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地理教案>七年级地理教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时间:2024-06-13 17:34:09 七年级地理教案 我要投稿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必备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必备15篇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1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自然环境

  地形和河流

  知识目标

  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

  2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臵和海陆位臵及范围。

  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

  2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2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1亚洲的位臵特点;

  2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教学准备

  资料图片,幻灯片,投影片

  教学过程:

  导入:点出上学期从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来研究问题。这个学期以大洲为研究对象,去研究某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状况。

  通过一系列提问,让学生回答,引出亚洲。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

  复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臵

  师:要认识一个大洲,首先要明确它的位臵。观察一下亚洲位于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个半球?

  小结: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这是它的纬度位臵。

  完成P3活动一(1)(2)

  引导:了解一个地区的位臵还要了解其海陆位臵。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各位于亚洲的方位。亚洲周围的大洲,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学生看图回答。

  小结:这样我们就明确了亚洲的纬度位臵和海陆位臵。

  完成P3活动二(1)(2)

  (展示“亚洲的范围图”)

  引导:亚洲和其他大洲之间,有些是以海洋作为天然洲界,有些大陆相连的地方则是人为划定的洲界线。如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欧洲之间。

  提问:参照地图能描述出亚洲与周围其他大洲的界线吗?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分界;西南临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洲界;东北隔着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与大洋州隔海相望。

  过渡:让学生大致读出亚洲所跨的纬度位臵,与其他大洲比较一下,看

  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先大致目测,与亚洲相比,只比较南美洲和非洲)

  顺承:亚洲不但所跨纬度最广,而且还有许多世界之最。

  (展示“七大洲面积比较”图)

  从此图可以看出亚洲面积最大。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

  比较亚洲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得出亚洲东西距离最大。

  小结:根据以上的观察和分析,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亚洲的位臵、面积、范围。

  (通过双边活动,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引导:由于亚洲面积广大,国家众多,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们根据地理方位的不同,又结合人文和自然环境特征的差异,把亚洲分成几个分区,共有几个分区?中国位于哪个分区?再观察,同在东亚分区的还有哪些国家?

  (展示亚洲地理分区图)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继续引导:其他的分区是不是都与中国接壤?分别位于中国的哪个方位?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过渡:要了解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除地理位臵外,还需认识它的`地形、湖泊、河流及气候等方面。讲述世界第一大洲的亚洲地形的特点。

  (展示“亚洲地形图”)

  引导:这种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高度,可以直观地看出不同地形类型,这是哪类地形图?

  生:分层设色地形图。

  (指导学生基本的读图方法)观察下方的陆高海深表。结合地图判断不同的颜色各代表什么地形。我们来认识一些主要的地形区,描述一下他们的位臵和大致海拔。

  (请不同组的学生展开竞赛,抢答,活跃气氛,增强组内的合作意识。)A组:青藏高原、喜玛拉雅山及主峰

  B组:帕米尔高原、蒙古高原

  C组:西西伯利亚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和德干高原、伊朗高原D组:阿拉伯半岛、马来半岛

  学生查图讨论回答出各地的地理位臵,海拔高度。

  引导: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从位臵和海拔两方面考虑,看出亚洲地形特点: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引入地形剖面图。

  (展示“亚洲大陆沿3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和北美洲沿4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观察区别两图。

  学生读图归纳:亚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表现出起伏大,中部高,两侧低的特点。而北美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西高东低。

  过渡:河流是构成自然环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展示“亚洲地形图”)

  在图上找出几条大河,观察河流的位臵、流向及注入的海洋。

  归纳亚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点。

  特点:受地形影响,亚洲地势的中高周低决定了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向四周放射状分布的特点。

  在这些高山大川之间,还有一些著名的湖泊。请大家在图上找出:里海、贝加尔湖、死海。(展示阅读材料只能感有关资料,指导学生进一步结合地图理解其特征)

  板书设计: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自然环境

  一、位臵

  纬度位臵: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海陆位臵:太平洋西岸、印度洋北岸、北冰洋南岸

  位于欧洲西侧、非洲东北侧、大洋洲北侧、北美洲西南侧

  边界:P2

  二、地形和河流

  地形:亚洲地面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河流: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

  第一节自然环境

  复杂的气候

  教学目标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2

  【教材说明】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后两个标题内容。本节内容是:体会聚落差异源自环境差异,认识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了解聚落的发展表现,在变化中发现问题――传统聚落在消失,在探讨传统聚落价值中认识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应该以体验领悟、分析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体验人地关系的和谐与发展,顺应学生心理发展趋势,深入浅出地突破学生学习的畏难心理,了解地理知识的现实和应用价值,在思想上获得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产生无限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创造力。为其合作学习、多元化学习、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理解聚落是环境的产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

  (2)通过理解体会传统聚落的内涵与价值,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聚落与环境的相互适应,进一步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体会人类文明的发达程度和思想实践上的智慧高度,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乐于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

  聚落对环境的适应表现,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教学难点】

  聚落对环境的适应表现。

  【教学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运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问题引导法、交流合作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推陈出新,创设情境

  展示课件中不同聚落的图片,启发学生分析:分出乡村还是城市,人们从事什么样的劳动生产活动,师生互动得出聚落的本质差异在于劳动生产方式。

  转承:劳动生产方式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适应环境,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手段,所以必须立足于环境。因而,聚落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课件演示)

  二、水到渠成,新知分布

  1.聚落与环境

  师:探究事物间的关系必须弄清两个方面:(1)弄清两者之间的作用与影响。(2)理解相互适应表现。

  师生共同分析归纳教材中影响聚落分布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设计意图:学生可以根据书上的图,还可以联系生活,活跃了思维并勇于探索发现和推断,使他们在参与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自信,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师:聚落是环境的产物。(学生认同后继续)是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不仅具有鲜明的环境特征,还深刻地体现了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智慧和改造水平。

  展示课件中东南__带雨林区的民居,西__带沙漠区的民居,学生讨论。

  转承:民居建筑适应于环境,更适用于生活,它体现了环境更体现了人类的智慧。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聚落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可以说:传统聚落记录人类智慧的发展进程,它是浓缩了的历史,而现代民居则体现了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并在飞速发展中。

  2.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师: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回望历史,农耕文明的发展,生态退化出现了;如辉煌的巴比伦古国就是在发展农耕中,生态恶化后过早陨落的;工业文明的发展,环境污染随之而来。所以我们在发展与变革中,一定要顺应自然规律,权衡利弊,以保证进一步的发展。聚落的发展我们应如何面对呢?(课件演示)

  学生快速阅读教材总结聚落发展表现及出现的变化。

  设计意图:设置问题学生回答,教师给予肯定,引发学生对消失中的传统聚落的关注,先抑后扬,牵引着学生的心。

  生:总结传统聚落的价值。

  师:全世界人民都已意识到这一点,并已经把在乡村和城市建设中,如何保护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作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了。

  生:根据生活所见回答。

  师:总结归纳:(1)立法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__。(2)圈建保护。(3)异地迁建保护。

  转承:有些极其珍贵的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已经不再是某国某地为保护自身特色和历史的珍宝,而成了全世界人民的文化瑰宝了,那就要把它们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加以保护了。

  生:根据课件中图片回答,了解37处世界文化遗产及其中有6处属于传统聚落类的文化遗产。

  三、开阔视野,迁移拓展

  师:放眼世界,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传统聚落还有很多,这里是?(课件演示)

  生:意大利水城威尼斯!

  师:真棒哦!我们了解一下意大利水城威尼斯。那么这里?(课件演示)

  生:中国的威尼斯――苏州。

  师:我们来谈谈你们对苏州的印象。

  生:水乡,园林,人间天堂,苏州工业园区。

  师:苏州是我们中国首批的历史文化名城,小桥流水、民居老街、大小园林,真可谓是移步易景啊!

  四、晒晒收成,展我风采

  师:展示课件中关于苏州的组图。

  生:根据课件所展示的图片分组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对苏州园林的建筑风格与环境的适应,和对苏州发展的建议,让学生把本节所得的思想加以应用,实现内化。

  五、归纳总结,收获累累

  学生总结,教师点拨,强化重点难点。

  六、兴趣盎然,走进生活

  师:苏州在发展,我们家乡也在发展,请分析一下我们的家乡,有哪些与环境相适应的表现,它的发展应注意哪些问题?到网上查找详细资料,写成小论文,相互交流。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3

  课时安排: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能在图上填出南亚的国家和主要城市。

  2、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3、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教学重点: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教学方法: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教学挂图、板图、多媒体复习提问上节课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二、导入新课:

  以历史故事传说引入新课内容。

  中国古代发明了指南针后,非常注重对外的交往,有丝绸之路、有郑和下西洋、有鉴真东渡、也有我们从小就听遍了的唐僧取经——也就是历史上的玄奘西行。而玄奘和尚的目的地就是天竺也就是古代印度。

  三、教授新课:

  ㈠南亚次大陆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南亚次大陆名称的由来

  让学生通过读图找出印度(南亚)地理位置:(通过板图及一连串的问题启发学生。)

  1.位于亚洲的南部,西临阿拉伯海、东临孟加拉湾,南被印度洋包围。

  2.北回归线穿过中部。指出南亚的范围:包括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马尔代夫群岛。

  3.印度次大陆。强调次大陆的概念不同于大陆或岛屿,而是“相对独立” ㈡地形特征

  通过分析地形图,着重强调四个主要地形区及分布特点,还可以与北美洲联系(顺时针旋转90度)指导学生按照(平均海拔高度、相对高度、主要地形类型、地形分布特点)的方法分析地形特征。利用书上练习,讲授解题思路与技巧。

  1、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

  2.中部是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

  3.南部是德干高原

  补充黑板简图:完成书上练习进行读图、析图训练。(边看边画,加深印象。锻炼学生读图的能力。)

  ㈢河流在地图中找出南亚两条主要的河流——印度河、恒河

  在黑板简图中绘出大体位置、形状指导学生读图分析,通过阅读南亚地形图,并对照南亚地形图分析河流的流向、发源地、注入的`海洋和流经国家。

  课时安排: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了解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学会分析西南季风对降水以及农业的影响。

  ⑵了解南亚的主要农作物的种类、分布及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⑶了解南亚是世界上人口密集地区之一,印度是南亚最大的国家、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国。

  ⑷了解南亚的工业发展概况,印度的主要工业部门及电脑软件业的发展概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3、教育目标:了解南亚是人类古代文明中心之一,也是佛教、印度教的发源地,以及宗教对南亚各国的影响。

  教学重点:了解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学会分析西南季风对降水以及农业的影响。了解南亚是人类古代文明中心之一,也是佛教、印度教的发源地,及宗教对南亚各国的影响。

  教学难点:了解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学会分析西南季风对降水以及农业的影响。

  教学方法: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课主要内容。

  请同学说说南亚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一、导入新课:

  从《西游记》中我们看到唐僧取经的天竺气候是怎样的?学生讨论回答。

  二、讲述新课:㈣气候特征

  指导学生熟悉解题思路。从纬度位置入手,探讨南亚地区可能的气候类型。逐月降水量图指导学生按照(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年温差、年降水量、降水季节差异)的方法分析气候统计图。

  根据地图册第8页观察南亚的主要气候类型

  利用书43页的活动分析南亚地区雨季降水多的原因(鼓励学生积极大胆思考。)——西南季风从印度洋吹向陆地,给南亚陆地带来充足的水分;以及雨季时东北部和西南沿海地区降水特别多的原因——分别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和西高止山脉的迎风坡,在西南季风的影响下地形雨特别多。

  通过板书及一连串的问题启发学生。分析并得出结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板书总结。

  1.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西北部有少量热带沙漠气候,南部有少量热带草原气候。

  2.一年分三季

  湿季——雨季6~10月份西南季风

  干季——凉季11月~次年2月东北季风热季3~5月份简单介绍南亚的农作物及分布:简单介绍农作物与自然环境的联系水稻——印度东北部、孟加拉国西部和印度半岛西部沿海地区小麦——西北部干旱少雨地带黄麻——恒河下游地区棉花——德干高原西部

  以“玄奘取经”和“印度的牛”以及蛇为切入点,吸引学生提高兴趣⑸宗教与社会(各宗教在南亚的主要分布国家以学生自学的形式独立解决问题。)

  1.南亚是世界人口分布密集的地区之一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人口超过一亿

  利用新闻(如火车出轨事件、沉船事件等)使学生理解南亚的人口密度较大,人口素质一般,科技水平欠发达,安全隐患较多。回忆上学期所学的知识,分别列出世界人口前10位的国家

  2.南亚8国都是发展中国家其中印度最发达电脑软件占据重要地位

  3.南亚是世界古文明发源地,是佛教、印度教的发源地佛教——斯里兰卡、锡金、不丹印度教——印度、尼泊尔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初步认识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通过标准时间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介绍,培养学生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能力。

  3.通过分析亚洲气候特征,使学生掌握气候特征的分析方法,并在阅读地图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欧洲气候的特点。

  4.通过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亚洲河流特征,并找出亚洲境内著名的湖泊。让学生从欧洲气候和地形入手解释欧洲河流特征,了解欧洲著名的河流。

  5.读“亚欧人口分布图”说明亚洲人口分布,分析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学会阅读亚欧政区图。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对地图的阅读,使学生学会从地图上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2.指导学生分析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及表现,让学生结合已学的气候知识,分析并解答出有关欧洲气候的.思考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图、归纳、对比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2.通过对国家和人口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2.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3.亚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二)教学难点

  1.学会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

  2.亚洲和欧洲的气候及成因。

  3.亚洲及欧洲河流特点的成因。

  教学方法

  复习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媒体

  地图册、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6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第1课时

  (课堂导入)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景观在哪里?(播放一段关于亚洲的录像资料,如长城、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喜马拉雅山脉等)

  学生发言:中国、亚洲、日本……

  (讲授新课)

  板书 第一章 认识大洲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二页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找到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学生阅读。教师进行总结。

  板书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在一起,合称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

  学生通过阅读图1—1,进行讨论后总结。

  提问 亚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板书 3.亚洲的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纬度范围:南纬10度~北纬80度之间;

  经度范围:东经25度~西经170度之间;主要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

  (2)海陆位置

  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们通过对亚洲的学习,直到认识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应该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说明。

  承接:通过我们对亚洲的学习,请同学们都欧洲的地理位置,来描述一下。

  学生通过读地图1—1,对欧洲的地理位置进行描述。

  活动:分小组讨论,发表各自意见,然后进行总结。

  欧洲:

  纬度范围:北纬36度~北纬71度之间;经度范围:西经9度~东经66度之间。

  总结归纳:了解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学生回答: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两方面。

  点拨 利用你所掌握的描述亚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骤来分析掌握欧洲的地理位置。

  (学生小组探究完成)

  (1)读图1—1:欧洲大陆经度范围:9°W~66°E;纬度范围:36°N~71°N。

  (2)全部位于北半球,绝大部分位于东半球。

  (3)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西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相邻,西北隔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面与亚洲相邻。轮廓破碎,海岸线曲折。

  板书 4.时区

  (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掌握了如何利用地图去分析某一大洲的地理位置,即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分析。了解了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3.亚洲的地理位置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等地理特征,说明埃及在交通方面的重要性。

  2、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埃及自然环境的特点,说明埃及是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

  3、运用课本文字和图片资料,说明埃及在种族、民族、宗教、语言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4、了解尼罗河和苏伊士运河对埃及经济文化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联系埃及的自然地理特征,简述尼罗河对古代埃及文明和现代经济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埃及历史遗迹和文化对世界文明作出的贡献

  2、培养学生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埃及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尼罗河及苏伊士运河对埃及经济的意义

  教学难点

  1、尼罗河对埃及古代文明和现代经济(尤其是农业)的影响

  2、埃及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通过埃及古老文明和现代文明的图片播放,让同学们感受埃及,并用关键词谈谈对埃及的印象,以此导入新课。

  二、探秘自然,走近埃及

  学习形式:小组合作

  读课本76页图8-13,从图中你能获取哪些有关埃及自然地理特征信息?请小组长把你们组找到的相关信息用序号标出写在白板上,写对一点且内容不重复得一分。4分钟后,小组交换白板,看哪组得分最高,得分最高组的组员上台展示。小组展示完毕后,由老师进行归纳总结,并给每个小组加分。

  三、探寻人文,走进埃及

  学习形式:情景教学,角色扮演

  先出示阿拉伯语、阿拉伯人及开罗附近建筑物等图片,让同学们说说埃及的基本人文情况。接下来,为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进行了如下的情景设置:假设同学们要前往埃及参观考察,为期四天,主要考察埃及的工农业发展情况及游览埃及部分名胜古迹。四天行程安排如下:

  第一天:乘船游览亚历山大港—开罗—卢克索—阿斯旺水坝

  第二天:游览尼罗河流域,考察周边的农业发展。

  第三天:参观国际航道—苏伊士运河

  第四天:考察埃及的矿产资源及工业、经济发展

  这四天的行程,让几位同学扮演的导游带领同学们参观考察埃及的工农业发展情况及游览埃及的名胜古迹,以了解埃及的古老文明和现代文明,进一步走进埃及。

  四、探疑解惑,揭秘埃及

  学习形式:小组合作探究

  在前面了解了埃及基本的自然和人文特点的基础上,为了解决本节课的难点,提高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我设计了两题探究题,让同学们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1、读图探究:尼罗河对埃及的古代文明和现代经济有什么影响?

  2、埃及是如何充分利用本国的各种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本国经济的?

  五、课堂反馈

  学习形式:小组竞赛限时抢答

  通过小组竞赛抢答加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检测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六、课堂小结:

  学习形式:组内交流、组员评价、老师整体评价

  每位小组长组织组员在组内交流,并把组员的发言,在白板上归纳,以梳理这节课的知识脉络,同时对组员进行评价。

  七、布置作业:配套的知识能力训练

  必做作业:选择题

  选做作业:选做题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掌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及重要性,掌握东南亚地形、气候的一般特点,及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在地形、气候方面的差异;

  2、了解东南亚的范围及包括的国家;

  3、通过使用地图,提高学生的读图和分析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问题的能力;

  4、通过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关系的分析,了解地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教学重难点:

  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置、气候和地形特点

  学习方法指导:

  1.学会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湖泊、资源等方面描述一个区域的自然地理特证。

  2.学会分析位置地形气候等要素在地里环境形成中的作用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而总结出一个区域的突出的人文地理特征。

  3.学会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比较区域之间的差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旅游情景方式引入)你知道的狮城是那座城市吗?

  你知道的世界文化遗产——吴哥窟在哪个国家吗?

  让我们一起到东南亚去旅游,你就会得到答案!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自主学习:

  读图2-1,观察东南亚的位置和主要组成

  1、说出东南亚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2、东南亚的主要组成部分

  3、总结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置(十字路口)

  读图2-3回答:

  4、东南亚地区的咽喉要道是哪里?它有什么重要的战略地位?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

  为什么日本把马六甲海峡称为“海上生命线”?

  【教师精讲点拨】日本国内需要的石油绝大部分来自于西亚,

  油轮必经马六甲海峡

  【探究结论】

  日本是一个经济大国,资源小国,矿产资源尤其贫乏,要进行

  工业生产,就必须进口石油,沿途经过太平洋,马六甲海峡,

  印度洋,最后到达中东。马六甲海峡位于东南亚的马来半岛

  与苏门答腊岛之间,是日本进口石油的必经之地,因此马六甲

  海峡就成为了日本的“海上生命线”。

  学习任务(二)、东南亚的自然环境

  1、自主学习:

  读图2-1,观察东南亚的地形与河流,分析地形与河流的

  关系,回忆东南亚的气候,分析对农业的形象

  1、中南半岛的地势特征如何?

  2、分析总结中南半岛的河流特点(流向与流速)

  3、分析判断马来群岛的地形地势特点和河流特点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总结地形地势与河流间的关系。

  (总结)河流的流向与流速受地形地势的影响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7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二页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找到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学生阅读。教师进行总结。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在一起,合称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学生通过阅读图6—1,进行讨论后总结。提问亚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3.亚洲的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纬度范围:南纬10度~北纬80度之间;经度范围:东经25度~西经170度之间;主要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

  (2)海陆位置

  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们通过对亚洲的学习,直到认识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应该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说明。

  承接:通过我们对亚洲的学习,请同学们都欧洲的地理位置,来描述一下。

  学生通过读地图6—1,对欧洲的地理位置进行描述。

  活动:分小组讨论,发表各自意见,然后进行总结。

  欧洲:

  纬度范围:北纬36度~北纬71度之间;经度范围:西经9度~东经66度之间。

  总结归纳:了解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学生回答: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两方面。

  点拨

  利用你所掌握的描述亚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骤来分析掌握欧洲的地理位置。

  2(学生小组探究完成)

  (1)读图6—1:欧洲大陆经度范围:9°W~66°E;纬度范围:36°N~71°N。

  (2)全部位于北半球,绝大部分位于东半球。

  (3)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西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相邻,西北隔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面与亚洲相邻。轮廓破碎,海岸线曲折。

  (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掌握了如何利用地图去分析某一大洲的地理位置,即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分析。了解了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板书设计

  第一节亚洲及欧洲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2.亚欧大陆3.亚洲的地理位置

  第2课时(课堂导入)

  我们现在是北京时间上午11点的时候,那么现在美国应该是什么时间呢?

  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这与什么有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世界上的时间?

  指导学生读图6—2世界时区图并通过自制的时钟模型演示6城市的区时,以北京(东八区)正午12点为准。也可用数轴图表示学生回答:晚上。

  (讲授新课)

  二、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

  1.地方时

  讲述把太阳位置最高的时候定为当地的12点,并依此推定一天的时间。这就是地方时间,简称世界时。

  2.时区及换算

  讲述全球一共划分成24个时区,每一个时区跨15度经度。其中零时区(也叫中时区),从西经7.5度~东经7.5度。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和为一个时区,称东西十二区。依据数轴图示法讨论、完成课文中的思考题。阅读材料: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学生小组讨论:

  1.为什么会产生“地方时”?

  2.时区是怎样划分的?

  3.什么是“区时”?

  4.我国采用的是哪个时区的区时?

  5.地球上“今天”与“昨天”的分界线在哪里?

  3.北京时间

  讲述北京时间即为东八区的区时。

  4.国际日期变更线

  讲述为了避免日期上的混乱,国际上规定大致以180度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自西向东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要减去一天。

  板书设计

  二、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1.地方时2.时区及换算3.北京时间4.国际日期变更线

  第3课时

  4(课堂导入)

  展示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峰等风光图,引入亚洲地形的学习。

  复习提问:陆地地形可分为哪几种基本类型?——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亚洲全有——地形复杂)

  (讲授新课)

  三、高原山地为主的亚洲地形

  提问亚洲地形有什么特征?

  活动:

  (1)读图6—3,亚洲地形图,6 —4世界大洲陆地海拔高度比较图,找出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西西伯利亚平原、死海的位置。(填图练习)

  (2)依据地理方位说明亚洲的山地、高原主要分布在哪里?——中部

  (3)亚洲以帕米尔高原为中心向四周延伸有哪些山脉?(天山山脉、昆仑山脉、喜玛拉雅山脉、兴都库什山脉等)

  (4)亚洲大陆四周有哪些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印度河-恒河平原等)归纳亚洲地势有什么特点?——中部高,四周低

  (5)小组讨论:

  找出亚欧大陆东侧、东南侧的一组弧形群岛,说明这组岛弧的形成原因以及典型的地质现象是什么?

  讲解从北向南分别是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硫球群岛、马来群岛。利用板块构造学说来解释。

  (6)请根据对亚洲地形特征的分析说出大洲地形的特点主要从哪几方面来总结?

  地形类型及分布、地势特征、相对高差、平均海拔、特色地形等方面。

  小结亚洲地形的特征:

  (1)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较高;

  (2)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

  (3)地势中部高,西部低。

  活动根据以上步骤和方法,依据图6—3和资料总结归纳欧洲地形特征。

  (课堂总结)

  这节课主要学习亚洲的地形特征,结合对亚洲地形的分析方法,来总结出欧洲的地形特征。

  板书设计

  三、高原山地为主的亚洲地形

  第4课时(课堂导入)

  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地区的风光。

  利用录像展示冬季亚洲北部西伯利亚地区冰天雪地,气候严寒;而亚洲南部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等过的黄金海岸却是一派妩媚的热带海滨风光,是世界著名的海滨浴场。

  亚洲地域辽阔,各地气候差异显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亚洲的气候特征以及成因。

  (讲授新课)

  四、复杂多样的亚洲气候

  教师指图讲述,学生进行回忆后回答问题。

  讲述气候是自然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很大。作为世界第一大洲,面积广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很大。(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提问亚洲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

  学生看图回答。

  引导全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有十一种,仅亚洲就有9种,说明了什么?

  结论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1.气候复杂多样

  提问观察其中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儿?

  温带大陆性气候,约占亚洲面积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亚洲中西部。

  亚洲面积广大,地跨寒、温、热且地形复杂,除温带海洋性气候外,世界上的各种气候在亚洲都有分布。

  亚洲各地距海远近不同,加上气流和地形的影响,干湿差异悬殊。

  2.大陆性特征明显继续引导:距离海洋的远近如何?距海遥远,深入亚洲大陆内部。

  (展示“6—10图”,并在上面点出利物浦、华沙、赤塔、漠河的位置)

  (引导学生分析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注意逻辑层次、由简到难,有分到总)

  讲述气候两大要素:降水和气温。温带大陆性气候有哪些特点?我们来观察位于这个气候区内的两个城市:赤塔、漠河,分析它们的气温和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

  小结: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是全年温差大,冬冷夏热,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引导:亚洲降水比较多的气候类型除了位于赤道附近马来群岛的热带雨林气候外,还有几种季风气候全年降水量相对比较多,是哪几种?主要分布在哪儿?

  热带季风气候三种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

  (教师简单解释何谓季风气候,在亚洲图上画箭头简单示意,补充三种季风气候的降水季节分配图和降水年际变化图,帮助学生分析季风气候降水的特点)

  小结:降水的多少与夏季风有什么关系?夏季风强大——降水多,反之,降水少

  继续启发:如果降水过多或过少会造成什么后果呢?(展示有关干旱和洪涝的视频、图片)学生看材料分析,旱涝灾害对农业影响大。

  小结:所以在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区内,由于夏季风的影响易发生旱涝灾害。

  板书3.季风气候显著

  引导根据以上分析,从气候类型及分布范围看,亚洲的气候主要有什么特点?

  结论气候复杂多样、大陆性特征明显、季风气候显著。

  过渡我们学习了亚洲的气候特征,那么欧洲的气候特征又如何呢?

  以学生自学的形式为主,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列表比较亚洲和欧洲气候特征的不同。

  利用书上的练习总结:

  1.气候类型少,以温带气候类型为主的气候;

  2.海洋性特征显著;

  3.具有面积最广、最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课堂总结)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读图及学习方法的掌握,通过对亚洲气候特征的分析,掌握其分析方法,来了解欧洲的气候特征。所以,要多提醒学生从地图上找有用的知识,增加读图的练习。

  板书设计

  四、复杂多样的亚洲气候1.气候复杂多样2.大陆性特征明显3.季风气候显著

  第5课时(课堂导入)

  复习提问判断下列有关气候的描述哪些是有关亚洲的,哪些是有关欧洲的?

  (1)除温带海洋气候外,大多数气候类型都有分布。

  (2)是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气候的分布范围最广、最典型的区域。

  (3)季风气候显著。

  (4)大陆性特征显著。

  (5)终年盛行来自大西洋的温暖湿润的西风。(讲授新课)

  我们都知道李白的《将进酒》中的句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说说我国黄河注入到那个海洋中去?看图1—1,找找亚洲还有哪些大和分别注入到周围的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中去?

  板书

  五、河流

  (一)亚洲

  1.大河众多。

  讲述亚洲的大江大河很多。长江的长度和流量居亚洲首位,世界第三。湄公河在我国境内叫澜沧江,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一条国际河流。

  2.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四周奔流入海。

  3.内流区面积广大。(中部的锡尔河和阿姆河)

  活动学生在6—3图上找到这些湖泊的位置,指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这些湖泊的位置。

  贝加尔湖——世界上最深的湖泊;

  里海——世界最大的湖泊;

  死海——世界上湖面海拔最低、含盐度最高的湖泊;

  巴尔喀什湖——一半咸水一半淡水的湖泊。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问题。

  学生在地图上找到欧洲的河流,并根据亚洲河流的特点,总结欧洲河流的特点有哪些。

  通过地形图,让学生自己进行讨论、总结。

  (二)欧洲

  气候温暖湿润—水量丰富,大部分无结冰期地形平坦—流程长,航运价值高。

  活动完成教材P.11的活动来认识多瑙河和莱茵河。

  小结

  欧洲河流的特征:1.河网稠密、水流平缓;2.河流短小、水量丰富;3.航运价值高。

  练习利用地图找出欧洲著名的伏尔加河、莱茵河、多瑙河等观察河流流经的国家。

  列表总结亚洲、欧洲河流与湖泊的特点、河流特点。

  尤其是多瑙河干流流经:德国、奥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前南斯拉夫(今塞黑)、克罗地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乌克兰9个国家,是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

  (课堂总结)

  河流的特征与天气、地形的联系十分密切,所以,掌握亚洲和欧洲的河流有助于学习气候和地形特征,在讲授是要注意指导学生结合地图,总体学生的掌握情况较好。

  板书设计

  五、河流

  (一)亚洲

  1.大河众多。

  2.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四周奔流入海。

  3.内流区面积广大。

  (二)欧洲

  1.河网稠密、水流平缓;2.河流短小、水量丰富;3.航运价值高。

  第6课时(课堂导入)

  放一段录像资料,反映亚洲人种、民族的特色,用人口攒动的亚洲东部或欧洲的繁华的街景以及青藏高原无人区等具有人口分布特色的景观,有这些资料引入亚洲的人口。

  (讲授新课)

  六、亚洲的人口与国家

  指导学生读图6—15,亚欧人口密度图,回答人口分布的特点。

  1.人口最多的大洲学生看书回答问题。列举。

  讲述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20xx年总人口达36.72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60%,超过1亿人口的国家占十分之六)

  亚洲有6个国家人口超过1亿,分别是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日本。

  2.人口分布不均匀

  活动课下搜集亚洲和欧洲的世界之最。

  本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可以通过大量的材料指导学生自学。在今后的讲述中,可以让学生自己讲课,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板书设计

  六、亚洲的人口与国家1.人口最多的大洲2.人口分布不均匀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我国两个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名称和位置。了解极地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科研价值、极地考察的现状、以及和平利用极地地区的前景。

  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相关的资料及图片,了解两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感受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强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合作态度;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活动和环境保护的原因,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在极地地区开展科学考察活动和环境保护的原因,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教法:分析法、综合法

  四、教学检测安排:本节内容安排课堂小测

  五、课时安排:(共1课时)

  六、教学内容:“科学考察的宝地”和“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

  七、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复习巩固]

  简单介绍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新课导入】

  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由于恶劣的自然条件,两个地区都人迹罕至,但是,科学家和探险家却从来没有停止过探险两极地区的脚步,是什么吸引了他们?

  [新课学习]

  (一)科学考察的宝地(矿产资源丰富、淡水资源丰富、珍贵的生物资源、原始的自然环境————天然实验室)

  1、学生完成课堂练习第1――4题(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讨论回答)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两极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吸引科学家到极地考察的原因。

  (二)我国的南极科学考察站(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

  1、学生完成课堂练习第5――9题(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讨论回答)

  2、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我国的.南极科学考察站(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的位置,让学生体会科学考察的基本过程以及极地科学考察的价值,学习科学家追求真理,不为艰难险阻的精神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科学家到极地考察的最佳时间。

  (三)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极地面临的问题、国际合作—————《南极条约》 、加强个人的环保行为)。

  1、学生完成课堂练习第10题(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讨论回答)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极地面临的现状、国际国内对极地的态度以及保护环境的个人行为。

  (尾声)我们认识了两极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我们了解极地地区,就是为了更合理地利用它,保护它,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

  (小结)本节课的学习思路,可以为以后学习其它地区自然或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可借鉴的方法。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11———16题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9

  教学课题:

  七年级下册第一章《认识大洲》第二节《非洲》

  课型:新授

  教材分析:

  《非洲》是教材选编的“认识大洲”中的第二节内容。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地理位置、高原为主的地形、炎热的气候、丰饶的物产和人口与经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运用地图,了解非洲的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②通过对地形图及各种气候图的判读,了解非洲的地形特征和地形区的分布及气候特征,并学会分析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③学会用图表、对比分析的方法了解尼罗河和刚果河的水文特征。

  ④从矿产资源、动植物资源等方面了解非洲富饶的物产。

  2、过程与方法:

  ①鼓励、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来收集有关非洲的地理资料,并进行归纳、分析。

  ②充分运用每幅地图,引导学生从地图中获得大量的地理信息,进一步探究其形成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非洲的教学,让学生了解非洲是一个存在严重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的大洲,通过教学可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人口观、资源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

  教学重点:运用地图,使学生掌握非洲海陆轮廓的特征以及非洲高原为主的地形特征。教学难点:受纬度位置的影响,非洲以热带为主的炎热气候。

  教学方法:

  1.主要运用问题探究式学习模式,结合利用网络媒体资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综合分析等。

  2.采用多媒体演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点拨的活动方式探讨归纳。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科书、地图册、地球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世界上有一个大洲,它既有世界上最大的盆地,也有世界上最大的沙漠,还有世界上最大的裂谷和最长的河流,并且也是世界上最热的大洲,同学们知道这是哪一个大洲吗?(非洲)那这一节就让我们向这个神奇的大洲进军,一起去探索它的奥秘吧。

  出示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二、自主学习

  根据第一节学习大洲的方法,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非洲的地理位置。

  (一)、地理位置

  活动一:请同学们浏览教材P1617,完成下面练习。

  1、读图,找出非洲的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

  非洲在(东或西)半球的西部,穿过非洲中部,、分别穿过非洲的北部和南部(填写纬线名称)。

  (2)海陆位置:东临,西临,北隔及与相望,东北与之间隔着狭长的,并以为陆上分界线。

  活动二:描画非洲轮廓图,并填出非洲周围的大洲和海洋。

  思考讨论:苏伊士运河和直布罗陀海峡的重要地理位置。

  (设计思路: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重在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画图的能力。)

  (二)、高原为主的地形

  活动三:读非洲地形图,分析非洲的地形特征:

  (1)读P6图1-5,非洲的平均海拔高度居世界各大洲(南极洲除外)的第位。

  (2)非洲大陆面积广大,被称为“”,海拔500-1000米的高原占全洲面积以上,东南部从北向南有高原、高原、高原。

  (3)非洲东南部分布有三大高原,西北部除大陆边缘的山脉外,大多是海拔较低的高原和盆地,故非洲地势,。

  (4)极具特色的地形(三个“世界之最”):中部的,北部的,纵贯东部的。

  (5)读P18阅读材料:东非裂谷带及撒哈拉沙漠

  简单了解东非裂谷带的分布、成因及其地质地貌特征;认识撒哈拉沙漠的范围及地理位置。

  (6)读课本图P21-1;P161-17比较欧洲和非洲的海岸线特点,并在非洲图上找出:最大的半岛_、最大的海湾、最大的岛屿_。

  每位同学完成自主学习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

  (设计思路:在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画图能力的同时,使学生将图像与课文内容相结合,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三)、炎热的气候

  活动四:(1)读非洲平均气温分布图,分析非洲的.气温特征:

  (纬线)横贯非洲中部,、、(纬线)分别穿过其南部和北部;非洲绝大部分位于(温度带),非洲平均气温在摄氏度以上。非洲气候特征之一是气温。北半球7月份的炎热中心在地区。

  由此可得非洲气温特点是:气温高。这就是它被称为“热带大陆”的原因。

  (2)读非洲年降水量图,总结非洲降水特征。

  非洲赤道附近、几内亚湾沿岸降水。北回归线附近的地区,降水;南回归线附近大陆岸,降水少。

  由此可得非洲降水特点是:降水很少,干旱地区广。

  (3)读非洲气候类型图,总结非洲的气候特征。

  赤道附近的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是气候类型。非洲热带雨林气候

  的南北两侧是气候类型。南北回归线附近主要是气候类型。非洲最北端、最南端分布的是气候类型。

  由此可得,非洲的气候带受因素影响,以为中心呈对称。

  (设计思路:继续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归纳知识的能力。)

  (四)、丰饶的物产

  阅读非洲主要的矿产与农产品分布图,并分类。

  矿产资源:铬铁矿、金刚石、黄金、石油、磷酸盐等。

  动植物资源:桃花心木、檀木、花梨木等;咖啡、棉花、剑麻、花生、香蕉、枣椰、油棕等;非洲大象、长颈鹿、斑马、非洲雄狮等

  水力资源:刚果河、尼罗河(让学生通过阅读图

  1-27,找出有关两河的水文特征对比,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地图,总结问题的能力。)

  (五)、人口与经济

  非洲既然被称为“富饶大陆”,按理说经济很好,但为何又被称为“经济落后的大陆”呢?

  (1)读下表可知:目前,非洲有个独立国家,是世界上国家的大洲。

  (2)据20xx统计,有7.94亿人口,总数仅次于亚洲,居世界第2位。

  (3)非洲在人口压力沉重的同时,经济上受到几个世纪以来的的影响,许多国家的经济部门单一,且以业为主要经济部门。

  (设计思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树立非洲人口、资源、环境、发展之间互相联系的观念)

  三、合作探究:完成P16、P17活动题。

  四、师生课堂总结:

  五、布置作业:课本P20——21活动题。

  教学反思:

  这节课以多媒体技术为支撑,教学直观、形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信息技术和地理教学融为一体,同时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真正体现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只要用心观察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不足之处在于:

  1、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还不够,学生的参与面还较有限,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真正意义的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

  2、教具的运用比较单一,即使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但个别同学脱离课本,完全依赖于课件,只注重了浏览课件这种形式,而不能最大限度的使课件与课本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因而未能充分提高学习效率。

  在今后的地理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地增长自己的教学能力,在与学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促进学生学习意识的转化,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10

  课时安排: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会运用地图说明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认识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苏伊士运河、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湾、土耳其海峡。

  能在西亚的填充图上准确的填出西亚的主要国家及其首都

  能力目标

  了解西亚居民以阿拉伯人为主,西亚地区的宗教特色以及与宗教有密切关系的两个城市——麦加、耶路撒冷。

  教育目标

  了解西亚也是人类古代文明中心之一,是犹太教、基督教的发源地。

  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地图说明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能够正确填图

  教学难点:

  1.学会运用地图说明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提高学生的读图、填图能力

  教学方法

  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

  教学挂图、板图、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课主要内容。

  二、导入新课

  由新闻直接指出硝烟弥漫的战场——伊拉克。找学生指出伊拉克所在的位置,由此引出伊拉克的所属区域——西亚地区。联系实际、从新闻出发吸引学生兴趣。

  三、讲授新课

  通过读图确认伊拉克的位置,了解西亚的范围

  读图找出亚洲欧洲、非洲,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里海、大西洋、印度洋

  ㈠五海三洲之地

  通过读图掌握西亚的地理(海陆)位置:

  1.间接的沟通着大西洋与印度洋

  2.位于亚洲的`西南,地处亚、欧、非三大洲的交界地带

  3.位于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和阿拉伯海之间所以被称为两洋三洲五海之地

  ㈡交通要道(古代、现代)

  找学生介绍历史上所学的古代丝绸之路的知识。

  从古代起,西亚地区就是重要的交通要道,简单介绍现代铁路、公路、航空运输途经西亚的情况。强调其重要性

  ㈢主要国家、首都

  指导学生读世界地图以及图7—21西亚的国家图。在图7—21中找出西亚的主要国家及其首都:利用填充图册12页的题目进行练习。填注两洋、三洲、五海、大洲分界线、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巴勒斯坦、埃及、土耳其、科威特等名称的位置。

  ㈣阿拉伯国家、宗教

  启发学生根据所看新闻报道回忆西亚地区居民的外貌、穿着打扮,西亚居民多数为阿拉伯民族,主要为白色人种,日常生活中以白色头巾、白色长袍包裹全身,男子蓄须,女子以面纱遮脸。语言以阿拉伯语居多。宗教以xx教为主、

  麦加是xxx教第一圣城。xx教、基督教、犹太教都将耶路撒冷做为圣城。

  简单介绍巴勒斯坦地区以及巴以之间的矛盾冲突。试着分析引发矛盾、战争的主要原因。

  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以及培养学生关注时事新闻的良好习惯。

  课时安排: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西亚的自然地理环境,比如地形特征、气候特征、主要河流等。

  2、了解自然环境与当地农牧业生产的关系,以及当地发展节水农业所取得的成就。

  3、掌握西亚石油资源在世界上的地位、分布特点和主要产油国。根据地图,了解西亚石油输往西欧、美国和日本的路线。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教育目标:通过对西亚石油资源的强调,指导学生认识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地观。

  教学重点:

  1.掌握西亚石油资源在世界上的地位、分布特点和主要产油国。

  2.根据地图,了解西亚石油输往西欧、美国和日本的路线。

  教学难点:

  通过对西亚石油资源的强调,指导学生认识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地观。

  教学方法

  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教学用具:教学挂图、板图、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提问上节课主要内容。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通过复习总结西亚独特的人文特点,并指出西亚的自然环境也很独特,跟非洲的北部非常相似。通过复习总结西亚独特的人文特点,并指出西亚的自然环境也很独特,跟非洲的北部非常相似

  二、讲授新课:

  ㈤以高原为主的地形特征

  指导学生读图分析,提示分析地形特征的四个方面(平均海拔高度、相对高度、主要地形类型、地形分布特点)学生分别分析西亚地形的四方面特征。

  重点强调

  1.以高原为主的地形

  2.中部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波斯湾

  (可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波斯湾连成一条线作为西亚东侧边缘的高)以此加深印象

  ㈥炎热干旱的气候大部分为热带沙漠气候,伊朗高原和小亚西亚半岛中东部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黑海、地中海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阿拉伯半岛的西南有小部分热带草原气候。大部分较干燥。在如此干旱的地方,对于人、动物和植物,水都是非常重要。强调西亚地区大部分属干旱地带。

  ㈦河流

  找出西亚两条著名的河流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并指出这里是古代巴比伦文化的发源地,以此来增加趣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伊拉克战争引出1991年海湾战争,从而引出西亚丰富的石油资源

  ㈧世界石油宝库

  1.西亚石油的储量、产量、输出量居世界首位。

  2.西亚石油主要输往西欧、美国、日本

  3.西亚的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和伊拉克是重要产油国。分析书52页图7—29西亚石油海上运输路线

  阅读“霍尔木兹海峡”强调霍尔木兹海峡的重要性“西方的生命线”。

  阅读“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阅读材料,“西亚石油资源和生产特点”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11

  1.印度最重要的河流是()

  A.恒河B.布拉马普特拉河C.红河D.印度河

  2.下列关于印度自然地理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北部是山地,中部是平原,南部是高原B.全国都属于热带季

  风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C.恒河流人阿拉伯海D.印度东临阿拉伯海,西临孟加拉湾

  3.印度大部分地区的气候是()

  A.温带大陆性气候B.热带雨林气候C.亚热带季风气候

  D.热带季风气候

  4.给印度带来丰沛降水的季风是()

  A.6—9月盛行的西南季风B.6—9月盛行的东南季风

  C.10一次年5月盛行的东北季风D.10一次年5月盛行的

  西南季风

  5.下列情况中,易形成印度水灾的原因是()

  A.东北季风来得晚或退得早B.西南季风来得晚或退得早

  C.东北季风来得早或结束晚D.西南季风来得早或结束晚

  6.印度的主要粮食作物是()

  A.小麦、玉米B.水稻、玉米C.小麦、谷子D.水

  稻、小麦

  7.印度最大的麻纺织中心是()

  A.加尔各答B.新德里C.孟买D.班加罗尔

  8.印度水稻主要分布在()

  A.恒河上游地区B.阿拉伯海的西岸

  C.德干高原西北部D.德干高原东北部和恒河中下游地区

  9.印度农产品的产量很大,而出口量很少,其原因是()

  A.工业发达,农业原料消费多B.畜牧业发达,饲料需求大

  C.人口众多,消耗农产品多D.环境污染严重,农产品质量

  不合格

  10.以下关于印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独立后大量引进国外人才,发展本国工业

  B.钢铁、机械、化学和纺织工业具有一定的规模

  C.印度是世界第一软件大国

  D.印度是个贫穷落后的国家,所以几乎没有高科技工业

  二、综合题

  11.读印度略图7-8,回答下列

  问题:

  (1)把图中代号所表示的地

  理事物名称填在下面相应的空

  格上:

  邻国名称:①②

  ③④

  河流名称:⑤

  地形区名称:⑥首都名称:⑦海、湾、洋名称:

  ⑧⑨

  (2)印度地形分三部分,北部是,南部

  是

  12.读图7—9,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所示国家

  是。该国人口居世界第

  位。

  (2)该国最大的棉纺织工业中

  心应该是图中城(填数

  字),最大的`麻纺织工业中心是图

  中城(填数字)。

  (3)该国的主要矿产有等,主

  要集中分布在(地形区)上。

  (4)图中的阴影区为该国的主要工业区,试分析该国工业区的分

  别与原料、燃料产地之间的关系?

  (5)图中④是该国的计算机软件的生产基地

  13.读南亚地区风向图7—10”,回答问题:

  (1)图A中的箭头表示的是(方向)风,此风从吹

  向,称为季风。

  (2)图B中的箭头表示的是(方向)风,此风从吹向,称为季风。

  (3)能给印度带来丰富降水的是

  (4)在这两种季风的影响下,印度大部分地区属于气候,这

  种气候的主要特征是~。

  (5)在图A中季风的影响下,印度大部分地区进人季,该季

  节时间大致是每年的月至月,在图B中季风的

  影响下,印度大部分地区进入季,时间大致是每年的月

  至月。

  (6)请把印度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的变化关系用直线连接起来

  A旱灾B水灾

  ①来得早②来得晚③退得早④退得晚⑤风力不足⑥

  风力强盛

  1.A2.A3.D4.A5.D6.D7.A8.D

  9.C10.B

  11.(1)巴基斯坦尼泊尔斯里兰卡孟加拉国恒河德干高原新德里印度洋阿拉伯海孟加拉湾(2)喜马拉雅山地南麓印度河和恒河平原德干高原

  12.(1)印度(2)①③(3)煤铁锰德干高原(4)工业区主要集中分布在工业原料和燃料产地(5)班加罗尔

  13.(1)东北大陆海洋冬季(2)西南海洋大陆夏季

  (3)西南季风(或夏季风)(4)热带季风全年高温,一年分明显的旱、雨两季(5)旱105雨季69(6)A:②③⑤B:①④⑥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夫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板书)地球的形状、大小

  二、展示目标

  即教学目标中知道与技能目标

  三、自学引导及点拨

  1、地球的形状

  (展示图片)观看教材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

  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直觉→逻辑推测→实践证明→新“眼”目睹)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启发、解释。)

  (总结)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

  (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板书:2、地球的大小

  (承转)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展示图片)地球的大小

  (学生活动)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57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讲解)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展示)地球仪

  (提问)1、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启发学生积极回答)

  (讲述)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继续总结补充地球仪的特点。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四、提出问题,探索解决

  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

  纬线和纬度

  1、纬线有什么特点,想想纬线可以有多少条?

  2、纬度以哪条纬线为起点,标度范围是多少?不同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3、如何区分南纬与北纬?如何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南纬和北纬?纬度大小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特点?

  4、低、中、高纬度是如何划分的?

  5、纬度值的纬线有什么特征?该值出现在哪个地区?

  6、南北半球是怎么划分的?北纬是否都在北半球?南纬是否都在南半球?

  7、你知道赤道纪念碑建在哪吗?为什么要建在这个位置?

  经线和经度

  1、经线有什么特点,想想经线可以有多少条?

  2、经度以哪条经线为起点,标度范围是多少?不同经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3、如何区分东经与西经?如何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东经和西经?经度大小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特点?

  4、东经180度与西经180度经线有什么特点?

  5、东西半球是怎么划分的?东经是否都在东半球?西经是否都在西半球?

  6、每两条相对的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都能把地球平均分成左右两个半球吗?为什么不采用0度与180度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划分东西半球?

  7、你知道什么是本初子午线吗?地球上真实的本初子午线在哪?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亚洲地形、河流以及气候的特点;读图简要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

  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一个大洲的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自然环境的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特点的认识以及对亚洲地理集锦的了解,培养了学生热爱亚洲、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自然环境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亚洲的地形、河流、气候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亚洲自然风光图片(亚洲之最: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死海、贝加尔湖、珠穆朗玛峰、里海等),并同时播放《亚洲雄风》背景音乐。

  教师:同学们,伴着歌曲,紧跟图片让我们感受到了亚洲山河的壮丽画卷,自然环境的独特韵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哪些要素呢?

  学生: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水系等。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下面我们将从地形、河流、气候三个方面逐一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

  【设计意图】

  把学生带入到浓郁的亚洲风情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通过展示亚洲之最的景观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亚洲、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讲授新知

  活动一:亚洲之旅

  教师:结合图6.8和图6.9,全班分成两组做一次亚洲之旅:沿途说出你将经过哪些国家?哪些地形区?大致海拔高度是多少?有可能见到什么样的自然景观?或哪些世界之最或亚洲之最的地形?

  1.请一组同学沿东经80度,从北向南做旅行,另一组同学沿北纬30度,从东向西做旅行。(前后左右同学可“结伴而行”)请沿途记录所经国家、地形区,所见到的地貌环境和地形特征(地名、海拔、景观等)。

  (组织:活动中各小组要选出同学记录所经地区的特征。)

  2.每组学生依次上前指图描述所经地区名称、景观及海拔。全班对描述最全面、语言最流畅的同学予以鼓掌激励。

  3.“造型活动”

  (教师课前准备好以上地区的名称卡片,平原、高原、山地分别采用不同的颜色,如绿色、红色、黄色)

  以上同学手拿卡片依次站成南北向和东西向两排,交叉成十字。(视教室空间情况而定,也可分别在讲台前一字排开,但说明一组表示的是东西方向,另一组表示的是南北方向。)

  教师提出“造型要求”:

  各人以膝盖处为海平面,腰部为海拔20xx米,头部为4000米,请以上同学将手中的地形卡片举放在最合适的位置。

  教师:从同学们的描述及演示,能否得出亚洲地形大概有什么特点?

  学生: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起伏大,中间高,四周低

  引导学生阅读地形剖面图:同学们演示的地形高低起伏,即地势状况,大家一目了然。如科学的按垂直坐标和水平坐标标注在图上,就成为沿北纬30度和沿东经80度的地形剖面图。

  【设计意图】

  通过分组活动,使得全班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充分参与,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获取知识,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新奇、乐趣。

  活动二: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第7页图6.8“亚洲的地形”,完成下列要求。

  1.用笔圈出鄂毕河、叶尼塞河、黄河、长江、湄公河、恒河、印度河,并圈出它们流经的国家及流入的海洋。

  2.看看他们注入的流向有什么不同?

  3.亚洲河流分布有何特点?这种分布与地形分布之间的关系如何?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读图、分析、归纳、总结来实现最后的学习目标。

  活动三:技能拓展

  教师:回顾刚才我们分析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

  1.归纳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1)找出海岸山脉、内华达山脉、落基山脉、大平原、密西西比河平原、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亚山脉,分别指出它们在北美洲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

  (2)按照“相对一致、空间上连续”的原则,将北美洲按照地形划分成西部、中部和东部三个区域,说出这三个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

  (3)读图,指出北美洲大陆沿北纬40°纬线自西向东地势的变化特点。

  2.以密西西比河为例,解释北美洲的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1)在图中找出密西西比河及其主要支流,并用箭头标出它们的流向。

  (2)分析这些河流的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设计意图】

  学会知识的迁移,学会分析大洲地形河流的特点

  活动四:复杂的气候

  教师:情境设计

  家住广州的小明在暑假期间出国旅游,这次旅游给他带来了不同的生活体验。旅行路线是从东向西沿北回归线进行,他从广东省出发时盛行东南风,来到了南亚,风向发生了改变,变成西南风,而且遇上滂沱大雨,当来到世界上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上时,天气却异常炎热、干燥。这是什么原因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教师: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1.我会读图

  (1)仔细读图,亚洲有哪几种气候类型?

  (2)不同类型的气候有何特点?

  (3)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是什么?

  (4)我们家乡所在地属于哪种气候类型?联系生活思考一下,该气候类型的特征是什么?学生:带着问题读图,并从中归纳得出答案,教师行间点拨。

  2.我会探究

  探究方案一:结合“亚洲气候类型图”,探究亚洲的气候特点有哪些?为什么具有这些特点?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预习回答:亚洲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大陆性气候分布广和季风气候显著的特点。

  亚洲纬度广,地跨热带、温带和寒带,地域辽阔,东、北、南三面濒临大洋,中西部深居亚欧大陆腹地,海陆间热力差异明显,地形复杂多样。

  气候主要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因素的综合影响。

  探究方案二:亚洲大陆东部从北向南依次是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说明季风气候显著,那么冬夏季风的性质是什么?季风气候对当地农业有什么影响?

  学生预习回答:冬季风寒冷干燥,夏季风温暖湿润。有利于形成季风气候。由于季风强弱与进退时间每年不一,所以季风气候易于发生旱涝自然灾害。

  3.我会拓展

  (1)读课本第12页图6.15“北美洲的气候类型”,找出北美洲主要的气候类型。

  (2)亚洲和北美洲的气候特征都有大陆性气候显著这一特点,造成的原因一样吗?

  ①亚洲地域辽阔,面积广大,中部距海遥远,大陆性特征显著的.原因是什么?

  ②北美洲的地形特点划分为三大地形区:西部高大山系,中部广阔的平原,东部低缓的高地,造成其大陆性特征显著的原因又是什么?西部山脉、中部平原分别对来自于太平洋的水汽、北冰洋的冷空气有什么作用?

  教师:最后我用一句歌诀来形容亚洲的自然环境:

  山地多、高原大,亚洲地形杂;

  中间高、四周低,江河放射流;

  大陆性、季风性,气候最复杂。

  【设计意图】教师小结交由学生自己回顾,是对本节课的课堂学习的一种很好的反馈。用歌诀记忆增强学生的兴趣,最后的课后延伸是对本节课学生学习技能的巩固。

  【板书设计】

  三、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亚洲地形和河流的概况,通过地形分布图的判读,总结出亚洲的地形特点;根据地形图判读,明确了亚洲的地形特征,明确了地形和河流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关系,认识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北美洲与亚洲的维度位置有相似之处,地形、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存在差异,请课后类比探究。

  四、教后反思

  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读图,进行归纳并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分析亚洲河流的流向时,首先让学生读图,从图中找出亚洲主要的河流,在图中描出,并说出河流注入的海洋,进行归类,从而归纳出亚洲河流的流向是从中部流向四周。学生自然就得出了“亚洲河流大多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流向四周的海洋”的结论。学生能够体验到地图分析对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性。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知道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黑色人种的故乡。2、理解单一产品经济形成的原因。

  重点和难点:

  1、在地图上找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位置、范围,读图了解该地区的地理位置的特点。2、利用各方面的资料综合评价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对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的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的情况。3、在收集、运用资料描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富有特色的文化的过程中,学会尊重不同地区的文化和传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自制)

  教学设计:

  本节课力求让学生对所学的区域有较强的亲近感,尽量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主动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师 生 活 动教学提示与建议[导入]出示一张“黑人小朋友的照片”

  [提问]首先请同学们端详一下这个小朋友和我们在外貌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肤色黝黑、头发卷曲、嘴唇较厚、体毛很少等。

  [教师]之所以我们和这个小朋友在外貌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是因为我们属于黄色人种,而他们属于黑色人种。他们的家在哪?他们的生活环境怎么样?今天我们就去了解他们的故乡——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板书]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显示]地图“非洲大陆轮廓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与北非分界线”。

  [讲解]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指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部分。

  [提问]请作图标出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分别穿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是什么地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维度位置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填图]赤道穿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中部,北回归线穿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北部,南回归线穿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南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绝大部分地区位于热带。

  [提问]请在板图中注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一个半岛、一个大岛、一个海湾,说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海岸线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填图]一个半岛是索马里半岛、一个大岛是马拉加斯加岛、一个海湾是几内亚湾。

  [提问]请在板图中注名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南非高原和刚果盆地,说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地形特点。

  [学生填图]在板图中填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南非高原和刚果盆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地形以高原为主。

  [教师提示]参照图6.12“非洲的气候”,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气候分布有什么特点?

  [学生]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以热带气候类型为主;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半球对称分布。

  [提问]不同的气候条件下,自然景观是不同的。教材上分别给出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沙漠的景观图,从景观图中可观察出当地气候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讨论

  [学生]热带雨林气候中年高温多雨,所以植被茂盛;热带草原气候分为明显的干季和湿季,因而草在湿季茂盛,在干季枯萎;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寸草不生,沙漠广布。

  [承转]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大面积的热带草原分布,而且,我们从热带草原的景观图中看到,还有很多野生动物和我们的新朋友一起生活在哪里。有一个学习小组的同学上课前已经收集了一些关于非洲热带草原上生活的野生动物的资料,下面请他们为我们大家介绍一下。(如果学生收集有关资料有困难,可由教师将事先收集的资料,上课前请某一学习小组的同学先熟悉准备,上课时,先介绍大家。)

  [学生]分别介绍斑马、角马、长颈鹿、狮子等野生动物。

  [提问]大家不难发现大部分生活在热带草原的野生动物都善于奔跑。请大家讨论一下,野生动物的特点与他们生活的'环境的气候特点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

  [学生]热带草原气候分为明显的干季和湿季,因而,野生动物只有奔跑能力强才能在干季时迁徙到热带雨林边缘水草肥美的地方继续生存。

  [提问]除了拥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外,根据上面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了解,那个小朋友的家乡还有哪些资源会十分丰富?

  [学生]讨论

  [学生]水能、热带经济作物(香料、可可、咖啡等)、矿产(黄金、金刚石、铜、铀等)

  [承转]这块富饶的土地,是远古人类的发祥地,和我们国家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形成灿烂的文化。(课前请同学先收集一些相关资料,课上请他们来介绍。如果学生收集有关资料有困难,可由教师将事先收集的资料,上课前请某一学习小组的同学先熟悉准备,上课时,介绍给大家。

  [介绍]就非洲的鼓文化、舞文化、雕刻文化、编织文化进行介绍。

  [提问]不知大家是否感到,非洲的雕刻与我们的有很大差别(出示亚洲和非洲雕塑图片),这些差别与各自所在的地理位置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课下讨论,和美术老师交换意见。

  [提问]上面我们小朋友的故乡有了初步了解,这是一块什么样的土地?请你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

  [学生]美丽、富饶、神奇.....

  第二课时

  [导入]上节课我们领略了我们的小朋友美丽富饶的家乡,他们那里丰富的物产正源源不断地出口到世界各地。

  [展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部分国家出口商品占出口总额的百分比图。问:大家发现这些国家出口商品有什么特点?

  [小结]依赖某一种或某几种初级产品生产的经济称为“单一商品经济”。辅导读图8。31“本区某些国家的主要出口商品占本国出口商品总额的百分比(1998年)”

  [学生]以某种商品出口为主;出口商品多是初级产品。

  [板书]单一商品经济

  [讲解]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出产的矿产、木材、经济作物都是工业原料、半成品,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大部分国家工业落后,许多工业制造品要从国外进口。这样的单一商品经济,在世界贸易中会受到哪些影响?以教材上给出的加纳为例。请在小组内模拟加纳与其他国家之间进行外贸交易,注意交易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教师给每个学习小组下发工作资料,并参加讨论)

  [活动]模拟加纳与其他国家之间进行外贸贸易。学习小组内的3—4人代表其他国家;学习小组内的1—2人代表加纳。

  [教师]请各小组汇报一下在模拟加纳与其他国家之间进行外贸贸易中出现的问题。

  [学生]各小组汇报(略)

  [引申]这些问题说明像加纳这样的单一经济对自身的经济发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学生]回答

  [讲述]在这种不平等贸易中,要卖的是低价卖,要买的是高价买,就在这样的买卖中,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的财富在不断流失,这是殖民者长期掠夺本区资源的恶果。

  [讨论](略)

  [提问]这样下去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发展十分不利,请大家帮我们的非洲朋友想想办法。

  [学生]发展本区的民族工业,减少对工业品的进口;联合、团结、协作,发挥本区的资源优势,形成OPC一样的资源输出组织,保障各国的基本利益;改变农业生产结构,推广新品种的种植,解决粮食问题。

  [小结]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部分国家在不同程度上意识到发展的危机,并为此做出努力,例如:科特迪瓦的很多做法就和我们同学想到一块儿去了,而且成为本区发展比较快的国家。

  [承转]但更多的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国家积重难返,贫困像恶魔一样笼罩着他们的生活。据世界银行统计,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贫困人口逐年增加,但人口自然增长率却是全世界最高的,看来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贫困加剧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本区自身造成的。

  [板书]人口、资源、环境

  [提问]请大家把非洲发展中的上述环节填入图中。

  [引导]人口、粮食、环境三个问题形成一个怪圈,而使非洲经济难以发展,人民生活更难以摆脱日益加剧的贫困。请大家再次发挥我们的集体智慧,看看有哪些办法可以促进本区的发展,摆脱贫困。

  [讨论]每个小组把提出的建议作提纲纪录。

  [引申]请把你们小组的建议,按最重要(1条)、次要(2条)、一般重要(3条),填到金字塔的小方块中,并思考理由。

  [学生]讨论(略)

  [小结]看来大家给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提出的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相信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明天会更好。板书设计:

  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一、概况

  1、位置范围和组成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部分

  2、地形 -- 以高原为主

  3、气候 热带气候类型为主 热带雨林 终年高温多雨,植被茂盛(刚果盆地、几内亚湾) 热带草原 干季 草原枯萎 湿季 草原茂盛 热带沙漠 终年炎热干燥,寸草不生,沙漠广布

  4、人口与人种 主要以黑种人为主 分布 文化

  二、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

  什么叫单一商品经济?

  后果

  解决方法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15

  课时安排: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运用地图,说明东南亚的地理位置,范围。掌握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形特征,河流特征等要素。了解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和分布,以及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对东南亚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对比分析,进一步训练读图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

  3、教育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我国邻国的情况有大体的了解。

  教学重点:

  1.掌握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形特征,河流特征等要素

  2.了解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和分布,以及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难点:通过对东南亚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对比分析,进一步训练读图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二、导入新课:

  观察亚洲政区图。

  指导学生读图。

  回忆与中国相临的1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最南端的,与我国的广西、云南交界的就是缅甸、老挝、越南,这三个国家以及位于这三个国家以南的国家,往往呈现出一派别具一格的热带风情,由于这里是亚洲的最东南角,这个地区就被人们叫做东南亚。

  三、讲授新课:

  指导学生读图。强调方法的掌握远比知识的掌握重要。

  指导学生按照(平均海拔高度、相对高度、主要地形类型、地形分布特点)的方法分析地形特征。

  一.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1.通过读图掌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西南与大洋洲相临。经纬度位置:大致在30°N至10°S之间半球位置:主要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通过读图强调东南亚的组成部分: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列表比较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自然环境各方面的相同点和差异

  2.通过地形图分析:

  (1)中南半岛北部地势高峻,南部地势低平(2)马来群岛地势崎岖,山岭多、平原少。

  3.河流

  (1)在图中找出中南半岛上的湄公河,以及附近的河流,在图中用笔描出,判断其流向和注入地,判断其水力资源的丰富程度分析河流与地形的相互联系,以手做比喻加强学生对“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征的记忆。

  (2)根据地形分析马来群岛上河流的主要特征。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材料、查看相关地图。

  4.以纬度位置突出东南亚地处热带的特点:阅读课文,尝试独立分析影响东南亚气候的主要因素,作出推断学生以自学的形式独立解决问题: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由于降水的不同,分别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1)在中南半岛上11月~次年5月盛行东北风、降水偏少,为旱季6月~10月盛行西南风、降水很多为雨季。农作物一般在雨季播种、旱季收获。

  (2)在马来群岛上,终年高温多雨,农作物可以随时播种,一年到头都有收获马来群岛火山活动和地震频繁,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

  总结马来群岛地处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

  四、小结和作业:回顾东南亚的地形和气候,做配套练习。

  课时安排: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东南亚的国家,以及各国的首都。掌握东南亚联系两大洲、沟通两大洋的地理位置——世界交通的“十字路口”

  2、能力目标:分析马六甲海峡在世界海洋运输中的地位

  3、教育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我国邻国的情况有大体的了解。

  教学重点:运用地图,说明亚洲的地理位置。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亚洲地理位置的过程,掌握分析某一区域地理位置的方法,并依此运用地图分析欧洲的地理位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我国邻国的情况有大体的了解。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复习提问上节课内容。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二、导入新课:

  以谜语引入:大江之中——河内;长鼻盛会——万象;举头望明月——仰光(通过名称引起学生兴趣,简单介绍。)

  三、讲授新课

  ㈠国家、首都、居民

  1、国家:

  利用挂图指图。指导学生读图的方法、技巧。读图7-8,找出东南亚主要国家及其首都

  越南——河内老挝——万象柬埔寨——金边

  泰国——曼谷缅甸——仰光马来西亚——吉隆坡新加坡——新加坡菲律宾——马尼拉印度尼西亚——雅加达文莱——斯里

  巴加湾市东帝汶(最新独立)

  其中与陆地接壤的国家为缅甸、老挝、越南

  湄公河在我国境内叫做澜沧江,流经了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国,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国际性河流。

  2、首都(沿河分布)完成书上37页的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如何读图,积极主动思考地理问题。

  3、居民

  利用书38页的'课文总结强调,从课文中使学生注意到新加坡的华人、华侨,引申到整个东南亚地区。从课文中找出华人和华侨的区别。

  东南亚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东南亚是世界上海外华人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㈢马六甲海峡

  通过指图提问总结马六甲海峡的地理位置重要性,强调其在交通运输中的咽喉位置。东南亚地区位于亚洲与欧洲之间。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因而可说是“十字路口”的位置

  1.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三个国家之间

  2.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

  3.马六甲海峡是连接太平洋、印度洋沿岸港口和欧洲的重要航道马六甲海峡被称为“日本的海上生命线”

  课时安排: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读图了解东南亚地区主要的农产品、矿产品大的分布。掌握占世界前列的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和在各国中的经济地位

  2、能力目标进一步训练读图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

  3、教育目标:通过学习了解东南亚各国经济的特点,从而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形式上的差异。

  教学重点:掌握占世界前列的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和在各国中的经济地位教学难点:掌握占世界前列的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和在各国中的经济地位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课内容。

  请学生说说东南亚的气候和地形。(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二、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泰国的香米吗?他与我们我家产的大米有很大的不同。味道很好,泰国就在东南亚,那么东南亚还有哪些物产呢?

  板书:

  ㈣富饶的物产

  三、讲授新课:

  指导学生阅读地图的方法必须先看图例。

  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图,分析书36页图7-6东南亚的物产分布。通过名称引起学生兴趣。

  总结:

  1.矿产资源:石油、锡

  石油: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锡:马来西亚是世界上锡产量最多的国家

  2.粮食作物:水稻

  泰国、越南、缅甸是世界上重要的稻米出口国

  3.热带经济作物:简单介绍。

  天然橡胶: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分居世界前三位。油棕(棕榈油):泰国的棕榈油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第一位。椰子(椰油):菲律宾是世界上出产椰子,出口椰油最多的国家总结南亚的物产,完成书上练习题锻炼学生读图解题的能力,养成学生读图解题的习惯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必备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08-19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01-07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经典)06-07

(经典)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06-07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05-16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精选】05-17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11-17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优秀]01-08

【热门】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02-14

【热门】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06-07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必备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必备15篇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1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自然环境

  地形和河流

  知识目标

  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

  2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臵和海陆位臵及范围。

  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

  2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2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1亚洲的位臵特点;

  2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教学准备

  资料图片,幻灯片,投影片

  教学过程:

  导入:点出上学期从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来研究问题。这个学期以大洲为研究对象,去研究某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状况。

  通过一系列提问,让学生回答,引出亚洲。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

  复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臵

  师:要认识一个大洲,首先要明确它的位臵。观察一下亚洲位于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个半球?

  小结: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这是它的纬度位臵。

  完成P3活动一(1)(2)

  引导:了解一个地区的位臵还要了解其海陆位臵。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各位于亚洲的方位。亚洲周围的大洲,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学生看图回答。

  小结:这样我们就明确了亚洲的纬度位臵和海陆位臵。

  完成P3活动二(1)(2)

  (展示“亚洲的范围图”)

  引导:亚洲和其他大洲之间,有些是以海洋作为天然洲界,有些大陆相连的地方则是人为划定的洲界线。如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欧洲之间。

  提问:参照地图能描述出亚洲与周围其他大洲的界线吗?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分界;西南临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洲界;东北隔着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与大洋州隔海相望。

  过渡:让学生大致读出亚洲所跨的纬度位臵,与其他大洲比较一下,看

  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先大致目测,与亚洲相比,只比较南美洲和非洲)

  顺承:亚洲不但所跨纬度最广,而且还有许多世界之最。

  (展示“七大洲面积比较”图)

  从此图可以看出亚洲面积最大。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

  比较亚洲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得出亚洲东西距离最大。

  小结:根据以上的观察和分析,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亚洲的位臵、面积、范围。

  (通过双边活动,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引导:由于亚洲面积广大,国家众多,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们根据地理方位的不同,又结合人文和自然环境特征的差异,把亚洲分成几个分区,共有几个分区?中国位于哪个分区?再观察,同在东亚分区的还有哪些国家?

  (展示亚洲地理分区图)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继续引导:其他的分区是不是都与中国接壤?分别位于中国的哪个方位?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过渡:要了解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除地理位臵外,还需认识它的`地形、湖泊、河流及气候等方面。讲述世界第一大洲的亚洲地形的特点。

  (展示“亚洲地形图”)

  引导:这种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高度,可以直观地看出不同地形类型,这是哪类地形图?

  生:分层设色地形图。

  (指导学生基本的读图方法)观察下方的陆高海深表。结合地图判断不同的颜色各代表什么地形。我们来认识一些主要的地形区,描述一下他们的位臵和大致海拔。

  (请不同组的学生展开竞赛,抢答,活跃气氛,增强组内的合作意识。)A组:青藏高原、喜玛拉雅山及主峰

  B组:帕米尔高原、蒙古高原

  C组:西西伯利亚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和德干高原、伊朗高原D组:阿拉伯半岛、马来半岛

  学生查图讨论回答出各地的地理位臵,海拔高度。

  引导: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从位臵和海拔两方面考虑,看出亚洲地形特点: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引入地形剖面图。

  (展示“亚洲大陆沿3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和北美洲沿4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观察区别两图。

  学生读图归纳:亚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表现出起伏大,中部高,两侧低的特点。而北美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西高东低。

  过渡:河流是构成自然环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展示“亚洲地形图”)

  在图上找出几条大河,观察河流的位臵、流向及注入的海洋。

  归纳亚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点。

  特点:受地形影响,亚洲地势的中高周低决定了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向四周放射状分布的特点。

  在这些高山大川之间,还有一些著名的湖泊。请大家在图上找出:里海、贝加尔湖、死海。(展示阅读材料只能感有关资料,指导学生进一步结合地图理解其特征)

  板书设计: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自然环境

  一、位臵

  纬度位臵: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海陆位臵:太平洋西岸、印度洋北岸、北冰洋南岸

  位于欧洲西侧、非洲东北侧、大洋洲北侧、北美洲西南侧

  边界:P2

  二、地形和河流

  地形:亚洲地面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河流: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

  第一节自然环境

  复杂的气候

  教学目标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2

  【教材说明】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后两个标题内容。本节内容是:体会聚落差异源自环境差异,认识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了解聚落的发展表现,在变化中发现问题――传统聚落在消失,在探讨传统聚落价值中认识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应该以体验领悟、分析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体验人地关系的和谐与发展,顺应学生心理发展趋势,深入浅出地突破学生学习的畏难心理,了解地理知识的现实和应用价值,在思想上获得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产生无限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创造力。为其合作学习、多元化学习、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理解聚落是环境的产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

  (2)通过理解体会传统聚落的内涵与价值,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聚落与环境的相互适应,进一步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体会人类文明的发达程度和思想实践上的智慧高度,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乐于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

  聚落对环境的适应表现,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教学难点】

  聚落对环境的适应表现。

  【教学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运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问题引导法、交流合作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推陈出新,创设情境

  展示课件中不同聚落的图片,启发学生分析:分出乡村还是城市,人们从事什么样的劳动生产活动,师生互动得出聚落的本质差异在于劳动生产方式。

  转承:劳动生产方式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适应环境,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手段,所以必须立足于环境。因而,聚落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课件演示)

  二、水到渠成,新知分布

  1.聚落与环境

  师:探究事物间的关系必须弄清两个方面:(1)弄清两者之间的作用与影响。(2)理解相互适应表现。

  师生共同分析归纳教材中影响聚落分布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设计意图:学生可以根据书上的图,还可以联系生活,活跃了思维并勇于探索发现和推断,使他们在参与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自信,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师:聚落是环境的产物。(学生认同后继续)是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不仅具有鲜明的环境特征,还深刻地体现了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智慧和改造水平。

  展示课件中东南__带雨林区的民居,西__带沙漠区的民居,学生讨论。

  转承:民居建筑适应于环境,更适用于生活,它体现了环境更体现了人类的智慧。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聚落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可以说:传统聚落记录人类智慧的发展进程,它是浓缩了的历史,而现代民居则体现了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并在飞速发展中。

  2.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师: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回望历史,农耕文明的发展,生态退化出现了;如辉煌的巴比伦古国就是在发展农耕中,生态恶化后过早陨落的;工业文明的发展,环境污染随之而来。所以我们在发展与变革中,一定要顺应自然规律,权衡利弊,以保证进一步的发展。聚落的发展我们应如何面对呢?(课件演示)

  学生快速阅读教材总结聚落发展表现及出现的变化。

  设计意图:设置问题学生回答,教师给予肯定,引发学生对消失中的传统聚落的关注,先抑后扬,牵引着学生的心。

  生:总结传统聚落的价值。

  师:全世界人民都已意识到这一点,并已经把在乡村和城市建设中,如何保护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作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了。

  生:根据生活所见回答。

  师:总结归纳:(1)立法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__。(2)圈建保护。(3)异地迁建保护。

  转承:有些极其珍贵的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已经不再是某国某地为保护自身特色和历史的珍宝,而成了全世界人民的文化瑰宝了,那就要把它们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加以保护了。

  生:根据课件中图片回答,了解37处世界文化遗产及其中有6处属于传统聚落类的文化遗产。

  三、开阔视野,迁移拓展

  师:放眼世界,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传统聚落还有很多,这里是?(课件演示)

  生:意大利水城威尼斯!

  师:真棒哦!我们了解一下意大利水城威尼斯。那么这里?(课件演示)

  生:中国的威尼斯――苏州。

  师:我们来谈谈你们对苏州的印象。

  生:水乡,园林,人间天堂,苏州工业园区。

  师:苏州是我们中国首批的历史文化名城,小桥流水、民居老街、大小园林,真可谓是移步易景啊!

  四、晒晒收成,展我风采

  师:展示课件中关于苏州的组图。

  生:根据课件所展示的图片分组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对苏州园林的建筑风格与环境的适应,和对苏州发展的建议,让学生把本节所得的思想加以应用,实现内化。

  五、归纳总结,收获累累

  学生总结,教师点拨,强化重点难点。

  六、兴趣盎然,走进生活

  师:苏州在发展,我们家乡也在发展,请分析一下我们的家乡,有哪些与环境相适应的表现,它的发展应注意哪些问题?到网上查找详细资料,写成小论文,相互交流。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3

  课时安排: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能在图上填出南亚的国家和主要城市。

  2、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3、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教学重点: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教学方法: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教学挂图、板图、多媒体复习提问上节课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二、导入新课:

  以历史故事传说引入新课内容。

  中国古代发明了指南针后,非常注重对外的交往,有丝绸之路、有郑和下西洋、有鉴真东渡、也有我们从小就听遍了的唐僧取经——也就是历史上的玄奘西行。而玄奘和尚的目的地就是天竺也就是古代印度。

  三、教授新课:

  ㈠南亚次大陆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南亚次大陆名称的由来

  让学生通过读图找出印度(南亚)地理位置:(通过板图及一连串的问题启发学生。)

  1.位于亚洲的南部,西临阿拉伯海、东临孟加拉湾,南被印度洋包围。

  2.北回归线穿过中部。指出南亚的范围:包括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马尔代夫群岛。

  3.印度次大陆。强调次大陆的概念不同于大陆或岛屿,而是“相对独立” ㈡地形特征

  通过分析地形图,着重强调四个主要地形区及分布特点,还可以与北美洲联系(顺时针旋转90度)指导学生按照(平均海拔高度、相对高度、主要地形类型、地形分布特点)的方法分析地形特征。利用书上练习,讲授解题思路与技巧。

  1、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

  2.中部是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

  3.南部是德干高原

  补充黑板简图:完成书上练习进行读图、析图训练。(边看边画,加深印象。锻炼学生读图的能力。)

  ㈢河流在地图中找出南亚两条主要的河流——印度河、恒河

  在黑板简图中绘出大体位置、形状指导学生读图分析,通过阅读南亚地形图,并对照南亚地形图分析河流的流向、发源地、注入的`海洋和流经国家。

  课时安排: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了解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学会分析西南季风对降水以及农业的影响。

  ⑵了解南亚的主要农作物的种类、分布及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⑶了解南亚是世界上人口密集地区之一,印度是南亚最大的国家、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国。

  ⑷了解南亚的工业发展概况,印度的主要工业部门及电脑软件业的发展概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3、教育目标:了解南亚是人类古代文明中心之一,也是佛教、印度教的发源地,以及宗教对南亚各国的影响。

  教学重点:了解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学会分析西南季风对降水以及农业的影响。了解南亚是人类古代文明中心之一,也是佛教、印度教的发源地,及宗教对南亚各国的影响。

  教学难点:了解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学会分析西南季风对降水以及农业的影响。

  教学方法: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课主要内容。

  请同学说说南亚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一、导入新课:

  从《西游记》中我们看到唐僧取经的天竺气候是怎样的?学生讨论回答。

  二、讲述新课:㈣气候特征

  指导学生熟悉解题思路。从纬度位置入手,探讨南亚地区可能的气候类型。逐月降水量图指导学生按照(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年温差、年降水量、降水季节差异)的方法分析气候统计图。

  根据地图册第8页观察南亚的主要气候类型

  利用书43页的活动分析南亚地区雨季降水多的原因(鼓励学生积极大胆思考。)——西南季风从印度洋吹向陆地,给南亚陆地带来充足的水分;以及雨季时东北部和西南沿海地区降水特别多的原因——分别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和西高止山脉的迎风坡,在西南季风的影响下地形雨特别多。

  通过板书及一连串的问题启发学生。分析并得出结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板书总结。

  1.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西北部有少量热带沙漠气候,南部有少量热带草原气候。

  2.一年分三季

  湿季——雨季6~10月份西南季风

  干季——凉季11月~次年2月东北季风热季3~5月份简单介绍南亚的农作物及分布:简单介绍农作物与自然环境的联系水稻——印度东北部、孟加拉国西部和印度半岛西部沿海地区小麦——西北部干旱少雨地带黄麻——恒河下游地区棉花——德干高原西部

  以“玄奘取经”和“印度的牛”以及蛇为切入点,吸引学生提高兴趣⑸宗教与社会(各宗教在南亚的主要分布国家以学生自学的形式独立解决问题。)

  1.南亚是世界人口分布密集的地区之一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人口超过一亿

  利用新闻(如火车出轨事件、沉船事件等)使学生理解南亚的人口密度较大,人口素质一般,科技水平欠发达,安全隐患较多。回忆上学期所学的知识,分别列出世界人口前10位的国家

  2.南亚8国都是发展中国家其中印度最发达电脑软件占据重要地位

  3.南亚是世界古文明发源地,是佛教、印度教的发源地佛教——斯里兰卡、锡金、不丹印度教——印度、尼泊尔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初步认识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通过标准时间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介绍,培养学生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能力。

  3.通过分析亚洲气候特征,使学生掌握气候特征的分析方法,并在阅读地图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欧洲气候的特点。

  4.通过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亚洲河流特征,并找出亚洲境内著名的湖泊。让学生从欧洲气候和地形入手解释欧洲河流特征,了解欧洲著名的河流。

  5.读“亚欧人口分布图”说明亚洲人口分布,分析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学会阅读亚欧政区图。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对地图的阅读,使学生学会从地图上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2.指导学生分析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及表现,让学生结合已学的气候知识,分析并解答出有关欧洲气候的.思考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图、归纳、对比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2.通过对国家和人口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2.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3.亚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二)教学难点

  1.学会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

  2.亚洲和欧洲的气候及成因。

  3.亚洲及欧洲河流特点的成因。

  教学方法

  复习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媒体

  地图册、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6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第1课时

  (课堂导入)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景观在哪里?(播放一段关于亚洲的录像资料,如长城、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喜马拉雅山脉等)

  学生发言:中国、亚洲、日本……

  (讲授新课)

  板书 第一章 认识大洲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二页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找到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学生阅读。教师进行总结。

  板书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在一起,合称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

  学生通过阅读图1—1,进行讨论后总结。

  提问 亚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板书 3.亚洲的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纬度范围:南纬10度~北纬80度之间;

  经度范围:东经25度~西经170度之间;主要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

  (2)海陆位置

  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们通过对亚洲的学习,直到认识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应该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说明。

  承接:通过我们对亚洲的学习,请同学们都欧洲的地理位置,来描述一下。

  学生通过读地图1—1,对欧洲的地理位置进行描述。

  活动:分小组讨论,发表各自意见,然后进行总结。

  欧洲:

  纬度范围:北纬36度~北纬71度之间;经度范围:西经9度~东经66度之间。

  总结归纳:了解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学生回答: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两方面。

  点拨 利用你所掌握的描述亚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骤来分析掌握欧洲的地理位置。

  (学生小组探究完成)

  (1)读图1—1:欧洲大陆经度范围:9°W~66°E;纬度范围:36°N~71°N。

  (2)全部位于北半球,绝大部分位于东半球。

  (3)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西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相邻,西北隔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面与亚洲相邻。轮廓破碎,海岸线曲折。

  板书 4.时区

  (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掌握了如何利用地图去分析某一大洲的地理位置,即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分析。了解了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3.亚洲的地理位置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等地理特征,说明埃及在交通方面的重要性。

  2、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埃及自然环境的特点,说明埃及是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

  3、运用课本文字和图片资料,说明埃及在种族、民族、宗教、语言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4、了解尼罗河和苏伊士运河对埃及经济文化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联系埃及的自然地理特征,简述尼罗河对古代埃及文明和现代经济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埃及历史遗迹和文化对世界文明作出的贡献

  2、培养学生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埃及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尼罗河及苏伊士运河对埃及经济的意义

  教学难点

  1、尼罗河对埃及古代文明和现代经济(尤其是农业)的影响

  2、埃及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通过埃及古老文明和现代文明的图片播放,让同学们感受埃及,并用关键词谈谈对埃及的印象,以此导入新课。

  二、探秘自然,走近埃及

  学习形式:小组合作

  读课本76页图8-13,从图中你能获取哪些有关埃及自然地理特征信息?请小组长把你们组找到的相关信息用序号标出写在白板上,写对一点且内容不重复得一分。4分钟后,小组交换白板,看哪组得分最高,得分最高组的组员上台展示。小组展示完毕后,由老师进行归纳总结,并给每个小组加分。

  三、探寻人文,走进埃及

  学习形式:情景教学,角色扮演

  先出示阿拉伯语、阿拉伯人及开罗附近建筑物等图片,让同学们说说埃及的基本人文情况。接下来,为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进行了如下的情景设置:假设同学们要前往埃及参观考察,为期四天,主要考察埃及的工农业发展情况及游览埃及部分名胜古迹。四天行程安排如下:

  第一天:乘船游览亚历山大港—开罗—卢克索—阿斯旺水坝

  第二天:游览尼罗河流域,考察周边的农业发展。

  第三天:参观国际航道—苏伊士运河

  第四天:考察埃及的矿产资源及工业、经济发展

  这四天的行程,让几位同学扮演的导游带领同学们参观考察埃及的工农业发展情况及游览埃及的名胜古迹,以了解埃及的古老文明和现代文明,进一步走进埃及。

  四、探疑解惑,揭秘埃及

  学习形式:小组合作探究

  在前面了解了埃及基本的自然和人文特点的基础上,为了解决本节课的难点,提高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我设计了两题探究题,让同学们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1、读图探究:尼罗河对埃及的古代文明和现代经济有什么影响?

  2、埃及是如何充分利用本国的各种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本国经济的?

  五、课堂反馈

  学习形式:小组竞赛限时抢答

  通过小组竞赛抢答加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检测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六、课堂小结:

  学习形式:组内交流、组员评价、老师整体评价

  每位小组长组织组员在组内交流,并把组员的发言,在白板上归纳,以梳理这节课的知识脉络,同时对组员进行评价。

  七、布置作业:配套的知识能力训练

  必做作业:选择题

  选做作业:选做题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掌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及重要性,掌握东南亚地形、气候的一般特点,及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在地形、气候方面的差异;

  2、了解东南亚的范围及包括的国家;

  3、通过使用地图,提高学生的读图和分析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问题的能力;

  4、通过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关系的分析,了解地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教学重难点:

  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置、气候和地形特点

  学习方法指导:

  1.学会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湖泊、资源等方面描述一个区域的自然地理特证。

  2.学会分析位置地形气候等要素在地里环境形成中的作用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而总结出一个区域的突出的人文地理特征。

  3.学会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比较区域之间的差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旅游情景方式引入)你知道的狮城是那座城市吗?

  你知道的世界文化遗产——吴哥窟在哪个国家吗?

  让我们一起到东南亚去旅游,你就会得到答案!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自主学习:

  读图2-1,观察东南亚的位置和主要组成

  1、说出东南亚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2、东南亚的主要组成部分

  3、总结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置(十字路口)

  读图2-3回答:

  4、东南亚地区的咽喉要道是哪里?它有什么重要的战略地位?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

  为什么日本把马六甲海峡称为“海上生命线”?

  【教师精讲点拨】日本国内需要的石油绝大部分来自于西亚,

  油轮必经马六甲海峡

  【探究结论】

  日本是一个经济大国,资源小国,矿产资源尤其贫乏,要进行

  工业生产,就必须进口石油,沿途经过太平洋,马六甲海峡,

  印度洋,最后到达中东。马六甲海峡位于东南亚的马来半岛

  与苏门答腊岛之间,是日本进口石油的必经之地,因此马六甲

  海峡就成为了日本的“海上生命线”。

  学习任务(二)、东南亚的自然环境

  1、自主学习:

  读图2-1,观察东南亚的地形与河流,分析地形与河流的

  关系,回忆东南亚的气候,分析对农业的形象

  1、中南半岛的地势特征如何?

  2、分析总结中南半岛的河流特点(流向与流速)

  3、分析判断马来群岛的地形地势特点和河流特点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总结地形地势与河流间的关系。

  (总结)河流的流向与流速受地形地势的影响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7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二页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找到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学生阅读。教师进行总结。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在一起,合称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学生通过阅读图6—1,进行讨论后总结。提问亚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3.亚洲的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纬度范围:南纬10度~北纬80度之间;经度范围:东经25度~西经170度之间;主要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

  (2)海陆位置

  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们通过对亚洲的学习,直到认识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应该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说明。

  承接:通过我们对亚洲的学习,请同学们都欧洲的地理位置,来描述一下。

  学生通过读地图6—1,对欧洲的地理位置进行描述。

  活动:分小组讨论,发表各自意见,然后进行总结。

  欧洲:

  纬度范围:北纬36度~北纬71度之间;经度范围:西经9度~东经66度之间。

  总结归纳:了解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学生回答: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两方面。

  点拨

  利用你所掌握的描述亚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骤来分析掌握欧洲的地理位置。

  2(学生小组探究完成)

  (1)读图6—1:欧洲大陆经度范围:9°W~66°E;纬度范围:36°N~71°N。

  (2)全部位于北半球,绝大部分位于东半球。

  (3)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西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相邻,西北隔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面与亚洲相邻。轮廓破碎,海岸线曲折。

  (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掌握了如何利用地图去分析某一大洲的地理位置,即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分析。了解了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板书设计

  第一节亚洲及欧洲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2.亚欧大陆3.亚洲的地理位置

  第2课时(课堂导入)

  我们现在是北京时间上午11点的时候,那么现在美国应该是什么时间呢?

  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这与什么有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世界上的时间?

  指导学生读图6—2世界时区图并通过自制的时钟模型演示6城市的区时,以北京(东八区)正午12点为准。也可用数轴图表示学生回答:晚上。

  (讲授新课)

  二、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

  1.地方时

  讲述把太阳位置最高的时候定为当地的12点,并依此推定一天的时间。这就是地方时间,简称世界时。

  2.时区及换算

  讲述全球一共划分成24个时区,每一个时区跨15度经度。其中零时区(也叫中时区),从西经7.5度~东经7.5度。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和为一个时区,称东西十二区。依据数轴图示法讨论、完成课文中的思考题。阅读材料: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学生小组讨论:

  1.为什么会产生“地方时”?

  2.时区是怎样划分的?

  3.什么是“区时”?

  4.我国采用的是哪个时区的区时?

  5.地球上“今天”与“昨天”的分界线在哪里?

  3.北京时间

  讲述北京时间即为东八区的区时。

  4.国际日期变更线

  讲述为了避免日期上的混乱,国际上规定大致以180度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自西向东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要减去一天。

  板书设计

  二、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1.地方时2.时区及换算3.北京时间4.国际日期变更线

  第3课时

  4(课堂导入)

  展示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峰等风光图,引入亚洲地形的学习。

  复习提问:陆地地形可分为哪几种基本类型?——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亚洲全有——地形复杂)

  (讲授新课)

  三、高原山地为主的亚洲地形

  提问亚洲地形有什么特征?

  活动:

  (1)读图6—3,亚洲地形图,6 —4世界大洲陆地海拔高度比较图,找出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西西伯利亚平原、死海的位置。(填图练习)

  (2)依据地理方位说明亚洲的山地、高原主要分布在哪里?——中部

  (3)亚洲以帕米尔高原为中心向四周延伸有哪些山脉?(天山山脉、昆仑山脉、喜玛拉雅山脉、兴都库什山脉等)

  (4)亚洲大陆四周有哪些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印度河-恒河平原等)归纳亚洲地势有什么特点?——中部高,四周低

  (5)小组讨论:

  找出亚欧大陆东侧、东南侧的一组弧形群岛,说明这组岛弧的形成原因以及典型的地质现象是什么?

  讲解从北向南分别是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硫球群岛、马来群岛。利用板块构造学说来解释。

  (6)请根据对亚洲地形特征的分析说出大洲地形的特点主要从哪几方面来总结?

  地形类型及分布、地势特征、相对高差、平均海拔、特色地形等方面。

  小结亚洲地形的特征:

  (1)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较高;

  (2)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

  (3)地势中部高,西部低。

  活动根据以上步骤和方法,依据图6—3和资料总结归纳欧洲地形特征。

  (课堂总结)

  这节课主要学习亚洲的地形特征,结合对亚洲地形的分析方法,来总结出欧洲的地形特征。

  板书设计

  三、高原山地为主的亚洲地形

  第4课时(课堂导入)

  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地区的风光。

  利用录像展示冬季亚洲北部西伯利亚地区冰天雪地,气候严寒;而亚洲南部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等过的黄金海岸却是一派妩媚的热带海滨风光,是世界著名的海滨浴场。

  亚洲地域辽阔,各地气候差异显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亚洲的气候特征以及成因。

  (讲授新课)

  四、复杂多样的亚洲气候

  教师指图讲述,学生进行回忆后回答问题。

  讲述气候是自然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很大。作为世界第一大洲,面积广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很大。(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提问亚洲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

  学生看图回答。

  引导全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有十一种,仅亚洲就有9种,说明了什么?

  结论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1.气候复杂多样

  提问观察其中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儿?

  温带大陆性气候,约占亚洲面积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亚洲中西部。

  亚洲面积广大,地跨寒、温、热且地形复杂,除温带海洋性气候外,世界上的各种气候在亚洲都有分布。

  亚洲各地距海远近不同,加上气流和地形的影响,干湿差异悬殊。

  2.大陆性特征明显继续引导:距离海洋的远近如何?距海遥远,深入亚洲大陆内部。

  (展示“6—10图”,并在上面点出利物浦、华沙、赤塔、漠河的位置)

  (引导学生分析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注意逻辑层次、由简到难,有分到总)

  讲述气候两大要素:降水和气温。温带大陆性气候有哪些特点?我们来观察位于这个气候区内的两个城市:赤塔、漠河,分析它们的气温和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

  小结: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是全年温差大,冬冷夏热,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引导:亚洲降水比较多的气候类型除了位于赤道附近马来群岛的热带雨林气候外,还有几种季风气候全年降水量相对比较多,是哪几种?主要分布在哪儿?

  热带季风气候三种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

  (教师简单解释何谓季风气候,在亚洲图上画箭头简单示意,补充三种季风气候的降水季节分配图和降水年际变化图,帮助学生分析季风气候降水的特点)

  小结:降水的多少与夏季风有什么关系?夏季风强大——降水多,反之,降水少

  继续启发:如果降水过多或过少会造成什么后果呢?(展示有关干旱和洪涝的视频、图片)学生看材料分析,旱涝灾害对农业影响大。

  小结:所以在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区内,由于夏季风的影响易发生旱涝灾害。

  板书3.季风气候显著

  引导根据以上分析,从气候类型及分布范围看,亚洲的气候主要有什么特点?

  结论气候复杂多样、大陆性特征明显、季风气候显著。

  过渡我们学习了亚洲的气候特征,那么欧洲的气候特征又如何呢?

  以学生自学的形式为主,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列表比较亚洲和欧洲气候特征的不同。

  利用书上的练习总结:

  1.气候类型少,以温带气候类型为主的气候;

  2.海洋性特征显著;

  3.具有面积最广、最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课堂总结)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读图及学习方法的掌握,通过对亚洲气候特征的分析,掌握其分析方法,来了解欧洲的气候特征。所以,要多提醒学生从地图上找有用的知识,增加读图的练习。

  板书设计

  四、复杂多样的亚洲气候1.气候复杂多样2.大陆性特征明显3.季风气候显著

  第5课时(课堂导入)

  复习提问判断下列有关气候的描述哪些是有关亚洲的,哪些是有关欧洲的?

  (1)除温带海洋气候外,大多数气候类型都有分布。

  (2)是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气候的分布范围最广、最典型的区域。

  (3)季风气候显著。

  (4)大陆性特征显著。

  (5)终年盛行来自大西洋的温暖湿润的西风。(讲授新课)

  我们都知道李白的《将进酒》中的句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说说我国黄河注入到那个海洋中去?看图1—1,找找亚洲还有哪些大和分别注入到周围的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中去?

  板书

  五、河流

  (一)亚洲

  1.大河众多。

  讲述亚洲的大江大河很多。长江的长度和流量居亚洲首位,世界第三。湄公河在我国境内叫澜沧江,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一条国际河流。

  2.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四周奔流入海。

  3.内流区面积广大。(中部的锡尔河和阿姆河)

  活动学生在6—3图上找到这些湖泊的位置,指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这些湖泊的位置。

  贝加尔湖——世界上最深的湖泊;

  里海——世界最大的湖泊;

  死海——世界上湖面海拔最低、含盐度最高的湖泊;

  巴尔喀什湖——一半咸水一半淡水的湖泊。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问题。

  学生在地图上找到欧洲的河流,并根据亚洲河流的特点,总结欧洲河流的特点有哪些。

  通过地形图,让学生自己进行讨论、总结。

  (二)欧洲

  气候温暖湿润—水量丰富,大部分无结冰期地形平坦—流程长,航运价值高。

  活动完成教材P.11的活动来认识多瑙河和莱茵河。

  小结

  欧洲河流的特征:1.河网稠密、水流平缓;2.河流短小、水量丰富;3.航运价值高。

  练习利用地图找出欧洲著名的伏尔加河、莱茵河、多瑙河等观察河流流经的国家。

  列表总结亚洲、欧洲河流与湖泊的特点、河流特点。

  尤其是多瑙河干流流经:德国、奥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前南斯拉夫(今塞黑)、克罗地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乌克兰9个国家,是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

  (课堂总结)

  河流的特征与天气、地形的联系十分密切,所以,掌握亚洲和欧洲的河流有助于学习气候和地形特征,在讲授是要注意指导学生结合地图,总体学生的掌握情况较好。

  板书设计

  五、河流

  (一)亚洲

  1.大河众多。

  2.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四周奔流入海。

  3.内流区面积广大。

  (二)欧洲

  1.河网稠密、水流平缓;2.河流短小、水量丰富;3.航运价值高。

  第6课时(课堂导入)

  放一段录像资料,反映亚洲人种、民族的特色,用人口攒动的亚洲东部或欧洲的繁华的街景以及青藏高原无人区等具有人口分布特色的景观,有这些资料引入亚洲的人口。

  (讲授新课)

  六、亚洲的人口与国家

  指导学生读图6—15,亚欧人口密度图,回答人口分布的特点。

  1.人口最多的大洲学生看书回答问题。列举。

  讲述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20xx年总人口达36.72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60%,超过1亿人口的国家占十分之六)

  亚洲有6个国家人口超过1亿,分别是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日本。

  2.人口分布不均匀

  活动课下搜集亚洲和欧洲的世界之最。

  本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可以通过大量的材料指导学生自学。在今后的讲述中,可以让学生自己讲课,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板书设计

  六、亚洲的人口与国家1.人口最多的大洲2.人口分布不均匀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我国两个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名称和位置。了解极地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科研价值、极地考察的现状、以及和平利用极地地区的前景。

  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相关的资料及图片,了解两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感受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强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合作态度;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活动和环境保护的原因,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在极地地区开展科学考察活动和环境保护的原因,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教法:分析法、综合法

  四、教学检测安排:本节内容安排课堂小测

  五、课时安排:(共1课时)

  六、教学内容:“科学考察的宝地”和“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

  七、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复习巩固]

  简单介绍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新课导入】

  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由于恶劣的自然条件,两个地区都人迹罕至,但是,科学家和探险家却从来没有停止过探险两极地区的脚步,是什么吸引了他们?

  [新课学习]

  (一)科学考察的宝地(矿产资源丰富、淡水资源丰富、珍贵的生物资源、原始的自然环境————天然实验室)

  1、学生完成课堂练习第1――4题(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讨论回答)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两极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吸引科学家到极地考察的原因。

  (二)我国的南极科学考察站(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

  1、学生完成课堂练习第5――9题(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讨论回答)

  2、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我国的.南极科学考察站(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的位置,让学生体会科学考察的基本过程以及极地科学考察的价值,学习科学家追求真理,不为艰难险阻的精神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科学家到极地考察的最佳时间。

  (三)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极地面临的问题、国际合作—————《南极条约》 、加强个人的环保行为)。

  1、学生完成课堂练习第10题(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讨论回答)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极地面临的现状、国际国内对极地的态度以及保护环境的个人行为。

  (尾声)我们认识了两极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我们了解极地地区,就是为了更合理地利用它,保护它,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

  (小结)本节课的学习思路,可以为以后学习其它地区自然或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可借鉴的方法。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11———16题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9

  教学课题:

  七年级下册第一章《认识大洲》第二节《非洲》

  课型:新授

  教材分析:

  《非洲》是教材选编的“认识大洲”中的第二节内容。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地理位置、高原为主的地形、炎热的气候、丰饶的物产和人口与经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运用地图,了解非洲的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②通过对地形图及各种气候图的判读,了解非洲的地形特征和地形区的分布及气候特征,并学会分析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③学会用图表、对比分析的方法了解尼罗河和刚果河的水文特征。

  ④从矿产资源、动植物资源等方面了解非洲富饶的物产。

  2、过程与方法:

  ①鼓励、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来收集有关非洲的地理资料,并进行归纳、分析。

  ②充分运用每幅地图,引导学生从地图中获得大量的地理信息,进一步探究其形成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非洲的教学,让学生了解非洲是一个存在严重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的大洲,通过教学可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人口观、资源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

  教学重点:运用地图,使学生掌握非洲海陆轮廓的特征以及非洲高原为主的地形特征。教学难点:受纬度位置的影响,非洲以热带为主的炎热气候。

  教学方法:

  1.主要运用问题探究式学习模式,结合利用网络媒体资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综合分析等。

  2.采用多媒体演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点拨的活动方式探讨归纳。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科书、地图册、地球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世界上有一个大洲,它既有世界上最大的盆地,也有世界上最大的沙漠,还有世界上最大的裂谷和最长的河流,并且也是世界上最热的大洲,同学们知道这是哪一个大洲吗?(非洲)那这一节就让我们向这个神奇的大洲进军,一起去探索它的奥秘吧。

  出示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二、自主学习

  根据第一节学习大洲的方法,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非洲的地理位置。

  (一)、地理位置

  活动一:请同学们浏览教材P1617,完成下面练习。

  1、读图,找出非洲的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

  非洲在(东或西)半球的西部,穿过非洲中部,、分别穿过非洲的北部和南部(填写纬线名称)。

  (2)海陆位置:东临,西临,北隔及与相望,东北与之间隔着狭长的,并以为陆上分界线。

  活动二:描画非洲轮廓图,并填出非洲周围的大洲和海洋。

  思考讨论:苏伊士运河和直布罗陀海峡的重要地理位置。

  (设计思路: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重在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画图的能力。)

  (二)、高原为主的地形

  活动三:读非洲地形图,分析非洲的地形特征:

  (1)读P6图1-5,非洲的平均海拔高度居世界各大洲(南极洲除外)的第位。

  (2)非洲大陆面积广大,被称为“”,海拔500-1000米的高原占全洲面积以上,东南部从北向南有高原、高原、高原。

  (3)非洲东南部分布有三大高原,西北部除大陆边缘的山脉外,大多是海拔较低的高原和盆地,故非洲地势,。

  (4)极具特色的地形(三个“世界之最”):中部的,北部的,纵贯东部的。

  (5)读P18阅读材料:东非裂谷带及撒哈拉沙漠

  简单了解东非裂谷带的分布、成因及其地质地貌特征;认识撒哈拉沙漠的范围及地理位置。

  (6)读课本图P21-1;P161-17比较欧洲和非洲的海岸线特点,并在非洲图上找出:最大的半岛_、最大的海湾、最大的岛屿_。

  每位同学完成自主学习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

  (设计思路:在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画图能力的同时,使学生将图像与课文内容相结合,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三)、炎热的气候

  活动四:(1)读非洲平均气温分布图,分析非洲的.气温特征:

  (纬线)横贯非洲中部,、、(纬线)分别穿过其南部和北部;非洲绝大部分位于(温度带),非洲平均气温在摄氏度以上。非洲气候特征之一是气温。北半球7月份的炎热中心在地区。

  由此可得非洲气温特点是:气温高。这就是它被称为“热带大陆”的原因。

  (2)读非洲年降水量图,总结非洲降水特征。

  非洲赤道附近、几内亚湾沿岸降水。北回归线附近的地区,降水;南回归线附近大陆岸,降水少。

  由此可得非洲降水特点是:降水很少,干旱地区广。

  (3)读非洲气候类型图,总结非洲的气候特征。

  赤道附近的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是气候类型。非洲热带雨林气候

  的南北两侧是气候类型。南北回归线附近主要是气候类型。非洲最北端、最南端分布的是气候类型。

  由此可得,非洲的气候带受因素影响,以为中心呈对称。

  (设计思路:继续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归纳知识的能力。)

  (四)、丰饶的物产

  阅读非洲主要的矿产与农产品分布图,并分类。

  矿产资源:铬铁矿、金刚石、黄金、石油、磷酸盐等。

  动植物资源:桃花心木、檀木、花梨木等;咖啡、棉花、剑麻、花生、香蕉、枣椰、油棕等;非洲大象、长颈鹿、斑马、非洲雄狮等

  水力资源:刚果河、尼罗河(让学生通过阅读图

  1-27,找出有关两河的水文特征对比,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地图,总结问题的能力。)

  (五)、人口与经济

  非洲既然被称为“富饶大陆”,按理说经济很好,但为何又被称为“经济落后的大陆”呢?

  (1)读下表可知:目前,非洲有个独立国家,是世界上国家的大洲。

  (2)据20xx统计,有7.94亿人口,总数仅次于亚洲,居世界第2位。

  (3)非洲在人口压力沉重的同时,经济上受到几个世纪以来的的影响,许多国家的经济部门单一,且以业为主要经济部门。

  (设计思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树立非洲人口、资源、环境、发展之间互相联系的观念)

  三、合作探究:完成P16、P17活动题。

  四、师生课堂总结:

  五、布置作业:课本P20——21活动题。

  教学反思:

  这节课以多媒体技术为支撑,教学直观、形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信息技术和地理教学融为一体,同时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真正体现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只要用心观察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不足之处在于:

  1、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还不够,学生的参与面还较有限,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真正意义的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

  2、教具的运用比较单一,即使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但个别同学脱离课本,完全依赖于课件,只注重了浏览课件这种形式,而不能最大限度的使课件与课本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因而未能充分提高学习效率。

  在今后的地理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地增长自己的教学能力,在与学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促进学生学习意识的转化,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10

  课时安排: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会运用地图说明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认识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苏伊士运河、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湾、土耳其海峡。

  能在西亚的填充图上准确的填出西亚的主要国家及其首都

  能力目标

  了解西亚居民以阿拉伯人为主,西亚地区的宗教特色以及与宗教有密切关系的两个城市——麦加、耶路撒冷。

  教育目标

  了解西亚也是人类古代文明中心之一,是犹太教、基督教的发源地。

  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地图说明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能够正确填图

  教学难点:

  1.学会运用地图说明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提高学生的读图、填图能力

  教学方法

  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

  教学挂图、板图、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课主要内容。

  二、导入新课

  由新闻直接指出硝烟弥漫的战场——伊拉克。找学生指出伊拉克所在的位置,由此引出伊拉克的所属区域——西亚地区。联系实际、从新闻出发吸引学生兴趣。

  三、讲授新课

  通过读图确认伊拉克的位置,了解西亚的范围

  读图找出亚洲欧洲、非洲,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里海、大西洋、印度洋

  ㈠五海三洲之地

  通过读图掌握西亚的地理(海陆)位置:

  1.间接的沟通着大西洋与印度洋

  2.位于亚洲的`西南,地处亚、欧、非三大洲的交界地带

  3.位于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和阿拉伯海之间所以被称为两洋三洲五海之地

  ㈡交通要道(古代、现代)

  找学生介绍历史上所学的古代丝绸之路的知识。

  从古代起,西亚地区就是重要的交通要道,简单介绍现代铁路、公路、航空运输途经西亚的情况。强调其重要性

  ㈢主要国家、首都

  指导学生读世界地图以及图7—21西亚的国家图。在图7—21中找出西亚的主要国家及其首都:利用填充图册12页的题目进行练习。填注两洋、三洲、五海、大洲分界线、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巴勒斯坦、埃及、土耳其、科威特等名称的位置。

  ㈣阿拉伯国家、宗教

  启发学生根据所看新闻报道回忆西亚地区居民的外貌、穿着打扮,西亚居民多数为阿拉伯民族,主要为白色人种,日常生活中以白色头巾、白色长袍包裹全身,男子蓄须,女子以面纱遮脸。语言以阿拉伯语居多。宗教以xx教为主、

  麦加是xxx教第一圣城。xx教、基督教、犹太教都将耶路撒冷做为圣城。

  简单介绍巴勒斯坦地区以及巴以之间的矛盾冲突。试着分析引发矛盾、战争的主要原因。

  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以及培养学生关注时事新闻的良好习惯。

  课时安排: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西亚的自然地理环境,比如地形特征、气候特征、主要河流等。

  2、了解自然环境与当地农牧业生产的关系,以及当地发展节水农业所取得的成就。

  3、掌握西亚石油资源在世界上的地位、分布特点和主要产油国。根据地图,了解西亚石油输往西欧、美国和日本的路线。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教育目标:通过对西亚石油资源的强调,指导学生认识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地观。

  教学重点:

  1.掌握西亚石油资源在世界上的地位、分布特点和主要产油国。

  2.根据地图,了解西亚石油输往西欧、美国和日本的路线。

  教学难点:

  通过对西亚石油资源的强调,指导学生认识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地观。

  教学方法

  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教学用具:教学挂图、板图、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提问上节课主要内容。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通过复习总结西亚独特的人文特点,并指出西亚的自然环境也很独特,跟非洲的北部非常相似。通过复习总结西亚独特的人文特点,并指出西亚的自然环境也很独特,跟非洲的北部非常相似

  二、讲授新课:

  ㈤以高原为主的地形特征

  指导学生读图分析,提示分析地形特征的四个方面(平均海拔高度、相对高度、主要地形类型、地形分布特点)学生分别分析西亚地形的四方面特征。

  重点强调

  1.以高原为主的地形

  2.中部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波斯湾

  (可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波斯湾连成一条线作为西亚东侧边缘的高)以此加深印象

  ㈥炎热干旱的气候大部分为热带沙漠气候,伊朗高原和小亚西亚半岛中东部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黑海、地中海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阿拉伯半岛的西南有小部分热带草原气候。大部分较干燥。在如此干旱的地方,对于人、动物和植物,水都是非常重要。强调西亚地区大部分属干旱地带。

  ㈦河流

  找出西亚两条著名的河流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并指出这里是古代巴比伦文化的发源地,以此来增加趣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伊拉克战争引出1991年海湾战争,从而引出西亚丰富的石油资源

  ㈧世界石油宝库

  1.西亚石油的储量、产量、输出量居世界首位。

  2.西亚石油主要输往西欧、美国、日本

  3.西亚的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和伊拉克是重要产油国。分析书52页图7—29西亚石油海上运输路线

  阅读“霍尔木兹海峡”强调霍尔木兹海峡的重要性“西方的生命线”。

  阅读“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阅读材料,“西亚石油资源和生产特点”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11

  1.印度最重要的河流是()

  A.恒河B.布拉马普特拉河C.红河D.印度河

  2.下列关于印度自然地理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北部是山地,中部是平原,南部是高原B.全国都属于热带季

  风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C.恒河流人阿拉伯海D.印度东临阿拉伯海,西临孟加拉湾

  3.印度大部分地区的气候是()

  A.温带大陆性气候B.热带雨林气候C.亚热带季风气候

  D.热带季风气候

  4.给印度带来丰沛降水的季风是()

  A.6—9月盛行的西南季风B.6—9月盛行的东南季风

  C.10一次年5月盛行的东北季风D.10一次年5月盛行的

  西南季风

  5.下列情况中,易形成印度水灾的原因是()

  A.东北季风来得晚或退得早B.西南季风来得晚或退得早

  C.东北季风来得早或结束晚D.西南季风来得早或结束晚

  6.印度的主要粮食作物是()

  A.小麦、玉米B.水稻、玉米C.小麦、谷子D.水

  稻、小麦

  7.印度最大的麻纺织中心是()

  A.加尔各答B.新德里C.孟买D.班加罗尔

  8.印度水稻主要分布在()

  A.恒河上游地区B.阿拉伯海的西岸

  C.德干高原西北部D.德干高原东北部和恒河中下游地区

  9.印度农产品的产量很大,而出口量很少,其原因是()

  A.工业发达,农业原料消费多B.畜牧业发达,饲料需求大

  C.人口众多,消耗农产品多D.环境污染严重,农产品质量

  不合格

  10.以下关于印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独立后大量引进国外人才,发展本国工业

  B.钢铁、机械、化学和纺织工业具有一定的规模

  C.印度是世界第一软件大国

  D.印度是个贫穷落后的国家,所以几乎没有高科技工业

  二、综合题

  11.读印度略图7-8,回答下列

  问题:

  (1)把图中代号所表示的地

  理事物名称填在下面相应的空

  格上:

  邻国名称:①②

  ③④

  河流名称:⑤

  地形区名称:⑥首都名称:⑦海、湾、洋名称:

  ⑧⑨

  (2)印度地形分三部分,北部是,南部

  是

  12.读图7—9,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所示国家

  是。该国人口居世界第

  位。

  (2)该国最大的棉纺织工业中

  心应该是图中城(填数

  字),最大的`麻纺织工业中心是图

  中城(填数字)。

  (3)该国的主要矿产有等,主

  要集中分布在(地形区)上。

  (4)图中的阴影区为该国的主要工业区,试分析该国工业区的分

  别与原料、燃料产地之间的关系?

  (5)图中④是该国的计算机软件的生产基地

  13.读南亚地区风向图7—10”,回答问题:

  (1)图A中的箭头表示的是(方向)风,此风从吹

  向,称为季风。

  (2)图B中的箭头表示的是(方向)风,此风从吹向,称为季风。

  (3)能给印度带来丰富降水的是

  (4)在这两种季风的影响下,印度大部分地区属于气候,这

  种气候的主要特征是~。

  (5)在图A中季风的影响下,印度大部分地区进人季,该季

  节时间大致是每年的月至月,在图B中季风的

  影响下,印度大部分地区进入季,时间大致是每年的月

  至月。

  (6)请把印度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的变化关系用直线连接起来

  A旱灾B水灾

  ①来得早②来得晚③退得早④退得晚⑤风力不足⑥

  风力强盛

  1.A2.A3.D4.A5.D6.D7.A8.D

  9.C10.B

  11.(1)巴基斯坦尼泊尔斯里兰卡孟加拉国恒河德干高原新德里印度洋阿拉伯海孟加拉湾(2)喜马拉雅山地南麓印度河和恒河平原德干高原

  12.(1)印度(2)①③(3)煤铁锰德干高原(4)工业区主要集中分布在工业原料和燃料产地(5)班加罗尔

  13.(1)东北大陆海洋冬季(2)西南海洋大陆夏季

  (3)西南季风(或夏季风)(4)热带季风全年高温,一年分明显的旱、雨两季(5)旱105雨季69(6)A:②③⑤B:①④⑥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夫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板书)地球的形状、大小

  二、展示目标

  即教学目标中知道与技能目标

  三、自学引导及点拨

  1、地球的形状

  (展示图片)观看教材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

  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直觉→逻辑推测→实践证明→新“眼”目睹)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启发、解释。)

  (总结)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

  (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板书:2、地球的大小

  (承转)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展示图片)地球的大小

  (学生活动)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57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讲解)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展示)地球仪

  (提问)1、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启发学生积极回答)

  (讲述)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继续总结补充地球仪的特点。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四、提出问题,探索解决

  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

  纬线和纬度

  1、纬线有什么特点,想想纬线可以有多少条?

  2、纬度以哪条纬线为起点,标度范围是多少?不同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3、如何区分南纬与北纬?如何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南纬和北纬?纬度大小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特点?

  4、低、中、高纬度是如何划分的?

  5、纬度值的纬线有什么特征?该值出现在哪个地区?

  6、南北半球是怎么划分的?北纬是否都在北半球?南纬是否都在南半球?

  7、你知道赤道纪念碑建在哪吗?为什么要建在这个位置?

  经线和经度

  1、经线有什么特点,想想经线可以有多少条?

  2、经度以哪条经线为起点,标度范围是多少?不同经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3、如何区分东经与西经?如何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东经和西经?经度大小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特点?

  4、东经180度与西经180度经线有什么特点?

  5、东西半球是怎么划分的?东经是否都在东半球?西经是否都在西半球?

  6、每两条相对的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都能把地球平均分成左右两个半球吗?为什么不采用0度与180度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划分东西半球?

  7、你知道什么是本初子午线吗?地球上真实的本初子午线在哪?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亚洲地形、河流以及气候的特点;读图简要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

  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一个大洲的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自然环境的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特点的认识以及对亚洲地理集锦的了解,培养了学生热爱亚洲、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自然环境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亚洲的地形、河流、气候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亚洲自然风光图片(亚洲之最: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死海、贝加尔湖、珠穆朗玛峰、里海等),并同时播放《亚洲雄风》背景音乐。

  教师:同学们,伴着歌曲,紧跟图片让我们感受到了亚洲山河的壮丽画卷,自然环境的独特韵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哪些要素呢?

  学生: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水系等。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下面我们将从地形、河流、气候三个方面逐一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

  【设计意图】

  把学生带入到浓郁的亚洲风情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通过展示亚洲之最的景观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亚洲、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讲授新知

  活动一:亚洲之旅

  教师:结合图6.8和图6.9,全班分成两组做一次亚洲之旅:沿途说出你将经过哪些国家?哪些地形区?大致海拔高度是多少?有可能见到什么样的自然景观?或哪些世界之最或亚洲之最的地形?

  1.请一组同学沿东经80度,从北向南做旅行,另一组同学沿北纬30度,从东向西做旅行。(前后左右同学可“结伴而行”)请沿途记录所经国家、地形区,所见到的地貌环境和地形特征(地名、海拔、景观等)。

  (组织:活动中各小组要选出同学记录所经地区的特征。)

  2.每组学生依次上前指图描述所经地区名称、景观及海拔。全班对描述最全面、语言最流畅的同学予以鼓掌激励。

  3.“造型活动”

  (教师课前准备好以上地区的名称卡片,平原、高原、山地分别采用不同的颜色,如绿色、红色、黄色)

  以上同学手拿卡片依次站成南北向和东西向两排,交叉成十字。(视教室空间情况而定,也可分别在讲台前一字排开,但说明一组表示的是东西方向,另一组表示的是南北方向。)

  教师提出“造型要求”:

  各人以膝盖处为海平面,腰部为海拔20xx米,头部为4000米,请以上同学将手中的地形卡片举放在最合适的位置。

  教师:从同学们的描述及演示,能否得出亚洲地形大概有什么特点?

  学生: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起伏大,中间高,四周低

  引导学生阅读地形剖面图:同学们演示的地形高低起伏,即地势状况,大家一目了然。如科学的按垂直坐标和水平坐标标注在图上,就成为沿北纬30度和沿东经80度的地形剖面图。

  【设计意图】

  通过分组活动,使得全班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充分参与,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获取知识,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新奇、乐趣。

  活动二: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第7页图6.8“亚洲的地形”,完成下列要求。

  1.用笔圈出鄂毕河、叶尼塞河、黄河、长江、湄公河、恒河、印度河,并圈出它们流经的国家及流入的海洋。

  2.看看他们注入的流向有什么不同?

  3.亚洲河流分布有何特点?这种分布与地形分布之间的关系如何?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读图、分析、归纳、总结来实现最后的学习目标。

  活动三:技能拓展

  教师:回顾刚才我们分析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

  1.归纳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1)找出海岸山脉、内华达山脉、落基山脉、大平原、密西西比河平原、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亚山脉,分别指出它们在北美洲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

  (2)按照“相对一致、空间上连续”的原则,将北美洲按照地形划分成西部、中部和东部三个区域,说出这三个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

  (3)读图,指出北美洲大陆沿北纬40°纬线自西向东地势的变化特点。

  2.以密西西比河为例,解释北美洲的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1)在图中找出密西西比河及其主要支流,并用箭头标出它们的流向。

  (2)分析这些河流的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设计意图】

  学会知识的迁移,学会分析大洲地形河流的特点

  活动四:复杂的气候

  教师:情境设计

  家住广州的小明在暑假期间出国旅游,这次旅游给他带来了不同的生活体验。旅行路线是从东向西沿北回归线进行,他从广东省出发时盛行东南风,来到了南亚,风向发生了改变,变成西南风,而且遇上滂沱大雨,当来到世界上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上时,天气却异常炎热、干燥。这是什么原因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教师: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1.我会读图

  (1)仔细读图,亚洲有哪几种气候类型?

  (2)不同类型的气候有何特点?

  (3)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是什么?

  (4)我们家乡所在地属于哪种气候类型?联系生活思考一下,该气候类型的特征是什么?学生:带着问题读图,并从中归纳得出答案,教师行间点拨。

  2.我会探究

  探究方案一:结合“亚洲气候类型图”,探究亚洲的气候特点有哪些?为什么具有这些特点?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预习回答:亚洲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大陆性气候分布广和季风气候显著的特点。

  亚洲纬度广,地跨热带、温带和寒带,地域辽阔,东、北、南三面濒临大洋,中西部深居亚欧大陆腹地,海陆间热力差异明显,地形复杂多样。

  气候主要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因素的综合影响。

  探究方案二:亚洲大陆东部从北向南依次是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说明季风气候显著,那么冬夏季风的性质是什么?季风气候对当地农业有什么影响?

  学生预习回答:冬季风寒冷干燥,夏季风温暖湿润。有利于形成季风气候。由于季风强弱与进退时间每年不一,所以季风气候易于发生旱涝自然灾害。

  3.我会拓展

  (1)读课本第12页图6.15“北美洲的气候类型”,找出北美洲主要的气候类型。

  (2)亚洲和北美洲的气候特征都有大陆性气候显著这一特点,造成的原因一样吗?

  ①亚洲地域辽阔,面积广大,中部距海遥远,大陆性特征显著的.原因是什么?

  ②北美洲的地形特点划分为三大地形区:西部高大山系,中部广阔的平原,东部低缓的高地,造成其大陆性特征显著的原因又是什么?西部山脉、中部平原分别对来自于太平洋的水汽、北冰洋的冷空气有什么作用?

  教师:最后我用一句歌诀来形容亚洲的自然环境:

  山地多、高原大,亚洲地形杂;

  中间高、四周低,江河放射流;

  大陆性、季风性,气候最复杂。

  【设计意图】教师小结交由学生自己回顾,是对本节课的课堂学习的一种很好的反馈。用歌诀记忆增强学生的兴趣,最后的课后延伸是对本节课学生学习技能的巩固。

  【板书设计】

  三、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亚洲地形和河流的概况,通过地形分布图的判读,总结出亚洲的地形特点;根据地形图判读,明确了亚洲的地形特征,明确了地形和河流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关系,认识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北美洲与亚洲的维度位置有相似之处,地形、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存在差异,请课后类比探究。

  四、教后反思

  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读图,进行归纳并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分析亚洲河流的流向时,首先让学生读图,从图中找出亚洲主要的河流,在图中描出,并说出河流注入的海洋,进行归类,从而归纳出亚洲河流的流向是从中部流向四周。学生自然就得出了“亚洲河流大多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流向四周的海洋”的结论。学生能够体验到地图分析对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性。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知道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黑色人种的故乡。2、理解单一产品经济形成的原因。

  重点和难点:

  1、在地图上找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位置、范围,读图了解该地区的地理位置的特点。2、利用各方面的资料综合评价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对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的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的情况。3、在收集、运用资料描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富有特色的文化的过程中,学会尊重不同地区的文化和传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自制)

  教学设计:

  本节课力求让学生对所学的区域有较强的亲近感,尽量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主动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师 生 活 动教学提示与建议[导入]出示一张“黑人小朋友的照片”

  [提问]首先请同学们端详一下这个小朋友和我们在外貌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肤色黝黑、头发卷曲、嘴唇较厚、体毛很少等。

  [教师]之所以我们和这个小朋友在外貌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是因为我们属于黄色人种,而他们属于黑色人种。他们的家在哪?他们的生活环境怎么样?今天我们就去了解他们的故乡——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板书]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显示]地图“非洲大陆轮廓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与北非分界线”。

  [讲解]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指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部分。

  [提问]请作图标出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分别穿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是什么地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维度位置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填图]赤道穿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中部,北回归线穿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北部,南回归线穿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南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绝大部分地区位于热带。

  [提问]请在板图中注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一个半岛、一个大岛、一个海湾,说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海岸线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填图]一个半岛是索马里半岛、一个大岛是马拉加斯加岛、一个海湾是几内亚湾。

  [提问]请在板图中注名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南非高原和刚果盆地,说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地形特点。

  [学生填图]在板图中填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南非高原和刚果盆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地形以高原为主。

  [教师提示]参照图6.12“非洲的气候”,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气候分布有什么特点?

  [学生]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以热带气候类型为主;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半球对称分布。

  [提问]不同的气候条件下,自然景观是不同的。教材上分别给出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沙漠的景观图,从景观图中可观察出当地气候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讨论

  [学生]热带雨林气候中年高温多雨,所以植被茂盛;热带草原气候分为明显的干季和湿季,因而草在湿季茂盛,在干季枯萎;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寸草不生,沙漠广布。

  [承转]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大面积的热带草原分布,而且,我们从热带草原的景观图中看到,还有很多野生动物和我们的新朋友一起生活在哪里。有一个学习小组的同学上课前已经收集了一些关于非洲热带草原上生活的野生动物的资料,下面请他们为我们大家介绍一下。(如果学生收集有关资料有困难,可由教师将事先收集的资料,上课前请某一学习小组的同学先熟悉准备,上课时,先介绍大家。)

  [学生]分别介绍斑马、角马、长颈鹿、狮子等野生动物。

  [提问]大家不难发现大部分生活在热带草原的野生动物都善于奔跑。请大家讨论一下,野生动物的特点与他们生活的'环境的气候特点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

  [学生]热带草原气候分为明显的干季和湿季,因而,野生动物只有奔跑能力强才能在干季时迁徙到热带雨林边缘水草肥美的地方继续生存。

  [提问]除了拥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外,根据上面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了解,那个小朋友的家乡还有哪些资源会十分丰富?

  [学生]讨论

  [学生]水能、热带经济作物(香料、可可、咖啡等)、矿产(黄金、金刚石、铜、铀等)

  [承转]这块富饶的土地,是远古人类的发祥地,和我们国家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形成灿烂的文化。(课前请同学先收集一些相关资料,课上请他们来介绍。如果学生收集有关资料有困难,可由教师将事先收集的资料,上课前请某一学习小组的同学先熟悉准备,上课时,介绍给大家。

  [介绍]就非洲的鼓文化、舞文化、雕刻文化、编织文化进行介绍。

  [提问]不知大家是否感到,非洲的雕刻与我们的有很大差别(出示亚洲和非洲雕塑图片),这些差别与各自所在的地理位置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课下讨论,和美术老师交换意见。

  [提问]上面我们小朋友的故乡有了初步了解,这是一块什么样的土地?请你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

  [学生]美丽、富饶、神奇.....

  第二课时

  [导入]上节课我们领略了我们的小朋友美丽富饶的家乡,他们那里丰富的物产正源源不断地出口到世界各地。

  [展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部分国家出口商品占出口总额的百分比图。问:大家发现这些国家出口商品有什么特点?

  [小结]依赖某一种或某几种初级产品生产的经济称为“单一商品经济”。辅导读图8。31“本区某些国家的主要出口商品占本国出口商品总额的百分比(1998年)”

  [学生]以某种商品出口为主;出口商品多是初级产品。

  [板书]单一商品经济

  [讲解]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出产的矿产、木材、经济作物都是工业原料、半成品,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大部分国家工业落后,许多工业制造品要从国外进口。这样的单一商品经济,在世界贸易中会受到哪些影响?以教材上给出的加纳为例。请在小组内模拟加纳与其他国家之间进行外贸交易,注意交易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教师给每个学习小组下发工作资料,并参加讨论)

  [活动]模拟加纳与其他国家之间进行外贸贸易。学习小组内的3—4人代表其他国家;学习小组内的1—2人代表加纳。

  [教师]请各小组汇报一下在模拟加纳与其他国家之间进行外贸贸易中出现的问题。

  [学生]各小组汇报(略)

  [引申]这些问题说明像加纳这样的单一经济对自身的经济发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学生]回答

  [讲述]在这种不平等贸易中,要卖的是低价卖,要买的是高价买,就在这样的买卖中,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的财富在不断流失,这是殖民者长期掠夺本区资源的恶果。

  [讨论](略)

  [提问]这样下去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发展十分不利,请大家帮我们的非洲朋友想想办法。

  [学生]发展本区的民族工业,减少对工业品的进口;联合、团结、协作,发挥本区的资源优势,形成OPC一样的资源输出组织,保障各国的基本利益;改变农业生产结构,推广新品种的种植,解决粮食问题。

  [小结]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部分国家在不同程度上意识到发展的危机,并为此做出努力,例如:科特迪瓦的很多做法就和我们同学想到一块儿去了,而且成为本区发展比较快的国家。

  [承转]但更多的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国家积重难返,贫困像恶魔一样笼罩着他们的生活。据世界银行统计,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贫困人口逐年增加,但人口自然增长率却是全世界最高的,看来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贫困加剧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本区自身造成的。

  [板书]人口、资源、环境

  [提问]请大家把非洲发展中的上述环节填入图中。

  [引导]人口、粮食、环境三个问题形成一个怪圈,而使非洲经济难以发展,人民生活更难以摆脱日益加剧的贫困。请大家再次发挥我们的集体智慧,看看有哪些办法可以促进本区的发展,摆脱贫困。

  [讨论]每个小组把提出的建议作提纲纪录。

  [引申]请把你们小组的建议,按最重要(1条)、次要(2条)、一般重要(3条),填到金字塔的小方块中,并思考理由。

  [学生]讨论(略)

  [小结]看来大家给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提出的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相信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明天会更好。板书设计:

  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一、概况

  1、位置范围和组成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部分

  2、地形 -- 以高原为主

  3、气候 热带气候类型为主 热带雨林 终年高温多雨,植被茂盛(刚果盆地、几内亚湾) 热带草原 干季 草原枯萎 湿季 草原茂盛 热带沙漠 终年炎热干燥,寸草不生,沙漠广布

  4、人口与人种 主要以黑种人为主 分布 文化

  二、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

  什么叫单一商品经济?

  后果

  解决方法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15

  课时安排: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运用地图,说明东南亚的地理位置,范围。掌握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形特征,河流特征等要素。了解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和分布,以及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对东南亚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对比分析,进一步训练读图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

  3、教育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我国邻国的情况有大体的了解。

  教学重点:

  1.掌握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形特征,河流特征等要素

  2.了解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和分布,以及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难点:通过对东南亚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对比分析,进一步训练读图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二、导入新课:

  观察亚洲政区图。

  指导学生读图。

  回忆与中国相临的1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最南端的,与我国的广西、云南交界的就是缅甸、老挝、越南,这三个国家以及位于这三个国家以南的国家,往往呈现出一派别具一格的热带风情,由于这里是亚洲的最东南角,这个地区就被人们叫做东南亚。

  三、讲授新课:

  指导学生读图。强调方法的掌握远比知识的掌握重要。

  指导学生按照(平均海拔高度、相对高度、主要地形类型、地形分布特点)的方法分析地形特征。

  一.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1.通过读图掌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西南与大洋洲相临。经纬度位置:大致在30°N至10°S之间半球位置:主要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通过读图强调东南亚的组成部分: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列表比较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自然环境各方面的相同点和差异

  2.通过地形图分析:

  (1)中南半岛北部地势高峻,南部地势低平(2)马来群岛地势崎岖,山岭多、平原少。

  3.河流

  (1)在图中找出中南半岛上的湄公河,以及附近的河流,在图中用笔描出,判断其流向和注入地,判断其水力资源的丰富程度分析河流与地形的相互联系,以手做比喻加强学生对“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征的记忆。

  (2)根据地形分析马来群岛上河流的主要特征。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材料、查看相关地图。

  4.以纬度位置突出东南亚地处热带的特点:阅读课文,尝试独立分析影响东南亚气候的主要因素,作出推断学生以自学的形式独立解决问题: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由于降水的不同,分别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1)在中南半岛上11月~次年5月盛行东北风、降水偏少,为旱季6月~10月盛行西南风、降水很多为雨季。农作物一般在雨季播种、旱季收获。

  (2)在马来群岛上,终年高温多雨,农作物可以随时播种,一年到头都有收获马来群岛火山活动和地震频繁,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

  总结马来群岛地处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

  四、小结和作业:回顾东南亚的地形和气候,做配套练习。

  课时安排: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东南亚的国家,以及各国的首都。掌握东南亚联系两大洲、沟通两大洋的地理位置——世界交通的“十字路口”

  2、能力目标:分析马六甲海峡在世界海洋运输中的地位

  3、教育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我国邻国的情况有大体的了解。

  教学重点:运用地图,说明亚洲的地理位置。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亚洲地理位置的过程,掌握分析某一区域地理位置的方法,并依此运用地图分析欧洲的地理位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我国邻国的情况有大体的了解。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复习提问上节课内容。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二、导入新课:

  以谜语引入:大江之中——河内;长鼻盛会——万象;举头望明月——仰光(通过名称引起学生兴趣,简单介绍。)

  三、讲授新课

  ㈠国家、首都、居民

  1、国家:

  利用挂图指图。指导学生读图的方法、技巧。读图7-8,找出东南亚主要国家及其首都

  越南——河内老挝——万象柬埔寨——金边

  泰国——曼谷缅甸——仰光马来西亚——吉隆坡新加坡——新加坡菲律宾——马尼拉印度尼西亚——雅加达文莱——斯里

  巴加湾市东帝汶(最新独立)

  其中与陆地接壤的国家为缅甸、老挝、越南

  湄公河在我国境内叫做澜沧江,流经了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国,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国际性河流。

  2、首都(沿河分布)完成书上37页的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如何读图,积极主动思考地理问题。

  3、居民

  利用书38页的'课文总结强调,从课文中使学生注意到新加坡的华人、华侨,引申到整个东南亚地区。从课文中找出华人和华侨的区别。

  东南亚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东南亚是世界上海外华人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㈢马六甲海峡

  通过指图提问总结马六甲海峡的地理位置重要性,强调其在交通运输中的咽喉位置。东南亚地区位于亚洲与欧洲之间。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因而可说是“十字路口”的位置

  1.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三个国家之间

  2.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

  3.马六甲海峡是连接太平洋、印度洋沿岸港口和欧洲的重要航道马六甲海峡被称为“日本的海上生命线”

  课时安排: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读图了解东南亚地区主要的农产品、矿产品大的分布。掌握占世界前列的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和在各国中的经济地位

  2、能力目标进一步训练读图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

  3、教育目标:通过学习了解东南亚各国经济的特点,从而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形式上的差异。

  教学重点:掌握占世界前列的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和在各国中的经济地位教学难点:掌握占世界前列的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和在各国中的经济地位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课内容。

  请学生说说东南亚的气候和地形。(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二、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泰国的香米吗?他与我们我家产的大米有很大的不同。味道很好,泰国就在东南亚,那么东南亚还有哪些物产呢?

  板书:

  ㈣富饶的物产

  三、讲授新课:

  指导学生阅读地图的方法必须先看图例。

  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图,分析书36页图7-6东南亚的物产分布。通过名称引起学生兴趣。

  总结:

  1.矿产资源:石油、锡

  石油: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锡:马来西亚是世界上锡产量最多的国家

  2.粮食作物:水稻

  泰国、越南、缅甸是世界上重要的稻米出口国

  3.热带经济作物:简单介绍。

  天然橡胶: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分居世界前三位。油棕(棕榈油):泰国的棕榈油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第一位。椰子(椰油):菲律宾是世界上出产椰子,出口椰油最多的国家总结南亚的物产,完成书上练习题锻炼学生读图解题的能力,养成学生读图解题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