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语文六年级教案

语文六年级教案

时间:2024-01-25 11:06:04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六年级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六年级教案 ,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六年级教案

语文六年级教案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认读13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所讲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及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理解课文能容,教育学生要爱护地球,保护地球,增强环保意识,自觉担负起保护环境的责任。使学生感受到地球就象一位美丽、可爱的母亲,把她所拥有的一切无私地奉献给人类。

  【教学重难点】

  理解地球对人类的无私奉献以及应该怎样爱护地球、保护地球。理解诗歌最后一小节的“为了这美好的一切”指的是什么?我们人类怎样做才能拥有美好的一切。

  【教学准备】

  教学软件。学生课前收集到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多媒体课件)镜头一:展示美丽的地球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的情形,它是那样的玲珑剔透,是那样的晶莹可爱。镜头二:展示阳光、沙滩、草原、森林……地球上的人们幸福生活的情形。

  2、师:美丽的地球是人类的母亲,是生命的摇篮,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地球万岁》就是一首献给地球的歌。(板书课题:地球万岁,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自学感知

  1、要求:

  (1)读准字音,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个别不理解的新词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要求理解的词语有:奢靡、窒息、泯灭等。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

  (3)在自学过程中,有什么好方法想介绍给大家,有什么问题要同学帮忙解决,等会儿提出来。

  2、反馈交流。

  三、再读课文

  我们再次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地球的哪几方面。

  提示:

  1、赞美地球是人类的家园。

  2、赞美地球是大家的,他对人类无私的奉献。

  3、写人类对地球的迫害。

  4、写人类对地球的期盼。

  第二课时

  四、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出示中心话题:地球为我们人类做出了哪些无私的奉献?人类又是怎样对待地球的?人类应该怎样做,才能保护环境?

  1、引导学生抓住诗歌中的重点句子进行深入探究。

  (1)理解地球把它的一切都给了我们,它从来不懂得自私和吝啬,总是倾其所有。根据课文内容,谈对这一句话的理解,也可联系课外知识,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指导有感情的朗读,1—6小节,体会地球的无私。地球就像一位无私的母亲把她所拥有的一切都给了我们,可是人类的野心和贪欲已经使地球母不堪重负,听她在流泪,她在哭泣。

  (3)读第七小节,重点理解“可是人类,曾经和正在做着多少惭愧的事”。

  ①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联系生活实际或根据自己查阅到的资料谈理解,说体会。

  教师也可提供资料:

  a、人们乱砍森林,造成水土流失,洪水泛滥,给人类自己造成损失。

  b、过渡放牧,造成草原沙化,原先一望无际的草原变成了荒无人烟的戈壁滩。

  c、蛇成了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以致鼠害严重,每年仅我国损失粮食几十亿斤。

  d、我国的藏羚羊的皮毛非常珍贵,被称为“软黄金”,由于人们乱捕乱杀,已濒临灭绝。

  ③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破坏环境,最终受害的是我们人类自己。

  过渡:人类已经开始觉醒,已经认识到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对我们人类是何等重要!作为地球母亲的儿女,我们应义不容辞地担负起爱护地球、保护地球的责任。我们相信,经过我们努力,地球母亲一定会焕发新颜。

  2、读课文最后3个小节,理解“为了这美好的一切,指的是什么?(讨论)

  3、请同学们说说看,我们人类怎样才能拥有这美好的一切?

  板书:保护

  五、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谈一谈学了这课有何感想。

  六、拓展延伸(任选一题完成)。

  1、根据搜集的资料或自己的想象,模仿着诗歌的格式写诗,题目自拟(参考题目:①地球的诉说②地球妈妈笑了……③未来的地球……)

  2、请你给破坏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的个人或单位写一封劝诫信。

语文六年级教案 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理解革命先烈对未来的憧憬和为此作出的牺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重点:

  通过对人物言行、神态等描写的分析,帮助学生体会郝副营长为了幸福的明天,宁愿牺牲自己生命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郝副营长所“憧憬”的内容与他的英雄壮举及课文中心之间的联系。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教师提问:

  ①你见过什么灯?它们的形状是怎样的?分别用在什么地方?

  ②这些灯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如果没有这些灯,生活会是怎样的?有了这些灯生活又变得怎样?

  (学生联系实际,在说的过程中已经对“我”漫步广场感到“光明”和“温暖”有了具体的认识。)

  二、理清课文脉络。

  1、读课文,弄清人物间的关系。

  (“我”与郝副营长,虽然工作性质不同,但目的是一个,即消灭国民党,解放全中国。)

  2、读课文,通过填空弄清火光与的关系。

  (1)战斗间隙,郝副营长划着x,借着x看一本书,书上的插图画的`是x。他充满了对未来的x。

  (2)守敌的围墙被炸开一个x,突击连马上x,后续部队在黑暗里x,在这x的时刻,郝副营长划着火柴,点燃了x,x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3)战斗胜利了,现在孩子们能够在x学习,可他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x。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使学生体会到微弱的火柴亮光使郝副营长对充满了无限的向往,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用点燃那本书的微弱火光照亮了通向胜利的道路,也照亮了他人生最光辉的时刻。)

  3、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三个“多好啊”的句子,加以体会。

  (1)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对广场“”的赞叹,引起“我”的回忆。)

  (2)“多好啊!”他在自言自语。(郝副营长看了书中插图后,对图上的孩子能在下看书深感羡慕)

  (3)课文第七自然段。(说这话的依然是郝副营长,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三、指导朗读(指读、组内读、齐读等形式)

  1、指导学生读回忆部分(3——11自然段)。

  郝副营长的话要读出沉思、询问、回忆、憧憬的语气;

  激战部分要读出“猛烈”、“着急”;

  战斗结束部分,语速放慢,读出对战友无限崇敬之情。

  2、指导朗读课文首尾段。

  这部分总的基调是流畅,读出对战斗深沉的怀念。

  3、感情朗读全文。

  四、延伸拓展

  1、简介作者,鼓励课外阅读。

  2、写出学习本文后的感想。

  五、布置作业

  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七根火柴》、《三人行》。

  板书设计:

  深情地憧憬

  壮烈地牺牲

  舍生忘死

  毫无遗憾

语文六年级教案 3

  教学目标

  结合重点句子理解文章主旨。

  第1学时

  一、浅层意思把握

  1、我看了九龙泉烈士纪念碑,什么现象触动了我的心灵?对我心灵上产生了什么样的触动?

  2、作者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最初认识是:

  后来的认识是:

  二、深层意思探究

  1、“这一层,看起来容易,确实不易读出来的最基本的东西”中的“最基本的东西”一词,它指什么?

  2、作者为什么说“南泥湾的九龙泉纪念碑,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条极好的注释”?

  3、“每看见人民英雄纪念碑,心中便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中“悲壮感”、“使命感”各指什么?

  第2学时

  三、局部语句推敲

  1、品析“瞻仰者络绎不绝,如凝滞的河水缓缓流淌;我比他们看得更慢,是河水中的一块石头”的.表达作用。

  2、“它使我怦然心动,刹那间,昨天,今天,明天,一起在心头涌现。”中“昨天”、“今天”、“明天”各指什么?

  四、思维检测

  1、第(13)段“这一层,看起来浅显,但的确不易读出它的最基本的东西”一句中“最基本的东西”指的是()

  A、比森林还辽阔十倍百倍的烈士的名字。

  B、把烈士的名字复活为血肉之躯,XX广场是站不下的。

  C、纪念碑背后让人读不懂的东西。

  D、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这么多的英雄儿女竟都倒在血泊里。

  2、在课文中快速勾画能突出“人很多”这个意思的4个片段。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合乎作者意思,简要说明理由。

  读懂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后,作者感到XX广场的那个环绕着浮雕的高大建筑,不是一个美丽的装饰。

  五、写作借鉴

  从波澜(过程或情节)、细节(具体化、形象化的描写)、深度(议论句或主旨句)的角度观察文章,揣摩自身记叙文写作与佳作名篇的差别,明确努力方向。

  六、语言积累

  1、找出句间关系最紧密的段落。说明句子之间关系。背诵。

  2、找出最有文采的语句。说明文采体现在什么地方。背诵。

语文六年级教案 4

  教学要求:

  1、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

  2、感受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5节。

  教学重点:

  体会阿炳创作的艰辛和这首名曲丰富内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激趣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有这样一首乐曲,一首中国民间二胡曲,世界指挥家听完后感动得热泪盈眶,他说:“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法国总统密特朗一生独爱此曲。1985年,此曲在美国被灌成唱片,并在流行全美的十一首中国乐曲中名列榜首,你们知道是哪首音乐曲吗?(《二泉映月》)而它的创作者竟是一位盲人音乐家,他的名字叫(阿炳,师板书)。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13课《二泉映月》,一起走进阿炳的生活,去感受《二泉映月》的苍伤与伟大,一起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阿炳是一位盲人,他为什么能创作出全世界伟人都为之感动的音乐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去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这篇课文有许多生字词(出示词语),指名读。

  月光如银双目失明委婉连绵

  月光似水卖艺度日升腾跃宕

  静影沉璧经历坎坷步步高昂

  月光照水热爱音乐舒缓起伏

  水波映月向往光明恬静激荡

  3、通过读,我们发现了什么?

  生:第一列写出了月色美,第二列写出了阿炳坎坷的经历,第三列写出了乐曲的旋律,这让我知道了《二泉映月》的背景和阿炳的艰辛创作。

  三、自主读文,披文入境

  师:阿炳是盲人,是孤儿。他的生活该是多么艰辛,他来到泉边,他听到什么?

  1、生自由读第4节。

  2、听到:叹息哭泣倾诉呐喊

  3、一起读最后一句话。

  师:在阿炳小的时候,师傅曾带他到泉边赏月听泉,那时候阿炳听到什么?从课文中找出带有“听”的句子。

  四、自读自语,明理悟情

  1、默读第2节,划出带“听”的句子,读一读。

  2、读得好,在和师傅赏月时,师傅问阿炳:“你听到了什么声音?”一起读。

  小阿炳听到什么声音没有?(一起回答:没有)

  3、过渡:小阿炳什么也没听到,师傅说:“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会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板书:奇妙)什么意思?后来,阿炳长大了,他听到了奇妙的声音吗?

  (没有),那他听到什么?(齐读第4节最后一句)

  “听到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

  总结:阿炳并没有听到美妙的声音,听到的只是叹息、哭泣、倾诉、呐喊,难道是师傅说错了,(在第3节中找关键句:双目失明),你是怎么理解的。

  4、双目失明,阿炳看不到一切,所以听着听着,渐渐的……

  生:读第4节最后一句。

  师:你见过阿炳街头卖艺的情景吗?

  (播放有关资料,走近阿炳)

  5、你看到什么?

  师:阿炳坐在街头卖艺,他没有听到奇妙的音乐,他听到的只是“渐渐……“(最后一句)

  师:老天为什么这么不公平呀,他双目失明

  他只能听到“渐渐……”(最后一句)

  师:他饱受着饥饿、病痛的折磨,他只能听到“渐渐……”(最后一句)

  6、老天对阿炳是不公平的,但阿炳被困难吓倒了吗?

  你从哪看出来的?

  (读: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

  五、拓展延伸,深化情感

  1、师:他多么希望他能过上幸福的生活,阿炳不仅听到了叹息、哭泣、倾诉和呐喊,大家拿起书“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诉给这茫茫月夜”,他为什么要通过琴声来倾诉呢?

  2、配乐读第5节。

  3、起初,琴声委婉连绵,你仿佛听到什么?看到什么?随着乐曲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你仿佛听到什么?看到什么?

  4、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在二泉池边回荡,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这首动人的乐曲(播放音乐《二泉映月》)。

  5、多么动人的音乐,多么伟大的音乐,一个双目失明的艺人,一个充满苦难的民间艺人,一个对未来充满渴望的民间艺人,他靠什么创造出了伟大的作品?

  6、当阿炳沉浸在夜色中,忘我地拉起二胡时,他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7、是音乐安慰他孤寂的心,你想对他说什么?

  六、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1、这首不朽的曲子深受我国人们喜爱,在国际乐坛也享有盛誉,齐读最后一段。

  2、总结:苦难带给人们的是什么?悲痛、哭泣……,但是,对于勇敢的人、坚强的人和敢于同命运抗争的人来说,苦难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让我们勇敢面对苦难吧!

  板书设计:

  二泉映月

  听:叹息、哭泣、倾诉、呐喊

  阿炳倾诉:委婉连绵、升腾跌宕、步步高昂

  (同命运抗争,追求美好理想)

语文六年级教案 5

  教学要求: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善于细致观察景物,在描写景物中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方法。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六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结合景物描写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又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具准备:

  课本、录音机、录音带、投影机、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谈话

  解释课题。

  二、初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

  3、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哪些景物,在书上作旁注。

  4、了解课文的写作线索。

  (采用学生自学xx四人小组讨论xx教师巡视指导的方法。)

  三、教师归纳:

  这篇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多而温柔的岭,色彩明亮的林海,美丽诱人的野花,作者目睹各种景物而产生了联想,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四、朗读课文。

  个别、小组读。正音。

  五、作业

  1、抄写课后练习4

  2、查字典理解:高不可攀、盛气凌人、兴国安邦的词义及自己不理解的词。

  3、根据课后思考题的要求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xx齐读课题)

  2、导入谈话

  经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本文是介绍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老舍先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物,表达了自己对大兴安岭深深的爱,字里行间充满着真情实感!作者是怎样介绍大兴安岭的?请翻开课文。

  二、讲读课文

  (一)根据要求快速阅读全文。

  1、作者来到大兴安岭后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觉?

  2、课文几次讲到“亲切、舒服”?分别找出这三节课文,并用“”划出这些句子。

  (二)以作者感情变化为线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先看第一次,齐读第一段。

  (1)请学生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第一段。

  (2)分析:这段的第一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前的看法。注意“总”的意思——总是,一直。第二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后改变了原来的看法,是真情实感啊!

  (3)小结: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感到这个名字是亲切、舒服的。

  2、作者第二次感到亲切、舒服又是在什么情况下感到?

  (1)齐读第二段最后的句子。

  分析:是的,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使作者心中感到亲切、舒服。大兴安岭这么美丽,它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2)听课文第二段的'录音。

  要求:想想大兴安岭有什么景物?说说这些景物的特点。用“~~”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提问:这一段分别写了大兴安岭的哪些景物?

  (岭、林、花)

  A、“岭”有什么特点?(多、温柔)

  作者是怎样写的?采用个别、小组读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岭”的特点。

  B、岭上的“林”又有什么特点?

  C、出示投影片,帮助学生理解“林”的特点。

  分析:作者写“林”的时候处处流露出对“林”的爱。

  指导朗读理解句子。

  句子一: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

  分析:海指什么?(落叶松的海洋。)

  白色的浪花又指什么?(俏丽的白桦。)

  句子二: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分析:这个带问号的句子是表示肯定的意思,写出了作者对大兴安岭喜爱的感情。

  (采用个别、小组、集体等形式指导学生朗读。)

  小结: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句子,把群岭起伏写成海的波浪,把大片的落叶松写成海洋,把白桦写成海边的浪花,我们读后对大兴安岭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集体朗读描写“林”的段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四人小组互相讨论学习:

  A、林中的“花”又有什么特点?读、议句子。

  B、分析:林中的“花”的特点——多(到处都是);种类多(叫不出花的名儿)野花为大兴安岭增

  添了色彩,诗意。请看句子。

  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式来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让学生读句子、讨论、理解。

  C、小结:这句话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5)把描写“花”这一段有感情朗读一次。

  小结:作者把大兴安岭的岭,岭上的林,林中的花联系在一起作具体描绘,构成了一个立体画面,使大兴安岭更加美丽,可爱。

  面对美丽的大兴安岭,作者联想到什么?

  (联想到与建设结为一体)

  理解句子: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1)“空洞”什么意思?(没有内容)

  2)从哪里体现了大兴安岭美得不空洞?

  让学生联系上文理解。

  小结:这段作者先介绍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再写了作者的联想。说明大兴安岭不仅美丽,还与祖国建设处处都要用到木材联系起来,所以感到它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3、自由朗读第二段,一边读一边想象。

  三、作业:

  1、课后练习1,3(1)、(2)。

  2、把优美的句子抄在《积词本》。

语文六年级教案 6

  教学要求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节。

  3、能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大陆和香港血浓于水的亲情。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节。

  2、能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大陆和香港血浓于水的亲情。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教具准备

  生字新词卡片,重点语句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揭示课文题目

  1、(出示中国地图)同学们,你们谁能找出香港的位置?你们知道香港是哪一年回归祖国的吗?

  2、是的,1997年7月1日,香港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这一天是举国欢庆的时刻,(出示欢庆场面的图片)人民群众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喜悦心情,你能想到什么方式?

  学生甲:xx,看升旗。

  学生乙:载歌载舞,放鞭炮。

  学生丙:写文章、作诗。

  ……

  3、板书课文题目,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为了纪念这一时刻而写的诗。

  学生齐读课文题目。

  4、老师出示香港的资料和图片,学生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1、学生自渎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学生汇报交流学习情况。

  3、教师出示生字新词卡片。

  耻辱寻觅点缀乳汁荆棘步伐

  4、借助工具书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词语。

  断肠:形容悲伤到极点。

  自强不息:自己努力向上,永远不懈怠。

  炎凉沧桑:指事物很大程度的改变。

  曙光:一是指清晨的日光;二是比喻已经在望的美好的前景。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荆棘:泛指山野丛生的,带刺的小灌木。

  三、整体感知,划分段落

  1、本文是一首现代诗歌,是献给香港回归之日的赞歌。请试着给它划分段落。

  2、学生讨论,划分段落。

  全诗共三节,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讲述了祖国对香港的思念之情,盼望着香港能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第二部分:回顾了香港人民饱受的沧桑,讲述了祖国对香港的关心与帮助,体现了祖国内地与香港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

  第三部分: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祝愿香港明天更加辉煌。

  3、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诗表达了作者对香港饱受沧桑的关爱之情,赞扬了中国人民的伟大精神,并祝愿香港明天更加辉煌。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一节,画出重点词句。

  2、你从“漫长的岁月”里读出了什么?

  漫长的'岁月指香港自19世纪中期至20实际末一百多年的日子,从后面的“一串串故事”可以看出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发生了好多的事情。

  3、出示句子:

  (1)你被迫离开母亲的怀抱,骨肉分离撕断肠。

  (2)滚滚黄河为之怒号,不尽长江为你悲伤。

  从这两句话里,你又读出了什么?

  学生甲:香港离开了祖国的怀抱,人们无比悲痛。

  学生乙:写长江、黄河,其实是在表现举国上下的愤怒与悲痛。

  师小结:香港离开了祖国的怀抱,骨肉分离,我们怎能不悲痛,怎能不愤怒呢?香港的回归成为了举国上下共同的努力和期待。

  请同学们课下搜集资料,了解这段屈辱的历史,我们下节课再来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节。

  2、了解香港回归这段历史,激发爱国情感。

  3、能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大陆和香港血浓于水的亲情。

  教具准备

  香港相关资料,重点语句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听写词语。

  1、同学们,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明天更辉煌》。

  听写词语:

  耻辱寻觅点缀乳汁荆棘步伐

  2、学生互相检查,不会写的练习巩固。

  3、你们课下搜集了哪些资料呢?

  学生甲:香港在xx后被英国占领,还有一段时间被日本占领。

  学生乙:香港自秦朝起明确成为当时的中原领土。

  学生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香港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不仅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也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最高的地区之一。

  学生丁:香港被人们称为东方之珠。

  二、学生课文第二部分

  1、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接着来学习课文。

  2、学生齐读课文。

  香港饱受了屈辱和苦难,那香港人民又是怎样做的呢?

  出示句子:

  在苦难和机遇中,你寻觅着生存的曙光。

  你把滴滴汗水,点缀在东方之珠上。

  香港人民在艰苦的环境里利用一切机会改造自己的生活,寻找着自强不息的道路,并为此付出了不懈的努力,终于把香港建设成为“东方之珠”,这都是几代香港人用辛勤的汗水凝聚成的。

  3、不管香港被分割多久,它都是祖国母亲的一部分,香港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祖国的帮助,是全国人民对香港的关心和爱护,才使香港有了今日的辉煌。

  出示句子:

  不管你离开多少岁月,母亲的血在你身上流淌。

  在你的发展和繁荣中,融进了母亲的泪水、乳汁和力量。

  学生齐读这段话,感受祖国内地与香港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在香港回归祖国的过程中,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学生:邓小平,在他的领导下我国启动了同英国政府的谈判,并最终签定合约,规定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归中国。

  出示句子:

  在亿万炎黄子孙中,有一位伟人永志不忘。

  他用超人的智慧和胆略,为你绘制了回归的航向。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它表达了作者对邓小平同志的赞颂,说明邓小平同志为香港回归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是啊,香港终于回归祖国的怀抱,回到祖国怀抱的香港将更加繁荣、昌盛。

  出示句子:

  百年之梦终相圆,拥抱时的泪水中充满希望。

  回到母亲怀抱的香港啊,明天更加美好、更加辉煌。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学生:表现了作者无比激动的心情和对香港明天的美好祝愿。

  四、背诵课文第三节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的第三节。

  3、课下搜集闻一多的《七子之歌香港》

  板书设计

  祖国的思念期盼归航

  香港百年回顾受辱的历史血脉相连明天更辉煌

  伟人的胆略香港回归

语文六年级教案 7

  教学目标:

  1、读准并积累本课词语:奇异、玲珑多姿、凝结、细腻、呈现;理解词语“玲珑多姿”。

  2、知道课文写了五彩池的几方面。

  3、能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正确理解语句,感受文章前后联系的紧密性。

  4、能借助板书,概括池水的奇异,积累有关语句。感受五彩池的奇异。

  重点难点:

  1、能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正确理解语句,感受文章前后联系的紧密性。

  2、通过圈词划句,感受五彩池的奇异。能借助板书,概括池水的奇异,积累有关语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一)欣赏图片,感受五彩池景色的奇异。

  1、欣赏图片,初步感受五彩池的神奇。

  (媒体音乐,出示:欣赏图片)

  (二)揭示课题。

  有一位在游览之后,将这番美景化作文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板书:17五彩池)齐读课题

  二、反馈预习,梳理文章的脉络。

  (一)反馈预习,了解1、4节的总起、总结作用。

  1、反馈预习,交流写出五彩池特点的词语。

  (出示预习要求)读了文章后,五彩池留给你什么印象呢?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梳理文章结构,学习1、4节。

  交流:(板书:奇异)对呀,这是五彩池留给我们的总体印象。在开头总起介绍了五彩池的特点,最后又再次总结了它的特点。就让我们拿起书来读读1、4节。

  (二)了解从哪些方面介绍五彩池。

  1、交流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五彩池。

  中间两个小节,又为我们介绍了五彩池的哪两个方面?

  2、交流并板书。(板书:池子、池水)

  3、小结并明确本课的学习目的。

  文章就是抓住(点课题“池”)池子及其中(点课题“五彩”)五彩的池水这两方面来介绍五彩池的奇异的。我们读这类写景物的文章一定要先了解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这个景物的。现在就让我们来深入学习,看看是怎样把五彩池奇异的特点写具体的。

  三、学习第2小节,了解五彩池大小、形状上的奇异,积累有关语段。

  (一)了解本节是围绕那句话写的。

  1、指名读第2节,正音。

  我们先来看看文中对池子的描写。指名读第2节。(媒体:“玲珑、恰似、一亩、盛开”的拼音)正音。

  2、默读第2节,思考本节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那这一节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直线划出句子。

  3、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辨析本节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交流:(板书:大大小小、玲珑多姿)

  引读体会:这里满山坡的五彩池却多得数不清。这些五彩池——大的——小的呢——池子的边沿是金黄色的,像一圈圈金色的带子把池子围成各种好看的形状——

  (二)引导抓住句中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的情。

  1、自读第2节,初步感受是怎样描写五彩池的。

  (出示:满山池子的图片)如果你是游客,此时你会做什么呀?如果不能用相机,要让你用文字来描写美景,该怎么写呢?让我们来看看是如何用文字来吸引我们的。(出示:“这些五彩池大大小小?莲花”)自己再读读这段话,体会一下。

  2、出示句子,引导感受的`描写中流露出的惊讶之情。

  (1)媒体:音乐;师范读,学生想象。在文中说——(出示:大的面积不足一亩,水深不到三米。)这大的池子在眼中是不是很大很大的呢?

  (2)交流。

  点评:

  “一亩”相当于我们14个教室那么大!可能我们感觉很大。但同样是池子,、的天池有7亩多大。而五彩池,大的——并不大呀。一个“不足、不到”把的感受表达出来了。

  (3)小的呢——男女生分读两句话,你们发现了什么?(池子大小差异很大)

  3、小结:就是用了强烈的对比来让我们感受到池子的奇异的。(板书:对比)

  (三)感受池子形状各异,有感情朗读有关语句

  1、知道用比喻的方法来介绍池子的形状。

  又是用什么方法来介绍池子的形状的呢?(板书:比喻)引读有关的语句。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玲珑多姿”。

  读了句子,你理解什么是“玲珑多姿”了吗?(小巧精致,形状各异)

  3、刚才我们读了句子,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也感受到了五彩池的美。让我们再把第2节读好。

  四、学习第3节,了解五彩池池水的奇异,简要概括“池水颜色奇异”。

  (一)了解第三节的结构特点,概括每层要点。

  1、默读第3节,分层。

  我们跟随去领略了池子的奇异,让我们再去看看那鲜艳多彩的池水吧!(板书:鲜艳多彩)默读第3节,想想从哪两个方面来介绍池水的?做好分层记号。

  2、巡视,(媒体出示答案)

  3、理解这样分层的原因。交流:(板书:现象、成因)

  (二)了解五彩池池水的奇异之处,根据板书提示简要概括。

  读懂并简要介绍池水奇异在哪里。

  (1)这节课,我们先跟随来了解池水奇异的现象,并把关键的内容提炼出来简要地说给别人听。引读:站在山上,向下望去——自己往下读,把这段话读正确。(媒体出示原第二层)

  (2)指名读。

  (3)(媒体:隐去后半部分)这池水实在太使人惊奇了——(男生读)

  (4)在交流中引导学生用抓关键词的方法来概括池水的奇异。

语文六年级教案 8

  教学目的

  一、学习抓住特点,有详有略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学习按照合理的顺序组织材料的方法

  三、体会自然、清新、生动的语言

  四、掌握朱自清生平

  教学重点

  一、抓住“文眼”——威尼斯的“别致”,如何体现为“水上之城”的自然风光的明媚和古老文化艺术的“华妙庄严”

  二、第二自然段写景极简练,抒情极含蓄,且二者交融,宜深入细致地领略

  教学设想一、课文涉及的知识面较广,教学时对所提及的知识不要求学生会全面弄明白,只要求弄懂主要内容,把握住叙述的层次和表达方法

  不知思考题刚

  1、联系《背影》复习有关作者朱自清的知识

  2、学习自学全文,并写出段落提纲

  3、前半篇写威尼斯“水上城”的特点,作者从哪几个角度进行描写?

  4、作者如何抓住“文化艺术城市”这个特色写他的“华妙庄严”?

  5、分析这篇游记的语言有哪些特点?

  三、教具准备欧洲他国(意大利地图)一份彩色粉笔

  教学要点介绍文章有关的背景材料及作者生平,初步理清构思脉络,讲析第1——4节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威尼斯》(加着重号的板书),是朱自清一九三一年到一九三二年欧洲旅游结束回国以后写的这篇游记写的威尼斯是水上城市,文化古城,文章的内容虽然比我们读过得《背影》复杂,但仍然体现出他写景散文的特色,即把握住景物的特点,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语言自然清新、生动。

  二、教师启发

  我们在初中已学习过朱自清的散文《背影》那么,谁能简单介绍朱自清的生平那?

  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明确: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省绍兴市,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县,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故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为“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用三年大学预科班,次年改为“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用三年的时间完成了四年的学业,毕业以后五年里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教书。

  在大学时代,朱自清就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在当时的诗坛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拓了古典文学的研究,1928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文坛上的散文作家,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病逝于北京,他的一生既是作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逝世后整理出版有《朱自清文集》(四卷)《朱自清诗文集》,毛泽东称赞他是“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三、介绍威尼斯

  威尼斯在亚得里亚海西北岸,意大利北部,它是有一百多个小岛构成的,城内河道纵横,作为总干道,就是第一节介绍的相反写的S的大运河,威尼斯的南面就是沙提,课文中重点介绍的圣马可方场,就在城的南部临海的地点。

  四、学生课内自学课文并画出段落提纲

  (一)教师重点解说

  1、多音字解说

  着着色(zhuo)(使接触别的事物,使附在别的物体上)

  出了个高着(zhao)(计算,办法)

  着凉(zhao)(感受,受到)

  你听着(zhe)(助词)

  沈沉毅(chen)(这里同沉)(沉着)

  沈阳(shen)(专门名同姓)

  数数一下(shu)(逐个计算)

  数次(shu)(几,几个)

  数见不鲜(shuo)(屡次)

  2、词语解释

  花团簇锦;像花朵促成团,像锦缎集成堆。团聚成团;簇:集成堆。

  华妙;华丽而美妙

  阑干;同栏杆

  沉毅;沉着刚毅

  典丽风华;本指端庄美丽,富有风华和才华。

  (二)提问;本文分几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们回答之后,教师明确

  全文共分二大部分

  第一部分;(1——2段)介绍“水上城市”的特点时,从平视(出了火车站,你立刻便会觉得)和俯瞰(在圣马可方场的钟楼上看)两个观察角度,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为你死的明媚景色。

  第二部分(3——9段)以圣马可方场为中心,按时间转移的顺序,向四周环视,先从东部的两个建筑写起然后写南面运河中的夜曲,接着介绍西北的两个(建筑写起)两个教堂,再写到方场东面的公园,全文的材料及丰富,但由于观察点交代清楚,所以全文的调理极为丰富,但由于观察点交代讲清楚,所以全文的调理层次极为分明。

  五、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一)教师讲述;威尼斯给人最初和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是“别致”“别致”指跟寻常不同,即新奇可喜从第一节,看看威尼斯,是怎样“别致”的?

  学生们回答,教师明确

  1、交通工具,小火轮,“刚朵拉”

  2、大街,大运河

  3、小胡同:小河道四有十八条

  4、分述不同的船的作用

  A、轮船;在大街上走,像公共汽车

  B、刚多拉;哪儿都去,摇橹的小船

  5、桥多:三百七十八座

  6、威尼斯人爱水:喜欢乘船

  (二)提问:作者在这一段中,运用了哪些手法,解释威尼斯作为水上城市的`特点的?

  学生们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1、用亲切对话的方式,引起联想

  2、比喻作者巧妙的使用比喻,有些地方配合起来用,构成双关

  3、文笔很细密,体贴读者的心理

  (三)教生齐声朗读第三自然段

  教生共同归纳:本节是鸟瞰,从全局中看威尼斯

  威尼斯的地理位置(环俯视)

  碧波中团花簇锦的陆州(俯视)

  水天相接(远视)

  天空明镜透明(感受)

  江南水乡景色(对比穿插)、

  北欧全景(对比穿插)

  六、教师总结

  文章第一句中的“别致”二字是全文的总文眼,下边从“水上之城”写其“明确”,文化艺术之城写其“华妙庄严”,写“明媚”又从两个视角摄影,第一段是平视,活画出一幅“河网之城图”第二段是俯瞰,活画出一幅“海上之城图”

  七、课堂练习

  阅读第二段回答问题

  1、从描写方法的角度看,与力矩相同的一组是

  例;在圣马可方场的钟楼上看,团花锦簇似地东一块西一块,在绿波里荡漾着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与花上

  (2)已经近午了,树鸡在啼,狗睡在麦田里,野外的羊群里,时常发出羊的和谐的叫声

  (3)这个亭聚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4)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5)虽然林外是阳光灿烂,而在这遮住了天日的森林中却闪着烟火的红火光

  (6)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八、课外作业

  (1)背诵第一、二大段

  (2)预习第二部分

语文六年级教案 9

  【教材分析】

  文章的中心句(段)一般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但有时也在文章的中间,这样的中心句(段)一般也是文章的过渡段,既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又起点明中心的作用,如本课的第8自然段就是这样的段落。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霍金那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

  能凭借具体语言材料,了解霍金是一位非凡的科学家,也是一位生活强者,教育学生学习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伟大人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霍金图片)

  你们知道他是谁吗?(霍金)是的,之王”—史-蒂-芬(板书:霍金)

  霍金:他是一个智慧的大脑,一个神话传奇,一个继爱

  (展示

  他就是“宇宙

  简介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科学思想家。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霍金,感受他的魅力,体味这位“轮椅上的勇士”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轮椅上的霍金》

  二、初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取出课文,轻声朗读,边读边思考。同时留心一下,文章中有一个小节概括了霍金的魅力。划出来读一读。

  生自由默读,师行间巡视,了解情况。

  三、精读感知:

  1、你们找到概括霍金魅力的那段话了吗?

  学生读,师课件出示第8小节——找得准!我们一起读(板书:物理天才、生活强者)

  2、指导、交流。

  师:你从课文哪些句子看出霍金是“物理天才”,划出来,读一读,想一想。

  点拨一:

  1、生读句子,说感受(说说你的看法!)(谈谈你的想法)

  2、[虽然他的身体一点也没……黑洞]

  地球–太阳系-银河系—可见……(霍金的思维在不断发展,研究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展、不断深入)

  一起读!

  师(激情地):这是一位被禁锢在轮椅上的知识英雄。

  3、(……)他在大脑中…………——就是这样一位仰视苍穹的老人,他的大脑从未停止过对浩瀚宇宙的思考,(……)凭着坚毅不屈的意志,创下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他的确是一个很有魅力的物理天才。

  点拨二:

  1、(课件出示句子)

  “即使把我关在果壳里,仍自以为无限空间之王”

  ——霍金《果壳中的宇宙》

  人们说,这句话就是霍金的真实写照。你是怎样理解的?联系课文内容,仔细想一想

  “关在果壳里”——完全瘫痪、长期禁锢在轮椅上

  “命运对霍金十分残酷”你从哪些地方读出来的?

  2、简单了解“卢加雷氏症”。

  它是一种什么样的病,有什么危险?(运动神经细胞萎缩症,轻则全身瘫痪,失去生活自理能力,重则很快丧失生命,现代医学对此病束手无策)

  那是1963年,当时的霍金才——21岁!正是风华正茂,前程光明的时候呀!这对霍金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

  3、理解两个“彻底”!是呀!命运对霍金真的十分残酷!

  4、读课文(头只能……)现在,这几乎成了霍金的标志性形象。

  5、(翻到图片)

  看到这样的霍金,你有什么想法?

  引:同学们,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身边有人遭遇这样的厄运,他会怎么样?(……)

  但霍金仍然在……

  注意两个“必须”

  学习、工作对霍金来讲,虽然很艰难,但不屈的意志一直支撑着他努力、努力、再努力!

  6、是的,疾病没有击垮霍金,而且在这种令人难以想象的艰难中成为世界公认的科学巨人。难怪人们赞叹霍金是……,是充满……

  这样的人怎能不让人景仰!怎能没有魅力呢!一齐读——第八小节

  点拨三:

  师:那么,你又从哪儿感受到他作为生活强者的魅力的?你想:这位女记者认为命运让霍金失去了什么?(……)

  a)霍金听到这个问题,他是怎样的反映?(恬静的微笑)——你从“恬静的微笑”中读懂了什么?

  恬静(安静、宁静,一点也不激动,不气恼)微笑,说明他很乐观!

  b)霍金直面问题,他的回答是:(课件出示)

  c)请你用心地一句一句地读读这段话,争取读懂每一句话,想想这段话让你感受到什么?你读懂了什么?

  还能——只能

  不仅有理想,而且在不懈追求!(坚持不懈、矢志不渝)幸福!爱和被爱都是幸福的

  d)(乐观、坚韧、满足、幸福……)——面对残酷的命运,霍金没有抱怨,而是为了自己所能拥有的一切感到高兴

  e)命运对他如此残酷,他还在“感恩”,他到底在感谢什么?为什么感恩?再读一读这一段!相信你的体会会更深刻!

  f)指导朗读

  ①霍金用他那一颗感恩的心,打动了所有的人。谁来读这段话!②心灵震撼之余,掌声雷动,……敬意!

  ——这就是霍金不断求索,勇敢顽强的人格魅力!齐读第8小节!

  世人推崇霍金,不仅因为他是智慧的英雄,更因为他是人生的斗士,心跳不止,追求不息。这,就是轮椅上的勇士——霍金!全体起立,让我们怀着对他无比的景仰,齐读这一段话!

  四、升华情感

  师:他能够生存本来就是一个奇迹,而他睿智的.头颅还不断地创下不朽的科学业绩,他是一位生活的强者,他的勇敢顽强和不断求索的人格力量,吸引了大众的注意,更感动了全世界。(假如你现在就站在“感动世界”的舞台上,为霍金颁奖,你想说些什么?拿起你的笔,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假如霍金来到了我们的教室,来到我们身边,面对这样的科学巨匠,面对这样的生活强者,你难道不想对他说些什么吗!拿起你的笔,把你想说的写下来。(感谢、赞扬、佩服……)

  交流小练笔

  五、结束课文

  你们发自肺腑的话语,深深地感动了霍金!老师相信,在霍金精神的感染下,你们一定也能鼓足勇气,迎接人生中的各种挑战。让我们永远记住——轮椅上的霍金,永远记住霍金说的这段话!——

  【板书设计】

  物理天才

  轮椅上的霍金魅力

  生活强者

  【作业设计】

  一、回忆课文填空

  我的手指我的大脑;我有终生的追求的,

  有我爱和爱我的;对了,我还有一颗……

  二、修改下面的病句

  1.爷的书桌上放着老花镜、《上下五千年》、《古代汉语》等书籍。

  2.晨六点半,他就起床,穿好衣服、帽子,到公园去锻炼了。

  三、读课文填空

  1.被人称为“宇宙之王”。

  2.文主要写了霍金的几件事?

语文六年级教案 10

  教材分析:

  本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学习目标:

  1、正确认读7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8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文章主要内容,能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时间。

  4、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并积累优美的'语句。

  学习重点: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时间。

  学习难点:

  领悟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却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

  学习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一套。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认读7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8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正确地朗读课文。

  3、了解朱自清生平和创作特色。

  4、尝试着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画出自己喜欢或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感受或提出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激趣:同学们,我们在课前搜集了有关时间“匆匆”和珍惜时间的词语、句子或诗文,谁愿意来朗诵一下?

  2、对比导入:是啊,时间匆匆如流水,一去不复返呀!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表达他这样的感叹的,愿意吗?

  3、了解作者:请你结合预习说说,朱自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4、揭题审题:揭题——匆匆。“匆匆”是什么意思?那么,在朱自清先生的文章里,“匆匆”指的又是什么呢?

  二、自读自悟:

  1、自读课文,完成自读要求

  ①把课文读正确。

  ②学会八个生字。

  ③思考问题:文中“匆匆”指的是什么?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他有没有回答?

  ④画出自己喜欢的或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感受或提出问题。

  2、小组交流一下③、④的思考。

  三、协作评价:

  1、指名朗读课文,读不通、读不顺的重点练习,学生互助。

  2、齐读词语:、伶伶俐俐、俳徊、赤裸裸、、涔涔、潸潸、罢了、蒸融、挪移、跨过。

  3、讨论问题:文中“匆匆”指的什么?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他有没有回答。

  4、交流感受:“我喜欢——,因为——。”“我的问题是——。”(能解决的当堂解决,不能解决的留待下一课时读书研究。)

  四、指引探究:

  课后练习:

  ①朱自清先生在文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说一说,尝试着用朗读表达你的理解。

  ②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

语文六年级教案 11

  教学目标

  1.自主识记生字,掌握难写字,能通过查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青海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青海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生动的描写。想象文中所描述的画面。

  教学准备

  有关青海湖的图片、录像;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在前几课,我们领略了黄果树瀑布的雄伟气势,观赏了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今天,想不想到被誉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去旅游?那里有一处令人神往的湖泊青海湖。(板书课题)

  2.简介青海湖。

  (1)先让学生自由说,可根据课前搜集、了解到的有关青海湖的资料说,知道多少就说多少,教师对搜集信息能力强的同学给予表扬。

  (2)教师作适当补充:青海湖,蒙语叫库库诺尔,藏语叫错温布,也就是青色的湖的意思。有50条河流从四面八方汇入,没有出海的通路,使青海湖成为我国最大的内陆湖,青海湖湖水含氧量少,含盐量大,是一个咸水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个人、小组等)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硕shuò宛wǎn倩qiàn瀚hàn喇lǎ叭bā

  嫁jià咸xián纵zònɡ泊pō毡zhān

  (2)读词语。

  文武双全诗情画意纵横星罗棋布悠然自得硕大无比烟波浩渺美不胜收和睦相处争权夺利

  (3)指名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

  (1)课文写了青海湖哪些地方的景色?

  (2)除了写景,作者还介绍了青海湖的什么情况?

  2.讨论交流。

  (1)课文写了日月山牧场的景色和青海湖的美景。

  (2)除了写景,文章还介绍了青海湖名称的由来。

  四、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词语。

  纵横山峦起伏画框硕大无比宛如星罗棋布

  烟波浩渺美不胜收咸水湖争权夺利

  2.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3.青海湖的名称是怎样来的?

  二、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感情

  1.学生自由读课文,在文中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在旁边作简单批注。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1)雨过天晴,每一扇车窗都成了油画的画框。绵延几十公里的高山牧场,牛羊悠然自得地吃草,连汽车的喇叭声也惊动不了它们。星罗棋布的毡房,似一朵朵硕大无比的蘑菇。天高云淡,远处,天和地连成一片

  作者用拟人、比喻的手法,写出了高山牧场的恬静、美丽,展示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

  (2)青海湖烟波浩渺,上接蓝天,下连碧野,宛如一面晶莹的大明镜镶嵌在天地之间。沿湖有广阔的平原,金黄色的油菜花一片连着一片,与碧绿的麦类、豆科作物交织在一起,满眼金碧辉煌,美不胜收。

  晶莹明澈的湖水、金灿灿的油菜花、碧绿的农作物,显示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字里行间无不透出作者对青海湖的赞美、喜爱之情。

  4.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并背诵下来。

  三、总结全文

  引导学生小结文章值得学习的地方:

  1.词语丰富,比喻恰当,使文章生动、形象、优美。

  2.观察与想象相结合。

  3.层次清楚。

  四、作业

  1.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根据课文内容或自己搜集到的有关青海湖的资料,写一篇解说词,并学做导游。

  板书

  5.迷人的青海湖

  迷人的青海湖日月山:树木苍翠、庄稼繁茂

  青海湖:烟波浩渺、美不胜收

  名称由来:各民族团结友爱

语文六年级教案 12

  学习目标:

  明确习作要求,学习板报穑的写法,交流消息。

  学习板报穑的写法,交流消息。

  投影片

  小黑板

  录音机

  1.揭示课题,明确本次习作要求:写一则板报稿,报道班级和学校消息。

  2.学习“习作提示”第1、2自然段内容。

  (1)指名诵读第1自然段,读后梳理内容要点。

  ①什么是板报稿?有什么作用?有哪些常见种类?

  ②本次写报道稿,可以报道学校或班级哪些方面的消息?

  (明确范围:班级和学校活动消息,表扬好人好事,批评不良倾向,对学习、生活提出建议、要求......)

  (2)读第2自然段。讨论:对报道稿的材料有哪些要求?怎么理解“有教育意义”,为什么选“新”发生的?(归纳板书:真实,及时,简短。)

  3.交流课前班级、学校有关消息或发生的事。(用一

  二句话说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情节及自己的看法。多让几个学生发言,以利拓展选择材料思路;说时重点帮助学生提高对消息或事件的认识。)

  4.学习“习作提示”3-5小节和“习作举例”,领悟写法。

  (])默读思考:①报道稿的.结构和各部分要求;②将《玩野火,闯大祸》的正文,划为3个层次。想想例文上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

  (2)就上述问题,四人组议论。

  (3)交流。试说习作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要点:①标题醒目,概括出主要内容;②结构完整,开头用一句话交待时、地、人、事,经过和结果写得简明扼要,结尾指己的看法。随机板书归纳。)

  (4)齐读“习作提示”3-5自然段。

语文六年级教案 13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

  一、学习生字疏通课文

  1、揭示课题,指名读一遍

  2、姥姥是谁?

  3、说说对题目的理解,并推测课文会写哪些内容?

  4、学生自学生字词语

  5、初读课文

  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6、交流所学,不会的在全班解决

  7、指名分节读课文及时疏通课文,纠正错误。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

  2、朗读思考;哪些自然段讲的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可以合并起来。

  3、学生默读思考,同桌交流。

  4、指名说说全文共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教师适当点拨。

  三、指导写字。

  1、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字

  2、展示评议

  四、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2、搜集剪纸资料

语文六年级教案 1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清各段的内容,读懂文章,从而进一步弄清作者的演讲思路

  2、理解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文章难点在于如何理解文章第三段“精兵简政”这一事例与本段中心句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

  1、通过通读全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我们都应当向张思德同志学习,做到为人民服务。

  2、概括能力训练,读懂文章,归纳各段内容

  教学方法:

  研读分析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为人民服务”,这几个字是谁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么?(这是毛泽东提出来的。在1944年9月8日,张思德牺牲后三天,在为他举行的追悼会上,毛泽东题词“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之后,毛泽东作了题目是《为人民服务》的演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为人民服务》这篇课文。

  (二)进入新课

  1、介绍文章的背景,以及张思德的主要事迹。

  2、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

  ⑴先标明自然段,解决字词问题。

  ⑵默读,快速浏览全文

  ⑶请学生朗读课文

  ⑷结合课文内容思考,毛泽东在文中论述了什么主题?毛泽东从张思德之死,深刻地论述了“生与死这一人生的重大主题”

  3、归纳各段的内容(读懂文章每段内容,才能从整体上把握全篇,进而领会作者的思路)

  第1段:我们的队伍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队伍中的一员。

  第2段:张思德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比泰山还要重。

  第4段:为人民的利益而牺牲是“死得其所”,但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牺牲。

  第5段:号召大家追悼为人民的利益而牺牲的同志,寄托哀思,团结起来。

  4、请大家找一下本文用到的论据作者在第2段首先引用了司马迁书中的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把它作为道理论据来赞誉张思德的死。接着有举出张思德的事例作为事实论据,指出张思德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比泰山还要重。为了充分说明这一点,作者又在第3段举出了李鼎铭精兵简政的建议被采纳这一事实作为又一个事实论据,指出我们要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使文章很有说服力。

  5、教师讲解论据之后,提问:请大家看一看本文都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例证法—————精兵简政

  6、在找出了本文的论据和论证方法后,大家一起来归纳一下本文的中心论点。我们在归纳先前回忆一下毛泽东是在什么情况下作的演讲,他的目的又是什么?对,在1944年9月8日,张思德牺牲后三天,在为他举行的追悼会上,毛泽东题词“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之后,作了题目《为人民服务》的演讲。目的就是号召革命队伍中的每一个同志向张思德学习,做到为人民服务。那么大家思考一下本文的中心论点应当怎样归纳?

  中心论点:我们都应当向张思德同志学习,做到为人民服务。

  7、解决课后题

语文六年级教案 15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正确读写”缀满、幽雅、伏案、笨拙、单薄、模糊、恍然”等词语。

  2、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感受丁香的特点。

  3、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感悟丁香结的象征意义,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

  4、品读优美句子,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1、品读优美句子,学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培养自己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力。

  【课时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缀满、幽雅、伏案、笨拙、单薄、模糊、恍然”等词语。

  2、指导学生在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松柏喻指傲岸长青等。今天,我们来学习的课文一《丁香结》,作者又赋予丁香结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看个究竟吧。

  2、板书课题,齐读

  二、介绍作者

  宗璞,1928年出生,女,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当代作家,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

  主要作品: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中篇小说《三生石》。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缀满、幽雅、伏案、笨拙、单薄、模糊、恍然

  (重点指导生字“缀、拙”为翘舌音;,后鼻音“恍”等。)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指导读以下的词语:幽雅笨拙恍然注意读准“幽、雅、拙、恍”的字音。

  (2)学习多音字:糊(húhù)

  练①读句子,找发现。

  他快把我气糊涂了。

  ②读一读:姐姐可真糊(hú)涂啊,怎么能被他的甜言蜜语给糊(hù)弄了呢?

  (3)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窥着自然大方,不呆板,不拘束,无拘束的,不矫揉造作。

  潇洒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

  轻灵不整齐,不一致。

  妩媚指轻快灵巧,又指轻细空灵。

  参差忧愁怨恨。

  愁怨姿态美好可爱。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主要写描写了城里街道旁、宅院里、城外校园里、他住了三十年的斗室外丁香的不同形态。)

  (2)梳理课文思路

  练填空:课文先写(城里街道旁、宅院里、城外校园里的丁香);再写(城外校园里、他住了三十年的.斗室外的丁香);最后写(作者的人生感悟)。

  四、学习“会写字”

  缀幽雅案拙薄妩媚糊苞襟恍怨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案、薄”,上下结构。 “缀、雅、拙、恍”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幽”半包围结构。)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薄”,半包围结构的字“幽”,左右结构的字“雅”和左中右结构的字“糊”,学生练写。

  幽:先写里面,撇折、撇折、点、撇折、撇折、点,再写外面,竖、竖折、竖。

  雅:右边不是“住”,有四横,要注意。

  薄:上下结构,草字头下面右部是“甫”,不要少一点。

  糊:左中右结构,“古”要写得扁而窄,“月”的一撇要穿插。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理解了词语含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另外,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知道了作者描写的是丁香的不同形态,表现出作者对丁香的喜爱赞美之情。

【语文六年级教案 】相关文章:

六年级语文《语文乐园五》教案08-22

小学语文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1-21

六年级语文《语文乐园五》教案03-01

小学语文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4-10

语文六年级教案11-11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7-16

六年级语文《匆匆》教案07-22

六年级语文教案08-16

六年级语文《山雨》教案04-25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