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荐)
作为一名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内容:
教材28页例2、做一做及练习七4-8题。
教学目标:
1.学会分同一类物品,并按照多种标准分类,感知分类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能应用于生活中。
教学重点:
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按一个标准进行分类,谁能说说什么是分类?]
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分类。(板书课题:分类)
二、小组活动,探究新知
1.出示例2
[观察这些人有什么不同?(有大人和孩子、有男有女)请你们根据观察到的不同把这些人进行分类。]
2.小组讨论。
[说出自己是按什么分类的,又是怎样记录分类结果的?]
汇报交流。
[要求:说说你是怎么分的,再听听别人是怎么分的。]
3.指导看书。
a.说说书上两个小朋友是怎么分的。
按大人和小孩分:大人8人,小孩 4人。
按性别男和女分:男 6人,女 6人。
[可以把分类的结果整理在统计表中。突出统计表的简洁性。]
b.小结:根据不同的标准,我们可以有不同的分法。体会不同分类标准下分类结果的多样性。
三、巩固练习,体验根据不同标准分类
1.完成做一做: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组,可以怎样分?请填在书上的表格中。
2.分图形(第30页第4题)
[要求:想一想,你会怎么分?你为什么这样分?先逐步整理完成第(1)小题,然后填在(2)题的表格中。]
在表格中表示分组结果。
3.分图片。(第31页的第5题。)
[启发:现在请你们仔细观察这组动物,你能找出多少不同的地方?你们找到了这么多不同的地方,能不能根据每一个不同点都找到一种分法呢?学生自选标准把动物分成两类,并用简单的统计表呈现出来。(①按照行进的方式分为飞行的和爬行的;②按繁殖方式分为胎生的和卵生的等)]
4.小结分类方法。
师:通过活动,我们发现,每找到一种不同,就能相应地得到一种分法。这就是按不同标准分类。接着就请大家用今天学到的本领来做些练习。
5.混合练习。(第31页的.第6题)
[引导学生理解象形统计图或简单统计表中数据所表达的意思:①说说图中呈现的是什么统计结果。②问学生:小乌龟这一项上涂了3个圆圈,表示什么?是学生真正理解象形统计图的含义。]
四、应用练习
1.给公园中的人分类。(第32页第7题)
[引导: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现在就让我们用学到的本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这是公园中的一个场景,请大家把他们分分类。]
同桌互相说一种分法,然后交流。
2.给自己小组中的小朋友分类。
[引导:刚才大家想到了许多分类的方法,通过交流我们也听到了别的同学的想法。现在就请大家用学到的方法来给小组里的同学分类,你能有几种分法?]
a.小组活动。(放背景音乐)
b.集体反馈交流。
c.优胜组介绍所有的分法。
五、总结
[上节课我们学了用一种方法分类,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了按不同标准分类。分类时的关键是找到不同的地方。]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要求学生在不同的分类标准下学生自选标准进行分类整理,从而认识和理解了简单的统计表,并学会了用简单的统计表呈现分类的结果,最终学生感受到了: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体会到了不同分类标准下分类结果的多样性 。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设计意图:
统计与概率是《数学课程标准》四大学习内容之一,它通过对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刻画,来帮助人们做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本节课是对课本54—55页所学统计知识的复习与巩固,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登录入表、画成统计图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教学内容生活味、教学过程活动化、探究时空开放性。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将信息整理分类,并将统计结果登录入表,画成统计图。
2、智能目标:提高收集信息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团结协作意识和能力。通过自评与小组评,培养反思评价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探究、展示和调查等活动,感受成功,体验统计的意义,体验数学和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将信息整理分类,并将统计结果登录入表,画成统计图。
教学难点:
将信息整理分类,并将统计结果登录入表,画成统计图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一、铺垫
这两天的天气如何?你们是怎么知道第二天甚至是后面几天的天气情况?(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了方便。 天气情况有它自己的表示方法,看这些图形分别表示什么天气情况?(晴天、多云、下雨)
气象小组根据每天记录的天气情况,制作出每个月份天气的情况统计表。
出示课题:天气统计
二、探究
1、统计并填写统计表。
看,这是上海20xx年6月份的天气情况表,你们能从这张表中知道什么,谁能说给大家听听。(生可能知道天气情况三种标记,知道5月份晴天有……、多云天有……、雨天有……) 你怎么知道的?(分类数出来的') 同桌一起数一数,把结果填入统计表内。
师:从表中一眼看出了什么?
2、统计并画统计图。
要一眼看出哪种天气情况多,我们曾经什么办法?(涂格子)
咱们用这个方法也来试一试吧,请大家在统计图上画一画。 大部分小朋友完成了,谁愿意与大家交流,你是怎么画的?(学生自由发表) 同桌能互相评价一下吗?(同桌互相评价) 从图中你一眼看出什么?(学生充分发表)
3、欣赏比较。
各位小朋友完成的都很棒!现在请你们比较一下记录表、统计表、统计图,你认为哪种形式更一目了然地反映6月份的天气情况?(学生观察比较,发表意见)
三、加固+拓宽
1、统计同学们爱吃的冰激凌
那么根据这统计图,你能提出问题让同学来回答吗?先在组内准备一下提什么问题。 (学生分组准备) 可以交流了吗?(学生互问互答)
2、统计图形。
小朋友很了不起,根据信息提了那么多问题并解决了这些问题,现在老师这里有许多乱散的图形,你能从不同的方面来统计一下这些图形,并制作一张统计图吗? (学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大组反馈)
3、 调查统计。
各位小小统计员真不错,谢谢你们的整理与统计,奖励你们每人一个卡通粘纸! (学生兴奋地挑选着自己喜欢卡通粘纸图。)
各种卡通粘纸奖励掉多少个呢?你们想不想对粘纸作调查统计?那怎么调查统计呢?(学生小组讨论、出谋划策,调查交流)(用分类的方法整理成统计表、统计图。)
观察统计图,你能看出什么?能提出有关数学问题或建议吗?
四、总结延伸
各位小小统计员,今天的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学生自评、互评) 你有什么感想和收获?(学生畅言)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内容:
苏教版第二册第80页的例题、“试一试”,第81页的“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理解计算十几减9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十几减9。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能力,重视算法多样化,发展创新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3、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交流,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树立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理解计算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探索计算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教学理念:
一是重情境,用故事情境贯串全课:二是重探索,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实践;三是重交流,有组内、有全班等多种交流形式;四重指导交流合作,在合作交流时提出交流方法和要求。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美丽的秋天到了,小猴的桃园又是大丰收,小朋友们想到小猴的桃园去看一看吗?
教师出示桃园,学生看图
问:小猴的桃园美吗?桃结得多不多?
小猴的`桃多得吃不完,小朋友们能替小猴想个办法吗?
学生回答。
小猴和你们的想法一样,上街卖桃。你们看,小猴来了!
播放动画:小猴喊:卖桃啦,卖桃啦,又大又红的桃子谁来买!这时来了一只小白兔。小白兔说:小猴,我买九个桃子。
小猴说:我有13个桃,卖给小猴9个,我还剩几个?小朋友们,你们能我算一算吗?
问:小猴带了几个桃?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小猴提了一个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学生口答:小猴带了13个桃,盒子里有10个,盒子外面有3个,合起来是13个。
13-9=4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问:13-9=4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如果你是小猴,你怎样拿桃给小兔呢?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说,并用手指一指是怎样拿的。
教师提出合作要求:每一小组的桌子上都有一个盒子,盒子里放了10个桃,盒子外面有3个桃。13-9你是怎样算的?请你说给本小组的组员听。请小组长安排好交流的顺序,一个组员说,其他小朋友认真听,仔细看别人怎样拿桃的,你和他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全部说完的小组插上一颗合作星。
学生用学操作具,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参与到小组中去与学生一起探索。
全班交流。指名上讲台说一说,在黑板上指一指。
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拿法,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方法:
1、一个一个地拿,拿了9个,还剩4个。(出示13-1-1-1-1-1-1-1 -1-1=4)
2、先从盒外拿3个,再从盒内拿6个,还剩4个。(出示13-3=10,10-6=4)
3、从盒子里拿走9个,剩下1个和外边3个合起来是3个。(出示10-9=1,1+3=4)
4、因为9+4=13所以13-9=4。(出示9+4=13,13-9=4)
5、因为13可以分成9和4,所以13-9=4。
6、先拿走一盒,再还给小猴一个,1和3合起来是4。(出示:13-10=3,3+1=4)
教师小结:小朋友们真爱动脑筋,想出各种不同的方法算出13-9=4。表扬自己,奖给自己一颗智慧星。
三、自选算法,交流体会。
试一试:12-9= 16-9=
要求:请小朋友们用喜欢的方法做一做,并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是怎样算的。
全班交流。
四、巩固与拓展。
1、想想做做第1题。
(1)自己说说图意;
(2想想怎样做;
(3)独立做:
(4)反馈。
2、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计算;
(2)反馈;
(3)你有什么发现?
3、分组游戏。
蜗牛推车。
要求:组长戴上头饰,扮做蜗牛推车,组员计算,算得好的可以让他做蜗牛表演一次。
学生游戏,进行计算。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一、本单元的地位和作用:
数概念是整座数学大厦的基础,是最基础、最重要的数学概念。在一年级上学期,学生认识了20以内的各数,这是认数教学的第一阶段;本学期认数范围由20以内扩展到100以内,这是认数教学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一阶段,将拓展学生对“计数单位”的认识,并进一步感知、理解“十进制”“位值制”两个基本概念,这两个概念是学习数概念的根本。本单元不仅是学习100以内数的计算的基础,也是认识更大的自然数的基础,同时它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必须使学生切实学好。
二、本单元教学内容包括:
数的认识、解决问题和整十数加一位和相应的减法三部分内容。
三、本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使学生知道个位和十位的意义,感知计算单位“个”、“十”、“百”,能够正确、熟练地读、写100以内数。
3、结合数的认识,使学生会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4、结合具体事物,使学生感受100以内数的意义,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逐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100以内数的读写,而其中数的组成、数位意义的理解等概念又是读写的重点。
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是:
1、数数过程中,当数到接近整十数时,下一个整十数应是多少(就是教师们常说的“拐弯数”)。
2、数位的意义。
3、探索例4的百数表中有哪些有趣的排列。
五、教学策略及实施:
1、主题图:
通过“百羊图”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100有多少,体会它比以前学过的20多得多。让学生了解在生活中常常需要估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1)教学时,可以课件出示“百羊图”,让学生先估计一下,有多少只羊?引导学生得出比20只多得多。
(2)再在图上圈出10只羊,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标准,学生再估起来就会好一些了,学生初步认识了100,同时也初步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2、例1教学“数数”:
与20以内数的认识相比,100以内数数的难度增加了。虽然大部分学生都有口头数数的经验,但这种数数大多属于唱数水平,学生要准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也不太容易,往往容易漏数或跳数,因此这里要指导学生手口一致地准确数数,使学生初步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同时了解计数单位“十”“百”。在教学中,可以课前让学生准备好小棒,课上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数:先一根一根的数,每数十根捆成一捆,数到100;再十根十根的数,数到100,将10捆捆成一大捆。在数数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归纳: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
在数数过程中,当数到接近整十数时,下一个整十数应是多少,也就是教师们常说的“拐弯数”是本课及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难点。孩子们往往数到几十九时,后面一个数是多少,究竟是几十就会错误百出。为了突破“拐弯数”这一难点,在教学中可以结合例1后面的做一做,让学生用小棒从五十七数到六十三,当数到五十九时,提问:“下一个数是多少?”如还有学生不清楚下一个数是六十时,引导他们看小棒,有5捆小棒和9根小棒,再添上1根,即9根+1根=10根,10根就又可以捆成1捆了,5捆+1捆=6捆,也就是60。接着继续数到七十二,让学生边动手数边说一说六十九后面是多少,为什么呢?……一直数到九十九添上1是一百。
还可以利用计数器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如从计数器上拨出五十九,十位上是5,个位上是9,提问:“个位上再添上一个珠子是多少呢?”边拨珠子边引导学生认识个位上9颗珠子再添上1颗珠子就是10颗珠子,要满十进一,即向十位进一,十位上5颗珠子再添上1颗就是6颗珠子,表示6个十是60。无论是数小棒的方法,还是借助计数器拨珠子的方法都是引导学生直观认识并理解当数到几十九时,再接着数就要满十向前面的一位进一。
在直观数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脱离小棒,抽象数数,从八十八数到一百。教学形式可多样,如让学生对着数、互相倾听、启发、评判。两人活动时,还可随便从一个数开始,接着往下数。又如,采用师生对口令的形式。生:“八十八”。师:“八十九”。生:“九十”。师:“九十一”……
(与实验版教材相比,修订版教材在此只安排了例1,不再单独编排例题教学拐弯数,而是重视在数数的过程中突破数数的难点。同时,在教学10个十是一百的同时,强调了99添1是100,使学生从多角度感受100。这样做,既可以使实际教学的过程更为顺畅,也更能让学生在直观的支持下充分体会“满十进一的位值制思想”,理解数的本质。)
3、例2教学“数的组成”
例2教学数的组成,分为两个层次:整十数的组成;一般数的组成。
(与实验教材相比,修订教材增加了整十数组成的内容,更加突出了计数单位“十”,加强了学生的认识。)
教学例2的关键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计数单位“十”的意义。一定要充分利用小棒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就是1个十,而70根小棒可以捆成7捆就是7个十,即7个十是70。4捆小棒就是4个十,而剩余的6根小棒不够10根所以就不能捆成一捆,表示6个一。学生通过动手数一数、捆一捆、摆一摆等实践活动,既加深对数的认识,又加深学生对计数单位的理解。
4、例3教学“100以内数的读写法”
例3教学100以内数的读写。教材从记录数“三种颜色的纽扣的数量分别有多少、一共有多少”等问题引入,突出了读数、写数的意义和必要性。
100以内数的读、写法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其中对数位的理解更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先让学生数出纽扣的数量,再引导学生用小棒摆一摆纽扣的数量(要几个十,几个一的摆),接下来引导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40、27、33(边拨珠边叙述:2个十在十位上拨2,7个一在个位上拨7,使学生在表达中深化对数位的理解)。这样通过数、摆、拨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从直观上进一步理解数位的意义,既有利于突破难点又为读数与写数做好了铺垫。
接下来把小棒图与计数器珠子图都贴在黑板上,借助数形结合的方法教学读数与写数。先让学生说一说每个数位上的'珠子的数量及表示的意义,再在对应的数位下写出来。(如十位上有2颗珠子表示2个十,就在十位上写2;个位上有7颗珠子表示7个一,就在个位上写2)。在写40时,要特别向学生说明当个位上一个珠子都没有时,就要在个位上写0。这样通过把计数器上的珠子图与相应数位写出的数结合起来(即把数与形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掌握读数、写数的方法,并深入理解数位上数的含义。
教学100的读、写时,要充分利用计数器深化学生的理解。可以带领学生在计数器的个位上一个一个的拨,拨9颗珠子后提问:“再拨丄一颗是几颗?”“10个一是多少?在计数器上怎样拨珠子?”接着再在十位上一个一个的拨,拨出9颗后提问:“这9颗珠子表示多少?再拨一颗表示几个十?10个十是多少?怎样拨呢?怎样读写呢?”
还要注意教学数位顺序时要强调从右边起,而读数写数时是从高位起,即从左边起。
5、例4教学“数的顺序”
例4通过填写百数表,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为后面学习比较数的大小做好准备。能根据数位的意义及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探究百数表中隐含的诸多规律,培养学生探究的乐趣,发展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中,利用课件的演示,带领学生逐步探索例题中的有关规律,(如第一横行的5个数都是双数,而第二横行的5个数都是单数;从左上到右下这一斜行中的数个位、十位数字都相同;从右上到左下一行数中(10除外),十位上的数从1开始,逐渐增大到9,而个位上的数则相反,从9开始逐渐减小到1等)。再结合例题中的要求给指定的数涂色,学生会非常有兴趣,并进一步探寻规律。并能够运用规律找到相应数字的位置,也就是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在以往的教学中,感觉学生对百数表的探究非常有兴趣,但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的程度不同,往往有些学生意犹未尽。老师们也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细细琢磨,互相讨论、交流,把自己找到的规律写出来,再到课上来交流。这样做,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同时也为突破教学难点做好了准备。
(由于在第七单元才正式教学找规律的内容,这里并没有用“规律”这一名词。教学时需要注意一下。这也是修订教材编排的特点,在正式教学找规律之前或之后,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渗透或增加了许多找规律的内容,让学生有所发现,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
6、例5教学“数的大小比较”
例5教学数的大小比较,分两个层次:
1、借助小棒利用数的组成比较“十位不同的两个两位数”的大小。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小棒图,可以直观的看出42与37的大小关系,4个十比3个十要多出1个十,也就是多1捆小棒,所以不用看另外的2根与7根就能够得出结果。
2、借助计数器按数位比较“十位相同、个位不同”的两个两位数的大小。
让学生小组合作,用计数器拨出42和37,然后想一想:怎样比,就能很快知道哪个数大?哪个数小?再同样方法完成比较23和25的大小的教学。
3、展示学生比的方法后,引导学生归纳比较两位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如果十位相同,再比较个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大,则这个两位数就大。
7、例6教学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例6是基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根据《课标》精神安排的例题,它对于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建立数感很有帮助。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学生通过例5的学习已经能够准确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了,而本例题则要使学生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来描述数之间的大小关系。怎样是多一些、怎样又是多得多,少一些与少得多又有什么关系呢?没有具体的比较标准,是相对而言的,学生理解起来不太容易。关键就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观察、数数、比较等方法,直观感知多一些与多得多、少一些与少得多的关系。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加强对比,不断地体会、理解,增强学生的数感。还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自己的理解:“多一些”就是多的不太多,多一点点;而“多得多”就是多的很多,不是一点了。或让学生举例子比较说一说:如23比19多一些;而63就比19多得多。在学生直观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叙述,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如15个蓝球比10个黄球多一些,而58个红球则比10个黄球多得多。
最后通过小精灵的问题“红球和黄球比呢?”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判断。(学生可以直接借助直观判断,也可以借助之前的比较直接推理。)给学生留出自由比较的空间。
8、例7解决问题
(例7是修订版教材新增加的解决问题的内容。在修订教材中,大大丰富了问题解决的内容,涉及到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各个领域。这是在认数部分安排的解决问题。)
在教学时,可以发给学生每人一张例7的珠子图,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讨论交流,互相说一说自己的解决方法。学生们的方法可能多种多样,有的学生通过画一画、圈一圈的方法来直观解决,在汇报交流中教师要加以肯定。再提问“如果不用圈一圈的方法,你能借助我们学过的知识解决吗?”鼓励学生用数的组成的方法解决问题,58里面有5个十和8个一,所以能穿5串还剩8个。引导学生把圈一圈、画一画的直观方法与数的组成的方法进行对比,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适当的优化。
9、例8“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本小节内容是为巩固数的组成、为学习100以内的口算作准备的。认识到这一点对把握教学要求非常重要。
(例8与实验教材相比,有一些细节上的变化:原来是一图一加一减两个算式,现在用更实际的情境,借助一图四式呈现了4个有联系的算式,既与前面数的认识中的加减法的编排相统一(6~10的加减法、11~20各数认识中的加减法、20以内退位减法),更好的体现了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又加深了学生对100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中,出示情境图后,鼓励学生发现、提出一些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在探究计算方法时,可以尝试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充分的表达和交流,对于学生的各种想法应给予肯定,在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确各种方法的优势。并适时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概括“几十加几就是几十加上几个一,结果是几十几”。
在练习中,有些学生可能会出现2+30=50,32—2=12情况,可以从数位的意义和数的组成入手,使学生理解2在个位上表示2个一,3在十位上表示3个十,所以3个十和2个一组成32。计算32—2也是如此。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十几减9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第一课时,是今后学习多位数计算和其他数学知识最基础的部分。通过创设实际问题的情境,列出减法算式。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理解减法的意义,并直观地理解算理形成算法,掌握计算技能。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破十法计算十几减9,掌握、理解其计算方法.
2.学生通过摆小棒,初步体会“破十法”的优越性,充分理解“破十法”的算理。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小棒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运用破十法计算十几减9.
教学难点
理解和掌握破十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看,小猴子来桃林摘桃子了,请你仔细观察,你看到了哪些信息?
生:有15个桃子。
师:小猴子要从这些桃子里拿走1个桃子给妹妹吃,怎么拿?
师:你是从5个里面拿走一个吗?
师:小猴子再拿走两个送给哥哥吃,怎样拿?
你是从这4个里面拿走2个吗?
现在还有几个桃子?12个。小猴子再拿走9个送给你们吃,怎样拿?
生:打开箱子。
师:现在可以拿了吗?
学生说怎样拿。
师:哦,你是两次拿走了9个桃子。还有别的想法吗?
呀,你的方法真巧妙,一下子就拿走了9个桃子,真了不起!
大家喜欢哪种方法?
我发现大家特别会思考问题,我们数学就是这样,既简洁,又有趣。
小结:同学们,我们从12个桃子中拿走9个桃子,可以直接从10个里面拿走9个,这样又快又对。
二.实践操作,探究计算方法。
1.讲授 13-9计算方法
如果换成13个桃子,拿走9个,你还会拿吗?我们现在用小棒代替桃子,请同学们快速摆好13根小棒,拿走9根,先想一想怎么摆,试一试,开始!
巡视,指导。
我发现这个同学摆的特别快,我想采访采访你,你用什么方法怎么摆的这么快?给大家介绍介绍你的方法吧?
上台展示
评价:我发现这个同学特别会学习,能用刚刚学习的方法解决新的问题。
谁听懂了?你有什么问题要问问他吗?
问题1:为什么他刚才数都没数就知道拿走的是9根小棒?
10根小棒留下1根就是拿走了9根
为什么要从10根里面拿走9根?
因为3根不够拿了。
你是这样那个摆的吗?指着你的小棒再和同桌说一说。
小结:同学们,我们从13根小棒中拿走9根,直接从10根小棒中拿走9根,这样又快又准。
谁能把刚才摆小棒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13-9=
怎样计算?可以借助刚才摆小棒的'经验想一想怎样计算,可以和同桌商量。
巡视指导。
分享是最快乐的,谁愿意给大家分享你的想法?
生:先用10-9=1,再用1+3=4
10从哪来的?哦,我听明白了,你是把13分成10和3 ,先用10-9=1,再用1+3=4,所以13-9=4(板书)
谁听明白了?你说,你说,同桌说。
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破十法”。(板书:破十法 )
你能用这种方法再算一道题吗?15-9=
我们可以再借助小棒摆一摆,请迅速摆好15根小棒,拿走9根,还剩几根?开始
你能说一说怎么算吗?
学生汇报,你说的既完整,声音又洪亮,真不错!
三.练习
小猴子要把剩下的桃子带回家给爸爸妈妈吃,可是一转身,发现桃林的门关了,土地爷爷说,你集够3颗宝石,我才能给你开门,每闯过一关,就可以获得一颗宝石。你们想帮帮小猴子吗?
1.第一关:圈一圈,算一算。
请拿出闯关练习一,开始!
谁想来展示你的想法?你的汇报真精彩,是大家学习的榜样!
都是这样做的吗?如有不一样展示订正。
恭喜大家帮小猴子顺利通过第一关,得到第一颗宝石,看第二关
2.第二关:
如果你能全部做对,帮小猴子过河,就能闯关成功!请拿出练习二,开始!
展示答案,订正错例。
3.找规律
我们已经顺利闯过2关,还有没有信心闯第三关?
小火车,向哪开?
我们这节课做了这些题目,请你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都是减9,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就是“十几减9”,还有发现吗?
1.被减数越来越大,差也越来越大
2.差比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大1
你能用这个规律快速口算吗?
恭喜你们顺利帮小猴子集齐三颗宝石,看,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一二三,开!
四.总结全课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不仅帮小猴子顺利通关,我们还学习了用破十法计算十几减9,其实,除了破十法,我们以后还会学习想加算减。我们数学王国还有好多好多问题等着我们研究,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成为一名“小小数学家”。这节课就到这,下课!
课下思考题目:13-8= 13-7= 怎样计算?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感受加减法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初步体会加法的交换律。
4.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熟练掌握20以内加减法以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基础上安排的。
教材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两位数加一位数,另一部分是两位数减一位数。这两部分内呈现在同一情境图――“采松果”中,创设了一个充满童趣的情境,引发学生在读懂图意的基础上,发现其中的数学信息,并能利用这些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然后鼓励学生结合动手操作,积极主动地探究,通过经验类推、假设、“摆一摆、算一算”等多种方法,解决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这样设计有助于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往往需要同时用加减法来解决问题,这也有助于加强加减法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体会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在计算方法上,教材没有把算法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鼓励学生应用旧知识,自主解决新问题,发展学生的计算策略,提倡算法多样化。
“练一练”中题目以递进形式依次呈现。第1,2两题,配以生动活泼的情境,减少枯燥乏味的单纯计算感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既练习口算,又培养应用数学的习惯和能力。第3题,让学生在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口算的同时,反思自己的计算方法。第4题的几组题目暗含了加法的交换律,目的是使学生对此有初步的体验,引导学生在计算中能自主发现,并尝试延伸举例。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已认识了100以内的数,掌握了20以内的加减法以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对于加减法的意义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如果将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呈现给学生,学生完全有可能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完成知识的综合、迁移,自主掌握这一新知识。通过课前的调查,发现有80%以上的学生能够熟练地计算这一类题目,且口算方法多样化。另外,经过上半学期的目标性训练,学生已具有初步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有目的地进行探索性学习。但是,对于单纯的口算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是很浓,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便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优美的动画,请你认真看,然后编一个好听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播放多媒体动画,最后定格为教材主题图画面。)
生:在茂密的森林里,松鼠妈妈正在教小松鼠学本领。你看,小松鼠跳跃、爬树、翻跟斗,学得多认真啊!松鼠妈妈说:“你不是最喜欢吃松果吗?咱们去采松果好不好?”“好啊,咱们比比看谁采得多。”小松鼠边说边向树上爬去。最后,松鼠妈妈采了25个松果,小松鼠只采了4个松果。
(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该生高兴地笑了。)
师:这么好听的故事,听完后你知道了什么?从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我知道小松鼠是个爱劳动的好孩子。
生2:我知道了松鼠妈妈采的松果多,小松鼠采的松果少。
生3:妈妈采了25个松果,小松鼠采了4个松果。
生4:有2只松鼠。
生5:有两块数字牌和很多很多的大树。
(二)讨论探究
1.提出问题
师:大家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生1:松鼠妈妈和小松鼠在说什么呢?
师:谁愿意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生2:妈妈说:“你真是妈妈的好孩子。”
生3:小松鼠说:“妈妈,我能帮你干活了。”
师:你对他们的回答满意吗?
(生1微笑点头。学生齐说:“满意。”)
生4:我的问题是:松鼠妈妈和小松鼠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
生5:请问大家,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
生6:小松鼠比妈妈少采了多少个松果?
生7:我还有一个问题:小松鼠采的松果和妈妈相差多少个?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
(师将生4,生5,生6,生7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2.探索加法的计算方法
师:咱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谁知道如何列出算式呢?
生:25+4=?
(学生大部分已经能够说出结果。)
师:同学们真聪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是怎样算出结果的',暂时没有算出来的同学,可以借助手中的小棒、计数器等,也可以请求同组的同学来帮忙。
(学生动手探究,互相讨论交流;教师巡视,适时参与引导。)
(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
生1:我是拨计数器算出来的。先在十位上拨2个珠子,在个位上拨5个珠子,就是25,再在个位上拨4个珠子,个位上就有9个珠子,就是29。
生2:我摆小棒。我先摆上2捆,再摆上5根,就是25,然后再在5根旁边摆上4根,一共就是29根,也就是25+4=29。
生3:我是口算出来的。5+4=9,再加上20就是29。
生4:我也是口算出来的。看着25然后把4直接加到个位的5上,就是29了。
生5:我是列竖式计算出来的,是我妈妈教我的。
(向大家展示自己的竖式。)
生6:我是口算出来的。反正我一看就知道25加4等于29。
师:同学们真聪明!能够想出这么多的算法。那么你觉得在计算时要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呢?
生1:要看清每一位上的数字,不要弄错位置。
生2:要个位加个位,不要加到十位上。
生3:大家要认真计算,不要粗心。
师:刚才大家想到的这些算法:拨计数器、口算、摆小棒、列竖式,都是很好的计算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最简单?
生1:我认为口算最简单。
生2:我也是认为口算简单,因为列竖式我还不是很会。
3.类推探究减法的计算方法
师:刚才通过我们大家的努力,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后面还有三个问题,同学们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共同去解决。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并讨论解决问题。教师参与其中一个小组的活动,并随时注意其他小组的活动。)
师:请把你们小组的研究结果汇报给大家听。
组1:我们解决的问题是“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我们的算式是25—4=21。直接用5—4=1,20再加上1就是21。
师:谁听懂他们组的意思了?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
生1:他们的意思是用5减4就足够减了,还剩下1,20根本用不着。所以25—4=21。
组2:我们解决的问题是“小松鼠比妈妈少采了多少个”,算式也是25—4=21,也是用口算得出来的。
组3:我们解决的是“小松鼠和妈妈相差多少个”这一问题,算式和口算方法与他们小组是一样的。
师: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三个说法不一样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却是一样的呢?
生1:因为都是在算松鼠妈妈和小松鼠差的个数。
生2:因为妈妈比小松鼠多的就是小松鼠比妈妈少的。
师:今天学习的计算与前面学习的有什么不同呢?
生:是两位数加、减一位数。
生:也可以是一位数加两位数。
生:只要会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就会计算今天学习的算式。
(三)巩固深化,应用新知
1.第1题(出示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吗?试试看。
(学生独立读图,解决问题,全班交流。)
生:19—9=10(颗)。
2.第2题(出示情境图)。
师:比一比看谁最先算出大恐龙比小恐龙长多少米。
生:25—2=23(米)。
3.第3题:学生独立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
4.第4题:想一想,填一填。
师:仔细观察每组中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每一组的两个算式的得数是一样的。
生:我发现每组两个算式中加号两边的数交换了位置。
师:你能试着自己写出几组这样的算式吗?
学生积极举例:
(1)34+5=39,5+34=39;(2)21+7=28,7+21=28;
(3)83+4=87,4+83=87;(4)52+7=59,7+52=59;
……
师:如果不用你计算得数,你还能快速地举出类似这样的算式吗?
生1:47+68=,68+47=。
生2:395+126=,126+395=。
生3:1000+800=,800+1000=。
……
(四)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但能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能发现其中存在的规律。那么你认为这节课自己表现如何?
生1:这节课我发言特别积极。
生2:在小组内我算得最快。
生3:我觉得自己发言不是很积极,我会努力的。
师: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评价一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进行评价。)
师:这节课,大家表现都非常好!能够做到认真思考,积极发言,有效合作。希望下一节课继续努力。
〖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放手,相信学生能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有所感悟、有所发展、有所创新。课堂上比较满意的是以下几点。
1.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和谐。
本节课以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为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信息,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究、去交流,教师不用刻意地去牵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也不用刻意地去调整自己的注意力,在自然平和的气氛中学会了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关注学生发展,注重学科间渗透。
由于教材主题图提供的相关数学信息相对较少(只有25和4),因此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相对就较少。于是学生在提出问题时,只能从语言的不同表述方式上与别人有所区别,才会出现了一个减法问题的三种不同的提问方法,教师给以高度评价并全部展现。这也体现当前的学科理念:学科本身并不是核心内容,它们只是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媒介。另外如编故事、阐述自己的想法、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等,都是在关注学生的发展,已超越原来所谓“数学”学科的范畴。
3.了解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促进学生主动地、个性化地学习。
本节课内容相对简单,学生在课前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因此,在课上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研究,体验知识形成与获得的过程。在算法的探求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自我选择口算、摆小棒或是拨计数器,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收获的多少可能不同,却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学内容:教材第24页
教学目标:
1. 引导归纳整理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 能够熟练地进行20以内退位减法的口算。
3. 培养归纳整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20以内退位减法的口算。
教学难点:
归纳整理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师: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好朋友,你们想知道是谁吗?
生:想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它是谁。播放视频,菲菲的苦恼
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助菲菲吗?
生:愿意
师:那今天这节课就一起来进行20以内退位减法的整理和复习。(板书:整理和复习)
二、重点复习,梳理知识
1、思维导图概括复习所学内容。
大家一起回顾一下,我们在这一单元学习了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和解决问题(思维导图边说边展示)。那我们先来复习一下计算(板书:计算)都学了哪些?我们学习了“十几减9”,“十几减8.7.6”和“十几减5.4.3.2”
2、计算
(1)识别20以内退位减法算式
今天老师带了一个神奇的信封,看看里面藏了什么宝贝!(出示许多算式卡片)
师:这里哪些是我们这单元学的退位减法?哪些不是?为什么不是?
(2)计算方法回顾
师随机选几张卡片,问你是怎么算的?
根据学生的阐述,(板书:破十法,平十法,想加算减法,口诀法)
如学生无法全说出来,师引导帮助学生说出。
(3)引导观察20以内减法表
老师这个信封里展示的只是一部分的算式,20以内退位减法的算式还有很多很多,老师也把它们一起请到了课堂(出示杂乱无序的口算卡)。看到这些算式卡片,你有什么想说的?
师:应该怎么整理呢?你有什么好方法?引导学生说出整理排列的方法。
①竖着观察
出示十几减9的一列算式,引导生观察说出这一列的特点和接下来其他列的算式。(边说课件边出示,展示整个减法表)
师:排好了这个表格,我们现在来找找藏在表格里的'秘密(遮盖了其他列,只出示十几减9),引导学生说出特点“都是减9,即减数相同,被减数越来越大,得数也越来越大”。
②横着观察
师用手引导生横着观察,师:对了,不觉间我们把大家说的按被减数相同排列给排好了,那么我们就来找找横着看有什么秘密呢?第一行都是11减几,接下来是......引导生说出12减几,13减几,14减几,15减几,16减几,17减几,18减几
师:(遮盖其他行),找一找横着看又有什么秘密呢?都是11拿来减,也就是被减数相同,减数越来越小,差越来越大
③斜看
师:那你们能找出得数为9的算式吗?
生答,说一个出示一个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像一个楼梯,是斜的
师:让我们再来找找得数为8的算式
生答,师出示
师:得数为8的算式也是斜的,那么接下来应该是得数为7,6,5,4,3,2(师用手比划)
三、巩固提升
游戏一:
进行一个口算小热身吧,快速说出得数。认真听老师的要求(配合使用白板功能放大镜),分别全班,男生,女生,一组,二组,三组,四组。
游戏二:
谁是口算小能手?请两位同学上来进行口算pk。
游戏三:
比比谁写得多?全班参与,看谁在规定时间内,写出得数为7的算式最多。(通过倒计时,播放音效,用小助手拍照展示)
四、解决问题
1,师: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好计算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比如老师改考卷算分数的时候要用到计算,买东西的时候也需要计算,那我们就来解决一道生活中的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奶奶家有鸡11只,鸭有8只,鹅有7只。
(1)鸡比鸭多几只?
(2)公鸡有5只,母鸡有几只?
师:回顾一下,刚才在解决问题是用了哪些步骤?
引导生有序概括出:看,标,列,验。(板书)
2,发散思维。在解决问题中,明白每个数字的含义也是非常重要的,你能根据“14-5=9”这个式子(利用自带板中板功能),出一道题吗?老师先来说一说吧,我有14支铅笔,用了5支,还剩9支。谁想像老师这样说一说。
五、归纳总结
谁愿意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难点名称
掌握十几减九的计算方法,探索多种计算方法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知识点本身就比较复杂,十几减九,我们会 发现除“19”以外的“十几”个位 上的数都小于9,学生会在理解退位减上有一定的困难,加上计算过程的复杂,容易导致学生出错。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因为教授的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学生的年龄小,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逻辑思维比较弱,在理解上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
难点教学方法
1、利用PPT直观演示的方法进行教学
2、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旧识复习:
同学们,我们学过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下面老师给大家几道题,看哪位同学能够又快又准的算出来。
(1)我会算:
9+3= 9+5= 9+8= 9+9=
(2)我会填
9+( )=11 9+( )=15
9 +( )=13 9+( )=16
2.同学们喜欢去游乐园吗?在那里能看到 丰富多彩的活动,请同学们观察这幅情境图,小朋友们在干什么?小丑叔叔说了什么?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3.生:小朋友们在买球。
师:小丑叔叔的气球可真漂亮啊,我们去看看小丑叔叔和小朋友们在说什么呢?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
生:有15个气球,卖了9个,还有几个?
师:那究竟还有几个气球没有卖?让我们帮助小丑叔叔一起算一算吧。
生:卖了9个,气球减少了,所以应该列式为15-9
二、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4.师:15-9等于几,你是怎样知道的呢?
5.生:我们可以用小木棒摆出15个来,然后再数出9个减掉,看还剩下几个,就可以了。
师:是的,你们真的很棒。
(出示课件,用课件演示一遍。)
6.那除了这一种方法,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接下来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探索其他的计算方法。
方法二:破十法
师:我们知道一个两位数可以分解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个位数,我们可以将15分解成多少呢?分解之后又要怎么做呢?
生:可以将15分解成10和5,用10减9还剩1个(10-9=1),再用5加上剩 下的1个,就得到6(5+1=6),所以15-9=6。
师:是的,你们真的很厉害,学过的知识都已经掌握。
(出示课件,课件演示一遍)
方法三:平十法
师:请同学们观察15和9这两个数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呢?
生:15的个位上是5,5+4=9,所以可以将9分解成5 和4。
生:先从15根木棒中减掉5根,还剩下10根(15-5=10),再从剩下的10根中减掉4根,还剩下6根(10-4=6)。
师:真厉害,看来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很透彻。
(出示课件,用课件演示一遍)
方法四:想加法,算减法
师:那除了以上几种方法,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了?(引导学生回忆20以内的进位加法)
生:我们学了9+6= 15,所以15-9=6。
师:你们真的很厉害,这种方法就叫做想加法算减法。
(出示课件,用课件演示一遍)
三、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7.同学们请完成以下几道练习题。
12-9= 13-9= 14 -9=
16-9= 17-9= 18-9=
做完后,我们一起来观察被减数和差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给12的2加1就是12-9的差,等于3,13的3加1 就是13-9的差,等于4,14的`4加 1就是14-9的差,等于5
师:是的,观察的真仔细。那么老师给同学们总结一个巧算“十几减九”的口诀:
巧算“十几减九”:就是给被减数的个位上的数加1,就是十几减九的差。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计算“十几减九”有以下几 种方法:
1.一个一个的减
2.破十法
3.平十法
4.想加法,算减法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师:小朋友在生活中已经接触了有关前后的知识,有些小朋友已经会用前后来给同学们介绍小朋友的位置了。下面请你介绍一下,谁坐在你的前面,谁坐在你的后面。
抽几个学生介绍。学生介绍的过程中教师进行一些追问,通过追问加深学生对前后的理解。例如学生介绍到“小青坐我的前面,小林坐我的后面”时,教师作这样的追问:
教师:你是怎样判断小青在你的前面,小林在你的后面的呢?
让学生理解自己眼睛看到的方向是前面,自己后脑勺对着的方向是后面。
教师:这就对了。在判断前后时,是以自己坐的方向来判断的,自己目光能看到的方向就是前方,后脑勺对着的方向是后面。现在你往前面看一看,就只能看着小青一个人吗?让学生意识到他的前面不是一个人,小青、小洋、小李、小吴等都在这个小朋友看到的方向,所以这些小朋友都是在这个小朋友的前面。
教师:当然,我们这里说的前面是正前面,侧着看到的小朋友就不是正前方了,这个方向是什么方向呢?这个问题我们以后再学习。你的前面不止一个小朋友,你的后面也不止一个小朋友,你能说一说你后面有哪些小朋友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朋友能在教室里认识前后了,下面我们还是到大街上去,看看在大街上怎样辨认前和后。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的情景图。
教师:小朋友们能介绍这队小朋友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吗?
学生可能会跃跃欲试。
教师:别急,在介绍这些小朋友的位置前,根据前面的经验,你能说一说你是怎样确定这队小朋友的前后方向的吗?
引导学生说出图中小朋友看的方向是前方,相反的方向是后面。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在图上出现箭头(如图)标示前后方。
教师:是这样判断的吗?看来,图中判断前后方向的方法和我们教室里判断前后方向的方法是一样的.,都是面向的方向是前方,背向的方向是后方。现在你能说一说图中的小朋友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吗?
学生相互说后,教师抽几个学生回答,并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判断的,然后让学生翻开书,把第34页的空填完,填完后集体订正。
教师:你是怎么知道小东在小军的后面的呢?
要求学生说出小军背向小东,所以小东在小军的后面。类似的问题教师可以多追问几个。
教师:小军在谁的前面,谁的后面?
学生:小军在小东的前面,在小红的后面。
教师:同样是一个小军,为什么一会儿在后面,一会儿又在前面呢?
让学生意识到这是针对谁来辨认方向的。针对小东来说,小军在小东的前面,针对小红来说,小军在小红的后面。
教师:你看,和不同的小朋友比,就会用不同的方向词来介绍小军的位置。所以,我们在介绍位置时一定要注意是以谁为标准来辨认方向的。下面请你用前和后来介绍你的位置。
让学生介绍自己在某某同学前面,在某某同学后面。
教师:小朋友们都会用前和后来介绍自己的位置了,下面你能说一说教室的前面和后面各有些什么吗?
学生自由地说。
教师:请小朋友完成书上第42页第1题。
学生按第1题的要求相互说,学生说后教师抽几个学生说,集体订正。
[点评:在这个教学环节中,从学生的座位入手,让学生凭借生活经验来判断前和后,但教师不停留于学生生活经验的判断,通过继续追问“怎样辨认前后的”,让学生理解面向是前、背向是后,这样把学生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学生能基本辨认前后的基础上,再把辨认方法作用于例1的学习中,通过让学生说自己辨认的理由,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后通过对小军位置的思考,让学生感受方向的相对性,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课题名称
数的顺序比较大小
教学目标
百数图内的规律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重难点
本身内容与以往认知不同,要让学生初步构建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建立数感。培养学生探究的乐趣,发展学生的思维。
难点分析
小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较弱,理解困难,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较弱。
教学方法
激趣导学--目标导学--导思点拨--设问寻疑--诊断反馈--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例4:百数表
探索新知
1.教师课件出示百数表2.引导学生观察填好的百数表,发现规律。(学生观察、讨论、交流、整理)师:我们共同学习10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大小。
2.发现规律。
a.横着看:十位数字相同,个位数字依次变大。
b.竖着看:十位数字依次变大,个位数字相同。
c.从左上角斜着看:个位和十位数字相同。从上往下逐渐变大。
d.从右上角斜着看:从上往下,十位数字依次变大,个位数字依次减小
e.谁还发现了什么?
①在一横行内,左边的数大于右边的数。
②在一竖行内,下面的数大于上面的数。
③下面的一行始终大于上面的一行数。
二、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2.探究42与37的大小。
①42里面有4个十,2个一;37里面有3个十,7个一。
上面两种方法都反映出42大于37。
我们根据百数表比较的结果也是正确的。
3.说说我们不用百数表该如何比较数的大小?
看图得出:
①先比较它们的十位,十位大的数则这个数大。
②十位相等,比较它们的个位,个位大的则这个数大。
引导学生总结比较两位数大小的方法: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十位上的数相同,再比较个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三、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1.比一比,三种颜色的球中,谁多谁少?
温馨提示:
比较两种颜色球的多少,就是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两个数相差大,就用“多得多”或“少得多”;两个数相差小,就用“多一些”或“少一些”。
2.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58>15红球比蓝球多得多或蓝球比红球少得多。
58>10红球比黄球多得多或黄球比红球少得多。
四、小结
数的顺序,比较大小“这部分内容是在数数、读数、写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填写100以内的数目表,使学生对100以内数的顺序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了解每个数在数目表中的位置、与相邻数的关系,对100以内的数的大小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同时,通过对此表的观察,从中发现一些有趣的排列规律,这样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课型:练习课授课时间:第周第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二7、8题,课堂巩固练习。
教学目标:
巩固所学十几减九的`内容。熟练掌握十几减九的内容。
教学重点:学生能根据第8题提出多个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想一想,填一填。
9+()=129+()=189+()=15
9+()=119+()=139+()=16
9+()=149+()=179+()=19
二、课堂巩固练习:快速写出得数,比一比谁写得又对又快又好(写在课堂作业本上)。
9+4=12-9=13-10=
14-9=18-9=15-9=
17-9=11-9=16-9=
三、练习二7、8题。
1、第7题。
(1)明确要求:快速写出得数,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学生自己练习。
(3)全班一起订正。
2、第8题。
(1)引导学生看图,明确图意。
(2)学生自己根据图意提出数学问题。
(3)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列算式解答(口头)。
(4)学生在书上填写。
(5)全班一起订正答案。
四、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了有关十几减九的内容,做了很多练习。下面请谈一谈你的收获。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十几减9
2、12-9=36、16-9=7(个)
15-9=6
课后小记: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结合彩笔问题,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
3.在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体验算法多样化,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了解算理,熟练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丫丫买了两盒水彩笔,亮亮买了10盒,每盒水彩笔有24枝,他们两人各买了几枝?
2.学生试做,老师观察学生各自不同的做法。
3.学生互相说说自己的做法。
4.归纳讲解典型做法。
(1)24×2=48(枝) (2)24×10=240(枝)
5.如果红红买了12盒,怎样算呢?
小组讨论,交流想法。
(1)20×12=240 (2)24×2=48
4×12=48 24×10=240
240+48=288 48+240=288
以上两种解法要让学生多说一说。重点归纳笔算方法。
二、练一练:
用竖式计算。
34×12 25×11 43×22
32×13 24×21 32×21
三、巩固练习:
书上39页第1、3题。
四、作业:
书上39页第2题。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
2、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操作能力、对知识的总结概括能力。
3、体会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具学具:
课件、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1、12-5=
15+3=
4+9=
6+8=
3+7=
20+13=
30+14=
24+5=
2、说说24+5=你是怎么进行计算的?
二、新课学习
1、出示主题图:箱子里24瓶矿泉水,外面有9瓶矿泉水,一共有多少瓶矿泉水?
2、学生观察,讨论得到用加法计算,算式为:24+9
3、请学生领用小棒来进行操作,演示计算过程。
4、全班交流展示不同的计算方法,明确先算个位上的数,再加上十位上的数比较简便。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第1题,先圈一圈再填写计算过程。
2、填出()里的数
14+3=()7 2+44=()6
25+6=()1 36+4=()0
59+2=()1 59+20=() 9
3、练习十五第6题。改错,说明错的原因。
4、爷爷有50元钱,买一副眼镜花了35元钱,一个杯子花了9元钱,用去多少钱?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分类与整理》第27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根据给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
2、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能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进行分类,感受图表的简洁。
3、体会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不同,但总数不变。
4、在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中,体会分类的目的和作用。
【教学重点】
掌握分类方法,感知分类意义。
【教学难点】
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能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进行分类,感受图表的简洁。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激趣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平时都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过超市购物,是吗?
生:是。
师:现在请大家再去超市看一下吧。(点课件)看完视频,是不是觉得超市里的东西,分类摆放得很整齐?
生:是。
师:这样分类整理的好处是方便我们购物快捷。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三单元的分类与整理的按给指定的标准分类。(师板书:分类与整理)请同学们打开课本P27页看一下主题图。
(设计意图:从去超市看入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顺利导入今天学习的内容。)
二、探究新知
1、描述感知分类的标准。
(1)出示主题图气球图片。(课件)
师:我们来看一下,这节课给出的信息图。小朋友们拿着这么多的气球,你能说一说图中有哪几种气球吗?
生:有三种,有爱心形的气球、冰糖葫芦形的气球、球形的气球。
师:对。这么多气球,怎么分类呢?可以怎样分类呀?这里出现了一个词“分类”,谁来说说你认为的或理解的分类是什么意思呢?
生1:哪个东西相同的是一类;
生2:每个东西都是一样的。
师:哦,你们是这么理解的,那把气球分成几类呢?我们就先按气球的不同形状进行分一分,看看每种气球各有几个?(师板书:形状)大家来数数看:冰糖葫芦形的气球有3个、爱心形的气球有4个、球形的气球有5个。我们分堆整理好,摆放在这个图中,这个图表小朋友们以前都没有见过,现在来认识一下,横线下是表示图形的'形状,横线上每列是表示图形的个数,把图形一一对应,摆放整齐,像这种把同类事物排成一列画的图,叫象形统计图。问题:哪种气球最多?哪种气球最少呢?你是怎么知道的?通过象形统计图,我们能快速的看出来,哪种气球最多?哪种气球最少?大家回答一下,哪种气球最多,哪种气球最少呢?
生:球形的气球最多,冰糖葫芦形的气球最少。
师:对,那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1:我是通过数数知道的;
生2:我认为哪列最高就是最多,哪列最矮就是最少的。
师:对,通过象形统计图,我们能快速直观的看出来,谁是最多,谁是最少的,把它整理到一起。
(2)、交流展示:你还能按照什么来分类呢?刚才我们是按气球形状来分,也许有同学想说:还可以按颜色的不同进行分类。师:对,按颜色分。(师板书:颜色)现在我们来按颜色分一下看,有蓝色、红色、黄色的气球,将所有蓝色、红色、黄色气球放在一起,我们就可以建立象形统计图,通过象形统计图,我们也可以快速直观的看出来,黄色气球最多。所以,学习了象形统计图,我们不但能直观的看出图的信息,也可以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因此,在同一种分类里面,还有不同的表示方法,下面我们来看下这几个同学的不同记录方法
(3)、导思点拔(课件略图)
师: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它们进行分类,可以画一画、写一写,也可以摆一摆。那你更喜欢哪位小朋友的记录方法?
生:象形统计图。
(设计意图:将图的演示逐步过渡到表,学生便不觉得突兀,对以后统计知识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对比体会分类的标准
师:观察这两个表,都是在分这些气球,为什么分得的结果不一样?
生:因为两次分的标准不同,第一次是按形状分,第二次是按颜色分的。
师:而它们的总数又是怎么样的呢?好,让我们来算一下。(板书)
形状颜色
3+4+5=12(个)3+3+6=12(个)
师:那有什么是相同的呢?
生:总数不变。
小结:按不同标准分类,分类的结果也不同,但总数不变。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明白生活中分类要根据实际情况,不同的情景要采用不同的分类方法。还要让学生发现,无论怎么分,最后的总数都不变。)
三、课堂练习
1、把每组不同的物品圈起来。(课件)
2、按形状分一分。(课件)
(设计意图:紧跟练习,对新知加以巩固。)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类与整理,你有什么收获吗?最后,我们回顾一下这节课的知识要点:
按给定标准分类
1、事物可以根据形状、颜色、不同的功能、用途等进行分类。
2、根据同一标准分类,虽然分类结果的呈现形式可能不同,但分类的结果一定相同。
附教学板书:
分类与整理
形状分颜色分
3+4+5=12(个)3+3+6=12(个)
按不同标准分类,分类的结果也不同,但总数不变。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中,我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数学学习活动中。比如:本课通过解决简单而又熟悉的实际问题“有这么多的气球,可以怎样分类呢?”来引入后,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分类计数的结果,从而使学生经历完整的分类和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过程,为后面的统计教学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88~89页。
教学说明:
找规律是新教材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传统教材中没有单独编排数字和图形的排列规律,有关探索规律的内容是新教材新增的内容,也是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新变化。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找到直观事物的变化规律;
2.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和推理的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4. 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用不同的方法找规律,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方法找规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水彩笔,涂色卡,雪花片,空白场景图。
教学过程:
一、在猜一猜中感知规律,导入新课
师:请你猜一猜下一个是什么?
1. 动画演示:颜色红青排列的苹果(8个)从右往左中速飞过。
一个两个地排列的汉堡包(4组)从右往左中速飞过。
一杯三个地排列的可乐和冰激凌(4组)从右往左中速飞过。
(在出现每组物体后,请学生回答,教师用动画验证,最后全屏显示上述物体,最后一个物体闪动)
师:真厉害!全让你们给猜中了,你们为什么这么快就把下一个是什么给猜中的?
2. 揭题:像苹果青红青红有顺序地重复出现,汉堡包一个两个、一个两个地重复出来,可乐、冰激凌一个三个、一个三个地重复出现的就是一种规律。我们今天就要来找规律。(板书课题)
二、以圣诞节为载体,深层次地感知规律,找规律
师:昨天晚上是圣诞节,张老师参加了一个圣诞晚会,那里的会场布置得可漂亮了。
1. 多媒体出示图画:请你说说会场里有什么?这些东西摆放有什么规律?把你发现的秘密在四人小组里悄悄交流一下。
2. 汇报结果:(随着学生回答电脑分别出示每一组排列有规律的图形)
3. 深入地问,如灯笼有什么规律。在学生回答一红一紫排列后,电脑依次在每一组之间加条虚线,引导学生发现每两个为一组,并且电脑动画演示灯笼一红一紫逐个闪动。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下册一年级教案02-02
数学下册教案03-16
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02-08
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05-12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3-10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3-11
(经典)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12-08
一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02-23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8-07
【必备】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