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4-27 07:36:35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及词语。

  2、积累一句句子

  3、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节,熟读4、5节

  4、能初步了解动物尾巴的用处

  教学重点

  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用处。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引入新课

  1、师:这些都是哪些动物尾巴?

  2、出示壁虎的尾巴,让学生猜,学习虎字头,书空

  3、师简介小壁虎

  4、出示课题,齐读,学习生字“借”

  5、听录音,想想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

  6、学习第一节,学习“蛇挣断”

  7、指名朗读第二节,指导朗读

  二、教学第3~~5节

  1、分组学习,出示要求:1)读通课文,每人选一个生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一学。

  2)说一说小壁虎向谁去借尾巴。

  3)再想想小壁虎借到尾巴了没有?为什么?

  (媒体出示自学提示)

  2、交流

  3、说话训练

  出示句式:小壁虎向、和借尾巴。(指名)

  小壁虎向借尾巴,不肯借,是因为。

  谁能读读这节中壁虎和小鱼的对话?

  指名读,他们读得怎么样?

  4、师生配合读第3节

  5、学习4、5节

  6、到了家里,他发现了什么?自由读第6节

  7、有感情朗读课文

  8、出示松鼠啄木鸟图,说说它们尾巴的功能

  9、选一幅图说一说:小壁虎爬呀爬。

  三、出示第一张图,说一说这些动物的尾巴有什么用处?

  四、课外阅读《动物世界》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日本女作家新美南吉的童话。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鸟儿和树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给树听,将要飞回南方时答应树的请求————-回来再唱歌给它听。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来找它的朋友时,树却不见了。鸟儿四处寻访,最后只找到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于是,鸟儿在灯火前唱起去年的歌。告诉俺们:做人要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但自己觉得:运用本文来进行诚信教育不是最好。面对越来越实际、理性的四年级同学来说,进行诚信教育最好选择生活中的事例,或者是直白深刻的'名人名言、成语、寓言故事等,这些在中国便有很多。所以,自己想轻讲本文教材,重在诚信教育。

  二、教学目标:

  1、能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明白的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能读懂本文。

  3、深刻明白要信守诺言这一道理。

  三、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更多的事例明白要信守诺言这一道理。

  四、教时布置:2教时

  第一教时

  一、教时目标:

  学会生字词,能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明白要信守诺言这一道理。

  二、教学过程:

  1、揭题引入: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2、初读课文,要求把文章读正确,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明白的词,对于刚才的疑问多读几遍。

  3、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去年的事?理由是什么?试着分段。

  4、深入阅读课文:

  (1)带着课后习题1的问题细读课文。

  (2)请同学说说自身能解决哪些问题,讨论后完成口头填空联练习:

  鸟儿到南方去之前答应为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春天,鸟儿从南方飞回来却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鸟儿在火柴点燃的灯火前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它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体会课文情感:

  (1)课文最后一段中鸟儿唱歌时,前后两次“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它在想什么?

  (2)树被伐木人砍倒前,会对伐木人说些什么?

  6、朗读指导:

  (1)你喜欢课文中的鸟儿吗?为什么?

  (2)把你最受感动的句子找出来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再说说选择这一句的理由。

  7、总结并安排作业:

  收集有关老实守信的故事,寓言、事例等

  第二教时

  一、教时目标:深刻明白要信守诺言这一道理。

  二、教学形式:开一个故事介绍会。

  1、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

  2、四人小组内自由介绍故事内容,相互评议。

  3、请同学自愿向全班同学介绍故事内容,然后集体评议。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引导学生掌握把反问句换成陈述句。

  2、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整理排列错乱的句子,训练组织句子叙述的能力。

  3、积累名言名句。

  4、阅读几篇体现为人类造福的中外神话,渗透为人类造福的思想。

  5、通过举办为班级生活有困难的同学捐赠活动,培养学生帮助别人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1、 如何引导学生把反问句换成陈述句。

  2、如何排列顺序错乱的句子。

  教学难点:

  进行捐赠时,不要使受捐赠者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搜集我国古代神话故事,和古希腊神话。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引导学生掌握把反问句换成陈述句的方法。

  2、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整理排列错乱的句子,训练组织句子叙述的能力。

  3、积累名言名句。

  教学重点:

  1、 如何引导学生把反问句换成陈述句。

  2、如何排列顺序错乱的句子。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搜集积累名言警句的兴趣和习惯,并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诲。

  教学过程:

  一、“练”的第一题

  照样子换个说法再写个句子。

  1、出示例句中的问句,引导学生读一读,注意这个句子是问句,要读出疑问的语气;

  2、读后,请学生说说这个问句是什么意思。指出反问句无须回答的特点;

  3、刚才同学们所说的意思就是例句中这个句子,把问句换了一种说法并加强了语气;

  4、自由读第一句,试着自己换一种说法,然后汇报、评价;

  5、小组内部独立完成第二、三句后,班级交流;

  6、引导学生反复读这几个句子。

  二、“练”的第二题

  按适当的顺序排列句子。

  1、先让学生自由读这几句话,边读边想,每句都讲了什么意思。找出这几句话的内在联系;

  2、知道每句的意思后,再引导学生概括一下这几句话的内容;

  3、小组讨论,可以按照怎样的顺序排列;

  4、汇报交流;

  5、指名按照排列好的顺序依次读;

  6、完整地齐读这几句话。

  三、日积月累

  1、让学生自由读这两个句子;

  2、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说每个句子都体现了什么意思;

  3、老师简单介绍诸葛亮和爱因斯坦,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

  4、反复诵读这两句话;

  5、拓展延伸:交流自己所搜集的有关要为他人、为社会造福的名言警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几篇体现为人类造福的中外神话,渗透为人类造福的思想;

  2、通过举办为班级生活有困难的同学的捐赠活动,培养学生帮助别人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进行捐赠时,不要使受捐者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搜集我国古代神话和希腊神话。

  教学过程:

  一、知识窗

  1、先让学生读读这些神话的名字,区分出哪些是中国的,哪些是古希腊的;

  2、让知道这些神话的学生分别讲述自己所知道的故事。讲故事之后,请学生概括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想想这些神话中的人物是怎样为人类造福的;

  3、让学生说一说,哪个神话是你最喜欢的,为什么?

  4、总结:这些神话,无论是古中国还是古希腊的,都反映了同一个道理,那就是主人公都是为人类造福,这样才能流传千古,以至后人歌颂他们;

  5、请学生把自己所喜欢的.神话讲给家人或好朋友听。

  二、大家一起来

  (一)课前向学生发起倡议:为帮助生活有困难的同学或在社会上遇到困难的人,我们在班级的范围内举办一次捐赠活动

  (二)召开讨论会,拟订计划,形成书面材料

  1、举办这次捐赠活动的意义:为了帮助生活有困难的同学或社会上遇到困难的人,使他们能度过难关;

  2、确定捐赠对象,弄清楚这个捐赠对象的生活方面的情况;

  3、捐赠的钱物分配;

  4、这次活动的具体时间、地点、人员分工(钱物的接收人员、登记人员、保管人员及捐赠人联系的人员等)

  (三)开展捐赠活动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1、活动要有秩序;

  2、态度要热情平等;

  3、说话有分寸,不要使受捐助人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4、总结这次活动的收获。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孟浩然;了解意象的特征,掌握“缘景明情”的诗歌赏析方法。注意诗歌朗读节奏和本首诗歌的语言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疏通、赏析诗歌,注重学生诗歌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的能力的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作者在描写清闲脱俗的隐居生活描写中暗藏着孤寂的心灵轨迹。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的意象,掌握“缘景明情”的诗歌赏析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在描写清闲脱俗的隐居生活描写中暗藏着孤寂无奈的心灵轨迹。

  教学过程:

  一.知识反馈:

  默写

  二.导入并介绍孟浩然:

  我们大家初中的时候学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憾岳阳城。欲渡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他是孟浩然的作品,从诗中“欲渡无舟楫”可以看出他有积极用世之心却遭遇失意,于是孟浩然成为盛唐时期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

  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

  孟浩然的诗多描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在山水田园的景色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如学过的《过故人庄》,语言清淡,意境清远,多自然超妙之趣,与另一位同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并称“王孟”。

  三.题解:

  鹿门,作者家住湖北襄州襄阳汉江东岸,在河对岸鹿门山开辟一住处,以追随东汉隐士同乡人庞德公隐逸之志。所以,鹿门是诗人归隐之处。夜归鹿门山是说诗人晚上回鹿门山。

  四.整体把握: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两个问题:

  ① 结合注释标出诗歌中难于理解的字词。

  昼:白天。昏:黄昏,天刚黑的时候。 昼已昏:已由白天到了黄昏的时候。

  人随沙岸: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向着江村走去 余:我。乘舟;指乘鱼梁渡口的渡船 开烟树:这句是说,鹿门山的树木,刚才在暮烟笼罩中一片蒙胧;现在月亮升上来了,照耀得 那样清晰明朗。

  岩扉:山岩洞穴的门,这是说他住处的简陋,松径:空虚静寂

  唯有:独有,只有。 幽人:泛指隐者,这里是诗人自称。

  ②对诗歌的内容进行整体把握。

  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诗人归时候的所见所闻

  五.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1.请学生回答诗中有哪些景的描写?

  山寺黄昏的钟 渡头争渡 月照烟树 岩扉松径

  2.文章中除了这些还有哪些事的描写?

  村民归家 我去鹿门 幽人独行

  . 3.同学们看看,刚刚我们找出的部分就是诗歌的.意象,每一部分的意象就是一幅图画,要求大家展开想象,接下来请大家:对景物进行分析并得出他们的特点

  山寺黄昏的钟:清净、钟声绵长,山寺更是精神的向往、黄昏时节更是引人思绪

  月开烟树:明朗冷清 岩扉松径:幽静冷清(总孤寂清幽冷寂) 渡头争渡(热闹嘈杂,充满凡尘气息)-- 喧哗嘈杂

  4.刚刚我们得出的部分就是诗歌的意境,现在请大家在诗歌中找出一个恰当的动词将这两个意境联系起来。 明确:归。

  5.让学生自己分析这个归字的含义及此字中所包含的作者情感

  “归’一指回鹿门山,一指归隐。体现了作者从世俗到隐逸之路。同是也表现出作者的孤寂,冷清之情。

  6.于是我们归纳出整首诗中作者的情感内容

  体现了诗人对人生道路的抉择态度,委婉地表达出作者仕途受挫后的弃世隐居思想,同时又在清闲脱俗的隐居生活描写中暗藏着孤寂的心灵轨迹。

  六、小结:

  同学再回过头来看一看,我们从诗歌的意象,得出诗歌的意境,最后体会作者的感情,有景有情,这是诗歌中常用的情景交融,融情入景的写作方法,所以大家一定要掌握置身诗境,融情入景的赏析方法,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知识迁移 (请同学们自己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鉴赏这首诗歌,师略加点拨) 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山下,归来且闭关

  【注解】

  1、闲闲:从容貌。

  2、迢递:远貌。

  3、且闭关:有闭门谢客意。

  【韵译】

  清沏溪流两岸林木枝茂叶繁,我乘着车马安闲地归隐嵩山。流水有意与我同去永不回返,暮鸟有心跟我一起倦飞知还。荒凉的城郭紧挨着古老渡口,夕阳的余辉映着经秋的重山。远远地来到嵩山下安家落户,决心归隐谢绝来客把门闭关。

  【评析】

  这首诗是写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首联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颔联写水写鸟,其实乃托物寄情,写自己归山悠然自得之情,如流水归隐之心不改,如禽鸟至暮知还。颈联写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是寓情于景,反映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末联写山之高,点明归隐之高洁和与世隔绝,不问世事的宗旨。写景写情并举,于写景中寄寓深情。层次整齐,景象萧瑟。

语文教案 篇5

  《师说》语文教案推荐

  教学目标 :

  1、了解作者、背景及文体

  2、疏通文章,理清思路

  课时:3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检查作业 (背诵《滕王阁序》)

  三、导入 新课

  1、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祖籍河北昌黎),与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又称“韩吏部”(晚年担任吏部侍郎)又称“韩文公”(谥号“文”)。

  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3、 写作背景:

  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一文中足可看出:“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饮不暇熟,有挈挈而动,如是这数矣。”

  4、 文体:“说”,议论文的一种,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如初中《马说》、《捕蛇者说》。

  5、 学生通读课文,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① 注意以下部分字的读音。

  句读 谀 经传 郯 苌弘 蟠 贻 巫

  ②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③ 全文中的四个段落,各从那些方面来阐述观点?

  第一段:正面阐述从师的重要性。

  第二段:批判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

  第三段:援引圣人从师的态度,进一步阐述师道、师生关系。

  第四段:说明写作的缘起。

  6、 小结全文。

  四、 作业 :

  1、 背诵第一段。

  2、 思考(或略作书面整理)练习一中的'1~~3小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 解析论证过程、论证方法。

  2、 掌握字词、疏通全文。

  内容步骤:

  一、 检查上堂作业 :

  1、 背诵第一段。

  2、 结合练习一导入 新课。

  二、 内容结构:

  第一段:正面阐述 ①老师的职责

  ②为什么从师

  ③ 以什么人为师

  第二段:批判士大夫阶层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

  古之圣人——从师 圣益圣

  今之众人——不从师 愚益愚

  爱其子——择师 惑矣,未明也

  于其身——耻师

  巫医乐师百公之人——不耻相师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士大夫之族——耻相师 其可怪也欤?

  第三段:以圣人孔子从师的例子,再论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段;本文的写作缘由。

  论证方法:

  ⑴对比论证(1、2段)(让学生找出来,讨论确定)

  ⑵例证法:(3段)孔子师郯子……

  ⑶引证法:(3段)“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附:第二段论证方法简表

  第二段分论点

  士大夫之族耻师之风是错误的

  论 据

  (三个对比)

  对 比

  作者议论抒情

  正确态度

  错误态度

  论 据(1)

  (纵 比)

  古之圣人……

  犹且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

  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

  其皆出于此乎

  论 据(2)

  (自相矛盾)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与其身也,则耻师焉

  惑矣,吾未见其明也

  论 据(3)

  (横 比)

  巫医乐师百工

  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

  位卑,官盛

  呜呼,师道之不复

  ……其可怪也欤

  分论点与总论点关系

  批判中阐明总论点

  三、 重点词

  1、 实词

  ① 学者: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有很高学问的人

  ②受——授 ③知——智

  ④众人: 古义:一般的人

  今义:大多数人

  ⑤下:低下。

  ⑥惑: A、疑难问题。 B、糊涂

  ⑦不齿:看不起。

  不足挂齿:指事情小,不值得挂在嘴上。

  ⑧嘉许:赞许。 ⑨贻:赠送。 ⑩攻:研究。

  ⑾道: 道理。 传道受业解惑也。

  风尚。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⑿师 以……师:我从而师之

  学习:不耻相师

  从师:则耻师焉

  老师:弟子不必不如师

  四、 作业

  1、 翻译课文

  2、 背诵第二段

  3、 课后练习二、三、四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

  1、 虚词、活用词、句式

  2、 相关文化常识及背诵

  内容及步骤

  一、 组织教学

  二、 检查作业 :

  1、 背诵第二段(方式:2人上黑板默写①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②句读之不知……段尾)

  2、 默写填空并翻译:

  每人一句,默写出原文并翻译:

  ① 作者阐述老师职责的是:

  ② 韩愈认为从师的原则的是:

  ③ 作者对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对从师的态度后发表了什么感慨?

  三、 词句

  1、 活用:

  ① 吾从而师之:名——意动。

  ② 吾师道也:名——动。

  ③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形——名。

  ④ 耻学于师:形——意动。

  ⑤ 圣益圣,愚益愚:形——名。

  ⑥ 小学而大遗:形——名。

  ⑦ 不耻相师:形——意动。

  ⑧ 孔子师郯子:名——意动。

  2、 虚词:

  ① 之: 古之学者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道之所存

  句读之不知

  人非生而知之

  ② 其: 其为惑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与其身也

  其皆出于此乎

  ③ 乎: 在 生乎吾后……

  比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④ 所以: 用来…… 例:

  ……原因 例:

  ⑤ 乃:竟。 例句:

  ⑥ 无:无论。例句:

  3、 句式: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

  ②不拘于时 (被动句)

  ③学于余 (状语后置句)

  四、 相关文学常识:

  六艺:经书:《诗》《书》《礼》《易》《乐》《春秋》。

  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五、 作业

  1、 基础训练有关题目。

  2、 《东方高考》随课一练。

  3、 背诵第三段。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8-05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的教案01-09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4-02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4-05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诗经教案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