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生物教案>初中生物教案

初中生物教案

时间:2024-06-22 15:32:06 生物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中生物教案15篇【推荐】

  作为一名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中生物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生物教案15篇【推荐】

初中生物教案1

  兴趣是开启智慧的大门,那么如何开启这个大门呢?下面为你介绍几点: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我认为有几点

  (1)巧设疑问,激起兴趣。

  (2)感情投资,关爱每个学生,激发兴趣。

  (3)巧用诗词,成语,提高兴趣。

  (4)介绍趣闻,趣事,增强兴趣。

  (5)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6)利用多媒体等直观手段,激发兴趣。

  (7)课堂竞赛,提高兴趣。

  如果我们能做到这几点,那么学习生物的.效率就会事半功倍。

初中生物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

  2、提高制作以及观察临时装片的技能。

  3、设计实验、改革实验,弄好自己的创新潜能,以此来体会科学探索的和方法是不断发展的.,继续形成“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

  二、教学重点:

  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

  1、制作临时装片过程中的刮取。

  2、细胞结构的观察。

  1、阅读书本P47方法步骤,出每个步骤:擦—滴—取—涂—盖—染—吸。(口要漱干净)

  2、这里面滴的与制作植物时不一样,不同在哪?(滴的是生理盐水)。因为动物细胞外面没有细胞壁,要使动物细胞处于活性的必须给它一个适合于它所在的环境,而0.9%的生理盐水就是适合于细胞生活的环境。就是为了维持细胞正常的形态。生理盐水的成分就是0.9克盐99.1克水。

  3、注意,取口腔上皮细胞的时候是在口腔两颊取。

  4、因为口腔上皮细胞比较难找,要把已经做好的口腔上皮细胞涂片给学生看,让他们准确找到细胞。

  四、布置作业:生物实验报告册P10、13、16

  教学反思:

  因为有了上一节课的植物细胞的实验,这一实验学生比较容易操作,但有的学生觉得在口腔里面取细胞很恶心,要教育他们科学。对于口腔里面的上皮细胞,压片时并没有植物那样容易,可以老师先做好一片示范的在讲台,让学生先了解这些上皮细胞成什么形态后再自己观察,这样易于学生找到细胞,而且也不用老师逐个指导。很多同学做实验的时候没有找到细胞,虽然有的书上写在实验中可以先染色后盖玻片,但对于这个实验来说,先盖玻片后染色成功率更高。

初中生物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分析种子的萌发与外界条件的关系。

  2、说明种子萌发的过程。

  3、说出叶芽的结构。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能够概述种子的结构,尝试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2、种子的萌发过程;芽的结构和发育。

  难点:

  1、探究种子萌发实验的设计思路。

  2、芽的发育过程。

  三、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视频(种子萌发过程慢镜头)

  教师:在这个视频中,你看到的是什么?

  学生:种子萌发的过程。

  教师:你观察过种子的萌发吗?

  学生:有/没有

  教师出示幻灯片:这是一位同学的观察日记,我们来一起欣赏一下————

  教师:瞧“一粒粒绿豆撕破了它的陈旧的外衣,露出了白白的身子,探出了一条尖尖的小尾巴——--”描写的多形象生动啊!

  一、种子的萌发

  (一)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教师:表面平静的种子,其内部还在进行着微弱的生命活动,一旦遇到适宜的条件,就会萌发。种子萌发需要哪些条件呢?

  学生:“水分”、“适宜的温度”、“空气”、“光照”。

  教师:这些条件是不是都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呢?我们今天不妨来探究一下。

  【 合作助学一】:

1.每一小组选择某一个项目(水分、光照)按照所发任务尝试完成探究实验报告。

  2.进行探究设计的小组派代表汇报实验设计方案,并演示实验过程;

  3.其他小组听取汇报后给予评价和建议;

  4.各小组再次完善自己的实验方案。

  可供选择的实验器材:干燥的黄豆种子,纱布、培养皿、烧杯、广口瓶、标签纸、黑塑料袋、清水、冰柜

  学生根据要求利用平板进行分组活动,上台展示学生交流

  【 合作助学二】:

1.每一小组选择某一个项目(温度、空气),尝试以简图的形式来设计完整的探究实验方案。

  2.相邻小组交换探究实验方案,给予评价和建议。

  3.各小组再次完善自己的实验方案。

  利用平板中的画图工具进行绘图,并展示交流。

  老师:刚才的探究活动大家完成的非常好,接下来我们再进行思维的提升,给你这张图,你能分析一下3号种子没有萌发的原因吗?

  学生交流

  老师:以上都是我们的探究活动,对实验结果也只是预测,那事实究竟是不是这样的的呢?我们班的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也做了预实验,接下来就请侯欣然同学为大家介绍一下实验的`大概过程。

  学生介绍

  总结:通过刚才的探究活动,我们知道了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有: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是不是具备了上述条件,种子就一定能萌发呢?

  教师展示幻灯片(绿豆萌发的情况):这里有50粒绿豆,培养的时候也给它们上面的条件,但是有四粒没有萌发,为什么呢?

  学生:会不会是种子本身的问题

  教师:看来仅有适宜的外界条件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完整的有活力的胚。完整的有活力的胚是种子的内部条件,这说明种子的内部条件也是必需的。

  (二)、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

  教师:种子萌发了,各部分结构是如何发育成根、茎、叶的?最先突破种皮的是种子的哪一部分?能够伸出土壤表面的又是哪一部分?我们可以通过继续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来寻找答案。

  【 合作助学三】:各组展示培育的不同种子的萌发情况,讨论完成下列问题,将答案写在答题板上:

1.种子的哪一部分结构先发育?

  2.胚根、胚轴、胚芽各发育成了新植株的哪一部分?

  3.子叶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交流回答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许多植物的种子,只要胚是活的,在适宜的条件下,就可以萌发,长出幼苗,经过生长、发育直至开花、结果。我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也要学习种子的这种精神:不管上面压着多么沉重的负荷,留给它们的空间是多么的狭窄,它们必定要突破任何重压的禁锢与封锁,曲曲折折地但是顽强不屈地透到地面上来!

初中生物教案4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细胞通过分裂而增殖》选自《生物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章第三节。本节内容讲述细胞增殖是一种生命现象,体现了微观生物学知识。在学生掌握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本节课主要围绕“细胞体积为什么这么小?”这个问题展开教学,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理解细胞不能无限增大的原因,并为第二课时的教学提供平台,埋下伏笔。

  (二)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生物课程的指导思想和新课程标准的的四项要求:

  ①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②面向全体学生;

  ③倡导探究性学习;

  ④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制定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解释细胞保持较小体积的主要原因;

  (2)通过模型方法进行生物学的研究。

  2、能力目标:

  (1)尝试利用数学方法探究细胞生长极限的问题;

  (2)运用数学方法分析、归纳、推理、处理实验数据,得出细胞表面积与体积关系的规律。

  3、情感与价值目标:

  (1)让学生体验模型实验法对获得知识和理解知识的重要作用;

  (2)让学生认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会用批判性思维方法解决问题。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两个活动来研究“细胞的体积为什么这么小?”的问题。

  难点:活动“研究细胞体积与细胞表面积的关系”中学生提出预测、处理数据、得出结论。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步入中学,思维活跃,敢于质疑和讨论,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还不能完全离开实物的支持,且以往学习中较少涉及到细胞知识,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观察、操作和分析能力的差异会产生不同层次的学习效果。而且七年级学生对“细胞大小与外界物质扩散的关系”的理解有一定难度,因此本节课设想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活动,来提高课堂效率。

  三、教学策略

  (一)教学用具

  教具形式:制作教学课件;准备实验材料:酚酞琼脂块、氢氧化钠溶液、毫米尺。

  使用方式:教师展示课件,指导学生用实验材料按活动二的目的要求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扩散的关系。

  效果预测:引起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使他们由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逐步过渡到对抽象知识的理解。

  (二)教法

  依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做中求学,引导探究型学习)

  (直观教学法、比较归纳法、反馈法等)

  ①直观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②实验探究法: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两项探究活动,锻炼学生的实验探究技能。

  ③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对所获得数据和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交流、处理,共同得出结论。

  ④课堂习题检测使教师发现问题,及时补充,进行教学反馈。

  (三)学法

  (观察法、讨论法、归纳分析法等)

  本节内容理论性强、抽象复杂,所以课前要指导学生做好预习,课堂上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中解决问题。

  ①指导学生以“细胞体积为什么这么小?”这一问题为主线,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②指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处理分析实验数据,理解细胞体积与细胞表面积的关系。

  ③指导学生采用发散性思维的方法,联想的方法将模拟实验结果迁移到真实细胞,从而得出结论。

  (四)重难点突破策略

  重点的落实方案:教学中通过设置情景,引出问题“细胞的体积为什么这么小”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展示课件进行直观教学,组织学生参与探究活动,在实际操作中理解较小的细胞与其物质代谢的关系。

  难点突破策略:教师逐步质疑和引导,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动脑思考,参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得出结论。

初中生物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概述人类起源于古猿。

  2.概述人类进化的主要历程。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知道人、猿同祖,并说出人与猿的相似点。

  2.概述人类进化的主要历程。

  教学难点:

  说出人与猿的相似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猜谜语:什么动物小时候用四条腿走路,后来用两条腿走路,老了用三条腿走路?“人是从哪里来的?”人类对自身的产生一直是十分好奇的。人类究竟是怎样产生,又是怎样进化的?从这一节课开始,让我们共同解答这个孩提时代的困惑,一起追随科学家的足迹来探究人类起源的奥秘吧!

  二、新课教学

  (一)人猿同祖

  自主阅读课本第69页,完成下列填空题:

  1.瑞典著名科学家首先把人类归入纲

  目,认为人是目中最高等的动物。

  2.英国科学家通过等方法第一次提出了的观点。

  【讨论】人与猿的关系

  1、学生小组合作。阅读和分析教材中的表格16-1。

  2、教师展示学生课前搜集的几种现代类人猿的图片,请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及所收集的资料回答:

  (1)人与类人猿有哪些异同点?

  (2)人类与类人猿的相似说明了什么?

  (3)人猿同祖,共同的祖先是谁?

  (4)有没有人猿同祖的其他证据呢?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并结合图16-14,分析比较现代猿与现代人以及古猿的牙齿,进一步得出人猿同祖,来自森林古猿。

  观看森林古猿的生活图片及视频资料

  师: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在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森林古猿生活在茂密的森林里,主要过着树上生活,以群居生活为主,以树上的果实等为食物。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森林古猿的一部分逐渐进化成为人类的`呢?

  生:由于环境的剧烈变化,森林面积的大量减少,一部分森林古猿不得不下地生活。到地面上生活的那部分森林古猿,由于环境的改变和自身结构的变化,一代一代地向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下肢用来支撑体重和行走,逐渐变得粗壮有力;而前肢则解放出来,能够使用树枝、石块等来获取食物、防御敌害,臂和手也逐渐变得灵巧。

  师:由此可见,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现在被称为“生物圈的主宰者”,改变环境的能力远远超过其他的生物,人类是否应与自然界和谐发展呢?

  生: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适应环境的生存下来,不适应环境的被淘汰掉。人类虽然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员,但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尊重生态规律,人类应与自然界和谐发展。

  (二)人类进化的主要历程

  1、学生小组合作阅读、讨论,用表格形式完成人类进化的主要历程表。

  进化阶段生活年代脑容量/mL工具

  南方古猿500万~400万年间500使用天然工具

  能人300万~100万年间550~750能制造使用工具

  直立人200万~30万年间1000能用火和工具

  智人30万~4万年间1300~1500能进行农业和艺术活动

  2、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什么是最显著的变化之一?

  (三)联系社会

  当今,为什么人类的数量在急剧增加,而类人猿的数量却在日益减少呢?请谈一下你们的观点。

  生1:人类具有发明和创造各种技术和工具的本领,使得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改善生存条件以及利用医药卫生加强自身保健的能力不断加强,这些都使人口数量急剧增加。相反,现代类人猿不具备这些能力。

  生2:人类不断开发现代类人猿赖以生存的森林,人类对现代类人猿的乱捕乱杀和环境的严重污染等,都使现代类人猿的数量减少。

  师:现代类人猿还能进化成人吗?

  生:不能。现代类人猿已经适应了现在的环境,不能再进化成人类了。

  师:人猿同祖,现代类人猿是人类的近亲,也是生物圈中的成员,同样享有在地球上生存、繁衍的权利,因此,我们应……

  生:人类应加大对现代类人猿等各种野生动物的保护措施,如加强宣传的力度,贯彻执行野生动物保护法……学生猜谜语,引起学生的兴趣。接着思考人类起源的问题。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完成填空:

  1.林奈哺乳灵长灵长

  2.赫胥黎比较解剖人猿同祖

  学生积极讨论,解决相关问题:

  1.共同点是无尾,牙齿都是32枚,有共患的疾病。不同点是孕期、染色体、平均寿命不同。

  2.说明了人猿同祖。

  3.共同的祖先是古猿

  4.埃及古猿头骨化石

  学生观察图片等相关资料,小组之间积极讨论。

  学生认真阅读人类进化的主要历程这部分内容,然后小组展开热烈的讨论,解决相关的问题。

  小组自主学习并讨论

  四、课堂小结

  请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

  四、板书设计

初中生物教案6

  教学目标: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说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说出细胞分裂与生物生长的关系。关注细胞的研究在防治癌症等方面的价值。

  教学重点与难点:说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学习内容:

  一、导入新课先复习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再从练习题中导入:一个小小的受精卵如果变成像我们这么大的人?从一粒种子到一颗大树,小鱼到大鱼,小宝宝到成人,主要是我们身内的细胞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从练习题中思考问题,思考细胞在我们的身体变化中发生的变化。

  二、讲授新课

  (细胞的生长)

  (细胞的分裂)

  (细胞分裂时染色体的变化)

  1、细胞生长————细胞体积的增大

  2、细胞分裂————细胞数目的增多

  (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

  细胞的生长:新长出的细胞体积都很小,通过不断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并且转变成组成自身的物质,体积逐渐增大,但细胞不能无限制地增大,一部分细胞长到一定大小,就会进行分裂。

  细胞的分裂过程(示意图)

  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分裂时,细胞核先由一个分成两个,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有一个细胞核。最后,在原来的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细胞壁。一个细胞就分裂成为两个细胞。

  在没有示意图的情况下再让学生复述细胞分裂的过程。

  在细胞核里面有染色体,染色体的变化是怎样的?举出果蝇的例子:原本8条,分裂成4条,再2条??

  那怎样才能使分裂后的染色体数量与分裂前相同?

  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时数量上先加倍,再进行分裂,从而保证它分裂后的数量与分裂前一样。 像人的染色体是46条,加倍后是92条,细胞的染色体在分裂时两个细胞的染色体数量是平均分配的,就是一个细胞有几条?

  得出的结果是:

  1 、两个新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

  2 、新细胞与原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

  结论:新细胞和原细胞所含有的遗传物质是一样的。

  细胞在生长。细胞不会无限地生长,生长到一定的程度就分裂。

  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说出细胞分裂的过程和步骤。

  不是,这样分裂后的染色体数量与分裂前的不一样。

  可以先增多一倍。

  46条。小结:生物体的生长包括两部分:

  哪两部分?(提问)

  注意:细胞分裂后的染色体形态、数目相同。一、细胞的生长

  (细胞体积的增大,细胞不能无限地长大)

  二、细胞的分裂

  (细胞数量的增多)

  练习:1、生物体由小长大,是与细胞的_______和_______分不开的。

  2、细胞分裂的步骤应该是( )细胞核分裂成两个②细胞质分成两部分③在细胞中形成新的细胞膜

  A、①②③ B、 ③ ② ①

  C、③②① D、 ② ③ ①

  3、细胞分裂的结果,新细胞与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相同,这说明( )

  A、DNA分子的数量没有发生改变

  B、DNA分子的数量可能会改变

  C、所含的遗传物质都不相同

  D、新细胞内的遗传物质已经加倍

  4、细胞不断地从周围环境中吸取营养物质并转变成自身的物质,体积逐渐增大,这就是细胞的( )

  A、分裂 B、生长 C、成长 D、分生

  进一步探究如果细胞不按规律地分裂,会有什么结果?指导学生自学书本P60,解决问题:什么叫癌变?癌变如何导致的`?如何预防癌变?

  教学反思:

  对于细胞的生长,学生易于理解,但对于细胞如何进行分裂,怎样由一个变成两个,学生的概念还比较模糊,在这方面可以用课件把每个步骤分解,让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对于细胞分裂的步骤有的学生还会弄混,应反复对这一问题进行复习、练习。对于染色体先加倍后再分裂这个概念,如果直接传授,学生虽然接受,但很不理解,对于这一问题我的做法是:先让学生思考,分裂时人的染色体是不是由46条分裂成两个含有23条染色体的细胞,然后分裂成12.5条的染色体?学生对于这个问题产生了疑问,觉得不应该是这样分裂的,对于如何分裂后还保持每个细胞46条染色体,学生想到可以先把染色体的数量加倍,再进行分裂,这样分裂后每个细胞的染色体数量就跟原来的一样了。用这个方法启示学生,让他们自己找出方法,这样学生学得快,也记得牢。

  对于这节课的细胞为什么不能无限量地生长这个问题我没有详细讲,因为如果按照书本用篮球和乒乓球的表面积和体积相比的差异而得出细胞不能无限量地长大,这个问题学生很难理解,现在还没有想到更好的方法让他们理解为什么细胞不能无限量地生长,觉得很遗憾。

初中生物教案7

  教师寄语:

  勤观察,多调查,增知识,拓视野!

  知识目标:

  学生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行归类。

  能力目标:

  学生尝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能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增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保护我们身边的生物开始。

  学习重点:

  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及分工合作能力。

  学习难点:

  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状态。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我国的森林资源每五年清查一次,这就是__________,人口普查也是_____。

  二、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生物的特征,课下每个小组都对我们学校的生物做了调查,请各小组把你们的调查方法和结果进行展示,说出你们组是怎样调查的,结果是怎样的。

  三、合作探究:

  (一)通过学生的发言,明确以下知识:

  1.调查时首先要明确 和 ,制定合理的 。调查的范围很大时,就要进行 ,调查过程中要如实 。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 和 ,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

  2.调查校园的生物种类的方法步骤是:

  (1)选择调查范围(校园)

  (2)分组:__________人为一个调查小组。

  (3)设计调查路线

  (4)调查记录(请特别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里等处容易被忽略的小生物,还有空中偶尔飞过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5)归类

  (6)将归好类的生物的资料进行整理,写在笔记本上。

  (二)生物的归类方法

  1.请根据本小组在室外开展的“调查校园生物活动”的有关情况填写下列内容:

  (1)我们的调查路线是;

  (2)我们的调查范围是;

  (3)我们组一共调查到了( )种生物,其中植物( )种,动物( )种,其他生物( )种;说说它们与人类的关系。

  (4)从调查到的生物中选1~2种,说说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不同?

  (5)这次活动中,我体会最深的是:

  2.对调查到的生物进行分类,可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将生物分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三大类;也可按照生活环境将生物分为_______和______等;还可以按照用途,将生物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初中生物教案8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及其重要性。

  2、了解生态工程的特点。

  3、简述生态工程遵循的五项基本原理及相应的实例。

  二、能力目标

  尝试运用生态工程原理,分析生态环境问题及解决对策。

  三、情感目标

  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生态工程的建设。

  四、教学重点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五、教学难点

  1、生态工程的五大原理

  2、生态工程的实例及其所蕴含的生态工程的具体原理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

  八、教学思路

  “为什么需要生态工程建设?”——引出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利用课本上的两个资料分析强调生态工程建设的必要性——科学建设生态工程所遵循的五大基本原理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地球上森林数量的变化对比,近年地球的污染情况,让学生进行思考:“为什么需要生态工程的建设?”

  (二)讲授新课

  1、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

  人们为了追求利益上的最大化,不择手段的索取自然界中的资源,不断的将废物排放到环境中。这样的结果导致了地球的不堪重负,生态环境已经受到严重破坏。生态工程建设是基于这个时代的需要而出现了,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自由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2、生态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传统的经济模式带来了一些问题——

  ①.导致1998年长江洪水泛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②.洪灾的发生反映出经济发展模式存在什么问题?

  ③.可以采取什么措施解决长江洪水泛滥的问题?

  ◆引入20xx年海南强降雨,让学生简单说一说家乡环境发生什么变化。

  ①.你对“石油农业”是如何理解的?

  ②.“石油农业”的优势和弊端?

  ③.如何理解“污染物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这句话?

  3、生态工程建设所遵循的基本原理

  生态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不是盲目的,要科学的、系统的遵循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这些原理分别是: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

  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本节课我们首先来学习物质循环再生和物种多样性原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的优点就是:不产生废弃物,没有环境污染,生态系统稳定发展。这个理论基础是利用了物质的循环,那么这个物质循环是在什么范围内循

  环的呢?——生态系统

  提问1:如果这个“无废弃农业”的作物和牲畜之间的链断了,会出现什么结果?——这个物质循环再生就不可能实现,食物链断了,生态系统

  就会瓦解。

  提问2:为什么生态系统这么脆弱,和什么因素有关?——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关,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当物种

  越丰富,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高。从两个资料分析(正面和反面)

  ①(反面)为什么樟子松林的松毛虫会肆虐,天牛会将几十亿株杨树毁于一旦?

  ②(正面)为什么珊瑚礁区却能够在养分稀少的深海中,保持着很高的生物多样性?

  (三)课堂小结

初中生物教案9

  教学目的

  1、使认识合理营养及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设计一份适合自己的合理食谱。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并使学生从中体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与喜悦。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合理营养及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难点:如何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食谱

  教学准备

  搜集关于青少年生长发育现状问题、中日青少年身高比较结果、牛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什么是营养配餐等。

  学生:

  1、分成小组,选出发言人。

  2、搜集与合理膳食和食品安全有关的资料和信息。

  教学设计:

  1、学生阅读教师提供的资料,分小组讨论资料后的相关问题。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的交流和总结。

  3、学生分别在组内和班内交流自己所搜集的有关合理膳食和食品安全的资料和信息。

  4、各小组同学制定适合青春期学生的营养食谱。

  5、各小组的发言人在全班宣布本小组的营养食谱。

  教学过程

  教师:现在许多学校中午为同学们配送营养午餐,但是一些同学少吃或不吃学校配送的午餐,而吃方便面或是汉堡包,更有部分同学到校外的肯德基、麦当劳去吃洋快餐。这种饮食结构是否合理?对同学们的.生长发育会产生什么影响呢?让我们一起来阅读几个资料。

  学生:阅读资料,小组讨论思考题。

  资料:

  1、汉堡包造就了美国严重超重超肥的一代,美国政府试图将国民脂肪摄入量从40%降至30%,却非常困难。而目前,洋快餐正在向我国青少年大举进攻。部分青少年偏食洋快餐,那只是摄入了高脂肪、高糖、高热量,而膳食纤维和维生素极少。一旦形成饮食习惯,将影响一代甚至几代人的身体素质。

  2、世界银行的统计表明,仅微量营养素缺乏,对发展中国家经济造成的损失,至少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据介绍,英国和西欧一些国家将1790年至1980年间经济的增长,归功于营养和状况的改善。而消除碘、维生素A和铁的缺乏,能提高人群平均10至15分。

  3、我国自1985年到1995年对青少年生长发育与营养状况进行了10年动态调查,结果显示7~18岁青少年中,男生体重超重和肥胖者比例从2.75%升至8.65%,女生从3.38%升至7.18%;与体质密切相关的肺功能、耐力素质和柔韧性素质水平下降。而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青少年肥胖者激增的趋势更加明显。那么,肥胖是营养过剩?不是。肥胖不仅不等于营养过剩,而且是营养缺乏的主要表现。

  4、对正在旺盛生长的儿童青少年来说,身高是生长发育中最显而易见、最有代表性的指标。在通常情况下,身高顺利增长,说明孩子的营养良好,也没有受到慢性消耗性疾病的干扰。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个民族在遗传营养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中国男女7~18岁青少年身高和日本青少年全国平均身高的比较结果清晰显示,中国青少年整体上身高较日本处于劣势。大体上,7~9岁比日本矮1~3 cm,10~12岁矮3~4.5 cm。青春中期后男、女出现分化,男生的劣势更明显,13~15岁矮3.5~4.5 cm,16~18岁矮2~3 cm;女生13~15岁矮1~1.5 cm;15~18岁差距为0.5~0.6 cm。

  5、目前,我国大部分人群钙的摄入量仅能达到需要量的一半,我国儿童因缺钙引起的佝偻病和成年人的软骨病及老年人的骨质疏松症可达40%左右。奶中维生素B2含量丰富,喝一杯可达到每天需要量的23.3%;还含有少量的维生素E、维生素B1和维生素C,且奶是碱性食品,可维持机体的酸碱平衡。奶的营养价值及利用率高,因此,男女老幼都适宜喝牛奶。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人均牛奶摄取量非常高。因消化牛奶的速度比肉、鱼、蛋快,欧美人把牛奶当水喝。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人积极改善食物结构,号召天天喝牛奶。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人的身高比大战前平均增长了10cm,国际上评价道“一杯牛奶改变了一个民族”。

  6、营养配餐在国外十分普遍,但在国内却尚未引起人们重视。什么是营养配餐呢?营养配餐:就是按人们身体的需要,根据食品中各种营养物质的含量,设计一天、一周或一个月的食谱,使人体摄入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几大营养素比例合理,既达到均衡膳食。简单讲,就是要求膳食结构多种多样,谷、肉、果、菜无所不备。

  思考讨论题:

  1、中国和日本青少年身高差距的原因是什么?

  2、中国青少年普遍营养失衡的原因是什么?

  3、中国和日本目前在饮食结构上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4、你认为当今青少年学生的饮食结构特点是什么?

  5、青少年必需的营养以及合理的营养结构是什么?

  教师:组织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

  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阐述小组意见。

  教师:

  1、请你对目前学生的不良饮食结构和习惯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议;

  2、请你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相关资料告诉大家,应该从哪些方面关注食品安全。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教师:请你运用自己所了解的有关营养和饮食的知识,作为自己的青春期营养师,制定一个适合你的、合理的营养配餐食谱。

  学生:小组讨论,制定食谱,全班交流。

  课后小结

  本节课以资料分析为引子,提出合理营养、合理营养对青少年生长发育的作用与影响、食品安全、青少年营养配餐等问题;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的形式认真而细致的分析了相关问题;最后通过做自己的青春期营养师,运用所学知识和了解的信息,制定合适的、合理的营养配餐食谱,解决了问题。既实现了知识目标又培养了能力,同时使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快乐。

  例题

  1、下列属于细菌性中毒的是:

  A、吃了有毒蘑菇。

  B、误食了亚硝酸钠。

  C、吃了腐烂的食物。

  D、吃了发芽的马铃薯。

  【答案】C。

  【分析】细菌性中毒指吃了被病菌污染的食物引起的中毒,容易混淆的是A。吃有毒的蘑茹是真菌性食物中毒,细菌和真菌不是一类物质,亚硝酸是有毒的物质,马铃薯的芽是含有有毒成分,它们都是非细菌性食物中毒。

  2、合理膳食是指

  A、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应该多吃

  B、糖类是主要的供能物质,应多吃

  C、应以肉类、蔬菜、水果为主

  D、初中生物。各种营养物质的比例合适,互相搭配

  【答案】D

  【分析】由于不同的食物中含有营养物质不同,所以一餐的食物,既要满足人体生长发育和各种生命活动需要,又要注意营养的种类和比例。挑食、偏食会引起营养不良,影响发育。食物一般分为谷类、肉类、蔬菜水果类、奶和奶制品类,谷类含淀粉多一些,肉类含蛋白质和脂肪多些,蔬菜水果含维生素和无机盐多一些,奶和奶制品含脂肪、部分维生素和钙等。

  3、小明昨天刚参加完学校的运动会,取得了优异成绩,为了庆祝,父母带他到一家饭店饱餐一顿,有虾、有蟹、有小明最爱吃的土豆丝,结果史上小明往厕所跑了7、8趟,父母身体也有不适。请分析一下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分析】这是一道联系实际的问题。分析可能的原因从食物方面找,可能是土豆丝发了芽而引起的非细菌性食物中毒;也可能是吃了被污染了的虾、蟹造成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也有可能是餐具有卫生问题造成的。

初中生物教案10

  教学目标:

  1、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说出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3、关注鱼类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说出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难点: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说出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教材分析:

  有无脊柱是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但学生在生活经验中根本没有这种概念,只有首先通过直观图片了解脊椎动物的骨骼,再进一步归纳脊椎动物概念,这样才能让学生形成清晰的概念。再通过实例列举,让学生掌握脊椎动物概念。

  鱼类是学生常见的生物,但从未仔细观察。学生利用探究实验了解鱼类运动和呼吸,其中重要的方法是观察法。首先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的环节,了解鱼类的外形和外部结构。再通过观察,了解鱼类的运动和呼吸,但是单一的观察,无法了解具体的运动过程和呼吸过程,因此需要辅助实验来证明鱼类的运动和呼吸过程。鱼类的运动需要利用模拟鱼鳍的运动来证明鱼尾部摆动的作用,鱼的呼吸需要墨汁来指示水流的运动。鱼类的呼吸中鳃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知识点至关重要,利用合作讨论来理解其结构适于气体交换,再进一步归纳总结根毛、小肠绒毛、肺泡等结构的相似点。在呼吸过程中,血液和水的成分改变也十分重要,通过探究实验的演示来了解其成分变化。

  鱼类的利用和保护是重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直接以情境问题的形式可以让学生最直接的了解鱼类的生存环境及保护措施,再通过自主阅读了解多姿多彩的鱼类及其利用保护。

  后反思:

  本次公开课的本意是探讨将实验教学与知识教学相结合的课堂实验教学的基本模式。我们探讨的内容主要是如何确保实验教学的有序有效进行,如何将实验动手与知识学习紧密结合,成为掌握知识重点难点中的有利帮手,并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探究能力,最终做到寓教于乐。

  一、教学反思

  1、导入环节简单明了,渗透知识与情感态度教育。首先利用鱼类作用的.知识导入新课,节约大量时间。学生对鱼刺卡人致死的新闻感兴趣,且紧扣教学知识。

  2、本堂课教学环节流畅,学生活动和教学内容相辅相成,学生通过实验能直观了解鱼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3、实验前的约定,让课堂实验有序进行,避免了实验过程中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维持课堂秩序。本堂课有三次实验活动与知识讲解的交替,这三次交替都能迅速有效的完成。

  4、鱼的运动观察不能明确各部位的作用,当使用鱼模型的游动时,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尾部摆动能产生前进的动力,因此在这个教学内容方面,鱼的模型必不可少。

  5、实验准备不充足。本实验中,墨汁指示水流方向的实验基本没有成功,原因在于鱼过于活跃,会躲避墨汁甚至向墨汁吐水。如果能够对实验装置进行进一步创新,应该效果更好。

  6、由于学生活动比较多,内容比较紧凑,因此缺乏深层次思维的问题。可以将鱼呼吸后,水分成分的改变和血液成分的改变交与学生讨论回答会更好。

  7、小组合作还需强化训练。真正的小组合作应该是分工合作,人人平等,信息交流有效,但课堂中大多存在的只是表面的交流。

  二、课例研修反思

  (一)个人反思

  1、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是保证课堂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的前提。正是由于本堂课预先进行了实验行为约定,从而确保实验教学有序有效进行。

  2、实验教学应该先从预实验开始进行备课,只有充分了解实验材料、实验处理过程、实验结果预测等环节,才能在课堂上有效调控。本堂课中,正是由于对墨汁指示水流方向的预实验没有取得良好效果,导致在课堂实验教学中,该环节的目标基本没有达成。如果能在预实验的时候就发现问题,并选择合适方法解决,那么就不会出现实验失败的现象。

  3、应该准备充分的实验教学素材,从预实验到官方的演示实验,这些素材虽说没有学生在课堂实验中直接参与,但却能帮助学生准确描述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

  4、实验教学不能仅仅关注学生有没有兴趣,有没有动手,而应该关注学生在动手之余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推断出实验结论,从而从根本上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5、课堂观察量表准备比较仓促,课堂观察量表应该更加细化,能够定性、定量分析实验教学。

  (二)专家点评

  胡校长:较好,量表要向“定量”发展。学生的基础与深度均要延伸。

  必须让学生时不时再做笔记。

  要有深度,深入思考,提高难度,培养高科技人才,培养智商素质,从学生长远发展考虑。

  邓主任:这是一堂生动,高效的生物实验课,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启迪了学生,充分发挥了实验的作用。

  小组合作问题,每科老师都要对其进行强化。

初中生物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1.概述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动手能力及合作能力。

  3.体验发现的乐趣,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难点】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让学生将手放在胸前,深深的吸气和呼气,感受胸部的运动。提问:呼气和吸气时胸部是怎样运动的?(吸气胸部向外扩;呼气胸部向里缩。)

  提问:我们能够感受到呼吸时胸部的变化,那么呼吸到底是怎样的过程呢?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多媒体展示肺部图片,提问:肺的位置、形态特点及生理功能?

  (它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左肺有两叶,右肺有三叶。在你不知不觉中,你的`肺在有节奏地呼气和吸气,一分钟大约呼吸16次。)明确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

  2.播放呼吸时胸廓和肋骨变化的Flash动画,组织学生观察肋骨和胸廓的变化。提问:在吸气和呼气时肋骨是怎样运动的呢?胸廓是如何变化的呢?

  (吸气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增大;呼气时肋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缩小。)

  3.提问:是什么导致胸廓容积的扩张和收缩呢?学生无法解释,教师讲解原因:胸廓的扩张和收缩,是肋骨间的肌肉收缩和舒张的结果,还与膈的运动有关。顺势介绍膈的位置及组成。

  4.再次播放视频,提问:呼气和吸气时,膈肌怎么运动的,胸廓容积又有怎样变化的?同时组织学生填写表格。

  (在吸气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呼气时正好相反,膈肌舒张,膈顶部回升,胸廓的上下径缩小。)

  5.过渡:胸廓的变化与呼吸有什么关系呢?是由于胸廓扩大导致吸气,还是因为吸气后使胸廓扩大?(学生疑惑。)

  6.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讨论:气球在什么情况下胀大?在什么情况下回缩?分别模拟胸腔内部的哪些变化?如果气球破损漏气,或者罩口密封不严,结果会怎样?

  (放松橡皮膜时,气球胀大;橡皮膜向上运动时,气球回缩;放松橡皮膜模拟的是膈肌舒张,胸廓变小,胸腔内气压变大,肺变小,呼气。橡皮膜向上运动时,模拟的是膈肌收缩,胸廓变大,胸腔内气压变小,肺变大,吸气;气球没有变化。)

  7.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肺与外界如何进行气体交换的呢?

  (肺富有弹性,当肋骨间的肌肉和隔肌收缩使得胸腔容积扩大时。肺便扩张,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降低,于是外界气体就被吸入。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舒张使得胸腔容积缩小时,肺便收缩,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増大,于是气体就被呼出。这就是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三)巩固提升

  出示放松橡皮膜、气球胀大状况示意图,学生判断是吸气还是呼气。

  (四)课堂小结

  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查资料了解呼气、吸气成分的变化。

初中生物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多种多样的动物,探究分析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强化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探究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培养严谨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并建立生物与环境统一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

  1、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探索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列出知道的动物名称。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汇总,列举数量最多的组在班上公布成果。

  2、课程新授

  (1)鱼的形态特征

  体形为梭形,减少水中运动阻力

  体表有鳞片,保护身体

  具鳍,用于游泳

  请一位同学到黑板前做板图:画一条鱼(简笔画即可),其他同学在纸上画。学生分析所展示鱼的特征。

  (2)讨论证实鱼鳍在游泳中作用的探究思路

  胸鳍和腹鳍:保持平衡;尾鳍:保持前进方向。

  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

  学生据自身经验,提出实验方案。

  (3)课堂小结

  回顾已知的鱼类适应水中游泳的特征

  五、布置作业

初中生物教案13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文中介绍的生态环境知识,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关情况。

  过程与方法:

  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生物“污染”,增强防范意识,为建设家园、保护家园而努力。

  教学重点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生物“污染”,增强防范意识,为建设家园、保护家园而努力。

  课时安排:1课时

  一、科技高度发达的21世纪,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环境问题已成了摆在人类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生态问题则又是当今世界环境问题的中心议题。“生物入侵者”是什么?大家对此可能会感到陌生。要知道,这正是人类自己挑起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警觉,今天,让我们走进梅涛的《生物入侵者》去寻找答案。

  二、自读课文

  1.圈划生字词

  栖息 (qī) 藩篱 (fān) 归咎 (jiù ) 河蚌(bàng) 厄运( è) 蜥蜴(xī yì ) 劫掠( jié )

  酝酿(yùn niàng ) 蒲公英(pú)五彩斑斓 (bānlán)

  啸聚山林(xiào) 棕树蛇(zōng)束手无策(shù )

  扼制( è)物竞天择 (jìng)无动于衷(zhōng)

  2.字词积累

  在劫难逃:命中注定要遭受祸害,逃也逃不脱(迷信)。现在借指坏事情一定要发生,要避免也避免不了。

  束手无策:比喻没有办法。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

  五彩斑斓:灿烂多彩。

  3. 用恰当的词语表达句中划线部分的意思

  (1)他们警告说,夏威夷岛上没有任何可以扼制棕树蛇繁衍的天敌,一旦棕树蛇在夏威夷安家落户,该岛的鸟类将遭受灾祸,逃也逃不掉。(在劫难逃)

  (2)即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面对那些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极强的动植物,人们仍将没有任何办法。(束手无策)

  (3)仅在美国,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两千多亿美元,面对这样的天文数字,人们岂能心里一点也不有所触动?(无动于衷)

  (4)一些产自他乡的宠物,如蛇、蜥蜴、山猫等,往往会因主人的疏忽或被遗弃而逃出藩篱,在山林里拉帮结伙,为害一方。(啸聚山林)

  三、整体感知

  1.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4):什么是“生物入侵者”?它有什么危害?

  第二部分(5):生物是怎样入侵的?

  第三部分(6~8):我们该怎样对待“生物入侵者”?

  2. “生物入侵者”的定义?

  专家们把这种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称为“生物入侵者”。

  3. 为什么人类早期没有“生物入侵者”?

  人类文明的早期,陆路和航海技术尚不发达,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并没有受到太大破坏……都是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条件下缓慢进行的,时间和空间跨度都非常有限,因此不会造成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

  4. 在第三、四自然段中,作者列举了几样“生物入侵者”?

  斑贝 天牛 红蚂蚁 棕树蛇

  5.阅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请概括这段文字说明的中心。

  “生物入侵者”对被危害的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方法:找出中心句)

  (2)本段的第一句话起什么作用?文中还有其他段落的作用和它相同吗?

  承上启下。第六自然段。

  (3)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列数字、举例子

  (4)这段文字的结构是怎样的?

  总分

  6. 换词比较,谈谈其好处

  (1)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中已有9种被棕树蛇斩尽杀绝.

  (2)关岛本地的大多数鸟类已被棕树蛇斩尽杀绝.

  两处表述的差异是:_采用列数据显得更真实更可信_.

  (1)悄悄到达的事实上许多“生物入侵者”正是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达到“偷渡”的目的.

  (2)事实上许多异地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到达新的环境,正是通过跨国贸易的途径.

  两处表述的差异是:_采用打比方显得更简洁更生动_.

  7. 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说说这样安排说明顺序的好处。

  (1)引出话题:介绍 “生物入侵者”的概念(1)

  (2)摆出现象: “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2-4)

  提出问题

  (3)探究原因:入侵的途径和增多原因(5)

  分析问题

  (4)生物学和生态学界的两种不同态度(6-7)

  (5)措施世界各国都在采取相应的措施(8)

  解决问题

  (逻辑顺序,运用逻辑顺序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且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四、文章主旨:

  本文从各个方面介绍了生物入侵者、生物入侵者造成的危害及各界人士对此的不同观点。以引起读者对生态环境的重视。

  五、布置作业

  文中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待“生物入侵者”的两种观点,你赞同哪一种?面对“生物入侵者”,我们人类应该做些什么?

初中生物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①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②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④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二.难点和重点

  重点: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②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课前准备

  教师:①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实物、图片。

  ②教师准备与课程相关的挂图。

  学生:①学生观察生活环境,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四.教学设计

  1.什么是生物?

  观察绚丽多彩的大自然挂图,说出其中的生物与非生物。或实地考察大自然。(适合班额小的农村学校,班额大,需要分小组进行。)

  2。提出问题:

  “请举出画面中的'物体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注意鼓励中差生参与)

  展示挂图,启发学生找出图中的生物与非生物(无条件进行多媒体教学的学校可用此法)

  教师组织好学生,让其在大自然中认真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3.生物的特征:

  实物对比,通过分析小鸟具有的一些生物特征后,学生拿出自己所带的生物与小鸟对比,说出这些生物具有的与小鸟相同的特征,互相补充,得出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观察书中插图,说出各种生物正在进行的生命活动,然后学生分小组,以自身为例讨论人是否也具有书中描述的生物特征,选出代表,举例说明,各组间可针对不同观点进行辩论,使大家认识到生物的共同特征。

  集思广益,调动思维潜力,学生观察某些生物图片或多媒体课件,结合平时了解的生物知识,协作互补,从记忆中搜索信息,说出生物的其他特征。例如,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有一定的寿命等。

  启发学生用对比法比较出生物的共同特征,同时可向学生解释不同生物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方式有所不同(如动植物繁殖的方式不同)。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挂图,阅读课文。提出问题:“想想你具有哪些生物特征?”对于一些不易观察到的生物特征,教师可提示学生,帮助分析。

  5.巩固练习:

  多媒体打出钟乳石、珊瑚和珊瑚虫,学生讨论哪个是生物,并说明理由。

  找观察过珊瑚的同学,给大家描述珊瑚和珊瑚虫的关系,大家讨论后得出答案。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生物的特征去分析。

初中生物教案15

  一、说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植物系统进化树,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的形态、结构特征、生活方式以及他们对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通过"植物系统进化树","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的活动,引导学生初识不同的植物类群。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初步认识植物系统进化树,了解不同植物类型之间的亲缘关系,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的活动,以及对植物类群的各种学习活动,认识不同的植物类群的形态、结构特征、生活方式,与人类的关系,并通过对不同植物类群的比较,进一步理解植物进化树。

  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的活动,提高观察能力、比较分析能力;通过对不同植物类群的学习,增强分析问题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实验观察、比较、讨论和讲述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强化生物进化的观点,增强生物科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和保护生物圈中多种多样的绿色植物情感。

  三、说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校地处偏远农村,该校生都是来自大山的孩子,对常见的植物即陌生又熟悉,说熟悉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与常见的植物有密切接触,有深刻的感性认识;说陌生是因为他们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学生学习兴趣高,通过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帮助他们认识植物系统进化树和掌握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特征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看,八年级学生已开始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喜欢接受新鲜事物,有一定的生物学经验基础。

  四、说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为2课时,此节为第一课时,本节课应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创造充分机会让学生拥有成功的喜悦,在和谐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主动学习,学有所获,从内心深处产生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欲望。对此我做了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提前一周通知学生利用周末采集样本,同时,还利用学生中午休息时间,带领大队长一个班12人上后山采集样本,回到学校后,由大队长随意分配样本到各位小组中。这样,学生课前对学习的内容就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课中:一、通过以上创设的情景,引入新课,二、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的活动,以及对植物类群的各种学习活动,认识不同的植物类群的形态、结构特征、生活方式,与人类的关系,进一步理解植物进化树,三、通过对不同植物类群的比较,认识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特征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五、说教学准备:

  1、准备植物系统进化树图片,学生采集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的实物、标本、挂图。

  2、实物材料及用具:学生采集新鲜的水绵,葫芦藓、墙藓、铁钱蕨、海金沙、石斛,芒萁、带球果的杉枝、带花及果实的白菜植株等大量植物实物、放大镜、镊子。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通过学生采集活动和生活中对植物的感性认识,结合农村孩子的生活实际,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好奇,直揭新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二)、植物系统进化树和活动: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

  运用课本植物系统进化树的认识,帮助学生对植物的分类有了初步的了解,接着进行观察比较不同植物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强化生物进化的观点,增强生物科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和保护生物圈中多种多样的绿色植物情感。

  (三)、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

  采用提问式、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逐一分析藻类植物的

  1、结构:藻类植物是多种多样的,有单细胞的,有多细胞的;有生活在淡水中的,有生活在海洋中的,还有少数种类生活在陆地上的'。

  2、特征:大多数生活在水中,没有根茎叶的分化,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3、分类:据藻类植物呈现的颜色的不同可以将藻类植物分为绿藻、褐藻和红藻等。

  4、对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为水生生物提供食物和氧气。与人类的关系是有些可食用,可药用,如海带、紫菜等可食用,褐藻胶、琼脂、碘酒在医药上有广泛的用途。

  利用对比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结构、特征、分类。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的能力帮助学生分析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特征及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四)、本课总结

  及时反馈与总结,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的掌握

  (五)、作业设计

  七、说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课内容的教学效果可以从课堂回答、反馈练习、巩固练习和课后作业四个方面进行评价。课堂回答通过不断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课中练习巩固反馈是一般的知识性练习题,目的是检验学生当堂课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在此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知识的深化和应用。

  八、说总结与反思: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是直接把知识教给学生,而是着眼于知识获取的过程、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分析和总结,亲身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从中学到知识和方法,发展多种能力。教师要多联系生产实际,让学生边联想、边思考,从中发现新知识,并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运用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

【初中生物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生物的教案11-11

初中生物教案03-07

初中生物教案06-13

【荐】初中生物教案12-18

【热】初中生物教案12-20

【热门】初中生物教案12-10

初中生物教案【热门】12-11

【推荐】初中生物教案02-01

初中生物优秀教案02-19

初中生物教案【荐】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