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小学语文教案汇编(7篇)
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材简析:
这个成语故事见《战国策.魏策》,是季梁劝魏王时说的寓言。其寓意是:无论做什么事情,必须先把方向搞正确。或者说,方向对头,条件越好,成绩越大;方向错了,适得其反。后来人们在使用这个成语时,也针对愿望好,措施不得力的情况。
本课要求认识13个字:辕、辙、梁、驶、驰、系、旅、恳、固、执、担、夫、驾。会写10个字:驶、应、奔、驰、系、旅、固、执、夫、驾。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字,能写好10个字。
2、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学会质疑读懂故事,体会成语的意义。
教学建议:
课文依照《战国策》体例,用对话形式叙述。正因为人物的对话形象性很强,所以学习本文应当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反复朗读,在读中体味,读中感悟。本文适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再进行表演。
在学生理解课文以后,可以让学生想象:楚国在南方,而那个去去楚国的人却往北走,结果会怎样?学生有感而发,文章的寓意也就在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启发的过程中明确了。
课后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事情是南辕北辙?你能举出一个例子吗?让学生当堂举出例子可能比较难完成,这个问题可以暂时留下来,让学生以后注意在生活中观察,什么时候谁发现了,就可以讲一讲,大家在一起评判。
在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的独立性。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识字教学不再视为难点,要让学生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解决不认识的'字,课堂上要腾出时间让学生交流识字方法,学生能借助汉字的构字规律独立识字。
拓展习题:
一、读一读,填一填,相信你能行。
()地问()地说()跳
()地笑()地看()走
二、照样子,写一写。
马虽然好,可这不是去楚国的路。
虽然,可。
相关资料:
魏王欲攻邯郸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返,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君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是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摘自《战国策》魏策四)
精品教案:
(一)
教学准备:
字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交流搜集的成语故事。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南辕北辙》。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识字
1、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解决。
2、小组内读书,交流识字方法。
3、检查识字效果。
(1)读词语。
(2)读生字卡片,可练习组词。
三、再读感悟
1、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2、师:我们要想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就应该弄清楚季梁跟朋友说了什么,我们该怎样来读他们的对话呢?
3、学生分角色朗读,师生评价。
4、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5、小组内分角色朗读,并讨论刚才提出的问题。
6、全班交流。
7、体会寓意。(无论做什么事情,必须先把方向搞正确。方向错了,就会适得其反)
四、指导写字
1、认读要求写的字。
2、说一说哪个字最难记?你怎样记住?
3、教师指导。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五、课外拓展
1、生活中有南辕北辙的事例吗?
2、搜集成语故事,召开成语故事会。
南辕北辙(二)
一、交流导入。
1、同学们,喜欢读成语故事吗?可以讲给大家听听吗?
2、小组内交流自己读过哪些成语故事?请1---2名同学到前面介绍。
二、初读感知,愉快识字。
1、利用自己掌握的识字方法,自由读课文。
2、同桌互相听读课文,然后标出生词并多读几遍。
3、小组合作,愉快识字。
可以组长领读可以开火车读可以做猜字游戏等等。
4、检查识字情况。
三、精读感知,体会道理。
1、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你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估计孩子对于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不够明白车上的朋友不明白,方向错了,马好,旅费多,车夫技术高,这几个条件越好,他离要去楚国就越远。
2、解决这个问题,就应该弄明白朋友的对话。
3、请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读对话。
4、请1----2个小组到前台分角色读,然后评价。
5、出示词语:行驶、奔驰、不解、诚恳、固执己见。学生认读,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诚恳、固执己见等词语。
6、合作表演,然后说说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7、说说对南辕北辙这个成语的理解。
四、师生话收获。
比如:
1、我又学会了一个成语。
2、我知道做任何事情要有明确的目标。
五、拓展作业。
1、请注意观察:生活中有南辕北辙的事例吗?与小伙伴交流一下。
2、课下继续阅读《成语故事》,准备开一个成语故事会。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和接班人为指导思想。继续加强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教育,为培养会学习,懂生活,有责任心的新世纪一代新人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73班学生较多,年龄偏校最小的未满九岁,对知识掌握程度不一,两极分化相当眼中,特别是阅读能力和习作水平有待加强与提高。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仍然以学习板块的形式组成。全册共八个单元,每个单元暗含相对集中的主题,信息量大,每单元四篇课文,全册32篇课文。
每单元由课文、课后题、语文乐园三部分组成。各部分之间互相联系,具有整体性。课后题注重忒样阅读能力,词语的理解和积累,注重对课文类容的初步把握,同时也注意设计结合课文和儿童生活的思考拓展性的题目。课后还安排了“我的词语库”,培养学生自主积累词语的习惯,课后的“信息窗”提供有关的资料,以帮助学生阅读、理解课文。语文乐园仍分散打板块,“语海拾贝”重在语文基础只是的整合与训练。“阅读欣赏”重在增加阅读量,忒样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语文生活”继续把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习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动脑、动手、动口、动笔相结合,使学习语文生活化活动化,使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提高口语甲级能力,习作能力和语文运用能力。
四、教学目标
(一)识字与写字
1、 对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 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10个,其中180个要求会写。
3、 能使用硬笔熟练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谊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够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在理解词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与引号的一般用法。
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语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9、朗读优秀诗文,注意在朗读过程中提样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
10、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三)习作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局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4、能用简单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颖感的语句。
6、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8、学期习作每期8篇。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够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够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言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4、在家庭生活中、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五、活动安排
1、积极创造条件,知道学生多读书,并用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
2、课外让学生自办板报,活动课时间进行故事演讲比赛。
3、根据学生的兴趣组织学生朗读、书法等课外兴趣小组。
4、本期看展一次摘抄日记比赛。
六、注意问题
1、要突出重点、训练、巩固地训练。
2、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3、要继续重视词、句、段的训练。
七、课时安排
将读课文 64课时
乐园练习 24课时
习作八篇 24课时
合 计 112课时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会认“陨”等30个生字;会写“陨”等30个生字。
2.读懂课文,独立回答课后问题。
3.了解有关陨石的资料,对陨石有深入的认识。
4.有感情地背诵。
教学重点:在朗读中感悟,理解文中所讲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陨石的知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认识本课生字、词。
2.通过多种形成的朗读,在朗读、讨论、感悟中理解文中所讲的知识,体会我们的愿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学生收集到的陨石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大自然的`奥秘,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同学们看,这就是来自天外的客人——陨石(板书课题:天外来客——陨石)
学生一起读课题,读了课题后,你想了解哪些知识?
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
1.这些问题,课文中给我们做了介绍,让我们一起去读课文,读时划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词,用学过的方法先解决。
2.解决学生不认识的生字、词。
3.分组读文检测。
看看,通过刚才的读文,你都了解了什么?(学生针对刚才课前提的问题,有目的性的进行回答。)在里,引导学生读好课文。
4.你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分小组合作学生,小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陨石曾经是星星,它有自己的轨道,能够发光,它含有丰富的物质,落到地面上以后,它就熄灭了,变成了坚硬的石头,安静地沉睡着,使同学们在学习、谈论的过程激发起他们探索的积极性。
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感受深的段落,读给同桌听,再次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受,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通过多种形成的朗读,在朗读、讨论中理解文中所讲的知识,体会我们的愿望。
导学过程:
一、继续学习课文:
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天外来客——陨石》
同学们想不想读一读课文呢?
学生读文。
二、交流资料,拓展知识:
1.对于陨石,你都了解什么?
把你了解到的知识或者有关信息,介绍给同学们听。
2.同学交流资料。扩展课外知识。
进一步加深对陨石的了解。
三、结合“语文天地”中的练习进行词语扩充。
1.给“石”加个偏旁,可以成为新的字,试一试。
2.用“石”能组成多少个成语呀?
石
石
石
石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摘抄词语。
板书设计:
天外来客—陨石
航行在宇宙
穿过大气层会发光
星星 是由物质组成,含铁和镍(坚硬)
落到地上变石头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录音机、录音带、挂图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1,谈话揭题
小朋友们知道我们吃的大米饭、穿的花衣裳是怎么来的吗?学了第19课,我们就知道了。下面请小朋友们把课本翻到第50页,学习课文《白米饭和花衣裳》。然后转身在黑板上写下题目,并标上“饭”、“裳”的拼音,读题,教学“饭”,认识“”字旁,“裳”,注意翘舌音,在这里读轻声。
2,听录音
(1)边听边想,课文讲了些什么?
(2)借助拼音,通读课文。
3,图文对照,学习生字、生词。
(1)看挂图1(小明手捧大米饭图)。
①问:小明手上捧的是什么?(大米饭)大米饭是怎么样的?(白又香的)然后结合起来说一遍:小明手上捧着的大米饭是白又香的。
②假如你是小明,当你吃了白又香的大米饭之后,你是否会想一想它是哪儿来的呢?然后过渡到教学“吃”。“吃”是左右结构,是用口来吃的,注意右边是“乞”而非“气”。还要注意“哪”与“那”的区别,“哪”读第三声,是用在问句里面的。
(2)看挂图2(农民在烈日下插秧图)。
①问:图上画着谁?(农民伯伯)在干什么?(插秧,重点说明汗流浃背,引出烈日,突出其劳作的辛苦。)
②教学“农”、“民”、“粮”。
农民两字介绍笔顺笔画,“粮”字教学“米”字旁,注意右边是“良”而非“艮”。
(3)全班一起读第一节。
(4)指名读第二节。
(5)看挂图3(小红穿着漂亮的花衣裳图)。
①问:小红穿着怎样的花衣裳?(小红穿着漂亮的花衣裳。)教学“漂”、“穿”字,学生自己分析字形。学“漂”时,注意右边上面的“西”字,它作字头里面两竖不拐弯,学习“穿”字时,注意“穴”字头,让学生自己数笔画,记字形。
②问:漂亮的花衣裳是从哪儿来的呀?
(6)出示工人阿姨织布图,问工人阿姨在干什么?(织布。)教学“织”字。
4,复习巩固生字、新词。
(1)抽读生字卡片。
(2)让学生口头组词:
农:(农民、农村、农田)
布:(花布、织布、白布)
民:(人民、农民、民众)
5,书写指导。
指导各个生字在田字格中的写法,重点介绍“漂”的写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大米饭、花衣裳是从哪儿来的,懂得珍惜粮食,爱护衣服,尊重别人的劳动。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抽读生字、新词卡片。
2,听录音,思考:白米饭和花衣裳是怎么来的?
3,学习第一节。
(1)指名朗读,说:经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白又香的大米饭是农民伯伯辛苦劳动得来的。那么,看着这幅图(农民在烈日下插秧图),你知道这是什么时候么?他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他干得怎样?
小结:炎热的夏天中午,太阳火辣辣的照着大地,农民伯伯却弯着腰,在田里一枝枝的插着水稻。汗水一滴滴地滴下来,他也没顾得上擦一把。
(2)学习古诗《锄禾》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这首古诗生动地描述了农民伯伯劳作的辛苦以及大米饭的来之不易。然而从稻子转变为我们手中的白米饭还要经过很多其它的劳动。看挂图(农民施肥、收割、脱粒、碾米)问:他们在干什么?
(3)总结:指着图说,你们看,我们吃的`白米饭要经过这么多人的辛勤劳动,我们应该怎么对待它呢?联系实际,我们应爱惜粮食,尊重农民伯伯的劳动。
(4)指名学生看图说话。
(5)齐声朗读第一段。
4,学习第二节。
(1)指名朗读第二节。
(2)用学习第一节的方法学习第二节。
①出示种棉花、纺纱、染布、织布的挂图。
②想想:花衣裳是怎么来的?
(3)进行检查,指名说说花衣裳的产生过程?我们该怎么做?
(4)总结:花衣裳是工人阿姨辛勤劳动的结果,我们要爱护它,并尊重工人的劳动。
(5)问:怎么爱护我们的新衣服?
(6)齐声朗读第二节。
5,作业练习。
(1)自由朗读课文,试着背诵。
(2)抄写字词。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⒈巩固汉语拼音,认识10个生字,会写5个字,认识3个部件。
⒉能对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在相互交流中了解口、耳、目、牙、舌、鼻的作用,初步具有保护器官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10个生字,会写5个字,认识3个部件。
教学难点:
能对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在相互交流中了解口、耳、目、牙、舌、鼻的作用,初步具有保护器官的.意识。
教学方法:
讲解法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可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五官,引入新课
⒈猜谜语,引入新课。
⒉指导看图,说说口、耳、目、牙、舌、鼻各有什么作用。
二借助拼音,自主读词,读句,认识生字
⒈检查掌握生字读音的情况,开火车,竞赛读。
⒉用生字口头组词。
三反复朗读词语、句子,进一步了解各个器官的用途
⒈体会“说”、“听”、“视”、“咬”、“尝”、“闻”这几个表示不同动作的词。
⒉以自由说话的形式,联系生活实际讲讲各个器官的作用。
四巩固识字,指导写字
⒈在游戏中巩固识字。教师出示“目”卡片,学生用手指眼睛,齐读“目”。用同样的方法里复习口、耳、牙、舌、鼻。
⒉出示田字格,教师示范生字,让学生在观察中掌握8个生字的书写结构。
⒊学生描红书写,老师巡视。
⒋把自己想写的字在田字格练一练。
五扩展活动
⒈让学生上台介绍五官的作用。
⒉说说自己是如何保护各个器官的。
板书:
保护器官
kǒuyátāshémù
口牙它舌 目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掌声》一文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在两次掌声中鼓起了生活的勇气,变得活泼开朗的故事。从而告诉人们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关爱,特别是身处困境的人。人人要懂得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掌声送给别人。这些道理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由于已有经验不足,情感体验有一定困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紧扣掌声,以掌声感悟小英的情感变化,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领悟掌声的深层内涵。
一、以两次掌声,感悟小英的情感变化
课文第四段是文章的重点段,教学时,我先从重点段切入。开课时,我先问学生:课文中的掌声是谁给谁的?(板书:小英)同学们给了小英几次掌声?分别在什么时候给的?随即出示第四自然段,分别划出两次掌声的有关语句,接着围绕第一次掌声,同学们在怎样的情况下给小英的?展开学习、讨论。首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13自然段,可以大声读、轻读、默读,也可与同桌合作读或边读边用笔圈圈划划。自学完后,要求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或自己的话来回答刚才的问题。
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分组试讲,基本上都能完整地回答。生:因为小英从小生病,一条腿落下了残疾,她不愿意别人看到她走路的样子。一次演讲课,她很不愿意上台演讲,但最后她还是鼓起勇气上台了,所以同学们要把掌声送给她。师:那么后来教室里又怎么会响起第二次掌声呢?学生再读第四段后,自然会从中找到答案。生:因为小英讲的童年故事十分动人,普通话也很好,这是同学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所以同学们又给了小英第二次掌声。师:掌声热烈、持久,面对经久不息的掌声,小英微笑着走下讲台。
演讲前小英是怎样走上讲台的呢?这时大家又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小英是犹豫了一会儿再走上去的。小英是慢吞吞地走上去的。小英是红着眼圈走上去的。接着学生的发言,老师即说:对呀,小英刚才是眼圈儿红着走上讲台的,现在是微笑着走下讲台的,可见小英的情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谁能通过朗读,把小英的情感变化表达出来呢!接着让学生配乐朗读第四自然段。
二、以情感变化,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
两次掌声使小英像变了个人似的,小英原来是个怎样的人,现在变成了怎样的人?再让学生自学第五自然段,明白小英原来是个忧郁自卑的孩子,现在变得活泼自信了。根据学生的发言归纳(板书:忧郁自卑、活泼自信)。师:我们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小英原来是忧郁自卑的?引导学生再联系13段,找出有关语句来理解。生: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说明小英不愿意与人交往,性格孤独。她不愿意让人看到她走路的'样子。表示小英怕别人嘲笑她,瞧不起她。
轮到小英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那个角落,小英立刻把头低了下去。从中可以看出小英紧张、害怕的神情。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来,我们注意到,小英的眼圈儿红了。说明小英开始拿不定主意,极不情愿上台的样子。师:刚才大家从小英的动作、神态等方面看出小英原来确实是个忧郁自卑的孩子。现在又从哪里看出小英变得活泼自信了呢?生:她不再忧郁,开始和同学们交谈、游戏,甚至还走进了学校的舞蹈房师:就这些吗?小英可能还会参加哪些活动?生:画画、下棋、郊游、劳动师:从此以后,小英和正常的小朋友一样,会参加各种各样有趣的活动。
又如:小英在大家的注视下,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师:注视就是注意力非常集中地看着,同学们的注意力那么集中地看着小英,他们心里会怎么想呢?要是你们是小英的同学,你们会怎么想?怎么说呢?生:小英勇敢些,不用怕,相信你会成功的!小英,你一定要自信,我们支持你!小英,你终于走上讲台了,祝你成功!师:小英在同学们的期待、鼓励、信任的目光中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当她结束演讲时,教室里又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此时此刻,小英心里有许多话想说,可是,她太激动了,什么话也没说出来,你们能帮她说出来吗?要是你们就是小英,你们想说些什么呢?生:谢谢大家的掌声,是同学们的掌声鼓起了我的勇气。谢谢大家对我关心、鼓励。
我永远忘不了这掌声,我非常感谢这掌声。小英没有用语言来表达对同学们的感谢之情,而是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我们完全可以从人物的动作、神态、情感变化中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以人物的心理、领悟掌声的深层内涵。
掌声是那么神奇,它能使人克服自卑,建立自信。它能改变人的性格。所以小英非常感谢这掌声,也永远忘不了这掌声。是啊,生活中人人都需要掌声。接着问学生:你们需要掌声吗?特别在什么时候?生:在我没有自信的时候。
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在我取得进步的时候。在我获得成功的时候。师:当别人给我们掌声时,我们要珍惜别人的掌声,当别人与我们一样需要掌声时,我们也不要忘记把掌声送给别人。你们想把掌声送给谁呢?为什么?接着出示句式训练:我想把掌声送给_____,因为______。生:我想把掌声送给老师,因为老师工作十分辛苦。我想把掌声送给爸爸妈妈,因为他们把我从小养大很不容易。我想把掌声送给残疾儿童,因为他们非常需要人们的关爱。我想把掌声送给环卫工人,因为他们美化城市,使我们能在美好的环境中生活。训练完后,接着让学生满怀深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课文最后一段是文章的中心段,所以在教学时,我也强化了对此段的理解,突出了中心。然后进行小结:同学们,学到这里,我们逐渐领悟到掌声的深层内涵,它不光是拍手、鼓掌的表示,它还包含着对人的____________?学生根据自己的发言分别上台板书:鼓励、支持、尊重、信任、关爱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附板书:
掌声
小英
忧郁自卑
活泼自信
鼓励
支持
尊重
信任
关爱
最后归纳板书,深化中心。师: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我们要懂得正确地看待自己,对自己的缺点、不足,甚至是缺陷,不能忧郁自卑,要鼓起勇气,活泼自信地面对生活。同时也要正确地看待别人,要学会尊重别人,宽容别人,关爱别人。只要人人都付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让我们一起看着屏幕上的歌词,学唱《掌声响起来》这首经典歌曲吧!
大家在掌声中、歌声中结束了本堂课的学习。两次掌声把学生引入了文本,贴近了角色,使学生在真切的情景中感悟揣摩领悟掌声,使学习成为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相信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学到了语文知识,而且学会了怎样做人。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习本课生字,积累本课词语;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培养有感情朗读的能力;学习作者抓住人物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读中感悟,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本内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在父母亲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学习其正确对待死亡,自愿死后捐赠器官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培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课前谈话】
讲美军不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录找阵亡士兵遗骸的故事,展现人们对人遗体的尊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有一个词语大家肯定非常熟悉!(母亲)
2.母亲是生我们,养我们的人,母亲就是我们温暖的家。可是,不幸的女孩──琳达,却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永远地失去了自己的母亲。
3.出示课题及作者(18、《永生的眼睛》),再范读:那会儿,我的内心一直笼罩着巨大的悲哀与苦痛。一想到从此以后我再也得不到妈妈的呵护了,泪水便不由自主地流淌下来。我无法面对没有妈妈的孤零零的生活。(就在母亲去世的当天下午),一位警官来到我们家,对父亲说:“先生,您同意医院取用尊夫人的眼睛角膜吗?”
4.面对这个近乎没有任何人情味可言的要求,我的父亲,会作何反应?痛失慈母的我,又会作何反应?
设计意图:配乐范读,展现琳达痛失慈母后的悲痛情绪,从而调动学生情感,促使其“移情”考虑问题。逝者已去,作为女儿此时最应做的莫过于让母亲静静离去,而一位警官的突然造访,却使得事情的发展显得扑朔迷离。故事讲到这儿,嘎然而止,要求学生去读文本,有效地激起学生的读书欲望,也为“父亲同意角膜捐赠,我反对角膜捐赠”的冲突做好了铺垫。
二、初读课文,体会“我”对角膜捐赠的反对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86页,借助屏幕上的温情提示,自由地读读课文,(点击出示温情提示)。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遇到难读的地方就多读几遍。好,开始吧!(温情提示内容:“角膜”、“角膜移植”、“器官移植”相关知识)
2.学生借助温情提示,自由读文。
3.反馈学习生字词情况:
读完了课文,谁来跟这几个朋友打个招呼?盲童、屡屡、搂住、遵从
4.交流读文体会:
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里体会到了?
⑴课件出示句子一:“当然可以。”爸爸痛快地回答。
⑵课件出示句子二:
“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我冲着爸爸哭喊,“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开。”(抓住“当然”、“痛快”体会父亲对角膜捐赠的支持;抓住“怎么能、、冲、哭喊、应该”等处体会我的反对;同时进行感情朗读)
⑶是什么让我如此反对呢?(预设:对母亲的尊敬和爱)
⑷反复引读:
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开。
师:“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深爱着母亲的我无法接受捐赠母亲角膜的决定,使我忍不住冲着父亲哭喊……
师:使我忍不住深深地责怪父亲……
师:使我忍不住痛哭失声……
设计意图:采用一个“欲擒故纵”的教学策略,在此处将父亲对器官捐赠的态度与我的态度进行对比,突出了我对捐赠事件的强烈反对,从而预设冲突,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为本课的后续教学设作好铺垫。
三、快读课文,感受“我”态度的转变
1.同学们,一个对捐赠母亲角膜如此强烈反对的“我”最终会不会同意器官捐赠呢?请同学们快速地读读课文,找一找能够体现我同意“角膜捐赠”的语句?(学生读文)
2.交流,引导质疑:课件出示:
父亲与世长辞后,我遵从他的遗愿捐赠了他的`眼睛角膜。
师:请同学们也来读读这句话,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根据学生提问,梳理出主问题“我为什么同意了器官捐赠?是什么让我接受了器官捐赠?”)
设计意图:找到恰当的教学切入口是组织好通篇教学的关节点,更是学生深入解读文本的“索引和文眼”。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紧抓“我”对“捐赠器官”一事的态度为线索,前一环节充分渲染“我”的反对态度,本环节展现“我遵从父亲遗愿”捐赠角膜,这样就制造出最大的心理冲突,此时将我的态度作一前后比较,引导学生质疑,“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梳理出本课研究的主问题“是什么让我接受了器官捐赠?”这样学生的探究就展开了。
四、课堂小结:
五、教学反思:
生命因短暂和仅有一次而显得极为宝贵。然而,遗体捐献志愿者战胜了短暂,生命的价值得以升华,获得了永恒。相关资料的链接,让每个学生懂得作者一家以及更多的人正确对待死亡,自愿死后捐赠器官,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同时,培养学生努力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意识和热心帮助他人延续生命的态度。结尾的疑问旨在唤醒学生的一种意识,树立起对生命的热爱,具有为他人生活的美好做出努力的愿望和热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从文中进一步感悟生命的美好,体会人性的真善美,树立对器官捐献的正确观念。
2.学生能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其有感情地朗
读的能力;
3.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书,触动心灵,升华情感。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教学难点:
抓住父亲的语言来理解一家人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看法的转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精读课文,探究“我态度转变”的原因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5至9自然段,用笔划出有关的语句,并反复地读一读,想想从中读懂了什么?(学生默读课文,四人小组交流)
2.交流学生学习体会:句子一:课件出示:“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⑴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两句话的?
⑵再读这句话,思考“在父亲的眼里,怎么样的死是有意义的?”(预设:我们的死亡之躯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这样的死是有意义的。)
⑶引用资料,比较理解:
课件出示: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角膜捐赠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①数百万的患者渴望得到的是什么?我们能给予他们什么?而父亲呢?
②反复引读(个体读──集体读):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师:因为在很久以前,我的父亲就认为……
师:了却自己的心愿,拯救他人的幸福,这是一位博爱的父亲……师:“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一位崇高的父亲……
句子二:课件出示:“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父亲接着说:“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⑴初读,指名说“你读懂了什么?”(抓住“美妙、自豪”等词语体会父亲博大胸怀。)
⑵引导联想:(个体想──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也来读读这句话,想一想透过父亲的话,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⑶结合想像,感情朗读。
⑷再度想像,回归课题:
师:是啊,我们会为这位父亲骄傲,透过盲童那双重见光明的眼睛,仿佛还看到了什么?那是一双“永生的眼睛”(回归课题,点击出示)
句子三:课件出示:孩子热泪盈眶,她跑到外公的身边,紧紧地拥抱他。
⑴初读,指名说“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里体会到的?”(抓住“热泪盈眶、跑、紧紧、拥抱”体会温迪的感动,感受父亲对“我”的影响)
⑵感情朗读。
⑶拓展想像:温迪会对外公说些什么呢?仿佛在对我们说些什么呢?(预设:“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角膜捐给失明的人,让他们重见天日。”“让我们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等)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进入了探究与体验相结合的阶段。在“心理冲突”的推动之下,学生要在本环节中完成对“是什么让我接受了器官捐赠”这个问题的探究,但本文是一篇人文性比较强的文章,仅采用“探究的方式”来解读显然是不够的,应当在探究的过程中展开体验式学习,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成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深层解读和对人文思想的深度领悟。新课程关注的不只是学习结果,更关注的是学习过程,也就是说一定要探究学生是怎么学习的,学习的过程中,表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何。本环节,或许让学生找到体现“我态度转变原因”的语句并不难,但他们在寻找过程中所经历的“思维、感悟”过程,却是我们必须关注的,也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教师必须引领学生“钻到文本里面去”,也必须引领学生将“所得”倾吐于自己的表达之中。教师紧抓“是什么让我接受了‘器官捐赠’”这个主问题,学生就会顺着问题追究下去。学生寻找理由,教师从旁引导,以移情体验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到新鲜,同时也很乐意参与。通过读句子、说体验等活动,促使学生能多元化地理解文本、进行想像和表达,体悟文本的人文内涵。
二、回归课题,升华情感
1.引读(课件出示):是啊,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
2.解读句子:自由地读读这段话,想一想读懂了什么?(父亲还留下了什么?)从哪里读懂的?(抓住“真正”,“远非”来理解)
3.回读父亲的话:
师:父亲还为我们留下了“激动”,留下了“幸福”,留下了“一双永远闪亮的眼睛”。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再来听听父亲说过的话(课件播放《爱的奉献》并出示父亲的话)
师:父亲曾平静地对我说──“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师:父亲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师:父亲愉快地说──“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
师:父亲骄傲地说──“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4.回归课题,升华理解:
师:是啊,同学们,父亲的眼睛真是一双“永生的眼睛”(课件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读一读课题,你读懂了什么?
总结:这双眼睛里留下了捐赠者宝贵的角膜,留下了父亲的谆谆教导,留下了为别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更留下了生命的崇高价值。这真是一双永远闪亮的永生的眼睛。
设计意图:
此环节,本课教学的点题、升华部分。将父亲的话在此作一汇总,并作配乐朗读,用意在于加深对“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人文把握,体悟“父亲”的崇高人格,为最后的点题做好引子,使课题及其内涵的揭示成“水到渠成”之势。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写一封号召人们支持器官捐赠的倡议书。
五、教学反思:
生命因短暂和仅有一次而显得极为宝贵。然而,遗体捐献志愿者战胜了短暂,生命的价值得以升华,获得了永恒。相关资料的链接,让每个学生懂得作者一家以及更多的人正确对待死亡,自愿死后捐赠器官,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同时,培养学生努力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意识和热心帮助他人延续生命的态度。结尾的疑问旨在唤醒学生的一种意识,树立起对生命的热爱,具有为他人生活的美好做出努力的愿望和热情。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经典教案01-08
语文小学教案01-03
《小学语文》教案01-26
小学语文的教案01-10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三》教案02-0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七》教案02-04
小学语文《语文天地一》教案01-1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1-11
小学语文诗教案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