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三年级数学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4-06-18 09:18:26 三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荐]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荐]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测量第一课时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估计实际测量

  数学书的长

  数学书的宽

  数学书的厚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

  板出: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26

  板出:1厘米=10毫米

  七、巩固发展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第二课时

  分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二、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

  板出: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4、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5、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三、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四、用分米量

  1、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五、巩固发展

  1、练习一的第三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2)一张床长5分米()

  (3)小明高14分米()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3、填空:

  5分米=()厘米=()毫米30毫米=()分米

  40毫米=()厘米=()分米2米=()厘米

  第三课时

  千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过程:

  一、认识千米

  1、学生汇报到路边观察到什么。

  2、出示老师制作的第一块路标,让学生理解、体会从某路口到南宁市外环线6千米的含义,3、让学生看书第七页的例三,理解到叶镇21千米、灵山23千米的意义。

  4、小结: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二、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师:从某路口到南宁外环线6千米,那么你是否知道从某路口到那里大约是1千米,1千米又有多长呢?

  生:想

  师:从某路口到某处就是1千米,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200米,5圈就有1千米。

  1、让学生到运动场看一看跑道,想一想5圈约有多长。

  2、让学生动手测量1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

  汇报板出:1千米=1000米

  3、举出例子说一说在我们生活周围有1千米长的物体吗?

  一、复习

  1、让学生说说1千米有多长,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呢?

  2、填空:

  1千米= ()米1米=()厘米

  1米= ()分米1分米=()毫米

  二、学生实践(把全班学生分为10个小组进行测量)

  1、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走一走,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00米有多远。

  3、汇报:

  (1)请学生说一说你走了100米你走了几步,如果你走1000米大约走了多少步。

  (2)提问;一个小组量出100米,10个小组一共量出多少个100米?是多少千米?

  (3)让学生讨论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是非曲直千米。

  4、体验1000米有多远。

  第五课时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出示情景图:

  师:师:今天我们一起去数学王国旅游好吗?(出示小精灵和数学王国,图,小精灵说:欢迎聪明同学来数学王国游玩!)

  2、选钥匙开门(先出示第一道门,再出示第二道门,然后出示第三道门)

  第一道门:小精灵:这扇门有二把锁,(二把锁分别标上:400厘米,5分米)下面这里有很多把钥匙(4分米、4毫米、5毫米、4米、50毫米),你会选钥匙开锁了吗?能说说为什么?

  第二道门:小精灵:这扇门同样有两把锁(两把锁分别标上:3千米、5000米),下面这里有4把钥匙(3000米、300米、5千米、50千米)

  你会选吗?你知道为什么吗?

  小结把千米和米之间换算的方法。

  第三道门:锁上标有5千米-20xx米、1000米+4千米

  6把钥匙分别是:3千米、5千米、3米、5000米、5米、3000米。

  让学生先选后说想法。

  二、巩固、运用(出示数学王国里的数学景象)

  1、看一看大树有多高。(把教材第八页的做一做设计成填写大树的`高度)

  2、同学们来到双胞胎村,有好多小朋友来到村口迎接同学们,请同学找一找,谁跟谁

  是同一胞。

  3、摘苹果(出示苹果树,树上挂有很多苹果,每个苹果写上带有长度单位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

  4、好客的小朋友们带同学们到数学奥宫去玩,数学奥宫距离双胞胎村200千米。他们早上8时乘汽车出发,汽车平均每小时50千米,中午12时能到达吗?

  三、全课总结

  让学生说说你游数学王国你的有什么收获!

  第六课时

  吨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2、学会换算质量单位。

  3、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这些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教学难点:学会估计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猜一猜物体的质量

  (1)老师手里握着一枚胸花,让学生猜一猜,老师手里有什么,并估测它的质量。

  (2)、猜一猜老师约有多重。

  (3)、再猜一猜一头牛妈妈、一匹马爸爸、一头猪姐姐、一只熊哥哥约重多少千克?

  2、讲故事

  师:这些动物们都住在美丽的森林村,森林村是在一条河岸上,这条河,河水很清,在河对岸也有一个村庄,这个村庄住着白兔、小猴等动物,??。

  3、认识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师:(1)牛妈妈、马爸爸、猪姐姐、熊哥哥能一起过桥吗?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十一页,看第十一页的例6。

  (2)各学习小组议一议,这四只动物能一起过桥吗?为什么?

  (3)汇报;

  4、小结:(1)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

  (2)1吨=1000千克

  5、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二、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例7

  2、汇报

  3、总结单位名称的换算方法。

  三、巩固、运用新知

  1、让学生说一说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

  第七课时

  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牢记单位之间的进率。

  2、能联系生活,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这些数学知识。

  4、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能联系生活,说出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的长度。

  2、复习质量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质量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克、1千克、1吨有多重?

  二、联系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数学

  (一)自学课本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1、学生看书第十四页的内容。

  2、各学习小组交流,你看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

  师:请各小组代表汇报你们组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组发现一辆汽车限载重量8吨,??。

  (二)学生汇报社会调查情况

  师:请同学们汇报这两天来你通过什么方法,发现生活里存在我们学过的长度和质量知识。

  生1:我爸开摩托车的速度一般是每小时40千米,我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是2千米。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探索、对比观察,初步感知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观察类推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索的学习理念,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

  学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一、复习准备。

  填空

  1、7/8的分数单位是()。

  2、5/9里面有()个1/9。

  3、4/7里面有4个()。

  4、3个1/5是()。

  5、5个1/5是(),1里面有()个1/4,有()个1/8。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主题情境图,让学生观察,说说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问题1:哥哥、妹妹共吃了这块西瓜的几分之几?

  问题2:哥哥比妹妹多吃了这块西瓜的几分之几?

  问题3:这个西瓜还剩几分之几?

  三、探究新知。

  1、解决问题

  1:哥哥、妹妹共吃了这块西瓜的几分之几?

  (1)列式:2/8+1/8=

  (2)试做,同桌交流计算方法。

  (3)汇报:2个1/8加1个1/8是3个1/8,就是3/8

  (4)师用课件演示2/8+1/8的计算过程,让学生理解分数加法的算理。

  (5)练一练:2/8+5/8= 2/6+3/6=

  观察式子中的`分子分母,你发现了什么呢?

  小结: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2、解决问题

  2:哥哥比妹妹多吃了这块西瓜的几分之几?

  (1)先让学生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再交流是怎么计算的。

  (2)汇报:2个1/8减1个1/8是1个1/8,就是1/8。

  (3)练一练:4/6-3/6= 5/9-2/9= 6/7-3/7=

  观察式子中的分子分母,你发现了什么呢?

  小结:同分母的分数相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3、解决问题

  3:这个西瓜还剩几分之几?

  (1)师:怎样列式?一个西瓜该用多少来表示?

  (2)列式:1-3/8=

  小组思考并讨论:怎样计算?

  (3)汇报交流:1看作8/8来计算。

  (4)师用课件演示1-3/8的计算过程,让学生理解1减几分之几的算理。

  (5)练一练:1-1/4= 1-2/7=

  小结:1与分数相减,1可以看作是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

  4、看书第99-100的例

  2、和例3质疑。

  四、括展应用。

  1、做课本练习二十三的第1、2、3题。

  2、一张长方形色纸,小红做小旗用了3/7,剪纸花用了2/7,用去了这张的几分之几?还剩几分之几?

  3、有几种填法?

  ()/9+()/9=8/9()/8-()/8=1/8

  五、归纳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分数加减法怎样计算?为什么?你还有什么疑问?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教材第47~49页整理和复习、练习十。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梳理所学内容,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计算能力,培养初步的整理、归纳能力。

  2、进一步体会学习计算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体会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养成认真计算、自觉验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进一步掌握万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难点:学会整理知识。

  【教学过程】

  一、小组互动,再现回忆

  1、出示整理和复习第1题,提问引入复习。

  (1)这是我们学过的三位数加三位数,你知道哪些算式中的个位相加不需要进位?哪些算式中个位、十位都要进位?

  (2)计算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小组内议一议,说一说,再指名回答问题,然后教师归纳出万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

  (3)算一算。

  学生独立练习,同时指名板演。

  2、出示整理和复习第2题,提问:

  (1)这个单元我们除了学习万以内数的加法,还学习了哪些知识?

  (2)想一想,哪些算式中的十位相减不需要退位?哪些算式中个位、十位相减都要退位?计算时要注意哪些问题?怎样检验自己算得对不对?小组内讨论交流,说一说,议一议,再指名回答,师归纳出万以内减法的计算法则和验算加、减法的方法。

  (3)算一算,并从以上的加减法算式中各选一个验算。

  3、出示整理和复习第3题。

  (1)两小题有什么不一样?指名回答。(第(1)小题要计算出准确得数,第(2)小题估算就行)

  (2)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检查。

  (3)订正时针对第(2)小题各式,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的?小组内交流,小组代表回答估算方法。教师归纳万以内的加减法估算的方法。

  (4)第(3)小题: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要求什么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小组讨论交流,互相说一说,由小组代表汇报。

  二、归纳整理,构建知识网络

  本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对知识板块进行梳理、归纳、小结。

  然后小组代表汇报整理结果。

  三、复习提高

  1、练习十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然后引导反馈,集体订正。

  2、练习十第2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注意所求的`问题不一样,需要的信息也不一样。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最后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集体订正。

  3、练习十第3题。

  仔细检查,这几个竖式算得对吗?错在哪里?小组交流后,学生在教材上修改。

  4、练习十第4题。

  学生独立练习,指几个学生板演,然后以1000-7为例,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集体订正。

  5、练习十第5题。

  先说说每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小组交流。指名回答运算顺序。

  然后学生独立练习,强调要注意运算顺序。

  6、练习十第6题。

  用500元可以买哪些商品?小组讨论交流后完成,小组内交流检查。

  7、练习十第7题。

  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选择合适的策略来解决。

  学生独立练习,完成后小组内交流检查。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的复习整理,你有哪些收获?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第4课时 分数的初步认识练习

  教学内容:

  课本第95页练习十一第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含义,能说明简单分数的组成,进一步掌握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能正确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并解决简单的分数加减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分数知识间的联系,能说明比较分数大小的理由,说明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计算的思考过程,加深对分数含义的理解。

  3.使学生感受分数知识的掌握程度,逐步形成学习数学的信心,具有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数的含义及母相同的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分数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今天我们来练习认识过的分数的有关知识,让大家进一步了解分数表示的意思,能比较分数的大小,还能把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计算掌握得更好。

  二、分数的意义

  1、初步认识

  练习十一第1题

  让学生看看每个分数,在图里涂色表示这个分数。

  交流:怎样涂的,为什么这样涂?

  这里分母、分子各表示什么意思?

  指出:分数几分之几的意思,可以把一个图形按分母几平均分,表示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

  2、分数的组成

  做练习十一第2题出示第2题,让学生看图填空

  交流:你是怎样填的?指出:每个分数都表示它有几个几分之一。

  板书:每个分数都表示有几个几分之一

  口答:2个1/3是( ) 4个1/7是( )

  5/9里有( )个1/9 7/10是( )个1/10

  3、分数大小比较

  ①练习十一第3题

  让学生根据图意填空,互相说说是怎样想的。

  指出:比较分数的.大小,可以用图上表示分数的涂色部分比出大小,还可以看分母相同时,比较各有几个几分之一。

  板书:分母相同,分子大的比较大;分子都是1,分母大的反而小。

  ②做练习十一第4题

  要求想想魅族分数可以怎样比?前两组和后两组的比较方法有什么不同

  三、简单的加减

  1、做练习十一第5题让学生计算得数并填写,指名两人板演。

  问:分母相同的分数,怎样计算加法和减法?

  2、做练习十一第6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而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2. 5 5 7 9

  3. > >

  4. < > < >

  5.

  6. = - =

  教学反思:

  有人说练习课最能看出教师平时对学生的训练是否到位。数学课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练习课更是找不到什么好的方法,如果在课堂上用不同的方式,只能是流于形式不能达到实效。

  练习课就是对于前一节的巩固练习。只有对知识掌握熟练学生才能得心应手,可是学生的不同步就使得课堂教学处于停滞状态。因此提出了一些对转变学习方式有利的课程观念,如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过程。在这些新的课程理念下,要确立新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P52

  教学目标:

  1、会利用面积公式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2、提高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巩固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谁来说一说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生:

  长方形面积= 长╳宽 也可以用字母公式来表示:S长=a×b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S正=a×a

  二、基本应用

  画出下列图形并计算面积。

  长方形:

  长为4厘米,宽为2厘米。

  长为8厘米,宽为1厘米。

  长为5厘米,宽为3厘米。

  边长为2厘米。

  边长为5厘米。

  (生在方格纸上画)

  生:4×2=8cm2

  长方形的面积为8 cm2 ……

  师生校对,强调单位名称。

  三、综合应用

  1、长方形的四条边总长为12㎝,它的面积可能是多少?

  生:尝试。

  师:长方形有几条长和几条宽?长与宽分别是多少?

  生:12÷2=6厘米,长是(xx)厘米、宽是(xx )厘米。

  师:12÷2=长+宽

  生:a=5厘米、b=1厘米。

  a=4厘米、b=2厘米。

  a=3厘米、b=3厘米。那就是边长为3厘米的正方形。

  师:计算出三种图形的面积。

  解:S长=a×b

  =5×1

  =5(c㎡)

  答:长方形面积为5平方厘米。

  解:S长=a×b

  =4×2

  =8(平方厘米)

  答:长方形面积为8平方厘米。

  解:S正=a×a

  =3×3

  =9(平方厘米)

  答:正方形面积为9平方厘米。

  师强调书写格式的.规范。

  2、想一想:

  (1)8平方厘米可以表示长是_____厘米,宽是_____厘米的长方形面积;

  面积是25平方米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__________。

  (2)用4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新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_____厘米,面积是_____平方厘米;如果把它摆成一排,这是是个__________形,它的长是_____厘米,宽是_____厘米,面积是_____平方厘米。

  3、一个长方形的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当它的长和宽都增加2厘米后,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四、总结。

  五、板书: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六、检测练习

  (一)判断

  1 10米比5平方米大

  2 正方形边长越长,面积越大

  3 一个长方形长10厘米,宽2厘米,面积为20平方厘米

  (二)应用

  1 一个长方形工地,长15米,比宽多8米,这块工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 用3个边长为2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面积十多少?

  3 在一张长9厘米,宽7厘米的长方形纸上剪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剩余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七、 反思: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基本掌握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口算和笔算。

  2、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借助实物操作形成“自己的算法”。通过讨论和比较,明确算理。

  教学重难点:

  在明确算理的基础上,基本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

  课前准备:

  口算卡片、幻灯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表内除法口算。

  出示口算卡片,视算。

  复习除法笔算的格式。

  9÷2=

  指名板演。提问各部分名称。

  导入新课。

  出示课题:除法。

  二、新授

  1、教学40÷2。

  出示场景图。

  观察场景图,说说知道了什么。

  出示第一个问题:平均每个男孩买多少枝?

  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40÷2

  2、教学46÷2。

  先自己想一想,结果是多少,然后告诉你的同桌。组织全班交流。

  明确:4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十,也就是20。出示第二个问题:平均每个女孩买多少枝?

  3、练习。

  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46÷2。

  4、教学笔算46÷2。

  先用小棒摆一摆,想一想结果是多少,然后和同桌交流。组织全班交流。

  明确:每人先分得2捆是20枝,再分得3枝,合起来是23枝。板书口算的想:40÷2=20 6÷2=3 20+3=23

  出示口算卡片,视算。选择几题说说算理。

  自学除法笔算的方法。

  指导笔算除法的`顺序和方法。

  提问:2为什么写在商的十位上?

  第二个4是怎么来的?

  第二个和第三个6分别是怎样来的?

  三、练习

  做做第1题。

  说明46÷2还可以用竖式来计算。

  板书2 46说明竖式的写法,以及在横线格上的位置。

  做想想做做第2题。

  课堂小结

  讨论并指名回答。

  作业

  直接写得数。

  写完后比一比每组两题在计算上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1)先独立做前两题。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比一比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完成后两题。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

  教材第86页例5。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所学知识将若干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周长最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2.学会拼周长最短图形的策略,并计算出最短周长。

  3.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如何拼成周长最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并能计算出这时的周长。

  难点:掌握拼周长最短图形的技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我们上节课研究了什么知识?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要怎么求?

  板书: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为什么乘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为什么乘4?

  2.计算下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3.今天就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出示例5。

  1.阅读理解。

  (1)默读例5,收集数学信息。

  (2)反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如何理解“最短”?(有几种不同的拼法)

  2.分析与解答。

  (1)拼一拼:将准备好的学具(16张正方形纸)拼成长方形和正方形,能拼出几种不同的形状?(小组活动)

  (2)拼法反馈正方形:(一种)16=4×4

  长方形:(二种)16=1×16=2×8

  (3)画一画:怎样拼使周长最短?画图试一试。

  (4)画法反馈:共有几种拼法?(三种)周长各是多少?

  (5)拼法、画法对比:共有三种拼法,结论是否一致?哪个图形周长最短?

  (6)你有什么体会与同学交流。

  拼成正方形的周长最短。

  3.回顾与反思:只有这三种拼法吗?只有拼成正方形周长才最短吗?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86页做一做。

  (1)求怎样最节省胶带,也就是要使捆的胶带最少?

  (2)有几种捆法?先画一画,也可以捆一捆,再算一算。(引导出:只要画出12个边长是5的正方形的周长的捆法就行)

  (3)反馈画法或捆法:12=1×12=2×6=3×4,三种。通过计算三种捆法的周长,发现12=3×4周长最短。

  (4)将本题与例5比较。得出:

  要使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那么拼成正方形最短;不能拼成正方形时,拼成的图形越接近正方形,周长就越短。

  2.练习十九第4题。

  (1)独立完成。

  (2)反馈:说说为什么这时贴的花边最少。

  3.练习十九第5题。

  (口答:(1)有几条路可以走?(2)哪条近?哪条远?为什么?)

  4.练习十九第6题。

  (1)尝试完成;(2)反馈演示,说理由。

  5.练习十九第7题。

  (1)独立完成;(2)板演齐练。

  6.练习十九第8题。

  (1)尝试完成;(2)反馈:第1问求什么?第2问如何理解“至少”,这时哪边靠墙?

  7.练习十九第9*、10*题。

  通过比较、演示或计算得出结论。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研究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与同学们分享?

  【教学反思】

  大胆让学生拼一拼,通过小组协作探索出各种拼法,并计算出周长。通过对比各种拼法的周长,得出哪种图形的周长最短。拼一拼,算一算是基础,比一比后发现规律是提升,是关键。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教材第38页例3。

  【教学目标】

  1.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和验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万以内的加法。

  2.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教育学生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 点: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掌握加法验算的方法。

  难 点:能选择合适的方法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列竖式计算。

  59+77=85+68=445+238=

  1.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2.学生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及计算时要注意什么,然后集体订正。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教学例3。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出示例3。

  (1)从题中你对我国的湿地又有什么认识?会列式解答题中的问题吗?

  (2)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教师板书:445+298=。

  2.计算。

  教师:刚才445+238同学们都会计算,这道题你会算吗?试着算一算。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把例题中的两种算法用课件展示出来)

  3.验算。

  教师:这两种方法一种是口算,一种是列竖式计算,算得对不对呢?你会验算吗?想一想,该怎样验算?

  4.归纳小结。

  教师:比较445+238和445+298,两个算式的计算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在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时要注意什么?

  小组内讨论交流后,由小组代表汇报。

  【教师归纳】列竖式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时,不管哪一位上相加满十,都要向前一位进1,验算时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

  5.反馈练习。

  教材第38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练习并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三、巩固应用,发展能力

  1.练习八第4题。

  学生独立练习,看谁计算得又准又快。

  2.练习八第5题。

  (1)小组内讨论交流,判断出对错,并说说错在哪里,然后学生独立改正。

  (2)小组代表汇报判断结果。

  3.练习八第6、7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第6题连线,然后讨论:哪两个数相加得1000?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得出“前位凑9,后位凑10”的规律)

  4.练习八第9题。

  走哪条路最近?小组内交流,说说理由。然后自己找到解决方案并解答。

  指名汇报方法和结果,教师评判。

  5.练习八第10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小组内讨论解答方法,然后检验等式是否成立。

  指名说一说结果,师进行评判。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沟通分数与平均分的关系,加深对分数含义的理解,能解决有关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2、在图形、语言与算式表征不断转化的过程中提升思维的逻辑性。

  教学类型

  实物操作型、小组讨论型、讲授型

  教学资源与环境

  ppt、camtasia studio软件、教室

  设计理念

  学生对新事物的认识得有个过程,同时有他的局限性和规律性。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先复习旧知,然后从生活实际入手, 引出问题,接着提供操作提纲,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然后通过学生分小组的讨论交流与ppt的演示,使学生掌握“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的思路、算理、以及方法。最后利用两题不同层次的练习题的讲解,让学生把新学的知识和生活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联系起来,使得新知识得以深化和巩固。这样逐步推进的过程,既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及特点,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设计思路与特色

  本节微课围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内容来进行,它是在学生充分理解分数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根据分数的含义,用整数乘除法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微课的教学设计在编排上分三步来展开。首先是“阅读和理解”,引导学生从问题题收集、提取和解读信息;接着是“分析与解答”,借助孩子们的讨论形式,把直观图分析、动手操作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展现出来,并结合孩子们之间的对话说明解决问题的两个步骤;最后是“回顾和反思”,对解答的步骤和结果进行检验与小结,并结合练习题的讲解进行实际运用。这样的设计,使得整节微课层次清晰,自然流畅,易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教学过程

  环节,内容,时间:

  一、复习回顾,提出问题。利用ppt把上一节课的知识点展示出来,既是对上一节课知识点的回顾,也顺势提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0-55秒

  二、阅读与理解,提操作要求。结合ppt的演示逐步分析问题,把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展现,并提出接下来的动手操作的要求。 56秒-2分05秒

  三、学生操作,小组讨论。学生根据老师提出来的'操作要求进行实践,并尝试列式解答。然后进行小组内的讨论与交流。 2分06秒-5分05秒

  四、回顾与反思。利用ppt的演示把孩子们的思路整理并展现出来,再次小结解题的思路、算理、以及方法。 5分06秒-6分00秒

  五、实际运用。利用ppt讲解两道比较经典的习题。第一题是基础题,通过讲解,巩固孩子对“分数的简单应用”知识点的掌握;第二题是提高题,通过对比与分析,让孩子进一步把握本节微课的知识点。 6分01秒-9分46秒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9-6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并知道1分=60秒。

  2、让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通过各种活动准确的体验一分、一秒。

  3、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品质,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认识秒,并准确建立一分、一秒的时间观念,知道分秒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表,自制钟面。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识

  出示钟面唤起学生记忆,并拨几个学生熟悉的时间让学生认读。

  师:大家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谁能说说关于时钟你知道些什么?

  生:我知道有时针和分针。(与学生共同说说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是及时补充)

  生: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走一大格是5分钟,走一圈是60分钟,也就是一小时。(若是学生说的不够完整,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进行复习)

  生:……

  师:同学们的记忆里可真好,看来大家学过的知识是难不倒你们了!那你们能正确迅速的说出钟面上的时间吗?来比比赛!(教师拨时间,学生认读, 对于不正确的给予指正,并说说是怎样认读的? )

  二、 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可真聪明啊!敢不敢继续挑战自己?大家仔细看看老师出示的这些钟面上针的多少,你能看出有什么不同吗?

  生:有的钟面上有三种针,有的钟面上有两种针。(师提示:较短的一根指针叫时针,它表示多少时;较长的一根指针叫分针,它表示多少分。)

  师:你知道最长最细的是什么针吗?秒针走一小格是多少呢?对,就是一秒!

  今天咱们就来一起来认识一下秒。(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2、说说是几秒,教师提问:秒针走一大格表示几秒,从1走到4表示几秒,从7走到1是几秒,……同桌再互相说一说。

  3、正确认读钟面上的时间(适当的给学生讲解秒表的读法)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这是什么发出的滴答声?

  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看了你们刚才的表演,你觉得1秒的时间过得怎样?(学生畅谈1秒时间感受)是呀,1秒的时间很短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出示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学习1分=60秒,并体验1分钟

  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秒针走一圈是60秒,分针正好走一小格,由此得出1分=60秒。

  让学生静静地观看钟面上的秒针走一圈。

  问:1分钟我们能做些什么呢?请你选一个你喜欢的活动,咱们来做一个1分钟的体验活动。

  师生共同总结一分钟可以做的事。

  三、 联系巩固

  1、填单位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时间单位,知道了1分=60秒,以前我们还学过哪些时间单位呀?现在老师想来考考你们,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人每天睡觉大约9( ) 系红领巾大约20( ) 煮饭大约30( )

  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秒。

  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计量时间的单位---秒。知道了1分=60秒,一秒过得快不快?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能浪费1秒钟!

  五、课外作业。(略)

  板书设计:

  秒的认识

  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1分=60秒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1、同学们做习题,小华做了75道,小明做了85道,小青比小华和小明的总数少30道,小青做了多少道?

  2、学校有14棵杨树,杨树的棵数是松树的2倍,柳树比松树多4棵,有多少棵柳树?

  3、三年级(1)班有46人,其中21人是女生,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

  4、公园有7只大猴,小猴的`只数比大猴多9只,公园一共养了多少只猴?

  5、甲有140元,甲的钱数是乙的2倍,甲乙共有多少元?

  6、一列火车早上5时从甲地开往乙地,按原计划每小时行驶120千米,下午3时到达乙地,但实际到达时间是下午5时整,晚点2小时、问火车实际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7、一辆汽车早上8点从甲地开往乙地,按原计划每小时行驶60千米,下午4时到达乙地、但实际晚点2小时到达,这辆汽车实际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8、小宁、小红、小佳去买铅笔,小宁买了7枝,小红买了5枝,小佳没有买、回家后,三个人平均分铅笔,小佳拿出8角钱,小佳应给宁多少钱?给小红多少钱?

  9、三个好朋友去买饮料,小亮买了5瓶,小华买了4瓶,阳阳没有买、到家后,三个人平均喝完饮料,阳阳拿出6元钱,他应给小亮4元钱,给小华2元钱、

  10、用一个杯子向空瓶里倒牛奶,如果倒进去2杯牛奶,连瓶共重450克;如果倒进去5杯牛奶,连瓶共重750克、一杯牛奶和一个空瓶各重多少克?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第3课时 图形与几何知识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98-10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和周长含义的认识,能比较熟练地测量边长,计算平面图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加深对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的认识,能正确判断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并说明理由。

  2、使学生体会整理、归纳知识的方法和过程,加深理解知识间的联系,发展归纳、概括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再联系概念进行比较、分析、判断、说明的活动中,培养简单的演绎推理能力,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充分体验,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价值,在运用知识和方法的过程中增强掌握数学知识的信心。

  教学重点:

  长方形、正方形特征和周长计算,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回顾内容。

  关于平面图形和物体运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的学过哪些内容?

  2、引入复习。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特征和周长计算,还有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的知识,这些都是图形和集合知识,今天就复习这些知识。(板书课题)

  二、复习长方形、正方形和周长

  1、整理图形特征。

  指出:通过整理,大家都知道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四边形,它们的4个角都是直角;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不仅对边相等,而且4条边都相等。

  2、整理周长概念并计算。

  指出:周长是指围成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板书)

  3、求下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要求学生口头列式,并启发用不同的方法计算,教师板书。

  口算下列各题,说说是怎样想的。

  (1)一块正方形的手帕周长是80厘米,它的边长是( )。

  (2)一个长方形的宽是4厘米,长是宽的2倍,这个长方形的长是( )厘米,周长是( )厘米。

  三、复习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1、引导回顾。

  板书:平移---沿着直线运动

  旋转---绕着一点转动

  轴对称--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

  做期末复习第17、18题。

  交流:

  第17题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

  第18 题,判断是不是轴对称图形的依据是什么?

  四、拓展提高。

  交流思考。

  能摆出多少种不同的长方形?

  交流:

  你找到了哪些摆法?

  两条路长度相等吗?

  提问:从这道题中受到哪些启发?(像这样“阶梯式”图形的周长,等于长、宽相应的长方形的周长。)

  解答下列问题。

  出示:一张长方形的纸,长8厘米,宽5厘米。剪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的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

  五、复习总结。

  提问:通过今天的复习,你进一步了解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新的收获?

  板书设计:

  15. 1+2+2=5(厘米) 1+2+3+2=8(厘米) 1+1+1+1+1+1=6(厘米)

  16.(20+8)×2=56(米)

  教学反思:

  应特别重视图形之间的比较和沟通,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推导都呈现出极强的系统性,充分理解内在的关系便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通过对平移、旋转、轴对称、放大和缩小各自特点的比较说明,使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的本质。

  在对各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把发展学生的能力作为指导方向,结合图形与几何知识的特点,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多种方法解题的能力培养都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重点体现出来。教材内容分三部分呈现,可以看作三条主线,其后又延伸出更多的知识点,这种表现在“图形的认识与测量”部分最为突出。教师可充分利用知识特点,以“树形图”或“表格”的形式直观呈现,促进学生自主建构并最终形成知识网络。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正确使用方格数来表示面积,求长方形的面积。

  2、初步学会运用割补的方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重点】

  寻找合理的割补的方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找出所需的相应的尺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出示方格纸

  师:谁能说说,方格纸有什么作用?

  (通过它知道图形所占方格数,从而知道图形的面积。)

  师:方格纸每小格的边长是——(1cm),所以每一小格的面积就是——(1c㎡)

  出示图形A(衬于方格纸下)

  师:图形A和B的面积分别是多少?你怎么知道?(数方格)

  二、探究新知:

  1、规则图形:

  师:我把图形A放在方格纸上,你还能知道它的面积吗?你有什么好方法?

  生:

  ①竖的占3格,横的占5格,5×3=15(格),每格1 c㎡,就是15 c㎡。

  ②根据面积公式S长=a×b=5=5×3=15(c㎡)

  师: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好?为什么?

  生:用面积公式比较简便,只要知道图形的长和宽,就可以马上计算出它的面积了。

  师:长方形面积的字母公式是——,正方形面积的字母公式是——(板书完整)

  2、不规则图形:

  师:(出示图形B)那如果是这样一个不规则的图形,我们又有什么方法来计算出它的面积呢?

  (1)请生在练习纸上画一画,试一试。

  (2)汇报交流:

  ①把图形分割成几个长方形——割

  S1=a×b

  =3×2

  =6 c㎡

  S2=a×b

  =4×3

  =12 c㎡

  S3= S1

  S=S1+S2+S3

  =6×2+12

  =24 c㎡

  ②把缺掉的4个角补全,成为一个长方形,再去掉4个长方形——补

  S1=a×b

  =(3+1+1)×(2+1+1)

  =5×4

  = 20c㎡

  S2=a×b

  =1×1

  =1 c㎡

  S=S1+S2×4

  =20+1×4

  =24 c㎡

  ③把图形右边部分割下,并一分为二,再分别移到左边去——移

  S=a×b

  =(2+1+1)×(3+1)

  =5×4

  =20 c㎡

  师:在这些方法中,你喜欢哪种方法,说说你的理由。

  (3)出示图形C

  师:刚才,我们分别用“割”、“补”、“移”的方法求出了图形B的面积。现在就请你在练习纸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这个图形(出示图形C)。

  生计算,并汇报:

  ①补:把3块缺掉的部分补全,成为一个长方形,再去掉3个小正方形。

  S1=a×b

  =5×4

  =20 c㎡

  S2=a×a

  =1×1

  =1 c㎡

  S=S1-S2×3

  =20-1×3

  =17 c㎡

  ②移:把右下方凸出的一个小正方形移到上面凹下去的地方,形成两个长方形。

  S1=a×b

  =4×2

  =8 c㎡

  S2= a×a

  =3×3

  =9 c㎡

  S=S1+S2

  =8+9

  =17 c㎡

  (4)小结:我们在求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时,可以用“割”、“补”、“移”的方法。

  三、联系实际,巩固练习

  1、将“小胖的家”的各部分组合成一幅组合图形

  (1)你能求出小胖家每个房间的面积吗?(书P66,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学生汇报,师:如果卫生间的长和宽分别是3米和2米,面积是多少?(6㎡)

  (3)现在我们来算小胖家的总面积,看谁的算法好。(小组讨论,交流)

  ①把刚才计算的各部分加起来:12+6+6+20+18+8=70㎡

  ②(小胖房间+客厅)+(厨房+走廊+卫生间)+父母房间

  ③(小胖房间+父母房间)+(客厅+卫生间+走廊+厨房)

  ④补:(5+3)×(4+6)-5×(6-2-2)=80-10=70㎡

  ⑤(4+4)×(5+3)+3×(6-4)=64+6=70㎡

  四、拓展题:求下面图形的面积

  五、板书:它们有多大

  我们在求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时,可以用“割”、“补”、“移”的方法。

  六、作业

  七、反思: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直观认识正方形连成的多连块。

  2、动手实践用正方形拼组各种平面图形。

  过程与方法:在小组合作过程中,通过操作探究,探索多连块的组合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

  情感与态度:在交流合作中体验合作的愉悦,成功的快乐。

  教学准备:

  相应的学具:若干个正方形:“一连块--四连块”的所有图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一个小正方形。问:这是什么图形?正方形的特征是什么?

  (正方形4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媒体演示:看!小丁丁、小胖、小亚、小巧等同学用这些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正在拼图,组成了一个个有趣的图形。

  (让学生各抒己见,说说他们分别用了几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拼成了怎样的图形?)

  揭示课题:正方形组成的图形

  [说明:借助媒体情境,展示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

  二、学习探索

  1、认识多连块。

  (1)介绍:1个正方形就是1个一连块。

  (2)出示:两个同样大小正方形,问:你能用它们拼合成怎样的图形?

  可能拼出 或 的图形。

  师:像这样两个同样大小正方形拼合成的图形就是两连块。

  问:两个正方形可以拼成几个两连块?(教师应指出这两种拼法其实是没有差别的,因为相互可以通过一次旋转得到。所以可以拼成一个两连块。)

  (3)如果有3个同样大小正方形拼合成的图形就是?(三连块)4个呢?5个呢?

  (让学生找一找多媒体情境中的三连块和四连块。)

  小结:在数学王国里我们常把像这样用几个同样大小相互拼合而成的新图形叫做多连块。

  [借助直观演示,让学生感知三连块和四连块的含义,从而抽象多连块

  的定义。]

  2、探究多连块的不同形状。

  请学生小组合作拼一拼不同形状的三连块、四连块甚至依据班级实际还可以拼出五连块各有几个?

  引导学生从两连块推导出三连块,从三连块推导出四连块

  从四连块推导出五连块:

  通过操作探究,探索多连块的组合规律。

  汇报板书: 多连块

  (可以借助英文字母TVIUWXYZLPF直观形象记忆其中的11种)

  [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多连块的`不同形状,借助形象记忆,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力。]

  三、利用多连块拼出几何图形

  拼出2×4的长方形。

  (1)出示:书上小亚用多连块摆成的2×4的长方形。

  瞧!小亚也学会用正方形组成了多连块,她还巧妙的将它们进行了组合,又变成了一个新图形。请看她又用这些多连块组合成了什么图形?(长方形)

  师:这个长方形横向有几个正方形?纵向又有几个正方形?

  (这个长方形横向有4个正方形,纵向有2个正方形。)

  师:我们把这样的长方形叫做2×4的长方形或4×2的长方形

  (2)出示一个2×4的白色长方形。你们能用多连块把它填满颜色吗?(学生自己操作,集体反馈。)

  (3)用各种多连块摆出3×5的长方形。(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多连块多摆几次。)

  (4)请学生尝试用多连块摆一个4×4正方形,并且汇报交流。(有困难的学生可以模仿书上小巧的样子,学着拼一拼。)

  [学生在多媒体情境的引导下,直观感知多连块拼成的长方形。并通过亲自实践,尝试用多连块拼规定大小的正方形、长方形。]

  四、拓展提高

  只能用同一种四连块拼一个4×4的正方形,如图:

  想一想其中有哪几种是可以的?

  (1) ( )

  (2) ( )

  (3) ( )

  (4) ( )

  五、全课总结。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简单的周期性问题的探究,理解周期性问题的结构特点。

  2、知道使用除法解决这类问题的简洁、便利。

  3、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能正确计算按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共有多少个。

  4、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重点】

  发现数字、文字、记号等排列的重复部分,就是发现周期,并体会它的确定性是认识周期现象的关键。

  【教学难点】

  确定周期现象中某个序号所代表的物体或图形。

  【教学准备】多媒体

  一、引入新知:

  (1)师:快过节了很多的商店都在张灯结彩的,店里都挂满了一些气球。

  投影出示气球图片

  (2)小兔欢欢提了一个问题:仔细观察上面的气球,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生得出结论:气球以“2个蓝、1个绿、2个黄”的顺序5个5个有规律地排列。

  (4)师:对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周期问题》。

  (5)归纳:通过仔细观察,我们发现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现象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周期现象,(出示周期现象的概念)而重复出现的一节个数叫做周期。

  二、自主探究

  例1:照上面那样将气球从左往右挂下去,第23个气球什么颜色?这23个气球里面有几个是绿色的?有几个是黄色的?

  (1)想一想:第23个气球在第几组?为什么?

  ①小组讨论:可利用彩色小圆片进行排列。(或是列表法)

  ②引导学生列出算式:23÷5=4……3(4表示周期数,3表示一个周期里面的第三个)。

  ③小结:要想准确判断某一气球的位置和颜色,首先要弄清这一排列的周期是几,然后通过计算,知道它在第几周期第几位后,再确定它的颜色。

  (2)算一算:这23个气球里面有几个是绿色的?

  生:一个周期一个绿色,四个周期就是4个绿色,加上最后一个也是绿色,所以有(4+1)个绿色。

  (3)练一练:有几个是黄色的?

  生:黄色的气球应该是(4×2)个。

  (4)列一列: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周期问题。

  (让学生自主探究,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学生可能运用图示法、列表法及利用余数进行推理等方法解决这样简单的周期性问题。)

  三、巩固练习:

  练一练:

  (1)从左往右数,第101张是哪种卡片?

  说:让学生说一说排列规律,说出它的变化周期。

  (为一个周期。)

  算:第101张卡在那一个周期里,是第几个?

  (101÷6=16……5。说明第101个是在第17个周期的第5个。所以是。)

  (2)一共有卡片几个?

  想:一个周期里面有3个,所以:16×3+2=50(个)。

  (练一练“是有关简单的周期性问题的实际问题。通过这些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寻找每个问题中的1个周期,巩固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周期性问题的思维方法,进一步体会利用余数进行推理方法的便捷,掌握利用余数进行推理的方法。)

  四、拓展提高:

  今天是几月几日?距离明年春节还有多少天?算一算明年的春节是星期几?

  五、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新的本领?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

  P84,减法塔

  教学目标:

  1、熟练运用构造三位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能读懂和运用流程图,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读懂和运用流程图。

  教学难点:运用流程图

  教学关键:理解“差组成的数字与本算式数字是否完全相同”

  教学具准备:数卡,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怎么摆最大、最小三位数,现在老师手里有9张数卡:1,2,3,4,5,6,7,8,9,请同学们用这些数卡摆出最大、最小三位数,看看谁最快。

  师:今天我们就要学习怎么用这些数卡造数学塔。

  〖开门见山,明确学习任务;导语激趣,引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

  (一)理解图式

  1、小组合作,探寻新知

  合作要求:(看书)

  1)读懂流程图每一层的意思;

  2)按要求跟着流程图做一做;

  3)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小秘密?

  2、集体交流

  师:哪个小组来介绍流程图?减法塔是怎么造的?

  板书:

  师:谁来说说今天造的最大三位数和最小三位数与前一堂课造的最大三位数、最小三位有什么区别?

  (防止学生造最大、最小三位数时出现错误)

  师:你是怎么理解流程图中的“差组成的数字与本算式数字是否完全相同”?

  3、练一练。

  (1)两人合作:按流程图要求,用⑤⑧⑦造减法塔。

  (2)独立完成:用⑥⑦⑧造减法塔。

  (3)交流反馈:(板示三座减法塔)

  4、归纳(造减法塔的方法)

  〖流程图为学生造数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充分地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观察、思考、讨论自主探索新知,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获得成功体验的学习过程。〗

  (二)探寻规律

  1、观察三座减法塔

  思考:

  1)减法塔最高有几层?最矮有几层?

  2)你有没有发现什么小秘密?

  (被减数和减数的中间数字相同;每个差的中间数字一定是9;每个减法塔的最后差是495)

  2、交流感悟

  师:通过观察和思考,请你想一想:为什么有的塔层数多,有的塔层数少?(跟选择数字有关)

  师:你还发现了什么小秘密?

  师:讨论:为什么减法塔中,每层的结果数的中间都是9?

  3、师生归纳:(方法与规律)

  〖通过观察,思考和比较,让学生学着归纳小结,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三、巩固提高

  1、用数卡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造塔。

  (1)选择你喜欢的三个数造减法塔。

  (2)跟同桌交换一个数字,再造一座减法塔。

  (3)交流核对

  2、用数卡造塔的方法能用竖式来表示吗?

  (1)用⑥⑤⑦试试。

  (2)交流反馈()

  〖教师将减法塔转化为单纯的竖式。〗

  四、体验收获

  师:你今天有什么收获?你觉得今天学得最开心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顾总结解题策略,激励学生体验成功。〗

  五、板书设计:

  减法塔

  六、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基于上节课基础上展开的新课,但是又有别于上节课的知识。此课的重难点在于读懂流程图,在读懂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观察减法塔的规律和性质。新课一开始我就要求学生自己看流程图,这样有利于挖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理解了整个过程之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造减法塔。在寻找减法塔的规律过程中,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放手让他们自己发现并解决问题。通过这些,学生充分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01-10

三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01-26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22

三年级数学教案上册02-21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5-15

【荐】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03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荐】12-18

【精】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18

【推荐】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16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