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数学比教案(合集)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六年级数学比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教案1
设计说明
列方程解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问题属于较复杂的方程问题之一,主要引导学生掌握根据两个未知数的和或差与倍数所形成的数量关系进行列方程解决的方法。针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做了以下设计:
1.本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学生已有经验,从学生熟悉的篮球比赛情境入手,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新课的展开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2.教学中紧紧抓住“下半场得分只有上半场的一半”这个已知条件,引导学生自主理解、分析问题,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列出不同的方程并解答,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3.在解题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选择解题最佳方案。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六(1)班和六(2)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篮球赛。比赛结束后,老师根据比赛得分给六(1)班的全体同学出了一道数学题,你们想知道是什么题目吗?
生:想。
师:好,那下面我们就一起到六(1)班看看吧。(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篮球比赛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为新课的展开做好铺垫。
⊙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41页例6情境图。
六(1)班在与六(2)班的篮球赛中,六(1)班全场共得了42分。其中下半场得分只有上半场的一半。上半场和下半场各得多少分?
2.获取数学信息。
请同学们认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已知条件:全场共得了42分,下半场得分只有上半场的一半。所求问题:上半场和下半场各得多少分?)
3.理解题中存在的数量关系。
(1)理解“下半场得分只有上半场的一半”的.意思。
①学生小组讨论,理解语句的意思。
②汇报讨论结果。
预设
生1:下半场得分=上半场得分×。
生2:上半场得分是下半场得分的2倍,即上半场得分=下半场得分×2。
(2)根据已知条件列出等量关系式。(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
关系式1:上半场得分+上半场得分×=全场得分。
关系式2:下半场得分×2+下半场得分=全场得分。
4.根据等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
(1)根据数量关系,学生尝试解答。
(2)汇报。
方法一 根据关系式1解答。
解:设上半场得x分。
x+x=42
x=42
x=42
x=28
28×=14(分)
方法二 根据关系式2解答。
解:设下半场得x分。
2x+x=42
3x=42
x=14
42-14=28(分)
(3)检验。
①师: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的结果是否正确呢?
(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的检验方法)
预设
生1:把上半场和下半场的得分加起来,如果正好是全场的42分,说明正确。
生2:用下半场的得分除以上半场的得分,如果正好是上半场的一半,说明正确。
……
②学生按照检验方法,检验自己的计算结果。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教案2
一、教材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九册第三单元第五节《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即P90---91页的例题和练习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初步了解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计算一些较简单的组合图形的面积。
使学生掌握组合图形常用的割补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这些平面图形面积来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根据图形特征采用什么方法来分解组合图形,达到分解的图形既明确而又准确求出它的面积。
教学过程:
以寻标追源为教学模式,以目标教学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尝试法为主要教学手段。
前置回顾,展示目标;
在发散思维中探究新知,精讲点拨,完成目标;
概括总结,反馈矫正。
㈠、引标: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⒈旧知辅垫,诱发注意
电脑显示单车、榨栏、阶梯组合图,标出几种已学过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梯形,让学生说出名称和面积计算字母公式。
(这里通过实物感知,了解各平面图形的特征,说出面积公式,加深对旧知识的复习,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设景感知,激活思考
电脑显示一幅美丽的画面,一位小天使对一面墙提出问题:你能计算这幢房的侧面墙的面积吗?从而揭示课题《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
(这样通过直观并带有趣味的引导,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引起学习动机,迫切试一试的愿望。从而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这里打开学生通道,促使学生想方设法去找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寻标:提出问题,寻找目标
叫学生齐读课题后,问:读了课题,你们想知道组合图形的什么知识?(组合图形面积如何计算)好,请同学们看书P90---91页,能否自己解决这些知识,看看它对这些知识是怎样讲的。
(在这里老师先不做讲解,让学生带着求知欲看书,这是根据尝试原则,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中获取新知识,它是教学的一种有效尝试。)
(三)探标:追源问底,引导发现
提出问题:为了求组合图形的面积,书上是如何讲的?、除了书上的分割方法外,你还有别的分割方法来求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吗?从而引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电脑显示学生可能想到的分割方法:
①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
②分成两个梯形;
③分成三个三角形。
其它方法给予口头定正正误。
2.展示各种想法,得出组合图形面积的求法。
⒊发散引导,找出新的解法:
让学生观察分的'方法后,提出问题:刚才所讲的都是把组合图形分成几个已学过的平面图形,那还有除了分以外的别的方法吗?
电脑显示补的方法,并指出平面组合图形求面积的方法,常用的方法就是分、补两种方法。
(这里有目的运用迁移规律,启发引导学生,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以旧探新,引导学生看书、讨论、进行观察比较、概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也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教案3
教学目的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的解答、
2、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综合能力、
3、通过复习,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的解答、
教学难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且能够数量、正确的解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老师这里有两个数,一个是6,另一个是3、你能够用6与3提问并且进行回答吗?
学生回答:
(1)3是6的几分之几?
(2)6是3的几倍?
(3)3比6少几分之几?
(4)6比3多几分之几?
(5)6占6与3总和的几分之几?
(6)3是6与3差的几倍?
谈话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复习分数应用题、(板书:分数应用题的`复习)
二、复习探讨、
(一)教学例4、
学校举办的美术展览中,有50幅水彩画,80幅蜡笔画、___________?
1、教师提问:根据已知条件,你都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并解答、
2、反馈:
(1)水彩画和蜡笔画共多少幅?
(2)水彩画比笔画少多少幅?
(3)蜡笔画比水彩画多几分之几?
(4)水彩画比蜡笔画少几分之几?
(5)水彩画是蜡笔画的几分之几?
(6)蜡笔画是水彩画的几分之几?
(7)
3、教师质疑、
(1)5问和6问为什么解答方法不同?(单位1不同)
(2)3问和4问的问题有什么不同?(单位1不同)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教案4
一、基本情况
六年级一班现有69人,其中男生33人,女生36人。从整体上来看,本班学生的学习习惯良好,能按时完成作业,上课能积极思考问题。对数学学科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数学基本功扎实,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学期期末统考均分87分,及格率100%,优分率96%。其中学习比较突出的有16人,处于中间水平的有41人,中下水平的有12人。这7名学生主要表现在接受能力差,学习不够积极主动。
二、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负数、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数学广角、整理和复习等。圆柱与圆锥、比例和整理和复习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2、教学目标
①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②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能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③会看比例尺,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④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⑤能从统计图表准确提取统计信息,正确解释统计结果,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的预测;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
⑥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⑦经历对“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分析、推理的能力。
⑧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⑨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⑩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3、教学重点
①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的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②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③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④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⑤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
⑥了解比例尺,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⑦会综合应用学过的统计知识,能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够正确解释统计结果。
⑧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⑨对小学阶段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教案5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2页的例1、第63页的“做一做”的题目,练习十五的第1、2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知道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和用途;了解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具准备:画有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投影片各一张。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在统计工作中除了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用统计表来表示以外,有时还可以用统计图来表示。用统计图表示有关数量之间的关系比统计表更加形象、具体,使人一目了然,印象深刻。常用的统计图有条形统计图(投影器出示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投影器出示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投影器出示扇形统计图):四年级时我们已初步认识了条形图,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条形统计图。(板书课题:条形统计图)
二、新课
1.介绍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投影器出示下面的条形图(也可以根据本地情况自制一幅条形统计图)。教师指出:这种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指图中各直条).从图中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100 84
80
60
40 24
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下面的问题:
①图中统计的内容是什么?
②图中画有互相垂直的两条射线,请你看看水平射线表示什么?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表示什么?
③每种作物的种植面积是多少?哪种作物种植面积最多?哪种作物种植面积最少?
2.教学例1。
全体学生翻开教科书第62页,请一名学生读出例l统计表中各数据,教师边示范边讲解制作步骤。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在投影器上放一张空白胶片,用直尺和三角板在胶片上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i出的水平射线长7厘米左右、画出的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长6厘米左右。)
提问:水平射线下面及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左面为什么留有一条空白?两条射线为什么不在图纸的中间画?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为什么不画短些?
教师对上面的几个问题作简要说明,因为水平射线下面要注明每个直条所表示的内容,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旁要注明表示数量的数据,因此必须留有足够的空白。如果把两条射线画在图纸的中间部位,直条会因不够高度画不下,成排不下五个直
条。(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的高度可达图纸的音处,留音的空白书写统计图名称。)最后确定水平射线上和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上各表示什么。(指出通常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上表示数量;在这里,水平射线表示年份。)
(2)在水平射线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提问:原来统计表中有几个年份?那么图中要画几个直条?
请一位学生量一量投影器上图纸中画出的水平射线的长度。教师说明:画出的水平射线长6厘米,根据5个直条与6个空隙计算,要把画出的水平射线平均分成11份,因此这里用0.6厘米宽的直条表示一个年份:间隔也是0.6厘米。教师完成下图。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教案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9页及练习十五的第4、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2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镜面对称现象,学生体会自然的美与数学的美的结合,体验学习的快乐。
3通过活动、游戏和动手操作,加强学生对镜面对称现象的感知。
4激发学生对镜面对称现象进行探究的好奇心,激励学生主动地探索未知。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可携带的大镜子一面,学生每人准备一面小镜子,写有反数字的卡片。
激活兴趣,切入课题。
教师:上节课我们在图形王国找到了许多美丽的对称图形,这节课继续认识对称,希望通过大家的认真观察,能发现生活中更多有趣的对称现象,看看会有什么新收获,好,让我们和明明一起找一找吧!
【教学过程说明:我利用学生对轴对称的图形基本特征的认识,以及对称现象丰富的生活来源,在数学小精灵的引领下,学生明确课堂目标,兴趣盎然,迅速进入新课的探索情景。同时为学生知识的迁移主动建立连接。】
提供素材,引导探究。
1。感知对称现象的特征
Q用课件出示图片1
师: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仔细观察这里的景色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生:这是美丽的水乡,可以看到清清的河水,水上架着一座桥,水中还有两只小船。
生:我啊,发现河上有座桥,水面上也有座这样的桥,而且是对称的。水面上的树和岸上的树一模一样,对称的,水面上这些景物都是岸上景物的倒影。
师:这个现象你见过吗?
生:见过,下过雨后,操场上有干净的积水,从旁边跑过我低头可以看到自己的.倒影。
2.鼓励肯定,人人参与学习。
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听听明明是怎么说的。
Q课件播放声音:你们说的对极了,平静的湖面像一面巨大的镜子,岸上的景物和水面上的倒影一模一样,也是对称的。我有几张美丽的照片,你们愿意继续欣赏吗?
生:(劲头十足)愿意。
l提出观察要求。
师:如果你发现了其中的对称现象,就轻轻的告诉同桌,并指给他看,好吗?
l同桌合作学习。
Q课件配音乐播放:桂林山水,雪山天池,镜子家居生活照片。
【低年级学生容易受新鲜事物的吸引,我在网上搜集了具有明显镜面对称现象的景物照片,学生在游历祖国东西南北,欣赏自然美的神韵时,同时也能主动发现生活中的对称现象,通过大量的感知和生活的交融,激发学生对这种对称现象的积极探究。】
?学生认真的观察,互相交流在景物照片中找到的对称现象。
【教学过程说明:在同桌交流中,相互启发,增加信息的捕捉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体会快乐。】
3.汇报探究结果。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生:它们的两边是对称的,另一半都是在水面和镜子里看到的。
师:说得好,像这样,岸上的景物和水面上的倒影,镜子外和镜子中的景物一模一样,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对称现象。
l联系实际。
师:生活中像这样的对称现象你还能找一找吗?
1生:电脑开机等待时,从显示屏上可以看到自己的模样。
2生:早起洗脸时,水面上看到自己的倒影。
3生:过走廊时,玻璃窗上可以看到自己的像。
4生:太阳下,我和影子是这样的对称现象。
师质疑:谁来判断这是不是对称现象?
生:这不是对称现象,地面不像镜子,影子黑黑的,鼻子眼睛都看不到,和你不是一模一样的。
【教学过程说明:在感知镜面对称特点后,回到生活再发现,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讨论解决问题。找一找让学生明确镜面对称的特点。在应用中培养用数学的能力,创设情景,满足学生的自尊。】
学以致用,体验成功。
l用一用,动手做
师:你们太棒了!我非常佩服大家的观察能力。你们愿意用学到的知识帮助明明解决难题吗?
Q课件显示:半只蝴蝶。
画外音:这是什么呢?你有什么好办法让它们恢复完整呢?
?学生利用小镜子独立操作完成71页第4题,同座交流,汇报明确。
师:用照镜子的办法就解决了明明的问题,镜子里的世界可真奇妙呀。
l照一照,再发现
师:课前我们照镜子,做观察,下面把你的活动和发现和小组的同学说说吧。
课前活动
自己设计一些活动,在家里照照镜子,和爸爸妈妈说一说,镜子里的你是怎样活动的。
?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抽出有特点的发言全班交流。
师:丽丽在照镜子时发现一个奇怪的问题,什么问题?
生:咦,镜子里的我怎么是右手拿本左手拿笔?
?学生各抒己见,讨论中明确面对面的左右对称关系。
师:哦,原来师这样,我们也来照一照,看看是不是这样。
?学生拿物品照大镜子观察验证。加深感知镜对称的特点。
l玩一玩,镜对称
师:韵律操马上要比赛了,怎样才能让你做得更准确,漂亮?
?学生提建议。方法一请领操员做示范,方法二照镜子练习。指名学生面对镜子和领操员做韵律操,其余小朋友边唱节奏边观察它们上下前后左右的对称关系。
师:通过这些照镜子的活动你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小结镜对称的特点明确:不仅一模一样。而且面对镜子做上下前后的动作一致,左右相反。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动脑筋发现了新知识,愿意用我们收获的知识做游戏吗?
?宣布活动要求,同伴间互为镜子里外的人再做照镜子的游戏,从不同的角度体验镜对称。音乐活动。
【教学过程说明:活动再探究。我设计了两步:1、课前活动和课堂实践相结合。由于学生有相关的生活经验,不必重复再现,小组交流可以检验和补充学生照镜子活动的观察结果。鼓励质疑问难,实践操作验证结论或解决问题,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激发科学探索的兴趣。2、学生对学生,学生对镜子,韵律操活动再次提高观察兴趣,在游戏活动中为下面的练习铺平道路。玩中学。】
l想一想,多探究
1。认真观察,独立完成71页第5题,汇报说明它的对称关系,判断结果。
2。每组四张写有反数字的卡片,同桌合作,进行看镜子写数字的游戏。在小组内交流结果。
?小组内活动交流并小结。
小结
师:时间过的可真快,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总结收获,分享知识,体验探究学习后的成功喜悦。
提出课后建议,将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延伸
师:留心生活中的对称现象,看一看,说一说,你还有什么发现和问题,把它们写在数学日记上,告诉大家。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教学过程说明:一节课,并不能完全解决孩子心中的所有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鼓励他们继续探索,培养问题意识,将探索学习潜移默化的进行到底。】
【教学收获】
镜面对称实际上是一个物理现象,但是作为小学二年级的数学内容出现,在实际教学中容易出现抽象、空洞,最关键的是教学要求的把握。我为了能较好的直观教学,让学生能全面感知镜面对称的特点,设计了做韵律操的环节,效果很好,学生马上发现面对面时的对称关系,在玩中探究了新知。在学生联系实际找对称时,一个学生提出了影子问题,这是一个意外的收获,我没有给予评价,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评价,在比较中,争论中,找到了不同。我心里真为他们感到高兴。通过这节课,我又一次体会到老师的信任对学生创造力的影响,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教案7
教学目标:
1、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百分数。在具体情境中,解释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究归纳能力。
3、让学生在操作和探索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激趣引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
生:喜欢!
师:老师也非常喜欢旅游,并且去过好多地方。 (出示老师外出旅游的照片,并加以介绍)
设计意图:以自己为例,展示旅游照片,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师:谁来说说,你们都去过哪些名胜古迹?师: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一起到山东的风景区去游览一下,好吗? (出示信息窗1)
2、师:谁知道,这几幅图分别是山东的哪些城市的什么景区?
生:……
师:读一读下面的几句话和统计表,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从旅游景区有关数据的统计导入新课,能发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从中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二、体验合作,自主探究
(一)教学百分数的读法
师:16%、9%、9.3%怎么来读?
生:16%读作:百分之十六9%读作:百分之九9.3%读作:百分之九点三(全班齐读,另举例指名读)
设计意图:学生对百分数的读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指导读出百分数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任意举出几个百分数让学生读,便于加深对百分数读法的印象。
(二)教学百分数的意义
1、师:它们各表示什么意思?
(以16%为例,小组讨论,指明解释9%、9.3%)
得出结论: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
师:百分数也叫做百分比或百分率。
(板书:百分数)
师: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是在原来的分子后面加上%来表示。
2、想一想,你在生活中那些地方见到过百分数?
设计理念:从学生身边的生活中寻找百分数的`信息,提高学生学习百分数的兴趣。渗透百分数的实际运用的普遍性。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练习巩固,知识延伸
自主练习
1、使学生体会小数、分数、百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特别注意分数与百分数的区别: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也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百分数只能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2、课后练习第二题,仔细阅读题中的相关信息,说一说每个百分数表示的意义。
设计意图:在语言叙述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更好地对知识进行巩固。
3、课后练习第3、4题,尤其注意100%意义的理解。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走进生活、课后延伸,研究我们身边的数学,在进行计算巩固练习的同时,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自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4、课后第5题,联系已学过的分数的意义,把全国人口数看作单位“1”(100%),汉族人口占总数的92%,少数人口则占1-92%=8%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教案8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学过的一些立体图形的特征,掌握不同立体图形之间的异同.
2.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征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征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复习了平面图形的`相关知识,从今天开始,复习立体图形的知识.这节课,复习立体图形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复习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
提问:我们学习过哪些立体图形?谁来拿出不同的立体形体,告诉大家各是什么名称.
出示立体图形
请你分别说一说每个立体图形的名称及各部分的名称.
(圆锥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长方体)
它们有什么特征呢?我们先来复习长方体的特征.
(一)复习长方体的特征.【演示课件立体图形的认识】
出示长方体:
1.同学以组为单位一起回忆.
a.长方体的特征.
b.想一想你是从那几方面对长方体的特征进行总结的.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教案9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6、107页例1,例2。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特点,理解、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学会正确地解答基本的正、反比例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重点:
认识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特点。
教学难点:
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判断下面的量各成什么比例。
(1)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
(2)路程一定,行驶的速度和时间。
让学生先分别说出数量关系式,再判断。
2.根据条件说出数量关系式,再说出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并列出相应的等式。
(1)一台机床5小时加工4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8小时加工64个。
(2)一列火车行驶360千米。每小时行90千米,要行4小时;每小时行80千米,要行x小时。
指名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3.引入新课。
从上面可以看出,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应用比例的知识,也可以根据题意列一个等式。所以,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些应用题,还可以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这节课,就学习正、反比例应用题。(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1。
(1)出示例1,让学生读题。
提问:以前我们是怎样解答的?(板书算式)先求什么,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式来求的?这道题里哪个数量是不变的量?
(2)说明:这道题还可以用比例知识解答。
提问:题里再买几个同样的篮球说明什么一定?数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式,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题里两次篮球个数与总价对应数值各是多少?这两次对应数值的什么相等?你能根据对应数值的比值相等,列出等式来解答吗?请大家自己试一试(启发弄清要设未知数x)。学生练习解题,然后口答,老师板书。追问:按过去的方法是先求什么再解答的?先求单一量的应用题现在用什么比例关系解答的?
(3)小结:
提问:谁来说一说,用正比例知识解答这道应用题要怎样想?怎样做?指出:先按题意列关系式判断成正比例,再找出两种相关联量里相对应的.数值,然后根据正比例关系里比值一定,也就是两次篮球个数与总价对应数值比的比值相等,列等式解答。
2.教学改编题。
出示改变的问题,让学生说一说题意。请同学们按照例1的方法自己在练习本上解答。同时指名一人板演,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列等式的依据是什么。
3.教学例2。
(1)出示例2,学生读题。
提问:以前我们是怎样解答的?(板书算式)这样解答先求什么?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式来求的?(板书:效率时间=总量)这道题里哪个数量是不变的量?
(2)谁能仿照例l的解题过程,用比例知识来解答例2?请同学们自己来试一试。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学生练习后提问是怎样想的。效率和时间的对应关系怎样,检查列式解答过程,结合提问弄清为什么列成积相等的等式解答。
(3)提问:按过去的方法是先求什么再解答的?先求总量的应用题现在用什么比例关系解答的?谁来说一说,用反比例关系解答这道应用题是怎样想,怎样做的?指出;解答例2要先按题意列出关系式,判断成反比例,再找出两种相关联量里相对应的数值,然后根据反比例关系里积一定,也就是两次修地下管道相对应数值的乘积相等,列等式解答。
4.小结解题思路。
请同学们看一下黑板上例1、例2的解题过程,想一想,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是怎样想怎样做的?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一下,然后告诉大家。指名学生说解题思路。指出: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先要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板书:判断比例关系)再找出相关联量的对应数值,(板书:找出对应数值)再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解答。(板书:列出等式解答)追问:你认为解题时关键是什么?(正确判断成什么比例)怎样来列出等式?(正比例比值相等,反比例乘积相等)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列出的等式不一样。指出:只有先正确判断成什么比例关系,才能根据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列式。
2.做练习十三第1题。
先自己判断,小组交流,再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正、反比例应用题要怎样解答?你还认识了些什么?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十三第2~6题的解答。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教案10
教学内容:教材第4~5页例2、例3和练一练及练习一。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取近似值的进一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一个圆柱模型(表面要有可揭下各个部分的一层纸);学生准备一个圆柱体。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复习圆柱的特征。提问:圆柱有什么特征?
2.计算下面圆柱的侧面积(口头列式):
(1)底面周长4.2厘米,高2厘米。
(2)底面直径3厘米,高4厘米。
(3)底面半径1厘米,高3.5厘米。
3.提问:圆柱的一个底面面积怎样计算?
4.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会计算圆柱的侧面积,那么怎样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呢?这节课就学习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板书课题)
二自主研究:
1.认识表面积计算方法。
(1)请同学们拿出圆柱来看一看,想一想圆柱的表面包括哪几个部分,然后告诉大家。指名学生拿出圆柱,边指边说明它的表面包括哪几个部分。
(2)教师演示。
出示教具,说明把表面全部展开,看一看得到什么图形,和大家说的对不对。揭下圆柱表面的纸,贴在黑板上,再与圆柱对比说明各个部分,明确圆柱表面包括一个侧面和两个相等的圆。
(3)得出公式。
请同学们看着表面展开的图形说一说,圆柱的表面积应该怎样计算?(板书: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积)追问:圆柱的侧面积怎样算?圆柱的一个底面积怎样算?
2.教学例2。
出示例2,学生读题。提问:这道题分哪几步来算?你们会做吗?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每一步的具体含义,是怎样算的。
3.组织练习。
做练一练。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说说这两题计算时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什么?指出:计算圆柱的表面积,要注意题里的条件,正确列出算式计算。
4.教学例3。
出示例3,学生读题。提问:这道题实际是求什么?这里求表面积与例2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只要用侧面积加一个底面积)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追问为什么只加一个底面积。
5.组织练习。
(1)第七页第四题(2)。先小组合作讨论,再书面练习,然后集体订正。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子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些什么?指出:求圆柱表面积在实际应用中,要注意题里的实际情况,弄清什么时候要侧面积加两个底面积,什么时候要侧面积加一个底面积,什么时候只要求侧面积,然后计算结果。另外,在求需要材料取近似数时,一般要用四舍五入法。
四、布置作业
练习一第8、10、11题及数训。
五、板书设计:
圆柱的表面积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
例2(1)S侧:20xx.1444=5526.4(平方厘米)
(2)S底:20203.14=1256(平方厘米)
(3)S表:5526.4+12562=8038.4(平方厘米)
答:-------。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教案11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指出百分数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有广泛的作用,接着通过两个实例引出百分数的概念。教材这里强调的是两个数量的比,并联系比的概念说明,百分数也可以看作是以100为后项的一种比,所以又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最后教学百分数的写法。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百分数并不陌生,他们有的可能已经认识百分数,并且能够正确读出百分数,但大多数学生对百分数的意义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十分准确,因此,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了百分数表示的是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百分之几,也就是百分率的含义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2、指导学生在理解百分数也是表示两个量间的倍数关系的同时,认识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及发展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重点难点】
1、百分数的意义及读、写。
2、分数与百分数的意义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具准备】
课前查阅百分数的资料。
小黑板或投影。
【教学过程】
活动(一)复习准备
1、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会经常看到或听到这样一些数:(出示投影或小黑板)
(1)在12届亚运会中各国金牌情况如下:中国占40.3%,韩国占18、5%,日本占17.4%,其它国家占23.8%。
(2)五(三)班学生在期末考试中,85%的人获优秀成绩,15%的人成绩达标。
2、谁知道这些数是什么数?你对百分数已经有了哪些了解?你还想了解什么?
师: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进行调查统计、分析比较时,经常要用到百分数。这节课就来研究。
活动(二)探究新课
1、某小学六年级的100名学生中有三好学生17人,五年级的200名学生中有三好学生30人。六年级学生占全年级的几分之几?五年级三好生占全年级的几分之几?17/100、3/20分别表示两个量之间的什么关系?(倍数关系)
⑴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六年级三好生占全年级的17/100 五年级三好生占全年级的3/20
板书:17/100=17/100
3/20=15/100
⑵提问:根据所得的数,你能一眼看出哪个年级三好生人数的比例高吗?你能直接比较它们的大小吗?为什么?(分子不同,分母也不同,不容易看出。)
⑶讨论:怎样做才容易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呢?(通分,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根据什么?(分数的基本性质。)
⑷小结:像这样分母不同的分数进行比较时,一般要进行通分,使分母相同。尤其是在日常生活、生产、科研中,通常把分母化成是100的分数,这样便于比较。下面我们把这两个数变成分母是100的'分数。
⑸思考:17/100和15/100都表示什么?(表示三好学生和总人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2、练习。(出示课件)
一个工厂从一批产品中抽出500件,经过检验,有490件合格。合格的比率是多少?思考并计算这批产品的合格率是多少?(490/500)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是多少?(98/100)说说98/100表示什么?
3、概括百分数的意义。
⑴师:通过以上的练习说一说17/100、15/100、98/100都表示什么?(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⑵提问:什么是百分数?百分数表示两个量之间什么关系?
⑶小结: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也就叫做分率或百分比。
板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⑷提问:百分数表示两个数之间什么关系?(倍数关系。)应不应该有单位名称?4、学习百分数的读法和写法。
提问:百分数和分数比,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百分数应该用什么形式表示呢?
(1)写法:写百分数时,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采用(%)表示。写百分数时,去掉分数线和分母,在分子后面添上百分号。
(2)读法:读百分数时,只要把百分号看作分母是100,百分号前面的数看作分子,就可以和分数一样读了。
5、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活动(三)巩固练习
1、第105页“做一做”。
2、第106页第1,2题。
3、(投影)判断:
(1)分母是100的分数叫做百分数。
(2) 27/100千米可以写成27%千米。
(3)百分数的分母一定是100。
(4)五(2)班45人,体育全部达标,达标率100%。
4、填空:
(1)一本书看了40%,表示( )占( )的40%。
如果书是100页,看了( )页;书是 200页,看了( )页。
(2)一条公路,修了25%,还剩 ( )%没修。
(3)火车速度比汽车快25%,火车的速度是汽车的( )%。
5、一个工厂十月份的产值相当于九月份的百分之一百零八,写出这个百分数。十月份的产值比九月份的多了还是少了?
活动(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百分数的意义、读法和写法。)你知道人们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都在什么时候用百分数吗?(在计算优秀率、合格率、体育达标率等方面。)百分数的应用十分广泛,所以希望同学们学好百分数并学会在实际中应用。
【教学反思】
学生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学生能够在理解百分数也是表示两个量间的倍数关系的同时,认识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及发展变化规律,培养了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教案1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4页.练习二十的第l10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周长和面积的含义,以及周长和面积的公式是怎样导出的。并能根据它们的含义和公式计算所学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教具准备:
教师把教科书第134页的两个图画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周长和面积的含义
教师:我们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请说出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分别说一说多边形和圆的周长的含义。然后,教师用教科书上的结语进行概括: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计量周长要用什么计量单位?(要用长度单位。)
教师:我们还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请说出什么是平面图形的面积?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然后.教师用结语进行概括: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公顷、平方千米。)
请你用手势比划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大小。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第134页中间的图,让学生比较一下每组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直接比较。使学生直观地看到:左图中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而平行四边形的周长长一些(它的高与长方形的宽相等,那么两斜边就要长一些);右图中的两个图形的面积不相等,但是周长是相等的。
二、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第134页下面的图。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这些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请说一说它们的周长和面积各是怎样计算的。它们的计算公式是怎样导出的?先复习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然后,复习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使学生清楚地看到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公式是基础,正方形的有关公式是在长方形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因为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导出的?(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再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导出的?(把三角形和梯形都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圆的周长公式是怎样导出的?(通过实验导出的。)
圆的周长和圆的直径有怎样的关系?
表示什么?它是哪两个数量的比值?
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导出的?(把圆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教师:从前面的复习中,我们可以发现,哪个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最基础的?(长方形。)
教师还可以把图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整理成下表: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三十的第1题。
教师说明要求,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2.做练习三十的第2题。
题目中没有给出数据,让学生先判断要求面积需要哪些数据,然后自己想办法量出数据,再解决问题。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看学生做题有什么问题。集体订正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有没有不同的做法。
3.做练习三十的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说一说思考的方法,并能用自己的话简单说明道理。必要时,教师可以画图演示。
4.做练习三十的第9题。
先让学生认真审题,明白题中所说的事情,然后指名说一说题目中要做的是什么事情,学生明白后,再让学生独立解答
四、小结(略)
五、作业
练习三十的第4、5、6、7、8、10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教案13
一、 引
1、引入课题
师: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学习“观察与探究”(板书课题)
2、出示学习目标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课件出示)
让学生尝试用图表示成反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利用图进一步认识反比例。
渗透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二、学加导
师:明确了目标,请同学们借助自学指导来完成目标。
自学指导:自学课本27页,完成所提出的问题,并说说自己的想法。(先自学4分钟,然后小组交流1分钟。)
(一)学生自学:(先学)
师:好,开始。先自学2分钟,然后小组交流3分钟。
(二)汇报交流:(后教)
小组汇报,全班总结。
三、巩固练习
(一)学生自学:(先学)
(1)长方形面积一定,长与宽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2)这节课我们用图表表示成反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
用x、y表示面积为24cm2的长方形相邻的两条边长,它们的变化关系如下表。
1.观察表格,根据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这8个长方形。
2.把图中的点用平滑的曲线依次连起来。
3.长和宽是怎样变化的?有什么规律?长扩大,宽缩小,相对应的长和宽的乘积是24。
(二)交流订正:(后教)
1.更正
师:学完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有错的在小组中说错的原因,不会的优生讲解。)
2.讨论
集体订正。(学困生先说,优生纠正,学困生再说)
四、全课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已接近尾声,回顾本节课,你有什收获?
小学六年级数学《观察与探究》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尝试用图表示成反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利用图进一步认识反比例。
2、渗透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难点:
动手操作,用图表示成反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利用图进一步认识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长方形面积一定,长与宽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二、新课
这节课我们用图表表示成反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
用x、y表示面积为24cm2的长方形相邻的两条边长,它们的变化关系如下表。(略)
1、观察表格,根据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这8个长方形。
2、把图中的点用平滑的曲线依次连起来。
3、长和宽是怎样变化的?有什么规律?--长扩大,宽缩小,相对应的长和宽的乘积是24。
关系式:长×宽=长方形面积(一定)
4、图上的`点A、B、C、D……在一条直线上吗?
小学六年级数学《观察与探究》教案
教学目标:
1. 通过画图的方法,探索长方形长和宽的变化关系,进一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 经历探索活动,了解反比例曲线图的特征。
教学重点:
探究长方形面积不变时,长与宽的关系。
教学难点:
发现表示反比例曲线图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正比例关系的意义是什么?怎么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正比例的图像呢?
2、你还记得表示积一定,两个乘数之间的关系图吗?把积是12的方格圈起来,可以连成什么线?
3、说一说。
(1) 两个乘数的变化情况。
(2) 两个乘数成什么关系?
(3) 你有什么猜想?
二、探索新知。
用X、Y表示面积为24平方厘米的长方形相邻的两条边长,他们的变化关系如下表。
x/cm 1 2 3 4 6 8 12 24
y/cm 24 12 8 6 4 3 2 1
1、说一说长与宽的变化情况。(小组交流)
2、这里哪个量一定?
3、面积一定时,长方形的长与宽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
板书:长×宽=长方形面积(一定)
4、根据上面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8个长方形。(每格代表 1 cm2)
过程要求
(1) 出示方格纸,并标明X、Y轴上的数字。
(2) 教师边讲解,边画长方形。
(3) 学生接着画。(直接在课本上完成)
5、连接图中的点A,B,C,D……
(1) 猜一猜:图中的点A,B,C,D……在一条直线上吗?
(2) 师生一起连线,验证自己的猜想。
三、课堂小结
说一说表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和反比例关系的关系式和图像的区别。
四、巩固练习
面包的总个数不变,每袋装的个数与袋数如下表。
每袋个数 2 3 4 6 8 12 24
袋 数 12 8 6 4 3 2 1
(1)每袋个数与袋数有什么关系?说明理由。
(2)把上面的数据制成图表。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教案14
十进制计数法:
一(个)、十、百、千、万……都叫做计数单位.其中“一”是计数的基本单位.10个1是10,10个10是100……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整数的读法:
从高位一级一级读,读出级名(亿、万),每级末尾0都不读.其他数位一个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整数的写法:
从高位一级一级写,哪一位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
四舍五入法:
求近似数,看尾数最高位上的数是几,比5小就舍去,是5或大于5舍去尾数向前一位进1.这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就叫做四舍五入法.
整数大小的`比较:
位数多的数较大,数位相同最高位上数大的就大,最高位相同比看第二位较大就大,以此类推.
小数的读法:
整数部分整数读,小数点读点,小数部分顺序读.
小数的写法:
小数点写在个位右下角.
小数的性质:
小数末尾添0去0大小不变.化简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大小变化:
右移扩大左缩小,1十2百3千倍.
小数大小比较:
整数部分大就大;整数相同看十分位大就大;以此类推.
1、分数的意义:
把单位“ 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在分数里,表示把单位“ 1”平均分成多少份的数,叫做分数的分母;表示取了多少份的数,叫做分数的分子;其中的一份,叫做分数单位.
2、百分数的意义: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的形式,而用特定的“%”来表示.百分数一般只表示两个数量关系之间的倍数关系,后面不能带单位名称.
3、百分数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它的后面不能写计量单位.
4、成数:
几成就是十分之几.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教案15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求稍微复杂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应用题(课本第90页的例2及“做一做”)。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问题的发展,是在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基础上教学的。这种问题实际上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只是有一个条件题目中没有直接给出,需要根据条件先算出来。解答求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问题,可以加深学生对百分数的认识,提高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稍复杂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的解答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的基础知识,来探索解决新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学生迁移类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
导学过程
一、巩固复习
1、把下面各数化成百分数。
0.63 1.08 7 0.044
2、说说下面每个百分数的具体含义,是怎么求出来的?(哪两个数相比,把谁看作单位“1”)
(1)某种菜籽的出油率是36%。
(2)实际用电量占计划用电量的80%。
(3)李家今年荔枝产量是去年的120%。
二、授新课
1、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
出示例2的情境图,让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条件提出用百分数解决的问题。
(1)计划造林是实际造林的百分之几?
(2)实际造林是计划造林的百分之几?
(3)实际造林比计划造林增加百分之几?
(4)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
2、让学生先解决前两个问提。
解决这类问题要先弄清楚哪两个数相比,哪个数是单位“1”,哪一个数与单位“1”相比。
3、学生自主解决“实际造林比计划增加了百分之几”的问题。
(1)分析数量关系,让学生自己尝试着用线段图表示出来。
(2)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理解“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百分之几”的?(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百分之几,就是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的公顷数与原计划造林的公顷数相比的百分率,原计划造林的公顷数是单位“1”。)
(3)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根据分析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列式计算出结果。
方法一:(14-12)÷12=2÷12≈0.167=16.7%
提问:14-12表示什么?再除以12表示什么?
方法二:14÷12≈1.167=116.7%
116.7%-100%=16.7%
提问:14÷12表示什么?再减去100%表示什么?
(4)小结解题方法:
像这样的百分数问题有什么特点?解决它时要注意什么?(这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增加百分之几的问题,它的解题思路和直接求一个数是另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的分析思路基本相同,都要分清哪两个量在比较,谁是单位“1”,但是这里比较的两个量中有一个条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必须先求出。)
(5)改变问题:问题如果是“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该怎么解决呢?
学生列出算式:(14-12)÷14
(再次强调两个问题中谁和谁比,谁是单位“1”。使学生体会到,用百分数解决问题和用分数解决问题一样要注意找准单位“1”。)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课本第90页“做一做”的题目。
2、练习二十二第1、2题。
四、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二第3、4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稍微复杂的“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课本第93页例3和“做一做”)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教学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这类问题实际上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问题类似,只是给出的条件以百分之几来表示。由于有相关的分数乘法问题的基础,所以这里只通过例3教学求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其他的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比一个数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等问题则安排在习题中让学生尝试解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并能正确地解答这类应用题。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
正确、灵活地解答这类百分数应用题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巩固复习
1、出示复习题: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现在图书室有多少册图书?
2、学生找出这道题目的分率句,确定单位“1”,并根据数量关系列式:1400×(1+)
二、授新课
1、教学例3
(1)出示例题: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现在图书室有多少册图书?
(2)学生读题,找条件和问题,明确这道题是把谁看成单位“1”。
(3)引导思考:从“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这句话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① 今年图书增加的部分是原有的12%。
② 今年图书的册数是原有的120%。
(4)学生讨论后分小组交流,并独立列式计算:
方法一:1400×12%=168(册)
1400+168=1568(册)
提问:1400×12%表示什么?再加1400表示什么?
方法二:1400×(1+12%)
=1400×112%
=168(册)
提问:1+12%表示什么?再乘1400表示什么?
2、通过这道题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和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都要用乘法计算)
3、巩固练习:完成P93“做一做”第1题。
三、巩固练习
1、补充练习。
(1)出示练习:
①油菜籽的出油率是42%。2100千克油菜籽可榨油多少千克?
②油菜籽的出油率是42%。一个榨油厂榨出油2100千克,用油菜籽多少千克?
(2)分析理解:
A、出油率是什么意思?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B、第(1)题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应用什么方法计算?第(2)题是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求这个数,可以怎样解?
(3)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2、学生做教科书练习二十二的第1、3、4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05-23
小学数学六年级的教案08-25
小学数学六年级数学教案06-05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11-18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实用】05-30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教案06-07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精品)05-25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集合)05-24
(优)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05-23
【优秀】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