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四、课堂总结
今天,大家亲自测量了很多物体的长度,在测量过程中,你们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
1、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2、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3、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
总结: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必须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在测量时,应注意将实物与所量十五物体左端对齐,测量的结果才准确。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能力目标: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
3.德育目标: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情分析:对“整数倍”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教学时,应该通过多个层次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多次感知,在不断比较和抽象的过程中建立倍的概念。先通过对萝卜的分类计数、圈图比较,把抽象的新知识“倍”与学生已经掌握的“几个几”建立联系,初步认识倍的概念。再通过比较圆片、小棒等活动提供大量的比较两个量的倍数关系的机会,帮助学生建立倍的直观模型。最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借助线段图,表达出倍概念的本质特征,抽象概括出基本数量关系,有效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倍”的模型,理解“倍”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师: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复习一下以前学过的知识,快速判断几个几。
同学们的回答真是又准又快,老师要给你们鼓鼓掌。同学们仔细听。
师:请同学们也和老师一起拍拍手,要求:你们拍3个2下。
思考:怎样能让老师一下子就听出你拍的是3个2下,引导学生试着拍一拍,引出停顿
②师拍3下,生拍2个3下。
以最后一次拍手为例,老师拍了3下,同学们拍了2个3下,你能根据这两条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师:以前我们学过,我们反映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可以求和是多少可以求相差多少,除此之外还可以用倍来描述他们之间的关系。我们还可以问同学们拍的次数是老师的几倍。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倍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拍手游戏,巩固“几个几”的知识,为学习新知做准备,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理解概念
1.初步认识倍的概念
看一看
出示主题图
师:找找关于萝卜的数学信息?
课件出示:胡萝卜有2根,红萝卜有6根,白萝卜有10根。
师:这么多关于萝卜的信息,我们先来研究红萝卜和胡萝卜之间的倍数关系
板书胡萝卜,红萝卜
摆一摆
引导学生用学具代替萝卜来摆一摆,找一名同学上前面来摆。
是引导学生观察,我们把胡萝卜的根数看做一份,你把红萝卜的根数分一分,看看红萝卜的'根数里有几个这样的一份。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引导学生说出:胡萝卜2根,红萝卜有3个2根。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
圈一圈
为了让同学们看的更清楚表示胡萝卜和红萝卜的关系,我们可以圈一圈。
学生汇报:怎样圈的?为什么这样圈?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组织学生继续表达:胡萝卜2根,红萝卜有3个2根。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
④引导学生继续用圈一圈的方法找到白萝卜和胡萝卜之间的倍数关系。
完成自学卡一
学生汇报:怎样圈的?为什么这样圈?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组织学生继续表达:胡萝卜2根,白萝卜有5个2根。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5倍。
(设计意图:通过看一看、摆一摆、圈一圈等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倍的含义,与“几个几”建立起联系。)
2.在变化中,加深对倍的概念的理解。
改变白萝卜的根数。
师:胡萝卜有2根,白萝卜依次有12根、14根、18根、8根,白萝卜的根数与胡萝卜的根数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学生自主探索,再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说出:白萝卜和胡萝卜比较,胡萝卜2根,白萝卜有几个2根,白萝卜的根数就是胡萝卜的几倍。
改变胡萝卜的根数。
师:兔妈妈又给小兔们带来了一根胡萝卜,现在红萝卜和胡萝卜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学生自主探索,再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说出:比的标准发生了变化,倍数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
师:你是怎样认识倍的呢?
引导学生发现:两个数进行比较,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这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设计意图:通过不断改变比较的两个量的数量,在丰富的比较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倍的含义,认识到倍的本质是两个数量在相互比较,即用其中的一个量作为标准,另一个量包含了几个这个量就是它的几倍,感受比的“标准”的重要。)
3、练习巩固、加深理解。
1.圈一圈,再填数。
.
全班汇报交流。(明确是哪两个量比较)
引导学生发现:当两个数量相等时,我们可以说蝴蝶的只数是蜻蜓的1倍,也可以说蜻蜓的只数是蝴蝶的1倍。
2.完成50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思考,在书上完成。
教师组织学生观察:你还能发现哪两种圆之间也存在倍数关系呢?
学生独立思考,全班汇报。
3.生活中的数学辩一辩。
4.拍手游戏。
完成课前老师提出的问题:同学们拍的次数是老师的几倍?
拓展:同学们拍的次数是老师的倍,同学们拍了多少下?
同学拍手的次数是老师的2倍,同学们拍了12下,老师拍了几下?
(设计意图:通过增加变式练习,设计开放题等方式,加深 学生对倍的概念的理解,建立倍概念的模型。练习第1题将标准量画在下面,目的是通过变式练习,避免学生的思维定式,在辨析中深化学生对倍的认识;第3题,在学生认识了倍之后,让学生从全新的角度去发现生活中数据之间的关系,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第2题和第4题是将“做一做”的第1题和第2题改成开放题,在丰富的比较活动中,让学生认识倍的本质,感受比的“标准”的重要。)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师总结:同学们一节课就快结束了,回顾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怎样判定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关键看一个数里面包含了几个另一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2.布置作业:
基础作业:数学书第53页练习十一,第1题。
拓展作业:数学书54页第4题。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双重的。首先,本课旨在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编出6的乘法口诀,并理解这些口诀,并熟练地应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其次,通过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本课旨在发展学生在应用数学方面的意识,使他们能够体验到数学知识的价值,并树立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的信心。
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难点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编出6的乘法口诀,并理解这些口诀,并熟练地应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如下:
一、引入情境,提出问题
1. 创设情境:呈现一个有趣的情境,例如,今天我们要到儿童乐园里去玩一玩。
2. 提出问题: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自由组合,探究6的乘法口诀。例如,木马转盘一次可以坐几个人?哪6位同学愿意参加?一次可以坐6人,2次可以坐几个6人,共是多少人?
二、自主探索过程
1. 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独立思考上述问题,并填写表格。
2. 交流探讨:让学生在小组内和班级内互相交流彼此的思考和解决方法。
3. 确定口诀:在交流探讨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编写6的乘法口诀,并整理口诀的顺序。
4. 记忆口诀:让学生学习并背诵口诀,做好准备,随时可以进行乘法计算。
试着读一下这个口诀,看看哪几句容易记住,哪几句难以记住?还可以互相分享一下记口诀的'方法。
结合自己的兴趣和喜好,自由地记忆口诀。
老师和学生共同对着口令记忆口诀。
5. 利用口诀进行口算:6×26×56×36×1。
跟大家分享一下你是如何进行口算的。
三、综合应用,进一步拓展
1. 开车玩碰碰车。
2. 练习射击技巧。
3. 打电话联系朋友。
小动物们听说儿童乐园很有趣,于是它们给朋友打电话邀请去玩。
你能找出小动物打电话给谁了吗?(提示:得出的几个数字相等,电话才能接通)
让6名同学分别扮演不同的小动物,轮流打电话。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并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
2、联系生活实际,建立“千米”的量感,并知道可以用步测等方法对长度进行估测。
3、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观察、比较、猜想与验证等数学方法。
4、通过数学学习活动,感受千米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千米的应用价值。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三年级上册)》10~12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究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2.理解笔算算理,能熟练应用笔算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增强探索意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4.通过对知识的回顾交流,提高自我评价能力,促进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德育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数学运算能力,树立学习自信心。
[课型] :新授课
[教学重点]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笔算的算理。
[上课时间]
上课班级
上课时间
3.2
9.14
[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学具:6张10×10的方格、一张10×4的方格、一张10×3的方格、一张6×1的方格、一张8×1的方格、剪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今天,我们一起去做采访。
这是小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记录下的一段画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看风筝厂对加工好的风筝进行包装的情境。(图1)
师:请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先给信息分分类。
预设
1:246只燕子风筝,每盒2只。
预设
2:438只鹰风筝,每盒3只。
预设
3:752只孔雀风筝,每盒6只。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
1:燕子风筝一共能装多少盒。
预设
2:鹰风筝一共能装多少盒。
预设
3:孔雀风筝一共能装多少盒。
师:请同学们把数学信息与问题进行组合,使之成为完整的数学问题,同时引导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表述:
预设
1:246只燕子风筝,每盒2只。燕子风筝一共能装多少盒。
预设
2:438只鹰风筝,每盒3只。
鹰风筝一共能装多少盒。
预设
3:752只孔雀风筝,每盒6只。孔雀风筝一共能装多少盒。
师:今天要研究解决的两个数学问题:
(1)246只燕子风筝,每盒2只。
燕子风筝一共能装多少盒。
(2)438只鹰风筝,每盒3只。鹰风筝一共能装多少盒。
【设计意图】创设风筝厂对加工好的风筝进行包装的情境,通过观察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定向,明确探究目标。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三位数的.除法。
(每次正好分完,没有余数)
1.列式与猜想。
师:246只燕子风筝,每盒2只。
求燕子风筝一共能装多少盒,应该怎样列式。
预设:246÷2
师:请同学们思考,246÷2的商应该是几位数。
预设:商的最高位应该在百位上,所以商应该是三位数。
2.借助方格纸操作,探究与验证。
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想到利用方格纸进行研究。引导学生每4人一个小组准备方格纸:2张10×10的方格纸,一张10×4的方格纸,一张6×1的方格纸,合起来就是246个方格。
问题的转化:引导学生明确即将要研究的问题是——2位小朋友为一组分246个方格,平均每人能分多少个方格。
交流与汇报。
预设:先分10×10的方格,一人拿一张,分了一次;再分10×4的方格,10个10个的分,每人分得20个方格;然后分6×1的方格,每人分得3个方格。
最后,每人分得123个方格,所以246÷2=123。
反思总结:分几步完成的分的过程呢。每一步完成了哪些工作。
梳理思路:引导学生把上面几种方法进行梳理——先分2张10×10方格纸,先分2个百;再分10×4的方格,再分4个十;然后分6×1的方格,然后分6个一。
归结为,200÷2=100,40÷2=20,6÷2=3,100+20+3=123
246÷2=123(盒)
3.抽象算法,用笔算完成上面的操作过程。
师:同学们能不能把我们上面分方格的过程,也就是能不能把246÷2=123用竖式的形式完整地表示出来。也就是说能不能把3次分方格,每次每人得到的方格数用竖式的形式表示出来。
梳理算法:引导学生梳理算法——先用2(个百)除以2得1(个百),把1写在商的百位上,这是第一次分的过程;再用4(个十)除以2得2(个 十),把2写在商的十位上,这是第二次分的过程;然后用6(个一)除以2得3(个一),把3写在个位上,这是第三次分的过程。这样经过三次,从高位起分别在百位上,十位上,个位上,完成了计算的过程。
最后,引导学生把计算过程写在练习本上。
(二)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三位的除法(每次不能正好分完,有余数)
1.列式与猜想:
(1)438只鹰风筝,每盒3只。
鹰风筝一共能装多少盒。
(2)438÷3的得数是几位数。
预设:学生猜想得数,以此为基础,教师对学生猜想的过程及结果进行梳理:
438大于300,300÷3=100,所以438根竹条能做100多只风筝。
2.借助操作,探究与验证:
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想到——利用方格纸进行研究。
引导学生每4人一个小组准备方格纸:4张10×10的方格纸,一张10×3的方格纸,一张8×1的方格纸,合起来就是438个方格。
问题的转化:引导学生明确即将要研究的问题是——4位小朋友为一组分438个方格,平均每人能分多少个方格。
交流与汇报:估计学生可能是下面的操作过程——
先分10×10的方格,一人拿一张,分了1次;再把这张剩下的10×10的方格和一张10×3的方格合在一起分,10个10个的分,每人分得40个方格;剩余的一张10×1的方格和一张8×1的方格合在一起分,每人分得6个方格;最后,每人分得146个方格,所以438÷3=146。
反思总结:分几步完成了分的过程呢。每一步完成了哪些工作。
梳理思路:引导学生把上面几种方法进行梳理——先分4张10×10方格纸中的3张,先分3个百,剩下一张10×10的方格纸、一张10×3的方格纸和一张8×1的方格纸,剩下138个方格;再分138个方格中的120个方格,再分12个十,剩下18个方格;最后分18个方格。
归结为:300÷3=100 120÷3=40 18÷3=6 100+40+6=146
438÷3=146
3.抽象算法,用笔算完成上面的操作过程。
师:同学们能不能把我们上面分方格的过程,也就是能不能把438÷3=146用竖式的形式完整地表示出来。也就是说能不能把3次分方格,每次每人得到的方格数与剩余的方格数用竖式的形式表示出来。
梳理算法:引导学生梳理算法——先用4(个百)除以3得1(个百),把1写在商的百位上,4个百减3个百是1个百,这是第一次分的过程。
一个百与3个十合起来就是13个十; 13(个十)除以3得4(个十),把4写在商的十位上,13个十减12个十是1个十,这是第二次分的过程,一个十与8个一合起来就是18个一;18个一除以3得6个一,把6写在商的个位上。这样经过三次,从高位起分别在百位上、十位上、个位上,商、除、减、比、落的过程,完成了计算的过程。
结合上面的梳理过程,用上面的竖式完整的进行抽象:
最后,引导学生把计算过程写在练习本上,并且进行验算。
(三)尝试解决
752只孔雀风筝,每盒6只。孔雀风筝一共能装多少盒。
(四)归纳总结:
师:1.怎样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笔算。
2.小结,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从被除数的最高位上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上,商、乘、减、比、落。每一步计算后,余下的数要比除数小。
【设计意图】在学生列式猜想后,引导学生借助方格纸进行操作,小组之内合作探究与验证,抽象算法,用笔算完成操作过程,引导学生梳理算法,进行归纳总结。在列式、猜想、验证等活动中,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了学生进行有条理地思考和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的能力。
三、尝试练习,巩固应用
1.计算下列各题。 519÷3 378÷2 931÷7
2.学校新购进665张桌子,由5个工人搬运,平均每人要搬运多少张。
3.有918盒酸奶,选哪种箱子能正好装完呢。 6盒装 8盒装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既重视基本知识的训练,又能充分挖掘习题的功能,及时进行拓展训练,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水平。
引导学生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实现学生思维的可持续发展。】
四、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是怎样学会的。把你的学习技巧介绍给大家。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交流自己的收获,引导学生学会梳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教师运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励学生学会做数学学习的有心人,善于总结学习方法。同时渗透数学学习的价值就是为了应用的思想,凸显数学课程的本质。
五、作业布置
尝试做一下13页聪明小屋的题目。
[板书设计]
4
38÷3=146(盒)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求周长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求周长的计算。
2. 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交流等方式经历求周长的过程,使学生掌握求周长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衢州的哪些公园(学生自由发言)
喜欢逛公园吗?今天,咱们就一起到一个小街心公园游览一下吧。
板书课题:游园
请同学们将课本翻到第46页情境图,提问
观察公园平面图,你能发现那些数学信息?
如果学生没说出课本中提出的问题,教师就创设情境,并提出问题:张奶奶每天早晨都要绕着公园边的小路散步。算一算,张奶奶走一圈是多少米?
师: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同学们先自己试着做一做,然后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
教师巡视指导,让先做完的学生板演。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的做法
①240+410+200+190+560+200=1800(米)
②190+410=600(米)240+560=800(米)200+200+=400(米)600+800+400=1800(米)
师:这位同学,请你跟大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师对学生发言给与恰当的`评价,并启发学生说出不一样的方法。重点学习怎样凑整。
可以问:你是怎样想的?谁跟他的想法一样?你为什么这样做?
谁还有类似的方法?这两种方法哪里比较相似?
谁还有不同的方法?和他的方法不同在哪里?
这两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师:其实我想的和你们一样,我也喜欢这种方法。同学们用好办法求出了公园的周长,那么算一算中图形的周长你们会算吗?请同学们先自己算一算。
二、师巡视指导,并指名板书。
重点指导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学生可能列出的算式
36+20+36+20 (36+20)×2 36×2+20×2 22+22+22+22 22×4 22×2+22×2 引导学生明白各个算式的意思。可以提问
图中只有一个36和一个20,你写了两个是怎么回事?
谁还有不同方法?你是怎样想的?这个算式是什么意思?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到了这么简便的方法。接下来请同学们试着用学到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出示题目)
师:房顶三角形长20米,房子高(不包括房顶)长41米,房子宽39米,房子的周长是多少米?(20+41+39+41+20=161(米))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三维目标:
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流程:
一、提出问题
课件演示例1的情景图。
从这幅图中,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他们每人都有一盒彩笔,每盒12枝。他们一共有多少枝彩笔呢?
先请同学们估算一下,3盒大约有多少枝彩笔?
教师提问:如果我们要知道准确的枝数,该怎么办?
二、探讨交流
请同学们说一说:
1、用什么方法计算?怎么列式?
2、12乘3表示什么意思?
3、这道题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教师提问:这道题该怎样算呢?
让每个同学先思考3分钟,在纸上算算看,能不能算出来。也可以摆小棒或画画图等。如果能想出几种算法的,就把几种算法都写出来。
算完以后在小组里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组的其他同学听。
小组长归纳一下本小组一共想出了哪几种算法。教师巡回了解各组的情况。
全班汇报。各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
三、分类评价
教师提出要求:现在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算法,我们能不能把这些算法分分类,看看一共有几种思路。(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思路)
1、摆学具求得数。
2、画图求得数。
3、连加法。
4、数的分解组成。
5、拆数法。(转化成表内乘法)
6、笔算。
评价各种算法,组织学生议论,每一种算法是怎么算的,各有什么适用范围。
1、摆学具和画图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我们学习了数学以后就应尽量使用计算的方法来算。
2、根据乘法的含义用连加的方法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因数的个数比较多,算起来就比较麻烦。
3、把一个因数分解成几个十和几个一,分别与另一个因数相乘,再把几个积加起来。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都能算。
4、把一个因数拆成几个一位数,再分别和另一个因数相乘,然后把几个乘积相加,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也都能算,但有时也比较麻烦。
5、乘法竖式也是一种比较简便的方法。
学生介绍竖式的书写过程,学生一边介绍教师一边板书
比较有部分积相加的竖式和简便竖式,并说说为什么可以写成简便竖式。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做一做”的三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如有发现错误,指导订正。
五、巩固练习
学生完成练习十六的作业。每道题先让学生估算,然后再用竖式计算。
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为什么是用乘法计算。
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交流这道题有哪几种算法.
六、小结。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一、教学内容
吨的认识。(教材第31~32页例7、例8)
二、教学目标
1、认识质量单位吨,通过积极的探索活动建立吨的概念。
2、理解吨与千克之间的关系,知道1吨=1000千克,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通过实践操作、观察比较、猜测推算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
难点:“吨”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说说我们学过哪些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并举例说明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2、填空。
1千克=( )克
4千克=( )克
1000克=( )千克
6000克=( )千克
师:你们知道世界上最重的动物是什么吗?它的体重大约是多少呢?(课件出示蓝鲸资料,以千克标记体重)
师:克、千克是我们已经学过的质量单位,刚刚同学们也举了一些生活中用克、千克为单位的物品的例子,想想看,蓝鲸的体重用千克作单位合适吗?
师:的确,像蓝鲸这种比较重的物品再用千克来计量就不太合适了。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种更大的质量单位——吨。 (板书课题:吨的认识)
师: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板书)
二、学习新课
1、教学教材第31页例7。
(1)认识吨。
师:杨叔叔有一批货物要运送,可以选择集装箱和火车运送两种方式,你知道它们分别能装多少吨货物吗?(课件出示教材第31页例7上图,点名学生回答)
(2)吨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师:刚才这个问题让我们对吨在生活中的应用有了初步的认识,究竟1吨有多重我们还不太清楚。那么,现在就让这堆大米告诉我们答案吧!
师:说说看,你是如何计算的。(课件出示教材第31页例7中图,点名学生回答)
师:10袋大米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因此我们有1吨=1000千克。(板书)
(3)体会1吨有多重。
师:如果同学们对用10袋100千克装大米计量1吨感知还不够清晰,我们再举一个身边的例子体会下。
师:同学们都有量过体重吧,你知道自己的体重吗?(学生小组交流)
师:图片中的这名同学体重是25千克,你能算出10名这样重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吗?40名呢?(课件出示教材第31页例7下图,点名学生回答)
师:还记得千克和吨的关系吗?1吨等于多少千克呢?(学生齐答)
师:40名这样重的学生大约等于几吨呢?(学生齐答)
师:正确,就是1吨。大家算一算,多少个和你一样重的同学体重等于1吨呢?(学生小组交流)
2、教学教材第32页例8。
师:我们已经知道1吨就是1000千克,那吨与千克这两种质量单位如何换算呢?我们来看下面这道例题。(点名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师: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一样,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是1000,将吨转换成千克,数字末尾添上3个0;将千克转换成吨,数字末尾去掉3个0。(板书)
三、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32页上方“做一做”,下方“做一做”。 (点名学生回答)
上方做一做第1题:①很重物体的质量,如:大象,鲸鱼……②运输工具的载质量,如汽车,轮船,火车……
上方做一做第2题:2 10 20 4
下方做一做:6 5000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质量单位吨有哪些认识?
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教学反思
1、利用生活情境,建立直观认识。
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了解了1吨有多重。教材用了四个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并感知,教师用课件加以呈现,使学生有了直观、形象的认识。
2、知识联系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3、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第四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第2节 减法【第二课时】笔算三位数减三位数(被减数中间有0连续退位)、减法验算
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被减数中间有0 的退位减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会对减法进行验算,体会验算方法的多样性,能够用验算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2. 通过自主探究、迁移类推,使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在共同交流与探究中优化算法。
3、逐步形成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验算的意识。体会验算方法的多样性。
二、教学重点:理解三位数减三位数(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笔算算理,掌握算法。
三、教学难点:三位数减三位数(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笔算算理,应用方法正确计算。
四、教学具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笔算下面各题。
267-189= 783-298=
(1)指名板演:说说你的计算过程。
(2)交流方法: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小结歌谣:数位对齐是第一,要从个位先减起,不够减时要退位,借一当十要清晰,借完以后要少1,认真仔细要牢记。
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减法。(板书:笔算减法)
(二)探究新知
1、借助知识迁移,进行试算。
(1)出示主题图
(2)你能解答这个问题吗?请学生独立尝试笔算(板书:403—158=)
(3)汇报交流:同伴互相说说笔算的过程。并找出错误原因。
3、小组讨论,对比提升:梳理中间有0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1)对比:这道题与前面所学的算式在计算上有什么不同?
今天这道题个位上还是3减8不够减,从十位退1,但是十位是0,怎么办?(红笔描红横式中十位上的0)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3)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我们还是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十位是0 ,就从百位退1,到十位做10用,十位就是10退1剩9,然后用9来继续减。
(4)教师一边板书正确的竖式计算的过程一边梳理计算过程:403—158 从个位减起;3减8不够减,向十位借一,十位是0,向百位借一当10,个位13减8等于5,十位9减5等于4,百位3减1等于2;403减158等于245。
(5)小结:当被减数中间是0的时候,需要退位的时候,我们要从百位继续退一当10用,之后十位中的`10退1剩9,十位要用9继续减。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就是被减数中间有0的笔算减法。(板书:被减数中间有0的)
4、验算:
(1)怎样验算我们的结果是否正确吗?小组内商量商量。
(2)汇报想法:
(3)小结:验算减法,我们通常可以采用被减数减差,看等不等于减数;或者把差和减数相加,看等不等于被减数的方法。
(三)拓展延伸
1、P42页做一做。
2、P44练习九第4题。
3. 想一想、填一填。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多彩的“分数条”教材第96~97页的内容
1.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借助数形结合,提高学生分数大小比较及简单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能力。
2.激发学生参与数学实践活动的兴趣,提高动手操作水平,发展合作交流能力,积累比较分析、探究交流等数学活动经验。
理解“1”是可以由几个不同的几分之一合起来的,一个几分之一是可以由几个更小的几分之一合起来的。
课件、各色直条、自制带有分数的正方体。
师:同学们,之前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分数,你能试着说几个我们已经认识的一些分数吗?
学生回答交流。
师:同学们都能很快地说出一些我们已经认识的分数,今天我们就用彩纸来玩一些关于分数的小游戏,最后我们要把游戏的胜利者封为分数之王,大家有信心赢得游戏的胜利吗?那么就让我们开动脑筋来玩这个游戏吧!(板书课题:多彩的“分数条”。)
一、活动准备
1.折纸,继续认识几分之一。
(1)出示一张长方形直条,用“1”来表示它的长度。
(2)对折一次,每一份是它的`几分之一?“1”有几个2(1)?(将黄色直条粘贴在黑板上。)
(3)在刚才的基础上再对折一次,打开,你看到了什么?“1”有几个4(1)?(将绿色直条粘贴在黑板上。)
(4)继续再对折一次,打开,你看到了什么?“1”有几个8(1)?(将蓝色直条粘贴在黑板上。)
(5)继续再对折一次,打开,你看到了什么?“1”有几个16(1)(将紫色直条粘贴在黑板上。)
(6)小结:通过前面的操作,你发现了什么?
我们怎样来表示这些彩色的纸条?(板书:分数条。)
(7)讨论:①将“1”铺满,需要几个表示2(1)的纸条?
②将“1”铺满,我们还可以怎样做?(课件出示。)
教学预设1:用相同颜色的纸条拼。
教学预设2:用不同颜色的纸条拼。
(8)讨论:①将2(1)铺满,你会怎么做?
教学预设1:用相同颜色的纸条拼。
教学预设2:用不同颜色的纸条拼。
②将4(1)铺满,你会怎么做?铺满8(1)呢?铺满16(1)呢?
2.认识分数骰。
(1)出示分数骰,观察:这些分数骰和我们平时见到的骰子有什么不同?
(2)分数骰子的六个面分别为4(1)、4(1)、8(1)、8(1)、16(1)、16(1)。
学生试玩,说说分别转到了哪个分数。
(3)下面就让我们用骰子和分数条来玩一玩游戏。
二、抢“1”游戏
1.课件出示抢“1”游戏的规则。
(1)同桌两人轮流抛骰子,朝上的一面是哪个分数,就将表示这个分数的彩条贴在自己的白色正方形里面。
(2)谁先把自己的“1”铺满,谁就得1分。一共玩5次,得分高的同学获胜。
2.两个学生上台演示游戏过程,边玩边结合游戏规则说说自己的游戏过程。
教学预设:在游戏的过程中会发现,玩到后面时抛出的分数所表示的分数条铺不下,例如前4次是4(1)、4(1)、8(1)、4(1),第5次又是有4(1)的一面向上,这样一来就超过了“1”。
(让学生想一想解决的方法)
如果出现超出的情况则视为无效,继续进行下轮抛掷,直到正好铺满“1”为止。
3.同桌两人按照操作要求进行游戏。
4.随机选择5份铺满“1”的作品,展台出示:观察这5份作品,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1)它们都拼成了“1”;(2)它们拼成“1”的方法不同。
5.操作后交流:在刚才的操作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问题?你是怎样处理的?
预设:我发现表示几分之一(例如4(1))的分数条用完了,我是用……
三、清“0”游戏
1.刚才的游戏好玩吗?下面我们仍然用刚才的分数条,玩一个新的游戏。
游戏规则:(1)每人各用两个4(1)的分数条共同把“1”铺满。
(2)同桌两人轮流抛骰子,朝上的一面是哪个分数,就从自己的直条中拿走相应长度的彩条。
(3)谁先把自己的彩条全部拿走,谁就得1分。一共玩5次,得分高的同学获胜。
2.两个学生上台演示游戏过程,边玩边结合游戏规则说说自己的游戏过程。
教学预设1:在游戏的过程中会发现,形如:正方形骰子4(1)的面向上,而分数条上没有表示4(1)长度的直条,怎么办?(让学生想一想解决的方法。)
将2(1)换成2个4(1),再拿走一个4(1)。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有多种方法,例如将2(1)换成4(1)+8(1)+8(1)等,合理即可。可以多问一问学生能怎样换。
教学预设2:例如最后只剩下16(1),而正方体的骰子代表8(1)的一面向上,则这种情况无效。继续进行下轮抛掷,直到正好向上的面为16(1)为止。
3.同桌两人按照操作要求进行游戏。
4.操作后交流:在刚才的操作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问题?你是怎样处理的?
预设:怎样用较小的分数条表示较大的分数条。通过游戏,你对分数又有哪些新的认识?有什么体会?
“多彩的‘分数条’”一课属于数学四大板块中的“实践与综合应用”课,这一类课要求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掌握一般的变化规律,使学生能够根据信息源收集、发现必要的数学信息,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探索信息源,在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学会辨别,选择有用的数学信息,提高独立整理、分析新信息的能力和应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1、经过体验,感悟周长的含义,探索用多种适当的方法来求出平面图形的周长。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 通过实例,体会周长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认识周长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会测量和计算周长。
四、教学具准备:
主题课件,学具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森林里要开运动会,小动物们正积极进行准备。请同学们看屏幕。
2、提问:请大家仔细观察,它们跑的路线有什么不同?
3、那大家知道吗?前两只小兔子跑的这一圈儿,实际上是这两块草地的什么?今天我们学的知识就与小动物们跑步路线有关,大家有兴趣吗?
(二)探索新知
1、概括周长的含义
(1)谁能说一说这块四边形草坪的周长是指什么?
观察:看一看,发现了什么?这个四边形的周长是指什么?
(2)这块三角形草地的周长是指什么?请同学们伸出手来描一描。
三角形的周长是指什么?
(3)讨论:第三只小兔子跑出的`图是这个草地的周长吗?
想一想什么是周长呢?
(4)归纳:没有缺口的图形或者说“封闭”的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板书: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2、指出实物的周长
(1)同学们看,一片树叶、一面国旗,它们都有周长吗?说一说并指一指,它们的周长是指什么?
(2)你还能找到哪些物体表面的周长?
3、动手操作、探究得到周长的方法
(1)大家都已经知道了周长是什么,那么我们用什么办法能知道平面图形的周长呢?
提出问题:小蜜蜂为运动会准备了四种不同形状的奖牌。屏幕出示:
如果给每个奖牌装上一条金属边,每个奖牌要用多长的金属呢?
(2)动手操作
提出:你用什么办法能得到它的周长呢?
(3)小结:我们刚才在求周长方法时,发现一个图形比较平直就可以用尺子来量,比较弯曲就可以用绳子来量,还发现对称的图形只要求一半就行了……
(三)拓展延伸
1、量一量,填一填。
2、下面每组图形的周长一样吗?你是怎么想的?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做三角形进一步认识三角形。
2、能根据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将三角形进行分类。并能总结出:等腰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3、通过折叠,探索,初步体会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部分特征:等腰三角形有一条对称轴,它的两腰、两底角都相等;等边三角形有三条对称轴,它的三条边、三个角都相等。
【教学重点】
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部分特征:等腰三角形有一条对称轴,它的两腰、两底角都相等;等边三角形有三条对称轴,它的三条边、三个角都相等。
【教学难点】
等腰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教学准备:剪各种类型的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
师:在生活中你见过三角形吗?谁能说一说?
生:见过红领巾、三角架、钟面等。
师:每个小组桌上都有许多小棒,仔细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生:相同颜色的小棒长度相同,不同颜色的小棒长度不同。
师:你能用这些小棒搭一些形状不同的三角形吗?比一比,谁搭的又快又多?
(生动手操作,师巡视指导,注意小棒要首尾相连。)
二、观察分类
师:你能把搭的`三角形分一分类吗?
生汇报:
按角分类:
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按边分类:三条边都不一样长的三角形、两条边一样长的三角形(三条边都一样长的三角形)
师:谁再来总结一下。
生:三角形可以分为两类:两条边相等的(其中包含三条边都相等的)和三条边都不相等的。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为三角形起名。
看书P48
出示板书: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
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
师:在生活中你见过这些三角形吗?
生:举例。
三、巩固练习
1、判断题(用手势表示)
生:手势表示图(1)是等边三角形,图(2)图(3)是等腰三角形。
师:什么是等腰三角形?什么是等边三角形?
师:请大家再来搭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等边三角形,看谁搭的有快又好。
师: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分别有什么性质?你知道吗?我们下一课来进一步研究。
四、板书:
三角形的认识
三条线段首尾连接而成的平面图形就是三角形。
按边分:
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不等边三角形
按角分:
锐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五、作业
一、填空
1、由()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三角形。
2、锐角三角形有()个锐角
3、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
4、()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正三角形,也叫()
二、判断
1、直角三角形没有锐角()
2、正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3、等腰三角形有三条对称轴()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直观认识正方形连成的多连块。
2、动手实践用正方形拼组各种平面图形。
过程与方法:在小组合作过程中,通过操作探究,探索多连块的组合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
情感与态度:在交流合作中体验合作的愉悦,成功的快乐。
教学准备:
相应的学具:若干个正方形:“一连块--四连块”的所有图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一个小正方形。问:这是什么图形?正方形的特征是什么?
(正方形4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媒体演示:看!小丁丁、小胖、小亚、小巧等同学用这些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正在拼图,组成了一个个有趣的图形。
(让学生各抒己见,说说他们分别用了几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拼成了怎样的图形?)
揭示课题:正方形组成的图形
[说明:借助媒体情境,展示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
二、学习探索
1、认识多连块。
(1)介绍:1个正方形就是1个一连块。
(2)出示:两个同样大小正方形,问:你能用它们拼合成怎样的图形?
可能拼出 或 的图形。
师:像这样两个同样大小正方形拼合成的图形就是两连块。
问:两个正方形可以拼成几个两连块?(教师应指出这两种拼法其实是没有差别的,因为相互可以通过一次旋转得到。所以可以拼成一个两连块。)
(3)如果有3个同样大小正方形拼合成的图形就是?(三连块)4个呢?5个呢?
(让学生找一找多媒体情境中的三连块和四连块。)
小结:在数学王国里我们常把像这样用几个同样大小相互拼合而成的新图形叫做多连块。
[借助直观演示,让学生感知三连块和四连块的含义,从而抽象多连块
的定义。]
2、探究多连块的不同形状。
请学生小组合作拼一拼不同形状的三连块、四连块甚至依据班级实际还可以拼出五连块各有几个?
引导学生从两连块推导出三连块,从三连块推导出四连块
从四连块推导出五连块:
通过操作探究,探索多连块的组合规律。
汇报板书: 多连块
(可以借助英文字母TVIUWXYZLPF直观形象记忆其中的11种)
[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多连块的不同形状,借助形象记忆,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力。]
三、利用多连块拼出几何图形
拼出2×4的长方形。
(1)出示:书上小亚用多连块摆成的2×4的长方形。
瞧!小亚也学会用正方形组成了多连块,她还巧妙的将它们进行了组合,又变成了一个新图形。请看她又用这些多连块组合成了什么图形?(长方形)
师:这个长方形横向有几个正方形?纵向又有几个正方形?
(这个长方形横向有4个正方形,纵向有2个正方形。)
师:我们把这样的长方形叫做2×4的长方形或4×2的'长方形
(2)出示一个2×4的白色长方形。你们能用多连块把它填满颜色吗?(学生自己操作,集体反馈。)
(3)用各种多连块摆出3×5的长方形。(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多连块多摆几次。)
(4)请学生尝试用多连块摆一个4×4正方形,并且汇报交流。(有困难的学生可以模仿书上小巧的样子,学着拼一拼。)
[学生在多媒体情境的引导下,直观感知多连块拼成的长方形。并通过亲自实践,尝试用多连块拼规定大小的正方形、长方形。]
四、拓展提高
只能用同一种四连块拼一个4×4的正方形,如图:
想一想其中有哪几种是可以的?
(1) ( )
(2) ( )
(3) ( )
(4) ( )
五、全课总结。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P76—P77。
教学目标:
1、结合“搭配服装”等现实情境,探索并掌握简单的搭配方法,能用适当的方式表示各种搭配方法。
2、在尝试、展示、交流过程中,逐步学会按一定的顺序思考和解决问题。
3、在探索用不同方式表示搭配方法的过程中,初步培养符号意识。
教学重点:联系实际,通过“搭配服装”等现实情境,训练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掌握搭配的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会搭配中蕴涵的规律。
教学准备:课件,学习单,学生每人一袋服装学具。
游戏化元素:握手游戏、搭配游戏
教学过程:
【握手游戏】课前热身小游戏
【游戏规则】6人一小组,组长分别与组员握手,问一共握手多少次?问:握手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预设回答】要按一定的顺序去握手,才会不重复、不遗漏。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怎样进行科学地搭配。
【板书】
搭配中的学问学生组长与小组内成员进行握手游戏并数出次数。课前的握手小游戏自然而然地引导出今天的问题。在简单的“握手游戏”中,就隐藏着搭配中的学问,学生通过已有的经验,能够理解“一配几”的搭配方法。动手实践,学会搭配
活动一:搭配服装师:马戏团的小丑需要演出,请求我们班的同学为他搭配演出的服装,有多少种搭配的方法呢?
【游戏规则】学生动手操作学具。2顶帽子,3条裤子,自行搭配并交流做法。问:一共有多少种生:6种。师:请同学上来汇报自己的搭配过程!
【预设1】先选帽子,一顶帽子可以分别与三件不同的裤子搭配,就有三种不同的穿法,另一顶帽子也可以分别与三件不同的裤子搭配,也有三种不同的穿法,有2个3种不同的穿法,一共有6种不同的穿法。
【预设2】先选裤子,一件裤子分别与两顶帽子搭配,有2种不同的穿法,三件裤子就有3个2种不同的穿法,也就是6种不同穿法。问:搭配时要注意什么什么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
【小结】不管是先确定帽子还是先确定裤子,只要按一定的顺序搭配,就能够不遗漏,不重复地把所有的搭配方法都找出来。
活动二:画一画,写一写师:刚才同学们帮助小丑解决了穿的.问题,大家搭配出那么多中方法,如果没有这些图片,你们该怎么把搭配的过程表示出来呢?
【活动要求】学习单上表示出搭配的过程,你的方法不仅要自己看得懂,还要让其他人也看懂。
【预设】字母、图形、数字等
【总结】图形和字母的用处真大,帮助我们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进行有序的思考。巩固应用配餐方法师:小丑去马戏团之前得先填饱肚子,一起看看他去的饭店里有哪些好吃的吧!
【展示图片】饭店今日午餐图片问: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配餐方法?
【活动要求】在学习单上写出你的方法
【预设1】学生用画图的方法
【预设2】学生用列算式的方法(2×4=8)师:又多了一种主食,大饼,又有几种配餐方法呢?
【预设】3×4=12(种)师:多了一种主食,就多了4种。去动物园的路线师:小丑吃饱喝足,穿上喜欢的衣服,终于要出发去动物园马戏团演出啦,他从学校出发,经过少年宫,一共有多少条路可以走呢
【展示图片】学校到少年宫图片
【活动要求】在课本上画一画,描一描
【观察比较】与搭配服装一起对比,说说为什么一样。
课堂总结(略)
学生动手操作并交流搭配的方法。
学生1展示搭配的过程并汇报(先选帽子)
学生2展示搭配的过程并汇报(先选裤子)
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展示作品并汇报(图形、字母)。学生在学习单上完成。学生在课本上描出不同的线路图,并说说与服装题的相同之处。有效的教学情景必须用“真性”的学习任务去开启学生探究的欲望,唤醒学生已有的解决问题的经验。通过学生的操作、观察、倾听、交流,以及在有序搭配和无序搭配的比较中,初步体验有序搭配、有序思考的必要性。
符号化表达:展示图形搭配和符号搭配,教师引导学生对出现的方法进行比较与评价,在学生的比较与评价中体会各种方法的特点,体会符号化的优越性,进一步感受有序思想。同时这也是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需要。因此教师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摆法记录下来,体会数学方法的简洁性,让学生在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设计有层次、有梯度,富有现实性、开放性、挑战性的练习内容,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进一步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动物园的情景从表面上看与服装搭配不是同类问题,但通过探索交流,学生会发现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表示,沟通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逐步培养学生触类旁通,学以致用的学习能力。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教学内容:教科书P27 28页的例1,例2和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学会对加减法进行验算。
2、经历探索验算方法的过程,培养检验的意识和习惯。
3、通过加减法的验算,渗透加法交换律和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重、难点:学会对加法进行验算
课前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语引入,从生活中引出数学问题情境。
二、探究体验:
1、在合作学习中,讨论加法的验算方法,从已有的认识出发,去探索加法的验算方法。
2、体现算法的多样化。
3、掌握两种验算方法:
(1)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看它们的和是不是相同。
(2)用和减一个加数,看是不是等于另一个加数。
三、实践应用:完成书上相关练习。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上册教案01-15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2-14
三年级的教案数学上册10-10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1-02
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01-10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2-29
小学三年级上册的教案数学03-05
人教版数学上册教案05-08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22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5篇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