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三年级数学教案:认识周长

三年级数学教案:认识周长

时间:2024-04-15 14:59:58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认识周长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认识周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认识周长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认识周长1

  一、认识周长。

  1.理解边线。

  师:今天老师有机会来这里上课非常高兴,所以我特意带来了一件礼物,看是什么?(出示:蜡笔小新、史奴比、机器猫的头像)老师把它们藏在了你课桌中的1号信封里。把自己最喜欢的那个剪下来。(学生动手剪)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剪的是什么?是怎样剪的?

  生1:我选的是机器猫,我把边上的白纸剪掉。

  师:也就是怎样剪的?

  生2:我是照着轮廓剪的。

  师:也可以说是沿着它的边线剪的。

  师:老师还看到有一位同学是这样剪的。(出示学生没有沿边线剪的作品)你觉得哪个剪得好看?(其他学生说说自己剪得是什么,是怎样剪得。)

  师:来看看电脑老师是怎样剪的。和大家一样,也是沿着边线剪的。

  2.找一找生活中物体上的边线。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物体和图形,你能找到它的边线吗?(学生自己找一找,摸一摸。)

  师:谁愿意来说一说。

  生:我选择的是剪刀的边线。

  师:哦,真不错!

  (其他学生说一说)

  3.描出平面图形的边线。

  师:我们把生活中的物体的一个面画下来就能得到这样一些图形,你把它们的边线描出来吗?选择两个你喜欢的来描一描。

  (生打开书,完成第2题。)

  学生交流。

  师:他描了多少边线?

  生:围了一圈。

  师:她是描了一周的边线。(板书:一周)

  师:一起看看电脑老师是怎么描的。(电脑展示)

  4.揭示周长概念。

  师:其实,同学刚才摸了这些图形一周边线的长,这一周边线的长有个名字,就是周长。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周长。(板书课题)

  师:谁能说说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指什么?

  (学生指长方形一周边线的长。)

  师:这个半圆呢?

  (学生指半圆的周长。)

  师:请你选一个图形说一说,指一指。(同桌活动)

  师:在生活中找一找,周长在哪里?

  (学生分别指出了信封、练习本、钢笔的周长。)

  师:钢笔选择一个面也可以找到它的周长。

  师:老师在我们常熟实验小学里拍了一些镜头,想不想去看看。比比谁的眼力好,找得准,找得多。

  (出示树叶、树干、画、钟面、操场跑道……等图片)

  师:说一说你找到了谁的周长?

  生1:我找到了跑道的周长,是最外面的那条线。

  生2:我找到了树叶的周长,就是它的轮廓线。

  生3:……

  师:顾老师觉得我们三(4)班的同学真得很厉害。

  二、测量周长并计算。

  师:这是什么?(出示五角星、硬币、明信片)

  师:你认为哪个物体的周长最长,哪个最短?

  生1:明信片周长最长,硬币的周长最短。

  生2:我认为五角星的周长最短。

  师:最长的是多少?最短的到底是哪一个呢?你有什么办法知道吗?

  生:可以用直尺量长方形的长和宽,就可以知道明信片的周长。

  师:每个小组已经选定了一样东西,把测量的结果记录在纸上。

  (学生小组活动)

  师:我们来看一看大家是怎样测量的。请你们来交流。

  (请一组学生说说自己小组是怎样测量的。)

  生1:我们测量出这些边的长度,加起来就可以了。

  生2:我只要测量出两条边,因为它们相等,就可以了。

  师:只测量2条边的同学请举手,有没有测量4条边的?

  生3:我们有另一种办法,是用线把明信片裹起来,再量一量线就可以了。

  师:用尺量的请举手。用绳子围的请举手。有的同学用直尺量,有的用线围(板书量、围),都得到了这张明信片的周长。若要选择一种方法,你觉得用什么方法比较好?

  生:用直尺量。

  师:同学们,测量五角星你用了什么方法?

  生1:我们先把线把五角星围起来,把多余的线剪掉,量出线的长度就可以了。

  生2:我们只要量出一条边,乘10就可以了,因为10条边一样长。

  师:测量硬币你用了什么方法?

  生:我们用线把硬币围起来,量出线的长度就可以了。

  师:还有不同方法吗?在测量五角星时,我们用了量一量和围一围的办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比较方便?在测量硬币时,我们只能用围一围的办法。

  师:在测量这样的直线图形的时候一般用尺量比较方便,而测量象硬币这样的曲线图形用围的.方法比较好。你的方法用对的请举手。

  师:老师给你一些图形每条边的长度,你能很快说出它的周长是多少吗?可以直接报出答案。

  (三角形:5厘米、5厘米、6厘米。)

  生1:5+5+6=16(厘米)

  生2:5×2+6=16(厘米)

  生3:5×3+1=16(厘米)

  (三角形:3厘米、3厘米、3厘米。)

  生:9厘米。

  师:为什么结果都一样呢?

  生:都是算的这个三角形的周长。

  (平行四边形:3厘米、4厘米、3厘米、4厘米。)

  生1:3×2+4×2=14(厘米)

  生2:3+3+4+4=14(厘米)

  生3:4×4—2=16(厘米)

  (出示一个正方形,没有边长数据。)

  师:有的时候不需要测量也可以。(出示每一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厘米)

  生:每一小格的一小段是1厘米。

  师:把你的纸拿出来看一看。请你算一算它的周长。

  生:4×4=16(厘米)

  师:真不错!同学们不仅方法多,还能从中选择最好的办法,学会了算周长。

  三、应用。

  师:顾老师建议,不妨我们自己也来创作一个图形。每个人手里都有一根绳子。它们的长度是60厘米。你能用它来围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使它的周长是60厘米吗?

  (学生先自己围一围,再上台展示。)

  (有一组学生在围的过程中发生重合——)

  师:这个图形的周长是60厘米吗?为什么?

  生:因为有一段重合了。

  师:下面的同学围成的图形周长是60厘米的请举手。

  师:同学们刚才都创造出了自己的图形,周长都是60厘米,为什么图形不一样,但是周长都是60厘米?你从中发现了什么秘密?

  生:因为绳子是一样长的。

  师:当周长相等的前提下,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图形。

  师:我们常熟实验小学(3)班的同学,给你们带来了一件礼物,是书签。后面写下了他们的联系方式。书签就在你的2号信封里,请你课后把这个书签剪下来,并测量一下它的周长。

  因开放而深入――《认识周长》教学随感顾惠芳

  认识周长是苏教版国标本第五册的教学内容,是小学阶段周长认识的起始教材。它肩负着“让学生认识周长的意义,初步学习测量和计算周长”的任务。教材编排不揭示严格的定义,但要求通过教学对“周长”留下深刻的痕迹。如何能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进而深入理解周长的意义?最近,执教了认识周长一课,颇有感触:

  1.让学生去发现――在开放的例证中认识本质。

  教材采用举例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像游泳池一周边线的长是游泳池的边长”。因此,让学生找到较多的例证是认识周长的前提。教学中,我采用了“剪卡通图形――找物体一个面的边线――描平面图形的边线――指出平面图形的周长――找到生活场景中的物体某个面的周长――学生自己指出物体某个面的周长,学生看到了几十个例子,学会了自己在生活中寻找、发现,不断地充实概念的外延。通过充分地感知,周长的意义在他们的脑海中越来越清晰,这得益于对举例的开放。

  2.让学生去探索――在多样的方法中深化认识。

  测量平面图形的周长,以促进学生对周长意义的理解,是本课又一教学目标。为了让学生对两类图形(由线段围成的图形和由曲线围成的图形)周长的测量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又不至于费时太多,教学中我安排三个图形――圆、五角星、长方形同时让学生测量。学生在探索测量方法时,积极动脑,想出了量、围等多种方法,认识到不管是哪种方法,只要测算出的确实是它们的周长,都可以。由此,深化了对周长的认识。而在此基础上对方法的优化,又提升了他们的思维。

  3.让学生去创造――在个性创造中展示意义建构

  通过多次的活动,学生理解了周长的意义,他们所认识到的周长的本质特征是一致的。同时,他们的意义建构又是富有个性特征的。在课尾,我组织了“围一围”的活动,让学生用60厘米长的绳子围一个图形。说出这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学生围成的图形有:心形、近似圆、椭圆、八字形、三角形、梯形、五边形……,它们的周长有的是60厘米,有的比60厘米小。安排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有时间创造,有机会展示,也学会了欣赏别人。学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里。此时,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图形的周长都是60厘米?为什么那些图形的周长都比60厘米小呢?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再一次思考:什么是这个图形的周长?周长是多少?周长相等的图形,形状不一定相同。这是对周长的认识这一课学习的回顾、总结、提升……

  开放让学习资源丰富多彩,开放让概念凸显本质,开放让学生的学习更为深入,开放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认识周长2

  课前思考:

  本课在学生已经认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认识周长的含义,为接下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打下基础。

  罗老师设计的《认识周长》这一课,主要分成这样几部分内容来学习。

  1、“认识边线”。“边线”一词在三年级学生中有一定的认知经验,但不是特别清晰。所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老师课前先让学生为老师无框的镜子加边框来认识,并在小朋友的充分交流中揭示“边线”的名称。

  2、“初识周长”。创设了以下学习活动:摸一摸、描一描、议一议、画一画,将“周长”概念完成建构,纳入已有认知系统。

  3、再认周长。认识周长后,再让学生回到之前所认识的物体的“边线”,总结到这些边线就是这些物体的周长。

  4、量出或计算出图形的周长,主要分成两部分内容学习,一是不规则的物体,以数叶为例,二是规则图形的周长计算,以三角形和四边形为例,在计算的过程中,加深对周长含义的理解。

  课后反思:

  这一部分内容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并能利用对图形周长的认识测量和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从而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本课我作出以下几点反思:

  一、让学生去发现——在开放的例证中认识本质。

  发现学习就是让学生利用教师所提供的材料,亲自去发现应得出的结论或规律。这种学习方法可以减少学生对教师和教材的依赖性。在这个认知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同时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这种兴奋感和自信心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教材采用举例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游泳池池口边线的长是游泳池的周长”。因此,让学生找到较多的例证是认识周长的前提。教学中,我让学生指一指生活中物体面上的边线,如:数学书、三角尺和课桌等。学生学会了自己在生活中寻找、发现,不断地充实概念的外延。通过充分地感知,周长的意义在他们的脑海中越来越清晰。

  二、让学生去探索——在多样的方法中深化认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让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无疑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学真实有效。

  测量平面图形的周长,以促进学生对周长意义的理解,是本课又一教学目标,也是本课的难点。学生主要要学会测量两种图形:一种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一种是由线段围成的图形。

  在探索测量曲线图形的方法时,我让学生量一量树叶的周长,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出可以用线来测量的方法,而后同桌合作用线围一围树叶的周长,最后用尺量一量。在这个过程中,我力求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但由于三年级的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有限,这一环节操作起来总显得有点困难。

  由线段围成的图形周长的测量,学生在探索测量方法时,积极动脑,通过比较交流,发现先用直尺量每条线段,然后计算得出周长这种方法比较简便。由此,学生深化了对周长的认识。而在此基础上对方法的优化,又提升了他们的思维。

  三、让学生去创造——在个性创造中发展数学思维。

  教育具有创造未来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应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和氛围。有意识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树立学生具有创造力的个性品质。

  通过多次的活动,学生理解了周长的意义,他们所认识到的周长的本质特征是一致的。同时,他们的意义建构又是富有个性特征的。在课尾,我组织了量一量自己腰围的活动,安排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有时间创造,有机会展示,学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里。课后想想,这一环节放在课尾,似乎有点简单,学生已经量过树叶了,而量树叶远比量腰围要困难,所以可以设计一个更有深度,更意义的环节。让学生在创造中发展数学思维。

  课后反思:

  “周长”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这一知识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生活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对“周长”的教学应在学生探索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基础上密切联系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和图形,通过观察与积累,充分感知什么是“周长”,从而建立周长的概念。同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围、量、算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彼此交流,测量计算一个图形周长的方法,并鼓励学生运用周长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在活动中巩固周长的认识,发展数学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关于“空间与图形”特别强调学习内容的现实背景,强调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体验。因此,本节课我抓住教材实质,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放手让学生去感受、去体验。

  在这节课上,主要通过以下环节来完成教学:认识边线——初识周长——再认周长——计算周长。

  1、“认识边线”。“边线”一词在三年级学生中有一定的认知经验,但不是特别清晰。在认识边线中,基于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又分了两个层次,一是找出没有边框的物体某个面的边线,老师课前先让学生为老师无框的镜子加边框来认识边线,再通过指出数学书封面、三角尺的边线来进一步认识物体的边线;二是借助描平面图形的边线来认识平面图形也有边线。通过这两个层次,学生对于边线从具体实现了向抽象的有效过渡,对于边线,他们的认识就突破了“有线”向“无线”的飞跃。这对于学生准确建立周长的概念是非常有帮助的。

  2、“初识周长”。教材采用举例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游泳池池口边线的长是游泳池的周长”。因此,让学生找到较多的例证是认识周长的前提。教学中,在学生认识了边线后,以游泳池池口边线的长就是游泳池池口的周厂为例,这样“周长”的概念可谓“呼之欲出”,并通过指名说、同桌练说,自己默默地说一说来练习说什么是“周长”。通过充分地感知,周长的意义在他们的脑海中越来越清晰,将“周长”概念完成建构,纳入已有认知系统。

  3、再认周长。认识周长后,再让学生回到之前所认识的物体让学生指一指生活中物体面上的边线,如:数学书、三角尺和课桌等。学生学会了自己在生活中寻找、发现,不断地充实概念的外延,总结到这些边线就是这些物体的周长。

  4、量出或计算出图形的周长,在教学“求周长”这一环节时,为学生提供了三次不同程度的操作与练习,第一次是求实物(树叶)的周长,第二次是求三角形、四边形的周长,第三次是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图形的周长,在计算的过程中,加深对周长含义的理解。从而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活动中,在思维水平不断的交流与碰撞中得到发展。

  另外,谈谈本课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进行了比较周全的考虑,如:

  1、在探讨求三角形、四边形的周长时,教师先承接上面求数叶周长的方法问:这个图形的周长你觉得可以用什么测量工具?为什么?能一下子直接测量出周长吗?那怎么办?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完成三角形周长的计算过程,引导学生说出测量每条边的长度,并在课件出示每条边的长度。然后追问:知道了每条边的长度后,该怎么得出周长?并把计算的方法呈现给学生。有了这样的'引导,学生自己完成四边形的周长就显得很容易,而且过程很清晰。

  2、在探讨“周长的计算”时,对于第一个边长3分米的等边三角形学生讲出了连加和乘两种算法;对于两边分别是3厘米和4厘米的平行四边形学生讲出了好几种方法,每种方法的出现,教师都把判断权教给学生:对吗?这样做是什么意思?通过复述的方式让其他同学明白计算的根据和道理。

  当然,在这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同时是否需要优化?当学生说出了几种方法时,老师对每种方法都让学生讲出列式的理由,并且用板书及时记录学生的想法,鼓励了学生问题解决的策略多样化。我觉得如果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稍作比较,“哪种方法你最喜欢?为什么?”在多样化的基础上进行优化,为学生的后续学习作一铺垫。

  3、在探索书上62页第5题将两个图形合并成一个图形周长有无变化时,教师先让学生数出分开时两个图形的各自周长,而后出示合并的图形,学生都是直接把两个周长相加,教师没有否定,而是引导学生数一数,再次认识了图形的周长,并且提出疑问:怎么小了?一个学生回答:合在一起就小了。教师还是没有急于总结归纳,而是问其余学生“听明白的举手。我没听懂,谁能解释给我听。”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同学有了发现,教师没有因为学生说出了答案就沾沾自喜,而是把判断权还给了学生“你们都这样认为吗?”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由学生自己在激烈的思维碰撞中发现并得出规律。

  《认识周长》一课反思

  第一次试上这堂课让我学会了两个字——低调,上的我一点傲气都没有了,下课铃声响的那一刻我甚至还没回过神,完全忘记了把握时间,整堂课是我跟着学生在走,失去了引领的作用,主导的作用被这些主体弄的一点力量都没有。我要深刻的反思这一败笔。

  整个的这堂课好象不是我在教学生,而是在管学生,没有控制好课堂的教学节奏以及学生活动的时间。对本解课教材的钻研还不够,我把教材分成了两部分教学,一是认识周长,二是测量周长,而我思考的整个教学方向都倾向了认识周长,一心想让学生感兴趣,所以设计了些繁杂的活动内容,忘却了本课的重点,对于周长学生是很容易懂的,而我却花了相当长的时间去研究探讨学生已经明白的内容。为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我完全忘却了教学的目的,而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又产生了诸多本课教学以外的问题,又浪费了较长的时间去讲解,去验证。

  而后的活动又一度使我失去了主导作用,被学生的问题牵着走。

  为了使学生能有效快速的完成活动内容,我在课前也做了相当多的准备工作,可还是因此拖住了教学的脚步,是我没有掌握好时间,没有合理控制住学生的的活动时间。

  铃声响起的那一刻,我已无话可说,看着自己写的整整三大张纸的备课材料,却只完成了一张,又看了一下学生们好象都还余兴未了,欢快的、跳跃的离开了教室,而我思考着——这可能就是人们常说的空欢喜吧?

  回家后,脑海中还是不断闪出课堂教学的片段,可能是记忆深处在帮我一一指出教学中的败笔吧!下次努力把这把扳回来。

  到了第二次的教研活动课时,发现上课的时间还是不足,还是有题目没有讲完,同样是在活动环节和认识周长两个环节中浪费了较多的时间,影响了整堂课的效率。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自己在教学每个环节中没有联系的总结性的语言,等于是没有把整堂课的各个环节圆滑的连接起来,让人觉得很生硬。

  通过数学组老师的指点和帮助,把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解决。帮助节省更多的时间去教学重点部分。去粗取精,完善了整个教学内容。

  课后反思:

  本节课教学的内容是认识周长,发现很多学生对周长的认识都有一个模糊的概念,知道那是什么,但却无法清晰的描述,因此,在这节课中,让学生通过一连串的活动,自己感悟、获取周长的概念。从“看”到“指”从“指”到“描”,又从“描”到“量”。不断更新的活动对学生来说充满了挑战,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学习情绪达到最佳境界。教学的思路是这样的:

  认识周长的导入: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对“边线”的理解,利用给镜子镶边框这一问题的讨论自然引出边线的概念。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要让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可以让学生在充分感受物体表面一周的边线的长的基础上,自己想一想,试着让学生以一物体讨论并说说什么是“周长”,这一问题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

  学生对周长的认识:“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数学新课程理念之一,所以,整个教学过程以指一指、画一画为中心,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在熟悉、亲切的背景中自然地感悟周长的含义、探究周长的求法。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量出叶子的周长这一实际操作,让学生充分感知物体周长的含义,然后让学生量,再次感知图形周长的含义,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学习需求。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水平,因此,课的结尾,回到生活中去,让学生选择生活中最感兴趣的物体进行实际测量。这样,努力把学生的现实生活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周长的计算:书上首先给出的关于周长计算范畴很大,任何一个图形都可以计算它的周长,那么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就要给学生一个总的方法。练习安排的是要解决的是一个三角形一个四边形的周长,要怎么计算出周长,首先要明确周长是怎么回事,在二年级的时候学生学过图形,知道了三角形就是三条线段组成,那么这里就可以利用测量出三角形三条线段的长,再相加得到三角形的周长。通过测量,学生掌握了计算周长的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认识周长3

  教学内容: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小组合作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2、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并体会“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并理解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一些几何图形的图片。)

  学具(图片:长方形,三角形,硬币、五角星,细线,软尺,40厘米刻度尺。)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渗透一周的概念。

  老师先组织一个游戏:

  孩子们,很多同学都想了解老师是谁,来自哪里?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我的名片,我每个小组发一张,大家传递一周,相互看一看,了解一下。现在你知道老师来自哪里了吧?那么就在我们刚才传递的过程中,你有没有注意到名片的运动过程。是呀,名片在小组里正好转了一周。

  一、尝试探究,认识周长。

  (一)创设情景,感知周长。

  1.小朋友们,老师首先要带大家到森林里去走一走,看看那里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演示动画)

  2.公正的小裁判们,你们觉得谁才是真正的冠军呢?(请两个学生说,重点分析规则。强调两点:

  (1)、沿着树叶的边线;

  (2)、要爬一周。虽然红蚂蚁先爬到,但是它犯规了,冠军还是应该属于黑蚂蚁。)

  是呀,黑蚂蚁遵守比赛的规则:沿着树叶的边线爬,正好爬了整整一周的长度,这个冠军当之无愧。

  3.(点击课件,出现表示树叶周长的边框。)小朋友们,黑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了一周,我们给这一周的长度起个名称好吗,就叫树叶的周长,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认识周长。(板书:认识周长)

  (二)尝试操作,理解周长。

  1.摸一摸:其实物体表面都有它的边线。

  生活中物体的表面都有它的边线,你能仔细地摸一摸课本封面一周的边线。摸给大家看一下,去摸一摸文具盒一周的边线,其他物体某个面一周的边线。你摸的是哪个物体一周的边线?

  2.描一描:如果把大家摸的物体的面画下来就成了平面图形,你能描出平面图形一周的边线吗?选择两个你最喜欢的图形描一描。

  谁愿意把你描的图形给大家展示一下?比画给大家看看,描的可真仔细。刚才你们都描出了图形的一周,这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我们来想象一下另外这几个图形的周长,请闭上眼睛,在头脑中画一画,也可以用手比画比画。五角星的周长、圆形的周长。

  你现在知道什么是周长了吗?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板书:围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就是指几条边的长度?五角星的周长呢?圆的周长呢?

  二、合作探究,探求周长。

  1.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我的名片、采来的树叶、还有硬币,你能指出他们的周长吗?先估计一下,你觉得哪个物体的周长最长,哪个图形的周长最短?

  名片的周长长一些,硬币的周长最短。

  2.文具盒中有测量周长的工具吗?拿出来看看,你认为用这些工具最容易测量的是哪一个周长?

  为什么?如果是用直直的线段围成的图形就比较容易测量,对吗?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这样的图形,你能与你的同桌合作,想办法测量出它的周长吗?把你算式、方法和结果记录在纸上,看谁的方法巧?同桌合作的好?拿出1号信封。挑一个你们喜欢的图形开始研究。

  3.大组交流:

  哪些组已经好了,用你端正的坐姿告诉老师。那一组同桌愿意把你们的研究成果与大家分享。

  长方形的周长:

  9+9+5+5,9×2+5×2,(9+5)×2,三角形:9+9+10=29,你是怎样思考的?

  五角星:

  4+4+4+4+4+4+4+4+4+4=40,4×10=40

  4.刚才我们通过量和算的方法得到了一些物体的周长(板书:“量”和“算”)。那么这两个物体你为什么不能用直尺测量周长呢?你们能不能想办法也能测量出它的周长呢?先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组讨论一下。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尺、棉线等等,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从中挑选一个(硬币和树叶)物体测量出它的`周长。两点小小的建议:第一,研究过程中,别忘了把你们组的方法和结果都记录在练习纸上,看哪一组的方法多,到时候一起来交流。第二,实在想不出办法,别急,可以求助老师或看看周围的同学,或许对大家的研究会有所启发。

  5.大组交流:

  哪些小组是测量树叶的?哪个小组愿意向大家展示一下你们的方法,带着你们的工具与图形上来。

  ※绳子绕树叶一圈,再量出绳子的长度。

  ※树叶对折,量一半树叶的长度。

  6.哪个小组是测量硬币的?

  带着工具上台与我们分享。

  围一围:硬币很难围,围一围、量一量,通过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也得出了它的周长!

  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看大家研究的这么投入,老师也有一种方法与大家分享,想不想一起来看一看,介绍滚的方法。

  小朋友门,其实不管是围还是滚,无论是树叶还是硬币,本来都是曲线图形用直尺不能直接测量,但大家都想办法得出它的周长,你们用了一种非常重要的办法,是什么办法?化曲为直,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转化的方法,其实在我们数学学习都可以把不知道的内容转化成学过的内容进行解决。

  三、联系生活、应用周长。

  1.那大家再想想,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没有用到了周长的知识呢?小朋友们,周长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很多,在我们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周长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成为美的使者和化身。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你看,出示屏幕。

  2.要测量比较大的物体的周长看来比较困难。你知道吗?在二千多年以前,有一位古希腊的数学家推算出了地球赤道一周的长,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地球的周长。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当你了解之这一知识的时候,你想说些什么?

  只要敢于探索,善于创造,那么这个神话会成为现实。

  3.做个小小设计家:老师给大家的棉线是60厘米的,用你们手中的棉线,请你创造一个图形,不多用也不少用。它们的周长分别是多少?为什么形状不同,但是它们的周长却是相同的呢?

  四、全课总结

【三年级数学教案:认识周长】相关文章:

周长的认识08-16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08-16

周长的认识教学反思08-26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04-15

数学教案-《圆的周长》08-16

数学教案圆的周长05-31

数学教案-什么是周长08-16

圆的周长数学教案07-11

数学三年级认识周长说课稿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