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历史教案>七年级历史下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教案

时间:2024-06-08 08:01:45 历史教案 我要投稿

(经典)七年级历史下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年级历史下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经典)七年级历史下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教案1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识:记住中华大地上国家产生的大概时间和标志,记住商朝后期的都城。理解夏朝在我国历的地位。了解商朝繁荣的主要表现。

  2.能力:通过对夏、商历史特点的概括,培养学生归纳能力。通过对禹、成汤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剪辑传说中夏朝嫦娥奔月的故事引入,引起生的兴趣。

  2.浏览全文,教给生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3.精讲课文内容,以学生的讨论、回答、自主、合作式学习贯穿全文,引导生归纳王朝的建立应掌握的基本要素。

  4.制表:简单制一个夏、商朝大事年表。

  5.师生共同总结,并完成活动与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习国家形成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2.通过夏、商历史的学习,更多了解祖国悠久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培养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夏朝的建立

  2.商朝后期都城

  教学难点

  1.夏朝建立的标志

  2.国家的含义及形成原因

  教法与学法

  讲解法、课堂讨论法、提问法、比较法、分析归纳法。

  学生课前准备

  收集夏桀、商纣暴政的故事收集《封神榜》的故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放映剪辑的嫦娥奔月的故事。旁白:据说嫦娥和后羿是夏朝时的人物,夏朝经历了多少年?夏朝后紧接着哪个朝代?下面将学到这些内容。

  看影片、听师讲、读课题、步入学习状态

  讲授新课:

  一、夏朝—我国的第一个王朝

  演示课件:奴隶社会包括:夏、商、西周和春秋,使学生对奴隶社会有整体的了解。

  (生认真听,对奴隶社会有整体的了解。)

  翻书引导生浏览全文,谈谈本课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生阅读教材,回忆老师教的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

  ①夏朝建立的时间

  (让生写写,特别注意“约公元前20xx年”的“约”和“前”不能省)。

  ②建立者(引导生分析禹身份的转变)

  ③都城(中心区域)

  演示课件:《夏朝统治区域示意图》,让生对夏朝都城位置、殿堂的建筑有较直观的认识。

  ④夏朝建立的标志:(让生讨论什么是“国家”)

  ⑤夏朝的历史地位

  ⑥设问:现在,请同学们归纳每个朝代应掌握的基本要素?

  ⑦设问:尧舜禹时代,实行禅让制,现在禹成了国王,他的王位由谁来继承?还是通过民主选举吗?那现在又实行什么制度呢?你能说说与禅让制的区别吗?

  ⑧夏朝是我国的第一个王朝,它统治了400多年,由于最后一个王非常残暴导致了灭亡。你能写出他的名字吗?

  讨论、整理知识要点并记住老师所归纳的要素、并能把知识延伸到以后的的学习中

  生讨论,并讲述启继位的故事,区别比较。

  写出桀,并根据小说内容说出他的暴行。

  你能说出他的暴行吗?(在生说到引酒作乐时,课件演示:夏朝的青铜器酒杯)

  ⑨设问:这样的暴君,人们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他?灭亡夏朝的战争叫什么战争?

  二、成汤灭夏——鸣条之战

  请以小组为单位,先在地图上找到鸣条结合地图,发挥自己的想象,精彩地再现鸣条之战,说给同学们听。(注意要素:时间、地点、交战双方、过程、结果。)

  生爱憎分明地回答:“他。”

  生踊跃讲述,积极争取机会。

  1.商朝的建立与迁都。

  让学生根据朝代建立要素归纳:

  ①商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②商朝的'重大事件——盘庚迁殷。在地图册上找出迁都的时间、地方,并说说在今天的什么地方(河南安阳)写写、记记,并说明由于时间较早,所以名列古都之首。

  生回忆、归纳,动手写,动口说。

  2.商朝的盛衰。

  师引导生看目录:商朝的盛衰分别指什么?(强盛、衰亡)分别表现在什么地方?

  师生共同学习;师肯定生的回答并引导其完善答案。

  ①势力范围:让生用坐标将商朝的势力范围画在草稿本上。使生确立商朝的势力范围大。

  ②经济:以提炼知识的方式让生在书中找出商朝经济比夏朝进步的表现。(提示从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进行比较、思考)同时结合图片演示课件:商朝的青铜冶铸、玉器制作等手工业在商朝时已形成了。

  3.引导学生分析完后,教给学生归纳、比较的方法。

  4.请说出商朝的暴君,你能说说关于他的故事吗?向学生介绍神话传说《封神榜》

  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生在师的引导下动手画。

  生按老师要求积极开动脑筋,以小组为单位,以多种方式呈现答案。

  生踊跃说。

  本课小结:

  新课介绍完了,请同学和老师一起看着板书复述一遍课文。

七年级历史下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契丹的兴起,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北宋的建立;宋初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澶州之战和澶渊之盟。党项建立西夏国;宋夏间的战与和。完颜阿骨打起兵抗辽,并建立金政权;金灭辽和北宋。南宋的建立;岳飞收复建康;郾城大捷。宋金和议,以及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金迁都燕京。

  2.思想教育目标:

  1.帮助学生具体分析本节课的史事和历史人物,进一步培养他们初步运用正确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并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以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

  3.能力培养目标:

  1.认识辽、西夏、金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局部统一的政权,它们的建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利于祖国东北、北部和西北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和民族融合。

  2.认识这一时期祖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特点是辽、宋、夏、金几个政权并存,辽、夏对北宋的战争是短期的,和平是长期的,几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特别是北宋在经济文化上的影响,促进了辽、夏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民族融合,推动着祖国历史的发展。

  二、教学方法:启发与探究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契丹的统一。北宋的建立,澶渊之盟。西夏建立。金的强大和与南宋的关系。

  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

  四、教学过程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繁荣发展时期。但到了后期,经过一系列动荡之后,唐政权千疮百孔,名存实亡,终于907年灭亡,中国封建社会又进入了一个民族进一步融合、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907—1368)。那么,唐朝灭亡后,中国的政治局面如何?在政治舞台上又发生了哪些大的事件?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一、契丹的建立和统一

  介绍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都城在上京。他就是辽太祖。契丹建立国家之后,势力不断向南发展,辽太宗时期,占领了幽云十六州。以后就和中原政权的冲突加剧。(简单说明冲突情况)

  二、五代十国和北宋的建立

  1、五代十国

  唐朝灭亡后,出现了混战割据局面。此后黄河流域相继出现了五个朝代,合称五代。那时侯在,在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山西还有十个国家,总称为十国。

  2、北宋建立

  赵匡胤原来是后周禁军的最高将领,掌握着军事大权,此时后周皇帝年幼无知,赵匡胤就想取而代之。960年的一天,边关告急,慌乱之中忙派赵匡胤出兵迎敌,赵匡胤率军到达陈桥驿却按兵不动。晚上,赵匡胤假装喝得酪酊大醉,其他将士密谋来到他的卧室,拥立他当皇帝,赵匡胤故意推辞,众将士早把准备好的黄袍披在他的身上,随后跪倒,高呼“万岁”,这样,赵匡胤一夜之间就变成了皇帝。

  北宋建立后,又陆续消灭了十国政权。这样,北宋就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在这里,我们只能说是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而不能说是统一了全国。因为这时期与北宋并立的还有强大的辽等少数民族政权。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对于垂手可得的皇权最明白不过,怎样才能把这个皇位坐稳呢?于是他上台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政权,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杯酒释兵权是宋太祖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请同学看书后来说说看这个故事)

  三、辽、宋、夏的和战

  1、澶渊之盟

  北宋建立后,对辽用兵失败,就采取防御政策。宋真宗时,辽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东京。后来宰相寇准极力劝说真宗在澶州督战,打退辽军。辽宋议和,辽撤兵,宋给岁币。

  简单介绍寇准的故事。和学生一起分析澶渊之盟的历史意义。

  2、西夏和宋的关系

  11世纪前期,党项首领元昊建立西夏,都城兴庆。也与宋交战,双方各有得失。最后双方议和,元昊向宋称臣,宋每年给西夏岁币。

  四、金与南宋的对峙

  女真族来源于唐时的黑水靺鞨,居住在今天的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从事狩猎,过着定居生活,特产有貂皮、黄金、珍珠、人参等,公元11世纪完成了本民族的统一。不过,这时候的女真族还处在辽的统治之下,由于辽统治者对女真人的压迫很残酷,所以,引起了女真人的`强烈反抗。其杰出首领完颜阿骨打顺应人民的意愿,起兵抗辽,得到女真各部的响应。他们打败了前来镇压的辽军,取得辉煌胜利。公元1115年,阿骨打在会宁称帝,国号金。金建立后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并连续灭掉了辽和北宋。辽和北宋迅速灭亡的相似原因是什么?辽和北宋的统治都非常腐朽,人民反抗剧烈;而金军战斗力强,攻势凌厉。所以,辽和北宋在金军的大举进攻下,很快就灭亡了。

  北宋灭亡的同一年,即公元1127年,赵构在应天称帝,后来定都临安,历史上称为南宋。南宋建立初年,金军又数次南下,遭到南宋军民的顽强抗击。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抗金将领,如宗泽、韩世忠、岳飞等。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成效最为显著的,是岳飞的抗金活动。(请学生谈谈自己知道的关于岳飞的故事,以及被害的经过)。

  最后宋金议和,南宋向金称臣,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分界线。

七年级历史下教案3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蒙古族的兴起、统一和元朝的建立过程,以及元朝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发展情况。

  通过思考和概括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使学生了解元朝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文天祥在反元斗争中始终坚贞不屈,表现了高尚的气节。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蒙古族的兴起及其所建立的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涉及元朝的政治史和经济史内容。

  “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行省制度”及“民族融合”是本课的重点。其中“行省制度”又是本课的难点。另外,本课内容繁多,讲述时如何做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也是个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腾格尔的《蒙古人》。

  由学生介绍蒙古族的情况:生活在蒙古高原,从事游牧,住在蒙古包里,吃羊肉、喝奶茶。

  一、“一代天骄”统一蒙古

  1、马背上的民族——蒙古

  出示公元12世纪中国各政权形势图。

  当时在中国有哪些政权:金、南宋、辽、西夏、吐蕃。

  当时蒙古分为许多部落,各部落互相征伐。在《蒙古秘史》记载:“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

  成吉思汗就是生活在这样的动乱岁月。

  2、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看录像《成吉思汗》。

  思考:铁木真面对逆境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被尊为成吉思汗?

  铁木真童年时,父亲被杀,部族背弃了他,他自己也被仇敌追杀。面对这样的逆境,铁木真是怎样做的。

  铁木真说过:“拼杀冲锋的时候,要像雄鹰一样;高兴的时候,要像三岁牛犊一般欢快;在明亮的白昼,要深沉细心;在黑暗的夜里,要有坚强的忍耐力。”重重的磨难没有把他打倒,反而磨练了他的意志。经过多年的征战,铁木真打败了周围的各部落,统一了蒙古草原。1206年,铁木真被推选为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

  蒙古统一后,成吉思汗又发动了大规模的扩张战争。

  出示《蒙古帝国形势图》。蒙古帝国形势图,讲解成吉思汗的`扩张战争。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

  1、元朝的建立

  时间:1271年

  都城:大都

  开国皇帝:元世祖忽必烈

  2、元朝灭南宋和文天祥抗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谁的诗?你能解释它的意思吗?

  这是文天祥的诗。意思是,自古以来,人都不免一死,但死要死得有价值、有意义,名垂青史。(文天祥在反元斗争中始终坚贞不屈,表现了高尚的气节。)

  三、元朝的政治与经济

  1、元世祖恢复和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

  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元世祖

  从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世祖的经济政策与蒙古初入黄河流域时有何不同?

  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元世祖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还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北方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联系前面学习的“江南经济的发展”,这时,元朝的经济重心在哪个地方?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国家主要的粮食供应来自南方,要运到北方,有哪些途径?

  2、水路交通运输的发展

  (1)漕运

  对比隋大运河与元朝的运河,有什么不同?

  元世祖开凿了两段新运河——会通河、通惠河,与原有运河连通,使粮船可以从杭州直通大都。

  (2)海运

  海运比漕运有哪些好处?

  载重量大,费用便宜,所以粮食运输逐渐变成以海运为主。

  3、繁华的大都

  当时元朝的首都大都成为繁荣的大都市,以大都为中心,元朝的对外往来十分频繁。

  4、频繁的中外往来

  元朝时对外往来的一个著名使者就是马可波罗。(出示马可波罗旅行路线图)

  5、行省制度的建立

  蒙古帝国空前辽阔,为了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

  学生根据《元朝的疆域图》,注意以下地区:

  中央:中书省、宣政院

  地方:行中书省

  宣政院负责管理西藏地区的行政事务。

  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和澎湖列岛地区。

  广州处于江西行省的管辖之下。

  四、民族融合的发展

  引导学生简要回忆汉以来,特别是三国以来我国民族融合的史实,以突出元朝民族融合的发展和加强。关于民族融合的情况,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找出其四种表现。

  1、汉族外迁边疆

  2、边疆各族迁入中原、江南

  3、契丹、女真同汉族融合

  2、回族的形成

  通过图片了解回族生活习俗

  五、小结(略)

  六、作业:课后作业

七年级历史下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要求学生了解北京紫禁城,明长城;掌握李时珍与《本草纲目》,宋应星与《天工开物》,知道徐光启与《农政全书》。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在我国明朝时期,小说戏曲等大众化的文学艺术形式有了突出的发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对雄伟的北京城和明长城的学习了解,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无比的创造力,激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②通过对三位科学家刻苦钻研、勤奋好学、不甘平庸、敢于进取精神的学习,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升华,使自己的努力付诸于行动。③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主要内容,得出这些作品大都具有反封建的积极内容,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了解它们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雄伟的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本草纲目》和《天工开物》;明朝时期古典小说文学成就和思想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明朝文化成就反映的时代特色。

  【教学准备】

  音像资料:故宫、长城;图片:秦长城、明长城明朝北京城等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科技名著

  学生看书时,老师_空白表。

  (朝代)(著作)(作者)(评价)

  师:①我们往往将学的知识列表归类,那么,表中要有哪些要素呢?

  ②请学生先自学这部分内容。

  ③请一个同学填表。

  师:让同学推荐一个代表上来介绍三部巨著。

  师:在学生介绍完后设计问题:这些科技成果哪些能反映明朝的时代特点?(也可以从书上去找答案)待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明朝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宋应星《天工开物》就反映了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特点。因为明中期以后,手工工场的生产规模扩大了。生产技术也有很大提高,这对宋应星产生了较大的吸引力,也为他写书提供了基础。

  学生仔细观察书上插图讨论,作出猜测,老师提醒学生注意:①是采煤时煤矿中用的。②竹筒是空心的。

  师:这是我们明代矿工在井下采煤时已能排除瓦斯这种气体的技术,这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师:和宋应星同时代的徐光启是中国古代对于西方的科学技术接触较早较多的一位科学家,他已觉察到了欧洲的水利技术等比中国先进,能关注别人的长处,虚心接纳外国的科技成果,这在闭关自守的明清时代是难能可贵的。

  师: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明朝三位科学巨匠以及他们的著作,那么,在三位科学家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这一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学生一般能从书上的介绍中找到答案(如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不畏艰险、敢于创新、甘为人先的精神。)

  (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1.用多媒体技术将《秦长城》、《明长城》的图出现在同一屏上,上面用不同颜色分别标出秦长城与明长城的大致位置、走向,请比较一下,明长城与秦长城有何不同?(让学生发言)

  师:放长城音像资料。①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巍峨起伏、绵延万里的长城,同学们看后有何感想?②分组讨论,历朝修长城的目的、作用,我们如何来评价历代修长城这件事?③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以上问题。

  师:(在学生讨论并充分发表意见后)所以长城被称为建筑上的奇迹。有位外国友人说:“建造长城的民族,是没有任何困难不能克服的民族。”所以长城是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象征。

  2.音像资料:故宫建筑群介绍(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出现故宫建筑群及解说。)

  师:请问刚才看到的故宫,它是什么时候开始营建的?是哪两朝皇曾经居住的地方?结合同学们课前的.了解你能否谈谈它的建筑风格(特点)?看后有什么感想?

  师:故宫是北京城的一部分,出示《明朝的北京城》图,(指图)北京城由宫城、皇城、京城三部分构成(介绍北京城:布局严整,城墙高大雄伟,街道宽广、笔直,故宫建筑群以及天坛等著名建筑是古代建筑的杰作。)

  (三)小说和戏剧

  明朝时候,文学艺术的发展与市民文化结合起来,小说、戏曲等力众化的文学艺术形式有了突出的发展,尤其是产生了一批脍炙人口的+说,最著名的是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人称“明代三大奇书”)。

  (1)《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是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最流行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者罗贯中。

  (2)《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同时成书的《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作者施耐庵在书中描写和歌颂了北宋晚期宋江领导的山东梁山泊农民起义。

  (3)《西游记》:成书于明朝中期,是一部浪漫主义的长篇神话小说。作者吴承恩在书中成功的塑造了孙悟空这个神通广大、敢于造反的英雄形象,反映了人民蔑视封建统治,勇于斗争的精神。

  【提出问题】明清时期,古典小说为什么会共同出现反抗封建统治的时代特点呢?

  教师归纳: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末期,明清统治者为了维护没落的封建统治,进一步加强专制统治,压榨人民,这激起了人民对封建统治的痛恨与反抗;另一方面明清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而商品经济交换中最主要的原则就是平等、公平、等价买卖,这种经济思想慢慢转变成为一种大众共识,转变成为一种社会意识,这进一步激发了人民的反封建意识,因此在这一时期诞生了众多以反封建专制统治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4)明朝时期,戏剧表演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不少剧作家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最负盛名的是戏剧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牡丹亭》通过神奇的爱情故事,鞭挞了吃人的封建礼教。

  三、课堂小结

  请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并谈谈在本课学习中的感想、收获或讲

  一个自己熟悉的四大名著里面的小故事。

  【课后作业】

  完成对应课时练习。

  附:板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教案5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

  记住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的时代、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记住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时代、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理解自然条件对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农耕生活的影响。

  能力与方法:

  1.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原始农耕时代的器物(主要是陶器),培养理解当时人们生活状况的能力,发现当时人们的审美特点;

  2.通过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旧石器和新石器的比较,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比较方法。

  3.通过北京人与猿类、现代人的比较,以及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的比较,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并运用比较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中国对世界农业起源的贡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体验原始农耕劳动的甘苦及其创造的价值,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通过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适应、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典型史实,启发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点

  南方地区学校以河姆渡遗址为第一重点,半坡遗址次之。

  教学重点

  1.“新石器”的含义。

  2.河姆渡原始居民工具、房屋的特点及其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3.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所反映的社会情况。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学准备】

  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学生收集感兴趣的原始农耕文化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多法结合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原始人类起初靠采集和渔猎获取食物。随着适应、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的提高原始人类学会了种植庄稼、饲养牲畜、制作淘气、建造房屋,开始了原始农耕生活。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分布着许多原始农耕文化遗址。让我们走进具有代表性的遗址,体验一下原始农耕生活的甘与苦吧!

  学习新课:

  学生阅读课前导入框:大家回想一下,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他们是靠什么获得食物的?(采集、打猎、捕鱼)他们这种靠“采集”获得食物的方式有哪些不便?(受季节变化和天灾的影响;采集的食物量有限等条件的限制)。大家分析的有道理,原始人要改变这种这些,关键要解决什么问题?开始一种什么样的新生活?我国原始的农耕是怎样出现的?本节课将了解到这些内容。利用教材《重要原始农耕文化遗址分布图》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具体位置。

  一、河姆渡遗址

  提问: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什么时间的什么地点?生产工具怎样?他们种植什么作物?住什么样的房子?主要饲养何种家禽?手工业制造有哪些?学生阅读第一目,观察教材《重要原始农耕文化遗址分布图》,第8页《骨耜》《炭化稻谷》,然后回答。

  讨论: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进步?

  引导学生从生产工具、农作物种植、居住房屋、原始的饲养业和手工业等方面思考。河姆渡人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住干栏式的房子,过定居的生活,已会挖掘水井、饲养家禽、会制陶器,并能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的乐器。

  填表:自然条件对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影响。

  生存的自然环境特点生产生活突出特点

  气候温暖湿润

  雨量充沛原始农业:种植水稻

  原始畜牧业:饲养水牛等

  湖泊沼泽密布采集业:利用舟船,采集水生植物

  捕捞业:捕捞鱼蚌

  居住:建干栏式房屋

  其他:挖水井、制陶器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情况是这样的。那么,半坡原始居民生活情况如何呢?请大家仿照第一目学习第二目——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学生阅读第二子目后回答。

  二、半坡遗址

  提问: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什么时间的什么地点?生产工具怎样?他们种植什么作物?住什么样的房子?主要饲养何种家禽?手工业制造有哪些?学生阅读第二目后回答。

  填表:自然条件对半坡原始居民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生存的自然环境特点生产生活突出特点

  气候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炎热少雨原始农业:粟、麻、蔬菜

  原始畜牧业:猪狗牛羊鸡等

  采集业:植物种子果实

  加工业:把粟加工成小米,用麻纺织麻布,加工彩淘

  居住:建半地穴式房屋

  比较: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的房屋?而半坡原始居民却建造半地穴式的房屋?

  主要是地理环境的影响长江流域地势低洼,潮湿温热;而黄河流域干旱、风沙大,气候比较寒冷。所以,我们在改造大自然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

  想象:我国原始的农耕时代的居民有怎样的分工?

  引导学生结合现实想象。妇女:采集、纺织;男子:耕作、打猎、制陶;老人:做家务、看小孩。

  三、大汶口遗址

  请大家自学第三目——大汶口遗址。思考:大汶口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多少悬殊的现象?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了,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出现了贫富悬殊。

  小结:指导学生填表对今天所学知识进行归类:

  原始居民时间地区原始农耕情况原始饲养业原始手工业

  河姆渡

  原始居民

  半坡

  原始居民

  大汶口

  原始居民

七年级历史下教案6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繁盛”的历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等问题,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以“繁盛一时的隋朝”为主题专讲隋朝的历史。隋朝的特点是短暂而繁荣。“繁盛一时”四字高度概括了隋朝历史的特点,但由于课时的限制,本课实际上只讲了隋朝的“繁盛”;而“一时”,即二世而亡,只有留待下一课作为唐朝建立的背景去概述了。

  教学重点为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开凿大运河是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首先,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而大部分粮食要依靠江淮地区供应。依靠陆路运输,运量小,速度慢,费用大,无法满足需要。而我国主要河流大多为东西走向,开通南北运河,利用水力运输,已是势在必行。其次,隋灭陈后,需要加强对江南的控制。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不可否认,隋炀帝想坐龙舟游江南也是开凿运河的动机之一。而隋文帝统治二十余年使隋朝的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则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隋朝大运河,与长城一样是古代世界最雄伟的工程之一。大运河的开通,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的局面。

  本课的难点有二个:一是教材对隋初经济的繁荣写得比较概括,难以使学生感受和理解;二是对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导初一的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评价,有一定难度。

  二、教法建议

  1.教师可利用“导入框”中讲述的“隋炀帝赏琼花”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2.“隋朝的建立”可由教师讲述,但切勿补充过多史料。只要讲清当时北周的小皇帝年仅八岁,被封为隋国公的杨坚手握军政大权,又是小皇帝的外祖父,“隋代周”的发生就不难理解了。

  3.讲述“隋朝的统一”,教师可制作一幅揭贴式地图,展现“北周与陈对峙→隋与陈对峙→隋灭陈,南北重归统一”的演变,帮助学生形成应有的空间观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隋统一全国的重大意义:结束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七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4.讲述“隋初经济的繁荣”,可分为两个步骤,先展现“繁荣”的表现,再探究“繁荣”的'原因。

  封建王朝以农立国,“繁荣”的基础是农业。教师可用两张投影片作具体描述:隋初隋盛时结论

  人口三千多万人四千六百多万人人口激增

  垦田一千九百多万顷五千五百多万顷垦田扩大

  粮仓长安太仓洛阳含嘉仓;洛口仓粮仓丰实

  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贞观政要》

  后来,唐朝建国20年时,隋朝的库藏还没有用尽。隋朝仓库的丰足在我国历史上是少见的。

  再引导学生探究“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可从课文中找,也可互相议论,大体上可归纳出两点: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讲“繁荣景象”重在感受,讲“繁荣原因”重在理解,都不需让学生记忆。

  5.“大运河的开通”一目是全课重点,教师应精心设计教法,旨在调动学生去积极思考和探究。教师要善于设问置疑,引导学生从教科书中多渠道(导入框、课文、“动脑筋”、地图、“活动与探究”之二)获取信息,作为思考和探究的素材,组织系列式的议论或讨论,并与教师的讲解相结合。

  (1)提问:“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隋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引导学生看书、议论、作答,使学生对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参见重点分析)。这也为下面讨论“开通大运河的作用”做准备。

  (2)请一位学生朗读〔动脑筋〕“想想看,隋炀帝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引导学生找到“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这句话(这是本课书两目之间的内在联系),由“已知”引出“新知”(从新的情境和角度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

  (3)利用《隋朝大运河》地图(有条件的学校可用现代化手段做成课件)介绍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利用天然河流和旧有渠道(邗沟是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的人工运河),开凿大运河的概况。使学生认识它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4)利用导入框和〔活动与探究〕中提出的问题制成投影片,组织讨论。

  问题一: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

  问题二:大运河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

  打出讨论题后,先引导学生做好准备,寻找“论据”:①阅读理解教科书第4页的历史材料;②思考〔动脑筋〕2提出的问题;③阅读《开凿大运河想象图》,想想该图的含义;④听听〔活动与探究〕中两个小朋友的不同意见;⑤在“大运河的开通”一目的正文和阅读文字中找出评价大运河作用的话。

  讨论时先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议论,再选派小组代表发言和个人发言。教师在引导时可提示学生注意两点:一是提出看法要说明理由;一是看问题要全面,要看主流。

  6.最后,教师可利用本课课题“繁盛一时的隋朝”作全课小结,投影图示:

  繁盛一时的隋朝{“繁盛”{①国家统一

  ②经济繁荣

  ③大运河开通

  “一时”──二世而亡,共38年(581—618)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学会从课本中“以正文为纲,从多渠道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种信息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参加课堂讨论,鼓励独立思考和表达不同见解,逐步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异思维能力。

  3.指导学生阅读简短的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材料解析能力。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1.想想看,隋炀帝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思路: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2.古人评论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你能说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再想一想,水运粮食在中国古代为什么重要?

  这句话的意思是,国家水上运输粮食全靠大运河。

  中国古代在没有铁路、汽车等交通工具的条件下,陆路运输粮食只能利用车、马,靠人力、畜力进行,运量小,速度慢,费用大。而水运粮食比起陆运,运量大,速度快,费用小。

  练一练

  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运河?

  主要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活动与探究

  1.比一比:今天的运河和隋朝大运河有什么区别?

  思路:①今天的运河不经过洛阳;②今天运河北段已不通航,现正在逐步修通。

  2.思考与判断: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他们谁说的对?你怎么看?

  ①总的来说是好事,但只用一个“好”字或一个“坏”字来评论大运河的作用太简单化了。②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说的都有一定道理,但都不够全面。不过,说是“好事”的,还是看到了问题的主要方面。③大运河开通后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也有利于国家统一。但当时为开凿大运河,的确是过度役使了民力,给

七年级历史下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李春营建赵州桥,雕版印刷术和《金刚经》,僧一行测量子午线,《唐本草》,孙思邈和《千金方》。

  2.思想教育目标:

  (1)隋唐时期各族人民在前代文化基础上,注意吸收文化成果,共同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文化成就,不仅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值得我们自豪,由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感情。

  (2)隋唐文化中的每一项科技成果无一不是经过发明者无数次试验、钻研、认真学习前人成果取得的,我们要学习他们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

  3.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分析李春、僧一行、孙思邈的事迹,培养学生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2)结合《隋唐时期我国科技成就一览表》的设计和填写,培养学生列表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李春、孙思邈的成就,雕版印刷术。

  难点:唐朝时期的医学。

  三、教法:启发式谈话法,朗读或学生讲述故事。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清明,交通发达,民族融合,中国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教育制度先进,这些为我国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解隋唐科技方面的杰出成就。

  【讲授新课】

  一、高超的建筑水平

  赵州桥。请同学们联系小学语文课本上学过的一篇课文,指出图中桥的名称、设计者,什么时候建造的?是隋朝时期一个叫李春的工匠设计并主持建造的,原名叫安济桥,现在叫“赵州桥”。

  赵州桥,原名安济桥,位于今天河北赵县的洨河上,建于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6年)。全长52.82米,宽9.6米,桥上有3股道,中间走车马,两侧行人。桥的净跨度长达37.37米,是当时中外跨度最大的石拱桥。桥的跨度虽大,但拱高只有7.23米。桥面坡度平缓,有利于交通和运输。

  赵州桥的建筑有怎样的特点?1.大拱两端上方各有两个小拱,可以减轻桥身重量和桥基的压力;遇到洪水,小拱排水,增加了排水量,减弱激流对桥身的冲击,这种“敞肩式”的桥梁设计符合力学原理。结构科学,坚固耐用,防洪省料。2.桥跨度大,弧形平,既可以增大排水功能,又使桥面坡度平缓,便于车马往来,还可以节省工料。3.整个桥型,大小拱相配,轮廊清晰,线条柔和,在雄伟中显出秀逸、轻盈、匀称。历代诗人写了许多诗篇赞美赵州桥。

  “架石飞梁尽一虹,苍龙惊蛰背磨空”(宋代一诗人)

  “百尺高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雾”(明·祝万祉)

  赵州桥的两侧栏杆、栏板和柱子也装饰得十分华美。石栏板上雕刻的蛟龙,有的互相缠绕,有的回盘相望,有的张目怒视,有的做成二龙戏珠,有的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变幻多端,“若飞若动”。它是隋代石刻的精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赵州桥对我国各地桥梁的建造影响很大。在中外桥梁史上,赵州桥占有突出地位,赵州桥建成700多年后,欧洲才出现类似的石拱桥,如14世纪法国的赛雷桥,但在一百八十年前早已毁坏。赵州桥至今已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历经地震,任凭风吹雨打,仍屹立于洨河上。

  赵州桥,这座具有高度科学水平和艺术水准的工程技术,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为你自豪。

  2.长安城和含元殿

  唐都长安是在隋都大兴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它东西约九千七百多米,南北长约八千六百多米,是今天西安旧城面积的十倍。长安城规模庞大,“长安百万家”,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长安城市、坊分开,东西对称,城内街道、住宅规划得有如棋盘,全城街道整齐宽直,树木成行,两边有排水设施;这些都是我国城市建筑史上的新创造。

  它不仅在当时给日本、新罗等国都市营造以巨大影响,而且对以后我国的城市建设也有深远的影响,极大地发展和丰富了我国城市建筑的独特风格和优良传统。

  简要介绍唐大明宫含元殿:大明宫位于长安城东北的龙首原上,居高临下,唐太宗时开始修建。含元殿是大明宫的正殿,皇帝每年元旦、冬至举行大朝会,以及阅兵、献俘等主要仪式,都是在此殿举行,其性质相当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面积也基本相当。

  隋唐时期的建筑,规模宏大,气魄雄浑,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提问: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

  二、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1.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

  印刷术发明前,人们用手抄书,这既费时耗力,又易出错。到隋唐时人们发明了雕版印刷术,什么是雕版印刷术呢?“雕版印刷是把要印的书稿反刻在一块块木板上,让字面凸出,然后在字面上涂墨,覆上纸,轻轻一刷,字迹就印在纸上成为正字了。”这种印刷术是人们从印章和拓石中受到启发而发明的。印刷术是复制文字和图画的方法,我国很早就有了好几种复制文字和图画的方法,如印章和拓石,这就是印刷术的先驱。

  印刷术的发明,不是偶然的,它来源于生活的体验,来自于具体的实践,离不开人们的观察、思考、创新。因此,我们要时刻关注我们的.行动,做科技创新的有心人,去总结、探索、创造、革新,成为对人类社会有贡献的人物。

  2.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

  唐朝雕版印刷的原本,多已失散。现在所看到的《金刚经》,长约488厘米。卷首为佛像画,后为经文。画着释迦对弟子们说法的神话故事,四周环绕的天神也在静听,大家神色肃穆。画面精美,线条流畅,字体整齐,浑朴厚重,着墨均匀,刀法纯熟,是优美的版画艺术。这部《金刚经》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3.雕版印刷术的贡献

  隋唐时期,雕版印刷“熟练工匠,一天可印两千张”,对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此后,逐步传到国外,唐朝时期,朝鲜和日本来我国的留学生学到许多工艺技术,包括印刷技术。十二世纪,我国的雕版技术传到埃及,并西传到欧洲。雕版印刷术,是我国劳动人民对世界文化发展的伟大贡献。

  三、唐朝的医学成就

  1.贞观时,办分科医学校(早西方200年)

  2.《唐本草》(世界之最)

  唐高宗时期,由宫廷主持编写的一部药物学著作,它总结了1000多年来的药物学知识,图文并茂。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订的药典,早西方800多年。

  3.孙思邈(“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孙思邈医术高明,医德高尚(指导学生看教材小字内容得此结论)。用毕生精力研究医学,虚心学习前人经验,搜集民间药方,亲临深山老林采集药物,经过不断修改补充,写成《千金方》,即取“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之意。《千金方》记载了五千多个药方,淘汰了古代医书中一些不合理药方,吸取了民间同疾病作斗争的宝贵经验,是我国医学史的重大革新。孙思邈被人们尊称为药王。

  隋唐时期各族人民在前代文化基础上,共同创造出辉煌灿烂的科技成果,不仅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值得我们自豪。

【七年级历史下教案】相关文章:

七年级历史下教案06-08

七年级历史的教案08-03

语文七年级下教案01-21

七年级《寻找历史》教案08-23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01-10

七年级历史优秀教案01-24

七年级历史教案02-04

(精选)七年级历史优秀教案01-20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