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10-07 09:43:12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合集【7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合集【7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解读

  《不用嗓子的歌手》是语文S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材中的一篇童话故事,课文通过小黄莺组织森林合唱队,详细说明了蜜蜂、青蛙、蝉的发音方式。告诉我们,它们都是不用嗓子的歌手,文章以对话为主要形式,内容富有童趣,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小动物奇妙的发音方式。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求知的兴趣。

  3、会读、写本课的生字,积累词句,括展知识。

  教学重、难点

  学习生字词,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小动物有趣的发音方式。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歌声激趣,谈话导入:

  1.师引入:(课前一支歌)同学们刚才的歌声真洪亮,大家唱歌用什么来唱的?动物王国里也有一群歌手,但他们是一群

  板书课题不用嗓子的歌手

  2.生质疑:多奇怪哦,看着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提出来?

  生思考并交流。

  3.师归纳:同学们真会动脑筋,老师把你们的问题归纳成以下两个问题:(出示课件,指名读问题)

  (1)课文中提到哪几个不用嗓子的歌手?

  (2)这些歌手都是怎样唱歌的?

  让我们带着这两个问题来学习课文。

  (设计意图:学生课前一支歌自然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归纳问题为理解课文做铺垫。)

  二、检查预习,引导质疑:

  1.生小声读课文,用笔标出自然段。

  谁来说说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想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指名回答)

  2.师出示字词卡片:检查要求会认的生字、词!

  (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读课文的熟练程度,并引导学生讨论学习课文设计到的问题,逐步锻炼学生初步的自学能力)

  三、品读重点,读中生情: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用划出文中不用嗓子的歌手都有谁?

  4.指名回答,师板书:小蜜蜂、小青蛙、蝉(知了)

  5.师提出要求:回到四人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完后讨论学习,用~~~~划出课文中这些不用嗓子唱歌的歌手都靠什么唱歌的句子!我们看看哪组同学读得认真,找问题找的准,读完划出的请坐起来。

  生在四人小组:先读课文,再讨论师提出的问题,用~~~~标出。

  6.生汇报讨论结果,师随机板书。

  (1)小蜜蜂嗡嗡嗡靠翅膀振动发声的。(从哪段知道的?)指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小黄莺听到小蜜蜂的歌声,感觉真好听,就夸奖小蜜蜂,而小蜜蜂却笑着说了。这里应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生回答:热情、友好的语气。生试着读,师范读、齐读。

  师总结并提出要求:通过小蜜蜂的介绍,小黄莺知道了小蜜蜂是靠翅膀振动而发出嗡、嗡、嗡的声音。哪位同学来模仿小蜜蜂边做动作边发出声音读这一段?

  指名带动作模仿读第二自然段。

  (2)小青蛙呱呱呱靠声囊发声的。(指名回答,师相机板书)

  师问:A、小青蛙发出什么声音?文中怎样形容青蛙的歌声的?

  B、所以小黄莺称赞说什么?这时小青蛙也笑了,说的话应读出什么样的语气?(指名读出语气)

  (3)蝉吱吱吱靠肚子上的弹性的透明薄膜振动发声的。

  7.大家都见过蝉了没有?我们这很少见。南方白天一般很多见,出示课件。(相机介绍关于蝉的知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感悟课文内容,并从中体会到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仿说训练:

  8.师引导提出要求:课文二、三自然段,写小蜜蜂、小青蛙时都采用了对话的形式,从中得出他们各自怎样唱歌。而写到蝉的第四自然段却用叙述的方式,说出蝉是靠肚子上透明薄膜振动发声的。谁能仿照前两段也把第四自然段改成对话形式的内容?

  (指名按自然段叙述方式进行仿说)

  9.小黄莺去找金嗓子歌手,而现在听了不用嗓子也能发声的青蛙、蜜蜂、蝉各自的介绍。这时他可能会说些什么呢?(指名回答)

  过渡:这些歌手唱歌的方式多奇妙呀!大家想听到他们的歌声吗?

  10.下面我们请几位朗读小能手读下面几个句子!

  (出示课件)指名读出语气!

  11.这三个句子中出现了三个表示声音的词,让我们感受到歌声就在耳边,你还能说出一些表示声音的象声词语吗?(指名说词语)

  12.读了这篇课文,听了歌手的歌声和各自的介绍,你觉得小黄莺刚开始对蜜蜂、青蛙、蝉的'称赞准确吗?你能帮小黄莺对这些歌手重新做出准确的评价吗?(指名上台填写或口头填)

  出示课件:(1)、小黄莺听了蜜蜂的歌,称赞说:------------------!

  (2)、小黄莺听了-------的歌,称赞说:------------------!

  (3)、---------听了-------的歌,称赞说:------------------!

  (4)、台下的观众听了合唱队的歌声,称赞说:---------------!

  13.分角色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领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模仿课文中的描写方式,进行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和培养)

  五、展示交流,进行小结:

  14.展示交流搜集资料:

  你还知道自然界中哪些小动物唱歌的形式?(学生展示交流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师进行肯定与鼓励)

  15.进行小结:

  大自然太奇妙了,我们大家要爱护大自然,要留心去观察大自然,你一定还会有更奇妙的发现。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给他们搭设展示的平台,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使内容完整)

  16.板书设计:

  小蜜蜂 嗡嗡嗡 靠翅膀振动发声的

  小青蛙 呱呱呱 靠声囊发声的

  蝉 吱吱吱 靠透明薄膜振动发声的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设

  教学目标:

  1.认识“窃、腋”等7个生字,会写“窃、炒”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3.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让学生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或读书名言。

  2.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读书兴趣

  1.同学们,书籍能使我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读书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读一本好书就好比吃上一顿美味佳肴。那么,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与感受呢?

  (学生放谈读书的经历与体会,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适当的激励与点评。)

  [联系生活放谈感受,由生活走向文本,激发学生阅读乐趣。]

  2.刚才,同学们谈得非常好,老师也感受到了你们读书的乐趣。是啊!读书能使人奋进,使人进步,读书也是一个人生命的需要。有这样的一个小女孩,非常喜欢读书,竟然去“窃书”。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窃读记》。

  3.板书课题。

  4.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预测:为什么要窃读?

  是怎么窃读的?

  窃读是怎样的感受?

  ……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刚才同学们提出了那么多问题,那么就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什么事?

  [从整体入手,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阅读的概括能力。]

  (学生读书、思考,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3.自学生词新词。

  4.自学检测:

  A.认读生字与写字。

  (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文中一些字的字音和字形。如“目的地”的“的”读dì;“踮起脚尖”中的“踮”diǎn读;“暂时”中的“暂”读zà;有一些字的笔划较多,如“饿”“惧”“檐”“酸”“撑”等,要提醒学生注意各个部件的组成。还有一些字虽然笔划较多,但是形声字,要引导学生根据这一特点进行记忆。写字要认真,注意书写的习惯。)

  B.体会词语的含义。

  适宜——适合,相宜。文中指在书店人多,无人注意到我的这种环境与我只读不买的窃读行为相适合。

  知趣——知道好歹,不惹人讨厌。这里指知道常常这样只读不买是惹人讨厌的,每当感觉到书店里店员态度变化时,我就会放下书离开。

  饥肠辘辘——饥饿得肚子发出肠鸣音。

  白日梦——比喻不能实现的胡思乱想。文中是说作者在饿着肚子站着苦读中,也幻想着能够有钱;而有钱也不过能吃上一碗面条,再坐下来舒服地读书。这种最简单的需求对一个穷学生来说像“白日梦”一样不可能实现。

  依依不舍——留恋,不忍分离。

  三、熟读课文,理清课文记叙的线索

  1.学习一篇课文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读,读懂意思,读出味道。下面,就让你们就反复地读一读吧!

  2.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3.让学生概括地说说课文是怎么记叙“我“窃读的经历与感受的。

  4.整理课文记叙的线索:

  放学后——边走边想——跨进店门——打开书阅读——恐惧被发现——饥饿难耐——放回书架——走出书店

  四.品读课文,体会走进书店的经历

  1.默读第3自然段。画出“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或关键词。

  2.课件演示第3自然段。指名学生朗读,说说体会到了什么?

  (“跨进店门,暗喜”,“踮起脚尖,从大人腋下钻过去”,“总算挤到里边来了”,“急切地寻找”,写出了她读书的渴望与急切,这些都说明了她特别喜欢读这本书。)

  3.想像当时“我”找书的样子。表演体会。[把鲜活的文字转化成直观的想像与表演,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加深体验。]

  4.她这样去窃读,你们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

  5.引导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读出暗喜、渴望、急切的心情。

  五、置留问题,布置作业

  1.她是一个多么爱读书的小姑娘!当她找到那本想读的书,又是怎样阅读呢?她有怎样的心理感受?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2.抄写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初步体会句子的含义。

  板书设计:

  1窃读记

  放学后——边走边想——跨进店门——打开书阅读——恐惧被发现——饥饿难耐——放回书架——走出书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认读词语“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

  2.回顾课文内容。

  3.过渡: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我”是一个爱读书的小姑娘,为了读到自己喜欢的那本书,费劲了力气才找到。那么,她是怎样阅读呢?有什么感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二、品读体验。

  1.指名读第3自然段,体会我读书的样子与内心。

  (1)体会“我像一匹恶狼,贪婪地读着。”(课件演示句子)

  A.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

  B。“饿狼”给我们留下的是不太美好的形象,可“我”却把自己比作“饿狼”,那样“贪婪地读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现出作者如饥似渴地读书。)[感悟写法,体会语言精妙,训练语言运用能力。]

  (2)体会“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课件演示句子)

  A.快乐的是什么?恐惧的是什么?

  B。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验吗?(联系生活说一说)

  (3)引导学生读出这种复杂的内心。

  2.默读5——10自然段。体会“我”窃读的滋味,交流自己的感动。

  (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感动,然后,自主交流,师生对话,联系生活,关注体验。)

  (1)“害怕书店老板发现”是什么滋味?

  (作者读书,是在人多别人不注意她的时候窃读,因为是窃读,所以当人少了,她就会丢下心爱的书转移到其它书店。这种奔波的`滋味也不好受。)

  (2)“把自己隐藏起来”是什么滋味?

  (要想读书还得动一番心思,让人家看不出来,确实挺累。还贴在一个大人身边,躲来躲去的,这种读书的滋味有些不好受。)

  (3)“赶上天下雨”是什么滋味?

  (为了读书,却庆幸下雨,并且希望越大越好,还装着邹眉头,望街头。这样的窃读方式令人感动。)

  (4)“饿得饥肠辘辘”是什么滋味?

  (作者读书太饿了,太累了,腰酸了,腿疼了,脚也麻了。一直站两个多小时,收获很多,也付出很多。)

  (5)“日光灯亮起来”是什么滋味?

  (作者什么也没吃,却咽了一口唾沫,说明她一定从书中收获了很多知识,心里非常高兴。)

  (6)“我走出书店时”是什么滋味?

  (身体上很疲惫了,她却感到浑身轻松,说明她读完书后非常的高兴和满足。)

  3.联系生活实践说说“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理解。(“吃饭长大”指的是身体的物质需求,“读书长大”则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只有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健康成长起来的人。)

  三.感悟写法

  1.引导:这篇课文真实感人。那么,你认为哪里写得好呢?

  (学生讨论,相机引导学生朗读)

  [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品悟语言,体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落实语文的基础。]

  2.小结:这篇语言朴实而又生动感人,特别动作和心理描写极为传神,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读书的酷爱。

  四、拓展延伸

  1.以后你应该怎样来读书。

  2.说一说有关读书的名言。

  五、布置作业

  1.阅读《窃读记》节选(发放材料),写出读后感。

  2.根据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自选活动,感受阅读的快乐。

  板书设计:

  贪婪

  害怕

  开心朴实而又生动感人

  饥饿

  依依不舍

  麻木轻松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感受同义词的异同,让学生自主发现词的精彩和趣味。

  2、指导学生认读数量词,想象理解词意及用法,帮助学生积累。

  3、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背诵中体会、感悟名言警句,并练习书写。

  4、能将短文读正确,了解文章的内容,正确回答相关的`问题,并掌握书信的基本格式。

  5、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认识,指导学生把要点说清楚。

  教学重点:

  在读中积累词语,帮助学生积累。

  教学难点: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认识,指导学生把要点说清楚。

  教具准备:

  词卡

  教学课时:

  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我来试试”

  一、读一读。

  1、学生自读每组词语,边读边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2、指名认读词语

  3、引导学生比较异同

  4、 让学生选词填空

  5、 齐读词语

  二、认一认,读一读。

  1、师:赶快来读读这些词语,遇到不认识的字做上记号,待会儿问问小组的同学。

  2、小组交流,扫清生字障碍。

  3、指名读,齐读

  4、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当你看到这些词时,你眼前分别呈现出一些怎样的景象?

  5、指名说

  6、问:你觉得可以用其它的数量词来代替吗?为什么?

  7、全班齐读

  三、写一写,背一背。

  1、自读句子,你发现这些句子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2、小组读格言,交流讨论,不懂的问老师。

  3、全班交流。

  4、反复朗读,再读中体会、感悟。

  5、比比谁写的棒

  6、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背诵格言。

  第二课时

  一、读一读。

  1、自读短文,要求正确、流利。

  2、小组互读互听互纠正

  3、齐读短文,思考:这篇短文和我们以前读地课文有什么不同?

  4、读了这封信,你知道了什么?

  5、同桌交流,指名说

  6、再读短文,问:写信要注意什么?

  7、你能试着写封信吗?

  二、“探究与发现”

  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

  1、 指名读题,理解要求。

  2、 齐读例句。

  3、 自读句子,观察图片,想想该说什么?该怎么说?

  4、 小组说

  5、 指名说,比一比,哪位同学说得棒?

  6、 你还观察到水的哪些作用?

  7、 扩展升华:指导了水的这么多作用,你想说什么?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读写“尊严、面呈菜色、疲惫不堪、狼吞虎咽、骨瘦如柴”等词语。会写“尊”字。

  (2)理解课文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合作学习,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动作描写,了解人物内心活动,初步感知尊

  严的具体含义和现实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理解尊严的含义,初步领会做人要有尊严的人生哲理,树立自尊、

  自强、自立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里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懂得什么是尊严。

  2.教学难点:理解“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但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学生谈话,导入新课

  1.以谈话的方式引出课题。

  师:生活中假如你是一个饥肠辘辘、筋疲力尽的人,有人将食物送到你面前,你会怎么做?(生作答)

  师:有一个年轻人,面临这样的问题,他是这样做的。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第七课 尊严)。

  3.写一个本课的字:尊(相机指导“尊”字的'写法及易漏笔画)

  (1)生观察,会写的字交流、提醒。

  (2)师范写,生在写字卡上写2个。

  (3)展示评价,夸一夸。

  (4)再写1个。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读生词:尊严 逃难 善良 朴实 款待 例外 喉结 赞赏 捶背 僵硬 许配 面呈菜色 疲惫不堪 狼吞虎咽 骨瘦如柴

  齐读;开火车读

  2. 多音字“难”教学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自读建议:一边读一边想,课文围绕“尊严”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学生独立默读。

  3.反馈自读情况。

  (1)找生简述故事主要内容,师评价。

  (2)师强调事件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3)出示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深入理解课文

  1.引导质疑。

  (1)故事中的哈默只是一个穷困潦倒的逃难人,可沃尔逊小镇的镇长杰克逊却是怎样评价他的呢?

  (生回答,屏幕出示句子)

  “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齐读)

  (2)通过读这句话,提出质疑。学贵有疑,会提问就会学习。

  (预设:为什么说他有尊严?为什么他什么都没有,却百分之百是个富翁?为什么只要有尊严就是富翁?……)

  2.自主、合作学习,走进课文,走进哈默。

  课件出示:

  导学提纲

  ①自主研读:默读课文,用“——”划出描写哈默外貌的句子,用“===”划出描写哈默动作的句子,用“~~~”划出描写哈默语言的句子,把画出的句子认真读一读,在旁边做批注,写出自己的体会;

  ②小组合作:根据自己勾画和批注的内容进行探讨,并选择感受最深的一处,准备在全班展示交流学习成果。

  3.小组展示学习成果

  预设:教师相机点拨。

  (1)外貌描写:

  屏幕出示:

  句子一:他们面呈菜色,疲惫不堪。

  句子二:只有一个人例外,这是一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

  A.读句子;

  B.交流体会;

  C.用心地再读句子:你仿佛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人出现在我们面前?

  你看他-------------------------------------------------

  D. 就是这样一个年轻人,此时此刻他最需要什么?可是当食物摆在面前时,他却拒绝了,为什么?

  (2)语言描写:

  屏幕逐句出示对话:

  “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儿需要我做吗?”

  “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

  A.小组交流句子

  B.同学们自由读读三次对话,想一想,年轻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C.师生对话

  第一句:有礼貌;

  第二句:态度坚定;

  第三句:坚持先劳动,再吃食物。

  D.分角色朗读

  (3)动作描写

  逐句出示课件:

  1.当镇长杰克逊大叔将食物送到他面前时,他仰起头,问:

  2.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说:

  3.年轻人站起来说。

  4.年轻人也蹲下来,轻轻地给杰克逊大叔捶背。

  5.年轻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A.读句子,说体会:

  B.理解“喉结上下动了动”“狼吞虎咽”,说体会;

  C.引导质疑,总结主题。

  哈默已经饥饿到了极点,但他仍然坚持干完活再吃饭。哈默得到的食物与其他逃难者得到的一样吗?

  哈默仅仅得到了食物吗?他还得到了什么?(别人的尊重;尊严)

  4.深化主题,推向高潮。

  好一个有尊严的哈默,他用自己的劳动换来了食物,以自己的尊严赢得了人们的尊重,怪不得杰克逊大叔这样对女儿说,(出示课件)

  (“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A、杰克逊大叔激动地对女儿说,读―――

  B、杰克逊大叔赞叹不已地对女儿说,读―――

  C、杰克逊大叔感慨万千地对女儿说,一起再读―――

  5.全面把握文章内容。

  杰克逊大叔虽然没有像哈默那样取得巨大的成就,但是他也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快速浏览课文,说说杰克逊大叔是个怎样的人?

  总结:他是一个会尊重他人的人。

  (五)拓展延伸

  阅读《弯腰拾起的尊严》

  (六)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是杰克逊大叔成就了哈默的尊严。如果说没有杰克逊大叔,就没有后来的哈默。更没有哈默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所以我们说,文中有尊严的人不止是哈默,还有杰克逊大叔。一个既自尊自强又尊重他人的人,才是真正的有尊严的人。

  作业:

  1.抄写描写年轻人哈默外貌、动作和语言的句子。

  2.有兴趣的收集哈默的资料,了解哈默的生平。

  3.收集身边人维护尊严的小故事,准备交流。

  板书设计:

  7.尊严

  哈默 自尊自强 获得成功

  杰克逊大叔 尊重他人 看重人品

语文教案 篇5

  【方案一】

  教学角度:品味诗意语言,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品位。

  主要教学步骤:

  1.配乐朗诵课前收集的与屏风有关的古诗词句,营造诗意氛围。

  2.多媒体显示各种屏风图片,形象感知我国传统器具的特色。

  3.配乐朗读全文,提取说明性文字,用自己的话介绍屏的知识。

  4.寻读,齐读并品味:

  ①文中引用的古诗词句,理解其大意;

  ②文中流露作者情感的语句,体会对屏的喜爱之情;

  ③文中体现屏独特魅力的.语句,感受传统艺术的神韵。

  5.点击,分组活动,给几幅屏的图片配以生动的解说词。

  6.全班交流,对照图片配乐朗读自创的解说词。

  7.教师总结,评选“最佳解说词”。

  【方案二】

  教学角度:引导多角度的自学活动,在自主学习中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主要教学步骤:

  1.由《口技》或《故宫博物院》中有关屏的文字激趣,导入课文。

  2.速读,整体感知,条理性地把握文中的信息。

  3.细读,围绕专题自主讨论,并做自读笔记:

  ①本文语言的韵味;

  ②本文说明方法的多样;

  ③本文说明层次的明晰。

  4.全班交流,自行归纳、分类整理自读笔记。

  5.教师小结。学生质疑问难,师生共同解答。

  6.课余上网或从图书馆查阅有关屏的古诗词句、片段及相关材料,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7.组织“话说屏风”的读书交流会,书写活动心得。

语文教案 篇6

  课型:自读课

  教学目的 :

  1,引导学生翻译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教法与学法:启发式 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简介“杂文”

  这是一篇杂文,当然属于小品。所谓“杂文”,原指作品内容驳杂,于文体不易归类,故以“杂”名之。而所谓小品文,其内容实亦属于“杂”之一类。如尺牍、题跋、随笔、日记等短文,皆在小品范畴之内,而其内容也都是无所不包的“杂拌儿”。由此可见,小品文者,第一是形式短小,第二则为内容庞杂。至于今天多称讽刺小品为杂文,此盖肇端于鲁迅的大量作品。其实讽刺小品只是杂文的一种,有些抒情小品,内容又何尝不杂!如果文中抒情与讽刺兼而有之,那恐怕更是标准的“杂”文了。

  二,分析课文

  这篇《养鱼记》,可以说是抒情与讽刺兼而有之的杂文。题曰“养鱼”,而文章的一半篇幅都用在对鱼池的描绘上。先从位置写起,说明这小池“直对非非堂”。再写鱼池形成的原因,那是由于有一块未种花草的空地,便用来挖成一个不方不圆不大不小的土坑,然后注入清澄的井水,使之成为池塘。池塘虽小,却是足供作者休息和散步的好地方。凭了作者艺术的素养和丰富的想像,竟然在这小小的池边获得了精神寄托,“渺然有江湖千里之想”,并且“足以舒忧隘而娱穷独”,这确是朴实无华的抒情妙笔。

  至于这小池之所以能引起作者的兴趣,则由于它具备以下优点:其一,它虽由人工挖浚,却能“不方不圆”“全其自然”,得天真之趣;其二,池水“汪洋”而“清明”,有风时微波成漪,无风时平静澄澈,无论星月还是须眉,都能映在池中,毫芒毕现(文中所说的“潜形于毫芒”,兼有池水清澄,使自己须眉都映入其中,看得一清二楚的意思)。所以作者在此偃息或散步,乃有一种“自足”之感;即使心有“忧隘”(有忧愁而想不开的事),处境“穷独”(孤寂无聊之谓),也尽得舒展而足以自娱了。可见前半篇那一段绘景状物之文,都是为抒情服务的。其实那个小池塘也未必真如作者笔下所描述的那么美好,但从作者在描述时所流露的情趣来体察,便知道作者在这小天地中具有“审容膝之易安”之乐而怡然自得了。

  读者自然要问,为什么文章的后半篇作者要借养鱼一事来发牢骚,并且借题发挥加以讽刺呢?这就要从欧阳修的生平及其整个著作中去寻求答案了。欧阳修并非一位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凡庸之辈,而他在写此文时还不到三十岁,其壮志豪情也还未受到任何挫折。不过他本人在洛阳这几年中,似乎并不以当时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待遇为满足,所以他才有“忧隘”“穷独”之感。用句古话说,欧阳修是绝对不甘心做“池中物”的。于是文章才有后半篇。作者借童子只养小鱼,而把大鱼丢在岸上任其枯涸发了一通牢骚,这种借题发挥原是写讽刺小品的应有之笔。关键在于这同前半篇究竟有什么联系。从表面看,鱼是有幸有不幸的。大鱼“不得其所”而小鱼“有若自足”,当然太不公平了。而这一不公平的局面却是由“童子”之“嚚昏而无识”造成的。作者对童子的斥责正是对当时社会上主宰命运和人为地制造不公平事件的人的批判。但我认为作者写此文的真正用意,却在于通过大鱼枯涸在岸、小鱼自足于水的生活现实对自己出处进退做出了切身反省。自己究竟是满足于现状,做池塘中自得其乐的“小鱼”呢,还是做被人置于池外,终不免因枯涸而死的“大鱼”?这样,前半篇的抒情部分实际上成了自我讽刺,所谓“渺然有千里江湖之想”不过是一种主观的憧憬,一场自我安慰或自我陶醉的虚幻之梦。而作者当时所处的留守推官的职位,实际仅仅是一泓小小水池,一个不大不小不方不圆的坑塘而已。而像欧阳修这样一条“大鱼”,即使能游入池中,在这斗斛之水的容量之下,也没有多少闪转腾跃摇头摆尾的余地。枯涸而死固然委屈了大鱼,放入池中难道就“得其所”了吗?然则这篇文章的讽刺内容实包括讽世和自嘲两个方面,因为作者早已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当时的`生活面和政治环境还是处于“忧隘”与“穷独”之中,同那枯涸在池边的大鱼实际上是相去无几的。作者所谓“感之而作”,其所“感”的内涵正在于此。而以抒情的笔触作为自我嘲讽的手段,则是欧阳修这篇杂文的创新独到之处,必须表而出之。

  三,小结

  这篇文章的讽刺内容实包括讽世和自嘲两个方面,因为作者早已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当时的生活面和政治环境还是处于“忧隘”与“穷独”之中,同那枯涸在池边的大鱼实际上是相去无几的。作者所谓“感之而作”,其所“感”的内涵正在于此。而以抒情的笔触作为自我嘲讽的手段,则是欧阳修这篇杂文的创新独到之处,必须表而出之。

  四,作业

  1,背诵课文

  2,一课一练

语文教案 篇7

  听说活动:6斧子的故事

  教学目标:

  1.听清故事里有哪些人物,讲了一件什么事?

  2.把听到的故事借助画面复述出来。

  3.懂得做人要真诚。

  重点和难点:

  1.把听到的故事借助画面复述出来。

  2.培养良好的听话、说话的'习惯。

  3.懂得做人要真诚。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朋友,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听一个故事。

  2.揭示课题:听说活动斧子的故事

  二.听一听,学一学,说一说

  1.看投影,第一次听录音。(全文)

  要求听清录音中谁丢了斧子?白胡子老爷爷怎样帮助他的??

  (1)学生听

  (2)学生听后讨论。

  (3)学生听后交流。

  2.第二次听录音。(2、3幅图)

  要求听清老爷爷三次帮助找斧子的过程。

  (1)学生自由准备

  (2)小组讨论

  (3)指名说

  (4)学生练说

  (5)学生操练

  (6)学生评议

  3.听第三次录音:(第2幅图)

  要求听清对话

  (1)复述对话

  (2)同桌练习说

  (3)小组交流

  (4)大组交流

  (5)学生评议

  4.学生仿照课文录音说。

  5.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1.学生自由找小伙伴,分角色演一演。

  三.全课,激发情感。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关怀教案03-18

语文诗经教案05-31

《语文园地》教案05-21

语文翠鸟教案05-02

语文《检阅》教案06-10

语文《秋游》教案08-25