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热]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2页总复习及练习二十五第9~1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刻度尺量、画线段。
2、使学生加深对角和直角的认识,能正确区分角和直角。
过程与方法:
在操作、观察等活动中获得对线段、角、直角等图形的直观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
会量、画线段。
难点:
认识角和直角,会画角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学生尺、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宣布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并板书课题:米和厘米,角和直角的复习。
二、复习旧知
1、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
①用手臂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用手指表示1厘米大约有多长。
a。学生比画。
B。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大约长1米?哪些物体大约长1厘米?
②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
1米=()厘米 400厘米=()米
3米=()厘米 700厘米=()米
2、量、画线段。
①看教材第105页第10题,估计两条线段大约有多长。
指名回答。
②动手量一量,验证你估计得对不对。
请同学汇报测量结果,并说说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③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
小组同学相互检查。
3、角和直角、锐角、钝角。
①说一说教室里哪儿有角,哪些是直角,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②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怎样才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怎样画一个直角?
用三角板的直角来画,从直角的顶点开始,沿着两条直角边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直角。
4、完成教材第102页第6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五第9题。
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2、小组活动。
①小组合作开展学习活动。
②相互交流,你是怎样折的?怎样拼的?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多少个正方形?怎样判断锐角、钝角?。
③画一个锐角、一个钝角。完成书105页第11题。
四、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同学们又有什么心得收获没有?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42页例1例2,试一试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在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
教具准备:
12根小棒、8个圆片、学案、课件等。
教学重点:
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过程:
师:小朋友们,秋天到了,沉甸甸的果实挂在枝头,动物王国里可热闹啦!让我们跟着乐乐一家去郊游吧!
午餐时间,懂事的乐乐主动帮妈妈洗桃。他洗了6个桃,打算放在2个盘子里。你们猜乐乐会怎么放呢?
师:不着急,先请你们和同桌讨论讨论,看看谁想的分法多?
三种不同的分法。(并引导学生用规范语言表达)
把6个桃子分成2份,两份都是3个
把6个桃子分成2份,一份1个,另一份5个
把6个桃子分成2份,一份2个,另一份4个
师:大家给出了三种分法,你们最喜欢哪种?(我猜测,喜欢平均分的'最多)
师:奇怪了,为什么大家都喜欢第一种呢?
(这样公平、两盘同样多、都是3个、不多也不少)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添补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
师:像这样的分法,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
师:(指着另外两种分法,问:那这两种是平均分吗?
生:不是。
师:为什么?
生:因为每份分得不一样多。(找两个学生回答)
师:也就是平均分必须要求每份分得怎么样?(同样多)教师在同样多的下面划上着重号。
生齐读2遍: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师:那刚才6个桃子我们是怎么平均分的?(每份分3个)
教学案例《认识平均分》 教学案例《认识平均分》我们把这3个桃作为一份,圈起来,放在一个盘子里。(师每三个磁铁外面加一个圈 ○○○ ○○○ )
师:乐乐的爷爷想给他出了个问题,6个桃子既然能平均分放到2个盘子里,还可以平均分放到几个盘子里呢?(课件出示问题)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倍”的含义,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实际情况,解决和“倍”有关的具体问题,知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
教学重点:在具体活动中真正理解“倍”的含义。
教学难点:在具体活动中真正理解“倍”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算。
2、看算式编题。12÷3=4 (平均分,12是3的4倍)
二、看图。新课。
1、第一排摆:4个圆片。
第二排摆:8个圆片。
问:第二排圆片的个数是第一排圆片的个数的几倍?怎么解答?为什么?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2、第一排摆:2个圆片。
第二排摆:是第一排圆片数的3倍。
问:第二排摆( )个。
谁是一倍数?(第一排的圆片数)第二排的圆片数是第一排圆片数的3倍,是什么意思?
3个2 。求3个2 的和用什么方法计算?(乘法)
3、比一比1)、2)题,他们有什么区别联系?
联系:都是和倍有关的问题。第一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即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用除法。第二题是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即求几个几的和。用乘法。都要找到一倍数。
4、读取文具店的信息,并说一说。
小兔买了1枝笔,花了2元钱。
小牛说:我买了3枝笔。
小狐狸说:我花的钱是小兔的4倍。
问题:
1、小牛花了多少钱?
2、小狐狸花了多少钱?
分别找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条件。
1、小牛花了多少钱,找到小牛买什么花了多少钱?(3枝铅笔)每枝铅笔多少钱?就是求3个2元是多少。
2、小狐狸花了多少钱。找到小狐狸花的钱是小兔的4倍。小兔花的钱就是一倍数。就是求4个2是多少。
三、练习。
1、画一画。3片叶子配一朵花。15片叶子配几朵花?
每3片配一朵花,即每一份是3,可以配几朵花,就是问15里有几个3.
2、○有3个,△的个数是○的2倍,△有几个?
△的个数是○的2倍,那○的个数是一倍数。就是问2个3是多少。
49页练一练。
1、看图列式。
1)长铅笔的长是短铅笔的2倍。短铅笔长8cm,短铅笔的长是一倍数,求长铅笔的长就是求2个8是多少。
2)一倍数是5元,10元是5元的几倍,就是问10里面有几个几。
2、河马有7匹,是一倍数。斑马的匹数是河马的5倍,斑马有几匹。就是求5个7是多少。
红珠是白珠的几倍。白珠是一倍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即求6里面有几个2.
3、找清数量关系。数量关系要对应。
条件: 面包车上的乘客数是小轿车上的2倍。 面包车上有6位乘客。 大客车上的乘客数是面包车上的2倍。
问题:1)大客车上有多少人?
解决:大客车上的`人数和谁有关系?(和面包车上的人数有关系。)什么关系?倍数关系。谁是一倍数?(面包车上的人数)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也就是几个几。
2)小轿车上有几位乘客?
解决:小轿车上的乘客数和谁有关系?(和面包车的人数有关)什么关系?面包车上的乘客数是小轿车上的2倍。面包车有6人,几时问6是几的2倍。求一倍数。把6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
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即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用除法计算,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即求几个几的和,用乘法计算。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3页和练习一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物体应该用相同的工具来量。
2.认识尺子,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一、感知量物体可以用相同的工具来量
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礼物,就放在盒子里面,想知道是什么吗?请把盒子打开,拿出来相互看一看,并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打开盒子观察并进行交流)
1.用学具量同样长的边。
教师请学生挑出一件自己最喜欢的物体,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物体的长。
(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测量结果,同时用多媒体显示测量结果)
师:难道你们数学书的短边不一样长吗?请动手比一比。
(学生相互动手比数学课本并回答“一样长”)
师:一样长的边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生:因为量书时用的东西有的`长,有的短。
师:如果都用同样长的工具来测量,结果会怎样呢?请小组再用正方体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小正方体的长呢?
(学生动手操作并分小组汇报,使学生知道,如果都用同样的物体量书的短边,得到的结果相同。)
2.用学具量长度不同的边。
(电脑出示数学课本和文具盒这两幅图,并演示用曲别针测量书的短边,用小刀测量文具盒的长边。)
测量后教师问发现了什么(小刀比曲别针长,文具盒的边比书的边也长)。
师:如果把小刀换成曲别针,让我们来看一看会出现什么情况。
(多媒体演示用曲别针量文具盒的过程,让学生知道文具盒的长度比书的短边多用了6个曲别针。)
小结:我们通过动手实践和观察,知道了量物体应该用相同的工具。
3.实践活动。
(1)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2)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2题。
(学生都用新铅笔量所想量的物体的长,可以自己量,也可以几人合作,最后相互交流并汇报测量结果。)
(3)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3题。
(多媒体显示题目内容,说明题意,让学生估算,电脑验证。)
二、知道量物体的长度也可以用尺子来量
1.认识尺子。
师:刚才我们用铅笔来测量物体时,量了一次又一次,多麻烦呀。用什么去量比较方便呢?(尺子)
教师请学生拿出尺子看一看,能发现什么(数字、刻度线、cm),教师介绍刻度线和“cm”;并向学生说明“厘米”是一种长度单位。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认识1厘米有多长。
(电脑演示从0到1中间的长是1厘米)
师:你认为还有从哪个数字到哪个数字中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给你的同桌看一看。
(小组活动)
(2)感知厘米有多长。
①测量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的长。
②感知1厘米有多长(教师带领学生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小正方体,右手慢慢把它拿走,告诉学生拇指与食指中间的空隙大约是1厘米,并让学生把它记在脑子里)。
③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
④睁开眼睛比画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
(3)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
①举例(电脑出示图钉,请学生仔细观察,并演示它的长度是1厘米)。
②学生自己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
(自由活动,可以用尺子量,也可以目测)
③汇报交流。
3.用厘米测量物体的长。
师:请同学们拿出黄色纸条,试着量一量它的长是几厘米。
(动手测量之后,让学生在展台上演示,并说出测量的方法。同时教师提醒学生,在测量时,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师: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再量一遍黄色纸条的长。
三、课堂总结
1.指导学生看书。
2.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先让学生总结,教师最后进行归纳)
(1)要知道物体的长,可以用相同的物体量。
(2)要知道物体的长,可以用尺子量。
(3)用尺子量物体时,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四、巩固练习
1.进一步掌握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方法。处理课本练习一(第6页)第1题。
2.通过学生用长度单位(厘米)量物体的实践活动,来体验用厘米量物体的过程。处理课本练习一(第6页)第2~3题。
(学生自己量,之后同桌互查,小组交流)
五、结束语
师:请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数学书的短边有多长。
(学生测量后汇报)
师:数学的短边长是14厘米多一点,到底多多少呢?这要用到另外一个长度单位,咱们以后再学。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学三维目标:
1、经历编制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8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2、理解8的乘法口诀的意义,熟记口诀。并用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重难点
经历编制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8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教具: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生对口令。
三七()()十二五七()
2、抢答。
4×5 5×6 3×2 4×3 7×4
5×7 7×6 3×7 4×6 7×7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8的.乘法口诀。
有一只快乐的小狗一蹦一跳地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它是怎样跳的?
0 8 16它是怎样跳的?自己填一填,说出填法。
二、自主探究:
1、根据小狗连跳的情况,你能列出算式吗?编出口诀吗?想一想,把你编的口诀写到练习本上。
汇报所编口诀,自由提问。
8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特点?
2、快速记8的乘法口诀。
检查口诀记忆情况,对口令、同桌接背,开火车背,正着背,倒着背。
完成书上80页的填空。
三、拓展应用:
1、一只螃蟹八条腿,两只螃蟹( )条腿,三只螃蟹( )条腿,四只螃蟹( )条腿,五只螃蟹( )条腿,六只螃蟹( )条腿,七只螃蟹( )条腿,八只螃蟹( )条腿。
2、口算比赛。
1×8 2×8 6×8 7×8 3×8
4×8 5×8 8×8
3、每盒8个茶杯,有4盒,一共有多少个茶杯?
4、( )×4=32 8×( )=56
( )×( )=24
5、开放题:出示183页第十五题情景图.
四、课后小结:
省略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课本P9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找出最简单的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准备】:数字卡片、人民币。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有3张数字卡片,5、7、9,用它们组成不同的两位数,能组成多少个两位数?
二、学习新知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1、出示例题
如果用着3张数字卡片,任意取出其中的两张求它们的和,得数有多少种可能呢?
2、解决问题
请学生尝试解决后全班交流
1)用填表的方法
2)用连线的.方法
3)随便写
3、思考
只有3种结果,为什么摆两位数却有6种结果呢?
摆两位数跟卡片的位置有关,加法算式的结果和卡片的位置无关
4、观察
上面的几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随便写,容易漏掉或重复。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第1题
2、完成做一做第2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上得真愉快,你们都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通过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体验角度不同,看到的物体不同,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通过观察各种物体,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角度不同,看到的物体形状不同,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小象的玩具模型,图涂有不同颜色的长方形盒子,杯子,三张抽象的杯子图片
学生自备一个小玩具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大家在暑假的时候有没有去旅游呢,说一说你去过哪些地方吧。
暑假的时候,我们的三位小朋友,毛毛,淘气,奇奇也去旅行了。他们来到了印度。印度最有名的动物呢,是大象。这一天他们也看到了一头大象。(出示大象玩具)
毛毛说:“我看到一扇门上挂着一条尾巴。”
淘气说:“我发现一堵墙上有一只耳朵。”
奇奇高兴的说:“我看到了一头可爱的大象两只呼扇唿扇的耳朵,还有长长的鼻子。”
为什么同样一头大象,三个小朋友看到的确是完全不同的画面呢?
生答: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他们看到的都不是完整的.大象。
我们要全面了解一个物体,必须全面观察这个物体,学会观察物体。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观察物体吧。(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探索新知
1、(出示长方形盒子)现在老师手中有一个盒子,它是什么形状的呢?
生答:长方体
大家仔细观察这个长方体,它的每个面的颜色是一样的吗?(转动长方体)它有哪几种颜色呢?
(板书:黄、红、白、绿、蓝、黑)
老师手拿盒子,分别提问距离相差很远的小朋友,在你的位置上你一次能看到几种颜色?
(板书几个小朋友的答案,并按种类多少将其归类)
(老师手指黑板上的答案)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看到的是三种颜色,而有的小朋友看到的却是两种甚至只有一种呢?
生答:观察角度不同
那大家仔细想想:我们一次最多可以看到几种颜色呢?
生答;3种
那只看到一种颜色或者两种颜色的小朋友要怎样才能看到三种颜色呢?
生答:转动长方体,或改变观察角度
3、现在拿出你自己的玩具,自己来亲身体验观察的乐趣吧。
要求:四人一组,分别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玩具,告诉同伴你看到了玩具的那一部分,并且思考:从不同角度看到的部分相同吗?
(老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物体)
刚才我们已经观察了自己的玩具,谁能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对集体发问,在观察的过程中,你有没有转动自己的玩具观察呢?通过转动玩具,你又发现了什么?
老师总结,板书: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结果不同(齐读)
小游戏:现在我们来做个小游戏,猜猜它是什么 自由讨论30秒,对于这四幅图,你的谜底是什么呢?
其实,这四幅图是同一个物体。有的同学可能就疑惑了,同一个物体怎么会有四幅不一样的图呢?(观察角度不同)
那把四幅图片合在一起向想,这个谜底是什么呢?
生答:杯子
真的是杯子吗?(出示杯子)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到底是不是杯子吧!
你在哪个角度看到的第一幅图呢?第二幅第三幅还有第四幅呢 ?
三、练习巩固(课本67页)
1、军事博物馆举行恐龙展,小亮、小明、小红都来看恐龙 。那你知道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老师巡视,然后集体纠正)
2、现在不把书垒起来,你会做第2题吗?试一试吧。
四、总结
通过观察长方体,自己的玩具,还有猜谜游戏 ,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组合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感受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比较、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动,讨论事物组合的.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简单事物的组合规律。
难点:理解排列和组合的不同。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复习“排列”。
用数字卡片能摆出几个不同的两位数?
学生汇报:能摆出两个不同的两位数,是12和21。
(2)引出“组合”。
讨论:如果说把这两张卡片上的数字相加,和会有几种?
学生讨论汇报。
小结:因为是求两张卡片的数字的和,调换位置和都要是3,得数只有一种。
这种不爱位置影响的方式叫“组合”。(板书:组合)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1)三个数的组合:5、7、9
出示教材例题2。
有3个数5、7、9,任意取其中两个求和,得数有几种?
①同桌进行合作,一人摆卡,一人记录。
②汇报自己的方法和结果预设。
③评议方法。
看哪种方法。
(2)比较“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老师现在有一个疑问,摆数字卡片时用3个数字可以摆出6个两位数,求和时3个数却只能求出3和,这是怎么回事?
小结:摆数与顺序有关,摆数交换位置,就变成另一个数了,求和与顺序无关,位置换一下求的和还是这两个数,只能算一次。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打乒乓球。
①想一想:每两个人打一场比赛,那么三个人至少要打几场呢?分别是谁与谁比的?
②学生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
课件演示比赛方法。
小结:这个问题其实就是组合。
(2)搭配衣服。
翻开课本第99页,用连线的方式帮他们搭配衣服。(课件演示)
小结:我们只要做到有序搭配,就不会重复,不会遗漏。
(3)回家乘车付钱。
(4)教材98页“做一做”第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大家都委愉快,同学们说说学到了哪些知识,好不好?你知道排列和组合的区别吗?
板书设计
组合
排列:1221相同:不重复、不遗漏,有序的思考方法
组合:1+2=3 2+1=3不同:排列要考虑顺序
组合不要考虑顺序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教材第32页的例5及“做一做”,练习六第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去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难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你最喜欢做什么?
(2)出示教材32页情境图。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他们在画画,其中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探求新知
(1)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情境图。
(2)明确画面中所提供的信息。
谈话:看到这个画面你有什么想问的?学生自由发言。(男生有多少人?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3)小组交流讨论。
①应该怎样计算一共有多少人?
②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③选派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男生人数:
14-5=9(人)
美术兴趣小组人数:
9+14=23(人)
(5)观察比较两个算式的联系。
明确要解决第二个问题必须先解决第一个问题。
(6)提问:你能用一个算式直接求出美术小组的人数吗?
学生自己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4-5+14=23(人)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7)小结。
三、巩固应用
(1)教材32页“做一做”,让学生说明题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独立列式解答。
(2)练习六的第1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3)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本节课学的知识来解答?学生自编题目,互相解答。
全课总结
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简单的两步加减法应用题
男生人数:14-5=9(人)
美术兴趣小组人数:
9+14=23(人)
14-5+14=23(人)
答:男生有9人,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23人。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3~94页例1、例2,课堂活动第1题及练习十八第1题。
【教学目标】
1经历两个数量的比较过程,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能用算式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2结合生活经验,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同伴合作,对为什么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能作出分析、解释,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3初步体会“倍”是作为一种用于比较的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教师:(请两位同学站起来)我们可以怎样对他俩进行比较?
学生1:××高,×××矮。
学生2:××轻,×××重……
教师: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对两个量进行比较。
(多媒体出示数学书和桌子比较的情境)教师:比较它们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桌子长,数学书短。
教师:估计一下,桌子的长度有几本数学书那么长?
学生1:……
教师:到底是几本呢?我们一起来量一量。(1本、2本、3本、4本)(闪动)
教师:当桌子的长度有4本数学书那么长时,就可以说:桌子的长度是一本数学书长度的4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个新朋友“倍”。(板书课题:倍的认识)有了它,我们就能用“倍”来比较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教师:下面我们再来比一比,仔细观察,你又发现了什么?(如图:逐步出示1杯酸奶,1袋饼干,再加上2杯,天平从不平衡到平衡)
学生1:1袋饼干相当于(等于、包含)3杯酸奶的质量。
教师:你能用“倍”来说明饼干和1杯酸奶质量间的关系吗?
学生2:饼干的质量是1杯酸奶质量的3倍。
教师:接着看,你又发现了什么?(出示左图)
学生1:1尾鱼的质量相当于6杯酸奶的质量。
学生2:1尾鱼的质量是1杯酸奶质量的6倍。
教师小结:当一个量里含有几个这么多时,我们就说这个量是它的几倍。
二、独立探究,合作交流
1猜测并证明6是3的几倍
教师:刚才比较了长度,比较了质量,我们接着比,你们看谁来了?
教师:猜一猜,猫的只数是青蛙的几倍?
学生1:2倍。
学生2:3倍。
学生3:1倍。
教师:请小朋友们动脑筋,想个办法证明你的猜想。可以用学具摆,用嘴说,动手写。4人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学生独立活动后进行交流)
学生1:我认为是3倍,因为对齐后,右边还剩3个。
学生2:看几倍应该是看6里面有几个3这么多,不是看还剩几个。
学生3:可以这样摆一摆。左边摆3个,右边摆3个。让人一看就知道6是3的2倍。
学生4:我认为应该是2倍,因为6÷3=2,6里面有2个这样的3,所以6是3的2倍。
学生5:我是想口诀“二三得六”,说明6里面有2个3,所以是两倍。
学生6:多了一个这么多,是不是1倍?
学生7:我认为是多了1倍……
教师:小朋友们运用了这么多方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真棒!正像大家所说的,看6是3的几倍,关键是看6里面有几个3,有几个这么多,就是几倍。
2.巩固练习
教师:我们接着摆,第一排不变,第二排摆4个这么多。用倍比较怎么说?(4倍)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1:一看就知道。第二排里面有4个第一排这么多,所以是4倍。
学生2:12÷3=4这个算式说明了12是3的4倍。
教师:如果第二排是21个呢?
学生1:不够摆,怎么办?
学生2:能不能不摆?我能知道21是3的几倍。
教师: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3:21÷3=7,说明21是3的7倍。
教师:的确,当不够摆时,可以直接用除法计算更方便、更简洁。
教师:现在将第二行多余的小棒去掉,两行都是3个,用“倍”可以怎么说?
学生4:1倍。
教师: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4:第二行只有1个3,所以是1倍。
教师:当两个数一样多时可以用1倍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3变式练习,解决问题
(1)12÷312÷212÷1
教师:看来生活中对事物进行比较时,常常用到“倍”这位朋友,你们看小叮当买水果时也用到了它。
(出示情境图片)
教师:小叮当家里买了水果,苹果有3个,草莓有12个,草莓的个数是苹果的几倍?
学生:草莓的个数是苹果的4倍。算式是:12÷3=4。
教师:小叮当吃掉一个苹果后,草莓的个数是苹果的几倍?
学生:草莓是苹果的6倍。算式是:12÷2=6
教师:小叮当再吃掉一个苹果后,草莓的个数是苹果的几倍?
学生:草莓是苹果的12倍。算式是:12÷1=12。
教师:观察这3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当草莓的个数不变,苹果的个数发生了变化,草莓与苹果的`倍数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2)()÷()=3
教师:下面我们放松一下,做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猜一猜”。
教师:你们喜欢吃糖吗?
学生:喜欢。教师:这里有两个盒子,一个大一个小,我不知道里面各装了几颗糖,我只知道大盒子里的颗数是小盒子里的3倍,猜一猜大盒子里可能有几颗,小盒子里可能有几颗,猜中有奖。
学生1:大盒子里有12颗,小盒子里有4颗。
学生2:大盒子里有3颗,小盒子里有1颗。
学生3:大盒子里有18颗,小盒子里有6颗。
学生4:大盒子里有24颗,小盒子里有8颗。
(3)()÷()=()
教师:“倍”不仅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也悄悄地来到我们小朋友中间。请两小组站起来。观察男生和女生用“倍”比较怎么说?
学生:男生4人,女生2人,男生的人数是女生的2倍。
教师:在他们中间你还能找出那些量是可以用“倍”来进行比较的?
学生1:戴红领巾的3人,没戴红领巾的3人。戴红领巾的人数是没戴红领巾人数的1倍。
学生2:短头发的5人,长头发的1人,短头发的人数是长头发人数的5倍。
学生3:没戴眼镜的4人,戴眼镜的2人,没戴眼镜的人数是戴眼镜人数的2倍。
教师:小朋友们还能结合生活实际自己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用倍来进行比较。4人小组相互说一说。
(小组交流)
学生1:妈妈今年32岁,我今年8岁,妈妈今年的年龄是我今年的年龄的4倍。
学生2:教室里电灯有6盏亮着,有2盏灯没有亮,亮着的电灯数量是没有亮灯的3倍。
学生3:我有4支铅笔,小明有2支铅笔,我的铅笔支数是小明的2倍。
三、反思小结
(出示饼干图与鱼图)想一想:鱼的质量是饼干的几倍?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吗?还有什么问题吗?
结束语:小朋友们,只要你能用眼去观察,用心去感受。你就能体会到数学王国里景色的迷人,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现在我们一起踏上幸福快车,去感受愉快的数学之旅吧。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3)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4)通过活动,能正确辨认从物体正面、侧面、后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空间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熊猫玩具、汽车玩具、小黑板、动物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0)播放多种动物叫声的音乐请学生猜一猜都有哪些动物,同时问:“低估是怎样猜出来的?”
(11)出示几张动物卡片,遮住动物的一部分,请同学们猜是什么动物。
(12)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撤掉遮住动物的纸片,问学生是怎么猜出来的。
二、探究新知。
(1)请同学们拿出熊猫玩具放在桌上,小组同学在各自的位置观察熊猫的形状。汇报,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2)学生画看到的熊猫形状。
(3)展示图画。请小组长把本小组的画收集到一起,并贴在黑板上。
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大家画的熊猫形状都不一样?
(13)请同学们交换位置再观察,再画一画所见到熊猫的形状。
三、应用拓展。
找朋友。请小组每一个成员将自己的汽车玩具摆在桌上,再请每一个同学从自己所在的位置介绍自己所看到的.汽车形状。教师同是时出示图片请学生判断。
四、评价小结。
我们的生活中有许放许多多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出示卡片),所以在我们的眼睛里世界是多姿多彩的,而这里面有许多数学的知识,因此我们应该热爱我们的生活。
课后反思
观察物体是课程标准新增加的教学内容。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物体的方法,同时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教学中我认为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激发学生观察的心理需求。
第二、重视观察方法的指导。
第三、采用合适的方式表达观察物体的结果。
第四、注意建立物体与视图间的联系。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课本第 39-40 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创设的情景,体会用正确的方法收集数据很重要。
2、初步学习收集数据,会用划“正”字等方法进行数据记录。
3、初步学会使用简单的统计表呈现统计数据。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分类计数、描述和分析等统计过程。
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体会统计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统计是有趣的和有用的。
培养初步统计能力,了解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会用划“正”字等方法进行记录,整理数据并填写统计表。
【教学难点】
对数据的'整理、统计和分析。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小调查: [小轿车、公交车和卡车]
师:今天要学习的本领,在生活中十分有用处。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 见,请用自己的方法记录这三种车分别出现了几辆。(媒体播放)
交流汇报记录的方法及数据。
小结:像我们刚才这样将出现的物品分类进行记录、整理数量的过程,就叫做统计。
二、感悟统计 学习新知
1、介绍“正”字记录法。
2、介绍竖杠记录法。
比较看一看这两种方法的相同点。
2、学习“正字记录法”
小丁丁他们班正好在统计女生最喜欢的水果,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观看视频教学)
3、尝试记录
第一个小调查用正字记录法再来统计一次。
交流反馈。引出统计表格。(出示表格)
车辆出现的情况统计表
种 类
辆数(辆)
小轿车
10
公交车
8
卡车
11
师:像这样把记录的结果用数来表示,整理在一张表中,就叫统计表。出示课题:统计表初步。
4、尝试填写统计表
师:小朋友们已经会初步的收集、整理数据了。小丁丁的班级也完成了一项小调查(出示记录)。请你们帮他把数据整理填在统计表中。(学生独立完成书本P40/2。)
最喜欢的水果情况统计表
师:知道哪种水果最受小朋友欢迎?
师:根据这张统计表你能不能再提些数学相关的问题?
示范:喜欢草莓的人数是喜欢橘子人数的几倍?
前后两个学生进行一问一答。交流反馈。
师:通过统计可以了解许多需要的信息。
三、经历过程 巩固新知
统计最爱吃的食物。
开小火车进行汇报,整理数据,将结果填入统计表中。(学习单)
反馈交流。
师:根据这张统计表,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呢?
四、课堂总结
师:除了统计表可以反映出一些信息外,还有一种图也可以反映出同样的信息,我们一起来看看。利用excel生成最喜欢的食物统计图。(机动)
师:这样的统计图看上去比统计表怎么样?(更直观、数据更明显)想不想一起学习怎么画?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本领?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根据需要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整理有用的数据。
2、初步学会收集数据,会用划正字、画竖杠等方法进行数据的记录。
3、初步学会数据的整理,能独立完成统计表。
过程与方法:
学生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分类计数等统计过程。
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与同伴合作统计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产生学习统计的兴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统计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根据统计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并整理分析数据。
教学准备:课件、学习单
二、制定依据:
内容分析
《统计表初步》属于“数据整理与概率统计”板块,是小学数学二年级第一学期的内容。本教学内容的前继知识是计数和分一分,通过生活中的分类计数引入统计,让学生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统计过程,并根据统计结果口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其后继内容是条形统计图(一)(二)、折线统计图等与统计表内容相匹配的,更为形象呈现数据的“数据描述”部分的教学内容。此外,《统计表初步》这一教学内容作为一个教学载体,能让学生在情境中联系生活实际,从相关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在过程中体验数学化繁为简的思想、分类的思想并提升统计分析能力。
2、学生实际
学生虽然第一次在数学课堂上接触统计的知识,但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已有统计的感知,这节课上学生把本课所学的统计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有新发现,同时为下节条形统计图埋下伏笔。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5分钟
创设情境
1、情境:这是青青草场的15只小动物,这是慢羊羊村长,我们一起来听听看慢羊羊村长说了什么吧?
(播放PPT)
(1)提出疑问
小动物们喜欢的有哪些水果呢?每种水果,慢羊羊村长应该准备多少呢?请拿出课堂学习单,在1号表格上来记一记。
(2)投影反馈,进行比较
2、再次体验
(1)尝试记录
刚刚记录的'时候大部分小朋友记录得比较凌乱,那么接下来请在2号表格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再来记录一下。
(课件播放)
(2)投影反馈,全班交流
小结:小朋友们你们真棒,想出了这么多种记录方法,我们可以用符号来记录,可以用数字来记录,还可以画“正”字。
集体观看
交流记录方法:
用符号记录:划小竖杠、打勾、画☆、画爱心
集体记录
个别交流
预设:
画“√”的记录
画圈来记录
画杠法来记
写数
划“正”字等等。
创设动画情景,这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能激发学习兴趣,也能调动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数据的收集,让学生能初步感知统计的用处。
18分钟
探究新知
(一)数据收集、记录
1、学习统计方法
(1)划“正”字法
接下来,小巧要向我们展示了她的记录方法,大家看一看,是什么方法?与某某小朋友一样,小巧也要向我们展示“正”字记录的好方法。
= 1 xGB3①首先我们来书空一下这个“正”字。谁来帮她介绍一下正字法?
= 2 xGB3②这种方法,你们学会了吗?那我来考考你们。(PPT呈现题目)
(2)画竖杠法
小丁丁也想向我们介绍一种方法,叫做“竖杠”法。
= 1 x GB3①谁能看懂它表示的意思?
= 2 x GB3②这种方法,你们学会了吗?那我来考考你们。(PPT呈现题目)
揭示课题
我们可以用小丁丁和小巧画竖杠和画正字的方法收集记录数据,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统计。
3、再次体验
请把课堂学习单拿出来,看3号表格,我们大家选择画正字或画竖杠的方法,再次为慢羊羊做记录,这次为了使我们的记录比较顺利,你们可以不要抬头看,只用耳朵听,小手记,准备好了吗?
(课件播放)
(1)集体校对
(2)有15个小动物,你看看你统计得对吗?有没有多数或漏数?
(3)小结:记录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是用划正字和画竖杠的方法进行记录,不但方便,而且我们算起来会更快更准确。
(二)数据整理
1、认识统计表
刚才我们把这些数据都收集记录好了,那我们怎么样清晰地把这些数据呈现给慢羊羊村长呢?现在我们就要把这些数据整理成一张表格。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统计表里都有些什么呢?
小动物最喜欢的水果情况
种类
香蕉
苹果
草莓
只数(只)
7
3
5
这是统计表的标题
这一行是它的种类
这一行是它的数据
像这样就成了一张简单的统计表。你们发现把它做成一张统计表之后,有什么好处吗?统计表里统计的对吗?有没有多或漏?
2、再次揭示课题
刚才我们小朋友啊,先确定了一下水果的种类,然后在用画一画,写一写的方法,把这些数据进行了记录和整理,最后形成了这样的一张统计表,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和统计有关的知识,来读一下课题——统计表初步。(齐读课题)
个别回答
集体判断
个别回答
集体判断
集体记录
集体校对
通过小巧和小丁丁的介绍,集体学习“正”字法和画竖杠图法,让小朋友学会正确的数据收集和记录的方法。
再次通过动画情景,让小朋友用所学的新的记录方法进行记录,加深学生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通过动手做并交流使学生体验用“正”字、画竖杠统计的方法。
介绍统计表中各部分的名称及表示的含义。(标题、项目、人数)
此活动让小朋友感受到数据的完整性,感受到部分数与总数之间的关系,会用总数建议记录的正确性与否。
10分钟
巩固新知
1、填写统计表
打开数学书,翻到第40页,完成第二大题练习。
2、数据收集,完成统计表
刚才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统计中的一些方法,接下来我们就要用我们学过的本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体育陈老师想请小朋友帮忙统计一下,这四项运动(拍皮球、跳绳、踢毽子、丢沙包)中,体育课上我们应该开展哪项运动呢?请小朋友们先收集记录数据,再完成统计表。
独立完成
说一说
通过两道练习,巩固对统计表的认识,能将记录方式与统计表的数量对应起来。
通过让小朋友完整地自己经历数据收集、记录,与整理的过程,知道在生活中应用统计表。
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到什么?
板书设计:统计表初步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角的特征。
2、经历观察、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抽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集体交流等活动形式,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初步形成评价意识。
4、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生活情景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
根据角的特征辨认角。
学生准备:
剪刀一把、三角板一块、白纸一张。
教师准备:
直尺、各种形状的继母若干;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白纸各7张;长条12根;图钉若干。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揭示课题。
1、感知生活中的角。
(1)课件展示实物(红领巾、钟面、吸管、方向牌)。
(2)找一找以上实物中的角分别在哪儿,引导学生把角比划出来。(随着学生的发言,课件演示,抽象出角)。
(3)找一找生活中的角。
方式一:交流课前收集的信息。
方式二:现场收集生活中的角。
①老师交待收集的场地范围(教室)和交流的时间(2分钟)。
②学生收集、交流信息。
③反馈。(引导学生边说边比划出角。)
2、揭示课题。
师:通过发现,知道了角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今天咱们就一块儿去认识角。
板书:认识角
二、实践感知,建立表象。
1、画一画,剪一剪。
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各种材料(直尺、三角板、剪刀、积木)。
(1)老师交待操作的要求:学生在以上材料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在纸上画出角,再把它剪下来。
(2)学生自行选择工具,实施活动。
(3)集体交流:把剪下图形中的一个角比划出来。
2、摸一摸,探究角的特点。
(1)摸一摸刚刚比划的角,有什么发现?
(2)学生汇报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①尖尖的。
A、示范摸到角的哪个地方是尖尖的,引导全班学生再次感知。
B、取名称。
师:其实这个尖尖的.是一个点。(板书)知道了这个点叫什么吗?想给它叫什么?(把学生取的名称写下来。)
C、得出名称。(板书:顶点)
②平平的、直直的。
A、引导全班再次感知。
B、抓住学生发言,得出名称。(板书:边)
③、④……
3、小结:像这样的图形我们说它是一个角。
4、闭上眼睛想一想角的样子,可以用喜欢的方式比划比划。
三、活动操作、巩固应用。
1、活动(一):找一找。
(1)明确活动要求:不用眼睛看,在学具袋中摸出一个带角的图形。
(2)反馈摸出的图形有:
(3)分组交流:①每个图形的角在哪儿?②每个图形有几个角?
(4)用手势反馈。学生可能对第三个图形有异议。老师抓住契机以辩论的形式得出正确的结果。(此环节中引导学生作评价。)
2、做一做。
(1)交待活动要求:在组内选择有用的材料(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卡纸、长条、图钉)制作一个你喜欢的角,然后展示在教室两边。
(2)学生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开始活动。
(3)组织学生参观作品。
(4)学生质疑、评价、提问。
如:能告诉我这个制做的角在哪儿吗?
四、延伸
1、小结:今天咱们认识了一位新朋友──角,关于它你了解了多少?
2、延伸:关于角,你还想知道什么?
师: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查查有关资料,了解有关角的知识,咱们下节课再继续交流。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教学目的:
1、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会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
3、会比较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一千米有多长?生活中有那些距离是千米?
2、走1千米大约要多少时间?跑了?
3、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二、新课
1、教学例3
问:大家知道三峡吗?我们的三峡大坝呀,全长2300米,他长吗?
我们北碚有一条高速公路叫什么?谁知道?
其中有一条隧道,长6公里
你门说,大坝和隧道谁长?
学生思考,回答
小组讨论后汇报自己的.想法
一可以把千米换成米,还可以把米换成千米
2、练习
(1)对口令,选择合适的单位
教室长8()公路长800()飞机飞行高度8000()火车每小时开60()
(2)说说大约几千米
引导学估计
1675千米大约是多少千米那4850米呢?
(3)学生看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三、作业
练习十二1-4
2题,学生看题目要求和图,理解了题目的意思后在做
学生独立作业
四、课后记
第3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79页例4,80页课堂活动,81-82页练习十二5-9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体会毫米的实际长度
2、会简单的单位换算
3、会选择正确的单位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1千米有多长,生活中的1千米呢?
2、千米和米有什么关系?
3、3657米大约是多少千米?4567米呢?
二、新课
1、教学例4
学生拿出直尺,请观察,直尺上长度单位都有哪些?
学生逐渐观察得出许多小格,这每一个小格是1毫米,也可以说是1mm,学生读
这些小格把1厘米分成了几份?
学生观察数
得出分成了10份,那么一厘米就是多少毫米呢?
1厘米=10毫米,学生读
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
2、感知1毫米
请你用手指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
学生自己比划
生活中有1毫米的物体吗?
拿出2分硬币,量一量有多厚,大约是毫米
还有吗?
学生在量
3、整理长度单位
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学生回答
你可以把他们从大到小排一排吗?
教师板书: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相邻两个单位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三、练习
1、80页1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2、80页2、3
学生测量
3、完成81页5-9
四、课后记
五、时分秒
1、能认识,写钟表的具体时刻
2、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3、能进行时分面的简单换算
4、能计算经过时间,知道珍惜时间,会合理安排时间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4-24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30
【荐】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2-21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02-15
关于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19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20篇)06-29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23篇)09-02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21篇)11-02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15篇)01-26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15篇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