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4-01-08 13:48:19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15篇(精选)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数学教案15篇(精选)

小学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课本12页练一练第1、2题;课本11页练一练第3-4题。

  教学目标

  1熟悉5的乘法口诀,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2学生区别乘法与加法的含义,加强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3学会看图列乘法算式,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教学重难点

  巩固5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图片若干个、实物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把口诀补充完整。

  二五()五六()三五()五五()五七()

  五九()五八()一五()

  老师出示题目,学生口答。

  2、看口诀说算式。

  利用学生补充完整的口诀让学生看口诀说算式,如:二五一十2×5=105×2=10。

  二、口算比赛

  1、引导学生观察图,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

  师:小猴最爱吃什么水果?

  生:小猴最爱吃桃子!

  师:是啊,你们看(指导学生看图),这两只小猴都很想吃到梯子上面的'桃子,可是,必须计算完梯子上的乘法算式。你能帮帮它们吗?同桌两个同学相互比赛,比一比谁能帮助小猴顺利地吃到桃子。

  2、学生同桌之间相互比赛。

  3、同桌相互交流、评议、订正。

  4、学生反馈,反馈时,尽量让错误的学生说一说用哪句口诀求积。

  三、解决问题

  1、课本11页练一练第4题。

  (1)学生看图,独立完成。

  (2)交流反馈,说说自己是怎样填的,为什么这样填?

  引导学生说出:一个盘子有5个杯子,3个盘子就是3个5,一共有15个杯子;一件衣服需要5个扣子,4件衣服就是4个5,一共需要20粒扣子。

  2、课本12页练一练的第1题。

  (1)学生独立观察图,根据图列出算式。

  (2)集体交流反馈。

  第1幅图可以横着看,也可竖着看。5×3=15或3×5=15。

  第2幅图学生有的用加法计算,如3+5=8(人),前排人数加后排人数或男生人数加女生人数。有的学生会把4人或2人分成一组,用乘法4×2或2×4计算。

  (学生只要写出结果是8的算式都是对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3)两幅图的对比。

  师: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幅图每排小朋友都是5个,而第二幅图两排小朋友的人数不一样多。

  师:正因为这样,第一幅图我们可以直接用乘法来算,而第二幅图两排人数不一样,我们要先分,分成每份一样多,才能用乘法来解决。

  3、拓展练习

  教师出示3组图片,每组5个。问:能用乘法计算出一共有多少个圆片吗?

  生:3×5=15或5×3=15。

  教师再出示另外3组圆片,一组4个,一组3个,一组5个。问:求一共有多少个圆片,可以直接用乘法计算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因为每组圆片不一样多。

  师:同学们能想个办法,使每组圆片一样多吗?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

  生:把5个圆片移1个圆片给3个圆片,这样每组都是4个圆片。就可以用乘法计算:4×3=12。

  师:大家真会动脑筋,可见用乘法来求总和的时候,每份的个数要一样多才行。

  四、巩固练习

  课本11页,练一练第3题;13页练一练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反馈。在比较大小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算式进行比较。

  五、教学万花筒

  师:看看数学万花筒给大家介绍了什么数学知识?

  (学生独立阅读,集体交流。)

  师:看后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生1:乘法口诀的作用可真大。

  生2:我们的祖先可真聪明。

  师:是啊,只要每人都肯动脑筋,都能想出许多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来。

  六、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在具体的情景中,让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理解平均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感受平均分的过程

  难点:初步体会有余数的“平均分”

  三、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小圆片小棒

  四、教学方法:

  分析法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导入语,创设故事情境

  同学们,你们瞧,小猪家打扮的这么漂亮要干什么,知道吗?(学生猜一猜)。哦,原来,今天是小猪要过十岁生日了。他特地邀请小伙伴们来家做客,准备开一个生日Party。你们瞧:前面走来了两只小猴、四只小猫、三只小狗。小猪非常热情,拿出了动物们最爱吃的食物来招

  待:有8个桃子、12条小鱼、18根骨头。可是你们瞧,小猪正皱着眉头,手抓头皮。咦,这是怎么回事?哦,原来小猪正在为该怎么分食物烦恼?同学们,你们能帮小猪分食物吗?(能)

  2、揭示课题:分一分(板书:分一分)

  那么,我们一起帮助小猪来分一分食物吧!

  (1)、指名说说,你觉得应该怎么分?

  (生答:把桃分给小猴,鱼分给小猫们,骨头分给小狗们)

  二、实际操作,体会平均分

  1、小猪听取了同学们的建议,拿出8个桃子招待两只猴子,请你们帮他分一分。用8个小圆片代替桃子。(先自己分一分,再四人小组讨论分法并在全班汇报,看哪组的分法多)

  在这些分法中,你认为哪种分法能使两只猴子都满意?为什么?

  生:每只猴子分4个。因为这样两只猴子分的同样多。

  师:你说的真棒!(板书“同样多”)谁还想再说一说?

  生:每只猴子分4个。因为这样两只猴子分的一样多。

  师:说的对,(板书“一样多”),分得同样多或一样多都是一样的意思,这种分法在数学王国里有一个词语叫平均分。

  谁来说说什么叫平均分?

  师:下面有一个问题,请大家用刚才学过的知识想一想:把6个木块分成2堆有几种分法?怎样分才算平均分?

  生:每堆3个木块是平均分。

  师:为什么?

  2、现在,小猪手上有12条鱼,请你帮他分给4只小猫,要求每只小猫分到的鱼同样多,每只小猫分到()条。

  (同桌合作、全班反馈交流、在题卡上圈一圈)

  3、小狗在旁边等不急了,“汪汪汪汪”叫了起来,小猪该来给我分食物了。小猪急忙拿出18根骨头,请同学们平均分给3只小狗,每只分到()根。(请同学们在书上圈一圈)

  (投影出示学生分得结果,集体交流评讲)

  三、结合生活,练一练

  1、12根筷子,可以分成()双。(师:一双筷子有几根?有两

  根就是一双,也就是说每2个圈一个圈)在书上圈一圈。

  2、投影出示14支铅笔,2个文具盒,连一连平均每盒放几支?说说你是怎样连的?

  3、实物出示20个圆圈,每5个圆圈拼成一个奥运会图标,可以拼几个?(有5个圆就可以拼成一个,那我们就要看什么?生:有几个5,也就是说每5个圈一个圈)

  4、有9个气球,分给4个小朋友,平均每人分到()个,还剩()个。(用线连一连)这个气球还能给其中的一个小朋友吗?为什么?如果每人分一个气球行吗?

  四、同学们真是太棒了,看我们课堂上这么热闹,小蜜蜂也被吸引来了,快看飞来了多少只蜜蜂?

  16只蜜蜂在采蜜,飞走了一半,还剩()只。请同学们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五、同学们表现真棒,老师奖励大家一个游戏,想玩吗?数学游戏——尝试平均分物体。

  师:下面请12个同学站在中间,看谁平均分得快。

  师:谁先来试一试,说一说?

  生1:(上讲台分配人数)我把12个同学平均分成2组,一组男

  同学6人,一组女同学也是6人。

  师:同学们,这种分法,你们同意吗?(掌声鼓励)

  生2:我把12个同学平均分成4个小组,每一组3个人。

  生3:我把12个同学,平均分成3个组,每组4个同学,是学习上的合作小组。

  生4:老师:我有不同的。我把12个同学,平均分成6个小组,每组2人,教室里2个同学坐在一起学习。

  生5:我把12个同学平均分成12组,每组1个同学。

  师:棒,棒,你们真棒!(竖起大拇指)同学们的想法太棒了,老师都没有想到这么多。这几位同学是学习上的小能手,奖给他们小星星奖章。

  六、总结:

  1、说说你这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

  师:你在生活中平均分过东西吗?你是怎么分的?说说看。

  2、这节课中,你觉得自己表现最出色的是什么地方?

小学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2~3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实验、类比、建立模型的过程,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

  3.情感态度。

  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感。

  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和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1.理解除法的算理,掌握除法竖式计算,能正确、规范地书写。

  2.结合具体的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猴子们收桃子的情景)同学们,这是什么季节?﹙秋天﹚秋天来了,果园里的秋桃也该收了,小猴子们在忙着收桃子。有两只猴子早就摘完了,它们正忙着分桃子呢,不过,它们并不高兴,眉头紧皱,看来是遇到麻烦了,你们能帮助它们吗?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将枯燥乏味的计算教学置于充满童趣的“小猴子分桃子”的故事情境中,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展示情境,引导观察,诱发思考。

  希望你们做个公平使者,帮它们分一分,使两只小猴子都能满意你们的分法。

  利用“分桃子”这个情境,启发、鼓励学生探究分法,并说出这样分的理由,解读除法的意义。

  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交流想法。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重点解决“有6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到多少个?”

  (1)怎样列式?

  (2)为什么这样列式?

  2.学生独立计算“68÷2”。

  3.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

  4.全班交流。

  ﹙1﹚摆一摆。

  每只猴子可以分3篮零4个,一共34个。

  (2)60÷2=30 8÷2=4 30÷4=34

  (3)抽象概括。

  ①师引导。

  ②用竖式计算

  比较这几种算法,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桃子”的具体情境中,通过摆一摆,算一算等活动,深入理解竖式计算的含义,并通过比较,加深认识,拓宽笔算除法运算的.思路和应用空间。

  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3题。

  教师让学生自己做,边做边总结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

  ﹙三﹚情境延伸,自主探究:多一只猴子怎么分?

  1.由情境提出问题。

  师:“68个桃子除以2,每个猴子分得34个。”这两只小猴子对同学们想出的办法非常满意,正要按这个方法来分,这时又跑来一只猴子。(师在情境图上再贴一只猴子)它想干什么呢?

  师:怎样列式呢?

  生:68÷3。

  2.自主探究计算方法。

  师:请同学们动手分一分,边分边思考,把68平均分成3份,应该先怎样分,再怎样分?根据分的过程,试着列出除法竖式。

  生开始动手分,边分边想,并不时地在纸上写着什么。

  师:大家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根据分的过程,你是怎样列出竖式的,并选出小组发言人,代表你们组发言。

  生讨论:在小组内七嘴八舌地分别发表自己的意见。

  学生代表发言:

  一组观点。

  生1和生2-起来完成这道题,生1说过程,生2分小棒。生1先写上了3﹙板书),先分6捆,每只猴子分2捆(生2演示),在竖式中,也就是先算十位上的6,6除以3商2,把2写在十位上。(板书)2×3=6,把6写在6的下面,表示巳经分掉的数。6﹣6=0,0可以省略不写,这时把个位上的8落下来,(板书),再分剩下的8个,8÷3=2﹙个﹚还剩2个,每只分2个,把2商在个位上,3×2=6﹙生2演示),把6写在8的下面,也就是写在个位上,然后﹙板书﹚个位上的8﹣6=2,剩下的2个桃子分给3只猴子不够分,就不再分。

  师:大家来评价一下,你觉得这两位小老师当得怎么样?

  生1:我觉得讲得特别清楚,我听懂了。

  生2:我想说,Good,Good,very good!

  师:的确,这两位小老师当得很棒,老师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像他们一样,勇敢地站上讲台,发表自己的见解。

  3.归纳计算方法。

  师:观察黑板上的竖式,都是先从哪一位除起?

  生:十位。

  师:每次除的商写在什么位上?

  生:用被除数十位上的数去除时,商要写在被除数十位的上面,如果用被除数个位上的数去除,商要写在被除数的个位上面。

  师:你总结得真不错。笔算时,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上面。

  师:有68个桃子,分给了3只猴子,还剩2个桃子,为什么不再分了?

  生1:因为2个桃子分给3只猴子不够分,无论怎么分,总有一只猴子分不到,所以不能再分了。

  生2:我也同意这种看法,要是分了桃子,就有一只猴子少一个桃子,就不公平了。

  师:桃子的个数比猴子数少就不能再分,多就可以再分,是吗?

  生:(异口同声)对。

  师:那么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呢?

  生:余数要比除数小。

  师:真不错,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要小于除数。

  设计意图:教师不直接总结,让学生自己总结计算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及语言表达能力,便于学生更好记忆。

  4.展示余数的写法。

  师:那么,余数怎么表示呢?写好了吗?我们来看这几位同学写的。这是谁的?说说你的算式是什么意思?

  生1:我先从68个桃子里去掉2个多余的,再用66÷3=22﹙个﹚。

  师:好,这是你的想法!我们再来看下一位同学的,为什么这样写?

  生2:因为有68个桃子,分给3只猴子,所以用68÷3,可是下面不会算了。

  师:噢,谁也遇到这个困难了?举举手!没关系,咱们看这位同学写的(出示第三种写法﹚解决你们的困难了吗?

  生:解决了。

  师:怎么解决的,它是什么意思?

  生:有68个桃子,分给3只猴子,每只分22个,还余1个,他在后面写了个余字。

  师:(问第三种方法的主人﹚你是这个意思吗?

  生3:是!

  师:你们觉得这样表示可以吗?

  生:可以!

  师:你可真聪明,帮我们大家解决了困难!这还有一种写法呢,你能看懂吗?(出示第四种写法﹚跟上面一种有什么不同?

  生:他用了省略号代替了“余”。

  师:对啊,他发明了一种符号来表示剩余,想法不错!其实这两种方法都可以,不过为了书写简便,人们就习惯用六个点来表示剩余,看老师写一遍:68÷3=22……2,读作:68除以3商22余2。(齐读一遍)

小学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在具体的情景中,让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理解平均分的方法。

  3、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情感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经历与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感受平均分的过程

  难点:初步体会有余数的“平均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导入语,创设故事情境

  同学们,你们瞧,小熊家今天看起来特别高兴,你知道为什么吗?(学生猜一猜)。哦,原来,今天是小熊要过十岁生日了。他特地邀请小伙伴们来家做客,准备开一个生日Party。你们瞧:都有谁来?(两只小猴、四只小猫、三只小狗)。小熊非常热情,拿出了动物们最爱吃的食物来招待:有桃子、小鱼、骨头。可是小熊遇到一点困难,这么多食物该怎样分呢?同学们,你们能帮小熊分食物吗?(能)

  2、揭示课题:分一分(板书:分一分)

  那么,我们一起帮助小熊来分一分食物吧!

  (1)、指名说说,你觉得应该怎么分?

  (生答:把桃分给小猴,鱼分给小猫们,骨头分给小狗们)

  (2)、那么小猴、小猫、小狗之间又应该怎么分配呢?

  设计意图: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奇、好新、好动的思维特点,创设故事性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让生动的故事情境去吸引学生,唤起学习兴趣。

  二、实际操作,体会平均分

  1、小熊听取了同学们的建议,拿出8个桃子招待两只猴子,请你们帮他分一分。用8个小正方体代替桃子。(同桌讨论分法并在全班汇报,说出各种分法)

  (1)出示分得的结果。

  (2)、两只淘气的猴子都想多吃一点,在这些分法中,你认为哪种分法能使两只猴子都满意?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回答体会“同样多”、“一样多”。同时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应该平等对待和尊重每一位客人,进行人文教育。

  2、同学们真能干,帮了小熊一个大忙,分给两只猴子一样多的桃子,令两只猴子都很满意。现在,小熊手上有12条鱼,请你帮他分给4只小猫,要求每只小猫分到的鱼同样多,每只小猫分到()条。

  (同桌互相说说怎样分、全班反馈交流、由学生判断正误并说出理由)

  3、师生小结: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我们就说是“平均分”。

  4、看到小猴和小猫吃的那么香,小狗在旁边等不急了,“汪汪汪汪”叫了起来,小熊该来给我分食物了。小熊急忙拿出18根骨头,请同学们平均分给3只小狗,每只分到()根。(同桌互相说说怎样分、全班反馈交流。请一个同学在投影机上用小棒分一分)

  (投影出示学生分得结果,集体交流评讲)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在课堂中创设操作性情境,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的练习,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演示,获得学习成效。(我先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形象地感知“平均分”,再由教师小结,抽象出“平均分”的概念,最后,由学生进行练习反馈。这样的教学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其次,动手操作“平均分”活动的设计,即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最后,通过四人小组讨论、操作,同桌合作等形式的交流方式,初步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5、今天有那么多的好朋友来给小熊庆祝生日,他非常高兴,除了给它的好朋友们准备了前面那么多好吃的东西外,还准备了一顿丰富的晚餐,这些小动物们很讲卫生,跟我们一样要用筷子来吃饭,那么小熊家里的筷子够不够呢?(有12根筷子,也就是6双,但是有10只小动物,先不告诉学生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让学生去为解决问题寻找一些必需的条件。)

  6、小动物们吃饱后非常开心,他们想一起来玩游戏,这个游戏规则是4只动物一组,可以分成()组,还剩()只小动物呢?(每个学生发一捆小棒,同桌合作用小棒摆一摆)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在课堂中创设趣味性情境,组织学生动手分一分,帮助学生感知分不完的“平均分”。

  三、结合生活,练一练

  1、让学生先独立完成书上p33第2,3题,然后集体反馈。(让学生说出他的解题策略的时候解释一下他的方法。例:如有学生用“二七十四”这句乘法口诀解决第2题,请他给同学们说说二,七和十四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2、今天这节课同学们表现的都很棒,其中这4个小朋友表现最出色,老师带了9个气球来奖励他们,平均每人分到()个,还剩()个。这个气球还能给其中的一个小朋友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我选择了贴近学生生活内容作为练习题目,目的在于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过程。教学时,我让学生圈一圈、摆一摆、说一说等形式,通过动口、动手、动脑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性的问题,培养数学能力。

  四、跳一跳,摘果子

  1、林老师每天上完课嗓子都很累,下课后总喜欢喝一杯蜜糖,同学们,你们知道蜜糖是怎样做吗?对拉,是勤劳的蜜蜂采花蜜的功劳。

  今天一大早,就有一些蜜蜂(16只)去采蜜,过了一会,有一半的蜜蜂采完了,飞走了一半,还剩()只。

  2、秋天到了,同学们出去秋游,有20个小朋友要去划船,每条船限坐6人,要租几条船?(方法多样化)

  请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设计意图:跳一跳,摘果子是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通过让学生自主选择练习题,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培养向难题挑战的信心。

  五、总结:

  1、说说你这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

  2、这节课中,你觉得自己表现最出色的是什么地方?

小学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课本第444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等活动,结合具体事物或者图形,使学生初步认识周长。

  2、能够计算出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与其它多边图形的周长。

  3、结合情境,使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

  教学重点

  建立对周长的感性认识。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事物,理解周长的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片、玩具。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一年一度的森林运动会快要举行了,蚂蚁王国正在紧锣密鼓的选拔爬行运动员,快乐和幸福两只小蚂蚁作为优胜者做最后的比赛,胜利的一个将代表蚂蚁王国参赛。它们两个分别沿着两片树叶的边线,看谁先爬完一圈谁胜利。让我们来看一看,幸福先爬完,幸福队胜利了。

  生:不公平,幸福的树叶小,它爬一周的距离就短,所以它虽然先爬完,也不一定它爬得就快。

  师:对,那么幸福和快乐沿树叶边线爬一周就是树叶的周长,那么到底哪个长呢?我们今天就带着这个问题来认识物体的'周长。

  二、 摸一摸,描一描,建立周长的概念认识。

  卡片:银杏叶 枫叶

  教师介绍银杏叶和枫叶的价值,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环保意识和审美意识。

  鼓励学生动手摸一摸树叶的边线,两位同学合作将树叶沿边缘描在黑板上,介绍树叶的周长。

  三、运用生活素材,拓宽对周长的感性认识

  (1)出示素材:各种图片、硬币、课本、汽车等

  学生自由选择物品,根据自己的理解来介绍物品的周长。如果学生选择的是实物,教师应让学生明确所介绍的只是其中某个面的周长,而不是整个物体的周长。

  (2)指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物体的着手,用摸一摸、描一描或者量一量等方法给大家介绍物体的周长,可以独立活动,也可以小组协作。

  4、通过比较,初步理解周长的意义。

  将学生介绍过的图形的周长与实物相比较,如:比较车的图片和玩具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周长一般是针对平面图形或者立体图形的某个面而言的。

  五、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

  出示长方形、三角形、梯形的图形,计算出图形的周长。

  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周长就是图形一周的长度。

  六、拓展练习。

  比较下面两个图形的周长大小。

  七、解决情境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我们今天认识了周长,同学们都表现得非常的棒,那么咱们再来看一看蚂蚁王国的爬行比赛。哎呀,蚂蚁王国因为刚才同学们的一句话,现在已经乱成一锅粥了,看来还得咱们同学们出马解决才行。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生:给他们找两片周长一样的叶子。

  师:你们怎么确定两片周长的叶子一样呢?我们有什么办法测量出树叶的周长呢?

  生:先用绳子沿边线量,然后用尺子量出长度。

  生:我只用绳子就行了,先拿一段绳子量出一片的周长,作上记号,再拿这根绳子量另外一片树叶,找到一个和它一样的树叶就行了。

  生:我用软尺量。

  师:同学们的办法太好了,蚂蚁王国的小蚂蚁终于在同学们的建议下进行了一次公平的比赛。你们听它们在表扬你们呢!(小朋友们,谢谢你们给我们出的好点子,你们真的太棒了。)

  八、小结。

  咱们今天学习了什么是周长,在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物体都有周长,我们去量一量常见物体的周长,看哪个同学的方法最好,量的最准确。

小学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探索并掌握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与合作交流的习惯。

  重点难点让学生掌握计算两位数除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竖式除法是教学的难点

  教材分析

  本节课学习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是在学生已掌握百以内一位数乘两位数口算和一位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学习除法的竖式计算,是本节课也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教材试图通过解决情境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东西的过程,从中体会竖式的计算方法。学好这节课,为后面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奠定基础。

  课堂实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课件展示(课件内容)

  (两只小猴在树上荡秋千,不小心把树上的桃子碰落了许多,桃子纷纷落下,在树下玩耍的两只猴子看到从树上落下来的桃子非常高兴,他们数了数正好48个,两只猴子比比划划好象在说什么,一会儿,一只小猴子说:这些桃子都是我的。另一只猴子说:这些桃子是我们两个人的,我们两个是好朋友,分桃要公平。聪明的同学看了上面的动画你怎样帮小猴解决这个问题呢,并且使两只猴子都满意)

  (评析:课件展示吸引了学生的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自然的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提出问题

  师:看了上面的动画,你想说什么呢?

  生1.要让两只猴子都满意,那必须平均分桃子。

  生2.要让两只猴子分到的桃子一样多,两只猴子才没有意见。

  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48个桃子要平均分给两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到几个呢?

  根据学生提的问题教师板书在黑板上。

  师:该怎样列式呢?

  生:48÷

  多种方法尝试解决

  师:下面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研究,可以摆一摆,也可以算一算。

  (学生用圆片代替桃子,分的一堆一堆的,有的在练习本上计算,有的……)分完后小组交流分的方法,然后汇报。

  师:同学们怎么分的呢?哪个组来说一说分的过程。

  生1:我们组用圆片当桃子,10个圆片一堆,每只猴子分到两堆,又分到4个,就是24个。

  生2:我们组是用口算,先算40÷2=20,再算8÷2=4,20+4=24,所以48÷2=24。

  生3:我们组是列竖式计算的。

  师:哪个组还用竖式计算的呢(好几个组的同学举手,指两名学生板演)

  生1:生2:

  √ 48 2√

  师:(指着第一个同学的算式)你是怎么分的能给大家说一说吗?

  生1:因为40÷2=20,把2写在十位上,8÷2=4,把4写在个位上,2×24=48,所以48÷2=

  生2:我们组的分法与他们一样,只是竖式不一样。

  师:肯定这两位同学做法是对的,表扬他们大胆尝试的做法,为了能清楚地看出分的步骤,这道题的竖式可以这样列:

  √

  (评析:把分桃子的过程与竖式除法的.书写格式巧妙地联系起来,加强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二、情境延伸:自主探索

  由情境提出问题

  师:两只小猴拿到分到的24个桃子非常高兴,刚想坐下来美餐一顿,这时又跑来一只猴子,它想干什么呢?

  生(齐声回答)它也想参加分桃子。

  师:有48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子,每只小猴子分几个?怎样列式呢?

  生“48÷

  自主探索计算方法

  师:请同学们动手分,边分边思考,把48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子,应该先怎么分,再怎么分,根据分的过程,试着列出除法算式。

  (学生开始动手分,有的摆圆片,有的列竖式,有的……)

  师:分完后,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然后汇报。

  学生汇报:

  生1:我们组把10个圆纸片分成一堆,分了4堆,还余8个,3只小猴子每只1堆,还剩一堆零8个,也就是18个,剩下的18个,每只小猴再分到6个,6+10=16,所以48所以48÷

  生2:我用的是竖式。

  师:那就上来板演吧!

  生2:

  √

  (1).质疑

  生:我也会用竖式,但我不明白怎么把算式和分法联系起来;

  (2).释疑

  师:谁来解释一下呢?

  生2:我是这样想的,把48个圆片,10个一堆,分4堆还余8个,每只猴子分到1堆。在竖式中,也就是先除十位上的4,4除以3商1,把1写在十位上,1×3=3,把3写在4的下面,表示已经分掉的数。4-3=1,把个位上的落下来,再分剩下的1堆零8个,也就是18个,18÷3=6每人又分到6个,把6写在个位上所以48÷3=16,18-18=0,表示分完了。

  师:大家评价一下,这个同学说的怎么样。

  生1:很棒,他说的步骤很清楚,我听明白了。

  生2:我原来只会用竖式,现在能将分法和算式联系起来了。

  师:的确,这位同学很棒,老师希望每一个同学都像他们一样勇敢地上讲台,发表自己的意见。

  总结归纳计算方法

  师:自己看着除法竖式想一想,笔算除法时应该怎样计算,然后同桌互相交流。(学生总结)

  师生共同归纳出:笔算除法时,应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三、情境再现,巩固强化

  只小猴子拿着分到的桃子高高兴兴回家去,在路上碰到了智慧老人,智慧老人想考考它们,给它们带来了一组练习题,做对了就拿着桃子回家去,否则就留下桃子,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帮小猴子吗?(愿意)

  出示55页练一练第一题(小猴回家)

  先估计,再计算

  √ 63 6√ 84 4√ 448 6√

  学生独立做,指名四个同学到黑板上板演,重点指导竖式的写法。(四个成绩中游以下的学生)

  师:这四名同学都做对了,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真不错,让小猴子非常满意,他们拿着分得的桃子高高兴回家了。

  评析:前后照应,教师的评价,使同学们非常自豪,对自己充满信心。

  四、实际应用,拓展思维

  出示:大青蛙说:我4天大约吃60只害虫。

  小青蛙说:我5天大约吃70只害虫

  师: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大青蛙平均每天吃多少只害虫?

  生2:小青蛙平均每天吃多少只害虫?

  生3:哪只青蛙每天吃的害虫多?(教师板书)

  ……

  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解答。

  展示反馈,教师小结:同学们不但竖式除法学得不错,并且会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五、畅谈收获,总结评价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了哪些内容?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有什么评价?

  生1:我会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了。

  生2:我会用竖式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了。

  生3:笔算除法时,应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师:同学们在这节课上学的积极主动,收获很大,老师对你们的表现非常满意。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是:全课以小猴分桃为线索,将枯燥乏味的数学计算置于充满童趣的“小猴分桃”的故事情境中,把除法算式的写法与小圆片演示紧密结合起来。

  案例点评

  本节课以小猴分桃为线索,通过创设情境,引导探究;情境延伸,自主探索;情境再现,巩固强化等几个环节,将枯燥乏味的计算教学置于充满童味的“小猴分桃”的故事情境中,把除法算式的写法与小圆片演示紧密结合起来。本节课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是引导者,教师遵循“学生能做到的,教师绝不代替”的思想,本节课还重视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学习策略,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问题意识,体现了算法多样化,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42-43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求出圆锥的体积。

  2、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逻辑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3、向学生渗透知识间"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在联系实际中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方面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圆锥的体积计算。

  【教学难点】圆锥的体积公式推导。

  【教学关键】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教具准备】简易多媒体、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空心实物各一个。

  【学具准备】三种空心圆锥和圆柱实物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用字母怎样表示?

  2、求下列各圆柱的体积。(口答)

  (1)底面积是5平方厘米,高是6厘米。

  (2)底面半径4分米,高是10分米。

  (3)底面直径2米,高是3米。

  师:刚才我们复习了圆柱的体积公式并应用这个公式计算出了圆柱的体积,那么圆柱和圆锥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圆锥的体积。(板书:圆锥的体积)

  二、新课教学

  师:圆锥的底面是什么形状的?什么是圆锥的高?请拿出一个同学们自己做的圆锥讲一讲。

  生:圆锥的底面是圆形的。

  生: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师:你能上来指出这个圆锥的高吗?

  师:很好,因为圆锥的高我们一般无法到里面去测量,所以常常这样量出它的高。

  师:你们看到过哪些物体是圆锥形状的?(略)

  师:对。在生活中有很多圆锥形的物体。

  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现在我们再来研究圆锥的体积。请同学们拿出一对等底等高圆锥和圆柱。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研究出等地等高的圆锥和圆柱的体积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然后把你的想法放在小组中交流,再分工进行实验。下面我们采用实验的方法来推导圆锥体的体积公式(边说边演示),先在圆锥内装满水,然后把水倒入圆柱内,看看几次可将圆柱倒满。现在我们分小组做实验,大家边做边讨论实验要求,如有困难可以看书第23页。

  出示小黑板:

  1、圆锥的体积和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2、圆锥的体积怎么算?体积公式是怎样的?

  学生分组做实验,老师巡回指导。

  师:我们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在你们做实验用的圆锥的'体积和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生: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

  生:圆锥的体积是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权的1/3。

  板书:圆锥的体积等于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

  师:得出这个结论的同学请举手。(略)你们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呢?

  生:我们先在圆锥内装满沙,然后倒人圆柱内。这样倒了三次,正好将圆柱装满。所以,圆锥的体积是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

  师:说得很好。那么圆锥的体积怎么算呢?

  生:可以先算出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用底面积乘以高,再除以3,就是圆锥的体积。

  师:谁能说说圆锥的体积公式。

  生:圆锥的体积公式是V=1/3sh。

  师:老师也做了一个同样实验请同学认真看一看。想一想有什么话对老师说吗?请看电视。

  师:请大家把书翻到第42页,将你认为重要的字、词、句圈圈划划,并说说理由。

  生:我认为"圆锥的体积V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句话很重要。

  生:我认为这句话中"等底等高"和"三分之一"这几个字特别重要。

  师:大家说得很对,那么为什么这几个字特别重要?如果底和离不相等的圆锥和圆柱有没有三分之一这个关系呢?我们也来做个实验。大家还有两个是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和圆柱,请同学们用刚才做实验的方法试试看。

  师:等底不等高或者等高不等底的圆锥体积不是圆柱体积的1/3。师:可见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的关键条件是等地等高。

  师:下面我们就根据"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这个关系来解决下列问题。

  例l:一个圆锥形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两名学生板演,老师巡视)

  师:这位同学做的对不对?

  生:对!

  师:和他做的一-样的同学请举手。(绝大多数同学举手)

  师:那么这位同学做错在哪里呢?(指那位做错的同学做的)

  生:他漏写了1/3。用底面积乘以高算出来的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还要再乘以1/3。

  师:对了。刚才我们通过实验知道了圆锥的体积等于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即V=1/3sh。我们在用这个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时,要特别注意,1/3不能漏掉。

小学数学教案8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经历分物体的活动过程,初步感知平均分的过程,初步体验平均分是分得同样多。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具体、直观的数学活动,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形成自主探索的精神、信心和与同伴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引入、课件出示8个桃子图。

  师:同学们,你们会分东西吗?瞧!猴子妈妈从山上采来8个又红又大的桃子,它要把桃子

  分给它的2个孩子,你知道猴子妈妈是怎么分的吗?现在请你们扮演猴子妈妈,用手中的8个圆片代表桃子,动手分

  一分,看一看这8个桃子你想怎么分?

  2、学生动手分桃子,教师巡视辅导个别学生。

  [教学策略:这是学生初步体验的过程,应安排足够的时间,教师关注操作有困难的学生,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充分操作感知的过程。]

  3、汇报与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的分法展示给大家看呢?(请不同分法的学生上讲台展示并说一说)

  生1:猴子妈妈分给大猴子3个桃子,小猴子5个,因为猴子妈妈比较疼爱小猴子。

  生2:大猴子分得2个大桃子,小猴子分得6个桃子。

  生3:猴子妈妈分给大猴子7个桃子,小猴子1个桃子,大猴子常常帮助妈妈做事情。

  生4:大猴子只要1个桃子,6个桃子给小猴子,大猴子懂得疼爱小弟弟。

  生5:猴子妈妈分给大猴子和小猴子各4个桃子。

  ……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整理并板书:

  3 2 7 8 4

  8

  5 6 1 0 4同样多(一样多)

  [教学策略:不要追求分法的全面性,关键是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语言表达、及解决问

  题的大致过程。]

  师:如果你们是这2只可爱的小猴子,妈妈的这种分法,你们会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生甲:我觉得生5的分法比较好。大猴子、小猴子都是妈妈的子女,猴妈妈分给子女的桃子

  应该是一样多的。

  生乙:我比较赞成生2的分法,我的妈妈就是这样,好东西给弟弟比较多,我比较少。

  生丁:弟弟妹妹年龄比较小,妈妈多分几个桃子给他们,当哥哥的不应该计较。

  ……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我认为,子女都是父母亲的心肝宝贝,给子女的爱是一样的深,一样的多。但是小弟弟小妹妹年龄比较小,比较不懂事,父母亲会多一些关心与照顾是自然的,当哥哥姐姐的也应

  该多关心他们呀。

  [教学策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找准教材的渗透点,对学生

  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明白母爱是崇高伟大的,为了子女的幸福劳累一生。]

  师:这些同学是积极发言的金话筒。

  二、关注过程自主发展

  1、通过分类,提示“平均分”。

  师:同学们,请拿出6根小棒,把它们分成2堆。同桌同学摆一摆、说一说可以怎么分。

  2、学生合作操作。

  3、小组汇报。

  生1:我们把6根小棒,分成一堆1根,一堆5根。

  生2:我们把6根小棒,分成一堆2根,一堆4根。

  生3:我们把6根小棒,分成一堆6根,一堆0根。

  生4:我们把6根小棒,分成一堆3根,另一堆3根。

  ……

  4、教师整理板书。

  1 2 0 3

  6

  5 4 6 3同样多(一样多)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到了这么多不同的分法。说一说,哪种分法使每份分得的结果是同

  样多?

  生:分成2堆,每堆分3根。

  师:那么你们能给这些分法分类吗?想一想好吗?

  生1:我们分成2组:1和5 2和4。

  生2:我们分成3组:1和5 4和2 3和3。

  生3:我们分成4组:1和5 2和4 6和0 3和0。

  生4:老师,我们分成两类:一类是不一样多的:1和5 2和4 6和0;另一类是同样多的:3

  和3。

  师:全班同学说一说,评一评,这几位同学谁分得比较好呢?

  生甲:我认为生3分得比较好。因为6根小棒可以分成4种情况:1和5、2和4、6和0、3和0。

  生乙:我造赞成生4的分法,6根小棒可以分成1和5 2和4

  6和0,它们分的结果是不一样的。而6根小棒分成3和3,分得的结果是相同的。(掌声热烈呼起)

  ……

  师:大家说得真棒!棒棒星奖给你们。

  [教学策略:分类没有具体标准,学生思维不受限制,分类必然多样,教师要积极肯定其隐

  含的合理因素,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师:同学们,你们能把“每份分得同样多”的那一种找出来与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看

  一看。

  5、提示平均分。

  师:像这样“每份分得的结果同样多或一样多”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叫做平均分。

  板书:

  同样多

  〕平均分

  一样多

  6、出示小星星贴图。

  判断练习,加深领会平均分。

  1、☆☆☆ ☆☆☆ ☆☆☆ 2、☆☆☆ ☆☆☆☆☆

  师:谁先来说一说,上面的题目是不是平均分?

  生1:第1题是平均分,有9个小☆,平均分成3堆,每堆3个☆。

  生2:第1题是平均分,第2题不是平均分,有8个小☆,分成2堆,一堆3个☆,一堆5个小☆。

  生3:我同意生2的说法。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那么,请同桌的同学们讨论一下,边操作边想一想,改一改,怎样才能使第2题变成平均分呢?

  师:哪一组的同学先来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生1:老师,我们是用“调动”的方法,把这堆5个☆,调一个放在那一堆3个☆上,使两堆的`xx都是4个。

  生2:我们是用“增加”的方法,把这堆3个☆,再增加2个☆,这一堆变成了5个☆,两堆的结果都是5个☆。

  生3:我们是用“减少“的方法,把这堆5个☆,去掉2个,这一堆就剩下3个☆,两堆的☆也都是3个。

  师:同学们这三组“合作之花“改得怎么样呢?(掌声起伏不断)

  师:这三组“合作之花”是学习上的小博士,奖给他们每人一颗棒棒星。

  [教学策略:1、学生操作活动,应该动手、动脑、动口,通过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充分感知,加深理解,形成“知识结构”。2、要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表达,不追求“精确表述”。]

  师:哪一组的行为最美呢?

  6、数学游戏——尝试平均分物体。

  师:下面请大家一起做一个游戏,看谁平均分得快。(请12个同学站在中间)

  师:谁先来试一试,说一说?

  生1:(上讲台分配人数)我把12个同学平均分成2组,一组男同学6人,一组女同学也是6人。

  师:同学们,这种分法,你们同意吗?(掌声鼓励)

  生2:我把12个同学平均分成4个小组,每一组3个人。

  生3:我把12个同学,平均分成3个组,每组4个同学,是学习上的合作小组。

  生4:老师:我有不同的。我把12个同学,平均分成6个小组,每组2人,教室里2个同学坐在一起学习。

  生5:老师,我也有不同的分法。我把12个同学分成一组,这一组12个同学,正好是排成一队早操队。

  生6:我把12个同学平均分成12组,每组1个同学。

  (教室里掌声一阵高过一阵)

  师:棒,棒,你们真棒!(竖起大拇指)同学们的想法太棒了,老师都没有想到这么多。这几位同学是学习上的小能手,奖给他们小星星奖章。

  [教学策略:学生通过多次操作、观察、体验以及与别人不同分法的交流,将深化对“平均分”的感知,促进“平均分”表象的建立,甚至有相当多的同学已能完成单一表象向一般表象的过渡,对以后学习

  “每几个一份”的分法将起到积极的迁移作用。]

  8、小结。

  师:今天,我们通过摆学具操作,学习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第一份的结果都是一样多,叫做平均分。

  三、运用方法,活化提高。

  1、打开书第32页,看一看,做一做第2题。

  师:每只小猫分到的鱼要同样多,每只小猫分到条鱼呢?请同学们动一动笔,画一画,连一连,你是怎么分的。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生1:老师,我用连线的方法,每只小猫连到3条鱼。

  生2:我用画圈圈的方法,把3条鱼圈起来,一共圈3个圈圈,表示每只小猫分到3条鱼。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给他们鼓励一下。请再看第3题,先自己分一分,再在小组里轮流说给大家听,你是怎样分的。

  师:平均分给3只小狗,每只小狗分根骨头呢。(略)

  [教学策略:在完成练习后,教师对班上的小组进行奖励,并正面表扬刚才小组合作学习时表现好的方面,有意识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师:比一比,哪一组的行为最美?

  2、数学游戏——分豆子。

  每组发一包豆子。

  师:这个游戏是这样:组内的同学轮流一次豆子,抓在手中的豆子,若能平均分成2份,就得2分;如果能平均分成3份的,就得3分;若能平均分成4份,就得4分。比一比,哪一组得分最多。

  游戏开始(声音响起)——游戏结束。

  师:哪一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哪一组共得几分?

  生1:我们组共得8分。我抓到9颗豆子,平均分3堆,每堆3颗豆子,得3分;雅澌抓到11颗豆子,什么也不行;佳境抓到14颗豆子平均分成2堆,每堆7颗豆子,得2分;静妮抓到15颗豆子,平均分成3堆,每堆5颗,得3分。

  生2:我们这一组得4分。阳春抓到8颗豆子,平均分成4堆,每堆2颗。我抓到13颗豆子,庄燕和文思分别抓到7颗和17颗豆子。

  生3:我们这一组共得11分。我和少默都抓到12颗豆子,平均分成4堆,每堆3颗豆子;丽霜抓到6颗豆子,平均他成3堆,每堆2颗,得3分;东旭抓到11颗豆子,什么也不行。

  生4:我们这一组得9分。泽国抓到15颗豆子,平均分成3堆,每堆5颗;绵绵抓到12颗豆子,平均分成4堆,每堆3颗;雅珊抓到10颗豆子,平均分成2堆,每堆5颗豆子;我抓到13颗,什么也不行。……

  师:哪一组得分超过11分的呢?请举手。

  师:那么,生3这一组“合作之花“是这次分豆子游戏中最佳得分手,奖给他们‘团结合作”奖章。

  [教学策略: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更积极参与、直观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提高

  学生学习的兴趣,形成自主探索的精神,与同伴合作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倾听同伴不同分法的能力。]

  四、小结引伸,扩展应用。

  师:你在生活中平均分过东西吗?你是怎么分的?说说看。生1:我分过筷子,一双一双的分,分给6个人。(全家6口人)

  生2:我分过玩具,一次姑妈从香港回来,带来9件玩具,我们兄妹3个人,每人分3件。

  生3:我分过钱,昨天妈妈拿出4元6角(2张2元、1张5角、1张1角),给我和姐姐,我到小店换1张5角的,找回5张1角,我和姐姐每人2元3角。

  ……

  师:大家说得太好了!给他们鼓励一下。

  [教学策略: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觉得数学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从而培养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的热情。]

  五、课堂练习:

  完成书第33页“试一试”第3、4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议。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反思:

  1、体现合作性。

  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数学学习活动,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探索交流,让学生探究平均分的方法。在教学法中,教师以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过程中,我注意尊重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师生关系十分融洽,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独特的想法,让学生与同伴交流,倾听同伴不同分法;注意倾听学生的表达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行引导,启发学生探索出平均分的意义,为学生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2、体现亲历性。

  亲自经历使学生进入生命领域,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本节课通过摆一摆,圈一圈,找一找等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自经历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体现个性。

  人们常说:“一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数学的感受,不同经历、不同性格、不同爱好的人,就会有不同的体会。本节课,我尊重学生自己的想法、操作过程,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表达想法,创新的火花在课堂中自然而的迸射出来。

  4、体现生活化。

  创设情境,贴近生活,生活化地学习。课堂上我把教材进行创造处理,巧妙地把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灵活、合理、科学地创设在数学活动情境中,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便于学生迁移,领悟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从而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让学生在研究发现问题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小学数学教案9

  一、教学目的:

  1、了解鲸的形体、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培养学生爱科学的兴趣。

  2、学习抓住鲸的特点介绍说明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了解鲸的形体、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这四方面知识,初步学习抓住事物特点介绍说明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了解鲸的进化过程。

  四、教学用具:

  计算机、实物投影仪

  五、教学时数:

  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复习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鲸》。(板书课题)上节课,通过初读课文使我们对陌生的鲸有了一些了解和认识,现在大家回忆一下,作者向我们介绍了鲸的哪几方面知识?(板书:形体、进化、种类、生活习性)

  2、在这四部分知识当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部分?(从学生最感兴趣的一部分切入)

  (二)强化训练,体现“双主”

  教学设计如下:

  第一段:鲸的形体(自由读)

  1、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谁能准确地概括出鲸的形体特点?(大)文中哪些语句体现了这一特点呢?请同学们把它们画下来体会体会,然后我们再互相交流。

  2、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用微机演示课件1(用鲸的一条舌头和十几头大肥猪的重量做比较、用一个人站在鲸的嘴里、四个人围着桌子看书与鲸的嘴做比较)引导学生体会“比较”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

  3、通过作者的描述使我们感觉到鲸确实很大,那么有谁见到过鲸吗?好,老师专门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个有关鲸的录像片,就让我们一起领略一下鲸——这被誉为“海中之王”的雄姿吧!(学生欣赏鲸在大海里遨游的录像片)录像看完了,谁能说说自己的感受?

  4、指导感情朗读。

  第二段:鲸的进化(指名读)

  1、(指名读课文)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找出本段的中心句,并把它画下来。

  2、能不能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那么,你怎么理解这句话和后面内容的关系呢?(理解中心句与后面内容之间的因果关系)谁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把本段内容复述一下?

  3、想不想看看鲸是怎样进化的?【教师用微机演示课件2(鲸的进化过程)】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表示“鲸的进化时间漫长”的词语,并把它们画下来,再互相交流一下。

  4、趣味游戏:通过“鲸的自述”体会鲸的特点。

  第三段:鲸的种类(齐读)

  1、由“鲸的自述”自然过渡到本段内容。

  2、学生齐读第三段。体会鲸的种类的主要特征。

  第四段:鲸的生活习性(默读)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四段,思考课后习题2(微机出示)并画出有关语句。

  2、现在老师发给每个小组一张表,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学生分小组讨论填表——鲸的生活习性)填完表格后,教师将一组学生所填表格用实物投影出示,共同订正补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须鲸的进食过程,教师用微机演示课件3(动画——须鲸的进食)】

  3、同学们填得挺好。下面,请同学们看画面,判断这两头鲸哪头是须鲸,哪头是齿鲸,并说明理由。【教师用微机演示课件4(动画——鲸的呼吸)】

  4、【利用实物投影,让学生亲自动手用教具摆出鲸睡觉时的`样子,体会鲸睡觉的特点。】请同学们想一想,鲸为什么要这样睡觉呢?

  (三)总结学习情况并引导质疑。

  同学们学得确实不错,那么,哪位同学愿意谈谈,学习本课后你都有了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引导学生质疑)

  (四)拓展思维,延伸课外。

  1、老师知道,同学们为了更好地学习本课,在课下曾查找了许多资料,获得了很多课外知识,现在谁愿意把你的知识介绍给大家听?

  2、总结: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我们不仅了解了鲸,而且还学到了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更可贵的是,大家还亲自动手查找了许多课外资料,丰富了自己的课外知识,锻炼了我们的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希望同学们今后继续保持这种积极的学习态度,用我们聪明的头脑努力去探索自然界那无穷无尽的奥秘吧!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小学数学教案10

  一、教学要求:

  1、学会“个、我、左、右、朋、友、后”七个生字及新词,认识新部首“月”。

  2、认识“影、后、狗、黑、常、跟、着”七个字。

  3、朗读,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生字词。

  难点:了解方位。

  三、教具准备:

  投影仪、挂图、小黑板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出示插图第一幅,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上画了什么人,在哪儿,干什么?

  指着影子问:这是什么?(影子)

  出示课题:10影子,出示生字卡“影”,学生认读。

  你们在什么时候,哪些地方见过影子?影子是什么样儿的?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小声自读课文,要求看清音节读准音,词儿连读。

  2、再读课文,画出生字,多读几遍。

  3、同桌互读,读准字音。

  4、检查自读情况。

  (1)抽读生字卡片。

  (2)指名读课文。

  5、指名学生读课文,注意正音。

  6、学生齐读课文,说说课文有几句话。

  三、学习课文,借助图画,理解课文。

  1、课文有几句话?哪一句是写第一幅图,哪一句是写第二幅图。

  2、学习第1句。

  (1)谁喜欢读第一句话。

  (2)观察插图:小朋友向着什么走?(太阳),小朋友面向太阳,太阳就在他的前面。那他的影子在哪儿呢?(指着图,在后面,他的背后就是后面。)

  (3)出示生字卡后,学生认读。

  (4)什么时候影子在前呢?(老师利用投影机、小木人、幕布来演示,让投影机的光充当太阳,从后面照射小木人、小木人的.影子就投射在幕布前方。)

  (5)学生齐声朗读这句话。

  (6)出示生字卡:黑、常、跟、我。

  (7)为什么说影子是个小黑狗?提示:小黑狗和小主人怎么样?

  (小黑狗和小主人非常好,小主人走到哪儿它就跟到哪儿。这里是指影子会跟着你,你到哪儿,它也到哪儿。)

  (8)齐读第一句话。

  (9)看插图,加上手的动作,试背第一句话。

  (10)说说你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

  3、学习第2句。

  (1)谁喜欢读课文第2句?

  (2)举起左手,认清“左”的方向,举起右手,认清“右”的方向。

  (3)出示生字卡:左、右,学生认读。

  (4)出示插图:(图上小朋友的影子在左还是在右呢?(在右手边,影子在右。那太阳在哪一边?(左边)。

  (5)什么情况下,影子在左呢?(请小朋友上台,在老师指导下,利用投影机的灯光照射在小木人身上,使影子投射在左边。)

  (6)学生齐读课文,边读边比做动作。

  (7)出示生词卡:朋友,学生认读。

  (8)为什么说影子是个好朋友?(每个人都有影子,你走到哪儿,它就陪到哪儿。)

  (9)用“是”练习说话。

  a、影子是我的好朋友。

  b、我们是。

  c、是水果。

  d、是。

  (10)学生朗读课文。

  (11)学生看着插图,边演边试背课文。

  四、指导朗读,背诵课文。

  1、你还在什么时候,见过自己的影子?(在灯光下,在月光下等。)

  2、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来做“手影游戏”。你们喜欢影子吗?读这篇课文要读出什么样的感情?

  3、教师范读。

  4、学生仿读。

  5、学生背诵课文。

  五、巩固练习。

  1、用手指出自己的前、后、左、右。

  2、说说课后第三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3、抽读生字卡片。(读完即贴在黑板上)

  二、分析生字,记忆字形。

  1、自学生字的字形。

  (1)看看哪些字最好记?哪些字最难记?

  (2)想一想你是怎么记的?

  2、检查自学的情况。

  本课可采用的记忆的方法有:

  (1)部件记忆法。如:

  (2)笔画记忆法。如:“我”。

  (3)笔画加部件(综合)记忆法。如“后”外边是两个撇,里边是一个口。

  3、口头组词。

  后:后面前后后来后门后山

  我:我们

  左:左右左边左手

  右:左右右边右手

  个:一个

  朋:朋友

  友:朋友好友

  三、指导写字。

  1、观察每个笔画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2、指导学生抓关键笔画在田字格里定位。

  重点指导:“我”的笔顺规则。

  3、写字练习。

小学数学教案11

  1、出示课题看课题你能知道这篇课文是写什么的吗?我们学过很多写雨的词语、诗句、谚语等等,谁能说说?这么多描写雨景的词句,展现了雨的不同的美,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欣赏山雨。齐读课题。2、课前大家都预习课文了吧?请同学们自己快速的阅读课文,看看课文主要些什么?谁来说说?这篇散文用优美抒情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林雨景图。你喜欢吗?3、读读课文,把你最喜欢的句读划出来,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象画面,再把你读后的感受跟周围的同学交流交流。老师巡视指导。4、谁想把你喜欢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听?a.指读你能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吗?你是从修辞方法的角度来感悟的,很好。还有没有同学从其他角度感悟,你来读一读?指读你能从内容方面来感悟,也很好。还有补充?指读雨风雨交加、大雨倾盆、小雨沙沙、细雨蒙蒙、阴雨连绵、春雨贵如油、多少楼台烟雨中……——《山雨》学生快速浏览课文,试着归纳主要内容。这篇课文写了山林中美妙的雨景。学生边读边批划,读后小组交流阅读感受。①“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由远而近”因为作者用了一个比喻句,把雨声比作一曲无字的歌谣,很生动。我也喜欢这一段是因为作者把山雨来时的情形写得十分逼真,雨声越来越近、越来越响、越来越清晰。读了这一段我感到作者很喜欢山雨,因2’3’5’17’

  教学设计学生活动时间

  你是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而且还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真棒。很好。我们在以后学习的过程中,也要试着从不同角度去体会。b.你还喜欢哪个地方,读一读?师生共创读的多种方式:指读;评读;自由练读;邀请读;想象读;引读(见右,师读前半句,生接后半句);小声跟读;齐读;男读;女读;领读;背读;小组赛读;配乐读;……5、小结:多美呀!作者用生动的描写、优美抒情的语言,为我们描绘出这样一幅清幽雅致、令人神往的山林雨景,处处洋溢着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爱和深深的眷恋!为,我们平时听到雨声是普普通通的,而作者听起来却“像一曲无字的歌谣”,可见作者对山雨之喜爱。我还从写作顺序的方面看,作者是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写雨声的。②“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作者用了比喻的手法,把岩石、树叶、绿草比作琴键,把雨丝比作轻捷柔软的.手指,把雨声比作优雅的小曲,写出了雨的音乐美,表达了作者对山雨的无比喜爱。③“阳光下,山林的色彩……我的心胸。”山雨中的绿是“水淋淋的嫩绿”,“绿得耀眼,绿的透明”。我们以前学过《西湖的绿》,那里的绿给我的感觉是静态的;而山雨中的绿是跳跃的、流动的,无处不在,流进我的眼睛和心胸,仿佛作者已经融在山雨之中。……

  教学设计学生活动时间

  6、对于这样美的文章,我们在陶醉地读过之后,可以把喜欢的句段积累在积累本上,也可以积累课外的写雨景的好句佳段,还可以根据课文搞点小创作。如果你意犹未尽,尽可以再把你喜欢的地方美美地读一读。7、把你积累的内容跟大家交流交流?文章虽然只能欣赏到这里,但美的感受却令我们回味无穷……自由积累我积累了文中的好句佳段,“……”我积累了课外的写雨景的佳段,“……”我学习文中第x段的写法,自己写了一段小练笔,“……”(师生共评)8’

小学数学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计算100以内两位数的加减法、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

  2、能够运算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三、教学过程:

  同学们,你们最喜欢过什么节?属于你们自己的节日是哪一天?六一儿童节你们是怎样度过的?

  同学们在儿童节这一天都非常愉快,老师也为你们高兴,那如何使六一儿童节过得更有意义呢?我们看看小明和妹妹是怎样过的。他们向妈妈提出今天我们来当家,让妈妈安心去工作妈妈交给小明30元钱,给妹妹20元,让他们到超市去购物。

  哥哥先来到了肉类区,有鸡、鸭、肉和鱼,同学们想一想,哥哥用30元钱可能买哪些商品?注意所买的商品的总价不能超过30元,你们估计一下。

  接着哥哥随妹妹来到了蔬菜水果区。

  妹妹用20元钱可以在这里买哪些商品?

  除了香菇、虾仁以外,请同学们任选两件商品并算出它的价钱。

  3+5=8 3+1=4 3+5=8 3+9=12

  3+9=12 3+3=6 3+10=13 3+8=11

  3+6=9 3+3=6 5+1=6 5+5=10

  5+9=14 5+3=8 5+4=9 5+10=15

  老师请同学列举出三件商品并计算出结果。

  让学生说一说如果买四件商品、五件商品都是哪几种,各是多少元?

  让每个学生都说一说,做到全员参与。

  出示图片:这位老爷爷用100元购物,他可以买到什么?还剩多少?请同学们说一说,最多不超过三件商品。

  让学生自由发言。

  小明和妹妹买完了东西到收银台去交钱,小明花了25元钱,妹妹花了14元,那位爷爷只花了8元钱,请同学想一想他们各买了哪些商品?

  让同学们算一算他们各找回多少钱?

  小明应找回:

  妹妹应找回:

  老爷爷应找回:

  小明和妹妹把买来的商品拿回家,妈妈见到后夸奖他们是爱劳动的`好孩子。小明提议:今天我们家吃饺子吧!妈妈同意了,妹妹算了算如果做两种馅的饺子,每种饺子要做50个才够,两种饺子一共要做多少个?

  同学们,你们来帮助妹妹算一算。(50+50=100)

  到了晚上,大家围坐在一起吃饭,妈妈向爸爸夸奖了小明和妹妹今天不但帮妈妈买东西,还帮助妈妈包饺子,真是妈妈的小助手,这时妹妹说:我帮妈妈包了43个肉饺子,小明说:我帮妈妈包了38个菜饺子。

  同学们,你们说他们俩谁包得多?多几个?小明和妹妹一共包了多少个?其余是妈妈包的,妈妈包了多少个?

  同学们,今天通过小明和妹妹当家这一天,我们一起复习了100以内的加减法、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希望同学们也能向小明兄妹俩学习,做一个勤劳能干、爱劳动的好孩子。

小学数学教案13

  北大附小俞涛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伟大的医学家和药学家李时珍编写出《本草纲目》,为人类做出贡献的事情,从而学习他不畏艰险,勇于实践的精神。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归并自然段内容给课文分段的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仿照书上的句子用“不但......还“造句。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归并自然段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

  学习归并自然段给课文分段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

  同学们,当你得病吃药治好了病的时候,你知道吗?许多药方是记载在《本草纲目》这本巨蓍上。这本书是谁写的?他用多长时间写成的?他是一个怎样的?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李时珍》这篇课文。

  二、自学(略)。

  三、读议课文:

  1、默读第1自然段,思考;李时珍为什么立下了行医的志愿?

  小议理解;“世代行医”、“救死扶伤”.

  自由读,议;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李时珍立下行医的志愿。)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思考;李时珍怎样得到父亲的同意开始行医的?

  讨论:(用读句了,抓词语,谈体会的方法)

  理解“鄙视“、“疑难病症”、“对症良方”。

  点拔:从李时珍能想出对症良方,你看出了什么?

  (看出他治病的本领已经不小了。)

  轻声读,议;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李时珍偷学本领,22岁开始行医。)

  3、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说说“完善“一词你怎样理解?

  讨论:李时珍为什么要重新编写一部比较完善的药物书?

  投影;

  从“他想,病人吃错了药,那多危险啊,”你看出了什么?

  (看出李时珍处处为病人着想,医德高尚。)

  议;这段讲了什么?

  (李时珍决心重新编写药物书。)

  4、指名读第4自然段,其余人边听边画:

  在采药中,李时珍遇到哪些困难?用“_____”画出,他怎样做的?用“…”画出。

  读句子,体会意思;

  投影;(1)他不怕山高路远,不怕严寒酷暑,走遍了产药材的名山。

  (意思是:他不怕环境艰险,不怕气候恶劣,勇于吃苦。)

  (2)许多药物他都亲口品尝,判断药性和药效。

  (意思是:他敢于实践,不顾个人安危,医德高尚。)

  口头填空,并说说这些数字说明了什么?

  李时珍走了()里路,访问了()个医生、老农、渔民和猎人,向他们学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说明他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学到了知识,积累了经验,为写书做了充分的准备。)

  有感情地朗读,说说这段的主要内容。

  (为写书,李时珍亲自采药,访问百姓。)

  5、自学第5自然段,填空:(投影)

  他整整花了()年,终于编写出了一部著名的药物书――《本草纲目》。

  这部书有()字,记载了()种药物,是一部伟大的著作。

  议:这些数字说明了什么?

  (说明编写时间长,字数多,内容丰富,包含的药物多,比较完善。)

  齐读,说说主要内容;

  (李时珍终写出了《本草纲目》。)

  四、指名分段;

  为什么说《本草纲目》是一部伟大的著作?你敬佩他什么?

  (这本书一百多万字,一千八九百种药物,流传世界。)

  五、指导分段;

  1、回忆各自然段意,思考:哪几个自然内容跟编写《本草纲目》有关系?

  (三、四、五自然段)

  2、点拔;这几段讲的都是编书的事,分别讲了著书的原因、准备、结果,因此可以把他们归并在一起,成为一段,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归并自然段内容分段的方法。

  3、讨论:全文可分为几段?理由是什么?

  (第一段:(1);第二段:(2);第三段:(3――5)

  4、小结;用归并自然段内容的方法给课文分段,要先读懂课文,概括出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把讲同一个意思的几个自然归并起来就可以了,如果一个自然讲的是一个意思,可以单独分为一段。

  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李时珍

  1、立志行医―――一、立志行医

  2、偷偷学医―――二、偷学本领

  3、决心编书

  4、采药访问三、编写药书

  5、写《本草纲目》

  课堂练习

  1、组词;较()珍()编()猎()纲()

  效()诊()遍()错()刚()

  xing()zai()lei()

  行载累

  hang()zai()lei()

  2仿写句子:例:李时珍不但在治病的时候注意积累经验,还亲自到各地去采药。

  (1)赵明不但喜欢打乒乓球,还()。

  (2)不但、、、、、、、不、、、、、、、资料提供者:

  《匆匆》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自读自悟中懂得时间的来去匆匆。

  3、情感与态度目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懂得要珍惜时间。

  二、复习古诗,谈话激趣:

  1.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一首古诗《长歌行》,能背下来吗?这首诗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生:它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

  2.师:是啊,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时间就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我们今天再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匆匆》,看看朱自清先生要通过它告诉我们些什么呢?请大家翻到79页。先自由读读本课的预习。板书课题:《匆匆》

  3.师: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了些什么,预习要求中我们做什么?

  (学生汇报预习情况)

  4.学生交流课外搜集到的有关朱自清先生的资料。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先让我们大声地自由地读读课文,看看作者在文中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用笔划出来。在读的过程中遇到有不懂的词语或句子,也请你用笔划出来。学课文的时候我们再解决。

  (学生自读课文,读中感悟)

  2.师:现在谁能告诉老师,作者在文中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生: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板书:一去不复返?)

  3.师:这个句子还出现在别的地方,你能找出来吗?

  生:它还出现在结尾。(生读句子。)

  4..师: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提出了同样的一个问题。这又说明了什么?

  生1:前后照应。

  生2:说明作者一直在考虑时间为什么一去不复返。

  5.师:对,我们不但要会读,还要学习思考。在读书的过程中,你还碰到了哪些难以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学生汇报交流难理解的句子或词语。)

  6.师:通过读书,我们对课文已经有了初步了解,那么现在谁能告诉老师课文是怎样写我们的日子匆匆而逝的?

  学生找出第二、三自然段的有关片段和句子,师指导有感情朗读,在读中理解其意义。

  句子1: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7.教师范读:是啊,时间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流逝了,想到这些,作者心里好受吗?现在,请同学们给老师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让我读读这一自然段,看我能不能把作者的心情读出来。(读后评议:老师读得怎么样?为什么?)

  8.教师引:还有别的句子写到时间是如何匆匆而过的吗?

  四、精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运用语言

  1、师:作者在第三自然段具体写出了时间是怎样的去来匆匆和稍纵即逝的,让我们一起来看这一段,谁愿意读这一自然段?愿意读的同学就站起来读,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朱自清认为哪些时间是匆匆过去的?请你把相关的.词语或句子划出来。

  2、现在谁能告诉老师,作者认为时间是浪费在做哪些事上?

  板书:的时候,从过去

  3、引导学生积累语言:你认为这些句子写得好吗?愿意再读读吗?请你们放声读,看能不能把它背下来。

  4、师:怪不得作者说:"太阳他有脚啊,"

  5、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朱自清先生告诉我们:时间就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你我不注意的时候悄悄溜走的。像以上所说的洗手、吃饭、睡觉的时间是必要的,可朱自清却认为这些时间是浪费了,可见他有多么珍惜时间。想想我们自己,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有许多时间白白地浪费了,比如:在的时候,从过去。

  (让学生仿照以上句子的结构说出几句话)

  五、品读第四自然段:

  1、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具体地写出了日子是怎样的去来匆匆和稍纵即逝。他甘心这样度过每一天吗?你从哪儿可以看出?

  (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2.我们还可以从这一段中的其它句子看出作者的自责吗?

  (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3.事实真的像作者所说的他什么都没有留下吗?这里老师可以告诉你:朱自清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他是毕业于北京大学,在清华大学等几所著名大学当过老师。他留下的著作很多,即使这样,他还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可见他对自己的要求是多么严格啊。

  六、选读句子,体味语言美

  1、这篇课文语言非常美,我相信大家一定爱喜欢读它。我相请同学们挑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想想你为什么喜欢它?

  (学生品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为什么喜欢它。)

  2、你喜欢它吗?你能把它背下来吗?

  3、总结全文:

  同学们,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你还学到了哪些学习的方法?

  七、作业:由《匆匆》所想到的

  八、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14

  一、创设情景,复习导入。

  上个星期的一场春雨,小朋友们还有印象吗?这场春雨过后,老师留下了一位客人,你们想见见它吗?(拿出“雨点”)它是谁?板书——雨点,齐读。你们喜欢它吗?说说看喜欢什么?它喜欢你们吗?告诉你们,雨点爱旅行,它是一个旅行家,它告诉我,哪个小朋友能和它一块去旅行,并把旅行的快乐和大家分享,就能成为它的好朋友。你们愿意吗?

  开始旅行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些生字词。

  出示PPT:池塘小溪江河海洋

  睡觉散步奔跑跳跃

  指名读,齐读。

  师:下面,我们就和小雨点作一次有趣的旅行。(播放影音文件)

  师:小朋友,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刚才我们和小雨点去了哪些地方?

  (师板书:池塘、小溪、江河、海洋)

  二、细细体会,美读欣赏。

  过渡:小朋友,我知道,你们一定都想和小雨点做朋友!请大家打开课本,看看图,读读课文,边读边与同桌说说你和小雨点最喜欢去哪个地方?为什么?

  1.学生同桌边读边讨论。

  2.交流讨论:你和小雨点最喜欢去哪个地方?为什么?

  (交流时屏幕上随机出示相应的画面内容。)

  (1)屏幕显示:小池塘——睡觉。

  引导学生体会到池塘水的平静,从而指导读好“睡觉”一词。

  师述:平静的池水,看上去一动也不动,像在睡觉。池塘在睡觉,小雨点也在里头睡觉。(美读第一句。)

  (2)屏幕显示:小溪——散步。

  引导学生体会到小溪水在缓缓地流着,指导读好“散步”。

  师:是呀,小溪的水缓缓地流着,我们和小雨点也跟着慢慢地走,就好像是在散步,多么自由自在,多么舒服啊!(美读第二句。)

  (3)屏幕显示:江河——奔跑。

  指名读第三句。请其他同学评议他有没有读好这句,并谈谈听了朗读后的感受,在评议中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想像江河水奔腾向前的景象,并指导读好“奔跑”。(美读句子。)

  (4)屏幕显示:海洋——跳跃。

  引导体会海洋巨浪翻滚的气势,指导读好“跳跃”。

  师:你们看,小雨点随着海浪跳跃,多高兴呀!(美读句子。)

  3.师:这次的旅行真有意思!小雨点看到有这么多的小朋友和它一块旅行,并把旅途的快乐和大家分享,它很高兴和你们做朋友。和它握握手吧!

  我们跟着小雨点动起来!配乐朗读课文。

  (屏幕上同时展示四幅画面。)

  过渡:小朋友,小雨点可爱旅行啦,想想看它还去了哪些地方?(同步展示的画面是:雨点从空中落下,落进水里不见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停留在屏幕上。)

  ⑴.学生自由说。

  ⑵.提供一组画面:小朋友,你能说说小雨点来到这些地方时,它又是什么样儿的?(小组学习讨论。)

  ⑶.交流说,相机指导学生把句子说正确。

  音乐欣赏:小朋友,和小雨点一起旅行多有意思呀。既然大家成了朋友,为了表达我们的情谊,咱们送件礼物给它怎么样?播放歌曲——《春雨蒙蒙地下》

  四、教学生字。

  “步”和“跑”

  齐读,说说它们分别是什么结构的字。

  “步”看清笔顺,注意下面不要写成“少”。

  “跑”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

  学生描红,老师检查书写姿势,巡视辅导。

  梅花魂教案-教学教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梅花魂教案-教学教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梅花魂教案

  [教学要求]

  1、通过外祖父爱梅花,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

  2、懂得梅花的高尚品格,学习这种品格。

  3、了解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中寄托了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课文是怎样做到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

  [教学难点]

  理解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

  [学法]

  读文悟情,读句悟理;抓重点词句,一点带面的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

  梅花挂图,《红梅赞》歌曲VCD碟。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重点:自学字、词,了解内容,理清层次。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出示梅花挂图。

  2、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看见过梅花吗?你喜欢它吗?你喜欢它的什么?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一个有关梅花的故事。

  3、板书课题。理解魂的意思,那么梅花魂指的是什么?设疑激趣。

  二、初读课文,完成自学要求:

  1、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通过写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画出最使你感动的语句,体会其中的情感。

  4、准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理清叙述的顺序。

  1、根据回忆内容、非回忆内容给课文分段。

  (首尾各为一段,中间为一段,全文分三段。)

  2、课文围绕梅花写了哪几件事?给第二段分层。

  分为五层:(一层一件事)。

  第一层(2自然段):外祖父常常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而且读着读着就流出眼泪。

  第二层(3自然段):外祖父对一幅墨梅图分外爱惜。

  第三层(4-11自然段):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哭起来。

  第四层(12-13自然段):外祖父在离别前把最宝贵的墨梅图送给外孙女。

  第五层(14-15自然段):船快开时,外祖父又递给外孙女绣着梅花的手绢。

  3、自己体会文章开头与结尾之间有什么联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重点:理解全文

  一、复习回顾,揭示任务。

  1、说说课文围绕梅花说了哪几件事?(回顾旧知,做好铺垫)

  (1)读诗落泪;

  (2)珍爱梅图;

小学数学教案15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的13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年龄、土匪、拒绝、麻醉剂、施行、勉强、过奖、诊所、惊疑、从容、镇定、目光柔和、肃然起敬。

  2、理解描写人物神态、情绪变化的句子,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

  3、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重难点:

  理解描写人物对话、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进一步学习快速阅读课文。

  设计理念:

  新课标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的精神,本课的教学,围绕两条线展开:一是刘伯承手术前的神态;二是沃克医生神态、情绪变化的原因,由学生质疑、读书解疑、自主探究为主领悟课文内涵。

  教学媒体:多媒体及CAI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回顾内容。

  1、生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

  2、CAI播放一段再现历史背景的录象,并配上导语:“1916年,在重庆临江门外,一个外国人开设的诊所里,发生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故事。一位军人在治疗受伤的眼睛时,拒绝用麻药。主治医生也不得不赞扬他为军神。这位军人就是刘伯承。

  二、质疑问难,切入中心。

  1、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具体了解这个曾发生在刘伯承身上的震撼人心的故事。在上节课的学习中,很多同学已经被课文中的人物深深的打动了,你们还记得沃克是怎样赞美刘伯承的吗?快速默读课文,找出那段话并画下来。

  2、读一读这段话,质疑问难。(“堪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刘伯承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堪称军神”?“沃克为什么会大叫、惊呆”?

  三、体会“军神”,领悟写法。

  1、大家提的问题都非常有价值。古语说:“善于发问是学习的.开端”。快速浏览课问,在文中找出最能体现刘伯承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堪称军神”的话,用“----”画下来。

  2、指名汇报。

  3、出示描写刘伯承在手术台上表现的段落:“病人一声不吭......抓破了。”谁愿意读一读?

  4、听了他的朗读,你们有什么感想?

  5、出示图,师描述图,调动生情感:“这就是躺在手术台上的刘伯承,他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巨大的痛苦:一声不吭,双手紧抓白垫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垫单居然被抓破了。”

  6、集体练读这段话。

  7、正是刘伯承这一系列坚强、无畏的言行,带给了沃克许多的意外,引起了他一系列的情感变化。请大家找一找描写沃克医生神态、情绪的句子,用“~~~~”画出来,再读一读,看看沃克医生的情绪、神态有什么变化?

  8、生交流汇报(师引导学生分“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来说)

  9、沃克医生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烈的变化?从他的神态、情绪的变化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10、交流汇报。集体练读。

  11、故事的主人公是刘伯承,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沃克医生的神态、情绪变化呢?分角色朗读刘伯承和沃克的对话。(通过读,了解侧面烘托)刘的话应从容、镇定;沃的话要根据其神态、情绪变化,把握好语气。

  12、小结:采用侧面烘托的写法是本篇课文的特点。文中还有很多描写沃克医生神态、情绪变化的句子。

  四、升华探究,称赞军神。

  1、读完全文,刘伯承将军的伟大形象一定给你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到底是人还是神呢?现在由你们自己来回答课前提出的问题。

  2、刘伯承将军为什么会有如此超人的毅力呢?结合课文中的语句和课外搜索的资料来说明。

  3、(出示刘伯承将军的照片)这就是有着钢铁般坚强意志和远大理想抱负、并称为军神的刘伯承,让我们面对他,同沃克医生一起来称赞他吧!(齐读称赞军神的话)

  4、你还想说什么呢?

  六、课外延伸

  1、阅读《刘伯承》传奇

  2、你能把《军神》改编为课本剧,很同学们演一演吗?

  板书设计:

  17、军神意堪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志称

  刘伯承拒绝麻醉→强忍疼痛→受到赞赏坚军

  沃克态度冷漠→由衷赞叹→肃然起敬强神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4-29

小学数学教案11-04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7-22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0

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