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高二语文教案>高二语文《雷雨》教案

高二语文《雷雨》教案

时间:2024-02-10 07:06:04 高二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二语文《雷雨》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二语文《雷雨》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高二语文《雷雨》教案

高二语文《雷雨》教案1

  教学目标

  1、领悟如何在激烈的戏剧矛盾冲突中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塑造立体可感的人物形象

  2、了解戏剧这一文学样式的特点

  3、认清资本主义剥削阶级的吃人本质以及它的必然灭亡趋势

  4、学会理性分析复杂人物形象的多重性格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先播放约三分钟的《雷雨》话剧片段将学生带入《雷雨》中“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特定氛围之中。)

  我想同学们一定看出来了,刚才播放的是著名剧作家曹禺先生的代表作《雷雨》,这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鲁迅先生曾说:“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那么在《雷雨》中毁灭的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二、作者简介及《雷雨》

  1910年9月24日,曹禺出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山县。其父在辛亥革命后曾出任宣化镇守等职,但不久官场失意,回家后常是牢骚满腹,整个家庭的空气是抑郁的。曹禺生长在这样的家庭里,对这类家庭里的人物相当熟悉,他曾说:“《雷雨》……里出现的那些人物,我看得太多了。有一段时间甚至可以说和他们朝夕相处”。少年时代的曹禺曾随他继母观看了许多地方戏及当时流行的文明戏,这培养了他最初的戏剧情结。1922年曹禺进入南开中学,并在1925年参加了北方最早的业余戏剧团体之一—“南开新剧团”, 演出过易卜生、莫里哀、丁西林等作家的作品,为他从事戏剧创作打下了基础。1928年秋入南开大学,二年级时又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在此期间,曹禺目睹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产生了强列的反抗情绪,经过几年酝酿、构思,1933年在清华大学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多幕话剧《雷雨》,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第一次显示了他的艺术才华,引起了戏剧界的震动。作家在谈到写作意图时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曹禺选集后记》),“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雷雨》序)。

  三、教学目标

  1、 了解戏剧常识

  2、 理理清人物关系

  3、 明确课文结构及戏剧冲突

  四、戏剧常识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在西方,戏剧(drama)即指话剧。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世界各民族的戏剧都是在社会生产劳动和阶级斗争的基础上,由古代的歌舞、伎艺演变而来。后逐渐发展为由文学、导演、表演、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成分组成的综合艺术。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通过具体的舞台形象再现社会的斗争生活,能激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反映,达到社会教育的目的。戏剧按作品类型可分为悲剧、喜剧、正剧等;按题材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童话剧等。(摘自《辞海》)

  剧本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戏剧艺术创作的基础。主要由人物对话(或唱词)和舞台指示组成。经过导演处理,用于演出的剧本,通称脚本或演出本(台本)。(摘自《辞海》)

  幕和场:幕,即拉开舞台大幕一次,一幕就是戏剧一个较完整的段落。场,即拉开舞台二道幕一次,它是戏剧中较小的段落。

  舞台说明:是帮助导演和演员掌握剧情,为演出提示的一些注意之点的有关说明的叙述和描写的语言。说明的内容有关于时间、地点、人物、布景的,有关于登场人物的动作、表情的,有关于登场人物上场、下场的,有关于“效果”的,有关于开幕、闭幕的等等。

  五、以“雷雨”为题的含义

  《雷雨》写的是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这些矛盾的酝酿,激化,在一个“天气更阻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的下午趋向高潮,最终这个罪恶的大家庭崩溃了。这一切都是在雷电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进行的,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同时,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大雷雨即将到来。这就深刻地反映了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的现实。

  六、预习提问:

  请同学们列出周鲁两家的人物关系。(教师明确、见板书)

  七、分角色朗读:

  课前找好学生,由老师指导做好充分准备,然后再在课堂朗读,同时要求 思考:节选的课文可分两场戏,你认为在哪分最合适?依据是什么?

  明确:第一场(开头到 “侍萍望着周朴园,一句话也不说。”)周仆园和侍萍的冲突

  第二场(“仆人领大海进。”到结尾)周仆园和鲁大海的冲突

  八、课堂延续作业:整理第一场中周朴园认出侍萍前后不同的态度及变化的结构提纲,分析周朴园形象的性格特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通过上节课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同学们已充分了解了文章的总体结构和戏剧冲突,接下来进入文本的精读阶段。

  二、思考:开头的舞台说明作用何在?

  明确:这段“舞台说明”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舞台气氛。这种气氛同剧情紧密配合,烘托了人物的烦躁、郁闷不安的情绪,预示着一场雷雨的到来。不仅为完整地塑造人物服务,而且感染了读者或观众,也随之产生一种压抑感。 这一点跟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是相同的。(可与《祝福》《母亲》《药》等小说的环境描写作比较,以加深理解。)

  三、明确两对盾冲突

  1、周仆园和侍萍的矛盾冲突(三十年生死恩怨,爱情的纠葛)——矛盾焦点

  2、周仆园和鲁大海的矛盾冲突(罢工与反罢工,阶级斗争)——本质冲突

  四、细读文本第一场

  1、提问:周朴园和鲁侍萍的见面是偶然的,鲁侍萍认出了周朴园,而周朴园并没有认出鲁侍萍,那么鲁侍萍为什么不立刻表白自己的身分并当面斥责周朴园对她的迫害和30多年来的悲惨遭遇,而是以叙述别人的故事的口吻诉说自己的遭遇呢? 明确:30多年的悲惨遭遇和痛苦的经历已经把她的性格磨练得坚强勇敢,她对残酷的现实充满了愤恨,但她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不幸是腐朽的制度造成的,而是把这一切不幸归结于“报应”和“命运”;而且,善良的品性又使她在周朴园的“忏悔”中产生的某种轻信和谅解。在对话中,她既有意识地在隐蔽自己的身分,又在语言动作中不断地表露出自己的特征,这正是剧中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的外在表现

  2、提问:侍萍在与周朴园的对话中,有几处掩饰?又有哪些地方暴露了她的性格特点?明确:周朴园四次问到她姓什么,是谁,她都很自然地掩饰过去,语调平缓,不露声色。表明她性格特征的语言动作有:熟练自然的关窗动作,对侍萍的身世及周朴园的隐情细致地述说,对绣着梅花衬衣的熟记。

  3、提问:第一层中,周朴园的情态上有哪几次变化?请按情节发展叙述。 明确:开始是漫不经心地用对待下人的态度谈起了雨衣和关窗的事;忽然从侍萍的关窗动作上看到了似曾相识之处,感到奇怪,认真地询问:“你——你贵姓?”气氛趋于紧张,情节出现波澜,而鲁侍萍平淡地回答,又使气氛稍有缓和;周朴园就口音把话题引向无锡,转弯抹角有意识地询问三十年前发生的“一件很出名的事情”,鲁侍萍在周朴园的连连追问下,仍然保持语调的平缓;但听到周朴园在有意撒谎,遮盖罪行,于是她悲愤地叙述了自己30多年来的悲愤遭遇,使周朴园惊恐紧张的情绪不断增长;他时而“痛苦”,“汗涔涔地发出‘哦’的叹声”,时而惊愕地问:“你是谁?”;当侍萍巧妙地露出自己的身分时,周朴园已经惊恐地语不成声。

  4、周朴园保留家具、熟记生日、关窗习惯说明什么?周朴园有良心的发现,深切地怀念鲁侍萍?

  明确:说明周朴园没忘旧情,多少年来一直在“纪念”着她。周朴园的感情很复杂,他确实曾对温柔美丽的鲁侍萍动过情,但他对欺辱鲁侍萍的行径必须掩饰,因为在他看来,同“下人”有一些什么是有损门第的。到了晚年,身边的妻子繁漪很不驯服,儿子也对他敬而远之,他时时感到家庭生活不如意,感到寂寞孤独,因此怀念鲁侍萍,借以弥补他灵魂的空虚,使精神得到解脱。其实,他的怀念是廉价的,是十分自私的。因此,当他知道鲁侍萍就是眼前的鲁妈,就立即声色俱变,以至于最后凶相毕露,辞退四凤和鲁贵,开除鲁大海,并声称“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鲁家来。”他对鲁侍萍的欺辱、摧残,他对鲁侍萍的忽冷忽热、软硬兼施,充分显露了他的残忍、自私、冷酷、虚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伪君子。

  5、提问:周朴园知道站在面前的正是30多年前被自己赶出家门的侍萍时,为什么会惊恐万状呢?  明确:因为他意识到侍萍的出现,将威胁到他的名誉、地位、家庭,他以前的种种罪恶将昭然于天下,所以他立即感到“惊愕”“惶恐”。他以为搬了家,离开了无锡,从前的罪恶无人知道,可侍萍的突然出现,却给他精神上以沉重打击,他表现出的惊恐万状正是他内心虚伪的表现。

  6、提问:周朴园毕竟是几十年来压榨工人的资本家,他在惊恐之后对侍萍的态度又有了哪些变化呢? 明确:他认出侍萍后,首先是翻脸不认人,厉声责问“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妄图恐吓侍萍,但侍萍从几十年的压迫中已经把自己磨炼得顽强勇敢,周朴园的责问只能引起侍萍悲愤的反驳;周朴园见硬的不行,又以“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旧事“又何必再提呢”,试图稳住鲁侍萍;然后又采用了哄骗的手段,口口声声地表白他没忘旧情,——屋中陈列着从前她喜欢的家具,每一年都记得她的生日,保留着关窗的习惯,多少年来一直在“纪念”她;最后,他拿出五千元支票给侍萍,希望平息30多年来的旧恨新仇。

  7、提问:鲁侍萍又是如何对待周朴园的呢? 明确:这时的侍萍,经过30多年苦难的折磨,对过去充满了仇恨,面对着周朴园的威胁哄骗,继续控诉周朴园的罪行:“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并当即撕毁了支票,表现了她的骨气和尊严,表示了她对周朴园和不公平社会的蔑视和抗议。

  五、主要人物形象(放眼全剧)

  1、周仆园形象新解——分组讨论 周朴园是一个由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 。他残忍、冷酷、自私、贪婪而又虚伪。但我们也应看到人性是复杂的,《雷雨》是一出人生的悲剧,更是人性的悲剧,在命运的困顿中苦苦挣扎而又难逃摧残和拷打的人性正是它所要毁灭的“有价值的东西”。所以周仆园对侍萍的怀念不免带有虚荣和软化的成分,但总的来说应该承认他的怀念是真实的。同时也要注意到,周仆园对侍萍的“真”是以侍萍的`缺席为前提的。他保持她生前的习惯一方面是忏悔,另一方面是为了向周萍交代。这样一个人,和他周围的人之间自然要发生着尖锐的矛盾。而他,也终于在这些重重的矛盾中,陷入了难以自拔的境地。

  鲁侍萍与周朴园的对话,从私生活的领域揭露了周朴园的反动阶级本性。 鲁大海与周朴园的对话,从社会生活的领域 揭露了周朴园的反动阶级的本性。

  从连续紧凑的戏剧冲突可见: 周朴园对侍萍先是爱,后是赶,赶走之后又怀念,他怀念的侍萍活脱脱地站在他面前时,他竟是那样的凶狠!周朴园正是富有个性的活生生的资本家形象。他那矛盾的行为,以其性格的复杂性、多面性,显示出他作为董事长的周朴园的基本定性── 真诚的伪善,伪善的真诚 。

  2、鲁侍萍

  侍萍是一个受侮辱,被损害的女子,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形象,正直、善良、刚毅、倔强。 她自己被遗弃以及三十年挣扎的痛苦经历中,认清了周朴园的真面目。她虽然不懂得自己的悲惨命运是阶级压迫造成的,但已意识到她同周朴园之间事实上存在着阶级的壁垒。她知道自己的亲生儿子周萍是不会认她这个生母了,也断言自己的儿子,被周朴园称为闹得最凶的人鲁大海是不会认那个董事长做父亲的。她对过去的事,有的只是满腔的悲愤。她对周朴园不抱幻想,痛惜自己的女儿又走上了自己的老路,来伺侯周朴园的少爷。她把这归之于命运的安排,但最后又发誓以后永远不想再见到周朴园,表现了对自己的命运的抗争,对不公平的社会的控诉,从自己痛苦的经历和现实的磨练中坚强起来了,表现了她的自尊与刚强。(分析侍萍不要钱的情节) 由于反动统治的毒害,在侍萍身上还存有封建伦理观念和宿命论的思想,因而认识不到自己的不幸是那个腐朽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却把原因归结为命运的安排。对周朴园,她不去公开揭露,反而在他表示他怀念她的时候心软了,这些都说明了旧社会不仅摧残了劳动人民的躯体,而且毒害了他们的灵魂,从另一方面暴露了旧社会的黑暗。

  六、周朴园作为一个典型形象塑造其社会意义是什么呢?

  明确:周朴园形象的成功塑造,深刻地揭示出几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有一种可怕的统治力量,也反映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长成的资产阶级,同封建阶级有着深刻的政治的、经济的、思想的血肉联系。

  七、课堂延续

  1、请同学们回去参照老师的分析方法,自己分析第二对矛盾冲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通过第二场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冲突,进一步分析周朴园的性格特点。周鲁两家的矛盾冲突的根源是什么?

  2、参考戏剧《雷雨》,试选取《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一个场景,展开合理的想象将其改编成戏剧。

高二语文《雷雨》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会认读四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 能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了解大自然的各种变化,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媒体:

  课件1:播放雷雨整个过程录音,激趣导入;

  课件2:播放雷雨前的情景动画,给学生视觉冲击,激发兴趣,促进理解 ;

  课件3:播放下雷雨时的情景动画,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器官,促发形象思维活动的展开;

  课件4 :播放雷雨过后的情景动画,将抽象变为直观,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激发学生审美的情趣;

  课件5:奇特的自然现象:日出、日落、浓雾、秋霜、冬雪,激发观察大自然的兴趣;投影仪:出示投影片(雷雨后)、出示投影片(填空),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及积累语言、表达语言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闭上眼睛听听,老师给你们带来什么了?(课件播放雷雨整个过程录音)

  说说你们刚才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生答)

  2、大家听得真仔细、说得真好!对,这是一场雷雨。(相机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过渡:雷雨是夏天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雷雨场景多么热闹、壮观呀!课文中,小作者是怎么描述这场雷雨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看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这场雷雨的.?

  2、通过读书,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畅谈。(板书: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

  过渡:雷雨前的天气有什么特点呢?我们来学习课文的1—3自然段。

  三、细读,品味。

  (一)指名读1---3自然段,其他的同学边听边想:雷雨前的景象是什么样的?

  1、学生回答,老师引读(板书:蝉不叫、大风 、蜘蛛 、闪电、雷声。)

  2、现在我们知道了雷雨前会出现这些景象,那么你觉得作者用哪些词语把这景象写的更具体的呢?我们一块来读一读,找找看吧!

  ①学生自读,用自己喜欢的符号作上记号。

  ②学生汇报。边引导学生理解词义,边指导朗读。

  黑沉沉:ABB式、你能说出像几个这样的词语吗?

  垂下来:风很大,蜘蛛顺着蛛丝垂下来逃走。说明蜘蛛心里害怕。(师用小铅锤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垂”。)

  乱摆:说明风很大。请学生用手做动作,帮助理解。

  3、能用朗读把这些景物的特点表现出来吗?

  ①学生自由练读;

  ②指名读,评议;

  ③齐读。

  4、拓展:刚才我们知道了下雨之前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大作、电闪雷鸣,除了这些,你能想到还有哪些其它的现象也是表示要下雨了呢?(提示:① 燕子低飞。②蚂蚁搬家……)

  5、乌云压下来了,叶子一动不动,蝉不叫了,蚂蚁都在忙碌地搬家,燕子在低飞。让我们去看看雷雨前的景象吧!(出示课件:雷雨前的情景)

  (二)品读4-6自然段。

  过渡: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哗哗哗,雨下起来了。(出示课件:雷雨中的情景)

  1、看图,说: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随机板书:雨大、看不清。)

  2、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课文中是怎么写的,把描写雷雨中的段落读一读。

  3、课文中写雷雨是怎样变化的?指名说。(雨下起来---雨越下越大----雨渐渐变小)

  4、指名读,指导学生把雨中的变化读出来。

  5、先自由读,再小组赛读,最后齐读。

  (三)品读7-8自然段。

  过渡:雨的变化可真大,刚才还哗哗哗地下着,可没一会儿工夫,雨渐渐地小了,嘿,天晴了!雨过天晴的景色可美了,赶紧来读一读吧!

  1、学生自由读。

  2、你觉得你最喜欢哪一句,就读哪句吧!指名读。(师随机板书:雨停、太阳出来、彩虹挂、蝉叫了、蜘蛛坐、青蛙叫。)

  3、现在我们就来看看雷雨过后那充满生机的美景。(出示课件:雷雨过后的情景)

  4、看图说:看到了什么?想说什么?

  5、拓展:假如你就是图中的小朋友,想想看,雷雨后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你最想做什么?

  6、出示投影片①(雷雨后)引读:雨_____了,太阳_______了。一条_____挂在______。蝉____了。蜘蛛______。池塘里的_____,青蛙_____。

  出示投影片②:雨终于停了。_____的太阳公公又出现在 _____。一条_____的彩虹____挂在____的天空。蝉______叫着。______的蜘蛛又坐在______网上。池塘里的水满了,青蛙也______地叫起来了,为这雨后的美丽景色增添了无限生趣,人们呼吸着这______的空气,听着这______的声音,心里____极了。

  7、让我们想象着自己已经走进这美景之中,带着愉快的心情美美地读7-8两段。

  ①指名读,评议。要读出雷雨后清新、洁净、那充满生机的美丽。

  ② 师范读,再指名读。

  四、拓展练习,激发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过渡:雷雨是神奇莫测而壮观的,大自然还有很多如雷雨般奇妙的自然景象。

  1、课件出示奇特的自然景象:日出、日落、浓雾、秋霜、冬雪

  2、学生看后,师问:刚才看到了些什么?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你看到的最感兴趣的景象。

高二语文《雷雨》教案3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和图文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3、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2、难点:体会本文的写作顺序朗读感悟,“垂”字的书写。观察日记的写作。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情景教学法。

  教学准备:

  挂图、播放器、自制蜘蛛网。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出示两组词语,谁会读?

  蒙蒙细雨 倾盆大雨春雨绵绵狂风暴雨

  读着这些词语,你发现了什么?(都是描写雨的) 板书:雨。

  2、是啊,雨是有脾气的,它时而温柔,时而暴躁,今天我们要认识的雨会是什么脾气呢?你们听,它来了!(播放雷雨声音)这是什么雨? 板书:雷。

  二、熟读课文,积累生字词:

  yāluàn chen chuí hóng

  黑压压 乱摆 黑沉沉 垂头丧气 彩虹

  táo zhī zhūzhan yuachán

  逃走了 蜘 蛛一阵大风 越来越亮 蝉

  三、自读自悟。

  1、自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问问下面的小鱼。

  2、边读边划分自然段,让学生把课文划分成三个部分。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词,导入新课:

  1、学生齐读生字词。

  2、播放课文朗读。

  二、朗读课文,学习课文:

  (一)、研读“雷雨前”:

  1、朗读1-3自然段,出示挂图1:同学们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乌云、树、蝉

  2、比较2、3自然段,和1自然段有什么不同?(想象2、3自然段) ——树被大风吹得乱摆,蜘蛛赶紧逃走了,电闪雷鸣。

  3、分析重点语句:

  ——“满天的乌云黑沉沉的压下来。”

  “黑沉沉”写出了乌云的.多、厚。

  ——“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也一声不叫。”

  强调没有一丝风,形容天气很闷。

  ——“忽然一阵大风吹来,吹得树枝乱摆。”

  “乱摆”说明是一场狂风;“忽然”表现了天气的变化快。 ——“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用自制教具让学生区分“垂”和“掉”。垂:东西一头往下挂,形象地写出了蜘蛛随着蜘蛛网下落的情景,让人感到风特别大,连蜘蛛也害怕。

  ——“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写出闪电、雷声在不断加剧。用播放器播放雷声并把音量慢慢调高,让学生感受“越来越”这一词。

  4、点名用“越来越”口头造句。

  板书:雷雨前:闷热——大风——电闪雷鸣

  (二)、研读“雷雨中”:

  1、出示挂图2,结合文字观察挂图,和雷雨前做比较。

  2、分析重点语句:

  ——“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3个“哗”体现了雨下得又大又急。

  ——“往窗外望去,树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

  “看不清”说明雨下得非常大。

  ——“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两个“渐渐地”说明雷声和雨声在一点一点,慢慢地变小。

  3、点名用“渐渐地”口头造句。

  板书:雷雨中:下起来——越下越大——渐渐变小

  (三)研读“雷雨后”:

  1、出示挂图3,观察雨后有哪些变化。

  彩虹、蝉、蜘蛛、池塘、青蛙。

  2、分析重点语句。

  ——“一条彩虹挂在空中。”

  “挂”字让人感觉像是谁把一条五颜六色的绸带挂在天空一样。 ——“蜘蛛又坐在网上。”

  “坐”字让人体会到雷雨过后,蜘蛛又是那么悠闲、愉快。 板书:雷雨后:清新——美丽——充满生机

  强调:整篇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

  三、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四、生字指导(我会写):

  学习“垂、逃”的笔顺。 学生书空,描红。 教师巡视、指导。注意个别同学写字的占格。

  五、作业布置:

  1、用“读读写写”句子中带点的字造句。

  2、留心观察天气变化,写一篇观察日记。

  六、板书设计:

  雷雨(时间顺序)

  雷雨前:闷热——大风——电闪雷鸣

  雷雨中:雨下起来——越来越大——渐渐变小

  雷雨后:清新——美丽——充满生机

【高二语文《雷雨》教案】相关文章:

《雷雨》语文教案04-14

高二语文劝学教案08-19

高二语文《劝学》教案07-21

高二语文《项链》教案07-19

《雷雨》的教案08-16

雷雨高中语文课文教案04-19

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04-27

高二语文宇宙的边疆教案04-23

高二语文必修五教案04-27

二年级语文雷雨教案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