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教案

时间:2024-01-09 07:12:54 高中音乐教案 我要投稿

高中音乐教案(精选)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音乐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音乐教案(精选)

高中音乐教案1

  一、课题

  《赏析惊愕交响曲》

  二、教材分析

  《惊愕交响曲》是人教版高中音乐欣赏的必修教学内容。是海顿的代表作品,其中以第二乐章最为着名。作品采用变奏曲式。第一乐章速度很快,感觉轻巧流畅。第二乐章速度变慢,开始部分是弱起,非常轻,没有什么变化,刹那间乐队用的音量演奏,爆发出强烈的声音,定音鼓猛烈地敲击,模仿惊雷的声音。乐曲第三乐章是小步舞曲,轻快活泼,音乐诙谐富有活力。第四乐章速度变得更快,好像是人们在欢快地舞蹈。因此本交响曲对提升学生的欣赏能力极其重要。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全体学生参与演奏,培养学生简单乐器的演奏水平及合奏的能力。

  (2)通过学生亲自演奏作品,了解变奏曲式及变奏曲式的创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己分析作品,模仿并实践演奏,完成教学。

  (2)发挥特长生的优势,让他们有更多的展示空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参与演奏,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器乐演奏的兴趣。

  (2)通过分析演奏作品,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海顿的创作风格,使学生更加关注他的作品,培养学生对古典音乐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1.分段赏析惊愕交响曲

  2.通过演奏作品,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海顿的创作风格,培养学生对古典音乐的鉴赏能力。

  五、教学方法及教学设计意图

  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视唱、试奏、合奏等音乐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熟悉该曲的主题部分,从而促成“随风潜入曲”的良好效应。

  2.“生本课堂243”教学模式的实施。利用导学案媒介,针对学情,灵活处理“前置性补偿--新知探究--形成性检测--后续性补偿”四环节,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营造生动课堂、生本课题、生成课堂、生长课堂。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通过教师的问题回忆上节课的内容(见板书设计)

  (二)学生分析作品,用乐器演奏作品片段

  现有乐器;竖笛、钢琴、小提琴、二胡。

  1.主题:全体同学用竖笛演奏。(强弱变化如何处理?注意最后一个音。)

  2.分析与演奏四个变奏及尾声:让学生分析作品情绪、演奏乐器及选择现有的乐器进行演奏。

  (1)变奏一:再次请学生欣赏片段,听一听是由哪些乐器演奏的,我们可以使用哪种乐器来演奏?作品的情绪是什么样的,海顿为什么用这样的情绪演奏作品?

  (2)变奏二:转调为同主音的小调。请同学欣赏片段。

  (3)变奏三:

  ①十六分音符用什么乐器演奏?

  ②欣赏片段,两个声部分别用什么乐器演奏的?我们可以使用什么乐器来演奏?用了什么创作手法?

  (4)变奏四:

  ①乐队强奏,弦乐以快速的六连音衬托。欣赏这部分内容,使用什么乐器演奏?

  ②欣赏后半部分,使用了什么乐器?我们用什么乐器演奏,作品是如何变奏的?最后的强奏如何处理?

  (5)尾声:

  作者如何处理情绪?为什么?我们怎样演奏?

  3.在教师的指挥下完整地演奏作品。注意各段的连接及不同乐器的进入。

  (三)小结变奏曲式并欣赏其他变奏曲式的作品片段

  通过演奏作品,请学生说说什么是变奏曲式?请学生再欣赏两首变奏曲式的作品片段,进一步体会变奏曲式。(《小星星变奏曲》、《少女的祈祷》)

  (四)总结

  通过演奏作品,同学们不仅对作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对变奏曲式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学生活动】

  l.学生分析作品情绪、演奏乐器及选择现有的乐器进行演奏。

  2.变奏一:完全保持了主题结构,小提琴用快速的十六分音符衬托。主题可以用竖笛演奏,人数可以减半,(反复时换另一半),可用弦乐奏十六分音符,可选择小题琴或二胡。学生分析作品的情绪,“惊愕”之后的愉悦。

  3.变奏二:弹钢琴的同学为我们演奏a部分。(b部分略)

  4.变奏三:十六分音符可以用竖笛演奏。由双簧管和小提琴奏出两个声部的旋律。可以使用长笛和小提琴演奏。这部分运用了复调的创作手法。所有乐器一起强奏,钢琴演奏六连音衬托。学生全体演奏。

  作品用弦乐演奏,可以用二胡和小提琴。加入了许多变化节奏,丰富作品。部分学生演奏,其他学生聆听。强奏时所有竖笛加入,一起演奏。

  5.尾声:情绪有些压抑,暗淡。因为“惊愕”过后一切都不会改变。竖笛演奏人数减半,弱收。全体学生完整演奏作品。(学生总结变奏曲式。)

  变奏曲式:先奏出一个自成段落的主题,然后以一系列的主题变形,使主题通过多次不同的变奏而得到多方面的发挥。少则三五次,多则数十次。

  【教学评价】

  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合理。通过学生分析作品,并通过选择身边熟悉的乐器亲自演奏作品,进一步了解什么是变奏曲式,使枯燥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对西方古典音乐的兴趣。

高中音乐教案2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选自花城版高中音乐鉴赏教科书第二单元《音乐与民族》,第一节《多彩的华夏之音》之《戏曲篇》第一课时。我国的戏曲博大精深、种类繁多,本课将以南音作为主要学习的内容,通过南音欣赏、老师传唱学唱、并用亲身体验的方式尝试南音小乐器演奏,让学生开心的了解身边的戏曲,进而了解我国更多的戏曲文化,弘扬民族音乐、乡土文化,传承戏曲、曲艺文化。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现在的高中生,由于受流行歌曲的影响较深,对教材上的歌曲不是很感兴趣,特别是戏曲部分更难接受。大部分学生对戏曲了解很少,有的甚至很难接受,所以学习难度很大。希望通过身边熟悉的戏曲引导学生喜爱戏曲音乐,把南音引进课堂降低学习欣赏戏曲音乐的难度。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三、设计思想:

  我对南音了解较多,擅长南音演唱、演奏,多次获得南音比赛金奖,而且我校以南音为办学特色,大家对南音也相对比较不会陌生,所以对本课我将以南音为主,通过学校南音教学成果展示,老师参加演出、比赛视频,亲身体验有趣的南音演唱、小乐器演奏等,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戏曲文化,让学生充分感受戏曲、曲艺的艺术魅力,使学生更加热爱民族音乐、热爱戏曲,弘扬乡土文化。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初步了解南音基本知识:流传地、伴奏乐器、构成等。能够用方言(闽南语)演唱简单的南曲《直入花园》片段,并能亲身体验用南音打击乐器进行伴奏,加深对南音的了解并感受和体验。

  2过程与方法:

  A通过欣赏学生南音获奖比赛照片,及电视台报道,配上音乐(南音《三千两金》)及文字资料切入主题,吸引学生了解南音的意愿。激发学生的学习的欲望。

  B初步认识南音的基础知识,并通过欣赏老师参加演出、比赛视频,让学生充分感受南音的魅力。

  C通过南音演唱(片段)学习,用闽南语演唱,练习咬字、吐字有趣的学习,感受体验南音唱腔艺术。理解方言在戏曲音乐中的独特表现力

  D通过南音小乐器亲身体验,自主、合作表演,让学生喜欢上戏曲艺术。在快乐的学习中期待下一节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方言演唱了解南音的咬字、吐字等发生方法的特别之处、演奏南音小乐器,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热爱民族音乐、热爱戏曲文化。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喜爱戏曲艺术,喜欢民族音乐,并愿意参与戏曲鉴赏中的`评论与评价活动。能对不同地方特色的戏曲做出评价,进一步继承弘扬、传承民族音乐。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愿意并喜欢聆听和观看、学习戏曲音乐,并参与创造性实践活动。

  教学难点:能用闽南方言南音演唱、并能用南音小乐器演奏《直入花园》,师生互动,让学生在快乐和谐的唱奏中感悟南音魅力、戏曲艺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七、教学小结与反思:

  南音是我比较擅长熟悉的戏曲剧种,我曾开过市级南音公开课,反思本课,我觉得本课是较为成功的,其成功之处在于:戏曲本来是比较难上的一个课题,我充分发挥自身特点教唱南音,并通过快乐、趣味学唱南音反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课的最后会让学生舍不得离开教室,他们还会想要学习更多的演唱、演奏等,让学生不但喜欢音乐鉴赏课,还喜欢戏曲艺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课堂上能快乐自主的学习,热爱民族音乐。

  本课为高中音乐鉴赏课,我突破常规教学,选用了教材之外的内容,把身边的音乐引进课堂,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并把鉴赏课与演唱演奏相结合,让学生亲身体验了戏曲艺术的魅力,产生学习了解戏曲的欲望,改变了原本较为枯燥的单一鉴赏课。让学生有了继续聆听和关注戏曲音乐的愿望。结合课外预习使本单元《音乐与民族》的学习进一步拓展回归主题。

  不足之处的设计主要是在时间控制上,南音演唱、演奏学习是难点,时间不好控制,可多设计一课时,让学生进一步学习南音。

  总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喜爱戏曲艺术,喜欢民族音乐,下节课能愿意参与戏曲鉴赏中的评论与评价活动。能对不同地方特色的戏曲做出评价,进一步继承弘扬、传承民族音乐,那这节课就是成功的一堂好课了。

高中音乐教案3

  教材分析:

  《西出阳关无故人》是人音版新课标高中《音乐欣赏》课本中第十四单元第二十五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两首中国古代歌曲《阳关三叠》、《扬州慢》。

  本课以课本中《阳关三叠》为基础,结合语文、历史知识,和流行歌曲、舞蹈等艺术形式,介绍中国古代诗词与音乐的关系,展示中国古代诗词音乐魅力。

  教学目标:

  通过《阳关三叠》等作品的欣赏与学习,了解中国古代诗词与音乐的关系,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挖掘和发现中国古代诗词,体会中国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热爱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在教学活动中了解中国古代诗词与音乐关系,和体会中国古代诗词所表现出的艺术魅力。

  2、难点:启发学生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挖掘和发现中国古代诗词与音乐在不同层面上的关系。

  教具准备:

  1、音响资料:《阳关三叠》(独唱曲)、(伴奏曲);

  《但愿人长久》(流行歌曲);

  《滚滚长江东逝水》电视剧歌曲;

  《虞美人》(独唱曲);

  《相思意》(新世纪音乐);

  《相见时难别亦难》(流行歌曲);

  2、音像资料《踏歌》(舞蹈)

  3、高一语文教材。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但愿人长久》(流行歌曲)

  二、上课,师生问好。

  三、提问:

  1、你能说出刚才听到这首歌曲的歌名吗?

  2、你能说出整首歌的歌词吗?

  3、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演唱这首歌。

  (这是宋朝苏轼的一首词,词牌为《水调歌头》,其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千古佳句。这首歌作为一首流行歌曲,为大部分学生所熟悉,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导入课题。

  《西出阳关无故人》

  感受中国古代诗词的音乐魅力。

  五、感受《阳关三叠》的艺术魅力。

  1、请一位同学朗诵诗作品《送元二使安西》。

  2、请同学介绍诗作品的意境及作者。

  3、老师范唱《阳关三叠》,提示学生注意诗词的节奏与歌曲节奏的关系。

  4、小声跟录音学唱。

  5、讨论:诗歌《送元二使安西》与歌曲《阳关三叠》的节奏有没有内在的联系,试说明。

  (感受《阳关三叠》艺术魅力这一环节,学生能参与并调动起来,通过读、说、唱、议等活动,初步了解诗词与音乐的关系。)

  六、交流与分享。

  1、展示学生在课前收集的有关中国古代诗词的各种艺术形式的资料。

  2、展示老师收集的资料:

  《滚滚长江东逝水》,提示学生注意诗词中的韵律与音乐旋律的关系。

  《相思意》李之仪,提示学生注意诗词中的意境与音乐意境的关系。

  《踏歌》(舞蹈);

  《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

  《虞美人》李煜。

  3、讨论:你怎么看诗歌中“诗”和“歌”的关系?

  (这一环节主要是要充分挖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主动的发现素材,主动的感受资料,主动的探讨问题;

  教师资料展示可视现场情况而定,如学生所带资料不多,教师的资料可多播放一些,反之则少播放一些。)

  七、布置课外探索及总结:

  l、课外探索:在高一语文教材中,选择一首你感兴趣的诗词,试着为它谱曲。

  2、介绍谱曲的有关知识。(简单)

  3、总结:

  (1)学生总结;(略)

  (2)老师总结:

  a、诗词中的节奏与音乐节奏的关系。

  b、诗词中的韵律与音乐旋律的关系。

  c、诗词与音乐的'关系。我们常说:诗歌诗歌,可见诗和歌是有联系的,《诗经》里的诗歌都是古代的唱词,古人谱上动听的曲子,唱着学,学着唱,也就容易学了。我们学宋词的时候,注意到了,有词牌名、曲牌名之分。宋词的词牌,其实也就是乐曲。是倚声而作,就是先有调,再按其所奏乐曲配词吟唱。元曲和宋词一样,都是有曲谱的,一个词牌或曲牌,框架是不动的,剧作家或依声填词,或依字行腔,从而产生了千变万化的戏曲。但令人遗憾的是只留下了文字剧本而没有留下音乐。然而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能从一些零散的古籍看出一点音乐的足迹和端倪。通过今天的课程,我们可以获悉:音乐与各类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在歌曲中,诗词是音乐的核心,而音乐则是诗词的灵魂。我们在学习中国古代诗词时,可以借助音乐来感受其韵律和情感;在学习音乐时,则可以通过诗词和其他文学艺术来感受其意境。因此,学习音乐不能只专一门而忽略其他,艺术是相通的。只有掌握广博的知识,才能使音乐步入更高的境地。

  4、齐唱《但愿人长久》结束课程。

高中音乐教案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是前两节课知识的应用,同时本节课学生将首次较完整的研究“像”这个概念,另外本节课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思路,为后面一章研究凸透镜成像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节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本节安排了一个《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实验有利于使学生重视实验和归纳,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今后做光学实验作了必要的准备。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且能根据成像特点作图。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方法与过程: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通过定位平面镜的虚象的方法,了解替代法的含义和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通过对平面镜、凸面镜和凹面镜成像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重点难点

  重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探究的方法和合作学习。

  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虚像怎样形成的。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肯定都观察或者留心过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一定认识,但基本停留在学习的感知和表象阶段,还没有进行过科学的探究,尚缺乏理性的思考,他们有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但怎么探究,探究哪些方面,还迫切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启发。

  三、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采用“统放结合”的半开放处理思路(对于学生理解普遍感到困难的“虚像”和“虚像的位置”,要“统”;对于平面镜成像的其他特点采取“半放”甚至“全放”的方法;所以本节课将主要采取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和教师引导发现法以及集体思考法的教学方法。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八年级学生处于中学期间的过度阶段,自学能力和观察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运用了讨论法、自主合作交流探讨法等学习方法,着力开发学生的活动空间、思维空间、表现空间。

  四、教学过程

  为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首先我将通过一个“水淹蜡烛”的实验引入新课,实验桌上竖直放一块平板玻璃,玻璃前放一只杯子内有一点燃的蜡烛,玻璃后面也放一只杯子,其内没有放蜡烛。这是我在课前准备好的,提前调节好,使学生通过玻璃可以清晰地看到前后杯中都有一支“点燃”的蜡烛。往后面的杯中倒水,当水面漫过烛焰时,发现烛焰并没有熄灭。“为什么?”这时学生可能猜到是“像”;如果没有猜到:我就拿走后面的杯子,再让他们观察,他们会发现在原位置仍能看到一只装有点燃蜡烛的杯子.这时他们会恍然大悟:原来是“像”!

  由此引入课题。

  这样设计的意图有三:第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第2引入平面镜、像、物体这些名词;3为后面在设计实验过程中顺利突破的将“平面镜改为玻璃”这一难点做一暗示,起到分散难点的作用。

  第二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探究一:我将组织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教学,按照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发现问题、再完善实验设计、再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的顺序进行

  在板书课题之后,提出问题:“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及照镜子的感受,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通过这一问题使学生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角度去认识熟悉而又陌生的平面镜,从而产生探索的欲望,启发学生进行“猜想”。)

  [学生经过讨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

  (1)像与物左右相反;

  (2)物体离平面镜越近像越大;

  (3)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将这些猜想一一列在附板书上,因为这时后面探究的课题。

  在猜想之后就是引导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这是突破探究过程中难点的关键

  首先由我提出:“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呢?”以明确探究目的

  [学生:思考、讨论、分析]在设计中,学生可能对“怎样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感到困难,如果是这样,我将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我们怎样比较两个物体大小是否相等呢?”、“我们怎样来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再经过一番讨论,使学生明确关键就是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比较。

  到这里学生就可以进行第1次实验了,在此我也设了一个埋伏:

  同学们会在实验盒发现所需的器材:有平面镜、两支相同的笔、两只相同的棋子[注意玻璃板并没有出现在实验盒里]。

  当他们做了一段时间后我就问:“同学们成功了吗?有什么障碍?”

  学生在实验中会发现:从平面镜的正面看见了像,当想把“替身物体”放到平面镜后面的`像位置上时,从正面只能看见像,看不到替身物体;从平面镜的背面呢,又只能看到“替身物体”,而看不见像,所以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接着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同时看见像和镜后的“替身物体”?”

  [学生重新陷入思考、分析、讨论]

  此时可能会有同学受到引入新课时的“水淹蜡烛”的实验启发,想到把平面镜改为玻璃板做实验,就会同时看见像和镜后的“替身物体”。如果学生没有想到,可以提醒学生回想开始时的实验。

  在这里我使学生通过实验的亲身体会,产生认知冲突,再联系已有信息,解决冲突,使之领会深刻,突破探究过程中的难点问题。

  好!现在分发玻璃板,让学生重新实验,探究出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在得出像与物的关系后,立即用多媒体进行一个反馈练习,以纠正学生由经验得出的错误认识,加深像与物是等大的这一正确结论的印象。

  在此之后我再提出问题“能否验证平面镜成像的其他猜想呢?”以引导学生进行下一步的探究。这些我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实验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实验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并进行针对性反馈练习。加深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理解与记忆。

  从而完成本节教学的重点。

  探究二:学习虚象概念。

  我将利用理论分析、实验验证等教学手段把抽象化为形象,突破“虚像”这一学习难点。

  首先借助多媒体课件,根据光的反射作图,进行动态分析,使学生从理论上知道平面镜成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形成的。并非实际光线形成。

  接着再次演示把蜡烛点燃放在玻璃板前,并且用白纸放在玻璃板后面的“像”的位置上。会发现纸上并没有像,说明并没有光到达成像的位置,再次证明平面镜所成的像确实不是实际光线相交而成的,使学生从实际中感受什么是虚像。

  第三环节:内化提高,实际应用。

  知识在做题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巩固,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我设置了以下练习:

  1、某同学身高1.6米,平面镜高2米,该同学的像高多少?为什么?

  2、该同学距离平面镜1米时,像和镜面距离多少?像和该同学距离多少?

  3、当该同学后退0.5米时,像的大小如何变化?

  第四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了哪些问题?你获得了什么知识?

  通过问题式的小结,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重点,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课外作业是课内作业的延续,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有效地进行第二次学习,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我布置了以下作业:

  必做题:第46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第1、2、3、4、5题

  选做题:布置课题为〈生活中的镜子〉这一研究性作业,让学生作有关的调查。

  设置必做题和选做题两个层次的作业,满足不同学生能力的需求,既使学生进行了基础知识的训练,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得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六、板书设计

  为了使板书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更好的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我设计了以上板书。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大家!

  三、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特点:

  2、面镜成像原理:

  (1)像物大小相等;光的反射规律

  (2)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

  (3)像与物连线与镜面垂直

高中音乐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和学唱,了解京剧艺术的基本知识:角色、行当、西皮与二黄唱腔、主要伴奏乐器。以及一些代表人物(梅兰芳)。

  3、欣赏并熟悉几段著名的有代表性的京剧唱段,能够感受京剧艺术作为国粹的独特魅力。

  4、通过学唱《甘洒热血写春秋》,使演唱有一定的京剧韵味。

  教学内容:

  1、音乐知识:中国京剧的历史、行当、唱腔等代表人物。

  2、欣赏《海岛冰轮初转腾》(选自京剧《贵妃醉酒》选段)《迎来春色满人间》(选自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选段)。

  3、学唱现代京剧《甘洒热血写春秋》(选自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选段)及模仿动作表演。

  4、节奏训练:打击乐“锣鼓经”练习。

  教学方法:

  以看、听、学、唱、做、感受相结合的师生共同活动的教学方法。

  教材分析:

  京剧是流行于全国各地的戏曲剧种之一,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它继承了昆剧、皮黄、梆子诸声腔的精华,并加以集中而成。

  京剧的行当为生、旦、净、丑。

  京剧的唱腔主要分西皮、二黄两大类。

  目前已成为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及人物扮演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艺术形式。

  作品分析:

  (1)《海岛冰轮初转腾》是选自中国京剧《贵妃醉酒》选段。(剧情略。教材207页)

  (2)《智取威虎山》剧情:1946年冬件,我档人妊民解放军在东北皋战场取夯得辉郭煌村胜利,委某毁部摈团贴参谋长少册剑宽波率一支追剿队单进跋入深山,以便粘消斜灭荚逃珍进威北虎酗山的座山雕卯土匪厦武讳装健。少砒剑波旨派侦察排长杨逢子荣改甄扮责土匪,歇打入威虎山弟。杨子荣魔凭借勉丰秤富御的战斗接经烹验,多胖次战胜洋凶淘恶殴狡腊猾的座饮山雕禹的盘问棍与镇试俗探,取牟得了座笑山脉雕掷等寨人的信任闻,被柴封腋为八威诽虎库山老九姚。絮他利戴用“师九苟爷掂”监的'违身份知,以性“练糕兵濒”颂为虑名,送出情报。当舞追押剿队避得到阮情妙报整个装待沃发时,被壁我方硬逮谅捕的土匪栾在平在被押送泞途锡中逃到威虎囊山,给蝎杨子荣造扩成了宽严惶重威胁。但杨子嘿荣临筒危尘不幻惧,雨机试智沉堑着,抓住栾平车的弱点轮主动进攻估,最逗后务亲手尤处颜死汝栾鞋平锄。眠借为与座惯山雕祝寿耀之机林,杨子荣辛将全部匪掣徒集中述在威虎寺厅柬用灌酒颅灌饮醉磅,缉追一剿队蒙和片民童兵及时届赶栓到,纸与杨子红荣忍里遂应喧外合滞,彻底消畜灭炳了决这欢股顽匪。[西皮的曲调以七声音阶跳进旋法为主,每一句起拍都在弱拍,落拍多在强拍,拍点色彩明朗,多用于叙述描写。二黄的曲调以五声音阶段进旋法为主,每句的起、收拍均在强拍,委婉流畅,多用于叙事和表达人物的内心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用看、听、初步接触京剧音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请看录像《唱脸谱》教师出示《海岛冰轮初转腾》(简说《贵妃醉酒》剧情)

 二、导入新课(用问、答、讲、看,了解京剧音乐,过渡作品欣赏)

  1、提问:这段音乐是是《贵妃醉酒》中的什么唱段?是谁演唱的?(师生共同活动、了解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

  2、教师简单介绍京剧的历史、行当,唱腔等。使用不同脸谱:介绍着名京剧艺术家及传统剧目。

  三、1、聆听《海岛冰轮初转腾》全曲的音乐,分析唱腔与旋律特点。全面了解作品(用听、唱、感受及实践。培养音乐感受与表现能力,渗透思想教育)

  2、介绍讨沦“旦角”的成套唱腔特点及梅派的风格。

  3、模唱(让学生自己选一句表演),学学“贵妃”。

  4、欣赏《迎来春色满人间》和《甘洒热血写春秋》。

  师生谈感受

  ①西皮快板与二黄慢板的区别。

  ②传统剧目与现代京剧在原有基础上的创造与发展。

  5、教师小结:

  二黄导板高亢有力,慢板的特点委婉流畅,多用于叙事和表达人物内心感情。西皮唱腔拍点鲜明,色彩明朗,多为叙述描写性唱段。

  从这两段的唱段中看到我国优秀戏曲文化的悠久传统,而且为此而感到自豪,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祖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从而更加热爱我的祖国及祖国的优秀文化。

  四、练习学唱与体验京剧韵。

  1、节奏练习串子(乐谱略)乐器:鼓、小锣、钹、大锣教师钢琴伴奏四位同学表演全体同学读锣鼓经

  2、集体学唱《甘洒热血写春秋》西皮快二六,请学生介绍《智取威虎山》剧情及杨子荣唱段。

  教师介绍发声方法,注意唱腔、韵的学唱听录音模唱看录像学唱学生自演自唱由教师钢琴伴奏,学生集体表演《甘洒热血写春秋》。

  五、小结

  布置作业,在第二教时时交流。熟唱《甘洒热血写春秋》。

  谈谈对京剧音乐的感受(唱腔,行当,行头,脸谱,锣鼓经,流派等选一个)屏幕显示教学要点:京剧音乐

  1、20xx多年四大徽班、四大名旦、四大老旦四大行当:生旦净丑唱腔:西皮二黄板式:快板、慢板二六散板等

  2、表演手段:唱做念打场面:(伴奏)文武场打击乐锣鼓经祖国戏曲优秀文化热爱、继承、发扬

高中音乐教案6

  课标要求:

  列举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浪漫主义音乐、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杰作;印象主义音乐、表现主义音乐、新古典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及其杰作;音乐的大众化、多元化趋势,如摇滚乐。理解19世纪音乐发展的社会背景;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特点;结合时代的变化理解20世纪的音乐流派及发展方向。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认识音乐的发展与时代变迁间的关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全面评价摇滚乐。

  (2)过程与方法:分析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的音乐产生的背景;进行音乐欣赏,进入音乐情境,加深对音乐意境的理解并形成对不同类型音乐的进一步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音乐名作提高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学习音乐家执着追求、热爱生活的精神和爱国情操。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特点。

  难点:现代主义音乐的发展反映了时代的变化。

  教学建议:

  1、关于“浪漫的乐章”一目,主要介绍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音乐,建议教师讲清:

  (1)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兴起、发展和主要特点

  浪漫主义音乐是在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下于19世纪初兴起,以奥地利和德意志为中心。19世纪中期走向鼎盛时期。

  浪漫主义音乐与19世纪以前的古典主义音乐不同。古典主义音乐崇尚理性、重视规范、要求感情的节制和形式,而浪漫主义音乐一则着重感情的抒发和个性化的心理刻画、注重音乐中的诗情画意,感情热烈而奔放。二则在音乐作品中大量弘扬民族特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乐派。

  (2)欧洲浪漫主义音乐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A.贝多芬。贝多芬(1770-1827),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出身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八岁开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有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等。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B.舒伯特。舒伯特是德国近代艺术歌曲的创始人,被称为“歌曲之王”。所作的600多首歌曲显示出卓越超群的曲调写作能力。曲调朴素自然,和声新颖,大小调交替,充满戏剧性。在自然音体系和声基础上巧妙运用变化音;钢琴伴奏风格多样,他把和声、伴奏提高到与诗歌同等重要的地位。在诗与歌之间建立均衡的关系。他的交响曲均采用古典曲式,曲调抒情、和声独特、色彩巧妙,表现出浪漫风格特征。

  C.舒曼。舒曼,是德国作曲家。自幼爱好文学,音乐,但是母亲强求他学了两年法律。为了急于成为优秀的钢琴家,把自己手吊起来练琴,致使手伤而改攻作曲。加之为婚姻之事的长期苦斗,使舒曼一生的大部时间为一种痛苦的幻觉和恐怖的心理所折磨,患上严重的精神病。舒曼的钢琴作品集中表现了许多日后成为浪漫主义时代钢琴风格的特征。他对浪漫主义诗歌的敏捷而直接的洞察力表现在他的歌曲形式丰富多变、表情亲切。描写人和他自己的内心活动,是舒曼创作的基本主题,着重于复杂心理活动的刻划,体现出感情的无尽丰富、美妙和力量。

  2、关于“民族乐派音乐”一目,主要介绍民族乐派,建议教师讲清:

  (1)民族乐派的出现及特点

  民族乐派出现于19世纪中后期的俄国和东欧地区。民族乐派的作曲家在音乐创作中着重以本民族的民歌、民间舞曲为素材,采用本民族的英雄史诗、神话传说和人民解放斗争事迹为题材,并且将民族音乐的鲜明特点和古典主义音乐的优秀传统以及浪漫主义音乐的艺术风格紧密地结合起来,创作出大量既有独特艺术个性和民族感情,又有强烈艺术生命力的作品。他们通过自己的音乐创作,热情地歌颂自己伟大的祖国、民族和人民,反映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内心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2)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A.柴可夫斯基。柴可夫斯基(1840—1893)是俄罗斯最伟大的作曲家。他出生在俄国维亚特斯基省的一个贵族家庭,10岁在彼得堡法律学校读书时,便开始学习钢琴和作曲。23岁入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毕业后到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1877年,他辞去音乐学院的教授职务,在梅克夫人的资助下,从事专业音乐创作,很多优秀作品便是这时期所作的。1893年10月28日,柴可夫斯基在彼得堡亲自指挥演出他的代表作品《第六交响曲》,9天后便离开了人世。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繁多,体裁广泛,仅大型作品就有:10部歌剧,以《叶甫盖尼·奥涅金》和《黑桃皇后》最为著名;6部交响曲,以《第五交响曲》和《第六交响曲》最为著名;4部协奏曲,以《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最为著名;3部舞剧——《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夹子》;以及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一八一二序曲》、《意大利随想曲》和钢琴套曲《四季》等等。他的作品被称为“俄罗斯之魂”。柴可夫斯基的音乐真挚、热忱,注重对人的心理的细致刻画,充满感人的抒情性,同时又带有强烈的、震撼人心的戏剧性。他的旋律具有俄罗斯民族那种特有的风格,他的和声浓重、丰满,显露着作曲家本人的个性气质,富有难以言传的魅力。一百多年来,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性,广为世界人民喜爱,成为人类音乐宝库中的珍品。

  B.德沃夏克。德沃夏克是捷克民族乐派最重要的作曲家。他1841年出生在布拉格附近的一个小村庄。16岁的时候他来到布拉格,开始了音乐学习,后来成为捷克国家剧院乐队的中提琴手。l873年,他的爱国主义合唱作品《赞歌》的演出成功,促使奥地利艺术部给于他经济上的补助。然而他最初在音乐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勃拉姆斯的提携。勃拉姆斯极力推荐德沃夏克是一位前途无量的作曲家,而且还说服了一家德国音乐出版商出版了德沃夏克的《摩拉维亚二重奏》和《斯拉夫舞曲》。这使他有条件去欧洲指挥演出自己的作品,同时还获得了布拉格音乐学院作曲教授的职位。德沃夏克的音乐具有自然而优美的特性,他在欧洲很快出了名。1892年,美国纽约国家音乐学院邀请他去作院长。这次美国之行产生了他作品中最杰出的两首名作:《自新大陆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阿美利加》。《自新大陆交响曲》是德沃夏克的第9首交响曲。所谓"新大陆",又称"新世界",指他客居的美国。但是,作为一个捷克作曲家,他是不会去写一部美国作品的,作品充满了他身居异国而怀念故乡的情绪。曲中采用了美国印第安民谣及黑人灵歌作材料,以他的民族性手法并经过加工和整理而成的,带有捷克风格。在纽约演出时好评如潮,取得很大成功。现在,它已经成为世界交响乐宝库中的经典之作。弦乐四重奏《阿美利加》同样具有浓厚的捷克风格。对故乡的热爱使德沃夏克放弃了美国优厚的物质条件,3年后,他回到祖国,任布拉格音乐学院院长。3年后,他在布拉格去世。德沃夏克留下的作品显示了他的多种创作才能。9部交响曲、14首弦乐四重奏、许多小提琴、大提琴和钢琴协奏曲、4部清唱剧、5首交响诗、11部歌剧和大量声乐作品。在他的音乐中,民族主义情感和古典主义的结构美妙地结合在一起,对后代的音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关于“音乐的变奏”一目,主要讲述了印象主义音乐、表现主义音乐和新古典主义音乐,建议教师讲清:

  (1)印象主义音乐及其代表人物

  印象主义音乐产生于十九世纪末,是受“象征主义文学”和“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而出现的一种音乐流派。印象主义音乐带有一种完全抽象的、超越现实的色彩,是音乐进入现代主义的开端。它的音乐形式、织体、表现手法、基本美学观点以及所追求的艺术目的和艺术效果都与古典和浪漫主义有着很大的分歧与差别。古典主义音乐的创作原则与风格是严谨、规整,浪漫主义音乐是注重情感的表现与激情的发挥。与之相比较,印象主义音乐并不通过音乐来直接描绘实际生活中的图画,而是更多地描写那些图画给我们的感觉或印象,渲染出一种神秘朦胧、若隐若现的气氛和色调。在乐曲的形式上多采用短小的、不规则的形式,以便更好地体现出印象主义音乐较为自由的特点。

  法国音乐家德彪西是公认的印象主义音乐的集大成者。象其他法国作曲家的作品一样,德彪西的音乐是标题音乐而不是绝对音乐。十九世纪末,法国出现了一派叫做“印象主义者”的画家和诗人,他们追求的是一种梦幻的美,于是作曲家德彪西力图用音乐来达到“印象主义者”用绘画所达到的同样效果。在使用新的和声和音乐方面,德彪西是现代音乐的先驱。他建造的那种古怪的、非尘世的音乐,主要是采用完全没有半音关系的“全音阶”和许多在空气中根本听不见的“泛音”。德彪西还在管弦乐队里使用各种乐器的不同组合来发出柔和的带有闪烁性的音响效果。起初人们听他的音乐觉得不知所云,但当他们听惯了的时候,便发现其中妙趣无穷了。

  (2)表现主义音乐及其代表人物

  表现主义音乐,这个现代音乐的第一个主要流派,是以奥地利音乐巨人勋伯格和他的两个学生贝尔格、韦伯恩为代表,紧随在印象乐派之后产生的、一种相悖于印象乐派的美学思想和创作技巧的音乐流派。表现主义,以其极大的主观性着眼于人类精神与体验的直接表现。在抗衡着印象主义客观性的同时,追求形式上的最大自由,打破旧有的传统观念的囿限,显示其表现主义的最大自由,打破旧有的传统观念的囿限,显示其表现主义的共性特征。表现主义音乐的最大特征,是无视传统,无视规则,不追求庞大、夸张,刻意追求精致、纯朴,抛弃印象派的玄妙模糊,力求于音乐表现的简洁、单纯、明快和热烈。

  勋伯格,生于维也纳,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家境清寒,曾在银行当小职员。他作曲靠自己摸索。后来与其门生韦伯恩和贝尔格一起形成“新维也纳乐派”,为十二音作曲技法的开山鼻祖,基本上自学成才。早期作品受勃拉姆斯、瓦格纳影响,后逐渐倾向于无调性,代之以半音阶风格的十二音体系,从而开创了二十世纪现代主义的音乐理论。1933年勋伯格流亡到美国,后加入美国籍。晚年创作由朗诵、男声合唱、管弦乐演出的名作〈华沙幸存者〉,用音乐向纳粹提出强烈的抗议。其音乐理论与作曲体系对世界有较大影响,主要著作有《和声学理论》、《和声的结构功能》和《作曲基本原理》等。

  (3)新古典主义音乐及其代表人物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音乐中一方面出现了许多实验性的流派和思潮,另一方面一些重要的作曲家都经历了一段较为稳定的风格发展过程。新的美学观念和音乐思维层出不穷。从20年代初到50年代,新古典主义可以说是影响面最大的一种音乐流派。新古典主义在美学思潮上,不但否定浪漫主义音乐的标题性和主观性,也否定后期浪漫主义及其引伸出来的表现主义那种夸大的幻想和表现。新古典主义主张音乐创作不必去反映紊乱的社会和政治,主张采取“中立”或“艺术至上”的立场;创作应该回到“古典”中去,回到“离巴赫更远的时代”去,那里有音乐的纯粹的美(不混杂诗或绘画等);作曲家应该摆脱主观性,而以冷静的客观性把古典的均整平衡的形式,用现代手法再现出来。

  新古典主义最典型的是斯特拉文斯基的舞剧音乐《缪斯的主宰阿波罗》、《仙女之吻》、《诗篇交响曲》和《钢琴协奏曲》等。这些作品有的选自古代神话故事,有的采用中世纪的宗教题材,在音乐上则力求模拟古代音乐风格并以现代的技法与之相结合,从而形成一种新型的拟古的音乐风格。

  4、关于“风靡全球的摇滚乐”一目,建议教师讲清:

  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的流行音乐市场出现了一个三足鼎立的现象。黑人欣赏的音乐基本上以节奏布鲁斯为主,中产阶级以上的白人听的都是叮砰巷歌曲,而中西部的农村听众所喜欢的都是与农村生活有关的乡村音乐。然而,到了50年代中期(约1954~1956年期间),唱片市场出现了两个明显的现象,即"市场交叉"和"翻唱版"的出现。"市场交叉"是指原来在一个市场发行的唱片,同时在另一个市场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如有些歌曲在节奏布鲁斯销售榜上名列前茅,同时在波普(指当时的流行歌曲,叮砰巷歌曲的`延续)榜上也倍受欢迎。看到这种有利可图的市场交叉情况,有些大唱片公司很快根据正流行的节奏布鲁斯歌曲制作出自己的版本,由此导致了大量"翻唱版"的出现。这个时候,原来隔开的三个市场突然间感觉中间的围墙倒了,在这片废墟中一种新的风格--摇滚乐正式诞生了。

  同一般流行音乐相比,摇滚歌曲有以下几大特点:它多半以12小节为单位,加以反复,而一般流行歌曲 则以8小节、16小节为单位,或坚守一首歌32小节的模式;从节奏上看摇滚歌曲则是以早期布吉乌吉每小节8拍发展而来,它的重音在后半拍,对贝斯的重视超过鼓;从和声中看,摇滚歌曲多半用变调而少用7个全音,它不是用最引人的旋律来打动听众,而是用强调精神与感觉,用延长音的效果来“扩大知觉,解放自我,并发觉世界”。摇滚乐突出的标榜吉他和电子乐器的乐队风格,将乐器触弹成跳动式的合奏,并在间奏部分制造出即兴演奏的乐句。吉他手的和弦奏法仿效爵士吉他的奏法,多强调第1至4弦的音质。偶尔还变化音调,制造出回响和破坏性的效果,在吉他独奏或结束时通常会特意强调单弦奏法。

  延伸阅读

  四、影视艺术的起源与发展(专题八)

  课标要求:了解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电影的诞生;世界最重要的电影生产基地;现代电视技术先驱;第一次电视广播试验;现代电视系统基本成型;电视大规模普及应用。影视艺术兴起和发展的条件、作用;理解影视艺术是当时政治经济的反映;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鉴赏影视作品的水平和审美情趣。

  (2)过程与方法:主要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影视素材,以情景再现的形式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影视艺术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反映了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杰出的影视艺术家创造了优秀的作品,丰富了人类的文化宝库。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电影、电视艺术起源与发展进程;影视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难点:影视艺术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条件。

  教学建议:

  本课是一部概要式的影视艺术起源发展史,教材分别从电影艺术的兴起与发展;电视艺术的兴起与发展;影视艺术与人类生活三个方面作了介绍。通过本课的讲授使学生认识影视艺术是当时政治经济的反映,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反映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建议教师讲清:

  1、电影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1)影视艺术出现和发展条件

  第一,第二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化时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迅猛发展。19世纪末电学、光学、化学、机械学等学科技术的发展,为电影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第二,社会的巨大变化和人类新的精神需求、商业利润的驱动是影视艺术发展的动力。电影是在第二次科技革命背景下产生的满足人们感性娱乐和精神需求的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观众的精神需求提高,需要不断的推出满足观众期待需求的作品。

  (2)电影的发明阶段

  路易·卢米埃尔,法国电影发明家和电影导演,他制成的“活动电影机”可以将活动的物像用摄影机拍摄在胶片上,又能通过放映机将这些记录在胶片上的活动物像投射到银幕上──是一种既是摄影机同时又是放映机和洗印机的机器,满足了多人观看的需要。1911年,意大利诗人和电影先驱者里乔托·卡努杜发表的一篇论著中第一次宣称电影是继建筑、音乐、美术、雕塑、诗歌、舞蹈这六种艺术后的一种新兴艺术,它是把所有这些艺术都加以综合,形成运动中的造型艺术形式。

  (3)电影的发展

  电影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声走向有声,从黑白转向彩色,由小规模、低技术制作形成大规模、系列化和专业化制作的转变过程。

  1925年,美国电话和电报公司所属的贝尔实验室投资数百万美元,终于解决了有声电影的关键技术──音画同步的问题。1926年美国华纳兄弟电影公司率先购买了该技术,1927年该公司拍摄了电影《爵士歌王》,这部影片其实只是在无声片中加进四支歌、一些台词和音乐伴奏,但它使对白、音乐、歌唱融为一体,它标志着电影史上一个新时代──有声片时期的开始,从此电影由纯视觉艺术成为视听综合艺术。1935年第一部彩色影片《浮华世家》拍摄成功,标志着彩色电影的问世。自此,电影具备了画面、声音和色彩三大要素。

  二战后,电影艺术的发展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欧洲、亚洲出现了具有民族风格的电影。美国好莱坞电影《星球大战》、《侏罗纪公园》、《外星人》都属于高科技的科幻片。《泰坦尼克号》中悲壮的爱情成为全球传颂的经典,本片获得1998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音效、最佳摄影等11项大奖。

  2、电视的起源与发展

  (1)电视系统的研制成功

  英文中电视television是由希腊文tele(从远处、远的)和拉丁文visio(看)组成的,它的意思是远距离传送可视画面。引导学生思考电视出现的条件:第二次科技革命,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19世纪末,少数先驱者开始研究设计传送图像的技术。1904年,英国人贝尔威尔和德国人柯隆发明了一次电传一张照片的电视技术,每传一张照片需要10分钟。1924年,英国和德国科学家几乎同时运用机械扫描方式成功地传出了静止图像。但有线机械电视传播的距离和范围非常有限,图像也相当粗糙。

  1923年,俄裔美国科学家兹沃里金申请到光电显像管、电视发射器及电视接收器的专利,他首次采用全面性的“电子电视”发收系统,成为现代电视技术的先驱。电子技术在电视上的应用,使电视开始走出实验室,进入公众生活之中,1925年,英国科学家研制成功电视机。1928年,美国纽约31家广播电台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电视广播试验,由于显像管技术尚未完全过关,整个试验只持续了30分钟,收看的电视机也只有十多台,此举宣告了作为社会公共事业的电视艺术的问世,是电视发展史上划时代的事件。

  1929年美国科学家伊夫斯在纽约和华盛顿之间播送50行的彩色电视图像,发明了彩色电视机。1933年兹沃里金又研制成功可供电视摄像用的摄像管和显像管。完成了使电视摄像与显像完全电子化的过程,至此,现代电视系统基本成型。今天电视摄影机和电视接收的成像原理与器具,就是根据他的发明改进而来。

  (2)电视艺术在英国、美国的发展

  1936年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郊外的亚历山大宫,播出了一场颇具规模的歌舞节目,并首次开办每天2小时的电视广播。全伦敦只有200多台收视电视机,但它标示着世界电视事业开始发迹。对当年柏林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报道,更是年轻的电视事业的一次大亮相。当时共使用了4台摄像机拍摄比赛情况。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全电子摄像机。这台机器体积庞大,它的一个1.6米焦距的镜头就重45公斤,长2.2米,被人们戏称为电视大炮。此后,价格相当昂贵的电视在英国中上层家庭开始有所普及。1937年,该公司播映英王乔治五世的加冕大典时,英国已有5万观众在观看电视。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英国约有两万家庭拥有了电视机。

  1939年4月30日,美国无线电公司通过帝国大厦屋顶的发射机,传送了罗斯福总统在世界博览会上致开幕词和纽约市市长带领群众游行的电视节目。成千上万的人拥入百货商店排队观看这个新鲜场面。二战结束时,美国约有7000台电视机。二战前开办电视的还有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

  (3)电视艺术的普及应用

  电视艺术普及的条件:电子技术等方面的进步,社会巨大变化和人类新的精神需求及商业利润的驱动。

  电视机经历了从黑白到彩色,从电子管、晶体管电视迅速发展到集成电路电视,目前,电视正在向智能化、数字化和多用途化迈进;电视转播也由卫星传播到卫星直播。

  3、影视艺术与人类生活

  (1)影视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反映着人类在科学技术上的进步。

  (2)直接引领着文明发展趋势和社会风尚,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审美需要和精神追求。

  (3)影视艺术与其他艺术既区别又联系,它通过特有的技术手段,使人感受到视觉冲击和心灵启迪。

  (4)影视艺术的影响在人类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5)由于电视本身的特点,它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成员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中音乐教案7

  设计理念

  为了适应高中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依据教材选编了爵士乐的教学内容安排,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与交流,共同探讨爵士音乐的风格特点,并了解其相关文化及艺术价值。本着“普遍参与和发展个性”的教学原则,重视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实践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艺术创造意识,激发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从而获得审美体验。

  设计思路

  本节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音乐鉴赏》第十三单元《爵士乐》,设计思路如下:

  1、确立主题

  2、教学选材

  3、活动与探究

  通过视听等教学活动激励学生进行简单的创作与表演:可表演一段你学过的爵士音乐,也可模仿爵士乐手的演奏。

  教学目的:

  让学生自主收集有关爵士音乐文化的资料(文字、音响),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与交流,共同探讨爵士乐的风格特点,并了解其相关文化及艺术价值,引导学生用开放的心态,正确审视美国黑人爵士音乐文化,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接纳与包容的'意识。

  重点难点:

  由于某些历史与社会的原因,学生对爵士音乐接触比较少,没有太多的感性认识,虽然通过大量的资料收集,但仍缺乏对音乐本身的感受和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音乐,让学生初步了解爵士音乐的音乐特点,鼓励学生进行简单的即兴创作和表演活动。

  教学准备:

  1、提前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整理爵士乐的资料,并以展示作业的形式说明—什么是爵士乐?

  2、教师准备图片、音响、影象等有关的资料,制成课件使学生更直观的了解教学内容。

  3、以小组为单位就坐,随时进行讨论和交流。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对比听赏:

  流行音乐《夜来香》与爵士乐《夜来香》

  2、引出课题:“什么是爵士乐?”(说明:对比听赏可以反馈出学生经过学习后对爵士乐的理解,并自然导入课题)

  二、交流与探讨

  1、学生的交流

  ①学生展示各自的作业(手抄报及喜爱的音乐等),并相互交流。

  ②由课代表主持,按组自选介绍的内容,并选出代表进行作业展示:爵士乐的起源,使用的乐器,演奏形式,风格与特点,代表人物及其作品……(说明:此环节可以让学生相互介绍了解彼此的作业情况)

  2、学生分组展示并作介绍

  根据学生介绍的情况、内容,灵活地进行交流、切磋和补充。并感受、体验布鲁斯与拉格泰姆的音乐特点:

  教师总结:布鲁斯的音调与拉格泰姆的节奏形成了基本的爵士语汇。

  关于爵士乐的即兴性

  师:即兴演奏(演唱)是爵士音乐的灵魂,是它的生命所在。它自由的即兴风格,要求爵士乐手必须有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由此这些无法准确记谱的美妙音乐,不能用录音的方式把它记载下来。有人说:一张张的爵士唱片汇聚了一部爵士音乐史。

  说明:交流与探讨环节既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也显示出教师的指导作用。

  三、思考与创作

  1、爵士乐在中国

  ⑴、欣赏影片片段:三四十年代的大上海舞厅中以爵士音乐做背景的场面。

  师:在这个片段中你们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了什么?

  ⑵、学生交流看法,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谈对爵士乐在中国的看法。

  ⑶、师:爵士乐在中国的影响由来已久,当这种由美国黑人贫民创造的民间音乐在征服了白人之后,传到了东方;三四十年代上海的“百老汇舞厅”“和平饭店”等,其音乐演奏形式与歌曲创作都表现出国人对爵士乐的吸收与借鉴。

  2、中国的爵士乐现状

  师:步入开放的中国,爵士音乐已逐渐走进人民的生活,日益受到大众的喜爱,故此我们可以从各种不同的渠道收集到许多有关爵士乐的资料。

  欣赏:具有爵士音乐风格的中国民歌:《采茶舞曲》片段。

  3、分析与交流:

  师:这首由中国民歌改编的爵士音乐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说明:再次归纳爵士乐的主要音乐特点,并为以下的即兴创作环节做铺垫。)

  4、创作和表演——鼓励学生进行简单的创作与表演:可表演一段你学过的爵士音乐,也可模仿爵士乐手的演奏。

  (说明:通过实践,让学生真正体验“什么是爵士音乐”)

  四、归纳与总结

  1、师:你们认为老师组织这次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与学生交流学习的感受与收获)

  2、师:通过音乐我们了解一种文化,而通过文化又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音乐。我很感谢大家,是你们的作业给了我无数的灵感,是你们让我了解了“什么是爵士乐”,是你们又让我看到了“什么是爵士乐”,让我真正领悟到了“什么是爵士乐”,谢谢大家。

  (说明:让学生理解教师的教学目的,是本课的点睛之处,也是对本次学习的总结与提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老师也是一个有限的主体,整个的学习过程应是一个师生双向互动与交流的过程)

高中音乐教案8

  课型:综合课

  教材分析:

  学生通过几首音乐作品的欣赏,对音乐在生活、音乐在社会中的功能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音乐在我们生活的广泛应用,并能为场景配制背景音乐。体会“生活中处处都有音乐”,“音乐伴随我们的终生”的道理。

  教学设想:

  针对中学生“好奇”的特点,利用多媒体教学,从视、听等多个角度,给学生丰富、直观、形象的画面,一方面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也力求解决学习中的难点。

  教学目的:

  1. 能识别乐曲中的情绪,利用听觉和视觉产生创造想象力。

  2. 了解音乐在生活中的作用,并能分清那些乐曲是“实用音乐”哪些乐曲为“背景音乐”,初步能为生活中不同场景配制背景音乐。

  教学难点:

  通过音乐欣赏了解音乐中的情绪,重点区分“实用音乐”和“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进教室

  1. 学生听《欢迎进行曲》,有节奏地进入教室。

  2. 师生相互问好。

  二、提问、引导进入课题

  1. 请同学谈一谈对音乐的感受?师:其实音乐自古到今都与我们生活紧紧相连,如:古代帝王则用音乐来进行政治教化,《诗经》

  2. 音乐是一种艺术是人类精神产品,它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产物,音乐不仅有一定欣赏,审美价值,同时作为一种应用科学,音乐逐渐被社会和医学界所接受,并日趋成熟。

  3. 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和研究音乐与生活。

  三、播放多媒体:

  1. 教师解释实用音乐,(用音乐来烘托气愤,配合完成某想项具体任务,,这种音乐一般称为“实用音乐”。例如:仪式音乐,治疗音乐等。)

  2. 播放《欢迎进行曲》,师问:A段音乐的情绪是怎样?听B段旋律你产生一种什么联象?

  3. 播放《摇篮曲》,教师板书提问:1本乐曲和《欢迎进行曲》在音乐情绪上有什么异同?乐曲旋律中八度大跳你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创造性的想象?(同学讨论回答)。

  4. 播放《婚礼进行曲》教师简单说明乐曲的情绪:A段音乐宏伟庄严,描绘了辉煌的婚礼场面;B段旋律温柔活泼,带有一种歌唱性,表现了温和愉悦的气氛。

  5. 总结(1)上面三首乐曲为“实用音乐”,(2)请同学讨论后举出三首实用音乐的`例子?

  四、播放多媒体:

  1. 教师解释“背景音乐”:(背景音乐又称“环境音乐”,是一种为办公室、休息室、超级市场、等公共场所而使用的陪衬音乐。)请同学读出“背景音乐”的特点(加深印象)

  2. 课件打一个即将开业的商厦,播放一段配音,教师准备四首乐曲片段。

  师问:请同学们选出这四首乐曲那些更适合作为商场“背景音乐”(分组讨论回答并说出理由)。

  3. 鼠标点击页面出现一例快速行驶的列车。播放一段配音,教师准备四首乐曲。

  师问:假如你是一位旅游列车车长,请根据“背景音乐”的特点,选择最适合旅客心理特征的音乐?(同学分组讨论回答并说明理由)。

  五、“背景音乐”还可以在综合医院里,急诊室或输液他厅应用。

  有人研究表明,人们在一种声级较低的优美柔和的音乐背景下会感到,轻松与愉悦不易疲劳,对病人和家属而言能减轻消除他们不良情绪,改善其心理和生理状态,并进一步起到镇定作用。

  总结、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音乐与生活》中“背景音乐”和“实用音乐”希望同学能分清并会运用,使音乐能够更好为生活服务。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六、课外作业:

  1. 请同学们从生活中找出2首“实用音乐”、“背景音乐”的例子。

  2. 请同学们为校食堂配2首“背景音乐”。

 七、结束:

  1.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炼,它使我们生活的更加丰富多彩。

  2.播放课件中的“美国乡村音乐”,与学生话别,让同学们踏子着音乐离开教室。

高中音乐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感受、体验爵士乐的风格特征,了解相关文化及艺术价值,逐步对爵士乐产生兴趣。

  2.通过体验、对比、小组合作等方式感受爵士乐的音乐特点,通过改编乐曲提升审美创造力。

  3.认识爵士乐,了解它的发展和音乐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欣赏,了解爵士乐的风格特点。

  【难点】

  掌握爵士乐的节奏特点,并通过实践加深理解。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音响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民歌《茉莉花》,学生欣赏。

  教师引导:同学们,这首歌相信大家再熟悉不过了,接下来老师要给大家听一曲与众不同的《茉莉花》,大家听一下这首《茉莉花》和刚才的相比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播放爵士乐《茉莉花》。(欣赏完后学生举手发言)

  教师总结:第一首《茉莉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民歌,第二首在风格上完全改变了,改编成了一种新的形式,这种新的音乐形式就是爵士乐,今天我们就走进爵士乐的世界亲身感受一下。

  (二)新课教授

  1.走进爵士乐

  播放爵士乐《What a wonderful world》,学生欣赏完谈对爵士乐的初步感受。

  教师进行总结:爵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于美国南部路易斯安那州的新奥尔良的.黑人音乐,后来传入城市风靡美国,并成为世界性的流行音乐。

  (1)了解“布鲁斯”音乐

  教师简单介绍“布鲁斯”音乐:17-18世纪,西方殖民主义者将大批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成为奴隶,被迫劳动,受尽折磨。黑奴们怀念故乡和亲人,常常唱一种哀歌表达他们痛苦的心声,由于蓝色在美国被看做是忧郁的色彩,这种悲哀的歌曲,统称为“布鲁斯”而爵士音乐就来源于“布鲁斯”。

  现在给大家播放一小段“布鲁斯”音乐片段,通过欣赏,大家感受一下。

  (播放“布鲁斯”音乐片段)

  教师提问:“布鲁斯”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受?请从音乐情绪和音乐要素来分析。

  学生讨论回答(“布鲁斯”音乐忧郁、悲伤、变化音多,节奏复杂,较难掌握。从音阶上看,它的三级音和七级音经常降低一点,有时五级音也降低。这些降音还常辅之以滑音和颤音,因而更加强了歌曲忧郁、悲伤的色彩。旋律中多用切分节奏,形成轻重音颠倒的感觉。和弦常用主和弦、属和弦和下属和弦,因此,和声听起来很和谐,而且朴素。)

  (2)了解“拉格泰姆”的钢琴音乐

  教师请学生根据搜集到的资料,简单介绍“拉格泰姆”音乐。

  爵士乐还有另一个起源,是来自一种叫“拉格泰姆”的钢琴音乐。我们再来欣赏一段“拉格泰姆”音乐片段。通过欣赏,看大家能否对“拉格泰姆”的音乐特点总结一二。在欣赏过程中可适当跟着音乐打节奏。

  (播放“拉格泰姆”音乐片段,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拉格泰姆“是19世纪末,一位名叫乔普林的黑人钢琴手创造的。右手高声部演奏节奏特别的切分音主旋律或琶音,左手则是规律地演奏由四分音符轻重音组成的节奏。这样左右手形成交错的节拍,使音乐带有幽默、欢乐、活泼的情趣。它和“布鲁斯”节拍上相似,都是重拍后移。

  (3)了解爵士乐的特点

  教师引导:通过刚才的欣赏和了解,我们大致能总结出爵士乐的几个基本特点,首先是它的节奏比较多变,大多时候用的都是切分音;其次,爵士乐带有很强的即兴性,由其早期的黑人不识谱,大多是靠灵感激发,对熟悉的曲调加以变化。因此,爵士乐又被称之为“灵魂音乐”。

  2.欣赏《南部之子》

  我们在爵士乐的世界观光了一圈,接下来欣赏一首早期的爵士乐作品,是由“爵士乐之父”路易斯·阿姆斯特朗演奏的《南部之子》。

  带着两个问题来欣赏,首先作品的特点和情绪是怎样的?其次仔细辨别一下作品中运用了哪些演奏乐器?

  (播放《南部之子》,播放完毕学生举手发言)

  教师总结:乐曲速度较快,体现一种愉悦的心情,并运用了大量的切分节奏,是一首带有幽默、欢快、活泼情绪的舞蹈型音乐。演奏乐器有小号、钢琴、爵士鼓,其中主奏乐器是小号。

  3.再次播放《南部之子》,主要感受作品的节奏,为小活动做准备。

  出示节奏谱例,将学生分成两组,每组负责一个声部的节奏,用手掌打出节奏。通过这个活动进行节奏练习,加深对爵士乐节奏的体验。

  (三)拓展提高

  教师将学生分为四小组,将乐曲改编成带有爵士风格的《小星星》

  (1)学生小组讨论,根据爵士乐的特点进行创编,教师进行点评。

  (2)学生演奏。

  (四)小结作业

  今天的爵士乐已发展成为一种既有个人独奏、小乐团,也有类似交响乐团的大乐队编制,在流行乐领域也深入人心,同时爵士舞也成为现在很多人的业余爱好。爵士乐的影响已遍布世界,它的自由和不被束缚被大众所喜爱,大家多从身边着手,搜集爵士乐,体会它的美。

  五、板书设计

高中音乐教案10

  一、学习目标

  (一)聆听《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和《海岛冰轮初转腾》,感受梅兰芳大师崇高的人格魅力和他精湛的表演艺术风采,体验、比较、南梆子和四平调两种唱腔音乐在表现人物

  情绪和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不同风格及特点。

  (二)了解京剧发展的历史,感受中国国粹—京剧艺术的博大精深,认识和了解京剧大师梅兰芳,以及他为中国戏剧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三)跟录音或在教师的指导下,学唱《海岛冰轮初转腾》选段的片断,实践体验京剧唱腔独特的韵味。

  二、重点、难点重点

  欣赏京剧唱段《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海岛冰轮初转腾》,并在学唱中体验 感受京剧国粹的音乐风格,了解京剧的发展历史和梅兰芳大师的艺术成就。

  难点:把握京剧唱腔的韵味,理解京剧这种综合性表演艺术的特点。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欣赏一段由四大名旦表演的录像片段进行导入。

  (二)简介京剧的发展历史及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

  (三)介绍梅兰芳的艺术成就。

  (四)欣赏由梅兰芳演唱的京剧选段《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海岛冰轮初转腾》。

  1.欣赏作品

  2.简介作品的剧情

  3.介绍南梆子及四平调的特点

  4.学唱《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海岛冰轮初转腾》这两首作品。

  (五)欣赏李玉刚和梅兰芳在表演上的不同风格。

  说说你对两个唱段的音乐情绪的感受与理解,分别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四、教学资源建议

  (一)教材资源:教材配套课件中第四单元第八节中的全部资源与第九节中《京剧的行当》部分资源。

  (二)录像资源:四大名旦的表演录像片段,梅兰芳表演的《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海岛冰轮初转腾》录像片段,李玉刚的录像片段。

  (三)教师资源,教师范唱并指导学生学唱。

  (四)学生资源,发挥喜爱京剧艺术学生的特长,在课上充分展示其才华。

  (五)网络资源,查找相关资料。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

  (一)以聆听、学唱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引导学生在亲身感受体验中,学习了解京剧艺术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国京剧国粹的`兴趣和情感。

  (二)辅助视频资料的播放,在视觉感官上引导学生理解京剧的综合表演艺术的特征,使审美情感得到升华。

  (三)引导、提示学生课外到剧院欣赏京剧艺术,身临其境感受其京剧舞台艺术的独特的魅力。

  六、教学过程

  七、教学评价建议

  (一)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查阅京剧常识和相关知识,做成答题卡片,在课上进行竞赛抢答活动,在交流活动中检测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情况。

  (二)课上学唱的片断,进行分组、或个体、资源组合的听唱检测。

  (三)写一篇学习京剧艺术的体会,发表自己京剧艺术的认识与看法。

高中音乐教案11

 一、教育理念

  音乐欣赏课教学应从学生的兴趣和发展出发,结合音乐生活的时代特点,改革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以素质教育和主体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充分运用音乐本体语言,使学生真正走进音乐、感悟音乐、理解音乐,使学生学会欣赏通俗音乐。

  二、教学内容:人民音乐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七单元第三十三节《流行风》。

  三、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目标

  1、聆听《思念》、《懂你》及《好汉歌》,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其题材、体裁及音乐风格。

  2、在聆听、感受、体验歌曲的基础上,了解通俗音乐的基本特征,并用健康向上的审美标准认识通俗音乐的社会价值。

  五、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讲解和指导,让学生唱出风格,唱出文化内涵。

  六、教学方法:

  采用演示法、激趣法、讨论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

  七、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播放流行的通俗歌曲《酸酸甜甜就是我》。(张含韵演唱)

  2、学生在音乐声中走进教室。

  二、导入新课:

  1、用歌曲导入课题:

  请学生根据课前教师播放的歌曲,回答问题:

  ⑴、这首歌曲曲名叫什么?(《酸酸甜甜就是我》)

  ⑵、是由谁演唱?(张含韵演唱)。

  2、结合所学习的音乐知识,思考一下这首歌曲属于艺术歌曲、民歌还是通俗歌曲?(通俗歌曲)

  3、提问:为什么喜欢通俗歌曲?

  学生分析并回答。

  教师提问后总结并出示课题:好听,易唱易学的歌曲和音乐,比如轻音乐、通俗歌曲、爵士乐、摇滚乐、迪斯科音乐等等。这些都可以称为通俗音乐。

  (创设情景,播放与欣赏内容相关的歌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课题。)

  三、新课

  1、音乐知识:

  (将音乐知识的学习放在首位,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学生阅读课本中的音乐知识,师生共同学习。

  1)、通俗音乐定义。

  2)、通俗音乐的内容。

  3)、通俗音乐的特点。

  4)、通俗音乐与民间音乐的关系。

  5)、通俗音乐和古典传统音乐的区别。

  教师总结:通过对两部分音乐知识的学习,我们对通俗音乐在定义、形式、内容等特点以及它与其它音乐形式的联系区别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感受通俗音乐,在今天的欣赏课中,我们将要欣赏三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通俗歌曲。它们分别是歌曲《思念》、《懂你》和《好汉歌》。用心感受这三首歌曲所表达的不同的主题思想及它们在演唱风格上的区别。

  2、欣赏音乐作品:

  1)、阅读课本提示并欣赏歌曲《思念》。

  ①介绍作品:《思念》创作于1987年,由毛阿敏在1988年春节联欢会上首唱。 ②教师范唱:《思念》

  ③分析作品并提问:

  A、歌曲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B、演唱风格应如何把握?

  教师总结:歌曲表达了人生离别的思念、惆怅之情;演唱风格激动、哀怨。

  C、歌曲中的“蝴蝶”指的是什么呢?那么歌曲中为什么比喻成蝴蝶呢?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歌中的蝴蝶可以是友情,也可以是爱情,总的来说,是人们心中最宝贵最珍惜的东西。用蝴蝶比喻友情的美丽和稍纵即逝。 ④师生互动:启发学生回答并演唱歌颂朋友的歌曲。

  2)、欣赏歌曲《懂你》。

  ⑴提问:①同学们熟悉这首歌吗?(《懂你》,由歌手满文军演唱)。

  ②这首歌曲中的“你”指的是谁?(母亲)

  ⑵介绍作品:《懂你》这首歌表现了一个母亲为抚养子女含辛茹苦、甘于奉献的伟大情怀。

  学生阅读课本提示,回答两个问题:

  A、这首歌曲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B、它的演唱风格是怎样的。

  教师总结:这首歌曲的主题思想是了对母亲的真挚美好的情感。演唱风格深情爱恋。

  ⑶学生演唱。

  3、欣赏《好汉歌》

  ⑴欣赏歌曲《好汉歌》。

  ①分析歌曲:电视剧《水浒传》主题歌。演唱风格粗犷、豪放。

  ②歌曲旋律特点:采用了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的民间音调,具有通俗与民歌相融合的特点。体现了通俗音乐与传统音乐的联系。类似的歌曲还有《青藏高原》(西藏民歌音调)、《天堂》(蒙古民歌音调)等。

  ⑵学生学唱歌曲。深入体会歌曲的演唱风格。

  (这个环节的教学目标是聆听音乐,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和理解。在这一环节中,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如名言、图片及多媒体技术等吸引学生专注地聆听音乐,深入体验音乐作品,展开联想和想像;能够运用正确的审美观、科学的方法,对音乐作品进行适当的审美评价。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根据个人的情感体验、想象进一步表现音乐、创造音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艺术处理与巩固

  1、同学们有喜欢的歌曲和歌手吗?

  2、同学们喜欢他们的理由是什么?

  教师总结:现在的中学生大都有自己喜欢的歌手,喜欢的类型也多种多样。喜欢的理由大致有两点:首先他们喜欢歌手所演唱的歌曲,其次喜欢他们的形象和才华。

  3、分析与辩论:“追星现象”。请同学们针对社会上出现的`这种追星现象来思考这样两个问题:出现追星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追星,是青少年追求美、崇尚美的审美情趣的体现,是青少年朝气蓬勃、活泼向上、追求个性的精神面貌的反映。

  4、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这个现象?(将学生分成两组根据这一现象进行辩论:追星的对与错。

  对中学生来说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求和行为表现,但要把握好分寸:

  1)不盲目追星。

  2)不疯狂追星。

  3)善于从自己所崇拜的偶像身上吸取积极的人生经验。

  (归纳拓展审美升华:围绕本课内容,针对相关的热点问题对教学内容适当拓展、延伸,丰富教学内容。)

  五、归纳与总结。

  (在课将结束时,用总结性的语言进行总结,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起了学生的遐想,激发兴趣。)

  在今天的音乐欣赏课中,我们了解了有关通俗音乐的相关知识,体验了通俗音乐的独特魅力,探讨了与通俗歌曲有关的现象和问题。

  通俗音乐大都没有经过历史的检验,多数是未得公认的音乐创作。通俗音乐中有优美经典的作品,也有一些商业化的、格调低下的作品和表演。因此,其中鱼龙混杂,精华与糟粕并存。只有经过不断实践的检验,才能产生更多优美、高尚、具有高度艺术性的作品。

  希望同学们能够用心去聆听、去体验、去感受音乐。

高中音乐教案12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介绍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及 作品创作的年代、背景,认识、了解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光辉一生。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感受、体验、理解音乐的能力,对作品整体把握的鉴赏能力,通过细赏其中的乐章,更深刻地理解作品。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们的爱国热情,感受作品情感内涵,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为中华之崛起而发奋学习的信念。

  教材分析:

  1、《黄河大合唱》是人民音乐家冼星海1939年3月创作的著名大型声乐作品,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上一部具有强大艺术生命力的壮阔无比的史诗。作品痛诉了华夏摇篮——黄河遭受的苦难;揭示了黄河伟大坚强的气概;歌颂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坚强必胜的英雄气概。这部作品以其巨大的艺术魅力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像战斗的号角、讨伐的文一样震撼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使中华儿女斗志昂扬地奔赴战场,去投入民族解放战争,去光复被蹂躏的每一寸土地。 《黄河大合唱》的歌词是诗人光未然根据原拟写的长诗《黄河吟》改写的八乐章歌词,而且每乐章前都有诗歌朗诵。 《黄河大合唱》的全部合唱谱曲仅用六天的时间,连同伴奏音乐也不过半月。在演唱形式上有独唱、对唱、齐唱、轮唱、合唱等;在曲式结构上既吸取了西洋音乐的创作手法,又强烈地突出了民族音乐的色彩、风格;在伴奏音乐上,既发挥了管弦乐有宏大气魄的特长又突出了民族乐器的色彩;演唱前的诗歌朗诵突出并强化了歌曲的内容,使人顿时热血沸腾、心潮为之震撼。 《黄河大合唱》是堪与世界任何声乐名作相媲美的永世辉煌的音乐名著。

  《黄河大合唱》共分八个乐章:

  1、《黄河船夫曲》激越而惊心动魄的战歌。

  2、《黄河颂》气势雄伟的男中音独唱。

  3、《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

  4、《黄水谣》民谣体的诉说性民歌。

  5、《河边对口曲》朴素的民歌风格,男生对唱歌曲。

  6、《黄河怨》感情深厚、如泣如诉的女高音独唱曲。

  7、《保卫黄河》进行曲体裁的轮唱曲,形象鲜明有力、富于动力。

  8、《怒吼吧!黄河》整部作品的精练概括,艺术感染力达到全曲顶峰。

  2、作者及创作背景

  冼星海(1905-1945),广东番禹人。青年时期留学法国学习声乐,1935年回国投入抗日救亡斗争。他积极创作演出,作品皆为鼓舞中国民众同仇敌忔投入抗日的内容。他相继创作了《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等多首歌曲,大型声乐作品有《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其他还有《中国狂想曲》等器乐作品。

  教学难点:

  创设情景,激发情感,感受作品的内涵,使之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教学方法:

  听一段、唱几句、议一阵,启发 感受 参与 熏陶、 陶冶。

  教学过程

  一、课前组织:

  声乐练声:作胸腔共鸣和头腔共鸣的转换练习。

  二、情景导入: 播放抗日战争历史纪录片。

  提问:影片内容发生在哪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你看后有哪些感想?(教师点拨,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音乐创作的背景。)

  三、新课

  导语: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各行各业,各个阶层,革命的.人群像像潮水般涌入这场浩大的反侵略的战争中,其中当然也包括我们许多优秀的音乐家……

  1、 播放洗星海生平简介

  提问:你从中可以看出冼星海是个怎样的人?

  2、 播放《黄河大合唱》的创作故事

  提问:(1)、冼星海在战火中、在窑洞里、在土炕上、在煤油灯下、在小方桌上,仅用了六天时间就完成了这部巨作,是什么动力使他做到的呢?

  (2)延安演剧三队在自制简陋的乐器伴奏下,仅用了14天时间就完成了首演,那又是什么动力能使他们做到呢?

  3、 播放《黄河大合唱》八个乐章剪辑音乐视频,学生分别说出八个乐章曲名,并随机说说

  每个乐章其中的音乐特征或随音乐唱唱其中的乐句。

  (1)教师简介作品体裁—声乐套曲,学生总结听赏八个乐章总体印象,填空:作品(音乐内容)丰富,(音乐情感)丰富,(表演形式)丰富。

  教师小结:《黄河大合唱》的音乐以群众歌曲的音调为基础,同时吸取了民间音乐的因素,在曲式结构上还吸取了西洋音乐的创作手法,由此可以看出冼星海无论是在音乐专业创作的安排上还是在主题内容的把握上都做得非常的细致。

  (2)学生谈谈自己喜欢的乐章,有的可以唱唱有特点的乐句,或朗诵其中的文句。

  过渡语: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其中在老百姓当中传唱非常广的二个乐章,那就是《黄水谣》和《保卫黄河》。

  4、 欣赏《黄水谣》

  (1) 完整播放《黄水谣》,分析音乐形象。

  提问:音乐可以分为几个乐段(三个),你在音乐中听到几种情绪?(幸福、痛苦)

  (2) 观看教师制作的本乐章各个乐段音乐要素对比表格,并通过示范、讨论体会“音乐语言”(音乐要素)对音乐形象产生的重要影响。

  (3) 教师和学生共同合作演唱《黄水谣》第一乐段和再现乐段。

  提示:亲身体会音乐情感和音乐要素的作用。

高中音乐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唱歌曲,感受歌曲中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感,增强对自己故乡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合作探究,采用多种形式表现歌曲,提升音乐的创造力。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用深情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用深情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难点】

  大附点十六分节奏的掌握

  三、教具

  钢琴、课件、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师生问好。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上课前,老师要演唱一首歌曲送给大家,大家仔细的聆听,歌曲传达着怎样的情感呢?

  歌曲《望乡》部分

  学生:歌曲啊传达着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教师评价学生并引出课题、板书

  环节二:学唱歌曲

  1.初听歌曲

  教师:让我们先聆听一遍这首歌曲,同学们体会和感受一下,歌曲传达着怎样的一种情绪,抒发着怎样的一种情感呢?

  学生:深情、思恋的情绪,对大海的和故乡的怀念的情感。

  教师评价学生的回答,并简单介绍歌曲。

  2.复听歌曲

  教师:让我们再来聆听一遍这首歌曲,大家思考一下,歌曲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呢?

  学生:二段

  教师,并引导学生思考每一段感情的特点。

  学生:第一段,朴实、优美、回忆在海边经历。第二段音区提高充满激情,表达主人公对大海故乡和妈妈真挚的情感。

  教师评价并引出发声练习

  3.发声练习

  教师示范指导学生练声需要注意的地方,评价学生的发声练习。

  4.模唱歌曲

  教师:同学们,在大海边,你们能听到什么声音呢?

  学生:海浪声、海鸥的叫声、轮船的汽笛声。

  教师引导学生用轮船汽笛的“呜呜”声,随教师钢琴模唱旋律。

  5.视唱歌谱

  教师带领视唱歌谱,并解决附点十六分节奏难点。

  6.朗读歌词

  教师提示学生按照歌曲的每乐段的情感特征,有感情层次的朗读歌词,并评价。

  7.演唱歌曲

  教师:接下来,大家跟随老师的琴声,完整的.演唱一下这首歌曲。大家的歌声真是太深情优美了,这么优美深情的声音,如果加上其他表演形式的配合,就更好了。

  环节三、拓展提高

  教师:老师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给歌曲进行自选形式的表现歌曲,我们看看哪一小组最棒。

  教师巡视并指导

  环节四、小结

  教师:同学们,美好的时光总是结束的很快,转眼间又到了下课的时间,那么大家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吗?

  教师:大家今天的收获真多呀,老师真替你们高兴。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故乡,故乡是我们一生都不能忘却的地方,人啊就像风筝,故乡就像线,心念故乡,才能越飞越高越走越远。老师也希望,同学们以后无论走多远,都记着自己的故乡,记着自己的根在哪里。今天的课程到此结束,同学们再见。

  五、板书设计:

  大海啊,故乡

  1=F3/4

  附点十六分

高中音乐教案14

  教学内容:

  1、音乐知识:简介中国民歌。

  2、欣赏一组民歌。

  3、活动与练习

  教学目标:

  一、音乐知识:通过了解中国民歌的分类,增长知识,为欣赏各地民歌做好铺垫。

  二、通过欣赏一组不同地区风格与特点的民歌,感受我国多姿多彩的民歌内容,激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

  教学重点:欣赏不同地区的`民歌。

  教学难点:听辨号子、山歌与小调

  课前准备:搜集有关中国民歌的视听材料。

  课时安排:2节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简介中国民歌的分类,欣赏《川江船夫号子》、《上去高山望平川》、《放风筝》三首民歌。

  教学难点:听辨号子、山歌与小调

  教学过程:

  一、简介中国民歌的三大类的不同特点:

  劳动号子:音调铿锵有力、豪迈。

  山歌:节奏舒缓、旋律明朗。

  小调:结构规整、旋律优美。

  二、欣赏一组民歌。

  1、四川民歌《川江船夫号子》:感受歌曲的演唱形式对歌曲所起的作用。

  说说歌曲音调有什么特点?属于哪类民歌?

  2、青海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感受歌曲的旋律特点—延长音较多。

  说说山歌为什么用那么多长音

  3、河北民歌《放风筝》:想一想这首歌与刚才的有什么区别?你能根据歌词内容画一幅图吗?

  三、活动与练习:分组说说自己收集的有关中国民歌的知识。

  四、教师小结民歌种类及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结合音乐知识进行民歌欣赏,引导学生从民歌的不同特点进行

  区别、归纳。

  教学难点:说出号子、山歌与小调不同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赏陕北民歌《脚夫调》,想一想:歌曲属于哪种民歌类型?

  二、哼唱云南民歌《放马山歌》,感受山歌的曲调特点——节奏自由、衬词多。

  三、欣赏河北民歌《盼红军》,想一想:歌曲的曲调属于山歌类吗?为什么?

  四、随伴奏音乐哼唱《盼红军》,感受小调旋律优美、结构规整等特点。

  五、听辩练习:

  1、《黄河船夫曲》、《码头工人歌》属于哪种类型的号子?

  2、《牧歌》、《小白菜》、《茉莉花》属于哪种民歌类型?

  六、活动与练习

  1、你会唱哪些广东方言歌?

  2、创作民歌:

  应用1、2、3、5、6五个音创作一首有民歌风格的歌曲。

  3、教师示范再集体创作。

  七、集体评议。

  八、小结。

高中音乐教案15

一、导课。

  1、通俗音乐(Ppular Music)——把不表现重大体裁和思想内容的作品称为轻音乐,习惯上人们把通俗易懂、情调轻松的音乐,例如小斯特劳斯的那些圆舞曲等归属这个名词之下,以后,爵士乐、摇滚乐团、轻歌剧情、迪斯科等层出不穷的群众性的歌舞形式愈来愈多,而这些音乐虽然带有自娱的色彩,但有时亦有针贬时事,抨击现实的作品,原先的轻音乐的概念很难把这些都涵盖进去,有一些媒介把这些都为流行音乐,但这样就混淆了深受群众热爱的古典与这些音乐的界线。现在,理论家们一般都用通俗音乐一词概括这些音乐现象。

  二、授新课

  1、布鲁斯

  我们知道,布鲁斯即蓝调,在英文中是苦、忧郁的意思。虽然爵士乐包括黑人音乐、英国歌曲、法国舞蹈音乐等等,但布鲁斯是爵士乐的`主要成分.布鲁斯产生的时间比爵士乐早,可能是综合了19世纪后半期黑人们演唱的田间号子。宗教歌曲<灵歌>和诉说的民谣演变而来的。布鲁斯的音乐特点,主要在于大调音阶上降第三级音和降第七级音,有时也降第五级音。这些降半音的音符有小调性的特征,而且唱到这些音时常常带有滑音。颤音,听起来哀声怨语,悲恸凄楚,感情十分丰富,所以也有人将布鲁斯译为“怨歌。当然,布鲁斯歌曲也有一些欢乐、愉悦的作品。布鲁斯的速度舒缓,节拍常为四二拍、四四拍,旋律多含切分节奏。布鲁斯的演唱风格很自由,同生活中的语言情绪结合很紧,假声、呻吟、哭泣、嘟囔都可以用来渲染烘托气氛。布鲁斯这种底层社会的气质,给以后早期爵士乐带来了同劳动人民生活、同黑人民间音乐紧密相连的特色

  带领同学们一起欣赏“空虚”布鲁斯。同时配合讲解:

  2、通俗音乐

  在通俗音乐的源起上,有的研究者认为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主要于西方,“一般主要指以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在欧美各国发展起来的一些适合城市一般市民群众兴趣和爱好的音乐”(1)。这种观点也许与“通俗音乐”或“流行音乐”的提法来自于西方有关。应该承认,百年来西方政治、经济和军事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使本身有着多种属性规定的西方文化也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展开来。自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开始,伴随着西方音乐技术和理论的大量引进,各种各样的音乐思潮和诸如“音程”、“谱号”、“BLUES”、“POP”之类的音乐名词术语也都逐渐被介绍到了中国。时至今日仍然不可否认的是,从某种角度来看,现代意义上的通俗音乐仿佛的确是一个西风东渐带来的舶来品。因为直到现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在通俗音乐创作方面不论从艺术手法、制作技术还是运作模式上都在或多或少或快或慢地因袭着西方的一些东西。但同样必须承认的是,这些都只能说明音乐实践本身的方法问题,并不能成为对通俗音乐的内涵和外延探讨可以完全用西方社会历史文化来解释的理由。即使在西方,用来解释通俗音乐或者流行音乐的“POP”一词的内涵也是颇为复杂的,它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的使用并不一致。法国学者亨利·斯科夫·托尔格在《流行音乐》一书里提到,“我们混用POP_MUSIC和MUSIQUEPOP,不加区别:在法国,前一英文用语等同于后一法文用语;但在英国,尤其是在美国,通常的称呼只是ROC(摇滚乐)”(2)。事实上,作为“音乐”概念范畴内的“通俗音乐”,它首先必然具有“音乐”的属性,然后才具有“通俗”的属性,而作为一种艺术形态的“音乐”并不是只在西方民族和国家中存在;同样,作为“音乐”形态之一的“通俗音乐”,也不是在西方民族和国家中发展起来后才在别的民族和国家里出现的。实际情况是,通俗音乐不只是在近现代才有,而是很早就已经存在,并且是在绝大多数民族和国家里的客观存在,只不过在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的通俗音乐体现了通俗音乐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而已。

  欣赏《童年回忆》与《思念》,并请同学们在欣赏后发表自己对乐曲的感受。

  三、总结

  通俗音乐是现在流传范围最广,最易于流传的音乐形式,但是通俗音乐的层次有高有低,请同学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多欣赏其中的精品。

《高中音乐教案(精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高中音乐教案】相关文章:

高中音乐教案11-30

音乐与舞蹈高中教案01-07

高中音乐教案11-03

高中音乐教案优秀12-19

高中音乐鉴赏教案11-09

教案高中音乐必备11-21

高中音乐教学教案11-07

高中音乐课教案08-28

2023高中音乐鉴赏教案11-13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高中音乐教案(精选)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音乐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音乐教案(精选)

高中音乐教案1

  一、课题

  《赏析惊愕交响曲》

  二、教材分析

  《惊愕交响曲》是人教版高中音乐欣赏的必修教学内容。是海顿的代表作品,其中以第二乐章最为着名。作品采用变奏曲式。第一乐章速度很快,感觉轻巧流畅。第二乐章速度变慢,开始部分是弱起,非常轻,没有什么变化,刹那间乐队用的音量演奏,爆发出强烈的声音,定音鼓猛烈地敲击,模仿惊雷的声音。乐曲第三乐章是小步舞曲,轻快活泼,音乐诙谐富有活力。第四乐章速度变得更快,好像是人们在欢快地舞蹈。因此本交响曲对提升学生的欣赏能力极其重要。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全体学生参与演奏,培养学生简单乐器的演奏水平及合奏的能力。

  (2)通过学生亲自演奏作品,了解变奏曲式及变奏曲式的创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己分析作品,模仿并实践演奏,完成教学。

  (2)发挥特长生的优势,让他们有更多的展示空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参与演奏,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器乐演奏的兴趣。

  (2)通过分析演奏作品,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海顿的创作风格,使学生更加关注他的作品,培养学生对古典音乐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1.分段赏析惊愕交响曲

  2.通过演奏作品,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海顿的创作风格,培养学生对古典音乐的鉴赏能力。

  五、教学方法及教学设计意图

  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视唱、试奏、合奏等音乐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熟悉该曲的主题部分,从而促成“随风潜入曲”的良好效应。

  2.“生本课堂243”教学模式的实施。利用导学案媒介,针对学情,灵活处理“前置性补偿--新知探究--形成性检测--后续性补偿”四环节,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营造生动课堂、生本课题、生成课堂、生长课堂。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通过教师的问题回忆上节课的内容(见板书设计)

  (二)学生分析作品,用乐器演奏作品片段

  现有乐器;竖笛、钢琴、小提琴、二胡。

  1.主题:全体同学用竖笛演奏。(强弱变化如何处理?注意最后一个音。)

  2.分析与演奏四个变奏及尾声:让学生分析作品情绪、演奏乐器及选择现有的乐器进行演奏。

  (1)变奏一:再次请学生欣赏片段,听一听是由哪些乐器演奏的,我们可以使用哪种乐器来演奏?作品的情绪是什么样的,海顿为什么用这样的情绪演奏作品?

  (2)变奏二:转调为同主音的小调。请同学欣赏片段。

  (3)变奏三:

  ①十六分音符用什么乐器演奏?

  ②欣赏片段,两个声部分别用什么乐器演奏的?我们可以使用什么乐器来演奏?用了什么创作手法?

  (4)变奏四:

  ①乐队强奏,弦乐以快速的六连音衬托。欣赏这部分内容,使用什么乐器演奏?

  ②欣赏后半部分,使用了什么乐器?我们用什么乐器演奏,作品是如何变奏的?最后的强奏如何处理?

  (5)尾声:

  作者如何处理情绪?为什么?我们怎样演奏?

  3.在教师的指挥下完整地演奏作品。注意各段的连接及不同乐器的进入。

  (三)小结变奏曲式并欣赏其他变奏曲式的作品片段

  通过演奏作品,请学生说说什么是变奏曲式?请学生再欣赏两首变奏曲式的作品片段,进一步体会变奏曲式。(《小星星变奏曲》、《少女的祈祷》)

  (四)总结

  通过演奏作品,同学们不仅对作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对变奏曲式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学生活动】

  l.学生分析作品情绪、演奏乐器及选择现有的乐器进行演奏。

  2.变奏一:完全保持了主题结构,小提琴用快速的十六分音符衬托。主题可以用竖笛演奏,人数可以减半,(反复时换另一半),可用弦乐奏十六分音符,可选择小题琴或二胡。学生分析作品的情绪,“惊愕”之后的愉悦。

  3.变奏二:弹钢琴的同学为我们演奏a部分。(b部分略)

  4.变奏三:十六分音符可以用竖笛演奏。由双簧管和小提琴奏出两个声部的旋律。可以使用长笛和小提琴演奏。这部分运用了复调的创作手法。所有乐器一起强奏,钢琴演奏六连音衬托。学生全体演奏。

  作品用弦乐演奏,可以用二胡和小提琴。加入了许多变化节奏,丰富作品。部分学生演奏,其他学生聆听。强奏时所有竖笛加入,一起演奏。

  5.尾声:情绪有些压抑,暗淡。因为“惊愕”过后一切都不会改变。竖笛演奏人数减半,弱收。全体学生完整演奏作品。(学生总结变奏曲式。)

  变奏曲式:先奏出一个自成段落的主题,然后以一系列的主题变形,使主题通过多次不同的变奏而得到多方面的发挥。少则三五次,多则数十次。

  【教学评价】

  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合理。通过学生分析作品,并通过选择身边熟悉的乐器亲自演奏作品,进一步了解什么是变奏曲式,使枯燥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对西方古典音乐的兴趣。

高中音乐教案2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选自花城版高中音乐鉴赏教科书第二单元《音乐与民族》,第一节《多彩的华夏之音》之《戏曲篇》第一课时。我国的戏曲博大精深、种类繁多,本课将以南音作为主要学习的内容,通过南音欣赏、老师传唱学唱、并用亲身体验的方式尝试南音小乐器演奏,让学生开心的了解身边的戏曲,进而了解我国更多的戏曲文化,弘扬民族音乐、乡土文化,传承戏曲、曲艺文化。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现在的高中生,由于受流行歌曲的影响较深,对教材上的歌曲不是很感兴趣,特别是戏曲部分更难接受。大部分学生对戏曲了解很少,有的甚至很难接受,所以学习难度很大。希望通过身边熟悉的戏曲引导学生喜爱戏曲音乐,把南音引进课堂降低学习欣赏戏曲音乐的难度。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三、设计思想:

  我对南音了解较多,擅长南音演唱、演奏,多次获得南音比赛金奖,而且我校以南音为办学特色,大家对南音也相对比较不会陌生,所以对本课我将以南音为主,通过学校南音教学成果展示,老师参加演出、比赛视频,亲身体验有趣的南音演唱、小乐器演奏等,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戏曲文化,让学生充分感受戏曲、曲艺的艺术魅力,使学生更加热爱民族音乐、热爱戏曲,弘扬乡土文化。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初步了解南音基本知识:流传地、伴奏乐器、构成等。能够用方言(闽南语)演唱简单的南曲《直入花园》片段,并能亲身体验用南音打击乐器进行伴奏,加深对南音的了解并感受和体验。

  2过程与方法:

  A通过欣赏学生南音获奖比赛照片,及电视台报道,配上音乐(南音《三千两金》)及文字资料切入主题,吸引学生了解南音的意愿。激发学生的学习的欲望。

  B初步认识南音的基础知识,并通过欣赏老师参加演出、比赛视频,让学生充分感受南音的魅力。

  C通过南音演唱(片段)学习,用闽南语演唱,练习咬字、吐字有趣的学习,感受体验南音唱腔艺术。理解方言在戏曲音乐中的独特表现力

  D通过南音小乐器亲身体验,自主、合作表演,让学生喜欢上戏曲艺术。在快乐的学习中期待下一节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方言演唱了解南音的咬字、吐字等发生方法的特别之处、演奏南音小乐器,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热爱民族音乐、热爱戏曲文化。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喜爱戏曲艺术,喜欢民族音乐,并愿意参与戏曲鉴赏中的`评论与评价活动。能对不同地方特色的戏曲做出评价,进一步继承弘扬、传承民族音乐。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愿意并喜欢聆听和观看、学习戏曲音乐,并参与创造性实践活动。

  教学难点:能用闽南方言南音演唱、并能用南音小乐器演奏《直入花园》,师生互动,让学生在快乐和谐的唱奏中感悟南音魅力、戏曲艺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七、教学小结与反思:

  南音是我比较擅长熟悉的戏曲剧种,我曾开过市级南音公开课,反思本课,我觉得本课是较为成功的,其成功之处在于:戏曲本来是比较难上的一个课题,我充分发挥自身特点教唱南音,并通过快乐、趣味学唱南音反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课的最后会让学生舍不得离开教室,他们还会想要学习更多的演唱、演奏等,让学生不但喜欢音乐鉴赏课,还喜欢戏曲艺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课堂上能快乐自主的学习,热爱民族音乐。

  本课为高中音乐鉴赏课,我突破常规教学,选用了教材之外的内容,把身边的音乐引进课堂,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并把鉴赏课与演唱演奏相结合,让学生亲身体验了戏曲艺术的魅力,产生学习了解戏曲的欲望,改变了原本较为枯燥的单一鉴赏课。让学生有了继续聆听和关注戏曲音乐的愿望。结合课外预习使本单元《音乐与民族》的学习进一步拓展回归主题。

  不足之处的设计主要是在时间控制上,南音演唱、演奏学习是难点,时间不好控制,可多设计一课时,让学生进一步学习南音。

  总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喜爱戏曲艺术,喜欢民族音乐,下节课能愿意参与戏曲鉴赏中的评论与评价活动。能对不同地方特色的戏曲做出评价,进一步继承弘扬、传承民族音乐,那这节课就是成功的一堂好课了。

高中音乐教案3

  教材分析:

  《西出阳关无故人》是人音版新课标高中《音乐欣赏》课本中第十四单元第二十五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两首中国古代歌曲《阳关三叠》、《扬州慢》。

  本课以课本中《阳关三叠》为基础,结合语文、历史知识,和流行歌曲、舞蹈等艺术形式,介绍中国古代诗词与音乐的关系,展示中国古代诗词音乐魅力。

  教学目标:

  通过《阳关三叠》等作品的欣赏与学习,了解中国古代诗词与音乐的关系,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挖掘和发现中国古代诗词,体会中国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热爱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在教学活动中了解中国古代诗词与音乐关系,和体会中国古代诗词所表现出的艺术魅力。

  2、难点:启发学生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挖掘和发现中国古代诗词与音乐在不同层面上的关系。

  教具准备:

  1、音响资料:《阳关三叠》(独唱曲)、(伴奏曲);

  《但愿人长久》(流行歌曲);

  《滚滚长江东逝水》电视剧歌曲;

  《虞美人》(独唱曲);

  《相思意》(新世纪音乐);

  《相见时难别亦难》(流行歌曲);

  2、音像资料《踏歌》(舞蹈)

  3、高一语文教材。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但愿人长久》(流行歌曲)

  二、上课,师生问好。

  三、提问:

  1、你能说出刚才听到这首歌曲的歌名吗?

  2、你能说出整首歌的歌词吗?

  3、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演唱这首歌。

  (这是宋朝苏轼的一首词,词牌为《水调歌头》,其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千古佳句。这首歌作为一首流行歌曲,为大部分学生所熟悉,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导入课题。

  《西出阳关无故人》

  感受中国古代诗词的音乐魅力。

  五、感受《阳关三叠》的艺术魅力。

  1、请一位同学朗诵诗作品《送元二使安西》。

  2、请同学介绍诗作品的意境及作者。

  3、老师范唱《阳关三叠》,提示学生注意诗词的节奏与歌曲节奏的关系。

  4、小声跟录音学唱。

  5、讨论:诗歌《送元二使安西》与歌曲《阳关三叠》的节奏有没有内在的联系,试说明。

  (感受《阳关三叠》艺术魅力这一环节,学生能参与并调动起来,通过读、说、唱、议等活动,初步了解诗词与音乐的关系。)

  六、交流与分享。

  1、展示学生在课前收集的有关中国古代诗词的各种艺术形式的资料。

  2、展示老师收集的资料:

  《滚滚长江东逝水》,提示学生注意诗词中的韵律与音乐旋律的关系。

  《相思意》李之仪,提示学生注意诗词中的意境与音乐意境的关系。

  《踏歌》(舞蹈);

  《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

  《虞美人》李煜。

  3、讨论:你怎么看诗歌中“诗”和“歌”的关系?

  (这一环节主要是要充分挖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主动的发现素材,主动的感受资料,主动的探讨问题;

  教师资料展示可视现场情况而定,如学生所带资料不多,教师的资料可多播放一些,反之则少播放一些。)

  七、布置课外探索及总结:

  l、课外探索:在高一语文教材中,选择一首你感兴趣的诗词,试着为它谱曲。

  2、介绍谱曲的有关知识。(简单)

  3、总结:

  (1)学生总结;(略)

  (2)老师总结:

  a、诗词中的节奏与音乐节奏的关系。

  b、诗词中的韵律与音乐旋律的关系。

  c、诗词与音乐的'关系。我们常说:诗歌诗歌,可见诗和歌是有联系的,《诗经》里的诗歌都是古代的唱词,古人谱上动听的曲子,唱着学,学着唱,也就容易学了。我们学宋词的时候,注意到了,有词牌名、曲牌名之分。宋词的词牌,其实也就是乐曲。是倚声而作,就是先有调,再按其所奏乐曲配词吟唱。元曲和宋词一样,都是有曲谱的,一个词牌或曲牌,框架是不动的,剧作家或依声填词,或依字行腔,从而产生了千变万化的戏曲。但令人遗憾的是只留下了文字剧本而没有留下音乐。然而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能从一些零散的古籍看出一点音乐的足迹和端倪。通过今天的课程,我们可以获悉:音乐与各类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在歌曲中,诗词是音乐的核心,而音乐则是诗词的灵魂。我们在学习中国古代诗词时,可以借助音乐来感受其韵律和情感;在学习音乐时,则可以通过诗词和其他文学艺术来感受其意境。因此,学习音乐不能只专一门而忽略其他,艺术是相通的。只有掌握广博的知识,才能使音乐步入更高的境地。

  4、齐唱《但愿人长久》结束课程。

高中音乐教案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是前两节课知识的应用,同时本节课学生将首次较完整的研究“像”这个概念,另外本节课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思路,为后面一章研究凸透镜成像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节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本节安排了一个《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实验有利于使学生重视实验和归纳,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今后做光学实验作了必要的准备。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且能根据成像特点作图。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方法与过程: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通过定位平面镜的虚象的方法,了解替代法的含义和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通过对平面镜、凸面镜和凹面镜成像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重点难点

  重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探究的方法和合作学习。

  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虚像怎样形成的。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肯定都观察或者留心过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一定认识,但基本停留在学习的感知和表象阶段,还没有进行过科学的探究,尚缺乏理性的思考,他们有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但怎么探究,探究哪些方面,还迫切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启发。

  三、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采用“统放结合”的半开放处理思路(对于学生理解普遍感到困难的“虚像”和“虚像的位置”,要“统”;对于平面镜成像的其他特点采取“半放”甚至“全放”的方法;所以本节课将主要采取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和教师引导发现法以及集体思考法的教学方法。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八年级学生处于中学期间的过度阶段,自学能力和观察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运用了讨论法、自主合作交流探讨法等学习方法,着力开发学生的活动空间、思维空间、表现空间。

  四、教学过程

  为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首先我将通过一个“水淹蜡烛”的实验引入新课,实验桌上竖直放一块平板玻璃,玻璃前放一只杯子内有一点燃的蜡烛,玻璃后面也放一只杯子,其内没有放蜡烛。这是我在课前准备好的,提前调节好,使学生通过玻璃可以清晰地看到前后杯中都有一支“点燃”的蜡烛。往后面的杯中倒水,当水面漫过烛焰时,发现烛焰并没有熄灭。“为什么?”这时学生可能猜到是“像”;如果没有猜到:我就拿走后面的杯子,再让他们观察,他们会发现在原位置仍能看到一只装有点燃蜡烛的杯子.这时他们会恍然大悟:原来是“像”!

  由此引入课题。

  这样设计的意图有三:第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第2引入平面镜、像、物体这些名词;3为后面在设计实验过程中顺利突破的将“平面镜改为玻璃”这一难点做一暗示,起到分散难点的作用。

  第二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探究一:我将组织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教学,按照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发现问题、再完善实验设计、再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的顺序进行

  在板书课题之后,提出问题:“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及照镜子的感受,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通过这一问题使学生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角度去认识熟悉而又陌生的平面镜,从而产生探索的欲望,启发学生进行“猜想”。)

  [学生经过讨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

  (1)像与物左右相反;

  (2)物体离平面镜越近像越大;

  (3)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将这些猜想一一列在附板书上,因为这时后面探究的课题。

  在猜想之后就是引导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这是突破探究过程中难点的关键

  首先由我提出:“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呢?”以明确探究目的

  [学生:思考、讨论、分析]在设计中,学生可能对“怎样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感到困难,如果是这样,我将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我们怎样比较两个物体大小是否相等呢?”、“我们怎样来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再经过一番讨论,使学生明确关键就是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比较。

  到这里学生就可以进行第1次实验了,在此我也设了一个埋伏:

  同学们会在实验盒发现所需的器材:有平面镜、两支相同的笔、两只相同的棋子[注意玻璃板并没有出现在实验盒里]。

  当他们做了一段时间后我就问:“同学们成功了吗?有什么障碍?”

  学生在实验中会发现:从平面镜的正面看见了像,当想把“替身物体”放到平面镜后面的`像位置上时,从正面只能看见像,看不到替身物体;从平面镜的背面呢,又只能看到“替身物体”,而看不见像,所以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接着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同时看见像和镜后的“替身物体”?”

  [学生重新陷入思考、分析、讨论]

  此时可能会有同学受到引入新课时的“水淹蜡烛”的实验启发,想到把平面镜改为玻璃板做实验,就会同时看见像和镜后的“替身物体”。如果学生没有想到,可以提醒学生回想开始时的实验。

  在这里我使学生通过实验的亲身体会,产生认知冲突,再联系已有信息,解决冲突,使之领会深刻,突破探究过程中的难点问题。

  好!现在分发玻璃板,让学生重新实验,探究出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在得出像与物的关系后,立即用多媒体进行一个反馈练习,以纠正学生由经验得出的错误认识,加深像与物是等大的这一正确结论的印象。

  在此之后我再提出问题“能否验证平面镜成像的其他猜想呢?”以引导学生进行下一步的探究。这些我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实验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实验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并进行针对性反馈练习。加深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理解与记忆。

  从而完成本节教学的重点。

  探究二:学习虚象概念。

  我将利用理论分析、实验验证等教学手段把抽象化为形象,突破“虚像”这一学习难点。

  首先借助多媒体课件,根据光的反射作图,进行动态分析,使学生从理论上知道平面镜成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形成的。并非实际光线形成。

  接着再次演示把蜡烛点燃放在玻璃板前,并且用白纸放在玻璃板后面的“像”的位置上。会发现纸上并没有像,说明并没有光到达成像的位置,再次证明平面镜所成的像确实不是实际光线相交而成的,使学生从实际中感受什么是虚像。

  第三环节:内化提高,实际应用。

  知识在做题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巩固,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我设置了以下练习:

  1、某同学身高1.6米,平面镜高2米,该同学的像高多少?为什么?

  2、该同学距离平面镜1米时,像和镜面距离多少?像和该同学距离多少?

  3、当该同学后退0.5米时,像的大小如何变化?

  第四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了哪些问题?你获得了什么知识?

  通过问题式的小结,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重点,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课外作业是课内作业的延续,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有效地进行第二次学习,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我布置了以下作业:

  必做题:第46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第1、2、3、4、5题

  选做题:布置课题为〈生活中的镜子〉这一研究性作业,让学生作有关的调查。

  设置必做题和选做题两个层次的作业,满足不同学生能力的需求,既使学生进行了基础知识的训练,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得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六、板书设计

  为了使板书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更好的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我设计了以上板书。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大家!

  三、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特点:

  2、面镜成像原理:

  (1)像物大小相等;光的反射规律

  (2)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

  (3)像与物连线与镜面垂直

高中音乐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和学唱,了解京剧艺术的基本知识:角色、行当、西皮与二黄唱腔、主要伴奏乐器。以及一些代表人物(梅兰芳)。

  3、欣赏并熟悉几段著名的有代表性的京剧唱段,能够感受京剧艺术作为国粹的独特魅力。

  4、通过学唱《甘洒热血写春秋》,使演唱有一定的京剧韵味。

  教学内容:

  1、音乐知识:中国京剧的历史、行当、唱腔等代表人物。

  2、欣赏《海岛冰轮初转腾》(选自京剧《贵妃醉酒》选段)《迎来春色满人间》(选自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选段)。

  3、学唱现代京剧《甘洒热血写春秋》(选自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选段)及模仿动作表演。

  4、节奏训练:打击乐“锣鼓经”练习。

  教学方法:

  以看、听、学、唱、做、感受相结合的师生共同活动的教学方法。

  教材分析:

  京剧是流行于全国各地的戏曲剧种之一,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它继承了昆剧、皮黄、梆子诸声腔的精华,并加以集中而成。

  京剧的行当为生、旦、净、丑。

  京剧的唱腔主要分西皮、二黄两大类。

  目前已成为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及人物扮演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艺术形式。

  作品分析:

  (1)《海岛冰轮初转腾》是选自中国京剧《贵妃醉酒》选段。(剧情略。教材207页)

  (2)《智取威虎山》剧情:1946年冬件,我档人妊民解放军在东北皋战场取夯得辉郭煌村胜利,委某毁部摈团贴参谋长少册剑宽波率一支追剿队单进跋入深山,以便粘消斜灭荚逃珍进威北虎酗山的座山雕卯土匪厦武讳装健。少砒剑波旨派侦察排长杨逢子荣改甄扮责土匪,歇打入威虎山弟。杨子荣魔凭借勉丰秤富御的战斗接经烹验,多胖次战胜洋凶淘恶殴狡腊猾的座饮山雕禹的盘问棍与镇试俗探,取牟得了座笑山脉雕掷等寨人的信任闻,被柴封腋为八威诽虎库山老九姚。絮他利戴用“师九苟爷掂”监的'违身份知,以性“练糕兵濒”颂为虑名,送出情报。当舞追押剿队避得到阮情妙报整个装待沃发时,被壁我方硬逮谅捕的土匪栾在平在被押送泞途锡中逃到威虎囊山,给蝎杨子荣造扩成了宽严惶重威胁。但杨子嘿荣临筒危尘不幻惧,雨机试智沉堑着,抓住栾平车的弱点轮主动进攻估,最逗后务亲手尤处颜死汝栾鞋平锄。眠借为与座惯山雕祝寿耀之机林,杨子荣辛将全部匪掣徒集中述在威虎寺厅柬用灌酒颅灌饮醉磅,缉追一剿队蒙和片民童兵及时届赶栓到,纸与杨子红荣忍里遂应喧外合滞,彻底消畜灭炳了决这欢股顽匪。[西皮的曲调以七声音阶跳进旋法为主,每一句起拍都在弱拍,落拍多在强拍,拍点色彩明朗,多用于叙述描写。二黄的曲调以五声音阶段进旋法为主,每句的起、收拍均在强拍,委婉流畅,多用于叙事和表达人物的内心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用看、听、初步接触京剧音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请看录像《唱脸谱》教师出示《海岛冰轮初转腾》(简说《贵妃醉酒》剧情)

 二、导入新课(用问、答、讲、看,了解京剧音乐,过渡作品欣赏)

  1、提问:这段音乐是是《贵妃醉酒》中的什么唱段?是谁演唱的?(师生共同活动、了解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

  2、教师简单介绍京剧的历史、行当,唱腔等。使用不同脸谱:介绍着名京剧艺术家及传统剧目。

  三、1、聆听《海岛冰轮初转腾》全曲的音乐,分析唱腔与旋律特点。全面了解作品(用听、唱、感受及实践。培养音乐感受与表现能力,渗透思想教育)

  2、介绍讨沦“旦角”的成套唱腔特点及梅派的风格。

  3、模唱(让学生自己选一句表演),学学“贵妃”。

  4、欣赏《迎来春色满人间》和《甘洒热血写春秋》。

  师生谈感受

  ①西皮快板与二黄慢板的区别。

  ②传统剧目与现代京剧在原有基础上的创造与发展。

  5、教师小结:

  二黄导板高亢有力,慢板的特点委婉流畅,多用于叙事和表达人物内心感情。西皮唱腔拍点鲜明,色彩明朗,多为叙述描写性唱段。

  从这两段的唱段中看到我国优秀戏曲文化的悠久传统,而且为此而感到自豪,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祖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从而更加热爱我的祖国及祖国的优秀文化。

  四、练习学唱与体验京剧韵。

  1、节奏练习串子(乐谱略)乐器:鼓、小锣、钹、大锣教师钢琴伴奏四位同学表演全体同学读锣鼓经

  2、集体学唱《甘洒热血写春秋》西皮快二六,请学生介绍《智取威虎山》剧情及杨子荣唱段。

  教师介绍发声方法,注意唱腔、韵的学唱听录音模唱看录像学唱学生自演自唱由教师钢琴伴奏,学生集体表演《甘洒热血写春秋》。

  五、小结

  布置作业,在第二教时时交流。熟唱《甘洒热血写春秋》。

  谈谈对京剧音乐的感受(唱腔,行当,行头,脸谱,锣鼓经,流派等选一个)屏幕显示教学要点:京剧音乐

  1、20xx多年四大徽班、四大名旦、四大老旦四大行当:生旦净丑唱腔:西皮二黄板式:快板、慢板二六散板等

  2、表演手段:唱做念打场面:(伴奏)文武场打击乐锣鼓经祖国戏曲优秀文化热爱、继承、发扬

高中音乐教案6

  课标要求:

  列举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浪漫主义音乐、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杰作;印象主义音乐、表现主义音乐、新古典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及其杰作;音乐的大众化、多元化趋势,如摇滚乐。理解19世纪音乐发展的社会背景;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特点;结合时代的变化理解20世纪的音乐流派及发展方向。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认识音乐的发展与时代变迁间的关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全面评价摇滚乐。

  (2)过程与方法:分析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的音乐产生的背景;进行音乐欣赏,进入音乐情境,加深对音乐意境的理解并形成对不同类型音乐的进一步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音乐名作提高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学习音乐家执着追求、热爱生活的精神和爱国情操。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特点。

  难点:现代主义音乐的发展反映了时代的变化。

  教学建议:

  1、关于“浪漫的乐章”一目,主要介绍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音乐,建议教师讲清:

  (1)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兴起、发展和主要特点

  浪漫主义音乐是在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下于19世纪初兴起,以奥地利和德意志为中心。19世纪中期走向鼎盛时期。

  浪漫主义音乐与19世纪以前的古典主义音乐不同。古典主义音乐崇尚理性、重视规范、要求感情的节制和形式,而浪漫主义音乐一则着重感情的抒发和个性化的心理刻画、注重音乐中的诗情画意,感情热烈而奔放。二则在音乐作品中大量弘扬民族特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乐派。

  (2)欧洲浪漫主义音乐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A.贝多芬。贝多芬(1770-1827),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出身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八岁开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有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等。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B.舒伯特。舒伯特是德国近代艺术歌曲的创始人,被称为“歌曲之王”。所作的600多首歌曲显示出卓越超群的曲调写作能力。曲调朴素自然,和声新颖,大小调交替,充满戏剧性。在自然音体系和声基础上巧妙运用变化音;钢琴伴奏风格多样,他把和声、伴奏提高到与诗歌同等重要的地位。在诗与歌之间建立均衡的关系。他的交响曲均采用古典曲式,曲调抒情、和声独特、色彩巧妙,表现出浪漫风格特征。

  C.舒曼。舒曼,是德国作曲家。自幼爱好文学,音乐,但是母亲强求他学了两年法律。为了急于成为优秀的钢琴家,把自己手吊起来练琴,致使手伤而改攻作曲。加之为婚姻之事的长期苦斗,使舒曼一生的大部时间为一种痛苦的幻觉和恐怖的心理所折磨,患上严重的精神病。舒曼的钢琴作品集中表现了许多日后成为浪漫主义时代钢琴风格的特征。他对浪漫主义诗歌的敏捷而直接的洞察力表现在他的歌曲形式丰富多变、表情亲切。描写人和他自己的内心活动,是舒曼创作的基本主题,着重于复杂心理活动的刻划,体现出感情的无尽丰富、美妙和力量。

  2、关于“民族乐派音乐”一目,主要介绍民族乐派,建议教师讲清:

  (1)民族乐派的出现及特点

  民族乐派出现于19世纪中后期的俄国和东欧地区。民族乐派的作曲家在音乐创作中着重以本民族的民歌、民间舞曲为素材,采用本民族的英雄史诗、神话传说和人民解放斗争事迹为题材,并且将民族音乐的鲜明特点和古典主义音乐的优秀传统以及浪漫主义音乐的艺术风格紧密地结合起来,创作出大量既有独特艺术个性和民族感情,又有强烈艺术生命力的作品。他们通过自己的音乐创作,热情地歌颂自己伟大的祖国、民族和人民,反映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内心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2)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A.柴可夫斯基。柴可夫斯基(1840—1893)是俄罗斯最伟大的作曲家。他出生在俄国维亚特斯基省的一个贵族家庭,10岁在彼得堡法律学校读书时,便开始学习钢琴和作曲。23岁入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毕业后到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1877年,他辞去音乐学院的教授职务,在梅克夫人的资助下,从事专业音乐创作,很多优秀作品便是这时期所作的。1893年10月28日,柴可夫斯基在彼得堡亲自指挥演出他的代表作品《第六交响曲》,9天后便离开了人世。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繁多,体裁广泛,仅大型作品就有:10部歌剧,以《叶甫盖尼·奥涅金》和《黑桃皇后》最为著名;6部交响曲,以《第五交响曲》和《第六交响曲》最为著名;4部协奏曲,以《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最为著名;3部舞剧——《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夹子》;以及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一八一二序曲》、《意大利随想曲》和钢琴套曲《四季》等等。他的作品被称为“俄罗斯之魂”。柴可夫斯基的音乐真挚、热忱,注重对人的心理的细致刻画,充满感人的抒情性,同时又带有强烈的、震撼人心的戏剧性。他的旋律具有俄罗斯民族那种特有的风格,他的和声浓重、丰满,显露着作曲家本人的个性气质,富有难以言传的魅力。一百多年来,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性,广为世界人民喜爱,成为人类音乐宝库中的珍品。

  B.德沃夏克。德沃夏克是捷克民族乐派最重要的作曲家。他1841年出生在布拉格附近的一个小村庄。16岁的时候他来到布拉格,开始了音乐学习,后来成为捷克国家剧院乐队的中提琴手。l873年,他的爱国主义合唱作品《赞歌》的演出成功,促使奥地利艺术部给于他经济上的补助。然而他最初在音乐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勃拉姆斯的提携。勃拉姆斯极力推荐德沃夏克是一位前途无量的作曲家,而且还说服了一家德国音乐出版商出版了德沃夏克的《摩拉维亚二重奏》和《斯拉夫舞曲》。这使他有条件去欧洲指挥演出自己的作品,同时还获得了布拉格音乐学院作曲教授的职位。德沃夏克的音乐具有自然而优美的特性,他在欧洲很快出了名。1892年,美国纽约国家音乐学院邀请他去作院长。这次美国之行产生了他作品中最杰出的两首名作:《自新大陆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阿美利加》。《自新大陆交响曲》是德沃夏克的第9首交响曲。所谓"新大陆",又称"新世界",指他客居的美国。但是,作为一个捷克作曲家,他是不会去写一部美国作品的,作品充满了他身居异国而怀念故乡的情绪。曲中采用了美国印第安民谣及黑人灵歌作材料,以他的民族性手法并经过加工和整理而成的,带有捷克风格。在纽约演出时好评如潮,取得很大成功。现在,它已经成为世界交响乐宝库中的经典之作。弦乐四重奏《阿美利加》同样具有浓厚的捷克风格。对故乡的热爱使德沃夏克放弃了美国优厚的物质条件,3年后,他回到祖国,任布拉格音乐学院院长。3年后,他在布拉格去世。德沃夏克留下的作品显示了他的多种创作才能。9部交响曲、14首弦乐四重奏、许多小提琴、大提琴和钢琴协奏曲、4部清唱剧、5首交响诗、11部歌剧和大量声乐作品。在他的音乐中,民族主义情感和古典主义的结构美妙地结合在一起,对后代的音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关于“音乐的变奏”一目,主要讲述了印象主义音乐、表现主义音乐和新古典主义音乐,建议教师讲清:

  (1)印象主义音乐及其代表人物

  印象主义音乐产生于十九世纪末,是受“象征主义文学”和“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而出现的一种音乐流派。印象主义音乐带有一种完全抽象的、超越现实的色彩,是音乐进入现代主义的开端。它的音乐形式、织体、表现手法、基本美学观点以及所追求的艺术目的和艺术效果都与古典和浪漫主义有着很大的分歧与差别。古典主义音乐的创作原则与风格是严谨、规整,浪漫主义音乐是注重情感的表现与激情的发挥。与之相比较,印象主义音乐并不通过音乐来直接描绘实际生活中的图画,而是更多地描写那些图画给我们的感觉或印象,渲染出一种神秘朦胧、若隐若现的气氛和色调。在乐曲的形式上多采用短小的、不规则的形式,以便更好地体现出印象主义音乐较为自由的特点。

  法国音乐家德彪西是公认的印象主义音乐的集大成者。象其他法国作曲家的作品一样,德彪西的音乐是标题音乐而不是绝对音乐。十九世纪末,法国出现了一派叫做“印象主义者”的画家和诗人,他们追求的是一种梦幻的美,于是作曲家德彪西力图用音乐来达到“印象主义者”用绘画所达到的同样效果。在使用新的和声和音乐方面,德彪西是现代音乐的先驱。他建造的那种古怪的、非尘世的音乐,主要是采用完全没有半音关系的“全音阶”和许多在空气中根本听不见的“泛音”。德彪西还在管弦乐队里使用各种乐器的不同组合来发出柔和的带有闪烁性的音响效果。起初人们听他的音乐觉得不知所云,但当他们听惯了的时候,便发现其中妙趣无穷了。

  (2)表现主义音乐及其代表人物

  表现主义音乐,这个现代音乐的第一个主要流派,是以奥地利音乐巨人勋伯格和他的两个学生贝尔格、韦伯恩为代表,紧随在印象乐派之后产生的、一种相悖于印象乐派的美学思想和创作技巧的音乐流派。表现主义,以其极大的主观性着眼于人类精神与体验的直接表现。在抗衡着印象主义客观性的同时,追求形式上的最大自由,打破旧有的传统观念的囿限,显示其表现主义的最大自由,打破旧有的传统观念的囿限,显示其表现主义的共性特征。表现主义音乐的最大特征,是无视传统,无视规则,不追求庞大、夸张,刻意追求精致、纯朴,抛弃印象派的玄妙模糊,力求于音乐表现的简洁、单纯、明快和热烈。

  勋伯格,生于维也纳,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家境清寒,曾在银行当小职员。他作曲靠自己摸索。后来与其门生韦伯恩和贝尔格一起形成“新维也纳乐派”,为十二音作曲技法的开山鼻祖,基本上自学成才。早期作品受勃拉姆斯、瓦格纳影响,后逐渐倾向于无调性,代之以半音阶风格的十二音体系,从而开创了二十世纪现代主义的音乐理论。1933年勋伯格流亡到美国,后加入美国籍。晚年创作由朗诵、男声合唱、管弦乐演出的名作〈华沙幸存者〉,用音乐向纳粹提出强烈的抗议。其音乐理论与作曲体系对世界有较大影响,主要著作有《和声学理论》、《和声的结构功能》和《作曲基本原理》等。

  (3)新古典主义音乐及其代表人物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音乐中一方面出现了许多实验性的流派和思潮,另一方面一些重要的作曲家都经历了一段较为稳定的风格发展过程。新的美学观念和音乐思维层出不穷。从20年代初到50年代,新古典主义可以说是影响面最大的一种音乐流派。新古典主义在美学思潮上,不但否定浪漫主义音乐的标题性和主观性,也否定后期浪漫主义及其引伸出来的表现主义那种夸大的幻想和表现。新古典主义主张音乐创作不必去反映紊乱的社会和政治,主张采取“中立”或“艺术至上”的立场;创作应该回到“古典”中去,回到“离巴赫更远的时代”去,那里有音乐的纯粹的美(不混杂诗或绘画等);作曲家应该摆脱主观性,而以冷静的客观性把古典的均整平衡的形式,用现代手法再现出来。

  新古典主义最典型的是斯特拉文斯基的舞剧音乐《缪斯的主宰阿波罗》、《仙女之吻》、《诗篇交响曲》和《钢琴协奏曲》等。这些作品有的选自古代神话故事,有的采用中世纪的宗教题材,在音乐上则力求模拟古代音乐风格并以现代的技法与之相结合,从而形成一种新型的拟古的音乐风格。

  4、关于“风靡全球的摇滚乐”一目,建议教师讲清:

  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的流行音乐市场出现了一个三足鼎立的现象。黑人欣赏的音乐基本上以节奏布鲁斯为主,中产阶级以上的白人听的都是叮砰巷歌曲,而中西部的农村听众所喜欢的都是与农村生活有关的乡村音乐。然而,到了50年代中期(约1954~1956年期间),唱片市场出现了两个明显的现象,即"市场交叉"和"翻唱版"的出现。"市场交叉"是指原来在一个市场发行的唱片,同时在另一个市场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如有些歌曲在节奏布鲁斯销售榜上名列前茅,同时在波普(指当时的流行歌曲,叮砰巷歌曲的`延续)榜上也倍受欢迎。看到这种有利可图的市场交叉情况,有些大唱片公司很快根据正流行的节奏布鲁斯歌曲制作出自己的版本,由此导致了大量"翻唱版"的出现。这个时候,原来隔开的三个市场突然间感觉中间的围墙倒了,在这片废墟中一种新的风格--摇滚乐正式诞生了。

  同一般流行音乐相比,摇滚歌曲有以下几大特点:它多半以12小节为单位,加以反复,而一般流行歌曲 则以8小节、16小节为单位,或坚守一首歌32小节的模式;从节奏上看摇滚歌曲则是以早期布吉乌吉每小节8拍发展而来,它的重音在后半拍,对贝斯的重视超过鼓;从和声中看,摇滚歌曲多半用变调而少用7个全音,它不是用最引人的旋律来打动听众,而是用强调精神与感觉,用延长音的效果来“扩大知觉,解放自我,并发觉世界”。摇滚乐突出的标榜吉他和电子乐器的乐队风格,将乐器触弹成跳动式的合奏,并在间奏部分制造出即兴演奏的乐句。吉他手的和弦奏法仿效爵士吉他的奏法,多强调第1至4弦的音质。偶尔还变化音调,制造出回响和破坏性的效果,在吉他独奏或结束时通常会特意强调单弦奏法。

  延伸阅读

  四、影视艺术的起源与发展(专题八)

  课标要求:了解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电影的诞生;世界最重要的电影生产基地;现代电视技术先驱;第一次电视广播试验;现代电视系统基本成型;电视大规模普及应用。影视艺术兴起和发展的条件、作用;理解影视艺术是当时政治经济的反映;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鉴赏影视作品的水平和审美情趣。

  (2)过程与方法:主要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影视素材,以情景再现的形式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影视艺术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反映了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杰出的影视艺术家创造了优秀的作品,丰富了人类的文化宝库。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电影、电视艺术起源与发展进程;影视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难点:影视艺术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条件。

  教学建议:

  本课是一部概要式的影视艺术起源发展史,教材分别从电影艺术的兴起与发展;电视艺术的兴起与发展;影视艺术与人类生活三个方面作了介绍。通过本课的讲授使学生认识影视艺术是当时政治经济的反映,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反映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建议教师讲清:

  1、电影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1)影视艺术出现和发展条件

  第一,第二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化时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迅猛发展。19世纪末电学、光学、化学、机械学等学科技术的发展,为电影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第二,社会的巨大变化和人类新的精神需求、商业利润的驱动是影视艺术发展的动力。电影是在第二次科技革命背景下产生的满足人们感性娱乐和精神需求的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观众的精神需求提高,需要不断的推出满足观众期待需求的作品。

  (2)电影的发明阶段

  路易·卢米埃尔,法国电影发明家和电影导演,他制成的“活动电影机”可以将活动的物像用摄影机拍摄在胶片上,又能通过放映机将这些记录在胶片上的活动物像投射到银幕上──是一种既是摄影机同时又是放映机和洗印机的机器,满足了多人观看的需要。1911年,意大利诗人和电影先驱者里乔托·卡努杜发表的一篇论著中第一次宣称电影是继建筑、音乐、美术、雕塑、诗歌、舞蹈这六种艺术后的一种新兴艺术,它是把所有这些艺术都加以综合,形成运动中的造型艺术形式。

  (3)电影的发展

  电影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声走向有声,从黑白转向彩色,由小规模、低技术制作形成大规模、系列化和专业化制作的转变过程。

  1925年,美国电话和电报公司所属的贝尔实验室投资数百万美元,终于解决了有声电影的关键技术──音画同步的问题。1926年美国华纳兄弟电影公司率先购买了该技术,1927年该公司拍摄了电影《爵士歌王》,这部影片其实只是在无声片中加进四支歌、一些台词和音乐伴奏,但它使对白、音乐、歌唱融为一体,它标志着电影史上一个新时代──有声片时期的开始,从此电影由纯视觉艺术成为视听综合艺术。1935年第一部彩色影片《浮华世家》拍摄成功,标志着彩色电影的问世。自此,电影具备了画面、声音和色彩三大要素。

  二战后,电影艺术的发展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欧洲、亚洲出现了具有民族风格的电影。美国好莱坞电影《星球大战》、《侏罗纪公园》、《外星人》都属于高科技的科幻片。《泰坦尼克号》中悲壮的爱情成为全球传颂的经典,本片获得1998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音效、最佳摄影等11项大奖。

  2、电视的起源与发展

  (1)电视系统的研制成功

  英文中电视television是由希腊文tele(从远处、远的)和拉丁文visio(看)组成的,它的意思是远距离传送可视画面。引导学生思考电视出现的条件:第二次科技革命,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19世纪末,少数先驱者开始研究设计传送图像的技术。1904年,英国人贝尔威尔和德国人柯隆发明了一次电传一张照片的电视技术,每传一张照片需要10分钟。1924年,英国和德国科学家几乎同时运用机械扫描方式成功地传出了静止图像。但有线机械电视传播的距离和范围非常有限,图像也相当粗糙。

  1923年,俄裔美国科学家兹沃里金申请到光电显像管、电视发射器及电视接收器的专利,他首次采用全面性的“电子电视”发收系统,成为现代电视技术的先驱。电子技术在电视上的应用,使电视开始走出实验室,进入公众生活之中,1925年,英国科学家研制成功电视机。1928年,美国纽约31家广播电台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电视广播试验,由于显像管技术尚未完全过关,整个试验只持续了30分钟,收看的电视机也只有十多台,此举宣告了作为社会公共事业的电视艺术的问世,是电视发展史上划时代的事件。

  1929年美国科学家伊夫斯在纽约和华盛顿之间播送50行的彩色电视图像,发明了彩色电视机。1933年兹沃里金又研制成功可供电视摄像用的摄像管和显像管。完成了使电视摄像与显像完全电子化的过程,至此,现代电视系统基本成型。今天电视摄影机和电视接收的成像原理与器具,就是根据他的发明改进而来。

  (2)电视艺术在英国、美国的发展

  1936年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郊外的亚历山大宫,播出了一场颇具规模的歌舞节目,并首次开办每天2小时的电视广播。全伦敦只有200多台收视电视机,但它标示着世界电视事业开始发迹。对当年柏林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报道,更是年轻的电视事业的一次大亮相。当时共使用了4台摄像机拍摄比赛情况。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全电子摄像机。这台机器体积庞大,它的一个1.6米焦距的镜头就重45公斤,长2.2米,被人们戏称为电视大炮。此后,价格相当昂贵的电视在英国中上层家庭开始有所普及。1937年,该公司播映英王乔治五世的加冕大典时,英国已有5万观众在观看电视。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英国约有两万家庭拥有了电视机。

  1939年4月30日,美国无线电公司通过帝国大厦屋顶的发射机,传送了罗斯福总统在世界博览会上致开幕词和纽约市市长带领群众游行的电视节目。成千上万的人拥入百货商店排队观看这个新鲜场面。二战结束时,美国约有7000台电视机。二战前开办电视的还有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

  (3)电视艺术的普及应用

  电视艺术普及的条件:电子技术等方面的进步,社会巨大变化和人类新的精神需求及商业利润的驱动。

  电视机经历了从黑白到彩色,从电子管、晶体管电视迅速发展到集成电路电视,目前,电视正在向智能化、数字化和多用途化迈进;电视转播也由卫星传播到卫星直播。

  3、影视艺术与人类生活

  (1)影视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反映着人类在科学技术上的进步。

  (2)直接引领着文明发展趋势和社会风尚,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审美需要和精神追求。

  (3)影视艺术与其他艺术既区别又联系,它通过特有的技术手段,使人感受到视觉冲击和心灵启迪。

  (4)影视艺术的影响在人类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5)由于电视本身的特点,它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成员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中音乐教案7

  设计理念

  为了适应高中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依据教材选编了爵士乐的教学内容安排,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与交流,共同探讨爵士音乐的风格特点,并了解其相关文化及艺术价值。本着“普遍参与和发展个性”的教学原则,重视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实践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艺术创造意识,激发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从而获得审美体验。

  设计思路

  本节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音乐鉴赏》第十三单元《爵士乐》,设计思路如下:

  1、确立主题

  2、教学选材

  3、活动与探究

  通过视听等教学活动激励学生进行简单的创作与表演:可表演一段你学过的爵士音乐,也可模仿爵士乐手的演奏。

  教学目的:

  让学生自主收集有关爵士音乐文化的资料(文字、音响),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与交流,共同探讨爵士乐的风格特点,并了解其相关文化及艺术价值,引导学生用开放的心态,正确审视美国黑人爵士音乐文化,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接纳与包容的'意识。

  重点难点:

  由于某些历史与社会的原因,学生对爵士音乐接触比较少,没有太多的感性认识,虽然通过大量的资料收集,但仍缺乏对音乐本身的感受和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音乐,让学生初步了解爵士音乐的音乐特点,鼓励学生进行简单的即兴创作和表演活动。

  教学准备:

  1、提前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整理爵士乐的资料,并以展示作业的形式说明—什么是爵士乐?

  2、教师准备图片、音响、影象等有关的资料,制成课件使学生更直观的了解教学内容。

  3、以小组为单位就坐,随时进行讨论和交流。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对比听赏:

  流行音乐《夜来香》与爵士乐《夜来香》

  2、引出课题:“什么是爵士乐?”(说明:对比听赏可以反馈出学生经过学习后对爵士乐的理解,并自然导入课题)

  二、交流与探讨

  1、学生的交流

  ①学生展示各自的作业(手抄报及喜爱的音乐等),并相互交流。

  ②由课代表主持,按组自选介绍的内容,并选出代表进行作业展示:爵士乐的起源,使用的乐器,演奏形式,风格与特点,代表人物及其作品……(说明:此环节可以让学生相互介绍了解彼此的作业情况)

  2、学生分组展示并作介绍

  根据学生介绍的情况、内容,灵活地进行交流、切磋和补充。并感受、体验布鲁斯与拉格泰姆的音乐特点:

  教师总结:布鲁斯的音调与拉格泰姆的节奏形成了基本的爵士语汇。

  关于爵士乐的即兴性

  师:即兴演奏(演唱)是爵士音乐的灵魂,是它的生命所在。它自由的即兴风格,要求爵士乐手必须有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由此这些无法准确记谱的美妙音乐,不能用录音的方式把它记载下来。有人说:一张张的爵士唱片汇聚了一部爵士音乐史。

  说明:交流与探讨环节既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也显示出教师的指导作用。

  三、思考与创作

  1、爵士乐在中国

  ⑴、欣赏影片片段:三四十年代的大上海舞厅中以爵士音乐做背景的场面。

  师:在这个片段中你们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了什么?

  ⑵、学生交流看法,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谈对爵士乐在中国的看法。

  ⑶、师:爵士乐在中国的影响由来已久,当这种由美国黑人贫民创造的民间音乐在征服了白人之后,传到了东方;三四十年代上海的“百老汇舞厅”“和平饭店”等,其音乐演奏形式与歌曲创作都表现出国人对爵士乐的吸收与借鉴。

  2、中国的爵士乐现状

  师:步入开放的中国,爵士音乐已逐渐走进人民的生活,日益受到大众的喜爱,故此我们可以从各种不同的渠道收集到许多有关爵士乐的资料。

  欣赏:具有爵士音乐风格的中国民歌:《采茶舞曲》片段。

  3、分析与交流:

  师:这首由中国民歌改编的爵士音乐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说明:再次归纳爵士乐的主要音乐特点,并为以下的即兴创作环节做铺垫。)

  4、创作和表演——鼓励学生进行简单的创作与表演:可表演一段你学过的爵士音乐,也可模仿爵士乐手的演奏。

  (说明:通过实践,让学生真正体验“什么是爵士音乐”)

  四、归纳与总结

  1、师:你们认为老师组织这次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与学生交流学习的感受与收获)

  2、师:通过音乐我们了解一种文化,而通过文化又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音乐。我很感谢大家,是你们的作业给了我无数的灵感,是你们让我了解了“什么是爵士乐”,是你们又让我看到了“什么是爵士乐”,让我真正领悟到了“什么是爵士乐”,谢谢大家。

  (说明:让学生理解教师的教学目的,是本课的点睛之处,也是对本次学习的总结与提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老师也是一个有限的主体,整个的学习过程应是一个师生双向互动与交流的过程)

高中音乐教案8

  课型:综合课

  教材分析:

  学生通过几首音乐作品的欣赏,对音乐在生活、音乐在社会中的功能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音乐在我们生活的广泛应用,并能为场景配制背景音乐。体会“生活中处处都有音乐”,“音乐伴随我们的终生”的道理。

  教学设想:

  针对中学生“好奇”的特点,利用多媒体教学,从视、听等多个角度,给学生丰富、直观、形象的画面,一方面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也力求解决学习中的难点。

  教学目的:

  1. 能识别乐曲中的情绪,利用听觉和视觉产生创造想象力。

  2. 了解音乐在生活中的作用,并能分清那些乐曲是“实用音乐”哪些乐曲为“背景音乐”,初步能为生活中不同场景配制背景音乐。

  教学难点:

  通过音乐欣赏了解音乐中的情绪,重点区分“实用音乐”和“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进教室

  1. 学生听《欢迎进行曲》,有节奏地进入教室。

  2. 师生相互问好。

  二、提问、引导进入课题

  1. 请同学谈一谈对音乐的感受?师:其实音乐自古到今都与我们生活紧紧相连,如:古代帝王则用音乐来进行政治教化,《诗经》

  2. 音乐是一种艺术是人类精神产品,它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产物,音乐不仅有一定欣赏,审美价值,同时作为一种应用科学,音乐逐渐被社会和医学界所接受,并日趋成熟。

  3. 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和研究音乐与生活。

  三、播放多媒体:

  1. 教师解释实用音乐,(用音乐来烘托气愤,配合完成某想项具体任务,,这种音乐一般称为“实用音乐”。例如:仪式音乐,治疗音乐等。)

  2. 播放《欢迎进行曲》,师问:A段音乐的情绪是怎样?听B段旋律你产生一种什么联象?

  3. 播放《摇篮曲》,教师板书提问:1本乐曲和《欢迎进行曲》在音乐情绪上有什么异同?乐曲旋律中八度大跳你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创造性的想象?(同学讨论回答)。

  4. 播放《婚礼进行曲》教师简单说明乐曲的情绪:A段音乐宏伟庄严,描绘了辉煌的婚礼场面;B段旋律温柔活泼,带有一种歌唱性,表现了温和愉悦的气氛。

  5. 总结(1)上面三首乐曲为“实用音乐”,(2)请同学讨论后举出三首实用音乐的`例子?

  四、播放多媒体:

  1. 教师解释“背景音乐”:(背景音乐又称“环境音乐”,是一种为办公室、休息室、超级市场、等公共场所而使用的陪衬音乐。)请同学读出“背景音乐”的特点(加深印象)

  2. 课件打一个即将开业的商厦,播放一段配音,教师准备四首乐曲片段。

  师问:请同学们选出这四首乐曲那些更适合作为商场“背景音乐”(分组讨论回答并说出理由)。

  3. 鼠标点击页面出现一例快速行驶的列车。播放一段配音,教师准备四首乐曲。

  师问:假如你是一位旅游列车车长,请根据“背景音乐”的特点,选择最适合旅客心理特征的音乐?(同学分组讨论回答并说明理由)。

  五、“背景音乐”还可以在综合医院里,急诊室或输液他厅应用。

  有人研究表明,人们在一种声级较低的优美柔和的音乐背景下会感到,轻松与愉悦不易疲劳,对病人和家属而言能减轻消除他们不良情绪,改善其心理和生理状态,并进一步起到镇定作用。

  总结、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音乐与生活》中“背景音乐”和“实用音乐”希望同学能分清并会运用,使音乐能够更好为生活服务。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六、课外作业:

  1. 请同学们从生活中找出2首“实用音乐”、“背景音乐”的例子。

  2. 请同学们为校食堂配2首“背景音乐”。

 七、结束:

  1.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炼,它使我们生活的更加丰富多彩。

  2.播放课件中的“美国乡村音乐”,与学生话别,让同学们踏子着音乐离开教室。

高中音乐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感受、体验爵士乐的风格特征,了解相关文化及艺术价值,逐步对爵士乐产生兴趣。

  2.通过体验、对比、小组合作等方式感受爵士乐的音乐特点,通过改编乐曲提升审美创造力。

  3.认识爵士乐,了解它的发展和音乐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欣赏,了解爵士乐的风格特点。

  【难点】

  掌握爵士乐的节奏特点,并通过实践加深理解。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音响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民歌《茉莉花》,学生欣赏。

  教师引导:同学们,这首歌相信大家再熟悉不过了,接下来老师要给大家听一曲与众不同的《茉莉花》,大家听一下这首《茉莉花》和刚才的相比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播放爵士乐《茉莉花》。(欣赏完后学生举手发言)

  教师总结:第一首《茉莉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民歌,第二首在风格上完全改变了,改编成了一种新的形式,这种新的音乐形式就是爵士乐,今天我们就走进爵士乐的世界亲身感受一下。

  (二)新课教授

  1.走进爵士乐

  播放爵士乐《What a wonderful world》,学生欣赏完谈对爵士乐的初步感受。

  教师进行总结:爵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于美国南部路易斯安那州的新奥尔良的.黑人音乐,后来传入城市风靡美国,并成为世界性的流行音乐。

  (1)了解“布鲁斯”音乐

  教师简单介绍“布鲁斯”音乐:17-18世纪,西方殖民主义者将大批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成为奴隶,被迫劳动,受尽折磨。黑奴们怀念故乡和亲人,常常唱一种哀歌表达他们痛苦的心声,由于蓝色在美国被看做是忧郁的色彩,这种悲哀的歌曲,统称为“布鲁斯”而爵士音乐就来源于“布鲁斯”。

  现在给大家播放一小段“布鲁斯”音乐片段,通过欣赏,大家感受一下。

  (播放“布鲁斯”音乐片段)

  教师提问:“布鲁斯”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受?请从音乐情绪和音乐要素来分析。

  学生讨论回答(“布鲁斯”音乐忧郁、悲伤、变化音多,节奏复杂,较难掌握。从音阶上看,它的三级音和七级音经常降低一点,有时五级音也降低。这些降音还常辅之以滑音和颤音,因而更加强了歌曲忧郁、悲伤的色彩。旋律中多用切分节奏,形成轻重音颠倒的感觉。和弦常用主和弦、属和弦和下属和弦,因此,和声听起来很和谐,而且朴素。)

  (2)了解“拉格泰姆”的钢琴音乐

  教师请学生根据搜集到的资料,简单介绍“拉格泰姆”音乐。

  爵士乐还有另一个起源,是来自一种叫“拉格泰姆”的钢琴音乐。我们再来欣赏一段“拉格泰姆”音乐片段。通过欣赏,看大家能否对“拉格泰姆”的音乐特点总结一二。在欣赏过程中可适当跟着音乐打节奏。

  (播放“拉格泰姆”音乐片段,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拉格泰姆“是19世纪末,一位名叫乔普林的黑人钢琴手创造的。右手高声部演奏节奏特别的切分音主旋律或琶音,左手则是规律地演奏由四分音符轻重音组成的节奏。这样左右手形成交错的节拍,使音乐带有幽默、欢乐、活泼的情趣。它和“布鲁斯”节拍上相似,都是重拍后移。

  (3)了解爵士乐的特点

  教师引导:通过刚才的欣赏和了解,我们大致能总结出爵士乐的几个基本特点,首先是它的节奏比较多变,大多时候用的都是切分音;其次,爵士乐带有很强的即兴性,由其早期的黑人不识谱,大多是靠灵感激发,对熟悉的曲调加以变化。因此,爵士乐又被称之为“灵魂音乐”。

  2.欣赏《南部之子》

  我们在爵士乐的世界观光了一圈,接下来欣赏一首早期的爵士乐作品,是由“爵士乐之父”路易斯·阿姆斯特朗演奏的《南部之子》。

  带着两个问题来欣赏,首先作品的特点和情绪是怎样的?其次仔细辨别一下作品中运用了哪些演奏乐器?

  (播放《南部之子》,播放完毕学生举手发言)

  教师总结:乐曲速度较快,体现一种愉悦的心情,并运用了大量的切分节奏,是一首带有幽默、欢快、活泼情绪的舞蹈型音乐。演奏乐器有小号、钢琴、爵士鼓,其中主奏乐器是小号。

  3.再次播放《南部之子》,主要感受作品的节奏,为小活动做准备。

  出示节奏谱例,将学生分成两组,每组负责一个声部的节奏,用手掌打出节奏。通过这个活动进行节奏练习,加深对爵士乐节奏的体验。

  (三)拓展提高

  教师将学生分为四小组,将乐曲改编成带有爵士风格的《小星星》

  (1)学生小组讨论,根据爵士乐的特点进行创编,教师进行点评。

  (2)学生演奏。

  (四)小结作业

  今天的爵士乐已发展成为一种既有个人独奏、小乐团,也有类似交响乐团的大乐队编制,在流行乐领域也深入人心,同时爵士舞也成为现在很多人的业余爱好。爵士乐的影响已遍布世界,它的自由和不被束缚被大众所喜爱,大家多从身边着手,搜集爵士乐,体会它的美。

  五、板书设计

高中音乐教案10

  一、学习目标

  (一)聆听《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和《海岛冰轮初转腾》,感受梅兰芳大师崇高的人格魅力和他精湛的表演艺术风采,体验、比较、南梆子和四平调两种唱腔音乐在表现人物

  情绪和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不同风格及特点。

  (二)了解京剧发展的历史,感受中国国粹—京剧艺术的博大精深,认识和了解京剧大师梅兰芳,以及他为中国戏剧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三)跟录音或在教师的指导下,学唱《海岛冰轮初转腾》选段的片断,实践体验京剧唱腔独特的韵味。

  二、重点、难点重点

  欣赏京剧唱段《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海岛冰轮初转腾》,并在学唱中体验 感受京剧国粹的音乐风格,了解京剧的发展历史和梅兰芳大师的艺术成就。

  难点:把握京剧唱腔的韵味,理解京剧这种综合性表演艺术的特点。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欣赏一段由四大名旦表演的录像片段进行导入。

  (二)简介京剧的发展历史及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

  (三)介绍梅兰芳的艺术成就。

  (四)欣赏由梅兰芳演唱的京剧选段《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海岛冰轮初转腾》。

  1.欣赏作品

  2.简介作品的剧情

  3.介绍南梆子及四平调的特点

  4.学唱《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海岛冰轮初转腾》这两首作品。

  (五)欣赏李玉刚和梅兰芳在表演上的不同风格。

  说说你对两个唱段的音乐情绪的感受与理解,分别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四、教学资源建议

  (一)教材资源:教材配套课件中第四单元第八节中的全部资源与第九节中《京剧的行当》部分资源。

  (二)录像资源:四大名旦的表演录像片段,梅兰芳表演的《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海岛冰轮初转腾》录像片段,李玉刚的录像片段。

  (三)教师资源,教师范唱并指导学生学唱。

  (四)学生资源,发挥喜爱京剧艺术学生的特长,在课上充分展示其才华。

  (五)网络资源,查找相关资料。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

  (一)以聆听、学唱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引导学生在亲身感受体验中,学习了解京剧艺术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国京剧国粹的`兴趣和情感。

  (二)辅助视频资料的播放,在视觉感官上引导学生理解京剧的综合表演艺术的特征,使审美情感得到升华。

  (三)引导、提示学生课外到剧院欣赏京剧艺术,身临其境感受其京剧舞台艺术的独特的魅力。

  六、教学过程

  七、教学评价建议

  (一)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查阅京剧常识和相关知识,做成答题卡片,在课上进行竞赛抢答活动,在交流活动中检测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情况。

  (二)课上学唱的片断,进行分组、或个体、资源组合的听唱检测。

  (三)写一篇学习京剧艺术的体会,发表自己京剧艺术的认识与看法。

高中音乐教案11

 一、教育理念

  音乐欣赏课教学应从学生的兴趣和发展出发,结合音乐生活的时代特点,改革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以素质教育和主体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充分运用音乐本体语言,使学生真正走进音乐、感悟音乐、理解音乐,使学生学会欣赏通俗音乐。

  二、教学内容:人民音乐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七单元第三十三节《流行风》。

  三、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目标

  1、聆听《思念》、《懂你》及《好汉歌》,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其题材、体裁及音乐风格。

  2、在聆听、感受、体验歌曲的基础上,了解通俗音乐的基本特征,并用健康向上的审美标准认识通俗音乐的社会价值。

  五、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讲解和指导,让学生唱出风格,唱出文化内涵。

  六、教学方法:

  采用演示法、激趣法、讨论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

  七、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播放流行的通俗歌曲《酸酸甜甜就是我》。(张含韵演唱)

  2、学生在音乐声中走进教室。

  二、导入新课:

  1、用歌曲导入课题:

  请学生根据课前教师播放的歌曲,回答问题:

  ⑴、这首歌曲曲名叫什么?(《酸酸甜甜就是我》)

  ⑵、是由谁演唱?(张含韵演唱)。

  2、结合所学习的音乐知识,思考一下这首歌曲属于艺术歌曲、民歌还是通俗歌曲?(通俗歌曲)

  3、提问:为什么喜欢通俗歌曲?

  学生分析并回答。

  教师提问后总结并出示课题:好听,易唱易学的歌曲和音乐,比如轻音乐、通俗歌曲、爵士乐、摇滚乐、迪斯科音乐等等。这些都可以称为通俗音乐。

  (创设情景,播放与欣赏内容相关的歌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课题。)

  三、新课

  1、音乐知识:

  (将音乐知识的学习放在首位,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学生阅读课本中的音乐知识,师生共同学习。

  1)、通俗音乐定义。

  2)、通俗音乐的内容。

  3)、通俗音乐的特点。

  4)、通俗音乐与民间音乐的关系。

  5)、通俗音乐和古典传统音乐的区别。

  教师总结:通过对两部分音乐知识的学习,我们对通俗音乐在定义、形式、内容等特点以及它与其它音乐形式的联系区别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感受通俗音乐,在今天的欣赏课中,我们将要欣赏三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通俗歌曲。它们分别是歌曲《思念》、《懂你》和《好汉歌》。用心感受这三首歌曲所表达的不同的主题思想及它们在演唱风格上的区别。

  2、欣赏音乐作品:

  1)、阅读课本提示并欣赏歌曲《思念》。

  ①介绍作品:《思念》创作于1987年,由毛阿敏在1988年春节联欢会上首唱。 ②教师范唱:《思念》

  ③分析作品并提问:

  A、歌曲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B、演唱风格应如何把握?

  教师总结:歌曲表达了人生离别的思念、惆怅之情;演唱风格激动、哀怨。

  C、歌曲中的“蝴蝶”指的是什么呢?那么歌曲中为什么比喻成蝴蝶呢?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歌中的蝴蝶可以是友情,也可以是爱情,总的来说,是人们心中最宝贵最珍惜的东西。用蝴蝶比喻友情的美丽和稍纵即逝。 ④师生互动:启发学生回答并演唱歌颂朋友的歌曲。

  2)、欣赏歌曲《懂你》。

  ⑴提问:①同学们熟悉这首歌吗?(《懂你》,由歌手满文军演唱)。

  ②这首歌曲中的“你”指的是谁?(母亲)

  ⑵介绍作品:《懂你》这首歌表现了一个母亲为抚养子女含辛茹苦、甘于奉献的伟大情怀。

  学生阅读课本提示,回答两个问题:

  A、这首歌曲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B、它的演唱风格是怎样的。

  教师总结:这首歌曲的主题思想是了对母亲的真挚美好的情感。演唱风格深情爱恋。

  ⑶学生演唱。

  3、欣赏《好汉歌》

  ⑴欣赏歌曲《好汉歌》。

  ①分析歌曲:电视剧《水浒传》主题歌。演唱风格粗犷、豪放。

  ②歌曲旋律特点:采用了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的民间音调,具有通俗与民歌相融合的特点。体现了通俗音乐与传统音乐的联系。类似的歌曲还有《青藏高原》(西藏民歌音调)、《天堂》(蒙古民歌音调)等。

  ⑵学生学唱歌曲。深入体会歌曲的演唱风格。

  (这个环节的教学目标是聆听音乐,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和理解。在这一环节中,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如名言、图片及多媒体技术等吸引学生专注地聆听音乐,深入体验音乐作品,展开联想和想像;能够运用正确的审美观、科学的方法,对音乐作品进行适当的审美评价。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根据个人的情感体验、想象进一步表现音乐、创造音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艺术处理与巩固

  1、同学们有喜欢的歌曲和歌手吗?

  2、同学们喜欢他们的理由是什么?

  教师总结:现在的中学生大都有自己喜欢的歌手,喜欢的类型也多种多样。喜欢的理由大致有两点:首先他们喜欢歌手所演唱的歌曲,其次喜欢他们的形象和才华。

  3、分析与辩论:“追星现象”。请同学们针对社会上出现的`这种追星现象来思考这样两个问题:出现追星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追星,是青少年追求美、崇尚美的审美情趣的体现,是青少年朝气蓬勃、活泼向上、追求个性的精神面貌的反映。

  4、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这个现象?(将学生分成两组根据这一现象进行辩论:追星的对与错。

  对中学生来说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求和行为表现,但要把握好分寸:

  1)不盲目追星。

  2)不疯狂追星。

  3)善于从自己所崇拜的偶像身上吸取积极的人生经验。

  (归纳拓展审美升华:围绕本课内容,针对相关的热点问题对教学内容适当拓展、延伸,丰富教学内容。)

  五、归纳与总结。

  (在课将结束时,用总结性的语言进行总结,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起了学生的遐想,激发兴趣。)

  在今天的音乐欣赏课中,我们了解了有关通俗音乐的相关知识,体验了通俗音乐的独特魅力,探讨了与通俗歌曲有关的现象和问题。

  通俗音乐大都没有经过历史的检验,多数是未得公认的音乐创作。通俗音乐中有优美经典的作品,也有一些商业化的、格调低下的作品和表演。因此,其中鱼龙混杂,精华与糟粕并存。只有经过不断实践的检验,才能产生更多优美、高尚、具有高度艺术性的作品。

  希望同学们能够用心去聆听、去体验、去感受音乐。

高中音乐教案12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介绍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及 作品创作的年代、背景,认识、了解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光辉一生。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感受、体验、理解音乐的能力,对作品整体把握的鉴赏能力,通过细赏其中的乐章,更深刻地理解作品。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们的爱国热情,感受作品情感内涵,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为中华之崛起而发奋学习的信念。

  教材分析:

  1、《黄河大合唱》是人民音乐家冼星海1939年3月创作的著名大型声乐作品,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上一部具有强大艺术生命力的壮阔无比的史诗。作品痛诉了华夏摇篮——黄河遭受的苦难;揭示了黄河伟大坚强的气概;歌颂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坚强必胜的英雄气概。这部作品以其巨大的艺术魅力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像战斗的号角、讨伐的文一样震撼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使中华儿女斗志昂扬地奔赴战场,去投入民族解放战争,去光复被蹂躏的每一寸土地。 《黄河大合唱》的歌词是诗人光未然根据原拟写的长诗《黄河吟》改写的八乐章歌词,而且每乐章前都有诗歌朗诵。 《黄河大合唱》的全部合唱谱曲仅用六天的时间,连同伴奏音乐也不过半月。在演唱形式上有独唱、对唱、齐唱、轮唱、合唱等;在曲式结构上既吸取了西洋音乐的创作手法,又强烈地突出了民族音乐的色彩、风格;在伴奏音乐上,既发挥了管弦乐有宏大气魄的特长又突出了民族乐器的色彩;演唱前的诗歌朗诵突出并强化了歌曲的内容,使人顿时热血沸腾、心潮为之震撼。 《黄河大合唱》是堪与世界任何声乐名作相媲美的永世辉煌的音乐名著。

  《黄河大合唱》共分八个乐章:

  1、《黄河船夫曲》激越而惊心动魄的战歌。

  2、《黄河颂》气势雄伟的男中音独唱。

  3、《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

  4、《黄水谣》民谣体的诉说性民歌。

  5、《河边对口曲》朴素的民歌风格,男生对唱歌曲。

  6、《黄河怨》感情深厚、如泣如诉的女高音独唱曲。

  7、《保卫黄河》进行曲体裁的轮唱曲,形象鲜明有力、富于动力。

  8、《怒吼吧!黄河》整部作品的精练概括,艺术感染力达到全曲顶峰。

  2、作者及创作背景

  冼星海(1905-1945),广东番禹人。青年时期留学法国学习声乐,1935年回国投入抗日救亡斗争。他积极创作演出,作品皆为鼓舞中国民众同仇敌忔投入抗日的内容。他相继创作了《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等多首歌曲,大型声乐作品有《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其他还有《中国狂想曲》等器乐作品。

  教学难点:

  创设情景,激发情感,感受作品的内涵,使之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教学方法:

  听一段、唱几句、议一阵,启发 感受 参与 熏陶、 陶冶。

  教学过程

  一、课前组织:

  声乐练声:作胸腔共鸣和头腔共鸣的转换练习。

  二、情景导入: 播放抗日战争历史纪录片。

  提问:影片内容发生在哪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你看后有哪些感想?(教师点拨,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音乐创作的背景。)

  三、新课

  导语: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各行各业,各个阶层,革命的.人群像像潮水般涌入这场浩大的反侵略的战争中,其中当然也包括我们许多优秀的音乐家……

  1、 播放洗星海生平简介

  提问:你从中可以看出冼星海是个怎样的人?

  2、 播放《黄河大合唱》的创作故事

  提问:(1)、冼星海在战火中、在窑洞里、在土炕上、在煤油灯下、在小方桌上,仅用了六天时间就完成了这部巨作,是什么动力使他做到的呢?

  (2)延安演剧三队在自制简陋的乐器伴奏下,仅用了14天时间就完成了首演,那又是什么动力能使他们做到呢?

  3、 播放《黄河大合唱》八个乐章剪辑音乐视频,学生分别说出八个乐章曲名,并随机说说

  每个乐章其中的音乐特征或随音乐唱唱其中的乐句。

  (1)教师简介作品体裁—声乐套曲,学生总结听赏八个乐章总体印象,填空:作品(音乐内容)丰富,(音乐情感)丰富,(表演形式)丰富。

  教师小结:《黄河大合唱》的音乐以群众歌曲的音调为基础,同时吸取了民间音乐的因素,在曲式结构上还吸取了西洋音乐的创作手法,由此可以看出冼星海无论是在音乐专业创作的安排上还是在主题内容的把握上都做得非常的细致。

  (2)学生谈谈自己喜欢的乐章,有的可以唱唱有特点的乐句,或朗诵其中的文句。

  过渡语: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其中在老百姓当中传唱非常广的二个乐章,那就是《黄水谣》和《保卫黄河》。

  4、 欣赏《黄水谣》

  (1) 完整播放《黄水谣》,分析音乐形象。

  提问:音乐可以分为几个乐段(三个),你在音乐中听到几种情绪?(幸福、痛苦)

  (2) 观看教师制作的本乐章各个乐段音乐要素对比表格,并通过示范、讨论体会“音乐语言”(音乐要素)对音乐形象产生的重要影响。

  (3) 教师和学生共同合作演唱《黄水谣》第一乐段和再现乐段。

  提示:亲身体会音乐情感和音乐要素的作用。

高中音乐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唱歌曲,感受歌曲中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感,增强对自己故乡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合作探究,采用多种形式表现歌曲,提升音乐的创造力。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用深情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用深情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难点】

  大附点十六分节奏的掌握

  三、教具

  钢琴、课件、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师生问好。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上课前,老师要演唱一首歌曲送给大家,大家仔细的聆听,歌曲传达着怎样的情感呢?

  歌曲《望乡》部分

  学生:歌曲啊传达着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教师评价学生并引出课题、板书

  环节二:学唱歌曲

  1.初听歌曲

  教师:让我们先聆听一遍这首歌曲,同学们体会和感受一下,歌曲传达着怎样的一种情绪,抒发着怎样的一种情感呢?

  学生:深情、思恋的情绪,对大海的和故乡的怀念的情感。

  教师评价学生的回答,并简单介绍歌曲。

  2.复听歌曲

  教师:让我们再来聆听一遍这首歌曲,大家思考一下,歌曲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呢?

  学生:二段

  教师,并引导学生思考每一段感情的特点。

  学生:第一段,朴实、优美、回忆在海边经历。第二段音区提高充满激情,表达主人公对大海故乡和妈妈真挚的情感。

  教师评价并引出发声练习

  3.发声练习

  教师示范指导学生练声需要注意的地方,评价学生的发声练习。

  4.模唱歌曲

  教师:同学们,在大海边,你们能听到什么声音呢?

  学生:海浪声、海鸥的叫声、轮船的汽笛声。

  教师引导学生用轮船汽笛的“呜呜”声,随教师钢琴模唱旋律。

  5.视唱歌谱

  教师带领视唱歌谱,并解决附点十六分节奏难点。

  6.朗读歌词

  教师提示学生按照歌曲的每乐段的情感特征,有感情层次的朗读歌词,并评价。

  7.演唱歌曲

  教师:接下来,大家跟随老师的琴声,完整的.演唱一下这首歌曲。大家的歌声真是太深情优美了,这么优美深情的声音,如果加上其他表演形式的配合,就更好了。

  环节三、拓展提高

  教师:老师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给歌曲进行自选形式的表现歌曲,我们看看哪一小组最棒。

  教师巡视并指导

  环节四、小结

  教师:同学们,美好的时光总是结束的很快,转眼间又到了下课的时间,那么大家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吗?

  教师:大家今天的收获真多呀,老师真替你们高兴。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故乡,故乡是我们一生都不能忘却的地方,人啊就像风筝,故乡就像线,心念故乡,才能越飞越高越走越远。老师也希望,同学们以后无论走多远,都记着自己的故乡,记着自己的根在哪里。今天的课程到此结束,同学们再见。

  五、板书设计:

  大海啊,故乡

  1=F3/4

  附点十六分

高中音乐教案14

  教学内容:

  1、音乐知识:简介中国民歌。

  2、欣赏一组民歌。

  3、活动与练习

  教学目标:

  一、音乐知识:通过了解中国民歌的分类,增长知识,为欣赏各地民歌做好铺垫。

  二、通过欣赏一组不同地区风格与特点的民歌,感受我国多姿多彩的民歌内容,激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

  教学重点:欣赏不同地区的`民歌。

  教学难点:听辨号子、山歌与小调

  课前准备:搜集有关中国民歌的视听材料。

  课时安排:2节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简介中国民歌的分类,欣赏《川江船夫号子》、《上去高山望平川》、《放风筝》三首民歌。

  教学难点:听辨号子、山歌与小调

  教学过程:

  一、简介中国民歌的三大类的不同特点:

  劳动号子:音调铿锵有力、豪迈。

  山歌:节奏舒缓、旋律明朗。

  小调:结构规整、旋律优美。

  二、欣赏一组民歌。

  1、四川民歌《川江船夫号子》:感受歌曲的演唱形式对歌曲所起的作用。

  说说歌曲音调有什么特点?属于哪类民歌?

  2、青海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感受歌曲的旋律特点—延长音较多。

  说说山歌为什么用那么多长音

  3、河北民歌《放风筝》:想一想这首歌与刚才的有什么区别?你能根据歌词内容画一幅图吗?

  三、活动与练习:分组说说自己收集的有关中国民歌的知识。

  四、教师小结民歌种类及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结合音乐知识进行民歌欣赏,引导学生从民歌的不同特点进行

  区别、归纳。

  教学难点:说出号子、山歌与小调不同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赏陕北民歌《脚夫调》,想一想:歌曲属于哪种民歌类型?

  二、哼唱云南民歌《放马山歌》,感受山歌的曲调特点——节奏自由、衬词多。

  三、欣赏河北民歌《盼红军》,想一想:歌曲的曲调属于山歌类吗?为什么?

  四、随伴奏音乐哼唱《盼红军》,感受小调旋律优美、结构规整等特点。

  五、听辩练习:

  1、《黄河船夫曲》、《码头工人歌》属于哪种类型的号子?

  2、《牧歌》、《小白菜》、《茉莉花》属于哪种民歌类型?

  六、活动与练习

  1、你会唱哪些广东方言歌?

  2、创作民歌:

  应用1、2、3、5、6五个音创作一首有民歌风格的歌曲。

  3、教师示范再集体创作。

  七、集体评议。

  八、小结。

高中音乐教案15

一、导课。

  1、通俗音乐(Ppular Music)——把不表现重大体裁和思想内容的作品称为轻音乐,习惯上人们把通俗易懂、情调轻松的音乐,例如小斯特劳斯的那些圆舞曲等归属这个名词之下,以后,爵士乐、摇滚乐团、轻歌剧情、迪斯科等层出不穷的群众性的歌舞形式愈来愈多,而这些音乐虽然带有自娱的色彩,但有时亦有针贬时事,抨击现实的作品,原先的轻音乐的概念很难把这些都涵盖进去,有一些媒介把这些都为流行音乐,但这样就混淆了深受群众热爱的古典与这些音乐的界线。现在,理论家们一般都用通俗音乐一词概括这些音乐现象。

  二、授新课

  1、布鲁斯

  我们知道,布鲁斯即蓝调,在英文中是苦、忧郁的意思。虽然爵士乐包括黑人音乐、英国歌曲、法国舞蹈音乐等等,但布鲁斯是爵士乐的`主要成分.布鲁斯产生的时间比爵士乐早,可能是综合了19世纪后半期黑人们演唱的田间号子。宗教歌曲<灵歌>和诉说的民谣演变而来的。布鲁斯的音乐特点,主要在于大调音阶上降第三级音和降第七级音,有时也降第五级音。这些降半音的音符有小调性的特征,而且唱到这些音时常常带有滑音。颤音,听起来哀声怨语,悲恸凄楚,感情十分丰富,所以也有人将布鲁斯译为“怨歌。当然,布鲁斯歌曲也有一些欢乐、愉悦的作品。布鲁斯的速度舒缓,节拍常为四二拍、四四拍,旋律多含切分节奏。布鲁斯的演唱风格很自由,同生活中的语言情绪结合很紧,假声、呻吟、哭泣、嘟囔都可以用来渲染烘托气氛。布鲁斯这种底层社会的气质,给以后早期爵士乐带来了同劳动人民生活、同黑人民间音乐紧密相连的特色

  带领同学们一起欣赏“空虚”布鲁斯。同时配合讲解:

  2、通俗音乐

  在通俗音乐的源起上,有的研究者认为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主要于西方,“一般主要指以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在欧美各国发展起来的一些适合城市一般市民群众兴趣和爱好的音乐”(1)。这种观点也许与“通俗音乐”或“流行音乐”的提法来自于西方有关。应该承认,百年来西方政治、经济和军事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使本身有着多种属性规定的西方文化也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展开来。自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开始,伴随着西方音乐技术和理论的大量引进,各种各样的音乐思潮和诸如“音程”、“谱号”、“BLUES”、“POP”之类的音乐名词术语也都逐渐被介绍到了中国。时至今日仍然不可否认的是,从某种角度来看,现代意义上的通俗音乐仿佛的确是一个西风东渐带来的舶来品。因为直到现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在通俗音乐创作方面不论从艺术手法、制作技术还是运作模式上都在或多或少或快或慢地因袭着西方的一些东西。但同样必须承认的是,这些都只能说明音乐实践本身的方法问题,并不能成为对通俗音乐的内涵和外延探讨可以完全用西方社会历史文化来解释的理由。即使在西方,用来解释通俗音乐或者流行音乐的“POP”一词的内涵也是颇为复杂的,它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的使用并不一致。法国学者亨利·斯科夫·托尔格在《流行音乐》一书里提到,“我们混用POP_MUSIC和MUSIQUEPOP,不加区别:在法国,前一英文用语等同于后一法文用语;但在英国,尤其是在美国,通常的称呼只是ROC(摇滚乐)”(2)。事实上,作为“音乐”概念范畴内的“通俗音乐”,它首先必然具有“音乐”的属性,然后才具有“通俗”的属性,而作为一种艺术形态的“音乐”并不是只在西方民族和国家中存在;同样,作为“音乐”形态之一的“通俗音乐”,也不是在西方民族和国家中发展起来后才在别的民族和国家里出现的。实际情况是,通俗音乐不只是在近现代才有,而是很早就已经存在,并且是在绝大多数民族和国家里的客观存在,只不过在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的通俗音乐体现了通俗音乐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而已。

  欣赏《童年回忆》与《思念》,并请同学们在欣赏后发表自己对乐曲的感受。

  三、总结

  通俗音乐是现在流传范围最广,最易于流传的音乐形式,但是通俗音乐的层次有高有低,请同学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多欣赏其中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