变,纵坐标分别变为原来的1倍,画出图形,得到的鱼与原来的鱼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

  3、如果将右边的鱼的纵、横坐标都分别变为原来的1倍,得到的鱼与原来的鱼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

  四、题组练习

  1、将坐标作如下变化时,图形将怎样变化?

  ① (x,y)(x,y+4)② (x,y) (x,y-2)③ (x,y) (1/2x , y)

  ④ (x,y) (3x , y)⑤ (x,y) (x ,1/2y)⑥ (x,y) (3x , 3y)

  2、如图,在第一象限里有一只蝴蝶,在第二象限里作出一只和它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蝴蝶,并写出第二象限中蝴蝶各个顶点的坐标。

  3、 如图,作字母M关于y轴的轴对称图形,并写出所得图形相应各端点的坐标。

  4、 描出下图中枫叶图案关于x轴的轴对称图形的简图。

  学习笔记

八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3、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的应用、

  1、经历作(画)出等腰三角形的过程,从轴对称的角度去体会等腰三角形的特点、

  2、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学生的操作和思考,使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并在探究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

  2、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

  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的理解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

  探究归纳法、

  教具准备

  师: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生:硬纸、剪刀、

  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探究了轴对称的性质,并且能够作出一个简单平面图形关于某一直线的轴对称图形,还能够通过轴对称变换来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这节课我们就是从轴对称的角度来认识一些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来研究:

  ①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②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生)有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的三角形不是。

  (师)那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生)满足轴对称的'条件的三角形就是轴对称图形,也就是将三角形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的就是轴对称图形。

  (师)很好,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一种成轴对称图形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2、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做一个等腰三角形。作一条直线L,在L上取点A,在L外取点B,作出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C,连结AB、BC、CA,则可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

  (生乙)在甲同学的做法中,A点可以取直线L上的任意一点。

  (师)对,按这种方法我们可以得到一系列的等腰三角形、现在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硬纸和剪刀,按自己设计的方法,也可以用课本P138探究中的方法,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

  (师)按照我们的做法,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底角、同学们在自己作出的等腰三角形中,注明它的腰、底边、顶角和底角。

  (师)有了上述概念,同学们来想一想。

  (演示课件)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请找出它的对称轴。

  2、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有什么关系?

  3、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

  4、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呢?

  (生甲)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因为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所以把这两条腰重合对折三角形便知: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师)同学们把自己做的等腰三角形进行折叠,找出它的对称轴,并看它的两个底角有什么关系。

  (生乙)我把自己做的等腰三角形折叠后,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生丙)我把等腰三角形折叠,使两腰重合,这样顶角平分线两旁的部分就可以重合,所以可以验证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生丁)我把等腰三角形沿底边上的中线对折,可以看到它两旁的部分互相重合,说明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

  (生戊)老师,我发现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也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

  (师)你们说的是同一条直线吗?大家来动手折叠、观察。

  (生齐声)它们是同一条直线。

  (师)很好、现在同学们来归纳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生)我沿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对折,发现它两旁的部分互相重合,由此可知这个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而且还可以知道顶角的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也是底边上的高。

  (师)很好,大家看屏幕。

  (演示课件)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通常称作“三线合一”)、

  (师)由上面折叠的过程获得启发,我们可以通过作出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得到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从而利用三角形的全等来证明这些性质、同学们现在就动手来写出这些证明过程)

  (投影仪演示学生证明过程)

  (生甲)如右图,在ABC中,AB=AC,作底边BC的中线AD,因为

  所以BAD≌CAD(SSS)、

  所以∠B=∠C、

  (生乙)如右图,在ABC中,AB=AC,作顶角∠BAC的角平分线AD,因为

  所以BAD≌CAD、

  所以BD=CD,∠BDA=∠CDA=∠BDC=90°。

  (师)很好,甲、乙两同学给出了等腰三角形两个性质的证明,过程也写得很条理、很规范、下面我们来看大屏幕。

  (演示课件)

  (例1)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求:ABC各角的度数、

  (师)同学们先思考一下,我们再来分析这个题、

  (生)根据等边对等角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

  ∠A=∠ABD,∠ABC=∠C=∠BDC,再由∠BDC=∠A+∠ABD,就可得到∠ABC=∠C=∠BDC=2∠A。再由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就可求出ABC的三个内角。

  (师)这位同学分析得很好,对我们以前学过的定理也很熟悉、如果我们在解的过程中把∠A设为x的话,那么∠ABC、∠C都可以用x来表示,这样过程就更简捷。

  (课件演示)

  (例)因为AB=AC,BD=BC=AD,所以∠ABC=∠C=∠BDC、∠A=∠ABD(等边对等角)、

  设∠A=x,则∠BDC=∠A+∠ABD=2x,从而∠ABC=∠C=∠BDC=2x、

  于是在ABC中,有∠A+∠ABC+∠C=x+2x+2x=180°,解得x=36°。

  在ABC中,∠A=35°,∠ABC=∠C=72°、

  (师)下面我们通过练习来巩固这节课所学的知识、

  3、随堂练习

  (一)课本P141练习1、2、3。

  练习

  1、如下图,在下列等腰三角形中,分别求出它们的底角的度数、

  答案:(1)72°(2)30°

  2、如右图,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AC,∠BAC=90°),AD是底边BC上的高,标出∠B、∠C、∠BAD、∠DAC的度数,图中有哪些相等线段?

  答案:∠B=∠C=∠BAD=∠DAC=45°;AB=AC,BD=DC=AD、

  3、如右图,在ABC中,AB=AD=DC,∠BAD=26°,求∠B和∠C的度数、

  答:∠B=77°,∠C=38、5°、

  (二)阅读课本P138~P140,然后小结、

  4、课时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对性质作了简单的应用、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它顶角的平分线,并且它的顶角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又是底边上的高、

  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首先就是要理解并掌握这些性质,并且能够灵活应用它们、

  5、课后作业

  (一)课本P147─1、3、4、8题、

  (二)1、预习课本P141~P143、

  2、预习提纲: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6、活动与探究

  如右图,在ABC中,过C作∠BAC的平分线AD的垂线,垂足为D,DE∥AB交AC于E、

  求证:AE=CE、

  过程:通过分析、讨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结果:

  证明:延长CD交AB的延长线于P,如右图,在ADP和ADC中

  ADP≌ADC、

  ∠P=∠ACD、

  又DE∥AP,

  ∠4=∠P、

  ∠4=∠ACD、

  DE=EC、

  同理可证:AE=DE、

  AE=CE、

  板书设计

八年级数学教案14

  数据的波动

  教学目标:

  1、经历数据离散程度的探索过程

  2、了解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量度极差、标准差和方差,能借助计算器求出相应的数值。

  教学重点:会计算某些数据的极差、标准差和方差。

  教学难点:理解数据离散程度与三个差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计算器,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投影课本P138引例。

  (通过对问题串的解决,使学生直观地估计从甲、乙两厂抽取的20只鸡腿的平均质量,同时让学生初步体会平均水平相近时,两者的离散程度未必相同,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入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量度极差)

  2、极差:是指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极差是用来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二、活动与探究

  如果丙厂也参加了竞争,从该厂抽样调查了20只鸡腿,数据如图(投影课本159页图)

  问题:1、丙厂这20只鸡腿质量的平均数和极差是多少?

  2、如何刻画丙厂这20只鸡腿质量与其平均数的差距?分别求出甲、丙两厂的20只鸡腿质量与对应平均数的差距。

  3、在甲、丙两厂中,你认为哪个厂鸡腿质量更符合要求?为什么?

  (在上面的情境中,学生很容易比较甲、乙两厂被抽取鸡腿质量的极差,即可得出结论。这里增加一个丙厂,其平均质量和极差与甲厂相同,此时导致学生思想认识上的矛盾,为引出另两个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量度标准差和方差作铺垫。

  三、讲解概念:

  方差:各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数,记作s2

  设有一组数据:x1, x2, x3,,xn,其平均数为

  则s2= ,

  而s= 称为该数据的标准差(既方差的算术平方根)

  从上面计算公式可以看出: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或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

  四、做一做

  你能用计算器计算上述甲、丙两厂分别抽取的20只鸡腿质量的方差和标准差吗?你认为选哪个厂的鸡腿规格更好一些?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通过对此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回顾了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步骤,并自由探索求方差的详细步骤)

  五、巩固练习:课本第172页随堂练习

  六、课堂小结:

  1、怎样刻画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

  2、怎样求方差和标准差?

  七、布置作业:习题5.5第1、2题。

八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领会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方法,发展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过程,感受逆向思维的意义,掌握因式分解的基本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良好的推理能力,体会“化归”与“换元”的思想方法,形成灵活的应用能力.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理解完全平方公式因式分解,并学会应用.

  2.难点:灵活地应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

  3.关键:应用“化归”、“换元”的`思想方法,把问题进行形式上的转化,达到能应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目的

  教学方法

  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方法,在教师适当指导下完成本节课内容.

  教学过程

  一、回顾交流,导入新知

  【问题牵引】

  1.分解因式:

  (1)-9x2+4y2;(2)(x+3y)2-(x-3y)2;

  (3)x2-0.01y2.

  【知识迁移】

  2.计算下列各式:

  (1)(m-4n)2;(2)(m+4n)2;

  (3)(a+b)2;(4)(a-b)2.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两道题,并运用数学“互逆”的思想,寻找因式分解的规律.

  3.分解因式:

  (1)m2-8mn+16n2(2)m2+8mn+16n2;

  (3)a2+2ab+b2;(4)a2-2ab+b2.

  【学生活动】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入手,很快得到下面答案:

  解:

  (1)m2-8mn+16n2=(m-4n)2;

  (2)m2+8mn+16n2=(m+4n)2;

  (3)a2+2ab+b2=(a+b)2;

  (4)a2-2ab+b2=(a-b)2.

  【归纳公式】完全平方公式a2±2ab+b2=(a±b)2.

  二、范例学习,应用所学

  【例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4a2b+12ab2-9b3;

  (2)8a-4a2-4;

  (3)(x+y)2-14(x+y)+49;(4)+n4.

  【例2】如果x2+axy+16y2是完全平方,求a的值.

  【思路点拨】根据完全平方式的定义,解此题时应分两种情况,即两数和的平方或者两数差的平方,由此相应求出a的值,即可求出a3.

  三、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课本P170练习第1、2题.

  【探研时空】

  1.已知x+y=7,xy=10,求下列各式的值.

  (1)x2+y2;(2)(x-y)2

  2.已知x+=-3,求x4+的值.

  四、课堂总结,发展潜能

  由于多项式的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正好相反,因此把整式乘法公式反过来写,就得到多项式因式分解的公式,主要的有以下三个:

  a2-b2=(a+b)(a-b);

  a2±ab+b2=(a±b)2.

  在运用公式因式分解时,要注意:

  (1)每个公式的形式与特点,通过对多项式的项数、次数等的总体分析来确定,是否可以用公式分解以及用哪个公式分解,通常是,当多项式是二项式时,考虑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当多项式是三项时,应考虑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2)在有些情况下,多项式不一定能直接用公式,需要进行适当的组合、变形、代换后,再使用公式法分解;(3)当多项式各项有公因式时,应该首先考虑提公因式,然后再运用公式分解.

  五、布置作业,专题突破

【八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八年级的数学教案12-14

八年级数学教案12-09

八年级《函数》数学教案08-17

八年级数学教案【热门】05-29

八年级数学教案(合集)05-29

八年级数学教案[精品]05-29

(合集)八年级数学教案06-21

八年级数学教案【精品】06-22

八年级数学教案[通用]06-21

(热门)八年级数学教案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