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12-22 08:20:49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及教学理念:

  这是两首赞美春天的好诗,它们诗中有画,静中有动,有声有色,为俺们描绘出两幅春意盎然的美丽图画。

  古诗教学重在激发同学的情趣:这里的“情”是指从诗中感悟到的思想感情;“趣”指的是阅读古诗的兴趣。重视朗读。不论是领会诗的涵义,还是体味其美的意境,都离不开朗读。朗读能激发想象,强化积累,培养语感,所以,朗读必需贯穿于古诗学习的全过程。同时,针对小同学,情境创设也很重要,它可以把笼统的诗句变为形象生动的画面,便于同学轻松愉快地感悟古诗。

  学校及同学状况分析:

  俺校是西安市雁塔区的一所位于城乡结合部的小学。大局部同学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而且班额较大,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国家级实验区,俺区教师至少经过区一级新课程培训,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上都有很大转变。相应的,同学们也变得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敏捷,独立学习能力与合作意识、创新能力都得到很大发展。四年级同学学习古诗有一定的基础,而且大局部同学早已熟背本课两首古诗。

  教学目的:

  1、理解诗句,能进入诗人描绘的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人愉悦的'心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春天画面的图片资料。

  2、同学准备收集描写春天的古诗。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江畔独步寻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历代诗人留下了许多赞美春天的诗句,谁能背一首给大家听一听?(1―2生背)今天俺们再学一首杜甫的诗:《江畔独步寻花》(板书题目)

  2、交流找到的有关杜甫的资料。

  3、解题:看图,猜题意,交流。

  江畔:江边 独步寻花: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二、理解诗意

  1、自学。指导方法:边读诗,边看图,画出不明白的词句。

  2、出示全诗,交流自身理解的词或句。

  (1)(要求用自身的话说诗意,只要说出大概意思,就给以适当鼓励)要求查工具书,解决“蹊”;协助同学理解词语:“留连”。

  (2)再说诗意。

  3、体会诗的意境,有感情地朗诵。

  (1)诗中描绘的景色美吗?除了这些,还可能有什么?闭目想象这一美景。

  (2)结合春天景色的图片,用自身的话描绘这幅景象。

  (3)动手画一画,做画配诗,(交流、评议)

  [点评:古来诗画是一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诗人追求的艺术境界,也是俺们感悟的方向。在要求同学熟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的基础上,举行“好画配好诗”的活动,不只能激发大家学习的兴趣,还能检验同学们是否真正理解了诗意。整合课程,激发兴趣,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这正是新课标所提倡的学习方式。]

  (4)自由练读。同桌合作读。(要求注意读出动静相宜。)

  (5)老师示范读。(重点指导:边读边看图边想象,置身美景中。)

  (6)不拘形式练读、背诵古诗。

  三、拓展,作业。

  1、自学杜甫的另一首写花的诗《绝句》:“尽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小组制出配诗图来。

  2、预习《游园不值》

  板书:

  江 畔 独 步 寻 花 杜 甫

  黄 四 娘 家 / 花 / 满 蹊, 花

  千 朵 万 朵 / 压 / 枝 低。 多

  留 连 戏 蝶 / 时 时 / 舞, 花

  自 在 娇 莺 / 恰 恰 / 啼。 香

  课后反思:本诗的意思并不难理解,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却不能靠生硬的翻译来加以一一对应。在这一课里,俺给同学营造了一种情趣化的学习氛围,以描述春景的方式来力图让同学获得读诗的美感;尊重同学的阅读感受,放飞他们想象力,让他们以自身的语言和手中的画笔来个性化地表达对春天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游园不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2、板题《游园不值》。

  3、交流诗人叶绍翁的资料。

  二、理解古诗

  1、自读古诗,大体读懂古诗,提出疑难问题。

  2、交流释疑。要求查工具书,解决“屐、扉”。

  3、结合插图,用自身的话说说诗意。

  (1)小组讨论“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原因,体会当时诗人的心情。

  (2)看图,进一步体会诗人看到“一枝红杏出墙来”时的心情。

  (3)抓住机会,指导朗读。

  [点评:用小组讨论的形式使同学获得充沛发表观点的机会,激发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4、诗人没有进园,他怎么知道“春色满园”呢?

  (1)你想园中应该是怎样的景象?

  (2)再次朗读。(读出春的生命力。)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1)自由朗读,背诵古诗。

  (2)想象当时的情景,谁愿意做诗人来扮演一下?

  (在评议中要求同学演出诗人由失望、扫兴到惊喜、愉快的心理变化。)

  (3)指导朗读。

  三、拓展、作业

  1、小组举行朗诵竞赛。(两首诗任选)

  2、任选本课中的一首古诗,改写成短文。

  (可以把自身想象成诗人,把看到的、想到的都写出来)

  [点评:在朗诵和改写中比较并体会了两首诗的不同风格。]

  3、自学“目积月累”中《吴兴杂诗》

  板书:

  游 园 不 值 叶绍翁

  应 怜 / 屐 齿 / 印 苍 苔,

  小 扣 / 柴 扉 / 久 不 开。 失望

  春 色 / 满 园 / 关 不 住,

  一 枝 红 杏 / 出 / 墙 / 来。 惊喜

  课后反思: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手段,小朋友们会感到“易”、“趣”、“活”,同学的视野、思想也不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通过扮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哲理,都会深深地印到同学的脑海里。爱扮演是同学的天性。同学要扮演好,首先要熟读课文内容,深入理解课文语言;其次要展开想象的翅膀,丰富课文内容。因此,课堂扮演能促进同学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课文语言,是同学进行语文实践的有效方法。

  总评:古诗的教学,感悟为重。小学古诗教学,目的在使他们在感悟中领会古诗意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俺们应从同学实际动身,为他们发明体验、感悟的条件,把他们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诗情画意地教古诗,教出古诗的诗情画意。当然,对于生活积累有限的小同学来说,体会意境是很难的,所以,俺们除了牢牢抓住朗读、背诵这样的基本方法之外,还可以创设模拟场景,让同学尝试诗人的感受过程,画一画,议一议,想一想,演一演,问题就变得简单多了。

语文教案 篇2

  《新闻两则》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新闻两则

  ●教学目标

  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

  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学习这两则新闻不仅要抓住战争的主题,也要抓住新闻的特点)

  教学过程:

  整体感知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

  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精读课文(可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主体)

  教师导学

  (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只要把记叙的六个要素变成六个问题,阅读的时候注意这六点,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再读其他叙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内容了。

  合作探究

  教师布置思考题:

  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拓展延伸

  教师导学:要求学生快速默读第二则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了解新闻内容。再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新闻知识学习第二则新闻,并提出思考题。

  默读第二则新闻,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具体分析第二则新闻,并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品味两则新闻语言的特点,完成课后练习三。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学生全班交流,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就给予鼓励。

  教师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

  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

  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相关作业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让学生通过一些偏旁字形的演变过程来理解其含义,以便掌握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并为学习部首查字法作铺垫。

  2、对形近字要仔细观察,分清字形,弄清字义。

  3、学会准确运用动词。

  4、朗读背诵诗,增加语言积累的训练。

  5、会把左窄右宽的字写美观。

  6、积累成语。

  7、训练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要求:

  1、理解偏旁的含义,会根据偏旁写出带有偏旁的字。

  2、会给形近字组词

  3、准确地使用动词,为文打基础。

  一、导入

  1、今天我们进入练习3的练习

  2、师板书课题

  二、新授

  1、教学第一题

  (1)指名读题,说说要求。

  (2)看第一幅图,说说“ ”像什么?由此可见,“ ”都跟什么有关?

  (3)回忆同偏旁的字。

  (4)其余3个偏旁的教学同上

  (5)写出带有这些偏旁的字,看谁写的`又快又多?

  2、教学第2题

  (1)指名读题,说说要求。

  (2)出示“运一远”

  他们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

  (3)组词

  (4)其他几组教法同上

  3、教学第三题

  (1)指名读题,说说要求。

  (2)学生背诵有关课文。

  (3)读一读书上的句子,填写词语。

  (4)指名读填好的句子。

  (5)这里我们填的是什么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6)齐读所填好的句子。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增加语言积累的训练,能有感情地读、背古诗。

  2、能正确、美观地写左窄右宽的字。

  3、积累成语,并懂得成语的意思,会背诵、应用。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四题

  1、指名读题,说说要求。

  2、自己借助拼音读诗。

  3、指读,师范读,自读。

  4、有感情地齐声朗读诗。

  5、看挂图背古诗

  二、教学第五题

  1、指名读题,说说要求

  2、这四个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3、左边写得窄一点,右边写得宽一点。

  4、生描红、仿影、师巡视指导

  三、教学第六题

  1、自己读读这四条成语,你知道哪条成语的意思。

  2、师讲解学生不太理解的成语。

  3、有感情地朗读这四条成语

  4、同桌互背。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训练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读题,弄清楚题目要求。

  二、指导。

  1、我们生病后到哪儿看病?医生会问些什么?然后医生又干些什么/

  2、观察图画,图上画了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3、自读对话。

  4、同座位分角色朗读

  5、指名分角色朗读

  6、自由组合排演,上台表演。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橡筋的弹力,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速度、距离的关系。

  2.学会用橡筋和螺旋桨给小车安装动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3.通过实验初步了解螺旋桨的作用。

  4.引导学生对第2、3两课中橡筋所产生的动力进行比较,并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

  教学重点

  学会用橡筋和螺旋桨给小车安装动力,认识橡筋绞紧的圈数与小车行驶深度、距离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

  教学准备

  1.每组学生:小车、螺旋桨、橡筋、支架、木条、带钩的铁丝等。

  2.教师准备:装有螺旋桨的船和飞机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螺旋桨:谁知道这是什么?你们知道它主要用在什么上?

  2.观看装有螺旋桨的船和飞机的图片或影像资料,向学生介绍用螺旋桨带动的船和飞机等机械。

  3.上节课我们给小车装上橡筋使它运动起来,今天我们能不能给小车装上螺旋桨,也让它运动起来?

  二、给小车安装螺旋桨

  1.观察材料、认识材料。

  2.分组讨论:①怎样运用这些材料组装螺旋桨小车?

  ②怎样用螺旋桨使小车运动起来?

  (还需要哪些材料来帮忙?)

  3.动手组装。

  4.请个别小组派同学上台演示,并介绍他们组小车制作和运动的方法。

  三、研究橡筋绞紧的圈数与小车运动的关系

  1.请两个小组来比一比哪一辆小车开的远,并说说可能是什么原因。引导学生提出研究问题:橡筋绞紧的圈数会影响小车的运动吗?

  2.预测:橡筋绞紧的圈数与小车行驶的距离有怎样的关系?

  3.小组讨论:如何设计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呢?

  4.汇报实验,得出需要注意的问题:

  ①、对比实验中,除橡筋绞紧的圈数不同外,其余条件都相同。

  ②、绞紧橡筋方法:用手拨动螺旋桨一圈,橡筋就绞紧了一圈。

  ③、确定每次实验橡筋绞紧的`圈数(区别要大,如第一次20圈,第二次40圈;不能绞得太紧,避免绞断。)

  ④、正确测量小车行驶的距离。

  ⑤、每个实验要多做几次,并及时记录。

  5.分组实验,记录实验数据。教师巡视指导。

  记录表:

  橡筋绞紧的圈数和距离间的关系

  橡筋绞紧的圈数

  小车行驶的距离

  我们的发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6.汇报交流,分析实验数据。

  7.归纳:橡筋绞紧的圈数越多,小车行驶的距离越远。

语文教案 篇5

  一、课文的类型:精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抓住人物特征细致描写的方法。

  (2)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

  (3)初步学会欣赏叙事散文。

  2、方法与过程:合作探究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深切的父爱,净化自身,净化灵魂。

  4、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心存爱意,理解自己的父母,感恩自己的父母,孝敬父母,关心他人。

  三、教学重点:

  1、四次背影、四次流泪的描写作用。

  2、感受深切的父爱,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

  文中父爱的体会及主旨的体现

  五、课前的准备:

  1、制作课件;

  2、准备电脑、投影仪

  六、教学课时的安排: 共3课时(其中机动1课时)

  七、教学步骤:

  第1课时

  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入题:课件投影1

  同学们!我想你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唱一歌唱母爱的歌,你们说是哪一首歌呀?(《世上只有妈妈好》),母爱是最伟大的,可你们知道吗,父爱也是最了不起的。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吗:“父爱如山”,到底这句话是对还是不对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7课,朱自清的散文——《背影》

  (二)起近作者学点文学知识:(课件投影2)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 名篇有《绿》、《春》、《荷塘月色》。作品收在

  《朱自清全集》里。

  《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学习时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目标呢?

  (三)明确学习目标:

  投影3: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父子深情。

  2、理清文章结构层次,理解背影的线索作用。

  3、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

  二、检查预习:(投影4)

  2、指学生导读准字音:(投影5)

  3、指导学生理解词语:

  根据词义写出词语

  (1)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蹒跚)

  (2)纷纷落下的样子。(簌簌)

  (3)乱七八糟的样子。(狼籍)

  (4)细小而繁多(的事)。(琐屑)

  (5)衰颓败落。(颓唐)

  三、整体感知课文

  (一)朗读课文:——播放朗读

  (二)思考问题讨论问题:

  投影7—9:

  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父子浦口送别)

  2、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的?课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以“背影”为线索组织材料,

  第一次(在第1段):怀念父亲 惦记背影

  第二次(在第6段):望父买橘 刻画背影

  第三次(在第6段):父子分手 惜别背影

  第四次(在第7段):别后思念 再现背影

  全文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3、为什么要多次描父亲的背影呢?(为了突出父疼子)哪一次写背影最具体呢?(第二次)

  让学生齐读课文第六段

  4、本段运用了哪些方法来描写父亲?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呢?

  归纳:投影10—13

  四、小结:

  在你的生命过程中,父母的关爱一直陪伴在身旁,请你随时留意,一定会有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片段。

  五、作业的布置

  1、完成课后习题“一1”

  2、熟读课文,找出文中你觉得写得精彩的文段,并说说理由。

  六、板书设计:

  四 第一次(在第1段):怀念父亲 惦记背影 父疼子

  次 第二次(在第6段):望父买橘 刻画背影 背

  描 第三次(在第6段):父子分手 惜别背影 影 子爱父

  写 第四次(在第7段):别后思念 再现背影

  七、教学反思

  第2课时

  主要内容:精读课文第二部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开始学了朱自清的《背影》,感知了文中的内容,了解文中对背影的描写,本节课我们再继续来学习。

  二、旧课复习:

  请根据课文填空:(投影9)

  我看见他 着黑布小帽, 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 到铁道边,慢慢

  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 过铁道,要 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 下来了。

  归纳段意:买桔子送别

  三、问题探讨:(投影)

  1、朗读第六自然段。思考:本段从哪些方而来描写父亲?先勾画出相关的词语或句子,再想一思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投影11—23):

  (1) 外貌:

  ○1父亲的穿戴:黑、深青 。 作用:表明家境不好,心情忧伤

  ○2父亲的体态:肥胖。 作用:表明行动不便,艰难。

  (2)动作:

  ○1走路的姿势:蹒跚 作用:年纪较大、腿脚不便

  ○2爬月台时的动作:攀、缩、倾 作用:行动不便、步履艰难

   

  ; (2) 语言:

  老师点评:这四句话都很简短,意思也很平常。这样简短平常的话是否缺乏感情?不是,朴素的言语中往往含有深挚的爱意;平淡的话语里往往隐藏着不平静的心情。

  内 容 包含的感情

  儿子

  上车

  前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

  不要走动。” 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自己受点累,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儿了

  上车

  后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

  “进去吧,里边没人。” 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

  老师赠言:真理是朴素的。

  小结:同学们写作时,要善于用朴素的语言写出深挚的'情感;选材时,也要善于选择那些平常而又饱含深情的素材。

  过渡语:

  有人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父母对儿女的恩情!下面我们再一同来感悟一下作者所写的“父亲送我上车”时的情形。

  2、质疑:(投影24)

  (1)父亲在怎样的情况下送我上车的?

  (2)如何理解文中两次“聪明”?

  (3)父亲穿的是用什么做的衣服?我穿的又是用什么做的大衣?从这穿的衣服说明了什么?

  (4)作者这样写父亲送我上车有什么意义?(为写背影作铺垫)

  3、阅读最后一段后,探讨:(投影25、26)

  (1)课文结尾写父亲的背影,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这是为什么?

  父亲信上说到了“大去之期”,说明他的身体和心境都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想到父亲对自己的许多好处,想到父亲的背影,作者不禁泪如泉涌。

  (2)“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能与他相见!”

  课文最后又写到父亲的背影,有什么作用?

  ■ 这个“背影”寄托着作者对父亲的深沉的思念,

  ■ 写思念,是为了烘托父亲的爱子之情,深化文章主题。

  4、文中到底写到几次流泪?这几次的所流之泪有何不同?

  投影27:

  (四次流泪:悲哀之泪;感动之泪;感伤之泪;伤心之泪)

  四、小结:

  从这一文我们可以感受到:

  世间的爱千万种,

  惟有父母之爱最无私。

  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

  但带不走父母的爱。

  它已深入我们的骨髓,

  溶入我们的血液。

  这爱留在我们的心中,

  时刻温暖我们的生命历程。

  朱自清的这篇散文处处都流露出浓浓的父子之新,难怪朱自清父亲读《背影》有言:1928年,我家已搬至扬州东关街仁丰里一所简陋的屋子。秋日的一天,我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我手捧书本,不敢怠慢,一口气奔上二楼父亲卧室,让他老人家先睹为快。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

  请同学们课后,再去认认真真地反复阅读,体会文中流露出的情感。

  五、作业的布置:

  1、完成课后习题

  2、写你父亲(或母亲)送你上学的一个“背影”或一个场面。

  3、课外阅读几篇写父爱,母爱的好文章,写一篇读书笔记、

  六、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课文的情节及人物。

  2.分析人物性格及其形成原因。

  能力目标:

  1.品味语言、揣摩情景。

  2.培养欣赏古代戏曲语言的能力。

  情感目标:

  1.了解封建礼教对人的束缚、扭曲和伤害。

  2.体会杜丽娘、春香追求个性解放的反抗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戏曲的能力。

  难点:从语言中揣摩人物性格,从人物性格中探索社会根源。

  【教学手段】

  1.注重诵读,在诵读中品味语言、揣摩人物形象。

  2.运用多媒体手段,激发阅读兴趣,适当拓展文章内容。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利用多媒体播放昆曲《游园》选段,引入课文。

  “袅情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这是杜丽娘第一次踏进自家后花园时,看到眼前的“好天气”而叹出的一句词,唱腔婉转动人、曼妙悠然,“烂漫春光下,步步美人归,”让我们跟随这位美人的步伐踏进如诗如梦的《牡丹亭》。

  2.让学生简介作者汤显祖及全剧剧情。

  《牡丹亭》属于明代传奇,在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作者汤显祖也是一个传奇人物,这个故事既曲折离奇又充满了浪漫色彩,吸引了许多文学爱好者,请同学简介了《牡丹亭》的全剧剧情以及作者汤显祖。

  二、研习新课:

  1.进入新课,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归纳文章内容。

  2.以小组为单位诵读精彩片段。

  (分角色朗读更能让学生仔细体味人物性格,同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3.点读精彩片段。

  (自由朗读后,让个别学生表演朗读精彩片段,一来可以检查预习效果;二来让学生体验戏曲的妙处。)

  4.研讨剧中人物的角色定位:

  (在给角色定位时,要求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并模仿人物有特点的台词)

  5.给出讨论题:

  (1)后来有人将这出戏改名为《春香闹学》,很明显其主角就是春香,大家认为这一场戏到底是在写谁?

  →明写春香,暗写杜丽娘(要求学生举例说明)

  (这一问题的落脚点应在杜丽娘的变化上,文章写春香、写陈最良、写闹学,都是为了写杜丽娘那微妙的心理变化,这才有后面那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要在探讨中让学生领悟到这一点。)

  (2)使杜丽娘发生变化的催化剂是那个不为人知的花园,为什么她连自家有后花园都不知道?(引导学生找根源,找人物悲剧的源头。)

  (3)杜丽娘在文章最后叹出“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这让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丽娘?

  (让学生自由发挥,去揣摩杜丽娘的心思,去理解一个长期受着束缚的`女子的心怀,去感受人在受到压抑而需要奔放时的蠢蠢欲动。)

  三、知识拓展:

  1.欣赏昆曲《游园》选段。

  2.学唱此段,感受心灵的放飞。

  3.自由畅想,体味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人性的复苏。

  4.介绍两个有关的网站,方便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语文教案 篇7

  课时目标:

  1、学习课文1-5自然段。明白得要做个有礼貌的好小孩。

  2、学会课文中的礼貌用语,能正确使用礼貌用语。

  教学重点:

  学会课文中的礼貌用语

  教学难点:

  学会正确使用礼貌用语

  课前预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方法:

  引导法

  教学过程:

  一、猜字迷导入

  豹妈妈生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宝贝儿。(貌)恭喜你,猜对了!卡片。

  有一个人躲在草木之间捉迷藏。(茶)小朋友们说猜对了吗?

  一阵风把发票吹走了。(飘)感谢你猜出了我的名字。

  二、学习课文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38课,齐读课题。

  孙悟空要考小明啥呢?自由读第一节。读后答是不是有礼貌。

  板书:有礼貌

  2、小明有没有通过测验?从哪里看出来?(最后来一节)请把最后来一节读一遍。打开课件出示最后来一句,齐读:小明,你真是个有礼貌的好小孩。

  那样,孙悟空是怎么样考小明的呢?请同学自由读2-4节。读后交流。孙悟空变成()来考小明。

  3、你从哪里看出小明是个有礼貌的小孩?

  指名说,学生说到哪里就先学哪一节(学后小结)。

  (1)向老师问好。打开课件图。小明见了老师——

  板书:老师好

  你能向老师问好吗?试一试。指名说。你能配上动作说一说吗?指1-3名学生后,请大家一起向老师问好。小明对老师那样有礼貌,请大家把第二节读一读。

  小结语:在生活中,当你遇到老师或者其他熟悉的人,轻轻的一声“你好”,就温暖了他们的心。

  (2)扶小妹妹。打开课件图。小明看见小妹妹摔倒了,是怎么样做的?出示句子:小明看见了,赶紧把小妹妹扶起来。指名读。老师听出来,你把“赶紧”读得特别快,为啥呀?把“赶紧”去掉读一读,比一比,有啥不一样。你能给赶紧换一个词吗?读一读,比一比。你能用“赶紧”说一句话吗?

  小明把小妹妹扶起来,小妹如何说?板书:感谢

  小明怎么样做?如何说?请你配上动作读一读。板书:不用谢。小明和小妹妹多有礼貌呀,请同桌分角色读第三节。

  同学们会用“感谢”和“不用谢”了吗?现如今老师也要考考大家了。如捡东西,奖红花等。

  小结语:一句简单的“感谢”和“不用谢”,用处可许多啊,我们不仅在课堂上会用,平时在生活中也要会用。

  (3)招待老爷爷。打开课件图。老爷爷来到小明家,小明赶紧说:“老爷爷请坐,老爷爷请喝茶。”板书:请坐、请喝茶。请你把小明的话读一读。你的'“请” 字读得特别好。小朋友跟着读一读。你真棒,把小明的动作都配上去了。小朋友,学着他的模样读一读。你瞧,老爷爷来了——(学生演示)多有礼貌的小明,这是奖给你的大红花。老爷爷,你出的标题特别好,这是给你的奖赏。老爷爷要走了,小明——板书:再见。你家里来了客人,你是如何做的?打开课件句子,说话练习。

  小结语:同学们也像小明那样,热情招待客人,真是有礼貌的好小孩!

  4、小结谈话:孙悟空变成老师,小妹妹,老爷爷来考小明,小明用文明的行为,礼貌的语言,交了一份中意的答卷。我们把2-4节连起来读一遍,把小明的有礼貌用朗读表现出来。

  5、假如你是孙悟空,看了小明的表现会想些啥?是呀,孙悟空也特别中意,一个跟头翻到天上,飘下一封信。信上说——打开课件出示句子,齐读:小明,你真是一个有礼貌的好小孩。

  谁能把这句话读一读?指导朗读。

  三、总结课文

  回到板书总结课文:除了这些礼貌用语外,你还明白哪些礼貌用语?孙悟空神通广大,变着花样来考小明,小明顺利地通过了测验。今天,小朋友也以精彩的表现给了老师一份中意的答卷,老师把这红花奖给你们,请你们把它带出教室,带进校园,带到社会上,让礼貌之花开遍祖国大地,我们都是有礼貌的好小孩。

  四、完成作业卡

语文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理清全文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2、赏析精彩的描写语段,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3、学习古典文化的精髓,培养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操。

  【学习重点】

  赏析精彩的描写语段,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学习难点】

  学习古典文化的精髓,培养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操。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香菱学诗》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是个苦命女子,原籍姑苏,出身乡宦家庭。她三岁被拐,长大后被呆霸王薛蟠买去做妾,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府的梨香院。平日她伺候薛蟠,难得有空。这一次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了大观园给自己做伴。环境的改变激发了香菱写诗的愿望,宝钗笑她“得陇望蜀”,劝她“且缓一缓”,可她急切得很,于是去找林黛玉。选文便从这里开始。

  2.走近作者

  曹雪芹(1715-1763),名霑,字梦阮,又字芹圃,雪芹是他的号,属满洲正白旗。曹家从清代初年起到曹雪芹这一代止,是一个“百年望族”。康熙二年(1663)清王朝设江宁织造,这是一个财富要职,其第一任就是曹雪芹的曾祖曹玺,此后父子兄弟相次继任,一共约60年。

  后来曹家势败家亡,曹雪芹流落在北京西郊,住着破房子。他善画,只能靠卖画来维持终年吃粥的生活。乾隆二十八年(1763)秋冬之间,曹雪芹唯一的儿子病死,他因伤感太甚,于这年除夕病逝。《红楼梦》就是这期间写的--他只写了前八十回,后四十回是高鹗续写的。

  3.相关资料

  (1)关于《红楼梦》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贾家荣、宁两府由盛而衰的过程。书中成功的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袭人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政治礼教、经济制度及文化发展,可以说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

  (2)金陵十二钗

  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秦可卿

  【自主学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摩诘( ) 应玚( ) 墟( )里 胡诌( ) 暧暧( ) 颦( )儿 抠( )土 辋( )川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香菱听了,( )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 ),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 )。李纨、宝钗、探春、宝玉等听得此信,都远远的站在山坡上瞧看他。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

  3、辨析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2)、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

  (3)、你真真胡闹!且别说那不成诗,便是成诗,我们的笔墨也不该传到外头去。

  (4)、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

  4、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 )为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作者( ),名霑,字梦阮,号雪芹,清代( )。

  【合作探究】

  5、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6、本文运用细腻准确的语言、动作描写塑造人物,试结合具体语句加以分析。

  7、本文描写了黛玉的教诗和香菱的学诗,请分析黛玉和香菱的性格特征。

  8、林黛玉的教学方式有什么特点。

  9、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精读精练】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各自散后,香菱满心中还是想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一时天亮,宝钗醒了,听了一听,他安稳睡了,心下想:“他翻腾了一夜,不知可作成了?这会子乏了,且别叫他。”正想着,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宝钗听了,又是可叹,又是可笑,连忙唤醒了他,问他:“得了什么?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学不成诗,还弄出病来呢。”一面说,一面梳洗了,会同姊妹往贾母处来。原来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日间做不出,忽于梦中得了八句。梳洗已毕,便忙录出来,自己并不知好歹,便拿来又找黛玉。刚到沁芳亭,只见李纨与众姊妹方从王夫人处回来,宝钗正告诉他们说他梦中作诗说梦话。众人正笑,抬头见他来了,便都争着要诗看。

  10、“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香菱的什么性格特点?

  11、“宝钗听了,又是可叹,又是可笑”,“可叹”“可笑”的内容分别指什么?

  12、宝钗用“呆”“疯”“魔”来形容香菱的什么精神?(可用文中词语回答)

  13、香菱学诗的过程,可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古今成大事者所必须经历的三种境界来概括,试写出这三种境界。

  【主题阅读】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儿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甲 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乙 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丙 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丁 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刘姥姥拿起箸来,只觉不听使,又说道:“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众人方住了笑,听见这话又笑起来。贾母笑的眼泪出来,琥珀在后捶着。贾母笑道:“这定是凤丫头促狭鬼儿闹的,快别信他的话了。”那刘姥姥正夸鸡蛋小巧,要吃一个。凤姐儿笑道:“一两银子一个呢,你快尝尝罢,那冷了就不好吃了。”刘姥姥便伸箸子要夹,那里夹的起来,满碗里闹了一阵好的,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下,忙放下箸子要亲自去捡,早有地下的人捡了出去了。刘姥姥叹道:“一两银子,也没听见响声儿就没了。”众人已没心吃饭,都看着他笑。贾母又说:“这会子又把那个筷子拿了出来,又不请客摆大筵席。都是凤丫头支使的,还不换了呢。”地下的人原不曾预备这牙箸,本是凤姐和鸳鸯拿了来的,听如此说,忙收了过去,也照样换上一双乌木镶银的。刘姥姥道:“去了金的,又是银的,到底不及俺们那个伏手。”凤姐儿道:“菜里若有毒,这银子下去了就试的出来。”刘姥姥道:“这个菜里若有毒,俺们那菜都成了砒霜了。那怕毒死了也要吃尽了。”贾母见他如此有趣,吃的又香甜,把自己的也端过来与他吃。又命一个老嬷嬷来,将各样的菜给板儿夹在碗上。

  14、从下面人物中选择恰当的人选,填在甲、乙、丙、丁四处。

  探春 黛玉 惜春 湘云

  15、“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为什么“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16、上文刻画人物方面主要采用了哪些方法?听到同样的一句话,为什么甲、乙两人的笑态不同?

  17、上面的文字给人们展示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场景?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

  18、你读过《红楼梦》原著吗?王熙凤后来托付刘姥姥照顾自己的.女儿巧姐儿,她做到了吗?请简要叙述。

  【拓展提升】

  19、按照提示写古诗词。

  有关秋花的:

  有关秋雨的:

  有关秋风的:

  20、请参照示例,以“灯泡”“短尺”为对象,各写一句话,要求借物喻理,表达出一种人生的感悟。

  示例:雨伞:总是用潮湿的身躯,彰显自身的价值。

  灯泡:

  短尺:

  21、《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副册时,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大家知道这首判词说的是谁吗?

  22、请你从读过的名著中选出一部,推荐给即将升入初中的同学,并根据提示结合作品内容写出推荐理由。

  名著:

  这本书在语文学习上给我最大的帮助:

  【教学后记】

  香菱学诗

  1、Jié yáng xū zhōu ài pín kōu wǎng

  2、默默;出神;诧异

  3、不要因过分注重辞采形式而损害了内容;这里指事物的关键;这里指诗文作品;山川灵秀,人物杰出。

  4、爱情悲剧;曹雪芹;小说家。

  5、香菱跟黛玉学作诗。

  6、语言描写:

  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可以看出,香菱读诗已经有所会意,只因以往所读之书有限,一时难以用言辞表达出来罢了)

  动作描写:

  香菱听了,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李纨、宝钗、探春、宝玉等听得此信,都远远的站在山坡上瞧看他。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写出了香菱立意时反复斟酌之态,真是如醉如痴!)

  7、黛玉性格:学识渊博、热情大方、具有诗人气质,她乐为人师,当仁不让、主动、率真、自信等等。香菱性格:虚心好学、刻苦勤勉。

  8、她注重培养香菱的自信心;在教学中循序渐进,重视积累和感悟;强调自学、实践、探究;重视能力的培养,力主创新。

  9、主要原因: 她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学诗上,执著的追求,实现自己的目标。此外:良好的资质;好的引路人;大观园里有良好的诗歌环境。

  10、表现香菱梦中仍痴心于思考诗的状态。

  11、“叹”香菱学诗作诗精心投入的精神,“笑”她近乎“痴”“呆”“傻”的状态。

  12、苦志学诗 精血诚聚

  13、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4、湘云 黛玉 探春 惜春

  15、此事是她俩一手策划的,但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

  16、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这是因为性格的不同而造成的表现不同。

语文教案 篇9

  人教课标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语文园地八》安排了一次将口语交际与习作相结合的想象训练,具体要求如下:

  口语交际:在20世纪,人类的许多幻想变成了现实。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畅想21世纪的科技发展成就,畅谈各自的奇思妙想,说说未来的衣服、未来的食品、未来的住宅、未来的交通……要选择合适的方式来进行介绍,如边画边讲、边演示边讲,把奇思妙想讲清楚。别人讲的时候要认真听,可以补充或提出问题,还可以就共同感兴趣的一两个奇思妙想展开讨论。

  习作: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写一篇想象作文。可以写自己的奇思妙想,也可以写受到别人启发想到的内容,还可以写科幻故事。想象要丰富,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题目自己定。写好以后认真读一读,改一改。

  怎样才能使学生的口语交际和习作内容更具创造性,新奇有趣?下面就本次口语交际和习作的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供老师们参考。

  第一步:从“现实的……怎么样入手”,开展一次社会调查活动。

  在《语文园地八》口语交际和习作教学开始前两周,利用双休日的时间引导学生自己或分小组选择自己所关心的、感兴趣的现实事物──现在的家乡、现在的学校、现在的食品、现在的电视、现在的房屋、现在的衣服,现在的……调查了解所关心、所感兴趣的事物现在什么样(调查的方式包括:观察、访谈、读书、实际使用等)?告诉学生:班内要召开一次“我所关心、所感兴趣的事物为内容的信息发布会”认真做好调查笔记。

  在学生人人进行了课外调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一步分析所调查得到的材料,深入调查、研究:“现实事物”有哪些地方让你或他人(身边的其他人)感到不满意?有什么不足、缺陷?有什么问题?促使学生从现实中去发现和提出问题。(以上调查研究大概经历一周时间)

  周末,召开“我所关心、感兴趣的事物”的调研报告会,会上,要求学生重点交流自己在调查研究中所发现的“问题内容”,这些问题给人们带来了什么也不便或危害?某同学就一种事物交流完毕,其他同学可以做补充。

  第二步:查阅资料,了解现实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

  仍然可以利用双休日的时间,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去查阅相关的资料──所关心、感兴趣的“现实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什么样的?搜集了解相关的资料。第二周的周初,召开读书报告会。

  第三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在想象中,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

  1.引导学生重新回顾所调查研究到的“所关心、感兴趣的现实事物的存在问题”,使学生能够确定“什么基础上展开想象”。

  2.提出若干问题,指导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际特点展开想象。

  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引导:一方面引导学生思考“作为未来世界的主人,经过多少年以后你已经成了一位某方面设计专家、制造专家,你可能解决了哪些问题?你设计、制造出什么样的新产品?它是什么样的?为人们带来了那些便利?”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到了几十年以后,你为了尽到对这个世界的责任,你或他(她)成为了什么的`人?你在干什么?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3.安排口语交际课,让学生先将自己想象到的讲给小组的同学听。小组同学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评议讨论:要解决这个问题,想象出来的办法好不好?好在哪里?有什么问题?你认为可以怎样改进?要提示学生带着上面的问题去倾听,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帮助每一个同学对想象的内容进行完善。

  4.小组内以“想象得新奇、有趣”为标准,推选代表,在班内进行交流评析。针对想象的比较好的,教师或学生通过“追问”的形式,让学生介绍自己“展开想象”的过程,为全班学生提供直观学习的实例;这对学生想象中的存在问题,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想象的合理、新奇、有趣、具体”等方面的评议,引导学生自己感悟“如何写得新奇、有趣、合理、具体”

  第四步:学生课余时间将自己想象的内容书写成文。教师指导学生修改。

  学生习作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阅读学习相关的习作范例,一方面认识到本次习作要将“通过想象来解决问题”的过程或者结果当作重点,一些想象为主;另一方面注意将想象的内容写得具体、明白。

  学生写完以后,继续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阅读、评议,提出意见,进行修改。老师批阅,进一步提出问题或指导意见,让学生再次修改。修改完毕,誊抄或者打印。

  第五步:交流发表,编辑班内的《未来的──》作文集。

  简评:

  习作绝不是单纯的是课上命题、指导、学生叙写这样一件简单的事请,它是一个与生活、与读书密切相关联的过程,是一个学生生活、交际的真实过程。这样,学生的习作才有兴趣、有内容,切实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因此,本次教学,安排了学生调查、读书、报告、交流、编辑习作专辑,这些,都是为了“使学生的习作来源于生活”、“使习作成为学生真实的生活交际”而考虑的。同时,这样的过程,又成了学生一次“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

  本次习作要求学生针对具体的事物,展开创造性想象, 写自己创造性的想象。心理学研究指出:创造性想象产生的首要条件是要“受到原型的启发”。要学生写“未来的──”,首先应该清楚“现实的──”是什么样,“现实的”是能够启发学生展开创造想象的原型。

  本次习作设计“调查研究现实的事物”环节,目的有三:一是为学生提供生活的原型;二是强化学生“展开想象”情感强度;三是使学生展开想象有一定的社会目的。

  读书,是写作的基础;查阅“现实事物在未来发展的趋势”方面的资料,不但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而且为学生“进行想象是开拓思路,进行合理想象”打下基础。

  编辑短评:口语交际与习作相结合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本设计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从调查入手,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况提出自己对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看法,然后展开合理的想象解决问题,最后落实到笔头上,我想对孩子们来说这样一次活动是有意义且记忆深刻的,习作也不会落于空谈。(王林)

  《语文园地八》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口语交际: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并注意听听同学发明创造,互相交流。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利,内容比较充实。

  2.习作练习:写一篇想象作文,写出自己想象的奇特和合理。做到既清楚又明白,内容有新鲜感。培养学生写作的良好习惯。

  3.我的发现:能主动发现同音字,并正确使用,引导学生从音、形、义上加以区分。

  4.日积月累:读科学名言,从中体会名言的含义。

  5.拓展延伸:通过宽带网,了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感受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就,感受科技发展给生活带来的新变化。可以让学生到图书馆、网上等收集多的资料作成剪报。

  课前准备

  收集自己准备的科技新闻。

  教学课时

  4课时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我们的奇思妙想

  1.激趣导入:

  同学们,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生活不断改变,在本组课文中,我们从《呼唤雨的世纪》、《电脑住宅》、《飞船上的特殊乘客》等文章中,了解到科学的威力和奇迹。今天,我们就畅想一下,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将使我们的生活发生哪些变化呢?

  展开想象的翅膀,畅谈自己的奇思妙想吧!可以说说未来的生活、学习,只要能想到的,都可以说。

  2.小组交流:

  前后两组同学组成小组,相互交流自己的想象,共同分享发明创造的快乐。交流时可以互相问学,互相补充,互相评价。

  3.全班交流:

  每组推荐介绍得好的,大家感兴趣的到班上交流,共同探讨,进行评价。

  4.小结延伸:

  同学们的畅想真神奇、真美妙!我们要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勤于动手、善于动脑,就能有所发明,有所收获。

  如果要想使你们的幻想成为现实,必须现在好好学习,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科学技能,让幻想成为现实。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写一篇想象作文

  一、谈话引入:

  上一节课,同学们大胆畅想了未来世界,有许多奇思妙想很有新意,今天我们就把这美好的幻想写下来。

  二、明确习作要求:

  1.想象应从哪些方面去想,想些什么?学生讨论。

  2.教师补充:想象可以不拘形式、可以是古今中外的、可以奇思妙想的,也可以是从现实生活中受到启发自己设想、创造的。

  3.习作方法指导:

  ①叙述想象的事物,要有一定的顺序。

  ②记叙中要具体,特别是想象的事物特点要写详细。

  ③表达的方式可以多样化,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4.学生自己交流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交流习作:选出写得好的习作,说说好在哪点?全班交流。

  6.教师选出有特色的习作讲评。

  7.学生根据自己的习作修改,同桌互改,提出修改意见。

  第三、四课时

  一、教学“我的发现”

  1.学生自由读词语。

  2.教师指名读词语,注意正音。

  3.符合词义,说说带点的词的意思。

  4.思考:你发现了什么?广告乱改成语。

  5.小结:注意区分同音字。

  二、教学“日积月累”

  1.学生读科学名言

  2.交流:你从科学名言中了解了什么?

  3.小结:这些名言,告诉我们对待科学的态度应怎样,同时,教育我们要向科学家学习。

  三、教学“宽带网”

  1.朗读宽带网中的内容。

  2.你在生活中还收集了哪些信息?

  3.学生展开收集资料。

  4.举办《科学在身边》手抄报。

语文教案 篇10

  一、说教材:

  (一)单元解读: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的第一单元安排了三篇课文:《长城和运河》、《美丽的南沙群岛》和《庐山的云雾》。这些课文介绍的都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让人流连忘返,令国人引以为豪。如果让我给这个单元定个主题,我想应该是“祖国山河赞”。(加入各课侧重点。)

  (二)文本解读:

  《庐山的云雾》是本单元的第三课。这篇散文紧紧扣住“千姿百态、瞬息万变”这两个关键词语,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庐山云雾图。全文层次分明,总-分-总的叙述方式适合刚刚接触习作不久的三年级学生掌握。第一自然段总写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第二自然段通过庐山山头的云雾、半山的云雾、山谷的云雾和遮挡山峰的云雾具体写出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作者采用比喻的手法把庐山云雾写得十分形象、美丽。第三自然段中作者又展开丰富的想象,描绘庐山云雾“瞬息万变”的奇幻景致。前“领”后“述”的写法是这篇课文的一大特色,这两个自然段就采用了相同的构段方式,即“总-分”结构。它们是课文的重点段,也是学生语言积累、情感体验和习作训练的重要凭据。在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用“流连忘返”一词,表达了对庐山云雾的赞美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文章情景交融,文质兼美。

  二、说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2.品味比喻,感受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走进庐山云雾奇妙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3.初步认识“总-分”的构段方式,结合第三自然段练习仿写。

  4. 用“流连忘返”练习说话。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品味比喻,感悟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美,这也是重点中的难点;认识“总-分”的构段方式。

  四、说教法、学法

  篇:“导学-自学”。第二、三两个自然段的构段方式相同,都是采用“总-分”的构段方式。这是学生在三年级下半学期要掌握的重要的构段方式。因此,我采用从扶到放、学法迁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段:读悟结合,“读-划-品-读”,使学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具体方法:对学生陌生的和词句进行点评,理解意思;学生不了解庐山云雾到底是怎样的,因此借助音、像,对抽象的文字进行直观感受,领略庐山云雾的“形态美”和“动态美”;根据学生爱动的特点,请学生作画,加深感悟;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合理想象,拓宽文本等。

  五、说教学过程

  (一)配乐读词造氛围。

  1.认读《练习1》的8个词语,说说由这些词你想到了什么?这样设计一是为激起学生对课文的回忆,配上音乐营造气氛;二是为课后写话提供相应词语。

  (二)引读课文回顾美。

  在第一课时理解的基础上,用引读的方式回顾第一自然段。具体设计:景色秀丽的庐山,有——,有——,有——,有——,那——的云雾,更给它增添了几分——。确实,庐山的云雾神奇、美丽,你看,引读(在山上游览——,漫步山道,——————)此时,你会感觉自己就象————?

  (三)“形态美”中悟学法。

  1.分三次读。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出中心句,用“——”画出来。找出中心词,用“.”标出,理解“千姿百态”的意思。

  (2)再读课文,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你从哪些句子具体读出来的?

  我把内容排列出来,关键词加上点。先点明“总分”结构写法。接着组织讨论:你觉得这千姿百态的云雾怎么样?练习词语运用(美、奇丽、神奇、美不胜收……)然后用“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千姿百态的云雾写得如此形象美丽的呢?”一个问题引出比喻。再说说你最喜欢的一处比喻好在哪里,请学生到黑板上画白色绒帽和一条条玉带。(学生在画的时候,就要对云雾有充分的想象。其他看的学生也会把画出来的云雾与自己想象中的云雾进行对照,这样印象会比较深。其它两处利用“凤凰语文”资源库中丰富的图片来加深直观感受。)

  (3)相机逐句指导有感情朗读,再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内化积累。

  2.回顾此段学习,小结方法:读——划——品——读。

  (四)“动态美”中用学法。

  1.运用以上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第三自然段。

  2.检查自学的情况,全班交流,师生共同总结补充。

  要点:

  (1)找准中心句。理解“瞬息万变”。

  (2)讨论: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是怎样的情景呢?

  抓住关键词:

  眼前的——刚刚还是——转眼间

  明明是——还没等你——又变成

  改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来说,比比哪句好,体会云变化之迅捷之多。

  (3)用朗读的方法检查学生对“一缕轻烟”、“九天银河”、“白马”、“冰山”的想象是否到位。

  3. 利用文中的“……”,展开丰富的想象,以“庐山的云雾还会变成什么样子”为话题引导学生练习用总分的构段方式来写话。

  4.利用资源库中的视频短片来帮助理解并加深印象,深刻感受文中所描绘的庐山云雾的动态美。

  5. 背诵。

  (五)创设情境露真情。

  情境1:我们这里也有很多好玩的地方,你最希望他们到哪个地方游览? 请给外地游客介绍一下。

  情境2:我国的名胜数不胜数,你还去过哪里?也给大家介绍一下。

  分层创设情境,给不同经历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练习用“流连忘返”说话。

  配乐朗读全文。

  (六)课后练写固方法。

  仿照课文第二、三自然的写法,写自己喜爱的一处景物。

  六、说板书设计:

  本文层次明,结构清,主要讲出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的形态美和“瞬息万变”的动态美,表达出了作者对庐山的云雾、对祖国壮丽河山深深的热爱之情。

  【附:板书】

  千姿百态

  3.庐山的云雾 令人流连忘返

  瞬息万变

  教案:

  教材分析:

  (一)单元解读: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的第一单元安排了三篇课文:《长城和运河》、《美丽的南沙群岛》和《庐山的云雾》。这些课文介绍的都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让人流连忘返,令国人引以为豪。如果让我给这个单元定个主题,我想应该是“祖国山河赞”。

  (二)文本解读:

  《庐山的云雾》是本单元的第三课。这篇散文紧紧扣住“千姿百态、瞬息万变”这两个关键词语,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庐山云雾图。全文层次分明,总-分-总的叙述方式适合刚刚接触习作不久的三年级学生掌握。第一自然段总写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第二自然段通过庐山山头的云雾、半山的云雾、山谷的云雾和遮挡山峰的云雾具体写出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作者采用比喻的手法把庐山云雾写得十分形象、美丽。第三自然段中作者又展开丰富的想象,描绘庐山云雾“瞬息万变”的奇幻景致。前“领”后“述”的写法是这篇课文的一大特色,这两个自然段就采用了相同的构段方式,即“总-分”结构。它们是课文的重点段,也是学生语言积累、情感体验和习作训练的重要凭据。在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用“流连忘返”一词,表达了对庐山云雾的赞美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文章情景交融,文质兼美。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2.品味比喻,感受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走进庐山云雾奇妙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3.学习“总-分”的构段方式,结合第三自然段练习仿写。

  4. 用“流连忘返”练习说话。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感悟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美,这也是重点中的难点;认识“总-分”的构段方式。

  教学过程:

  一、配乐读词造氛围。

  1.认读课后练习中的8个词语。

  (1)指名读正确。(2)齐读。(3)由这些词你想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一是为激起学生对课文的回忆,配上音乐营造气氛;二是为课后写话提供相应词语。】

  过渡:这节课,我们一起再去好好欣赏庐山的云雾。

  2.板书课题:3.庐山的云雾,齐读课题。

  二、引读课文回顾美。

  景色秀丽的庐山,有——,有——,有——,有——,那——的云雾,更给它增添了几分——。在山上游览——,漫步山道,——)此时,你会感觉自己就像——

  【设计意图:在第一课时理解的基础上,用引读的方式回顾第一自然段,回顾庐山云雾的变幻无常。】

  过渡:确实,庐山的云雾变幻无常,美丽而神奇。欣赏这样的美景,

  我们不仅要用眼睛,更要用心去感受。

  三、“形态美”中学构段。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读完后,找找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来。

  2.交流中心句。从这一段,哪个词特别能表现庐山的云雾的特点?理解“千姿百态”的意思。读句子。

  3.再读课文,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你从哪些句子具体读出来的?

  (1)边交流边把内容排列出来,在表示位置的词语下划线。再点明“总分”结构写法。

  (2) 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千姿百态的云雾写得如此形象美丽的呢?(比喻)

  ①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比喻好在哪里。

  瞧这山头,现在是有模有样啦!看它戴着“白色绒帽”会有什么样的感觉?(美丽、可爱、暖和、神奇等)适时理解“笼罩”。

  ② 看图加深感受。

  ③ 读出学生自己理解的感觉。

  ④ 点回中心句:这处恰当的比喻,让我们似乎真的看到了庐山云雾的姿态。庐山的云雾还会有什么姿态呢?

  4.抓住 “玉带”、“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等词语,运用图文结合,展开想象的方法感受其它几处比喻的精到。

  指名读一读句子。你可以想象一下它的样子吗?给你什么感觉呢?看看图,是这样吗?再读句子。

  5.背诵。

  (1)自己边想画面边填: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那些笼罩在——,就像是戴在——;那些缠绕在——,又像是系在——。云雾弥漫——,它是——;云雾遮挡——,它又是——。

  (2)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6.回顾此段学习,师生共同小结方法:读——划——品——读。

  【设计意图:对学生陌生的和词句进行点评,理解意思;学生不了解庐山云雾到底是怎样的,因此借助音、像,对抽象的文字进行直观感受,领略庐山云雾的“姿态美”。读悟结合,使学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感悟。从学习过程中提炼学习方法,为下段的自学提供“扶手”。】

  四、“动态美”中促想象。

  1.运用以上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第三自然段。

  2.检查自学的情况,全班交流,师生共同总结补充。

  要点:

  (1)找准中心句。理解“瞬息万变”。

  (2)讨论:庐山的云雾变化很快,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①找关键词:

  眼前的——刚刚还是——转眼间

  明明是——还没等你——又变成

  ②改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来说,比比哪句好,体会云变化之迅捷之多。

  ③读好关键词,读出变化之快。

  (3)讨论:庐山的云雾变化很多,你又从哪里看出来的?

  ①找出云雾由什么变成什么?

  ②用朗读的方法检查学生对“一缕轻烟”、“九天银河”、“白马”、“冰山”的想象是否到位。

  3. 利用资源库中的视频短片来帮助理解并加深印象,深刻感受文中所描绘的庐山云雾的动态美。

  叙述: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神秘的色彩。看,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

  过渡:庐山的云雾还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4. 利用文中的“……”,展开丰富的想象,以“庐山的云雾还会变成什么样子”为话题引导学生练习用总分的构段方式来写话。

  (1)学生说自己的想象。(要注意开阔学生思维,使想象丰富起来。)

  (2)出示说话训练的句式:

  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转眼间——明明是——还没等你——又变成——

  (3)学生写话、交流。

  五、创设情境露真情。

  练习用“流连忘返”说话:

  情境1:我们这里也有很多好玩的地方,你最希望他们到哪个地方游览? 请给外地游客介绍一下。

  情境2:我国的名胜数不胜数,你还去过哪里?也给大家介绍一下。

  配乐朗读全文。

  【设计意图:分层创设情境,给不同经历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引导学生找到合理的、能吸引人的内容,说规范的句。】

  六、课后练写固方法。

  仿照课文第二、三自然的写法,写自己喜爱的一处景物。

  例:

  河边的小树林生机勃勃。……

  公园里的菊花多姿多彩。……

  美丽的街灯令人眼花缭乱。……

  习作要求:

  1.可以选择提供的内容写,也可自己另外定。

  2.用上“总-分”的构段方式。

  3.展开合理想象,用上“比喻”这种修辞手法。

  板书设计:

  千姿百态

  3.庐山的云雾 令人流连忘返

  瞬息万变

  教学反思:

  这课教什么?怎样教?

  如何使课堂成为高效的课堂,使学生获益更多是老师们最为关注的一个话题,也是教学的一个关键话题。在进课堂之前,教师总是先要弄明白两个问题,一是要教给学生什么?二是怎样教?即明确教学目标与制定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是否恰当地使用方法,也是让目标落到实处的一个关键。

  目标一:学会“总——分”的构段方式。

  凭借《庐山的云雾》这个文本,我要教给学生什么?在读教材的时候,我们都可以发现,这篇文章的条理特别清晰,第二、三两个重点段都是“总——分”结构尤为突出。而这一构段方式正是三年级学生要掌握的重点构段方式,教材的课后练习中也有设计相应的训练(仿照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处景物)。我便要在这堂课上教给学生第一个本领:学会“总——分”的构段方式。

  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我采用了分层递进训练。这篇文章最让我满意的是有两段同样的“总——分”构段,我可以先扶后放,逐步进行教学。围绕这点,我先指导学生精读第二自然段,感悟构段方式。课上,我先请学生找中心句(总写)及句中的中心词;然后找通过哪些句子具体写(分写)的;接着点明“总——分”结构;再逐句品读,每品过一处分写,便点回中心句,强调总分;最后根据文本来总结此关系的构段方式。这样逐步明确“总”与“分”的关系,使学生在头脑里对此关系一清二楚。

  学过之后,便要巩固,于是师生共同总结上段学法,再请自学下段,再一次清晰这一构段方式。在巡视的时候,我很高兴地看到几乎所有学生都找出了“总写”的句子,学生还有滋有味地品读着句子。弄懂之后,便要运用。我利用文中的“……”,指导展开丰富的想象,以“庐山的.云雾还会变成什么样子”为话题引导学生练习用总分的构段方式来写话。课后再练习用“总分”的构段方式写自己喜爱的一处景物。

  这样从学到用,逐层深入,可以说学生学得明明白白,用得轻轻松松。

  不过,自己认为课后习题中的提示设计还不够理想,当时着急快要派用场了怎么就没招了,一时情急反而影响正常思维。上完之后静下来再想,倒不如列出例如“公园里的菊花多姿多彩。……”这类提示,反而更有启发性,学生也更容易着手。

  目标二:品味比喻,感受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

  此文中的比喻句可谓精彩纷呈,令人想象无限。迷茫的云雾在作者的笔下,竟活灵活现地成了不同的景物(白色绒帽、一条条玉带、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一缕轻烟、九天银河、四蹄生风的白马、一座座冰山……)。从生活的到虚构的,从天上的到海上的,如此丰富的想象,着实让人感受到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与瞬息万变。于是,凭借这点,我便要在这堂课上教给学生第二个本领:通过对文中描绘庐山云雾的比喻的品味,学会合理想象、使用比喻修辞。

  在达成这一目标的时候,主要方法之一是联系生活实际。其实,想象得再不着边际,也是离不开生活的,大凡想象之中东西都是生活的本原或再创造。文中的比喻有些跟学生生活很贴近,如“白色绒帽”,我便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对这处比喻的感受。有学生马上说感觉很“暖和”。这是多么生活化的感受!如果在现在这样的12月的季节里,给你一顶绒帽戴在头上,你一顶也会觉得暖和。有学生说感觉很“美丽”,确实,青山白雾,想来也美。也有学生说感觉很神奇的,这也不错,那么大的山戴着顶绒帽,能不神奇吗?学生的感受谈得多么真切。

  在指导利用文中的“……”写话时,我也启发学生联系生活,说说庐山的云雾还会变成什么样子?开始的几个学生说像小狗,像小鸟,像老虎等等。我一听,学生都想到动物了呀,于是我引导:庐山的云雾除了像这些“动物”,还会像什么?学生很聪明,马上就更大范围地想开去了,植物也出现了,房子也出现了,汽车也出现了,还有很多(这些都来自于生活)。学生思维开阔了,想象也就丰富起来了。所以说教材来自生活,教学也应来自生活。联系生活实际来教,学生容易接受,也能生发出精彩的思维碰撞。

  说到这处写话练习,在学生“写”的时候,我为学生提供了参照格式。(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转眼间——明明是——还没等你——又变成——)这样不仅降低了写话的难度,(课堂上的写话训练目的一是要把想象到的用比喻句写下来,二是要尝试“总——分”构段,不宜太难。)而且可以使学生在课后独立写话的时候有法可依。

  “总——分”构段方式和比喻修辞手法这两点是我在这堂课上特别要教给学生。在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中还设有其他些许目标,如背诵、用“流连忘返”说话等,其实也是在这两个主要目标的前提下自然而然可以达到的。(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目标几乎是每篇课文的第二课时都会训练的。这类“大众”目标应该可以不要写进“教学目标”之中了吧?)

  另外,内容与方法的整合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关键。在听课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可以发现,如果一堂课的容量太多,就会处理不好细节,使训练流于形式而学生学得并不扎实。在准备说课稿的时候,我理了一下我设计的训练,就发现存在这样的问题。于是,我将训练内容进行整合,将省略号的扩充练习之“说”改成了“写”,而将原本要“写”的形式移到了此处。这样一处理,将原设计中的两个“说”(还有一处是用“流连忘返”说话)改成了一“说”一“写”,并将写的要求明确化,也围绕了“总——分”这一重点展开。有机整合了修辞、构段于一处写话之中,让课堂精简了,训练也落到实处了。

  课文是教学的主要凭借,谨防步入教教材的误区。明白了要教什么,就可以从课文中找到可凭借的依据,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扶手”。明白了怎样教,才可以将文本化为学生的内涵,使之成为课文与学生之间的可行“通道”。这关键是要为具体的目标寻找与之相应的具体方法(这方法也可能是一组方法),使两者相匹配。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的教案08-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小学教案01-03

语文优质教案01-06

语文《检阅》教案06-10

语文关怀教案03-18

语文《夹竹桃》教案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