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六年级数学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

时间:2024-04-26 07:00:22 六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苏教版优秀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苏教版优秀,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苏教版优秀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苏教版优秀1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掌握计算法则;正确计算分数乘以整数的算式题。

  2、浸透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的推导。

  教具准备

  1、自制两套三层复式投影片。

  2、投影图片3张。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出示投影一)

  1、口算:

  问:怎样计算?(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2、根据题意列出算式:

  (1)5个12是多少?

  (2)3个14是多少?

  列式:

  (1)12+12+12+12+12或125

  (2)14+14+14或143

  题中的两个式子哪个简便?(125,143)

  它们各表示什么意思呢?(5个12是多少?3个14是多少?)

  能用一句话概括这两个乘法算式的意义吗?(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这是整数乘法的意义,它对于分数乘法适用吗?

  (二)讲授新课

  1、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多少块?(投影)

  2份。)

  听回答,老师边重复边投影(三层复式投影片)。

  把一块蛋糕(出示一个圆)平均分成9份(覆盖平均分的9份),取其中2份(覆盖2份是红色的`)。

  (3)根据图意列出算式。

  问:这个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三个加数相同。)

  问:为什么?(三个加数相同。)

  问:这个算式你们学过吗?它是什么数乘以什么数?(分数乘以整数。)

  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分数乘以整数。(板书课题)

  师:分数乘以整数表示什么意思呢?观察上面两个算式,并说出

  (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

  练一练(投影片二)

  ①看图写算式。

  ②根据意义列式。

  ③看算式说意义。

  2、分数乘以整数的法则。

  (1)推导法则。

  我们了解了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你想知道怎样计算吗?

  ①导出计算方法。

  你会计算吗?看哪些同学不用老师讲解就能依据转化思想把分数乘以整数这个新知识转化为已经学过的旧知识来进行计算。(可以互相说、互相看。)

  该怎么办呢?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

  边加上虚线框。)

  (2)根据上面方法试算下面各题。

  (学生在练习本上做,用投影反馈。)

  ②归纳法则。

  通过以上几个式题的计算,想一想分数乘以整数怎样计算呢?

  师:比一比,看哪个组的同学总结的语言准确又简练。小组讨论,总结出法则。

  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板书)

  ③应用法则计算。

  有不一样的吗?强调结果化成带分数。

  还有不同的做法吗?

  讨论,这两种方法哪种简单?为什么?

  强调:能约分,要先约分;结果是假分数一定要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三)巩固练习

  1、看图写算式。

  第3页的第1题,看图写算式。(填书上)

  行间巡视,注意:被乘数和乘数的位置。

  2、先说算式意义,再填空。

  3、看算式,约分计算。

  4、口算:

  5、判断:(打手势)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是什么?分数乘以整数的法则是什么?计算时应注意什么?(能约分要约分,结果是假分数,要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确定教学目标、教材的重点难点,它对整个教学过程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本节课的重点是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法则,难点是法则的推导。在设计教案中,以突出重点为中心,教法与内容设计要服务于中心。

  2、依据知识的迁移,进行很必要的铺垫,利用知识之间的联系,精心设计复习题,为教学重点服务,使学生顺利掌握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意义相同。同时复习分数加法,为推导公式进行铺垫。

  3、重视法则推导过程,应用转化思想,启发学生把新知识转化为已学过的旧知识。进一步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适时点拨,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法则推导,让学生先尝试、观察、讨论、总结,而后再概括法则,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发挥小组的团结协作作用。在课堂上,不仅有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而且还有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教师根据信息反馈,及时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控,以达到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目的。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苏教版优秀2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初步学会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应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初步认识转化的思想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下面各题。

  3.286.337.555.64

  0.3280.6330.7550.564

  提问:商的小数点位置是怎样确定的?

  指出:小数除以整数,按整数除法算,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2、提问:

  (1)除数扩大了10倍,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应该怎样?除数扩大了100倍呢?

  (2)把13.8、4.67、0.725的小数点去掉,和原来的数相比,各扩大了多少倍?

  (3)把5.344扩大10倍,小数点应该向哪边移几位?要扩大1000倍呢?

  3、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知道,被除数和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板书:被除数和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而且也知道,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100倍、1000倍。.。.。.今天就要应用这两方面的知识来继续学习小数除法。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4。

  学生读题。

  提问:求平均每小时织多少米要怎样算?(板书算式)

  提问:这道除法计算题和上节课学习的除法计算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板书课题)

  先启发学生思考:我们已经学会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这道题的除数是小数,能不能依据过去的知识,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呢?让学生先作讨论,并在全班交流。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冀教版《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冀教版《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学设计现在再来说一说:怎样才能使除数变成整数?(把除数扩大10倍,要使商不变,也就是要得出原来的商,被除数应该怎样?(被除数也应该扩大10倍)教师在竖式中作出示范。结合说明:要把除数7.5扩大10倍,就是把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除数就变成整数了。为了简便,只要把除数7.5的小数点划去。除数扩大了10倍,要使商变,被除数47.85也要扩大10倍,只要把原来的小数点划去,向右移一位重新点上小数点,使被除数变成478.5。

  追问:怎样把刚才的题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

  评析:这里的例题教学先引出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这一问题,启发学生依据旧知萌生相除方法的动机,再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确怎样转化,弄清转化的依据,这就不仅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使学生明确算理,增强应用旧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初步认识转化的思想。]

  提问:这题转化后,现在变成多少除以多少了?这样的题在会计算了吗?让学生把这道题做完后,教师检查学生在计算时,要注意说明商的小数点要和转化后的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提问: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要转化成怎样的除法再计算?是怎样转化的?把被除数和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只要把小数点怎样移动?(在前面板书后接着板书:吟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如果被除数不是47.85,而是4.785,除数仍是7.5(板书:

  7.5)4.785)怎样把它们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如果被除数是47.85,除数是0.75呢?(板书:0.75)47.85一)提问:你认为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关键是什么?(小数点的处理)怎样移动小数点后再计算?

  2、进行转化的专项训练。

  (1)做练一练中的第1题。

  (2)小结: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方法是:第一步,把除数中的小数点划去,使它变成整数;第二步,看除数扩大了多少倍,就把被除数也扩大同样的倍数,只要把被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若干位。这样,就可以按照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了。

  三、巩固练习

  1、试做练一练中的第2题。

  学生练习时,教师注意学生在转化时被除数和除数是否扩大相同的倍数,竖式中没有用的o是否划去。评讲时,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

  2、让学生将练习十的第2题、第4题做在课堂作业本上。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要怎样算?这样算的根据是什么?你认为计算过程中的关键是什么?

  五、家庭作业

  练习十第3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苏教版优秀3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建立图形的表象的过程,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资源: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一个稍大的纸盒及一个有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体的纸盒、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长方体小纸盒、每个小小组准备一个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由平面图形引到立体图形。

  出示一张长方形的纸,让学生说出它的形状,然后把许多这样的纸摞在一起,问学生还是长方形吗?

  接着电脑演示由面到体的过程,揭示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2、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立体图形。

  让学生用手摸长方体的纸盒的面,使学生感觉它很平,再用两只手握一握长方体的纸盒。问: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指出它占有一定的空间,像这样占有一定空间的物体的形状就是立体图形(电脑显示若干立体实物)。

  问: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什么图形呢?在这里面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呢?

  3、举例。

  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见过的长方体的物体实例。

  师:要知道这些物体为什么都是长方体,就要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二、引导探究

  1、出示例1:

  (1)拿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

  长方体有几个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学具,回答上面的问题。

  (2)抽象图形。

  说明:因为我们最多只能看到长方体的3个面,所以通常这样画长方体。

  (师边讲边画长方体的直观图,注意要规范。)

  问:实物中长方体的每一个面是什么形?作图时,根据作图的原理除了前面和后面之外,其他各个面都画成了什么形?但实际是什么形?

  让学生上去指一指,图上哪3个面是我们能直接看到的?另外3个面在哪里?

  2、认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

  (1)教师结合直观图逐一向学生介绍棱和顶点,并及时在图中作出标注。

  (2)同桌学生用手摸长方体纸盒,互相指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电脑分别显示面、棱、顶点这三个部分,加深印象。

  3、长方体的特征。

  出示:长方体有几条棱和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并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长方体有什么特点,讨论后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特点。

  (1)面的特点

  长方体有几个面?谁能迅速的数出长方体的6个面?比较哪一种方法好?

  长方体的6个面是什么形状的?还有不同看法吗?这两个面的位置是怎样的?(可结合拍手理解“相对”)

  (还可以出示预先准备好的纸盒让学生直观感受长方体的一种特殊情况,一般来说,长方体的每个面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面形状相同,大小一样,可以用这四个字(出示:完全相同)来代替。(电脑演示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这个特点)

  (2)棱的特点

  长方体有多少条棱呢?谁能给大家介绍一种很快的数出这12条棱的方法?

  如果有学生是分组来数的,可以结合长方体铁丝框架数一数。想一想:每组有几条棱?每组4条棱的位置是怎样的?相对的棱有什么特点?(长度相等)(电脑显示棱的特点)

  (3)顶点的个数

  长方体有几个顶点?你是怎样迅速数出来的?

  (4)概括长方体的特征

  __让学生看着自己的长方体纸盒说说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各有什么特征。

  __小结: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它有12条棱,8个顶点。一个长方体的面可以分为3对,相对的面完全相同;长方体的棱可以分为3组,每组4条,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4、学习长、宽、高

  (1)问:相交于同一顶点的3条棱的长度都相等吗?

  指出:长方体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这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通常把水平方向的`两条棱分别叫做长和宽,把竖直方向的一条棱叫做高。(师边讲边标注)

  (2)学生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量出它的长、宽、高。

  5、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1)师:学习了长方体的特征,你们想不想自己来探究正方体的特征?你们准备从哪几个方面进行研究?想用哪些办法来研究?

  (2)学生交流后,让他们小小组去探究。

  (3)全班交流。

  6、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1)观察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明确: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由于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都相等,所以它的棱的长度不分长、宽、高了,就叫做棱长。

  (2)选择一个正方体实物,量出它的棱长。

  7、小结: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第10—11页的内容。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1题。

  看图说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结合第3个图形再说说这个长方体的面的形状有什么特别之处。

  2、练习一第2题。让学生说一说。

  3、练习一第3题。让学生仔细观察后回答各问题,并说说怎么看出来的。

  明确:这个长方体前后的两个面是正方形,其余的4个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

  4、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判断摆出的这几个几何体分别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再让学生互相指一指每个几何体中长、宽、高(或棱长)的位置,说说它们分别是多少厘米。

  5、练习一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这儿有一个关于长方体特征的顺口溜。大家可以轻声读读。

  出示:

  长方体立体形,8顶6面十二棱;

  棱分长、宽、高,每组四条要记好;

  6个面对着放,对应面都一样。

  五、课外延伸

  在家里找一个自己喜欢的长方体玩具或物体,仔细观察一下它的面、棱、顶点;或是找一些材料自己做一个长方体并涂上或画上喜欢的图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苏教版优秀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比例,知道比例的的内项和外项,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能力,经历认识比例和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国旗中隐含的数学规律,丰富关于国旗的知识,培养学生爱国旗、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和应用意义,会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同学们,国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每当周一升国旗时,我们心中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和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热爱国旗就是热爱祖国,国旗对我们这么重要,你们想不想更多地了解一些国旗的知识呢?你对国旗的大小有哪些了解?

  学生思考回答(挖掘学生生活经验)

  同学们知道的真多,说明同学们平时认真观察,是个有心人。

  二、引导探究,自主建构

  活动一:探究比例的意义

  1.你了解到哪些关于国旗大小的知识?

  学生交流,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机会。

  2.你们仔细观察,结合我们上节课学的比的相关知识,估计一下每种规格国旗长和宽或者宽和长之间是否存在什么规律?

  (1)猜测

  预设:生1、长和宽的比值相等;生2、宽和长的比值相等,(2)小组验证

  每个小组任选两种规格国旗,验证一下每种国旗长和宽之间存在的规律。

  (3)展示交流小组验证结果,学生到黑板前板书得出结论。

  预设:每种国旗的长和宽的比都是3:2,他们的比值相等。

  每种国旗的宽和长的比是2:3,他们的比值相等。

  教师小结:240:160与144:96的比值相等我们可以把比值相等的式子写成240:160=144:96或240/160=144/96

  我们把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括号中的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你能说出一个比例吗?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比例的?

  怎么判断两个比是不是成比例?

  试一试,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2:3和6:9 4:2和28:40 5:2和10:4 20:5和1:4

  活动二: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利用学生列举的比例和判断题中的.比例,大胆猜想一下,每个比例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之间会存在什么关系?

  2.小组内验证猜测结果

  3.展示验证猜测情况。得出结论,预设: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相乘的积就等于两个内项相乘的得数”。

  “在比例里,把两个外项乘起来,再把两个内项乘起来,它们的得数是一样的”。

  教师归纳总结。

  同学们说得对,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谁能用分数形式表示以上比例?怎样求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的积呢?(分子和分母交叉相乘)

  三、强化训练、应用拓展

  同学们学习了比例的意义与性质,那么能利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吗?

  1.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 6:9和9:12

  (2)1/2:1/5和5/8:1/4

  (3)1.4:2和7:10

  (4) 0.5:0 .2和10:4

  2.判断。

  (1)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

  (2)0.6:1.6与3:4能组成比例( )

  (3)如果4a=5b,那么a:b=4:5( )

  3.填空

  5:2=80:( )

  2:7=( ):5

  1.2:2.5=( ):4

  在一个比例里,两个外项互为倒数,其中一个内项是6,另一个内项是( )。

  在一个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是12,其中一个外项是2.4,另一个外项是( )。

  4.写出比值是5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

  5.根据3a=5b把能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四、自主反思、深入体验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苏教版优秀5

  教学内容:教材第118页总复习第1——5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倒数的意义,分数乘除法的关系,掌握分数乘、除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分数乘除法的计算。

  2、掌握比的意义,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比的基本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

  3、掌握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思路,能熟练地分析数量关系,正确地解决分数除法问题。

  教学重点: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分步复习活动准备

  将学生课前就本节复习内容提出的知识性问题和难点问题分类整理,制成问题卡,交由3位学生主持复习。

  师:同学们,经历了将近一个学期的学习,大家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为了帮大家更好地复习整理本节知识,我们请3位同学分别主持复习。现在请第一位主持人出场。

  二、复习分数乘除法的知识

  1、主持人持知识问题卡提出问题,分别指名回答。

  分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与整数乘法相同吗?

  分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与整数除法相同吗?

  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怎样的?

  什么叫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

  2、主持人持难点问题卡提出问题,指名回答。

  分数乘、除法的关系是怎样的?

  分数除法的计算具体要注意几点?

  0有倒数吗?为什么?1呢?

  3、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计算。

  3/4×2/5= 2/3×5/6= 7/9×18= 3/10÷3/4= 5/9÷5/6=

  21÷7/9= 3/10÷2/5= 5/9÷2/3= 6/11÷5/12=

  4、复习比的知识

  第二位主持人提出问题,学生回答。

  知识性问题:

  什么叫比?比的各部分名称是怎样的?举例说明?

  怎样求比值?

  比与分数、除法有什么联系?

  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怎样化简比?

  难点问题:

  为什么比的后项不能为0?

  求比值与化简比有什么区别?

  练习:

  3÷4=()/()=()/12=():32=12:()

  说出下面每个比的前项、后项,并求出比值。2:5 0.6÷0.3 4/7

  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整数比。 8:12 0.25:0.45 1/4:1/8

  (5)复习解决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第三位主持人上场。

  怎样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呢?

  主持人点4名同学板演教材第118页第3、4、5题。

  对4名学生做的情况进行评议。

  对比观察第3题第(1)(2)小题。

  数量关系式是:原价×1/5=现价

  第(1)小题已知原价求现价,用乘法计算。第(2)小题已知现价求原价,用除法计算或用方程解。

  学生归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规律。

  单位“1”的量已知,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单位“1”的量未知,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计算。

  验证第4、5题。

  第4题,把地球总面积看作单位“1”,求单位“1”的量用除法计算。

  第5题,先出示学生画的线段图。观察线段图结合理解:火车的速度已知,第1个单位“1”的量是火车的速度,求小汽车的速度用乘法计算,第二个单位“1”的量是喷气式飞机的速度,是未知的,要用除法计算。

  主持人归纳:区分分数乘、除法问题,判断把谁看作单位“1”以及是已知还是未知,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此外还应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真正掌握知识。

  师:归纳得真好。今天三位主持人在场上还有很多精彩表现,请同学们评一评。

  三、应用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七第5题。

  (2)完成练习二十七第10、11题。

  (3)完成练习二十七第7、8题,学生做后汇报思路和方法。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活动,你的学习有什么新的收获?

  第二课时总复习百分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119页总复习第6、7题。

  教学目标:

  1、理解百分数意义,掌握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方法。

  2、熟练运用百分数知识解决百分数问题,理解百分数问题的结构特征,归纳百分数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百分数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意识。

  教学重点:运用百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归纳知识,形成体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百分数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有,只要我们留心它,发现它就在我们身边。

  1、投影出示下面一段文字:

  湖南汩罗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流失率低得令人咋舌。10年前初中是2.5%,小学是0.02%,现在小学连续10年的入学率,巩固率均为100%,初中流失率始终控制0.2%,近三年的数字是0.18%,0.17%和0.15%。

  2、学生阅读文字,感知其中百分数。

  3、从上面一段文字中你能发现什么?

  从上面的百分数中中以看出汩罗义务教育实施情况非常理想;运用百分数很能够直观;百分数在实际应用中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百分之几。

  二、复习百分率的知识

  1、师:看来,百分数的作用还真不小。你能理解上文中百分率的意思吗?

  学生尝试理解流失率、入学率、巩固率的意思,教师指正。

  2、复习已学过的一些百分率的计算公式。

  3、学习理解烘干率和含水率。

  完成教材第119页总复习第6题。

  学生自学理解烘干率和含水率的`意思,然后说一说,议一议。

  烘干率=烘干后的重量/烘前的重量×100%

  含水率=(烘前的重量-烘干后的重量)/烘前的质量×100%

  学生试求烘干率和含水率,然后集体订正。

  三、复习百分数的一般应用题。

  1、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

  2、求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运用百分数知识解决百分数的一般问题。现在大家回顾已学知识,把你掌握的方法告诉小组的成员。

  分组讨论,交流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组汇报。可能有以下几种:

  解决百分数的问题可以依照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

  在分析问题时,可以先画线段图加深理解,判断单位“1”的量是已知还是未知,找对应关系,写数量关系式。

  根据百分数题型结构特征确定解法。

  多(少)的数/另一个数=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

  一个数×(1+几%)=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

  综合问题结合实际来解答。

  四、应用练习

  1、完成总复习第7题

  学生试做,指名板演。

  方法一:(2622—2476)÷2476=146÷2476≈5.9%

  方法二:2622/2476-1≈1.059-1≈5.9%

  引导学生比较两种思路方法。

  2、完成练习二十七第13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说各自的思路。

  3、完成练习二十七第14、15题。

  教师:九折是什么意思?

  利息怎样计算?本息又是什么意思?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在班上交流。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次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板书设计:

  百分数——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1)百分率=()/()×100%

  (2)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

  多(少)的数/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

  (3)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

  一个数×(1+N%)=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数

  (4)售价×几折=实付钱数

  收入×税率=应纳税额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苏教版优秀6

  教学内容:学习课本第一页的例1、完成“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一的第1至3题。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基本思考方法,并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在探索“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百分数的理解,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基本思考方法,并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及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谈话: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有关百分数的一些知识,知道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还学习了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你会解决下面的实际问题吗?

  (出示下列题目,请学生解答。)

  东山村去年原计划造林16公顷,实际造林24公顷。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五(1)班有男生25人,女生20人,女生人数是男生的百分之几?男生人数是女生的百分之几?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后进行交流,重点说说数量关系。

  3、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百分数的知识。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苏教版优秀7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页的例1、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一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基本思考方法,并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百分数的理解,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1、出示例1中的两个已知条件,要求学生各自画线段图表示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学生画好后,讨论:画几条线段表示这两个数量比较合适?表示哪个数量的线段应该画长一些?大约长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提出要求:根据这两个已知条件,你能求出哪些问题?

  引导学生分别从差比和倍比的角度提出如“实际造林比计划多多少公顷”“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多少公顷”“实际造林面积相当于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原计划造林面积相当于实际的百分之几”等问题。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提出例1中的问题: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

  2、引导思考:这个问题是把哪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比较时以哪个数量作为单位1?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就是求哪个数量是哪个数量的'百分之几?

  小结: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就是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相当于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启发:根据上面的讨论,你打算怎样列式解答这个问题?

  学生列式计算后,进一步追问: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是怎样计算的?要求4公顷相当于16公顷的百分之几,又是怎样算的?综合算式应该怎样列?

  3、进一步引导:此前,曾有人提出“根据两个已知条件,可以求出实际造林面积相当于计划的百分之几”,你会列式解答这个问题吗?

  学生列式计算后追问:这里得到的125%与刚才得到的25%这两个百分数有什么关系?

  联系学生的讨论明确:从125%中去掉与单位1相同的部分,就是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百分数。

  提出要求:根据上面的讨论,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还可以怎样列式?

  学生列式后追问:“125%—100%”这个算式中,125%表示什么意思?100%呢?

  二、教学“试一试”

  1、出示问题: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

  启发:根据例题中问题的答案猜一猜,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

  学生作出猜想后暂不作评价。

  提问:这个问题又是把哪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比较时以哪个数量作为单位1?要求“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就是求哪个数量是哪个数量的百分之几?你打算怎样列式解答?还能列出不同的算式吗?

  2、学生列式计算后讨论:这个答案与你此前的猜想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

  小结:“试一试”与例题中的问题都是把实际造林面积与原计划造林面积进行比较,但由于比较时单位1的数量不同,所以得到的百分数也就不同。

  三、指导完成“练一练”

  1、要求学生自由读题。

  2、提问:你是怎样理解“20xx年在读研究生的人数比20xx年增加了百分之几”这个问题的?

  学生讨论后,要求他们各自列式解答。

  3、根据学生在解答过程中的表现,相机提问:计算中有没有遇到什么新的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后,引导他们自主阅读本页教材的底注,并组织适当的交流。

  四、指导完成练习一第1~3题

  1、做练习一第1题。

  可以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如果有学生感到困难,可启发他们先画出相应的线段图,再根据线段图进行思考。

  2、做练习一第2题。

  先让学生说说对问题的理解,再让学生列式解答。可提醒学生把计算的商保留三位小数。

  3、做练习一第3题。

  先鼓励学生独立解答,再通过交流让学生说清楚思考的过程。可提醒学生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五、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时,通常可以怎样思考?计算过程中还要注意些什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苏教版优秀8

  教学内容:

  比较正数和负数的大小。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负数与负数的比较。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8 5.6 +0.9 -20xx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1-02 +20xx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1-02 0 -82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3、某日傍晚,黄山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上2摄氏度下降了7摄氏度,这天傍晚黄山的气温是____摄氏度

  二、新授

  (一)教学例3

  1、怎样在数轴上表示数?(1、2、3、4、5、6、7)

  2、出示例3

  (1)提问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

  (2)让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学生画完交流。

  (3)教师在黑板上话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在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

  (4)学生回答,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5)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

  (6)引导学生观察

  A、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

  B、在数轴上分别找到1.5和-1.5对应的点。如果从起点分别到。5和-1.5处,应如何运动?

  (7)练习:做一做的第1、2题。

  (二)教学例4

  1、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他们的大小。

  2、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

  3、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规定: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4、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利用学生的具体比较来说明“-8在-6的左边,所以-8〈-6”

  5、再通过让另一学生比较“8 〉6,但是-8〈 -6”,使学生初步体会两负数比较大小时,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

  6、总结: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7、练习:做一做第3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4、5题。

  2、练习一第6题。

  四、全课总结

  1、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2、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五、布置作业

  《家庭作业》第2页的练习。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苏教版优秀9

  一、教材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4页例1、例2。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负数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

  谈话:同学们,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是什么?(起立、坐下。)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板书:相反。)我们周围有很多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都存在着相反的情况,请看屏幕:(课件播放图片。)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车的站点有人上车和下车;繁华的街市上有买也有卖;激烈的赛场上有输也有赢……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现象吗?

  (二)教学新知

  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1)引入实例

  谈话:如果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聊”下去的话,就很自然地走进数学,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课件出示)。

  ①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本学期转走6人。

  ②张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亏损200元。

  ③与标准体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华轻了1.8千克。

  ④一个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

  指出:这些相反的词语和具体的数量结合起来,就成了一组组“相反意义的量”。(补充板书:相反意义的量。)

  (2)尝试

  怎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呢?

  请同学们选择一例,试着写出表示方法。

  ……

  (3)展示交流

  ……

  2.认识正、负数

  (1)引入正、负数

  谈话:刚才,有同学在6的前面写上“+”表示转来6人,添上“-”表示转走6人(板书:+6 -6),这种表示方法和数学上是完全一致的。

  介绍:像“-6”这样的数叫负数(板书:负数);这个数读作:负六。

  “-”,在这里有了新的'意义和作用,叫“负号”。“+”是正号。

  像“+6”是一个正数,读作:正六。我们可以在6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写(板书:6)。其实,过去我们认识的很多数都是正数。

  (2)试一试

  请你用正、负数来表示出其它几组相反意义的量。

  写完后,交流、检查。

  3.联系实际,加深认识

  (1)说一说存折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教学例2。)

  (2)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一组相反意义的量,并用正、负数来表示。

  ①同桌交流。

  ②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发言板书。

  这样的正、负数能写完吗?(板书:… …)

  强调指出:像过去我们熟悉的这些整数、小数、分数等都是正数,也叫正整数、正小数、正分数;在它们的前面添上负号,就成了负整数、负小数、负分数,统称负数。

  4.进一步认识“0”

  (1)看一看、读一读

  谈话: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屏幕:这是去年12月份某天,部分城市的气温情况(课件出示)。

  哈尔滨:-18 ℃~-5 ℃

  北京:-6 ℃~6 ℃

  深圳:15 ℃~25 ℃

  温度中有正数也有负数,请把负数读出来。

  (2)找一找、说一说

  我们来看首都北京当天的温度,“-5 ℃”读作:“负五摄氏度”或“负五度”,表示零下5度;5 ℃又表示什么?

  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出这两个温度所在的刻度吗?(课件出示温度计,没有刻度数)为什么?

  现在你能很快找出来吗?(给出温度计的刻度数,生到前面指。)

  说一说,你怎么这么快就找到了?

  (课件配合演示:先找0℃,在它的下面找-5℃,在它的上面找5℃。)

  你能很快找到12 ℃、-3 ℃吗?

  (3)提升认识

  请学生观察温度计,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以0℃为分界点,零上温度都用正数来表示,零下温度都用负数来表示。(或负数都表示零下温度,正数都表示零上温度。)

  “0”是正数,还是负数呢?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0”作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总结归纳

  如果过去我们所认识的数只分为正数和0的话,那么今天我们可以对“数”进行重新分类:

  5.练一练

  读一读,填一填。

  6.出示课题

  同学们,想一想,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认识了哪位新朋友?你能为今天的数学课定一个课题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选择板书课题:认识负数。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苏教版优秀10

  教材分析:

  本课知识强调百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沟通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中数学问题间的联系,使学生自主建构数学关系,发展应用意识。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百分数的认识和解决简单问题的基础上安排的,学生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知识间的联系,在逐步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理财方案和方法。

  设计理念:

  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去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理财,能对自己设计的理财方案作出合理的解释。

  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事例,经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理财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理财的重要性,培养科学、合理理财的`观念。

  教学重点:

  学会理财,能对自己设计的理财方案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难点:

  能对自己设计的理财方案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师:同学们在家里面,爸爸妈妈是怎样理财的?你有没有帮你们的爸爸妈妈理财?

  师:那今天我们就来帮助聪聪理财吧!让我们也学会理财,回家也能帮助爸爸妈妈。

  出示课题:学会理财

  二、新授

  (一)存钱计划

  1、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读图和文字,了解有关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2、提出帮聪聪计算每月收入是多少元的要求,让学生自己计算交流计算的结果。

  3、让学生读支出项目表,了解聪聪家每月支出的项目和大约钱数,提出帮聪聪家做存钱计划的要求,启发学生从实际出发,合理提出存钱建议,并算一算到期能回收多少钱。

  4、交流学生做的计划,一方面要求学生说明怎样做计划的理由,另一方面,关注计算是否正确。

  (二)存钱方案

  1、教师口述聪聪爸爸获得奖金并计划存钱的事情,提出小组合作做三个存钱方案的要求,鼓励学生小组内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2、交流各小组做的方案,重点说一说是怎样考虑的,这样存钱有什么好处等。

  3、提出计算每种存钱方案获得的利息的要求,学生计算后交流计算的结果。

  (三)议一议

  教师提出:哪种存钱方式好,为什么?

  重点关注学生是如何阐述理由的。能否对方案的合理性作出说服力的说明。

  三、总结

  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都具备了一定的理财能力,回家后把你做的理财计划给爸爸妈妈看,请他们做出评价。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苏教版优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相关文章: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16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25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认识比》数学教案01-17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08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比的意义02-16

新课标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2-18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荐】01-25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热】01-25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推荐】01-24

【推荐】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24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苏教版优秀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苏教版优秀,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苏教版优秀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苏教版优秀1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掌握计算法则;正确计算分数乘以整数的算式题。

  2、浸透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的推导。

  教具准备

  1、自制两套三层复式投影片。

  2、投影图片3张。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出示投影一)

  1、口算:

  问:怎样计算?(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2、根据题意列出算式:

  (1)5个12是多少?

  (2)3个14是多少?

  列式:

  (1)12+12+12+12+12或125

  (2)14+14+14或143

  题中的两个式子哪个简便?(125,143)

  它们各表示什么意思呢?(5个12是多少?3个14是多少?)

  能用一句话概括这两个乘法算式的意义吗?(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这是整数乘法的意义,它对于分数乘法适用吗?

  (二)讲授新课

  1、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多少块?(投影)

  2份。)

  听回答,老师边重复边投影(三层复式投影片)。

  把一块蛋糕(出示一个圆)平均分成9份(覆盖平均分的9份),取其中2份(覆盖2份是红色的`)。

  (3)根据图意列出算式。

  问:这个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三个加数相同。)

  问:为什么?(三个加数相同。)

  问:这个算式你们学过吗?它是什么数乘以什么数?(分数乘以整数。)

  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分数乘以整数。(板书课题)

  师:分数乘以整数表示什么意思呢?观察上面两个算式,并说出

  (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

  练一练(投影片二)

  ①看图写算式。

  ②根据意义列式。

  ③看算式说意义。

  2、分数乘以整数的法则。

  (1)推导法则。

  我们了解了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你想知道怎样计算吗?

  ①导出计算方法。

  你会计算吗?看哪些同学不用老师讲解就能依据转化思想把分数乘以整数这个新知识转化为已经学过的旧知识来进行计算。(可以互相说、互相看。)

  该怎么办呢?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

  边加上虚线框。)

  (2)根据上面方法试算下面各题。

  (学生在练习本上做,用投影反馈。)

  ②归纳法则。

  通过以上几个式题的计算,想一想分数乘以整数怎样计算呢?

  师:比一比,看哪个组的同学总结的语言准确又简练。小组讨论,总结出法则。

  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板书)

  ③应用法则计算。

  有不一样的吗?强调结果化成带分数。

  还有不同的做法吗?

  讨论,这两种方法哪种简单?为什么?

  强调:能约分,要先约分;结果是假分数一定要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三)巩固练习

  1、看图写算式。

  第3页的第1题,看图写算式。(填书上)

  行间巡视,注意:被乘数和乘数的位置。

  2、先说算式意义,再填空。

  3、看算式,约分计算。

  4、口算:

  5、判断:(打手势)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是什么?分数乘以整数的法则是什么?计算时应注意什么?(能约分要约分,结果是假分数,要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确定教学目标、教材的重点难点,它对整个教学过程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本节课的重点是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法则,难点是法则的推导。在设计教案中,以突出重点为中心,教法与内容设计要服务于中心。

  2、依据知识的迁移,进行很必要的铺垫,利用知识之间的联系,精心设计复习题,为教学重点服务,使学生顺利掌握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意义相同。同时复习分数加法,为推导公式进行铺垫。

  3、重视法则推导过程,应用转化思想,启发学生把新知识转化为已学过的旧知识。进一步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适时点拨,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法则推导,让学生先尝试、观察、讨论、总结,而后再概括法则,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发挥小组的团结协作作用。在课堂上,不仅有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而且还有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教师根据信息反馈,及时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控,以达到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目的。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苏教版优秀2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初步学会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应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初步认识转化的思想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下面各题。

  3.286.337.555.64

  0.3280.6330.7550.564

  提问:商的小数点位置是怎样确定的?

  指出:小数除以整数,按整数除法算,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2、提问:

  (1)除数扩大了10倍,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应该怎样?除数扩大了100倍呢?

  (2)把13.8、4.67、0.725的小数点去掉,和原来的数相比,各扩大了多少倍?

  (3)把5.344扩大10倍,小数点应该向哪边移几位?要扩大1000倍呢?

  3、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知道,被除数和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板书:被除数和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而且也知道,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100倍、1000倍。.。.。.今天就要应用这两方面的知识来继续学习小数除法。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4。

  学生读题。

  提问:求平均每小时织多少米要怎样算?(板书算式)

  提问:这道除法计算题和上节课学习的除法计算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板书课题)

  先启发学生思考:我们已经学会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这道题的除数是小数,能不能依据过去的知识,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呢?让学生先作讨论,并在全班交流。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冀教版《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冀教版《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学设计现在再来说一说:怎样才能使除数变成整数?(把除数扩大10倍,要使商不变,也就是要得出原来的商,被除数应该怎样?(被除数也应该扩大10倍)教师在竖式中作出示范。结合说明:要把除数7.5扩大10倍,就是把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除数就变成整数了。为了简便,只要把除数7.5的小数点划去。除数扩大了10倍,要使商变,被除数47.85也要扩大10倍,只要把原来的小数点划去,向右移一位重新点上小数点,使被除数变成478.5。

  追问:怎样把刚才的题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

  评析:这里的例题教学先引出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这一问题,启发学生依据旧知萌生相除方法的动机,再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确怎样转化,弄清转化的依据,这就不仅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使学生明确算理,增强应用旧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初步认识转化的思想。]

  提问:这题转化后,现在变成多少除以多少了?这样的题在会计算了吗?让学生把这道题做完后,教师检查学生在计算时,要注意说明商的小数点要和转化后的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提问: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要转化成怎样的除法再计算?是怎样转化的?把被除数和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只要把小数点怎样移动?(在前面板书后接着板书:吟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如果被除数不是47.85,而是4.785,除数仍是7.5(板书:

  7.5)4.785)怎样把它们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如果被除数是47.85,除数是0.75呢?(板书:0.75)47.85一)提问:你认为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关键是什么?(小数点的处理)怎样移动小数点后再计算?

  2、进行转化的专项训练。

  (1)做练一练中的第1题。

  (2)小结: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方法是:第一步,把除数中的小数点划去,使它变成整数;第二步,看除数扩大了多少倍,就把被除数也扩大同样的倍数,只要把被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若干位。这样,就可以按照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了。

  三、巩固练习

  1、试做练一练中的第2题。

  学生练习时,教师注意学生在转化时被除数和除数是否扩大相同的倍数,竖式中没有用的o是否划去。评讲时,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

  2、让学生将练习十的第2题、第4题做在课堂作业本上。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要怎样算?这样算的根据是什么?你认为计算过程中的关键是什么?

  五、家庭作业

  练习十第3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苏教版优秀3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建立图形的表象的过程,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资源: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一个稍大的纸盒及一个有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体的纸盒、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长方体小纸盒、每个小小组准备一个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由平面图形引到立体图形。

  出示一张长方形的纸,让学生说出它的形状,然后把许多这样的纸摞在一起,问学生还是长方形吗?

  接着电脑演示由面到体的过程,揭示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2、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立体图形。

  让学生用手摸长方体的纸盒的面,使学生感觉它很平,再用两只手握一握长方体的纸盒。问: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指出它占有一定的空间,像这样占有一定空间的物体的形状就是立体图形(电脑显示若干立体实物)。

  问: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什么图形呢?在这里面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呢?

  3、举例。

  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见过的长方体的物体实例。

  师:要知道这些物体为什么都是长方体,就要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二、引导探究

  1、出示例1:

  (1)拿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

  长方体有几个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学具,回答上面的问题。

  (2)抽象图形。

  说明:因为我们最多只能看到长方体的3个面,所以通常这样画长方体。

  (师边讲边画长方体的直观图,注意要规范。)

  问:实物中长方体的每一个面是什么形?作图时,根据作图的原理除了前面和后面之外,其他各个面都画成了什么形?但实际是什么形?

  让学生上去指一指,图上哪3个面是我们能直接看到的?另外3个面在哪里?

  2、认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

  (1)教师结合直观图逐一向学生介绍棱和顶点,并及时在图中作出标注。

  (2)同桌学生用手摸长方体纸盒,互相指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电脑分别显示面、棱、顶点这三个部分,加深印象。

  3、长方体的特征。

  出示:长方体有几条棱和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并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长方体有什么特点,讨论后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特点。

  (1)面的特点

  长方体有几个面?谁能迅速的数出长方体的6个面?比较哪一种方法好?

  长方体的6个面是什么形状的?还有不同看法吗?这两个面的位置是怎样的?(可结合拍手理解“相对”)

  (还可以出示预先准备好的纸盒让学生直观感受长方体的一种特殊情况,一般来说,长方体的每个面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面形状相同,大小一样,可以用这四个字(出示:完全相同)来代替。(电脑演示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这个特点)

  (2)棱的特点

  长方体有多少条棱呢?谁能给大家介绍一种很快的数出这12条棱的方法?

  如果有学生是分组来数的,可以结合长方体铁丝框架数一数。想一想:每组有几条棱?每组4条棱的位置是怎样的?相对的棱有什么特点?(长度相等)(电脑显示棱的特点)

  (3)顶点的个数

  长方体有几个顶点?你是怎样迅速数出来的?

  (4)概括长方体的特征

  __让学生看着自己的长方体纸盒说说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各有什么特征。

  __小结: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它有12条棱,8个顶点。一个长方体的面可以分为3对,相对的面完全相同;长方体的棱可以分为3组,每组4条,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4、学习长、宽、高

  (1)问:相交于同一顶点的3条棱的长度都相等吗?

  指出:长方体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这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通常把水平方向的`两条棱分别叫做长和宽,把竖直方向的一条棱叫做高。(师边讲边标注)

  (2)学生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量出它的长、宽、高。

  5、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1)师:学习了长方体的特征,你们想不想自己来探究正方体的特征?你们准备从哪几个方面进行研究?想用哪些办法来研究?

  (2)学生交流后,让他们小小组去探究。

  (3)全班交流。

  6、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1)观察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明确: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由于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都相等,所以它的棱的长度不分长、宽、高了,就叫做棱长。

  (2)选择一个正方体实物,量出它的棱长。

  7、小结: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第10—11页的内容。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1题。

  看图说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结合第3个图形再说说这个长方体的面的形状有什么特别之处。

  2、练习一第2题。让学生说一说。

  3、练习一第3题。让学生仔细观察后回答各问题,并说说怎么看出来的。

  明确:这个长方体前后的两个面是正方形,其余的4个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

  4、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判断摆出的这几个几何体分别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再让学生互相指一指每个几何体中长、宽、高(或棱长)的位置,说说它们分别是多少厘米。

  5、练习一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这儿有一个关于长方体特征的顺口溜。大家可以轻声读读。

  出示:

  长方体立体形,8顶6面十二棱;

  棱分长、宽、高,每组四条要记好;

  6个面对着放,对应面都一样。

  五、课外延伸

  在家里找一个自己喜欢的长方体玩具或物体,仔细观察一下它的面、棱、顶点;或是找一些材料自己做一个长方体并涂上或画上喜欢的图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苏教版优秀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比例,知道比例的的内项和外项,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能力,经历认识比例和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国旗中隐含的数学规律,丰富关于国旗的知识,培养学生爱国旗、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和应用意义,会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同学们,国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每当周一升国旗时,我们心中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和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热爱国旗就是热爱祖国,国旗对我们这么重要,你们想不想更多地了解一些国旗的知识呢?你对国旗的大小有哪些了解?

  学生思考回答(挖掘学生生活经验)

  同学们知道的真多,说明同学们平时认真观察,是个有心人。

  二、引导探究,自主建构

  活动一:探究比例的意义

  1.你了解到哪些关于国旗大小的知识?

  学生交流,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机会。

  2.你们仔细观察,结合我们上节课学的比的相关知识,估计一下每种规格国旗长和宽或者宽和长之间是否存在什么规律?

  (1)猜测

  预设:生1、长和宽的比值相等;生2、宽和长的比值相等,(2)小组验证

  每个小组任选两种规格国旗,验证一下每种国旗长和宽之间存在的规律。

  (3)展示交流小组验证结果,学生到黑板前板书得出结论。

  预设:每种国旗的长和宽的比都是3:2,他们的比值相等。

  每种国旗的宽和长的比是2:3,他们的比值相等。

  教师小结:240:160与144:96的比值相等我们可以把比值相等的式子写成240:160=144:96或240/160=144/96

  我们把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括号中的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你能说出一个比例吗?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比例的?

  怎么判断两个比是不是成比例?

  试一试,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2:3和6:9 4:2和28:40 5:2和10:4 20:5和1:4

  活动二: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利用学生列举的比例和判断题中的.比例,大胆猜想一下,每个比例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之间会存在什么关系?

  2.小组内验证猜测结果

  3.展示验证猜测情况。得出结论,预设: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相乘的积就等于两个内项相乘的得数”。

  “在比例里,把两个外项乘起来,再把两个内项乘起来,它们的得数是一样的”。

  教师归纳总结。

  同学们说得对,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谁能用分数形式表示以上比例?怎样求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的积呢?(分子和分母交叉相乘)

  三、强化训练、应用拓展

  同学们学习了比例的意义与性质,那么能利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吗?

  1.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 6:9和9:12

  (2)1/2:1/5和5/8:1/4

  (3)1.4:2和7:10

  (4) 0.5:0 .2和10:4

  2.判断。

  (1)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

  (2)0.6:1.6与3:4能组成比例( )

  (3)如果4a=5b,那么a:b=4:5( )

  3.填空

  5:2=80:( )

  2:7=( ):5

  1.2:2.5=( ):4

  在一个比例里,两个外项互为倒数,其中一个内项是6,另一个内项是( )。

  在一个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是12,其中一个外项是2.4,另一个外项是( )。

  4.写出比值是5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

  5.根据3a=5b把能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四、自主反思、深入体验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苏教版优秀5

  教学内容:教材第118页总复习第1——5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倒数的意义,分数乘除法的关系,掌握分数乘、除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分数乘除法的计算。

  2、掌握比的意义,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比的基本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

  3、掌握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思路,能熟练地分析数量关系,正确地解决分数除法问题。

  教学重点: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分步复习活动准备

  将学生课前就本节复习内容提出的知识性问题和难点问题分类整理,制成问题卡,交由3位学生主持复习。

  师:同学们,经历了将近一个学期的学习,大家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为了帮大家更好地复习整理本节知识,我们请3位同学分别主持复习。现在请第一位主持人出场。

  二、复习分数乘除法的知识

  1、主持人持知识问题卡提出问题,分别指名回答。

  分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与整数乘法相同吗?

  分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与整数除法相同吗?

  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怎样的?

  什么叫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

  2、主持人持难点问题卡提出问题,指名回答。

  分数乘、除法的关系是怎样的?

  分数除法的计算具体要注意几点?

  0有倒数吗?为什么?1呢?

  3、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计算。

  3/4×2/5= 2/3×5/6= 7/9×18= 3/10÷3/4= 5/9÷5/6=

  21÷7/9= 3/10÷2/5= 5/9÷2/3= 6/11÷5/12=

  4、复习比的知识

  第二位主持人提出问题,学生回答。

  知识性问题:

  什么叫比?比的各部分名称是怎样的?举例说明?

  怎样求比值?

  比与分数、除法有什么联系?

  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怎样化简比?

  难点问题:

  为什么比的后项不能为0?

  求比值与化简比有什么区别?

  练习:

  3÷4=()/()=()/12=():32=12:()

  说出下面每个比的前项、后项,并求出比值。2:5 0.6÷0.3 4/7

  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整数比。 8:12 0.25:0.45 1/4:1/8

  (5)复习解决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第三位主持人上场。

  怎样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呢?

  主持人点4名同学板演教材第118页第3、4、5题。

  对4名学生做的情况进行评议。

  对比观察第3题第(1)(2)小题。

  数量关系式是:原价×1/5=现价

  第(1)小题已知原价求现价,用乘法计算。第(2)小题已知现价求原价,用除法计算或用方程解。

  学生归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规律。

  单位“1”的量已知,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单位“1”的量未知,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计算。

  验证第4、5题。

  第4题,把地球总面积看作单位“1”,求单位“1”的量用除法计算。

  第5题,先出示学生画的线段图。观察线段图结合理解:火车的速度已知,第1个单位“1”的量是火车的速度,求小汽车的速度用乘法计算,第二个单位“1”的量是喷气式飞机的速度,是未知的,要用除法计算。

  主持人归纳:区分分数乘、除法问题,判断把谁看作单位“1”以及是已知还是未知,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此外还应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真正掌握知识。

  师:归纳得真好。今天三位主持人在场上还有很多精彩表现,请同学们评一评。

  三、应用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七第5题。

  (2)完成练习二十七第10、11题。

  (3)完成练习二十七第7、8题,学生做后汇报思路和方法。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活动,你的学习有什么新的收获?

  第二课时总复习百分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119页总复习第6、7题。

  教学目标:

  1、理解百分数意义,掌握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方法。

  2、熟练运用百分数知识解决百分数问题,理解百分数问题的结构特征,归纳百分数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百分数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意识。

  教学重点:运用百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归纳知识,形成体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百分数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有,只要我们留心它,发现它就在我们身边。

  1、投影出示下面一段文字:

  湖南汩罗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流失率低得令人咋舌。10年前初中是2.5%,小学是0.02%,现在小学连续10年的入学率,巩固率均为100%,初中流失率始终控制0.2%,近三年的数字是0.18%,0.17%和0.15%。

  2、学生阅读文字,感知其中百分数。

  3、从上面一段文字中你能发现什么?

  从上面的百分数中中以看出汩罗义务教育实施情况非常理想;运用百分数很能够直观;百分数在实际应用中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百分之几。

  二、复习百分率的知识

  1、师:看来,百分数的作用还真不小。你能理解上文中百分率的意思吗?

  学生尝试理解流失率、入学率、巩固率的意思,教师指正。

  2、复习已学过的一些百分率的计算公式。

  3、学习理解烘干率和含水率。

  完成教材第119页总复习第6题。

  学生自学理解烘干率和含水率的`意思,然后说一说,议一议。

  烘干率=烘干后的重量/烘前的重量×100%

  含水率=(烘前的重量-烘干后的重量)/烘前的质量×100%

  学生试求烘干率和含水率,然后集体订正。

  三、复习百分数的一般应用题。

  1、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

  2、求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运用百分数知识解决百分数的一般问题。现在大家回顾已学知识,把你掌握的方法告诉小组的成员。

  分组讨论,交流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组汇报。可能有以下几种:

  解决百分数的问题可以依照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

  在分析问题时,可以先画线段图加深理解,判断单位“1”的量是已知还是未知,找对应关系,写数量关系式。

  根据百分数题型结构特征确定解法。

  多(少)的数/另一个数=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

  一个数×(1+几%)=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

  综合问题结合实际来解答。

  四、应用练习

  1、完成总复习第7题

  学生试做,指名板演。

  方法一:(2622—2476)÷2476=146÷2476≈5.9%

  方法二:2622/2476-1≈1.059-1≈5.9%

  引导学生比较两种思路方法。

  2、完成练习二十七第13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说各自的思路。

  3、完成练习二十七第14、15题。

  教师:九折是什么意思?

  利息怎样计算?本息又是什么意思?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在班上交流。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次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板书设计:

  百分数——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1)百分率=()/()×100%

  (2)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

  多(少)的数/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

  (3)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

  一个数×(1+N%)=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数

  (4)售价×几折=实付钱数

  收入×税率=应纳税额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苏教版优秀6

  教学内容:学习课本第一页的例1、完成“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一的第1至3题。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基本思考方法,并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在探索“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百分数的理解,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基本思考方法,并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及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谈话: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有关百分数的一些知识,知道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还学习了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你会解决下面的实际问题吗?

  (出示下列题目,请学生解答。)

  东山村去年原计划造林16公顷,实际造林24公顷。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五(1)班有男生25人,女生20人,女生人数是男生的百分之几?男生人数是女生的百分之几?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后进行交流,重点说说数量关系。

  3、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百分数的知识。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苏教版优秀7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页的例1、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一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基本思考方法,并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百分数的理解,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1、出示例1中的两个已知条件,要求学生各自画线段图表示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学生画好后,讨论:画几条线段表示这两个数量比较合适?表示哪个数量的线段应该画长一些?大约长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提出要求:根据这两个已知条件,你能求出哪些问题?

  引导学生分别从差比和倍比的角度提出如“实际造林比计划多多少公顷”“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多少公顷”“实际造林面积相当于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原计划造林面积相当于实际的百分之几”等问题。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提出例1中的问题: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

  2、引导思考:这个问题是把哪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比较时以哪个数量作为单位1?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就是求哪个数量是哪个数量的'百分之几?

  小结: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就是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相当于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启发:根据上面的讨论,你打算怎样列式解答这个问题?

  学生列式计算后,进一步追问: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是怎样计算的?要求4公顷相当于16公顷的百分之几,又是怎样算的?综合算式应该怎样列?

  3、进一步引导:此前,曾有人提出“根据两个已知条件,可以求出实际造林面积相当于计划的百分之几”,你会列式解答这个问题吗?

  学生列式计算后追问:这里得到的125%与刚才得到的25%这两个百分数有什么关系?

  联系学生的讨论明确:从125%中去掉与单位1相同的部分,就是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百分数。

  提出要求:根据上面的讨论,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还可以怎样列式?

  学生列式后追问:“125%—100%”这个算式中,125%表示什么意思?100%呢?

  二、教学“试一试”

  1、出示问题: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

  启发:根据例题中问题的答案猜一猜,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

  学生作出猜想后暂不作评价。

  提问:这个问题又是把哪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比较时以哪个数量作为单位1?要求“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就是求哪个数量是哪个数量的百分之几?你打算怎样列式解答?还能列出不同的算式吗?

  2、学生列式计算后讨论:这个答案与你此前的猜想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

  小结:“试一试”与例题中的问题都是把实际造林面积与原计划造林面积进行比较,但由于比较时单位1的数量不同,所以得到的百分数也就不同。

  三、指导完成“练一练”

  1、要求学生自由读题。

  2、提问:你是怎样理解“20xx年在读研究生的人数比20xx年增加了百分之几”这个问题的?

  学生讨论后,要求他们各自列式解答。

  3、根据学生在解答过程中的表现,相机提问:计算中有没有遇到什么新的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后,引导他们自主阅读本页教材的底注,并组织适当的交流。

  四、指导完成练习一第1~3题

  1、做练习一第1题。

  可以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如果有学生感到困难,可启发他们先画出相应的线段图,再根据线段图进行思考。

  2、做练习一第2题。

  先让学生说说对问题的理解,再让学生列式解答。可提醒学生把计算的商保留三位小数。

  3、做练习一第3题。

  先鼓励学生独立解答,再通过交流让学生说清楚思考的过程。可提醒学生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五、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时,通常可以怎样思考?计算过程中还要注意些什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苏教版优秀8

  教学内容:

  比较正数和负数的大小。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负数与负数的比较。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8 5.6 +0.9 -20xx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1-02 +20xx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1-02 0 -82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3、某日傍晚,黄山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上2摄氏度下降了7摄氏度,这天傍晚黄山的气温是____摄氏度

  二、新授

  (一)教学例3

  1、怎样在数轴上表示数?(1、2、3、4、5、6、7)

  2、出示例3

  (1)提问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

  (2)让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学生画完交流。

  (3)教师在黑板上话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在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

  (4)学生回答,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5)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

  (6)引导学生观察

  A、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

  B、在数轴上分别找到1.5和-1.5对应的点。如果从起点分别到。5和-1.5处,应如何运动?

  (7)练习:做一做的第1、2题。

  (二)教学例4

  1、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他们的大小。

  2、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

  3、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规定: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4、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利用学生的具体比较来说明“-8在-6的左边,所以-8〈-6”

  5、再通过让另一学生比较“8 〉6,但是-8〈 -6”,使学生初步体会两负数比较大小时,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

  6、总结: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7、练习:做一做第3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4、5题。

  2、练习一第6题。

  四、全课总结

  1、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2、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五、布置作业

  《家庭作业》第2页的练习。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苏教版优秀9

  一、教材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4页例1、例2。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负数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

  谈话:同学们,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是什么?(起立、坐下。)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板书:相反。)我们周围有很多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都存在着相反的情况,请看屏幕:(课件播放图片。)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车的站点有人上车和下车;繁华的街市上有买也有卖;激烈的赛场上有输也有赢……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现象吗?

  (二)教学新知

  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1)引入实例

  谈话:如果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聊”下去的话,就很自然地走进数学,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课件出示)。

  ①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本学期转走6人。

  ②张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亏损200元。

  ③与标准体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华轻了1.8千克。

  ④一个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

  指出:这些相反的词语和具体的数量结合起来,就成了一组组“相反意义的量”。(补充板书:相反意义的量。)

  (2)尝试

  怎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呢?

  请同学们选择一例,试着写出表示方法。

  ……

  (3)展示交流

  ……

  2.认识正、负数

  (1)引入正、负数

  谈话:刚才,有同学在6的前面写上“+”表示转来6人,添上“-”表示转走6人(板书:+6 -6),这种表示方法和数学上是完全一致的。

  介绍:像“-6”这样的数叫负数(板书:负数);这个数读作:负六。

  “-”,在这里有了新的'意义和作用,叫“负号”。“+”是正号。

  像“+6”是一个正数,读作:正六。我们可以在6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写(板书:6)。其实,过去我们认识的很多数都是正数。

  (2)试一试

  请你用正、负数来表示出其它几组相反意义的量。

  写完后,交流、检查。

  3.联系实际,加深认识

  (1)说一说存折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教学例2。)

  (2)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一组相反意义的量,并用正、负数来表示。

  ①同桌交流。

  ②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发言板书。

  这样的正、负数能写完吗?(板书:… …)

  强调指出:像过去我们熟悉的这些整数、小数、分数等都是正数,也叫正整数、正小数、正分数;在它们的前面添上负号,就成了负整数、负小数、负分数,统称负数。

  4.进一步认识“0”

  (1)看一看、读一读

  谈话: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屏幕:这是去年12月份某天,部分城市的气温情况(课件出示)。

  哈尔滨:-18 ℃~-5 ℃

  北京:-6 ℃~6 ℃

  深圳:15 ℃~25 ℃

  温度中有正数也有负数,请把负数读出来。

  (2)找一找、说一说

  我们来看首都北京当天的温度,“-5 ℃”读作:“负五摄氏度”或“负五度”,表示零下5度;5 ℃又表示什么?

  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出这两个温度所在的刻度吗?(课件出示温度计,没有刻度数)为什么?

  现在你能很快找出来吗?(给出温度计的刻度数,生到前面指。)

  说一说,你怎么这么快就找到了?

  (课件配合演示:先找0℃,在它的下面找-5℃,在它的上面找5℃。)

  你能很快找到12 ℃、-3 ℃吗?

  (3)提升认识

  请学生观察温度计,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以0℃为分界点,零上温度都用正数来表示,零下温度都用负数来表示。(或负数都表示零下温度,正数都表示零上温度。)

  “0”是正数,还是负数呢?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0”作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总结归纳

  如果过去我们所认识的数只分为正数和0的话,那么今天我们可以对“数”进行重新分类:

  5.练一练

  读一读,填一填。

  6.出示课题

  同学们,想一想,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认识了哪位新朋友?你能为今天的数学课定一个课题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选择板书课题:认识负数。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苏教版优秀10

  教材分析:

  本课知识强调百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沟通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中数学问题间的联系,使学生自主建构数学关系,发展应用意识。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百分数的认识和解决简单问题的基础上安排的,学生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知识间的联系,在逐步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理财方案和方法。

  设计理念:

  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去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理财,能对自己设计的理财方案作出合理的解释。

  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事例,经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理财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理财的重要性,培养科学、合理理财的`观念。

  教学重点:

  学会理财,能对自己设计的理财方案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难点:

  能对自己设计的理财方案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师:同学们在家里面,爸爸妈妈是怎样理财的?你有没有帮你们的爸爸妈妈理财?

  师:那今天我们就来帮助聪聪理财吧!让我们也学会理财,回家也能帮助爸爸妈妈。

  出示课题:学会理财

  二、新授

  (一)存钱计划

  1、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读图和文字,了解有关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2、提出帮聪聪计算每月收入是多少元的要求,让学生自己计算交流计算的结果。

  3、让学生读支出项目表,了解聪聪家每月支出的项目和大约钱数,提出帮聪聪家做存钱计划的要求,启发学生从实际出发,合理提出存钱建议,并算一算到期能回收多少钱。

  4、交流学生做的计划,一方面要求学生说明怎样做计划的理由,另一方面,关注计算是否正确。

  (二)存钱方案

  1、教师口述聪聪爸爸获得奖金并计划存钱的事情,提出小组合作做三个存钱方案的要求,鼓励学生小组内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2、交流各小组做的方案,重点说一说是怎样考虑的,这样存钱有什么好处等。

  3、提出计算每种存钱方案获得的利息的要求,学生计算后交流计算的结果。

  (三)议一议

  教师提出:哪种存钱方式好,为什么?

  重点关注学生是如何阐述理由的。能否对方案的合理性作出说服力的说明。

  三、总结

  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都具备了一定的理财能力,回家后把你做的理财计划给爸爸妈妈看,请他们做出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