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设计教案汇总(9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地理教学设计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地理教学设计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热带气候类型与分布地区。
2、掌握热带气候类型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分布图的判读方法,能根据这些资料对一个地区的气候进行简洁的描述。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表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用世界气候分布图指出热带气候类型特点及分布。
2、利用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出气候类型的特点。
难点:如何让学生掌握利用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气候类型的特点。
三、教学用具
地图
四、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数理比较、讨论归纳等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播放一段景观录像,包括热带雨林、热带沙漠、温带海洋、苔原带等景观。学生观察讨论景观差别,教师总结:世界各地气候千差万别,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世界各地的气候差异。
1、出示热带的四种气候对应景观图
设问:
①这些图分别代表什么景观?景观有什么差异?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热带雨林景观:树木高大茂密,树林阴暗潮湿,叶尖经常滴雨,所以叫做”雨林”。其实这里也有善于攀援的.猩猩。猿猴。在河湖附近还有河马。大象。
热带草原景观:树木高大稀疏,地面有高草,动物有斑马。长颈鹿。狮子等肉食动物。
热带荒漠景观:地面以沙漠为主,动物。植被都很稀少。
②为什么热带各地的景观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教师总结:这种差异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各地的降水不同造成的,降水量多的地方植被就茂盛,叶子大,而降水量少的地方植被少,叶子就少,植被就稀少。
教师活动:我们刚才考虑的都是这些气候类型的不同点,那么它们还有那些相同的地方?比如从气温角度来分析。
总结:这四种热带的气候的共同特点为:终年高温。
不同点为:降水量不同,最多的热带雨林气候,最少的为热带沙漠气候。而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的降水都是一年分为旱雨两季,而季风气候是旱雨两季明显,降水总量大;草原气候也有旱雨
2、出示新加坡等四地的气温、降水资料图完成下表
景观名称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季雨林热带荒漠
对应地名
全年降雨量
气候特征
3、教师活动:
那么这些气候类型各分布在世界上哪些地方?那个地方气候类型分布最广
学生读图回答:
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最广的是南美洲的亚马逊平原。
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雨林两侧,最广的是非洲。
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最广的是亚洲。
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的内陆及大陆两岸地区,最广的是非洲的北部。
4、小结
现在,请大家把书合上,我们来回忆一下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5、课堂练习
地理教学设计教案2
教材分析
1、本章是从教学的整体出发,介绍了我国地形的总体特点和宏观分布情况,我国的主要地形区,地形对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2、本节教材主要包括3个内容:地势西高东低,山脉纵横交错,地形复杂多样。
3、地形是组成地理环境的主要要素,它既受其他地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同时有严重的影响着别的要素,如气候、水文、植被、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因此,认识我国的`地形特征,将为学习以后各章节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1、 学生特点分析:
对中学生的心理研究表明,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同时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也在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上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从生理上看,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学习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 ,列表比较法,空白图指认法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地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能识记各级阶梯分界线的名称。
(2)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能确认几条重要的山脉走向和位置。
(3)知道中国的名山。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决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学习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认清中国地形的整体特征和我国的主要山脉,因此中国地形的特点和山脉分布是本课的重点。
而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这样一个特点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是本课的难点,因为学生年龄偏小,对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经历的现象不能很好的与理论知识相连接,因此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能够总结出来。
地理教学设计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和民族等基本情况。
2、了解青藏地区的山脉、盆地、河流、湖泊的分布。
3、了解青藏地区的公路和青藏铁路的分布。
4、了解青藏地区的农牧业生产特点及主要农作物和牲畜。
5、了解青藏地区交通条件的变化及青藏铁路的修建。
6、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填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保护珍稀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由歌曲《青藏高原》引入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法]
1、学生朗读学习目标。
2、指导学生结合教材解析学习目标,即知识要点:青藏地区的范围,地形、气候、河流、植被、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特征,人口、民族,农业情况、能源矿产、交通等知识点,要求以记忆为主,理解为辅;技能与能力要求:了解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和步骤。
3、教师进行学法指导:
①结合课本第87页图4-21“青藏地区”图,完成第87页活动题1-6,了解本区的基本情况。
②先通读课本相关内容及教材中所配的各种图表,对一些重要的知识划起来;再结合教材完成学习资料中的导学练习。
③要求:思考青藏地区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工农业、交通等各种地理事物的特色是什么,它们之间有无联系?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13分钟左右)
学生按要求进行自学,完成导学练习。
教师巡视,督促个别学生进行自学,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学生在预习情况,为下一环节的精讲做好准备。对一些速度快的学生,特别是对一些有进步的学生进行必要的表扬与鼓励,催促一些较慢的'学生抓紧时间。
布置一些已完成任务的学生思考:青藏地区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工农业、交通等各种地理事物的特色是什么,它们之间有无联系?
[教师精讲](18分钟左右)
1、结合板图,让学生指出本区的位置和范围,特别是本区重要的界山。
2、面积、人口、民族与宗教的内容,由几位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从面积、人口占全国的比例,得出本区特点:地广人稀。多媒体展示本区的一些宗教图片,如雄伟的布达拉宫、信徒朝圣的景象等。
3、对于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工农交等生产、生活情况,主要通过学生说出特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其内在关系,教师用知识网络图的形式逐一展现;并在板图中由学生指出相关地理事物,如: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指的是哪三条江,青海湖、察尔汗盐湖、青藏公路、川藏公路、新藏公路、滇藏公路、青藏铁路、中尼公路等。同时,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资料,如青稞、藏民生产、生活的场景、牦牛、青藏铁路沿线风光等。
课后小结
结合学习目标,将板书中的划线部分内容删除,让学生一起再填一遍,进行总结。青藏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是适应当高寒的自然环境特征,也就是说人类的生产、生活不能离开当地的自然条件,而且要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真的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板书
青藏地区
1、位置: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南,横断山以西
2、范围: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的西部
3、面积和人口
4、民族和宗教
5、自然环境特征和工农业生产、生活情况
地理教学设计教案4
一、教学目标设计
1.了解农业的主要部门、农业的重要性、我国农业分布的差异。
2.学会用网络查阅资料,能够进行信息的分析与综合。3.培养识图能力。明确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增强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地理知识已有所了解,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其“自主-协作”的学习习惯。农业是很重要的生产部门,但要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农业分布情况,更重要的是要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观念。
重点:农业在我国地理分布上的差异。
难点:理解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
三、教学模式
这节课是基于局域网络下的“学”与“教”,上网查阅着力于培养学生自主协作学习和动手动脑的能力。教学过程中通过人机交互、生生交互、师生交互开展教学活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如下。
四、教法设计
本节课利用网络,采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动手动脑,实现知识的落实。
五、教学过程设计
授课程序教 师 活 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网络应用分析导课“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都和农业有关,说明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农业。回忆。复述。创设情境,引起兴趣。新课探究(过渡:农业与我们有怎样的关系呢?板书课题)我们先来谈谈农业与我们的关系。
(一)农业与我们〖明确〗我们的吃、穿、用都来自农业。什么是农业?农业的主要部门有哪些?发展农业有什么意义?(教师小结)学生阅读课文后举手回答。发挥学生的观察力,培养表达力。过渡:我国的农业是怎样分布的呢?
(二)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1.我国的种植业分布在哪里?以种植什么作物为主?为什么这样分布,与什么有关系?2.畜牧业主要分布在哪里?畜牧业的分布与降水有怎样关系?我国有几大牧区?都有什么著名的畜牧品种?3.我国的林业主要分布在哪里?属于什么地形区?降水情况怎样?属于什么干湿地区?4.我国渔业是怎样分布的?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是哪里?(教师评价、小结)〖明确〗表现为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上网查询,把全班分成四个大组,每组查一个问题。师生互动。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合作、交流的精神。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把范围大的事物缩小化。创设视觉平台。分析我国的农业为什么这样分布。(师生互动共同完成)学生思考、回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反馈练习
课本活动1(教师指导并评价) 学生读图分析、填图。训练读图能力。
课本活动2(教师指导并评价)学生思考、分析、作答。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了解影响农业的因素除了气候、地形之外还有海拔。小结师生共同回顾。查漏补缺,重申重点,进行爱国教育课外作业设计十年后理想农村的图画。创设学生大胆设想的平台。
六、板书设计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
农业与我们 (二)
农业的地区分布1.农业 1.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的分布
2.农业的主要部门 2.分布特点
3.农业的重要性
地理教学设计教案5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东非裂谷带的形成原因以及扩张结果
2.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形特征
[教学难点]东非裂谷带的成因及扩张结果
[教具]撒哈拉以南非洲政区图、地形图、东非大裂谷景观图
[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已经了解了西亚和北非,但是非洲大陆上还有很大一片土地我们还没有了解,这就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板书)
[引导读图]非洲政区图
[提问]
① 这个地区包括哪些国家?(除北非五国之外的其他所有非洲国家)
② 北非与该地区的划分依据主要是什么?(大致以北回归线为界)
③ 请具体描述该地区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赤道和南北回归线均穿过该地区,基本关于赤道对称;东邻印度洋,西邻大西洋,东北为红海,东南与马达加斯加岛隔莫桑比克海峡相望)
④ 与其它大陆比较,该地区的海岸线有怎样的特点?(比其他地区的海岸线平直,西部有一个较大的海湾——几内亚湾)
[承转过渡]还记得刚学习的.北非在地形上有什么特点吗?(以高原为主)现在一起来看看与它同在一块大陆的撒哈拉以南非洲是不是也是如此?
[地图展示]非洲地形图
[提问]
① 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该地区哪个方位?(东部和南部)海拔在200——1000米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该地区哪个方位?(北部和中部)海拔在200米以下的地区在该地区哪个方位?(西北沿海和东南沿海)其中哪个比例更大一些?(海拔在200米以上的地区)
[补充提示]因此非洲大陆又被称作“高原大陆”。正是由于非洲大陆很多沿海地区地势较高,所以才没有被海水侵蚀得弯弯曲曲,而是比较平直,海湾和岛屿都比较少。
②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与北非相比,地势哪个更高一些?(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该地区的地势特征什么?(由东南向西北倾斜)
③ 该地区包括哪些主要的地形区?(东非高原、刚果盆地和东非大裂谷)
④ 东非大裂谷的起止点在哪里?(北起死海,经红海一直延伸到赞比西河)
(简单介绍东非大裂谷)
[提问]为什么会在非洲大陆上有一个这么长的裂谷带呢?
[学生思考、回答]略。
[提示]我们知道,世界上共有六大板块,板块与板块之间有的会相互碰撞,有的会彼此张裂。当板块碰撞,隆起的部分就形成了山脉,比如喜马拉雅山;东非大裂谷就是板块向相反方向运动的结果。这样的运动一直在继续着,想象一下,几亿年之后,这个地区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形?
[学生想象、回答](有可能会变成海洋)
[进一步提问]既然这个地区是板块运动活跃的地区,那么还可能出现什么情况?(火山喷发)的确,这个地区有许多的活火山和死火山,其中的死火山乞力马扎罗山是非洲最高的山峰,海拔5895米。
[引导学生在图中确认乞力马扎罗山的位置]
[转折](引导学生观察地形图)再来看看这里的河流状况,这里有哪几条主要的河流?(尼罗河、刚果河、尼日尔河和赞比西河)根据该地区的地势特征,判断一下它们的流向分别是怎样的。其中尼罗河和刚果河分别经过了哪些地形区,流入了哪个大洋?
[学生回答]略。
[进一步提问]看看这个地区有几个主要的湖泊?其中三个位于东非裂谷带附近,请你们猜测一下,两者有没有什么联系?(湖泊的形成与裂谷带一样,也是板块运动的结果)
[补充]还有一个地方需要介绍,这就是好望角,请大家在图上找到它,这是非洲的最南端,同学们知道为什么称他为好望角吗?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资料,了解一下好望角名字的由来]
[新课结束,复习反馈]
板书设计:
第十三章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第一节 自然环境
一、位置和范围
二、“高原大陆”
1.高原为主
2.东非大裂谷:范围、成因
3.刚果盆地
4.主要的河流和湖泊
>教案点评:
本节课的教学较好的贯彻了初中地理新大纲的教学要求, >教案设计注意从改革教学方法入手,采用“问题解决”式的教学,提高本节课的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提问,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剖析,得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法,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问题的精神和能力得到提高,并注意培养和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同时,多媒体 >课件辅助教学,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地理教学设计教案6
第一节
教学目标
(1)结合“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这两部分内容,在教师指导下,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2)在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会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3)了解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4)掌握并能说出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
2.教学难点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其分布示意图的绘制;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教学过程
1、引入唐代诗人崔护的诗《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引出本课主题“风”。
2、风的概念。风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大气由高压区指向低压区的水平运动。
回顾热力环流的知识,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3、风的方向。分三种情况归纳。
(1)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时,风向垂直于等压线(理想情况);
(2)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时风向垂直于地转偏向力(高空);
(3)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同时作用时,风向与等压线呈 一定夹角(近地面)。
小结。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和风有关的诗词或成语。播放《风之谷》主题曲。
过渡:(1)给出材料“二战期间日本向美国发出的风战”,思考氢气球炸弹是如何从日本漂洋过海到达美国的?(2)讲解小故事---“马纬度”问题和咆哮西风带的出现,让学生思考原因。引出课题----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5、大气环流: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6、利用三个假设来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1)假设1:地表均匀、不考虑地球自转(地转偏向力)和公转
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
形成单圈环流
(2)假设2:地表均匀、考虑自转、不考虑公转
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
形成三圈环流
视频播放:“新闻--全球高温都是副热带高压带惹的祸”
重点讲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全球7个气压带6个风带。
思考: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成因有何不同?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有何差异?
前者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运动而形成的,所以是热力原因形成的。后者是大气运动引起空气质量的变化而形成的,因此这两个气压带是动力原因形成的。
(3)假设3:地表均匀、考虑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南北移动-----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季节移动。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在北半球,与两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课堂小结
假设一:单圈环流。
假设二:三圈环流。
假设三: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思考假设四:条件更换为考虑地表海陆性质的差异,自转和公转?
课后习题
探究地中海气候的特点
结合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和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探索地中海地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的气候特征是怎样形成的,并以Flash动画的形式加以解释。
教案网权威发布高中地理教案:常见天气系统。
第二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高压、低压系统的活动规律与天气特点。
2、过程与方法:会运用简易天气形势图分析各地天气系统及天气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论联系实际,增强防灾抗灾意识。了解科技前沿,树立学习科学知识为生产生活服务的理念。
教学重难点
1、能根据气压分布图判断其气流状况及天气特点;
2、能读懂简易的天气图,推测近期的天气变化趋势,并用规范的语言来表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导入
今年的9月3日特别有意义,它是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大家都回家看阅兵仪式了吧?这些镜头,你们还记得吗?
【PPT投影】展示阅兵仪式的照片:英姿飒爽的三军仪仗队、激动得流着泪的抗战老兵、踏着“七彩祥云”而来的空军方阵。
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阅兵仪式上那道最美的风景——湛蓝的天空呢?事实上,如此美丽的天空,来之不易。为了确保阅兵的顺利进行,从8月20日起,北京地区正式启动空气质量保障措施,通过全市上下共同联动,积极协调周边省市协同减排,全力保障阅兵纪活动期间北京的空气质量。至9月1日,北京空气质量已连续天天优良,空气质量保障情况甚至超越了2008年奥运会期间。当然,如果没有老天爷帮忙,谁也不能保证当天一定是好天气。就像秋游之前,你是否也担心过老天配不配合呢?先让我们来看看专家9月2日的分析预测吧!
我们之前已经对气候有所了解了,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大气平均状况,范围大,时间长,一般变化不大。但是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天气是短时间的、多变的。那么,专家们凭什么就知道9月3日降水可能性小呢?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我们发现文中在讲到晴的时候,提到了当时“影响北京的天气系统主要是东移的槽脊”。
【讲授】引出“槽、脊、高压、低压”的定义
教师引导:其实槽和脊是天气系统的名称。天气系统通常指引起天气变化的高压、低压和高压脊、低压槽,锋面等具有典型特征的大气运动系统。而所谓天气预报就是对各种天气系统的预报,通过对未来某时段内各种天气系统的产生、移动和消亡的变化来分析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天气变化。
请学生根据教材内容了解“高压与低压”、“槽和脊”,并归纳在这些天气系统在等压线分布图上的气压分布特点。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内容,学习到了“高压”和“低压”,“高压”即中心气压高于四周,“低压”刚好相反。由高压中心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叫“高压脊”,由低压中心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叫“低压槽”。
教师引导:为了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教师在等压线分布图上可先找到高压脊,画与之相垂直的一条线,请同学们说说其与等压线相交的点上分别对应的数值,对比后发现,脊线上的气压值高于两侧。所以脊线本质是气压比两侧都高的点集合。
【活动】探究一 高压与低压的大气运动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活动一 案例分析,研究控制北京附近的天气系统及其对北京天气的影响
活动一(1)标出控制北京地区的天气系统的名称
教师引导:下面让我们来看看9月3日那天,部分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分布状况,请同学们来观察一下图上北京附近正被什么天气系统控制着?
学生活动:读图后,分析北京附近气压的分布情况,找到天气系统的中心,通过比较中心与四周等值线的数值分布,结合教材内容,找到了“高压”中心,并在图上用“G”标出。在此基础上,画出由它延伸出来的高压脊(脊线)。(一位同学上黑板演示,其余同学在学案上画。)
活动一(2)画出此时北京和伊尔库茨克的风向
教师引导:先请同学讲讲风向的画法。
学生活动:画过北京的风向的基本步骤,回答要点如下:
1、先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
2、北京在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偏右(右手定责画法),风向右偏。
3、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确定风向,用箭头标出。
4、准确说出风向:西南风。过伊尔库茨克的风向的画法类似,为西北风。
活动一(3)(4)完成高压(反气旋)示意图(画出高压系统周围四个点各处的风向以及垂直气流的运动方向),并用简要的文字归纳小结。
教师引导:请学生在黑板上标出该高压系统北部和东部的风向。
学生由此发现,在高压系统的不同部位风向是不同的。水平方向上大气好像发生了旋转。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大气水平涡旋,我们把它叫做反气旋。高压和反气旋是对同一个天气系统的不同描述,一个指气压状况,一个是指气流状况。画过北京、伊尔库茨克等四个风向后,可利用这一方法在高压系统的模式图当中将大气运动的
教案网权威发布高中地理教案:全球气候变化。
第三节
教学目标
1.阅读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图等有关图表资料,认识全球气候变化的事实。
2.利用有关图文资料,探究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海岸、水循环、农业等的影响。
3.通过讨论交流,归纳全球气候变暖的适应对策,树立合作意识和全球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难点: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导入
播放视频
从北半球的哥本哈根到南半球的德班,从西半球的坎昆到东半球的巴黎,云集各国首脑,聚焦全球目光,关注一个问题,全球气候变化。
那么,全球气候变化有哪些表现?对人类活动带来什么影响?我们如何应对?带着这三个问题,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板书】
【活动】教学过程
活动一
请同学们拿出学案,按照要求,完成活动一。
活动二
完成了知识的准备,让我们穿越时间,去探知全球气候变化的历程。
请大家完成活动二。
活动三
接下来,我们看一看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又有着怎样的特点。
这幅图同学们能看懂么?
懂,那老师来考一考大家~
不懂,那我们一起来研究怎么读这一副图~
活动四
最后,我们来看一看近现代的气候变化。
活动五
是谁?让北极熊哥哥如此忧郁?
是谁?让乞力马扎罗山的帽子不翼而飞?
又是谁?让马尔代夫阵地不保,眼看着就要香消玉殒?
不仅仅是马尔代夫,世界各地的阵地都保不住了。
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深刻而广泛的影响着人类,下面,我们将走进非洲的肯尼亚,看一看气候变化带来了哪些影响?
接下来,我们要去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请同学们拿好笔,一边观看视频,一边记录下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集中注意力,仔细聆听,快速记录,我们来比一比,哪个小组记得最多!
“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
美妙的歌声把我们带入了地球的第三极——神奇的青藏高原。
原本“高处不胜寒”的青藏高原经历气候的变化,成为全球气候变化最典型的受影响地区之一。
监测和研究表明,过去半个世纪,西藏地表年平均气温每10年升高0.31℃,极端高温频次显著上升,而年降水量累计增加33mm,高原冰川面积在30年级退缩15%。
气温上升,降水增加利于牧草生长,增加了牧草产量,牲畜成活率得到提高;也改变了农区种植制度,作物适宜种植区域扩大,拓展了农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
降水增多,冰川面积增加,高原湖泊和沼泽湿地面积不断增加,生物增多,高原景观视觉效果更好。
高原生态环境整体改善的同时,融雪径流有时也引发了洪水、滑坡、泥石流灾害。影响生产和牧民生活。气候变暖还导致冻土消融,高原公路冻土病害加剧,许多跑运输的司机反映,一些路面起伏的情况越来越明显。
归纳了气候变化的影响,同学们是否明白气候变化影响人类活动的过程呢?请同学们完成第3问,运用整体性的原理,将选项填入合适的空格。
从这两个关联图中,我们来归纳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人类活动的过程。
据研究表明,人类活动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
地理教学设计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热带气候类型与分布地区。
2掌握热带气候类型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分布图的判读方法,能根据这些资料对一个地区的气候进行简洁的描述。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表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用世界气候分布图指出热带气候类型特点及分布。
2.利用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出气候类型的特点。
难点
如何让学生掌握利用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气候类型的特点。
三、教学用具
地图
四、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数理比较、讨论归纳等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播放一段景观录像,包括热带雨林、热带沙漠、温带海洋、苔原带等景观。学生观察讨论景观差别,教师总结:世界各地气候千差万别,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世界各地的气候差异。
1、 出示热带的四种气候对应景观图
设问:
①这些图分别代表什么景观?景观有什么差异?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热带雨林景观:树木高大茂密,树林阴暗潮湿,叶尖经常滴雨,所以叫做”雨林”.其实这里也有善于攀援的猩猩.猿猴.在河湖附近还有河马.大象.
热带草原景观:树木高大稀疏,地面有高草,动物有斑马.长颈鹿.狮子等肉食动物.
热带荒漠景观:地面以沙漠为主,动物.植被都很稀少.
②为什么热带各地的景观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教师总结:这种差异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各地的降水不同造成的,降水量多的地方植被就茂盛,叶子大,而降水量少的地方植被少,叶子就少,植被就稀少.
教师活动:我们刚才考虑的.都是这些气候类型的不同点,那么它们还有那些相同的地方?比如从气温角度来分析。
总结:这四种热带的气候的共同特点为:终年高温。
不同点为:降水量不同,最多的热带雨林气候,最少的为热带沙漠气候。而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的降水都是一年分为旱雨两季,而季风气候是旱雨两季明显,降水总量大;草原气候也有旱雨
2、 出示新加坡等四地的气温、降水资料图完成下表
景观名称 热带雨林 热带草原 热带季雨林 热带荒漠
对应地名
全年降雨量
气候特征
3、教师活动:
那么这些气候类型各分布在世界上哪些地方?那个地方气候类型分布最广
学生读图回答:
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最广的是南美洲的亚马逊平原。
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雨林两侧,最广的是非洲。
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最广的是亚洲。
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的内陆及大陆两岸地区,最广的是非洲的北部。
4、小结
现在,请大家把书合上,我们来回忆一下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5、课堂练习
板书设计:
热带气候类型:
1. 热带雨林气候: 2. 热带季风气候:
3. 热带草原气候: 4. 热带沙漠气候:
地理教学设计教案8
一、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为“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笔者理解为一是要通过讲授的内容,学生应达到知识的基本需求,二是通过本案例教学,应提高学生分析区域的方法和技能。为完成课标要求,笔者采用邵阳市农业发展案例进行导入情境设置,进而过渡到美国中央大平原农业区的农业发展这一话题,两者对比分析,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分析邵阳市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现状等知识,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51,53页美国中央大平原农业区位置、地形和气候图,以邵阳市为基础,对比分析美国大平原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分析其与农业布局的关系,掌握东北农业布局特点及农作物分布情况,探讨其存在的问题,找寻对策。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讨论分析实现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应综合考虑哪些因素,讨论分析其存在问题及产生原因,找出解决办法,提出今后发展方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美国中央大平原农业区农业发展的分析,培养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追求人地协调的科学观念。
帮助学生养成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治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理念。
三、重难点
学会分析农业的区位因素和辩证地分析问题。
实现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应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四、教学方法
以启发引导教学法为主,兼有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主
学习和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设计】
1.教师准备
设计一份调查问卷,就学生对家乡农业发展状况的了解程度做出调查,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完成。
2.导入新课
展示“学生对家乡农业状况了解程度的调查”结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问题
知道
不知道
你知道本地的气候对农业生产有何利弊吗?62.8% 37.2%你了解本地的地形和土壤吗?
80% 20%
你知道该地区还有哪些条件有利于农业生产吗?70.8% 29.2%你知道本地有哪些主要的农产品吗?92% 8%你知道本地的气候对农业生产有何利弊吗?78% 22%你了解本地的地形和土壤吗?
86% 14%
以上是对本班71名学生做的调查问卷的结果,通过这样一个结果展示,让学生关注自身对家乡农业状况的了解程度,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创设情境】
展示邵阳地区农业现状资料:
邵阳市的面积2.0829万平方公里,耕地877.76万亩,以粮食作物水稻生产为主,是传统的农业大市。邵阳主要农作物是水稻、玉米、大豆、油料作物及蔬菜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提出,其主要内容是“三去一降一补”,将这一主要政策与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相结合具有指导意义。到20xx年,我市粮食生产略有下降,总体发展合理,现代农业格局加快形成。
近20xx-20xx五年邵阳市粮食产量变化图
指导学生阅读邵阳市农业现状资料、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与产量变化图以及水稻、玉米种植图,思考下面两个问题:[问题探究一]你知道邵阳市进行农业生产时,有哪些利弊因素吗?
如果让你来为邵阳农业发展进行合理规划,你该怎么进行?
材料解读:通过展示邵阳市农业发展现状资料、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与产量变化图,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家乡的农业现状,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探索欲望,有利于更好地渗透新课。
[问题探究二]实现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应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学生分组讨论,归纳如下:
综合分析区域的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
确定农业发展的方向(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教师点拨:学生分组讨论,大胆提出假设,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学会综合分析问题的方法。
课程基本内容学习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2-17,图2-18,指出美国中央大平原农业区的位置和范围。同时,展示美国中央大平原农业区气候、地形、土壤等图,再结合刚才对本市农业发展状况的分析,让学生进行下面一个探究活动。
[问题探究三]结合邵阳市农业发展的分析,思考:
美国中央大平原农业区发展农业有哪些利弊因素?
美国中央大平原农业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具体举措?
教师点拨:设置情境,结合乡土地理知识与课本内容分析让学生探究该区域农业发展的条件,开拓学生视野,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掌握分析区域地理条件的方法。同时让学生完成下面研究报告:
地形气候土壤市场交通政策
区位因素
探本地情况
究影响(利弊)结
论
建议
小结归纳:归纳、整理某区域发展农业地理条件的一般方法,使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掌握一定学习方法。
课堂活动:要求学生运用分析地理条件的方法完成课堂活动(课本第52页活动题)
想一想:邵阳市农业生产中,最难改造的自然因素是什么?
教师点拨:在诸多因素的分析中,要注意抓住主导因素,它是形成特色农业的关键。
承转:由于区域农业生产是与当地的地理环境相适应的结果,对地理环境各要素有一定的依赖性。同学们想一下,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安排农业生产活动呢?
知识迁移:邵阳市农业地理条件有何差异?应如何布局农业?理由是什么?(学生思考、讨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读书,培养学生应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课堂练习:让学生讨论课本53页1、2题。
作业布置
让学生课下搜集资料,对比美国中央大平原农业区农业发展的知识,分析邵阳市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策略。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美国中央大平原农业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布局特点,并以邵阳市为例进行阐述,请同学们课下花时间完成我们的作业。
教学反思
该教学设计符合新课改的基本要求,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案例思考、看图思考以及问题探究,使学生能从给定材料中提取所需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是,由于小组人数太多,课堂秩序易出现混乱现象,并且时间不足,学生展示时不能逐条分析等,这些有待教师的合理安排与有效掌控来解决。
地理教学设计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
(2)了解东南亚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了解东南亚主要农作物和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
(3)了解东南亚人口稠密、华人众多的特点,了解华人、华侨在开发东南亚和支援我国经济建设中做出的贡献。
(4)了解东南亚的旅游资源和社会风貌。
技能目标
(1)会读东南亚地形图、马六甲海峡图,会利用地图来分析地形特征和位置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2)会用比较的方法来分析东南亚的自然环境特征,区内差异,培养学生的区域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进一步树立各国发展应该因地制宜的观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世界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
东南亚位置及其重要性;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东南亚的气候及其对农业的影响;农作物及分布
教学难点
(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气候与农业的关系;农作物的分布
教学方法
观察、比较、演示、讨论、归纳等方法,制作多媒体。
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诗歌方式引入:读陈毅赠缅甸友人的一首诗: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我吸川上流,君喝川下水;彼此地相连,依山复靠水。这首诗所描述的就是与我们国家山水相连的东南亚。
[讲授新课]
1.展示:图9.1“东南亚在亚洲的位置”和9.2“东南亚的国家和地区”,明确东南亚的范围,主要国家和重要的地理位置。
一、重要的地理位置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1)范围: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中南半岛因位于中国之南而得名,北部与中国相连;我国有时称南海为南洋,故习惯上常把马来群岛称为南洋群岛。
(2)国家:共11国,其中东帝汶为新建的国家。教师指图让学生说出:与中国相邻的国家(越南、老挝、缅甸);内陆国(老挝);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印尼),也被称为“千岛之国”。
(3)重要的地理位置
教师指图让学生说出:纬度位置(10°S~25°N),这就决定了东南亚主要位于热带。
海陆位置:西临印度洋,东临太平洋,大部分国家都是临海国和岛国,受海洋影响比较大。
交通位置:位于南北两个大洲(亚洲和大洋洲),东西两个大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处于“十字路口”,这种地理位置使此地自古以来成为重要的战略要地。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著名的马六甲海峡。
展示:图9.3“马六甲海峡”,看图后请大家思考:日本称马六甲海峡为“海上生命线”,为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之间,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日本从波斯湾进口石油,向西欧等国出口工业产品,都要途经该海峡,因此日本才会把马六甲海峡称为它的“海上生命线”。
承接,我们知道了东南亚的位置,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它的自然地理特点,先看地形
二、多山的地形
[读图]读《东南亚地形图》指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总的看地形有什么特点?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有什么区别?(学生回答略)教师指图介绍主要地形的分布。[教师归纳] 总的看东南亚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和三角洲多在大河的下游及沿海。从中南半岛看,(教师边讲边绘中南半岛山河示意图,要求学生从图上找出主要山脉及河流名称)与我国西南部山水相连,呈南北向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形势。
[提问] 这种山河大势给当地居民生产活动带来什么影响呢?(上游流经山区,地势险峻,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为工农业生产提供动力。下游水流缓慢,两岸形成冲积平原,土质肥沃,灌溉便利,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提问]在图上找出中南半岛上五个国家的首都,它们所在位置有什么共同点?为什么?(都在河流沿岸。这一带为冲积平原,自然条件优越,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农业发达,人口稠密。)
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板书)
[提问] 指导学生读《东南亚地形图》后问马来群岛与中南半岛相比较,地形有什么区别?(同样多山,但大河很少,一般河流短小,平原少,地形崎岖,而且多火山。如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有“火山国”之称。)
[看景观图]指导学生看课本“坦博腊火山大爆发”图。
[提问]为什么马来群岛多火山?提示学生参看《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示意图》,并注意与日本比较。
[教师归纳]马来群岛与日本群岛一样,也是位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所不同的是,马来群岛处于印度洋、太平洋两大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
[提问]火山爆发会给当地带来什么影响?(一方面会带来巨大的灾难,另一方面火山喷出的火山灰富多种元素,也会使当地的土壤肥沃。)
马来群岛多火山、地震(板书)
总的看东南亚的多山地形与其所在位置是分不开的。它不仅影响了东南亚的地形,也影响了东南亚的`气候,我们来分析一下本区气候特征。
②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的哪些地区?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得出结论。
①从地区看,马来半岛的南部及马来群岛的大部位于赤道附近。从国家看,印尼、马来西亚、文莱、新加坡和菲律宾南部都位于赤道附近,这些国家和地区应属于热带雨林气候。
②从地区看,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的北部、菲律宾群岛的北部,纬度相对较高,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从国家看,主要是缅甸、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等国。
而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展示:图“曼谷年内各月气温与降水量”,归纳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然后,读图“热带雨林气候区一天中的天气示意”,由学生说出热带雨林气候区一天中降水出现的时间(午后两点左右),以加深学生对东南亚高温多雨气候的印象。
引导学生阅读材料,东南亚有什么吸引人的旅游资源?请举例说明。
分小组进行展示:
自然景观:越南的下龙湾,原始的热带雨林。
名胜古迹:缅甸仰光大金塔,柬埔寨的吴哥窟,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
风土人情:泰国曼谷的水上市场。
多媒体展示东南亚丰富的旅游资源图片,学生做小导游,展示自己搜集的东南亚资料,解说各景点。
通过角色扮演,学生进一步了解到东南亚,感受到旅游业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同时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将地理事物联系起来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同学们的理解能力。
在东南亚降水丰富着呢,大家觉得这里可以种植什么农作物呢?
(提问)东南亚为什么以水稻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
(教师)对!由于这里水热充足,人们在种植水稻等农作物的同时,也能培育生长于热带的经济作物。请同学们看书,找出东南亚的更多的世界之最。
学生阅读图9.12“东南亚的物产分布”,找出东南亚的热带经济作物。
学生在初步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围绕教师的置疑,互相讨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五、华人和华侨集中的地区
承接过渡:东南亚是世界上人口稠密地区之一,有5亿人生活在东南亚,绝大多数属黄种人,其中华人和华侨占了相当的比例,是世界上华人和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学生阅读材料“外籍华人与华侨”,了解华人和华侨的区别(中国人旅居国外,取得所在国国籍的,称为华人;仍保留中国国籍的,称为华侨),了解华人和华侨的祖先在解放前由中国的广东、福建漂洋过海,“下南洋”谋生的历史。
华人和华侨对所在国家的经济建设和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我们应当学习他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精神。
【地理教学设计教案】相关文章:
地理教学设计教案11-15
地理教学设计教案05-24
初中地理教案教学设计11-29
【实用】地理教学设计教案05-24
[精华]地理教学设计教案05-24
地理教学设计教案9篇11-16
地理教案-[香港和澳门]教学设计08-17
地理教学教案优秀11-22
高中地理教案设计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