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物理教案>八年级物理教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时间:2024-06-08 13:42:18 八年级物理教案 我要投稿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优秀】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优秀】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

  一、教案分析

  本节接上一节透镜的内容介绍凸透镜在生活中的三个应用: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学生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得到透镜成像的具体的感性认识,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得到透镜成像的各自特点及异同,为下一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作准备。可以说这是承上启下的一节课。

  在教育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发动学生自制模拟照相机,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鼓励学生调节投影仪,锻炼学生学以致用的兴趣;调动学生进行自制“水滴放大镜”的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学习任务,还使学生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课前准备

  1、提前几天发动学生自制模拟照相机,为新课作准备。首先确定制作的学生人员,然后共同准备制作的器材:凸透镜、硬纸板、半透明塑料纸、双面胶。再集中讲述制作要点后让学生自主结伴课余或回家制作,完成者经教师验收后自行准备好。

  2、提前让学生课余动手触摸投影仪的镜头,感受其形状特征。

  3、教师准备学生用的凸透镜备用、自带照相机。

  说明:课前准备不仅可以确保学生制品胜利完成,还可以节省上课时间,同时可以在学生间为上课内容作宣传。而学生课余动手触摸投影仪的镜头却非多余,因为学生对身边的物体往往不细观察,他们对投影仪的镜头由凸透镜制成大半无知。

  注:模拟照相机的凸透镜一部分由教师提供,另一部分由学生自己准备。

  三、教学过程

  1、照相机

  展示自带照相机让学生观察其镜头,并说明是凸透镜。由于部分同学课前用凸透镜自制模拟照相机,已为本节课作了宣传,所以许多学生已知照相机镜头为凸透镜,然后请制作者展示其作品,同学轮流利用它们观察窗外景物,其余同学用凸透镜观察远处物体。在学生得到其感性认识后讲述照相机原理。

  说明:以学生自制模拟照相机作为教具有许多好处。首先它能增加学生学习物理兴趣,激发学生动手动脑的欲望。其次能突破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知识应用的神秘感,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思想。同时学生通过直观现象感受并掌握所学知识,避免教师无味的'讲述。通过大家认可,还可以鼓励制作者,使其感受成功的喜悦。

  2、投影仪

  通过课前准备,学生已经知道了投影仪镜头即为凸透镜。拆下反光镜,让学生观察投影片在天花板上成像的特点。学生通过分析照相机的像的特点后已能非常准确的分析投影仪成像的特点了。在得到投影仪的成像特点后装上反光镜,使像处在屏幕上,然后让学生讨论平面镜的作用,从而完成投影仪的基本教学内容。

  鼓励学生动手动脑:为了让同学们能更容易看清投影片,如何帮助老师调节投影仪使其成的像在屏幕上又大又清晰?学生中立即有人跃跃欲试,大家对此表示出浓厚的兴趣,此时学生动手动脑的欲望又一次被激发。

  说明:在学生了解投影仪的成像特点后,通过活动不仅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投影仪的成像特点,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学以致用的乐趣。

  3、放大镜

  先让学生动手如何才能使凸透镜成为所谓的放大镜,也就是让学生探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像的条件。学生在调整好凸透镜后观察放大镜成像的特点,都能够说出其正立放大的特征。然后让学生讨论放大镜成的像与照相机、投影仪成的像的区别并指出其物像同侧。接着请学生猜想如何才能使放大镜成的像变大,并动手验证,这样又进一步掌握了放大镜的使用。最后进行学生“自制水滴放大镜”比赛,看谁的“放大镜”最历害,此时学生个个动手,人人动脑,大家或高兴或叹息,探究之情溢于言表。我紧接着评出“冠军放大镜”,指出其形状特点。

  四、教后感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不断创设情景,让学生动手动脑。上课内容以书本为基础但又不拘泥于书本,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拓展学生知识与技能,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课程教学。其中,学生通过活动,可以进一步掌握教学内容,为下节课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打下坚实的基础。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光的反射定律,能从众多的光现象中辨识出光的反射现象。

  2.在实验探究中能主动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对实验现象作出。

  3、能在实际中应用光的反射现象。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用科学探究方法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收集数据以及团队合作等能力。

  2.难点

  (1)用科学探究方法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2)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

  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师:月亮不是光源,它本身不发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亮反射太阳的光;用一面镜子可将室外的阳光反射到室内,光的反射现象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能看到黑板上的字,看到桌子、看到同学、看到马路上行驶的汽车都是由于发生了光的反射,可以说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光的反射;对于光的反射,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甲:反射光将沿什么方向射出?

  生乙: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

  生丙:为什么光会发生反射现象?

  生丁:反射光与入射光存在什么关系?

  师:大家提的问题提得很好,由于时间所限,我们不可能每个问题都去研究,这节课我们先来探究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其他问题大家可以回去查资料,回去研究。

  二、新课内容

  1.光的反射。

  师:这是一条入射光线射到一个平面镜上,下面请问这们讨论猜想一下反射光线将沿什么方向射出?

  师:请同学将其猜想在黑板上一一画出,为了便于说明标出1、2、3……如图2所示。

  下面我们先表决一下,支持1的请举手,支持2的请举手,支持3的'请举手。

  下面我们调换一下座位,请支持1的坐在左边,请支持2的坐在中间,请支持2的坐在右边,支持1的最多,支持2的最少,不过不要灰心,真理有时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我们现在三军对阵,如何决出胜负呢?

  生:做实验。

  师:做实验首先要设计实验,需要什么器材?怎样去做?请各组利用桌面上的实验器材:光源、一个平面镜、一个可折转的光屏、量角器、三角板、铁架台,讨论设计实验。

  学生讨论、思考,设计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先请一组到讲台上将其实验演示给全体同学看,其他组的同学要进行评议:这个设计行不行。

  该组同学设计实验装置与课本P52图4一15相同,可在光屏上看到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全班同学给予掌声鼓励。

  生:分4个人一小组做实验,找反射光线。

  师:1、2、3组的实验结果,得出反射光线将沿哪个方向射出?

  生:沿1方向射出。

  师:有没有沿2、3方向射出?

  生:没有。

  师:可见光沿2、3方向射出的猜想是错误的。

  师:请1的支持者站起来,通过实验证明你们的猜想是正确的,让我们用掌声向他们表示祝贺。其他同学也不要气馁,下次受到鼓励的可能就是你们。

  通过实验我们找到了反射光的射出方向,谁能给这两条光线起个名字呢?

  生:入射光的光线叫入射光线,反射光的光线叫反射光线。

  师: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存在怎样的位置关系呢?我们还需要通过实验来研究,为了研究问题方便,我们可以把我们在塑料板上找到的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传播路径以及平面镜所在的位置像课本P52图4一15一样在塑料板上画出来。因为两点决定一线,所以在找到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传播的路径后,点两个点就可将其传播路径画下来。

  生:在纸板上画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以及平面镜的位置,找两线位置关系。

  师:反射光线的位置与入射光线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生: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跟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相等。

  师: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有两个(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同理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也有两个,你们说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

  和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相等到底指哪一个角呢?可见这种说法是不确切的,不惟一的,为了更确切地描述入射光线、反射光线的位置关系,我们需要添加一条辅助线,这条辅助线加在哪里合适?

  生:讨论、交流。

  师:请一位同学自己上台将辅助线加上。

  师:这条辅助线与镜面垂直,既不偏向入射光线,也不偏向反射光线,非常“公证”地站在中间,像“法官”一样,因此我们就称它为“法线”,引入法线后,同学们考虑一下,如何描绘这两条光线的位置关系更确切?或者说就惟一了呢?

  生:讨论、思考得出: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与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相等。

  师:谁能给这两个角起名呢?

  生: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反射角。

  师:根据一次实验的结果就能下结论吗?

  生:不能。

  师:怎么办?

  生:改变入射光的方向,再做两次,并将实验所测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师:请大家设计实验记录表格,并请一位同学上黑板画出表格。

  生:

  入射角i

  反射角g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师:用什么量入射角、反射角?

  生:用量角器。

  师:下面大家做实验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并将所测数据记录表格中,得出实验结论。

  生:实验结论是:入射角与反射角相等。

  师:先有入射角,后有反射角,因此只能讲: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而不能讲: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这是不能只考虑数值大小关系,还要考虑物理意义。

  对课本P52图4一15光路图你还可得出什么结沦?

  生甲: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生乙: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师:甲乙两同学回答正确,乙同学的结论你能用实验验证吗?

  生乙:可以。如果将光屏的另一半以法线为轴向后折,在光屏的另一半就看不到反射光线了。

  师:大家一起做实验探究,是这样的吗?

  生:通过实验得出:是这样的。

  师:可见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请大家光的反射规律。

  生: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板书

  师:介绍“模型法”:一幅图三条光线就将光的反射规律形象地描绘出来了,这就是物理学上常用的——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模型法”。

  师:根据“逆向思考法”,若让入射光线逆着反射

  光线的方向入射,同学们猜想一下,反射光线沿什么方向射出呢?

  生:可能逆入射光线的方向射出。

  师: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呢?怎么办?

  生: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

  师:实验结果是什么?

  生:入射光逆着原来的反射光线,反射光逆着原来的入射光,可见,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板书

  2.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演示实验l:拿一块平面镜将太阳光反射到某同学的眼上,问其,感觉如何?(刺眼)刺眼说明光很强,看不清。其他同学有没有这一感觉?(没有)没有说明光没有反射到你眼中。

  演示实验2:拿一块面积、形状与平面镜相同的硬纸壳,再做相同的实验,再提问那个同学.问此时有何感觉?(不刺眼,能看清)反问其他同学能不能看清?(能看清),能看清说明有光射入你的眼睛。

  师:光射到硬纸板上所发生的反射我们把它叫漫反射;光射到平滑镜面的反射我们把它叫镜面反射。

  生:为什么会发生漫反射和镜面反射?

  教师取两张硬纸条,把一些大头针垂直插在硬纸条上,可以看到这些大头针互相平行,教师把其中一张硬纸条注意折几折后,插在这张硬纸条上的大头针不再互相平行。

  师:平的纸条把它看成平滑的反射面,大头针看成法线,平行光射向平滑平面时,入射角相等,反射角也相等,光沿同一方向射出去,发生镜面反射。弯折的纸条凹凸不平。各个入射点的法线方向各异,平行光射向凹凸不平的表面时,入射角不相等,反射角也不相等,反射光线向各个方向射出,发生漫反射,让学生看课本P53图4—16,进行想象、理解。

  注意:漫反射时,每条光线的发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三、归纳及学习过程评估

  师: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本节我们通过对光的反射现象的探究,得出了光的反射规律,学到了科学探究的方法,知道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师:每位同学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进行评估。

  四、课后练习

  1.课本P56作业l、3、4、6。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光的反射(二)

  第一课时光的反射(一)

  (光的反射定律)

  1.光的反射定律:

  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六、课后反思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3)知道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108m/s.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续学习打基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难点: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清晨明媚的阳光照进教室,老师看到了同学们一张张的笑脸。试想,如果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我还能看到吗?这是为什么呢?(夜晚没有光)即使在白天如果我们紧闭双眼,仍然什么也看不见,有是为什么?(光没有进入眼睛)对,其实我们的周围就是一个光的世界,同学们一定想知道光的奥秘,从本章开始,老师将带大家一起走入光的世界。

  二、新课教学

  1、讨论光源

  那么,生活中的光都来自哪里呢?(太阳、电灯、蜡烛、手电筒、萤火虫……)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能发光)

  光源: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光源?多媒体展示几种光源,你能把它们作以简单的分类?(人造光源和天然光源)

  讨论:月亮、自行车的尾灯是光源么?为什么?

  2、研究光的直线传播

  (出示激光手电)老师手中也是一个光源,它发出的光在远处有一个亮点,请大家猜测一下,光源发出的光是怎样传播的?(可能是直线传播的)他的猜想正确吗?生活中你见过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要想确切的了解光的传播规律,还得同学们自己用实验来研究,实验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多媒体展示):

  (1)光可以在哪些物质传播?这些物质有什么特点?

  (2)光在这些物质中传播有什么特点?

  (3)光总是这样传播么?有没有条件限制?

  下面请同学们分好小组,利用手边的器材自己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光可以在哪些物质里传播?能否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学生分别用水、果冻、玻璃等物质上台演示)

  这些物质有什么共性?(透明的)这些透明的物质我们也给它叫做光的传播介质。

  光的传播有什么规律?(沿直线传播)这说明刚刚我们的猜测是正确的。

  光线:为了形象表示光的传播,我们通常用一个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我们叫光线。

  光一定是沿直线传播么?

  演示实验(多媒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

  讨论:你又有什么发现?由此你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1)影子的形成

  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如果遇到不透明的物质又出现什么情况?(影子)

  多媒体展示影子的形成。

  (2)日食、月食的成因(多媒体展示)

  (3)小孔成像

  4、光速

  生阅读P36,回答:

  (1)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

  (2)为什么雷雨天气的时候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

  (3)光年是什么单位?一光年和多少?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光的折射的现象。

  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时的偏折规律。

  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

  重、难点:

  掌握光的折射规律的内容。

  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教学器材:

  激光源、透镜、水、纸、角度测量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说明光是沿传播的。

  2、光在传播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另一种介质,就会在介质表

  面发生,其反射角入射角。

  3、作出反射光线。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5

  科学之旅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对物理研究及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标: 1.过观察和实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

  2.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标: 1.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发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2.共同完成的观察及实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配合。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难点: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自我介绍

  二、引入

  [师] 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请同学们观看漂亮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

  三、进行新课

  [师] 科学之旅的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演示] 课本图0.1-1实验 [演示] 课本图0.1-2实验。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 [想想做做]

  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

  2.乓球会落下吗?

  [师] 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

  [板书] 物理是有趣的

  [板书] 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声、光、热、电、力等现象

  [师] 这些现象不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

  [板书] 怎样学习物理。

  [板书]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板书]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板书]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四、小结

  物理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大胆猜想、善于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五、布置作业(略)

  六、板书设计

  §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2.过程与方法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速度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要计算速度必须知道什么量?怎样利用公路上的里程碑大致测出汽车的速度?

  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要测出相应的时间。

  (二)讲授新课

  1.时间的测量

  让学生讨论各种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方法。学生说出多种方法和用具。鼓励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

  ①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时(h)

  ②学生活动:练习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然后用脉搏估算一段时间;用绳子绑住一支笔做成一个摆,测量摆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

  2.长度的测量

  ①长度的单位:km→m→dm→cm→mm→μm→nm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进制)

  ②测量长度的工具:直尺、卷尺(刻度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

  ③学生活动:测出物理课本的长宽厚;

  ④学生讨论并活动:如何较准确测出硬币的直径、一页纸的厚度、细铜线的直径?

  总结得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刻度尺要贴近被测物体;刻度尺要跟所测物体的长度平行;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测量结果=数字+单位

  3.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

  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两者区别: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例如多测量几次错误可以消除。

  (三)课堂小结

  懂得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方法和用具

  (四)布置作业

  完成相应的同步练习

  (五)教学后记

  §1—2运动的描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过程与方法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

  2.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阅读课本序言,让他们有个印象:运动同样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学好运动的科学,能够深入了解体育,还能深入了解自然。

  (二)讲授新课

  1.机械运动

  让学生讨论课本图11.1—1所示的运动以及相类似的运动。让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有关运动的现象。

  针对学生的讨论,提出如下问题:

  ①你从座位走到黑板前,这一过程中,你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②有一辆汽车停在路边和在路上行使有什么不同?

  ③说天上飞的飞机是运动的,你根据什么?

  引导学生从讨论和回答中得出:

  (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改变。(板书)

  提出问题:

  ①图中的那些物体是否在做机械运动?

  ②我们周围的树木,房屋以及教室里的桌椅是运动的吗?

  讨论得出:整个银河系、喜马拉雅山、猎豹都在做机械运动,而树木、房屋以及桌椅也都跟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它们也在做机械运动。可见,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2.参照物

  播放一部分选择不同参照物所产生不同感觉的教学VCD。使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然后提问:“为什么乘客会产生这样的错觉?”组织学生讨论,初步明确乘客判断运动和静止所选的标准不同以后,会产生不同的判断。

  学生活动:把课本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把尺子,推动课本使课本沿桌面运动。让学生讨论回答:

  ① 选取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② 选择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桌是运动还是静止?

  ③ 选择尺子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得出参照物的概念:

  参照物: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一起描述图11.1—3卡车的运动情况:选取地面做参照物,卡车是运动的;

  选取收割机做参照物,卡车是静止的。从而得出:

  在讨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选择的标准不同,它的运动情况就可能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描述图11.1—4的各种情形物体的运动状况。

  (三)课堂小结

  1.什么是机械运动?

  2.什么是参照物?为什么要选参照物?

  3.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四)作业与思考

  1.课本第22页的“动手动脑学物理”

  2.同步测试相应的练习。

  (五)教学后记:

  §1—3运动的快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1.重点:速度的计算

  2.难点:速度单位以及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场面描述:我校的100米决赛正在进行,小明勇夺冠军,同学都羡慕地说,他跑得真快!而在5000米的长跑竞赛中,运动健将小马一举夺得冠军,同学们佩服地说:小马跑得真快!

  引导学生从事例中提出问题:怎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讲授新课

  1.速度

  组织学生讨论所提出的问题。学生从小明跑得真快的事例中讨论得出:运动员运动的路程相同,比较哪个运动员先到达终点就是哪个运动快。

  得出:“通过相等的路程,用的时间短的运动得快。”

  提问:小李步行,而妈妈骑自行车,大家同时从家里出发,怎么判断他们运动的快慢?

  学生讨论得出:谁在前边谁就运动得快。

  “在相等的时间内,走的路程多的运动得快”

  提问:怎样比较小明和小马谁运动得快呢?

  启发学生回答:可以计算出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短就是运动快或者计算出相同时间运动的路程长也是运动快的。

  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大小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v=s/t

  单位:m/s或者是km/h

  例题:书本23页

  指导学生学会单位换算

  练习:20m/s= 54km/h=

  例题:书本24页

  指导学生学会熟练掌握公式的变形。

  2.匀速直线运动

  指导学生观察图11.2—2。让他们提出不同之处。从而引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含义: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是变化的运动。

  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物体做变速运动的例子(汽车开动时,汽车刹车时,足球在草地滚动时等等)

  平均速度:v=s/t 这样算出的速度上该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三)课堂小结

  1.怎样表示运动的快慢?

  2.速度是怎样计算的?

  3.速度的单位怎样进行换算?

  4.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变速运动呢?

  (四)作业

  1.书本26页第一、四题

  2.完成相应的同步测试

  (五)教学后记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噪声控制的途径

  难点:噪声的危害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器材:多媒体电脑、闹钟、纸盒

  四、教法与学法:分组讨论法、阅读法

  五、教学过程:

  放一段录像,先放出一段优美的旋律,然后放出一段嘈杂的声音。

  然后引入课题:优美的`声音使人心情愉快,而杂乱的声音则令人心烦意乱。那么,令人心烦意乱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对人有没有危害?怎样才能有效地防止这些声音的产生和或者削弱它呢?

  1、噪声的来源

  ü学生活动

  (1)阅读课文,分别从物理角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找出噪声的含义

  (2)分组讨论:在你的周围,有哪些是噪声?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噪声的含义:

  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环境保护角度)

  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ü学生活动

  (1)阅读课文,找出噪声的等级是按什么划分的

  (2)不同的噪声的等级对人们所产生的危害又是怎样的?

  (3)认真阅读P26的噪声分类表。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三条界线:

  >90dB,会破坏听力;

  >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

  3、控制噪声

  复习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引起鼓膜的振动

  (声源发生处)(声音的传播过程)(人耳)

  演示实验:让闹钟发出声音,过一段时间后,把纸盒将闹钟罩住,让学生比较前后声音的不同。

  ü学生活动

  (1)观察书本P26图1·4—4,指出控制噪声的措施分别在哪里实施的;

  (2)分组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治理噪声的实际例子

  综合实验和学生活动内容,总结得出控制噪声的途径: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3)观看录像。加深对噪声的了解

  课堂小结:噪声的来源和危害有哪些?

  怎样防治噪声?

  布置作业:调查学校周围有哪些噪声源,学校应该采取哪些合理的措施?

  教学后记: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多,在强调一两个主要内容的同时,可以安排一定的课外练习让学生在课堂完成。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7

  1、自然界的各种物体都是由组成的,质量是指物体所含的多少,通常用字母表示。

  2、质量的单位是,符号是。常用单位有。其换算关系为:1t = kg;1kg = g;1g = mg。

  3、是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常用工具。天平的两臂长度相等,当两个盘中的物体的质量相同时,天平就会。

  4、托盘天平的使用:(1)把天平放在桌面上,将游码放在标尺处;(2)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在分度盘的;(3)把被测物体放在盘,向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使横梁;(4)读取盘中砝码总质量游码指示刻度值,即为被测物体质量;(5)天平使用时要注意:看清天平的量程和分度值;要保持天平的清洁和干燥;称量时添加砝码要从到。

  5、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 、和而改变。

  6、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比,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的。

  7、单位体积的某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用公式表为:,密度的国际单位是,常用单位还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为:。水的密是,它的物理意义是。

  8、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反映了物质内分子(原子)结构的紧密程度。某种物质的密度在数值上等于其质量与对应体积的比值,且为一定值,但密度的大小与其质量、体积的大小无关。同种物质,密度与形状无关,与状态有关。

  9、若已知物体的质量m和体积v,则可利用公式ρ =算出物质的密度;若已知物体的密度ρ和体积v,则可利用公式m =算出物体的的'质量;若已知物体的密度ρ和质量m,则可利用公式v =算出物体的体积。10、判断物体是实心还是空心。假设是实心,利用密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分式分别求出质量、体积或密度,再与实际物体的质量、密度、体积进行比较即可得出结论。

  11、使用量筒前应观察量筒的和,以便正确选取合适的量筒。读数时,量筒一定要放在水平台上,视线要与相平。

  12、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物质的密度的原理

  实验用器材:测质量,测体积;

  13、物质的密度与温度有关系,大部分物质遵从的规律,而水在0——4℃遵从的规律。

  14、状态相同的,同种物质密度,不同物质上网密度一般,可以利用密度来鉴别物质。

  15、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是的,对同一种物质来说它的密度一般是的,它不随质量和体积而改变,即ρ取决于m/v的比值,不是由m或v某一个物理量来决定的。

  16、密度的可变性:密度不像质量是物体的属性那样不随外界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密度在外界因素(如温度、状态、压强等)改变时将会发生改变。

  17、典型的密度计算题:(1)质量不变:如水结冰,冰化水问题(状态改变);捏橡皮泥(形状改变)。(2)体积不变:如瓶子问题(容器容积问题);铸造器材(模型问题)。

  (3)密度不变:如样品问题。以上三类问题都属隐含条件问题:分类求解时,先求出这个隐含量;综合求解时,应用已知量和待求量表示隐含量,列出物理方程再求解。

  18、测固体物质的密度通常是先测物体的质量后侧体积。注意减小误差:(1)液体密度采用“剩余法”;(2)较大固体采用“溢水法”,注意水要到溢水口;(3)质量较小的物体采用“累积法”;(4)吸水性物体要让其吸足水或用排沙法。

  19、用助沉法或针压法和量筒测密度小于水的物体的密度。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8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温度的概念.

  2.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3.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叙述温度计的构造、量程、最小刻度值和单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用语言表达物理知识能力.

  2.通过测液体温度的实验,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培养实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通过使用玻璃仪器时要轻拿轻放,培养学生爱护公共财物的良好品行和正确使用物理测量工具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使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教学难点

  温度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实验用温度计、演示温度计、家庭用寒暑表、体温计、烧杯、试管、投影仪、挂图、热水、冷水、温水、广口瓶、橡皮塞、细玻璃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冷和热与我们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学会了使用火,开创了人类的文明史,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的生产生活仍离不开热的利用.在物理学中与冷、热有关的现象我们称之为热现象.从这节课我们开始对有些热现象进行学习和研究.大家希望了解什么内容?

  二、进入新课

  [生甲]什么叫温度?

  [生乙]我们凭感觉能知道物体的冷、热,感觉可靠吗?

  [生丙]用什么仪器测温度?

  [师]现在问题提出来了,大家讨论,看能否解决

  [生甲]我们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生乙]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冷热是不可靠的

  [生丙]应该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师]既然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冷热不可靠,我们怎么来验证.

  [生甲]很冷的冬天,在没有暖气的房间里会觉得很冷,可是从外面走进屋子里的人会觉得比较暖和.

  [生乙]我们通过实验也能得出.

  [想想做做]

  [生丙]我们把一左手插入放热水(热水越热越好,以不烫手为宜)的烧杯里,右手插入放冷水(冷水足够冷,可加冰块)的烧杯里,然后同时抽出手,插入温水烧杯里.这时,我们觉得在左手感到温水冷、右手感到温水热.

  [师]同一杯水两只手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这就说明人们的感觉只能大致区分温度,要准确地判断和测量温度,就要选择科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thermometer).

  1.温度计

  [师]我们用桌上的东西自制一个温度计.在广口瓶内加入一些带颜色的水,配一个橡皮塞,橡皮塞上插进一根一端封闭的细玻璃管.把细玻璃管封闭的一端加热,使玻璃管内的空气跑出一些,迅速用橡皮塞塞住瓶口.大家做完了以后,将广口瓶放入热水里,仔细观察细管中水柱的位置,再放入冷水里,观察水柱位置,得出结论.

  [生甲]放入热水里,细管中水柱上升.

  [生乙]放入冷水里,细管中水柱下降.

  [生丙]这可能是由于液体热胀冷缩的缘故吧.

  [师]是的,家庭和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里面有的用酒精,有的用煤油,还有的用水银.

  现在我们看挂图和投影,来认识它们,(投影片课本图4.13,挂图温度计的构造).

  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讨论.

  [生甲]投影片上,甲是实验室用的温度计,乙是体温计,丙是寒暑表.

  [生乙]温度计的基本构造:玻璃外壳、液体泡、毛细管(内径很细,粗细均匀)、温度计的使用、液体、刻度、符号.

  [生丙]温度计上符号为C,表示摄氏温度

  [生乙]甲图的量程是-20℃—110℃,最高温度是110℃.最低温度是-20℃,分度值1℃.

  [生戊]乙图的量程是35℃—42℃,最高温度42℃.最低温度是35℃,分度值0.1℃.

  [生己]丙图的量程是-30℃—50℃,最高温度50℃.最低温度是-30℃,分度值1℃.

  [师]怎样才能正确读出所测的温度,并且不会损坏温度计?所测液体温度能否超过量程?

  [想想议议]

  [生甲]要正确读出所测的温度,要看清量程和分度值.

  [生乙]如果所测的温度过高,超出了温度计的量程,将测不出温度,温度计里的液体可能将温度计胀破.

  [生丙]如果所测的温度过低,低于温度计的最低温度,将测不出温度.

  [生丁]寒暑表所测量的最高温度是50℃,最低温度是-30℃,分度值是1℃,主要是根据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常年温度范围确定的.

  [生戊]体温计所测量的最高温度是42℃,最低温度是35℃,分度值是0.1℃,是根据人体温度的变化范围确定的.

  [生己]实验用的温度计所测量的最高温度为110℃,最低温度为-20℃,分度值是1℃,根据实验中需要测量的范围确定的.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精采,同学们也注意到在温度计上有C(或℃),它是表示摄氏温度,还想了解什么?快提出来,让大家来解决!

  [生甲]℃表示什么?

  [生乙]温度的单位是什么?

  [生丙]用什么符号表示温度?

  [生丁]如何读温度?

  [生戊]摄氏温度如何规定?

  [师]请大家相互讨论来得出结论.

  [生甲]℃是摄氏温度单位的符号,读做摄氏度.

  [生乙]温度用符号t表示.

  [生丙]摄氏温度是这样来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在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份代表1摄氏度(1℃).

  [生丁]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7℃左右,读做“37摄氏度”.

  [生戊]北京一月的平均气温是-4.7℃,读做负4.7摄氏度或零下4.7摄氏度.

  [师]大家回答地很好.摄氏温度是温度的一种标度方法,温度的标度方法除了摄氏温度外,还有热力学温度,我们先来研究摄氏温度.

  2.摄氏温度(板书)

  [师]我们看P71想想议议,能否把空白填上.

  [生甲]沸水的温度是100℃

  [生乙]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

  [生丙]人的正常体温是37℃

  [生丁]我国最低气温为-52.3℃(漠河镇)

  [生戊]鸽的体温为42℃

  [生己]南极洲(1983年)最低气温为-89.2℃

  [生庚]火箭燃烧室内燃气约3400℃

  [生辛]液态氮沸点-195.8℃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我们鼓掌进行鼓励.我们家庭中和医院常用体温计测量人体温度.仔细看挂图、思考.提出问题.

  [生甲]体温计与实验室用的温度计的构造有什么不同?

  [生乙]体温计的构造有什么特点?

  [生丙]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温度,实验室用体温计不可以,为什么?

  [生丁]为什么使用体温计先要甩甩?

  [师]问题出来了.大家观察讨论来得出结论.

  [生甲]体温计里面的毛细管,比实验室用的温度计

  更细,而且在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非常细的弯曲缩口.

  [生乙]玻璃管非常细,这样当玻璃泡内的水银有微小的膨胀,玻璃管内的水银柱会有明显变化,因而更精确.

  [生丙]读体温计示数时要离开人体,水银变冷收缩,水银柱在缩口处断开不能退回玻璃泡,所以仍指示原来的温度.

  [生丁]离开人体,水银变冷收缩,水银柱在缩口处断开不能退回玻璃泡,重新用体温计时,必须拿着体温计用力往下甩,让水银再回到玻璃泡里,这样才能使用,否则测量出温度不准确.

  3.体温计[板书]

  [师]同学们对体温计了解很多,也会使用.那么一般温度计将如何正确使用?请大家看图想想议议.

  [想想议议]

  [生甲]第一个图错误是把温度计玻璃泡位于容器底部

  [生乙]第二个图错误是把温度计玻璃泡位于容器侧壁.

  [生丙]第三个图错误是温度计玻璃泡没有全部浸没在液体中.

  [生丁]还有可能发生的错误是:没有等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就读数.

  [生戊]读数时温度计离开了被测液体.

  [生己]使用温度计时还可能发生的错误是读温度计示数时眼睛没有平视.

  [师]大家知道了使用温度计常犯的几种错误,哪又该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呢?

  [生甲]要认清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线.

  [生乙]测量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但不能碰容器底或容器壁.

  [生丙]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生丁]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三、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温度的概念、摄氏温度、实验室用的温度计和体温计的构造及正确使用的方法.这节课的内容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希望同学们要注意观察生活中有关的现象,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

  四、布置作业

  阅读P73科学世界

  P74动手动脑学物理:1,2,3,4

  [动手动脑学物理习题答案]

  1.找有关温度单位的错误说法,可以不局限于电视、报纸.各种书籍和大人们在各种公开场合的都可以例举.如:今天气温18度.

  2.提示:关于地球表面的最低、最高温度和地点、时间问题,不一定局限于地理书中的答案,也可以是学生查到的最新资料,或者不同于地理书中上的其他说法.

  3.科学家们提出以绝对零度为起点的温度叫做热力学温度.用T表示,单位是开尔文,简称开,符号是K.热力学温度T和摄氏温度t的关系是:T=t+273.15K

  4.参阅本章资料5

  五、板书设计

  1.温度计

  2.摄氏温度

  3.体温计

  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从信息中了解超声的特点,了解超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2.从信息中了解次声的一般特点,了解次声的应用和危害性。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及信息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科学技术的兴趣,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科学。

  教学重点1.知道超声、次声的概念。

  2.知道超声的应用。

  教学难点培养和提高学生惧信息的能力及对自然和科学技术的兴趣。

  教具准备音像资料,图片或光盘,电脑及多媒体的设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声现象的一些性质并探究了它的规律,这些现象不仅有趣,而且都包含了一定的科学道理。物理知道是从实际中来的,又要应用到实际中去。一句话,学习物理知识就是要应用它来人类服务,提高人们生活的水平,改善生活的质量。这节课,我们来认识超声和次声。

  (二)进行新课

  研究发现,声波的频率范围是很宽的,由10-4Hz到1012Hz,但正常人的耳朵只能听到20Hz到00Hz之间的.声音,低于和高于此频率范围的声音人都听不到。通常把高于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

  一、超声

  1概念:频率高于00HZ的声音

  2特点:⑴频率高,能量大(强穿透力,强破碎能力)

  ⑵沿直线传播,可反射

  3应用

  学生阅读图3-32,了解自然界中的一些发声频率、人和一些动物的听觉范围。例如:狗能听到频率达50000Hz的超声,蝙蝠能听到频率为十几万赫的超声。

  (1)利用超声雷达(又叫声呐)探测物体位置等。

  (2)超声有很强的穿透能力。超声诊断仪(如B超);超声金属探伤仪。

  (3)超声对物体有很强的“破碎”能力。举例。

  (4)用超声处理过的种子可以缩短发芽时间,提高发芽率。

  其他:超声空气加湿器、犬笛

  二、次声

  1概念: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

  2特点:⑴频率低,传播远

  ⑵能量很高的次声具有极大破坏力

  3应用:

  人声也听不到次声。自然界中,火山爆发、地震、风暴等都能产生次声;核爆炸、导弹发射等也能产生次声。

  ⑴预报灾害:发生前会辐射次声源

  ⑵医疗:人和生物对次声波反应,某些器官也会发生微弱次声源,可了解人体生物器官活动

  ⑶军事:核武器

  4危害:

  使机器设备破裂,飞机解体,建筑物遭到破坏

  人的平衡器官的功能破坏,会产生恶心,晕眩,旋转等症状,严重的造成内脏出血破裂,危及生命

  由于次声的破坏性强,危害大,但人耳无法直接听见,所以在生产等活动中要尽量防止次声的产生,尽量远离次声源。

  课堂

  1、超声和超声的应用。

  2、次声和次声的危害。

  板书设计

  第三节超声与次声

  1、人耳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20—00Hz。

  2、超声与次声

  3、超声的应用

  4、次声危害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作业题1、2题。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了解测量速度的一些方法,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4.会用实验方法科学地判定一个直线运动的物体是处于匀速运动状态还是变速运动状态。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速度的概念。

  (2)速度的测量一些方法。

  (3)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4)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2.难点

  (1)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3.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讲授法、阅读法、实验法

  4.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小车、刻度尺、停表、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生活中人们是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与慢?

  生甲:比一比,跑一段相同的距离,看谁先到达终点。

  生乙:比一比,用相同的时间,看谁跑得远。

  教师启发学生思维:

  跑一段相同的距离,看谁先到达终点。也就是通过相同的路程,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所用时间越短,跑得越快;所以时间越长,跑得越慢。

  用相同的时间,看谁跑得远。也就是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通过路程的长短。通过路程越长,跑得越快;通过路程越短,跑得越慢。

  可见,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有两种方法。通常情况下,人们用在“相同时间内比较通过路程的多少米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在“相同时间内”最简单的情况是取单位时间,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多少就可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新课教学

  速度。

  1.速度的物理意义。

  师:速度用来表示什么?

  生:速度用来表示物体的运动快慢。

  教师板书。

  2.速度的概念。

  师:在通常情况下,速度等于什么?

  生: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教师板书。

  3.速度的公式。

  师:如果用“s”表示路程,用“t”表示时间,用“v”表示速度,则主着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生:v=教师板书。

  4、速度的单位

  师:在国际单位制中,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那么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读作“米每秒”,可用符号“m/s”或“m·s-1”表示。

  教师板书。

  师: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速度单位是“千米/时”读作“千米每时”,用符号“km/h”或“km·h-1”表示。

  教师板书。

  师:速度单位“m/s”与“km/h”之间换算关系如何?

  师边讲解边板书:

  1km/h==m/s

  1m/s==3.6km/h

  72km/h=72=72m/s=20m/s

  10m/s=10=103.6m/s=36m/s

  三、课堂巩固练习(用投影仪投影在屏幕上)

  1、完成下列单位换算,写出具体换算过程。

  (1)54km/h===m/s

  (2)15m/s===km/s

  (3)7m/s===m/s

  (4)0.5m/s===km/h

  2、速度公式的简单应用。

  师:请同学们阅读例一:课本P25的例如……,与你小学数学学过速度计算有什么不同?

  生:阅读、比较回答:小学数学计算过程不要带单位,而物理学计算要带单位

  师:强调物理量单位的重要性:没有单位的数字,就没有物理意义。例如“5m”代表路程是5m,而“5”代表什么物理量?

  师:速度公式是v=,如果已知v、t,求s那么s=?

  生:s=vt(速度公式变形)

  师:如果已知s、v,求t。那么t=?

  生:t=(速度公式变形)

  教师板书

  师:下面请大家阅读例1(课本P25例题)。

  生:你觉得这道例题值得注意的是哪几点?

  生:(1)路程单位km要换成m。(或将速度单位换算成km/h)

  (2)不能直接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的,应先写出原公式,再写出变形式。

  (3)计算过程要带单位。

  (4)小数点后面保留两位小数。

  (5)物理计算题解题格式:已知、求、解、答。

  师补充。

  例二:一辆公共汽车以45千米/时的速度匀速直线前进,经过第一站牌时是8时32分,经过第二站牌时是8时36分,问两站相距多少米?

  让学生读题,明确题意。

  教师说明解答物理计算题解题规范:要求拿出已知,求、解、答。单位可在已知中统一。

  教师按课本格式规范板演:

  已知:v=45km/h=12.5m/st=4min=240s

  求:s=?

  解:据v=s=vt=12.5m/s240s=3000m

  答:两车站相距3000m。

  课堂巩固练习:

  猎豹是动物界的短跑冠军,速度可达28m/s,它5min能跑多远?

  3.速度的测量。

  师:每个小组的桌面上都有小车、刻度尺、停表,请你们动手测量小车运动的速度。在测速度前,请你们先讨论如何正确地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

  生:小车从A处运动到B处时,小车通过的路程S=SAB-l车。为了便于准确地测出小车运动时间、在月处最后放一个金属挡板,小车于挡板碰撞发出声音,马上按表,这样比较准确。

  师:下面各小组开始测小车运动速度。

  学生探究活动:测小车运动速度。

  师:还有其他测速度的方法吗?

  生:用速度仪直接测汽车速度。

  教师引导学生看课本P26图2—23、图2—24汽车速度仪和利用超声波测速仪直接测量速度讲解图2—22利用光电计时器测速度。

  师:请大家看课本P28:人和一些物体运动的大致速度。

  (二)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

  师:请同学们看课本P27。图2—25所示,一辆小汽车在乎直的公路上平稳地行驶,在这条路上任意取3段路程,并记录下其运动时间,请你根据速度公式,计算这辆小车在3段路程上的运动速度。

  生:V1=V2=V3=20m/s

  师:由此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生甲:这辆小车作直线运动时,快慢始终不变。

  生乙:在这各段路程中,小汽车的速度是不变的。

  生丙:小汽车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师: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时,在任何一段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这只是一种理想的情况。自然界中严格地作匀速线运动的物体是不常见的。

  我们把物体的什么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生:我们把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教师板书

  师:请同学们看课本P27。图2—26所示,一只天鹅在空中沿直线飞翔,若在天鹅飞行途中取3段路程,并记录下这3段路程的运动时间,请你

  根据速度公式,计算天鹅在这3段路程上的运动速度。

  生:v1=10m/sv2=13.33m/sv3=20m/s

  师:由此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生甲;天鹅在空中作直线运动时,速度越来越快。

  生乙:天鹅在空中作变速直线运动。

  师:物体作变速直线运动时,在各段路程中,它的运动速度是变化的。变速运动是比较复杂的机械运动。

  我们把物体的什么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

  生:我们把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

  四、归纳与学习过程评估

  师: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讨论、交流得出:本节课我们学到了

  1.速度的物理意义: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2.速度的概念: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速度公式:v=,变形式s=vt,t=4、速度的单位:基本单位:米/秒(m/s),

  常用单位:千米/时(km/h)

  换算单位:1km/h=m/s

  1m/s=3.6km/h

  5.速度的测量:(1)据v=,测出s、t,求出v。

  (2)用速度仪直接测。

  6.匀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7.变速直线运动:物体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

  师;每位同学都对自己在本节课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五、课后练习

  1.课本P28,作业1。2。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六、板书设计

  第三节快与慢

  一、速度

  1.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程度。

  2.速度的概念: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速度的公式:v=(定义式)

  s=vt,t=(变形式)

  4、速度的单位:基本单位:米/秒(m/s)

  常用单位:千米/时(km/h)

  换算关系1m/s=km/h1km/h=3.6m/s

  5、速度的测量

  (1)据v=,测出s、t,求出v。

  (2)速度仪。

  二、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

  七、课后反思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熔化和凝固现象。

  2.理解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的物理意义。

  3.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的区别。

  4.知道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5.了解图象在学习物理学中的作用。]

  6.结合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体验探究过程。

  【教学重难点】

  1.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区别。

  2.晶体熔点的物理意义。

  3.海波和蜂蜡熔化过程的实验操作。

  4.利用图象分析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我们学习过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但是物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物体的温度发生变化时,物质的状态也往往发生改变,所以物质状态的变化也属于热现象。

  二、进行新课

  1.熔化和凝固

  教师提问:你见过哪些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哪些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我们最常见的是自然界的气候变化所表现的物态变化,例如,春天来了,湖面上的冰化成水;冬天到了,气温下降,湖面上的水结成冰;还有固态的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了液态,将铁水浇在模子里,冷却后,铁水变成了固态的铸件。我们把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刚才我们提到的冰化成水是熔化,水结冰是凝固。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液态是熔化,铁水铸成工件是凝固。

  除此之外,海波、蜂蜡、松香、沥青、玻璃等物质也能熔化和凝固。

  2.学生实验:观察海波的熔化。

  (1)讲述实验的做法

  各组的熔化实验仪器中放入了少量的晶体物质海波。将搅拌器和温度计的玻璃泡插入试管里的海波粉中,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要接触试管壁和底,要埋在海波粉中。把试管放在大烧杯的水中,将烧杯放在铁架台的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等水温升至30℃以上时,用搅拌器不停地搅动,每隔半分钟记录一次海波的温度,并观察海波的状态。最后根据记录的数据在坐标纸上画出海波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2

  一、教学目的

  1.知道光的反射现象。

  2.理解光的反射定律,并用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3.了解物理的研究方法:从实验中分析现象,归纳总结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

  二、教材分析

  重点:光的反射定律;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难点: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请举出应用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实例。

  二、新课引入

  教师:我们能看见太阳、电灯,是由于它们能发光,光线进入了我们的眼睛。我们为什么又能看见人、教室、书本这些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呢?这是因为他们能反射太阳、电灯等光源发出的光,这些被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本节我们就研究光的反射及其规律。

  三、进行新课

  1.光反射的规律

  教师:光传到两种不同物质的分界面时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的物质中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演示一:用平面镜反射太阳光。

  观察:墙上光斑及其变化。

  演示二:用激光器演示光的反射。让学生观察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入射点。并在黑板上画出图:

  教师向学生介绍以下名词:

  入射点(O):光线射到镜面上的点。

  法线(ON):通过入射点,垂直于镜面的直线(用虚线表示)。

  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教师:通过演示观察到光的反射现象。那么光反射时遵从什么规律呢?

  实验一:

  1.按照课本图2.2-3,让从激光器射出的光沿纸板入射到镜面上的O点,观察反射光的位置。在白纸上画出法线、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位置。用量角器量出入射角、反射角大小,并记录下来。

  2.不改变入射点的位置,改变入射光线的位置,重复上面实验两次。

  3.把纸板的半面向前折或向后折,还能看见反射光线吗?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

  ①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3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说出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

  ●在中国的铁路运输网上指出我国主要铁路干线及铁路枢纽的名称。

  【教学目标】

  1、运用图文资料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的大致分布格局。

  2、举例说明交通运输的作用,并说出我国现代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重点)

  3、运用中国的铁路运输网图,分析铁路网东西分布疏密的原因。

  4、在中国的铁路运输网上能够指认出我国主要铁路干线及铁路枢纽的名称。(重、难点)

  【教学模式】“新课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点拨归纳-有效训练”五步教学法。

  【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法,读图分析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等

  【教具准备】相关图文资料、地理助学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入欣赏歌曲《天路》,并配以青藏铁路图片让学生感觉到我国交通事业的飞跃发展。

  问:大家每天是如何来上学的.?此外还有那些交通工具?

  有句话说的好“要致富,先修路”。看来,我们出门无时不刻不依赖于交通。今天我们就来关注中国的交通运输的有关问题。学生听歌曲回答

  骑自行车、步行、乘车

  火车、轮船、飞机

  联系实际设计教学,有亲和力,易于学生接受。

  承转过渡交通运输与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如果说我们的祖国像只雄鸡,各走向的山脉是支撑这只雄鸡的骨架,那么纵横交错的交通运输线就是这只雄鸡的经脉。

  交通运输所运送的是“人”和“物”。以图片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古代交通运输和现代交通运输的差别,并补充地铁、管道也属于现代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工具的不断发展,证明了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水上运输兼顾货运与客运,管道运输只能用于货运

  播放有关铁路运输的录像,让学生直观感受交通运输的现状。纵横交错的铁路线构成了全国交通运输网的骨架,认识了铁路干线,就能认识全国的铁路网,进而认识全国的交通运输网。自学完成现代交通方式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五种现代交通运输方式

  总结出铁路运输是我国各种交通运输中最重要的运输方式。

  观看中国铁路线图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读图和对地理信息的归纳、推理、以及分析判断能力,最终提高学生阅读图文内容的能力。

  承转过渡目前最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都是铁路运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铁路运输发展很快,通车里程不断增长,已形成四通八达的铁路运输网,下面我们认识我国的主要铁路网。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

  2、知道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并知道它与其它单位的关系。

  3、知道测量存在误差。

  过程与方法:

  1、会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会进行特殊测量。

  2、会正确使用手表或停表测量时间,并会估测时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刻度尺的使用和测量时间。

  2、单位的换算和特殊测量。

  教学难点

  1、单位的换算。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教具准备刻度尺、乒乓球、物理课本、钟表、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生活、生产和科研中,人们经常要进行各种各样的测量。体检时量身高、体重、血压等,买菜时称一下菜有多重等。

  小刚到学校医务室去体检,医务人员给小刚量完身高后告诉小刚他的身高是163。小刚的身高到底是多少呢?(学生讨论并得出正确的结果:163厘米或1米63)

  讲解:上述问题告诉我们,测量时必须首先规定被测量量的单位。为了世界各国交流的方便,1960年,国际上通过了一套统一的测量标准,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二)进行新课

  一、长度的单位及测量

  1、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其它的长度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km=103m;1dm=10-1m;

  1cm=10-2m;1mm=10-3m;

  1μm=10-6m;1nm=10-9m。

  例如:惠安至泉州的距离约30km(公里),初二年龄段的同学身高多数在1.5m—1.7m之间,手掌的宽度大概是1dm,手指的宽度大概是1cm。

  2、长度的估测

  问题1:请目测一下黑板的长度。

  (请5个同学目测,再用米尺实际测量,比较谁目测的结果更准。)

  问题2:人们正常走路一步的距离大约为0.5m,以此为长度标准,估测教室的长度。

  (请两同学同时在教室中走路进行估测)

  3、长度的测量

  长度估测的结果精确度是不高的,当精确度要求高时,可以选择适宜的长度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展示:各种类型的长度测量工具[尺子、三角板、米尺、卷尺、游标卡尺(精度高)、螺旋测微器(精度高)等]。

  介绍: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学生看课本P21并读出图2-15及图2-17的长度)。

  活动1:(1人一组):用刻度尺测量物理书的长度和宽度(结果填入P22的表格中)。

  (选择两个较为典型的、有点问题的测量数据进行评价。)

  活动2:(两人一组):测量乒乓球的直径。

  (教师巡视,并对同学进行指导。)

  介绍:国际乒联为了我们限制我们中国乒乓球选手,同时也有利于乒乓球活动在全世界更好地开展,把乒乓球的直径从原来的38mm提高到40mm(即所谓的小球改大球),把乒乓球比赛从原来的一局21分制改为现在的一局11分制。但在刚结束的第28届雅典奥运会上,中国选手表现依然锐不可挡,取得男双、女单、女双三块金牌。

  4、特殊长度的'测量

  问题1.如何测量一个碗口的周长?

  思路:被测长度的特点:

  ①曲线;

  ②规则(圆)。

  测量方法:

  ①直接用卷尺测量;

  ②化曲为直:用细线绕硬币一周再拉直测量或将硬币在直线上转圈;

  ③利用圆周公式C=2πr=πd:两块三角板一把尺子夹紧硬币即可量出直径或用纸将圆描下,再将纸上的圆对折即可测出直径或利用几何方法(有多种方法)找到直径来测量。

  问题2.漳泉肖铁路通过惠安的唯一一条铁路线,如何知道这条铁路的总长度呢?

  思路:被测长度的特点:距离太大,难以直接用刻度尺测量。测量方法:

  ①上网查找(现场上网查找,搜索关键字:漳泉肖铁路全长<128km>);

  ②借助福建省地图间接测量。

  问题3.如何测出一盘蚊香燃完所需的时间?

  思路:被测时间特点:时间太长。测量方法

  :①直接用手表测量(要有耐心,可边做事情);

  ②利用比例测出一小段燃完所需时间即可。(现场实验,小段蚊香长度约为1.5cm,蚊香的燃烧速度约12cm/h)

  说明:上述三个问题先分析特点,方法让学生讨论后再一一评价。鼓励学生多找方法,并尽量找到简单实用的方法。

  二、时间的单位及测量

  1、时间的单位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经常进行长度的测量外,也经常需要对时间进行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其它的时间单位:年(y)、天(d)、时(h)、分(min)、毫秒(ms)、微秒(μs)。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h=60min;1min=60s;1s=103ms;1ms=103μs。

  2、时间的估测

  活动3:(集体活动):估测1分钟的时间长度。(请三个同学上台面向黑板,其余同学当裁判,讲台桌上的大时钟面向“裁判”,教师喊计时开始,三名若认为1min时间到则举手,比比看谁对1min的时间估测更准一些。)

  3、时间的测量

  讲解:时间估测的结果精确度是不高的,当精确度要求高时,可以选择适宜的时间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活动4:(2人一组):停表的使用。(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对停表的使用方法进行简单讲解,然后教师喊口令,学生按停表计时,请同学相互帮助,共同搞清楚停表的使用方法。)

  活动5:(2人一组):跑圈测时。(请三位自认为速度较快的同学分别从教室前门绕到教室后门再回到前门跑一圈,各组同学分别测出每位同学所用的时间,然后请其中一组同学用他们的测量结果判断谁的速度更快。)

  三、测量误差

  介绍测量误差。(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23信息窗内容)

  [课堂小结]

  利用多媒体显现本节知识结构进行小结。通过对一些特殊长度和时间的测量问题的探讨,除了掌握这些简单的物理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在你的学习生活当中处理问题的时候,要善于把你的思路打开,如此你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板书设计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一、长度的单位及测量

  二、时间的单位及测量

  1、长度的单位

  2、时间的单位

  3、长度的估测

  4、时间的估测

  5、长度的测量

  6、时间的测量

  7、特殊长度的测量

  三、测量误差

  布置作业

  1.20分钟能力试卷;

  2.完成练习册题目;

  3.自制一个1米的厘米刻度尺,并用它测量课桌的高度和长度。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5

  第三单元第1课(节)

  主备人:xx授课教师:xx

  课题

  3.1温度

  教材

  简析(创新元素)

  本课是热学的开始。在学生感受到靠感知的温度不可靠的基础上引入温度计,通过自制温度计领会温度计的原理、构造,接着学会使用温度计。教材注重探索学习,自主学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温度的定义、单位、摄氏温度、0℃与100℃的规定。

  (2)知道温度计的构造、原理、正确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从生活实例得出温度的定义及单位,摄氏温度的意义。

  (2)通过实验比较,说明温度计的用途,并进一步的了解温度计的构造、原理、正确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温度的学习,知道温度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的重要。

  (2)通过对温度计的使用的学习,能正确使用温度计。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温度的定义、单位、摄氏温度、0℃与100℃的规定。

  2、温度计的构造、原理、正确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1)一烧杯热水、一烧杯温水、一烧杯冰水

  (2)不同种类的温度计

  (3)多媒体课件

  学生:自制温度

  教学流程(可以手写)

  教学过程(信息化资源应用)

  二次备课

  一、情境引入

  播放学校的景色(浓雾天气拍摄)视频,让学生观看

  二、进行新课

  1、实验体会:

  让学生摸自己身边的物体(比如刚从冰箱拿出的食物、刚烤熟的地瓜、自己的额头)

  1)提问:同学们所摸的物体,感受怎样?

  2)通过学生回答(这些物体的冷热程度不同)进入新课。

  2、新课教学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2)实验体会:

  器材:在桌面上分别放课前准备的三杯水

  方法:选两位同学做体会实验,并把他们命名为甲同学和乙同学。想让甲同学将一手指放入热水中,立刻让他把刚才放入热水中的那个手指放入温水中,问他的感受。同样,让乙同学将一手指放入冰水中,立刻让他把刚才放入冰水中的那个手指放入温水中,问他的感受。

  A、学生回答

  B、提问:按理说,同一杯水的.温度应该是相同的,为什么刚才两位同学得到的结果不一样呢?凭我们的感可靠吗?该怎么办呢?

  3)温度计

  活动一:拿出自制温度计,先放到热水中,观察现象

  再放入冷水中,观察现象

  问: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自制温度计是依据什么道理制成的?

  展示实验室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让学生观察其结构

  温度计的用途:用来测量物体的温度的仪器。它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它主要由玻璃管、玻璃泡、毛细管、液体、刻度组成,里面的红色液体一般是水银,所以象这一类温度计又叫水银温度计,液体有的是煤油,或者酒精。

  4)在生活和生产中,温度常常采用摄氏温度。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是℃。

  5)规定: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温度规定为100℃。把这0℃到100℃分成100等份,每一份就表示1℃。

  问:同学们,今天你们进入校园时,还记得你的体温吗?谁上来把自己的体温写到黑板上,并大声读出来。

  黑龙江省的漠河是我国气温最低的地方,冬季最低气温为—52。13℃。同学们知道怎么读吗?

  活动二:利用自制温度计能不能准确测出热水的温度?为什么?

  那么,你能为自制温度计标上刻度吗?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讨论

  6)温度计的正确使用及读数

  A、看量程和分度值。

  B、把温度计插入被测液体中(注意:玻璃泡一定浸没在液体中,且不要与杯壁、杯底接触)

  C、读数时,温度计一定要保留在液体中,切不可将温度计从液体中取出,视线要与刻度线水平,不能仰视,也不能俯视。零以上的温度读作××摄氏度,零以下的读作零下××摄氏度。

  活动三:学生分组测冷水、热水的温度,练习使用温度计,并读数

  7)体温计

  让学生阅读课本上的文字,了解体温计的量程、分度值、使用方法

  三、归纳与小结

  1)温度的定义、单位及单位符号是什么

  2)温度计的用途是什么,它的原理是什么,它由哪几部分组成

  3)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如何读数

  4)其他温度计

  作业设计(布置)

  1、完成课后1,2题

  2、完成学习之友上基础练习部分

  板书设计

  3.1温度

  1、温度

  (1)定义: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2)单位:(通常情况下采用摄氏温度)

  摄氏度,符号是℃

  (3)摄氏温度的规定

  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温度规定为100℃。把这0℃到100℃分成100等份,每一份就表示1℃

  2、温度计

  (1)用途

  温度计是用来测量物体的温度的仪器

  (2)设计原理

  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3)结构

  它主要由玻璃管、玻璃泡、毛细管、液体、刻度组成,里面的红色液体一般是水银,所以象这一类温度计又叫水银温度计,液体有的是煤油,或者酒精。

  3、温度计的使用

  课后反思(手写)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12-24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12-22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1-10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1-15

八年级物理上册《速度》教案08-05

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 15篇12-24

八年级上册物理运动的快慢教案10-25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5篇12-28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运动的快慢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