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5-25 11:32:52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准确把握五粒豆的语言,内心活动。

  2、分角色朗读,体会童话魅力。

  3、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流程:

  一、初读文章,认识字词

  1、交流精彩导读:了解安徒生写这篇童话时的`一个小故事。

  2、自由读文,读通句子。

  3、检查初读情况。

  二、再读文章,整体感知

  1、再读课文,思考: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中都发生了什么事?

  2、读后小组交流:你了解了些什么?有什么感受?

  3、全班交流:

  (1)你体会到了什么?

  (2)提出疑难问题。

  三、角色体验,品读感悟

  1、创设情境,练习对话。

  (1)这个童话故事中有哪些人物?他们说了一些什么呢?默读课文,将对话用不同的符号标记出来。

  (2)自主练习朗读各位童话人物的“台词”,体会他们的内心活动。

  (3)小组分角色朗读。

  2、合作表演,集体交流

  (1)师演病孩子的妈妈,师生合作朗读对话。

  (2)推选小演员,带上头饰,合作“配音”朗读表演。

  四、放飞想象,延伸拓展

  1、假如你是豆荚里的一粒小豆,你会说些什么?你会怎么做?

  2、小豆荚们这么可爱,你一定有很多话对小豆们说,先说一说。

  3、把你说的写下来。

语文教案 篇2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隋朝”、“石匠”、“世界闻名”、“设计”、“创举”、“雄伟”“雕刻”、“遗产”等词语。

  二能力训练点

  查字典理解词语;运用“参加”、“而且”造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了解句与句的联系,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进行朗读训练。

  三德语渗透点

  从闻名世界的赵州桥设计与建造及其在造桥史上的意义,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二、重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及设计上的特点。

  二解决办法

  通过深刻理解语言文字、观察投影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掌握赵州桥的特点。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自学课文片断,小组讨论交流,小组发言,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五、教具准备

  赵州桥彩色投影片,赵州桥栏板的录像带,文字投影片,生字词卡片。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刀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向大家介绍的是一座古老的桥梁。大家一定想知道这是怎样的一座桥呢?下边就让我们先来看一看这座桥(出示赵州桥的投影片),这就是课文中所描绘的那座桥,它的名字叫赵州桥(板书:赵州桥)

  (二)看图议桥

  这座桥,长50多米,宽9米多,是一座石拱桥。请同学仔细观察,想一想与你们平时见到的桥有什么不同?(下面没有桥墩;桥下面有一个大桥洞,大桥洞顶上两边分别有两个小桥洞。)

  小结:投影片显示出的赵州桥,大家一看就觉得它的确是一座与众不同的大桥。50多米长的大桥横跨在宽阔的江面上,中间虽然没有一个桥墩。大桥洞顶上两边还各有两个小桥洞。这独特的设计也是前所未有的。这种设计出于何人之手?大桥建造于哪个年代?这样的桥有什么优点?学完课文大家就会清楚。

  (三)初读课文,掌握生字的读音。

  1. 出示生字卡片,要求读准字音。

  2. 理解生字。

  赵县:在河北省,古代叫赵州。

  隋朝: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离现在1300年。

  石匠:本文石匠是指隋朝的李春,是设计赵州桥的建筑师。

  设计:在建桥之前的周密思考,精新绘制图样,就叫设计。

  冲毁:冲破。

  3. 自由读课文,把带有生字词的句子读两遍。

  4. 抽查自学效果,出示不带音节的生字卡让学生读。

  5. 指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连贯。最后一个自然段可全班齐读。

  为什么说“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带着这个问题认真地学习每一个自然段。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 自学第一自然段,这段介绍了有关赵周桥的什么?

  2. 小组讨论交流。

  3. 小组代表发言,各组代表相互补充。(介绍了赵州桥的地点,设计者,建造的年代,还告诉赵周桥是世界闻名的,板书:世界闻名)。

  4. 理解“世界闻名”先用查字典方法来理解。然后引导学生结合全文内容深入研究,为什么赵周桥这样一座石拱桥却闻名于世界?留在课文全部内容学完之后再回答。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1、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⑴这个自然段共有6句话,先读前2句,这两句告诉我们什么?(第①句概括地写赵周桥非常雄伟。第②句具体写大桥的雄伟,使用具体数字写了桥的长度,宽度,用既能走车,又能走人,进一步说明桥宽。两句都是写桥非常雄伟。)

  【板书:雄伟桥长桥宽】

  ⑵读③④两句边读边想:赵州桥在设计上有哪些特点(第一特点,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大桥洞,第二个特点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各有两个小桥洞。)

  【板书:没有桥墩一个大桥洞4个小桥洞】

  ⑶这样的桥有什么优点?读⑤⑥两句话。(既减轻流水对桥身的冲击,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板书:既……又……】

  ⑷对照板书有顺序地说一说第二自然段介绍了有关赵州桥的什么?(先讲赵州桥非常雄伟;再讲赵州桥在设计上的两个特点;最后讲了桥的优点。)

  导语:学习第二自然段知道了作者是按照这样的顺序介绍有关赵州桥的情况,使我们对桥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作者的介绍,还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2、深刻理解语言。

  ⑴出示投影片:“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流水对桥身的冲击,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理解“这种设计”指怎样的设计?(第二自然段的③④句)

  ⑵理解“创举”。字典中的解释:开始做。

  ⑶理解“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这句话的意思。(赵州桥这样的石拱桥是隋朝李春第一个设计出来的,这是李春的首创。是没有先例的。)

  ⑷投影忠的第二个句子除了告诉我们赵州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实际上也就告诉了我们桥怎样:(桥很坚固)

  ⑸远在1300年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创造性地设计建造了这样雄伟、坚固的赵州桥,这说明什么?(说明了古代劳动人民是聪明的,是有才干的……)

  导语:显然文章在介绍桥,赞美桥的同时也在赞美谁?(赞美建桥的人,赞美劳动人民)因此在朗读时要读出赞美之情。

  3、朗读训练。

  4、对照板书练习背诵。

  (六)总结、扩展

  1、总结:学习第1、2自然段我们知道赵州桥至今已有1300多年了,是隋朝石匠李春设计并参加建造的。历经千年的风风雨雨,它仍然那么雄伟,那么坚固,真不愧为是一座世界闻名的古老的桥梁。

  2、扩展。

  (1)赵州桥在()省()县。赵州桥也叫()桥,它是()朝石匠()设计并参加建造的。到现在有()多年了。

  (2)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既()又()。

  (3)赵州桥为什么会世界闻名?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预习第3自然段。

  预习提纲:

  (1)这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

  (2)描写了几种龙的姿态?

  (3)“所有的龙”指的是哪些龙?

  第二课时

  (一)导语。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1、2自然段,回顾这个自然段的内容,说一说赵州桥是怎样的一座桥?(赵州桥非常雄伟、也很坚固)

  导语:赵州桥除了雄伟、坚固以外还有什么特点?接着学习第三自然段。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读第三自然段,这段的第1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说桥“坚固”是哪一段?(第二自然段说桥坚固)这一段说桥怎样:(桥美观)

  小结:这句话由两个小分句组成,前一个小分句与上边一个自然段紧密相连;后一个小分句又与本自然段紧密相连。一句话把两个自然段连接在一起,在文章的结构上起了连接作用。这句话在第3自然段又起了什么作用。

  2、自由读第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第一句话与后边内容的关系。(第1句话的第2

  个小分句概括地写桥美观,其他内容是具体地写桥的美观)

  3、具体描写部分作者详细描写了桥上的什么?(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雕刻着精美的图案,作者具体描写了栏板上雕刻的图案。)

  4、理解“雕刻”。(一种工艺,本文指在栏板上、刻凿图案)

  栏板上的雕刻也属于石雕,在石头上雕刻想像有多大的难度。(一般的石匠是难以胜任的。只有手艺高超的精工巧匠才能完成。赵州桥已有1300多年了,但雕刻的图案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说明雕刻很有深度,很有功夫。)

  5、欣赏栏板上雕刻的精美图案。出示投影或录像。(电教手段可以超越时空,把学生带到赵州桥上,使其身临其境,亲眼目睹那一幅幅精美的图案。学生在欣赏美,感觉美的同时自然也就会感到这一历史遗产的珍贵。)

  6、让学生讲述栏板上雕刻的.精美图案。(在学生观看了投影或录像之后,也就是在“欣赏美”,“感受美”之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美”。)

  7、研究书中怎样描写这些精美图案。(有的……有的……有的……所有的……)

  ⑴这段里写了几幅雕刻图案(3幅)

  ⑵这3幅图案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相同之处:①画的都是龙②画的都是两条龙。不同之处:姿态不同。)

  ⑶栏板上只有这3幅图案吗?为什么选择这3幅图案?(栏板上有许多幅图案。这3幅是最精美的。)

  ⑷作者只描写了3幅是最精美的图案,其它图案雕刻怎么样?出示文字投影片:“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所有的”指桥上栏板上雕刻的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是作者的想象。因为雕刻得太逼真了,活灵活现,给人一种游动的感觉。“真像活的一样”是因为雕刻的太精美了,精美绝伦,栩栩如生。这句话不仅是对这层内容的总结,也是对桥上所有图案的高度评价。)

  8、朗读训练,赵州桥上的图案是精美的,作者的语言描绘是优美的,所以我们读这段时,声音表情都应是甜美的。

  9、作者是怎样写桥的美观的(对照版书:先概括写桥很美观,然后具体写栏板上图案很精美,又写了3幅最精美的图案,最后写所有的龙真像活的一样。)

  10、按这个顺序练习背诵。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齐读第4自然段。

  2、出示文字投影片:“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理解这句话,引导学生理解关键性的词语:智慧,才干,历史遗产。

  智慧:聪明。

  才干;才能、本领。

  历史遗产:祖先,历史上留下来的宝贵财富。

  再引导学生面对全文思考这个问题。(①赵州桥设计的很有特色。②赵州桥雄伟、坚固,已有1300多年了还完好无损。③赵州桥美观。都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赵州桥是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是后人引以为自豪的。)

  3、造句练习:参加,而且。

  (四)总结、扩展。

  教师小结:赵州桥以它独特的建筑风格闻名中外,世界上许多桥梁专家都到赵州桥参观学习,如今赵州桥旁,竖立着李春的塑像,以纪念这位伟大的古代建筑师。可见赵州桥的影响有多么深远。

  ⑴朗读全文。

  ⑵背诵2、3自然段。

  ⑶为什么说赵州桥是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

  ⑷学习生字的字形。

  七、作业布置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查字典理解生字词

  八、板书设计

  桥长

  雄伟

  桥宽

  没有桥墩

  赵州桥 坚固 一个大桥洞 创举 既……又……

  4个小桥洞

  有的

  美观 精美图案 有的 所有的真像活了一样

  还有的

语文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状物的记叙文。文章从建筑结构上的创新和建筑工艺的精美两方面具体介绍了在中外桥梁史上占有突出地位的赵州桥。文章结构严谨,全文围绕“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句话展开。为了说明桥的坚固,作者先从桥的建筑结构方面写了桥长和桥宽,再具体描写了桥的建筑设计是建桥史上的一大创举。为了反映桥的建筑工艺水平之高,作者用生动的排比句详细描写了栏板上雕刻着的精美图案,栩栩如生的描写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学情分析: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掌握归纳文章内容的方法。前面的学习有所设计,但不深入,这里需要重点教学。阅读前可抓住“要让别人了解赵州桥,你觉得文中哪些内容必须要介绍的?”这个思考题让学生先来谈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应进行梳理并板书。另外让学生学习了本课以后知道我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的国家,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干发明创造,所以本课也是很好的民族精神教育的课例。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若干个,积累词语“创举、冲毁、节省、坚固、美观、雕刻、缠绕、智慧、遗产”等。

  2、能运用关联词“不但……而且……”或“既……又……”写句。

  3、继续学习归纳文章内容的方法,感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教学重点:学习归纳文章内容的方法。

  教学难点:领会赵州桥单孔弧形设计的特点,体会文章所含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搜集我国古代的重大建筑。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交流:黄浦江上共横跨几座大桥?各有什么不同之处?

  2、理解“石拱桥”的含义。

  3、出示课题。

  4、自渎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记录自学的生字新词)。

  5、说说读了课文后,赵州桥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完成练习:( )的赵州桥。

  (设计说明,从整体入手,帮助学生初识赵州桥。)

  二、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节:

  ①这节向我们介绍哪些内容?

  地理位置、建造年代、设计者、别名、建筑结构、建筑工艺、历史地位等。

  ②学着第一节简单介绍赵州桥。

  2、学习有重点地介绍赵州桥。

  ①讨论:重点介绍什么内容?(提示:雄伟坚固、美观)

  ②学习第二节:

  A、默读圈划表现赵州雄伟坚固的句子。

  B、交流品析句子,朗读感悟其“雄伟”。(完成造句:既……又……)

  C、理解“创举”的`词义和文中意义。

  提示:赵州桥与普通石板桥比较。

  ③学习第三节

  A、默读圈划表现赵州桥美观的句子。

  B、交流品析句子,朗读感悟其“美观”。

  提示:理解“相互缠绕、互相抵着、回首遥望、双龙戏珠”之意;

  造句:不但……而且……

  C、背诵第三节

  (提示:抓住句式“有的……有的……还有的……所有的……”练习背诵。)

  ④设计一段解说词

  要求:围绕主题如古老的赵州桥、迷人的赵州桥、雄伟的赵州桥等归纳相关内容。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让学生再一次熟悉课文内容,把文中的语言转化成自己的语言。)

  三、拓展延伸

  选择黄浦江上喜欢的一座桥,搜集有关资料作介绍。

  (设计说明:拓展延伸,增加学生的知识面,还让学生得到了一次语言训练的机会。)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9课《呼风唤雨的世纪》,本课是第八组课文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文章的作者仅用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教学这篇课文,我觉得本课的设计应该始终围绕理解、品味、运用语言来进行,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突显语文学科的特点,在引领学生理解、品味、运用语言的同时,让学生体验20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体会说明文的特点。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搜集信息,共同讨论的能力,为了让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构建新知,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阅读了有关20世纪重大科技发明的资料,培养了学生课前参与的能力,体现了生活中学语文的大语文关。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本课的第三、四自然段是学生习得语言、学习表达方法的好材料。教学时在运用视频资料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及词语辨析训练,使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水到渠成,轻松顺畅,体验也更加深刻,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呼风唤雨、洞察、依赖、奥秘、改观、探索、联系、哲学"等词语。

  2、有感请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3、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及威力,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及给人类带来得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1、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2、教学的难点是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四、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呼风唤雨的世纪,一同去感受绚丽多彩的生活吧!(齐读课题:呼风唤雨的世纪)

  (二)直奔主题、总体感知课文

  师:通过读书你了解到课文的哪句话与课题的意思相同呢?

  出示中心句:(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指名并齐读中心句(理解呼风唤雨的意思)

  师评价过渡:那么在这篇文章中呼风唤雨的是谁呢?又是靠什么呼风唤雨的呢?

  (三)指导精读、积淀感悟

  1、学习第二自然段:屏幕出示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段: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这两个问题告诉我们的?(设问)

  (2)师生对读设问句(师问生答)

  (3)师:那么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呢?用课文中的语言来告诉大家?

  出示重点句子,进行词语的辨析

  句子:在20世纪一百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

  指名读句子,初步理解发现和发明

  师过渡:同学们真会学习,那么20世纪人类都取得了哪些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呢,谁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第四段)

  2、学习第四自然段

  (1)指名回答、出示片段

  (2)为什么说这些发现和发明都是奇迹呢?(学生回答)

  (3)播放科技短片,进一步理解20世纪的奇迹般的科技成就和发明。

  画面播放:(人类登月球、潜入深海、原子核等;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等)

  (4)出示课件:同学们,20世纪的科技发明还远不止这些,老师将同学们搜集的关于20世纪科技方面的发现与发明的资料做成了课件,看完后你对发现和发明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5)搭配课件词语练习,进一步理解发现和发明(图在上,文字在下)

  指名读短语

  师小结:20世纪出现了如此多的奇迹般的发现和发明,看完以后你对20世纪有一个怎样的评价?(20世纪真是太伟大了,太了不起了。真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师过渡: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使得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

  出示句子: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A指名读句子,说说“改观”是什么意思?它和“改变”的意思有何不同?

  B齐读句子,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师过渡: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那么上百万年前的农耕社会又是什么样子呢?

  ①默读课文:用“——”画出描写人类上百万年历史中生活状态的语句

  ②出示句子: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

  ③随即媒体出示———农耕社会图

  ④以图为背景覆盖文字: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

  师:想象一下没有()没有()的生活该怎么过呀?

  师:一百多年前,人们的.生活就是这样的,读出你的感受!

  师过渡:可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渴望能够拥有神奇魔力,那么人类是借助什么来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的?

  出示句子: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指名读句子

  师:你在哪里听说过“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神话西游记)

  让学生说说故事情节,活跃气氛。

  师:可是在20世纪以后,人类社会真的有了“千里眼、顺风耳,你们想不想看一看啊?

  出示课件图片:上下对比出图片(千里眼——天文望远镜、顺风耳———雷达、腾云驾雾——民航飞机)

  师过渡:因为有了这些发现和发明,在20世纪短短的一百年中,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速度之快,变化之大足以令我们惊叹,用文中的一句经典的古诗来表达你此时的感受好吗?

  屏幕出示句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齐声朗读

  A理解诗句

  B师范读:听老师读,同学们仔细品味,同学们细细品味其中的含义

  师过渡: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在短短的一百年中,人类那么多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感叹:

  齐读中心句:(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3、学习最后一段

  师过渡:1923年,英国数学家、哲学家伯特兰罗素说:“归根到底,是科学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八十年后,这段话依然适用。

  屏幕出示句子:1923年,英国数学家、哲学家伯特兰罗素说:“归根到底,是科学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八十年后,这段话依然适用。

  (1)指名读句子

  (2)师:1923年,著名数学家、哲学家的这句话到八十年后的20xx年,这句话仍然适用,那么到今天、明天、后天乃至将来这句话是否依然适用?

  此时,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一同来感受并畅想21世纪的美好明天吧!

  课件:播放科技短片(卫星探测月球、太空出舱)

  (3)小组合作说话练习:看了短片后,展开你想象的翅膀,畅想21世纪的科技发展美景吧!(可以是异想天开)

  (4)汇报交流

  师总结:同学们,你们真聪明,你们真会想象,相信,在你们刻苦的努力下,这些想象一定会变成现实,我们坚信,21世纪更将是一个伟大的世纪,也更将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四)有效练习,扩展文本

  布置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要求每组成员共同合作,查找资料,然后选择题目,完成一篇科学小短文。选择题目如下,也可以自拟。

  五、教学媒体运用的说明

  1、上课伊始,播放画面,教师随画面内容,一方面将学生引入文本,另一方面激发学生想了解科技创造发明的兴趣。

  2、引导学生直奔主题,课件出示中心句,初步理解“呼风唤雨”这个重点词语的意思。

  3、在指导精读、积淀感悟的环节中,学习第二自然段。利用课件出示重点句子进行词语辨析,进一步区分“发明和发现”、“改变和改观”两组近义词的意思和用法。

  4、课文的三、四自然段是学生习得语言、学习表达方法的好材料。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利用课件中的发现和发明引出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在学习第四自然段时播放科技短片,配乐课件展示了大量的关于20世纪科技方面的发现与发明的资料,让学生了解20世纪的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进一步理解、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媒体的使用,使20世纪的高科技发明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像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等画面给了学生很直观的视觉感受。

  5、在学习第四段的基础上进行对比学习引出课文第三自然段,媒体出示农耕社会图,运用课件进行排比句的品析及朗读指导,运用课前搜集到的《西游记》中的“千里眼”“顺风耳”的图片与20世纪的天文望远镜、雷达等现代科技的发明及发现的图片进行对比学习,图片的呈现使学生一目了然,深切地体会到了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6、在教学最后一个环节时,利用课件出示重点句子,在运用视频资料播放科技短片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使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水到渠成,轻松顺畅,体验也更加深刻,媒体的使用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运用多种媒体与语文课进行整合的过程中,媒体的使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学生在学习运用语言、积淀感悟的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科学技术给人类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运用媒体出示重点句子加以理解并随机指导朗读,突破了难点,受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先、鹿”等14个生字。会写“先、干”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分角色朗读中,能读好每个角色的语气。

  3.有爱护环境卫生的愿望和行为。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分角色朗读来体会课文的内容。第八自然段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1课,请打开课本,观察课文中的图画,你看到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美丽的的小路,齐读课题。在这条美丽的小路上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呢,我们一起去看看。

  二、新授

  (一)

  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学习生字

  A、小黑板出示14个生字(带拼音)、自读、起读、指名读。

  B、去掉拼音读一读。

  C、出示字卡,开火车读。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学习本文。夹叙夹议,情景交融的写法

  理解文章主题,教育学生珍惜幸福生活。

  重点

  夹叙夹议,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

  理解老一代人的苦难生活以及他们的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我们南方的许多地方,流传着“三月三,地菜煮鸡蛋”的说法,大家知道“地菜”指的是什么吗?对了,就是荠菜。荠菜是一种生命力旺盛的草本植物,以我们今天的口味,这是一种有苦味的草,但在几十年前的旧中国,他却是穷人的救命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张洁的这篇《挖荠菜》。

  二.作者简介

  张洁,当代女作家,1937年出生于北京,从小被父亲遗弃,靠母亲抚养长大。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十一位在当代文学界很有影响的女作家。

  一.教师范读课文,检查预习

  荠菜蔷薇掰

  琥珀苋菜蒿

  惩罚和煦癖

  二.自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2.本文写了几件事?

  3.通过记叙这几件事,表现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

  明确答案:

  1.线索是挖荠菜。

  2.写了三件事:童年的悲惨遭遇;童年挖荠菜的美好时光;解放后,与孩子们挖荠菜,吃荠菜。

  3.主题是要理解上一代人的心情,珍惜身边的幸福生活。

  三.怎样理解文章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对比一:作者用对比手法写出两代人对“荠菜”的不同感情。

  文章中,我对“荠菜”是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在我的心中,荠菜曾经是无上的美味,哇集才是的那种坦然的心情,“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荠菜象征着作者童年时代美好的一切。

  与之明显区别的是:儿女们长大之后,陪同我去挖荠菜,似乎就变成了对我的一种迁就了。“等我把一盘佣金精盐,麻油,味精,白糖精心调配好的荠菜放到餐桌上的时候,他们还是带着那种迁就的微笑,漫不经心的用筷子挑上几根荠菜……”

  两种对比可以看出两代人思想上的差距,也看出两代人思想上的隔膜。通过对必须书把如何看待过去与现在,如何看待苦与乐,怎样珍惜今天的幸福,怎样才会动的幸福等重大人生问题提到读者面前,让我们大家共同思索,探讨。

  对比二:新旧社会的对比。

  作者的一生经历新旧两种社会,就社会中,由于饥饿,作者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不敢回家的经历,表现了旧社会的黑暗。

  新社会,作者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更重要的是,新社会的儿童过上了幸福的生活___“和煦的阳光,绿色的田野,就像一幅优美的风景画是的展现在他们面前,使他们的身心全都感到愉快。”这也就是作者小时候梦寐以求的生活。

  通过这种对比,表现了新社会的美好,正因为如此,作者希望下一代能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这也正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四.理解文章中夹叙夹议,情景交融的写法。

  1.文章采用了夹叙夹议的写法。

  本文先是形象具体的叙事,在叙事的基础上再展开议论。

  这些议论起到了明确中心,画龙点睛的`作用。举例说明如下:

  课文的前半部分(第1到10自然段)以记叙为主,生动的记叙了一个馋丫头的故事,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憎,富有感染力。

  课文的后半部分(第11到14自然段)以议论为主,但也是以记叙为基础的。这一部分有两层意思:一层是继续与孩子们一道挖荠菜时,加上了一点议论,“我明白”他们只是把这当成“一种有趣的游戏”。另一层继续了孩子们长大了吃荠菜时的情形,孩子们的“迁就”“漫不经心的”神情触发了我的感慨,情不自禁的发表了大段的议论。

  本文叙事生动感人,议论深刻入理。作者很成功的运用了叙议结合的方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文章有很强的说服力,更好的突出了中心思想。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渗透古诗学法,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

  福的情感。

  3、将古诗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下,在荡漾激情的字里行间中感受汉语言的魅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组织

  1、同学们,老师这有些图片,你们知道它们是什么神话故事吗?(课件出示图片)

  2、小结:神话故事生动有趣,想象神奇,寄托了人们许多美好的愿望。

  二、导入新课

  1、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神话故事。(课件)

  2、这就是流传千古的“牛郎织女”的故事。

  听完故事,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与这个神话故事有关的一首古诗。

  3、认真看老师写题目。(板书:乞巧)师提示学生注意“乞”字音变调。生齐读。

  4、理解诗题。(1)区别“乞”和“气”,指导书写“乞”字。(课件)

  (2)给“乞”字组词,理解诗题。(课件)

  “乞”就是乞求的意思,那什么叫“乞巧”呢?哪位同学能将你预习所了解到的告诉我吗?

  师:乞巧是七夕这天主要的民间活动,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

  5、简介作者林杰。(课件)

  三、读悟全诗

  1、听了林杰的介绍,很想去读读了吗?心动不如行动!那就赶快打开书翻到122页读读吧!(课件出示古诗)

  2、提出初读要求:请同学们把每个字音读准,反复多读几遍,把古诗读通顺。

  3、学生自由读诗。

  4、多种形式的读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齐读)

  【一读】读准确 读后学生评议是否字正腔圆。

  【二读】读得有节奏 让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合理停顿。师生合作读出节奏。

  【三读】读出味道

  (一)月下同吟——“七夕今宵看碧霄”

  1、理解宵——霄

  师:大家发现了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吗?(课件出示:宵—霄)那你怎么来记住这两个字呢?(“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那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宵”是晚上,“霄”是天空)。

  2、师:(课件出示夜空图)你们看,这就是七夕的夜空!能形容此时的天空吗?诗中用了哪个词来形容这样的夜空?(碧霄)

  3、师: 每年的七月初七,星空闪烁,多么美丽的夜晚,让人遐想,让人想

  起那牛郎织女天上相会的传说。(板书:天上相会)古诗中哪句是描写这个情景呢?(课件)引读诗句:七夕今宵看碧霄(生齐读:七夕今宵看碧霄)指导朗读,“看”字轻读,读出不忍惊扰牛郎织女的感觉。

  (二)走进神话意境——“牵牛织女渡河桥”

  过渡:读着诗歌我们都发现了这里藏着一位姑娘呢,她的名字叫——(学生:织女)。除了藏着这位织女,还有一位男子,他的名字叫______(学生:牛郎)

  1、刚才我们听了牛郎织女的故事,他们见一面容易吗?为什么?(课件)他们在谁的帮助下才能见一面?(课件)

  2、是啊,牛郎织女日也盼,夜也盼,终于盼到了相会团圆的时刻,你觉得牛郎织女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3、师:让我们在读中再次体会牛郎一家团聚的的喜悦吧。(指导读——牵牛织女渡河桥)

  (三)吟咏千古乞巧一寸心——“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1、七月初七的夜晚,天上的牛郎和织女喜相逢,那人间的姑娘少女们又在做什么呢?读读三、四行。(学生读)(课件出示三四行)

  2、师:在这七夕之夜,人间的人们正家家(学生接念——乞巧望秋月)读了这句诗,你仿佛看到了……(学生想象回答)

  3每个地方乞巧的方式都不一样,除了诗中提到的对月穿针的做法,你们还了解到哪些乞巧的习俗。(学生汇报交流)尽管她们乞巧的方式不同,但都表达了人们向织女乞巧的心愿,只因为织女有一双巧手,织女在天宫里不停地织着云霞,我们一起来欣赏她的杰作。(课件,出示彩云图片)

  4、你想用哪些词句来形容这么美的云霞?指生说。

  是啊,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美不胜收,少女们个个都羡慕织女的巧手,你们羡慕吗?(羡慕)你们羡慕什么啊?(织女的巧手)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板书:人间乞巧)希望自己也有一双像织女一样的巧手。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也叫七夕节,女儿节。

  5、师:乞巧节是古代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 “你能想象千家万户都在乞巧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吗?”(热闹的场面)

  6、师:你怎么知道人很多?是从哪句话读出来的'。(家家乞巧望秋月)哪个词最能说明人多?(家家)是啊,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有的在小院里,有的在家门口,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课件)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他们想象织女一样心灵手巧)难怪林杰写到——穿尽红丝几万条(课件)指导读。

  8、师: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什么多?(红丝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穿尽)

  9、师: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人间企盼、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

  师:我想,人间的少女们除了乞求手巧,还有许多的心愿要乞求。老师还带来了一首乞巧歌,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课件出示民间的一首《乞巧歌》)齐读。

  10、交流:如果这些愿望都能实现,我们会过上什么样的生活?

  因此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课件出示)你能像老师这样读吗?(指名读,齐读)

  11、其实,除了唐代林杰笔下的牵牛织女,历代许多诗人都曾被这个美丽的传说感动。(课件配乐出示历代诗人吟咏“牵牛织女”的诗句,引导学生读)

  虽然年代在变,但是人们对美满生活的追求依然未变。

  (四)咏叹经典

  1、小结诵读:(课件)

  师:当七夕之夜我们仰望清朗的夜空,发出感叹

  出示“七夕今宵看碧霄”,生读。

  师:站在这碧霄下,我们仿佛看见那茫茫的银河想起了——

  出示“牵牛织女渡河桥”,生读。

  师:少女们仰起了头对月穿针这叫——

  出示“家家乞巧望秋月”,生读。

  师:穿织出了多少美好的心愿——

  出示“穿尽红丝几万条”,生读。

  2、师: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表现人间少女们乞取智巧的热烈场面,我被姑娘们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深深地感动了,我很想读读这首诗。你们能给个机会给我吗?(课件配乐)

  3、请同学们也在音乐里自由的朗诵吧!(课件)

  我们吟诵古诗的声音一定穿越了浩瀚的天空,飞入了牛郎织女的耳朵里,我仿佛听见了织女在赞叹:人间的孩子真会学习呀!不过织女也在问:“难道们不想向我乞取些什么吗?”你们想吗?说说你想乞取什么?

  5、你还想为哪些人乞巧呢?你们愿意为林老师和在座的老师乞取什么呢?

  6、好的,谢谢你们。我这里有一组再现乞巧场面的镜头,请欣赏。乞巧场面欣赏。(课件)

  机动环节:请同学们坐端正,闭上眼睛,默默地在音乐里背着古诗,静静地在心里为亲人、为同学、为老师、为朋友乞愿吧!(课件)

  四、总结:

  看着同学们专注的神情,我仿佛听到了你们心灵的话语,我相信你们的美好愿望一定会变为现实,因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祝福他人幸福的人,自己同样能得到幸福!下课!

  板书设计:

  乞巧

  天上相会

  人间乞巧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8-05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的教案01-09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4-02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4-05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诗经教案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