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实用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教材第38页例3。
【教学目标】
1.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和验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万以内的加法。
2.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教育学生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 点: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掌握加法验算的方法。
难 点:能选择合适的方法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列竖式计算。
59+77=85+68=445+238=
1.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2.学生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及计算时要注意什么,然后集体订正。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教学例3。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出示例3。
(1)从题中你对我国的湿地又有什么认识?会列式解答题中的问题吗?
(2)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教师板书:445+298=。
2.计算。
教师:刚才445+238同学们都会计算,这道题你会算吗?试着算一算。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把例题中的'两种算法用课件展示出来)
3.验算。
教师:这两种方法一种是口算,一种是列竖式计算,算得对不对呢?你会验算吗?想一想,该怎样验算?
4.归纳小结。
教师:比较445+238和445+298,两个算式的计算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在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时要注意什么?
小组内讨论交流后,由小组代表汇报。
【教师归纳】列竖式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时,不管哪一位上相加满十,都要向前一位进1,验算时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
5.反馈练习。
教材第38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练习并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三、巩固应用,发展能力
1.练习八第4题。
学生独立练习,看谁计算得又准又快。
2.练习八第5题。
(1)小组内讨论交流,判断出对错,并说说错在哪里,然后学生独立改正。
(2)小组代表汇报判断结果。
3.练习八第6、7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第6题连线,然后讨论:哪两个数相加得1000?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得出“前位凑9,后位凑10”的规律)
4.练习八第9题。
走哪条路最近?小组内交流,说说理由。然后自己找到解决方案并解答。
指名汇报方法和结果,教师评判。
5.练习八第10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小组内讨论解答方法,然后检验等式是否成立。
指名说一说结果,师进行评判。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数相同,被除数大的商大;被除数相同,除数大的商反而小。
2、推理能力的培养。
教学重难点:被除数、除数和商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观察与比较
1、情景图:小亚、小巧、小玲在模拟宇航中心发送信息的情景,小熊猫问:谁发送得快些?谁发送得慢些?
2、引导学生根据问题从表格中收集信息进行初步的判断,并进行交流:
(1)小亚6分钟发送了570个,小巧6分钟发送了672个。
小亚和小巧,都用了6分钟,小巧发送了672个字母,小亚只发送了570个,当然是小巧比小亚发送得快。
(2)小巧6分钟发送了672个,小玲8分钟发送了672个。
小巧和小玲都发送了672个字母,小玲用了8分钟,小巧才用了6分钟,当然是小巧比小玲发送得快。小巧发送得最快。
(3)师:小亚和小玲用的时间也不一样,发送的字母个数也不一样,怎么比?
生展开讨论。
生:需要算一算她俩平均每分钟各发送多少个字母。
生:小亚和小玲,小亚比小玲发送得快些。
师:对小巧也用“算一算平均每分钟发送多少个字母”的'方法来检验前面的判断。
小结:除数相同,被除数大的商大;被除数相同,除数大的商反而小。
师:能不能用生活中的某个现象来解释一下?
生:相同个数的苹果,被分的人越多,每个人分得的就越少,分的人数越少,每人分得的苹果数就越多。
生:要分给同样多的小朋友一些苹果,被分苹果的总数越多,每人分得的就越多,苹果总数越少,每人分得的就越少。
(4)小巧发送得最快、小亚比小玲发送得快
她们三人,发送信息的速度从快到慢是小巧、小亚、小玲。
二、练一练
1、比大小:说方法
150÷5( )150÷6 28×7( )28×3 366÷6( )636÷6
47×7( )74×7 272÷8( )102÷3 42×7( )42÷7
★÷5( )★÷7 89÷★( )98÷★ ★×18( )23×★
2、下面三种商品的价格:
碟片颜料钢笔数量6张8盒6支总价(元)336336288
(1)不计算,你知道哪种商品的单价最贵吗?为什么?
(2)碟片每张多少元? 颜料每盒多少元? 钢笔每支多少元?
(3)三种商品,价钱从贵到便宜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列式计算:
(1)最大的一位数乘以最大的两位数的积是多少?
(2)407除以6的商上几?余数是几?
(3)438的一半是多少?
(4)350乘以8的积是多少?再加上237的和是多少?
三、板书:
乘乘除除
除数相同,被除数大的商大;
被除数相同,除数大的商反而小,除数小的商反而大。
四、作业
比较大小
78÷5( )80÷5 90÷3( )90÷5 84÷2( )84÷3
120÷6( )114÷6 69÷3( )112÷4 360÷5( )504÷7
五、反思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识面积单位:平方米(㎡)。
2.会用平方米来表示较大图形的面积。
【教学重点】
认识面积的单位:平方米,初步建立1平方米的量感。
【教学难点】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应用。
教学准备:1平方米的纸板;米尺;若干根1米长的绳子。
教学过程:
一、迁移引入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用平方厘米度量图形的面积大小,谁能举例说明1平方厘米的大小。
我们的数学书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
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
师:猜猜看,我们的黑板面积大约有多大?
生:……
师:测量较大的面积,我们一般用平方米,这个纸板的大小就是1平方米。(出示1平方米的纸板)师生共同用米尺量一量这个正方形的边长。
师:我们把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大小就叫1平方米。
师:今天我们学习面积单位:平方米
板题:平方米
二、探究新知
(1)1平方米的实际大小
师:1平方米究竟有多大呢?
①四个学生用1米长的绳子或米尺围成一个正方形,观察大小。
②游戏:1米大约走几步。听口令,绕正方形走一圈,体验大小。
③在1平方米的纸板上站满学生,确立感性认识。
④猜一猜1平方米能放多少本数学书,再次认识(看媒体)
(2)实际运用
师:我们知道了1平方米的大小,那么,黑板面积大约是多少?教室的面积有多大?
下面我们将分五个小组进行,希望小组成员共同协作完成测量任务。
①测量黑板面的面积的大小。
②四张课桌面的大小。
③教室一面墙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④教室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⑤教室外的走廊面积大约是多少。
交流汇报:
①它们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②你们是用什么方法测出它的面积大小的?
③你会用什么方法测量出学校操场的面积?
生:……
师:我们用各种方法测出了这些物体的大约面积,其实我们已经学会了面积的计算,只要我们知道长和宽,就能算出面积的`大小。
三、巩固运用
1.P54几平方米?
要求:独立完成。
2.在格子图中画面积是12平方米的长方形,你能画出几种不同形状的长方形?
3、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块手帕的面积是40________;小丁丁家客厅有24________;
你大拇指的指甲大约有1________;一块橡皮的面积约6________;
4个同学手拉手围成的面积约1________;数学书的封面大约是400________;
1米=________分米1分米=________厘米
1平方米=________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________平方厘米
四、总结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
五、板书:
平方米
(一)检测练习
1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2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为4米,面积是()
3一个长方形的长为5米,宽为3米,面积是()
4一个长方形的长为9米,宽为6米,分割成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
5星海小学一个长方形走廊,长50米,宽4米,走廊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6一个长方形面积是60平方米,如果它的边长都是整米数,它的长和宽可能是多少米?(填表)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观察、操作和空间想像能力。
2.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3.通过实践活动,发展与同伴合作的意识,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正确辨认从正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学难点:
正确辨认从正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具:课件、正方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立体图形。今天老师邀请正方体和我们一起来学习。用正方体搭一搭立体图形。(板书:搭一搭)
二、动手操作,建立空间观念
1、活动一:探索站在最佳位置观察正方体,最多可以看到几个面。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正方体,看看它有什么特征?(正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大小相等的正方形。)
(2)教师任指几个面,让学生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语来描述。
(3)请你拿出一个正方体学具,放在桌上,从一个最佳的角度观察它,看看你最多可以看到它的几个面。用手摸摸你能看到的那几个面。(一个正方体最多可以看到三个面。)
(4)小结:你观察到的这三个面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正面、侧面和上面。(板书:正面、侧面、上面)
2、活动二:请你用四块大小相等的正方体,自由搭建立体图形。同桌说说从正面、侧面、上面分别看到的是什么形状。(出示课件)从不同的位置观察一个立体图形,所观察到的图形不同。
3、活动三:根据指令搭出相应的立体图形。
(1)李老师设计了一栋大楼,想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立方体搭一搭,比比哪个同学能够理解老师的意思,搭出符合要求的房子来。搭完的同学就马上坐端正,老师就知道你是最棒的了。
1)横着放3个方块,在最左边的`正方体上面再放一个正方体。你们是怎样搭的?(电脑出示)你们搭的和李老师设计的完全相同。大家都很棒!理解了我这个设计师的意思。大家都是非常合格的建筑师。
2)先放一个正方体,再在它的前面、上面、右面各放一个正方体。(电脑演示)
(2)老师想找最棒的同学来当“设计师”和“建筑师”。“设计师”的指令要既清晰又简洁,“建筑师”要搭得又快又好。同桌两人轮流互换练习,等会请你们把最棒的“设计师”和“建筑师”推荐给老师。(同桌练习搭立体图形)
请一组同桌发指令搭立体图形。在“设计师”发指令的时候,其他同学也一起搭一搭,跟“建筑师”比比,看看谁搭得更好。
4、活动四:通过尽可能少的问题搭出正确的立体图形。
(1)同学们玩得这么高兴,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玩。老师不看你们搭好的大楼,不用同学们给我指令,只要问你们一些问题,根据你们的回答,我就会搭出和你们想的一样的大楼来,我们试试看吧!
你用了几个立方体?从正面看是几个正方形?从上面看是几个正方形?从侧面看是几个正方形?
(2)你看,老师搭的和你想的一样吗?你们同桌两个人也来试一试吧。注意:你们的问题尽可能提得明确些,回答问题的同学也尽可能回答准确。互换轮流练习。
三、巩固练习。
1、搭一搭,看一看。正面画“√”,上面画“○”,侧面画“△”。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搭一搭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经历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和非整十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笔算的探索过程,能口算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商为整十数),会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里,动手操作能力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情趣。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有条理地思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口算和笔算方法的探讨。
教学难点:
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格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两个人一共买了4枝铅笔,平均每个人买几枝
(1)口答算式及得数。
(2)你会用竖式计算吗
指名生板书竖式计算,其余生自备本上练习
(3)说说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
(4)结:除法竖式计算需要经过一除,二乘,三减。
2、揭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除法。(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一)教学整十数除以一位数
1、教学40÷2
(1)改题“4”为“40”,指名口头列式。
(2)等于几你是怎么想的与同桌说一说。
指名说。
(3)结:40÷2就是把4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十,也就是20。
2、“想想做做”第1题
(1)独立计算
(2)说一说每组两题在计算上的联系和区别
3、结:口算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只要怎样想怎样算
(想:把被除数看作几个十,平均分成几份后得到几个十,就是几十。
算:用被除数十位上的除以除数,商是几,就是几十。)
(二)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1、教学46÷2
(1)改题“40”为“46”,指名列式。
(2)猜猜46÷2商是几十多你是怎么想的`
是不是这样呢小棒摆一摆来验证。
交流分的情况:①先分几根,再分几捆。②先分几捆,再分几捆。
哪种分法更好呢师再出示一捆(58÷2),按第一种分法怎么分按第二种分法呢
结:所以几十几除以一位数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比较好
(先用几十除以一位数,再用几除以一位数,然后把两次结果加起来。)
(3)口算练习
63÷3 55÷5 84÷4 68÷2 96÷3
选其中两题说说是怎么算的
(4)竖式计算
师:口算我们学会了,这样的题目用竖式怎么计算呢
讨论:竖式该怎样写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反馈:师生共同完成竖式计算。
提问: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
2×2=4,表示什么
4—4=0,为什么这个0不写
这2个6是哪来的
小结:回顾笔算过程:要从哪位除起除得的商写在哪里除完十位怎么办商写在哪里也就是要做几次一乘,二除,三减
2、练一练:竖式计算:36÷3
三、巩固深化,拓展提高
1、想想做做2
(1)独立完成前两题
师生共同评价
谈话:说说在计算时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注意余数。)
说说在计算中应注意什么(进一步巩固笔算方法。)
(2)完成后两题,校对。
2、想想做做4
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
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独立练习。
交流订正。
3、想想做做5
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要知道哪种树苗每棵的价钱贵一些,你打算怎么办
独立解答,在班内共同订正。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能告诉大家在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吗
五、作业:想想做做3
课后反思:
1、本课我只上到想想做做的第2题,因此还得补上一节课,目的为巩固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与笔算,内容为口算,笔算以及书上未完成的解决实际问题。
2、配套的光盘我觉的毫无用处,只有情境的创设,并无重,难点的突破,重点应该是演示46平均分成两份该如何分,因此不如舍弃,代用改题引入,实物投影展示,既节省了时间,又使新旧知识的联系更为紧密。
3、复习部分单刀直入,为解决学生笔算的格式难点作了铺垫,起了较好的作用。
4、做完想想做做2,就做作业想想做做3,问题主要出现在学生已忘记横式上的商与余数,很多人都不写,因此,若把学完46÷2后面的练一练36÷3,用横式先出示,再竖式计算,然后说说注意点,就会好很多。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例1:横向条形统计图
简单的数据分析
例2: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例1: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求平均数
例2: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13——14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两种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会看这两种统计图,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教学重点:
会看两种统计图
教学难点:
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1课时第38页例1
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横向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会看这种统计图,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图意)
如果超市的王经理,现在很想知道超市上周四种品牌矿泉水的销售情况,还想知道下周该进些什么品牌的矿泉水。你有什么好办法?(统计)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出示空白的纵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
说说这个统计图与以前见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2、它的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3、根据统计表,你能完成下面这份统计图吗?
3、学生讨论并说明如何完成统计图。
4、提问:如果用横轴代表销售量,用纵轴代表不同的品牌,该怎样设计这样的统计图?
5、小组合作学习
6、小组汇报
7、出示规范的横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完成。
你能跟同学说说完成这样的条形统计图时要注意什么?
8、讨论:如果下周要进货,哪种品牌的矿泉水应该多进些?哪种品牌的矿泉水应该多进些?你能说说理由吗?
三、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在前几个学期,我们已经学会了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统计、、、、、、让学生理解、体验统计的1、展示数据2、科学预测、决策作用。
四、巩固练
课本40页第一、第四题
五、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第2课时例2
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会看这种统计图,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我们学校的校医非常关心我们同学的身体健康,经常要了解我们同学的体重,身高等,(出示班级座位图)
如果老师想要了解三(5)班第一组6位同学的身高的情况,你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一眼就看明白?
2、提问:你打算怎样完成这份统计图?
3、出示几个空白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根据统计表尝试完成条形统计图。
4、如果用条形统计图表示这个小组学生的身高,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比较合适?
5、出示教材上的统计图,让学生观察,讨论。
你能说说破这个统计图跟我们以前学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吗?
用折线表示的起始格代表多少个单位?
其他格代表多少个单位?
这样画有什么好处?
6、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汇报。
在统计图的纵轴上,起始格和其他格表示的单位量是不同的`(第一个图中起始格表示137厘米,其他每格表示1厘米。)
7、让学生按照例子把其他两个同学的条形补充完整。
8、学生讨论:什么情形下应该使用这样的统计图?这种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
9、观察体重统计图,看看这个图中的起始格表示多少个单位?其他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
9、这个统计图跟我们刚才学习的学生身高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10、独立完成书上的统计图
小组进行学习小结。
这种统计图一般在以下情形中加以使用:各样本的统计数据的绝对值都比较大(如本例中学生的身高都在138厘米以上,体重都在32千克以上),但不同样本统计数据之间的差异值又相对比较小(如本例中身高和体重的最小差异分别是1厘米和1千克)。当出现这种情形时,会出现一种矛盾:如果每格代表的单位量较小(如第一个统计图中每格表示1厘米或2厘米),统计图中的条形就会很长,如果每格代表的单位量较大(如第二个统计图中每格表示10千克),又很难在统计图中看出不同样本之间的差异。所以,为了比较直观地反映这种差异性,采取用起始格表示较大单位量,而其他格表示较小单位量的方式,就避免了上述矛盾。在这种统计图中的纵轴上,起始格是用折线表示的,以和其他的格有所区别。
10、通过完成这一份统计图。你得到了哪些信息?进一步体会统计的作用。
11、你想对这些同学说些什么?
出示“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引导学生把学生的身高、体重与正常值进行对比,找出哪些学生的身高在正常值以下,哪些学生的体重超出了正常值,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实践作业)让学生从报纸、书籍上找到更多形式的统计图表,并找出相应的信息,可以培养学生从各种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巩固练习:40页2、41页3、5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0页例1。
【教学目标】
1、在理解把一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也可以把几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
2、使学生进一步丰富对分数的理解。
3、根据对分数的理解,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 点:掌握把几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取其中的几份也可用分数表示。
难 点:理解把几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
【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引入课题
1、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想:上面分别把什么平均分?(一个长方形、一个圆形、一条线段)
2、过渡
(1)上面又是把什么平均分?
(2)用剪刀把4个小正方形剪开 ,一个小正方形个数是总个数的几分之几呢?这时又是把什么平均分的?
把几个图形平均分用分数怎样表示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小组合作,动手研究。
①剪一剪,说一说。右图把一个大正方形剪成4个小正方形,有4个小正方形。
②比一比。两个图的整体有什么不同?(左图中整体是1个大正方形,右图中整体是4个小正方形。)
③试着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2)说说把什么平均分?(6个苹果)
平均分成了几份?1份是苹果总数的,2份呢?(有几个?)
2、看来,我们可以把几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分母表示平均分成的份数,分子表示取的份数。
(1)你能举出一个这样的例子来吗?
(2)同桌同学相互举例说说。(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引导,引导学生注意不要把个数就当成了平均分成的份数了。)
3、教材第100页做一做。
(1)第1题。
①尝试完成。
②反馈,说说你为什么这样涂色。(把9个△平均分成3份,1份是总数的,2份就是总数的)
(2)第2题。
①先填写。
②后说理由:着重说说1份有( )个,2份有( )个的道理。
(3)第3题。
①小组探究(用小棒操作)。
②反馈分法。(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5份,取出其中的2份,每份有2根,2份就是4根)
三、巩固提高
1、练习二十二第1题。
反馈填数,说说把什么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的数就是几分之几。
2、练习二十二第2题。(涂色,说说这样涂色的.理由。)
3、练习二十二第3题。(填数,说填写的理由。)
4、练习二十二第4题。
(1)尝试填写。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把几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几份的数就是,是( )个。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研究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要提出?
【教学反思】
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合理创设情境,自然升华到新知识的学习,即由以前把“一个”东西平均分过渡到把“几个”东西平均分仍可用分数表示,并通过操作、说意义等方法来巩固新知识。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教材第62页。
教学目标:
1、巩固前面学习的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内容,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相关
的计算技能。
2、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和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
熟练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展示台、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谈话:同学们,我们前面一起学习了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你们回忆一下,我们都学习了哪几类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今天,我们来进行相关的练习(板书课题:练习八)
二、基础知识训练
1、完成练习八第 1 题
指名口答
2、完成练习八第 2 题
独立计算,同时板演。
做完后同桌互相批改,再集体批改板演题。
注意提醒学生用乘法验算。
3、完成练习八第 3 题
学生填表,集体交流。
体会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关系: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三、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八第 4 题
出示题目,理解题目意思。
列式计算,全班交流。
2、完成练习八第 5 题
出示题目,怎样计算一共有多少个教室?(用除法)
怎样计算一共安装了多少台吊扇?(用乘法)
学生独立计算,互相评价。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1.20 13 22 22 41 21 23 34 11
2. 72÷4=18 76÷3=25……1
90÷5=18 85÷4=21……1
585÷5=117 658÷4=164……2
306÷9=34 473÷7=67……4
3.被除数:67 63 商: 28 11 余数:0 2
4. 845÷5=169(千克)
5. 216÷9=24(个) 24×4=96(台)
教学反思:
本课的练习紧紧围绕本单元的几个知识点来展开,既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又注重学生估算意识和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把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避免了为练习而练习。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通过有效分层练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教材总复习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较熟练地比较几分之一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较熟练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在理解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2.通过复习,让学生进一步体验集合图形的意义,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简单分数的含义。
难点:结合生活实际加深对单位“1”的认识。如何运用集合圈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梳理,构建知识网络
1.教师:这节课我们将对分数的初步认识和集合的相关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和集合)
2.教师:请同学们先快速看看教材第89~103页的内容,边看边回忆,在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分数的哪些知识?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分数的初步认识分数的意义
读、写分数
分数各部分名称
比较分数大小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分数的简单应用
教师:这些知识中哪些你有点忘记或者还有问题的?
二、复习分数的初步认识
1.基本练习。
看图说一说下面的分数表示的阴影部分对不对?为什么?
(1)同桌交流再集体交流,第一个强调“平均分”。
(2)说说第二个分数18各部分的名称,分母表示什么?分子表示什么?
(3)说说第三个分数45的意义。
2.比较大小。
教师:你是怎样比较这些分数的大小的?(小结方法)
3.简单分数加减法。
教材第112页第10题:说一说计算这些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4.分数的`简单应用。
教材第114页第15题。
三、复习集合
1.三(1)班跳绳比赛名单:小明、小红、小华、小亮、小平、小军、小兰。
踢毽比赛名单:王兵、小红、小欢、小平、小兰、罗亮。
填写后说说从图中你知道哪些信息。
2.三(1)班有40人,有25人参加语文兴趣小组,30人参加数学兴趣小组,有多少人语、数兴趣小组都参加?
四、拓展练习
1.教材第110页第3题。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2.教材第113页第13题。
(1)独立填写。
(2)说说理由。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与同学们共享?
【教学反思】
通过对分数的归纳整理,建构知识网络,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再通过对各个知识的复习进一步巩固知识。深化拓展练习,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又有新的层次的提升,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教材第47~49页整理和复习、练习十。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梳理所学内容,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计算能力,培养初步的整理、归纳能力。
2、进一步体会学习计算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体会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养成认真计算、自觉验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进一步掌握万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难点:学会整理知识。
【教学过程】
一、小组互动,再现回忆
1、出示整理和复习第1题,提问引入复习。
(1)这是我们学过的三位数加三位数,你知道哪些算式中的个位相加不需要进位?哪些算式中个位、十位都要进位?
(2)计算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小组内议一议,说一说,再指名回答问题,然后教师归纳出万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
(3)算一算。
学生独立练习,同时指名板演。
2、出示整理和复习第2题,提问:
(1)这个单元我们除了学习万以内数的加法,还学习了哪些知识?
(2)想一想,哪些算式中的.十位相减不需要退位?哪些算式中个位、十位相减都要退位?计算时要注意哪些问题?怎样检验自己算得对不对?小组内讨论交流,说一说,议一议,再指名回答,师归纳出万以内减法的计算法则和验算加、减法的方法。
(3)算一算,并从以上的加减法算式中各选一个验算。
3、出示整理和复习第3题。
(1)两小题有什么不一样?指名回答。(第(1)小题要计算出准确得数,第(2)小题估算就行)
(2)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检查。
(3)订正时针对第(2)小题各式,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的?小组内交流,小组代表回答估算方法。教师归纳万以内的加减法估算的方法。
(4)第(3)小题: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要求什么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小组讨论交流,互相说一说,由小组代表汇报。
二、归纳整理,构建知识网络
本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对知识板块进行梳理、归纳、小结。
然后小组代表汇报整理结果。
三、复习提高
1、练习十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然后引导反馈,集体订正。
2、练习十第2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注意所求的问题不一样,需要的信息也不一样。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最后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集体订正。
3、练习十第3题。
仔细检查,这几个竖式算得对吗?错在哪里?小组交流后,学生在教材上修改。
4、练习十第4题。
学生独立练习,指几个学生板演,然后以1000-7为例,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集体订正。
5、练习十第5题。
先说说每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小组交流。指名回答运算顺序。
然后学生独立练习,强调要注意运算顺序。
6、练习十第6题。
用500元可以买哪些商品?小组讨论交流后完成,小组内交流检查。
7、练习十第7题。
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选择合适的策略来解决。
学生独立练习,完成后小组内交流检查。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的复习整理,你有哪些收获?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能根据问题收集有用的信息,将情节描述成简图(线段图),并列出相应的算式。
2.初步掌握分析方法,会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并能正确使用小括号。
3.理解并掌握连乘、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计算连乘、连除、乘除混合式题。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分析方法,解答两步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正确计算连乘、连除、乘除混合式题。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小括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话题
1、开场谈话,揭示课题。
2、出示几个条件:兔子灯有25盏,莲花灯的盏数是兔子灯的3倍,球形灯的盏数是兔子灯的4倍。
3、根据这些条件,你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4、学生回答,教师贴板书,并记录下教师没有准备的问题。
5、在这些问题中哪几个可以一步计算?
6、你能不能把剩下的这些问题分分类?和你的组员讨论一下。
7、每组派一名代表来汇报一下。(学生讲教师调整板书)
二、尝试探究,获得新知
(一)和倍问题
1、我们先一起来研究第三个问题“莲花灯和兔子灯一共有几盏?”(媒体出示)
2、你们每个人先试着做做看好吗?要求:列式计算,省略答句。
3、和你的同桌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大组汇报:
1)学生说想法。(教师可提示:要求什么?哪个条件没有直接告诉你?)
2)谁来列式?说说每一步求出的`是什么?
板书:
3)你能把这两个式子和并写成一个式子吗?
板书:25×3+25或25+25×3
= 75+25
= 100(盏)
5、第二种解法
1)还有其他方法吗?
可能出现的算式是:
A. 4×25问:可不可以这样列式?有没有道理?
B. 1+3×25把你的想法说给你的组员听听。
C.(1+3)×25
2)学生能说出的就让学生讲,学生不能讲的就由老师提示。
我们刚才说了“把兔子灯看成是1份,那么莲花灯就有这样的3份,一共有1+3=4份。”我们还知道“每份是25盏”,那么4份有几盏呢?
边说边媒体演示:
逐步形成以下板书。
6、比较:这两种方法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7、练习:
黑板上所有求和的题目中任选两题。
汇报时,媒体出示线段图
统计哪些同学用了第一种方法,哪些同学用了第二种方法?
(二)差倍问题
1、尝试练习:球形灯比兔子灯多多少盏?
2、学生汇报:说说怎么想的。
3、练习:黑板上另外的有学生提出的减法问题中任选一题
4、 小结:今天解决了那么多问题,都有什么特点?有几种解法?
三、巩固练习,掌握方法
1、选择题:
1)松树有38棵,杨树的棵树是松树的3倍。杨树和松树共有多少棵?()
A. 38×3+3
B. 38×3+38
C. 38×3+1
2)第一层书架上有51本书,第二层书架上的数是第一层书架的3倍,两层书架上的书相差多少本?()
A. 51×3-51
B. 51×(3-1)
C. 51×(3+1)
3)学校买了足球15只,买的篮球比足球多6只。足球和篮球一共买了多少只?()
A. 15×6+15
B. 15×(6+1)
C. 15+6+15
2、兔子灯有25盏,________________,莲花灯和兔子灯一共有多少盏?
学生自由补充条件,其他学生随机回答。
四、小结
五、板书:灯市
六、作业
1体育室有排球14只,足球的只数是排球的3倍,足球有多少只?足球比排球多多少只?
2超市里有24箱酸奶,橙汁是酸奶的5倍还多9箱,橙汁有多少箱?两种饮料一共有多少箱?
3有甲乙两个粮库,甲库存粮123吨,乙仓存粮比甲仓的3倍少20吨,甲乙两个粮仓共有存粮多少吨?(用两种方法解答)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教材第50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充分认识“倍”的概念。
2.理解“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含义,并会运用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并会运用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掌握“已知两项求倍数”的解题过程和方法。
【重点难点】
重 点:经历“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学会已知两项求倍数的基本方法。
难 点:建立“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一般思路,体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教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请一些同学上讲台来。教师请3名女生站在第一排,再请6名男生站在第二排(3个3个站在一起)。
教师提问:第一排有几个女生?(3个)
第二排有几个3?(2个3)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
像今天这种情况,我们就说讲台上的男生的人数是女生人数的2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倍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教材第50页例1,初步形成“倍”的概念。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幅图片,兔子特别喜欢吃萝卜,我们看看在图片中有多少根大胡萝卜。(2根)
那带叶子的小胡萝卜有多少根呀?(6根)
我们把6根小胡萝卜2根2根放在一起,就是3个2根,对不对?(对)
所以我们说小胡萝卜的根数是大胡萝卜的3倍。
大家一起来看一下,白萝卜一共有几根?(10根)
如果白萝卜每2根放在一起,就有5个2根,那白萝卜的根数是大胡萝卜的几倍呀?(5倍)
2.巩固“倍”的概念。
现在,请大家拿出自己的小棒,我们一起来动动手。
大家看教材第50页“做一做”第2题。
第一行摆5根小棒。
第二行是第一行的4倍,在第二行每5根小棒摆在一起,要摆几个5根?一共有多少根?
学生动手摆小棒,数小棒,然后汇报。
由于第一行是5根小棒,第二行是4个5根小棒,所以第二行一共有20根小棒。
大家完成得非常不错,现在你们都明白了“倍”的概念了吗?
3.体验求倍数的一般思路。
☆○☆○○☆○○○○○○
那请同学们想想○的个数是☆的几倍,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计算的。
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答,教师巡视发现学生可能的解法。
解法一:画示意图。
星星:☆☆☆
圈圈:○○○○○○○○○
所以,圈圈的个数是星星的3倍。
解法二:要求圈圈的个数是星星的多少倍,就是求9里面有多少个3,用除法计算:9÷3=3。
回顾与检验:星星有3个,圈圈是它的3倍,就是3个3,所以是9个,解答正确。
4.巩固“已知两项求倍数”的解题思路。
教学教材第51页例2。
(1)问题讨论,需要利用哪些信息?
问题: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几倍?
(2)学生讨论,归纳方法。
第一种:图示法。
第二种:要求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几倍,就是求12里面有几个4,用除法计算:12÷4=3。
师生共同检验 :扫地的有4人,4的3倍是12,正好是擦桌椅的人数,解答正确。
5.归纳与总结。
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想法解出了这道题目,这也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已知两项求倍数”的.一般思路。
第一步:阅读与理解,知道问题的条件,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
第二步: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可以用图示法,也可以直接用除法计算出结果。
第三步:回顾与反思,检验解答是否正确。(板书)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50页“做一做”第1题。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2.教材第53页练习十一第1、2题。
让学生数一数、填一填,指名学生回答,并订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开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学生活动,创设一个生活情境:“有3个女生,男生的个数是2个3,那么我们就说男生的人数是女生人数的2倍。”使新旧知识的联系更加密切,使学生的学习状态自然地从旧知识转移到新知识中。“倍的认识”这一学习内容,是学生刚接触的内容,相对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而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所以,只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感性认识,才能形成“倍”的概念。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交流,联系已有基础认识一个图形或物体的几分之一,能联系实际说明几分之几的含义,知道一个分数里有几个几分之一,能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出几分之几,能比较简单的分数大小。
2、让学生经历实际操作和交流,并从中抽象出几分之几的过程,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概括等四位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几分之几及其大小。
难点:理解几分之几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出示1/4怎样读?分母、分子各是几?
揭示课题:认识几分之几
二、认识四分之几
1、认识1/4
请大家用一张正方形纸先折成同样大的4份,再把一份或几份涂上颜色,你想涂几份就涂几份。
交流:教师选择其中涂1份的展示,可以有不同折法。
学生分别说出涂色部分是正方形纸的几分之几
2、认识3/4
教师选择其中涂3份的展示,可以有不同折法。
思考: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涂色部分有几个1/4你认为表示正方形的几分之几?有3个1/4,是3/4
3、出示“试一试”让同桌学生按两行分别互相说一说涂色部分各表示多少个几分之一,再独立填写分数。
4、完成“想想做做”第1-3题。
三、比较分数大小
1.学会比较大小。出示例4。
让学生用准备的两张同样大的纸折一折,一张涂出它的3/8,另一张涂出它的5/8,再比一比两个分数的大小,然后把你怎样比的理由说给同桌听一听。
交流:3/8和5/8的大小怎样,你是怎样比的?
追问:分母都是8,你能很快看出哪个分数大,哪个分数小吗?指出:从图上看,把同样大的图形平均分成8份,3份就比5份小,也就是3个1/8要比5个1/8小,所以3/8小于5/8。分母都相同,分子小分数就小,分子大,分数就大。
四、实践应用
1、做“想想做做”第4题。让学生先涂色,再比较大小。观察着三组数,你觉得怎样比就能很快知道谁大谁小?
2、做“想想做做”第5题。让学生阅读第5题,想想知道了什么,要解决哪些问题。交流:各吃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怎样想的?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
<
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分子越大,这个分数就越大。
教学反思:
认识几分之几是分数的初步认识中的又一个知识点,是继学生学习了几分之一和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后的一节课,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而几分之几是对几分之一的又一次扩展,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认识几分之几不仅是学生比较同分母分数大小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简单的分数计算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把分数的大小比较和认识分数结合起来,以便加深对分数的理解。教材结合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分别安排了分数的大小比较,只出现通过操作或直接观察图形来比较分数的大小,不总结分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其意图就在于通过直观比较,加深对分数含义的理解。教学实践证明,这样做学生是能接受的,对加深分数的认识是有效的。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第七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一、教学内容
1、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2、周长的概念,测量图形的周长;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3、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结合实例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3、能根据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通过多种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三、编排特点
1、注重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新知
一方面,在一年级时,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本单元,重点是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认识图形的特征,教材分三个层次编排。另一方面,让学生在经历了一般图形周长的探索过程之后,进一步研究长、正方形的周长。
2、注重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呈现了一些规则和不规则的实物和图形:树叶、三角尺、数学课本、钟面等实物图和五角星、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从任意图形(包括不规则图形)入手,使学生体会到周长是一个一般概念,避免学生产生只有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规则图形才能求周长的思维定势。然后,通过让学生探索一般图形周长的'求法,使学生经历周长求法的知识形成过程,认识到周长是可以测量的,同时感受“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
3、关注所学知识的及时应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方面,在学习了长、正方形周长公式后,在练习中安排了大量来自于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利用周长公式解决。通过解决这些问题,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广泛应用,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四、具体编排
(一)四边形和长、正方形的认识
1、例1(认识四边形)
(1)让学生从众多的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发现四边形的特征:有四条直的边和四个角。应用分类的思想。通过此题,学生对小学阶段出现的各种特殊四边形乃至一般四边形都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在以后的学习中将逐一认识。
(2)注意通过对比、辨析加深对四边形内涵的认识并丰富学生对四边形外延的认识。
2、例2(认识长、正方形)
让学生通过亲手动手量一量,折一折,发现并尝试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揭示长方形的长、宽及正方形的边长等概念,为学习长、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做准备。教学时,可进一步让学生比较一下长、正方形的异同,加深认识。
(二)周长
1、例1(概念)
(1)给出一组实物和一组几何图形有不规则的、有规则的。但这些实物和几何图形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封闭图形。
(2)用描述性的语言来陈述周长的含义。
(3)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测量不同物体和图形的周长,有的是拿绳子把物体围一圈,再量绳子的长度,有的是分别测量物体的各条边的长度,再相加。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体会周长概念的本质,为求长、正方形的周长做准备。经历探索测量周长的过程,体会“化曲为直”的方法。
2、例2(长、正方形的周长)
(1)体现了思维的不同水平。
(2)注重算法的多样化,加深概念理解。注意方法优化,总结周长公式。
(三)解决问题
1、例5(问题解决)
一般地,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越接近,其周长越短。
2、“做一做”
让学生探索“给12盒保鲜膜捆胶带怎样最省”的实际问题,需要转化为“将12个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拼组后的图形周长最短”的数学问题。进一步发现规律,同时培养学生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建议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材选择了许多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题材作为教学素材,如测量树叶、数学书、钟面等的周长,量头围、胸围、腰围,给正方形桌布缝花边,给多盒保鲜膜捆胶带怎样最省等。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这些素材的作用,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视野从课堂拓宽到生活的空间,并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从现实世界中发现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
2、注重数学实践活动,突出几何探究过程
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讲,都比较抽象。教材采用了如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等,从而获得鲜明、生动和形象的认识,进而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3、了解教材编排特点,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不同学段有不同要求,对画长、正方形的要求也不同,在本册主要是在方格纸和点子图上描画;到四年级学习了平行和垂直以后,则要求学生用直尺和三角尺来画。
例如,本单元对四边形、周长等都没有下严格意义上的定义。四边形没有给出定义;周长,只要学生能结合具体的物体或图形说明周长的含义即可。因此,教师在教学时,恰当把握教学要求,防止任意拔高要求,或者让学生去死记硬背概念、公式等。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第10课时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7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回顾本单元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结构。
2.巩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进一步巩固提高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分析、解答能力。
4.学会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理清知识脉络,进行分类归纳,学会有序整理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5.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观念,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 点:系统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能熟练进行计算,并能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 点:培养学生掌握简单的归纳、交流总结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忆再现,整理知识
教师活动:
教师:回顾一下本单元我们都研究了哪些数学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进行这一部分的'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
二、课堂交流,归纳整理
教师活动:
1.理清脉络,整理复习。
(1)出示学习要求:
①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②你认为哪些内容比较难,容易出错?
③你还有什么问题?
(2)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先自行进行归纳整理,再将归纳的情况,在小组内交流,小组长做好记录。
学生活动:
学生回忆整理,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整理方式:
第一种:
2.激发兴趣,合作交流。
(1)出示题目。(课件出示教材第75页第2题题目)
(2)分析问题,选择算法。
①请同学们先根据题目列出算式。
②小组交流:各题应选择怎样的算法?为什么这样选择?说出理由。
教师:在生活中,只需要知道大概结果或无法求得准确结果时,可以选择估算;能够口算的题目则采用口算的方法;若数目较大,又需要知道准确结果时就用笔算。
板书:估算、口算、笔算。
(3)组织讨论:你认为估算、口算、笔算什么地方容易出错?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先想一想,再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统一意见后罗列出来。
全班交流,在学生说一些关键问题时教师适时指导。
(4)基本练习,巩固方法。
(教材第75页第1题)
让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集体反馈。
3.解决问题。
教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会解决吗?
4.指导练习。
(1)练习十六第1题口算练习。(可抽查一组快速回答。)
(2)练习十六第3题。
①尝试解答。
②反馈思路。
a.说说解决问题一般要经历哪几个环节。(阅读理解,分析解答和回顾反思。)
b.说说你这样列式的理由,并怎样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3)练习十六第4、5题。
独立完成,指名反馈,集体订正。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
【教学反思】
整理和复习课一方面要构建出本单元知识间的有机联系,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复习,对各知识点起着巩固提高的作用,让学生对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新的认识和提高。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01-10
三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01-26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22
三年级数学教案上册02-21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5-15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7-23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11-08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品01-28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3-09
三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上册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