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数学《面积》的教案设计

数学《面积》的教案设计

时间:2024-06-08 07:23:39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数学《面积》的教案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学《面积》的教案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数学《面积》的教案设计

数学《面积》的教案设计1

  教学内容:继续复习面积的计算,完成练习十九其余的题。

  教学要求: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已学过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进行面积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复习了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以及推导过程。这节课继续复习面积的`计算。

  二、基本题练习

  1、求下面各图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完成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三、综合练习

  我们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就可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做练习十九第13题

  提问:计算圆的面积需要什么数据。我们怎样来测量圆的半径。指导学生利用“两个端点都在圆上的线段中,直径最长”这个知识,先测量圆的直径,并算出半径。

  计算直角三形的面积要先测量什么数据。

  让学生在书上测量出所需要的数据。

  指名两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完成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2、做练习十九第14题。

  指导学生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来量,另一种是把不规则图形看成大小接近的规则图形。

  3、做练习十九第15题。

  让学生计算后组织交流并列成表。

  指导学生看表说出当长方形周长一定时,长和宽的差的变化与面积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四、课堂。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更加明确了哪些内容?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九第11、12题。

数学《面积》的教案设计2

  教学内容:92和93页练习十八

  教学目标:明确组合图形的意义;

  知道求组合图形的面积就是求几个图形面积的和(或差);

  能正确地进行组合图形面积计算,并能灵活思考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第一个图形是什么形?它的面积怎样计算?”学生口答,教师在长方形图的下面板书:S=ab

  “第二个图形呢?”

  ......

  学生分别口答后,教师在每个图的下面写出相应的计算面积的公式.

  教师:计算这些图形的面积我们已经学会了,可是在实际生活中,有些图形是由几个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

  二、认识组合图形

  1、让学生指出92页页的四幅图有哪些图形?

  2、引导学生把下面的图形,组合成多边形(展示台上拼)

  对学生的拼出的图形,有选择地出示其中的几个。(如下所示)

  分别说出这些图形是由哪几个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

  师:怎样计算这些组合图形的面积呢?(板题)

  二、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

  1.讨论计算上面拼成的组合图形的面积。(生板演其余每组完成一图)

  订正,讨论第一图的两种方法。

  5×5+5×6÷2[5+(5+6)]×5÷2

  =25+15=16×5÷2

  =40(平方厘米)=40(平方厘米)

  2.在实际生活中,有些图形也是由几个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的(出示例1题目及图)。

  图表示的是一间房子侧面墙的形状。

  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如果不分割能直接算出这个图形的面积吗?(引讨横虚线的作用)怎样计算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呢?(讨论方法后,再打开书计算,同时指名板演)

  5×5+5×2÷2

  还能用其他的划分方法求出它的面积吗?(分组讨论)

  汇报讨论结果。可能有下面情况。

  [5+(2+5)]×(5÷2)÷2×2

  小结:一个组合图形,可以用多种方法划分成几个已经学过的简单图形,再分别计算出这些图形的面积,求出组合图形的面积,但要注意分割图形时,应当考虑计算的方便,特别要有计算面积所必需的数据。(比如——图示,能容易找出所需的数据吗?)

  三、巩固初步

  1.做一做/书93页

  2.练习十八/第1题

  3.练习十八/第2题

  (1)由中队旗引入

  (2)算出它的面积。(单位:厘米)——可能有下面几种情况

  S总=S梯×2S总=S长—S三

  5.练习十八/第3、4题

  四、拓展练习

  练习十八8

  课后记:

数学《面积》的教案设计3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材小学数学第九册80页至81页“梯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出梯形面积,数学教案-梯形的面积。

  2、通过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唯物辩证观的启蒙教育,知道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变化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懂得用运动、联系的观点去观察、研究事物。

  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教学重点: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关键:通过操作实践,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探索梯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备用梯形硬纸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

  同学们会计算哪些图形的面积?

  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多媒体出示。

  2、引入:

  屏幕出现梯形,问:这是什么图形,图上告诉了什么?它的面积是多少?同学们还不会计算梯形的面积。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3、回忆旧知

  我们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是怎样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多媒体课件演示)

  我们在学习三角形面积时,又是怎样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课件演示)

  二、探索解决问题办法,并尝试转化

  1、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方案

  我们在学习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时,采用了割补的方法、拼摆的方法,把要研究的新图形转化为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再利用已学过的图形推导出新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梯形的面积》。现在我们又要计算梯形面积,怎么办呢?

  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把梯形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图形?

  2、学生尝试转化

  刚才同学提出了用割补的方法、用拼摆的方法。那么,怎样来割补呢?

  学生上台演示后,教师指出:由于梯形的不规划,刚才的同学没有转化成功,其实是可以用割补的方法来转化的,请大家看一看:多媒体演示割补转化。

  那么,用拼摆的方法呢,你准备怎样来拼?

  学生上台演示。

  3、学生操作、实施转化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拼摆梯形。

  请同学们告诉老师:你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拼的?多媒体课件演示。

  三、观察图形,推导公式:

  1、观察

  同学们把梯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我们观察一下: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原来的梯形有什么关系?

  它们的底、高和面积,大小怎样呢?小组讨论。

  学生总结汇报后多媒体课件演示。

  2、计算梯形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会算吗,这个梯形的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同桌讨论计算方法。算式是什么?

  算式中3加5的和求的是什么?乘以4得到什么?再除以2呢?为什么要除以2?

  计算面积,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3、推导梯形面积公式

  算式中的3、5、4分别表示梯形的什么,想一想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用字母表示梯形面积公式

  阅读教材,加深理解

  四、应用公式计算梯形面积

  1、基本练习:

  计算下面梯形面积

  2、教学例题

  出示例题并理解题意。

  计算面积,一人板演,全班齐练。

  3、判断题

  4、抢答题

  5、测量并计算

  五、总结课堂

数学《面积》的教案设计4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2.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培养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掌握“转化”的思想和方法,进一步明白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可以转化的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

  各小组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并导入:

  (1)出示一个三角形,提问:这是一个三角形,怎样求它的面积?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得到的?学生回答后,指名学生操作演示转化的方法。

  (2)出示梯形,让学生说出它的上底、下底和各是多少厘米。

  (3)教师导语:我们已学会了用转化的方法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那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梯形面积的计算。

  二、新课进行

  (一),推导公式

  ①启发学生思考:你能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办法,把梯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计算出它的.面积吗?

  ②学生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③指名学生操作演示。

  ④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操作:梯形(重叠)旋转平移平形四边形。

  (2)观察思考

  ①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

  a.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梯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b.每个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形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反馈交流,推导公式。

  ①学生回答上述问题。

  ②师生共同总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板书: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③字母表示公式。教师叙述:如果有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和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怎样用字母表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S=(a+b)h÷2”。

  (二)深化认识。

  (1)启发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①提问:想一想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得到的?

  ②学生回答,教师在展示台再现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2)引导操作。

  ①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我们用割补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能否仿照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把一个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呢?

  ②学生动手操作、探究、讨论,教师作适当指导。

  (3)信息反馈,扩展思路。

  说一说你是怎样割补的?教师展示各种割补方法。

  (三)公式应用。

  课件出示练习题请学生完成。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后相应练习题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能详细的说说梯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吗?

数学《面积》的教案设计5

  教学内容:教科书70—74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表像。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重迭、数格子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通过画一画、剪一剪、围一围、用一用、想一想,从实际生活中形成面积单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养成严谨治学的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理解面积的意义

  教学流程:

  一、激趣引入

  1、游戏引入: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两张纸,如果咱们要在这两张纸的面

  中进行涂色比赛,看谁先涂完,谁就是冠军。那你想选哪张纸?为什么?

  2、师小结:纸的面有大有小。

  二、探究新知

  (一)揭示面积的概念

  1、出示实物,引导观察

  (1)出示一本数学书和一个练习本,先用手摸一摸它们的封面,再比较一个它们的封面哪个大,哪个小。

  (2)组织学生汇报比较的结果。

  (3)你再摸一摸课桌的面和铅笔盒的面,它们的大小有什么不同吗?

  2、师小结:刚才通过我们的摸和看,我们知道了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我们就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师板书

  3、认识平面图形的大小:现在我们知道了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那我们以前还认识过一些封闭图形,比方说:“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出示课件)那这些图形有大小吗?(生汇报)

  4、师小结:对,封闭图形也有大小,封闭图形的大小,就叫做它们的面积。

  5、揭示面积的概念。

  物休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二)认识面积单位

  1、引导比较两个长方形的大小:刚才,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面积,现在,你们每人小组都有两张不同颜色的彩纸,这两张彩纸的面积谁大谁小呢?(生汇报)

  2、师:对于这两个长方形的大小,刚才大家有三种猜测,那么到底哪种猜测是正确的?你有办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吗?

  3、组织交流

  师:为什么要用同样大小的图形呢?不一样大的图形行吗?(生汇报)看来在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时,一定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进行测量。

  4、引导动手操作,实际测量

  下面请同学们用小正方形来摆一摆,这两张纸的面积到底谁大谁小?(生汇报)

  5、揭示面积单位:

  (1)的确,为了方便,人们就统一用正方形做为面积单位,(板书:正方形)

  可是,正方形有大有小,那究竟用边长是多长的正方形来做为面积单位呢?

  (2)生汇报,师板书:

  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米。

  (3)小结:同学们,这里的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就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面积单位。

  6、认识面积单位

  (1)下面,我们就先认识平方厘米,好吗?

  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找到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把你找到的1平方厘米都举起来看一看。

  (2)同学们,看一看,再想一想,在我们身边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3)认识平方分米:

  你们能不能从学具袋中找出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呢?找找吧,把你的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和同桌互相交换交换,看看,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1平方分米有多在呢?好,睁开眼睛,你们能用手来比划比划吗?

  (4)例举生活中面积接近1平方分米的实例。

  (5)认识平方米

  ①现在我们认识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那1平方米,也就是边长1米的正方形会有多大呢?同学们,你们想看看吗?(老师出示1平方米的纸)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米。

  ②找四名同学上台1平方米。

  ③例举我们的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是1平方米。

  7、揭示课题,并板书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面积,还认识了面积单位,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板书课题

  三、巩固练习

  1、数学书76页第1题

  2、数学书76页3—4题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生汇报)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的收获可真多,只要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仔细观察,勤于思考,你会发现更多的数学奥妙!

  板书设计

  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边长面积

  面积单位:正方形1厘米1平方厘米

  1分米1平方分米

  1米1平方米

数学《面积》的教案设计6

  教学目标:1、加深理解和掌握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意义,熟悉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会正确计算。

  2、继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渗透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3、继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应对能力。

  教学重点:1、周长、面积的意义;

  2、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操作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师)PPT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各一张。

  (生)长方形纸片两张(长15cm,宽10cm;长16cm,宽10cm)、圆规、尺子。

  教学程序:

  一、故事导入,板书课题。

  (故事略)

  二、分步梳理,引导建构。

  1、再现平面图形周长、面积的意义。

  (1)回忆、交流、汇报。

  (2)课件出示图形。

  要求指出各图形周长,摸摸各图形面积。

  (3)用红色描周长,黄色涂面积。(生操作后课件演示)

  2、练习十九第1题

  观察比较并说出想法。

  3、比一比:下图中甲部分面积()乙部分面积

  A、大于B、小于C等于

  4、平面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算出各图形周长。

  课件出示图形、数据。

  (2)说出其中哪些图形的周长可用公式计算(根据回答出示图形)。

  你会用字母公式表示吗?(填书上)

  口答。(在图形下方相应板书公式)

  (3)说说对于圆周率你了解多少?

  完成练一练第1题

  三、应用操作,提高发展。

  1、按要求操作、计算。

  (1)把长15,宽10的长方形变成一个最大正方形。

  这个正方形周长是多少?

  (2)在这个正方形里画一个最大圆。

  这个圆的周长是多少?

  (3)把这个圆分成两个半圆。

  每个半圆的`周长是多少?

  2、请你一试。

  (1)你能在长16,宽10的长方形里画一个最大半圆吗?

  生尝试操作后交流画法。(师适当引导)

  (2)若长是24,宽是10的长方形中,最大半圆又该如何画?

  (3)你从中有何发现?

  3、想一想。

  用一根长20的铁丝围成一个长和宽都是整厘米数的长方形,你有几种不同围法?

  若想让围成的图形尽可能大该怎么办?

  四、全课小结、延伸。

  联系课堂开始时故事中问题,为下节课复习图形面积铺垫准备。

数学《面积》的教案设计7

  教材分析: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利用方格纸或割补等方法,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为落实这一目标,这部分教材均是以探索活动的形式出现的,加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己得出结论。学生在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之前,已经亲身经历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当学生亲身经历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时,不仅可以借鉴前面“转化”的思想,而且为今后逐渐形成较强的探索能力打下较为扎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运用已有的知识、转化的数学思想,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并能正

  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归纳、交流、

  推理的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2、通过动手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爱学数学,乐学数学的情感。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动手操作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学情分析 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认识三角形面积必要性,在自主探究中体会有计划、有目的的选择适当的探究方法,锻炼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进一步感知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学会用数学语言与他人交流,体验数学公式建立的过程,发展观察对比的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及空间想象力。能正确地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教师准备课件与三角形教具

  学生准备同样大小的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三角形两个、钝角三角形两个

  设计说明:

  三角形面积是在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上学习的。我主要采用了提出问题――寻找思路――实验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课堂教学的。首先,我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红领巾的制作这一生

  活情境引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利用三角形与学生熟知的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发现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发展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 创设情境:

  师:老师遇到了一个问题,同学们愿意帮助老师解决吗? 生:愿意

  师:好,我们学校想在一年级新生中发展50名少先队员,需要做50条红领巾,要买多少布料呢?(电脑出示:闪动的红领巾)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知道什么呢?

  生:一条红领巾的大小

  师:也就是一条红领巾的什么?

  生:面积

  师: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

  生:三角形

  2、 导入课题:

  师:怎样才能算出三角形的面积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板书:三角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并能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探究活动中。】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复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及推导方法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吗? 生:S=ah

  师:回忆一下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学生口述)

  2、探索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1)第一次探索操作

  师:好,我们先来试试三角形能不能转化成我们已学会的计算面积的图形,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三角形,四人一小组,利用手中的学具进行操作。动手前,注意老师提出的这几个问题:

  你选择两个怎样的三角形拼图?能拼出什么图形?拼出的图形的`面积你会算吗?拼出的图形与原来的三角形有什么联系?(屏幕出示)好,开始。

  (学生小组合作操作,教师参与到小组中进行指导。)

  师:三角形能转化成我们已学会的计算面积的图形吗?

  生:能

  师:那你们是怎样转化的?哪个小组上来说说,他们汇报的时候,其他小组的同学要认真听,听听他们的结果与你们的有什么不同,如果有疑问可以向他们提出。

  生1、我们小组用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师:我这儿也有两个直角三角形,可是拼不成,你用的是两个什么样的三角形?(师演示)

  生1、我们用的是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

  师:你怎么知道是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生1、把两个三角形重合,就知道是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师:很好,老师把你们的直角三角形放大了,贴到黑板上。还有没有其他拼法?

  生2、我们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你们是怎么拼的?

  生2、把两个三角形重合,找到相等的边,再把两个三角形反方向对齐,就可以拼出平行四边形。

  师:三角形有几条边?

  生2、三条边。

  师:所以,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中任意两条对应相等的边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好,贴到黑板上。还有吗?

  生3、我们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生4、我们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还可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生5、我们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可拼成一个正方形。 师:好,同学们有这么多的拼法,都贴到黑板上。

  【设计意图: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动手操作,将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计算面积的图形上。在操作过程中,教师把自主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数学《面积》的教案设计8

  教学目标:

  1.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实践操作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2.经历尝试、失败、成功等过程,引导学生探究发现比较面积大小的策略和方法。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教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准备:

  学生每组准备例2的三幅图形,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并给学生提供剪刀、长方形纸条、透明方格纸和硬币等一些工具物品供学生选用。

  学生每人准备一支蓝彩笔,一支红彩笔。

  课件。

  教学过程:

  一、主动参与,探索新知,在概念对比中建构面积的意义

  1.规范摸的动作,初步明了大小的意义。

  2.再次摸,体会大小。

  3.总结板书,揭示面积的意义(板书课题:面积的意义)。

  4.拓展面的意义,巩固面积概念。

  5.自由列举,比比物体表面的面积。

  6.闭眼摸物体,辨析周长和面积。

  7.说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让学生判断是周长还是面积

  二、比较面积大小的策略研究

  1.由体到面,明确平面图形的面积。

  2.画平面图形,体会平面图形的面积。

  3.说一说校园平面图的建筑和各自面积的大小。

  4.比较几个省的`面积。

  5.小组研究面积大小的比较方法

  6.制造矛盾,让学生解决,促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7.练习数方格的方法

  三、及时总结,升华认识,形成经验

  通过今天的学习,当你碰到一些物体时,会注意观察它的什么?

  四、联想对比,拓展思维,形成空间观念

数学《面积》的教案设计9

  教学内容:P15例4、“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四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有关图形问题的学习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长方体模型、框架,长方体形状的纸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谈话:前两节课我们探索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知识。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与教材中例4和“试一试”同样大小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这几个面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可分为哪几组?正方体呢?

  二、探究新知

  1.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出示问题:如果告诉你这个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

  你能算出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吗?

  追问: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与这个长方体的各个面有什么关系?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在交流中明确:求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只要算出这个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

  (2)启发:请你借助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模型思考,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可以怎样计算这6个面的面积之和?

  (3)指名回答是怎样列式的,并相机板书如下算式:

  6×4×2+5×4×2+6×5×2;(6×4+5×4+6×5)×2

  (4)比较小结:这两种方法都反映了长方体的什么特征?你认为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时,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要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正确找出3组面中相关面的长和宽)

  (5)提出要求:用这两种方法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都是可以的。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

  2.探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谈话:根据长方体的特征我们解决了做长方体纸盒至少需要多少硬板纸的问题。如果纸盒是正方体的,你还会解决同样的问题吗?(出示‘‘试一试’’)

  (2)学生独立尝试解答。

  (3)组织交流反馈,提醒学生根据正方体的'特征进行思考。

  3.揭示表面积的含义。

  谈话:刚才我们在求做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至少各要用多少硬纸板的问题时,都算出了它们6个面的面积之和,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三、应用拓展

  1.做“练一练”。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列式和题中的直观图具体说明思考的过程。

  2.做练习四第1题。

  让学生看图填空,再要求同桌同学互相说说每个面的长和宽,并核对相应的面积计算是否正确。

  3.做练习四第2题。

  让学生独立依次完成题中的两个问题,适当提醒学生运用第(1)题的结果来解答第(2)题,并要求学生说说用这样的方法求表面积的根据。

  4.做练习四第5题。

  让学生根据表中列出的各组数据对每一个物体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作出判断,并说明判断的理由;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并将结果填人表中。最后引导学生比较求长方体的表面积与求正方体表面积的过程和方法,说说求长方体或正方体表面积时各要注意什么。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可以怎样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与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

  五、布置作业

  做练习四第3、4题。补充习题相关内容

  1.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出示问题:如果告诉你这个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

  你能算出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吗?

  追问: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与这个长方体的各个面有什么关系?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在交流中明确:求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只要算出这个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

  (2)启发:请你借助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模型思考,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可以怎样计算这6个面的面积之和?

  (3)指名回答是怎样列式的,并相机板书如下算式:

  6×4×2+5×4×2+6×5×2;(6×4+5×4+6×5)×2

  (4)比较小结:这两种方法都反映了长方体的什么特征?你认为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时,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要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正确找出3组面中相关面的长和宽)

  (5)提出要求:用这两种方法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都是可以的。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

  修改之处:

  书上的思考题作为机动,课堂上或自习课上要组织探讨:

  1、按第1题要求画出从三个面的角度看到图形形状。

  2、计算这个物体的表面积。

  3、想象添加后成为一个大正方体,计算表面积。与原物体表面积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4、拓展:一个棱长是10厘米的正方体的一角挖去一个棱长是3厘米的小正方体后表面积是多少?如在上面的正中间挖呢?你发现了什么?

数学《面积》的教案设计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类推的能力.

  3.培养探索、应用的意识.渗透变与不变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这些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这些单位间的进率又是多少呢?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板书课题)

  二、新授

  1.研究1平方分米与1平方厘米的关系.

  (1)指导学生自学例1.出示自学提纲:

  A.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

  B.边长是10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

  C.1平方分米与100平方厘米哪个大?为什么?

  (2)学生分组汇报.教师演示动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1”.

  因为1分米=10厘米,所以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也可看作边长是10厘米的正方形.

  1分米×1分米=1(平方分米)

  10厘米×10厘米=100(平方厘米)

  (3)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板书)

  2.推导1平方米与1平方分米的关系.

  (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猜想一下1平方米与1平方分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你的想法是否正确呢?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2)(演示动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2”)

  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米.而1米=10分米,所以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可以划分成100个边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形,即100个面积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所以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板书)

  (3)思考: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呢?

  3.小结: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1米=()分米1分米=()厘米

  1平方米=()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2.判断.

  (1)面积单位比长度单位大.()

  (2)4平方米=40平方分米()

  (3)50平方米和50米一样大()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相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五、课后作业

  1.3平方米=()平方分米5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15平方米=()平方分米26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2.一张写字台的台面长是13分米,宽是6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合多少平方厘米?

  3.一条人行道长20米,宽4米。面积是多少?合多少平方分米?用面积是25平方分米的水泥方砖铺地,需要这样的水泥砖多少块?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这一内容的关键是让学生切实理解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并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用进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课堂上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认真观察、参与获取新知识的全过程.这样学到的知识,记忆深刻,避免死记硬背。

数学《面积》的教案设计11

  第1课时:测定直线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测定直线是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知道测定直线的一些简单工具。

  2、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测定直线的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及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测定直线的方法。

  教具准备:

  测量工具若干套(标杆、卷尺、测绳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举例说明什么叫距离?

  2、常用的长度单位是什么?

  二、新授

  1、测量土地的'意义。

  结合本地建设实例,如:群星要建新校,要确定学校的面积有多大,都需要测量土地。所以我们这节课就学习“实际测量”。

  2、认识测量工具。

  (1)标杆:测定直线时使用的一种工具。

  (2)卷尺和测绳:测量距离时所使用的工具。

  把上述工具给学生看,介绍怎样看卷尺、测绳上的尺度。介绍使用方法,使用卷尺时在两点中要拉直。

  3、学习测量距离的方法。

  (2)量比较远的距离。

  学生先看第79页内容。

  教师用教具讲解,教学生使用标杆的方法,怎样测定两点之间的直线。

  问:为什么插在C点的插杆必须和B点标杆同时被A点标杆挡住,三点才在一条直线上?

  把所有的点连起来就得到一条直线。测定直线后,就可以就卷尺或测绳逐段量出A、B间的距离。

  三、实际测量练习。

  1、把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测量操场的长,另一组测量操场的宽。每组再分成两个小组。

  2、小组内各成员由小组长负责,明确分工,分配好测量工具,讨论好测量方法。

  3、测量后,记录有关数据。

  4、一个小组完成后,另一个小组接着测量,(已测量过的同学自由选择同学讨论测量方法和疑难问题。)

  5、完成后回教室,整理测量数据,计算所求问题。

  6、组织学生交流测量体会与结果。

  在实际测量的过程当中,教师要加强具体指导,让学生注意把标杆扶正,认真观察,使后面的标杆被前面的标杆挡住。

  四、小结

  要知道土地大小,就必须测量土地。本课要求大家认识测量工具,掌握测量方法,并对实际测量中的不正确方法,指出原因,提出注意点。

  五、作业。

  1、复习课本有关测量方法,要求理解和掌握。

  2、练一练第1~2题。

数学《面积》的教案设计12

  教学目标:

  1、在操作、观察、分析等活动中,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有关物体表面积的问题,发展空间观念。

  2、在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中,激发主动探索的欲望。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长方体和立方体的有关知识:

  ①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

  ②长方体和立方体的有关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③指着左边问:这些都是什么图形?

  ④你能从这个物体中,看到它的几个面?

  为什么?

  二、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要研究露在外面的物体的面。板书课题.

  三、教学新课.

  (一)出示第20页图中的实物,观察它们的特征.

  1、根据不同的摆放位置,我们能看到哪些面?试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研究一下。

  学生反馈:

  ①不同的摆放位置,可以看到不同数量的`面。

  ②同样的摆放方式,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物体的面也是不一样的。

  ③你们能出什么规律吗?

  学生归纳:

  2、探索多个物体组合放置时的变化情况:

  如左图,放置了几个同样的立方体?

  ①你能看到哪几个面?(要说出方法)

  ②小芳现在站的位置,又能看到哪几个面?(有什么规律?)

  如果站在另外的位置,她看到的物体的面相同吗?为什么?会有哪些变化?

  学生小组讨论,再统一汇总分析。

  露在外面的面的数量:

  从不同位置观看看到的形象:

  你能求出露在外面的面积之和吗?怎么求?

  3、试一试

  四、探索规律:

  1、学生将学具出示并操作,之后分步完成下列操作探索题。

  先让学生讨论,再一起反馈。教师着重指导学生说出理由。

  并要引导学生出规律。对困难学生,着重引导他们分析盖住

  的部分。

  2、

  右图的摆放位置,你能发现什么,请完成下表。有问题,可以小组讨论。

  规律。

  五、机动性的实践作业:

  六、学生质疑,讨论,并布置课后作业:伴你成长P18页。。

数学《面积》的教案设计13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圆形草坪的实际情景提出圆面积的概念,使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圆的面积就是它所占平面的大小”。其次教材直接提出问题:能不能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面积?由于让学生完全自主的探索如何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是有很大难度,但是教材给出了提示,让学生利用学具进行操作,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发现院的面积与拼成的长方形面积的关系,圆的周长,半径和长方形的长,宽的关系并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最后教材安排了例题,应用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已知直径,先求出半径,再求出面积。

  学情分析:

  1. 充分利用已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教学思想方法进行教学。如,教学圆的面积的含义时,可以先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图形面积的含义,并进行分析对比,使学生认识到它们的共同点都是指图形所占平面的大小。

  2. 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主探索,例如,教学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时,可以先让学生把教材后面所附的`圆形做成学具,在教师指导下,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自行决定等分成多少份,自由的分一分,剪一剪,拼一拼。最后把拼成的加以比较,使学生看到。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细,拼成的图形就会越近似于长方形。

  教学目标

  1.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经历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2.能正确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计算圆的面积,并能运用圆面积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估一估和探究圆面积公式的活动中,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初步感受极限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及应用公式计算

  教学难点:探究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数学《面积》的教案设计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知道1公顷有多大,1公顷与平方米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与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1公顷有多大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平方米与公顷之间的换算。

  教具准备

  标杆与绳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什么叫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2、什么是1平方米?什么是1平方分米?什么是1平方厘米?(边长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米;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3、1平方米=( )平方分米

  3平方米5平方分米=( )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5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二、学习新课。

  1、谈话引入:

  计算一般物体的面积有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今天我们要学习计算土地的面积单位———公顷。(板书课题:土地面积单位———公顷)

  2、公顷的认识。

  (1)教师谈话:计算土地的面积有平方米和公顷。1平方米有多大,大家都知道了,边长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米。那么1公顷有多大呢?咱们去实际测量一下。

  (2)实际测量。

  带领学生到操场,先量出边长1米的正方形土地,用标杆和绳子围起来,说明这么大的土地是1平方米。

  再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用标杆和绳子围起来,提问学生这块土地有多少平方米?让学生在这块土地四周看一看,这么大是100平方米。然后教师说明100个100平方米这么大的土地是1公顷,让学生闭眼想一想1公顷有多大。

  (3)公顷与平方米之间的关系。

  回到教室,教师提问,唤起学生的想象:

  ①刚才在操场第一次围出的正方形有多大?它们的边长是多少?

  ②第二次围出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面积有多大?(教师板书:100平方米)

  ③1公顷有几个这样的正方形土地?(100个)

  ④1公顷有多少平方米?你是怎样推想出来的?(100×100=10000)

  教师板书:1公顷=10000平方米。

  教师说明:教室的面积一般有50平方米,200个教室面积大约是1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那么2公顷等于多少平方米?

  30000平方米=( )公顷。

  (4)练一练。

  4公顷=( )平方米 50000平方米=( )公顷

  3、教学例题。

  (1)教师说明:丈量土地时,一般用米做长度单位来丈量,算出面积是多少平方米之后,再换算成公顷。

  (2)出示例题:一个长方形果园,长250米,宽120米,这个果园有多少公顷?

  提问:

  ①长方形面积怎样求?

  ②怎样由平方米换算成公顷?

  由学生列式计算。

  (3)练一练。

  一块边长是400米的正方形麦地,有多少公顷?

  全体学生在本上做,由一名学生在投影片上做。订正时,提问学生怎样想的?已知正方形边长,可以求出什么?怎样换算成公顷?

  三、巩固反馈。

  1、课内练习。

  (1)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面积约40公顷,约合( )平方米。

  (2)北京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占地面积720000平方米,合( )公顷。

  2、课后练习。

  (1)量学校操场的长和宽,计算它的面积,看够不够1公顷。

  (2)7公顷=()平方米 60000平方米=()公顷

  (3)一个飞机场新建一条跑道,长250米,宽80米。占地多少公顷?

  板书设计

  土地面积单位——公顷

  例。一个长方形果园,长250米,宽120米,这个果园有多少公顷?

  250×120=30000(平方米)

  30000平方米=3公顷

  答:这个果园有3公顷。

  土地面积单位有:平方米、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

  教案点评: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长方形、正方形的知识以及它们的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因此,新课前复习面积的概念、常用的面积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对1公顷有多大有个具体观念,这样才能进行正确的推算。因此,通过实际活动,实地观察、具体推算,帮助学生建立具体观念。实际观察分三步:先观察1平方米有多大;再观察100平方米有多大;再想象100个这样大的正方形土地就是1公顷。这样由小到大便于学生建立具体观念。

  回到教室后,通过提问,唤起学生对刚才在操场实际操作的想象,推算出1公顷=10000平方米。这样教室内外的结合,一方面可以加深实际观察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利用教室内学生思想容易集中,推算出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关系,容易记住。

  新课中通过例题说明公顷在实际中应用,计算出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后,再换算成公顷。

  在巩固练习中通过计算天安门广场和故宫的占地面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数学《面积》的教案设计15

  教学内容:人教版9册 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部分

  教学目的:

  1、通过让学生主动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经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探索过程,进一步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2、使学生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3、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阅读质疑。

  先请同学们自己阅读以下材料,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并把问题随手记录下来。

  1厘米

  学生阅读后首先回顾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地面积公式及推导过程。然后学生提出了质疑,主要问题有:

  (1)数方格怎么求三角形的面积?

  (2)不数方格怎么求三角形的面积?有没有一个通用公式?

  (3)能把三角形也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求面积吗?

  (4)转化成的这些图形跟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吗?

  (析:孔子曾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这里老师打破了学生等待老师提问的常规,要求学生把阅读材料作为学习主题,通过阅读提出问题,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

  二、点拨激思

  1。数方格的问题

  学生根据学习材料可以解答用数方格的方法求三角形的面积。

  老师接着问:有一个很大的三角形池塘,你来用数方格求它的面积。

  学生小声笑了起来。为什么笑?老师问到。学生说数方格太麻烦了,池塘也不好划分方格。

  嗯,看来数方格求面积是有一定局限性的,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的面积。

  (析: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由数方格方法的局限性这一认识的困惑与冲突,有效地引发了学生探究面积计算公式的生长点,使学生有了探究发现的空间。)

  2。转化的问题

  你想把三角形转化成什么图形?学生会转化成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行吗?这时学生会有两种答案,有的说行,有的说不行,为什么不行?老师追问,学生在讨论中达成共识:必须转化成学过的,可以计算面积的图形。

  师:三角形怎样才能转化成这些图形?请同学们利用手中学具,通过拼一拼,折一折,剪一剪,利用转化成这些图形来解决下面的几个问题。

  (析:这里把“新”问题转化成了“老”问题来解决,有效地把学法指导融入到了教学中,给学生创造了更广阔、更真实的自主空间,无疑有利于学生可持续性发展。)

  三、探索解疑

  学生操作,讨论,汇报。

  1。转化的图形

  学生的答案有很多种,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转化成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还有把一个三角形沿高剪下拼成了正方形、长方形,还有把一个三角形沿中位线对折,两边也折转化成了2层的长方形。

  2。 解决转化前后图形间的关系

  (1)大小的关系

  通过比较学生们发现,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的图形跟三角形关系是S = S÷2。一个三角形转化成的图形跟三角形关系是S =S

  (2)底和高的关系

  拼割前后各部分有什么关系?(指底和高)能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吗?

  生1: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转化成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高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三角形的底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高,它是由两个三角形拼成的,所以三角形的面积是底×高÷2

  师:思路真清晰,为什么÷2,谁还想说。

  (学生依次讲拼成的长方形,正方形这两种情况)

  (3)公式推导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好方法推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那谁能给大家说说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什么?

  生:底×高÷2

  师:如果我用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a表示三角形的底,h表示三角形的高,那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该怎么表示呢?

  生:S=a×h÷2

  (4)推导拓展

  师:我们再来看第二组,你能通过一个三角形的转化来推导它的面积公式吗?

  学生1:我是把一个等腰三角形对折,然后从中间剪开拼成了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底是三角形的底的一半,高是三角形的高,因为长方形的面积是长×宽,长方形的面积等于三角形的面积,所以三角形的面积是底×高÷2。

  学生2:我是把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上面对折下来,然后剪开,把它补在一边,拼成了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三角形的底,高是三角形高的一半,所以也能推出三角形的面积是底×高÷2。

  生3:我是把一个三角形沿着两边的重点对折,然后又把底边的重点这样对折,折成了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底是三角形底的一半,宽是三角形高的一半,再乘以2,也可以推出三角形的面积是底×高÷2

  师:这个方法怎样,谁来评价一下。学生评价,太棒了。

  生4:我还有一种办法。把一个长方形沿对角线折叠,因为长方形的面积是长×宽,长方形是两个三角形拼成的,所以,三角形的面积是底×高÷2

  (析:把探究的权利充分的交给学生,学生自由组合,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折、移、拼、剪,得到了不同的图形,虽然是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手段、不同的方法,但达到了同一目的,得到了正确的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更重要的是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了拓展,思维个性得到了发挥。)

  <三>归纳小结

  出示学习材料2,学生阅读后谈感想。体会祖国的古代科学家得了不起,20xx多年前就推导出了这个公式。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研究也推导出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说明同学们也很聪明,相信将来你们还会有更多更大的发现,到那时你们的名字也将载如史册,大家有信心吗?

  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三角形的面积,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回去继续反思整理,写出你们的反思报告。

  (析:课堂总结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会了什么,更要关注用什么方法学,学后有什么感想,要有意识的促进学生反思:我还有什么疑问?打算怎么办?,把课后反思纳入到学习的系统连续的过程中。)

  总析:本节课有以下两个特点

  1。 充分体现了“问题意识的培养”。

  老师用了一种新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即以“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当一个问题得到解决后,新的问题接着出现,学生始终处于“愤”和“悱”及对问题的探究中,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的兴奋点,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发展。

  2。重视研究问题的过程。

  这节课以思维训练代替了重复练习,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为重点,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转化,然后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归纳、抽象概括推导出公式,没有通过太多的练习却获得了超常规的解题能力。这个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和提高的过程。

【数学《面积》的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数学《土地面积计算之测定直线》教案设计08-26

数学教案-面积和面积单位08-16

数学 - 圆的面积(一)08-16

数学教案-面积08-16

数学圆的面积教案02-14

数学教案- 配玻璃——面积与面积单位08-16

数学教案-梯形的面积08-16

数学教案-环行面积08-16

数学教案-圆的面积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