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1
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汇、成语。
2、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气、语调的朗读训练,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与水平。
3、分析人物对话,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4、认识开卷有益的道理,重视读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一、导入新课
三国鼎立时期,英雄辈出,刘备、曹操、孙权可谓水火不容,但是,曹操曾经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能让对手如此赞叹,可见孙权非同一般。孙权手下有员大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孙权信赖。
可是他就是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现在孙权又来劝说了,今天的结果如何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孙权劝学》。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读译课文,理解文义
1、作者作品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2、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注意多音字和通假字。
卿(qīng)岂(qǐ)涉猎(shè)孰(shú)遂(suì)
(2)读出节奏,注意停顿。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3、疏通文意,理解重点文言词语。
当涂:当道,当权。
辞:推托。
及:到,等到。
才略:才干和谋略。
涉猎:粗略地阅读。
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擦拭。
更:重新。
4、帮助学生梳理出重点文言现象。生边梳理边完成,然后教师指导学生整理笔记。
三个字音:当、为、更。
这几个都是多音字。“当涂”意即“当道,当权”,应读作dāng;“但当涉猎”的“当”作“应当”讲,也应读作dāng。“为博士”“自以为”中的“为”都作动词,读wéi。“即更……”句中的“更”释为“重新”,具有动词意味,读gēng。
三个多义词:事、以、见。
“掌事”之“事”,可当“事务”讲,含有一定的“责任”;“往事”之“事”,即“事件、事情”。“以”,在“以军中多务”中作介词“用”;在“自以为大有所益”中与“为”组成“认为”。“见”在“见往事耳”和“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分别为“了解”与“知晓”的意思。
三个古今异义词:治、博士、但。
“治”,古指研究,今为治理;“博士”,古指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为学位最高一级;“但”,古义为只,只是,今为转折连词。
三个句末语气词:邪、耳、乎。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句末的“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见往事耳”,句末的“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句末的“乎”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呢”。
三个称谓:孤、卿、大兄。
古时王侯自称“孤”,孙权即是。古代君王对臣子、朋友以及夫妇之间表示亲切的第二人称为“卿”,前者如孙权称吕蒙,后者如鲁肃称吕蒙。
“大兄”即长兄,文中是吕蒙对朋友辈鲁肃的敬称。
三个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吴下阿蒙”即当年在吴县时的阿蒙,或说是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和文才的人。“士别三日”即读书人分别后三天,或说是有道德和才能的人相隔了一段时间,特指有了明显的长进。一般与“刮目相看”连用,也可以单独使用,褒奖久违的友人有能耐或者本事大等等。“刮目相待”即用新的眼光看待,也作“刮目相看”。
三个古汉语句式:非复、何见事。
“非复吴下阿蒙”译作“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是个判断句。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译作“长兄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何见事”即“见何事”,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是个倒装句。
5、翻译全文,理清行文思路。
明确: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目标导学二:通过对话,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品味文章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并分角色朗读。
孙权:
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写出怎样的语气?表现孙权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写出坚决的语气,神态郑重严肃,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流露出关心与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写出怎样的语气?表达了孙权怎样的心情?
前一句“邪”表示反问的语气,可译为“吗”。这里有对吕蒙辞学的责备、恼怒之意。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另有目的(以古鉴今);后一句中“耳”表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这句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与爱护。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教育吕蒙要读书,读书是有好处的。
这番话表现出孙权善劝。他对吕蒙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希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昭然可见。
鲁肃: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
说明了什么?
表现出鲁肃当时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了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的长进。
吕蒙: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写出了什么?
这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说明了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也表现出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
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什么?
这句话表现了吕蒙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而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示反问的语气,相当于“呢”。
吕蒙与鲁肃的对话有一种调侃的意味。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的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之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
目标导学三:比较阅读,感悟深化文本试分析《孙权劝学》与《伤仲永》两篇文章在创作风格以及人物形象(即吕蒙和方仲永)方面的不同?
明确:《孙权劝学》:对话为主,言简意赅;《伤仲永》:叙议结合,借事说理。吕蒙:年长好学,学有所成;方仲永:年幼不学,毫无所成。
课堂小结:知识改变命运,态度决定成败。学无止境,开卷有益。只要勤奋学习,定能成功。希望同学们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多读书,读好书。
三、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孙权劝吕蒙赞鲁肃
关爱部下能听取意见爱才
循循善诱虚心好学敬才
(开卷有益)
可取之处
1、充分考虑到文言文教学的特点,通过反复地读加强了对学生的朗读训练。
2、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在处理课文的翻译和词语的理解这一环节上,采取了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结合书中注释并和同学讨论研究,基本能够理解字词和疏通文意,从而提高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分析与理解能力。
不足之处
1、学生讨论的时间不够,有些问题挖掘不深,结论下得过早。
2、要求在课堂上完成的书本知识练习应该改为课前预习,否则整个教学节奏太快,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2
教学目标:
1、识记生字词;了解作者萧红及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
2、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摩品味其含义或作用。
3、学习本文善于从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4、了解鲁迅先生智慧、温和、平易近人的另一面性格,体会鲁迅先生生活平凡、为人宽厚、待友真诚的美好品德。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善于从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鲁迅先生生活平凡、为人宽厚、待友真诚的美好品德。
教学方法:
自学辅导法、朗读法、问题引导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课文,对生字词注音释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走近作者: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中国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 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 伴侣。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 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 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二、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舀水yǎo 揩油kāi 碟子dié捆绑kǔn
咳嗽késou 调羹ɡēnɡ 油腻nì绞肉jiǎo
校对jiào 草率shuài 抹mǒ杀疙瘩ɡē dɑ
深恶痛绝wù阖hé虔诚qián 崭然zhǎn
解剖pōu 踌躇chóu chú紊乱wěn 遭殃yāng
轻捷:动作轻快敏捷。心境:心情,心绪。
草率:形容粗糙简略。踌躇: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遭殃:遭遇困难,遇到麻烦。
明朗:光明磊落;乐观,开朗。
忧郁:忧伤郁结,忧虑烦闷。
崭然:形容山势高峻突兀等。
展读:指阅读。
致命:使丧命;使毁灭。
深恶痛绝: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变幻无常:形容事物任意变化;没有一定的规则。
不济:不好,不顶用。
校对:按原稿核对抄件或付印样张,看有没有错误。
三、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关于鲁迅的文章呢?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你印象中的鲁迅是怎样的?
鲁迅先生憎恶旧社会,同情和关怀劳动人民,“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为人民无私奉献,嫉恶如仇,爱护文学青年,小时候活泼可爱。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看看你对鲁迅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四、快速默读,整体感知内容:
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文章感知内容,然后回答下面问题。
1、梳理课文基本内容,概括作者写了有关鲁迅先生的哪些内容?
(1)鲁迅先生明朗的笑。
(2)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
(3—7)鲁迅先生和夫人热情留客,包车送客人。
(8)鲁迅先生喜欢吃北方饭。
(9—13)我在鲁迅先生家包饺子、韭菜盒子、荷叶饼,得到先生的赞成。
以上为第一部分:写鲁迅的日常起居。
(14—17)鲁迅先生与作者开玩笑。
(18—23)感染快乐。
(24—26)鲁迅先生深恶痛绝写字草率,但仍认真展读每封青年的信。
(27—30)鲁迅先生对原稿与校稿不珍惜。
(31—34)鲁迅先生的夫人许先生很忙但是愉快。
以上为第二部分:写鲁迅先生日常与朋友的交往。
(35—40)鲁迅先生夜里去看电影坐车时的谦让。
(41—42)鲁迅先生以翻一翻书的方式当作休息。
(43—54)鲁迅先生陪客人到深夜,在深夜工作,直到人家都起来了才睡下。
(55—59)鲁迅先生检查海婴的丸子。
(60—62)鲁迅先生包纸包很细致。
(63—66)鲁迅先生生病了,但工作不止。
以上为第三部分、写鲁迅先生与家人相处及辛勤工作的情景。
2、思考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感情?
本文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由衷的爱戴和怀念之情。
第二课时
一、认真阅读课文,把握鲁迅形象:
同学们,本文这些事件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与往常不同的鲁迅,鲁迅先生有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回答下面问题:
1、分析每一件事情表现了鲁迅先生怎样的性格特征?
(1)鲁迅先生明朗的.笑。(真诚,乐观开朗、平易近人。)
(2)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一往无前、义无返顾的大无畏精神。)
(3—7)鲁迅先生和夫人热情留客,包车送客人。(热情、真诚)
(8)鲁迅先生喜欢吃北方饭。(刚硬的性格)
(9—13)我在鲁迅先生家包饺子、韭菜盒子、荷叶饼,得到先生的赞成。
(对妻子敬重与依赖,对小辈的体恤)
(14—17)鲁迅先生与作者开玩笑。(幽默)
(18—23)感染快乐。
(24—26)鲁迅先生深恶痛绝写字草率,但仍认真展读每封青年的信。
(对待青年的赤诚之心)
(27—30)鲁迅先生对原稿与校稿不珍惜。(家庭和睦)
(31—34)鲁迅先生的夫人许先生很忙但是愉快。
(礼让,表现对他人对亲人的爱。)
(35—40)鲁迅先生夜里去看电影坐车时的谦让。(谦让)
(41—42)鲁迅先生以翻一翻书的方式当作休息。(对时间的珍惜。)
(43—54)鲁迅先生陪客人到深夜,在深夜工作,直到人家都起来了才睡下。
(待人热情、耐心。抓紧一切时间工作。)
(55—59)鲁迅先生检查海婴的丸子。(尊重孩子,做事认真,深入实际。)
(60—62)鲁迅先生包纸包很细致。(做事严肃认真。)
(63—66)鲁迅先生生病了,但工作不止。(不顾身体健康忘我工作。)
2、萧红眼中的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填写下表。
鲁迅
生活中的鲁迅 萧红眼中的鲁迅
人之夫的鲁迅 一个尊重妻子的好
一个培植晚辈作家的慈祥宽厚的长者
人之友的鲁迅 一个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战士
一个不卑不亢的学者
一个美满家庭的家长
人之主的鲁迅 一个和蔼宽厚的平易近人的老
生活之主的鲁迅潇洒、幽默、风趣
3、我们之前读过许多鲁迅的作品和写鲁迅的作品,你印象中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否对他有点敬而远之?读了这篇文章你对鲁迅有什么新的认识?
原来的印象:深邃、沉重、严厉、倔强……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面目严肃冷峻新的印象:真诚热情、乐观开朗、幽默风趣、爱护青年人、热爱亲人、待人热情诚恳、工作认真投入,让人感到真实,富有人情味、更加生活化。
4、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但本文却大量细致地记叙他的工作、生活的琐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更真实。让读者看到一个活生生的真实的鲁迅。这样的鲁迅更让人觉得可亲。更直观。让我们直接感受到鲁迅的为人处世,以及他思想、性格方面的特点。更真挚。细节描写,几乎无一评论,无一直接抒情,而真情流露。更有趣味。许多富有趣味的生活细节,更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更有表现力。以小见大的写法是最大的妙处。
5、本文除了写鲁迅之外,还写了其他什么人?写这些人各有什么作用?
写了“我”(作者萧红)、海婴、许广平先生(鲁迅的妻子)。写他们的作用,是侧面烘托鲁迅。本文是回忆性散文,写“我”的亲见、亲闻,一是使所叙之事更为真实,二是使情感的抒发更有感人的力量。写海婴,主要是通过海婴的年幼无知、童言无忌,从侧面表现鲁迅对孩子的慈爱,也与大人的内心担忧形成对比。写许广平,则更典型的侧面烘托。她的勤劳坚强,有力地衬托出鲁迅的勤勉坚强。文中许广平的一句话,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富有思想含量。
二、合作交流,理解表达技巧
据说当年有位友人看了萧红的这篇文章后,不屑地评价说:“这也值得写?这有什么好写的?”但就是这样一篇片段之间没有太强的逻辑关系,甚至略显琐碎的文字,却成为描写鲁迅先生的经典文章。你喜欢这样的写法吗?小组讨论,然后说说你的理由。
喜欢,本文作者善于撷取日常生活琐事来表现人物性格,作者看似随意,但倾注真情,善用细节,勾勒出真实的人物性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这些生活场景体现了鲁迅和我们一样也是拥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一改人们心目中“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形象,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让人觉得可亲可敬,让我们明白了写文章必须有真情实感受。
——写法特点一:善于撷取生活琐事,善用细节。
三、精读课文,体会语句妙处
1、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1段)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真诚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多疑善怒”、“冷酷无情”的鲁迅形成了鲜明对照。
2、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的走去。(2段)“抓”“扣”“伸”,这几个动词,形神兼备地描绘出鲁迅的习惯性动作,体现出鲁迅敏捷果敢、一往直前的性格特点。
3、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45、46段)语音朴实,使人感受到鲁迅先生工作的投入,废寝忘食。
4、“鲁迅先生坐在那和一个乡下的安静老人一样。”给你怎样的感觉?(40段)语言质朴、浅白,鲁迅先生给我们一种朴实随和,非常亲切的感觉。
5、“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把这句话中的“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删掉,效果有何不同?(43段)原句表现出鲁迅先生耐心的陪伴客人,不厌其烦,删掉后就不能体现出鲁迅先生陪客人的时间之长。
6、人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海婴从三楼下来了,背着书包,保姆送他到学校去,经过鲁迅先生的门前,保姆总是吩咐他说:“轻一点走,轻一点走。”(49、50段)第一句话,采用了对比的写法,突出鲁迅先生忘我的工作习惯,话虽平淡,情感却十分深挚,一个“才”字透露了玄机。
第二句话,主要是写保姆对海婴的吩咐,却也从侧面突出了鲁迅的人格魅力。海婴年幼,孩子蹦蹦跳跳是特性,但保姆总是要吩咐他“轻一点走”,因为怕吵醒了彻夜工作、刚刚才睡下的鲁迅先生。一个“总是”表现了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同时也是鲁迅长期不顾身体健康忘我工作的侧面表现。
7、鲁迅先生把书包好了,用细绳捆上,那包方方正正的,连一个角也不准歪一点或扁一点,而后拿着剪刀,把捆书的那绳头都剪得整整齐齐。(61段)语言质朴、浅白,写出鲁迅先生的为人,即便是小事,也做得非常的严肃认真。
——写法特点二:语言质朴、浅白,清新隽永。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篇散文通过对鲁迅先生一些生活细节的描述,让人感到真实、富有人情味、生活化的鲁迅形象,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学会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表现人物性格,学习鲁迅先生克己待人待客、关爱亲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
待人接物留客吃饭、先生陪客、看电影路上热情的主人
回忆鲁迅先生饮食起居走路轻捷、吃鱼丸、随意处理校样可敬的长者
(节选)休闲娱乐调侃玩笑、先生休息、感染快乐风趣的智者
读书写作阅读来信、认真对待包纸等敬业的伟人
尊敬爱戴怀念
六、布置作业:
1. 观察熟悉的一个人,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表现人物性格。
2. 课外阅读唐弢的《琐忆》,谈谈这两篇文章的异同。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相关文章: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案02-05
部编版语文坐井观天教学反思03-30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新闻采访》公开课教案07-19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案(通用22篇)04-21
部编版语文教学计划11-04
部编语文教案01-13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