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11-11 08:35:59 小学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有序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准确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借助拼音把课文多读几遍,借助课后思考题想想课文内容,借助课本上的资料袋对颐和园有一个初步了解。教师做好分析教材特点和了解学生年段特点的准备,同时收集颐和园相关资料,形成课件及教学资源储备。

  教学过程:

  一、读课题,了解颐和园的历史背景。

  1、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8课,请读课题。

  2、颐和园是我国保持最完整,规模的皇家园林!该怎么读(课题)?

  3、今天,颐和园早已成了中外游客竞相游览的一个美丽的大公园。你又想怎么读?

  4、小结:颐和园真的会带给我们很多的感受,我们在学习中要试着用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二、从游览顺序入手,了解文章结构和课文内容。

  从词入手,了解课文描写的主要景点和游览顺序。

  1.按顺序听写“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等词,并学习其中的生字“廊”。

  2.思考:为什么要写这样三个词?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写?文中又是哪些句子说明了作者游览的顺序?

  3.学生自读课文,勾画文中表示游览顺序的句子。

  从句子入手,掌握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学生自读表示游览顺序的四句话,从中感受移步换景的游览观察顺序。

  2、给表示游览顺序的四句话加上文章的首尾段,学生自读感受课文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并根据段落提纲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生共同根据板书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并提出进一步的学习要求

  这就是文章的段落提纲,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课文。现在,我们就移步换景,依次游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去感受颐和园这个美丽的大公园。

  三、抓住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欣赏颐和园美景的不同特点,体会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的同时,学习作者简洁准确的表达方式。

  “游赏”长廊。

  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出示课文相关文字,在原文中加入表示观察角度的短语,请学生读一读思考这些短语对我们“游”长廊有什么帮助?

  (放眼一望)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抬头看去)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边走边赏)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2、学生整体感受整个自然段,试着从不同观察角度去欣赏长廊,发现长廊的特点并试着用自己的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

  3、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老师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填词练习,边读边想象把书读厚的读书方法理解“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这个句子,体会长廊所包含的中华文明,感受作者抓住特点简洁表达的写法。

  4、由此及彼,学生通过边读边想象把书读厚的方法朗读学习整段内容。

  5、再次出示表示观察角度的短语并配合由此看到的景象图片,学生练习分三层背诵本段句子,体会表达顺序,达到段的积累。

  6、小结:作者移步换景,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景物不同的特点。让我们继续随着文字去感受。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这一次,作者又是从哪个角度去看万寿山?又赏出些什么呢?自己读一读吧。

  “游赏”万寿山。

  1、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从“抬头一看”、“耸立”、“金碧辉煌”、“金光闪闪”等词想象仰望万寿山建筑群的感受,体会皇家园林的宏伟气势。

  2、抓住重点词,通过朗读表达感受,体会作者用词准确

  3、小结:这一次,我们跟着作者从抬头一看这个观察角度赏到了颐和园华美、宏伟的特点。

  学生自读自悟,从不同角度“游赏”昆明湖景区,感受昆明湖的特点和作者的表达方式。

  1、占颐和园总面积2/3的`烟波浩渺的昆明湖又可以从哪些角度去欣赏它呢?请学生跟随一组图片从不同的角度去直观地看看作者描写的不同景色。

  2、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观察角度,练习边读边想象,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3、学生交流分享朗读及感受。老师通过对比组词等语言训练,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滑”与“划”的意思差别,从而理解作者准确的用词。通过和学生一起想象不同狮子的形象,读好描写十七孔桥的句子,体会精湛的艺术和劳动人民的智慧。

  4、今天这堂课我们按游览顺序,依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游赏了颐和园,你觉得移步换景究竟有什么妙处?(这次引导学生自己感受从不同角度抓住景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四、总结。

  1、以“说不尽”引出颐和园的“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

  2、以“说不尽”引出选择重点内容写清楚的游记表达方式。

  五、课后学习建议。

  1、建议大家课后收集一些颐和园的资料,丰富自己对颐和园的认识;

  2、把文中自己特别喜欢的句段读一读,记一记,下堂课再交流。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坐井观天》这则寓言,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给小朋友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知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这一寓意,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知往往是片面的。

  同学分析:

  二年级同学年龄小,他们经常把局部当整体,“管中窥豹”“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看问题的方法是错误的,但他们在生活中却经常犯这样的错误。比方学艺,常会有这样的感觉,刚接触时,自俺感觉特别好,以为自身会了,待到用时,方才明白,山外有山,学无止境。这异于“坐井观天”啊。因此,进行本课的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设计理念:

  成语故事《坐井观天》,让同学懂得目光短浅,眼界狭小,见识就会有限的道理。俺认为可针对同学喜爱故事的特点,利用插图,激发他们主动读故事,引导他们评价故事中的人与事,从中理解和懂得故事所包括的道理,还可以启发同学大胆想象,续编故事。要让同学把故事中的道理与自身和周围世界联系起来,感悟故事,感悟生活。因此,朗读、质疑、讨论、评价、想象是比较好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1.认知3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分角色朗读对话;

  3.发挥想象力,初步理解寓意;

  4.理解“井沿”“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

  重点难点:

  懂得“坐井观天”寓意,明白本词含有贬义。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小青蛙、小鸟的头饰。

  教学流程及意图: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教师给大家带来了两只可爱的小动物——小青蛙和小鸟,它们想和大家做朋友,同学们说好吗?

  在黑板上贴青蛙与鸟的图片。

  (以画导课,激发同学兴趣,有利于引导同学进入课堂学习。)

  小青蛙和小鸟为了一件事争吵起来,谁也不让谁,咱们来看看是为了什么事,请同学们帮着解决一下好吗?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不认知的字可以问同桌或老师;

  2.边读边标出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1.同学们,课文中讲青蛙住在什么地方——(井里)

  (老师简笔画井,把黑板上贴的青蛙移置到井里)

  2.那么,小鸟从哪儿来的呢——天上飞来,落在井沿上。

  师将小鸟图片放在井沿,看图理解井沿就是井边。

  (通过图直接观察理解“井沿”,形象又直观。)

  小结:现在同学们知道了,这只小青蛙的家住在井里,小鸟呢?从天上飞来,飞累了,落在井沿上,那么它们为什么事争吵起来了呢?

  (教师范读,生倾听)

  3.青蛙的观点是什么?它眼中的天是什么样?它为什么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呢?

  4.小鸟的观点是什么?它眼中的天是什么样?“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

  (步步设疑,培养同学考虑能力。)

  5.你认为青蛙和小鸟谁说得对?小组讨论一下,并汇报。

  (摆清青蛙和小鸟的观点,让同学讨论,培养同学合作学习能力和善于分析、善于考虑的能力。)

  小结:大家孝认为青蛙错了,那你知道青蛙为什么错了吗?它眼中的天为什么只有井口那么大呢?请同学做个实验,把你的书卷起来,往天上看,你看到了多大一片天?

  (以实验为突破口,了解青蛙错误的原因,培养同学动手寻找问题根源的能力。)

  6.这只小青蛙一直生活在井里,所以它看到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设想一下,假如有一天,青蛙跳出水井,跳到井沿上,它会看到什么?说些什么呢?

  (扩展思维,培养同学想像能力。)

  7.下面,俺们看本文题目

  “坐井观天”,现在你明白“观”是什么意思吗?是谁坐在井里看天呢?同学们可千万不要学井里的小青蛙呀,老师希望你们看更多的书,了解更多的知识,千万不要当“井底之蛙”呀!

  (最后解题,符合同学认知规律,加深对成语的印像。)

  四.指导朗读

  课文中青蛙与小鸟有几次对话?

  教师指导。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带头饰扮演。

  板书设计:

  13 坐井观天

  看

  青蛙: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小鸟:天无边无际大得很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内容简析】 故事发生在海边的沙滩上,一位小姑娘为画家看衣服,却不肯收画家送给她的贝壳,并把画家故意丢在海滩上让她捡的贝壳还给了画家。赞扬了小姑娘诚实、守信、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设计理念】 文章情节简单,语言清晰,在优美的风景衬托下,讲述了一个真实可信的小故事,读来让人感到赏心悦目。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用范读、导读、引读等形式,使学生进入课文的.意境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品读,使学生在阅读中逐渐提高朗读能力和阅读水平。

  【教学目标】

  1.认识“沫、肠”等生字,会写“拾、碧”等字,理解生字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自读思考、交流讨论等方式读课文,在阅读实践中提高阅读能力。学习小姑娘乐于助人、诚实淳朴的美好品质。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小姑娘为画家看衣服,不要回报,体现小姑娘美好的心灵。 难点:领会文章是如何通过小姑娘神态、动作和语言的描写,表现小姑娘金子般的心。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看插图,谈话引入 1.出示文中第一幅图。谁在哪里,干什么? 2.揭示课题。看了插图和题目,你能看出什么?你想通过阅读了解什么?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边读边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生字词,正音。 3.指名读生字词,开火车读、齐读。 4.再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把课文读通顺。 5.快速默读,标出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6.指名分节读课文,正音。 7.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自由认读生字词。 2.看课后字表,你发现了什么?你认为哪个字最难记?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你能示范写一写吗? 3.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激发兴趣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这节课你想知道什么?

  二、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是以什么为线索写的。(时间发展。)用横线画出每部分表示时间的词句。 2.学习1~6 自然段。 (1)指名读1~6 自然段,想:从哪里看出小姑娘答应画家叔叔,帮他看衣服呢? (2)指导朗读“小姑娘点点头,把衣服和画夹放在身旁,望着画家游向礁石”。 体会这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小姑娘。 (3)自由读这部分内容,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境。 (4)指名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然后说说:你刚才看到了什么。 3.学习7~12 自然段。 (1)自由读7~12 自然段,想:好心的老伯伯叫小姑娘回家,她为什么不肯? (2)默读7~12 自然段,用横线画出写小姑娘神态、动作的词句,用波浪线画出小姑娘说的话,用括号括出老伯伯的话。四人小组交流交流。 (3)指导朗读。读出天气越来越热,小姑娘的焦急、耐心和做事认真。 4.学习13~20 自然段。 (1)指名读13~20 自然段,其他同学想:画家望着小姑娘远去的背影,为什么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2)小组交流讨论。 (3)默读13~20 自然段,用“ ”标出写小姑娘动作的词语,用横线标出小姑娘的话,用括号括出叔叔的话。 (4)自由练读小姑娘的话,想想她是怎样说这些话的? (5)教师读旁白,男同学读叔叔的话,女同学读小姑娘的话,感受当时的情景。 (6)自由分角色组合读;指名表演读。 (7)望着小姑娘远去的背影,画家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你觉得他会想些什么? 请你说一说。

  三、再读课文,积累词句 1.自由读,找出你认为最喜欢的句子多读几次。 2.朗读全文,师生合作读。

  四、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1.你喜欢文中的小姑娘吗?为什么? 2.比较课后练习第三题,指导读。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理解词语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的品析,学会如何赏析人物;并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伟大的父亲,从他上身迸发出来的伟大的父爱,震撼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与这位父亲相比,梁晓声的母亲又给了他怎样深沉的爱呢?今天,我们就去体会一下大河一样深沉的母爱。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通过自己查资料,读通、读懂全文,能够简述课文大意。

  再读课文、品味语句

  要求:根据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的学习经验,自己把文章当中的描写母亲外貌、动作和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找出来,在自己重分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内交流,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以及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探讨作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整理在练习本上。

  重点体会我家里的贫穷和母亲的大方这一鲜明的对比,(母亲干脆利落的对话)细细品味母亲瘦小的身体与繁重的工作和恶劣的工作环境的对比。

  以读促情、朗诵比赛

  操作: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镜头反复品读、认真体会,每个组选派一名代表朗诵自己喜欢的片断,读的形式自选。

  随堂练笔、人物分析

  要求:通过对文章重点语句的分析,写一篇关于母亲的人物赏析。篇幅不用太长,能够表明观点,说明理由即可。

  读课后连接,谈自己为母亲做过的小事儿

  操作:认真读课后链接,体会诗人对母亲的怀念和爱,小组内交流自己曾经做过哪些令母亲感动的小事。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材说明

  〔解题〕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故事,作者为川端康成。故事发生在从神户港开往北海道的轮船上。一位贵夫人要领养一对穷夫妻的孩子,并答应给一笔可观的酬谢。初始,为生活所迫的穷人把大儿子交给贵夫人领养。后来又三次反悔。最后一个孩子也没放手。贵夫人也被感动了,把那笔酬金送给他们作为做生意的本钱。故事诠释了“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名言,深情地赞颂了无比珍贵的亲情与关爱他人的品格。

  〔结构分析〕

  故事共19个自然段,依发生、发展与结局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7自然段),讲贵夫人要领养穷人的孩子。先交代故事的主人公———贵夫人与穷人。贵夫人很富有,但却无子嗣;穷人很穷困,却有4个儿女。贵夫人产生领养穷人的一个孩子的念头,穷人答应了。这是故事的发生。

  第二部分(第8~18自然段),讲穷人一开始答应了贵夫人领养孩子的要求,后来却反悔的过程。穷人先把大儿子送给贵夫人,继而用二儿子换回大儿子,接着用小女儿换回二儿子,最后把小女儿领回,决定一个孩子也不放手了,退还酬金。这部分生动地描述了穷人在获得金钱与保持亲情之间的矛盾心理。这是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第19自然段),写了穷人夫妇最后的决定,一个孩子也不送人。贵夫人也深受感动,把酬金送给穷人当做做生意的本钱。这是故事的结局。

  〔语意理解〕

  “轮船从神户开往北海道。”

  “神户”,日本第二大港(次于横滨)和最大的工业中心之一。“北海道”,日本的一级行政区和第二大岛。从神户到北海道直线距离约长1000千米以上,从海路乘船更远,需几天时间。因时间很长,本故事反复曲折的情节才能展开。

  “当船驶出濑户内海时,聚集在甲板上的人群中,有位衣着华丽、年近40岁、气质高雅的贵夫人格外引人注目。有一个老女佣和一个侍女陪伴在她身边。”

  “濑户内海”,日本本州、四国、九州三岛间的内海。与太平洋和对马海峡相通。它是日本近海航运的要冲。神户是濑户内海北岸的港市。从神户到北海道须先驶出濑户内海。“甲板”,轮船上分隔上下各层的板,本文指船最上面的一层板。乘客可以在上面观望、散步或作其他活动。“华丽”,美丽而有光彩。“衣着华丽”,本文指贵夫人的穿戴漂亮、贵重。“气质”,指一个人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如活泼、直爽、沉静、浮躁等。“高雅”,高尚,不粗俗。“注目”,把视线集中在一点上。“女佣”,女仆人。“侍女”,有钱人家雇用来使唤的年轻妇女。“女佣”和“侍女”都是有钱人雇用的做服务性工作的人。这两句描绘出一个十分富有、颇有教养的贵夫人,这为下文迫切要领养子提供了条件。“年近40岁”仍无子嗣,才知道自己不可能生儿育女,只能领养;十分富有,才领养得起;“气质高雅”,才知书达理,才可能有后来的对穷人关爱的行为。

  “父亲抽泣地说:‘对不起。昨晚我们一夜没合眼,女儿太小了,真舍不得她。把不懂事的孩子送给别人,我们做父母的心太狠了。我们愿意把钱还给您,请您把孩子还给我们。与其把孩子送给别人,还不如全家一起挨饿……’”

  在送养孩子这件事上,穷夫妻前后三次反悔。每次反悔都找出了不同的理由,这段话是第三次反悔时父亲陈述的理由与解决办法。第1句是表示歉意,反映父亲很有礼貌。第2句解释领回小女儿的`理由:孩子太小,舍不得。第3句进一步说明,把不懂事的孩子送给别人,表现出做父母的心太狠了,这是用批评自己的方式表达不忍割舍亲骨肉的情感。第4句提出解决办法:退还酬金,领回孩子,即解除领养与送养的口头合同。第5句表白不送养孩子的决心,宁肯一起饿死,也不送养孩子。经过三次反复,这对夫妻终于明白了,送养孩子,表面看似乎减轻了经济负担,得到了金钱,但却背上了“情债”,父母的良心将一辈子受到谴责。得到一笔大酬金,可以生活一段时日,但这是以父母永远心痛为代价的。“一夜没合眼”,足见他们对这件事经过了反复思考,权衡利弊,认识到送走孩子,得到酬金,这简直是一笔可耻的交易。所以最后选择了全家生死永远在一起,这样虽苦犹乐,生活重压远不如精神重压可怕……这段话揭示了故事主题的一个方面:赞美了父母对子女的爱。

  “都是我不好。我虽然没有孩子,可理解做父母的心。我真羡慕你们。孩子应该还给你们,可这钱要请你们收下,这是对你们父母心的酬谢,当做你们在北海道做生意的本钱吧!”

  这段贵夫人对穷夫妻说的话,宣布了对领养孩子与送养孩子事件的最终解决办法。贵夫人自我检讨,不该引发这件令人伤心的事。接着阐明对父母怜爱子女的理解。再接着赞扬父母那博大、深沉的亲子之情。最后提出具体解决办法:退回孩子,酬金照旧留下。贵夫人的解决办法,表达了她对穷人的关爱。当然这也是在穷父母的浓重亲情的感召下产生的结果。实质上是借贵夫人之口说出了世上稍有同情心的人对这件事的态度,也表明了作者对这件事的处理态态度———出现了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及词语,规范、美观地书写生字。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奶奶培育纯白金 盏花的经过,体会她做事满怀信心、坚持不懈的美好品质。

  3. 学习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句,体会“从不沮丧”、“从不怀疑”、“满怀信心”等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 掌握生字新词,做好摘录笔记。

  2. 在诵读过程中展开想像,感受生活的美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谈话激趣

  同学们,伸出你们的双手,看我们的手指是什么颜色?(黄色)你见过绿手指吗?绿手指指的是什么呢?让我们赶快读读课文吧! (板书课题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问题:“绿手指”指的是什么?人们为什么称她为“绿手指”?

  2、出示生字卡片,练读。注意读好翘舌音、平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

  3、指名分段朗读,教师正音。 再读课文,思考:你读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 读完课文,我们回忆一下,每一段讲了什么意思?现在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请你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在小组内读一读,说说喜欢的原因。

  4、你读懂了什么? 是呀,简简单单的三个字,说出了人们对园丁的称赞,被人们称为“绿手指”可真不简单,那你们知道这位老奶奶为什么被人们成为“绿手指”吗?学生自由发言。

  三、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1、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绿手指、称赞、金盏花、伺弄、沮丧、满怀信心、兑现、验证。

  2、分段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准。

  3、学生针对课文进行自主学习、交流、互相质疑。

  小组内互相交流,推代表准备发言。反馈学习情况。

  四、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理解“绿手指”的含义。

  五、朗读课文。

  1、讨论:老奶奶是怎样培育出纯白色的金盏花的?老奶奶培育的结果怎样?听取小组学习情况汇报。

  2、小结:这位老奶奶精心伺弄金盏花,她挑选一株颜色稍微淡的,让其自然枯萎,第二年把它的种子种下去,然后再挑选颜色淡的花的种子栽种,循环往复,经过了20年,终于开出了一朵纯白色的金盏花来。

  3、出示文中重点句“就这样,一年又一年,春种秋收,循环往复。老奶奶从不沮丧,从不怀疑,从不怀疑,满怀信心地栽种着金盏花。”

  4、你想对老奶奶说些什么?起初,家里人对这件事情是什么态度?家人为什么那样说?(引导学生从第二自然段中找出理由)此时,你认为老奶奶的家人会说什么?

  5、当老奶奶把这纯白色的金盏花的种子寄给园艺所时,又发生了什么事情?此时,老奶奶又怎么对他们说的?

  6、你们说老奶奶能种出黑色的金盏花吗?你能说说黑色的金盏花是怎样种出来的吗?

  7、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或收获?

  8、小结:是呀,不论我们做什么事情,只要认定目标、持之以恒,再困难的事情都会办成,这就是“有志者事竟成”。

  9、朗读重点句“就这样,一年又一年,春种秋收,循环往复。老奶奶从不沮丧,从不怀疑,从不怀疑,满怀信心地栽种着金盏花。”谈感受。 有感而发,自由发言。

  10、奖金不能兑现,因为年代久远。“只想问一问,你们想不想要黑色的金盏花?我也能种出来......”自由发言。联系实际谈感受。

  六、总结全文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单元教学要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体会“亲情”的可贵和伟大为自己能够拥有浓浓的亲情而感到幸福,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能为亲人做些什么?

  2、认字18个,写字22个。继续练习独立识字,能辨析形近字和同音字。3、理解“寄托、关爱、期盼、滋润、收藏、相依为命、唯一、犹豫、震撼、一瞬间、郑重其事”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4、阅读时注意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能找出课文中的重要词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5、练习记叙人物的动作和语言。

  6、自读《妈妈的葡萄》;通过“畅所欲言”、“笔下生花”等活动,进

  一步体会“亲情”的可贵与伟大。

  一、知识与技能 教学目标:

  1、认字1个,写字6个。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前四小节的写法,仿写一段话。

  二、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领悟。

  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体现学生个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读自悟。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每一个礼物都寄托着亲人的关爱与期盼。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2、难点:学习课文的写法,展开合理想象,仿写诗歌。教法学法:自主读文,合作交流、质疑探究。教具准备:图片或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⒈回顾本组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课文作者是怎样用具体的景物或事情表达思乡之情的。

  ⒉拓展学生视野,引领学生积累有关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佳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⒊自主阅读趣味语文,并能说出趣在哪里。体会锤炼文字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课文作者是怎样用具体的景物或事情表达思乡之情的。

  教学难点:

  训练和规范学生的口语,能联系实际来说说自己是怎么表达情感的。

  教学准备:

  对本单元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行系统梳理小结。

  收集表达思乡之情的诗文、佳句、歌曲及琢字炼句的轶闻佳话。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交流平台)

  一、谈话导入,明确内容

  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梦绕魂牵的地方。思乡情是人世间一种美好的情感,本组课文表达的都是思乡之情。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收获了什么呢?让我们共同走进回顾·拓展二(板书课题:回顾·拓展二)

  二、赏读片段.感悟乡情

  ⒈读着一篇篇思乡的课文,一些感人的描写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下面这些内容还记得吗?出示相关语句:

  ⑴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⑵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⑶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⑷我很小的时候,外祖父常常抱着我,坐在梨花木大交椅上,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读唐诗宋词。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⑸夏天,凉爽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太舒服了!更美的是,我由东窗可以望到那条小溪和小桥,还有那几株依依多情的杨柳。

  ⑹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这些语句出自哪些课文?从这些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知道都是采用什么方式来表达的呢?(诗人触景生情;通过写具体的事表达外祖父的思乡之情;通过写景物抒发怀念故乡之情。)

  [谈表达方法,读相关句段,这样做一是避免交流时语言枯燥,二是与文章紧密联系,加深对表达方法的体会。]

  过渡:一字字,一句句,一段段,一篇篇,向我们诉说着思念家乡的情怀!家乡,真是人们心中扯不断的牵挂呀!

小学语文教案 篇9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7个生字,认识新偏旁“”(同字框)

  2.会认4个字。

  3.结合插图,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1.学会7个生字,认识同字框。

  2.结合插图,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1.正确、规范地书写每个生字。

  2.用简练的句子说说每幅图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情趣,作好铺垫。

  一开课,老师给同学们讲了一个《马大哈管理员》的故事:从前,森林动物园来了一位新管理员—-猴子马大哈先生。他认为动物园应该改变原先的生活方式,就对小羊说:“你太瘦了,不要再吃草了,改吃肉吧!这样会使你变胖的。”又对小兔说:“别吃青菜萝卜了,换换口味,吃鱼吧!鱼很有营养。”然后对小猪说:“现在流行瘦身体,你太胖了,不要吃饭了,还是吃草吧,这样会变得苗条些。”小动物们一齐反对,可是猴管理员就是不听。从此,小羊望着肉和骨头,一口也吃不下,很快就病倒了;小猪整天吃草,身体苗条了,可连拿勺子的力气都没有了;小白兔没有青菜萝卜吃,哭着找妈妈,眼睛都哭红了。森林里一下乱套了,猴管理员一心想把动物们管好,可是越管越槽,最后只好把他换了。

  教师引导:小朋友们:这个马大哈先生到底错在哪儿呢?那么他应该让小羊、小兔、小猪吃什么呢?听了这个故事,你们知道羊是吃什么的呢?对!羊是吃草的动物。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小山羊》的故事。

  板书:

  17小山羊

  二、结合插图,初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和会认字,标出自然段。

  2.分段读课文,听听读音是否正确。

  3.让学生纵观全图看都有哪些小动物和小山羊做朋友,学生可以边看图边叙述。

  三、进一步学习生字。

  (一)学习生字的音。

  1.自己借助拼音读生字

  2.同桌互读,比比谁读得正确?

  3.抽读生字和会认字的卡片。

  4.做拼音和生字的找朋友游戏。

  (二)学习生字的形。

  1.认识新偏旁“同字框”

  2.自学生字的字形,理解字义。

  3.小组内交流自学情况,比比谁记忆字形方法最好,一会儿请小老师给大家讲一讲。

  4.学生汇报学习字形字义的过程。

  羊:用偏旁加笔画的方法记忆,上面是八字头,下面是三横一竖。笔顺是,组词:山羊、羊肉。

  和:合体字,左右结构,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来记,“口”字加上“禾木旁”就是“和”字。组词:和气、和平。

  虫:独体字。用熟字加笔画的方法记忆字形。中国的“中”字下面加上一提一点。组词:虫子。

  你:左右结构。左边是单人旁,右边上面是撇,横钩,下面是个“小”字,合起来是“你”字。组词:你好、你们。

  牛:独体字,可以用中午,“午”字来记,最后一竖要写长些,上面露头。

  草:上下结构,用熟字加偏旁来识记,用“早上”的早字,上面加上“草字头”就是草。组词:小草,草原。

  同:认识“”同字框。半包围结构,同字框里面加上一笔横,一个口字。

  5.抽读生字和词语的卡片,巩固生字和会认字的音。

  (三)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

  1.自己认真观察生字的每一笔在田格中的位置。

  2.学生在书上描红,边描边记住重点笔画的位置。

  3.请学生说说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4.教师范写“你、草”。

  5.学生在书上练习书写。写后同桌相互评议,相互纠正。

  6.学生正确地书写生字作业,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四、朗读课文,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

  边读边和插图对照,能用一句话说说每幅图的意思。

  附: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7个生字,认识新偏旁“”(同字框)

  2.会认4个字。

  3.结合插图,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1.学会7个生字,认识同字框。

  2.结合插图,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1.正确、规范地书写每个生字。

  2.用简练的句子说说每幅图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情趣,作好铺垫。

  一开课,老师给同学们讲了一个《马大哈管理员》的故事:从前,森林动物园来了一位新管理员—-猴子马大哈先生。他认为动物园应该改变原先的生活方式,就对小羊说:“你太瘦了,不要再吃草了,改吃肉吧!这样会使你变胖的。”又对小兔说:“别吃青菜萝卜了,换换口味,吃鱼吧!鱼很有营养。”然后对小猪说:“现在流行瘦身体,你太胖了,不要吃饭了,还是吃草吧,这样会变得苗条些。”小动物们一齐反对,可是猴管理员就是不听。从此,小羊望着肉和骨头,一口也吃不下,很快就病倒了;小猪整天吃草,身体苗条了,可连拿勺子的力气都没有了;小白兔没有青菜萝卜吃,哭着找妈妈,眼睛都哭红了。森林里一下乱套了,猴管理员一心想把动物们管好,可是越管越槽,最后只好把他换了。

  教师引导:小朋友们:这个马大哈先生到底错在哪儿呢?那么他应该让小羊、小兔、小猪吃什么呢?听了这个故事,你们知道羊是吃什么的呢?对!羊是吃草的动物。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小山羊》的故事。

  板书:

  17小山羊

  二、结合插图,初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和会认字,标出自然段。

  2.分段读课文,听听读音是否正确。

  3.让学生纵观全图看都有哪些小动物和小山羊做朋友,学生可以边看图边叙述。

  三、进一步学习生字。

  (一)学习生字的音。

  1.自己借助拼音读生字

  2.同桌互读,比比谁读得正确?

  3.抽读生字和会认字的卡片。

  4.做拼音和生字的找朋友游戏。

  (二)学习生字的形。

  1.认识新偏旁“同字框”

  2.自学生字的字形,理解字义。

  3.小组内交流自学情况,比比谁记忆字形方法最好,一会儿请小老师给大家讲一讲。

  4.学生汇报学习字形字义的过程。

  羊:用偏旁加笔画的方法记忆,上面是八字头,下面是三横一竖。笔顺是,组词:山羊、羊肉。

  和:合体字,左右结构,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来记,“口”字加上“禾木旁”就是“和”字。组词:和气、和平。

  虫:独体字。用熟字加笔画的方法记忆字形。中国的“中”字下面加上一提一点。组词:虫子。

  你:左右结构。左边是单人旁,右边上面是撇,横钩,下面是个“小”字,合起来是“你”字。组词:你好、你们。

  牛:独体字,可以用中午,“午”字来记,最后一竖要写长些,上面露头。

  草:上下结构,用熟字加偏旁来识记,用“早上”的早字,上面加上“草字头”就是草。组词:小草,草原。

  同:认识“”同字框。半包围结构,同字框里面加上一笔横,一个口字。

  5.抽读生字和词语的卡片,巩固生字和会认字的音。

  (三)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

  1.自己认真观察生字的每一笔在田格中的位置。

  2.学生在书上描红,边描边记住重点笔画的位置。

  3.请学生说说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4.教师范写“你、草”。

  5.学生在书上练习书写。写后同桌相互评议,相互纠正。

  6.学生正确地书写生字作业,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四、朗读课文,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

  边读边和插图对照,能用一句话说说每幅图的意思。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

  2.知道不同的动物吃的食物不一样。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不同的动物吃的食物不一样。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知道不同的动物吃的食物不同。

  2.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山羊一课的.生字和词,并初读了课文,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内容,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二、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轻声读课文,看看哪一自然段和哪一幅图是对应的。请同学说一说。

  2.请学生说说小山羊的好朋友都是谁?

  板书:

  小鸡图

  小猫图

  小狗图

  小牛图

  3.学习第一自然段,指导学法。

  (1)电脑出示3个题目:①谁是小山羊的朋友?②它请小山羊吃什么③小山羊是怎么说的?请同学们读读这3个题目。

  (2)自己轻声读第一自然段,并且看看第一幅图,电脑出示第一幅图,思考投影上的3个问题。

  (3)同桌同学讨论这3个问题。

  (4)指名读第一段,其他同学认真听并回答问题。

  ①小鸡是小山羊的朋友。②小鸡请小山羊吃虫子。③小山羊说:“谢谢你!我不吃虫子。”

  (5)小鸡为什么请小山羊吃虫子?从“请”字可以看出什么?“谢谢你”又说明了什么?小山羊为什么不吃虫子呢?请学生回答?

  (6)朗读这一段,想想应当怎样读?

  小鸡用真诚的态度请小山羊吃虫子,小山羊说话很有礼貌,感谢小鸡的好意。

  教师范读,学生练读,指名读。

  (7)指导背诵:

  ①自己练习背。

  ②师生对背,教师提问,学生背相应的内容。

  师提问:谁是小山羊的朋友?生背第一句。

  他请小山羊吃什么?小山羊说什么?

  ③指名背诵。

  4.学习第二自然段,运用学法。

  (1)按照投影的3个问题,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段,边读课文,边看图。(电脑出示第二幅图)

  (2)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3)思考:小猫为什么请小山羊吃鱼,小山羊为什么还不吃?

  (4)用同样的方法指导背诵。

  5.自读第三自然段,巩固学法。

  (1)请学生独立按照问题思考这段。出示第三幅图。

  (2)指名读这段,学生汇报学会了什么?

  (3)有语气朗读这段。

  (4)师生对读,对背。

  6.学习第四自然段,通过对比,理解内容。

  (1)想想投影上的3个问题?(出示第四幅图)请学生回答

  (2)小山羊和小牛一同吃青草,说明了什么?

  分析比较下面的句子有什么不同?理解“和”、一同的词义:

  7.感情朗读,明白道理。

  为了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特别是“谢谢你”要读出小山羊的感激、高兴的语气。

  三、表演课文,受到教育。

  在学生理解,牢记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扮演这些小动物,戴头饰进行艺术创造,让学生在表演中发展语言,进行创造性思维,在说和动的快乐气氛中受到教育。

  四、续编故事,激励创新。

  教师启发:小山羊还可以和谁交朋友?请大家都来当小作家和小画家,给课文和插图续写上几个片断,怎么样?由于有开头故事作铺垫,学生很快就会编出“小山羊和小鱼交朋友……等。”可让学生先说再画最后写,学生兴致一定很高。

  附:板书设计

  17小山羊

  小鸡吃虫子不吃……

  小猫吃鱼不吃……

  小狗吃骨头不吃……

  小牛吃青草一同吃

  探究活动

  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戴头饰进行表演,不仅发展学生语言,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小学语文教案 篇10

  教材分析: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的一首千古名诗,全诗共4行2句,写诗人乘船从白帝城返回江陵时的愉悦心情,前两句写早晨辞别了朝霞缭绕的白帝城,顺长江而下,一日之间就可以到达千里之遥的江陵。后两句写三峡两岸树木中猿声响成一片,走出很远仿佛还能听见,整首诗写得轻灵飞动,生动地传达了诗人的喜悦心情。

  学情分析:

  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能够背诵古诗,进而理解诗人的愉悦心情。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看插图、看视频、配乐反复吟诵课文,体会诗人的.心情。

  “发、朝、还、重”四字是多音字,可以通过组词区别字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利用多种认字方法认本课3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背诵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诗意,体会作者遇赦后乘船东归的愉快心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感受诗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乘船东归的愉快心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激趣导入。

  同学们,在很久以前,唐朝有一位非常有名的诗人,被人们称为“诗仙”是谁呢?(出示李白头像)我们已经学过不少李白的诗,你会背哪一首,背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背,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早发白帝城》。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配乐讲故事

  故事发生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李白因爱牵连蒙冤获罪,被流放到很远很远的夜郎城(今天贵州东部)一路上,他很伤心,走呀走呀,途中经过江陵城(湖北江陵县),那儿地势险要,水流很急,当小船慢慢行使到白帝城(今天重庆白帝山)时,突然接到了一个好消息,他无罪了,可以自由了,他非常高兴,决定顺水行舟回江陵,途中使写下了一首千古名篇《早发白帝城》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师范读古诗,读后让学生评价。

  2、配乐再读古诗,让学生评价读得怎样。

  过渡,听完古诗,你一定也想读对吗?试一试读。

  3、生自由读古诗。

  读时要求:读正确,通顺。

  4、指名读,齐读。

  5.学习多音字“发、朝、还、重”进行区别字间,分别口头组词。

  三、品读古诗,感情意境。

  过渡:让我们再深入的读一读古诗,你读懂了什么?

  1、出示古诗内容、

  2、指名读前两行。

  3、提问:诗人从哪里出发?要到哪里去?多远的路?要多长时间到?板书:白帝城——江陵

  4、问:从诗中看出李白什么感受?

  5、师述:白帝城在山顶最高处(指图)从白帝城返回江陵有一千多里水路,因为李白急着回家,把好消息告诉家人所以试着用高兴的心情去读前两行。

  6、齐读前两行。

  7、指名读。

  8、指导朗读,板书:辞、还。

  9、指名读后两行。

  10、看视频。师述:两岸的猿猴很多,一眨眼工夫,小船已过了很多座山,好象一只猿猴没叫完,船又到了另一只猿猴叫的地方,想象李白去时和回来时是同一条小船,但感觉不一样,去时伤心,回来高兴,又是顺水行舟,所以轻舟已过万重山。

  诗中的“一日还”“万重山”是李白的夸张的手法,如:“飞流直下三千尺,桃花潭水深千尺,危楼高百尺”等诗句都是作者夸张的写法,这是李白特有的风格。

  11、齐读后两行。

  12、指导朗读全诗。

  四、再次朗读,升华情感。

  过渡:这么美的诗还想读吗?

  1、打节奏朗诵。

  2、表演读。

  3、配乐朗读。

  五、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过渡:诗读的很好,我们来复习一下生字。

  1、齐读生字。

  2、“帝”“岸”两字的写法。

  六、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中国是诗的国度,朗读是中国诗歌艺术的最高峰,课外同学们多收集一些唐朝的诗读一读好吗?

  板书设计:

  早发白帝城

  辞 还 啼 过

  白帝城江陵

  愉快

《小学语文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的教案01-10

《小学语文》教案01-26

语文小学教案01-03

小学语文经典教案01-08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1-11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三》教案02-0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七》教案02-04

小学语文《语文天地一》教案01-13

小学语文《匆匆》教案06-04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小学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有序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准确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借助拼音把课文多读几遍,借助课后思考题想想课文内容,借助课本上的资料袋对颐和园有一个初步了解。教师做好分析教材特点和了解学生年段特点的准备,同时收集颐和园相关资料,形成课件及教学资源储备。

  教学过程:

  一、读课题,了解颐和园的历史背景。

  1、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8课,请读课题。

  2、颐和园是我国保持最完整,规模的皇家园林!该怎么读(课题)?

  3、今天,颐和园早已成了中外游客竞相游览的一个美丽的大公园。你又想怎么读?

  4、小结:颐和园真的会带给我们很多的感受,我们在学习中要试着用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二、从游览顺序入手,了解文章结构和课文内容。

  从词入手,了解课文描写的主要景点和游览顺序。

  1.按顺序听写“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等词,并学习其中的生字“廊”。

  2.思考:为什么要写这样三个词?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写?文中又是哪些句子说明了作者游览的顺序?

  3.学生自读课文,勾画文中表示游览顺序的句子。

  从句子入手,掌握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学生自读表示游览顺序的四句话,从中感受移步换景的游览观察顺序。

  2、给表示游览顺序的四句话加上文章的首尾段,学生自读感受课文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并根据段落提纲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生共同根据板书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并提出进一步的学习要求

  这就是文章的段落提纲,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课文。现在,我们就移步换景,依次游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去感受颐和园这个美丽的大公园。

  三、抓住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欣赏颐和园美景的不同特点,体会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的同时,学习作者简洁准确的表达方式。

  “游赏”长廊。

  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出示课文相关文字,在原文中加入表示观察角度的短语,请学生读一读思考这些短语对我们“游”长廊有什么帮助?

  (放眼一望)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抬头看去)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边走边赏)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2、学生整体感受整个自然段,试着从不同观察角度去欣赏长廊,发现长廊的特点并试着用自己的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

  3、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老师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填词练习,边读边想象把书读厚的读书方法理解“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这个句子,体会长廊所包含的中华文明,感受作者抓住特点简洁表达的写法。

  4、由此及彼,学生通过边读边想象把书读厚的方法朗读学习整段内容。

  5、再次出示表示观察角度的短语并配合由此看到的景象图片,学生练习分三层背诵本段句子,体会表达顺序,达到段的积累。

  6、小结:作者移步换景,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景物不同的特点。让我们继续随着文字去感受。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这一次,作者又是从哪个角度去看万寿山?又赏出些什么呢?自己读一读吧。

  “游赏”万寿山。

  1、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从“抬头一看”、“耸立”、“金碧辉煌”、“金光闪闪”等词想象仰望万寿山建筑群的感受,体会皇家园林的宏伟气势。

  2、抓住重点词,通过朗读表达感受,体会作者用词准确

  3、小结:这一次,我们跟着作者从抬头一看这个观察角度赏到了颐和园华美、宏伟的特点。

  学生自读自悟,从不同角度“游赏”昆明湖景区,感受昆明湖的特点和作者的表达方式。

  1、占颐和园总面积2/3的`烟波浩渺的昆明湖又可以从哪些角度去欣赏它呢?请学生跟随一组图片从不同的角度去直观地看看作者描写的不同景色。

  2、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观察角度,练习边读边想象,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3、学生交流分享朗读及感受。老师通过对比组词等语言训练,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滑”与“划”的意思差别,从而理解作者准确的用词。通过和学生一起想象不同狮子的形象,读好描写十七孔桥的句子,体会精湛的艺术和劳动人民的智慧。

  4、今天这堂课我们按游览顺序,依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游赏了颐和园,你觉得移步换景究竟有什么妙处?(这次引导学生自己感受从不同角度抓住景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四、总结。

  1、以“说不尽”引出颐和园的“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

  2、以“说不尽”引出选择重点内容写清楚的游记表达方式。

  五、课后学习建议。

  1、建议大家课后收集一些颐和园的资料,丰富自己对颐和园的认识;

  2、把文中自己特别喜欢的句段读一读,记一记,下堂课再交流。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坐井观天》这则寓言,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给小朋友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知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这一寓意,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知往往是片面的。

  同学分析:

  二年级同学年龄小,他们经常把局部当整体,“管中窥豹”“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看问题的方法是错误的,但他们在生活中却经常犯这样的错误。比方学艺,常会有这样的感觉,刚接触时,自俺感觉特别好,以为自身会了,待到用时,方才明白,山外有山,学无止境。这异于“坐井观天”啊。因此,进行本课的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设计理念:

  成语故事《坐井观天》,让同学懂得目光短浅,眼界狭小,见识就会有限的道理。俺认为可针对同学喜爱故事的特点,利用插图,激发他们主动读故事,引导他们评价故事中的人与事,从中理解和懂得故事所包括的道理,还可以启发同学大胆想象,续编故事。要让同学把故事中的道理与自身和周围世界联系起来,感悟故事,感悟生活。因此,朗读、质疑、讨论、评价、想象是比较好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1.认知3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分角色朗读对话;

  3.发挥想象力,初步理解寓意;

  4.理解“井沿”“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

  重点难点:

  懂得“坐井观天”寓意,明白本词含有贬义。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小青蛙、小鸟的头饰。

  教学流程及意图: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教师给大家带来了两只可爱的小动物——小青蛙和小鸟,它们想和大家做朋友,同学们说好吗?

  在黑板上贴青蛙与鸟的图片。

  (以画导课,激发同学兴趣,有利于引导同学进入课堂学习。)

  小青蛙和小鸟为了一件事争吵起来,谁也不让谁,咱们来看看是为了什么事,请同学们帮着解决一下好吗?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不认知的字可以问同桌或老师;

  2.边读边标出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1.同学们,课文中讲青蛙住在什么地方——(井里)

  (老师简笔画井,把黑板上贴的青蛙移置到井里)

  2.那么,小鸟从哪儿来的呢——天上飞来,落在井沿上。

  师将小鸟图片放在井沿,看图理解井沿就是井边。

  (通过图直接观察理解“井沿”,形象又直观。)

  小结:现在同学们知道了,这只小青蛙的家住在井里,小鸟呢?从天上飞来,飞累了,落在井沿上,那么它们为什么事争吵起来了呢?

  (教师范读,生倾听)

  3.青蛙的观点是什么?它眼中的天是什么样?它为什么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呢?

  4.小鸟的观点是什么?它眼中的天是什么样?“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

  (步步设疑,培养同学考虑能力。)

  5.你认为青蛙和小鸟谁说得对?小组讨论一下,并汇报。

  (摆清青蛙和小鸟的观点,让同学讨论,培养同学合作学习能力和善于分析、善于考虑的能力。)

  小结:大家孝认为青蛙错了,那你知道青蛙为什么错了吗?它眼中的天为什么只有井口那么大呢?请同学做个实验,把你的书卷起来,往天上看,你看到了多大一片天?

  (以实验为突破口,了解青蛙错误的原因,培养同学动手寻找问题根源的能力。)

  6.这只小青蛙一直生活在井里,所以它看到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设想一下,假如有一天,青蛙跳出水井,跳到井沿上,它会看到什么?说些什么呢?

  (扩展思维,培养同学想像能力。)

  7.下面,俺们看本文题目

  “坐井观天”,现在你明白“观”是什么意思吗?是谁坐在井里看天呢?同学们可千万不要学井里的小青蛙呀,老师希望你们看更多的书,了解更多的知识,千万不要当“井底之蛙”呀!

  (最后解题,符合同学认知规律,加深对成语的印像。)

  四.指导朗读

  课文中青蛙与小鸟有几次对话?

  教师指导。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带头饰扮演。

  板书设计:

  13 坐井观天

  看

  青蛙: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小鸟:天无边无际大得很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内容简析】 故事发生在海边的沙滩上,一位小姑娘为画家看衣服,却不肯收画家送给她的贝壳,并把画家故意丢在海滩上让她捡的贝壳还给了画家。赞扬了小姑娘诚实、守信、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设计理念】 文章情节简单,语言清晰,在优美的风景衬托下,讲述了一个真实可信的小故事,读来让人感到赏心悦目。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用范读、导读、引读等形式,使学生进入课文的.意境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品读,使学生在阅读中逐渐提高朗读能力和阅读水平。

  【教学目标】

  1.认识“沫、肠”等生字,会写“拾、碧”等字,理解生字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自读思考、交流讨论等方式读课文,在阅读实践中提高阅读能力。学习小姑娘乐于助人、诚实淳朴的美好品质。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小姑娘为画家看衣服,不要回报,体现小姑娘美好的心灵。 难点:领会文章是如何通过小姑娘神态、动作和语言的描写,表现小姑娘金子般的心。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看插图,谈话引入 1.出示文中第一幅图。谁在哪里,干什么? 2.揭示课题。看了插图和题目,你能看出什么?你想通过阅读了解什么?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边读边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生字词,正音。 3.指名读生字词,开火车读、齐读。 4.再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把课文读通顺。 5.快速默读,标出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6.指名分节读课文,正音。 7.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自由认读生字词。 2.看课后字表,你发现了什么?你认为哪个字最难记?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你能示范写一写吗? 3.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激发兴趣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这节课你想知道什么?

  二、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是以什么为线索写的。(时间发展。)用横线画出每部分表示时间的词句。 2.学习1~6 自然段。 (1)指名读1~6 自然段,想:从哪里看出小姑娘答应画家叔叔,帮他看衣服呢? (2)指导朗读“小姑娘点点头,把衣服和画夹放在身旁,望着画家游向礁石”。 体会这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小姑娘。 (3)自由读这部分内容,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境。 (4)指名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然后说说:你刚才看到了什么。 3.学习7~12 自然段。 (1)自由读7~12 自然段,想:好心的老伯伯叫小姑娘回家,她为什么不肯? (2)默读7~12 自然段,用横线画出写小姑娘神态、动作的词句,用波浪线画出小姑娘说的话,用括号括出老伯伯的话。四人小组交流交流。 (3)指导朗读。读出天气越来越热,小姑娘的焦急、耐心和做事认真。 4.学习13~20 自然段。 (1)指名读13~20 自然段,其他同学想:画家望着小姑娘远去的背影,为什么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2)小组交流讨论。 (3)默读13~20 自然段,用“ ”标出写小姑娘动作的词语,用横线标出小姑娘的话,用括号括出叔叔的话。 (4)自由练读小姑娘的话,想想她是怎样说这些话的? (5)教师读旁白,男同学读叔叔的话,女同学读小姑娘的话,感受当时的情景。 (6)自由分角色组合读;指名表演读。 (7)望着小姑娘远去的背影,画家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你觉得他会想些什么? 请你说一说。

  三、再读课文,积累词句 1.自由读,找出你认为最喜欢的句子多读几次。 2.朗读全文,师生合作读。

  四、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1.你喜欢文中的小姑娘吗?为什么? 2.比较课后练习第三题,指导读。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理解词语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的品析,学会如何赏析人物;并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伟大的父亲,从他上身迸发出来的伟大的父爱,震撼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与这位父亲相比,梁晓声的母亲又给了他怎样深沉的爱呢?今天,我们就去体会一下大河一样深沉的母爱。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通过自己查资料,读通、读懂全文,能够简述课文大意。

  再读课文、品味语句

  要求:根据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的学习经验,自己把文章当中的描写母亲外貌、动作和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找出来,在自己重分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内交流,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以及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探讨作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整理在练习本上。

  重点体会我家里的贫穷和母亲的大方这一鲜明的对比,(母亲干脆利落的对话)细细品味母亲瘦小的身体与繁重的工作和恶劣的工作环境的对比。

  以读促情、朗诵比赛

  操作: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镜头反复品读、认真体会,每个组选派一名代表朗诵自己喜欢的片断,读的形式自选。

  随堂练笔、人物分析

  要求:通过对文章重点语句的分析,写一篇关于母亲的人物赏析。篇幅不用太长,能够表明观点,说明理由即可。

  读课后连接,谈自己为母亲做过的小事儿

  操作:认真读课后链接,体会诗人对母亲的怀念和爱,小组内交流自己曾经做过哪些令母亲感动的小事。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材说明

  〔解题〕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故事,作者为川端康成。故事发生在从神户港开往北海道的轮船上。一位贵夫人要领养一对穷夫妻的孩子,并答应给一笔可观的酬谢。初始,为生活所迫的穷人把大儿子交给贵夫人领养。后来又三次反悔。最后一个孩子也没放手。贵夫人也被感动了,把那笔酬金送给他们作为做生意的本钱。故事诠释了“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名言,深情地赞颂了无比珍贵的亲情与关爱他人的品格。

  〔结构分析〕

  故事共19个自然段,依发生、发展与结局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7自然段),讲贵夫人要领养穷人的孩子。先交代故事的主人公———贵夫人与穷人。贵夫人很富有,但却无子嗣;穷人很穷困,却有4个儿女。贵夫人产生领养穷人的一个孩子的念头,穷人答应了。这是故事的发生。

  第二部分(第8~18自然段),讲穷人一开始答应了贵夫人领养孩子的要求,后来却反悔的过程。穷人先把大儿子送给贵夫人,继而用二儿子换回大儿子,接着用小女儿换回二儿子,最后把小女儿领回,决定一个孩子也不放手了,退还酬金。这部分生动地描述了穷人在获得金钱与保持亲情之间的矛盾心理。这是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第19自然段),写了穷人夫妇最后的决定,一个孩子也不送人。贵夫人也深受感动,把酬金送给穷人当做做生意的本钱。这是故事的结局。

  〔语意理解〕

  “轮船从神户开往北海道。”

  “神户”,日本第二大港(次于横滨)和最大的工业中心之一。“北海道”,日本的一级行政区和第二大岛。从神户到北海道直线距离约长1000千米以上,从海路乘船更远,需几天时间。因时间很长,本故事反复曲折的情节才能展开。

  “当船驶出濑户内海时,聚集在甲板上的人群中,有位衣着华丽、年近40岁、气质高雅的贵夫人格外引人注目。有一个老女佣和一个侍女陪伴在她身边。”

  “濑户内海”,日本本州、四国、九州三岛间的内海。与太平洋和对马海峡相通。它是日本近海航运的要冲。神户是濑户内海北岸的港市。从神户到北海道须先驶出濑户内海。“甲板”,轮船上分隔上下各层的板,本文指船最上面的一层板。乘客可以在上面观望、散步或作其他活动。“华丽”,美丽而有光彩。“衣着华丽”,本文指贵夫人的穿戴漂亮、贵重。“气质”,指一个人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如活泼、直爽、沉静、浮躁等。“高雅”,高尚,不粗俗。“注目”,把视线集中在一点上。“女佣”,女仆人。“侍女”,有钱人家雇用来使唤的年轻妇女。“女佣”和“侍女”都是有钱人雇用的做服务性工作的人。这两句描绘出一个十分富有、颇有教养的贵夫人,这为下文迫切要领养子提供了条件。“年近40岁”仍无子嗣,才知道自己不可能生儿育女,只能领养;十分富有,才领养得起;“气质高雅”,才知书达理,才可能有后来的对穷人关爱的行为。

  “父亲抽泣地说:‘对不起。昨晚我们一夜没合眼,女儿太小了,真舍不得她。把不懂事的孩子送给别人,我们做父母的心太狠了。我们愿意把钱还给您,请您把孩子还给我们。与其把孩子送给别人,还不如全家一起挨饿……’”

  在送养孩子这件事上,穷夫妻前后三次反悔。每次反悔都找出了不同的理由,这段话是第三次反悔时父亲陈述的理由与解决办法。第1句是表示歉意,反映父亲很有礼貌。第2句解释领回小女儿的`理由:孩子太小,舍不得。第3句进一步说明,把不懂事的孩子送给别人,表现出做父母的心太狠了,这是用批评自己的方式表达不忍割舍亲骨肉的情感。第4句提出解决办法:退还酬金,领回孩子,即解除领养与送养的口头合同。第5句表白不送养孩子的决心,宁肯一起饿死,也不送养孩子。经过三次反复,这对夫妻终于明白了,送养孩子,表面看似乎减轻了经济负担,得到了金钱,但却背上了“情债”,父母的良心将一辈子受到谴责。得到一笔大酬金,可以生活一段时日,但这是以父母永远心痛为代价的。“一夜没合眼”,足见他们对这件事经过了反复思考,权衡利弊,认识到送走孩子,得到酬金,这简直是一笔可耻的交易。所以最后选择了全家生死永远在一起,这样虽苦犹乐,生活重压远不如精神重压可怕……这段话揭示了故事主题的一个方面:赞美了父母对子女的爱。

  “都是我不好。我虽然没有孩子,可理解做父母的心。我真羡慕你们。孩子应该还给你们,可这钱要请你们收下,这是对你们父母心的酬谢,当做你们在北海道做生意的本钱吧!”

  这段贵夫人对穷夫妻说的话,宣布了对领养孩子与送养孩子事件的最终解决办法。贵夫人自我检讨,不该引发这件令人伤心的事。接着阐明对父母怜爱子女的理解。再接着赞扬父母那博大、深沉的亲子之情。最后提出具体解决办法:退回孩子,酬金照旧留下。贵夫人的解决办法,表达了她对穷人的关爱。当然这也是在穷父母的浓重亲情的感召下产生的结果。实质上是借贵夫人之口说出了世上稍有同情心的人对这件事的态度,也表明了作者对这件事的处理态态度———出现了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及词语,规范、美观地书写生字。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奶奶培育纯白金 盏花的经过,体会她做事满怀信心、坚持不懈的美好品质。

  3. 学习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句,体会“从不沮丧”、“从不怀疑”、“满怀信心”等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 掌握生字新词,做好摘录笔记。

  2. 在诵读过程中展开想像,感受生活的美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谈话激趣

  同学们,伸出你们的双手,看我们的手指是什么颜色?(黄色)你见过绿手指吗?绿手指指的是什么呢?让我们赶快读读课文吧! (板书课题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问题:“绿手指”指的是什么?人们为什么称她为“绿手指”?

  2、出示生字卡片,练读。注意读好翘舌音、平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

  3、指名分段朗读,教师正音。 再读课文,思考:你读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 读完课文,我们回忆一下,每一段讲了什么意思?现在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请你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在小组内读一读,说说喜欢的原因。

  4、你读懂了什么? 是呀,简简单单的三个字,说出了人们对园丁的称赞,被人们称为“绿手指”可真不简单,那你们知道这位老奶奶为什么被人们成为“绿手指”吗?学生自由发言。

  三、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1、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绿手指、称赞、金盏花、伺弄、沮丧、满怀信心、兑现、验证。

  2、分段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准。

  3、学生针对课文进行自主学习、交流、互相质疑。

  小组内互相交流,推代表准备发言。反馈学习情况。

  四、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理解“绿手指”的含义。

  五、朗读课文。

  1、讨论:老奶奶是怎样培育出纯白色的金盏花的?老奶奶培育的结果怎样?听取小组学习情况汇报。

  2、小结:这位老奶奶精心伺弄金盏花,她挑选一株颜色稍微淡的,让其自然枯萎,第二年把它的种子种下去,然后再挑选颜色淡的花的种子栽种,循环往复,经过了20年,终于开出了一朵纯白色的金盏花来。

  3、出示文中重点句“就这样,一年又一年,春种秋收,循环往复。老奶奶从不沮丧,从不怀疑,从不怀疑,满怀信心地栽种着金盏花。”

  4、你想对老奶奶说些什么?起初,家里人对这件事情是什么态度?家人为什么那样说?(引导学生从第二自然段中找出理由)此时,你认为老奶奶的家人会说什么?

  5、当老奶奶把这纯白色的金盏花的种子寄给园艺所时,又发生了什么事情?此时,老奶奶又怎么对他们说的?

  6、你们说老奶奶能种出黑色的金盏花吗?你能说说黑色的金盏花是怎样种出来的吗?

  7、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或收获?

  8、小结:是呀,不论我们做什么事情,只要认定目标、持之以恒,再困难的事情都会办成,这就是“有志者事竟成”。

  9、朗读重点句“就这样,一年又一年,春种秋收,循环往复。老奶奶从不沮丧,从不怀疑,从不怀疑,满怀信心地栽种着金盏花。”谈感受。 有感而发,自由发言。

  10、奖金不能兑现,因为年代久远。“只想问一问,你们想不想要黑色的金盏花?我也能种出来......”自由发言。联系实际谈感受。

  六、总结全文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单元教学要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体会“亲情”的可贵和伟大为自己能够拥有浓浓的亲情而感到幸福,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能为亲人做些什么?

  2、认字18个,写字22个。继续练习独立识字,能辨析形近字和同音字。3、理解“寄托、关爱、期盼、滋润、收藏、相依为命、唯一、犹豫、震撼、一瞬间、郑重其事”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4、阅读时注意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能找出课文中的重要词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5、练习记叙人物的动作和语言。

  6、自读《妈妈的葡萄》;通过“畅所欲言”、“笔下生花”等活动,进

  一步体会“亲情”的可贵与伟大。

  一、知识与技能 教学目标:

  1、认字1个,写字6个。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前四小节的写法,仿写一段话。

  二、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领悟。

  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体现学生个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读自悟。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每一个礼物都寄托着亲人的关爱与期盼。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2、难点:学习课文的写法,展开合理想象,仿写诗歌。教法学法:自主读文,合作交流、质疑探究。教具准备:图片或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⒈回顾本组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课文作者是怎样用具体的景物或事情表达思乡之情的。

  ⒉拓展学生视野,引领学生积累有关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佳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⒊自主阅读趣味语文,并能说出趣在哪里。体会锤炼文字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课文作者是怎样用具体的景物或事情表达思乡之情的。

  教学难点:

  训练和规范学生的口语,能联系实际来说说自己是怎么表达情感的。

  教学准备:

  对本单元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行系统梳理小结。

  收集表达思乡之情的诗文、佳句、歌曲及琢字炼句的轶闻佳话。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交流平台)

  一、谈话导入,明确内容

  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梦绕魂牵的地方。思乡情是人世间一种美好的情感,本组课文表达的都是思乡之情。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收获了什么呢?让我们共同走进回顾·拓展二(板书课题:回顾·拓展二)

  二、赏读片段.感悟乡情

  ⒈读着一篇篇思乡的课文,一些感人的描写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下面这些内容还记得吗?出示相关语句:

  ⑴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⑵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⑶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⑷我很小的时候,外祖父常常抱着我,坐在梨花木大交椅上,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读唐诗宋词。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⑸夏天,凉爽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太舒服了!更美的是,我由东窗可以望到那条小溪和小桥,还有那几株依依多情的杨柳。

  ⑹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这些语句出自哪些课文?从这些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知道都是采用什么方式来表达的呢?(诗人触景生情;通过写具体的事表达外祖父的思乡之情;通过写景物抒发怀念故乡之情。)

  [谈表达方法,读相关句段,这样做一是避免交流时语言枯燥,二是与文章紧密联系,加深对表达方法的体会。]

  过渡:一字字,一句句,一段段,一篇篇,向我们诉说着思念家乡的情怀!家乡,真是人们心中扯不断的牵挂呀!

小学语文教案 篇9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7个生字,认识新偏旁“”(同字框)

  2.会认4个字。

  3.结合插图,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1.学会7个生字,认识同字框。

  2.结合插图,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1.正确、规范地书写每个生字。

  2.用简练的句子说说每幅图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情趣,作好铺垫。

  一开课,老师给同学们讲了一个《马大哈管理员》的故事:从前,森林动物园来了一位新管理员—-猴子马大哈先生。他认为动物园应该改变原先的生活方式,就对小羊说:“你太瘦了,不要再吃草了,改吃肉吧!这样会使你变胖的。”又对小兔说:“别吃青菜萝卜了,换换口味,吃鱼吧!鱼很有营养。”然后对小猪说:“现在流行瘦身体,你太胖了,不要吃饭了,还是吃草吧,这样会变得苗条些。”小动物们一齐反对,可是猴管理员就是不听。从此,小羊望着肉和骨头,一口也吃不下,很快就病倒了;小猪整天吃草,身体苗条了,可连拿勺子的力气都没有了;小白兔没有青菜萝卜吃,哭着找妈妈,眼睛都哭红了。森林里一下乱套了,猴管理员一心想把动物们管好,可是越管越槽,最后只好把他换了。

  教师引导:小朋友们:这个马大哈先生到底错在哪儿呢?那么他应该让小羊、小兔、小猪吃什么呢?听了这个故事,你们知道羊是吃什么的呢?对!羊是吃草的动物。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小山羊》的故事。

  板书:

  17小山羊

  二、结合插图,初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和会认字,标出自然段。

  2.分段读课文,听听读音是否正确。

  3.让学生纵观全图看都有哪些小动物和小山羊做朋友,学生可以边看图边叙述。

  三、进一步学习生字。

  (一)学习生字的音。

  1.自己借助拼音读生字

  2.同桌互读,比比谁读得正确?

  3.抽读生字和会认字的卡片。

  4.做拼音和生字的找朋友游戏。

  (二)学习生字的形。

  1.认识新偏旁“同字框”

  2.自学生字的字形,理解字义。

  3.小组内交流自学情况,比比谁记忆字形方法最好,一会儿请小老师给大家讲一讲。

  4.学生汇报学习字形字义的过程。

  羊:用偏旁加笔画的方法记忆,上面是八字头,下面是三横一竖。笔顺是,组词:山羊、羊肉。

  和:合体字,左右结构,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来记,“口”字加上“禾木旁”就是“和”字。组词:和气、和平。

  虫:独体字。用熟字加笔画的方法记忆字形。中国的“中”字下面加上一提一点。组词:虫子。

  你:左右结构。左边是单人旁,右边上面是撇,横钩,下面是个“小”字,合起来是“你”字。组词:你好、你们。

  牛:独体字,可以用中午,“午”字来记,最后一竖要写长些,上面露头。

  草:上下结构,用熟字加偏旁来识记,用“早上”的早字,上面加上“草字头”就是草。组词:小草,草原。

  同:认识“”同字框。半包围结构,同字框里面加上一笔横,一个口字。

  5.抽读生字和词语的卡片,巩固生字和会认字的音。

  (三)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

  1.自己认真观察生字的每一笔在田格中的位置。

  2.学生在书上描红,边描边记住重点笔画的位置。

  3.请学生说说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4.教师范写“你、草”。

  5.学生在书上练习书写。写后同桌相互评议,相互纠正。

  6.学生正确地书写生字作业,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四、朗读课文,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

  边读边和插图对照,能用一句话说说每幅图的意思。

  附: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7个生字,认识新偏旁“”(同字框)

  2.会认4个字。

  3.结合插图,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1.学会7个生字,认识同字框。

  2.结合插图,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1.正确、规范地书写每个生字。

  2.用简练的句子说说每幅图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情趣,作好铺垫。

  一开课,老师给同学们讲了一个《马大哈管理员》的故事:从前,森林动物园来了一位新管理员—-猴子马大哈先生。他认为动物园应该改变原先的生活方式,就对小羊说:“你太瘦了,不要再吃草了,改吃肉吧!这样会使你变胖的。”又对小兔说:“别吃青菜萝卜了,换换口味,吃鱼吧!鱼很有营养。”然后对小猪说:“现在流行瘦身体,你太胖了,不要吃饭了,还是吃草吧,这样会变得苗条些。”小动物们一齐反对,可是猴管理员就是不听。从此,小羊望着肉和骨头,一口也吃不下,很快就病倒了;小猪整天吃草,身体苗条了,可连拿勺子的力气都没有了;小白兔没有青菜萝卜吃,哭着找妈妈,眼睛都哭红了。森林里一下乱套了,猴管理员一心想把动物们管好,可是越管越槽,最后只好把他换了。

  教师引导:小朋友们:这个马大哈先生到底错在哪儿呢?那么他应该让小羊、小兔、小猪吃什么呢?听了这个故事,你们知道羊是吃什么的呢?对!羊是吃草的动物。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小山羊》的故事。

  板书:

  17小山羊

  二、结合插图,初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和会认字,标出自然段。

  2.分段读课文,听听读音是否正确。

  3.让学生纵观全图看都有哪些小动物和小山羊做朋友,学生可以边看图边叙述。

  三、进一步学习生字。

  (一)学习生字的音。

  1.自己借助拼音读生字

  2.同桌互读,比比谁读得正确?

  3.抽读生字和会认字的卡片。

  4.做拼音和生字的找朋友游戏。

  (二)学习生字的形。

  1.认识新偏旁“同字框”

  2.自学生字的字形,理解字义。

  3.小组内交流自学情况,比比谁记忆字形方法最好,一会儿请小老师给大家讲一讲。

  4.学生汇报学习字形字义的过程。

  羊:用偏旁加笔画的方法记忆,上面是八字头,下面是三横一竖。笔顺是,组词:山羊、羊肉。

  和:合体字,左右结构,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来记,“口”字加上“禾木旁”就是“和”字。组词:和气、和平。

  虫:独体字。用熟字加笔画的方法记忆字形。中国的“中”字下面加上一提一点。组词:虫子。

  你:左右结构。左边是单人旁,右边上面是撇,横钩,下面是个“小”字,合起来是“你”字。组词:你好、你们。

  牛:独体字,可以用中午,“午”字来记,最后一竖要写长些,上面露头。

  草:上下结构,用熟字加偏旁来识记,用“早上”的早字,上面加上“草字头”就是草。组词:小草,草原。

  同:认识“”同字框。半包围结构,同字框里面加上一笔横,一个口字。

  5.抽读生字和词语的卡片,巩固生字和会认字的音。

  (三)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

  1.自己认真观察生字的每一笔在田格中的位置。

  2.学生在书上描红,边描边记住重点笔画的位置。

  3.请学生说说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4.教师范写“你、草”。

  5.学生在书上练习书写。写后同桌相互评议,相互纠正。

  6.学生正确地书写生字作业,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四、朗读课文,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

  边读边和插图对照,能用一句话说说每幅图的意思。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

  2.知道不同的动物吃的食物不一样。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不同的动物吃的食物不一样。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知道不同的动物吃的食物不同。

  2.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山羊一课的.生字和词,并初读了课文,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内容,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二、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轻声读课文,看看哪一自然段和哪一幅图是对应的。请同学说一说。

  2.请学生说说小山羊的好朋友都是谁?

  板书:

  小鸡图

  小猫图

  小狗图

  小牛图

  3.学习第一自然段,指导学法。

  (1)电脑出示3个题目:①谁是小山羊的朋友?②它请小山羊吃什么③小山羊是怎么说的?请同学们读读这3个题目。

  (2)自己轻声读第一自然段,并且看看第一幅图,电脑出示第一幅图,思考投影上的3个问题。

  (3)同桌同学讨论这3个问题。

  (4)指名读第一段,其他同学认真听并回答问题。

  ①小鸡是小山羊的朋友。②小鸡请小山羊吃虫子。③小山羊说:“谢谢你!我不吃虫子。”

  (5)小鸡为什么请小山羊吃虫子?从“请”字可以看出什么?“谢谢你”又说明了什么?小山羊为什么不吃虫子呢?请学生回答?

  (6)朗读这一段,想想应当怎样读?

  小鸡用真诚的态度请小山羊吃虫子,小山羊说话很有礼貌,感谢小鸡的好意。

  教师范读,学生练读,指名读。

  (7)指导背诵:

  ①自己练习背。

  ②师生对背,教师提问,学生背相应的内容。

  师提问:谁是小山羊的朋友?生背第一句。

  他请小山羊吃什么?小山羊说什么?

  ③指名背诵。

  4.学习第二自然段,运用学法。

  (1)按照投影的3个问题,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段,边读课文,边看图。(电脑出示第二幅图)

  (2)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3)思考:小猫为什么请小山羊吃鱼,小山羊为什么还不吃?

  (4)用同样的方法指导背诵。

  5.自读第三自然段,巩固学法。

  (1)请学生独立按照问题思考这段。出示第三幅图。

  (2)指名读这段,学生汇报学会了什么?

  (3)有语气朗读这段。

  (4)师生对读,对背。

  6.学习第四自然段,通过对比,理解内容。

  (1)想想投影上的3个问题?(出示第四幅图)请学生回答

  (2)小山羊和小牛一同吃青草,说明了什么?

  分析比较下面的句子有什么不同?理解“和”、一同的词义:

  7.感情朗读,明白道理。

  为了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特别是“谢谢你”要读出小山羊的感激、高兴的语气。

  三、表演课文,受到教育。

  在学生理解,牢记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扮演这些小动物,戴头饰进行艺术创造,让学生在表演中发展语言,进行创造性思维,在说和动的快乐气氛中受到教育。

  四、续编故事,激励创新。

  教师启发:小山羊还可以和谁交朋友?请大家都来当小作家和小画家,给课文和插图续写上几个片断,怎么样?由于有开头故事作铺垫,学生很快就会编出“小山羊和小鱼交朋友……等。”可让学生先说再画最后写,学生兴致一定很高。

  附:板书设计

  17小山羊

  小鸡吃虫子不吃……

  小猫吃鱼不吃……

  小狗吃骨头不吃……

  小牛吃青草一同吃

  探究活动

  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戴头饰进行表演,不仅发展学生语言,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小学语文教案 篇10

  教材分析: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的一首千古名诗,全诗共4行2句,写诗人乘船从白帝城返回江陵时的愉悦心情,前两句写早晨辞别了朝霞缭绕的白帝城,顺长江而下,一日之间就可以到达千里之遥的江陵。后两句写三峡两岸树木中猿声响成一片,走出很远仿佛还能听见,整首诗写得轻灵飞动,生动地传达了诗人的喜悦心情。

  学情分析:

  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能够背诵古诗,进而理解诗人的愉悦心情。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看插图、看视频、配乐反复吟诵课文,体会诗人的.心情。

  “发、朝、还、重”四字是多音字,可以通过组词区别字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利用多种认字方法认本课3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背诵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诗意,体会作者遇赦后乘船东归的愉快心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感受诗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乘船东归的愉快心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激趣导入。

  同学们,在很久以前,唐朝有一位非常有名的诗人,被人们称为“诗仙”是谁呢?(出示李白头像)我们已经学过不少李白的诗,你会背哪一首,背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背,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早发白帝城》。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配乐讲故事

  故事发生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李白因爱牵连蒙冤获罪,被流放到很远很远的夜郎城(今天贵州东部)一路上,他很伤心,走呀走呀,途中经过江陵城(湖北江陵县),那儿地势险要,水流很急,当小船慢慢行使到白帝城(今天重庆白帝山)时,突然接到了一个好消息,他无罪了,可以自由了,他非常高兴,决定顺水行舟回江陵,途中使写下了一首千古名篇《早发白帝城》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师范读古诗,读后让学生评价。

  2、配乐再读古诗,让学生评价读得怎样。

  过渡,听完古诗,你一定也想读对吗?试一试读。

  3、生自由读古诗。

  读时要求:读正确,通顺。

  4、指名读,齐读。

  5.学习多音字“发、朝、还、重”进行区别字间,分别口头组词。

  三、品读古诗,感情意境。

  过渡:让我们再深入的读一读古诗,你读懂了什么?

  1、出示古诗内容、

  2、指名读前两行。

  3、提问:诗人从哪里出发?要到哪里去?多远的路?要多长时间到?板书:白帝城——江陵

  4、问:从诗中看出李白什么感受?

  5、师述:白帝城在山顶最高处(指图)从白帝城返回江陵有一千多里水路,因为李白急着回家,把好消息告诉家人所以试着用高兴的心情去读前两行。

  6、齐读前两行。

  7、指名读。

  8、指导朗读,板书:辞、还。

  9、指名读后两行。

  10、看视频。师述:两岸的猿猴很多,一眨眼工夫,小船已过了很多座山,好象一只猿猴没叫完,船又到了另一只猿猴叫的地方,想象李白去时和回来时是同一条小船,但感觉不一样,去时伤心,回来高兴,又是顺水行舟,所以轻舟已过万重山。

  诗中的“一日还”“万重山”是李白的夸张的手法,如:“飞流直下三千尺,桃花潭水深千尺,危楼高百尺”等诗句都是作者夸张的写法,这是李白特有的风格。

  11、齐读后两行。

  12、指导朗读全诗。

  四、再次朗读,升华情感。

  过渡:这么美的诗还想读吗?

  1、打节奏朗诵。

  2、表演读。

  3、配乐朗读。

  五、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过渡:诗读的很好,我们来复习一下生字。

  1、齐读生字。

  2、“帝”“岸”两字的写法。

  六、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中国是诗的国度,朗读是中国诗歌艺术的最高峰,课外同学们多收集一些唐朝的诗读一读好吗?

  板书设计:

  早发白帝城

  辞 还 啼 过

  白帝城江陵

  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