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四年级数学教案>四年级数学教案

四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4-06-22 12:40:56 四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四年级数学教案15篇[精]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数学教案15篇[精]

四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经历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想象验证、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探究发现圆的特征,形成圆的概念。

  2、认识圆心和半径,并会用字母表示。

  3、会正确使用圆规画圆。

  4、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几何图形的美,激发数学学习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在观察和操作活动中发现圆的特征,形成圆的概念和画圆技能。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图钉、线、圆规、卡纸等。

  教学过程:

  一、溯源生活,激发兴趣

  1、(PPT演示)雨水滴在湖面的圆形水波。

  同学们,大自然奇妙无比,小小的水珠滴在湖面也会形成美妙的景色,请看。

  问:你们发现,水珠滴在湖面上,湖面上出现了什么形状水波?

  2、生活图片欣赏。

  1)问:在这组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形状的图形?

  2)抽象出圆。(PPT)

  3、学生举例:生活中,你还看到过那些物体的形状也是圆形的?

  4、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有关圆的知识。

  板书:圆的初步认识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抓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教师的媒体演示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圆,激发学习兴趣。】

  二、操作体验,形成概念

  (一)圆规画圆,初步感知圆的特征

  1、初步感知:

  1)看着屏幕上的“圆”,谁愿意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圆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图形?

  2)师评价:大家说得都有点道理,那接下来我们就自己动手,来画一个圆,看一看,圆是不是具有刚才小朋友所说的特征?

  2、圆规画圆

  1)我们可以用什么画圆?

  2)认识圆规(PPT)

  3)师:好,知道了圆规的构造,我们开始画圆,看哪个小朋友画得最漂亮(要求,不许擦,画圆失败,只要找到失败的原因。)

  3、反馈探讨画圆的方法

  1)你是怎样画的?上台演示。

  2)讨论:画圆失败的原因

  3)讨论:画圆时应该注意什么?(生………………)

  小结:确定一个点,确定一段长度。

  板书:

  点

  长

  4)再想一想,刚才我们在画圆时,针尖和笔尖落在纸上,各自确定了一个点,也就是两个点。然后在画的过程中,这两个点的“分工职责”有什么不同?

  (一个点负责固定,一个点负责绕,旋转。也就是一个点是不动的,另一个是动的,我们暂时把着两个点叫作:“定点,动点”)

  板书:定点

  动点

  5)师:那画圆时,这个“动点”是不是可以随便的动的?还是有一定的运动规则的?什么规则?

  (动点移动到任何地方,和定点的距离保持不变。)

  6)那你如何证明你用圆规画圆的时候,这个动点和定点的距离始终没有变化呢?

  (圆规的两个脚分开后,只要没有外力去动这两个脚,针尖和笔尖之间的长度距离是不变的。如:我们人的两个脚在走路是。)

  7)师演示圆规画圆。

  师:看一看,老师如何画圆的。

  小结:圆规画圆的.方法

  8)学生再次画圆

  师:根据刚才老师的演示,大家能不能在用圆规画一个圆,看一看,是不是比刚才画得漂亮?

  反馈讨论:这一次,你画得这么圆,画的时候注意了什么?

  (二)操场画圆,丰富画圆方法

  1、展示足球场上的圆。

  师:我们现在能用圆规画一个漂亮的圆,那这个圆我们能画吗?

  1)讨论:这个圆我们怎样画?说说你的想法。

  2)课件演示:体育老师画圆。

  3)教师演示(用“线钉”)

  2、探究不同画圆法的内在联系

  师:我们发现,在纸上画一般的圆,我们可以用圆规,如果在生活中画较大的圆,我们还可以用线、钉和木桩。它们画的工具不一样,但原理相同吗?

  1)讨论:相同在什么地方?

  钉子就是…… 线就是…… 小推车就是……

  2)圆的构成确定

  师:画了那么多圆,那你能告诉老师,哪一部分才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圆?

  (生上台指圆)

  3)演示:(PPT)

  揭示:到某一个定点的距离相等的无数个的点连起来组成的一条封闭的曲线,叫做圆。

  (三)圆的特征揭示

  1、设疑讨论:你认为黑板上的圆能不能画的更大些?谁决定了这个圆的大小?

  (定点个动点的距离圆规两个脚之间的距离…………)

  2、师演示验证谁决定了圆的大小。

  3、揭示概念“半径”,用“r”表示

  4、揭示概念“圆心”。(在画圆过程中的那个定点叫“圆心”,用“o”表示)

  板书:半径

  圆心

  5、学生演示画“半径”

  1)师:谁能上来画出这个圆的半径?

  2)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半径?(圆心到圆上一个点的距离)

  找一找:下图中,圆的半径是()

  6、问:在这个圆里,还能画一条半径吗?还能画几条?

  (学生在自己的圆上画半径,看能画几条?)

  得出:在一个圆里,能画无数条半径。

  7、观察讨论:在同一个圆里,所有半径的长度有什么特点?(相等)

  为什么?

  教师小结:(从动点到定点方面研究考虑)

  师:相信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门对圆已经有了更深的认识。其实,正是圆的这些特征,圆在我们的生活中广泛应用。

  三、回归生活,解释应用

  1、展示:车轮为什么是圆的?

  1)学生讨论

  2)媒体展示解释

  2、人文素养的培养

  1)理解:墨子的“圆,一中同长也”。

  2)媒体演示。

  3、圆的归类

  1)出示篮球。问:这是圆吗?

  2)讨论反馈

  小结:球是立体的,圆是平面的,和以前学过的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都属于平面图形,而篮球是立体图形。

  四、总结梳理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圆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相信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门对圆已经有了新的认识,在以后的生活中,你将会发现更多的有关圆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

  圆的初步认识

  定点点圆心(o)位置

  动点长半径(r)大小

四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及其应用,比较熟练地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2.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学过的一些运算定律和规律,能比较熟练地应用运算定律或规律正确地进行简便计算,提高学生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判断和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及其应用,比较熟练地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揭示课题

  二、计算练习

  三、应用题练习

  四、布置作业

  我们已经学会了一些运算定律和规律,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规律进行简便计算。今天这节课,就根据这些定律和规律,进行简便计算的练习。

  1.练习十八第8题。

  指名学生口算,结合提问102×8是怎样想的`。

  2.练习十八第9题。

  学生在书上填写,然后口答练习情况。结合

  提问各是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的。

  3.练习十八第10题。

  (1)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2)集体订正。

  (3)比较第一组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4)口算:25×9=4×99=5×98=

  4.练习十八第11题。

  出示书上的两道题,让学生判断对不对?为什么不对?怎样改正?

  5.练习十八第12题。

  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自己的练习本

  上。

  集体订正。结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6.练习十八第13题。

  (1)投影出示。

  (2)学生先进行计算。

  (3)组织交流。

  (4)你能用简便方法口算下面各题吗?

  25×(40-4)5×(30-4)

  1.练习十八第15题

  读题理解题意,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2.思考题。

  读题。把横式列成竖式让学生观察。

  学生试填,组织交流。

  练习十八第14题。

  课后感受

  当把乘法的几个运算定律混合在一起时,有一部分的同学容易把结合律和分配律混淆。

四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进一步掌握乘法及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会利用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验算乘除法,并求未知数X。

  情感目标:培养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及逆向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能够熟练地求乘法及除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

  1.完成P132页第1题填空。

  一个因数=()○()

  被除数=()○()

  除数=()○()

  问:利用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二.练习

  1.计算并用两种方法验算。

  A组:418×302560×780

  B组:54270÷13440500÷270

  每组选一题计算,并用两种方法验算。

  速度快的同学可以四题都做。

  校对,说一说验算的依据。

  2.28×X=336X×700=2100X÷280=16168÷X=42

  说一说,为什么可以这么做?

  3.P132第4题。用X表示未知数,列式解答。

  (1)一个数的35倍是175,求这个数。

  (2)460除以一个数得230,求这个数。

  (3)472乘什么数得472?

  (4)什么数除以112得45?

  4.提高题

  P133第5题。在□里填上全适的数。

  4800÷(25+□)=60

  105×(100-□)=2100

  三.作业。

  四.板书:练习十六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被除数=除数×商

  除数=被除数÷商

四年级数学教案4

  复习内容:巩固练习--教材第110页复习和练习本单元的综合内容,练习二十五7-9题。

  复习要求:通过复习和练习,使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并能正确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复习重点: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复习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口算。

  0.9×100=4.8÷100=3.15×1000=

  0.7÷100=2.63×10=234÷10000=

  2.填空。

  (1)0.37的计数单位是(),它含有()个这样的计数单位;0.370的计数单位是(),它含有()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2)一个数的百位是8,千分位是9,其余各位都是0,这个数是(),读作()。

  (3)去掉0.503的小数点,它的值扩大了()倍;把90.5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它的值缩小了()倍。

  (4)408厘米=()米;18.06吨=()吨()千克;

  3公顷80平方米=()公顷=()平方米;

  204000000米=()万米=()亿米。

  二、综合训练

  1.直接写出得数。

  6.5×100÷1000=40.3÷10×100=

  30.6÷100÷10=21.9×100×1000=

  2.判断。(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ד)

  (2)2.9504保留一位小数是3。()

  (3)0.1>0.099。()

  (4)0.5和0.50相等,它们的计数单位也相同。()

  3.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93045.万=()亿。

  ①93.0456②9.30456③0.930456

  (2)6吨80千克=()吨。

  ①6.8②680③6.08④6080

  (3)在2.3,2.303,2.033,2.03中,最大的数是()。

  ①2.03②2.303③2.033④2.3

  (4)大于0.6小于0.7的所有两位小数有()个。

  ①1②10③9④无数

  (5)100千克小数可磨出面粉80千克,10千克小麦可磨出面粉()千克。

  ①0.8②8③800

  (6)把5044900万保一位小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是()亿。

  ①5044.9②504.4③504.5④50.4

  三、复习指导

  教材第110页的第7题。

  (1)5800万千米=()亿千米。

  ①相当于把5800万改写成()亿;

  ②方法1是”5800“的末位是万位,向左数依次是”万“、”十万“、”百万“、”千万“,所以5800万千米=0.58亿千米;方法2是先进行数位分级,”5800“是万级上的数,最高位是千万位,所以5800万千米=0.58亿千米;方法3是先把”5800万“改写成”58000000“再改写成”0.58亿“,所以5800万千米=0.58亿千米。

  ③其它三个小题依此类推。

  (2)384400千米≈()万千米(保留一位小数)。

  先把”384400千米“改写成”38.44万千米“,再”四舍五入法“保留一位小数进行改写。即:

  384400千米≈38.4万千米

  四、布置作业

  教材第110页的第7-9题。

四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单名数和复名数,在明确各种计量单位和单位间进率的基础上,会进行简单的名数改写。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和归纳概括的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单名数与复名数改写的方法,熟练的进行单名数与复名数改写。

  教学难点

  熟练的进行时间单位单名数与复。

  教学步骤

  一、铺垫导入

  1、填空:1米=xx厘米1公顷=xx平方米1时=xx分1吨=xx千克

  2、导入:【演示动画“名数的产生”】他们俩到底谁高?同学们想不想给他们做个裁判呢?好,老师一起帮助你们解决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名数、单名数、复名数

  (1)引导学生观察刚才两位小朋友所说的1米30厘米,125厘米,32千克,30.4千克这些数有哪些特点?(即有数又有单位名称)

  教师指出:在计量长度、面积、重量、时间时,得到的`数都带有单位名称,如1米30厘米,125厘米,32千克,30.4千克……等。通常把量得的数和单位名称合起来叫做名数。

  (2)观察同学们说出的这些名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测量的结果,有数有单位;不同点:有的名数只带有一个单位名称,有的名数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位名称。)

  教师明确指出:带有一个单位名称的名数,叫做单名数;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名称的叫做复名数。

  (3)让学生分别举出单名数和复名数的例子。

  2、教学例1

  (1)出示例1 3米=厘米

  教师提问: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米=100厘米)

  3米是多少厘米?5米是多少厘米?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说明:由米到厘米,是从高级单位到低级单位,要用高级单位前面的数乘以进率。

  学生讨论:比较转化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单位名称变了,数的大小变了,实际的多少没变。)

  让学生举出几个由高级单位转化为低级单位的例子。

  (2)教师出示2吨50千克=千克

  教师设问:这几道题目与上面的题目相比有什么不同?(是复名数改写成单名数。)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怎样将复名数改写成单名数?

  学生汇报:你是怎样想的?

  使学生明确:首先把2吨变换成千克数,因为1吨等于1000千克,所以2吨=1000×2=20xx千克,再加50千克,就等于20xx千克。

  (3)4千米180米=xxx米7米6厘米=xxx厘米

  补充:

  5平方米2平方分米=xxx平方分米5时30分=xxx分3日12时=xxx时

  (4)引导学生总结:由高级单位名称改定成低级单位名称时,要用高级单位的数乘以进率,再加上低级单位的数。

  3、教学例2

  出示例2:5000平方米=xx公顷375分=xxx时

  (1)引导学生观察:从这两道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提问:低级单位的名数能否转化为高级单位的名数呢?

  小组讨论交流:应该怎样改写?

  学生汇报: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教师说明:

  ①因为1000平方米=1公顷,50000平方米有几个10000平方米,所以5000÷10000=5公顷,就是把平方米改写成化顷数,要除以进率10000.50000平方米=5公顷

  ②因为1时=60分,375分中有几个60分就是几时,就是用375除以60,商6余15,所以375分改写成几时几分,要除以进率60.375分=6时15分

  同桌讨论:比较转化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单位名称变了,数的大小变了,实际的多少没变。)

  让学生举出几个由低级单位转化为高级单位的例子。

  教师归纳方法:用低级单位的数除以进率,商就是高级单位的数,余数就是低级单位的数。

  (2)练一练

  6090克=xxx千克xxx克420时=xx日xx时

  490秒=xx分xxx秒20xx毫米=xxx米xxx厘米

  4、引导学生概括名数改写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刚才这两个小朋友谁说得对呢?你能用两种方法说明吗?

  2、18平方米=xxx平方分米6米45厘米=xxx厘米

  5千米300米=xx米3时20分=xx分

  2千克80克=xx克2日16时=xx时

  120000平方米=xx公顷7600千克=xxx吨xxx千克

  1070毫米=xx米xx厘米3004米=xxx千米xxx米

  4000公顷=xx平方千米678秒=xx分xx秒

  50个月=xx年xx个月

  2、比较大小

  2小时15分——215分3米5厘米——350厘米49千克——4090克

  7米20厘米——720厘米3吨——300千克184时——7日10时

  3、解答下面题目

  (1)4辆卡车共运了8吨400千克的货物,平均每辆卡车运多少货物?

  (2)王刚从家到图书馆用了1小时10分,他行了4千米200米,他平均每分钟行了多少米?

  (3)一根绳子用去了3米5厘米后,剩下的比用去的2倍多4分米,这根绳子长多少米?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3、还有什么疑问?

  4.刚才这两个小朋友到底谁重呢?30.4千克与32千克哪个更重?在今后的课堂上我们将继续学习.

  五、布置作业

  1、一种播种机的宽度是4米。用拖拉机牵引,每小时行5千米,可以播种多少公顷?

  2、每人每天大约吃食盐6克。一个食堂有240人吃饭,一个月(按30天计算)大约需要食盐多少千克?

四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结合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结合律。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1、多媒体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1)找出信息解决问题。 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多媒体展示线段图:根据学生列出的不同算式,表示三天路程的线段先后出现。

  问:通过线段图的演示,你们发现什么?(不论哪两天的.路程先相加,总长度不变。)

  我们来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连加的算式,可以怎样计算:

  比较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200

  =288 =288

  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

  出示(88+104)+96○88+(104+96),怎么填?

  (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4)用符号表示。(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____+(____+____)

  (a+b)+c=____+(____+____)

  (5)问:①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

  ②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二、练习练习

  1、完成P18做一做2。

  2、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 里填上适当的数。

  287+129+118=287+( +118) (32+47)+65=32+( + )

  3、教材练习五

  三、小结

  1.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

  2.这些运算定律是怎样发现、归纳的?

  板书设计 加法结合律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104+96 )

  =288 =88+200

  =288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四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巩固练习--教材第20-21页练习五3-8题与15。

  教学目的: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较容易的三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灵活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混合练习

  1.做练习五的第4题。

  请一位学生读题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这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计算步骤,然后让学生自己解答。教师巡视,看看有没有不同的解法。如果有不同的解法,教师把它们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讨论一下两种解法都对不对,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灵活的解题能力。如果没有不同的解法,教师可启发学生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己找出另一种解法,集体讨论、订正。

  2.做练习五的第5题。

  先请一位学生读题,说一说题里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然后教师提问,指名让学生回答:

  要想求出平均每人做几朵花,先要求出什么?(先要求出两个班一共做了多少朵花。)

  能不能直接求出两个班一共做了多少朵花?(不能。)

  还要先求出什么?(先求出二班做花的朵数。)然后让学生独立解答。注意发现和鼓励学生想出的'不同解法。

  3.做练习五的第6题。

  教师可出示第6题的挂图:请一位学生读题后,教师借助图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弄清楚“甲、乙二人同时从同一地点向相同的方向出发。”是什么意思。

  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这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接着教师提问,指名让学生回答:

  要想求出2小时后二人相距多少千米,先要求出什么?(先要求出甲、乙2小时后各行了多少千米。)

  能不能直接求出?(不能。)

  还要先求出什么?(先求出乙骑摩托车的速度是多少。)

  那么,这道题应该怎样列式解答呢?(20×3×2-20×2=80)

  让学生自己列式解答,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

  教师提问:这道题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可以先算出什么,再算出什么?

  引导学生想出可以先算出甲、乙二人每小时相距多少千米,再算出2小时后二人相距多少千米。

  教师让学生自己试着列式计算。(20×3-20)×2=80

  做完以后,集体订正。

  教师提出问题:上面两种解法,哪一种更简便一些呢?(第二种解法更简便一些。)

  二、增加条件的练习

  1.做练习五的第7题。

  请一位学生读题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题里的条件和问题,怎样列式计算。然后,教师提出问题:

  这是一道需要几步计算的应用题?(两步。)

  你能改变题里的条件,使它变成一道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吗?

  教师要求学生:想一想,应该怎样改。引导学生想出只要把原题中的一个直接条件变成间接条件就可以了。(例如:把“五月份生产了2199件”改为“五月份比四月份多生产359件”或者把“四月份生产了1840件”改为“四月份比五月份少生产359件”。)

  教师让学生把自己改成的三步题,在自己的作业本上解答出来。解答之后,可指名让学生说一说两步应用题与三步应用题的区别,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三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做练习五的第8题。

  请一位学生读题后,教师可出示这一题的示意图: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使学生明确:这是一道连续两问的应用题;要想求出扩建以后的操场面积,应该先求出扩建以后操场的长和宽;要想求出扩建以后操场的面积比原来增加了多少,只要用扩建以后的操场面积减去扩建以前的操场面积就可以了。然后,让学生自己列式解答。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试做第15题。

  先让学生自己读题,理解题意,然后让学生试着编题、改题。首先编一道完整的一步应用题:一辆汽车3小时行105千米。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之后,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如加条件、改变条件的叙述方法、改变问题等,把这道一步应用题改编成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再改编成一道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如两步应用题:一辆汽车3小时行105千米,一辆自行车每小时行15千米。这辆汽车比自行车平均每小时多行多少千米?三步应用题:一辆汽车3小时行105千米,一辆自行车4小时行60千米。这辆汽车比自行车平均每小时多行多少千米?)

  三、作业

  练习五的第3题。

四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

  1、巩固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的试商方法,熟练掌握试商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试商的水品。

  2、在试商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基本的计算方法。

  3、联系生活实际综合不同内容的知识,让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试商水平,以试商为基础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POWERPOINT课件一份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1、口算下面各题

  44÷4 90×60 16×6

  270÷60 15×4 46÷2

  95÷5 180÷30 720÷30

  2、连线题 一、

  1、教学P7第4题

  (1) 先出示第一行指名学生口答结果,其余同学判断;

  (2) 出示第二行和第一行一样完成;

  (3) 引导学生观察第一行和第二行在运算时的区别,总结出下面一行的题目计算时要注意用个位相乘的时候满10应该向前一位进一的。

  2、教学P7第5题

  (1) 出示题目,先让学生根据题意估计积最接近于哪个数,把结果用线连起来。

  (2) 集体交流估算结果,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每一题是怎样估算的?【只要表达的意思是把两位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来相乘。】

  (3) 教学P7第6题 帮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基本口算方

  3、试商并计算

  4、解决实际问题

  5、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1) 逐个出现引导学生讨论,应该把除数看作多少来试商,商应该是几位数?试商结果是多少?(说明自己的理由,指名回答)

  (2) 试商结束后,让学生分组完成上面一行,指名3位学生板演,最后集体交流。4、教学P7第7题

  (1) 让学生默读题目,理解题意;

  (2) 交流理解的结果,然后让学生列式交流后解答;

  (3) 求出每天生产水泥多少吨,后引导学生观察下半题,理解 “照这样计算”的意思,引导学生发现求解“天数”的数量关系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时间

  (4) 找出计算方法后,引导学生说出试商的结果,并指名说说是怎样想的,然后把结果计算出来。

  (5) 结果计算出来交流后,让学生观察表格,并总结出生产水泥的吨数越多,需要的天数也就越多。

  6、 教学P7第8题开放题。

  (1) 先让学生阅读理解题意,然后引导学生明白怎样来解决问题,既要用试商的方法来进行计划;

  (2) 同桌活动,然后组织交流;

  (3) 拓展开来,寻找最佳方案的方法三、简单总结练习中出现的关键性知识点

  四、完成课堂作业 完成第6题第二行

  课后感受

四年级数学教案9

  学习目标:

  1.经历观察、探究、发现、验证的过程,发现并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进一步体会归纳思想。

  2.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3.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习重点:

  3的倍数的特征。

  学习难点:

  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学习准备:

  课件等。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提问:谁来说一说什么样的数是2的倍数?什么样的数是5的倍数?

  并出示习题。

  二、新知探究

  1.引导观察,调整思路。

  (1)下面各数中,哪些是3的倍数?

  21 42 63 84 15 36 57 78 99 11 32 53 74 95 26 47 68 89

  (2)你能从个位上找出一个数是3的倍数的特征吗?从十位上呢?

  (3)学生讨论发现:这两组数个位上分别为1—9,但第一组的数均是3的倍数,第二组的数都不是3的倍数,因此,无法从个位或十位找出是3的倍数的特征。

  (4)通过观察发现是不是3的倍数,已不再取决于个位或十位上的数字了,必须探索新的解决办法。

  2.组织活动,探索规律。

  (1)请你从1、2、3、4、5、6六张数字卡片中挑出其中三张,排成是3的倍数的三位数,你能排出多少个?

  (2)讨论:从上面这些三位数中,你能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吗?

  (3)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只同所选的数字有关,而与数字的排列位置无关。选三张卡片组成是3的倍数的三位数,除选(1,2,3)外,还可选(1,3,5),(2,3,4),(2,4,6),(3,4,5),(4,5,6)。

  (4)小结。

  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3.揭示特征,加深理解。

  (1)利用这一题还可进一步让学生思考:如果用这六张卡片组成一个六位数,这个六位数一定是3的倍数吗?

  (2)谁能想出更简便的方法来判断?(把每一个数位上是3的倍数的数划去,全部划完,说明这个数是3的倍数)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后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数学教案10

  第1教时(总第1教时)

  教学内容:三步式题--教材第1页例1,做一做题目及练习一1-2题。

  教学目的:

  1.初步掌握括号内含有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能够计算较复杂的三步式题。

  3.培养学生类推能力及计算能力。

  4.教育学生计算和做事要仔细认真。

  教学重、难点:理解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准确计算三步运算式题。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练习(卡片)

  32+30÷342×380÷16+12

  12×5-60÷28×5×10120÷4×5

  2.说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卡片或投影)

  130-100÷5×3

  (43+57)×(28-21)

  同桌各选一题,互相说一说:题中含有哪些运算,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说出为什么按这样的顺序进行计算?

  订正并强调: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含有括号的算式,要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

  3.计算:32+540÷18100-(32+30)

  同桌互说运算顺序,并口算出结果。

  二、探究新知

  1.引入新课

  观察刚才的两道题,能不能把这两道题合并成一道式题呢?(教师边提问边用色笔在30和540÷18下面划上线。)

  学生组题,教师板书:100-(32+540÷18)

  指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混合运算的例题1。

  板书课题:混合运算例1

  2.对照例1与复习题,讨论:例1与以前我们学习过的混合运算题有什么不同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得出结论:例1的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

  教师引导:这道题中的小括号内含有除法和加法两级运算,应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呢?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3.学生自己直接试做例题,做完后同桌对照,并互相订正。

  4.指名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过程,形成板书:

  例1100-(32+540÷18)

  =100-(32+30)

  =100-62

  =38

  5.讨论,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式题,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汇报,进一步明确: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式题,先算括号内的乘除法,再算括号内的加减法,最后算括号外的运算。

  6.教师指出:像这样的题目,计算时可以把括号内的两步计算省略一步,直接写出括号内的计算结果即可。教师在“100-(32+30)”外围画上虚框,表示计算时可以省略。

  7.反馈练习(第1页做一做)

  同桌同学每人选一题,先用铅笔在第一步运算的算式下画横线,再与同桌互相说一下每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然后计算。集体订正。

  三、巩固发展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2.判断下列计算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改正过来。(投影逐一出示)

  72÷(6+3×2)72÷(6+3×2)72÷(6+3×2)

  =72÷9×2=72÷6+6=72÷12

  =72÷18=12+6=5

  =4=18

  通过订正,强调:在计算时,除要注意运算顺序外,还要注意计算的准确性。

  3.变式练习:说出运算顺序,并口算出计算结果。(投影出示)

  48÷4+2×4

  然后利用抽拉投影片在式子的不同部位加上括号,分别形成:

  (48÷4+2)×4

  48÷(4+2)×4

  48÷(4+2×4)

  [通过变式练习,使同学们进一步强化三步式题的运算顺序,并体会括号具有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

  四、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了什么?注意什么问题?

  五、布置课堂作业:练习一第1题,左右两组中任选一组,课堂内完成。

四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了解假分数的分类,理解和掌握假分数与整数互化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

  1、引入:

  (1)学生任意出几道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学生练习完成(要求:结果是假分数)。

  (2)评议学生的练习。

  2、假分数的分类。

  (1)得到的'答案由学生观察分类。

  (2)学生汇报,并说明分类的理由。

  一类:分子是分母的倍数

  二类:分子非分母的倍数

  3、假分数化整数

  A:活动1

  1)将分子是分母的倍数一类,用图表示出来;

  8/4--

  3/3--

  21/7--

  2)展示自己的图示;

  3)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4)写出这些假分数对应的整数;

  B:活动2

  1)填空:课本P27-2

  2)反馈;

  C:请你总结一下假分数化整的方法;

  4、画出不同的图示方法表示整数“1”的分数,写出分数。

  1)画图;

  2)写分数;

  3)交流;

  4)怎样将“1”转化成假分数,方法是什么?

  5)“2”怎么化成假分数呢?你有什么办法?

  6)交流;

  7)验证;

  5、问:怎么把整数化成假分数?

  6、学生练习;

  1)课本:P28-5;

  2)交流;

  7、总结:这节学了什么?

  7、作业:课本P28-练习与应用;交流。

  8、课结束。

四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应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把一个数扩大或缩小10、100、1000倍。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应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教具准备;投影片或小黑板若干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把2.86改写成下面各数,它的大小各有什么变化?

  28.60.2862860.0286

  指名让学生说-说,改写每一个数后,原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2.填写下表。

  填表之前,要让学生说一说“扩大”和“缩小”各是什么意思。各是用什么方法计算。(小黑板)。

  二、学习新知

  教师:我们在第六册已经学习过,把一个数扩大10倍、100倍和1000倍,就把这个数乘以10、100、1000。把一个数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就把这个数除以10、100、1000。根据我们刚刚学习的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把一个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小数点各要发生什么变化?把一个数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小数点各要发生什么变化?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两种情况。

  1.学习例2。

  教师出示例2;把0.08扩大10倍、100倍、10000倍,各是多少?

  请-位学生读题后,教师提问:把0.08扩大10倍是什么意思?

  教师板书:0.08×10=

  教师:根据我们学过的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0.08扩大10倍,只要怎样做就可以了?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0.08×10=0.8

  接着,教师再提问:把0.08扩大100倍是什么意思?

  教师板书:0.08100=

  教师:谁能说出得数,并且说-说是怎样做的,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教师板书:0.08×1000=

  应该怎样做?为什么?(把小数点向有移动三位,因为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00倍。)

  那么怎样移动呢?得数是多少?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说明:小数点向右移动,如果小数部分不够,要在末位数的右边添“0”补足数位。所以0.08扩大1000倍是80。

  教师板书:0.08×1000=80

  教师:从上面三个算式和我们刚才的讨论,你能概括出什么规律来吗?同桌先小声地讨论一下。

  指名让几位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要把一个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位数不够时,要用“0”补足。

  2.练习。

  教师出示第61页“做-做”中的第1题。

  0.428,分别指名让学生说出它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后的得数,并且说一说是怎样扩大的。

  3.5,先让学生独立在课堂练习本上做。然后指名让学生读自己的得数,说一说是怎样做的,小数部分不够要怎么办。集体订正。,3.学习例3。

  教师出示例3:把43.7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

  请一位学生读题后,教师提问:把43.7缩小100倍是什么意思?

  教师板书:43.7÷100

  教师:根据我们学过的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把43.7缩小10倍,只要怎样做就可以了?(把43.7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43.7÷10=4.37

  教师:那么,把43.7缩小100倍,是什么意思?

  教师板书:43.7÷100=

  把43.7缩小100倍,只要怎样做就可以了?得数是多少?

  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板书:43.7÷100=0.437

  接着,教师板书43.7÷1000,然后提问:

  43.7÷1000是什么意思?(:把43.7缩小1000倍)

  应该怎样做?为什么?(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因为小数点向友移动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00倍。)

  那么,怎样移动呢?43.7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整数数位不够,该怎么办呢?想一想,我们在小数点向右移动位数不够时,要用“0”补足,这里可以怎样做呢?

  指名让学生讨论一下该怎样做,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板书:

  43.7÷1000=0.0437教师:从上面三个算式你能概括出什么规律来吗?同桌的同学可以小声讨论-下。

  指名让几个同学发言后,教师总结:要把一个数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二位、三位......位数不够时,要用“0”补足。

  4.练习。

  教师出示:“做一做”中的`第2题。

  93.5,分别指名让学生说出把它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后的得数,并且说一说是怎样缩小的。当整数数位不够时,要怎么办。

  600,教师可先提问:这个整数的小数点在哪里?然后先让学生独立在课堂练习本上做教师行间巡视。指名让学生说一说算出的结果。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四的第4题。

  让学生独立做,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做完以后,集体订正所有题目。

  2.做练习十四的第5题。

  让学生独立做,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

  四、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应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把一个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的方法:只要把这个数的小数点向右(或向左)移动一位、二位、三位,......就可以了,位数不够时,要用“0”补足。

  五、课外作业

  练习十四的第6、7、8题。

  板书设计:例2:把0.08扩大10、100、1000倍,各是多少?

  0.08×10=0.8

  0.08×100=8

  0.08×1000=80

  例3:把43.7缩小10、100、1000倍,各是多少?

  43.7÷10=4.37

  43.7÷100=0.437

  43.7÷1000=0.0437

  课后附记:

四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搞清发展的“归一”和“归总”、“正归一”和“反归一”、“正归总”和“反归总”各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及相互的联系和区别,提高解答应用题能力,并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提出目标

  同学们:这节是练习课,通过练习要求大家根据“归一”、“归总”应用题的各种数量关系进行正确解答计算。

  (二)基本训练

  1.同学们到茶场采茶叶,第一小组5人采茶叶450克,照这样计算第二小组8人可以采茶叶多少千克?(投影)

  (1)问:要求第二小组8人可以采茶叶多少千克?必须先知道什么?

  (2)学生练习解题,校对答案。

  2.“练习十六”第1题。

  (1)读题:比较与刚才做的题的异同?

  (2)要求“可以比第一组多采茶叶多少千克”必须先求什么?怎样回答?

  (3)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列式。

  450÷5×8-450450÷5×(8-5)

  3.“练习十六”第2题。

  (1)问:要求“剩下的要修多少天才能完成”必须知道哪两个数量,怎样求?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列式:

  (900-375)÷(375÷5)

  (3)把问题改成“照这样计算,再修7大可以修好,这段公路长多少米”怎样列式?

  (4)引导学生列式,板书:

  375÷5×7+375或375÷5×(7+5)

  (5)讨论:比较两题的异同点?

  (6)归纳:共同点是两题都是归一应用题,都是先求每份数;不同点是第四小题是反归一求份数,第二小题正归一求总量。

  4.“练习十六”第3题。

  (1)读题、理解题意。

  (2)讨论比较两小题的异同点?

  (3)归纳:两小题的共同点是两题都是归总应用题,都是先求总量是多少;不同点是第四小题求“几天可以完成”是份数;第二小题求“每天要加工多少个零件”是每份数。

  (4)学生列式解答,教师巡视,辅导学生。

  (5)投影,学生作业,校对,改正错误。

  (三)课堂作业:“练习十六”第4题。

  (四)课堂总结

  发展型的归一应用题和归总应用题是在基本的归一和归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基础上进行解答的.,同学们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要注意分析比较其中的异同点,然后确定解题的步骤。

  (五)作业:《作业本》第52页(五十二)。

四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学习画垂线,认识点到垂线的距离。(课文第66页的例2、练习十一中的地3、4的相应小题,第5、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最短。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3、通过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画垂线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线。

  教学难点:准确的画出垂线。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最短。

  教具准备:三角板、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回忆一下,你记得什么叫垂直吗?

  2、看我们的数学书,每两条边都是怎样的?怎样用三角板画垂线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画垂线。

  板书课题:画垂线

  二、探究新知

  1、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三角板上有一个角是直角,通常可以用三角尺来画垂线。

  1)先画一条直线。

  2)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出的直线就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直角顶点是垂足)。

  强调:让三角板的直角顶点落在给定的这点上;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画线前让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通过这个已知点。一般用左手持三角板,右手画线。当要求直线通过其一点时,要考虑到笔画的粗细度,三角板的边与已知点之间可稍留一些空隙。

  2.教师讲解示范后,学生自己动手尝试着画一个,然后互相交流一下。

  1)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垂线,该怎么画呢?

  学生动手尝试,小组内交流。

  2)直线外一点A与直线上任意一点连接起来,可以画出很多条线段。

  学生独立的画出几条线段,其中包括一条垂线。

  小组内研究交流:这几条线段在长度上有什么特点?

  小结: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三、巩固练习

  1、68页4题画一画。

  2、69页5题。我们在测定跳远成绩时,怎样测量比较准确呢?为什么?

  3、69页6题怎样修路最近呢?

  3、你能用一把直尺和一个量角器画一条直线的垂线吗?

  四、课堂小结:通过学习画垂线,你有什么体会?

  五、作业:练习画垂线。

四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姐、弟二人的邮票的张数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解形如2x-x=3这样的方程。

  3、在列方程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下面请同学们看图上的信息:

  谁能说一说图上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谁能根据这些信息找出等量关系?

  分组讨论:

  小组汇报:

  先画线段图。

  根据姐姐的张数+弟弟的张数=180这个等量关系列方程:方程的格式可以这样写:

  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姐姐有3x张邮票。

  x+3x=180想:一个x与3个x合起来就

  4x=60是4个x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张邮票,姐姐有135张邮票。

  二、拓展延伸: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如果利用姐姐比弟弟多90张的条件,可以怎样列方程呢?

  一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谁能说一说你是根据哪个等量关系列的方程。

  小结:在列方程的.过程中,由于有两个未知数,需要选择设一个未知数为x,在根据两个未知数之间的关系,用字母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在解方程的过程中,比如:需要用到“一个x与3个x合起来就是4个x”。

  三、运用新知,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第100页试一试:

  选两题进行板演

  第101页试一试:第二题:

  生列方程,说等量关系。

  这一题可以列出两个不同的方程。

  第101页试一试:第三题,第四题

  生说等量关系列方程。

  四、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四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数学教案11-02

四年级数学教案08-16

四年级趣味数学教案01-15

四年级数学教案11-07

四年级小学数学教案10-23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07-21

四年级数学教案【荐】11-30

【精】四年级数学教案12-01

【热门】四年级数学教案12-02

四年级数学教案【热】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