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地理的教案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地理的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地理的教案1
教学目标
1.能在中国地形图上准确指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的位置,并说出各自的边界山脉。知道四大高原、四大盆地的主要特征。
2.知道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分布的共同特点。学会用比较学习法比较同类地理事物,并能在比较中抓住重点。
3.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范文,自然条件复杂,并能清楚地知道复杂自然务件的优势与不足。
教学重点
四大高原、四大盆地的位置及特征。
教学媒体
“中国地形图”,各高原景观图,各盆地地形示意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指“中国地形图”,请学生回答:
①我国地势特点是什么?
②请同学在“中国地形图”上指出各阶梯的界限山脉。
③根据“中国地形图”说出第一、第二级阶梯上的主要地形类型。
【教师点题】今天我们重点学习我国的高原和盆地。
【板书】第三节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
【教师引导】首先,大家看各个高原在我国所处的位置。学生讨论。
【教师引导】第二,大家再看各个高原的边界山脉及其所在的省级行政区。
【教师引导】看课本上的景观图及课文,还可以给学生看关于四大高原风光录像片,观察四大高原有何特点。
【教师提问】在读“中国地形图”时,同学们是否思考过一个问题:我国四大高原在地形特征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补充概括】海拔较高,顶部地面坦荡或起伏不大,边缘比较陡峻的广大地区,就是高原。
同学们再观察“中国地形图”。
总结一下四大高原的不同点,要求学生讨论后填写表格。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概括补充】
【板书】第三节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
一、四大高原
【投影】
【教师引导】为什么各个高原又有着如此大的差别,它们是怎么形成的呢?
引导学生看课本第31页“读一读”,在解释黄土高原成因的同时,简单介绍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的成因及其它特点,以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的求知欲。
【教师引导承转】在第一、二阶梯上,除高原外,还有四大盆地。
【板书】二、四大盆地
【引导学生】指地形图,请学生想象盆地的形态。
学生回答。
【教师提问】根据地形图,指出各盆地的外围山脉。
同时看课本第32页各盆地分布示意图,并对照“中国政区图”,判断各盆地所在的省区。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概括补充】
【投影】
【引导读书】请同学们看课本第32~33页,总结各盆地特点、并填表。
【教题概括补充】将表格补充完整。
【教师引导】比较四大高原、四大盆地的特点。请学生思考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分布地区的自然条件如何?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补充总结】大部分高原、盆地地区,或高寒,或沙漠广布,或地面崎岖、沟壑纵横。总之,它们的自然条件恶劣。所以,这些地区目前仍是我国经济相对贫穷落后有待发展的地区;但由于其自然条件独特,在近些年也充分展示了发展潜力,如塔里木盆地的石油、柴达本盆地的钾盐、青藏地区的'牦牛、内蒙古的畜牧业、四川盆地的农业以及新疆、内蒙、云南等边境地区的边境贸易、旅游业正在蓬勃发展。若能加大这些地区的经济、人力投入及交通建设,昔日偏僻、落后的地区将在不远的将来成为我国新的经济热点地区。让我们期待那一天的到来。
【教师总结】总结本课重点内容。
小资料
①青藏高原是世界最高峻最年青的高原。具有世界上湖面最高、范围最大、数量最多的高原湖区,大部分湖面海拔在4100~5000米之间,如纳木错湖面海拔4718米,有天湖之称。
②云贵高原的岩溶地貌分布广、类型多、形态奇特,尤以云南路南石林、贵州的奇峰异洞闻名于世。由于构造上升和河流强烈切割,致使山高谷深,地形崎岖,人们多用“地无三里平”来形容这个高原的地貌景观。
地理的教案2
一、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从直观上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现象;
(2)通过分析典型地区自然带的分布,归纳总结出陆地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3)能运用所学的地域分异规律,分析说明日常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学习重点:陆地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学习难点:
(1)典型地区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及原因;
(2)垂直地域分异的有关规律;
(3)几处典型非地带现象的分布及成因。
三、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阅读以下实例:……从我国炎热的南方到温凉的北方,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从高山的山麓到山顶,都可以观察到不同的景观……,这一实例说明地理环境有何特点?
(2)这种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在空间尺度上有何特点?举例说明。
(3)分析
(1)中的案例,思考问题:
①在南方和北方、沿海和内陆、从山麓到山顶各有哪些不同的感受?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哪些地理要素发生了变化)
②在从山麓到山顶的过程中,除了气候发生变化外-还能看到哪些地理事物发生变化?
(4)小结: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的——不同的和土壤—一带状分布:形成不同的陆地自然带,它的最显著的标志是.
2.陆地自然带的分异规律
(1)教材读图5.6,分析主要由哪几种自然地理要素组成?有什么特征?
(2)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①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找出以下几个自然带: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带,分析:它们主要分布在哪两个纬度带?它们是沿着什么方向延伸?沿着什么方向更替?
②观察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思考:在中纬度大陆的那些地方表现也很明显?
③由以上实例分析可知:这种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基础是什么?
3.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1)读教材图5.6,分析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的自然景观有什么变化?(fanwen.weiyujianbao.cn)这种变化在哪个纬度带表现最典型?
(2)这种地域分析规律的形成基础是什么?
4.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读图5.11及中国地形图:
①找出喜马拉雅山的纬度位置及其基带名称;
②根据图5.11,分析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布有什么特点?南坡与北坡自然带数目有什么不同?试分析原因。
(2)分析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基础是什么?
(二)探究论证
(1)观察喜马拉雅山垂直自然带分布,讨论思考: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与前面讲过的那种地域分异规律带谱相似?
(2)比较喜马拉雅山与乞力马扎罗山垂直带谱的区别,分析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有哪些?
(3)观察喜马拉雅山地垂直地域分异:同一自然带在南坡和北坡分布高度有什么不同?雪线高度有什么特点?
(4)知识构建: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质疑反思
迁移应用:
近年在黄土高原推动坡地“退耕还草”“退耕还林”,使土地利用发生变化。请问:
1.原来栽种粮食的耕地陆续退耕下,对当地的农业经营会带来哪些影响?
甲、经济作物增加乙、趋向机械化丙、更趋市场性丁、趋于自给自足
A.甲丁B.乙丙C.甲丙D.乙丁
2.将坡地“退耕还草”“退耕还林”,会导致该区生态环境发生哪些明显变化?
甲、河川淤沙减少乙、物种数增加丙、蒸发散量减少丁、洪水流量增加戊、尘土飞扬加剧
A.甲乙B.乙丙C.甲丙D.丁戊
3.下列现象中,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的是:
①天山博格达峰雪线下降②东海出现南海的鱼种
③华北地区树枝提前抽芽④灾害性天气出现频繁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
拓展延伸,深入探究,拓展提升:雪线及其影响因素
雪线即在陆地上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的某一海拔高度。雪线以上,常年积雪;雪线以下,为季节性积雪。测量时间:夏季最热月。雪线在不同地区不同,主要取决于温度和降水,同时受地形影响。
1.雪线与降水量
雪线与降水(雪)量成反比。降水(雪)量越大的地区,雪线的位置越低;降水(雪)量越小的地区,雪线的位置越高。一般地,山地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背风坡降水少,雪线高。
2.雪线与温度
雪线高度与温度成正比关系。温度越高,积雪的消融量越大,雪线的位置越高,反之越低。同一座山地的雪线,冬季下降,夏季上升。
3.雪线与地形
(1)山地的向阳坡获得太阳辐射多,温度高,融雪快,雪线位置升高;背阴坡获得太阳辐射少,温度低,融雪慢,雪线位置低。
(2)山地迎风披降水多,雪线低;背风披降水少,雪线高。
(3)山地的缓坡容易积雪,雪线位置低,陡坡积雪易下滑,雪线位置较高。
关于高中地理自然环境地理差异教案优秀范文合集大全
地理的教案3
第三节西亚
[教学目的]
1、学会运用地图说明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熟悉主要国家、五海三洲,主要海峡、运河的位置
3、了解西亚的自然环境特征。自然条件与当地农牧业生产的关系以及当地发展节水农业取得的巨大成就
4、了解西亚的居民以阿拉伯人为主,西亚地区的宗教特色及与宗教有密切相关的两个城市
5、掌握西亚石油资源在世界的地位,分布特点及主要的产油国,了解西亚石油的运输路线
[教学重难点]
重点: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难点:西亚石油资源的分布及石油外云路线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具准备]
西亚图(板图)、西亚石油海上运输线路图、世界图
[教学方法]
读图法、讨论法、启发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指世界图讲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南亚,如果从南亚继续西行。我们会来到一个弥漫着浓郁的宗教色彩的地区,这里到处可见身披白色长袍、头带头巾的阿拉伯人,还可以看到圆顶的清真寺。那大家猜猜,会是哪一个地理区域呢?
一、西亚的范围和国家
1、教师在世界图上指出西亚的位置,学生说出起海陆位置:亚洲西南部,西接非洲,南临印度洋
2、学生讨论完成P46活动题,熟悉西亚的国家,并提问:西亚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哪个?位于波斯湾沿岸的国家有哪些?
二、西亚的位置
1、学生讨论完成P46活动2、3,而后上台指出西亚联系的五海三洲
(过渡)西亚地处“五海三洲”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2、引导学生阅读图2-18,设问:
(1)我国的丝绸之路西起我国的哪个城市?向东通过了西亚地区吗?可以到达哪些地区?
(2)我国的丝绸之路有什么地理意义?
3、学生齐读P47最后一段文字,了解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4、学生讨论完成P46活动4、5题,了解西亚的海上交通地位,按如下思路:
(1)由印度洋通往大西洋,有哪几条海上航线?哪条最近?
(2)苏伊士运河直接连接了什么海和什么海?间接沟通了哪两大洋?
(3)本区除了苏伊士运河外,还有哪两个重要的海峡?
(4)学生完成P46表格
5、学生自读“霍尔木兹海峡”,了解其在世界的重要性。
三、气候与农牧业
1、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思考:西亚属于什么气候类型?这种气候的特征是什么?
2、引导学生观察“西亚地形图”,提问:西亚的河流多吗?图上的点状图例代表了什么地理事物?由此说明了西亚地区最典型的自然环境特征是什么?(干旱)从地形来看,以什么地形为主?
3、设问:假如你是西亚某国的总理,面对如此的.自然环境,你会如何发展本国的经济?
(过渡)面对如此干旱的自然环境,西亚人民凭借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因地制宜的发展了本国的农业和牧业
4、结合教材第二段文字,讲述西亚牧业的发展情况
(过渡)由于西亚气候干旱,西亚人民大力发展本国的节水农业。(结合教材P48-49文字讲述)
5、提问:我国的西北地区发展农业时,可以向以色列借鉴什么经验?
[小结]学生小结,教师点拨
[作业布置]见填充图册
[板书设计]
第三节西亚
一、范围和国家
二、地理位置
1、五海三洲之地
2、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三、气候与农业
1、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
2、传统的畜牧业
3、灌溉农业和节水农业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西亚的地理位置有什么特点?有什么重要性?西亚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展示“世界人种分布图”回答:西亚是什么人种?信仰什么宗教?说什么语言?引入阿拉伯国家
三、阿拉伯国家
1、西亚是哪些宗教的发源地?西亚的两大圣城在哪里?
2、学生自读材料“耶路撒冷”,了解
3、引导学生观察“西亚地形图”思考:西亚地区最著名的矿产是什么?
四、世界石油宝库
1、学生自读思考:
(1)西亚的石油在世界上具有怎样的地位?
2、教师展示自绘的“扇形百分比”图,突出西亚石油在世界的地位
3、引导学生在“西亚地形图”上观察西亚的集中分布地区及主要的产油国
4、设问:西亚的石油为什么要出口?
5、结合P52材料分析:西亚石油生产有什么特点
(过渡)西亚有如此储量大的石油,主要输往哪些地区呢?
6、引导学生对照世界图,结合图2-24,理解西亚三条石油运输的海上路线,而后学生上台指图回答
7、:讨论:假如你是西亚某国的政府首脑,当本地石油开采完后,你将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发展本国的经济?
[小结]引导学生小结
[板书设计]
五、阿拉伯国家
1、三大宗教的发源地
2、两大圣城
六、世界的石油宝库
1、西亚石油在世界的地位
2、西亚石油的生产特点
3、发布及产油国
4、石油输出路线及地区
地理的教案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学会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4.掌握阅读信息复杂(包括分层设色、等值线等信息)的区域地图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学会将地理基础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学习与研究方法,培养地理学科综合能力。
2.掌握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3.培养学生从时间与空间尺度建立辩证地、动态地、联系地看待和分析问题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对地理的兴趣与信心。
2.树立正确的人地观与______。
教学重点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教学难点
1.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2.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共3课时
第一课时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二课时案例研究:地理环境与民居
第三课时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一些具有明显地理环境差异的照片、图片,可以是自然环境的差异,也可以是人文环境的差异,便于上课时同学们进行交流和论证自己的观点。
导入新课
(教师运用媒体呈现如下具有显著地理特征差异的景观图片创设问题情境)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有明显的差异,那么请同学们推测这三幅景观图反映的是我国什么地区的景观,并且人类的活动会有什么差异?下面就请同学们像科学家一样进行问题探究。)
课件展示:
(方法引导:科学的探究过程是指类似于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过程,具体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寻找证据、证明观点、交流观点、形成新观点、产生新问题。)
(提出假设)请同学们独立思考以上问题并提出自己的假设。
三幅图大致反映了我国中纬度从西向东的自然景观,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会有非常大的差异。
(寻找证据)同学们都提出了自己的假设,为了证明自己的`看法,同学们能从以上三幅图中寻找到证据吗?
从景观图中的生物差异情况来切入,尤其注意植被的差异。
(交流观点)同学们分组讨论交流自己的观点,并请代表来表达小组的共同观点。
(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总结)
同学们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大家基本的共识是地理环境不仅存在差异,而且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人类的活动会产生影响,我们也注意到虽然地理环境有差异,但在一定的空间尺度上地理要素表现出内在的协调性,地理环境特征表现为一定程度的一致性,我们把这样的表达一定空间尺度的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称为区域。
推进新课
板书:
一、区域
(一)概念: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依据一定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表层的空间单位。
区域是我们人类活动的基础,也是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区域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呢?请大家阅读中国气候类型图。思考如下问题:
1.中国气候类型图划分出了几个气候区域?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2.气候区的边界是明显的,还是过渡的?
3.同一气候区内部的气候特征有什么特点?
4.是否可以将下列的一些气候区合并为更高一级的气候区?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
以上我们讨论了气候区,但是还有各种区域,例如行政区、经济区、居住区等等,在回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我们认识到区域的一些特性,
区域的内部特性:
(1)内部具有某些方面的共性和结构的一致性;
(2)内部某些方面有相关性;(3)内部具有共同的职能。
区域具有不同的空间尺度,具有级别。
区域具有整体性、差异性和开放性。
板书:
(二)特征:
1.具有面积、形状、边界等区位特征。
2.内部性质相对稳定。
3.具有不同的级别。
我们认识到每个区域都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对人类活动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影响到区域发展,下面我们再来对比探究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如何对区域发展产生影响。
板书: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对比区域特征是地理学科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需要注意以下环节:第一,确定对比的区域;第二,明确所对比区域的空间尺度与空间位置;第三,明确所应对比的要素或主要内容;第四,阅读相关区域地图,获取信息,进行全面对比,综合分析。在区域对比中尤其要注意提高阅读区域图的技能水平,以便获取更多的信息,并能进行严密推理,得出科学的结论。
请大家阅读课本上图1.1和图1.2两个区域图,对比两个区域的地理环境有何差异?以及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有哪些?
(小组讨论)
请大家分小组来共同研究,首先确定将对比两个区域的哪些方面?在从两幅区域图上寻找相关信息进行论证,在组内交流,形成观点后,派代表来阐述。
在区域对比中,阅读区域地图是最重要的地理技能,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如何阅读区域地图。
(教师进行方法引导)阅读区域图的技巧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
确定区域的位置,可以通过海陆位置、经纬网、标志性地理事物,如城市、河流、湖泊等来确定和描述区域位置;
判断重要地形特征、河流特征与气候特征。在长江三角洲区域图中,气候特征借助等温线与等降水量线来表达
学会如何判断等值线,判断等值线的方法主要是:首先,确定地理数据表达的内涵与主要的数据范围,是气温还是降水量,是否为年均气温还是月均气温,属于何种热量带与干湿区等;其次,判读等值线的空间分布,也就是具体的数量在空间上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影响等值线分布的因素,判读等值线的疏密与弯曲的形态,推断影响其形态的因素。
综合图中信息,描述该区域的地理特征,并从中推导出人类活动与区域发展的情况。
在进行区域地图的对比阅读时,我们可以列出一个表格来填出从图中我们获取的信息,并依据信息来推断区域发展。
地理的教案5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气团、锋面、锋等基本概念。
2.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冷锋、暖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3.结合生活实际,掌握生活中与锋有关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认识冷、暖锋示意图,分析某地天气变化趋势。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激发学生探究天气变化的兴趣,并树立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冷、暖锋及对应的天气特征
【教学难点】
冷、暖锋及对应的天气特征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
图片导入,提高学生的兴趣;以身边天气变化的现象(12月份当地连续5天天气变化)
为例,并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过渡]
要想科学地解释这些现象,需要用到今天的知识。自然导入新课。
[新课推进]
[提出要求]
阅读课本第1、2自然段,找出气团、锋面、锋等基本概念。
[板书]2.3常见天气系统
[图片展示]气团示意图
[提问]气团的概念是什么?
[学生]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比较均一的空气。
[师生互动]单一气团控制,大气稳定,多晴天。
[过渡、演示]冷暖气团的概念
[提问]比较两种气团的物理性质?
[提问]当冷、暖气团相遇时,会形成一个交界面,称之为?(锋面)。
[提问]锋面是直立的还是倾斜的?倾向哪一侧?
[学生]倾斜的。倾向冷气团一侧。
[提问]为什么倾向冷气团一侧?
[答案]暖气团密度小,冷气团密度大。
[过渡]
单一气团控制,多晴天,那么锋面附近,天气又如何呢?
[学生自由发言]
[总结]锋面附近有降水、风等天气现象
[图片展示]锋面和地面的交线,称为锋线;锋线和锋面统称为锋。
[提问]锋的移动方向有几种可能情况?(提示:若冷气团势力强,如何?)
[学生]三种
[提问]所以,锋的类型有几种?
[学生]三类。
[提问]哪三类?
[学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
[提问]冷锋的概念是什么?暖锋呢?准静止锋?
[学生]冷锋指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暖锋指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准静止锋指冷、暖气团势力相当,锋面来回摆动。
[动画1]
教师强调:观看动画时请大家注意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什么气团主动移动?形成什么锋?
2.锋面附近天气有什么特征?
[学生回答]
[参考答案]1.冷气团主动移动,形成冷锋。2.锋面附近出现大风、暴雨天气现象。
[图片展示]冷锋示意图
[边问边讲,师生互动]
(1)A、B哪个在锋前,哪个在锋后?
答案:冷锋锋面移动方向先画出来,以锋线为分界线,前面是锋前,后面是锋后。所以B在锋前,A在锋后。
(2)降水集中在锋前或锋后?
答案:锋后
(3)冷锋的表示符号
答案:三角形
[探究1]
以重庆为例,分析冷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状况。
[边问边讲,师生互动]
过境前:重庆受___气团控制,气温___,气压___,天气___
过境时:_________
过境后:重庆受___气团控制,气温____,气压____,天气____
[提问]
生活中哪些天气现象和冷锋有关?
[学生自由发言]
[图片展示]寒潮、暴雨、沙尘暴
[动画2]
教师强调:观看动画时请大家注意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什么气团主动移动?形成什么锋?
2.锋面附近天气有什么特征?
[学生回答]
[参考答案]1.暖气团主动移动,形成暖锋。2.锋面附近出现连续性降水或雾。
[过渡]
前面学习了冷锋的有关知识,暖锋的情况又如何呢?
[提出要求]
与冷锋的学习方法对比,同学们自己完成暖锋的有关知识。
(1)锋前、锋后(A、B)
(2)降水集中在锋前还是锋后?
(3)表示符号
[学生讨论,发言]
[答案](1)A在锋前,B在锋后。
(2)降水集中在锋前
(3)用半圆表示
[探究2]
以重庆为例,分析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状况。
过境前:重庆受___气团控制,气温___,气压___,天气___
过境时:________
过境后:重庆受___气团控制,气温____,气压____,天气____
[过渡]
学习了冷锋、暖锋的有关知识,下面我运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案例1]用锋的知识分析重庆天气变化。
问:5天的天气状况有什么变化,气温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现象?
学生发言。
总结:第1天属于冷锋过境前,晴天,气温高;后4天属于冷锋过境时,出现阴雨天气,并且降温。
问:预测第5天后天气变化?
学生发言。
总结:第5天后天气转晴,气温降低。
[案例2]谚语
“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如何解释?
学生发言。
总结:春季暖锋过境,过境时形成降水,过境后升温。秋季相反。
[案例3]音乐短片
问:歌词“三月里的小雨,淅沥沥沥沥沥淅沥沥沥下个不停”。与哪种锋有关?
学生发言。
暖锋。
[案例4]诗词与锋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与什么锋有关?
学生发言。
答案:冷锋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与什么锋有关?
学生发言。
答案:暖锋
地理的教案6
设计思路
采用案例教学模式,以问题为线索,开展案例讨论活动,让学生作主角,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争辩,做出决策和选择,解决案例中的特定问题,进而从案例中获得某种经历和感悟。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贯穿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主线,借助CAI课件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区内发展扩展到区际间的联系和发展,更好的完成知识的迁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和资料,描述新疆的人口、城市、交通设施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使学生了解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培养学生提取、加工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2、绘制简图表示新疆地区地形分布特点,初步培养学生绘制简图反映事物分布的技能。
3、了解影响新疆农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初步学会辨证分析问题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教科书呈现的资料以及课外收集的资料的阅读、分析、归纳、提炼等思维过程,发现并总结本地区自然地理特征,独特的环境特征,初步找出本地区人口、环境、资源等问题的解决途径。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我国西部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1、新疆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2、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自然环境特征对城市、人口和交通设施分布的影响。
2、在能源开发过程应如何保护环境。
教学策略
对高山、荒漠与绿洲和富有特色的绿洲农业教学主要采用地图教学法、分析讨论法。
对潜力巨大的能源开发主要采用讨论法、讲述法。
教具准备:CAI课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第一课时
教学环境与教学内容媒体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展示:维吾尔族姑娘穿着民族服饰的图片请大家辨认一下,这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这个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个省级行政区?学生齐答;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讲授新课:
高山、荒漠与绿洲承转讲述:新疆地处祖国的西部边陲,是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首先让我们来认识新疆的自然环境特征。
(一)自然环境特征展示:中国政区图
链接:地形与城市分布示意图活动问题:
1、描述新疆在中国的位置特点,找出与新疆相邻的国家有哪几个。
2、找出横亘于新疆北部、中部和南部的三列山脉,说出它们的走向。
3、找出新疆的两大盆地及其分界山地。
4、将上述山地和盆地在第41页新疆轮廓图中画出(用铅笔)。
学生读图画图,教师巡回指导画图方法。(学法指导)
教师总结:新疆的地形特点可以用“三山夹两盆”来概括。学生读图回答: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地处我国西北边陲,从东北向西南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八个国家相邻,是我国邻国最多的省级行政区。
新疆北部有西北——东南向的阿尔泰山,新疆唯一的外流河——额尔齐斯河发源于此。中部有东西向的天山。南部为包括多条山脉组成的东西向山脉昆仑山。
天山把新疆分为南疆和北疆两大部分,南为塔里木盆地,面积53万平方千米,为世界最大内陆盆地。盆地中有面积达32、4万平方千米的“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有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塔里木河。新疆北部为准噶尔盆地,盆地中有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为我国第二大沙漠。学生学画示意图。
(二)独特的环境特征承转讲述:新疆两大盆地内都有面积广大的沙漠,新疆之所以沙漠广布,与新疆的气候条件密不可分。
活动:请大家在中国政区图上量算新疆南部距印度洋、新疆东部距太平洋的直线距离。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比例尺公式。
讲述:根据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新疆距海洋遥远,加之重重山岭阻挡和高原的屏障作用,使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很难到达新疆内陆,导致新疆形成了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其突出特征是冬冷夏热,日照长,温差大,降水少,蒸发强。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150mm以下。学生量算,请两位学生在黑板上计算。
计算结果:新疆东距太平洋达2500千米,南距印度洋1600千米,距海洋遥远。
(三)人口、城市交通设施的分布特点。呈现:塔里木盆地的沙漠与绿洲图提问:请大家读图回答以下问题:塔里木盆地的人口、城市和交通设施分布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原因。
归纳讲述:由于新疆地处亚欧大陆内部(据中科院地理研究所科研人员研究测定,亚洲大陆的“心脏”——地理中心位于新疆乌鲁木齐郊区的乌鲁木齐县永丰乡包家槽子村),距海洋遥远,导致干旱少雨,因此水源主要来自高山冰雪冰川融水。在冰雪、冰川融水的滋润下,在盆地的边缘山麓地带出现了许多绿洲,新疆的人口、城市等也就集中分布于这些绿洲地区,冰川冰雪融水还孕育了一些内流河。在这些河流沿岸也分布有城市、人口等。交通运输是加强人类活动联系的主要方式,方便了人民生活,因此交通设施的分布与人口、城市密不可分,多沿盆地边缘分布,将人口、城市和经济活动集中的绿洲联系起来,既靠近水源,也带动了城市和经济的发展,方便了人民生活,但是新疆各绿洲之间相距遥远,这势必导致新疆的物流、人流不畅,信息通达度较差。
地理的教案7
一、本节教材的地位和内容分析
本节课处于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最后一节,上承岩石圈和大气圈相关知识,主要内容涉及水圈,水既是自然地理环境主要组成要素之一,又对人类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体现了地理学人地关系主线。
二、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地理意义。
三、课标解读
从本条标准的内容要求来看,重在引导学生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过程是指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的转变。水循环的环节是指实现水循环运动的途径,包括: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
四、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较高,但水平层次不齐,地理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仍存在重识记而轻理解的`倾向。
五、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使学生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使学生理解水循环地理意义.
(2)能力目标
学生学会读图,掌握读图方法,能绘制简单示意图,提高读图识图能力;
学生能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3)情感目标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六、重点难点分析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水循环的意义。
七、教学方法分析
微课教学法、分层推进设问法、
八、学法指导分析
自主合作探究
九、教具准备及学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导学案
十、教学过程(节选)
教学活动
活动目标
师生活动
主要评价方式
参与式导入
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背景音乐)“风中有朵雨做的云”
让学生动手写出《假如我是》与水有关的诗歌,“即兴三两句”,并予以展示。
教师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引起学生兴趣。
观看微课自主学习
回顾旧知,并为下一环节的学习做好铺垫。
地球因为有水而显得与众不同,那么地球上的水按它们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可以分为哪几种呢?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微课视屏,得出结论:地球上的水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地理的教案8
【预习目标】阅读教材,能够说出非洲位置、地形特征、河流、气候类型分布。
预习案
1.在图中画出几条重要的经纬线:20°W、0°、40°E、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
2.在图中找到大西洋、印度洋、地中海、红海。
3.在图中找到马达加斯加岛、好望角、几内亚湾、直布罗陀海峡、苏伊士运河、曼德海峡、索马里半岛。
4.结合教材,在图中画出非洲气候类型的分布。
【思考】对比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请找出非洲气候类型分布特殊之处,并尝试解释原因。
探究案
【学习目标】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非洲气候类型分布及其成因。
2.能够根据非洲的气候特点,说明几条主要河流的水文特征。
结合教材P40页,回答下列问题。
1.非洲气候类型的分布类型有何特点?并简要说明原因。
2.简要分析几内亚湾北部和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
3.非洲赤道穿过的东部地区,为什么没有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4.简要分析撒哈拉沙漠和卡拉哈里沙漠直逼两岸的原因。
【案例迁移】
(09年全国卷文综Ⅰ第36题)图5示意尼罗河三个源流流域年降水量分布。
(1)分析尼罗河径流量的季节变化特点及原因。
(2)为什么尼罗河枯水期径流主要来自白尼罗河?
(3)简述尼罗河径流季节变化对其下游河谷及三角洲古代农业生产的影响。
巩固案
读下图非洲轮廓图和剖面图,回答1—3题。
1.图示剖面是沿哪条线所作的剖面()
A.①B.②C.③D.④
2.沿③线自北向南,依次经过的地形区是()
A.地中海沿海平原、撒哈拉沙漠、东非高原、东非裂谷地带
B.地中海沿岸山脉、东非高原、东非裂谷地带、撒哈拉沙漠
C.德拉肯斯山脉、刚果盆地、东非高原
D.尼罗河冲积平原、撒哈拉沙漠、刚果盆地、东非高原、东非裂谷地带
3.沿④线自东北向西南,依次经过的气候带是()
A.地中海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
B.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D.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雨林气候
读下面区域图,回答4~5题。
4.有关①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7月份,受信风影响,降水稀少
B.1月份,受信风影响,降水稀少
C.1月份,下沉气流为主,天气干热
D.7
月份,上升气流旺盛,多对流雨
5.有关图示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河流是尼日尔河②湖泊是断裂下陷形成的
③地形以平原为主④有黄金、铜矿资源丰富的国家
A.①②B.②③C.
③④D.②④
读非洲简图及非洲局部地区放大图,回答7~8题。
7.造成图中A、B两地气温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地形B.纬度C.洋流D.海陆位置
8.右图中甲、乙之间的铁路建设遇到的主要困难是()
A.高寒缺氧,多年冻土B.全年干燥,沙尘飞扬
C.地表起伏,地质条件复杂D.地势低洼,沼泽众多
9、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描述图示区域自然环境(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2)图示区域,分布面积最大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分析回归线附近形成这种气侯类型的原因.
地理的教案9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分布。
2.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
3.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查阅分层设色地形图的技能及运用中国地形图的能力。
【教学盂点】
三列东西走向的山脉;三列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
【教具准备】
1.中国地形图(分层设色挂图)
2.用投影胶片或小黑板绘制下列图表:
(1)中国轮廓空白图及分别绘有三组山脉的复合投影片(若用小黑板,山脉走向先用暗线绘出)。
(2)绘出下表:
【教学课时】
本节教学安排一课时,四年制可安排1.5课时,利用后面半个课时让学生做有关的读图、填图练习。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法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挂好“中国地形图”。
[讲述]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有许多高大而绵长的山脉。它们像一条条卧伏的巨龙,纵横交错在中华大地上,把祖国江山妆扮得雄伟壮丽,多姿多彩(讲述应放慢速度,边讲边指图,指图顺序应与下边要讲的三组山脉走向一致)。同学们知道我国的哪些著名山脉?请在图上找一找。(学生议论、看图)
(讲授新课)
[板书]第二节 主要山脉
一、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读图讲解] 请同学们看课文中的“我国主要山脉分布示意图”(图3·5),从图中可以看出,山脉多按一定的方向延伸成带状。山脉延伸的方向,称为走向。我国主要山脉按它们的走向,大致可分三组。这就是东西走向的山脉、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和弧形山脉(教师应再次正确指图)。
[板书]1.东西走向的山脉
[展示图片] 打出中国轮廓图的投影,将绘有东西走向三列山脉的投影片叠加在中国轮廓图上(或在空白轮廓图上加绘东西走向的三列山脉)。
[讲述] 东西走向的山脉从北向南共有三列,它们是: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请同学们在课本图3·5上用红笔描出这三列山脉。
[板书] 天山—阴山
昆仑山—秦岭
南岭
[指图回答] 教师在中国地形挂图上依次指出三列东西走向的山脉,让学生齐声答出山脉名称;教师说明山脉名称,让学生在图上正确指出其位置。
[展示图片] 取走绘有东西走向山脉的投影片,换上绘有东北—西南走向山脉的投影片。(或在空白轮廓图上再加绘东北—西南走向的三列山脉)
[板书] 2.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指图讲述] 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也有三列。最西边的一列是:大兴安岭—大行山—巫山—雪峰山。
[提问] 还记得这是什么界线吗?(学生回答:地势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分界线)
[指图讲述] 位于中间的一列是长白山—武夷山。第三列,也就是最东边的一列为台湾山脉。请同学们在课本图3·5上也用红笔描绘这三列山脉。
[板书]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长白山—武夷山
台湾山脉
[指图回答] 教师指图,学生答出山脉名称。
[板书] 3.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
[读图] 请同学们在课本图3·5上找出喜马拉雅山,并用红笔描出。
[讲述] 喜马拉雅山位于我国西藏自治区同印度、尼泊尔等国边境上,它是由几列平行山脉组成的一条巨大山系,东西绵延长达2400千米,中段向南凸出略成弧形(指图要准确)。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雄伟高大的山脉(让学生看图3·6)。珠穆朗玛峰耸立在我国与尼泊尔边境上,海拔8848米,是世界第一高峰,同学们可以从课本前面的彩图5中看到它的雄姿。
[练习] 请三位同学依次到黑板前指图说出山脉名称(学生依次指图,相互补充、划正)。
[提问] 请同学们在图3·5上找出阿尔泰山、祁连山、横断山脉,并请一位同学到挂图前指出这些山脉的位置,再说说这些山脉各自是什么走向。(学生回答,教师补充、纠正)
[讲述] 我国高大的山脉中,有东西走向的,有东北—西南走向的,有呈弧形的;还有南北走向的和西北—东南走向的(讲述应慢,便于学生跟随教师回忆所讲内容)。这些不同走向的山脉,好比大地上隆起的一根根脊梁,它们构成了“地形的骨架”。
[板书] 二、山脉构成地形骨架
[讲述] 不同走向的山脉交织成的地形骨架把我国地表分隔成许许多多地形区(指图),各地形区内分布着相对低下的地形。请同学们注意观察“中国地形图”,看看各地形区内有些什么地形?(学生议论、分析地图)
[练习] 出示绘制的表格,请学生根据表格中所列的山脉,对照“中国地形图”,找出它们两侧的地形区名称,并把答案填入表中相应的空格内。(学生填表时,教师巡视、指导,然后用个别提问的方法共同订正答案。)
(复习巩固)
在我国山脉分布填充图上,注出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教师应要求学生按课堂所讲述的顺序一一填写,提示学生沿山脉走向正确填写山脉名称)
(布置作业)选做复习题1、2。
【板书设计】
地理的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我国有56个民族。
2.知道汉族人口占92%,其他55个民族占8%。
3.知道人口在4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
4.知道各民族的分布特点。
5.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新中国。
6.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知道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族区域自治,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阅读“中国民族分布”图,说明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布地区。
2.通过收集资料或调查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数民族生活和生产的变化。
情感目标:
1.使学生认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为祖国的统一和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提高对我国民族政策的认识,树立各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团结友爱,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使学生在掌握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后,进一步认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中,汉族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2%,少数民族约占8%。在其他55个少数民族中,百万人口以上的民族有18个。众多的.民族在分布上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本节的重点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各民族分布状况及其特点。
由于各民族团结协作,为缔造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内容。对我国的民族政策知识要求理解,对其他知识要求识记。汉语(普通话和方言)、汉文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等内容可根据学校具体情况选讲。
让学生学会阅读“中国民族分布”图,是本节重要的基本训练要求。通过使用图例、注记来识别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分布地区,逐步提高阅读专题地图的技能。
教法建议
1.教师在讲课前,可以先出示有关民族大团结的图片,先让学生知道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除汉族外,其他都是少数民族,各民族虽然人口数量不同,但在大家庭中都是平等的亲密兄弟。
2.阅读“中国民族分布”图,通过图例先让学生熟悉我国的民族构成,然后再了解民族的分布情况。在这里可以帮助学生通过阅读“中国民族分布”图,认识我国民族分布集中、分散和杂居的现象,最后再归纳出特点。
3.讲述我国的民族政策时,可以先让学生明白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然后,通过展示教师搜集来的具体事实、照片、图表,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少数民族生活和生产的变化。或者可以让学生自己在课前搜集资料,但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执行民族政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教材中的选学内容“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可以增加学生对各民族语言、文字的了解,会引起学生很大兴趣。首先,先让学生明确语言和文字是两个概念。有些民族只有自己的语言而没有自己的文字,有的民族(如汉族)语言分为多种方言,但文字只有一种。汉族普通话是我国汉族普遍使用的共同语言,现在全国各民族间相互交往时,都已普遍应用。教材中“我爱中国”的汉、蒙、藏、维、哈、朝、彝、壮八种民族文字的写法,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下,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观察人民币纸币上的文字,以加深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认识。
5.教师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给学生放映一些有关少数民族生活的幻灯、录像、电影等。教师还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参观活动,如参观民族风俗展览等,还可以组织学生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活动。社会调查是一种重要的课外教学活动。收集图片、实物、录音、录像等对丰富学生课外教学生活,扩大知识领域,培养情趣,增加对国情的了解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活动。教师要注意使课内与课外地理教学活动紧密结合,以加强地理教学的实践性。
地理的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1.能准确描述巴西种族构成复杂的原因。
2.通过小组讨论,得出巴西种族构成复杂的原因,提高团结协作的能力。
3.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巴西种族构成复杂的原因。
难点:巴西种族构成复杂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被称为“世界咖啡王国”的是哪个国家吗?就是我们上节课认识的国家——巴西。在上一节课,我们了解到巴西是一个人种大熔炉国家,其实巴西还是一个工农业大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二节内容: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巴西概况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并回顾巴西的自然地理特征。
【学生活动】巴西位于南美洲,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热带雨林广布,气候湿热。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并提问:巴西的国土面积以及人口分别是多少?
【学生活动】巴西国土面积约852平方千米,人口1.91亿(20xx年),是南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
2.巴西的人种与文化
【教师活动】出示《巴西的移民》、《巴西的人种构成》图,让学生仔细观看并按照地理学习小组,进行为时5分钟的小组讨论,描述巴西人种的组成以及巴西人种结构复杂的原因。
【学生活动】巴西人种中白色人种和混血种人占比最大,也有一些黑种人、黄种人和印第安人。由于历史原因,巴西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所以构成了现在较为复杂的人种构成。
【教师总结】巴西人口种族构成十分复杂,印第安人是当地的原住居民。1532年,葡萄牙殖民者来到这里,在以后的'数百年间,来自欧洲、非洲、亚洲等不同种族的人们纷纷踏上这块土地。由于各种族相互通婚,混血种人的比例不断增加。
【教师活动】在这样的民族大融合下,巴西的文化会有什么样的特点?
【师生总结】巴西作为世界民族的大熔炉,来自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融合与发展,形成了多元的巴西文化。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活动】解决课前疑问:巴西为什么会如此重视狂欢节?
【学生活动】在民族大融合的影响下,狂欢节由欧洲移民传入美洲,结合了巴西自己的特色,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狂欢节。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回顾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作业:请同学们课后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关于伊泰普水电站的相关资料,了解一下它对巴西发展工业有哪些影响?
四、板书设计
地理的教案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运用气压带和风带图来说明风海流形成的原因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和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解释洋流的分布规律,提高学生归纳概括、化繁为简、以简驭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地图分析风海流的成因,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并能画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简单模式图。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洋流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提高对地理要素之间相互渗透和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理解。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将所学的知识点能够前后联系,有效解决疑虑,分析问题的来龙去脉。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能力提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洋流模式图的成因分析,描绘世界洋流分布图,掌握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洋流模式图的形成推理、分布规律及利用等温线地图判断寒、暖流。
教学过程
(一)、洋流的概念及分类
1、洋流的概念: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找出概念中的关键词:常年、稳定、大规模。
2、洋流的性质分类:介绍寒、暖流的概念,练习寒暖流的判断
3、洋流的成因分类:介绍风海流、补偿流、密度流
由此可知,洋流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有风向、地转偏向力、海陆轮廓。其中,盛行风是最主要的动力。
过渡洋流的在盛行风的作用下,一旦开始运动后,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和海陆轮廓等因素的影响,而改变方向。现在我们一起结合刚才学习的洋流成因来概括世界洋流模式图,看看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4、洋流的分布:
设问1:促使洋流常年、稳定的、沿一定方向运动的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学过的盛行风。
设问2:在低纬信风、中纬西风和极地东风吹拂下的海域,洋流的运动方向如何?
引导学生看出低纬、中纬和高纬海区的洋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洋流流向与盛行风向不是完全一致的?
5、投影展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引导学生从图中得出洋流运动规律。
学生分别用红笔和蓝笔在“世界海陆分布轮廓简图”中画出暖流和寒流,归纳寒暖流分布规律。
盛行风是洋流运动的主体动力,在北印度洋海区,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而改变,形成南亚季风。思考:南亚冬夏季风方向如何?学生在“世界海陆分布轮廓简图”中画出南亚冬季风的方向,根据风向画出北印度洋海区大洋环流。
(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通过教材案例分析,探究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将全班分组,主要任务为:
阅读“北大西洋暖流与西北欧气候”。回答(1)挪威卑尔根属于什么气候类型?与之同纬度的'大洋西岸又是什么气候类型?(2)大西洋东西两岸的自然景观有什么明显的差异?为什么?(3)北极圈内气候寒冷,为什么会出现终年不冻港?
阅读“秘鲁寒流与南美大陆西岸气候”。回答(5)秘鲁伊基克最冷月、最热月的平均气温各是多少?该地属于什么气候类型?(6)南美西海岸的热带沙漠为什么南北延伸很长?
对两组同学的答案进行补充。
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2、结合相关图片,探究洋流对渔场的影响。
(1)课件展示:“世界洋流和四大渔场分布图”
(2)学生观察、讨论、分析:①四大渔场中,成因相似的渔场有哪几个?
②为什么寒、暖流交汇处的海区往往能形成大规模的渔场呢?③秘鲁渔场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3、用上述相同的方法,组织活动让学生探究洋流对航海、海洋污染的影响。完成活动后,回答本节课所提问题:哥伦布两次航行为什么会花费不同的时间呢?
4、课堂小结
5、课堂练习
地理的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
2、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以及各地民居建筑的差异。
2、通过教师示范分析与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相结合的方法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以典型事例的列举感受传统聚落是早先人类遗留给我们的重要文化遗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认识保护传统聚落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保护和珍惜传统聚落的意识,并把这种责任和义务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同时感受地理学科的审美情趣,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潜能。
二、学情分析
本节是八年级的内容,从学生的知识储备来看,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国的区域地理部分,对自然环境与人类的活动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为研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同时有大部分的学生来自乡村,对自己生活居住地与自然环境的联系是比较了解的,有一定的感情基础。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能力在八年级有了很大的提升。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比较乡村、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探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活动一
展示一幅夜景图片
提问:灯光密集且明亮的地方代表的是城市还是乡村?为什么?你看见的.城市和乡村是怎样的?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从身边的生活、经历出发个性化描述各自的感受。)
活动2【活动】活动二
自主学习部分
学生预习课本,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填空部分,并回答。(2—3分钟)
意图:学生已经逐步适应初中地理学习方法,能独立思考,有一定知识积累、分析归纳能力。
活动3【讲授】活动三
一、城市和乡村
1、在课件上展示大量人类生活聚居地的图片(使用学生熟悉的家乡图片),直接明确聚落的概念以及聚落的类型(城市、乡村)。
学生活动:根据图片抢答城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最后使用表格归纳。
2、城市、乡村的类型(板书)
(1)乡村:农村、牧村、渔村、林村
(2)城市:城市职能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生活实际、图片讨论乡村生产方式,并由此分类。
设计意图:力求让学生自己从图片中总结出来,自己动手,加深印象,最后教师归纳总结。而且本节课采取小组模式,个人抢答有效会给小组加分,激励学生积极主动。过渡: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其形成与发展都与地理环境息息相关,那么影响聚落分布的环境条件有哪些呢?
活动4【讲授】活动四
二、聚落与环境
合作探究一:环境对聚落位置、分布的影响
根据材料、图片:分析深圳由小渔村变成大都市与哪些环境因素有关?学生分析、讨论,并由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及时给予鼓励、补充。
教师总结:地形土壤、交通、气候,自然资源等。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其形成与发展都与其所在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展示提升练习):(展示世界地图)找找四大文明古国在哪里?这些文明发源地的分布有什么共同点?(让学生走上讲台,指着具体区域回答观点看法。)
设计意图:从身边学生比较熟悉的实例出发,让学生通过互动合作,积极动脑、解决问题,形成一定的地理能力,深刻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充分发挥自主性,体验学习的过程和乐趣。
活动5【讲授】活动五
合作探究活动二:聚落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展示不同民居建筑图片(窑洞、蒙古包、四合院、江苏民居、吊脚楼、福建土楼),分析建筑特点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让小组任选一个进行讨论分析,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表扬、鼓励。)
教师总结:如蒙古包不仅受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受生产方式等经济因素的影响。
环境一方面影响聚落的位置、分布、建筑风格,是人类适应、利用自然的产物。同时也正是这种适应,使得聚落景观往往能反映一个地区的环境特点。当我们见到一个地区的聚落时,可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做出初步判断。
活动6【讲授】活动六
三、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展示世界文化遗产图片,欣赏美。思考视频背后的含义,使学生认识保护传统聚落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保护和珍惜传统聚落的意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感受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活动7【练习】活动七
学生完成导学案当堂检测部分,并让学生充当小老师进行讲解。(5分钟以内)
教师点评。
地理的教案14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亚洲气候特征
2、能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及相关资料分析亚洲的气候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3、理解亚洲东部和南部的饿降水与夏季风的关系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4、初步学会从位置、河流、气候等方面归纳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特征。
情感态度目标:
1、通过学习亚洲气候与位置、地形、农业的关系,分析气候特征的影响因素,足见形成追根求源的探索意识。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读图分析、讨论竞赛等活动,发展逻辑思维、培养创新与合作意识。
重难点:
重点是气候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难点是对比不同城市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造成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导入:(从今日的天气等话题导入,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提示:冬夏两季的气温差异和降水差别。)
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我们广东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生: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引导:气候是自然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很大。作为世界第一大洲,面积广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很大。(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亚洲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
学生看图回答。
引导:全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有十一种,仅亚洲就有9种,说明了什么?
生: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师:观察其中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儿?
生:温带大陆性气候,约占亚洲面积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亚洲中西部。
继续引导:距离海洋的远近如何?
距海遥远,深入亚洲大陆内部。
(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并在上面点出孟买和哈尔宾、雅库茨克、乌兰巴托的位置)
(引导学生分析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注意逻辑层次、由简到难,有分到总,讲述气候两大要素:降水和气温,分析上述城市的气温和降水季节变化特点)
学生分析讨论
: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是全年温差大,冬冷夏热,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过渡:降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陆地上的淡水来源主要来自于大气降水。
(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引导:亚洲降水比较多的气候类型除了位于赤道附近马来群岛的热带雨林气候外,还有集中季风气候全年降水量相对比较多,是哪几种?主要分布在哪儿?
生: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
(教师简单解释何谓季风气候,在亚洲图上画箭头简单示意,补充三种季风气候的降水季节分配图和降水年际变化图,帮助学生分析季风气候降水的特点)
:降水的多少与夏季风有什么关系?
夏季风强大——降水多,反之,降水少
继续启发:如果降水过多或过少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展示有关干旱和洪涝的视频、图片)
学生看材料分析,旱涝灾害对农业影响大。
:所以在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区内,由于夏季风的影响易发生旱涝灾害。
引导:根据以上分析,从气候类型及分布范围看,亚洲的气候主要有什么特点?
学生分析得出结论: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过渡:为什么会形成这么复杂的气候?主要受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以亚洲的几个城市{前述}为例,提示回忆上册学过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知识,引导学生出气候与位置的关系及气候与地形、地势的关系)
:影响亚洲气候的因素,除了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外,还有地势及其他因素,但主要的是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引导:用以上分析做练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展示非洲气候图
提问:在图中,非洲的饿气候分布有什么特点?分析主要的影响因素。
:赤道穿过非洲中部
以热带气候为主,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很广
气候类型南北对称,以赤道为中心
影响因素:纬度位置,还有地势高低等
本课要点。
板书设计: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自然环境
地理的教案15
教学目标
1.了解的源流概况,以及各河段的水文特征,知道是我国的第二长河。
2.了解在水能及灌溉方面的巨大作用,以及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意义。
3.了解的开发利用状况、现存问题及治理的关键。
4.通过对水害成因及治理措施的讲解,使学生了解新中国以来治理的成就,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5.通过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一是哺育了华夏儿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被誉为“母亲河”;二是千百年来,又给中华民族带来过深重灾难,是世界上公认的最难治理的河流,从而培养学生辨证的思想方法。
6.进一步树立正确协调人地关系的思想及可持续发展中“区际公平”的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大致可以分为四部分,包括“的源流概况”、“之利”、“之害”和“的治理”。
其中“母亲河的奉献”这一框题就是介绍为我国经济建设、自然景观及文明起源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利用上游丰富的水能资源来发电;第二,对上游地区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的灌溉,塑造了“塞上江南”;第三,塑造了华北平原;第四,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的忧患”主要是以人地协调的思想,分析泛滥的原因并简单介绍了我国治理黄泛区的成就,这些知识可以归纳成以下示意图:
应该指出的是,还有两个“忧患”,即断流问题和凌汛问题,这两个问题目前显得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前者。教材把断流问题作为“读一读”来处理的。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这两个问题,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对于凌汛,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以下几点:一是凌汛发生的地点(自低纬向高纬流动的、处在温带地区的河段)、发生的时间(秋末冬初或冬末春初)、造成的危害及目前解决的办法。
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考虑有没有其他的忧患,例如水污染问题等,要让学生认识到,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影响,的问题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帮助他们树立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意识。
“根治”是在上一个标题的基础上,介绍的治理。从上图可以看出,“害”的根源是“沙”,就应该对“沙”采取措施,途径有二:一是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包括造林植草、修建梯田或打坝淤地;二是减淤,即建一些水利枢纽工程。
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游含沙量特别大以及下游成为“地上河”的两大特征;的治理及开发利用。
难点:中游含沙量特别大的原因;下游成为“地上河”的原因;凌汛的形成。
教法建议
本节的第一框题“中国第二长河”并没有太难的`知识点,建议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即这部分知识通过读图活动来完成。
关于的“利”,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头查找资料,然后讨论这样一个话题:“如果没有,中国将会怎样?”其目的是加深学生对在国民经济、文化等方面重要作用的认识。
关于的“害”,教师可以安排学生结合各河段的特点,分组对不同河段进行分析,找到原因之后再一起讨论治理的措施。这样不仅针对性强,而且最终会使学生认识到:治理的措施要“因地(河段)制宜”,的开发利用要遵循“区际公平”的原则。
关于最后一个框题,可以找一些图片或视频资料给学生,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介绍水利枢纽时,尤其要介绍小浪底工程,这是中下游最大的一个水利工程,除了发电之外,它更重要的作用是调水调沙,对于根治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要通过介绍这一工程,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于治理的作用,明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
【地理的教案】相关文章:
地理的教案12-12
地理的教案05-23
地理教案-《长江》教案08-17
高中地理中国地理教案03-05
地理教案-日本08-17
地理教案-新加坡08-17
地理教案-黄河02-27
地理教案-印度02-27
地理教案-长江02-27
初中地理教案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