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文学意境的特征沪教版高三上册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文学意境的特征沪教版高三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领会、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体验自然之美,感悟人生真谛。
4、 掌握学术说明文这种体裁的艺术特征、表达方式和具体做法。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
1、 培养学生领会、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
2、 让学生在诗歌学习中通过联想想象,真正步入诗人创设的意境中去,充分领略已经之美。
课前预习要求:查找课文中意境、意象等文学术语的含义,理解文章中引用的文学评论性的文字,理解文中相关诗歌。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导入:在高中诗歌鉴赏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给你一首诗或几句诗,问你在诗歌中体会到了怎样的一种意境呢?比如同样是王维的诗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两首诗所表达得已经有怎样的差别呢?(雄浑苍凉与清冷孤寂)
提问:那么何为意境呢?
意境是中国传统文论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范围。它指的是作者的主观情思(意)和自然景物或生活画面(境)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这种艺术境界是作者运用比喻、象征、暗示等手法,使自己的主观情思通过客观景物得以再现而形成的。意境的主要特征就在于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和韵味无穷。(举例王维的两首诗中的诗句的意境。)
简单的说起来意境就是指“情”与“景”的结晶。
如何更好地了解意境的含义,我们首先要弄清楚意境与意象的区别:
情思、意象、语言是诗的三要素。意象是连接情思和语言的纽带。诗中所描绘的寄寓情思的艺术形象,只是意象。刘禹锡说过“境生于象外”可谓一语中的,他所指的是意境是弥漫于意象之外的一种空灵融彻的诗意空间。
意境与意象的区别在于: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氛围。
如果说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
如果意象是鬼火,意境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夜色。
意象=物象乘以情思
意境=意象+氛围
练习:指出下列诗词中的意象和由意象所营造出来的氛围。
1、“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 寒蝉凄切》)伤别情怀
2、日出江花红生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快乐生活
3、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清幽绝俗
同学们打开课文,看看章中作者是怎样清晰地说明意境的特征的呢?
意境的主要特征
表现特征——情景交融 景中藏情式
《送孟浩然之广陵》
情中见景式
《幽州台歌》
情景并茂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结构特征——虚实相生
《游园不值》
审美特征——韵味无穷
《忆秦娥》
教师给出几首诗请同学们试举例分析意境主要特征。
(景中藏情式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就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情中见景式:陆游的《示儿》,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情景并茂式《念奴娇 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虚实相生:“红杏枝头春意闹。” 韵味无穷: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时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
教师介绍并解释课文中引用的古人的评论,介绍相关的文学常识。
提问:在了解了诗歌的特征之后同学们在品味诗歌意境时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角度:情景、虚实、韵味。情景角度:比如说陈子昂的诗歌,先是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的处境与心情,然后分析写实个蕴藏着的意境特点。接着运用联想、想象体会诗人的心境。最后是总结性的议论。虚实角度:《游园不值》先是按句面意思逐句描写诗中所写的实景;然后写出由实境开拓的第一层审美想象空间(推测与联想);接着分析实境开拓的第二层审美想象空间(哲理性的思考)。
寻找文中提及有关情的词语获此组及相关的赏析评价时常用的一些词语或词组。(情景交融、景中藏情、情中见景、情深意浓、情态毕现、情韵,一切景语皆情语,直抒胸臆,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讨论:一、学会品位诗歌意境有怎样的好处呢?
(可以请同学们在生活里到处都能感触到意趣和美的存在的生活。)
二、作者是怎样做到使他的评析让我们信服的呢?
1、紧扣文章的主题,融入自己深刻体验感悟。
2 、联想力、想象力丰富。根据自己的体验来解释诗中的事物,把无生命无生气的东西看成由性格有情感能活动的东西。这就是移情作用。作者让我们感到了无穷的意味。
作业:同学们回去查找资料寻找能够体现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特征的文章或诗歌,试举一例分析一下。
《文学意境的特征》课堂实录
师:请大家翻到28页,今天我们上第七课《文学意境的特征》。昨天的预习作业,我发了张表格,让大家填写,看看大家做的如何?(师走到第一、二排低头巡视,发现有一女生没做)
师:文学意境有哪三个特征?
生齐答: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
(师板书课题及三个特征)
师:我个人认为“虚实相生”最为主要。原因有三点:“虚”就是上面的“情”,“实”就是那个“景”,下面的“韵味”从何而来啊?就是从“虚”而来。(师指着板书进行解说)
而且我发现同学在第二点上问题较多,那么我们就再看一遍,希望通过反复读对有些问题能得到解决。
1:03
学生翻到写“虚实相生”的那部分语段,低头默读。
1:08
师:看完了吧?大家回顾思考一下,这部分是如何讲“虚实相生”的?可分为几部分?
生:(捧书读语段)“古人通过……解释了何谓虚,……解释了何谓实”接下来举例做具体说明(师:举了什么例?生:《游园不值》),然后作者说了“虚”“实”的关系,“虚是实的升华……”
师:(自问自答)怎么做到虚实相生呢?(师边板书边总结)
师:现在我们先看例子,一般例子较为形象,易理解。我们来看一下作者是怎样通过举例说明虚实,何谓虚,何谓实,虚实之间如何相生?
生:1、2、4句是实景。
师:有什么景物?
生:青苔、柴扉、红杏
师:怎么写虚的?
生:“春色满园关不住”是联想,是虚写。
师:由春色还想到什么?(生答不出来)可以想到哲理、思考一下。
生:美好的东西总是关不住的。
师:对,这里有两层虚景。
1:15
师:大家想想,还有什么例子可以来说明虚实相生的?我们学了很多古诗。(生答不出来)
师:宋朝的诗多带理趣,我们可以来谈谈宋诗。(生无反应)比如苏轼、黄庭坚?(生无反应),还记得苏轼的《题西林壁》吗?(生无反应)“横看成林侧成峰……”哪些是实,哪些是虚?
生:前两句是实,后两句是虚。
师:虚的是什么呢?
生:人有时总会当局者迷。
师:再想想,它应该是说该如何正确看待事物,不要身在此山中,要有距离。
师:再如《登鹳雀楼》,最后两句是虚,反映一个哲理,要勇于攀登。(师生彼此参与交替回答)
1:17
师:下面我们来看关系。文中有两行点着重号的文字,大家读一下。
(生齐读,师板书)
师:此句总结了两者的关系,虚要实来表现,实要虚来统摄。老师这里有几个例子(放PPT)
我们该怎么表达“天涯游子断肠人”这种情景呢?(放“枯藤老树昏鸦……”)有几个景物?
生:枯藤、老树、昏鸦……
师:作者在漂泊天涯后生发的感情,把断肠人的心情很好的表现出来,这就是通过实景表达虚。再看一首诗,流传很广,较著名的。“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记得还学过的《江雪》么?两首都是写景的,《江雪》给人什么感觉?是一种孤傲不屈,再看这首能表达这样的意境吗?
生:不能,因为两首诗的景物不同。
师:这首诗纯写景,是否实让虚来统帅了呢?没有,所以这样的景物无法使人产生联想。现在能看出两者之间的关系了吧。(关PPT)
1:25
师:学就是为了用的,大家看书的目录,这篇课文是第一单元最后一课,再回过头看单元导读,细细品读,什么是文学意境?这句话在哪里出现?(生回答在刚才学的课文里)看到那个“吧”字了没有?就是希望我们能学以致用。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不仅要知道什么是文学意境,而且要明白怎样去表达意境。拿我们学过的课文举例说明,我们最熟悉的是哪课?
生齐答:《荷塘月色》
师:文中哪段我们感觉最为深刻?
生:第八页的那段。
师:好,就这段,时间长了,我们可能有些忘了,就一起读一下吧。
生齐读该语段。师板书课题及再书文学意境三个特点。师板书后与生一起朗读。
1:30
师:现在我们来欣赏这段文字,看看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三点的,大家想想。(生不答)先写了……,再写了……
师:哪一句可表现作者此时的心情?
生:独处的妙处,(师:好,妙处,板书)我且享用(师:享用是什么意思?生:享受。师:对,享受的一般都是美好的事物,有哪些?生:“正如……,又如……”师板书)
师:这几句写的是什么景物?
生:荷花
师:对,连用三个比喻,写得很美,的确在享受美的心情。还有谁能讲出还有哪些句子可配的上“享用”二字?
生:“微风……歌声……”
1:35
师在学生读文中句子时看了表,有些急,但语速教态仍从容镇定。
师:再看“虚实相生”,实的是什么?
生:实写了荷塘、月光
师:作者写了这两大段要表达什么?上段有个词,能看出来么?是什么?(见生毫无动静,师把该句读了出来)
生:自由
师:为何会有这自由的感觉?因为他可以什么都不想,又什么都可以想,所以感觉自己是个自由的人。这是个美的境界。中国有个美学家,说过这么一句话,美是自由的象征。(师板书)看看我们是否有体会?
师:最后我们来看“韵味”。先说个小故事,《荷塘月色》的末尾写到1927,清华园,于是有人就真的到清华园去找那个朱自清笔下的荷塘,为此后来还引出许多争执。大家说,这个荷塘月色到底在哪?
生:我正好去过清华园,看到那个荷塘,实在不怎么好看,所以我想,荷塘月色是作者当时的心境反映,才会有这样的感受,眼中就有了这样的美景。
1:40打铃下课
师:荷塘美景是作者主观创造出来的,再请一个同学来谈谈。
生:这样的景色来源于作者当时的心情,这就是说明实是在虚的统摄之下的。
师:所以作者正因为想要一个平静的心情,所以才会写出这样的美景。愿荷塘月色永远在我们的心中,让我们在内心不平静的时候,去回味一下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获得心灵的平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