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4-06-13 13:55:03 小学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热)小学语文教案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热)小学语文教案15篇

小学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认识钥、匙、趁等八个生字,会写爽、菠、萝等7个生字。

  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欣赏图文,感受秋天的美好,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点:

  能正确认读生字,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能正确认读生字,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看图谈话导入

  出示雨点图,问:这是什么?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雨吗?

  2、过渡: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一下秋雨的美吧!

  (出示雨图,用平时积累的词语来形容雨,让学生学会运用词语,并懂得平时词语的积累是很重要的。用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来引入课文,自然,贴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读通课文。

  1、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把要认读的生字用横线划出来。

  2、检查认读情况。

  A、出示生字卡片,分男、女生读。

  B、同桌互读,一点一读,相互帮助,相互评价,并说说你是怎么来记住这些字的。

  3、这些单个的生字都认识了,那么我把它们放在小诗当中,你还能正确认读吗?

  课件出示小诗,指名读,齐读。

  小诗:是谁像一把钥匙?

  是谁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是谁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是谁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

  啊!是绵绵的秋雨,是凉爽的秋风!

  (生字认读是本课的重点,通过自己找读,卡片认读,同桌互读等形式后,再把生字融入到小诗中加以巩固。出示这首小诗,也为学生在接下去环节中回答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的作个铺垫。)

  4、学生再次快速地朗读课文,用小括号把带有生字的词组找出来,并读一读。

  5、课件出示词组,学生齐读。

  6、出示一把钥匙、趁你没留意,重点指出匙读轻声。引导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读、齐读。

  7、过渡:那秋天的大门打开了,你将看到什么呢?

  出示词组:五彩缤纷的颜料 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

  橘子、柿子你挤我碰 菠萝甜甜的

  分男女生读。

  8、像这样的词组、句子在课文中还有很多很多,让我们一起到课文的2-3自然段中去找找,把你最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等会来读给大家听听。(生读)

  9、交流,生个别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重点出示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扇是多音字。

  10、过渡:秋天不仅有五彩缤纷的颜色,有香甜的气味,秋天的雨还会吹起金色的小喇叭呢!让我们来读读这几个词:金色的小喇叭、衔来树枝造房子、油亮亮的衣裳裳读轻声。

  11、找出带有这几个词语的句子来读一读。

  (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并把每个自然段中分布的词语分别拿出来,分自然段来朗读,一方

  面是为了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另一面让学生各自来说说自己喜欢的句子,从而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

  12、过渡: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就让我们再一次自由感受一下秋天的美吧!这次,我们已经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所以老师要请大家来带问题读课文了,让我们先来看看课后的小话筒。

  请一学生读题目。生带问题自由读,读后可以与同桌互相交流。

  (充分利用教科书的课后练习,指导学生养成认真读题的好习惯。)

  13、生答,师出示四个方面。并说明课文的结构,这几个句子都在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而后面的句子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14、大家合作读全文,突出四个方面的总起句。师引读。

  (课件出示四句话,并且让学生知道这几个句子都在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后面的句子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并且通过师生合作读课文,师读第一句,来加强这几句话的特殊性。)

  三、书写生字。

  1、出示7个要写的字。请一学生上台按规律分类。

  (可以按偏旁分类,也可以按结构分类。重点指导木在左边和在下面的区别。)

  2、师范写学生认为最难写的字。

  (爽最容易出现笔顺错误,重点指导。)

  3、在生字本上写一个,并组个词。

  四、拓展

  1、出示关于秋天的美景。

  (作为学生学习认真的奖励,一可以放松一下,二为第二课时,更好地感受秋天的美做好铺垫。)

  2、出示关于秋雨的美文,供学生欣赏,并把好词好句摘抄下来。

  (补充的文章结构与课文相似,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都是总起句,可以巩固课文的结构。摘抄好词句,使学生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读文感受秋天美。

小学语文教案2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通过阅读讨论,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介绍的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3.了解课文中所介绍的几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想象自己将要创造设计的新型玻璃,说清楚这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课前准备

  书写生字的小黑板或投影片。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①同学们,你能说说日常生活中,玻璃有什么作用吗?

  ②教师板书课题点明“新型”。“新型”是什么意思?

  ③“新型玻璃”是什么意思?看到这个题目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抓住学生的质疑,进一步启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学习了课文我们就明白了。

  ↘自学生字,读顺课文

  ①读课文,在文中画出生字、新词及不理解的词。

  ②不认识的字可在小组解决,也可查字典解决,注意要读准字音。

  (“看守”中的“看”读kān;“粘在一起”中的.“粘”在本文中读zhān,“调节”中的“调”读tiáo)

  ③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难写的生字。

  ④巩固练习,教师可出示小黑板或投影片,检查学生生字掌握的情况。

  认识生字后再来读一遍课文。看看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就把它画出来,一会儿提出来和大家讨论。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再根据讲读课文的需要,提出一些重点词语,请同学们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⑤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是否正确、流利,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请大家拿好书,我们一起来读一遍课文,要把生字读准。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①学生读书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用笔画下来。

  (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吸音玻璃。)

  ②这几种新型玻璃,课文是分别在哪几个自然段中介绍的?

  (课文是从1.2.3.4.5自然段中介绍的。)

  ③第6自然段讲的是什么?(新型玻璃在现代化建筑中所起的作用和人们将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布置作业,练读课文

  ①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②自己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重点讲读,体会写法

  ①老师导语引入:“夜深了,从一座陈列珍贵字画的博物馆里,突然传来了急促的报警声。警察马上赶来,抓住了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的罪犯。同学们,你们知道是谁报的警吗?”请大家快速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从中找答案。

  ②这是什么玻璃呀?怎么一接触它就发出报警声呢?自由读第1自然段。思考:夹丝网防盗玻璃有什么特点?它有什么作用?划出有关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③学生汇报,再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引导学生理解“夹丝网防盗玻璃”特点和作用的关系。(由于这种特殊的玻璃在里面夹一层极细的金属丝网,金属丝网又和电源相接通、和自动报警器相接通的特点,才有它自动报警防盗的作用,由此可见,“夹丝网防盗玻璃”的作用是由它的特点决定的。)

  ④在学生理解了“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和作用的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夹丝网防盗玻璃”有什么用途?划出有关句子读一读,指导朗读句子。(“博物馆可以采用,银行可以采用,珠宝店可以采用,存放重要图纸、文件的建筑物也可以采用。”)

  ⑤思考:这句话中用了几个“可以”说明了什么?四个可以说明了这种玻璃的用途广泛,你能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用上“……可以……,……可以……,……可以……,……也可以……。”说一句话吗?

  ⑥指导朗读第一段。

  ↘利用表格,自主学习

  ①除了“夹丝网防盗玻璃”外,作者还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新型玻璃呢?我们来开个新型玻璃展销会吧!请各个厂家把自己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向大家介绍清楚,以便大家购买。分组读书讨论,要求:读课文,画特点,想作用,填表格。

  新型玻璃名称

  特 点

  作 用

  加丝网防盗玻璃

  玻璃中夹一层金属丝网

  防盗

  夹丝玻璃

  非常坚硬 藕断丝连

  高层建筑采用,安全

  吸热玻璃

  使房间冬暖夏凉

  阻挡强光和冷气

  消音玻璃

  消除噪音

  闹市临街建筑物采用,减少噪音

  变色玻璃

  反射阳光 改变颜色

  调节室内光线

  ②哪个厂家先来介绍自己生产的新型玻璃,注意说清楚这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学生发言,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藕断丝连”的意思?变色玻璃是怎样随着阳光的强弱调节室内光线的?

  ③板书,小结各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这些新型玻璃在现代化的建筑中,发挥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呀!

  ↘课外延伸,鼓励创新

  同学们,通过作者的介绍,我们了解到,在现代化的建筑中,新型玻璃正在起着重要作用,在新型玻璃的研制中,人们将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你想设计出什么样的新型玻璃呢?教师要肯定学生的创新想象,让其充满自信。

小学语文教案3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年级册第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的特点和本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把本课的三维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

  1.知识与技能:识记本课生字词,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品味语言,进而感受文本思想;和训练学生以

  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难点:

  四.教法、学法的设计

  本课设计从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人文性统一的这一基本特点出发,以“读”为主线,以“闯关”的形式来组织本课学习活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融入了内容的整体感知、语言的品读感悟、内容的深入探究和知识的积累运用等活动;贯穿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综合运用了谈话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品读感悟法等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二)具体学习过程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以闯关的形式来学习这篇课文,我在这里一共设计了四关:

  一.朗读-整体感知关

  二.品读-语言感悟关

  三.研读-深入探究关

  四.诵读-积累运用关

  第一关:朗读-整体感知关

  1.出示闯关内容

  (1)正确识记本课的生字词语

  (2)能准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思考完成以下几个问题:

  2.给学生几分钟准备时间,并指导学生准备的过程与方法

  首先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并识记本课的生字词,然后独立思考这几个问题,注意到文中去筛选信息、寻找答案。

  3.学生准备完之后,开始闯第一关

  (1)出示标有拼音的字词,进行个别读、领读、齐读。

  (2)去掉拼音之后再让学生进行个别读、齐读。(在学生读的过程当中,注意及时指导纠正)

  (3)然后朗读课文,让几个同学分段朗读,读后让其他同学从是否有误读、感情基调、语速等方面进行评价或提出建议。

  (4)接着让学生分别来回答这几个问题(在处理这几个问题时,老师注意加以整合,并适时板书。通过这几个问题可以形成这样一个板书:)

  板书:

  (5)最后,请同学结合刚才的问题和板书,试着用一两句简洁精炼的语言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这一关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在朗读基础上,进行感知全文,并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加以梳理概括,把书由厚读薄。)

  第二关:品读-语言感悟关

  眼睛看到的是文字的表面,心灵感受的是文字的思想。让学生用心朗读自己最感兴趣或最喜欢的语段、句子,然后在相应的位置作批注,写出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感悟或者喜欢它的原因。最后进行闯关交流。

  在交流过程中,一是要注意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二是学生提出的一定有本文重点语段,这时,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引导、品读、感悟,让学生更深入理解。

  (这一关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在个性阅读、品味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感悟,加深体验,从而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体会文中思想,突出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第三关:研读-深入探究关:

  首先,这一关主要设计了两个深层问题,让学生四人一组进行合作探究,具体问题是:

  1.

  2.

  解决完这两个问题之后,就让学生主动提出在阅读思考过程中还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交流,然后共同解决。

  (这一关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研读课文和对深层问题的合作探究,从而达到对文本的深层理解。同时,引导、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第四关:诵读-积累运用关

  1.背诵积累本文优美语段

  2.依据目标设计有层次、多形式的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3.在积累的同时,积极创建读写或说写相结合的活动,加强小练笔。

  注:具体的问题设计,我在这里就不再说了

  (这一关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诵读丰富积累、积淀语感、陶冶性情和通过运用,升华积累的目的。)

  (三)最后一个环节:交流收获,进行总结

  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学习这篇课文闯关活动中有哪些收获?

  最 后在老师引导下回顾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并布置作业。

  六.结束语

  此教学设计,采取学生闯关的形式组织教学,实际上这四关也是我日常教学中的四个环节,这样避免了平铺直叙地串讲课文,突出了训练重点,让学生经历了由整体――部分――整体的学习的过程,强调了学习的方法,有效地促成了三维目标的达成,体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小学语文教案4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

  板书课题,识记“陶”。(由“淘”换偏旁来记忆??)

  【说明:导课要根据课文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尽量精炼有效。时间要控制,不要过长。有些课文也可以开门见山,进入课文学习。】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词可以拼拼音、查字典。读不通顺的句子多读几遍。

  2.再读课文。要求;在读正确的基础上,争取把课文读流利。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说明:每一遍读文都有不同目的,要把具体要求体现出来,并有大问题。】

  3.出示带拼音生词

  懦弱恼怒争辩羞耻流逝宫殿朴素

  (1)自由练读。

  (2)指名领读

  (3)交流记字方法记忆字形。注重对识字方法的指导及总结运用,

  边记字边随机组词及说话。(“懦”“恼”“耻”“朴”借助“形声字”规律识字。)区分:辩与辨(引导学生从字的中间部件联系字义辨析。)

  【说明:需要识记的生字及识字方法要体现在教案中。】

  4.出示去拼音生词

  陶罐懦弱恼怒争辩羞耻流逝宫殿朴素

  随机抽读正音,注意“懦”“耻”“逝”的读音。

  5.出示句子:

  “何必这样说呢?”??可吵的呢!”

  “我的兄弟铁罐就在我旁边??闷得够受了。”

  指生读句子,识记“掘”。根据语言环境辨别“处”“闷”读音。

  【说明:所出示的句子可以不完整的出现在教案中。】

  三、写字指导

  1.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生字,指名读并组词。

  2.指导结构较复杂的字,重点指导:恼怒谦虚感受

  (“谦”的右半部分要紧凑;“虚”里面的“七”要小。)

  归纳方法:笔画较多的`汉字,要写得紧凑,注意穿插避让。

  3.练习书写,反馈点评。

  【说明:写字指导要在教案中体现具体指导某个字的哪一笔、某个部件等注意些什么。】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指名读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提示:古时候,铁罐仗着坚硬,常常()陶罐。若干年后,陶罐从废墟里挖出来依旧(),而铁罐却()。

  2.自由读课文,想一想:哪几个自然段写铁罐看不起陶罐,哪几个自然段写它们各自的结果。

  3.默读课文2——9自然段,看看描写了陶罐和铁罐之间的几次对话?提示:你说一句,他说一句,称作一次对话,用大括号标记。

  【说明:理清文章脉络的方法要教给学生,并在教案中体现。】

  五、总结设疑

  一、复习生词指导书写

  1.出示词语:

  陶罐懦弱恼怒争辩羞耻流逝宫殿朴素挖掘自由读随机抽读

  2.听记词语:朴素谦虚恼怒

  自主订正。

  3.指导书写

  出示:素值捧

  (1)组词、观察、归纳横画较多汉字的书写方法。

  (2)重点指导范写:素(注意三横长短的变化,中间的两个撇折要平一些。)

  (3)生练习书写。

小学语文教案5

  夏夜多美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指导学生看插图、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理解字义,让学生逐步独立识字。

  4、欣赏夏夜的美景,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融入在有感情的朗读中,感受助认为乐的美好品质。

  5、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

  6、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欣赏夏夜的美景,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融入在有感情的朗读中,感受助认为乐的美好品质。

  【教学难点】

  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

  【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教具】

  挂图、生字、词卡片、动物、睡莲头饰、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1、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夏天)是啊,春姑娘的脚步走远了,夏天来了。于是,天更蓝了,更亮了;花儿更香了,更艳了;小朋友们穿得也越来越漂亮了;就连夏天的夜晚啊,也越来越美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夏夜多美。 (学生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2、夏夜到底美在哪?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荷塘,去感受一下美丽的夏夜吧!(课件演示课文内容)夏夜美吗?就在这美丽的夏夜里发生了一个动人的故事,想知道是什么事吗?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遇到生字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

  2、同桌互读课文,纠正错误。

  3、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通顺。

  三、再读课文,识记生字

  1、出示全部生字(带拼音):学生认读。

  2、这些生字就躲在课文中,看谁先把它找出来。

  3、找出来以后读一读,再把带有生字的那句话和同桌互相读一读,看谁读的准确。

  4、再次出示生字(不带拼音):说说你记住了哪些字?你是怎么记住的?

  四、细读课文,读后感悟

  1、夏夜,静悄悄的。忽然传来了呜呜的哭声,是怎么回事呀?请大家快速把1~5自然段读一读。

  2、你们喜欢小蚂蚁吗?那你们来当小蚂蚁,老师来当睡莲,一起来读一读吧。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我们上节课认识的生字朋友又来找我们了,你还认识他们吗?

  (开火车认读生字卡片)

  二、读文感悟

  1、师:夏夜,公园里静悄悄的。一只小蚂蚁掉进池塘里上不了岸了。它在睡莲的帮助下,爬上了睡莲的叶子。睡莲姑姑挽留它。

  (出示句子:今晚就在这儿住下吧!你瞧,夏夜多美呀!)生齐读。

  2、是呀,夏夜真是太美了!这么美的夏夜,小蚂蚁住下来了吗?请同学们快速阅读6~16自然段。

  3、它要去哪儿?为什么?

  4、谁想来读小蚂蚁的话?

  (生练读,指名读。)

  你们听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谁还想读?

  (全班齐读)

  5、小蚂蚁回家了吗?哪些动物来帮它的忙了?再读8~12自然段。

  6、他们说了些什么?大家练一练,喜欢谁就读谁的话。

  (学生练读)

  大家读的真好,能演一演吗?

  (四人分角色练习表演)

  7、指名上台戴头饰表演。

  (两组竞赛,师生评议。)

  还有这么多同学想演,那我们一起来吧!想演蜻蜓的同学站起来。想演睡莲的`呢?萤火虫呢?

  小结:大家表演的真棒,为自己鼓鼓掌。

  8、小蚂蚁是怎么回家的呢?

  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呢?

  (出示第13自然段,指名读。)

  多么可爱的小动物呀!谁能读的更好?

  真不错!我们大家一起来读,好吗?生齐读。

  9、现在出发了!

  (出示第14自然段,师引读。)

  (配乐,生齐读。)

  10、 多么感人的一幕啊,星星看见了,也高兴地眨着眼(课件出示星星图)让我们齐读最后两段。

  (学生读,师示范读。)

  ⑵ 现在你们能说说,夏夜美,美在哪里呢?

  (学生回答)

  难道仅仅是景色美吗?为什么说他们心灵更美?你能举出日常生活中心灵美的例子吗?

  (学生发言)

  ⑶ 师总结:你们说得多好啊!是啊,在别人需要你帮助的时候,要伸出友谊之手,大家互相帮助,这样生活才更加美好,世界才更加美丽,你们说是吗?

  三、读后扩展,积累词语

  1、是呀,多美的夏夜呀!那夏夜有哪些美丽的景象呢?

  出示小黑板:

  _______的小灯笼;_______的假山;_______的草坪。

  指名说,齐读。

  2、除了青青的假山,你还知道青青的什么?

  出示小黑板:

  青青的_______;绿绿的_______;弯弯的_______。

  (学生自由答)

  四、指导写字

  1、大家的课文读得这么好,字能写好吗?

  2、出示生字:

  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从结构、偏旁等各个方面进行分析。)

  3、学生描红,临摹练习。

  五、作业设计

  除了蜻蜓和萤火虫,你知道还有谁能帮小蚂蚁回家呢?回家查找资料,活动课我们来交流。比比谁是小科学家,知道的知识最丰富。

小学语文教案6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内容,通过幻想和想像,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鼓励学生大胆想像,依照课文前三小节编写一段。

  教材分析:

这一单元主题是“幻想和想像”,《我想》是一首富有儿童情境的诗歌,以儿童的口吻,充分发挥幻想和想像,写出了“我”的小小的心愿,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去追求美好的未来。教材中的小诗是一首贴近学生生活的诗歌,让学生通过朗诵这首诗,能够展开自己的想像,能够续编这首小诗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过程:

  一、互动

  画图——几个泡泡,看到画你想到什么?

  大家想法既合理又不同,这就是幻想、是想象。想想越丰富、越奇特越好,与众不同最好。

  二、播放视频,情境导入。

  老师播放一段视频,请大家认真欣赏,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学生充分说,教师语言渲染)

  三、细读诗歌,体味情感。

  (一).品读第一节

  1.a.自读第一节,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b.指名读——校正字音(2人)

  c.齐读,想:你认为我哪个地方想象最神奇?为什么?我想干什么?

  2.想象:桃树枝上有什么?

  动作演示理解:悠荡(师领读第2句,学生动作表演)

  3.出示句子比较:

  悠啊,悠——悠出布谷鸟的声声歌唱。

  悠啊,悠,悠出布谷鸟的声声歌唱。

  a.两句话什么地方不同?

  b.怎样才能读出桃树枝在风中轻盈、柔软、飘逸的感觉?(“悠”字拉长音)

  4.播放视频(布谷鸟的声音),想象:布谷鸟的歌唱仿佛告诉我们什么?

  指名读第三句——师渲染气氛——齐声美读

  5.齐读本小节。

  过渡,引出课题:春天是美好的,我的心情是愉悦的,作者的想象真是神奇,我的愿望是美妙的,谁能帮我为这节小诗起个题目——我想。(板书课题)

  我的想法不仅这一种,我还有其他想法——

  (二)品读第二节

  1.出示第一句——我想把脚丫连在柳树上。

  谁来读这句,说说我第二个想法?我的.脚丫已经变成什么?

  2.把脚丫连在柳树根上我想干什么?

  生发挥想象说说,相机出示第二句——伸进湿软的土地,汲取甜美的营养。

  柳树尽情地伸展着自己的小脚丫,贪婪地吮吸着大地母亲的乳汁。

  理解:湿软汲取甜美

  3.结果怎样?出示第三句——长呀,长——长成一座绿色的篷帐。

  4.想象:绿色的篷帐是什么样的?在篷帐下你们会做什么?

  模仿第一节美美的读一读。(练读——指名读——齐读)

  过渡:我又有了想法,看我第三个想法——

  (三)品读第三节

  1.出示第一句——我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指名读。

  2.长了眼睛的风筝看什么?引导用句式:看()多()(口头仿说诗歌)

  引说:望呀,望——(展开想象想一想,说一说)

  3.为什么说:“蓝天是我的课堂”——齐读第三小节。

  4.诗中你能看到哪些表示看这个意思的词语?望,瞧

  (四)仿写课文

  1.春天是那么美好的,我们的愿望是那么美妙,请拿出笔来,像我这样写下来。

  2.交流评议。

  (五)品读第四节

  1.我还有那么多美好的愿望,我要把它们一吐为快与你们共同分享,自读第五节

  2.指名读,说说:我想飞到遥远的地方,那遥远的地方会是哪里,飞到那里干什么?

  (六)品读第五节

  美好的愿望终有一天会实现,梦想与现实之间,还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因此,我又写到——齐读第五节。

  四、情感升华

  1.总结:作者通过奇异的构思,神奇的想象,凝练的语言,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同学喜欢诗歌这种文体,借助诗歌发现生活中的美、感受美、赞美美。

  2.师生合作配乐朗读全文。

小学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复习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方法目标:以读贯穿教学始终,通过创设情境,换位体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容忍和谅解才是的解决办法,敢于率先伸出友谊之手的人,是令人敬佩的。

  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教学的难点在于对课文内在人文因素的把握,即: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整体感知1。复习词语,全班齐读

  松鼠山顶山脚幸福但是愿意取下折纸船扎风筝抓风筝受不了乐坏了漂啊漂飘啊飘

  二、初读了解课文

  1、课文写了谁和谁之间的`故事?

  2、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观看课文动画

  三、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刚才我们读了课文,睡能告诉老师,小松鼠和小熊分别住在哪里?(课件展示家的位置)

  2、学习第二至五自然段

  (1)松鼠住在山顶,小熊住在山脚,他们却成了好朋友,这是怎么回事?请大家读读第二到第五自然段,到课文中找找答案

  谁能告诉老师,他们两是怎么成为好朋友的?是什么让他们成为好朋友的?

  (2)生自由读第2—5自然段,要求把课文读流利

  (3)请生个人读,检查生读书情况,再请生评价

  (4)重点学习第三,五自然段,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心情

  3、哪里写了松鼠和小熊的心情?“乐坏了”还可以怎么说?教师通过课文插图,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小熊和小松鼠的表情,语气,动作。

  4、请学生上讲台表演,再要求全班学生把乐坏了表情表演出来

  5、用高兴的心情读读这两个自然段

  6、学习第六自然段

  (1)区别“飘”和“漂”

  (2)纸船漂呀漂,漂到了小熊的家门口

  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了松鼠的家门口

  你看这两个字读音相同,表示的意思不同,这个“漂”是三点水,和水有关,表示在水上“漂”,而另一个“飘”是风字旁,和风有关,表示在风中飘。

  7、学习小组学习第7—11自然段,体会情感

  (1)小熊和小松鼠吵架了,他们的心情怎么样

  (2)他们分别做了什么?

  (3)谁先提出和好的?

  四、总结全文

小学语文教案8

  深入钻研教科书。

  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础阵地,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主要内容,因此只有深入了解教材内容,才能充分地了解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才能更有针对性的写教案。

  要充分地了解学生。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教案的书写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进而提高课堂效率性,最终达到教学成果的提高。教师要想获得高效率的教学效果,就要了解学生的喜好、性格、参与度等各个方面,然后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比如针对哪些学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可以使课堂气氛更融洽,让知识掌握更好哦。

  学会对重点和难点各个击破。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贯穿整个教学内容之中,只有充分的了解了教学重难点才能更好的把握整个教学的核心。教师要充分的研究教学重难点然后各个击破,从而将其更好地分配到课堂教学之中,最后以教案的形式呈现出来。

  注重研究其他教案参考书。

  教师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时时学习的过程,教案书写过程中我们也要注重才考其他教案书籍,采用别人更好的教学案例,然后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让别人的经验同自己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最终促使自己完成更为精美的教案。

  严谨的教学态度尤为重要。

  教案书写是一件较为枯燥的事情,更是一件不容易做好的事情,通常教师都是照搬照抄,缺乏一种严谨治学的态度和善于思考的大脑,但是教案是教学的基础。所以树立一种严谨治学的态度对于写好教案尤为重要,时时刻刻谨记教案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基础扎实了,课堂才能更好进行。

  小学语文教案 例1

  《少年王冕》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扣住重点片断及语句,个性化地理解课文内容,深切感受王冕那种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以及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

  3.在情意上,不仅感受王冕身上的优良品质,并发自内心地受到震撼和鼓舞。引发对王冕进行深入探究的好奇心,更好地自觉亲近名著。

  教学重难点:

  捕捉文中的重点句子及片断,从中感悟少年王冕孝敬母亲、勤奋刻苦、自强不息的美好人格。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背景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水浒传》中的精彩故事,认识了武艺高强、谦逊识礼的林冲,今天我们认识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的一位名人——(板书):他就是王冕。2、师: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搜集了王冕的资料,你能用一两句话来介绍一下吗?

  (生交流)

  师补充:王冕是一位成就很高的诗人,为后世留下了300多首好诗;他更是一位成就很高的画家,尤其以画梅花著称,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图片课件)我们曾经学过他的一首诗——《墨梅》,谁来背诵一下?

  3、那么他的少年时代是怎样度过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了解王冕少年时代的故事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约980个字,写了王冕前后相距12年的生活经历,作者是怎样完成这个“不可能的任务”的?是平均每年用80个字来写吗?(生交流应该是有详有略来写)

  2、作者详写了王冕几岁、略写了几岁,不写了几岁,为什么要详写那两个年龄段?请同学们翻开书本,自读课文划出文中的生词并思考。

  3、检查词语

  出示:耽误 秦家 晶莹 明媚 载着 (强调“载”的`读音和部首,介绍部首的甲骨文及字的引申义)

  师:还有一些字也和“载”字一样也有两种读音,你能找出正确的读音吗?出示:供不起( gōng gòng )挣钱 (zhèng zhēng)

  倒不如(dào dǎo )闷得慌(mēn mèn)

  出示:腌鱼腊肉 攒钱 葱茏 诸暨 七泖湖 孝敬 高手 贴补

  开火车读并齐读。

  4、生交流问题师小结:作者详写了10岁,因为10岁时王冕因为家境贫寒而辍学:详写13、14岁是因为王冕在这一年学会画画,人生有了改变。

  5、接下来让我们沿着课文顺序也就是王冕的成长历程来进一步认识王冕。

  三、精读课文,体会品质

  1、分析第一自然段

  (出示第一自然段)王冕是元末明初人,他的家乡在今天的浙江诸暨。王冕七岁时父亲就去世了,靠母亲做些针线活供他读书。

  a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思考这一自然段作者交代了什么?(写出了王冕的朝代、籍贯以及家境贫寒)

  b古人写书惜字如金,这也算是一个例证,但是为什么在接下来的“十岁辍学”中,作者又用三个自然段来写呢?让我们继续往下看。

  2、分析第二自然段

  (出示第二自然段)眼看三个年头过去,王冕已经十岁了。一天,母亲把他叫到面前,说:“孩子呀,不是我要耽误你。这几年年成不好,只靠我做些针线活儿挣的这点钱,实在供不起你读书。如今只好让你到隔壁人家去放牛。”王冕说:“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

  a自读这一节并思考:谁“眼看”?为何要用“眼看”这个词语,能不能改成第五自然段那样:不知不觉三年过去了。

  (是母亲“眼看”,不能改成“不知不觉”,因为这一年日子不好过)

  b为什么日子不好过?

  (联系上下文,从“母亲”的角度去,夫丧子幼,年成不好,只靠针线活勉强维持)

  c母亲在说这句话时是什么心情?哪些词特别能表达出这种心情的?(只靠、这点、实在、只好)

  d完成填空,入情朗读:一天,母亲把他叫到面前,( )地说:“孩子呀,不是我要耽误你。这几年年成不好,只靠我做些针线活儿挣的这点钱,实在供不起你读书。如今只好让你到隔壁人家去放牛。”(难过、无奈、愧疚)

  e母亲是眼巴巴希望儿子早日能够长大些,做点事啊,日子的艰辛,全在其中。那么,听了母亲的话,王冕又是怎么想的呢?

  出示:此时,王冕看到 的母亲,想到母亲平时 ,他 说:“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

  (预设:瘦弱、饱经风霜、憔悴的母亲,起早贪黑,辛勤劳作、熬得通红的双眼,故作轻松)

  f(出示)王冕说:“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

  王冕说闷得慌,王冕说的是不是谎话?

  (出示)原文标点:“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

  修改后的标点:“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

  仔细读读,想想破折号的作用,这两句话意思有何不同?

  (放牛心里是真快活,因为可以贴补家用,为母亲分忧;在学堂是真闷得慌,因为这几年,“眼看”的不仅仅是母亲,同时王冕也一样“眼看”着母亲受苦受累,作为一个如此懂事孝顺的孩子,他不可能心安理得地坐在学堂里。)

  王冕为什么要说“带几本书去读”?(因为前面母亲说“不是我想耽误你”,只能让你辍学,现在王冕如此懂事地说:娘,我带几本书去读,耽误不了的。)

  师:哦,原来王冕是怕母亲担忧,安慰母亲才故意这么说的,好一个 的孩子。(板书 孝顺懂事 勤奋好学)

  g分角色朗读,指导母亲的话应该语速慢一些,王冕的话应该语速快一些。

  3、分析第三自然段

  (出示第三自然段)第二天一早,母亲便同王冕来到隔壁秦家。秦家人牵出一头水牛来,交给王冕,指着门外说:“离这不远就是七泖湖,湖边的草地上有几十棵合抱粗的垂杨柳,十分阴凉。牛要渴了,就在湖边喝水。我每天供你两顿饭,早上再给你两个钱买点心吃,只是做事要勤快些。”母亲谢了秦家,替王冕理理衣服,说道:“你在这里处处都要小心,每天早出晚归,免得让我牵挂。”王冕一一答应,母亲含着眼泪回去了.

  a齐读第三自然段,提问:这母亲好吧?好在哪儿呢?

  b对比句子:母亲谢了秦家,替王冕理理衣服,说道:“你在这里处处都要小心安全,每天晚出早归,免得让我牵挂。”王冕一一答应,母亲含着热泪回去了。

  母亲谢了秦家,替王冕理理衣服,说道:“你在这里处处都要小心,每天早出晚归,免得让我牵挂。”王冕一一答应,母亲含着热泪回去了。

  一处是“早出晚归”与“晚出早归”;一处是“小心”后面,多了一个“安全”。“早出晚归”与“晚出早归”哪个母亲更好?那么处处小心的,是安全吗?是秦家?秦家人这么坏,要小心提防么?

  ( 原来啊,这个“小心”的“小”,是“细小”的“小”,小心也就是细心,这里母亲在叮嘱王冕,做事,要认真细心啊。)

  c小结:看来,这是一个要求很高的认真的母亲,因为孩子没了父亲,她不得不同时担任父亲的角色啊。而同样是这个母亲,她又处处流露出对王冕的慈爱:替王冕理理衣服,含着热泪……

  d个别读并齐读

  4、分析第四自然段

  (出示第四自然段) 从此,王冕白天在秦家放牛,晚上回家陪伴母亲。遇上秦家煮些腌鱼腊肉,他总舍不得吃,用荷叶包了回家孝敬母亲,

  每天给的点心钱,他也舍不得花,积攒一两个月,便偷空来到村学堂,从书贩子那里买来几本旧书。白天牛吃饱了,王冕就坐在柳树阴下看书。

  a自读第四自然段并思考:这一自然段中出现的“舍不得吃“和”舍不得花“各表现出了什么品质?

  b出示:从此,王冕白天在秦家放牛,晚上回家陪母亲…………用荷叶包了回家孝敬母亲”

  师:腌鱼腊肉对于我们现在的孩子来说是家常便饭了,可对于王冕来说呢?

  生:难得的美味、美味佳肴、山珍海味……

  师:王冕当时几岁?十岁,你们现在多大?如果你放学回家看到桌子上有好吃的会怎样?而小小年纪的王冕有了好吃的总是先想到谁?你有什么话要对他说吗?

  师:那么你能读好它吗?指导朗读。

  c出示:每天给的点心钱,他也舍不得花,积攒一两个月,便偷空来到村学堂,从书贩子那里买几本旧书。白天牛吃饱了,王冕就坐在柳树阴下看书。

  (抓住“舍不得”、“积攒”“偷空”体会王冕买书的不易)

  说话:

  身上的衣服破了,他

  肚子饿的咕咕叫,他

  伙伴们簇拥着去买新奇的玩具,他

  师:同学们,这些钱是秦家给的点心钱。小小年级的王冕肚子饿了,用东家给的零花钱买点心填填肚子,这过分吗?自己挣的钱买件新衣服,新玩具过分吗?

  师:每天的点心钱,虽然微不足道,但今天积攒一点,明天积攒一点,后天积攒一点,一两个月下来,就多了。用成语来形容就是——(积少成多,日积月累,聚沙成塔……) 只为了-----(省吃买书)

  为什么要勤奋好学?(因为他想读书。)

  他为什么要读书?(因为他想改变命运.)

  e是啊,因为他知道自己不可能替秦家放牛一辈子。所以啊,这背后,是“自强不息”的精神啊。(板书:自强不息)

  师:你能读出这份不容易吗?

  f师总结:舍不得吃好的,——都留给母亲;舍不得花一点儿钱,——都用来买书。这两个舍不得,份量是何等重啊!来,让我们齐声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好好的赞赞王冕。指导朗读。

  四、总结提升,拓展延伸

  师:少年王冕离开学堂去放牛,有好吃的省给母亲吃,有零用钱宁愿饿着攒钱买书看,让我们认识了一个——(生回答)这不禁让老师想到了一个对联,上联是穷孩子勤读诗书变诗人,下联是放牛娃孝敬母亲成孝子;横批:少年王冕。不知不觉又几年过去了,王冕读了很多书,也明白了许多的道理,更知道怎样孝敬母亲。他懂得什么道理,又如何孝敬母亲的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每个两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课后阅读《儒林外史》

  六、设计板书

小学语文教案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天游峰“高”和“险”的特点,并感知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天游峰的特点,并感知描写方法。

  【课前准备】

  学生常规预习课文;投影。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以前学习过的课文中,我们认识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哪些人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为什么?

  2.今天我们要随着作者章武去认识一位普通的老人,这个普通的老人有一份非常普通的工作——扫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天游峰的扫路人。

  (板书课题,齐读)

  扫路人也就是清洁工人,他们为了人们能有一个清洁的环境,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这位扫路人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篇文章,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能读出感情来就再好了。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刚才又读了课文,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学习情况。出示三组词语。

  扫帚宿鸟打量扑棱棱

  精瘦褪色黝黑瘦削豁达开朗自在悠闲炯炯有神

  飘飘悠悠层层叠叠顶天立地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1)出示词语,开火车读。

  (2)指名读第一组,大家看看这组词语有什么共同点?(都有一个多音字)你能用另一个读音组个词吗?

  (3)指名读第二组词语,这组词语在文中都是写谁的?(扫路人)文中的.扫路人给你怎样的印象?(例如朴素、健朗、精瘦等等)

  (4)指名读第三组,这组词语都与什么有关?(天游峰)你读懂这些词了吗?说说你的理解,也可以用其中的词语来说一句话。

  (5)齐读这些词语。

  三、初步认识天游峰:

  1、文中开头就说“没攀登过天游峰的人,不能算到过武夷山。”那么天游峰到底是一座怎样的山峰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关句子,用横线画下来。

  3、出示句段1

  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那天,我终于顺着这根银丝上了顶峰,心里好不得意。

  (1)自由读读这段话,用笔圈出表现这座山峰的特点的词语。把你所理解的天游峰的特点就写在字词的旁边。

  板书高、险、窄

  (2)指导朗读:那么高,那么险,能读出这种感觉吗?谁来试一试。评读,再指读,齐读。

  4、出示句段2

  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1)你又从这段话中读出了什么?集体交流。

  (2)指导朗读。

  5、(1)这么高,这么险,这么陡峭的天游峰,让我们来亲眼看看她的雄姿。

  (出示组图,并配乐朗诵介绍天游峰的语段)

  (2)看了图片,听了老师的介绍,同学们想说些什么?(学生自由说观感)

  (3)再读两组句子。

  6、天游峰高大,险峻,从古到今,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他们浏览后留下了许多的诗文。

  (1)出示三组诗句和一句名言

  天游峰

  不临溪而能尽九曲之胜,此峰固应第一也。 ——徐霞客

  武夷山

  桂林山水甲天下,不如武夷一小丘。 ——郭沫若

  武夷占尽人间美,愿乘长风我再来。——刘白羽

  (2)自由读,看看你能读懂那句诗?

  (3)齐读,要求读出雄伟,读出赞叹。

  四、二识天游峰:

  1、在我们和“游客”的眼中,天游峰是如此的——高、险、窄,充满着挑战,而在这位扫路人的心中,这又是一座怎样的山峰呢?他又是怎么形容自己的工作的呢?再次浏览课文,用波浪线画出有关句子。

  2、出示

  “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1)师:“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天游峰是如此的秀丽、险峻,扫路人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如此峻秀的天游峰让他忘却了一切的疲劳与辛苦,真是累在脚下,乐在心头啊!

  (2)板书:好山好水指导朗读。

  3、过渡:可这位扫路人毕竟是七十来岁的老人了,也该早点退休了呀!是这么让他执意要把他的生命都奉献给这座山呢?一起来看这段话。

  4、出示

  老人摇摇头,伸出了七个指头,然后悠然地说:“按说,我早该退休了。可我实在是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

  (1)是什么让他执意要把他的生命都奉献给这座山呢?

  (2)师:老人舍不得天游峰的,是雪花泉的水、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是清爽的空气、是花鸟作伴。仅仅是这些吗?还舍不得什么?(天游峰的云霭朝霞、络绎的游人……)

  老人对天游峰有着一种怎样的情感?(依恋不舍、像自己的母亲……)

  板书:不舍指导朗读。板书:一生依恋

  五、总结全课:

  作为一位步履匆匆的游客来说,天游峰留给我们的是美丽的景色、陡峭的山峰,而作为一位与山为伴的扫路人来说,天游峰留给他的,是好山好水,是无尽的乐趣,是相依为伴的情感!下节课我们再继续下走进扫路人的内心世界,去感悟他的精神品质。

小学语文教案10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重点难点]:

  1.《诗经》六义及重章叠唱的手法是学习要点,赋、比、兴手法的理解鉴别又是学习的难点。

  2.诗歌所反映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用及《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是学习的要点。

  3.有些词句理解起来也可能有困难。

  《诗经》因距今时代久远(近三千年),加之某些词句的理解历来有分歧,今天阅读理解起来在语言方面困难较大。我们在学习中首先要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预习课文,把握大意;然后再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反复熟读课文直至背诵,透彻理解。学习的重点不必放在字词句的逐一解释上(但某些古汉语常用的实词、虚词和至今仍在沿用的词语、成语一定要掌握);重点应是学习掌握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所刻划的人物形象,所运用的赋、比、兴手法用及章法结构和停顿节奏等的艺术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教学时间]:一课时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了解《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两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②孔子删诗说。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 。 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 ,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其中有些诗,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有些诗,用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用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用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用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用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 ,《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用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二、学习《采薇》

  1.学生朗读,整体把握。

  思考讨论:这首诗表现了怎么样的主题?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2.再读诗歌,疏通词句。

  译文:

  野豌豆苗采几把,一些豆苗已长大。说回家啊难回家,岁末又将来临了。没有屋来没有家,只因匈奴太凶煞。没有空闲坐下来,只因匈奴久徘徊。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柔嫩刚发芽。说回家啊难回家,心总忧愁总牵挂。忧心如焚烤艳阳,又饿又渴实难当。战事难将帐安定,无人归家问音讯。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茎叶老又硬。说回家啊难回家,转眼又去半年了。朝廷差事不停遣,没有一处可休闲。忧心积郁成久痛,只恐死讯往家送。

  路边何花争娇艳?白棣花开一片片。路边何车真威武?将军出征将路堵。战车前方套上马,四匹马儿真高大。如此怎敢图安乐?一月捷报一箩箩。

  趋车策马征四方,马儿强健势浩荡。将军树威车旁立,兵士也靠车隐蔽。四马雄威多整齐,雕弓箭袋不曾离。哪敢一日不戒备?匈奴战事催人急。

  想我当年出征日,杨柳春风真美丽。如今归来返故里,却是雪花纷飞时。行路迟缓路漫漫,又渴又饿不胜寒。无限伤悲在我心,谁人知晓叹伶仃。

  3.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首四句,用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来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怨敌、思家与盼归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话说:“古者戍役,两朞而还。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诗集传》)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用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言戍人念归期之远,而忧劳之甚,然戍事未已,则无人可使归而问其室家之安否也。”诗仍用薇菜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时间流逝,易年更岁,可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而“靡使归聘”和“我行不来”,则表达了边关和故乡相隔万里,关山阻断,音讯全无,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4.明确特点,熟读成诵。

  从艺术上讲这首诗很有特点。

  首先,诗歌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生活图景,比如,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车、战马,写象弭、鱼服,写劳累奔波,写饥渴难当,但我们通过这些描写可用想见战争的残酷。

  其次是情景交融,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用乐景写哀,用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再次,是它的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诗的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一方面用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之美。

  三、布置作业:

  完成《学习与评价》相关练习。

小学语文教案11

  学习目标:

  1、读准14个生字的字音,记住7个生字的字形,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

  2、认识一些蔬菜,了解它们的一些特点,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3、激起学生的识字兴趣及了解蔬菜的兴趣。

  课前准备:

  1、相关课件。

  2、词卡。

  3、若干种蔬菜。

  教学流程:

  一、看图引出课题

  (一)(出示课文插图)小朋友,这是什么地方?你从哪里看出来?

  (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识字“菜园里”,看老师写课题。

  (三)指名读课题,注意“菜”的读音。

  (四)齐读课题。

  二、认识菜名

  (一)今天陈老师从菜园里带来了一些蔬菜,你们想看看吗?如果你们认识的话可以大声说出它的名字。(师拿出蔬菜,生说菜名)

  (二)自学词语

  1、小朋友,书上写着这些蔬菜的名字呢!想不想不用老师教就自己会读这些菜名?如果碰到困难怎么办?

  2、我们去读读拼音认认字,比比哪位小朋友读得准,认得快。

  (三)反馈:小老师带读;齐读(带拼音)

  (四)游戏巩固

  小朋友们学得真认真,为了祝贺大家,下面我们来做找朋友的游戏。老师请一个小朋友举起一样蔬菜,其他小朋友从面前的词卡中找出菜的名字大声读出来,比比谁找得快。

  (五)(出示7个单字)刚才我们读过的词语中的'这7个字,哪些是你本来就认识的,怎么认识的?哪些是你今天才学会的,你打算怎样记住它?。

  三、读儿歌识字,了解部分蔬菜的特点。

  (一)这么多蔬菜,有不同的样子,不同的颜色,课文是怎么介绍的?让我们借助拼音读读课文,把生字的字音读准,同时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什么地方有疑问。

  (二)反馈

  1、自愿读句。儿歌有4个句子,谁愿意读给大家听?爱读哪一句就读哪一句。大家评评谁的音读得准。

  2、在读书的时候有没有碰到不理解的地方?不懂就问的小朋友总能比别人学得更多的知识。

  预测一:为什么说茄子高高打灯笼?组织引导学生解疑。

  预测二:为什么说萝卜地下捉迷藏?引导解疑;出示“捉”“迷”“藏”认读;读读整句。

  预测三:为什么说辣椒长个尖尖嘴?引导解疑;认读“嘴”;读读整句。

  出示第一句:“豆角青青细又长。”认读“细”“长”。

  出示“南瓜越老皮越黄。”认读“越”;给越组词。

  (三)出示7个认读字,自由读,齐读。

  (四)除了课文介绍的蔬菜,还有什么蔬菜呢?(学生说+课件展示)拓展认字。

  (五)菜园里这么多蔬菜,颜色也不同,让我们拿起水彩笔,给第3页的蔬菜填上颜色吧。填好后跟红、绿、黄、紫4个字连一连,怎么想就怎么连。

  (六)展示填色效果,并引读儿歌最后两句

  红绿黄紫——(),

  菜园——()。

  谁能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菜园的好风光?自由练练,指名读。

  四、作业

  (一)继续填色。

  (二)跟大人到菜场、菜园、种植园认认菜,了解一些它们的特点。

小学语文教案12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了解一词多义的语言现象。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2、理解文章概括具体的表达手段。体会概括叙述的句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

  读中体会,读中感悟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内容:

  乐园

  教学重点:

  了解一词多义,理解文章概括具体的表达手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一读,说说每组加点词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1、按组读词,读熟练,将不懂的词语画下来,先和同桌讨论。

  2、检查朗读,说说每组词语的意思。

  3、以“走”为例,引导学生了解词语的本义和引早义。

  4、学生分组讲座理解多义词词义的方法。 师小结:一词多义是指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义不同,平时不断积累多义词在语境中的意义。引申义是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比喻义是用比喻的'方法形成新的词义。理解时要以本义为基础。掌握联系语境中推断具体含义的方法。

  二、读一读,想一想,体会加点词语的作用。

  1、读,

  2、分组讨论:加点词语的作用。

  3、介绍概括具体式的表达手段。

  4、小结:阅读时抓住概括性的总起句和总结句,就能很快把握语段的主要意思,作文时使用概括具体式的表达手段,就能全面,具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读一读,记一记。

  1、学生正确流利地读句子。

  2、讨论句子的意思。

  四、读一读

  1、自主学习:要有自己的见解指的是什么意思?短文是通过什么例子具体说明的? 2、怎样阅读才有自己的见解?

  3、合作交流:明白有独到见解的是思维深刻的表现。

小学语文教案13

  第一课时

  一、欣赏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见过石榴吗?谁能来说说你见到的石榴?(请几位同学说一说)同学们说得不错,老师今天要把你们请到石榴园,请你们欣赏一下石榴的姿态。(点击光盘,欣赏视频)

  二、自读课文,梳理文脉

  1.石榴园的美景把我们深深吸引住了,同时被吸引住的还有一位石榴园所在地——山东枣庄的中学生。他用手中的笔记录下了自己的咸受,就有了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石榴》(学生齐读课题)

  2.我们先来听一听,他是怎么描写石榴的?(点击光盘,欣赏课文朗读)

  3.同学们一定也想学一学,看看中学生大哥哥是怎么把石榴写得这么美的。好,现在老师就请你们自读两遍课文。注意老师的自读要求:

  (课件出示自读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3.老师要来看一看,课文的.词语你们学得怎么样了?

  (课件出示本课词语:抽出长出开出

  枝条叶子石榴花

  露出剥开红白相间

  嫩绿绿黄色

  火红

  青绿色青中带黄黄中带红一半儿红,一半儿黄)

  组织学生用“小弹簧”的游戏来读词。

  4.观察词语,发现秘密

  老师这样排词语,是有一定原因的。请大家看第一组,你看出什么了吗?(动词与名词一一对应)请同学们根据这六个词语练习说一句话。

  第二组词呢?(多音字)眼睛真亮,奖励你们玩一个小游戏。(点击光盘,玩游戏“练武厅”,以巩固多音字)

  第三组词呢?(表示颜色)那老师为什么不把它们写在一排?(分别描写了不同的东西)对了,这样一理,文章描写了什么你就会清清楚楚了。请你带着对文章最初的了解再去读一读课文。

  5.检查朗读

  三、教学生字,描红仿影

  1.让我们一起翻开电脑老师送给我们的电子字典。(点击光盘,看电子字典)

  教师要相机进行“抽”、“扒”的义项选择训练,注意“仿”的笔顺,练读“佛”的句子进行积累。

  2.再来看一看,怎样把这些字写得漂亮呢?电脑老师这儿有不少小秘诀呢!(点击光盘,看字形指导)

  3.开始写字。

  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

  1.本课课件

  2.本课教学光盘

  3.石榴实物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石榴》一课,老师想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生字词掌握情况。请同学们打开自备本,听好电脑老师报的词语,开始默写。(出示电脑光盘,进行听写)

  2.开始校对。

  二、精读指导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齐读。

  2.换词训练:驰名中外声名远扬闻名中外

  3.教师小结:家乡的石榴园驰名中外,令作者感到骄傲,这也是作者爱自己家乡的原因。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出示课件:词语)

  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一自然段的意思,可以用上老师提供给你的词语。

  (春夏季节,石榴树抽出了枝条,长出了叶子,开出了石榴花。)

  2.这一节描写了石榴花的哪些特点呢?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思考思考。

  (花的颜色、花的形态)

  3.体会用词的精妙。

  (出示课件: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

  1)我们在《小露珠》一课,已经见识过这个关联词语了。不过,它用的是越来越……,越来越……,这里变了,用的是越开越……,越开越……,原来第一个词也是可以变换的。你能试着说一说这样的词吗?

小学语文教案14

  学习目标:

  1.学会“无、目、田、飞、中、人”六个生字,会认“夜、把、高、数、美、丽、灯”七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受到星夜里天上、城市、田野的迷人美景。

  3.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积极地去发现自然界中的奇妙景象。

  教学重点:

  学会“无、目、田、飞、中、人”六个生字,会认“夜、把、高、数、美、丽、灯”七个生字。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感受自然界中的奇妙景象。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摘星星”,读生字。

  1.自读课文,发现生字。

  ①生学习读课文,对应地在课文中找到生字,画出来,并想办法读准确,自己解决不了的可以问老师或请同学帮同学。

  ②小组中互读生字。

  2.生自由上台摘“星星”卡片,读一读,其余同学听并用手势判断读得是否正确,读对了就采用自己喜欢得方法带着大家读。

  二、连字成词,巩固认读。

  1.开火车读。

  2.师出示词语,由字到词读好字词。

  如:“飞”、“去”―→“飞来飞去”。

  三、小组合作,读好长句。

  1.生个人练读。

  2.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帮读句子。

  3.生将句子放入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四、围绕重点句,自读课文。

  1.出示重点句:多么迷人的星夜呀!

  生读,提问。

  2.生自读课文,想:从哪些句子读到星夜很迷人?

  3.把自己找到的句子读给小组的同学听。

  第二课时

  一、学习导入

  1.读文比赛。

  2.读生字词比赛。

  二、听配乐读句,想象中体会。

  1.出示句子:夜悄悄地来了,一颗颗小星星纷纷跳进了银河,把自己洗得亮亮的。

  教师配乐范读,生边听读边闭眼想象看到的。

  2.生说自己好象看到了什么。

  师描述静静的夜晚,深蓝的天空上银星闪闪,美丽的流星划过天空的景象,生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句子。

  3.全班同学配乐读句。

  4.回扣重点句:“多么迷人的星夜呀!”生齐读。

  三、读画结合,画中感悟。

  1.出示句子:高楼里夜闪着无数的“星星”,“红的、黄的、蓝的”,光彩夺目,十分美丽。

  2.出示高楼图:生读句子,根据句子给图填上彩色的“星星”,体会夜色中城市辉煌灯火的光彩夺目。

  3.生画完后再读句子。

  4.生再读重点句“多么迷人的星夜呀!”

  四、结合观察,进行拓展。

  1.生结合自己的课前观察,说自己再星夜的发现。

  2.生仿照课文说句子。

  五、指导写生字。

  教学目的:

  学会“无、目、田、飞、中、人”六个生字,会认“夜、把、高、数、美、丽、灯”七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类形及教学方法:课文、图文并茂法

  教学重难点:字的音、形、体

  教具:生字卡片,挂图

  过程:知识块一

  一、揭题导入

  1、导入:观看星夜图,激趣激情引入

  2、揭题:星夜,指名读、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摘星星”读生字

  1、自由读课文,发现生字

  2、指名学生上台摘“星星”卡片,读准字音,其余同学听,并用手势判断读得是否正确,请对了老师给以鼓励,当小老师领全班同学读生字。

  3、小组读,开火车读或全班齐读等多种形式读生字:

  无、目、田、飞、中、人

  重点指导读准整体认读音节,平翘舌音,开火车去拼音认读生字。

  三、连字成词,小组合作,读好长句。

  四、围绕重点句,自主读文

  “多么迷人的星夜呀!”

  五、作业:

  认读生字,朗读课文

  《星夜》这一课的教学虽然已经结束,但留下的启迪和思考还有很多。一年级的课文内容看起来简单,教起来却要煞费苦心,从目标的确定到方法策略的选择实施再到教学环节的预设等等都需要适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心理规律,做到不急不躁、不偏不倚、循循善诱。此外,还不得不提到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上,这节课我继续延用了平时习惯培养的方法,运用“口诀提示”“榜样激励”等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思考、听讲、说话、写字等学习习惯,注重课堂细节处的习惯引领,努力为孩子们今后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习惯铸就未来,刚入学的新生就像一张纯洁的白纸一样,很多学习方面的习惯都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点滴的教育教学环节中培养树立,这也是我们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目标。

小学语文教案1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文章中动作、语言、神态等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形象

  3.体会文章中的深沉母爱。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人物形象;感悟文中的深沉母爱。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启发法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21 岁时,你想做什么呢?......是的,21岁是我们人生中最美好的年龄,我们可以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报复。但是作家史铁生(板书史铁生)在21 岁这个美好的岁月上,却残废了双腿,他能否走出阴霾?又有谁能带他走出阴霾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史铁生的文章《秋天的怀念》(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及重点字词

  侍弄 整宿 憔悴 捶打 仿膳 央求 诀别翻来覆去 絮絮叨叨

  三、过程

  (一)读课文、理内容

  【提出问题】快速默读课文,思考文章提到了几次看菊花?用自己的话说说每次看菊花的过程。

  【学生思考回答】......

  (二)品词句、悟形象圈划前两次看菊花描写我和母亲的语句,分析我和母亲的形象。(3分钟)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分析分析我:(学生分析,老师总结,引导学生朗读)

  1.望着望着(轻慢)窗外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重读)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轻缓)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重读)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2. “不,我不去!”我狠命(重读)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什么劲儿!”(注意语气!)

  过渡:史铁生的这种暴躁你能理解么?下面我们来看史铁生自己在《我与地坛》里写的文字,生读补充资料: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的残废了双腿。两条腿瘫痪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突然似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我与地坛》后来史铁生身患尿毒症,需要靠透析来维持生命。每周3次的透析,1000次针刺,让他的血管变成了蚯蚓状。

  过渡:这种痛苦,对一个正值21岁青春年华的年轻人来说,怎么能承受得住!所以他需要发泄,然而他的发泄,只有一个人能理解,这个人就是他的母亲,母亲是怎么做得呢?请大家继续分析描写母亲的句子分析母亲:

  1.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

  【教师引导】母亲不忍心看到儿子自暴自弃,“悄悄地躲起来,偷偷地注意着我的动静”,是害怕我做傻事。“眼边红红”说明母亲偷偷地哭过但又不让儿子看到自己难过的样子。母亲一直在关心自己的儿子,想通过观赏菊花,帮助儿子重新树立起活下去的信心。(神态 语言 动作)

  2.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教师引导】母亲忍住了儿子暴怒无常的坏脾气,忍住了自己病痛,希望孩子也像她一样勇敢地面对现实,顽强地生存下去。(动作 语言神态)

  3.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教师引导】一个“挡”字,说明母亲不想让儿子伤感。“憔悴”说明母亲已经重病缠身,“央求般的神色”说明母亲渴望儿子好好地活下去。(动作 语言)

  4.“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教师引导】儿子同意看花让母亲喜出望外,絮絮叨叨的诉说证明母亲关心儿子,任何关于儿子的小事都被她记在心里,甚至这个可怜的母亲比瘫痪的儿子还敏感,生怕重新燃起对生活一点点希望的儿子因为自己说了“跑”“跳”等词就再次充满绝望。她又悄悄的出去了,给敏感的儿子空间和尊严,希望他能好好活下去。

  (动作 语言)

  总结: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

  生答:疼爱儿子 伟大 无私 坚强(板书)

  过渡:其实,史铁生的母亲,远比我们想的要伟大得多,请大家跳读2、5、6段,说说母亲伟大在哪里?

  生答:母亲自己生病了却隐瞒儿子,直到去世过渡:儿子还来不及和母亲表达歉疚,母亲就离他而去了,史铁生只能就将他对母亲的愧疚和歉意凝结成了文字,写进了《我与地坛》,齐读补充资料《我与地坛》: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加倍的。她情愿截瘫的是她自己而不是儿子,可事实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呢。

  — —史铁生《我与地坛》

  (三)赏菊花、明主旨过渡:一个坚强的母亲能给孩子带来什么呢?在一次与朋友的聊天中,史铁生惊讶地意识到,他自己最初写小说的动机,很大的比重就是为了母亲,为了让她骄傲,是母亲使他成为了一位了不起的作家。于是,又是一个秋天,他和妹妹决定去北海看菊花。他们看到了什么呢?大家齐读最后一段。

  师问:这些泼泼洒洒的菊花有什么寓意吗?

  生答......

  师过渡:是的,这些菊花,是一种生命力的象征,更是浓浓母爱的象征,看到了这样的菊花,史铁生就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他决心“要好好活”。于是作者用“秋天的怀念”这样一篇文章来惦念母亲,(展示资料),齐读:不仅是题目,全文无一处、无一字提及母爱,但母爱渗透于每件事、每句话、每一表情动作,甚至每个字上,可谓句句含情。过渡:史铁生对母亲的深情感染了无数文人,下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

  (视频播放)过渡:读也好、说也罢,都是我们透过史铁生的文字感受到的温度,学了文章是否也触发了你对亲情的感悟呢?请同学们结合你的绘画作品,讲一讲你的亲情故事。

  (学生互动展示)总结:20xx年,史铁生也随母亲而去了,一生悲苦的史铁生,留给我们的永远都是一张含笑的面孔,也启迪我们乐观生活,珍爱亲人。

  四、课后作业运用细节刻画的方法,将你的亲情故事,写成200字的短文。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小学教案01-03

小学语文经典教案01-08

小学语文的教案01-10

《小学语文》教案01-26

《小学语文》教案06-0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小学语文《语文天地一》教案01-1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1-11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三》教案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