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优选10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学习文言知识
2、体会作者感情,领悟作者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先看一组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沧海一粟 遗世独立 不绝如缕 正襟危坐 取之无尽 用之不竭 水光接天 成语是我们民族语言的瑰宝,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如此多的成语竟然出自同一篇文章《赤壁赋》,由此可见这篇文章的生命力之旺盛。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这篇文章。
二、诵读。
1、让我们在朗朗书声中走进文本。要求标画出体现作者感情变化的字眼,同时标画出和你产生共鸣或者电到你的句子。
2、学生交流自己标的句子,读给同位听,之后站起来读给大家听。老师作出点评。同时告诉大家诵读的几个层次:读准字音——学会断句(语法结构、句首句末语气词)——控制语速——融入感情。
3、老师可以给学生示范背诵第二段。
前三个层次只是技术层面的,最后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需要心灵的参与。让我们更加的接近苏轼,走进心灵。
三、感情概况
刚才大家已经把有关情感的字眼标画了。是哪几个词语呢? 乐——悲——喜(考验大家的筛选能力)。
这里有赋的写法:往往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悟,其实很多时候就是作者内心的一种斗争,或者为了便于表达自己复杂在情感。那么作者为何而乐,为何而悲,又为何而喜呢?
四、赏析“乐”
1、作者为何而乐?赏到了美景。如何表达自己的乐?喝酒、吟诵、唱歌。
2、大家选取一句表现“乐”的句子。先解释,之后赏析给同位听。沟通交流。达到悟读。
3、文言知识:纵……凌……:替代法翻译。
4、指导赏析的角度:翻译、内容、字词的表现力(语言)、情感、联想(诗词、东坡其人、自己经历体会)。
老师示范赏析: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写出了喝酒唱歌的场面,一个甚字写出了自己快乐的程度,而扣舷的动作则表现了作者沉醉其中的心情。这让我忽然就想到了笑傲江湖里面的一个场景,一群人围坐篝火旁齐唱“沧海一声笑”,当时看了非常感动,沧海?为何还笑?那种经历江湖一切险恶之后笑看苍生的心态体现了出来。
5、快乐到一定程度,人们都会唱起来。那么苏轼唱了什么呢?体会唱词,前后四人一起研讨,一个同学按照自己体会的感情读出来,其他三人一起分析。读析融为一体。
1兮:来自屈原,屈原经常叹息,所以此字要拉长读,属于长叹。
2美人:来自屈原,往往以香草美人入诗,香草自比,美人则是自己在理想或者圣主贤臣的代表。对美人什么态度?从悲伤中我们体会出苏轼那种不放弃人生追求的精神?什么追求?还是有儒家思想的入世精神。所以我们要从悲伤的歌声中体会出这种昂扬向上。
写作此文,作者被贬偏远的.黄洲做团练副使,相当于被流放,远离都城。这时他已年迈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流水,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知人论世)
五、赏析“悲”
1、想起自己的遭遇,本来还喝酒唱歌的作者忽然悲从心来。那么,作者悲伤哪些内容呢?在朗读中体会并且赏析,有体会你先别告诉别人,一会儿考考别人。提问要具体。
2、文言知识:渺:渺小。哀:哀伤。羡:羡慕(补字翻译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结构分析(对文:结构相似的上下两句,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其意义或相同或相反。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表达了人生的短暂与渺小。在历史的长河中,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到底算什么?这个问题引发古今中外无数人的感慨。比如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比如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比如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比如杨慎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4、方其……而今安在哉!:
1读出前后情感的变化。最后一个句子重读以表达感慨之情。
2体现了苏轼的什么情感?有钦佩,有羡慕,有悲哀。为何钦佩?因为自己也希望有象曹操一样的功业,强烈的入世思想的体现。
到这里如果文章结束,那就不是苏轼了。他的伟大之处在于能够在这种无路可走的时候,找到一个突破口,从而超越自己,从而也就超越了别人。正如莫泊桑所言:人的一生,不像你想的那么好,也不像你想的那么坏。关键看你如何突围。
六、感悟“喜”
苏轼如何超越了自己呢?他的超越体现在哪些方面?讨论给你带来什么感悟。
(1)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回扣了首段,一开始作者本来就沉浸在美景之中的。回归自然,回归纯净,回归自我。
(2)“物与我皆无尽也”如何理解?物是永恒的,但人为何也说永恒呢?
从儒家思想来说,人可以不朽,但需要通过一些途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达到三者任何一个,都算作永恒。
从道家思想来说,讲究“一死生”,注意道家思想和道教的区别。道家尊崇崇尚自然,顺应事物发展规律。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方式。
佛家思想的禅宗:讲究生死轮回,生命完成一次生死如同月亮完成一次圆缺,生生死死循环不止,生命的轮回让人不再感觉生命的短暂。
(3)苟非吾之所有……:轻视物质的东西,轻视有限的时空。《观棋》:胜固欣然,败亦可喜。《渡海》:兹游奇绝冠平生。当别人都在关心你到底能飞多高的时候,有个人还在关心你飞的累不累,这就是友情。
(4)这里的“喜”和开头的“乐”内涵一样吗?区别是什么?
乐:面对突来的美景的欣然反应,未经思考的接受,侧重感官的体验。如同当今很多人登山后的“啊……啊……”。但我们已经看到“乐极生悲”。
喜:是理性思考之后达到的一种精神的解脱,是感情淬火后发自内心的欣喜,这里的喜是“喜从悲来”。
七、自我救赎
作者在入世与出世,在积极与消极的斗争中,完成了对自我的救赎。儒释道多种文化的浸润,三种思想完整的融入了苏东坡的内心并达到了和谐与统一。为何会达到这种和谐?作者的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理解。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情商比较高。当然情商的来源还是一个人不断的积累。
当年苏轼从海南回内陆,运河夹道千万人观看,他们看的哪里是苏轼,他们的表现只能解释为对文化的敬仰,对一种豁达人生态度的执着,这观摩的人群在空间上的延伸我们不可考,在时间的延伸上我们也是观摩者之一。这充分的说明了苏轼的不朽,中国文化的不朽。当年苏轼看到这种情况,他怎么反应?既没有挥手“同志们好”,也没有受宠若惊。他的一句“莫非看杀轼否”,以苏东坡式的豁达与幽默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精神。
八:背诵你最喜欢的句子。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养蜂人一年四季,天南海北,赶花采蜜的艰辛劳动生活。
2、通过句子中关键词语的理解,领会句子的含义。
3、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
教学过程 :
一、引入
1、谈话:同学们,花开时节,无论你是走在田间小路上,还是在小溪边,经常可以看到养蜂人忙碌的身影,那是他们正把小蜜蜂往花开的地方带呢?[板书:15赶花]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一片讲述一支来自吕梁山区的养蜂队忙着赶花的课文。
2、齐读课题,读出“赶”的味道。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1)遇到带拼音的字多读几遍,自己开始读错的地方多读几遍。(2)找到一句直接概括“赶花”意思的句子,并用“——”划下来。
2、交流:
(1)读词语①由生字组成的词语②表示地点、花儿的词语(随机板画解释地点词语的含义。)
(2)句子:
①我们也和蜂儿一样,一年四季极少在窝里停,天南海北,哪里花开就往哪里赶。
问题:“天南海北”是什么意思?板书-齐读
②咱得马不停蹄地往花开的地方赶,唯恐误了花时。[出示句子]
问题:“马不停蹄”是什么意思?板书-齐读
三、再读课文
过渡:那么他们是怎样天南海北、马不停蹄地赶花呢?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写这方面内容的?
1、自由读12-14自然段,按要求做上记号:地点花名花时
2、交流: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采什么花”的句式说[学生说到什么就出示什么,最终形成如下课件显示:
3、看着大屏幕,请同桌互相完整地说说赶花的过程。能说出赶来更好,能说出马不停蹄、天南海北地赶更好。[生自由准备-指名学生说,板画突出“天南海北”
4、齐读12、14自然段[师生分角色读,师读时间
5、小结过渡:一年四季,周而复始,养蜂人带着蜜蜂不停地赶、赶、赶,就是唯恐误了花时。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读这两句话。[出示句子]
①我们也和蜂儿一样,一年四季极少在窝里停,天南海北,哪里花开就往哪里赶。
②咱得马不停蹄地往花开的地方赶,唯恐误了花时。
6、了解了养蜂人赶花的`经过,你有什么想对养蜂人说的呢?
7、作者也像你们一样,对于养蜂人的讲述,听得入神,暗暗地震惊:[出示]原来养蜂人的生活竟是这样的艰辛,而又这样的充满诗情画意!
(1)“震惊”是什么意思?读出“震惊”来[自由读-指名学生读-评-齐读]
(2)“艰辛”体现在哪里?[联系板书](天南海北、马不停蹄地赶花)
提示:文章的前面部分还有一个词语,也是说明养蜂人艰辛的,请快速地找一找。(千里迢迢)
[板书-说意思-述:有人做过比较,养蜂人一年的形成等于把长城走了个来回,相当于每年走一次二万五千里长征-读句子:读出“艰辛”来]
(3)课外拓展感受艰辛
语文教案 篇3
知识与能力:
1.学会10个字,认识10个字。,联系上下问理解相关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默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雷鸟太太在冬天和春天各穿上了怎样的衣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读科学童话故事及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
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阅读9、24自然段。
教学重点:
了解雷鸟太太在冬季和春季服装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雷鸟太太服装变化与季节的关系,透过课文生动的语句感受自然界的奥秘。
教学准备:
电子备课。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板书(时装),这个词语如何理解?(学生发言)。
出示雷鸟的图片,雷鸟和咱们平时看到的鸟不大一样,这位雷鸟太太可了不得,她是森林里聪明的时装专家,随着季节的变化,她的时装换了一套又一套,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就跟我们去认识认识雷鸟太太吧!
板书课题,指名读,齐读。质疑:看了课题,你最关心的是什么?
梳理问题,教师小结:雷鸟怎么会有时装呢?它的时装是什么样的?
二、初读课文,扫清学习障碍
1、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正确课文。
2、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3、师生共同正音、纠错。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三、交流学习体会,初步感知课文
1、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1)指名朗读。
(2)师生共同评议。
2、默读课文。
思考:通过读课文你都知道了什么?并把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3、小组交流学习体会: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并把不理解的问题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做好记号。
4、全班交流。
5、教师整理学生提出的问题。(较简单的问题当场解决)
四、写字指导
1、独立观察生字表中的字,想一想应该如果记忆。
2、小组内交流。
3、将比较难记和易错的字在全班交流。
五、课堂练习
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词,指名认读。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这个故事的大致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同学们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学习课文第1段。
创设情景,课件演示第一段有关冬景的描写,师配乐朗读第一段。
师:你们喜欢这雪白的世界吗?你最喜欢什么?
师:冬天的雪景很美,这段话写得更美!谁来读?
(二)学习第2段
过度:大雪整整下了一天一夜,第二天早晨,雪停了!一只名叫跳跳的小松鼠从树洞里爬了出来,它在干什么呢?赶快读第2自然段,把你感兴趣的`句子多读几遍。
生自读,重点体会第4句。
(三)学习3-7段。
1.过度:就在小松鼠津津有味地品尝着美味的松果时,却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3-7自然段,看看你知道了什么?
2.分角色朗读
3.同桌联系表演-----指名表演------师指导:出示“他那蓬松的大尾巴(就像降落伞)。帮助他(稳稳地)落在雪地上,(一点也不摔不疼)。的填空联系,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词语体会小松鼠从树上跳下来的动作
(四)学习课文8-9自然段。
1.过度:看到小松鼠这么可爱,雷鸟大婶不再生气了!接下来他们又会说什么呢?(教师读)
2.生谈知道了什么。
3.课件演示雷鸟在雪地里通过自己的白大衣躲过猛兽的镜头!
4.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夸一夸雷鸟的白大衣!
5.书上是怎么说的呢?请大家读课文的10-14段。
6.生反馈,师相机出示:“白色的羽绒密密的,又柔软,又暖和。”“……和周围的雪地融成一色。不仔细看,还真的分辨不出来呢!”
语文教案 篇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 理清全文结构,把握文章线索。
3、 理解文中使用的象征手法。
4、 初步感受文章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2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想大家已经不止一次地听到父母对你说:“快长大,别再象小孩子一样了!”你们想成为一个大人吗?可是你们知道怎样才算是真正长大吗?(学生自由回答)
今天我们所学习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就是一篇有关长大的故事。本文选自长篇小说《城南旧事》,作者林海英。你们了解作者和这篇小说吗?(介绍作者和小说梗概)
作者在《城南旧事》的序言中这样写道:“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可是,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场面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在一篇篇的小故事中,在每一段故事的结尾,里面的主角都离她而去,一直到最后的一篇《爸爸的花儿落了》,亲爱的爸爸也去了,她的童年结束了。那时作者刚满十三岁,就开始负起了不是小孩子所该负的责任。这是一篇童年的回忆,也是对童年的告别,就让我们走入文中的世界,一起去追寻主人公英子走向成熟的足迹。
二、整体把握文章结构:
本文的标题是《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个标题到底有什么含义呢?(爸爸所种的夹竹桃的垂落)这个标题还有什么深层的含义呢?让我们首先把握全文的结构再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请大家读一读文中1-2、35-37、54-67三个部分,告诉我这些段落都提到了什么事?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都是与毕业典礼有关,分别写了毕业典礼前、毕业典礼中和毕业典礼后发生的事)那么我们可以说全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时间顺序)
在毕业典礼前,“我”望着襟上的夹竹桃,想起了爸爸。而毕业典礼后,“我”发现爸爸的花儿落了。那么文中还记叙了哪些和爸爸有关的事情呢?(“我”在医院看望爸爸(3-12),爸爸逼“我”上学(13-30),爸爸让“我”单独汇钱(46-53))在38-45小节中,记叙了很多人都希望“我”快快长大,可这些人都渐渐从“我”的生活中消失了,而对“我”的成长影响最大的是谁?(爸爸)为什么?(上述的三件事都是记叙了爸爸对“我”的教导。都表达了爸爸对“我”的爱)
那么,31-34小节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爸爸喜欢花)提问:花在文中出现了几次?花和爸爸有什么关系呢?(出现了三次。1、毕业典礼前,“我”由襟上的夹竹桃想起了爸爸。2、爸爸喜欢花。3、毕业典礼后,“我”看见爸爸的花儿落了。)(花引起了“我”对爸爸的思念,当“我”享受着父爱时,花开得十分旺盛,当花儿落了的时候,爸爸也去世了。(逐步提示学生回答))那么标题的含义是什么?(喜爱花的爸爸的去世,“我”已失去了父爱,不再是小孩子了)那么花在文中就有特殊的意义,象征着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父亲的关怀,父爱,父亲均可)全文所要突出的也正是这一点。花在文章结构上起了什么作用?(同样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并且是全文的主线。)
总结:
全文有两条线索:毕业典礼和花。其中花是主线,突出了父亲对“我”成长的巨大影响。而毕业典礼是副线,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文章的一开头,毕业典礼前,我由襟上的夹竹桃想起了爸爸,两条线索由此展开,其中,花象征着父亲的爱,也象征着父亲,由花引起了“我”的'回忆,“我”想起了爸爸前一天在医院中所说的话,这些话在后面都有对应,(完成课后练习一)一件件回忆由此展开。而其中又穿插了爸爸对花的喜爱和毕业典礼的情形,用以衬托父亲对“我”的影响。最后在文章的末尾,毕业典礼后,“我”看见爸爸的花儿落了,告别了童年,两条线索又重新汇集到了一起。这两条线索相互映衬,相互配合,把一件件回忆贯穿成一个整体,使全文既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又井然有序,也突出了“我”对父亲的爱。
根据讲解内容,依次打出段落提示。
一(1-2)毕业典礼前,我由襟上的夹竹桃想起了爸爸。
二(3-12)我在医院看望爸爸。
三(13-30)爸爸逼“我”上学。
四(31-34)爸爸喜欢花。
五(35-37)毕业典礼中。
六(38-45)很多人希望“我”快快长大。
七(46-53)爸爸让“我”单独去汇款。
八(54-67)毕业典礼后,爸爸的花儿落了。
“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回忆爸爸叫她单独去汇款)
“可不能迟到。”(回忆起爸爸逼“我”去上学)
“你已经长大了,是不是?”(回家后看到夹竹桃,得知爸爸的死讯,表现得十分镇定)
三、初步感受文章的写作特点:
本文表达了父亲对“我”成长的影响,对“我”深深的爱,这种爱是通过直接抒情表达出来的吗?(不是,而是蕴含在“我”对父亲的回忆中,蕴含在花上,贯穿了全文)本文写作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一个个细节上蕴含了深刻的内涵。这一特点既表现在对父亲的描绘中,也表现在对一些重要情节的描写中。例如,文章中没有一句直接写父亲的病情已经危重,可却有很多伏笔,暗示父亲已经病入膏肓直至去世,请同学们找出来。
(11)爸爸说:“没有爸爸,你更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32)爸爸的病几时才能好?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55)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
在细节描写中体现深厚的情感和内涵,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色,感受这种写作手法的魅力就是我们下节课主要的学习内容。
四、作业:
思考下列问题:
1、 爸爸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2、 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我”对爸爸的感情?
3、 完成课后练习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分析文中的父亲的形象。
2、 理解文中字句的深刻情感。
3、 引导学生认识如何才能真正成熟起来。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2、3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爸爸的花儿落了》主要写了主人公英子对于成长的回忆,塑造了爸爸的形象,展现了英子成长的历程。那么文中的爸爸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对“我”的影响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作者如何表现对爸爸的情感,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重点。让我们跟着英子的成长的足迹,细细体会这份深情。
二、分析爸爸的形象,体会情感。
同学们,你们能找出文中的有关成长的第一件事吗?(爸爸逼“我”去上学)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从这一段中,你们觉得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父亲?(严厉的,和蔼的)严厉与和蔼这两种性格都出现在爸爸身上,你们觉得矛盾吗?(不矛盾,这说明爸爸对“我”的严格要求完全是出于对“我”的爱)(如果象《红楼梦》中“宝玉挨打”一段,贾政毒打宝玉,甚至想要勒死他,就不是父爱的表现了,而是痛恨了)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影响?(齐读30小节,突出最后两句欣喜的语气。“我”从此学会了严格要求自己)“我”不仅再不迟到,而且也更进一步体会到了父爱。(买烤白薯的钱肯定是父亲给的,玉簪花肯定是父亲种的,这些都是父亲关怀的表现)
由此可见父亲对“我”的影响之深。不过,父亲对“我”的影响仅仅是严格要求自己吗?还体现在哪里?(学生范读46-53,爸爸让“我”单独去汇款)七十元在当年可是一笔很大的款子,而且是在外国银行,我想即使在今天,也没有几个父母敢让孩子做这样的事。可是“我”最终闯过来了,在这件事中,爸爸的形象是什么样的?这件事最终也对“我”有什么影响?(可讨论)(提示:父亲的哪一句话最终使“我”鼓起勇气?(“闯练,闯练”)“闯练”一词,表现了父亲对“我”的鼓励,可见爸爸是一位什么样的父亲。)(善于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精神、“我”也有了勇闯难关的勇气)而此时的“我”的心情是什么样的?(特别兴奋)文中从什么地方表现出来?(要爸爸在花池里也种满了蒲公英)为什么要种满蒲公英呢?(向爸爸表现自己心中的喜悦,让爸爸分享自己的喜悦)由此可见爸爸对“我”的影响之大。
从38-45小节中我们可以看到,过去,很多人都希望“我”快快长大。但这些人都随着“我”的长大没有了影子,无形中小学的毕业典礼成了一次长大的仪式。在“我”的心目中,最谁能参加这次仪式?(爸爸)为什么?(分角色朗读3-12小节,学生自由回答)(“我”实现了爸爸的期望,被选为了学生代表,成为了一个优秀的学生。“我”希望爸爸也硬着头皮从床上起来到学校去。)可是爸爸不能来,真正的原因是什么?(爸爸已经病危了)但爸爸并没有告诉她真相,而做了什么?从这个小小的动作中大家感受到了什么?(爸爸对“我”深深的爱,不忍心告诉她真相)从这一段中,我们看到了父女之间深深的爱。
毕业典礼上,“我”和同学们一起唱起了骊歌,这是在告别老师,也是在告别童年。告别童年的事,告别童年的人。最终,爸爸也象其它人一样从“我”的童年中消失了。文中是如何表现这一情形的呢?(学生齐读54-67)大家想过没有,这里垂落的夹竹桃,掉下的没长成的小石榴各自有什么含义?(象征着爸爸,象征着孩子而零落的花草又渲染了一种凄凉和悲哀的氛围。此时此该,“我”的弟弟妹妹们还在玩耍,而“我”却“从来没有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幼小的“我”为什么能够如何镇定安静?(学生自由回答)(在爸爸的教育下,“我”已经长大了)于是,“爸爸的花儿落了”,爸爸的爱最终失去了,在痛苦中,“我已不再是小孩子”,“我”走向了成熟。
爸爸“我”
爸爸逼“我”上学严厉的、和蔼的严格要求自己
爸爸让“我”单独去汇款培养“我”的独立自主精神勇闯难关
“我”在医院看望爸爸深深地爱着“我”
毕业典礼后镇定、安静,真正长大了
三、分析结构特点:
以上我们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重新走过了英子成长的历程,那么文中却并不是这样安排写作顺序的,是如何写的呢?(通过花和毕业典礼两条线索串连起了各个事件,这两条线索,互相映衬)通过对比上面的结构,大家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更能够突出爸爸的爱,突出爸爸的形象)
四、总结:
主人公英子带着悲哀告别了童年,但此时的她已经长大了,敢于面对一切苦难和挫折。而当我们告别童年时,你将会发现,终将有一天,“爸爸的花儿落了,而‘你’已不再是小孩子”,你也会不得不告别一些人、一些事、一些关怀、一些爱,你也将会去独自面对很多挑战和挫折,而此时你们应当如何去做呢?(镇定、应当安静,用自己的勇气和信心去面对未来)
文中哪些饱含情感的段落同样需要我们去体会,让我们伴着骊歌声,朗读你所喜欢的段落,结束今天的课。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刘、菊”等10个生字。会写“于、首”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
本课两首古诗,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秋天的盎然生机。学习时,重在朗读、背诵。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可让学生结合课件插图,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自己理解、感悟。可引导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或者“体会到什么”。学生如果提出不懂的字词,教师可简单讲解。古诗朗读要把每个字的音读准,还要注意咬字吐字。可让学生反复练习朗读。教师可通过同桌互相听读、有针对性地抽查、鼓励到台上朗读等方式检查学生读的情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展示,交流课前查阅资料所得。
2、教师可讲解:我国宋朝有个大诗人叫苏轼,号东坡居士,别人又叫它苏东坡。一天,他和朋友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学问渊博,诗又写得好,苏轼可欣赏他了。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他提笔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纠正读音。
3、默读古诗,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讨论,解决各自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点拨、指导。
5、课件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6、齐读古诗,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三、再读感悟,练习背诵
1、试着有感情朗读,教师适当指导。
2、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边听边仔细观察、思考:画面中的景象表现了哪几句诗的意思。
3、学生讨论,对上述问题发表见解。
4、质疑:还有什么问题?
5、同桌练习背诵这首诗。
四、趣味实践活动
1、我说你读。老师描述诗句的`意思,学生读出相对应的诗句。
2、卡片连诗。出示本课的生字卡片,学生按生字出现在诗句的先后顺序,摆好卡片,然后连起来,试着背诗句。
五、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刘、记、枝”三个字,学生认读。
2、学生观察、说说这三个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教师范写,学生跟着老师书空练习。
4、学生仿写一个字后,同桌互相评改,找出问题,进行修改。
5、自己练习写生字。
六、布置课外阅读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小组比赛背诵《赠刘景文》。
2、出示课题《山行》。
二、自主学习,感悟诗意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2、交流、分享、展示自己的学习所获。
3、集体讨论,解决学习中还没有弄懂的问题。
4、小组比赛朗读《山行》,老师针对学生情况相机进行指导。
三、趣味实践活动
1、卡片连词练背诵。
2、看图贴诗句练背诵。
3、赛诗会。
⑴ 每个小组出一个节目,集体背诵两首古诗,一首课内,一首课外。
⑵ 小组内先比赛,每一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
四、指导写字
1、指名学生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写“于、首”两个字。集体评议。
2、教师范写“枫”字。学生书空练习。
3、学生描红仿写。同桌交换评、改。
4、学生练习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教学后记】
《赠刘景行》读起来非常拗口,学生在读上下了不少功夫。因为这首诗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不是很感兴趣,对于诗意的理解也比较生疏。这首古诗大部分同学已经背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帮助,学习效果较好。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复习汉语拼音;练习辨析多音、多义字;认识连词的用法;修改病句。
2、阅读短文,训练学生理清文章条理的能力。
3、练习具体地记叙事情的能力。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复习汉语拼音;练习辨析多音、多义字;认识连词的用法;修改病句。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任务。
二、学生自己练习,教师巡视。
三、讨论:
第一题:
1、指名读词语,纠正读音。
2、请说说每组音节的不同。
第二题:
1、指名读组词。
2、评论。
3、各自修改组词。
第三题:
1、分别读句子,并说说带点词的意思。
2、请同学逐题口头造句。
3、学生评论。
第四题:
1、分别请同学找出句子中的错误。
2、修改,评论。
3、找出这类句子错误的特点:概念混乱。
四、预习“阅读”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阅读短文,训练一清文章条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提出自学要求:
默读短文,读准字音,边读边想内容。给课文分段,想想段意、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二、学生自学,边学边做记号。
教师巡视指导。
三、讨论交流:
1、指名读短文,纠正读音、读破句子的地方。
2、交流短文的内容和中心思想,说说自己是怎样概括中心思想的`。
(主要内容:林巧稚回忆自己上中小学时,教师讲授知识时注意联系实际,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使自己不仅学到了知识,又体会到一种人生的哲理。)
3、短文是怎样围绕中心思想有条理地记叙的?
(两件事:一是海滩上做地形沙盘;二是生物课上教师告诉大家树叶千奇百怪。)
四、自由读课文,提出疑难,讨论。
五、作业:
想想生活中让你不能记忆的事,为作文做准备。
语文教案 篇7
①导人新课
张海迪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绝顶》,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自1998年开始创作,耗时四年,共计35万字。
责任编辑胡玉萍第一次与海迪面对面交谈时,心中就担忧——以她这样的身体状况,能完成这部长篇创作吗?后来,她了解到,张海迪只要身体稍微好一点,就继续艰难地创作。张海迪说:“每天我都想放弃生命,但每天我又小心翼翼地把它拾起来,精心地、像看护一小簇火焰一样,让它燃烧,生怕它熄灭……,’
去年岁末,胡玉萍拿到书稿后,确确实实地感到了它的分量。她也小心翼冀地捧着,仿佛是捧着海迪那脆弱的生命,然而,确乎是沉甸甸的……
无独有偶,香港女作家杏林子,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她忍着极大的痛苦,高声呼喊着“生命生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杏林子的散文《生命生命》,去感受她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她珍视生命、坚强勇敢的精神,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
②配乐范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思考题
a.题目中“生命”一词,为什么连续用两次?去掉一个行不行?为什么?
b.作者列举了哪三个事例,试用一句话概括每个事例的内容。
c.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分别侧重哪一方面?对人生的三点思考分别侧重哪一方面?
③听读之后,学生自由朗读,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a.是一种修辞方法——反复。去掉一个不可以。因为连用表示强调,表达了对生命的强烈的'呼唤,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去掉就没有这种表达作用了。
b.小飞蛾在险境中,生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下,极力挣扎着——强烈的求生欲望,生命都是自我珍视的。
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从生命诞生这个角度说明,生命力之强大。
“我”静心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有了生命意识,就会严肃地思考人生。
c. 三点思考
第一点思考: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第二点思考:回答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
第三点思考:将目标、信念付诸于行动。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教师小结]
正是由于为生命而奋斗,所以才勇敢地活了下去。12岁就患了类风湿关节炎的香港女作家杏林子,虽然病情恶化了,仍然忍着病痛,强烈地呼喊着:“生命、生命”。
研读与赏析
文章之所以如此地震撼我们,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深刻,而深刻的思想又是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的。下面我们再细细研读文章,看看三个事例分别抓住哪一个关键词,侧重哪一个方面,三点思考分别提出了哪三个要求。
学生讨论明确:
飞蛾 生之欲望 生命意义
香瓜子 生命力 生命的价值
心跳 生命 珍视 奋斗
讨论加点词的作用:
①“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跃动”改为“跳动”行不行?为什么?明确:不行。跳动是一起一伏地动;跃动表达心情急切。用“跃动”更能表达“生之欲望”。
②“隔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竟然,为什么不能去掉?竟然表达了一种意想不到,表达出一种惊喜,若去掉就没有了这种表达效果。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③“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
“擎天撼地”本来形容力量巨大,这里指小瓜苗在没有生存条件下,竟然冒出了一截,充分表现了小瓜苗的生命力。“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肃然起敬”表达了对顽强的生命力的一种崇敬,在这里是不可随便调换的。
④“小瓜苗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又说“它仅仅活了几天”……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小瓜苗在没有生长的条件下,靠瓜子本身的养分,确实能茁壮生长、昂然挺立,而瓜子的养分仅仅能供养它活几天。
⑤“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作者为什么要加“勇敢地”来修饰“活下去”?作者那种难以忍受的病痛,活着会比死了还要难受。张海迪也是如此,同样是生不如死。像她们这种情况,活着比死亡还更需要勇气,因此在“活下去”的前面加上“勇敢地”修饰成分。
体验与反思
朗读课文最后三段,说说你学习了此文的思考。结合你的生活,从你的周围举出一两个例子,谈谈你的认识。
启发学生将课文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精神感受。
作业
①将自己的认识记下来,作为小作文练笔。
②比较阅读:试比较《生命生命》与课文后的选文的异同。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比较流利地说出动物睡觉的情景。
2、 图文结合,体会有关动作词语的准确精当。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上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去了夜晚的(生齐:动物园)你觉得动物园的晚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二.授课
过渡:这节课我们再一起去看看这动物园的晚上,想不想读一读?好,打开课本,注意,读完了你就应该有话可说,谈谈你的理解,你的感想,你的疑问,行不行?
那一边读一边想,我要说什么?还有应该“不动笔墨不读书”。(生自读)
三、学习“狗”
1、过渡:下面我们先去看看狗吧!(出示媒体狗)
2、指读1、2节。其他思考:狗是怎样睡觉的?先画出狗睡觉的句子,然后圈出关键词,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想想你从中感受到什么。如有什么不懂的,请在旁边打个“?”。
3、交流
师:你看见的小狗是怎样睡觉的呢?
生答,师板书:趴 紧贴 一下子
过渡:我们一块儿做回小狗好吗?把桌子当地面,做耳朵贴地的动作,再作紧贴的动作。(边读边做)
激趣:哦,我明白了,这一定是只笨狗,睡觉还要花这么大的力,多累呀!
反驳:它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远处的脚步声,你现在还认为它是一只笨狗吗?(不是)它是一只灵敏、尽职的狗。真的?你怎么知道的?分角色读好爸爸的话和小明的话。 原来这是只又尽职又灵敏的狗呀,好的,让我们再一起看看这只狗是怎样睡觉的吧。(齐读)
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吗?
4、师:谁能看着图,用上这几个词说说狗是怎样睡觉的。(练说——个别说——联系爸爸的话或你的感受说得具体生动些)
5、 小结学法。
师:刚刚我们跟着小明一起去看了小狗睡觉的样子,还记得我们是怎么学的吗?在这里老师归纳了一下,我们大家来看看。
出示:观察画面——默读批注(画句子、圈词语、说感受、打“?”)——交流所得——熟读练说。
四、 学习“长颈鹿、蝙蝠、大猩猩、大象”。
1、 过渡:下面就让我们以同样的方法学习以下四种动物。媒体“田”字出示。
2、 先请大家对照图,自学3——12节(默读),
出示:默读要求:画出描写动物睡觉的句子,圈出关键词,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说说感受,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上问号。
3、刚才大家学得很认真,老师也发现有些同学碰到了一些困难,还有一些地方有疑问,请大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互相帮助,试着解决,需要老师帮忙的请举手。
4、大堂交流。
你喜欢说哪种动物就交流哪种吧!
师:交流时要求:他交流时,同学们仔细听,说得精彩处,给点掌声,说得不到之处,欢迎补充,有疑问处,随时提问。看看谁的耳朵最灵,谁的脑子最活。
A 长颈鹿。出示画面。
(指读)“长颈鹿趴在地上,长长的脖子绕了个弯,把头搁在自己的背上,闭着眼睛,一动也不动。”
你认为哪几词用得比较准确、形象?板书:趴、绕、搁、闭。哪个词用的最好?(绕)
师:谁想表演一下,转过去,绕个弯行吗?为什么?那你能从绕字上体会到什么?——长,困难。(读好4、5节)这个词用在长颈鹿身上多贴切呀。
师:请喜欢长颈鹿的同学一起向大家介绍它睡觉的样子吧!(齐读句子)看图用上关键词说话。
B 蝙蝠 。出示画面。
听:“啪啪,啪啪……”是什么声音?(生:蝙蝠飞了过来)。通过刚才的默读,谁来先向我们介绍一下蝙蝠是怎样睡觉的?
(指读)师板书:倒挂 钩住
师:蝙蝠一般是白天睡觉,可现在是晚上,那么,小明是怎么知道蝙蝠睡觉的样子的呢?(爸爸介绍的),小明的爸爸是一位很有学问的动物学家,今天,也让我们来做一回有学问的动物学家吧!(自由朗读6——9节,分角色读,指读)看图,齐说蝙蝠睡觉的样子。
小结:今天晚上,听了你们这些动物学家的介绍,我仿佛已经亲眼看见蝙蝠睡觉的'样子了。
C 猩猩 。出示画面。
师:看,那边枕着胳膊打呼噜的是谁呀?(大猩猩)聪明的动物学家们,谁来向我们介绍一下大猩猩睡觉的样子啊。
(指读,师板书:侧 枕)
大猩猩像人,所以睡觉的样子也像人。
D 象
师:小明一边看,一边听爸爸讲述动物的趣闻,不知不觉中和爸爸来到了-----(象宫)这时候小明看见了什么?(只见……)
又问了什么?爸爸怎样向我们介绍的?(师:叙述 生:对话 )
小结:听了爸爸的介绍,我们知道,非洲象爱---(站)着睡觉;亚洲象爱---(躺)着睡觉。板书:站 躺
5、角色表演。
A、 过渡:今天,我们跟着小明再一次看到了动物睡觉各自的特点,同学们真是会学习、会动脑、会说话。为了奖励大家,下面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们新生小学的红领巾电视台正要录制一档介绍动物睡眠的节目。目前正在招聘小主持人,我想在我们班邀请5 位同学做嘉宾主持,任务是:每人自选我们今天所学的一种动物随着画面向观众朋友们介绍它是怎样睡觉的。当然作为主持人怎样开头,怎样说得吸引人那可是大有学问啊,比如可以这样开头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一看这图,大家肯定知道我要为大家介绍的是——”“说起——大家一定喜欢,其实它睡觉的样子也是很讨人喜欢的——”下面先请大家在下面作好准备。
B、 推荐5 位同学上台主持,其它的同学既当观众又当评委,评出最佳主持人。轻轻提示开头。“各位观众大家好,我首先为大家介绍的是狗睡觉的情况——”……(如上) “最后,我要为大家介绍的是——”
C、表演。师:各位观众大家好,今天,我们《红领巾电视台》为大家隆重推出一档特别的节目《动物园的晚上》为了感谢大家的热情参与,我们邀请了5 位嘉宾主持为大家解说动物睡觉的有趣情景。(出示相关画面播放音乐,表演)——其实,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大家熟悉的动物如小鸡、小鸭、小猫……他们的睡觉也各有特色,请大家回去仔细观察,有机会的话,我希望有更多的同学来我们红领巾电视台作客。
D、评出最佳主持人。
四、讲读末段。
1、谈话:刚才,我们随小明去动物园,了解了有关动物睡觉的知识,观看了有关动物睡觉的情景,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呢?
小结:小明的爸爸是个动物学家,从爸爸的话中,也能了解到好多动物睡觉的“学问”。由此可见,观察事物,除了用眼睛仔细看之外,多问、多听,同样十分重要。
2、 小明的感受和我们一样。读小明的话。
五、总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动物)睡觉的知识,你们开心不开心?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除了书本外,得留心观察自己周围的一切,多看,多想,多问,还可以查资料。
六、作业。
课后搜集、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动物睡觉的知识,将资料整理一下,办份小报。
语文教案 篇9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一个迷宫,迷宫中有许多生字,只要学生读对了读音就可以顺利地走出迷宫了。
2、同学们对上节课的生字掌握得非常好,谁来读一读课文?
(生读文)
二、质疑问难
1、请同学们思考:
通过读,你们发现课文有什么特点了吗?
(每一句话上下行字数相同,都含有一组意思相反或相对的词或词语)
2、这就是对子,也叫对联。对联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语言形式。我们在朗读对子时要注意节奏,韵脚要收得干脆,不要拖长。
3、教师拍手示范读,学生一齐拍手读。
(是──非;长──短;虚心──骄傲;诚实──虚伪)
三、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本课要求书写的生字,说一说这些生字都是什么结构的,写时要注意什么。
(本课要求书写的字有五个是左右结构的',都应该写得左窄右宽,但是,要引导学生观察其中一些细微的差别:“短、对”二字,只是左边略窄于右边;而“冷、淡、情”三个字,左边明显地窄于右边。“热”字中间一点不能丢掉。)
2、教师示范书写,注音提示容易写错的笔顺和笔画,如:
“淡”右上的“火”要捺变点;“情”字右下的“月”第一笔是竖,不是撇等。
3、学生练习书写:
教师巡视指导。
四、拓展练习
1、你最喜欢课文中的哪个对子,请把它写下来。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外收集一两条对子,读给同学听。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道理的这一写法的好处。
3.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重点难点
1.重点: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2.难点: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 教学准备阶段:
1.准备《爱情是什么》音乐,并纳入多媒体课件。现在的语文教学以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调集各方面的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二)整个教学过程叙述:
本节课主要为语文教学活动,教材致女儿的信内容共一课时。本节课的内容四十五分钟完成。
需要对学生分组,前后桌4人一组,每组包括能力不同的学生,设组长1名,中心发言人1名,其他人可适时补充,组长主要肩负引领和鼓舞同学学习积极性责任。
为顺利实施本节课,教师除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教育理念外,还应具备一定的电脑操作能力。
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大体分为五个环节来完成: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听歌曲《爱情是什么》,教师导入,爱情的歌被无数人吟唱过,爱情的故事经无数人传诵过,但爱情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可能在涉世未深的你头脑中翻腾过好多次,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下,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为他女儿解答这个问题时写的一封信,你们肯定会从其中获得很多教益。(教师板书课题)
(说明:教师首先要创设一种情景,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课堂教学氛围与课文的内容和谐统一,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的境界,奠定教学成功的基础)
第二环节:出示目标,整体感知:
1.出示教学目标。
2.整体感知课文,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 课文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先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哪三种不同东西?前两次他的反映是怎样的?为什么?最后一次上帝的表现是又怎样的?为什么会这样呢?
(2)作者认为的爱情又是什么呢?请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
(说明: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落脚点。学生必须速记并能够复述,以明确学习任务。带问题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这些工作主要由学生自己做,教师只作点拨指导,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第三环节:研读赏析,探究质疑:
1.作为著名教育家的苏霍林姆斯基,再给十四岁的女儿写这封信时,用语通俗易懂,但又有许多的语句充满了哲理,蕴含着深刻的含义。请你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这样的句子,结合课文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2.作者为什么把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放在一起解释爱情,这三者有什么联系,可不可去掉其中一个?
3.作者为什么用一个童话故事给女儿解释:什么是爱情,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女儿?
(说明:根据教学的需要,教师讲述一至两个有代表性的语段,做到突出重点、解除难点,消除难点、把握特点,授学生以知识,同时在课文的讲述中要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学习思路、练习的方式,使之奠定基本的知识,掌握学习的方法,形成自学的能力和求异创新思维的能力。)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
作者在另一封给女儿的信中谈到自己对爱情的认识:人的爱情应当不仅是美好、诚实、坚贞的,同时也应该是理智和慎重的、机警和严肃的只有那样的爱情才能带来欢乐和幸福。深入理解这段话的含义,结合现在部分中学生存在的早恋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说明:这一环节,是在以上环节的基础上,指导训练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实践、练习,进而使知识得以巩固和扩展,进一步认识到爱情这种感情,是需要慎重对待的。)
第五环节:梳理小结:
1.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2.只有人才能爱,只有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每个人都应该善待这份爱。
(说明:梳理小结主要是引导学生紧扣板书提纲,梳理文章结构,概括文章中心,让学生对文章有个整体感,从而训练学生的概括、综合分析能力。)
1.把读一读,释一释写两遍。(p48页)
2.以善待自己的感情为题写一篇二百字左右的短文 。
六:教学反思
(一)五环节的教学模式,重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在讲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的学,使学生在读、思、议、评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迁移,形成自学能力。然后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参与练,依据教材的内容练读、练写、练听、练说,从而训练思维,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因为本篇是涉及到爱情,对中学生来讲这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所以在教学的第四个环节,一开始学生有些畏首畏脚,当学生开始热烈讨论时,时间显得有些仓促,教师在这个环节还要进一步的调试,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识字》教案08-20
语文诗经教案05-31
语文翠鸟教案05-02
语文关怀教案03-18
语文《检阅》教案06-10
《语文园地》教案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