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语文古诗教案

语文古诗教案

时间:2024-05-17 11:23:55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精品】语文古诗教案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古诗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品】语文古诗教案

语文古诗教案1

  【教学目标】

  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有感情朗读并且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难点】

  突出“远、近、高、低、横、侧”几个字的展示的画面。

  通过“莫笑、足”等词语,体会农家的纯普热情、乡间的风光习俗。

  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并且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后的感受。

  【教学准备】

  课件、庐山的挂图。

  【教学时间】

  两个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进入第二单元的学习。指导学习第二组课文的单元导读,单元主题是:在观察中学会思考。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的观察先锋队,在宋代诗人苏轼的带领下,来到江西省的庐山参观。

  认识苏轼,擅长写祖国的大好河山。(知作者)

  二、学诗文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苏轼最爱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在差不多一千年前,苏轼游览了庐山,他很认真的观察了庐山,发现庐山险峻和柔丽,它的雄奇秀险令苏轼感触很深。于是就写下了这首《题西林壁》。

  (解诗题)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请个别同学朗读诗歌。自有朗读,理解诗句中的字词。

  学生对字词质疑,学习小伙伴互相解决,或者由老师解决。

  (抓字眼)

  出示庐山图。请观察庐山,你看到的庐山是什么样子的?

  横着看,庐山 ;

  侧着看,庐山 。

  我站在远处看,庐山 ;

  我站在近处看,庐山 ;

  我站在高处看,庐山 ;

  我站在低处看,庐山 。

  (怎么看都看不清庐山的真面)。

  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只是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交流对这句诗句的看法。

  反复朗读诗句。注意停顿,节奏,和快慢。

  三、回忆总结刚才学习古诗的步骤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悟诗情,多诵读。

  四、作业

  默写全诗。

语文古诗教案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插图、生活实际,结合诗人背景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感情。

  3、了解诗画特点,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歌大意,欣赏诗中景物,领悟诗人情怀,学习表达方法,感受古诗魅力。

  教学过程

  一、以画入诗,走进诗文。

  1、显示:《兰竹石轴图》(公元1747丁卯)

  《兰石图》(公元1749己巳)

  《墨兰图轴》(公元1754甲戍)

  《兰竹图轴》(公元1758戊寅)

  《山顶妙香图轴》(公元1758戊寅)

  2、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都是谁画的?(郑燮)看到这些图有何感受?

  生:略

  3、简介诗人,揭示课题。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是清代历史上杰出名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他的画以竹、石、兰蕙为最工,天趣横溢,神理俱足。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题于《山顶妙春图轴》上的古诗《题画兰》(板书课题)

  二、习文读诗,明了诗意。

  1、自由读诗,文通字顺。

  2、指名朗读,集体正音。

  3、二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与音韵。

  4、三读古诗,借助插图,了解诗中大意。

  5、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本诗语言明白流畅,通俗易懂,疏通诗意应着力在自由大胆表达上。)

  兰花本是山中之草,它生长在山顶、岩缝、高崖之颠,香气飘散四溢、沁人心脾,被誉为“天下第一香”。尤以突出岩石、深深的岩缝中的美好花香更为馥郁芬芳,浓香扑鼻。并不是脚下没有浮云翻滚的喧闹,只是兰花不愿去理睬它们,不知道它们什么时候来到,更不会在它们离去时进行挽留。

  6、再读古诗,把握本诗整体意象,基本情调。

  预设:a、兰花生长环境恶劣……

  B、兰花香气无与伦比…..

  C、兰花品性高洁,非凡脱俗……

  D、兰花深受诗人钟爱……

  三、精读品诗,感悟诗情。

  (一)看兰

  1、作为“三绝诗书画”的板桥画风活泼奔放,挺拔沉雄,冲破了绘画发展的一切清规戒律,开启了一代绘画新风。来,擦亮咱们的双眸,仔细看一看他所画之兰,你看到了什么?

  2.反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预设:

  生:我看到了兰花生长在千山叠峰之顶,岩石缝中,环境十分恶劣。可是它却显得那么茂盛,有生机。

  师:好一幅具有生命力的兰花,请读——(课件)身在千山顶上头。

  生:我看到了兰花的叶子十分倾斜零乱,但是杂乱之中透着一种零乱美感。

  生:我看到了兰花的不拘一格,其它的花儿是长在平地、泥土或是花盆之中,可是它却生长在山顶之上,仿佛可以看见世间万物…..

  师:好一个兰花知音、怜花之人,请读——身在千山顶上头

  (二)听景

  1、师:高寒之巅,饱览千山美景,兰花呀兰花,你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

  2、学生自读、想象。

  3、反馈,师疏导学情

  生:我看见了漫山的碧树、如茵的小草……

  生:我看见了清澈的瀑布,雄伟的大山……

  生:我看见了展翅翱翔的山鹰,活泼乱跳的小兔……

  生:我看见了皓月当空,月光如水,水波荡漾……

  生:我听见了潺潺流动的山泉唱着欢乐的歌儿……

  生:我听见了山风的呼啸,大地的震撼……

  生:我听见了牧童的笛声,知了的蝉鸣……

  生:我听见了岩石的回声,鸟儿的呢喃,花儿的呼吸……

  师:兰花呀兰花!沐浴着大自然的清辉,享受着山中独有的清闲,你可真是幽雅脱俗,怡然自得呀!(齐读——身在千山顶上头)

  (三)闻香

  1、师:古人云“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人们常用“国香”、“香祖”、“王者之香”、“天下第一香”等词句形容它,而在板桥的笔下,又是如何呢?

  生:——突岩深缝妙香稠(课件出示)

  2、师:香吗?闻一闻!(香)哪里看出来?

  3、理解“妙香稠”

  (花香本是四溢,四溢的花香在突岩深缝处聚集。竟香浓到让人感到粘稠,这种兰香真是非一个“妙”不能言尽。)

  4、能否将“妙香稠”中的“稠”字换成“浓”“重”“绝”“溢”等?(比较感悟古诗用字精妙)

  5、小结:兰花身处贫寒之地,不因山岩的贫

  瘠而凋谢,却孕育大地的精华,吐纳着人间绝有的妙香,好一朵妙“花”呀!。(配乐读一、二句诗——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四)悟性

  1、师读:“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课件显示)同学们,你们可曾想过兰花脚下会有什么喧“闹”吗?

  2、生讨论交流:

  ——有游人上山郊游,踏青赏景…

  ——有车马快递飞驰而过…

  ——有采药者前来惊扰…

  ——有诗人学者高声喧哗,谈诗论道…

  ——有姑娘小姐寻香采花…

  3、换位思考:师:假如是你听到这些喧闹,你会如何?而兰花呢?(来不相知去不留)为什么?

  4、感悟兰花品性(不与浮云游尘为伍,两耳不闻,两眼不看尘世喧闹,追求自我,吐纳芬芳,超凡脱俗,淡泊自足)(配乐个性朗读3、4句)

  过渡:兰花至真至纯的秉性令人激赏,至香至美的.风采令人留念,然而令人不明的是为何大画家板桥(出示课件)——“板桥专画兰竹,五十余年,不画他物。”(板桥“题画竹”中自述)

  四、多元赏诗,升华诗境

  1、赏兰竹之姿(课件伴乐再看一次前面各图轴)

  2、听板桥之史

  郑燮,30岁前以读书教书为主,康熙秀才,后卖画扬州,以活泼奔放,挺拔沉雄的笔墨,振聋发聩地反击了纯以临摹为能事的毫无生气的如意馆画派的靡靡颓风,革新画的意境,大胆创造。他文笔敏捷,心思高旷,诗文书画,几乎是信手拈来,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为“扬州八怪”之首,39岁中雍正举人,44岁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做官期间,不肯逢迎上司,颇能关心人民疾苦,饥荒年岁,曾因擅自开仓赈济,拨款救灾,济人无数,但却因此获罪罢官,为官十二载,看透官场黑暗,秉直清廉,体恤百姓,爱民如子,“恨不能填满普天饥债”。罢官临行前,百姓都来送行,板桥雇了三头毛驴,一头自己骑,一头让人骑着前边领路,一头驮行李,做县令长达十二年之久,却清廉如此,送行的人见了都很感动,依依不舍,郑板桥向潍县的百姓赠画留念,画上题诗一首:

  乌纱掷去不为官,

  囊囊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

  秋风江上作渔杆。

  从此,郑板桥回乡以画竹卖画为生,度过了他贫寒而很有节气的一生。

  3、赏析《题画兰》的表达方法。

  师:身处高寒之地的兰花与板桥有何共通之处?

  兰花郑板桥

  身处劣境坚持操守

  卓尔独立VS淡泊自足

  淡泊脱俗追求个性自由

  四时不谢倔强不驯

  (借物言志)

  4、“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之者披文以入情”,让我们静下心来再次领略画中之诗,诗中之人吧!(美读古诗,背诵古诗)

  五、拓展诵诗,凝出诗味。

  1、板桥作为文学家,书画家,虽画路较窄,尤爱竹兰石,是因为画如其人,人如其画,诗文寓托,意境隽永。

  2、读一读下面两首诗,品一品其中诗味。

  竹石 柱石图

  郑燮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谁与荒斋伴寂寥,

  立根原在破岩中,一枝柱石上云霄,

  千磨万击还坚劲,挺然直是陶元亮,

  任尔东西南北风。五斗何能折我腰。

  3、反馈交流,积累古诗。

  六,巩固习诗,提升诗趣。

  1、书法抄写本诗,并为之配画。

  2、选自己得意的一幅画,题一首小诗。

  板书设计

  题画兰

  千山顶上 → 妙香稠

  浮云喧闹 → 不相知

  借物言志

  教学反思:

语文古诗教案3

  教学目标

  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感受祖国山水的自然美。

  3、会认读“螺、谙”2个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字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重难点

  1. 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教学准备

  1、布置预习: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词;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2、教学录音带和挂图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祖国的名山大川,你认识哪一些?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认识的名山大川吗?

  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

  1. 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2. 录音听文,更好地朗读古诗词。

  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亭 庭 ——指导读准后鼻音

  谙——暗:区别音、形、意

  四、分组学习

  1.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 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2~4次。

  2.读、背三首诗词。

  第二课时

  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

  1. 李白是大家熟知的诗人,咱们学过他的哪些诗呢?请同学来背一背。

  2.现在咱们看这一首《独坐敬亭山》

  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鸟:多、高飞无影

  云:少(孤) 慢慢飘走(闲)

  3.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闲、 相看两不厌 ——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4.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此诗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郁闷时所作,因此通过众鸟高飞、孤云闲浮、人与山“相看两不厌”来表达自己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失落、孤独之感。

  5.指导背诵《独坐敬亭山》。

  二、吟诵、理解〈望洞庭〉

  1.齐读诗题,有谁知道洞庭湖的?请知道的同学说一说。

  2.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洞庭湖景色,看谁描述得最美。

  (1)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谐;湖面的光亮平静。

  (2)白银盘和青螺分别所指。

  ——从诗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还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

  3.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是站在湖边往远处看的?

  4.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

  二句,把光亮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

  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5. 指导背诵《望洞庭》。

  三、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希望在敬亭山边,你也能想起一个孤独的李白来。

  四、作业

  1.默写本课所学的两首古诗。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第三课时

  一、复习引入

  1.指名背诵《独坐敬亭山》。

  2.默写《望洞庭》。

  3.谈话引入:我们接着学习这一首词。

  二、吟读、理解《忆江南》

  1.释题:忆,在此当回忆讲。“忆江南”为词牌。

  2.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补充注释。

  旧:过去 胜:超过

  3.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怎样的景色,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的。

  太阳升起的时候,天空布满火红的朝霞,江边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像晶莹的翡翠。

  ——比较、比喻

  4.请联系前面几句诗的意思,把最后的反问句写完整。

  江南的景色 ,让我怎能 ?

  5.指导背诵《忆江南》。

  三、交流搜集的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1.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两首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2.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如:《鹿柴》 《望庐山瀑布》 《滁州西涧》《山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

  四、作业

  1.把三首古诗词背诵给家长听,签名。

  2.选画一首古诗所表现的画面,并且题上诗。

  3.预习2课。

语文古诗教案4

  【设计理念】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说,语文教材不只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载体,更是美的矿藏。其中,语言凝练,对仗工整的古诗更是这矿藏中的瑰宝。读诗能使人灵秀。古诗教学中,应充沛挖掘诗中美的因素,发明一切条件,引导同学“读”中“悟”,“悟”中“读”,主动学习,品味古诗,深入其中,吸取营养,探索真谛。让同学的心灵真正空虚、灵秀起来,真正体现“以同学的发展为主体,以同学为本”的新时期语文课堂教学的要求。

  【学习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诗文的含义,并能用自身的话讲出诗文的内容。

  【课时布置】

  2课时。

  【课前准备】

  庐山瀑布风景课件。草堂春景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望庐山瀑布

  一、谈话激趣,导入释题

  1、同学们,在开展今天的学习活动前,俺们先去庐山游览一番,欣赏一下庐山风光吧!

  2、同学观看庐山风光片,饱览庐山秀美的风光。

  3、请同学谈谈自身对庐山的印象,畅所欲言。

  4、导入新课:

  庐山风景迤俪,吸引了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唐代大诗人李白也曾游览过庐山。结合介绍李白(你了解李白吗?你会背诵他的诗吗?)

  李白游览庐山后题写了一首诗《望庐山瀑布》。

  5、读题,解题:

  读题,理解“望”的意思(远看)。再一次带感情地读题。

  二、初读全诗,解字词,明诗意

  1、同学自能读诗,自同学字,并结合课前预习自主释疑,就有疑惑的字词质疑问难。

  2、正音:(紫、岭),字形:(瀑、庐、炉)

  说说自身生活中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曾见过这些字,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的。

  3、交流理解局部词句的意思,初步理解诗意:

  遥:远,与题目中的“望”相呼应。银河:天河。

  九天:天的最高层。

  三、品字词,谈感受,诵诗句

  1、引导同学分组品味诗中写得好、写得美的重点字词,并指导朗读。

  ⑴ 为什么“生紫烟”的“生”不用升起的“升”?

  ⑵ “挂前川”的“川”指的是什么?“三千尺”是不是准确的数字“三千尺”?

  ⑶ “疑”字俺们在李白的哪一首诗中也学到过?(疑是地上霜)背背《静夜思》结合旧知理解“疑”。

  2、同学吟读古诗,用自身的话赞美庐山瀑布:

  在阳光的照射下,庐山的香炉峰升起紫色的云雾。一条白练似的瀑布从青翠的山壁间跌落下来,好象一条大河挂在山前。那长长的瀑布飞快地直往下泻,真让人以为那是银河从九重天外落了下来。

  3、扣住重点字词再小声读读,仔细体会一下,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展开想象,谈谈感受,体会诗歌意蕴及诗人倾注的情感。

  四、返读全诗,熟读成诵

  1、再次播放课件,协助背诵全诗。

  2、指名背诵全诗,直至全体熟读成诵。

  五、书写生字

  炉、银、烟、窗、绝。

  “炉、烟”的“火”在字左边,捺变点。

  “银”字有两个竖提,金字旁的竖提高,右边的竖提略向下。

  “窗”字字形复杂,注意小撇不能丢。

  第二课时

  绝句

  一、复习导入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板书课题,解题:绝句,是俺国古诗中的一种,他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叫“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绝”。

  3、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你知道本诗的作者吗?同学介绍,教师再根据同学所讲作补充。

  这首诗是唐代又一位伟大诗人杜甫写的。公元759年,杜甫到了四川,在朋友的资助下,他在成都城郊浣花溪边建起了一座草堂。这个时候,他的心情特别好,面对着草堂附近生气勃勃的景象,便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小诗。

  4、课件展示草堂外的.春景。

  二、自读自悟初步感受美

  1、感受节奏美:

  ⑴ 引导自读:

  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好节奏。

  ⑵ 指名读:

  对有关字进行正音,识记字形后通过范读掌握好诗句节奏。

  2、感悟意境美:

  ⑴ 引导同学借助注释和图,边读古诗边想,看看自身读懂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问题要和小组同学研究?

  ⑵ 引导交流,读懂了什么?

  ⑶ 引导生质疑,梳理出重点问题。例如:诗人为什么用“含”?

  三、自主探究 深入体验美

  1、明确方法:

  ⑴ 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些问题?

  ⑵ 引导同学小结归纳:查资料、讨论,合作画简笔画,也可以根据老师提供的词句练习写话。

  (这早春的景色真美啊!天空xxxxxx。柳树xxxxxx。黄鹂xxxxxx,白鹭xxxxxx。诗人觉得眼前的一切就像xxxxxx。)

  2、引导探究,初步体验美:

  同学们用自身喜欢的方法继续深入学习这首诗,把合作作画的一个小组请到黑板旁,提示小组画前商量该怎样画?为什么这样画?

  3、突破难点:

  ⑴ 你认为他们画得怎么样?

  ⑵ 引导理解“西岭”。

  ⑶ 理解“含”:

  课件出示“雪山”图,后在此图上出现“窗框”。“窗框”逐渐变化到恰好成为“雪山图”的画框。看图,感悟雪山的壮丽。

  ⑷ 理解“万里船”实际上说明什么?

  生看图,感悟作者的心情。

  4、自主开放,深入体验美:

  补充资料:借助注释自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进一步感悟杜甫回草堂时的兴奋。

  引导同学为画起名,加深体验。

  让同学面对图,回味古诗,用自身的语言说说这首古诗。

  四、诵读古诗,活化表示美

  美读古诗:

  1、再现古诗,要求想象生动活泼画面,感情朗读,读出节奏美、韵律美。

  2、引导背诵。

  3、扮演诵读:

  模仿古人吟诵之势,根据自俺感受看图,扮演诵读。

  4、补充诵读:

  早发白帝城 绝句(迟日江山丽)

  五、书写生字

  鸣、吴、含、泊、流、柳、岭

  仔细观察“鸣、吴、含”的一起部件“口”,区别它们的不同点。(“口”在左边高又小,“口”在上下小而扁。)

  泊、流:三点水中三点的形态不同,但延长后相交于一点。

  岭:形声字,右边表音是“令”。

  柳:看字形,想象柳条下垂的样子,记住一撇别忘记。

语文古诗教案5

  【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

  2、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知本课的十三个认读字和六个会写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两首古诗。

  3、学习古诗《春晓》,感悟意境,练习背诵。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词卡,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谈话引入

  1、学习了前面的几篇课文,同学们觉得春天怎么样?

  2、古时候的人们也很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很多的诗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这节课俺们就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4、两首古诗的题目是什么?

  看一看书,谁能读准确?

  板书:春晓 村居(区分“春、村”的读音)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借助拼音自读古诗,画出本课的生字:

  同桌之间互相认读。

  2、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引导同学认读:

  开火车读。

  指名读。

  3、交流识字方法,记忆生字:

  ⑴ 加笔画、加偏旁组字:

  自──首 十──古 古──居 亡──忙 因──烟 口──知

  ⑵ 换笔画,换局部组字:

  读──诗 对──树──村 睡──眠 闪──问──间──闻 屋──居

  醒──醉 亲──童 外──处 岁──多 放──散

  4、读词语巩固读音:

  两首 古诗 冬眠 到处 见闻 乡村 居住 烟花 童话 散步

  三、正确流利的读古诗

  1、自由读。

  2、同桌互读,能背的可以背给同学听。

  3、自愿到前面读或背,让大家欣赏。

  四、重点理解《春晓》,感悟意境

  1、许多同学很小的时候就会背诵《春晓》这首诗了;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唐代诗人:孟浩然)

  2、再谈谈这首诗,说说你哪儿读懂了,还有哪儿不懂?

  根据同学质疑可适当引导:

  ⑴ 晓:是天刚亮的时候。

  春晓:就是春天的早晨。

  ⑵ 眠:就是睡觉的意思。

  ⑶ 闻:就是听的意思。

  ⑷ 啼:就是叫的意思。

  3、请同学们看着课文中的图画,听老师范读古诗,听听老师哪儿的停顿长一些或者字音拖长了。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⑴ 同学自读,体会感悟。

  ⑵ 教师描述,引领大家读。

  教师:在春天里睡觉真好,不知不觉天就亮了,为什么?

  同学:春眠不觉晓。

  教师:刚一醒,就听到四处传来鸟儿叫声,声音真好听。

  同学:处处闻啼鸟。

  教师:昨天夜里刮风又下雨,不知道那些美丽的花儿又被风吹落了多少,被雨打落了多少。

  同学: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⑶ 自由练习背诵。

  ⑷ 学做小诗人,到前面朗诵,教师为同学配上音乐。

  ⑸ 集体背诵。

  五、板书设计

  4、古诗两首

  春晓 村居

  六、课堂作业设计

  1、找朋友:

  诗 村 首 醉 出 散

  chu shou san zui shi cui

  2、读一读,说一说:

  诗:诗人。

  闻:见闻。

  古:古往今来。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古诗《村居》,练习背诵。

  2、指导写字。

  3、学习积累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

  〖教具准备

  实物展台,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抽读生字卡,复习生字读音。

  2、背诵《春晓》。

  3、今天这节课俺们继续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谁已经背下来了,可以背给大家听。

  二、理解古诗,感悟意境

  1、谁告诉大家这首《村居》是谁写的?

  (清代诗人:高鼎)

  2、这首诗写的是春天里的什么景象呀?

  (春天里,同学们放学后,一起放风筝的景象)

  3、古人管风筝叫什么?

  (纸鸢)

  4、颂读古诗,练习背诵:

  ⑴ 自身读一读这首诗,看看跟读《春晓》有什么不一样?

  (停顿不一样,这首诗是在每行的第四个字后面稍作停顿 )

  ⑵ 同桌互相听读,鼓励同学边读边扮演。

  ⑶ 上台背诵,展示。

  三、指导写字

  1、教师引导同学说一说要写好哪几个字?

  读一读:

  古 声 多 处 知 忙

  2、同学描字,说一说哪个字最难写?

  教师具体指导:

  多:上下两局部一样,但写时要一上一下,上小下大。防止写成一左一右。

  处:强调是半包围结构,第三笔捺要拉长包住上面的笔画。

  3、其余的字同学自身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利用实物展台评说:

  古:横要写长稍鼓一些。

  声:要注意上面是“士”不是“土”。

  知:右边的口要写得稍低一些。

  忙;强调“忄”笔顺。

  四、课后延伸

  1、以小组为单位,亲手做个风筝放一放。

  2、也可以将现成的风筝拿来和大家一起放一放。

  3、课外读背几首描写春天的古诗与大家交流。

  推荐:徐俯《春游湖》 朱熹《春日》

  苏轼《春宵》 韩愈《晚春》

语文古诗教案6

  学习目标

  1、认识”鹤、孟、陵,辞、唯“五个生字,会写”孟、浩、陵“等七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3、结合注释、工具书、画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4、积累反映人间真情的古诗词,从中感受友爱、友情的温馨。

  教学重、难点

  结合注释、工具书、画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前准备

  1、搜集并积累反映人间真情的古诗词1-2首;

  2、预习这两首古诗,了解李白与王维的生平;

  3、课文插页的挂图。

  第一课时

  对联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吟诵一对《红楼梦》中的对联,并写下来:

  “黄金万两容易得,人间知己最难寻。”

  2、导语,揭题。

  人生苦短,在漫漫人生路上,除了亲情之外,还有一种情感也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友情。有人说,友情是真挚且宝贵的`。的确,正如对联中所说的,真挚的友情是人生路上值得珍藏的一段记录。今天我们所要学习内容便与友情有关。(师板书课题)

  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a、生试读,诵读(注意“孟、陵、辞”的读音)。

  b.师范读(也可录音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想:古诗描述了一件什么事?你是从哪里听出来的?

  2、学法“引路”,自学古诗。

  a、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我们应怎样来学习古诗?

  b.归纳如下学习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

  3、“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

  a、指名简介李白。

  b.说说诗题给了我们哪些信息?

  c.指名学生朗读,注意咬音的准确。

  4、明诗意。

  a、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熟读古诗。

  b、查字典或借助课文提供的注释,把它们“移注”到诗行中,读懂诗句的意思;记下不懂的问题,标注在书中,寻求同伴的帮助,实在解决不了的,在全班交流。

  5、入诗境,悟诗情。

  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从具体的诗句中体会到的?

  6、围绕“学法”,自主合作学习。(提示:指导各组采用不同的汇报形式,如:介绍李白与孟浩然;说诗句意思,用逐句朗读逐句解释的方法;抓住“黄鹤楼”“之”烟花“”尽...‘唯见“等重点词,解释、朗读、品味;抓课文插图,结合自己的理解阐述画面,小组合作将李白与

  盂浩然在黄鹤楼边依依惜别的情形表演出来等。)

  7、小组汇报、交流。

  (提示:在交流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烟花“来想象烂漫的春天景象,并能用

  一小段话描写下来,当场点评。)

  8、诵读诗句,体会情感。

  a.找出一对近义词(孤--唯),想象:当时李白伫立在岸边,他可能做了些什么?

  b.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李白与孟浩然的心情。

  c、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拓展延伸,自主学习

  1、出示唐朝王维的《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注释]

  a、罢:完了;完毕。b.柴扉:柴门。

  2、出示自学要求。

  a、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该诗。

  b.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自学古诗,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尝试赏读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心得。

  作业

  1、背诵两首古诗。

  2、预习《送元二使安西》。

语文古诗教案7

  古诗三首

  教材说明

  使至塞上(节选)

  〔解题〕

  这是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五言律诗。公元736年,吐蕃发兵进攻唐属小国小勃律(在克什米尔北)。开元二十五年,即公元737年,唐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在青海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使的身份出塞慰问将士,察访军情。这首诗作于王维赴边塞的途中。

  《使至塞上》共8句,本课节选其中4句,即3、4、5、6句。原诗第1、2句是“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第7、8句是:“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诗中直写作者奉命出使,前去慰问将士。诗人以雄浑的笔触,描绘了大沙漠上奇异壮观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戍边将士的深情赞美。

  〔结构分析〕

  本课节选的4句诗,在内容上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前两句),写诗人出使边塞的万里行程。这是叙事,叙写出使的季节和遥远艰苦的行程。

  第二部分(后两句),写大漠边塞的奇异景观。这是写景,描写大沙漠上孤烟垂直,浑圆的落日与滔滔黄河相辉映的景象。

  〔语意理解〕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征蓬”,指随风飞动的蓬草。“归雁”,指由南方北飞回归故地的'大雁。诗中借征蓬和归雁指代出使塞外的人。“汉塞”,即边塞。“胡天”,即胡地,古代将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称“胡人”,胡人居住的地方称“胡天”。两句诗表明出使的季节(南雁北归为春季)和遥远艰苦的行程。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漠”,大沙漠。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称“大漠”。“孤烟直”,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沙漠荒凉,没有别的景观因此称“孤烟”。“直”,表现烟的劲拔、坚毅。“长河”,指黄河。大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横贯其间的黄河显得分外“长”。“落日圆”,傍晚圆圆的太阳。傍晚,在大漠看西下的落日分外浑圆。这两句贴切自然的写景,表现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浩茫的大沙漠上,一股烽烟笔直上冲,单调而醒目,浑圆的落日与滔滔黄河交相辉映,构成凄凉壮美的景观。

  〔写作特点〕

  1.抓住了有代表性的事物。

  作者写沙漠抓住“烟”“河”“日”三种典型事物加以刻画。刻画烟为“孤烟直”,刻画“河”与“日”为“长河落日圆”,形象地描述了大沙漠既单调,又雄浑的景物,勾勒出阔大、壮美的大沙漠中黄昏日落的景色。

  2.叙事、写景、抒情交融。

  前两句写作者出使,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这既是叙事,也是写景。后两句写大漠、烽烟、长河、落日,活现出一幅边塞图。读这两句诗,使人可以感受到边塞的荒凉、凄苦。然而戍边将士正在这里浴血奋战,实在可歌可泣。“烟”虽“孤”,但却“直”,大有顶天立地之感。长河落日本极平常,但作者却有独特感受。说“长河落日圆”,流露出亲切、喜悦之情,足见诗人开阔的胸襟。

语文古诗教案8

  【教学设想】

  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学生自由表达,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注重课内外紧密结合,拓宽学习语文的渠道,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把语言训练落到实处,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理解诗题。

  师:同学们,老师带来了几句诗词,大家读一读,看看都跟什么节日有关?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

  (你能背出下面两句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小结:清明、重阳、中秋都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首和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题目叫《元日》。(板书课题,看老师写课题,齐读课题。)

  师:(课件出示)"元日"的"元"的意思是开始,第一。那么"元日"是什么意思呢?(新年的第一天)。

  师:这首诗就是写春节这个传统节日的,再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同学们,你们家是怎么过春节的呢?

  是啊,中国人过年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在九百多年前的宋朝,人们是怎样过年的?谁愿意给大家读一遍这首诗,注意要读准字音。

  指名一生读

  教师:读诗首先要读得字正腔圆,你注意了“声”是后鼻音,“除”是翘舌音。

  我们一起来读一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读诗不仅要读得字正腔圆,还要读得有板有眼,注意节奏。谁再来读?

  指名一生读。

  师:读古诗要有节奏,但是不能停得很突然,相反要稍微拖长一点儿,言断意不断,适当拉长一点音调,不仅有节奏感,还给我们带来遐想的空间。老师来试试。

  谁再来试一试?

  师:学古诗就是要这样,读出味道,读出节奏。读诗不仅要读出味道,读出节奏,还要读出画面,读出情绪。为了更好地读出画面、读出情绪,让我们先借助注释想一想:这首诗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交流:我读懂了哪句。

  (爆竹声中一年过去了,温暖的春风吹进了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人们用新桃符换下了旧桃符。)

  顺势解释屠苏,桃符,并且带领学生读。

  饮屠苏

  出示:“屠苏”资料

  如果说,“劝君更进一杯酒”的酒是离别之酒,"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酒是思念之酒,那么这"春风送暖入屠苏"的屠苏酒是一杯什么酒呢?(祈福酒,辟邪酒,长寿酒。)

  屠苏酒是祈福酒,引读--春风送暖入屠苏

  屠苏酒是辟邪酒,引读--春风送暖入屠苏

  屠苏酒是长寿酒,引读--春风送暖入屠苏

  出示:“桃符”资料

  师:看,这就是桃符。古人认为桃木是一种神木,可以避邪,所以在上面写上字或画上画,就可以避邪祈福,后来桃符就逐步演化成了我们今天的春联。

  3.师:俗语常说“诗中有画”[板书:诗中有画],这首诗中藏着很多古人过春节的画面,你看到了哪些过春节的习俗?

  顺势板书:放爆竹饮屠苏换桃符

  你能展开想象,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吗?

  教师评价预设:你还看到了人们的表情,甚至透过画面感受到了心情。

  你描述的画面中洋溢着快乐。

  听了你的描述老师仿佛闻到了爆竹的硝烟味。

  师:大年初一,全家人欢聚一堂,迎着和煦的春风,品着屠苏酒,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呢?

  孩子们想到来年学习进步,成长快乐,一股暖流涌向心头,不禁吟到--(引读)

  年轻人想到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一股暖流涌向心头,不禁吟到--(引读)

  老年人想到来年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一股暖流涌向心头,不禁吟到--(引读)

  师:看,春风不仅把温暖的气息送入屠苏酒中,更将这暖暖的春意送进了人们的心田!谁想来吟一吟这句诗?看,春风不仅把温暖的气息送入屠苏酒中,更将这暖暖的春意送进了人们的心田!

  过渡:诗人沐浴着柔和的春风,借着馨香的酒意,喜气洋洋的走出家门,他看到了什么?

  4.小结:放爆竹、饮屠苏、换桃符,几个典型画面,寥寥数语,就给我们勾画出欢度新年的喜庆景象。时至今日,人们每到辞旧迎新之时,都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王安石的这首《元日》。(诵读)

  5.同学们,诗中不但有画,诗中还有情,[板书:诗中有情]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是四十九岁,此前他已度过了人生中四十八个元日,为什么在这一年会写下《元日》呢?让学生自己说。如果学生说得出,问学生是怎么知道的,趁机评价:学语文就是要像这位同学这样多阅读。

  如果学生说不出,教师引导:诗歌是情感的流露,要进一步了解诗歌蕴涵的意义,我们必须进入诗人的生活背景之中,请同学们阅读这段资料,我相信你会有启发。

  出示:王安石介绍

  新的政策即将推行,王安石此时的心情怎样?

  (生:兴奋、激动、充满信心……)

  你觉得诗中的哪个字就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诗人此时的心情?

  (老师认为这个“暖”字更能体现诗人当时的心情。)

  板书:暖

  指导书写:暖“日”字旁,日就是太阳,沐浴着太阳光身体就会感到温暖。"人逢喜事精神爽"这是心暖。同学们,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诗词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词语我们称之为诗眼。板书:诗眼

  这首诗的诗眼就是--暖。

  同学们,王安石写这首诗的时候刚刚出任宰相,他想进行改革,让国家更加富强,人民生活更加富裕。他希望改革就像春风吹进千家万户,就像人们用新的桃符换掉旧桃符的一样,革除旧政,施行新政。(指着屏幕说)

  在作者眼中,听到的爆竹声是悦耳的,引读--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吹入的屠苏酒是暖的,引读--春风送暖入屠苏

  照进千家万户的太阳光是暖的,引读--千门万户曈曈日

  人们换桃符的心情更是暖的,引读--总把新桃换旧符

  一个“暖”字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当时的心情是--高兴、兴奋、激动、愉快。

  让我们齐读这首诗,体会当时的心情。

  三、回顾课文,总结提高

  1.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古诗《元日》读准了字音,读出了节奏,读出了古诗的画面,《元日》的放爆竹,饮屠苏,换桃符。

  2.今天我们还学习了学会找出古诗的“诗眼”,诗词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词语我们称之为诗眼。我们以后学其他古诗也可以尝试着去寻找古诗的诗眼。

  板书设计:

  元日

  放爆竹

  饮屠苏暖

  换桃符

语文古诗教案9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学路

  前面我们学习了《桂林山水》和《林海》两篇课文,它们都是以描写景物来抒发思想感情的散文。今天,我们要学习三首古诗(板书课题)。本课“预习”提示我们:《墨梅》、《竹石》和《石灰吟》这三首古诗有一共同点,即看起来描写的是物,实际上是在赞颂人的一种精神。这就告诉我们学习的思路:要通过读懂诗句,了解事物的特点,从中领悟赞颂的精神,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现在学习第一首古诗。

  二、引导学习古诗《墨梅》

  1、简介作者。

  本诗作者王冕,是元末明初人。他出身贫寒,靠自学成为诗人。他性格孤傲,鄙视权贵;既善作诗,又善画梅,被称为“画梅圣手”。《墨梅》这首诗,是作者为自己所画梅花而题的诗。

  2、理解诗句。

  (1)借助注释,自读诗句。(可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

  (2)指名朗读。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墨、砚、乾、坤

  (3)同桌互说诗句的意思,再全班交流。

  “我家洗砚池边树”:洗砚池,书画家(王冕)洗毛笔砚台的池塘。树,指梅树。这行诗的意思是,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痕,痕迹。这行诗的意思是,朵朵开放的梅花呈现淡淡的墨色。

  “不要人夸好颜色”:意思是,不要人们赞美它的颜色艳丽。

  “只留清气满乾坤”:清气,清香的气味。乾坤,指天地。这行诗的意思是,只求梅花的清香永远充满人间。

  (4)齐读后,指名完整地说说诗句的意思。

  3。领悟寓意,体会感情。

  (1)自读全诗,思考:诗中(也是画中)描绘的梅花有什么特点?作者借墨梅赞颂了人的什么精神?

  (2)讨论交流。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梅花的形态,后两句突出梅花的精神。说明梅花有朴素淡雅、不图虚荣和高洁白重的特点。作者借赞美墨梅比喻人,实际赞美人具有淡泊名利、高洁自重的.品质,表达了诗人以墨梅自励,愿像墨梅那样做人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教师范读、自读、指名读)

  4、练习背诵。(个人试背、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三、舅I导学习古诗《竹石)

  1、简介作者。

  郑燮,清代书画家、诗人。早年家境贫寒。应科举在朝廷做官,比较关心民间疾苦,后因得罪豪绅被罢官。他擅长画竹。《竹石》这首诗是他为自己的画题写的诗。

  2、理解诗句。

  (1)借助注释,自读诗句。

  (2)指名朗读。

  (3)让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

  如,破岩,山崖的石缝。坚劲,坚定。千磨万击,许多磨难和打击。还,依旧。

  (4)同桌互说诗句的意思,再全班交流。

  “咬定青山不放松”,意思是(翠竹)紧紧依傍着青山。

  “立根原在破岩中”,意思是原来(竹根)是牢牢扎在山崖石缝中的。

  “千磨万击还坚劲”,意思是(翠竹)虽经风雨雷击依旧十分坚定。

  “任尔东西南北风”,意思是任凭你刮什么风也不惧怕。

  (5)齐读全诗,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诗句连起来说说。

  3、领悟寓意,体会感情。

  (1)自读全诗,思考:诗中描写了“竹子”的什么特点?联系借物喻人的方法,说说它赞美了什么精神。

  (2)讨论交流。

  诗中描写的竹子,是生长在山崖石缝中的,自然环境恶劣,它不怕闪电雷击,风吹雨打,仍然能顽强地生长。说明诗中描写的竹子具有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品质。这首诗实际借物喻人,赞颂了不怕邪恶势力、不怕艰难困苦、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表达了诗人崇尚这种精神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

  4、练习背诵。(自背、全班齐背、指名背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墨梅》和《竹石》。

  2、自学《石灰吟》。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指名背诵《墨梅》和《竹石》。

  二、学习第三首古诗

  《石灰吟》

  1、理解诗句。

  (1)指名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2)借助注释,自读思考每行诗的意思。

  (3)同桌互说,再全班交流。

  “千锤万凿出深山”。锤,敲打。击,撞击。千、万,形容撞击的次数多。这行诗的意思是(石头)只有经过许多次撞击敲打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

  “烈火焚烧若等闲”。若,好像。等闲,平常事。这行诗的意思是(石头)把烈火焚烧(自己)看成很平常的事。

  “粉骨碎身全不怕”。意思是(即使)身体被粉碎(变成石灰)也不惧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意思是(石灰)要把洁白干净留在人世间。

  (4)朗读全诗,再指名把诗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o

  2、领悟寓意,体会感情。

  (1)自读思考:这首诗赞颂了石灰的什么精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作者通过对石灰不畏“千锤万击’’和“烈火焚烧”,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的描写,赞颂了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表达了作者不与权贵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三、课堂练习

  1、指名背诵本课三首古诗。

  2、默写《竹石》、《石灰吟》。

语文古诗教案10

  学习目标:

  1、学会古诗《山行》,读准“斜”,理解“寒山”、“坐”、“石径”等字词的意思。

  2、读懂、感受古诗描绘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学习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难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教法指导:

  目标教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学法指导:

  阅读自悟法、合作交流法。

  预习指导:

  诵读古诗,会认会写本课生字,能理解本课生词,收集有关写春的古诗。

  目标导入:

  1、同学们你还记得哪些写春的古诗,作者是谁?

  2、通过课前预习,你能有感情地朗读《山行》这首诗吗?

  导学过程:

  板块一

  自主学习:

  1、轻声读课文,读对字音,画出生字。

  2、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从景色入手,了解古诗主要写什么。]

  展示交流:

  1、生字自学情况

  2、课文朗读情况

  3、指名读课文。

  4、回答问题

  板块二

  学习引导:

  1、生字新词意思

  2、了解词语大意

  3、试着说说诗句大意

  展示交流:

  1、理解字、词、句意思

  2、理解诗意。

  (1)为什么称为“寒山”?

  (2)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3)读第二句。理解“白云生处”。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4)、读第三行诗。

  理解“坐”“爱”。诗人为什么要停下来不走呢?

  看图。诗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说说第三句话的意思。

  (5)、读第四行诗。

  理解“霜叶”、“红于”。红叶比什么还红?

  说说第四句话的意思。

  板块三:小组合作学习

  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请用“我觉得()这个词用得好,因为它仿佛让我看到了()“或”我觉得()这个词用得好,因为它表现出了()“句式说话。

  3、展示交流

  板块四: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

  四、达标检测

  1、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2、练习背诵古诗。

  3、填空:《山行》中写远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近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诗写到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五、总结提升

  一首好诗是美的,一幅好画是美的,一篇佳作会更美,你愿意把刚才你和杜爷爷一起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吗?你愿意把它画下来吗?

语文古诗教案11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感受两首诗歌的不同风格,体悟不同诗人其不同的心境所表达出来的不同的诗风。

  2。 研习文本,比较探究,交流讨论。

  3。 引导和鼓励学生亮出自己的观点,在争辩中加深对不同诗人的不同风格及同一诗人在不同心境下表现出来的不同诗人的整体认识,允许多种见解并存。

  4。 让学生理解和感受古人不同的处境和心境下的思想感情,感悟诗歌这种文学样式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教学重点

  探究两首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并以此诗为切入点,比较探究这两首诗歌表达的情感方面所存在的差别。

  教学难点

  体会两首诗歌的协作风格,并且比较探究其中的区别。

  教学方法

  设置情境,师生共同披文入境,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引导学生把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来。

  学生学习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

  1。 多媒体课件。

  2。 准备《鹊桥仙》对比阅读的材料纸。

  一、阅读材料中的两首诗歌

  1.播放背景音乐:《美丽的神话》。

  2.材料纸:《迢迢牵牛星》和《鹊桥仙》比较阅读

  3.导语:我们说人类的情感一般可以分为亲情、友情和爱情,那么亲情和友情我想大家都已经拥有了,唯独这个爱情,是我们还需要用来向往的一件东西,当有一天我们也拥有爱情的时候,我想大家就不会想过六一儿童节了,那时最想过的应该会是情人节了。七夕是我们中国的情人节,每年七月,牛郎和织女可以名正言顺地会面。这个自魏晋以来就流传的魅力深化,引起了许多诗人的咏叹,最早传唱这一神话题材的就是汉魏时的古诗《迢迢牵牛星》,但脍炙人口,传诵不衰的绝唱,当推背诵秦观的《鹊桥仙》了,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这一诗一词。(板书:迢迢牵牛星)

  二、 整体感知,赏析探究

  1. 全体朗读(幻灯片:诗歌内容)

  师:据传说,这年的七夕,喜鹊不知什么原因,忘了到天上搭桥去了,害得我们的织女啊,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那么,我们先一起来朗读一下《迢迢牵牛星》,体会一下那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生)

  师:那年的七夕,牛郎和织女因故没能相会,只能脉脉无语。经过几年的等待,有情人终于在鹊桥上相会了,这又是怎样的一幅怎样的天堂相会图呢?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鹊桥仙》。

  2.求同过程

  师:从两首诗中读出什么?自己再默读,然后回答你读出了什么?大家也可以小声地朗读。

  师:我们用一个字或者一个词来形容,你来说说用哪个字来形容?

  生:怨、忧、思、悲……

  师:表达了诗人内心中最深层次的情,那么这两首诗传达了一种相同的情感。

  3.求异过程

  师:两首诗一个是民歌,一个是文人作品,语言情感上肯定有很多不同的地方。那么他们都表达了哪些不同的情感?语言上或者说艺术上有何特点呢?结合两首诗的具体的'语句,你从两首诗中读出了哪些不同?前后桌、同桌可以相互讨论一下。

  生:《迢》隔河相望,可望而不可及,怨恨。

  师:那你来把那种怨恨的感情给大家读出来好吗?(作稍微的朗读指导,并让全体学生朗读体会这种情感)

  生:泪如雨下。(让学生读出体会,读出感情,读出织女思念牛郎的悲苦之情)

  生:“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坚贞、乐观、忠贞。

  生:柔情似水,美好的相会(每年一次的相会,突出爱情的珍贵)

  4.总结:求异(幻灯片)

  《迢》:怨恨、悲苦,主要体现的是一种离愁别恨(板书:离愁别恨:分离前后惜别、相思的愁苦情绪)

  《鹊》:忠贞、坚定、珍贵、对高尚爱情的赞颂(板书忠贞,坚定:对爱情的忠诚与坚贞)

  三、 拓展延伸

  《红楼梦》中有这样一个选段,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师:那么,下面我们也按照这样对比的句式,就这两首诗歌,来仿写几个句子,希望大家能够充分调动你的创新意识和文采。

  (朗读学生作品,范读自己的作品)

  师:上面,我们对这两首诗,进行求同和求异,这主要是为了能够凸显这两首诗的个性。明代有人评价《鹊桥仙》的时候说,世人咏七夕,往往以双星会少离多为恨,而此词独谓情长。19世纪英国诗人济慈曾说:听得见的音调是优美的,听不见的音调更是优美的。

  四、教师配乐朗读(美丽的神话)

  1.师:你们的理解与老师的理解是否相同?要做到对古诗情感的把握确实不容易,现在我请一位同学来为我们朗读一下这两首诗歌。注意,一定要把自己所有的感情细胞都调动起来,把握好诗歌的节奏、轻重音。

  2.师:爱是什么?有首歌叫做《爱如潮水》,还有一首歌叫做《死了都要爱》,可见爱情在我们短暂的一生中是不可或缺,相当重要的。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涉及爱情,但我们却拥有诠释爱情的权利。那么,你是怎样理解爱情的?

  生:爱情是要付出代价的,不同的事情的爱情,也会有不同的结果。

  生:爱情是不加任何砝码的……

  3.全班配乐朗读

  五、课堂小结1。这节课上下来,大家也许注意到了,特别关注的就是朗读,反复的涵咏,来增强语感,这就是学习古诗文最主要的途径。

  2。比较阅读:比较诗歌的情感,比较语言特点,抓住一些比较点,进行多元对比,体会爱情不仅有欢乐,而且有泪水,从短暂的相逢中,体现出的亘古与忠贞。

  3。亘古一爱,万千情怀。当我们再次抬头看那熟悉的夜空时,我们也许会多了浪漫的联想,诗意的感受。所以这堂课我们不仅收获了语言,收获了感动,也收获了诗意。

  4。全体学生再次朗读。

  六、板书设计

  迢迢牵牛星

  《迢》:离愁别恨

  《鹊》:忠贞坚定 爱

语文古诗教案12

  本单元的课文包括四篇精读课文、一个习作和一个语文园地。除了《古诗三首》介绍了天门山、西湖、洞庭湖三处景色之外,其他三篇课文都是介绍了一处景色,分别是西沙群岛、小兴安岭、海滨小城。这些都是我国有名的景点,其山水、阴晴无不令人着迷;其丰富的物产,迷人的景色无不令我们叹为观止。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我国的地大物博,河山壮美。我们更加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四个版块的内容。

  课题内容简说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写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饮湖上初晴后雨》通过描写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的喜爱之情。《望洞庭》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富饶的西沙群岛本文通过介绍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它优美的风景、丰富的物产,表达了作者对西沙群岛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海滨小城作者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描述了海滨小城的美景,突出了这座海滨小城的整洁与美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与赞美。

  美丽的小兴安岭课文描述了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表达了作者热爱和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1.认识43个字,会写51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潋滟、空蒙、西子、相宜、成群结队、各种各样”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三首》,默写《望天门山》。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我国地大物博的特点。

  4.初步学会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湖光山色的美。了解西沙群岛、小兴安岭、海滨小城的物产和景色,激发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1.掌握本单元的字词,积累词语。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技巧。

  3.进一步了解祖国的壮美河山。

  17.《古诗三首》…………………………………………………………………3~4课时

  18.《富饶的西沙群岛》…………………………………………………………2~3课时

  19.《海滨小城》…………………………………………………………………2~3课时

  20.《美丽的小兴安岭》…………………………………………………………2~3课时

  习作·语文园地……………………………………………………………………4~5课时

  学习古诗,要引导学生读懂词句,理解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内容。如《望天门山》要看到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读《饮湖上初晴后雨》,则知道西湖在阴、晴天气中的不同风姿。品《望洞庭湖》则要看到洞庭湖的湖面风光,学习其他三篇文章,必须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在充分的阅读中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认识各个地方的物产。引导学生搜索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我国山河风光的壮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17.古诗三首

  课题古诗三首课型新授课

  设计说明古诗教学应是教师携学生之手共进的一次审美旅行。在教学设计中,我通过对文字、音乐、绘画的赏析,锤炼学生的艺术思维。在声情并茂的描述中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引导孩子想象,在想象中感受古诗的神韵,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学前准备1.搜集有关诗人的资料,预习古诗,制作生字卡。(学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3.朗读伴奏音乐。(教师)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会写5个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点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诗境。

  学前准备1.积累李白的诗歌,预习古诗。(学生)

  2.制作《望天门山》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一、激趣导入(用时:5分钟)1.师画简笔画,高高的山,并叙述天门山的来历。

  2.板书课题和作者。 1.学生观赏老师画画,并倾听故事。

  2.齐读课题。 1.请默写一首你学过的李白的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了解作者,初识古诗(用时:10分钟)1.老师介绍李白。

  2.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

  3.指导学生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古诗。

  2.指导书写:断、楚、至、孤、帆。

  3.学生听范读,画出节奏,比赛朗读。

  4.初步感受诗中描写的美景。 2.辨字组词。

  至()断()

  到()继()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用时:10分钟)1.借助书本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用笔写下自己的收获和疑问。

  2.想一想每句诗里的哪个字用的好,好在哪里?1.学生自主学习,并在书上批注。

  2.学生交流收获和疑问,并说说诗句里用的好的词语。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中断:_________________

  回:___________________

  相对出:________________

  孤帆:__________________

  四、交流分析,理解悟情(用时:15分钟)1.课件出示第一句思考:

  (1)这句写了什么山,哪里的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从画面中你感受到天门山怎样?又感受到水怎么样?

  (2)哪些字给你感受最深?

  2.课件出示第二句,思考:

  这一句主要写了什么?水流到这里发生了什么?通过“回”字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3.指导学生朗读。

  4.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三、四句。

  5.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学生读诗句,结合注释和教师展示的课件体会每句诗的意思。

  2.学生自主交流,体会和感受。 4.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语文古诗教案13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古诗,理解诗句意思,自然成诵。用心品读诗文,体悟“水光潋滟”、“山色空蒙”构筑的画面与意境,读出诗的韵味与美感,读中悟情。

  2.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朗读古诗,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教学难点】

  1、朗读古诗,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2、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情境,以读为主,读中悟情。

  3、感受诗人眼中的西湖,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理解诗题

  1、师:现代诗人艾青曾经写道:月宫里的明镜,不幸失落人间。同学们,你们猜,诗人笔下那不小心落于人间的明镜是什么?生:是西湖。几千年来,人们用自己心中的笔描绘着西湖的美,出示白居易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杨万里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林升诗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就几时休。”人们就是这样用自己的笔,抒发了内心的情怀。苏轼也是一样,他对西湖爱的格外深沉。今天我们将跟随苏轼的脚步到西湖边去欣赏西湖的美景——《饮湖上初晴后雨》。

  2、老师写诗题,你来读诗题。学生读诗题,注意要读出停顿。

  师: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生答

  师:是啊,他们在西湖上喝着酒,赏着美景,起初是晴的,后来下起了雨。带着你对题目的理解来再读诗题。

  二、学习生字,明确节奏

  1、师:同学们看“初”字。“初”是要求我们会写的生字,请你仔细观察我们在写时要注意什么。生答师:左边为什么是衣部旁呢?(带学生从甲骨文造字开始追溯“初”字的来源。)师:了解了左边衣部旁的来源,我们来写这个字写的时候,要注意它的字形结构左长右短。师范写学生练习书写,注意书写姿势

  2、我们一起走进诗中去看看这景色到底如何?首先请你借住拼音,把这首诗读正确读流利。学生自由读诗,评价师:借助停顿符,我们可以把诗读出它的停顿。借助拍子同样也可以。我们拍手试着读一遍,开始。师生共读

  师:停顿符和拍子都是读出停顿的好方法。再找学生读师:你读得可真投入,读诗就要这样,不仅要读出节奏,更要读出它的味道。师生合作读(老师一、二句,学生三、四句)(老师一、三句,学生二、四句)

  师:古人在读诗的时候也会有平仄调的不同,让我们把诗吟唱出来。听。(唱诗)看着古诗,想象着你就是苏轼,此刻泛舟湖上,欣赏着眼前的画面,跟着它唱出来。学生唱诗

  三、初识西施,走近西湖

  1、师:在苏轼的眼中西湖却像什么呢?生:西子。

  师:你怎么知道的?(欲把西湖比西子)

  师:他把西湖比成了西子。你知道西子吗?生:她是春秋时期越国有名的美女。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生:书的注释上写着。

  师:同学们,借助注释来理解古诗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2、对西施,你有了解吗?

  介绍西施,读课件连鱼儿都被她的美貌所吸引,西施美不美?真正的美人略施粉黛,画个淡妆,可以吗?浓妆艳抹,可不可以?这就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在苏轼的眼中,西湖像西子一样美,所以他才——欲把西湖比西子。

  四、细读诗句,欣赏晴雨西湖

  师:这么美,美在哪里?苏轼提起笔只用下两句诗,就把西湖淡妆浓抹了一番。你来读——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1、水光潋滟晴方好。

  (1)“潋滟”是什么意思?(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你是怎么知道的?(看课本注释知道的。)

  (2)师:让我们一同来猜猜,看着“潋滟”两个字,你觉得它可能跟什么有关?生:跟水有关,因为这两个字都有“三点水”。

  (3)“潋滟”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波光粼粼,波光闪闪,波光闪动,湖水荡漾)出示“水光潋滟”的画面,用上面其中一个词说一说画中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水光潋滟”的意思。

  (4)是什么让西湖水面出现“潋滟”的景象?(阳光和微风)这也让我们了解到当时的天气是怎样的?(晴天。)让我们去西湖看一看,欣赏这“水光潋滟”的景象(看视频)。师:同学们,阳光照耀着水面,你觉得这水面像什么?生自由答师:同学们,这水光潋滟的景色够美吧,难怪苏轼会说——水光潋滟晴方好。生:(接读)

  (5)苏轼在诗中,用了一个字来概括他看到的画面。哪个字?——好请大家把这个“好”字读出来。一起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6)师:老师在读的时候,查了查字典,发现“方”在字典里有七种解释,我选择了三种,你看看“方”是什么意思?(出示课件)生:第二种:正好,恰恰。

  师:“晴方好”的意思是?生:晴天的西湖正好显得是那样的美好。请你读,读出晴天西湖的美好。个别生读,齐读

  2、山色空蒙雨亦奇师:西湖真会打扮自己啊,在阳光下,她是那样婀娜多姿。正当苏轼陶醉其中,忽然,雨雾迷蒙,眼前的西湖又变成了另外一幅景象。(课件出示“山色空蒙”画面)

  (1)师:说一说你眼前的画面。生1:像披上了一层轻纱。生2:感觉朦朦胧胧的。师:所以,这就是——山色空蒙。师:你在哪见过这样的画面?(出示课文“雨中日月潭”句子)。一生读现在,换个地方,让我们来到西湖。你来读。(山色空蒙雨亦奇)多种方式读

  (2)出示雨中西湖的画面(动态),如果此时,你就是苏轼,喝着杯中的酒,赏着西湖的美景,你想说些什么?生自由答师:苏轼用一个字,概括这个画面的景色——奇。

  师:那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雨中吧,谁愿意把这种朦胧、奇妙的感觉读出来?生自由读,男女生各读一遍后,全班齐读师:刚才还是水光潋滟,现在却是——生:山色空蒙。

  3、师:短短一天之中,就让我们看到如此不同的西湖,同学们,此时老师觉得这短短的14个字,仿佛汇成了一幅画,画中这位名叫西湖的女子是美的、妙的。看看谁能把这晴雨的`变化读出来。生朗读诗的一、二两句生读,全班齐读,(注意停顿、重音、有感情......)4、西湖的景色既美又奇,苏轼可真厉害,短短的两句诗把西湖由晴到雨的状态,像一幅画一样铺展开来。在这幅画中,水光潋滟是美景。山色空蒙也是美景。晴是美景,雨也是美景。晴方好。雨亦奇。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古人在写诗的时候,不仅追求平仄,还会追求对仗,这样会让诗读起来更加的美。男生前半句。女生后半句。让我们这种美读出来。

  五、赏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师:晴天的西湖娇媚,雨天的西湖温柔,像谁呢?生:(齐答)西子。师生:(齐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西子无论是淡妆还是浓抹都那么美丽,西湖也是——生:(齐读)淡妆浓抹总相宜。师:那就让我们走进西湖,看看谁在为西湖化妆?(播放课件,出示西湖美景画面,教师讲述)美吗?难怪说,欲把西湖比西子——生: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这“淡妆浓抹”在每个人眼中都是不一样的,那就用你的笔,描绘出你心中的西湖吧!生:(练笔,教师随机指导)

  师:淡妆温柔浓妆艳丽,难怪苏轼发出这样的感叹: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西湖之美,美在一年四季,美在一日四时,美在阴晴雨雪。无论何时,西湖总是美的。刚才我们为西湖即画浓妆,又画淡妆。下面我们带上音乐,把西湖的这种美读出来。学生个人展示读,齐读

  六、走进诗人,情系西湖

  1、师:苏轼就这么看着,从早到晚,从日出到黄昏,从春到冬,他最惬意的事情莫过于游玩西湖。身在西湖,心更在西湖,他很想为西湖做点什么(出示苏轼任职杭州,改造西湖资料)师:(朗读拓展资料)看到这,你有什么想对苏轼说的吗?生:谢谢你,苏轼!要不是你,我们也看不到这么美丽的西湖景色了。师:同学们,苏轼对杭州,对西湖是日久生情啊,他一遍又一遍地看着西湖,想着西湖。看,一首流传千古的佳作就这样诞生了!(全班配乐齐读《饮湖上初晴后雨》)(全班吟唱《饮湖上初晴后雨》)

  2、感受不同诗人笔下西湖的多姿多彩月宫里的明镜,不幸失落人间。(艾青)若把西湖比明月,湖心亭似广寒宫。(周起渭)湖上春来似图画,乱峰围绕水平铺。(白居易)

  师:而在苏轼的眼中却是——生:(齐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七、拓展阅读

  师:苏轼沉迷于西湖的美景,他看着美景为西湖写下了453首诗,这一个数字足以看得出他对西湖的爱,就是这种爱。才让苏轼成为了赞美西湖的大家。

  拓展:《6月27日望湖楼醉书》。

  八、布置作业

  师:西湖风景美不胜收。赞美西湖的诗歌吟唱不休。还有很多的名家为西湖写下了著名的诗篇。课下请你搜集一些其他描写西湖的古诗读一读,品一品这浓浓的一湖诗意。

语文古诗教案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2、了解古诗的主要内容,体会两首古诗中所蕴涵的朋友之间的深情。

  3、正确认读本课十五个生字,会写八个。

  过程与方法:

  1、 学生反复诵读,展开想象来体会朋友间的深情。感悟诗文意境美、韵律美。

  2、 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

  3、引导学生学习课外读物,扩大学生阅读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体会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

  2、 从是中所蕴涵的朋友深情中受到思想教育。

  课前准备:

  多媒体创设的动画或图片、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赠汪伦》

  一、介绍李白

  1 板书“李白”

  师:李白这个名字大家都很熟悉,谁来介绍一下?

  2 学生谈对李白的了解。

  3 请学生背诵李白的诗。

  二、导入《赠汪伦》

  以课件展示王伦写给李白的信,激趣导入文本。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使学生积极投身到学习之中。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为更好地学习课文打基础。

  三、学习古诗中的生字、新词。

  1 理解题目。

  2 课件出示诗配画欣赏。

  3 自读诗,老师提醒学生把字音读正确。

  4 指名读。

  5 学生自学生字。

  6 交流:你怎么记?

  7 去掉拼音读诗。

  8 配合课件读。

  四、游戏:找朋友(边唱边表演)

  五、理解古诗的意思。

  1 学生自己理解。

  2 师生交流。

  师引导:汪伦送行,李白知道吗?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理解“忽闻”)

  想象:他们两个在分别时可能会说些什么?做写什么?

  3 有感情地朗读。

  六、以赠送给学生《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方式结尾。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设计同上。)

  在理解古诗的同时,要求孩子认读生词和生字,根据学生特点,循序渐进。是帮助学生在语境中认识生字新词,有利于记忆。

  在学生头脑需要休息的时候进行游戏,即可轻松大脑,也与诗意有机的联系起来。

  充分相信学生能学会,放手自学,教师参与到学生之中,真正做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达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充分调动学生情感体验,发挥想象,体会老朋友在分别时的深情。

  书写生字

  1、重点指导“客”、“遍”、“深”、“弟”四个生字。

  2、其他生字学生独立书写。

  观察教师的范字书写,是写好字的基础学生已经能够在田字本上很好的写字了,但是要求孩子写规范。

  课外延伸

  1、让孩子课下去搜集有关朋友深情的古诗。

  2、把自己搜集到的材料整理在“小本本”上。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孩子们进一步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使孩子们更加珍惜朋友之情,

语文古诗教案15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两首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刘禹锡有关黄河的诗歌。《凉州词》写的是边塞的荒凉,《浪淘沙》写的是黄河的蜿蜒曲折,流程较长。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是本课的学习重点,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是学习难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3.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

  关键处处理:

  利用教学课件,直观演示,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古诗的韵律,加深理解。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录音机、磁带、课文插图等。

  学生:按要求预习课文,查阅作者的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凉州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刚刚学习了有关长江的文章,同长江的热情、奔放所不同的是黄河的凝重、悲凉。从古到今,黄河也是诗人们描写的对象之一,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首有关黄河的诗歌。

  二、学习《凉州词》。

  1.简介作者王之涣。

  2.解释题目。

  3.初读课文。播放录音,范读。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分男女生朗读。

  4.理解诗意。

  (1)分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5.想意境,悟诗情。

  (1)自由读诗歌,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指生读诗并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这首诗通过描写边塞、玉门关的荒凉,表达了作者的孤独、悲凉的心情。

  6.有感情地齐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7.练习背诵。先自由练习背诵,再指名背诵。

  三、诵诗会。

  学习伙伴还会背别的古诗,你们也一定行!把自己积累的古诗有感情地背给同学们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浪淘沙》

  教学过程:

  一、背诵《凉州词》

  1.指名背诵。

  2.全班集体背诵。

  二、学习《浪淘沙》。

  1.初读课文。播放录音,范读。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分男女生朗读。

  2.理解诗意。

  (1)分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3.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1)再读诗歌,思考: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样体会到的?

  (2)讨论交流,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5.练习背诵。先自由练习背诵,再指名背诵。

  四、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

  1.自读诗歌,想一想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

  2.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结合诗句具体谈。

  五、填写"我的视角"。

  1.阅读丁丁、冬冬的视角,自读课文,填写"我的视角"。

  2.先小组交流,再指名全班交流。

  六、配乐朗诵诗歌。

  七、课时小结。

  作业设计:

  1.背诵并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2.预习下一篇课文。

  板书设计:

  凉州词 浪淘沙

  孤独 蜿蜒曲折

  荒凉 流程长

  同情 激奋

【语文古诗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古诗教案01-25

语文古诗教案05-16

小学语文古诗教案02-15

语文古诗教案(精品)05-16

语文古诗教案(通用)05-17

语文古诗教案15篇01-25

语文古诗教案(15篇)01-25

高一语文古诗教案12-24

小学语文古诗教案2篇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