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四年级数学教案>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时间:2024-05-28 09:01:46 四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精品)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精品)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通过教具演示和联系实际使学生在初步认识小数的基础上知道小数的产生,理解小数的意义,明确小数与分数的联系,小数的计数单位以及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明确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与分数的联系、小数的计数单位,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

  教学难点:

  小数的意义的探究过程与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教学小数的产生

  由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从而产生了小数。

  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小数是怎样产生的?小数的意义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2.构建一位小数的意义。

  把1米的木条平均分成10份,标上刻度,每份是1分米。

  师:能用分数表示吗?能用小数表示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米还可以用小数来表示就是0.1米。因为1/10米还不够1米,用米作单位不能写“1”,得不到一个整数,所以我们在整数部分写上“0”,后面加上一个点,点后面写上“1”,读作“零点一”,④教师小结:把1米平均分成1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表示十分之几米,可以用像0.1米、0.3米等这些一位小数来表示。(板书:一位小数、十分之几)

  3.构建两位小数的意义

  出示米尺教具这是把1米平均分成了100份,根据以上学习你能知道什么?学生以小组方式讨论,然后找同学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小结: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长是多少?这样的一份或者是几份表示百分之几米,可以用像0.01、0.13这种两位小数来表示。(两位小数、百分之几)

  4.构建三位小数的意义

  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长是多少?学生在尺上找出1毫米,而后出示(投影)1厘米的放大图引导学生从图中找出1毫米,并说明理由。启发学生明确:1毫米提问: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板书:三位小数)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小结: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者是几份表示千分之几米,可以用像0.001、0.183这种三位小数来表示。(三位小数、千分之几)

  5.抽象、概括小数的意义

  ①把1米看成一个整体,如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是多少的分数表示?引导学生答出可以用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这样的分数表示。

  这样的分数写成小数时,可以仿照整数的写法,写在整数个位的`右面,用圆点隔开。

  ③什么叫小数?引导学生讨论。

  ④师生共同概括: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小数,像这样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投影出示)。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得出:分母是10、100、1000……这样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这就是小数的意义。(课件演示)

  4、构建小数的单位

  整数也有计数单位,那么小数也不例外,也有计数单位,你们想知道小数的单位是什么吗?

  师小结:像0.3、0.5这样的一位小数我们都可以看成有许多个1/10组成的,那么我们就说1/10是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写成0.1。

  板书:计数单位十分之一0.1

  师:同样1/100是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就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百分之一0.01

  师:那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千分之一0.001)

  师:那四位小数的计数单位呢?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概况一下小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分别写作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0.001……。(课件演示)

  师:0.1、0.01、0.001是小数的计数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三、巩固练习(课件演示)

  四、总结(课件演示)

  五、作业。

  1、练习九第1、2、3、4题。学生独立完成。

  2、调查:生活中哪些事物的数量是用小数表示的?写出几个来。

  板书设计: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小数的产生)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小数的意义)

  一位小数(十分之几)两位小数(百分之几)三位小数(千分之几)……

  1分米1厘米1毫米……

  0.1米0.01米0.001米……

  1/10米1/100米1/1000米……

  0.6米0.13米0.183米……

  计数单位

  1/10 1/100 1/1000 ……

  0.1 0.01 0.001 ……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3、情感与态度: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视频: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有趣的小故事,请看大屏幕(播放成语故事《朝三暮四》)。

  师:老人心里暗自得意,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生:猴子一天得到的栗子的总量并没有改变。

  师:你能用算式来说明吗?

  生1:3+4=4+3

  生2:3+4=7 4+3=7

  师:3与4在加法运算里我们叫做(加数)、7叫做(和),在加法计算中还有很多奥秘,这个故事中就存在着一个加法运算定律,你们想知道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加法运算定律》,引出课题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探究加法交换律

  1、出示情境、提出问题

  (1)师:“五一”小长假好多人都外出旅游放松心情去了,当然李叔叔也不例外,看他是怎么去的?(出示幻灯片)

  生:骑自行车。

  师:你们看的真准,再仔细看看,你从图中还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学生汇报自己了解的信息。

  (3)根据你了解到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

  (4)我们来研究其中的一个问题: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在情境中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怎么算?请自己列式计算然后汇报。

  学生列式:40+56=96(千米)或56+40=96(千米)。

  师:同样的一个问题,我们列出了两道不同的算式,师:观察这你发现了什么?

  生:两个加数相同,但位置不同。

  师:观察两个等式右边的和,你发现了什么?

  生:两个等式的和相同。

  师:两个等式的和相同,那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符号将两个等式的左边连接起来?

  生:40+56=56+40 (屏示等式:40+56= 56+40)

  3.观察等式,发现个案特点:仔细看这个等式,你发现了什么?

  4、举例验证,并简要表示规律。

  师: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都有这样的规律呢?当我们对这个发现有疑问时,怎么办?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举例进行验证。

  生:汇报交流(汇报时,教师在黑板上写出学生举出的等式:)

  生:35+53=88 53+35=88所以35+53=53+35我认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位置,和都不变”这个猜想是对的。

  生:1000+1=1001 1+1000=1001 1000+1=1+1000我认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位置,和都不变”这个猜想是对的。

  生:我举得是关于0的例子,因为0+50和50+0和都是50所以0+50=50+0我也认为这个猜想是对的。

  师:你们的验证结果也是这样的么?

  生:是的。

  师:像这样的例子会有多少个呢?

  生:无数个。

  师: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我们不能一一记录下来,可以用……

  生:省略号表示。

  师:其实这个规律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加法运算定律(板书)中一个重要的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板书)请看(出示3)

  师:数学的魅力在于它的简洁和有效,刚才,我们用语言把加法交换律表达了出来,其实,我们还可以用一些更为简洁的方式来表达,比如用汉字、图形、字母等写成等式,也能表示这样的规律,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吗?

  生1:a+b=b+a

  生2:☆+○=○+☆

  师:同学们所写的公式都可以很好的表示加法交换律,我们比较常用的.是用a和b表示两个加数,加法交换律就可以写成a+b=b+a.在这里a和b可以是哪些数呢?

  生:可能是分数。

  生:可能是小数。

  生:可能是我们学过的所有数字。

  师:看来用字母来表示不仅简单明了而且概括性还很强呢!

  5.游戏巩固(对口令)。

  师:83+17= 生:等于17+83

  57+44 a+b 100+60 18+75 35+65 85+768

  (二)探索加法结合律

  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加法结合律。

  师:同学们,你们真是太了不起了,不仅帮李叔叔解决了问题,还探讨出了加法交换律并能在游戏中运用它。李叔叔听说你们这么厉害,想再请你们帮个忙,愿意吗?请看(出示6)李叔叔需要咱帮什么忙?在情境图中我们还能得到什么信息呢?根据你整理出来的信息,老师画了这个线段图来表示,第一段表示第一天骑了88千米,第二段表示第二天骑了104千米,第三段表示第三天骑了96千米。这总的呢就表示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有三部分,你打算先求什么?可以怎样列式解答,动手试一试。

  生: 88+104+96=288(千米)

  师:你这样列式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为了明确表示先算前两个数,咱可以给它俩添个小括号。

  师:还可以先求什么?(求第二天和第三天共骑了多少千米,再加上第一天骑的路程)现在算式怎么列?

  生: 88+(104+96)=288(千米),师:现在括号加在了什么位置?表示什么?(先算104加96),也就是……

  两道算式都能求出李叔叔三天骑的路程是288千米,两道算是结果相同我们就可以用等号把他们连成一个等式。(出示等号)

  2.比较异同点。(屏示: (88+104)+96= 88+(104+96))

  师:比较等号两边的算式,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三个加数不变,位置没变,运算顺序变了,结果不变。

  师:运算顺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第一道括号在前,表示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三个数相加。

  第二道括号在后,表示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

  师:那现在是不是隐隐约约发现了什么规律了呢?能说说吗?

  左边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三个数相加,右边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都怎么样?(不变)。

  3.猜测规律,举例验证。

  这个发现,会不会仅仅是一种巧合呢?如果换成其他的三个数相加,左右两边的得数还会相同吗?你能不能再举些例子来验证?同桌互相验证,全班汇报。

  像这样举出的例子,被同桌证实和不变的举手!有没有同学举出的例子左右两边和不相同的?这样的例子能举完吗?(省略号)

  5.归纳加法结合律。

  师:看来,我们的发现不是巧合,三个数相加一定有规律!

  师生共同小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师:这个规律又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另一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请看(出示7)

  加法结合律也可以用字母来表示,现在需要几个字母?(3个,a、b、c)

  你能用字母把加法结合律表示出来吗? (板书:(a+b)+c=a+(b+c))

  三、闯关游戏,巩固新知

  第一关 现学现用

  1.你能在横线上填出合适的数吗? 45+- =36+-

  (27+38)+62=27+(-+-)

  560+(140+70)=(560+-)+- 18+(32+-)=(18+-)+24

  第二关 火眼金睛

  2.请把得数相同的算式连起来,并说说你的依据。 (1)83+315 A、64+(73+37)

  (2)(87+42)+58 B、315+83 (3) (64+73)+37 C、87+(42+58)

  第三关 快速反应

  3.如果你认为屏幕上两个算式得数相同,你就起立证明自己的观点,看谁反应快!准备!

  130+(70+4)(130+70)+4 (84+68)+32 84+(68+23)

  (480+69)+425 480+(96+425)

  4、学以致用:

  今天我和爸爸一起去书店,看见儿童读物书架上的标价如下:科技书:128元/套文学书:143元/套连环画:72元/套

  爸爸看后很快说出了这些书的总价,我真羡慕爸爸,他是怎样算得又快又好呢?

  生:列式计算,交换143与72的位置,先算128与72的和,正好是200

  师:原来巧用运算律还能使一些计算更简便呢!这就是我们下一节课研究的内容!

  四、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谈谈你的收获。

  板书:

  加法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率 加法结合率

  3+4=4+3 (88+104)+96= 88+(104+96)

  ....... .......

  a+b=b+a (a+b)+c=a+(b+c)

  提出猜想-- 举例验证 --总结规律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合作交流,总结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新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先计算,后验算246+48= 347-39=

  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1、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起相加减。

  2、哪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哪位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再减。

  二、教授新课

  1、激情导入,提出问题。

  师:请看大屏幕: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队选手劳丽诗、李婷获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冠军的场景。课件展示决赛成绩表。

  师:你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学生交流后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些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相应的问题算式:

  (1)在第一轮比赛中,中国队领先多少分?

  53.4-49.8=

  (2)在第二轮比赛中,中国队领先多少分?

  58.2-49.2=

  (3)中国队两轮总成绩是多少分?

  53.4+58.2=

  (4)加拿大队两轮总成绩是多少分?

  49.8+49.2=

  (5)中国队两轮总成绩领先多少分?

  2、揭示课题。

  师:请仔细观察,这些加减法算式,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吗?(算式中都有小数)

  怎样计算小数的加减法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小数加法和减法)

  3、探究

  (一)小数减法(探究问题1)

  (1)、算一算

  师:中国队第一轮究竟领先多少分(53.4-49.8),你能算吗?请先试试。

  (2)、说一说

  师:你是怎么算的?把你的算法与同桌交流一下,比一比,是相同的吗?

  师: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3)、议一议。

  师:你们组有几种算法,哪种更合适?

  全班交流一下,怎样算既合理又简便?

  (围绕学生采用的算法进行比较。要求学生具体解释思考过程。)

  板书:

  53.4- 49.8=3.6

  (4)、小结算法

  用竖式计算小数减法时,要把两个小数的小数点对齐,然后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

  尝试练习:(解决问题2)

  58.2-49.2=

  (二)小数加法

  (1)、试做

  师:刚才一起探索了小数的减法,那么怎样计算小数的加法呢?请同学们独立解决问题(3)和(4)。

  (2)、交流

  师:把你的算法轻轻地告诉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遇到了什么困难?

  (3)、追问

  师: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呢?

  (4)、小结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

  53.4 49.80+ 58.2 + 49.20=111.6 99.00

  (三)解决问题

  师:中国队两轮总成绩领先多少分?怎么算呢?

  (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

  师:把你的算法介绍给全班,好吗?

  方法一:53.40+58.20=111.6分方法二:53.40-49.80=3.6分

  49.80+49.20=99分58.20-49.20=9分

  111.6-99=12.6分3.6+9=12.6分

  师:比较这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呢?

  你喜欢哪种方法?

  试着计算下面各题。12.4+24.36= 7.81-3.735=

  数位上没有数可以添“0”后再进行计算。

  (四)、小组尝试总结:小数加减法需要注意什么?

  汇报:小数加法:列竖式时要注意: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满十进一……结果中点上小数点。补充:计算的结果要化简。小数减法:数位对齐,从低位减起,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一当十再减……结果中点上小数点。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数位上没有数可以添“0”后再进行计算。

  小结: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注意:上面数据中并没有去掉0是为了统计分数的时候能够方便比较。

  生活中还有的时候也不需要把0去掉,谁能举例?(价签上)

  (五)验算

  计算5.64-1.78 6.07+4.89

  小数加减法计算很容易出错,你有什么办法检验计算的结果呢?

  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一样。加法可以交换加数的位置,或用和减去另一个加数来检验。减法可以用差加减数,或用被减数减差的方法。举例。

  三、巩固练习

  1、计算并验算2.98+0.56   12.53+4.67 7.2-6.45 5-0.41

  2、在日常生活中,其实我们一直在和小数打交道,我们生活还有哪些地方经常能够用到小数?(购物)

  3、小明是一个爱运动的孩子,星期天爸爸带小明到体育商场买东西。买了一双运动鞋38.5元,一根跳绳4.8元,他们一共花了多少元?爸爸付给售货员50元,应找回多少元?你会解决吗?列竖式算一下。

  四、作业设计:

  教科书P98页练习十六( 1 、2两题)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如果是你,你想提醒大家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呀?

  归纳: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都要把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分别相加、减,都要从低位算起。计算小数加减法时,都要把小数点对齐,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六、课后反思:

  《小数加减法》是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的加减法,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因此教学时选取贴近学生的现实素材,利用具体情境,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教材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由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面对“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些在传统教学中需要教师总结、归纳的学习重点,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也掌握了小数加减法计算时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要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通过教学,发现学生对计算方法掌握得很好,列竖式计算的正确率也很高。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的计算题,学生常常会受整数减法的影响,将末尾的数对齐。为此,通过举例子,引导学生讨论,发现:“凡是遇到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时,可以先在被减数的末尾补0,使被减数的小数位数与减数的小数位数一样多,再按照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这样一来对位就较容易。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列竖式后,正确率明显提高;对个别学生则提出强制的要求,必须记住这种方法。

  2.在口算整数加小数时,学生会将这个整数与小数的末尾对齐后加。如:8+1.2=2,0.46+4=0.5等。究其原因,学生在口算时不仔细看题,当作整数加法进行口算,要速度,不要质量。对此,就要加强口算训练,日积月累,长期训练,逐步提高正确率。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4

  买3块橡皮需要多少钱?

  优惠前:优惠后:

  1×3=3(元)0.3×3=

  表示3个1相加的和是多少?表示3个0.3相加的和是多少?

  答:买三块橡皮需要3元。方法一:连加0.3+0.3+0.3=0.9(元)

  0.3×3=0.9(元)

  方法二:转化0.3元=3角

  3×3=9角9角=0.9元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由两个实物组成的物体的过程。

  2.能够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由两个实物组成的物体所看到的图形。

  3.感受实物与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课前准备:教师、学生每组准备一个带把、提手、盖的暖壶,一个无把的杯子,画笔和图版。

  教学方案:

  教学环节设计意图教学预设

  一、创设情境

  师生谈话,交流春节期间有趣的、和教学有关的事情。

  二、观察实物

  1.让学生看书观察情境图,交流从图中看到了什么。让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了解图中的所有信息。

  2.启发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并想像四个小动物从不同方向回家分别会看到什么?给学生充分的表达不同意见的机会。教师进行启发性引导。

  3.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四幅图,提出“判断这四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说一说你是怎样判断的?”要求,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画实物

  1.教师谈话提出画图的要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情境图摆好暖瓶和杯子。然后,让学生画出自己看到的暖壶和杯子。给学生一定的画图时间。

  2.展示、欣赏学生画的作品。先请一人展示,然后让同位置的人展示、评价。

  四、辨认图形

  1.教师谈话引出课本上画暖壶和杯子的情境图,先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图中有谁。然后,提出大头蛙的问题,并要求说明判断的理由。

  2.教师提出“如果从上面看,会看到什么形状?”的问题,让学生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3.让学生观察桌上的实物,验证自己的想像。

  五、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先同桌讨论,再全班交流,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判断的理由。

  2.练一练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判断、填空,再交流。

  3、练一练第3题。分组进行,鼓励每个学生说出从前面和右面看到的图形,并试着画出这些图形。

  由学生春节期间感兴趣的事开始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然进入数学学习状态。

  观察、交流图中的情况,为下一步观察四个小动物从不同方向看到的事物做准备。

  让学生经历从不同角度观察并想像看到哪些物体的过程。体会观察角度不同,观察到的结果也不同,为下一步辨认图形作准备。

  使学生学会有根据地判断四个小动物从不同方位观察到的图形,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让学生经历从不同方位观察并画图展示两个实物组成的实物的过程,改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

  在交流、展示学生作品的过程中,使每个学生获得愉快的体验,了解学生观察实物的情况。

  在亲自画的基础上,进行看图辩认,并说明理由,考查学生能否把现实事物和图上事物联系起来,能否根据实物图判断不同角度的图形。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利用现实资源让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通过亲自的观察验证自己的想像,使学生获得积极的体验,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自信心。

  从实物到立体图形,考查学生是否能正确判断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图形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考查学生是否能正确判断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图形。

  由观察、交流到画图,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师:同学们,春节过的高兴吗?哪个同学愿意把春节期间有趣的、和数学有关的事情介绍给大家?

  找几个人发言,教师给予积极的评价。

  师:今天,是这个学期的第一节课,我们先一起看一幅有趣的图。打开课本第1页,观察上面的图,你看图上有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图上有4只小狗,它们的名字叫多多、毛毛、贝贝、哈利,它们正准备回家。

  ●有一座房子和一棵树。

  ●房子的正面有门、窗户、信箱。

  ●侧面的上面是一个圆形的窗户,房顶是尖的。

  ……

  如果有的情况学生没有说到,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并想像,四个小动物从不同方向回家分别会看到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毛毛看到的是房子的正面,有门、窗户、一个信箱,还能看到右边的树。

  ●贝贝从房子的右侧回家,会看到一棵树,树后面是房子的侧面。

  ●哈利从房子的后面回家,会看到房子后面和树。树在哈利的左面。

  ●多多从房子左边回家,会看到房子的侧面,树的上半部分。

  学生回答可能不完整,只要意思对就可以。如果有的说不出,教师可进行引导。如:哈利看到树的哪边?多多能不能看到树,能看到树的.哪一部分?为什么?

  师:(出示教材中的四幅图)请同学们看下面的四幅图,判断一下,这四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说一说你是怎么判断的?

  学生可能会说:

  ●第一幅图是贝贝看到的,它从房子的右边回家,只能看到大树和房子的右面,大树挡在房子的前面。

  ●第二幅图是哈利看到的,因为它从房子的后面回家,看不到房子的大门,并且大树在它的左边。

  ●第三幅图是毛毛看到的,因为它从房子的正面回家,看到的是房子的正面和右边的树。

  ●第四幅图是多多看到的,因为它从房子的左侧回家,看到的是房子的左侧面和树的上半部分。

  师:刚才,同学们观察了书上漂亮的图,现在我们来画一幅图。请同学们拿出老师为你们组准备的暖壶和杯子,照老师这样摆好。

  教师按照书上的情境图摆好暖瓶和杯子。学生可以在四个不同方向坐下。

  学生摆暖壶和杯子,教师巡视,观察学生摆放得是否正确,指导学生坐好位置。

  师:好!请每个同学画出你看到的暖壶和杯子。

  学生做画,教师巡视。

  师:谁来让大家欣赏一下你的作品?

  学生交流展示时,关注其他同位置的同学画的图。如:

  师:和××坐的位置一样的同学,把你的作品也展示一下,看谁画的最好。

  请学生评价谁画的好。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书中的几个同伴也在和我们一起做画。打开课本第2页,看看图中都有谁?

  生:有丫丫、亮亮和红红。

  师:判断一下,下面几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要说一说判断的理由。

  ●第一幅图是丫丫画的。因为她在桌子的左边,看不到杯子,只能看到暖壶和暖壶把手。

  ●第二幅图是亮亮画的。因为亮亮坐在桌子的前面,他看到暖壶的把手在左边,杯子在暖壶右边。

  ●第三幅图是红红画的。因为她坐在桌子的右边,所以她看到杯子在暖壶的前面。

  师:三幅图判断的很好,理由说的也很好。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从上面看,会看到什么形状?

  学生可能会说:

  ●两个圆形,一个大,一个小。

  ●会看到杯子的口和暖壶的盖,把手的上边。

  ●暖壶从上面看是环形,还能看到杯子的上面,提手的上面。……

  教师不评价学生的回答。

  师:现在,请同学们亲自观察一下,各组桌上的暖壶和杯子,看一看从上面会看到什么形状,和你想象的一样吗?

  学生观察,得出结论,再描述一下。

  师:同学们请看练一练第1题,自己读一读题,然后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判断的。

  交流时,关注学生是否能正确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判断的?

  学生可能会说:

  ●第一幅图是从右面看到的。因为从右面看到的是长方体的一个侧面长方形,而长方形又挡住了圆柱体的下面。

  ●第二幅图是从左面看到的。因为从左面看到的是圆柱体的侧面,圆柱体正好在长方体的中间,所以只能看到长方体的侧面长方形的两头。

  ●第三幅是从正面看到的,看到的是圆柱体的侧面和长方体的正面。

  ●第四幅图是从上面看到的,看到的是圆柱体的上面和长方体的上面。

  师:同学们请看第2题,自己独立判断,然后填空。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个别指导。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填的。

  师:请同学们看第3题,观察桌子上的茶叶筒和杯子,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从前面和右面会看到什么图形,并试着画出这些图形。

  交流时,关注学生能否正确画出所看到的图形。课上完不成,课下继续做。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计算、观察、交流、等数学活动,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率。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难点:

  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借助乘法意义理解乘法分配律,并能从形式上进行正确的表达。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1.回忆旧知,乘法交换律与乘法结合律。找学生说出定义及字母表达式。

  2.导入。

  师:同学们,春天来了商店里进来很多漂亮的新衣服。多媒体展示图片三件上衣两条裤子。

  师:三件上衣两条裤子,如果我们将一件上衣一条裤子作为一件套装,那么有多少种搭配方式呢?

  生:六种。

  3.讲授新知

  师:如果商店将每种搭配方式都售出了五十套,那么每种搭配方式能售出多少钱呢?同学们自己选择一种喜欢的'搭配方式计算。注意列综合算式。(巡视)

  师: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是怎样列式的呢?

  生:(90+120)×50板书(告诉学生读法50乘以90与120的和)

  师:那你能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列式吗?

  生:我先算出一套的价钱,然后再乘以50套等于售出的总价钱。

  师:那么针对这位同学的搭配方案,谁还有其他的列式方法吗?

  生:90×50+120×50板书

  师:其他搭配方案呢?

  生:(90+130)×50板书

  师:那针对这种方案有其他列式方法吗?

  生:90×50+130×50板书

  师:其他搭配方案呢?

  生:(80+120)×50板书

  师:那针对这种方案有其他列式方法吗?

  生:80×50+120×50板书

  师:其他方案呢?

  生:(80+130)×50板书

  师:那针对这种方案有其他列式方法吗?

  生:80×50+130×50板书

  师:还有其他方案吗?

  生:(100+120)×50板书

  师:那针对这种方案有其他列式方法吗?

  生:100×50+120×50板书

  师:那么还有最后一种方案了,谁能一下子找出来呢?

  生:(100+130)×50板书

  师:那么这种方式有什么其他列式方法呢?

  生:100×50+130×50板书

  师: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这六组,你们发现规律了吗?那你们能试着写出和上面一样规律的式子吗?(找学生黑板写)

  师:同学们我们举例子是写不完的,那你们能不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你发现的规律呢?

  生:(a+b)×c=a×c+b×c(板书)

  师:同学们你们已经会用字母表示发现的规律是什么样的,那你们能不能试着自己说一说你发现的规律是怎样的呢?现在小组讨论三分钟,会说的同学教小组内不会说的,开始。(巡视指导)

  师:那哪位学生能给老师说一说你发现的规律呢?

  生:两个数的和乘以第三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乘以第三个数再相加。(板书)

  师:那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个规律就是乘法分配律(板书)

  师:同学们,这个规律我们用举例子的方法和问题情境的方式证明了这个规律,那么哪个同学能给老师想到其他的方法来证明呢?现在小组讨论三分钟想一想还有什么办法?

  师:谁能告诉老师你想到的方法是怎样的呢?

  生:我发现90×50+120×50=(90+120)×50,等号左边是90个50加上120个50一共是210个50,等号右边就是210个50,左边210个50右边210个50,所以是相等的。

  师:正确,那么我们用了三种方法来证明。那同学们观察75×17+25×17=(25+75)×17有必要转化吗?

  生:有

  师:为什么?

  生:能凑整。

  师:那我们学习乘法分配律就是为了方便我们简便计算。老师考验考验你们是否真的掌握了乘法分配律。(出示习题:判断是否运用了乘法分配律,运用乘法分配律的计算题)

  4.小结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新知识,乘法分配律的定义及字母表达式。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2.让学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生活中较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难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书p108~109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具准备:未完成的统计图、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这是一幅‘98~XX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统计表’,你们能根据相关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吗?

  (师出示统计表)

  98~XX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统计表

  989900010203

  人数(万人)3468810

  二、动手制作条形统计图

  1.学生独立完成条形统计图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98~XX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统计表’内的数据,独立完成‘98~XX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条形统计图’。

  制作前先让学生说说每格表示几个单位然后再制作统计图。

  2.小组交流作品,复习回顾‘条形统计图’的相关信息“制作步骤、特点”

  a学生根据条形统计图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

  b学生小组评价优秀作品;

  c全班交流优秀作品。

  三、对比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1.师演示“98~XX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折线统计图”,学生观察。

  师:这个统计图是怎样完成的?

  师和生一起分析折线统计图,教师演示其中的一个数据的画法,让生知道是这张统计图是如何画的。

  师:你们对比这两个统计图,看看它们有什么异同?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2.小结:

  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相同点和不同点,把两种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板书出来。

  3.认识折线统计图,发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师:你能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哪些信息?有什么感想?

  引导学生观察参加科技发展人数的变化情况,并谈自己的感想,培养学生关心周围事物的兴趣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四、巩固练习

  1.完成书中p109的问题解答;

  2.完成书中p112练习十九第一小题的问题解答;

  五、小结评价。

  六、作业:作业本p48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书p110~11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应用;

  2.使学生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制成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具准备:未完成的统计图、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陈东的妈妈记录了陈东0~10的身高,如下表

  (师出示p110例2的统计表)

  引导学生看到统计表想提什么问题,激发学生绘制折线统计图的兴趣。

  二、动手制作折线统计图

  1.学生独立完成折线统计图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陈东0~10的身高统计表’内的数据,独立完成‘陈东0~10的身高统计表折线统计图’。

  教师先演示其中一个数据的画法,然后再让学生动手画。

  分为两个层次动手实践:第一层次为学生练习2分钟,教师将巡视发现的`问题组织学生分析,再推进第二个层次的练习。

  师指导个别学生。

  2.小组交流作品,欣赏折线统计图

  a学生根据折线统计图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

  解决以下问题:陈东几岁到几岁长得最快?(师小结:折线中线段最长的那条就是长得最快的那段时间,也可以通过计算所有差值得出结果。)长了多少厘米?是怎么发现的?

  陈东115厘米时几岁?

  5岁半时陈东身高大约多少?

  师引导学生从前几年身高的增长情况来猜测陈东5岁半时的身高。

  b学生小组评价优秀作品;

  c全班交流优秀作品。

  3.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合理推测:陈东身高的发展趋势。

  三、巩固练习

  完成书中p111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师组织学生进行评析、交流。

  五、作业:完成书中p113练习十九第3小题

  作业本p49-50

  第三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p112-p113

  教学目标: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使学生能熟练制成折线统计图,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科学预测,根据已有折线图发现信息。

  教学过程:

  一、练习

  1.完成书中p112的第1小题

  学生先观察气温变化,交流气温变化规律

  估计我们现在气温应该在几度左右?

  回答书中三个问题

  师组织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统计图,然后再回答。让学生仔细观察,明确横、纵轴数据表示的含义。

  2.完成书中p112的第2小题:根据已有统计表,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师组织学生进行评析、交流。并回答后面的两个问题。

  3.完成书中p113练习十九第3小题的问题解答;同时能从统计中发现问题,并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再次认识统计的作用。

  二、作业:课堂作业本p51

  第四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书p114~116

  教学目标: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使学生能熟练制成折线统计图,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科学预测。

  教学过程:

  一、练习

  1.完成书中p114的第4小题:

  a学生先观察体温变化,交流对人体温的了解信息;

  b对照正常值发现信息

  c回答书中的5个问题

  师组织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统计图,然后再回答。让学生仔细观察,明确横轴数据表示的含义。

  2.完成书中p115的第6小题:学生独立完成,师组织学生进行评析、交流,结合环保教育,提高学生的价值发现。

  3.完成书中p116练习十九第9小题的问题解答;

  让学生根据张浩家这几年旅游消费情况的统计表,独立完成折线统计图,同时能从统计中发现问题,并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再次认识统计的作用。

  二、实践活动

  结合书中第7.8题的练习,开展实践活动。

  课前参与:1.学生提前根据书中第7.8题的练习的要求,开展调查活动;2.应用书后的练习纸,进行绘制折线统计图。

  课中交流:学生分成学习小组交流作品

  课后延伸:组织学生从统计图中预测信息,提出科学建议,布置在学校走廊上。

  三、作业:完成书中p115的第5小题:

  数学广角(-)

  教学内容:四年级下册第117~118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二十第1~3题。

  教学目标:1.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间隔的含义

  1、请同学们伸出右手,张开,数一数,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格?在数学上,我们把空格叫做间隔,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4个间隔是在几个手指之间?

  2.其实,这样的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谁能举几个这样的例子

  3、看图:在画面上我们看到春天桃红柳绿,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你们知道吗?3月12日是什么日子,这一天全国上下到处都在植树,为保护环境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出示图:这里从头到尾栽了几棵树,数一数,它们之间又有几个间隔呢?你发现了什么?谁来说一说?同时板书。

  4、那你能像这样用一个图表示出来吗?请你们选择一种动手画一画吧!

  5、汇报:画了8棵树,他们之间有7个间隔数,9棵树之间有8个间隔。……

  6、你发现植树棵树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呢?(自己先想想,再把你的想法和伙伴们互相交流一下)。

  反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评价:哦,这是你的发现……你还能用一个算式来概括。

  边板书边说:同学们都发现了从头到尾栽一排树时,植树棵树比间隔数多1,(指表格),也可以写成两端要栽时,植树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植树棵树-1。

  7、小结:同学们不仅会观察,而且还能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真不错,那就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数学广角,运用这些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

  二、新授:

  1、出示例1,同学们自由地小声地把题目读一读。

  1).从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说一说)2).题目中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3).题目中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的吗?(两端要栽)4).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你能自己想办法找到问题的答案吗?有困难的同学还可以借助线段图画一画。

  2.交流反馈

  (1)请你们两人把你们的方法写到黑板上展示给大家看看,好吗?

  (2)学生分别说想法。

  (3)听了他们说的,你们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3、刚才,这两位同学画线段图和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列算式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都是很善于动脑筋的。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基本练习:

  1)学校新校区即将建成,在一条林荫道上要植树,已知这条路长120米,每隔4米种一棵树,(两端都种)一共需要几棵树苗?2)在另一条路旁种了50棵树,树的种法不变,请问这条路长多少米?

  2小结:咱们班的同学们不仅会解答,而且还能比较它们的不同,的确这两道题都运用了今天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这两道题虽然问题不同,但它们的关键都是要先找到间隔数,正因为它们问题不同,所以解题思路也不同,以后大家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可要注意审题哟!

  3.变式练习:课本练习二十中的1、2、3题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与间隔有关的数学问题,在数学上我们统称为植树问题,(板书)那植树问题只在植树当中才有吗?学生说一说,植树只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像......等现象中都含有植树问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植树问题仅仅是两端都栽时的情况。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学到两端不栽,一端栽,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8

  教材分析

  本课要学生用三角形拼出四边形或其它图形。孩子们以前的学习中知道一个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都可以剪成两个三角形。

  教学目标

  1.再认三角形、四边形的特征,知道三角形如何转化成四边形。

  2.通过拼组,发现图形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转化。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感受图形的美,体会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通过拼组,再认三角形、四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知道怎样的三角形可以拼出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

  预设过程

  一、明确任务

  导:很多事物之间是可以转化的。比如三角形可以变四边形,四边形可以变三角形。你们有没有办法将三角形通过一定的方法把它变四边形?这节课我就与大家一起玩一玩图形的拼组。(板)

  二、拼组图形活动

  学具(各种形状的三角形)

  两个相同的钝角三角形

  两个相同的锐角三角形

  两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

  两个相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拼组成的图形

  拼组后图形的特征

  我的发现

  1、请学生取出学具袋的三角形,看谁先拼出四边形。

  2、用指定的三角形拼四边形,看看拼出的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反馈1:几个什么样的三角形可拼组出平行四边形?为什么要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才能拼一个平行四边形?

  反馈2:你发现两个什么样的三角形能拼成长方形?正方形是用什么的三角形拼的?

  3、用指定的三角形拼梯形。

  反馈:要用几个相同的三角形?是怎样拼的?

  三、应用知识

  1、完成P93-7,并用实验证明。

  2、小组合作用三角形创造出美丽造型图案。

  四、

  今天,你用什么收获?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 利用三角尺的直角画出直角,折出相交成直角的折痕建立垂直的表象。

  2、 能用数学语言、符号表示两条线段、直线互相垂直。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实际操作中认识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难点:使学生理解互相垂直是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的一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垂直的关系

  教学准备: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

  一 、 学习垂直与互相垂直

  1、师:直角(出示图)的这两条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知识(出示课题:垂直和互相垂直)(请大家看书51页想一想,注意看到熊猫说的话为止)

  师:你知道直角的两条边有什么关系呢?

  师小结:你们说得很好,当红线、蓝线是一个直角的两边时,蓝线会垂直于红线,红线也会垂直于蓝线,所以红、蓝两线互相垂直。

  2、问:为什么红、蓝两线要用互相垂直,少了“互相”行吗?(质疑)

  小结:不行。因为这是相互的,缺一不可。不能说一条线垂直。

  3、老师想考考你们,谁能说出这两条线的.关系?(出示:黄绿线的直角)

  用自己画的或折的直角来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反馈说)

  那老师画的这两条线互相垂直吗?(出示不垂直的图)为什么?

  4(1)让我们继续看图,如果把红、蓝两线延长,就成了什么线?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吗?(把刚才我们画过的直角的边延长来验证一下)

  (2)你怎么知道这两条直线还互相垂直呢?(用尺验证)

  师:你说得很好,再让我们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看书51页)

  通过看书,你看懂了什么?(每人说一条,仔细听,说过的不能说了)

  小朋友说的都很好,师总结并出示概念。

  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的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二、练习

  1、下面三副图中的直线互相垂直吗,说说理由?

  (2)如果互相垂直,请你说出谁是谁的垂线,垂足是什么?

  2、请在你们收集的含有直角东西上面,指指哪两条边互相垂直的?

  3、 想一想、做一做

  1)、书52页第一题(填空)

  2、)在地图上标上字母,填空(口答)

  如:和GJ垂直的线段有( )。

  我们可以说:( )垂直于( ),( )垂直于( ),( )和( )互相垂直。记作:( )或( )。我们还可以说:( )是( )垂线,( )是( )垂线,垂足为( )。

  4、书52页第4题,下面图形中哪些是直角?在图形上用直角记号标出。哪些线段是互相垂直的?用垂直符号表示。

  三、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10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页的例6,相应的“数学趣味题”和练习二中的习题P5-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把分散学习的有关0的运算这部分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整理概括知识的能力。

  2、能充分理解0不能作除数及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的道理,并能举例分辨。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懂得把知识系统化。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能把分散学习的有关0的运算这部分知识系统化,使学生有计算的正确率和整理概括知识的能力

  2.难点:理解0不能作除数及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限时5分钟脱式计算(课件上)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认识0这个数吧,别看它表示一个东西也没有,它的作用可大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0有关的知识。

  1、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一下有关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1)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回忆、整理和概括有关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教学时,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完成,大家在组内畅所欲言,并派一人记录,然后在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内容,有针对性分加、减、乘、除法板书出实例,再引导学生分类概括出结语。学生总结出的话可能没有书上那样精练,但只要意思相似,教师都应鼓励,并让学生看看书上的小朋友是怎样说的。如果学生以结语的形式表达有关0的运算,可让他再举例说明。

  (2)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是个难点,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举例来说明,比如让学生举出除数是0的除法的例子,5÷0=□ 0÷0=□,问:如果用0作除数结果会怎样?引导学生分两种情况分析:①5÷0=□表示一个非零的数除以0,从除法的意义上说是什么意思,商是多少,引导学生说出积是5,一个因数是0,求另一个因数,要想0和几相乘得5呢?因为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所以5÷0不可能得到商。②0÷0,从除法意义上说是什么意思,商是多少,引导学生说出积是0,一个因数是0,求另一个因数,要想0和几相乘得0,然后问:能找到这样的数吗?能,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时指出0÷0得不到一个确定的商,所以不研究,最后得出0不能作除数的结论。

  (3)全班一起完成例6后面一个数学游戏,明确题意后分小组活动,把和为340的算式记下来,便于交流和评价。

  三、巩固练习(完成练习二的第5、6、7、8、9、11题的课堂练习。

  (1)、 第6、7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在课堂练习本上。教师及时全班批改,把集中的错误那出来集体订正解决。

  (2)、第5、8、9、11题,在课堂上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集体订正完成。

  (3)、 第12、13题,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从中感悟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第12题,有两问且不互相联系,避免一问结果是解决二问的条件的干扰,教育学生审题的重要性。第13题,是“倍”的含义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着重弄清有关“倍”的不同应用,加深对“倍”的含义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质疑问难。

  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或者有疑惑的地方?提问质疑。

  五、课后反思:

  学生在一年级时就认识了0,并会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本节课要让学生将有关0的运算知识系统化,了解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我首先让学生回忆自己了解的一些有关0的运算,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举例,再结合学生的概括整理出要板书的内容,如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必须举出例子来进行验证。教材中特别强调0不能作除数,那么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呢?这个问题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使教学突破这个难点,我结合教材提出问题“如果用0作除数,结果会怎样?”接着出示5÷0=□,0÷0=□两个算式,让学生通过分析说明观点,如有学生发现0÷0的商无论等于什么数,商和除数0的积都等于0,0÷0的结果有无数个。学生能自己从验证过程中得出0不能作除数的结论。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让每位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经历给三角形分类的过程,认识并识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了解各种类型三角形的特点;

  2.通过观察、比较、归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充分地、主动地进行思考、归纳和相互讨论,激发其更加积极主动学习的精神和探索的勇气;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关键:

  学会根据事物的某一特征对其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三角形卡片若干张;

  在上课前的几分钟内,带领学生对屋子里的人进行分类,学生们想到按性别分、按发型分、按年龄分、按视力分、按身份分等多种不同的分类标准,既活跃了现场气氛,也为教学三角形的分类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一、复习导入

  复习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二、探究新知

  (一)出示主题图

  1.导入

  2.研究分类标准

  (二)三角形的分类

  1.三角形的分类

  2.学生汇报

  ①将研究的分类结果展示到黑板上;

  ②学生汇报如何根据角的特征将三角形分类。

  3.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①学习定义

  什么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呢?请你练习说一说。

  ②做一做

  依次出示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锐角三角形、一个钝角三角形,请学生判断是什么三角形。

  ③认识三种三角形的特点

  a. 三种三角形角的特点

  ④做一做

  请同学们拿出题卡,完成第一题(根据角的特征对三角形分类)。

  ⑤小结,板书韦恩图。

  4.学生汇报

  5.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①认识等腰三角形

  ②学习各部分名称

  ③做一做

  出示等腰直角三角板、红领巾、底角为75度的`等腰三角形和底角为60度的等腰三角形,让学生逐一判断是否是等腰三角形。

  ④认识等边三角形,了解它的特点

  谁能完整地说说等边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⑤做一做

  三、看书质疑

  四、反馈练习,巩固提高

  (一)填空

  1.( )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 )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 )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2.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 )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 )三角形。

  (二)判断下面说法正确吗

  1.一个三角形里有一个锐角,必定是锐角三角形。( )

  2.所有的等腰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 )

  3.一个三角形里至少有两个锐角。( )

  4.等腰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边三角形。( )

  (三)信封游戏

  猜猜看,信封里藏的是什么三角形?

  (四)折纸游戏

  你能用长方形纸折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吗?

  五、全课总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使学生了解小数的产生。

  2.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3.掌握小数的计算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二)能力方面

  1.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观察力。

  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和抽象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抽象小数的意义。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片、直尺。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小数是怎样产生的?小数的意义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板书: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二、出示预习提纲

  填空(投影出示)

  (1)0.1是( )分之一。 0.7里有( )个0.1。

  (2)10个0.1是( )。 10个0.01是( )。

  (3)写成小数是( )。写成小数是( )。

  (4)1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三、展示汇报交流

  1.教学小数的产生

  (1)引导学生动手量课桌的宽度,发现了什么?

  (2)请同学们口答下面的题:(用整数表示结果)

  1000÷10= 100÷10= 10÷10= 1÷10=

  (3)总结:在测量和计算时,往往得不到整数的结果,这时也常用小数表示。由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从而产生了小数。

  2.教学小数的意义

  (1)填写

  ①投影出示:在图中填出分数和小数。

  学生填完结果并订正

  ②启发学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3份呢?

  ③引导学生口述:1分米是10分之1米,还可写成0.1米?(板书:

  ④总结: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板书:一位小数)

  (2)出示米尺教具

  这是把1米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根据以上学习你能知道什么?学生以小组方式讨论,然后找同学回答,教师板书:

  (3)问: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长是多少?

  学生在尺上找出1毫米,而后出示(投影)1厘米的放大图

  引导学生从图中找出1毫米,并说明理由。启发学生明确:1毫米

  提问: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板书:三位小数)

  (4)抽象、概括小数的意义

  ①把1米看成一个整体,如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是多少的分数表示?引导学生答出可以用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这样的分数表示。

  这样的分数写成小数时,可以仿照整数的写法,写在整数个位的右面,用圆点隔开。

  ③什么叫小数?引导学生讨论。

  ④师生共同概括: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小数,像这样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投影出示)。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⑤完成“做一做”。

  (5)教学小数的计数单位。

  ①学习阅读教科书,学习小数的计算单位。

  ②出示0.457,每个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几个几分之一?

  四、反馈检测

  1.判断:

  (1)0.40里面有4个0.01( )

  (2)35克=0.35千克( )

  2.把小数改写成分数

  0.9 0.09 0.0359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在教学小数的产生时,加了一个自学环节,使学生通过自学知道:当计算得不到整数时,也要用小数表示.学生对小数的计数单位理解不是很好,在课堂上应引导学生回忆并举整数的计数单位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

  第二课时小数的读写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52~53页小数的读写法,完成做一做题目和练习九的第6~7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会读、写小数,并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使学生会读、写小数。

  教具准备:幻灯、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出示预习提纲

  1、0.2是( )位小数,表示( )分之( );

  0.15是( )位小数,表示( )分之( );

  0.008是( )位小数,表示( )分之( )。

  2、0.4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0.07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0.138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二、展示汇报交流

  1、教学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小数,谁能举出一些小数的例子?

  (0.2 0.05 0.005 0.01……)

  这些小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小数点左边的.数都是0)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其他的小数吗?谁能举出一些例子?

  (1.5 40.6 3.134 6.8……)

  这些小数的小数点的左边还是0吗?

  观察一下:小数可以分为几部分?

  是不是所有的小数都比1小?

  谁还记得整数的数位顺序?每个数位的计数单位是什么?相邻的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边回答边在黑板上板书整数数位顺序表。

  接着提问:0.2表示什么?(表示两个十分之一)十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0.05表示什么?(表示百分之五,有五个百分之一)百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0.006表示千分之六,有六个千分之一,千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

  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等都是小数的计数单位。这些小数的计数单位那个最大?

  多少个十分之一是整数1?

  多少个百分之一是十分之一?

  多少个千分之一是百分之一?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小数的含义。

  2.学生认识单名数和复名数,在明确各种计量单位和单位间进率的基础上,会进行简单的名数改写。

  3.通过收集生活中的小数,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单名数与复名数改写的方法,熟练的进行单名数与复名数改写。

  教学难点:

  熟练的进行时间单位单名数与复名数的改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引入:

  1千米=( )米 1千克=( )克

  1米=( )厘米 1吨=( )千克

  1时=( )分 1分= ( )秒

  1平方米= ( )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在课前大家都收集了一些资料,把你收集到的生活中的小数说给小组同学听。

  找一组同学汇报他们收集的数据。

  二、新课学习

  1.名数

  老师也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小数,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

  糖果的质量是0.5千克,小明的`身高是1.35米,小红体操得分是9.25分,小丽的体温是38.5度。

  这些小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你能说说自己收集的小数的含义吗?

  在计量长度、面积、重量、时间时,得到的数都带有单位名称,如1米30厘米,125厘米,32千克,30.4千克等.通常把量得的数和单位名称合起来叫做名数。

  观察同学们说出的这些名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测量的结果,有数有单位;

  不同点:有的名数只带有一个单位名称,有的名数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位名称。

  带有一个单位名称的名数,叫做单名数;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名称的叫做复名数。

  大家能举出一些单名数和复名数的例子吗?

  3分钟、7千米、6时15分、78平方米、4吨50千克、5米6分米、20平方厘米、9年、5千米60米。

  2.例1

  (1)80厘米= 米

  引导学生观察:从这道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

  低级单位的名数能否转化为高级单位的名数呢?

  应该怎样改写?学生汇报: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教师说明:因为100厘米=1米,80厘米=

  米=0.80米,还可以这么算,80厘米=80100米=0.80米,其中的80100可以利用小数点移动的规律进行计算,缩小100倍也就是小数点向左移动2位,所以80100=0.80。

  说一说你更喜欢哪种方法?

  讨论:比较转化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单位名称变了,数的大小变了,实际的多少没变。

  让学生举出几个由低级单位转化为高级单位的例子。

  归纳方法:用低级单位的数除以进率,商就是高级单位的数,余数就是低级单位的数。

  练一练

  (2)教师出示1米45厘米=( )米

  这道题与上面的题相比有什么不同?(是复名数改写成单名数)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怎样将复名数改写成单名数?你是怎样想的?

  首先把1米45厘米写成1. 米,因为1米等于1米,所以1米再加45厘米就等于1.45米。还可以这么想,1米45厘米是145厘米,145100=1.45米。

  练一练:

  4千米180米=( )千米 7米6厘米=( )米

  3.例2

  0.95米=( )厘米

  可以怎样想?由高级单位名称改定成低级单位名称时,要用高级单位的数乘以进率,再加上低级单位的数.

  想一想:1.32米=( )厘米

  可以这么想:1.32米=1米+0.32米=100厘米+32厘米=132厘米,还可以这么算:1.32米=1.32100厘米=132厘米。

  三、巩固练习

  1.直接写出得数。

  0.4510= 1.6100= 0.0561000= 40.5100=

  7.81000= 0.710= 3.0610= 3.0610=

  2.小刚检查调查表时发现了许多错误,你能帮忙把错误改正过来吗?

  张佳佳:

  体重 3.85千克

  身高 14.3米

  早晨喝 0.005千克牛奶。

  四、课堂总结

  1.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3.还有什么疑问?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2.学会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3.学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说一说什么是乘法交换律?什么是乘法结合律?边说边用字母写出来。

  2.全班交流。

  3.今天我们来学习乘法的又一个运算定律。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二、在情境中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

  1.课件出示例7

  收集信息,明确条件问题

  问题:

  (1). 从图中你都知道了哪些信息?

  (2). 要想解决问题,需要用到哪些

  条件?

  (3).读相关条件和问题

  独立解决,思考不同方法

  (1). 根据题意,你能列式解答吗?

  有没有不同的方法?

  (4+2)×25 4×25+2×25

  =6×25 =100+50

  =150 =150

  (2). 谁能说一说这样做的道理?

  (先算出每一组植树的有6人,再乘25个组,就是一共植树的人数。)

  (3). 有没有不同的做法?

  (分别算出25个小组挖坑、种树的人数和25个小组抬水、浇树

  的人数,把这两部分加在一起,就是一共植树的人数。)

  枚举验证,比较概括规律

  问题:(1). 这两种做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结果相等,(4+2)×25=4×25+2×25。)

  (2). 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等式吗?(展示学生的举例,4~5组。)

  (3). 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

  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4).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三、巩固练习,提升认识

  1. 下面哪些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

  画“×”。

  56×(19+28)=56×19+28 ( )

  32×(7×3)=32×7+32×3 ( )

  64×64+36×64=(64+36)×64 ( )

  问题:说一说你的判断理由。

  2. 下面哪些算式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117×3+117×7=117×(3+7) 24×(5+12)=24×17

  4×a+a×5=(4+5)×a 36×(4×6)=36×6×4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第28页练习七,第7题。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15

  设计说明

  “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概念很多,这部分知识对四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在复习这些内容时,我采用“梳理知识——动手操作——强化练习”的模式。通过复习,系统地整理知识,弥补学习缺陷,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构建知识网络

  1.谈话导入。

  师: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和“观察物体”的内容。

  2.归纳整理,构建知识网络。

  (1)提问:在这一部分,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学生独立反思、回顾整理,然后小组展示交流。

  (3)汇报交流,师引导归纳,构建知识网络。

  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

  观察物体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复习、回顾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利用课件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网络的构建,使学生对所复习的内容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

  ⊙复习,分项整理

  1.复习三角形分类。

  师:请小组同学讨论一下,三角形有哪些分类标准?具体是怎样分类的?

  小组讨论、交流并推荐代表进行汇报。

  (三角形按角分包括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三角形按边分包括等腰三角形和不等边三角形)

  反馈练习:完成教材101页1题。

  2.复习三角形内角和。

  师:想一想,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我们是怎样推导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我们可以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解决哪些问题?

  小组讨论、交流并推荐代表进行汇报。

  (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的和是90°)

  反馈练习:想一想,算一算。

  ∠1=( ) ∠2=( ) ∠3=( )

  3.复习三角形边的关系。

  师:说一说,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你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思考后汇报。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反馈练习:完成教材101页3题。

  4.复习四边形分类。

  师:大家回忆一下,我们本学期学过几种四边形?它们分别有什么样的特征?

  小组讨论、交流,并推荐代表汇报。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作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作梯形)

  反馈练习:

  (1)判断。

  ①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

  ②两个高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拼在一起还是平行四边形。( )

  ③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④一个梯形中只有一组对边互相平行。( )

  (2)完成教材101页5题。

  设计意图:通过由浅入深的复习,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所学知识,建立清晰完整的知识体系,有效地巩固了学习成果。

  5.复习观察物体。

  (1)引导学生用4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拼摆出几种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

  (2)提问:请同学们说一说从它们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分别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下册教案03-16

四年级苏教版数学下册教案02-20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3-02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01-15

四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02-20

四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02-25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05-27

数学下册教案 15篇03-16

数学下册教案 (15篇)03-16

数学下册《变化的量》教案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